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20: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匠精神的价值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Huperzine A on Decline in Cognitive Function of Psychosis/ZHANG Shao-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8):006-00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uperzine A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sychosis.Method:Seventy cases of psychos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and treated with anticholinergic drugs or anticholinergic drugs with huperzine A for 8 weeks.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in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by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WMS-RC and WCSF after 8 weeks treatment.Result:All indices of cognitive function improved of the control group,while only persistent responses (PR) and digit span test in WCS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experimental group,the rest indices could not show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7 weeks treatment, except index of PR in WCST and digit span in WMS-CR,the other indic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experiment group (P
【Key words】 Huperzine A; Psychosis; Cognitive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Xinyo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03
认知功能下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核心症状[1],其症可能与颞叶、额叶皮层及皮层下结构功能低下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出现幻觉、幻想、情感不协调、情感平淡、动机缺乏等一些阳性或阴性症状,而认知功能下降是指除了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之外的第3个症状成分[2]。石杉碱甲是一种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对真性胆碱酯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学习、记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而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下降患者[3-5]。本院对石杉碱甲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试验,以多种量表评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在对劳动精神内涵及劳动情怀培育的探讨中,与会代表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见解:第一,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劳动与劳动精神。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喜教授认为,劳动价值论是唯物史观的基础性问题,要从这个源头来研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东北大学田鹏颖教授认为,学说是劳模精神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逻辑展开,是打开人类社会奥秘的一把锁钥。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孙力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论的基石,它决定了马克思对旧世界批判以及建构新世界观的基本点,即把资本对人的统治转变为自由的劳动。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审视和批判是从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揭示开始的,他对未来社会的阐释也与劳动的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相联系,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第二,劳动精神是超出单纯为个人私利而劳动的一种精神状态。吉林大学吴宏政教授认为,劳动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它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劳动预设为人的类本质,这种劳动过程伴随着精神性的审美活动。作为人的生活第一需要的劳动是在共同体精神的力量下超出单纯为个人私利而从事的劳动。第三,劳动情怀是劳动观的价值追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向兵教授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本途径,“劳动情怀”是建立在对劳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升华为价值观的、较为稳固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品德、劳动习惯等内容的总称,具有内化于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意义,强化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是一项重要任务。
二、劳模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创造性提升
劳模精神不是一个凝固的范畴,它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升华。与会代表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劳模精神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第一,劳模精神培育的现实条件与历史任务。田鹏颖教授认为,劳动是劳模精神的基本依托,异化劳动状态下无法产生劳模精神,只有劳动者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时才能形成劳模精神,即在扬弃了私有制异化劳动的公有制条件下才会形成劳模精神。延安大学郝琦教授认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劳模故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劳模文化是新时期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任务。上海市委党校曾俊教授认为,培育劳模精神需要加强“使命感、责任感、进取意识、牺牲奉献精神、自律意识”等“人的软实力”教育。第二,新时期劳模精神需要创造性提升。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刘文教授认为,新时期劳模精神需要创造性提升。其一是劳模精神的哲学内涵提升。应从精神生产力理论出发,探究劳模精神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的内在机制,丰富新时期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其二是劳模精神的价值提升。应从劳模精神的政治导向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以及道德实践价值三个层面拓展其在新时期的时代价值内涵。其三是劳模精神的实践提升。应从国家荣誉制度与治国理政的实践视角探索研究劳模精神的现实指向。第三,在当代中国弘扬劳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孙力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对劳模精神的崇尚关联着人的解放,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联系在一起,劳模精神在社会主义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首先,对劳模精神的再呼唤是对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矫正;其次,对劳模精神的再呼唤是对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升华;再次,对劳模精神的再呼唤是对工匠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时代追求。郝琦教授认为,延安时期的劳模运动孕育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劳模运动和劳模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改造力和影响力,劳模运动祛除了劳动人民心中“劳动下贱”的封建腐朽思想,使“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了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和劳动热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徐光寿教授认为,弘扬劳模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其一,劳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榜样,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二,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具象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其三,劳模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庆师范学院王彦玲教授认为,“铁人精神”是一种具体化的劳模精神,它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朽价值,具有凝聚人心、激人奋进的永恒力量。
作者简介:梅洪(196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随着去年电视连续剧《大国工匠》的热播,和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度成为媒体和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国制造业需要大量生产高品质产品的企业,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当前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要承担起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重任,深刻查找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工匠精神历久弥新,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任何片面的、庸俗化、表浅化的理解,都会对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产生极大的误导。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与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中国传统社会工匠精神是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做事先做人”、“德艺双馨”;[2]以品质追求为灵魂,强调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以师徒传承为教育过程,强调“人身依附”和“体知躬行”;以家族家庭为传承范围,强调“传内不传外”和“传男不传女”。
工匠精神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极力使产品完善和极致;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确保产品的质量,严格产品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绝不停止对更高品质的追求,不断完善产品的各项指标各个细节,把不懈的追求,贯穿自己的职业生涯;四是专业、敬业。具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甘于奉献,舍弃诱惑,倾力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
