时间:2023-05-28 08:19: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旅游专题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体验式教学概念
体验是心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指在对事情深刻的了解的基础上对事情产生情感。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学习以模拟情景或者生活实际为背景,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内容、引发主动学习的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10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8.1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15.5%;国内旅游人数21.03亿人次,收入12579.77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23.5%;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5738.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7%。
与中国旅游大国地位相对应的是中国已经成为旅游教育大国。到2010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967所,比上年末增加115所,在校生59.61万人,增加9.7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001所,比上年末增加120所,在校学生49.03万人,增加3.62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1968所,在校学生为108.64万人。(表1)
目前在旅游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的自由度大,学生的自由度小;教学的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的方式为主;教学中忽视实践操作能力,单纯理论传授,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引进体验式教学可以较大程度上改善目前的现状。
1.体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作用,学生是听众,在教学中容易产生学生投入不足或者参与不积极的现象。目前旅游专业教师经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演示法,而讨论法、练习法等应用较少。而体验性教学以“学”为中心,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起策划、组织的作用。学生在体验的教学中体会成就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体验教学生动、形象,易于被学生接受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为教室为主要教学地方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为灌输为主,也造成了学生消极的接受信息,而体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可以让专业知识的传达更生动、活泼。如在讲解旅游景区管理中的标识管理时,将学生带入一个旅游景区在讲解完景区标示的意义、原则、材料等理论内容后,可以让同学们在景区内的标示,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这样就可以变学生的惰性接受为主动学习。生动的体验学习有助于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契合旅游专业
旅游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而目前普遍存在的重视知识点、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其结果是,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在授课的过程中如何不涉及旅游实际,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兴趣,同时因为旅游行业的综合性,很多知识也是单独课堂理论讲授无法传递的。
三、体验教学模式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改变教学理念,倡导体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
体验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精心选择的场景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提问、发言,加强师生交流。体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但是提倡体验教学不是排斥甚至排除理论学习,而是要树立两者并重,两者相互补充的教学理念。理论是多年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指导实践的工具,没有理论学习就使得学习没有框架、没有总纲。体验教学可以最大程度解释、理解、发展理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2.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设置多样的体验教学方法
(1)案例体验教学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旅游业中某一领域的典型案例,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这一案例的能力和知识。其后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场景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这一案例,从而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角色扮演体验教学
角色扮演体验教学是指设置某一教学场景,师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分工,体验一定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其中每组学生都要经历导游和游客角色互换的过程,从中体会导游人员的服务技巧、方法及游客对导游人员的要求等学习内容。
(3)讨论体验教学
讨论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预先设置讨论场景,预先布置讨论题目,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自主讨论,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达成某种共识,及保持一些个人意见。如在旅游景区门票管理一章的讲授中,可以应用讨论体验教学方法,设置的讨论问题是景区门票上涨问题,学生可以在讨论中分析景区门票是否应该上涨、上涨的原因及幅度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景区门票定价原则。
(4)现场体验教学
现场体验教学是将学生带到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购物场所,在真实的旅游环境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旅游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克服了“黑板+粉笔”式教学的弊端,易于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例如在讲酒店管理的服务管理中将学生领入酒店前台,在讲完前台服务技巧后,可以让学生带着诸多问题与工作人员交流,通过工作人员的回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是否包含外币兑换业务,外币兑换的金额等。学生得到的经验除了提高了教学效果外,还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完善教学设备、设施,为体验教学创造条件
体验式教学对教学设备、设施要求和依赖程度较高。旅游专业为了实施体验式教学必须引进一些教学设备。目前旅游院校初步改变了“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引进了一批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些设备使得体验教学的条件略有改善,但是为了更广程度的推广体验式教学还需引进各种软件系统,如虚拟景区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等。
此外还需加强对各种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改善体验教学的环境。现在旅游专业基本设有模拟实验室,其中最多的是模拟客房实验室、模拟餐厅实验室。但是这些实验室的条件较差,与真实的酒店、餐厅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的体验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体验性,可以建立更多的实验室,如建立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旅游规划实验室、模拟前台实验室等,让学生在更多的体验环境中学习。
4.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而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验教学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尽管现在很多旅游专业教师拥有各种旅游业从业资格证书,但是实践能力普遍较弱。
为了体验教学的顺利、高质量的进行。一方面旅游专业需要引进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作为客座教授,参与体验式教学;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一定的政策,鼓励旅游专业教师积极通过挂职、参加社会实践、在职进修等方式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体验式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沧.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1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绵阳市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二是文化冲击。随着绵阳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绵阳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三是开发不当。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2 绵阳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转变方式的策略
2.1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文学、民俗、建筑、宗教、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按照旅游星级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解决好景区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绵阳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
2.2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绵阳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加快旅游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绵阳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绵阳、乐在绵阳。
2.3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绵阳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绵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绵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绵阳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
3 结束语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绵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绵阳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绵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一、贵港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近几年来,贵港市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目标,旅游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业已成为贵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的要求仍有一段较大的差距,专业建设仍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仍没有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主体结构,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课程重级优化少,用行业的话来说,就是课程“多、全、散”没有形成和突现专业职业教育特色。
(二)实践教学的缺陷:关键是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
现没有建立好专业课程的实训室,只有一个模拟教学教室,空间小、设施大大的不齐全、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也达不到实训的效果。作为专业的教师,建议建立的实训室和教室连为一体,教室既像客房和餐厅,客房和餐厅也像教室。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学生在这里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与学的真正结合。
