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生文学

小学生文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8 08:20: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生文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生文学

篇1

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小学阶段是学生构建健全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学经典阅读能够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与智者对话,与伟人交流,在学生的阅读中渗透乐观豁达、不畏艰难、顽强进取等优秀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书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钱理群说:“要阅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都凝聚其中。”通过阅读四大名著,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通过阅读《老人与海》,学生可以学习老渔夫面对困难坚韧不屈的意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心齐、泰山移”等经典文学谚语更是蕴含深刻人生哲理,这些对于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健全人格大有裨益。有利于树立正确阅读观,丰富精神世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是一种碎片化、娱乐化的“快餐”模式,而在这种日渐浮躁的社会群体阅读状态中,小学生的阅读观也极易走偏,形成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等错误阅读习惯。文学经典阅读过程恰好是一个沉静与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是一种“慢阅读”。这种“慢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学经典进行精神互动,使书中的文字活起来,从而深刻理解书中的精神内涵,充实自我,还能够使书中的文化价值得到延展与增值,使学生在沉静中形成自我思考能力,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客观读书规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读书效率,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加强文学理解,促进文化传承。文学理解不仅表现在对文本的字、词、形、意等基础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上,更表现在对文本所要表达传授的深层次含义的体会与感悟中。加强文学理解能力的修养,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东西用心和笔墨记录下来。通过文学经典阅读,强化教师在学生阅读中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在听、说、读、写每个环节中品味经典,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能力,锻炼学生对自己文学理解能力的价值判断,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另外,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阅读代表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典范性文本,有利于学生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小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现实困境

多元文化阅读方式,冲击文学经典阅读。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网络传播大大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人们的阅读方式由纸质阅读转变为数字阅读,深刻阅读变为浅显阅读,严肃阅读变为娱乐阅读,越来越多元的阅读方式的出现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经典文学阅读,消解了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相较于经典文学的沉静与思考式阅读,人们更乐于通过网络、电视、自媒体等以新兴的阅读方式来进行浅显阅读、快速阅读。以这种简单的阅读方式来理解经典,会使得人们丢失了原有经典文学阅读中思考与领悟体会的过程,加之“读图时代”“短视频时代”带来的更直观快捷的阅读体验,传统书本文字阅读特有的韵味和兴致被抹杀,经典在网络时代面前显得更加苍白无力。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阅读环境。泛娱乐时代解构传统价值观念,消解经典文学价值。经典文学凝聚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成果和现实价值,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代表了这一时代的主流价值。通过阅读经典文学,能够体会到其所包含的文明传承和价值演变。然而“娱乐至死”时代,各种文化过度追求娱乐,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其内容浅薄空洞、粗鄙搞怪,毫无价值可言。而大众对这种文化的过度追求,带来的是精英知识阶层的集体失语,冲击的是受众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淡化的是严肃阅读带来的深度价值思考,进一步消解的是经典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明。经典在娱乐化过程中解构了其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文明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也就失去了其作为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应试教育下,文学经典阅读功利化。素质教育虽然一直被国家提倡,但是由于历史因素以及大环境影响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问题,应试教育依旧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又影响了小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应试教育下,分数和考试是老师、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教育更强调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和主动性。这种模式下,家长只买能够切实提高孩子成绩的教辅书,老师只教考试范围内会出考题的经典阅读篇目,而真正的人文素养教育却未能落实,经典被搁置一旁无人问津。功利化阅读的背后是学生对传统文化背景了解的不深入、对经典文学价值内涵的不理解,这种急功近利的阅读目的最终阻碍了文学经典阅读的发展。

在文学经典阅读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策略

篇2

一、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儿童文学的认识功能

儿童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所发挥的作用。

(二)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在于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使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三)儿童文学的美感功能

儿童文学集中表现了生活类、自然类,并创造了艺术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陶冶他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儿童文学的娱乐功能

儿童文学的娱乐功能,是指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

快乐是人们共同的需要,游戏则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文学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娱乐性,而且读者的年龄愈小,相应的作品娱乐性愈强。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生阅读的意义及当前现状

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要求:对第一阶段(1~2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然而,语文教学却没把课外阅读摆在重要位置。北京市最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只有1%的学生有着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经历”;有人在三所分别被评为区级、市级、省级示范性学校的一年级中的三个班进行了课外阅读状况调查,其结果:人均购置图书量分别是1,3本、2,4本、1,8本;热爱阅读的学生人数几近零,多么令人心寒的数字!

