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8 08:20: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业发展对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产业发展对策

篇1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49-02

一、辽宁省玉米产业的发展潜力分析

根据对辽宁省开原市的调查,发现我省的玉米生产在种植面积上存在局限性,空间比较狭小。

为了能够实现玉米产量的提升,我们往往会通过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以及加强病虫害的防治等方法来提高玉米产量。

1.玉米品种增产潜力

自从建国之后,辽宁省开原市的玉米品种前前后后进行了8次更新。在十五时期,玉米平均单产达到340.9公斤,比八五时期的玉米平均单产增加了37.5公斤。2004年到2006年期间,开原玉米平均单产在400公斤到450公斤之间,要想实现品种产量的增产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得知,辽宁省开原市的玉米大面积亩产800kg是可以的,小面积上有1000kg之上的增产的能力。

2.玉米技术增产潜力

八五之后,由于在玉米种植上实行了地膜覆盖、规范化栽培等等技术,使得玉米种植更加的科技化,方便化,从而使得玉米产值相对于原来有着十分重大的突破和进步。在以后的发展之中,一定要将相关的栽培技术继续进行研究,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粮食的生产。就目前情况而言,玉米种植密度在3500左右,如果继续研究这项技术的话,玉米种植密度可以在每亩3500株的基础之上提高5000株左右的玉米,这样就可以使得粮食的总产量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得我国的粮食问题从根本上得到很好的解决。

3.改造中低产田增产潜力

在我省的建设过程之中,由于地势以及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土地中低产地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并不像其他的省市一样拥有着很多的高产地。我省的主要粮食种植为玉米,因此我省的大部分土地上也种植着玉米,玉米对于我省的粮食经济来说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开始对于中低产田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耕地农田的性质,从根本上促进了玉米产量的增加。在进行了一定的土地升级和改造之后我市每亩地的产量平均提高了50公斤左右,对于我市的粮食产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4.预防灾害增产潜力

自从2001年开始,玉米病虫害的增加速度就开始以着每年百分之十的比例开始增加,这种病虫害的发生也使得我市的粮食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下降,大约每年都造成了百分之十左右的损失。因此,我市对于如何降低病虫害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果也是十分可观的,我市可以通过对于病虫害的预测和科学的防范从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手段,可以使得病虫害带来的影响控制在百分之五以下,这样就可以提高我市玉米百分之五左右的收成,从而促进我省粮食产量,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使得我市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辽宁省开原市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

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在农村成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然后再使得协会和各个市场和农民进行有效的连接,使得协会发挥出一种有效的纽带和枢纽的作用。通过组织和市场与农民的联系可以有效的使得市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的发展和经营,使得协会、市场和农民这三个方面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促进我省玉米产业的发展。政府还应该鼓励相关的能人和大户进行玉米产业的投资,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使得玉米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从而进一步扩大和提高玉米产业的地位和影响,促进我市的发展。

三、促进玉米产业发展对策

1.提高生产,保证安全

要想提高玉米的生产,并且保证玉米收成的安全,我们需要根据以下两点来一步一步实施。

1.1将耐密型的品种进行推广

我市的玉米是以高杆的大穗稀植为主要的品种,这几年来,通过粮油高产创建多次进行了耐密型品种的展示,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展示,使得我市的玉米生产逐渐转向紧凑密植型品种的种植。由于地域不同,所以我们在不同的地域种植的品种也不相同,主要在中熟和中晚熟的地区种植良玉88、良玉99、先玉335、铁研58等等耐密植性质的品种。

1.2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推广

首先是要进行良种良法的配套。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地区来选择不同的品种进行种植。在西部平原可以选择抗病性强、抗倒、耐密以及生长期长的玉米品种,而在东部山区我们可以选择能够抗叶斑病以及对于干旱能够有极强的抗旱性的品种。

其次就是要将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进行集成。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来解决,分别采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原茬播种秸秆覆盖的技术来集成玉米的播种施肥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最后就是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培训。培训时候需要按照三点来进行指导。第一点是要选择冬春季节农务活较为清闲的时候,将专业性的技术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来进行传播指导。第二点是要以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为中心,做到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直接传授给人。第三点是要能够针对农务活来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让科学文化知识不高的农民能够听懂学会。

2.提高品质,加快建设

根据辽宁省开原市玉米生产上的具体的情况,我们可以建立起优质的玉米地区,选择优质品种,优化结构,将优质饲料玉米作为主要品种进行培养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对用于淀粉工业的玉米进行大力的种植培养,提高玉米的品质。

3.培养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对于玉米的深入加工来仅仅局限在用于淀粉、酒精和饲料等方面,在这方面还能够有所开拓。所以根据这种情况下的市场需求,我们可以培育出一些龙头企业,对玉米的深入加工以及产业化进行发展,这些龙头企业可以包含大中型企业,也可以包含中小型企业等,范围广泛不受局限。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开原市的玉米产业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玉米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了促进我市玉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为我市的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107-01

澜沧县拉祜族自治县发展河哈尼族乡辖4个村委会、57个自然寨、6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 万人、总耕地面积 3.6万亩、土地及水资源丰富,2013年农民人均有粮388公斤、农民人均2595元。以茶叶及甘蔗为主要经济作物。原有桑园面积587亩、涉及发展河及营盘两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2014年产鲜茧20.4吨、产值76.5万元,新发展面积450亩。

1 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发展河的蚕桑从引进到现在共经历了:引进试验示范种植的尝试期、全面规划推广种植过度期、优胜劣汰的平衡期以及现在的理性恢复增长的发展历程

1.1 引进试验示范种植的尝试期

澜沧县发展河乡于2005底与全县同步引入蚕桑产业,当年示范种植164.2亩,2006年养蚕1.5张,产量73.2公斤、产值1383.3元,桑园选地条件差,基本选在树林边、竹林底或与茶树间种。基本不进行管护,亩产值8.5元/亩。到2007年底统计发展面积524.4亩,嫁接面积79.5亩,共养蚕31张、产量1175.3公斤、产值22388.8元,亩产鲜茧2.2公斤/亩、如以嫁接投产面积计算亩产鲜茧14.8公斤/亩、亩产值281.6元/亩。前栽后毁,弃管弃养现象突出。

1.2 全面规划推广高峰期

2008年全县调整规划前普查面积132.2亩、其中嫁接面积66.7亩。2008年养蚕32张、产量1320.7公斤、产值25345.9元,与2007年保持基本稳定。调整规划后当年新发展面积630亩,至2012年始实施强村大户工程前累计共发展面积1864.8亩,其中嫁接面积621.2亩,累计产茧35982.9公斤、同比2008年年平均增长9倍。年最高产量15190.2公斤,产值481624.9元。以嫁接投产面积计算平均亩产茧24.5公斤/亩、亩产值775.3元/亩,平均张产茧29.3公斤/张。养蚕技术和效益处于全县较低水平。