三、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依托贵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突出贵港旅游文化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5种职业素质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5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以生产性实训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我院对本专业新设置的“1.5+1+0.5”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第一个“1.5”是指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用1年半的时间学习课本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第二个“1”是学生第四、五学期安排到企业用1年时间进行基础及岗位技能训练;第三个“0.5”是学生第六学期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权利,愿意留在企业的,可以签订企业的正式合同;也可以选择自由自主的选择服务其他企业。如此的专业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充分开展授课、实训、顶岗实习的实地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破传统的课堂上说教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其一,在进行酒店方面学习时将学生带入酒店工作岗位现场参观、讲授;导游知识方面的学习时,带领学生进入到景点景区,进行实地的讲解,从方法到技巧的运用进行实地的演练,从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其二,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来院讲课,以弥补专业教师实际经验不足的缺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引言
在过去的30年内,中国旅游业表现出了近两位数的告诉增长,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79年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诞生为标志,经过近30年的发展,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国已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培养了大批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在高校一直面临复杂的局面。虽然1998年教育部将旅游专业设置为管理学,成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但在在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多学科争办旅游专业的局面,如许多高等院校是将旅游专业置于其他专业之下,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其历史系、建筑系、中文、地理系下开设旅游专业,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基础建设方面充满争议。多数本专业课程体系与旅游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相关学者研究发现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发展中存在一下问题:专业课程内容重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体系欠缺科学性、核心课程不统一、受依托学科的影响严重等诸多问题。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强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所反映的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产业发展及社会的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经济管理类院校内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研究经济管理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本专业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试图以贵州财经大学的学科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本校近5年来的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一些研究,以期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培养。
1、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薛秀芬.旅游教育学)
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很大程度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1.1 以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整个课程体系的协调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设计首先直接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1]。1998年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作了统一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部分高校都参照这一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目前看来,国内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得过于宽泛,面面俱到,过于宏观而缺少微观的把握,各院校间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特色和重点 [2]。而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表述模棱两可,导致培养目标很难落实到具体课程设置中,因而影响了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以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
任何一个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我国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品质提升,使旅游业所需的人才日趋多样化。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旅游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需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而不断变化。同时旅游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的教育[3],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应属于应用性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上主要遵循产业需求导向,
1.3 以旅游学科建设为依据
旅游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旅游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消除学科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让学科知识良性发展,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最大限度的累积效应。
2、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
2.1 厚基础和宽口径
科学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为广泛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宽口径甚至按学科大类进行课程设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课程设置。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下的分支专业,但旅游学的跨学科属性决定了旅游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研究必然要求相关学科作为支撑。
2.2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旅游业具有很宽泛的边缘性和融合性的特征,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服务型行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操作技能,因而课程设置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旅游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无缝整合。
2.3 时效性和实效性相统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旅游业对于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从业人员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求他们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为此不断对课程进行改革,希望能培养出现今旅游业所需的高标准专业人才。当前形势下,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相对而言,在我国,比较传统的旅游本科教育的主要教育者是老牌综合性大学,这类学校开设旅游专业多是依托于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文学、理学等学科,具有较为深厚的学术基础以及研究方面的优势,而其着手培养的该专业学生,大多也是定位于理论研究型人才和行业管理型人才,并非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有一些地方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时,采用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导致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具有比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而其实践能力以及操作技能却比较差;相反,有些高等院校按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他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这样毕业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由于缺乏理论知识,将来到了社会上、到了行业中,就失去了本该有的上升空间。这样的现状,再加上旅游业现在对人才的渴求,对新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设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时,扬长避短,合理定位,既不采取老牌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目标,也不采取中专类院校培养操作型人才的目标。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前身一般是地方性专科院校,其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较短,缺少学术方面的积淀;但是,它也有一般高等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和地方发展联系比较紧密,能够紧跟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由此,新兴的本科类院校的旅游专业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以点带面,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指向性明确地培养行业所需人才,将目光放长远,制定符合行业未来发展规划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优化课程设置结构
课堂教学是专业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基本的途径。由此,我们教育从业者要注意课程设置结构的优化,加大对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对课程设置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不与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遵循模块化的教学方向,将不同课程类别之间的设置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来最终达到课程教学的多样性: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以及综合性。在教学期间,授课老师和校方还应该注意,要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形成培养旅游业所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合力。
笔者纵观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以下五个模块设置课程:知识普及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拓展选修课。在设置这些课程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明确每个模块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在不同学期的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与有关的一系列证书考试、资格考试相结合,合理安排课程时间,这样也可以对学生做好自己个人职业规划并设定好学期目标有利,让他们在校的时候又不荒废时间,又能在相应模块学习结束的时候,通过资格证书考试等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并且这些证书还能让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多一块“敲门砖”,一举三得。举个例子来说,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以及其专业水准,再结合一年一度的导游资格考试的相关考试内容,可以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课程集中设置在第三学期,为学生提供在通过普通话导游考试的基础上加试的资格;可以将导游英语课程设置在第四到第六学期,和学生们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相照应;还可以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要求较高的课程设置在靠后的学期,为需要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的学生提供机会。