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为了给学生一个纯净的课外阅读的天地,儿童文学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内容。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作法。

1、利用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激发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好读书。

在小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经常用儿童文学中的文学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同学们被小女孩的美丽善良和她悲惨的命运深深打动了,此时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学生在课余时间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找这些书来读。这样一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了。

2、发挥儿童文学的认识功能,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材料,引导学生读好书。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就应适时地向学生们推荐合适的儿童文学读物。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根据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老师们可以向他们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

3、对儿童文学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会读书。

(1)讲课式。用于集体指导如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等。

(2)讨论式。用于群体阅读后的专题讨论或读书成果交流,

(3)展评式。用于图书的推荐和读书成果交流,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贴近孩子生活的儿童小说。

(4)表演式。用于检查、汇报、交流阅读成果,组织学生编排儿童剧在并进行表演,有益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4、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提高阅读的质量。

篇3

摘要:

语文学习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去评价学生,对小学生学习评价应该以激励为宗旨,体现 “以人为本、强化激励、多元参与、促进发展”的功能,尽一切可能地发现学生的优点,改进自身的缺点,扬长避短。

关键词:评价; 发展; 激励; 内在需求; 导向; 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对其语文综合素质进行发展性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评价时,我有这样一些做法和体会。

1评价的原则

在教学中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评价,我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激励性、过程性等原则。

语文学习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既是评价的研究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通过评价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关注自己学习的提高,使评价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外在的激励,即他人的肯定;另一方面来源于内在的激励,即学习者本身的成功体验。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学习的激励是一个不断由以外在激励为主转化为以内在激励为主的动态结构。评价应让学生充分得到尊重,使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评价应强调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引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评价应让学生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体会到学习的魅力,推动语文学习不断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智能综合、思维运用和见解创新。评价要在语言活动中进行,应更多的采用形成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收集到过程信息,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2评价的内容

2.1学习态度的评价。 小学阶段是健康情感形成的最佳时期,小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学习态度,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才会有良好的效果。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学习态度上进行评价。而最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态度的,是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书面作业的字迹是否整洁、美观。所以我在布置作业时总是给学生较为宽裕的时间,从容地把字写好。我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采用评语加等级的评价形式,如:“你的字写得真好,备改你的作业就像在欣赏书法!”“老师真为你高兴,你还差一个‘优’就成为排头兵了!”

另外,学生上课听讲认真度,发言积极性和读写姿势都被列为评价项目。我班有一些同学,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不强,但学习非常认真、勤奋。我就经常在班里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渐渐的,他们的学习态度更积极了,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2.2学习习惯的评价。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我对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评价包括:

2.2.1阅读习惯。

能否专心阅读;有没有边读边思边批划的习惯;是否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是否坚持主动阅读课外书。

2.2.2复习习惯。

课后能否及时安排时间复习,能否结合笔记回顾上课内容。

2.2.3梳理知识的习惯。

能否及时理清知识结构,归纳学习方法;不明之处能否及时请教。

2.3学习方法的评价。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在学习方法的评价,我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合理利用时间,是否专心听讲,对自身的优势、缺陷有没有深刻的认识,是否能做到扬长避短,是否劳逸结合地安排学习。