1.3 优胜劣汰的平衡期

2012年发展河村列入了县级‘强村大户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当年原有面积由实施前的841.7亩减少到532亩、减309.7亩、-36.8%。 2012年新发展面积127.8亩,其中新栽嫁接桑80亩。 2012年养蚕439张,同比2011年的497张减66张、-12%。产量12148.9公斤,同比15190.2公斤3041.3公斤、-20%。养蚕户数102户,同比167户减65户、-38.9%。户均养蚕收入3634.6元/户,同比2657.3元/户增977.3元/户、增36.8%,亩产茧量22.8公斤,同比17.7公斤增加5.1公斤/亩,增加28.8%。由于在当年甘蔗价格提升以及养蚕水平低、致使养蚕效益差等因素的影响下,吉坐、老陈等村民小组,于强村建设项目进入初期3-4月严重毁桑。预计减少养蚕张数200余张、减少产量5000公斤。但是,养蚕总量虽然少了户均收入及亩产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通过狠抓冬季桑园管理、高标准建设新桑园、桑园及蚕房的统防统消、大棚建设、养蚕技术培训指导等工作的有效落实,2013年投产面积449亩,鲜茧总产量有了恢复性增长达14860.8公斤。产值558425.8元,户均收入5640.7元/户。同比2012年的3634.6元/户,提高2006.1元/户、增长35.6%。平均亩产茧量33.2公斤/亩,同比22.8公斤增10.4公斤/亩,增长31.3%。2013年新发展面积138亩。产业逐步向高效,高标准化方向发展。

1.4 理性恢复增长的蓄势待发期

经过多年艰辛的发展历程,不断总结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强村大户工程’实施的有力支撑下,三年来,不下达面积任务指标、注重选地及建设标准的提高、发展一亩出成效一亩、注重种养薄弱环节的技术培训指导、积极有效的引导农户主动投入发展。发展河乡的蚕桑产业正呈现出可喜的恢复性增长趋势。其中:嫁接桑面积350亩。占新栽桑的78%。至此,总桑园面积基本恢复到2012年前的面积水平,达1030亩、桑园管理建设标准、养蚕技术及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预计到2016年可完成‘强村大户工程’的建设任务,实现产茧50000公斤,产值190万元,为发展壮大该乡的蚕桑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

2.1 严格推进组织化进程

发展河蚕桑产业近年来在上级财政项目的支持下由农户自行发展,桑园面积相对集中在发展河村的上勐宋、河头、林排坡及营盘村的蚌塘、坡脚等小组,2014年新发展面积呈现逐步向其它小组发展的趋势。应统一认识,以‘事在必成’的决心、做‘强产业’为目标,充分调动乡、村、组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性,做好现有村组的统一规划,规划面积不少于村2000亩、组300亩、户5亩。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推进发展。在做好发展河、营盘两个强村的基础上,后续考虑勐乃村及黑山村的规划发展。至2020年规划总面积8000-10000亩、产茧800-1000吨、农业产值3200万元,真正培植壮大成为本乡的支柱性产业。

2.2 加强技术服务力量、支撑产业发展

发展河乡从引进蚕桑产业起,技术员及辅导员更换频繁、稳定性差,始终处于熟悉、适应阶段,无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指导。是导致该乡种养水平不高、养蚕效益不好、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全乡只有两名村级辅导员在分片进行技术服务、组织生产等的相关工作。技术培训指导力量有待加强,建议鑫源公司应至少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并签订至少3年以上的服务协议。以保证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2.3 加强种养技术薄弱环节的重点培训指导

养蚕效益的高低,与桑叶产量、质量以及养蚕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必须严格按技术标准加强种养过程中种植沟开挖、栽苗、底肥投入、中期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冬季桑园的深翻、伐条、施冬肥、小蚕养殖中温湿度的管理、蚕体蚕房的消毒、采叶标准,上簇管理等每个技术环节的培训指导。狠抓桑园病虫害、小蚕养殖温湿度的调节、蚕房的统防统消等最为薄弱的环节,直至达到养成自觉习惯、统一标准为止。实现向高标准、专业化、持续方向发展。

2.4 抓好示范样板的建设

篇3

(一)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在传统果业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开发扶持其他特色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培育新兴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礼泉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才刚刚起步,因此要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查研究和对比,选择好产业生长点,防止盲从和区域产业同构现象发生,突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既要适合当前礼泉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发挥县域产业资源优势,也应着眼长远,产业发展要有创新性,走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之路;政府部门应作好规划和引导,建设产业试点、产业园区,在重点培养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扩大示范带动作用;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汲取以前在果业发展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克服农业发展的单一化倾向。

(二)继续调整优化果业生产结构,提升果品品质。前期果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果业结构仍不够合理,因此要继续调整果品品种结构、季节性果品结构,以及鲜食和加工用果比例,扩大专业加工用果栽植面积(如酸度高的苹果),通过发展采用新技术提升果品品质和竞争力;要合理规划果业规模和区域布局。在重点保证县区北部果品优生区栽植面积的基础上,应逐步限制和减少在中、南部非优生区的果品栽植面积。在果品非优生区发展多种种植、特种种植和养殖业。

二、发挥合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生产要素(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的集约化,科技化、电气化、机械化、园林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并且具备有效制度供给的保障。礼泉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传统农业的特征束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落后是整个县域现代化发展的掣肘。因而,加快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改造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这要求政府、集体、企业各方通力配合,调动起县、乡、村各级力量,落实政策措施,将资金、技术、政策、服务等要素切实配置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

三、以果品加工业为生长点,促进县域工业化水平提升

发展县域工业经济、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是当前礼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礼泉工业发展20多年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工业经济体系,这是县域发展工业化的基本出发点。当前,礼泉工业化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县上规划建设了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城东、城北工业园区,并投入了3000多万元改善了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有近20个工业企业扎根落户;通过倾情服务,创新机制等措施,大力招商引资。从2002开始,全县引进合同项目73个,总投资29亿元,新建引进了汇源食品饮料厂、英国海泰羊毛绒厂、投资国华电子元件厂、天马摩托配件厂、金德利新型建材厂等一大批产业项目。礼泉县通过项目引进以及技术改造等措施,规划确立了未来县域工业发展的基本结构,以果汁饮料、食品、包装材料、建材、医药化工等为主的五大新型工业格局初显雏形。

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形式

第一,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户分散经营形成的弊端,在确保土地统分经营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经营体制的转变和创新,以自愿互利为原则确立土地承包转让的合理流动机制;继续发掘双层经营体制的优势,优化农业资源组合方式。可借鉴外省经验,如支持发展一些专业户、专业村合作组织,土地经营的“反租倒包”、“联营”等形式,使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适当集中,推进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提升,以利于农业发展的集约化和专业化,增强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人口转移。

第二,以果业加工和销售行业为龙头,促进工业带动型组织和商业带动型组织的发展。伴随着果业结构调整,礼泉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了以果业发展的技术、结构、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后产业化阶段。对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创新来说,应重视产业及产业部门之间协作和共同发展,通过采取一定市场化契约形式和联合手段,将相关产业及行业部门联系起来,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其中,工业带动型组织和商业带动型组织的发展将是果业发展的两大组织形式。

第三,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创新,就要鼓励支持各种横向联合产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如“礼泉果业商会”的出现也预示了一种果业的产业组织形式的诞生。据报道,在商会内部,会员门类齐全,有搞生产指导的、有销售的,还有搞包装、运输的。商会将这些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以规范的一条龙服务降低了成本,通过制定严格的章程和规范服务维护了商会的信誉。此外,以村办集体经济、专业户合作等横向联系的产业发展形式在礼泉早有现成的典型经验,如礼泉烽火村和袁家村以村集体为单位,聚集起人力、财力,通过集体投资、经营、兴办实业等走上了致富之路。

五、合理规划县域产业空间结构

篇4

收稿日期:2011-08-07

作者简介:谭兴荣(1967―),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造林及林业产业建设工作。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27-03