三、完善课堂教学方式
很多人,甚至是教师,都会认为教学方法就是教学方式,其实不然。教学方法其实是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结合,人才培养是否成功与教学方式是否正确、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纵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历史,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教学,或者干脆“一刀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享有绝对优势,一般而言,学生只是处于劣势地位,被动地接受学科知识,因此,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完善课堂教学方式成为了现在旅游管理专业整体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学校要注意加强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比如模拟实训教室、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以及应用软件等,并且办学机构可以着重发展一下几种教学方式:切身体会、目标分层、学科交叉。接下来,笔者就这几种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1、切身体会
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实务性的课程,比如:导游业务、旅游信息系统管理、餐饮管理等,让学生置身于模拟场景中,切身体会真实情况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相关技能,领悟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积累对今后工作有利的经验。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借助一些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熟练掌握模拟实训教室中一些设备,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技术性保障,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或者实地实践。
2、目标分层
由于一些远期目标对于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不少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这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非常不利。为了降低学生类似的不良情绪,可以采取将目标分层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的中长期教学目标分为短期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阶段性目标,配合循序渐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在教授《旅游文学》课程的时候,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短期目标:第一步,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制作PPT演示文档,并且上台进行展示,介绍某一旅游方面的文学作品,并且可以尝试做一些拓展和延伸;第二步,在格式规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将自己介绍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关联性分析;第三步,培养学生开发旅游文学资源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不同的旅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其共性,来进行组合选题,并且通过这些极具特色的选题,对相关的文化旅游线路进行独到的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学习,不但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还将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文学作品联系在一起,也就是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的完美融合。
3、学科交叉
在教学过程中,背景学科所占篇幅过多,授课内容与实际旅游专业所需的联系不大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加强学科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采取学科交叉的教学方式,以旅游专业为主线,将内容有重合的学科的理论精华交叉融入其中,结合教师正确的引导,便于学生运用相关知识高效地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例如《旅游法规》之类的原理性课程,由于知识体系的内容比较庞杂,不易于短时间之内完全掌握,因此可以结合旅游业几大部门机构:住宿、交通、旅游组织,等等,来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原理性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更扎实地掌握这些知识,方便日后的工作。
四、加大学生实训力度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学生的实训力度,比如: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资源,实现校企双赢;发掘校内可行资源,例如校内礼仪接待、活动策划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实训教学项目比较难于落实,尤其是和校外机构合作的时候,倘若出现双方时间不合、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等情况,就比较容易导致学生的实践活动简化成走马观花或者干脆被取消的不良结果,因此,学校在加大学生实训力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专业程度以及专业水平,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内容,最好具有一定弹性,不能为了方便自己的安排,就简单地用一个技能操作类的综合实训项目来代替别的专项实训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总而言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明确本专业的定位,坚持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可行的建设目标,完善课堂教学方式,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共同培养适应该行业发展,并将推动该行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2.现代化特征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因此,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3.社会实践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现代企业里,学生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
4.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能力运用水平,就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
2.有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展开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地区性新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学校对地方产业的直接介入。同时,还能以实践教学基地为纽带,对技术、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最新进展以及产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作出及时反映,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高度统一;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找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或专题制作的同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有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对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调查,识别和分解与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相关的专项能力及能力要素,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导向性和应用实践性,应该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落脚点,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工作。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硬件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的软件管理。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要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的“双轨同步”,必须建立起完善可靠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熟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较完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重要条件。实践教学对支撑保障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败。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建立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基地目前一般包括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信息管理实训室等。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场所,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生成才的学习场所,也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企校合作关系。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采用以下的措施: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锻炼;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总之,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鼓励、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网站,实践教学工作动态,交流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在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过程中,要运用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方法构建起全方位评价机制,通过实习报告的评价、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全角式的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尤其是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对接的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来确保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2]王保泉,等.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
[3]王健.谈高职教育中实验实训的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高职教育研究,2001,(1).
[4]汪焰,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
关键词:
旅游管理;高校;实训体系
2014年,国务院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根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我国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619所,高职高专院校995所。在所有高校中,重点高校目标通常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更侧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中间层的普通高校则定位模糊,课程和实训体系没有特点和方向。随着国务院指导意见的下发,普通高校定位明确,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普通高校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进行改革。
一、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现状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现状,本文选取了山西省的运城学院、晋中学院、江苏省的淮阴师范学院、江西省的九江学院和山西的大同大学五所地方型院校进行分析,这5所院校都处于所属省份的三四线城市,大同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于2000年组建旅游管理专业;九江学院于1993年成立国土与旅游管理学院,晋中学院和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则分别成立于2003年和2005年。以实践教学学分分值、实训模块类型、实验室数量、实习基地数量以及双师型教师占比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概况.