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在顶层教育教学制度设计中,更多关注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也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更高要求,轻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二)高职教师缺乏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
相当部分高职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系统的专业实操历练和示范能力的训练,加之有些教师缺乏对职业敬畏、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满足于现状,教学敷衍,缺乏对教学法深入研究的热情,讲授专业理论课尚可,上实训课力不从心,身体力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育人示范效应大打折扣。
(三)校园亚文化影响
长期以来,受60分万岁的校园亚文化影响,许多高职学生对课程考试无所谓、不重视,缺乏敢为人先、永创佳绩的精神,只满足于考试成绩及格、合格;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相当部分学生缺乏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劲头,上课被动听讲,课后作业敷衍了事、抄袭现象普遍;在实验、实训等实操课程的学习中,相当数量学生存在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投机取巧,功利心切,急于求成,马虎了事,浅学辄止,缺乏追求卓越品质的思想意识,只满足于实验数据过得去,实操技能略知皮毛。
三、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须创新高职院校发展理念
叶桉、刘琳在《职教论坛》2015年34期撰文,肯定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呼唤,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模式机制入手,着力阐发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在培育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为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途径。
当代工匠精神的塑造一方面要从传统时代的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精华。然而传统的工匠文化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在对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继承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条共贯,又呈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哲学品质,红色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红色烙印、民族特点和社会责任,继而成为普世的观念;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拓展了新空间、新理念、新方法。以此为桥梁纽带和平台管道,可以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支撑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
从理念层面上作者指出:1.应在“文化时代”以红色文化凸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用红色文化弘扬创建职业院校文化氛围;2.应通过红色文化内涵与当代工匠精神的科学对应分析,找准和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对接点和融合面;3.应把握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创新的正确路径,将红色文化纳入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和各个环节之中。
在操作层面作者建议:1.首先要在红色文化引导下建构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理论模型。2.要加强红色文化推动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证研究。3.要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当代文化思想发展规律和把握文化理论研究的前沿,基于当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立健全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状况,凸显红色文化在革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等方面对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响。4.要遵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善于适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与方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内容之中,有机地与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党政工作共同部署、协同进行,在制度层面、在载体层面和表现形式上发挥红色文化作用,为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代工匠精神提供良好文化氛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新态势,产业经济发展新机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视职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因为企业在用人上已经将这种工匠精神列入其中。所以,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趋势,在自身教育体系中深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刚刚开始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研究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现状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职业素养的加工、生产、服务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高职业素养需要通过两方面来现,一是技能培训,二是精神培养。然而,在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理论知识传输比较重视,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显得严重不足,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忽视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是普遍现象,然而,职业精神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职业精神涵盖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作风,他不仅是一种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还是一种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它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精神教育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即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工作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一个职业人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不断升华自我,提升服务或管理质量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理念,也是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职业态度、一种职业价值取向,表达了一个人对于工作品质的不懈追求。目前,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比较重视,尤其是欧美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工匠精神。发达国家之所以在高端制造产业领域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无关系。所以,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趋势,在自身教育体系中深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虽然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我国高职院校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将会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工匠”意识
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工匠精神,在社会对于优秀人才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并将工匠精神纳人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不仅要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还要能够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形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当然,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在就业创业指导课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要学会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训练教学中,使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尤其要在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结合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分析专业岗位的职业精神,从完善自身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入手,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爱岗敬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使得职业精神能够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不断提升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渗透工匠精神,在实训教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逐步渗透。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仅仅依靠简单的专业教学,职业信仰与追求很难形成,所以,我们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通过建立模拟场景,锻造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能够真实地理解到它的本质。模拟工作场景既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实施,当然,最好是在实习实训中实施更加有效。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工厂开展实习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在不断实践中磨练技艺,通过亲身参与工作实践,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业余文化活动中,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相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隐性教育,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传播。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精神风貌,还营造传播了职业精神,丰富了学生业余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得到了锻炼。