1 引言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是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重点县和凉山州林业资源大县。幅员面积4 527 000hm2。全县有林业用地313 187.6hm2,占幅员面积的69.29%,森林覆盖率52.1%,农民人均占有林地0.81hm2。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好会理县丰富的林地资源及现有的林业产业资源,进一步培育、状大林业产业科学发展,有序发展,不仅是会理县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也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对环境意识呈现的从最初的保护现有资源上升到恢复生态系统,共建绿色和谐家园的迫切需要。

回顾会理县林业产业发展历程,道路崎岖曲折,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乡村林场,普遍开花,轰轰烈烈地盲目发展油橄榄、油茶等林油产业的失败,到近年来发展种植的蓖麻、蚕桑、印楝、小桐子、核桃、华山松、石榴及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直干桉和按现代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运行的红豆杉、油橄榄等产业的兴衰得失中寻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近年来石榴、华山松、核桃产业的从弱到强,逐步壮大,以现代林业产业运行模式发展的红豆杉、油橄榄产业基地的良好运行,以及引种成功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直干桉所展示的经济、生态效益,为会理县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从70年代初期盲目发展油茶、油橄榄的失败,及至90年代以来发展蓖麻、蚕桑产业的不可持续发展和近几年来发展的印楝、小桐子产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中,可总结出一些引以为戒的教训。

2 会理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2.1 林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成为林农增收的新途径

通过长期的探索,会理县林业产业的一些项目建设开始向着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到2009年全县已发展特色林果产业面积5.29万hm2,其中石榴1.52万hm2、华山松1.33万hm2、核桃0.33万hm2、油橄榄346.7hm2、红豆杉336.7hm2、麻疯树1.60万hm2、印楝0.30万hm2、板栗120hm2、其它433.3hm2,成功引种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直干桉0.6万hm2。2009年全县林业干果产量达15.32万t,产值达6.7亿元,农民人均实现林业收入1 577元,占年收入的28.6%。使山区农民摆脱了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增加了收入,发展了经济。

2.2 石榴、华山松产业开始步入专业化、品牌化快车道

近几年来,会理县以“产业发展规模化、管理标准化、加工工业化、果品商品化、商品品牌化、品牌效益化、营销网络化”的发展思路和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科技为动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根据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突出重点,以项目为栽体,建立标准化产业示范园区。以县域中南部的鹿厂、通安、黎溪、红旗4个园区的24个乡(镇)为重点,强力打造会理石榴品牌;以县域东北部的太平、益门等园区的19个乡(镇)为核心,大力发展华山松产业。

(1)以县域中南部的鹿厂、通安、黎溪、红旗4个园区的24个乡(镇)为重点,种植石榴达1 945万余株,1.52万hm2。建成22个石榴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0.33万hm2酸石榴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石榴母本园基地,22个石榴专业合作社;完成石榴品种资源库配套建设及占地8.67hm2的攀西地区最大农产品物流中心、石榴出口基地建设;建成果果果业公司石榴精深加工企业、石榴外包装、果袋生产等生产线。果品经农业部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化验检测为无公害绿色食品,并注册了“中国会理石榴”商标。2009年,全县石榴果品产量达20.611 7万t,产值达6.1亿元,远销北京、哈尔滨、广州、深圳、杭州、上海等地,并出口东南亚及俄罗斯等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以石榴产业为主骨架的石榴产业链建设在会理县已基本建成。

(2)以太平生态农业园区为核心,在全县19个乡(镇)发展华山松20万亩,并开始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管理。目前,华山松松籽年产量达330t,林农通过收售松籽年收入达1 320万元。2009年,太平生态农业园区华山松松籽注册了“太平源”商标,将该产区华山松籽加工为“开心松籽”和精装“原松松籽”升级销售,使会理县华山松产业的经营由销售原果的初级经营模式迈入了品牌化、专业化经营渠道。

2.3 油橄榄、红豆杉开启了现代林业产业运行模式

在总结过去林业产业发展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会理县新兴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开启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林业产业运行模式。油橄榄产业以凉山丰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发展油橄榄产业基地346.7hm2,目前基地建设运行良好,部分基地已开始挂果投产,建设规模正科学有序迈进;红豆杉产业,以四川省会理县金M源红豆杉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发展红豆杉产业366.7hm2,项目产业基地建设运行高效,建设规模正科学化、合理化扩大。

2.4 核桃产业正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迈进

会理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具有特色优势,属云南漾濞核桃品系。据2007年会理县核桃资源调查资料,全县共有核桃约100万株,折合面积约0.26万hm2,其中挂果树约34万株,折合面积0.17万hm2。2008年以来,专业公司及农户依托林业等项目资金发展种植核桃基地0.11万hm2。近年来,随着核桃干果市场价格的提升,政府对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会理现有优质核桃品种资源得到一定开发,质优、壳薄、产量高的品种逐年得到推广嫁接,2009年,果品产量达960t,产值1 440万元,远销成都、昆明等城市,且供不应求,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优势。规划“十二五”期间新发展种植核桃0.33万hm2,使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0.71万hm2。

3 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林业产业发展总量偏小,部分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会理县林业产业发展无论从数量和产量上均偏小,与林业资源大县和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尚存足够的发展空间。全县有林业用地31.32万hm2,目前,仅有占全县林业用地10.42%的1.52万hm2石榴、1.33万hm2华山松、0.33万hm2核桃、346.7hm2油橄榄、366.7hm2红豆杉、0.10万hm2直干桉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有较强的发展后劲,但平均产量均偏低,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在2003~2005年发展的3 011.78hm2印楝产业由于无收购业主和深加工企业,加之部分地区受海拔高度的限制不适宜发展,导致后期投入和管理跟不上,难以持续发展,面临淘汰的厄运;2007~2009年陆续在金沙江干热河谷规模种植小桐子1.6万hm2,但若中石油公司后续建设资金不及时跟上,收购业主和深加工企业不及时落实,形不成订单林业,则会严重影响该项产业的发展后劲,同样会步入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境。

3.2 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单一

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单调,绝大部分林农仅仅以生产和销售鲜果和初级产品为主,没有与林业产业发展多元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林业产业与林菌经营型、林药经营型、林禽经营型、林畜经营型及苗木、花卉等产业项目的综合发展相结合,以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增加林业产业的总量和收入。订单林业经营模式仅在一些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中起步,尚待探索。

3.3 林业产业品种结构单一

全县林业产业发展尚驻足在石榴、华山松、核桃等主要乡土资源产业上,对于有特色的名、特、优、新品种尚待开发、引进。林业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差。会理县地处川西南高原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森林资源多分布于高、远、僻等山地,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差等问题,从而制约了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由于林区广大林农文化偏低,大部分林农对发展林业产业的发展模式、种植技术、扶持方式、优惠政策、市场前景等认识不够,存有“小富即安”和“家庭富业”的思想,认为发展林业产业周期长、难度大、不易见效,从而缺乏做大、做强林业产业的意识。

3.4 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

由于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指导跟不上,科技推广范围小,服务能力弱。绝大部分林农尚处于单兵作战,自产自销的状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因缺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植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不大,从而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5 重视不够,投入偏低

对林业产业的发展,从产业建设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均显不足,仅仅依靠项目建设资金给予种苗等基本扶持,而未按林业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系统化、整体化有序推进。

4 会理县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1)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做强做大石榴、华山松、核桃产业。充分依托现有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实施科技下乡责任部门帮扶制。对现有的1.52万hm2石榴、1.33万hm2华山松、0.33万hm2核桃产业的建设发展,划片区落实产业化建设示范基地、落实业务技术部门帮扶责任制,开展技术研究,加大林农的科技培训力度。按照“责任技术部门+示范基地+合作社+林农”或“村、合作社+责任技术部门+林农”的运作模式,实行产业建设规模化、技术指导专业化、组织培训集体化、经营投入集约化、生产管理标准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的经营管理。通过基地建设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动全县石榴、华山松、核桃产业建设快速步入产业化发展快车道。对于新建和拟建的产业项目,严格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建设标准起好步、开好局,宁缺勿滥。