二、实训体系问题分析
1.实训模块功能不全
实训课程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专业直观认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实训模块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高低。根据比较发现,5所大学在实践教学学分分值方面比较相似,没有明显差别,在实训模块方面差别很大,其中实训模块最多的是江西九江学院,其专业实训体系包括餐饮实务、客房实务、酒吧、茶艺、模拟导游、应用软件、职业形象塑造、旅游线路规划、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10项,最少的为运城学院,仅有5个实训模块,仅仅包括专业见习、餐饮、客房技能实训、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五个方面,参照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这样的实训体系远不能完成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2.实训室数量参差不齐
实训室是承接实训教学体系的载体,尤其是校内实训环节,实训室建设可以反映一个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表1可以看出,5所大学在实训室方面的完善程度各不相同,实验室数量最多的是淮阴师范学院,包括导游模拟、中餐、西餐、酒水、茶艺、礼仪培训、前厅、客房、模拟旅行社、旅游信息以及淮扬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共11个实训室;九江学院位居其后,除了餐饮、客房、酒吧、茶艺等上述实训室外,还有旅游管理软件、航空三维模拟以及体现地方特色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模拟仿真实验室;相对而言,运城学院实训室较少,分别有餐厅、客房、中式包间、酒吧、导游和旅行社模拟实训室;大同大学最少,仅有客房、旅行社、餐饮和导游实训室。
3.实习基地类型单一
实习基地是指学生在校外学习、实践的地方,一般是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企业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根据表1数据,实习基地最多的淮阴师范学院有11个,其次为晋中学院和运城学院,最少的是大同大学。而在实习基地的类型方面,大多数院校酒店为主,比如淮阴师范学院11个实习基地和九江学院的7个实习基地均为酒店,运城学院在2015年以前也是全部与酒店合作,2016年刚刚开始了和旅行社的合作,晋中学院的实习基地中有8家酒店、1家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和1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有的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有非常明显的缺陷,这样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就业面狭窄,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另外,5所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大多选择大城市企业,很少选择院校所在地企业,淮阴师范学院的实习基地以上海和南京为主,本地酒店只有1家;晋中学院合作酒店大多在北京,只有2家在所处城市;九江学院实习基地范围较广,但本地企业也只有1家;运城学院往年合作企业多在北京和上海,2016年增加了5家本地旅行社。实训基地选择大城市企业有很多优点,但是地方型院校有服务地方的功能,和更多的地方企业建立联系有助于实训体系常态化,学生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也更容易参与其中,也有助于实现地方型院校服务地方的功能。
4.实训目标定位模糊
实训体系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是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根据我国目标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现状,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而普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是: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在旅游行业各产业体系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行业从事管理及服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人才定位,又有别于技术型人才定位,这也是普通高校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院校定位的不同之处。另外,从市场需求来看,企业对具有一定能动性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高于对学生技术的要求,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但是在5所院校的实训体系中,无论是实训模块还是实训室建设都更多地体现了技术培养,未能体现出更多的应用能力培养,实训体系的构建模糊了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5.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及实施者,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招聘教师时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较高,注重应聘者的学习科研能力,这就导致了很多实践能力强、有经验但学历不够的人无法进入高校,而进入高校的人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缺乏企业锻炼机会,在这一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双师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5所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多少不一,其中比例最高的是九江学院,其双师型教师高达95%,其次为晋中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比例最低的为大同大学和运城学院,仅为20%和30%。双师型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校内实训课程,双师型教师过少将会使校内实训课程质量下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无法保障。
三、对策建议
1.明确实训目标,搞好功能划分
实训体系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实训模块的划分应清晰而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层、应用能力层和实践与创新层。基本技能层包括旅游各行业专业认识、实际操作和基础实验等,专业认识是通过参观、考察相关的景区、饭店、导游过程、旅游购物等,让学生对旅游业的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度有个基本的认识;实际操作是各行业基层工作的操作技能和认识,比如摆台、斟酒、传菜、铺床、调酒、茶艺等;基础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外语口语会话技能。应用能力层是在基本技能层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包括运用旅游管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公关、人际沟通、协调与合作能力,还包括旅游职业形象塑造能力、导游服务能力、餐饮管理、客房管理等。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是在应用能力上的进一步升华,要求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处理问题的基础上还能够创新思维,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比如活动方案策划、旅游线路和产品设计、智慧旅游建设与发展等。