2.4学习能力的评价。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肯定学生长处的基础上,再向他们提出努力方向,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对于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我利用他们的优势,结合学校竞赛和班级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授予他们各具特色的美称,如认字量最多的叫“识字大王”、书写漂亮的叫“小书法家”、口才最棒的评为“演说家”、写作水平高的称作“写作高手”、知识丰富的称作“小博士”,形形的美称,涉及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的评价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开发,会从有一个优点渐渐发展为有很多优点,最后全面发展。我班有位男生,每次笔试的成绩都不理想,书写特别潦草,但我发现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强。于是,我特意在课上多给他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鼓励他,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结果他一次比一次答得好,上课听讲也更认真。从那以后,他无论干什么都更有自信,成绩也有所提高。

3评价范围与方法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85-01

课堂上学生往往状如木鸡,不进行积极的思维也不进行积极的发言,致使课堂气氛沉闷。究其原因,学生的先天素质当然有些影响,但关键是教师没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停顿了就根本谈不上自主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上课时,很注意学生自我表现欲的激发。

一、课外阅读要注意目标指导

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丰富多彩生活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领地。小学生有着很大的求知欲,但也因年龄特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师必须正确地加以指导,才能使他们有的放矢地朝着目标前进。平常最基本的预习课文,在目标匕我就布置的很细致,规定了每一环节应达到的要求,如能正确朗读生字新词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教师更要指导,明确达到的要求,“了解故事内容”“录好词好句”“查找有关资料”等。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能得到更好的调节更好地发挥,整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加强。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直接影响学习语文活动效率,以便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里特征。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知识,智力技能,基础知识和动口、动手操作能力有机的结合,构成尽可能广泛迁移的稳定心理机能。因此,课堂上我围绕以上因素实施教学。重点体现在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操作思维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首先,我精心设计既有-定深度、广度,又能兼顾后进生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子,获得虽不同而实有效的结果,对于动口、我着重于朗读和回答问题。朗读让学生掌握要求规范,在展示自己的思维内容时要说:“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说是:“我认为××同学的说法……”这些语句,以体现自我思维过程。动手大部分指课堂练习,(其中有课堂笔记,小实验,画课文等)我保证每堂课学生有10分钟以上的笔头练习,当然设计的练习必须围绕目标,不能随心所欲,练习的安排也要合理。

三、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

实施自主教学,最关键的是要面向全体,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样,教师要把一切的活动落实到学的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各种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发表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课堂中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网状传递,开展学生与学生的讨论,让开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让信息交流面达到100%,其中,简单的问题让小学生回答或采用讨论,辨论的方法,这时,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第堂讨论不清楚的问题,下一堂还得讨论,让学生得以充分全面的发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体现。

四、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篇5

实践证明:兴趣是支持、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先天有之,必须要靠后天的引导激发。崔峦同志指出: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的开拓性,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因此,针对学生所具有的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结合教材本身丰富的情感和快乐因素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入情入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满足。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创设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伴着哀乐,进行沉痛而又缓慢的叙述,把学生带入了催人泪下的情境之中。此外,还可以采用形象吸引法,设置悬念法,提出假设法,编排课本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指导,让学生掌握最优的学法

寻求最优的学法,就是在实践中找到既适合特定学习情境,又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很多,但如果单纯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因为如果没有具体的学习内容作凭借,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有意义的且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如教学《倔强的小》一文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段意连接法,然后又启发学生回答,归纳出是怎样一步一步抓住课文内容的,学生明确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步骤,在学习其他课文时就会加以运用,以至熟练掌握,形成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合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优化的强化,关键是造就一种强化优胜的环境,在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尽量帮助每个学生避免失败,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成功”的良性循环之中,从而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境界。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做到“六带”和“六让”。“六带”即一把微笑带进课堂,二把情感带进课堂,三把信心带进课堂,四把爱心带进课堂,五把激励带进课堂,六把竞争带进课堂。“六让”即是让他们思考,让他们讨论,让他们质疑,让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让他们敢于犯错误,让他们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尊重、热爱、相信、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对于差生更要备加呵护,与学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学相长。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①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主动选择带来自动的学习,是学生最欢迎也是最有效成功的教育,学生对于学什么、学多少、如何去学,都应多元化、自主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如在布置课堂练习题时,教师先把内容、要求讲清楚,练习的重点、方法由每个学生自己确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多种新思路。练习后,在小组内自评互助。以上过程是学生意识到学习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是在研究自己搞出来的问题,而不是教师强加给的任务,所以学生个个心情愉悦、激情高涨,全心地进行了投入,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课堂中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新课程理念。