(2)以新农村绿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充分依托县域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新村绿化建设全面展开的大好时机,合理开发荒山、荒坡、四旁地资源(河道、路道、房前屋后),大力发展速生扬、直干桉等速生丰产林,并结合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做好四旁树林权证发放工作。对各农户种植、管护的四旁树,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机制,开启四旁林业资源自主经营运行模式,以快速发展会理县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打破林农长期以来形成的经营林业周期长,收益低的落后观念。形成以绿化促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以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新农村绿化建设全面推进的新格局。

(3)稳步推进定单林业发展。以现有的油橄榄、红豆杉产业发展模式为基础,稳步推进“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其它林业产业项目实现优化建设。

(4)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引进名、特、优、新林果品种。在搞好乡土资源林业产业开发建设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小规模、试验性地引进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的名、特、优、新林果品种,弥补会理县林业产业发展品种结构单一的不足。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小桐子、印楝新型能源林产业纵深发展。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小桐子、印楝深加工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形成订单林业,全面推动印楝、小桐子产业的可持续续发展。

(6)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增加林业产业附加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引导林农开展林下经济发展,推广以林菌、林药、林禽、林蓄及种苗花卉生产为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以增加林业产业附加值,实行种-养-加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模式,快速推进会理县林业产业的高速、有效发展。

(7)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县人民政府应把林业产业化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充分依托项目建设,吸引企业、民间团体及个体投资林业产业建设,形成国家、地方、企业、个体共同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的格局。

5 结语

通过对会理县林业产业发展历程的探索研究可知,林业产业项目建设的兴衰成败,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发展林业产业需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依托乡土资源优势分区布局,科学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核心,走林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对大规模的林业产业建设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在确保项目建设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分期推进建设规模,不可一哄而上;对于引种项目,必须开展引种驯化试验成功后,方可大规模发展,不可一开始就大量盲目种植。

林业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是现代林业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探索会理县林业产业建设发展的最优模式和有效途径,不仅是会理新农村绿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凉山彝族自治州林业志编委会.凉山彝族自治州林业志[R].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2] 谢开明.凉山州经济树木图志[R].成都:成都科技大学,2010.

篇5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2402

1引言

林业产业发展事关我国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主要包括: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以木本粮油、干果为重点的林产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设备制造等。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时期,石屏县能否抓住机遇,进一步推动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引导产业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正确处理兴林与富民、改革与稳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实现林业产业兴林富民的发展目标,是今后工作中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如何做好林业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我们理性思考,认真对待,准确把握和积极实践。

2石屏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石屏县是一个“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的山区县,全县最高海拔2551 m,最低海拔259 m,县城年平均降雨量为775~1148 mm。全县国土总面积303700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32954.7 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6.7%。活立木总蓄积量6258670 m3,森林覆盖率61.52%,林木绿化率72.80%。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108180 hm2,建成“三结合”农村户用沼气池25400口,占农户总数的36.8%,沼气示范村353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7.5%。

全县立足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按照“依托项目、长远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发展要求,把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建设项目强力推进,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石屏县山区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石屏县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石屏县进一步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在积极实施好退耕还林及巩固成果、珠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农村能源建设等林业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和低效林改造等林改配套改革工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绿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林业产业发展逐年得到发展壮大。并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林业产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2007~2011年,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38646.7 hm2。规模接近和超过3333.3 hm2的有竹子、杨梅、柑桔等;超过13333.3 hm2的有核桃、速生桉;超过66666.6 hm2的有云南松。全县目前发展杨梅6800 hm2,柑桔1500 hm2,竹子4380 hm2,核桃20026.7 hm2的,速生桉13666.7 hm2,为推进全县“生态立县、兴林富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林业产业在绿化宜林荒山荒坡,改造提升低效林、残次林品质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绿色产业培植初见成效。

3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3.1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石屏县林业产业取得较快发展, 2011年全县林果总产值虽然达到6.24亿元,但在地方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亩均林地产值仅达到178元,相比本地区农田农地亩均产值来说还较为低下。核桃种植面积虽然达到20026.7 hm2,但因气候条件和管理方面因素影响,保存率和挂果率面积不大,保存率平均为60%左右,挂果面积仅约2000 hm2,对拉动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效果不明显。近年发展迅猛的速生林,因普遍不到正常采伐期和遭受低赜暄┰趾τ跋欤尚未产生效益,2家林产品加工企业因原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另外,全县林产业种植适宜区大部分在山区,受交通条件、经济基础、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影响,大多数山区林农疏于管理,病虫害防治工作滞后,导致效益不明显,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尽管县乡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管护培训和督促检查力度,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和观念转变力度不大,导致大部分种植户只种不管,不能有效形成“三分栽、七分管”的有利局面。总体来讲,全县林产业效益及规模都不大,效益不明显。

3.2制约因素分析

3.2.1林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

目前全县生产的杨梅、核桃、甜龙竹、野生食用菌等主要产品,基本上没有加工就进入市场,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而且随着大面积新发展的杨梅、核桃在3~5年后陆续挂果,全县林果产量将逐年递增,而全县缺少林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来的产业培植影响将日趋明显,林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短板问题将成为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林农增收致富的制约主因。

3.2.2自然因素影响大

受2009~2013年连续干旱天气及“倒春寒”的危害影响,县境内部分苗圃和新植经济林树种遭受干旱和低温灾害,造成新植苗木成活率低,果树挂果少甚至不挂果,损失严重,极大挫伤了山区群众发展林果生产的积极性。

4对策及建议

4.1强化措施引导发展

通过采取补植补造和加强管理等措施,使全县核桃保有量稳定在20000 hm2左右,适度发展早实核桃和美国山核桃;提倡林粮间作,高效利用和保护现有耕地,推广林果经济;以“美丽家园建设”及“桥头堡建设”等契机,抓好石屏特色与林产业工作重点的有机结合,积极发展和扶持能够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促进林业产业种植和管理结构升级的项目,正确引导林产业发展方向,为林农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务,使林农得到实实在在的林产业发展实惠;围绕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被列入国家标准化建设的发展契机,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森林资源优化配置。

4.2争取项目和建设资金投入

林业产业建设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合作和参与,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林农踊跃参与投资投劳。为保障全县林业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争取更多财政资金和建设项目投入,整合和统筹安排涉农资金扶持林业产业建设,不断增加产业发展抚育管护资金投入和金融信贷支持,进一步激发群众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资金和项目的不断争取,逐年改善产业发展中的道路交通、水利灌溉、电力、贮运保鲜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优良品种引进,提高种植户抗旱保苗知识和技能,尽量避免和减少干旱、低温对种植造成的损失,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3壮大林产品加工a业,提升产品效益延伸度

农民要扩大收入,必须对林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建立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企业。开展产业示范项目建设,解决当前核桃、杨梅等产业加工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打造工艺成熟、符合标准化生产、有市场需求的产品,为果农提供销售市场,为社会提供绿色食品,推动产业链延伸,同时也使林产业进一步壮大。同时,积极做好新品种选优或引进,培育优良接穗,引导林农逐步淘汰劣质品种,使林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带动石屏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4.4加强科技推广