2.构造实训平台,完善实训体系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应当构造校内(课堂+实训室+比赛)和校外(实践+实习+比赛+认证)两大平台。校内平台(课堂+实训室+校内比赛),首先是课堂能力培养环节,将现有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每门课程按章节进行功能定位,进一步压缩教材理论的灌输,代之以任务型教学,分析案例和策划方案,最终以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作为考核标准;实训室是基础技术操作能力的实现载体,资料显示,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学校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针对实训室资源不足,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应当加大投入力度;校内比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部分高校通过定期举办导游大赛的方式丰富专业活动,由于赛事覆盖面和参与机会较少原因,学生的整体受益性不高。应当结合专业方向特点,将赛事贯穿于整个学年,打造专业赛事平台化、程序化,比如节庆营销策划大赛、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模拟导游大赛、餐饮创业策划大赛等,丰富的比赛使得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加,其锻炼效果也更加明显。校外平台(实践+校外比赛+认证+实习),实践指的是社会实践,它不同于毕业集中实习,也不拘泥于单位类型和实践形式,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或者项目合作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一学期完成一次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学习;校外比赛是提高学校专业知名度,促进院校交流,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应当在校内比赛平台基础上,使校内比赛和校外比赛完美对接,通过大量校外赛事提高专业知名度,提高学生能力和自信心;认证平台是指除了学业合格证书外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考核和认可,也是学生就业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并在学分奖励上加以体现,以学分代替选修课程;实习是指毕业集中实习,结合前面问题分析,实习平台主要是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合作,实习基地必须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即实习基地的多样化,又要满足服务地方要求,开拓更多的地方企业作为合作单位,既能满足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的要求,又能合理利用地缘关系,实现社会实践和产学研平台的常态化。
3.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根据上述分析,大多数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与企业建立联系,长期合作的更少,这样会造成教师讲课偏离企业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三种:一是社会认证考试,现在高校都将资格证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可以促进教师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也有助于教师走向社会;二是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与市场脱节是永远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的;三是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通过横向课题项目实现与企业的对接,通过与企业共同完成一些高难度的有创新的项目,既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又可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掌握市场前沿动态,也可以邀请企业来到学校进行互动。
作者:李剑锋 单位:运城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桂凤.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9):62-63.
[2]徐文丽.基于顶层设计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2(4).
加入WTO之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国务院2001年《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文件的下发和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海内外的企业界,包括民营企业集团及资本开始进军旅游景点景区,尝试买断几十年经营权,按市场规律独立自主进行开发利用。湖南是最早尝试景区经营权出让的省份,自1994张家界武陵源区就以租赁的方式出让了宝峰湖、黄龙洞等景区的经营权开始,随后四川、贵州、福建等省的一批成熟的名景区相继跟进,到近年一些中小景区或开发相对欠成熟或资源品质高开发技术难度较大的景区也纷纷仿效,大有不转让就不算开发和利用的势头。笔者认为,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在景区经营开发上不一定是上上之选,但若使景区所有权、开发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这不失是一种提高旅游资源资产经营效益,强化资产产权管理,以市场手段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是改革创新之举。然而,经过十多年来的经营权整体转让实践运作,不难发现,所暴露的问题实不在少数,如资源过度开发和保护缺失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量大、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等等,有的景区资源价值的退化速度令人触目惊心。
一、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风起潮涌的深层原因
一是旅游业巨大的发展前景,无烟工业的巨额近、中、远期经济利益,以及资源的再利用性,是资本市场发起冲击的主要目标,投资风景名胜区成为它们的首选。二是各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归属不清,景区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景区的设备设施落后,经营的方式老化,根本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势需要,以至很多的景点景区一直就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局面,严重的浪费旅游资源。三是地方政府和景点景区的管理者们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作为人类文明和自然遗存的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和不可再生性,将其转让给国企或民营资本去开发利用,以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形成经济效益小环境,堆叠政绩和树立形象工程。四是现有的景点景区管理模式落后,国有资本投入少,民营成份大,有的甚至是自筹资金,景区资源持续综合开发的后续乏力。地方和景区的管理部门缺乏战略眼光,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让风景名胜变现的机会的。因此,招商引资,借鸡下蛋等等方式无所不用及至,从市场的角度讲,这不失是一种解决景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的好方法,这也是许多著名的风景区忍痛转让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五是我国现有的与风景名胜有关的法律界定不清,对文化性极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利用及.进行市场运作等方面都缺乏详尽的规范,这也给无孔不入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SWOT分析
我国景点景区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肯定是大势所趋, 这也是许多国家旅游发展中的成功经验, 但是否应该将经营权和管理权同时交由企业或民营资本却值得商榷,笔者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将其SWOT分析如下:
1.优势