开展职业精神教育,还可以通过参观采访专家讲座等形式,在这种面对面的教育形式中,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还可以直接了解企业这一职业素质在自身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通过行业专家,就业明星讲解,了解到更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现在很多地方职业教育机构都在努力打造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现自身的职业教育特色。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一定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将工匠精神与地方文化结合,提高院校的辨识度,成就自身办学的品质。如欧洲手工业日本制造业,就充分的体现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工作的热爱,代表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就业的法宝,也是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基本素养。企业在考核工作技能前,应聘者的职业态度是重要的考核指标,高职教育就是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基地,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相结合,尤其要更多给予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学生能够具有良好工匠精神,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三、结语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得高职教育之路崎岖坎坷。这种工匠精神的缺乏,也导致一些企业创新变得异常艰难,使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大浪淘沙。因此,在产业调整升级背景下,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要重塑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提高思想意识,将工匠精神内化成自觉行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弘扬工匠精神,助力“江苏创造”向“江苏智造”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尤其是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才是做出好产品的最关键因素。只有大批工匠涌现,成为支撑“江苏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为社会奉献出精准的企划、精湛的技术、精益的制造、精致的品质、精诚的服务,才能推动我省成为制造业强省、打造更多质量过硬的“江苏品牌”、形成高端制造竞争优势,让新江苏建设再上新台阶。
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国内市场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适应,中低端产品多,优质高端产品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上是要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尤其需要“工匠精神”。因此,江苏应将“工匠精神”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新动能”,弘扬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优化,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跃上中高端。
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创业创新亟待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鼓励不同的社会群体靠技能工作、凭本事吃饭。江苏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将工匠精神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起来,使工匠精神成为人民创业创新的价值追求。各地方、各单位应该多措并举,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推动企业家追求卓越、生产者耐心坚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培育职业精神外,还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用规则制度引导人们的行为,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
让工匠精神入脑入心。全省各地都有坚持贯彻工匠精神的出色企业及优秀员工,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精耕细作、造福社会。应大力将这些人的事迹推介出去,更多地向公众传递工匠精神、讲述工匠故事、表达工匠情怀,使工匠精神在全省各地蔚然成风,让“工匠精神”引领“江苏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宣传文化部门身先士卒,学习工匠的务实与敬业精神,培养和增强自身的看齐意识,脚踏实地践行工匠精神。要实在“学”,要对照“做”,真正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彻在宣扬传播的细微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孜孜不倦、久久为功,确保“工匠精神”真正在全社会弘扬开来、落地生根。
工匠精神最初作为政治用语被写在政府报告之中,成为全国人民讨论的重点。工匠在我国发展中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但是无法被复制,是我国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养人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的主要育人途径,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工匠精神正是人们在技能实践过程中培养的。因此,高职教育是锻造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而且还涉及人文层面,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人文教育也成为锻造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就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研究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不仅能够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而且能够有效拓宽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1.工匠精神的内涵。我国古代便已经有了工匠精神,但是,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与现代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且,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具体来说,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主要以道德精神为核心,强调德艺兼备,主要通过身心传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亲自实践才能够获得。并且,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十分强调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在工作中强力而行。另外,古代工匠精神还强调爱国为民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而西方的工匠精神与西方人追求完美的文化理念有着密切联系,追求完美在西方已经成为共同的精神。这是因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基督教都提倡追求完美与极致。虽然古今中外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仍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都强调爱国、敬业、求精、创新。而我国现在所强调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延伸层面这三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技能和技术,工匠在产品锻造的过程中想要打造好的产品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和高超的技能。因此,物质层面的技术和技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条件。精神层面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主要包括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创造卓越等在内的隐性内容。延伸层面主要指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创新精神,要求人们运用工匠精神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工匠精神的内涵。首先,工匠精神能够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工匠精神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了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敬业和奉献,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精益求精,以追求卓越和创新为主要目标;其次,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解决社会上的浮躁和应付工作的现象,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最后,工匠精神作为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补充,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工匠精神深化了职业道德和社会主流思想,不仅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了规范,而且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人文教育内涵及意义
1.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是主要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而进行的个人教育或社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心境界,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强调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的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人生实践来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并且,人文教育既重视文化由外而内的养成,也十分强调个体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强调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而且,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三个方面。其中,人文主义教育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人文学科教育主要向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的人文知识。而成人教育主要面向广大社会群众,旨在提升社会群众的人文素养。2.人文教育的意义。首先,开展人文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丰富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识,拓宽受教育者视野,加强受教育者对我国传统人文知识的了解,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其次,开展人文教育能够丰富补充学科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在学科之外的知识,提高教育质量;最后,人文教育能够在提高人们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