利用科技三下乡、科技服务入户、现场指导和培训,不断提升科技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依靠科技支持和加大生产投入,进一步狠抓规范化种植,科学中耕、施肥、疏枝、病虫害防治,科学采果、贮运等生产技术,重点督促农户按种植技术要求做好抚育管护和抹芽定干、整形修枝等管理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成效。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地好经验、好做法,注重典型引路,实行分类指导,推进规模化、生态化、效益化发展。

4.5着力抓好现有森林的抚育管理

充分利用国家对森林抚育的补贴政策,加大对现有森林的抚育力度,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每年安排3333.3 hm2森林抚育任务,不断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单位面积产值。

5结语

石屏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前景广阔,要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市场办法和市场手段, 创建名、特、优品牌,林业产业的发展必将为石屏“美丽家园建设”和 实现兴林富民目标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篇6

中图分类号:F32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6-0025-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森林这一关系全球生态状况,关系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林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面临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林业的建设与发展,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推进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林业工作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尤其在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建设现代林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林业建设新的历史使命。

2 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2.1 转变观念,提高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认识

林业产业是以培育、加工、利用森林资源为主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既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毕节市林业用地面积、苗木花卉、活立木蓄积等资源大幅增加;人造板等木材加工业逐渐增长;“农家乐”等森林旅游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林业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毕节市林业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苗木花卉总体生产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方式、营销方式落后,专业性人才紧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优势产品较少;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林产品加工水平低;林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林业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和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破除传统的林业经营观念,遵循“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林业思想和理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实际出发,强力推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毕节林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森林生态城建设等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增添强劲的动力,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2.2 调整和完善林业政策

(1)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完善林业信贷政策,逐步建立起公益林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商品林以市场融资为主、适当扶持的投入机制。

(2)做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组织工作,努力提高尽责率和建设成效。

(3)轻税薄费,减轻经营者的负担,变“重取轻予”为“取予适度”,使务林者可以收获相应的利益。

(4)稳定林地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延长林地承包或租赁年限,使经营者吃上“定心丸”。

(5)完善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落实抵押、继承、转让和拍卖政策。

(6)强化林地征占用管理,减少林地逆转和流失,加强林地用途管制,确保公益林的规模和合理布局,限制不合理的采伐方式,确保伐后及时更新,减少对生态的负面影响。

2.3 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林业产业的发展活力

2.3.1 继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

对国有企业尽快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并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可以向境内外投资者出售股权、选择合作伙伴、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企业发展活力。

2.3.2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产业

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森工企业改革。鼓励各种投资主体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参与林业产业开发。积极引导非公有制林产企业之间实行强强联合,或者有实力的大中型非公有制林产企业兼并、收购小型林产企业等多种发展模式,把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促进非公有制林业产业的发展,切实解决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要切实解决好民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开发能力低,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要继续调整和完善林业产业政策,减轻税赋,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减轻非公有制林产企业的不合理负担。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消除体制。非公有制林业企业的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优化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发展的软环境。

2.3.3 加快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的产业发展

为加快毕节市林板一体化产业以及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国有林场和有山场的乡镇要充分发挥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合作进程,建设上规模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林板一体化提供原料,为林场自身林产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创造条件。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促进宜林荒地和疏残次林地适度向项目业主流转,建设原料林基地,发展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

2.3.4 积极培育和发展林产品流通市场,建设比较完善的林产品流通体系

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规划。有条件的县区要建设林产品流通中心,不具备建设流通中心的,可建设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具、木竹、装饰材料、人造板等专业市场,把建设大型林产品流通中心与建设林产品专业市场结合起来。组建不同形式的林产品流通企业,构建以民营流通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林产品流通体系,促进林产品流通。要通过市内培养、市外引进等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林产品流通人才,满足流通体系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2.4 大力开展林业科技普及

在推进林业发展中,我们要注重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既要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又要大胆放手多试多闯。

(1)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扶持政策、优势林业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等知识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广大林农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科学发展路子。

(2)加强技术培训。利用一切手段努力加强林业产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林农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打造一支懂技术、会操作、靠得住的农村适用技术骨干队伍。

(3)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选派林业技术人员去进修深造,并为科研院所和高校林业产业研究推广提供试验基地。

(4)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级技术服务网络体系,乡镇林业站不仅要成为基层林业行政管理工作站,更要成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成为基层技术报务网络的关键节点。

篇7

[4]张静.潼南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长江师范学院,2010.

[5]张海迪,王巧方,刘绍琴.旅游气候对旅游发展影响探究[J].绿色科技,2016(7).

[6]杨秀翠.基于景区旅游系统视角的旅游危机防控管理系统的构建[J].绿色科技,2014(7).

[7]郑金芳,金惠新.秦皇岛市科技旅游产品发展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9).

[8]陈平平,黄清华,吴沁娴.刍议我国释放型旅游产品的现状:以广州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0).

[9]唐晓宏. 浅析旅游产品营销[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10]马勇,孙兴美.中国旅游产品海外形象提升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1).

篇8

据国际国内统计综合分析,目前世界草莓年生产量已超过450万吨,栽培面积已超过30万公顷。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草莓产量最多,约占世界的42%,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日本、韩国、伊朗、以色列等;其次是欧洲,产量约占世界的28%,主要分布在西班牙、波兰、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英国、南斯拉夫、奥地利、罗马尼亚等;第三是北美洲,产量约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非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摩洛哥、埃及等,南美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智利、哥伦比亚等,大洋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三个洲草莓总产量所占比例不足世界的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草莓产业蓬勃发展,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栽培面积已达8万公顷以上,总产量已达188万吨以上。中国草莓产量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河南等省。草莓单产最高的省份,是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安徽,其中山东、河北、辽宁草莓平均单产均在30吨/公顷以上。

据《中国果树志·草莓卷》记载,中国草莓品种已达246个,其中从国外引入的品种近200个,中国选育的品种30余个。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从国外大量引进草莓品种,一些优良新品种很快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并成为中国的主栽品种。中国草莓栽培是各种栽培方式并存,主要作型有:露地栽培、小拱棚半促成栽培、普通大棚半促成栽培、塑料日光温室促成栽培和普通大棚抑制栽培。另外,还有普通大棚促成栽培、塑料日光温室半促成栽培等。

中国草莓市场主要是国内鲜销和冷冻出口。生产中保护地草莓绝大多数用于产地城镇和周边城市的鲜销鲜食,而大部分露地草莓和少量保护地后期小果则用于冷冻出口与加工成其他产品。保护地草莓上市由于正处于淡季,加上近年品质明显提高,个大形美,香甜可口,色泽艳丽,富有光泽,备受消费者喜爱,价高、销量大。山东《烟台日报》曾从2010年3月15日开始,推出了一组春来草莓红系列报道,对烟台草莓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集中报道,于是烟台的草莓风行国内,远销海外。烟台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目前,年种植草莓面积0.5万~0.7万公顷,占全国的6%~9%;年出口量3万~4万吨,占全国的23%~31%;年总产值达20多亿元。红红的小草莓,甜透了农民的心,也映红了烟台草莓这个冉冉升起的大产业。目前,烟台普通大棚半促成栽培的草莓,2月中下旬采收,品质极上,供不应求,每亩产量最高可达4000~5000千克,每亩收益可达5万元以上。

全世界草莓年进口总量在50万吨左右。世界上草莓进口最多的国家是德国,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产量的26%,其次是法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荷兰、瑞士、墨西哥、葡萄牙、日本、丹麦等。中国冷冻草莓出口量在出口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年出口冷冻草莓13万吨以上,占出口果品的6.8%以上。中国果品出口量最多的是苹果和梨,其次是柑橘类,冷冻草莓居第三位。