②把参与权和体验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做喜欢的东西,甚至做不成功,也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一笔的财富。在教学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体验学习乐趣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发展。例如教学新教材《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我首先经过大家推荐,产生了本课的“小主持人”,让他们以“小学者”的身份“讲学”。之后,又成立了“绘画小组”“记者采访小组”“地球神探小组”进行合作探讨、交流汇报。课后,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了社会调查,进行资料收集、书写公益广告、建议书、读后感,并开展了“人人做一名保护环境小卫士”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快乐读书汇报课,评选“读书大王”。这一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活动成果、交流、展示的舞台,张扬了个性,开放了心态,使主体得到了回归,真正体验到自己掌握知识和会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乐趣。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75-01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这样的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多途径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也要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再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更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Polarization of Primary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LU Gang

(Yixing Youtang Primary School, Yixing, Jiangsu 21424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we find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s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relatively common,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not only seriously affect the result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have a very negative impact on students after learning, so we need to for language learning in primary polarization analysi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causes of polarization formed primary language is analyzed, proposed a series of response measure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polarization;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1 小学语文学习两极分化的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两极分化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语文成绩很好,学习兴趣足并且学习积极性高,因此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会越来越好;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本身语文成绩差,再加上部分教师的严厉批评,所以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进而与学习好的学生之间产生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会导致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都知道成绩差的学生其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然而成绩好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就一定好吗?其实不然,一般我们所说的“成绩好”是指学生考试分数高,但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学科,因此分数高不一定代表语文能力高。由此我们看出,目前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问题,不管是对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对成绩差的学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两极分化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另外,分析两极分化时我们发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并不明显,然而在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知道一定有一些特定的原因在影响着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2 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自身的因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因素,其二是学生个体行为差异因素。

第一,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首先个体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发展过程中其心理特征会发生变化,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就是:随着个体成长小学生自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独立性得到很大发展,此时小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固执,会由于某些小事而丧失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其自身的语文成绩。其次,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小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逐渐加大,较低的智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

第二,学生行为方面的因素。首先,随着个体的发展其学习习惯会发生改变。一些小学生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自身成绩的进步;而另一些小学生会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其次,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进入小学三年级以后,部分小学生会逐步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也有部分小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造成小学生之间成绩的巨大差异,进而产生两极分化。

2.2 学生自身以外的原因

学生自身以外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和学校。

第一,教师方面影响学生两极分化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存在错误的教学理念。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的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因为小学生自主意识不高,所以课堂中小学生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而此时教师却过分重视课本讲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能够增强师生交流的课堂活动的运用,从而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难以取得效果。最后,教师的评价方式存在错误。现阶段,部分教师评价学生的好坏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坏学生”。这种评级方法太过片面,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成长,进而加重了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

第二,学校方面的因素。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多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然而现阶段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源库,所以学生无法得到更多的课外读物,因此学生的阅读训练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两极分化。

2.3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担负着很重要的责任。一方面,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其过分溺爱,所以学生从小就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父母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此时习惯的养成已经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了,父母就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学校。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或者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奔波,使得其对于学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疏忽,家庭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由于缺少家庭教育正确的引导,使这些学生在学习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方面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甚至有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村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所以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4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全面实施,其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因此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而且对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给予了老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果老师没有认真备课,上课内容刻板、不生动,则很难吸引学生,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性,这使得一些思想懒惰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 避免两极分化产生的对策

3.1 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不强,因此依靠小学生自己转变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和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首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改善这一现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交流,更重要的还在于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切不可过分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成绩差的学生。学生感受到平等之后,便不会产生消极低沉的情绪,从而其语文学习也就更有效果。