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有很多内容是相通的,两者密不可分。首先,工匠精神追求真实和完美,要求在制造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中求真求实、尽善尽美,以塑造最佳品质的物品,进而使制作者产生美感和愉悦感。而人文教育即包括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和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求受教育者能够以正确的审美态度对待文化产品。并且,人文教育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对文化产品或文化现象的情感体验,要求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掌握文化的内涵;其次,很多文物古迹、手工艺术以及文化瑰宝等都是工匠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工匠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同时,这些文物古迹、手工艺术和文化瑰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工匠在打造优质产品的时候需要与文化相结合,赋予手工艺术品较高的文化价值;最后,我国古代工匠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讲求琢磨和切磋,而这一方法和态度已经被古人运用在修身、政治和文学创作之中,广泛渗透到人文领域,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技能锻炼的方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
四、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首先,工匠精神是我国现阶段所强调的重要精神指南,政府十分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面向全体社会群众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全社会的工匠精神;其次,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再次,高职教育能够鲜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而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十分必要。并且,高职人文教育能够将技能操作相关文化内容与工匠精神相联系,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最后,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是全社会的要求。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熟练地操作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乐业创新的工匠精神,能够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积极创造。而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人文精神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满足社会的要求。由此可见,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十分必要。
五、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这些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甚至误以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需要接受人文教育学习人文知识,只需要学会技能知识,拥有操作技能即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难以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文工匠精神只是政府提出来的相关要求,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工匠精神的培养,只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放在口头上,并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导致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并没有真正实施;再次,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没有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也没有对人文精神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只是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事例,缺乏深入分析,教育效果不明显;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只重视理论的灌输,一味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而一些历史性的人文知识距离学生较远,存在着较大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人文知识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教育方法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作用。
六、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途径
1.开展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积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人文教育,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学习提供充足的人文养分和肥沃的人文土壤,在让学生掌握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人文教育的相关选修课,并通过开展人文教育讲座、人文知识竞赛、人文精神评比等活动来加强学生的人文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高职院校应将人文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文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作用。2.注重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才能够激励制作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具体来说,人们只有具备责任心才能够主动关心自己周边的事物,关心社会,也才有动力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加强对生命和环境的人文关怀。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强调学生的责任心意识,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3.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等学科知识。工匠精神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并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自然学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知识、自然学科知识、哲学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学科等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在了解各学科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进而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4.开展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而正确价值观念、崇高理想和健全人格是锻造工匠精神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且,高职院校应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将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锻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习自觉性。5.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优秀的工匠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身的想象和审美情趣,将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技能完美结合,进而制作出高品质产品。因此,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应将想象力培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尤其要在抽象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审美教育,通过音乐艺术课程、美术课程、艺术欣赏课程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品质;最后,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进行产品创作,并开展创造竞赛,通过学生实践来培养工匠精神。
作者:傅向东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探究———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论纲》[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2]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60-05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成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讲述了8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渐被社会淡忘的工匠群体,重温鉴证了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w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视。“工匠精神”随即引发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对于工匠精神,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1]。它表现为精益求精、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等丰富的价值内涵,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2]。
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远大计。
二、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业院校师生、各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情况,笔者通过网上随机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301份,参与者包括职业院校教职工、学生、毕业生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员。
调查显示,从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来看,7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工匠精神熟悉或有一些了解,多数人认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等基本内涵。从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来看,8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最为看重的因素;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提升关系紧密,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职业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53%的职业院校开始了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探索尝试,且在专业教学予以渗透。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还比较低,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32%;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还是职业精神。这说明,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有着较统一的认识,但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分析