二、我国草莓产业发展对策

1. 实行草莓良种秧苗规范化

中国草莓品种选育工作开始较晚,在许多方面还落后于先进国家,主栽品种仍为国外品种,应采取常规杂交育种、种间杂交育种、化学诱变多倍体育种,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等育种手段,加强中国草莓育种工作,培育出适宜中国不同生态气候条件的保护地专用型、加工专用型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境等新品种。同时,应继续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具有特色的品种,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生产实际加快筛选。

草莓很容易感染病毒病,侵染草莓的病毒有20余种。在优良品种推广进程中,应首先为生产培育出高档种苗。在草莓主产区,应建立省、地或县级草莓脱毒繁育中心,不断完善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及时为生产提供品种纯正、高档健壮的脱毒苗。

2. 加强草莓安全优质生产

草莓是柔嫩的浆果,不易冲洗,更需加强食品安全。为此,草莓园应处于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无论是加工用草莓还是鲜食草莓,都应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以确保草莓产品安全优质进入市场。

提高草莓生产效益,靠的是品质、单产和淡季上市,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推广新品种配套技术、不同作型技术规程、节能型保护设施、保护地环境调节、病虫害无害化防治和促花育苗、北苗南栽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果实品质和单产,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周年化生产,争取创名牌创高效;冷冻草莓生产应实行企业、农户联合,及时更新品种,壮大生产规模,规范技术规程。

3. 优化草莓土壤条件

草莓保护地栽培保护设施固定,很容易产生连作障碍问题。生产中应大力推广增施无害化处理的优质有机肥、日光土壤消毒、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等技术,及时优化草莓土壤条件,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病虫害,提高抗重茬能力;同时,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揭膜淋雨,清除草莓植株,轮作其他作物,避免加重连作障碍。

4. 注重开拓草莓市场

草莓市场开拓是中国草莓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品牌宣传、信息沟通、市场研究不够等问题,应通过草莓节、观光园、国际交流等活动大力传播草莓文化,宣传草莓产业品牌,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沟通信息,加强生产和市场信息化。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32-02

镇康县茶树人工栽培历史悠久,据《镇康县志》记载,1910年我县从勐库引进茶种,茶树人工栽培开始推广种植1935茶叶生产进入初盛时期。到1942年由于受国内战争影响,不少茶园荒芜,直至1952年全国解放后,镇康县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茶叶种植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大力种植茶叶,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重新发展。1960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茶叶生产红旗县”称号。1964年,在做好老茶园改造的同时,注重新茶园建设。196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2.77万亩,1987年全县已拥有茶园3.44万亩,已建成茶叶初制所43个和精制茶厂1个,茶叶年产量2.27万担,初步形成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茶叶产品以外销欧美,内销西北、两广、湘黔等地的良好局面。为了进一步整合茶叶资源,全面推进茶业产业向科学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转变,努力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镇康县茶叶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加大力度搞好镇康县茶叶资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镇康县茶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生产主体以家庭式发展为主

通过本人近30年来的茶业工作,对全县茶叶生产的深入了解。全县茶叶生产主体主要以家庭式发展为主,有一家一户的茶农,也有生产大户或有一定规模的茶厂(初制所)。全县涉及茶叶种植、茶叶生产的农户近2.65万户13.5万人,占全县15.6万农业总人口的87%。茶叶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县87%的农民增收问题。

2.生产方式沿袭传统

我县的茶叶产业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其手工制作产品以中低档茶、大众茶为主,机械生产加工的产品以中高档茶、名优茶为主。一是茶农以手工制作的方式自产自销;二是茶厂(初制所)加农户的生产方式,主要是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若干户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负责加工制作,茶厂按一定等级标准收购茶农生产的鲜叶进行加工生产和销售;三是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运作方式,茶园还是茶农的,公司与茶农签定合同,制定统一的等级标准,实行统一管理,提供统一的生产服务,生产加工中高档茶、名优茶。

3.基地建设品种多样

截止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 7.73 万亩。其中:常规种植茶园4.96万亩,高优生态茶园 2.77万亩。采摘面积5.1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7% ,总产量 3167 吨,亩均产40公斤。茶叶品种有云南勐库大叶种、云抗10号、14号、清水3号、香归银毫、清心大冇等十多个无性系优良品种。

4.茶叶产品加工种类多

我县现有茶叶初、精制加工厂(所)17个,其中精制加工厂4个,粗制加工厂13个;开发生产的茶叶产品有绿茶、红茶(红碎茶)、普洱茶3个类别。通过“QS”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的已有4家企业,年加工能力2900吨,形成了多种类茶叶生产加工结构。目前我县具有一定茶叶生产加工规模的加工厂有:县外贸公司,年加工能力1500吨;忙丙茶厂,年加工能力1000吨;惠通茶厂,年加工能力300吨;帮海茶厂,年加工能力100吨。

5.产品销售途径狭窄,从业人员有限

2012年末,全县开办茶叶产品销售网点的企业有7家,产品销售以普洱茶.绿茶、红茶(红碎茶),为主,产品销往昆明、勐海,广州等地。从事茶叶营销的人员不多,销售网点仅局限于勐海,昆明,广州等地。

6.品牌创建初具雏形

全县茶叶生产企业中已申请注册商标的茶叶品牌有4 个。即双燕牌、玉鲜牌、博刀山牌、天益牌。近几年来获省级以上名优茶叶品牌奖1个。2008年县外贸公司生产的“双燕”牌普洱茶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2009年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008年忙丙茶厂取得绿色食品证、生产的马驮子茶获国家专利。2009年惠通茶厂取得绿色食品证。2009年邦海茶厂开始投产运营,2010年正式注册生产“天益” 牌普洱茶。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指定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云南省唯一一家供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由此可见,镇康茶叶品牌已逐步走向世界,走入国际市场。

二、镇康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1.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1910年我县就已经从勐库引进茶种,茶树人工栽培开始推广种植,1935年茶叶生产进入初盛时期,到1966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2.77万亩。1987年全县已拥有茶园3.44万亩,建成茶叶初制所43个和精制茶厂1个,茶叶年产量2.27万担,初步形成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茶叶产品以外销欧美,内销西北、两广、湘黔等地的良好局面。

2.独特的资源优势

镇康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有机物质积累,拥有适宜于茶树栽培种植得天独后的气候环境和土壤资源优势,为发展高优品质茶创造了得天独后的气候条件。全县最适宜茶树栽培种植的区域涉及7个乡镇 71 个自然村。区域内现有茶园面积7.73万亩,年生产茶叶3167吨。

3.组织机构健全,技术力量雄厚

3.1组织机构健全。1999年镇康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林、水、财政、科技、扶贫、金融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县人民政府内设立了专门的茶叶生产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全面开展茶叶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与管理。同时,在县农业局内设立茶叶技术推广站,负责全县茶叶种植技术的培训、推广工作。

3.2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镇康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群众都有种茶、喝茶的良好习俗,茶文化及其丰富。因此,我县年龄在50~60岁的大部分农民都懂得一定的茶树种植技术。同时,县人民政府设置了茶叶生产办公室,县农业局设立茶叶技术推广站。

3.3制茶企业不断改革创新。云南作为世界茶树起源地,而临沧又是世界茶树起源的核心地带。根据全市提出的三大茶叶发展战略,即“科技提高品质、文化提升价值、品牌开拓市场”的要求,镇康制茶企业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号召,不断改革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同时采取多渠道加强宣传、推销镇康茶叶品牌,茶叶品牌知名度得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