其次,教师要多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要改变以前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方式,要更多地采用谈话、鼓励等教育方式。教师要针对成绩差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肯定学生哪怕十分微小的进步,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3.2 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第一,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单调的课堂讲授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活动为辅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课堂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在小学课堂中过多的课堂活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课堂活动变成“闹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将课堂讲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然后辅以适当的课堂互动,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小学生学习生活中,成绩好的学生会习惯性地凑到一块,学习差的学生会凑到一块,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分组就会加速两极分化的产生,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组,不要按照成绩分组,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两极分化。虽然合作学习会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但是在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会很容易成为“焦点”,成绩差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背景”,因此教师要适当增加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关注,多给他们鼓励与机会,从而帮助他们融入集体中。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自身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于新课程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大多数老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就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然而这种态度可能会加剧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分层教学。按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分层,程度相近的学生在同一层次,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这样有助于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学校要加强自身硬件设施的完善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就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要加大对图书资源的引进开发,在学校内建立小型的图书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 结语

小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所以严重的两极分化会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以及教育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具体而言,我们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师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教学设施等方面入手,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通过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避免两极分化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徐芝梅.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6).

[2] 邹卡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两极分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7).

篇8

21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强调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自我调控学习。而这离不开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人的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周勇、董奇(1994)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因而,正确认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及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业成就有积极意义。就语文教学而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统一简称为“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自信心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感。构建21世纪的语文教育,尤其不能忽视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即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根据班杜拉等人的理论,我们认为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期(主观判断)。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构成要素:一是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语文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二是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语文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有准确与错误、高与低之分。所以,语文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自己进行准确的主观推测与判断,又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能对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行自主选择,并对该活动有坚持性

语文新课改以来,“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领地应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拓展到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小学生生活,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语文新课标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也明确提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并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小学生只有在广阔的生活海洋里学语文,才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才能有利于最终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学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董奇、周勇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习自我监控的一个重要个人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管理过程。国外日莫多和玛日廷.帕里斯的研究也证实: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组织、评价、计划目标设置等自我监控能力有显著正相关。自我监控的实质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小学生实际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具有很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在学习中会自觉的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并将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和社会生活之中。这些具有较高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小学生倾向于自觉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且在困难面前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采取各种方法去战胜困难,不轻言放弃,坚持性高。而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低者则相反,他们的自我监督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他们缺乏到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自觉意识,面对现实中多姿多彩的生活素材无动于衷,目光只局限在课堂和老师身上,一遇到困难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往往不加努力就放弃了。

二、面对语文学习困难有正确态度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提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拼音识记困难、汉字书写障碍、口语交际和书面语写作恐惧等。尤其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更突显

出一些新的学习困难,比如动手能力差,思维单一呆板,缺乏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不会合作等等。而如前所述,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监控能力,这样的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极大限度的发挥其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敢于面对困难,富有自信心,相信通过自身有效的调控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效能水平低的小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有畏难情绪,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显然,面对困难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小学生的学业,尤其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差别。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小学生通过自身的调节,更容易获得学业的提高和整体发展。

三、能习得新行为

21世纪的语文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要教小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理论认为,“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并善于确定学习目标”等三方面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在这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小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及对学习目标的设定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具有符合自身实际的自我效能感是“会学习”者的必备素质,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小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只有这样,“教小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才会使小学生掌握母语学习的主动权,使他们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小学生在进行新的学习时,确信自己能很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要求和困难的解决上,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小学生由于担心自己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的不足之处,总是仔细思考个人缺点,把学习任务看得比实际上的更难以克服,使注意力分散,不能很好地进行新的学习,更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宋凤宁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时间和阅读成绩的相关极为显著,表明当小学生相信他们在阅读上是有竞争力且非常能干,也即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那么他们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阅读成绩;而自我效能感水平低者则相反。