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工匠的主要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理念偏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但这也并非完全是由当代职业教育造成,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和“白领至上”的错误思想扭曲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直到今天,在多数人看来,职业教育依然是“二等教育”。多数学生和家长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和职业观念造成当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困境,对形成健康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束缚。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升学机制缺乏开放性,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多数无法进入高一层次深造,加重了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 的错误认识。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不能实现优质资源向职业教育流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的诸多约束。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自身对职业精神的评价、激励、惩罚机制不健全,招聘员工的标准多为对技能的量化考核。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3.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虽有显著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小。但受“能力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各职业院校过多考虑了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入到专业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由于无法进入普通教育系列深造而不得已选择了职业教育。“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技能培养有较强的自觉意识,但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以为然;有些学生虽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对其内涵认识不到位。大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这些都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标杆。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工匠精神这个核心内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各系部及学工等部门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协调落实,企业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二)促进“两个结合”
按照《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秉承“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坚持德才并举,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锻造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准职业人”。
(三)坚持“三项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在培养途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方面创新思路,优化举措,增强培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在培养途径上,坚持思想教育引导与塑造职业精神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岗位意识差、不守承诺”等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时避免简单说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激励。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和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义务、自觉遵守和履行职业道德,使职业精神入心入脑。
2.在队伍建设上,坚持教师素质提升与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提升教职工自身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学以养德的局面。坚持资源共享,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组织兼职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等宣讲教育,增强培育效果。
3.在工作机制上,坚持确立问题导向与系统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师生认识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确工作着力点,增强培育针对性。按照“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工作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明确和落实相关环节的职责任务,形成合力,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实施“四大工程”
1.思想引领工程。通过设立意见箱、倾听日,调研,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掌握师生思想状况。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大胆进行思政课改,鼓励申报思政课题。以校园讲堂、班团会为主要阵地,通过主题讲座、创业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等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文化教育塑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教育引导。
2.立德强能工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引导教师不仅当好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通过教师专业技能传授、职业人格感染和身体力行示范等多个侧面,将职业精神的培育渗透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重视团队合作,鼓励师生走进企业,⒂肫笠导际醮葱潞脱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参与承办技能大赛,开展模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真实的操作流程演练,让师生较全面感受企业氛围,丰富职场经验,提高对职业精神的感知,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3.文化育人工程。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地域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企业文化讲座,让企业精神走入校园,增强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提高人文素养。进行文化体验,突出文化育人,实现教育感化和激励。
4.舆论引导工程。发挥以院报、心理报、橱窗、广播、电子屏、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重点,构建学院、部门或系部、班级三级新媒体矩阵,形成校内宣传倡导工匠精神的合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同校外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立体宣传、深度宣传、持续宣传的良好态势,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
(五)着力“五个环节”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推动思政教学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细化日常行为管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3]。
1.基于工匠精神推动思政教学创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为促进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召开思政课改座谈会,加强思政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将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教育、社会实践融于一体,通过律师讲堂、课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视频、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生动性与教育性,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提高理论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把评价重点转变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素质、行为习惯考核和对职业精神的认知践行程度的评价上,形成教育导向。
2.基于工匠精神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
(1)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不同专业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明确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如,经过调研归纳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养目标规格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规定;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施工的意识;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将以上要求体现在其专业核心课程《天棚装饰施工》的教学目标中,要求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自主学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甲方、监理等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规范、精心施工的职业素养”。最终,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2)体现在实习实训中。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中心。在实训中,有效融入企业技术及企业化管理,让学生感受贴近职业岗位的仿真实训环境,培养工匠精神。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企业“6s管理”融入维修实践课程中,把清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等具体要求作为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做到“作业现场物品工具有序摆放,作业期间保持配件、工具、油污三不落地,通道保持畅通,消防设施定期检查确保功能正常,工具箱责任到人定位放置,机器设备定期保养到漆见本色铁见光,旧件整齐摆放,废件及时处理,桌椅地面整洁”。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则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
3.基于工匠精神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学院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与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规范管理和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知识创造条件。如在与新能源公司合办的化工工艺专业新奥班,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程,落实到工学结合、产教一体、准员工管理、半工半读、项目化教学、合作式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强化技能学习、练就职业本领,更要用企业的价值理念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职业情感,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践行职业行为,信守职业文化,努力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