4.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品结构不断改变,茶叶消费市场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一是茶叶消费以大宗茶消费为主转向以名优,名牌茶为主,消费者不仅仅局限满足于低层次的消费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二是茶叶消费由单一的品种向多元系列化转变。目前以茶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茶饮料、茶食、茶药等天然绿色食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产品开发潜力大。三是茶叶具有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生理上、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因此,茶叶生产推行产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较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技术问题

我县茶树种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茶园种植不规范、品种单一、管理粗放、单产低、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一是茶园建设过程中投入的财力、物力严重不足,茶树品种单一,生产上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生产经营状态;二是管理粗放,管护技术差。对茶园的修剪养蓬认识不足,很大一部分茶农对幼龄茶园进行强采幼采,损坏了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高产树型树势的培养;三是茶园培土、施肥管理跟不上、浇水不足,造成采摘期推迟,产量低,平均亩产35公斤;四是没有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作指导。全县现有的7.73万亩茶园面积,在茶园建设、茶叶生长管理中没有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和专业技术指导,造成在良种选育、茶树修剪、肥料配比、病虫害防治上措施不到位,茶树鲜叶病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品种单一、种植不规范、良种修剪养蓬和合理采摘意识淡薄,造成茶树树冠没有形成良好的树冠结构;二是茶树生长所需得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及水分未能得到有效补给,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不足,靠天种植,自然生长;三是茶园病虫害防治措施滞后,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不掌握,未能有效控制病虫的为害。

2.加工销售问题

由于现有的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加工出的产品档次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名、优产品开发技术,导致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差。目前,全县有4家已经注册登记的企业在进行茶叶初精制加工生产。但由于企业起步晚、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大量的毛茶原料还需初制所生产加工来完成,这些茶叶初制所是由过去的集体茶厂转卖给私人,负责一定区域内的茶叶生产加工,因建厂时间早,其厂房设备老化、简陋,加工技术落后,卫生条件差,造成品质优良的鲜叶加工不出条索好、色香味具全的好茶叶(优质产品),极大地浪费了茶叶资源。还有一些家庭作坊,受利益的驱使,在没有任何生产安全保障和卫生条件的情况下加工茶叶,产品质量等级不合格,品质较差,以次充好,甚至于冒充原生态、无污染、品质优的名优品牌,给镇康优质茶叶资源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和严峻考验。虽然我县茶叶生产企业先后开发研制出了一批名优产品,有的甚至还开发出了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但至今仍没有一个产品能在省内外乃至于国内叫得响的品牌。究其原因:一是品牌产品生产量小,销量少,一般仅生产几十公斤,多则几百公斤,仅仅停留在“礼品茶”、“参评茶”的格局,品牌知名度尚未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品牌市场尚未形成;二是加工企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地方特色产品;三是没有体现地区特色的名、特、优品牌,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加工企业只注重于当地市场,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客户上门;四是加工企业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鲜叶采摘劳力紧缺营销人才。

3.劳动力问题

据统计:全县每年鲜叶损失造成的茶叶收入在三分之一左右。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力的大量输出,物价上涨带来的工价大幅提高,茶园采摘面积的增加,鲜叶采摘人力缺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劳力紧缺,导致采摘质量差,采摘不分等级、不分好坏,优质茶叶与低等级茶叶混合采摘、混合加工,造成优质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没有品牌效应,利润空间小。

四、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1.管理科学化

切实加强茶叶产业发展的科学化管理意识,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班子、一套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茶叶产业科学化管理体制,组建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加强研究制约茶叶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制定出符合茶叶产业科学化管理长期规划、有关政策及措施。引导和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及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茶叶产业的人、财、物投入,强化监督协调力度,有效整合部门力量,把分散的项目资金集中统一安排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种植园林化

2.1优化区域布局,稳定茶园面积。 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加大对茶叶基地的园林化建设,实行区域化、规模化、良种化、有机化种植;引导和鼓励茶农开展有机肥料施肥,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

2.2强化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 对现有产量低、品质差的中低产茶园,实行间伐轮换,逐年更新,逐步恢复的原则。加大对茶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植换种、修剪养篷、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提高单产的目的。

2.3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我县现有的茶园,大多数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展起来的,因种植年限长、管护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不配套,造成茶园产量低。2008年以来,虽然进行了部分老茶园改造(推行改植换种、修剪养篷、增施有机肥),但因老茶园涉及区域较广、面积较大,茶园产量低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目前需进行改造的老茶园达上万亩。

3.服务一体化

完善茶叶生产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多层次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人才。一是密切联系科研部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为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服务。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的服务职能,为茶叶生产技术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引导、鼓励茶农(购机补贴)引进先进的修剪机、采摘机,实行机械化生产,减少采摘劳力的投入,提高茶叶生产效益。

4.加工品牌化

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对现有茶叶品牌进行认真筛选,集中力量推出1~2个知名度高、市场前景看好的品牌,发挥其品牌效应。 一是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实行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发展机制;二是以项目扶持、招商引资及资金整合,做强、做大县内加工企业;三是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缓解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全面提升制茶企业科技含量、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加工水平,使产品上档次,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规模化经营。

5.营销市场化

一是鼓励市场营销以面向国际国内主流茶叶市场为重点,加大对获驰名商标认证品牌知明度的宣传,打造品牌战略;二是加大对有机茶园和驰名商标的申报认证力度,扩大镇康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强化专业化营销企业建设,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举办各类茶叶营销活动,提高镇康茶叶的知名度。

6.宣传多样化

6.1加强信息平台建设。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收集茶叶市场信息和营销途径。积极组织加工企业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茶文化交流与茶事活动,为茶叶产业发展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

6.2政府引导、企业筹措。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乡游”、“休闲观光茶园”、“茶叶精品拍卖”等文化旅游项目和设施,将茶业与文化、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我县茶业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 X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01-01

承德县位于河北省北部,隶属承德市,西部与北京市密云县接壤,地处燕山深处,素有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之称。食用菌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让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的过程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过程,最终让农民富起来。

1 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食用菌产业规模逐渐壮大。到2015年底,全县食用菌栽培总量2.2亿袋,产量22万吨,产值15.4亿元。涉及全县23个乡镇,190多个行政村,8000多农户,栽培品种有滑子菇、香菇、双孢菇、杏鲍菇、平菇、黑木耳等。

1.2 食用菌产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全县“四大产业基地”已初见成效,“六大菌棒生产厂”建设已成规模,主要品种以香菇、滑子菇为主,占全县生产总量的70%。

1.3 食用菌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已建成千亩园区1个,百亩园区15个,园区总数达到70个。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农户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2 当前问题

2.1 规模化、区域化水平低,基地分散,链条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尚不能进行提取真菌多糖,制成药剂胶囊和医药中间体等商品化深度开发利用,其用途仅限于食用,受到消费市场波动的风险仍然较大。

2.2 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品牌效应不明显。

2.3 食用菌产业特别是香菇种植对柞木类木材消耗巨大,产生因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容量与批量外购木材的成本问题。

2.4 产业的整体科技含量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较慢。

3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投入促发展

3.1.1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农业项目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吸引全社会资金投资于食用菌产业。加大对曼曼食用菌加工厂、承德金菇菌业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尽快达产达效。

3.1.2加大产业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宣传发展食用菌的重大意义,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1.3积极发展薪炭林速生林。有序利用林木资源,大力发展薪炭林、速生林、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在保证全县林木资源稳定增加的同时又使菇木资源“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确保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