(1)成熟的资本市场为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后未来的完全市场运作提供了先决条件。改革开放20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相对成熟阶段,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比率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私营资本市场日趋活跃或壮大,加上我国产业结构性调整和各个行业间的利润比差也越来越小,民营资本纷纷把目光投向可获得比较丰厚回报的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使得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相对集聚在旅游行业。(2)先进能动的经营管理模式,为景区资源后现代优化和管理造就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我国的民营资本是在国有资本和公有制基础上的夹缝发展壮起来的,先天的灵活和后天的韧性使得他们高度适应具有中国特的市场经济建设,他们进军旅游行业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先进理念或管理模式进军该领域的代名词,这为景区的长远建设进行了“智力”投资。(3)景区的转让使现有旅游资源的得到盘活以及激活潜在资源。丰厚的民营资本进入景点景区的开发经营行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终极本能使得企业会盘活或激活所有的旅游资源,彻底进行资本运作。
2.弱势
(1)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无经验可循。我国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开发和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外也没有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先例 而且单就经营权转让来讲与国外景点景区的经营管理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旅游业的资本运作方面,对景点景区资本经营更是无经验可循。无经验意味着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又是一个新的挑战。(2)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缺乏法律保障和理论研究依据。在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转让的景区抑或是受让方的企业或民营资本,在整个的运作体系当中都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体系,而且我国旅游经济界对于景区建设和运作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没有系统的理论依据。
3.机遇
(1)经济领域积极的新生现象,国家杠杆部门会进行政策扶持。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在我国旅游经济活动中属于新生事物,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前提下,各级各部门及相关的杠杆机构体系会对这种经济领域内的新生现象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2)资本在景点景区的全面运作,会带动地方经济联动发展,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
4. 威胁
(1)在管理机构管理职能缺失、监督弱化的情况下,由企业盈利欲望而引起的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威胁。我国的景点景区, 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密切结合、高度融合的, 具有极高的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大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 对景点景区的管理,应该是保护第一,开发利用其次。然而,企业投资于景区经营, 其更多是考虑该项投资带给它的回报是多少, 这必然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在利益的驱动下, 就有不可避免地出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情况, 人为缩短资源生命周期,其损失后期将难以估量。如属于世界自然遗产的武源国家风景区里架电梯、开索道、拆建筑又重建等活动反复出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出黄牌就是显著一例。(2)我国试行的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通常时间为40~50年,时间相对较长,在资本化运作后国有资产严重损耗和流失的威胁。(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无论是市级、省级、国家级景点景区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风景名胜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景点景区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民俗和各种文化形态、经济形态、生态资源等有形、无形价值在景点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 怎样在资本运作过后确保景区资本仍稳步增值而不至于过损或流失成了景点景区转让实践和研究的关键。(4)风景名胜的经营权整体转让,各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难免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几点建议
从管理和经营的角度来探讨, 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其实就是风景和文物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进入市场运作, 其转让主要是指他们它的经营权的变换,而不是所有权的转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一和分离, 是一个具体的运作方式问题。笔者认为,景点景区原则上是不能经营权整体转让的。但经营权能不能出让,却可以根据景区的等级和性质来具体分析。
第一,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分级分类进入市场运作。国家级景点景区或世界级的自然或文化遗产项目绝对是不可以转让,无论只所有权还是经营权。因为他们大多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国家民族的瑰宝。不能仅看经济利益而盲目开发。如泰山、峨眉山、张家界等。但就某些旅游项目:如景区的交通、宾馆、小型有偿服务项目可采取租赁经营方式。景区的门票是景区资源价值的票面体现,是不可以转让的,因为这也是景区建设、保护的最基本的保证金来源。
第二,设置一些景点景区转让的大体框架模式,让各类景区有一定的参照。我国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现行资本运作模式主要由以下四种:国有国营;国有民营;各种所有制和GCV模式(G. C. V模式就是政府( GOV. ) 、旅游资源投资公司(CO. ) 、志愿者(V. ) 三者合一模式)。模式是一种范式,它是动态变化的,各景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改动,但大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即维护国有资产,使景点景区内的各种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得以保护,在保护中得以开发和利用,并稳定增值。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使景区和受让企业、法人的权益都能够到相应的保护和保障。
第四,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景点景区旅旅游资源本身的脆弱性就决定无论是转让方还是受让方都承受着相当的风险,所以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加强风险防范是很有必要的。如建立风险预警和反应系统,成立常务风险防范或处理机构。加强资源或财产保险的力度,力求面临危机时,尽量降低损失。
作者单位:文红湖南怀化学院
刘韵琴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向敏,冯朝华.福建省景区景点转让模式分析[J].东南学术,2005,4:78-79.