4.基于工匠精神细化日常行为管理。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学院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在宿舍、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全过程,细化到学生行为管理、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戒烟行动、早操晨练、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各环节,为将来走上职场提前磨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养,提高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自觉和自信。
(2)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学生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促进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边典型,激励学生以能工巧匠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5.基于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学院将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营造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1)打造精神文化。_立“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笃学、奋进、雅行、和谐”的校风和“理实相融、学以致用”的学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中长期坚持。
(2)夯实物质文化。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内增加行业企业文化标识,提升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养成与环境协调的良好行为习惯。
(3)完善制度文化。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根据培育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严格执行。
(4)践行行为文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及以感恩、诚信、职业教育等为内容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把企业元素、生产岗位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社会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工匠精神宣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和创业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就业性特色。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强自立意识。
四、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得到了互相促进、同步提升。机械系一名学生,在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发现送料小车上的两对塑料小轮大小不一,对曲轴的正常旋转起到了阻碍作用。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把小轮用车床车掉2mm,气动装置就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他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并给予了奖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知识、技能、素养并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职招生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新生录取率、报到率位居自治区同类院校前列,推动办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这个梦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梦,也是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梦,更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就个人理想实现社会价值的成才梦。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技能人才日渐尊重,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同,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42-02
1 前言
当下,在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大地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上下都在刮起一波创新风。到底如何创新?如何创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这样的解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创造品牌。可见,创新固然势在必行,但是在创新创业的同时,不可少的是一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工匠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不懈追求,更是要不断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今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如果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必将对我国的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2 工匠精神的阐释
工匠精神按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它指的是每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工匠们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品质和精神。工匠精神最早被提出是起源于德国,德国人的机械部件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现在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极佳的声誉,正是德国人对于产品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德国制造的标签烙上让人信赖的标志[1]。
在我国社会,与工匠精神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精神,就是差不多精神。这就精神讲究差不多就行了,如果每个工序都讲究差不多,达到90%,那么10道工序后,只剩下30%,这就是差不多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的存在不足,多多少少与该现象相关。
3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重振工匠精神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型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创新创业教育,所以把两者统一结合于职业教育平台中是势在必行的。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已经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传授技能训练,而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以往的误区,让知识与素养同成长、共扎根,为祖国的快速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过社会与企业用人单位调查,相当数量的毕业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往往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眼高手低”。高职学生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就是基层的生产管理者,往往开始实习时会被派往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学生在个人技能方面还没有具备管理者的素质,但是一些人存在“我为什么和工人做一样的事情”的心理。这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调试自己的心理,频繁跳槽。
为什么高职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目前物质欲望横流的当今社会形势有关。社会的浮躁情绪和极端的拜金主义会影响学生的意志,这时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学生教育的同时引入思想及精神教育。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乃至价值观,恰恰教给毕业生的是坚持、专注。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毕业生,才能成为行业里面的专家、技术能手,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考核的时候,政府往往把就业作为重要指标,而且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就把高的就业率作为高职生的重要优势。在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多年来,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改变职业院校对“技能”和“育人”关系把握中出现的偏差,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意志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这就显得尤为重要[2]。
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发明制造的迫切需要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不难发现,其实人们熟悉的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在悠悠中华的历史长河中,良工巧匠如数家珍,从作为四大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到雄伟的长城,唯美的故宫、颐和园,耸立千年的赵州桥,等等,无不是我国的能工巧匠的杰作。但是雄狮也有打盹的时候,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我国不再领先,并且远远地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我国要发展、要进步,不是“人口红利”可以带动的,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发明制造”。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不能丢弃老祖宗留下的光荣文化与历史传承,在当下“中国制造”的新时代,要用创新创业教育、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托起中华文化。在高职学生教育中,不仅要关注信息化及网络化精神,也要真心大胆地培育去热爱发明、崇尚技艺、献身工程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互联网+工匠精神,才是推动我国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创业发展的驱动力[3]。
4 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抓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政课、创业课中融入工匠精神 在高职院校,通常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课程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融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使其在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4]。
凝练专业精神,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 国家在创新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摸索新的途径。全国的职业教育都在思索:怎么上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怎么进行?怎么融合?怎么渗透到学生的每个细胞、每个毛孔、每滴血液中去呢?