3.2 规划引领重约束

面临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条件,以实现我县食用菌产业的长久、稳定和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发展规划的作用极其重要。因此,应尽快组织专家论证,科学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用规划引导和约束产业发展。把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一类生态农业县的总要求与承德县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和承载能力全盘考虑,合理布局和发展这项富民产业。

3.3 多元服务做后盾

技术和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要素。对食用菌产业而言,在技术上难度并不高,突破制种和实现菌种多元化也基本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来完成。因此,应把解决菇农资金问题作为促进产业加速发展的重点。在这方面,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多策并举,拓宽融资渠道。在政策资金争取上打捆立项,集约投放;协调银行加强小额贷款投放力度,支持以农户自立服务社等为代表的民间互助金融组织的发展;全面推广农业保险,为菇农化解经营风险提供更多保障。此外,在菌棒原料、建棚原材料等生产物资和土地供应、品牌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必要扶持。

3.4 对接京津延链条

加速下游产业发展,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现代生物科技应用技术的承接、研发与转化运用,延伸产业链,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利用食用菌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的特点开发保健品,借助其富含生物多糖等多种功能性物质优势开发休闲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仓储、包装、交易市场等相关物流设施建设步伐,注重采摘观光等后续开发,培育产业群体,促进产业集聚。加强菌渣等栽培废弃物的开发利用,推动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变“废”为“宝”。着眼长远,把开发、打造出一个响亮的品牌视为产业发展成型的重要支撑,以当前京津消费市场重点关注的“绿色、有机、无公害”概念为导向,在品牌建设和推广上提供全程服务。

3.5 强化示范撬金砖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主要动力,只有让广大农民看到实惠、靠利益驱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参与主导产业的积极性。就此而言,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让先富起来的菇农现身说法,采取组织参观、巡回报告、宣传典型等形式,靠典型算账、用事实说话,让农民动心并下决心种植;二是精确选择培养对象,把那些致富意愿强、接受能力快、综合素质好、示范潜质优的个体作为重点关注和培养对象,通过“传帮带”等方式予以重点扶持、重点发展;三是充分利用人情社会优势,鼓励大户发展合作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带动更多群众学习技能,分享收益。积极探索龙头+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4 结论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为其提供合适的土壤和生长环境,促其在承德县遍地生根、开花结果,更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快建设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进而实现兴农富民的根本目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承德县打造成食用菌生产标准化、无公害基地。

参考文献

篇11

收稿日期:2011-05-24

作者简介:魏振巍(1965―),男,浙江遂昌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120-02

1 引言

遂昌县素来就有“浙西南油库”之称,当地的山茶油的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据考证,遂昌县取油茶籽榨油以供食用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近10年来,由于分山到户分散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经营效益不理想。

遂昌县油茶低产林每亩生产粗制毛油5kg,加上茶饼、茶壳,亩产值280元,扣除每亩生产成本150元,每亩净利润130元;先进技术推广和应用示范基地油茶平均生产粗制毛油20kg/667m 产值800元/667m 每亩增加收入520元,总产值306万元;油茶新品种造林基地投产后生产粗制毛油35kg以上,预期收入达到2 000元/667m 总产值240万元。因此,遂昌县油茶产业提升项目完成后,实现总产值547万元,项目区油茶人均增收880元,产区人均增收1 336元,其中油茶人均增收432元。同时油茶林道的建设,可相应节约施肥、采摘的人工成本,成效明显。

2 遂昌县油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栽培面积减少、生产经营粗放

遂昌县0.48万hm 油茶林中,亩产茶油5kg以下的低产面积达0.3万hm 占61%;全省平均亩产4.5kg,只有全国平均亩产5.9kg的3/4;全县大约有0.33万hm 油茶林处于荒芜状态,长期失管。

2.2 品种混杂老化、经济效益偏低

遂昌县油茶主要是20世纪60、70年代实生苗造林,品种比较混杂,良种覆盖率低。近年来新造的高产良种油茶林比例很少,基本上还没有投产。2005年遂昌县毛油平均价格只有16元/kg,2007年以来,毛油价格虽然上升到30元/kg,但平均亩产值还不高。

2.3 林区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油茶林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山高路远,人少地广,交通非常不便,林区的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同时,生产信息比较闭塞,连接市场的载体较少,供求信息不对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到目前油茶专业合作社寥寥无几,入社农户覆盖面很低,带动力不强。

2.4 企业加工水平较低、综合利用不高

遂昌县虽然有各种规模不等的油茶加工企业,但企业生产能力都很小,不少是家庭作坊式的,这些小企业以只能消耗资源为代价,获取的利润空间却很小。上规模、上水平、有实力、重研发,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几乎没有。

3 加强遂昌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明确发展目标,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油茶面积在0.33万hm 以上的产区市、县都要根据全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林地、气候等资源情况,制定本地的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以及目标任务等,科学布局油茶生产基地,分解落实年度计划,明确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制定、出台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落实政策措施,确保油茶产业有序、健康地发展。

3.2 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油茶加工龙头企业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油茶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更加紧密的油茶产业合作关系,开展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统一生产资料采购、统一产品营销等。成立油茶产业协会,联合油茶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及科研机构,进一步促进油茶生产组织化和规模化经营,加强茶油质量和商品标牌标识管理,加强产品信息、价格交流,按照“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原则,引导油茶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帮助企业、合作社等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3.3 加大科研力度,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基础在于油茶高产良种的培育,重点在于加强科研和示范推广,关键在于高附加值油茶产品的研发。必须实施精品战略,在精深加工和科技研发上下功夫,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在油茶良种选育、种苗培育、丰产培育和低改技术、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利用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和研究。加快油茶生物有机肥料的研发,尽早开发成本低、施工简便、适合产地土壤特点的高效生物有机肥料,促进油茶产量提升。建立健全油茶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油茶发展首席专家和责任林技员制度,开展定期培训和定向服务,逐步提高油茶产业的科技水平。

3.4 严格把关,把培育良种、坚持良种造林作为基本要求

发展油茶产业,前期投入大。没有良种壮苗,发展油茶产业就没有根基。可以说油茶产业的发展,成也种苗,败也种苗。要从维护农民利益,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切实把培育良种、坚持良种造林作为油茶产业发展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来抓。要建立良种采穗圃和苗圃,逐步做到新造林良种壮苗自给。对所有的新造林任务必须做到百分之百良种造林。

3.5 全力做好油茶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

建立一批高标准的高产良种和低产低效改造示范林基地,实施油茶产业提升工程项目,着力实施好项目,尽快建立起示范样板,激发更多农民油茶生产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发展油茶的信心。要在发展模式与机制上下功夫,作出示范。建立发展模式与机制示范点,“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中的四要素的组合,大力推广对生产发展有利,对产业发展有利,对农民增收有利的好模式。从种苗繁育和栽培管理,到产品开发和加工水平提升都要有科技含量,让科技贯穿整个油茶发展的全过程。

3.6 完善相关林业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采取均股均利等方式,进一步落实山林产权。推进森林资源流转,进一步建立完善林权管理服务平台,为林农和经营业主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为油茶林地的流转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出台地方性的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政策,落实林权抵押贷款贴息资金。支持林业专业合作投保,支持以一定行政单位组织形式进行统一投保,提高林农参保率和林木保险覆盖率,为油茶经营者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3.7 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发展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油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示范基地,主要用于良种培育、良种推广、林区道路建设。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建立油茶发展扶持机制。要整合协调财政、金融、农发、税务等有关政策共同支持油茶产业健康发展。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对“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油茶龙头企业造林要优先安排扶持或贴息补助。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油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