四、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时情绪状态积极正常

新课标再次明确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作为一门人文性课程,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格因素、课文作者斑斓多姿的人格修养及个性风采和广大语文教育者丰厚的人文素质,为小学生健全、完善人格和培养个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为他们的自我选择、自我参照、自我完善提供了凭借,树立了楷模。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丰富的情感情绪活动。目前很多研究表明:焦虑过高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活动任务;成功时的积极情绪和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也会使人的自我效能感发生变化。因此自我效能感水平高者活动时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身心处于正常、愉悦的活动状态中,能增强学习效率,并有益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水平低者活动时充满恐惧和焦虑,常常陷于苦恼之中,这不仅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逐步下降,而且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内部因素:比如小学生语文学习行为的成败经验、小学生的归因方式、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性别差异等;另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如外部评价等手段的强化、外力援助、语文学习任务的难度、替代性经验等。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参照以上本文的论述,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内涵的基础上,就可以展开广泛的合作交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开展成功教育、进行科学归因、对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策略的培养等。从母语学习的角度来说,这对小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大有影响。

参考文献:

[1]Barry J.Zimmerman Sebastian Bonner Robert Kovach.自我调节学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篇9

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起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小学语文高段教学的难点,虽然篇数不多,但起点较高,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尤其是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觉得文言文很难学,枯燥无味。如果在小学没有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导致对文言文的厌学,直接影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鉴于此,强化对小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借助奇闻轶事,适时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采取多形式的诵读方式,根据课文需要进行拓展,可以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要引导学生耐心体会,就不难发现文言文的韵律与魅力。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伴随音乐,从故事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用故事导入,容易感染、打动学生,通过讲故事,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巧妙地用故事导入新课,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聚精会神地置身于课堂活跃的教学之中。小学语文高年段教材中选编的三篇文言文都带有故事性,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以故事为背景进行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中,我先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传说在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的宫廷琴师叫俞伯牙,他从小酷爱音乐,琴艺高超,既能弹奏曲子,又是作曲家,被人们称作“琴仙”。他有一把不同凡响的瑶琴,传说,这把瑶琴是集日月之精华,山川之灵气,能奏出天籁之音,他弹奏的曲子《高山流水遇知音》美妙动听,为人们所称道。可有一天,俞伯牙弹完一首曲子之后,竟然摔碎了他心爱的瑶琴,并决定以后再也不弹琴了。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个究竟吧。我用这个故事导入,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大家专注地听故事,个个都急于找到答案,认真地读起课文来,为下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利用多媒体图片叙述故事,再进入课文的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文言文中的运用,能给文言文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使文言文学习不再生硬、枯燥。图片、动画具有直观性,看图画学课文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学弈》一文时,我自制课件,画面中有两个学生以不同的表情面对老师进行学弈。我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学生一看便明白,甚至还和自己的表现对号入座。然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段话,学生说的话与课文的意思基本差不多,于是,我便顺势让学生走进文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时,学生有一种好奇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这样为学习课文减轻了许多难度。

三、教师利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要在准确鲜明、简洁明了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风趣幽默。恰当使用幽默的语言,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驱除了学习疲劳,打动学生的心,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在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我的语言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原来,徐帅是我班一位很聪明的孩子,当他回答完本节课的一个问题时,我便引用文中一句话,随口说:“徐帅,甚聪惠。”学生听了这句话,都笑了起来,在笑声中,既佩服徐帅的聪明,又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进而,更加佩服文中杨氏之子的聪慧。在教学《学弈》一文时,我经常引用文中的句子,“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为是其智弗若与”等句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根据我引用句子的具体情况,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并也情不自禁地模仿我的语气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来,为此,背诵课文也容易了许多,减轻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了学习兴趣。以往,在教学中,我们备课认真,讲课也很卖力,但学生就是不爱听,课堂效果与教师的努力程度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忽视了语言的艺术性、幽默性。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一定要丰富自己的语言,并努力培养开朗、明快和乐观的性格,让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有生机、有趣味。

篇10

一、读写练习习惯培养

读写练习,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想要练好基本功,就要在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字、词是组成句子的今本元素,要想能够很好地读懂句子,进而阅读文章。就要注重学生对于生字、词读音的读和写的练习,小学生学习东西比较快,对生字词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所以也很容易受到错误读音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在字音上进行读和写相结合的练习,并且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总结错误并改正错误,通过长期的总结,学生自然而然就学会怎样去学习语文中的读写了。