一、贵港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近几年来,贵港市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目标,旅游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业已成为贵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的要求仍有一段较大的差距,专业建设仍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仍没有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主体结构,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课程重级优化少,用行业的话来说,就是课程“多、全、散”没有形成和突现专业职业教育特色。
(二)实践教学的缺陷:关键是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
现没有建立好专业课程的实训室,只有一个模拟教学教室,空间小、设施大大的不齐全、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也达不到实训的效果。作为专业的教师,建议建立的实训室和教室连为一体,教室既像客房和餐厅,客房和餐厅也像教室。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学生在这里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与学的真正结合。
三、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依托贵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突出贵港旅游文化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5种职业素质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5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以生产性实训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我院对本专业新设置的“1.5+1+0.5”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第一个“1.5”是指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用1年半的时间学习课本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第二个“1”是学生第四、五学期安排到企业用1年时间进行基础及岗位技能训练;第三个“0.5”是学生第六学期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权利,愿意留在企业的,可以签订企业的正式合同;也可以选择自由自主的选择服务其他企业。如此的专业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充分开展授课、实训、顶岗实习的实地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破传统的课堂上说教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其一,在进行酒店方面学习时将学生带入酒店工作岗位现场参观、讲授;导游知识方面的学习时,带领学生进入到景点景区,进行实地的讲解,从方法到技巧的运用进行实地的演练,从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其二,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来院讲课,以弥补专业教师实际经验不足的缺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改革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一是讲授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贯穿到讲课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能与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接轨。二是在开展实践教学时, 校内实践环节强调仿真性,从场所布置、设施设备、实操着装、职业语言、操作流程、时间控制等方面都要尽量模仿行业和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受到职业气氛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其职业适应性。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用从课堂到实训室、从校内到校外、从模拟到仿真到顶岗实战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形式,达到既培养操作技能,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专业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还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专业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围绕“社会需求是办学方向,企业满意是教学质量”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一、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高校现状
到2008年底,全国有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10个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043所改为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近950所,并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共设置了旅游管理类的相关专业1964所。这说明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已较有基础,社会和行业影响力已较大,同行业和产业已形成密切的关联度。从毕业生情况看,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占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总数的87.17%。而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待各高职院校加强。
二、四川省旅游人才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0年四川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886.09亿元。但四川旅游人才现状无法适应四川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四川旅游人才数量缺口大。到2015年,四川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100万,而现有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已无力支撑。另一方面,四川旅游人才存在学历层次、职称水平、专业化程度、外语水平偏低的特点。2010年《四川省旅游人才发展报告》指出,全省旅游人才资源总量为47.1万人,其中50%以上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学历教育,大专学历的占17.65%,本科学历的仅占6.28%;未获得任何技术和服务评级的占60.94%,高职称、高技能人才仅占9.62%,未掌握任何一门外语的占61.91%。
三、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设计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突出能力培养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以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针对性。
四、高职高专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整合的两个方面
(一)构建“一个专业、四个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的培养结构
从对四川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市场调查,持续追踪岗位群技能变化基础上,将旅游管理类专业细分为酒店(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策划和休闲(户外)旅游四个方向,大力推进“一个专业、四个方向”课程体系。“一个专业”即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表明,随着旅游行业的内涵不断丰富,旅游管理人才的就业面宽和适用性都得到了提高。所以,设置以旅游行业必需基本素质为“行业基本素质”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最主要的一个专业特点。“四个方向”指的是随着旅游行业的范围不断扩大,把专业细分为酒店(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策划以及旅游与休闲四个方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其中,特别做好旅游与休闲方向的课程设置,优化人才结构。
1.采用“2.5+0.5”的教学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订单式”教育。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围绕“突出能力”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到学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通过实战,可以促进学生在毕业前对行业有一个整体认识,熟悉各工作岗位职能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一体两翼”的课程教学模块。“一体”指的是以旅游管理类为主体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第一学期所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要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后期的“分流”学习打下基础。“两翼”指的是专业岗位技能实践必修课程和综合素质强化选修课程。专业岗位技能实践必修课程主要指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四个不同专业方向所涵盖的专业技能课程。为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拓展综合素质,针对四个专业方向开设一些行业素质选修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学生实际情况,选修相关的辅修课程。包括“英语口语”“商务礼仪”“急救常识”“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旅游应用文写作”“户外运动学”“交际与沟通学”“旅游美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等22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7门课程。
(二)创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1.设置“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从业竞争力,以培养旅游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以适应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主的人才质量目标体系。因此,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在开展旅游管理学历教育的同时,开设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应的专业课程,实行“双证书”制,鼓励并辅导学生在读期间通过考试考取旅游规划师、导游证、会展设计师、酒店管理师、咖啡师、厨政管理师、营养师、旅游咨询师以及相关专业对应的技能证书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大力开展“项目教学法”,实现“产、学、研”三方面的互动。“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围绕某一课题或项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课题和项目,按照课题或项目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学习小组的项目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在项目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使项目的创建更具有时效性。从而,学生在项目实施工作中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都融入进来。