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在教学环节设置时,加大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比例,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下,切身实践体会工匠精神。而且还要强调,大量的专业教学和实训绝对不只是简单进行产品的生产、技能的操作,还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性质,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之中。该专业就创新性地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精神融入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5]。
学校夯实文化基础,摆正价值观,引领工匠精神文化 除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学校层面也要进行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活动,在思想上引领全校师生转变观念。同时,要对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有客观的认识。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并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塑造成机器人,按照标准执行每一道工序,要在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提升,把创新创业的思想传播至每个学生,通过工匠文化的传播,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和人格倾向,使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能孜孜不倦地吸收工匠精神文化,并助力今后能走上创业成功之路。
通过微成功的案例鼓励积极向上的工匠精神的传播 微成功是引领学生通向成功制高点的奠基石。在成长道路上,成功的鼓励是高职院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通过学生的成功案例,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在实际运行时,可以采用如采访、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和专家讲座、专业讲座、微信群与QQ流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抓好高职院校的特点及优势,引导学生多参观、多体验、多采访,直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及未来事业的重要性。另外,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积极向上的攀登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报告会、亲密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由于他们与在校生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其切身经历最能引起学生的模仿,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楠.万钢:培育工匠精神 促进创新创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6(4):12-13.
[2]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91-94.
学术出版工作对编辑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希望编辑人员是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学术出版工作是出版行业中最重要的出版工作之一,肩负着传播人类先进思想和创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历史使命,只有保证学术著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够维护学术研究事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保证学术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能够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参与到工作实践中,实现对学术发展状态的跟踪,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把关,并与时俱进的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才能够切实保证学术出版工作的知识量;其二,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相关工作会议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推动社会变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对理论工作者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术出版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把握这一机遇,需要对学术编辑培养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培养有工匠精神的学术期刊青年编辑人才,打造学术出版工作精品,促进学术出版行业进入到新的发展状态。由此能够看出,在当前我国学术出版学者型和专家型编辑不足的情况下,引入工匠精神促进编辑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真正将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编辑,能够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认真打磨、精益求精,确保学术出版工作不断发展,在学术出版行业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学术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基于此,新时期在发展学术出版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编辑培养的重点工作,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尝试和探索,加快学术出版现代化建设进程。
基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新时期为了保证学术出版工作能够与新社会形势相适应,就需要青年编辑工作者教育和培训工作中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让精益求精的思想渗透于每一位编辑的思想认识中,强化编辑人员敬业奉献、严谨求精的思想品质,并确保优秀的精神品质可以内化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促进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的全面优化。培育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责任,并且在采用差异化方式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也在为社会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而对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而言,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促进学术期刊工作的优化开展,就应该在工匠精神的指引和要求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明确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进而有勇气、有责任,秉承敬业奉献的精神投入到编辑工作实践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促进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唯有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念,青年编辑才能够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前沿阵地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术期刊工作做出正确的引领,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青年编辑要在工作中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始终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约束自己和要求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精雕细琢,追求学术期刊编辑的完美和极致,努力将编辑工作的品质从传统的99%提升到99.99%,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全面优化夯实基础。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年轻的学术期刊编辑在处理学术稿件时要坚持精益求精。在取舍稿件的过程中要秉持对稿件负责的态度,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学术动态需求等对稿件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并从稿件的学术水平、文字规范、逻辑结构、科学价值等角度对稿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作者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另外,工匠精神不仅仅在于对工作品质的保障,还要求青年编辑能够与时俱进地对工作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即创造性的开展学术编辑工作,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对稿件进行适当的润色和加工,并保证可以从业务的精准性、学术的严谨性以及政治的敏锐性角度把握和推敲稿件,锤炼语言,让稿件在逐步完善中成为精品。这样就能够逐步将青年编辑培养成为有工匠精神的学术期刊编辑,为全面推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优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锤炼青年编辑“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