二、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针对课外的阅读,通过涉猎大量的课外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语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语文的学习,没有数学那么抽象,相对来说是比较感性的,而大量的课外阅读,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期的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速度,在以后的阅读理解类题型中有很大的优势。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可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最开始可以每天阅读少量比较简单易懂的书籍,最好是配有插图的,而后慢慢重任务,延伸到名著等书籍的阅读,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有助于学生的词语和文化常识的积累,同时还可以学会其他工具书的使用。

三、观察能力的培养

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好的写作者必须具备的技能。通过认真的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其他人说不能发现的美好的事物。作为语文重点重要部分,作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大难题,但是,作文中很多的素材,往往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那些在生活中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的人,在作文方面大多是比较优秀的。小学的语文学习中,作文也是一个比较难的部分,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不知道该怎样去寻找写作素材,构思文章结构。因此,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的可写的东西。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在长期的锻炼中,他们自然会形成一定的洞悉能力,可以为作文积攒很多材料,这样,在作文时,便可以信手拈来,很容易便写成文章。

四、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阶段,因为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因此,对于语文是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创新探究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善于寻找答案,语文学习,除了对于字音字词等是固定的答案以外,其他的很多题目如造句、阅读题等都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想去做出不同答案,并且对于好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在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养成比较活跃的思考方式,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还可以将这种方式主动地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五、结语

在学生的学习阶段,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正确的引导方式还是不容忽视的:

1.在培养学生读写习惯过程中,不仅仅要求他们读准字音,会写字形,同时还应该要求他们将字音运用到说话当中,进行普通话的练习。这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2.在阅读过程中,不要只重视阅读的熟练,还应该注重阅读的质量,教师或者家长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要求他们慢慢学会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真正的含义,在故事中体会善恶美丑,学会辨明是非。这样的良好的思考问题方式,对于生活中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将有很大的帮助。

3.在探究性习惯培养中,也要有好的思维导向,让学生学会真正的发散性思维,避免其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养成了凡事爱钻牛角尖的坏习惯,长期下来,将导致学生的呆板的思考而不是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了。

语文学习,也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的好习惯,也必将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潜在的影响,帮助其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取得更多学业上和生活上的成功。但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所以,在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老师及家长必须要有耐心地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篇11

“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身。”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习惯,许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以下四点是我的见解,与大家互相学习。

一、循序引导法

教师进行循序引导,培养小学生提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如何进行引导?教师在上完课后,告诉小学生再上课的时候要提问新的课文中的生字或者一些简单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自觉阅读预习。但具体什么问题不能提前告诉,以促进小学生认真预习。待到下一节上课,教师一定要抽查提问,以便警醒小学生要提前预习。另外,教师在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后,要指导小学生进行这一单元的复习,然后进行相关检查。这样循序渐进,小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在每一节上课前后进行相应的预习、复习。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的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前,要让学生先把这两首古诗背会,等学习时进行提问。学习完第一单元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榜样鼓励法

教师在班级中适当挑选出小学生们的“偶像”,这样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书写工整是学习的最基本功,这就需要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例如,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中书写整齐、漂亮的字,粘贴在班级的墙上以资表扬。教师可以每天听写完学生生字词后,挑选一两张书写工整的贴在墙上,这样既可以起到表扬的作用,又可以鼓励其他小学生学习效仿。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人的字一直无限期地表扬,要适当调换。根据小学生需要被鼓励的心理需求,这样做使得大家都得到鼓励,从而开始喜欢写字,并且会自觉地注意自己的书写。

三、放松氛围法

教师上课并不是要求学生绝对安静地听老师讲,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师要让小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学生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时,同学们或许会联想到: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怎样的?世界上第一部手机是什么样子的?世界上第一个鼠标是谁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先让小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找寻答案,等再上课后可以抽出一点时间供师生一起解决。这样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并且增加课外知识,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互助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