3.积极推进“情境教学法”,提高师生互动平台。情境教学是指利用形象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智慧,引导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和谐发展。在实训实习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按照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开展“情境教学法”教学,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咖啡调制、导游、旅游与休闲等课程。
4.充分利用各类校园实训场地,结合各专业特色,设计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高专培养在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单靠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上的安排,还不能达到社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大学期间,除了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把参加与各专业相关的大型活动作为高职高专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如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内实训设施,为各专业相关的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包括“四川省十大微缩景观”“餐饮实训中心”“户外拓展训练基地”等场地。
前段时间出现的“技工荒”现象让技校重新焕发了新活力,国家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让技校不断地发展壮大,很多学校都引进了西方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例如德国和新加坡的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但是这并没有起到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作用。
虽然技工类院校注重的是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但是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是没办法实现的。所以技校首先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注重实际做法。有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参加工作时,由于理论知识不足或是固化,导致没有办法胜任相应的工作。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等都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而导游业务和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是其中的重难点,因为它们的理论知识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其应用时的灵活性特别强,所以老师不仅应该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仔细讲解,强化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适应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例如,当有客人来旅行社咨询旅行的各项事宜时,你必须要了解游客的真正需求,清楚的知道哪些是游客心的问题,比如费用和安全问题,在不打断打消游客顾虑的同时还要向游客介绍所处企业的相关旅游产品以及企业的正规性和先进性,而且不能让游客感受到强烈的功利心,这样才能起到比较好的宣传效果。但是这对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是否具有比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都是一种检验。首先,应该先站在游客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与游客拉近关系来降低他们的戒备心,取得游客的信任,并且保证在旅游中不会发生强迫消费的现象。另外,还要充分尊重游客的感受,当他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打电话咨询你,或是获得你的帮助。最重要的自然是与游客所签订的合同,一定要把必要的项目,以及所有答应游客的要求都要写上去,确保旅途的一切事宜都能得到解决,让游客更加放心。这些都是需要导游业务和旅游市场营销相关知识做支撑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不同的工作场景,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场景远比在课堂上枯燥的讲述课本的知识要有效的多,而且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办法与时代完全同步,而旅游专业与时代又是同步前进的,若是不注重加强旅游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毕业之后也很难适应新一代旅游行业的发展。
在解决各种各样的设计场景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也更乐意接受,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加明显。先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老师,学生也应该通过网络或是课外书籍来不断填充,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多了解,多学习。
二、加强合适实践知识的探索
现在大多数技校都是直接把以往的教学案例讲给学生听,而不考虑这是否适合现代的旅游现状,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把今天所讲的内容消化掉了。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仅仅存在于小学与中学,也在各大技校中奉行。所以加强合适的实践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而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仅无趣而且没有实际应用的可能,教学质量自然也无法提高。
针对现在技校教育水平难以提升,校方应当鼓励老师多从互联网上了解现代旅游行业的现状,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来调整教育的方向以及更新教学的内容。加强合适实践知识的探索中的“合适”不仅仅是指适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也指适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不同的实践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学生学习了足够的实践知识时,老师应该领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如对还没有发生但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判断,以及解决的可行方案的分析。因为在旅游业中,突发事件是经常发生的,学生能否正确判断问题的性质以及合适的解决办法对该旅行社或是公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突发状况,或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突发场景,亦或是找现今比较热门的旅游事故或是常发事故,让学生分析该事故的前因后果,本质上是由什么引起的,又应该如何解决。对于学生设计的比较新颖的场景,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想解决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学生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预判能力,这些对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都具有非凡的意义。相比那些只是单纯不断吸纳现有知识的同学,他们的各项能力都会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都会有更加优秀的表现。加强适合学生的实践知识的探索不是单纯的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要以现实为基础不断的思考,发现探索新内容,这是一个不断深入和拓展的过程,老师不能点到为止,更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应该通过一个案例带领学生不断深入探索,了解其发生的本质原因,不断归纳总结,让学生有丰厚的“实战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突发类似的问题,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分类,分析该事件所属的性质,思考出有效的解决方式和最适合的途径。
在旅游行业中要遵从以游客为本的宗旨,很多情况就是由于旅游业的相关人员没有遵守而造成的。所以加强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索,不仅能够为社会和谐和行业发展做贡献,对自身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也是莫大的帮助。
三、灵活教学策略
现在技校里有很多老师都喜欢生搬硬套,喜欢照本宣科,讲课枯燥乏味,导致班上的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学的质量水平自然也不高。针对现在技校的学习状态,老师应该灵活教学策略,把不同的案例以各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学生能否听懂,应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而不是只关心自己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技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技能,而不是只求一知半解,否则,毕业之后也无法胜任相对应的工作。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老师可以通过PPT、仿真演练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老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四人一组,让每一个小组自己设计不同的场景,然后,两人扮演游客,两人担任旅行社负责人,或是三人扮演游客,一人扮演导游,来进行“实战演练”,“游客”把自己的疑问以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让旅行社的负责人或是导游进行解答,学生必须要带入到角色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旅行社负责人”无法回答或是解决相应的问题或事件,此时,老师可以让其他同学思考,并且相处解决办法或是应对措施,大家各抒己见,老师可以对相应的答案进行点评,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们思考,并且根据老师的点评对自己的想法进行纠正,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自己也不需要多费口舌,只需要针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加强和巩固,教学效果也更好,学生的成绩和专业技能也都能得到提高。灵活教学方式也不止这一种,老师可以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现有原材料进行最大利用,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校企合作是一个加强学校与企业连接的有效方式,让学生通过观摩和实际操作来加强理解,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最有效方式。在Я煅生去企业观摩或是实际操作过程不仅能改善在老师授课时学生的松懈心态,也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可行性。
学习是一个过程,老师不应该只注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应该关注他们是否掌握了相关专业必要的知识和手段,以及是否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自己愿意主动钻研,灵活的使用一些教学手段和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