要想将青年编辑人员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学术编辑工作者,编辑人员的工作品质锤炼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只有在全面把握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关注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的“耐心、专注、坚持”工作品质的培养和锤炼,才能够为青年学术编辑工匠精神的践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在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实施有效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让青年学术编辑工作者认识到学术出版编辑的重要性,以及要想保障学术出版编辑质量所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所必须具备的工作品质和精神品质。“十年冷板凳,文章不写半句空”,要想成为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求青年工作者在坚守学术出版工作的道路上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静下心来从事学术期刊研究工作,为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是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青年编辑人员要想更高的服务学术期刊行业,就要认识到默默奉献的重要性,甘为人梯,为他人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唯有如此,在工作中对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加以锤炼,才能使青年编辑人员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品质、丰富自己的涵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复杂的学术期刊环境中能始终坚守本心,在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实现人生的梦想。
(四)教育青年编辑工作者坚守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65-01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成为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对自身的技艺极端苛刻,一丝不苟;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所从事的职业认真敬畏,执着创新。具体到工匠个人,真正的“工匠”并非仅仅拥有手艺专长、拥有绝活即可,他们更具备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在2015年,央《大国工匠》的篇首语是这样写的:“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这既是对片中人物的评价和褒扬,也是对进入新千年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努力的中国当代工匠所做的一个极为精准的表述。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和竞争力,这正是当下强调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而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职业院校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培养出大国工匠,但至少应该搭建一定的平台,树立工匠精神教育观念,深化课程及教学改革,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积极营造氛围,让“工匠精神”真正走入学生的心里,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大国工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办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
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偏离,盲目追求高大尚,中职向高职转,高职向本科转,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有些专业甚至是两三年就走向了没落。由于办学特色不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行业和技术优势,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从头学起甚至是只能充当廉价劳动力,导致办学难以为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院校必须找准自己的办学方向,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纳入办学理念,并结合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学校名片,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和水平,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教师具有匠人精神,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具备匠人精神。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教学也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获取劳动报酬,教书育人更是一项事业。《匠人》一书的作者、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说,只要拥有为了把事业做好的强烈愿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匠人。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学术上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教师还应该淡泊名利,摒弃浮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静得下心来,醉心于教学,痴迷于育人,执着坚守三尺讲台,方能秉承“匠心”,洞见教育真谛。
三、搞好思政课堂,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办人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中讲到:“我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所以在每天的学习中,不仅磨砺学生们的技术,更注重锤炼他们的人品。”而要锤炼学生的人品,自然离不开思政课这个教育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思政课首先应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把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纳入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其次,应着力打造特色工匠课堂,不仅要通过思政教学,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的理念,更要不定期邀请优秀工匠走进思政课堂,讲述他们锤炼技艺的故事,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匠人历程和心得体会。再次,要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课时。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不能只靠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更需要学生到生产实习一线去亲身体验。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在实际工作中来体验和感悟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
中国从来不缺好的工匠,也不缺好的手艺人,但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近几年来,职业院校把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其办学理念,重视专业建设和实训场所建设,热衷于参加各类名目繁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而言,重视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职业院校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人文素养的缺失容易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缺乏认同和热爱,对工作缺少热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在重视锤炼学生高超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而在工作后做到宁静淡泊,执着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磨练自己的才干,不轻言放弃。
五、社会对技术劳动的认同,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多数中国人对工匠是心存偏见、甚至是看不起的。在信奉“万般皆下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人眼中,职业教育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尤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普遍崇尚分数,职业院校的学生被认为是高考失败者,进职业院校和学技术成为学生无奈的选择,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而等到就业时,也是挑三拣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做不了,重复单调的工作又不愿干,导致就业困难。因此,全社会要行动起来,消除人们对技术劳动的歧视和偏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环境,形成劳动光荣,敬业可敬的社会风尚,从而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树立自信,在钦佩羡慕大国工匠的同时,以大国工匠为榜样,见贤思齐,积极自愿加入到工匠队伍的行列,并立志用诚实的劳动、精湛的技艺、不懈的进取,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创造价值,实现报国之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