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景观建设

生态景观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8 08:20: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景观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景观建设

篇1

2总体构思和布局

2.1设计理念设计将秉承“近自然”生态理念、文化传承理念、整体景观理念和绿色环保理念。2.2设计目标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保生态海堤,建立“和谐统一”的生态景观环境;以人为本,形成自然、人文、历史和时代融合的旅游休闲景观海岸;坚持合理、灵活运用技术标准、指标,树立精心创作的生态示范海岸;经济合理、营运安全、资源节约的城市滨海景观精品工程。2.3功能布局笔者在方案设计中将海景、功能设施和绿地环境充分结合,分为四大主题功能区块,自北向南依次是:海洋生态景观区(芦渚鸥鸣)、海岛潟湖游赏区(花影醉鱼)、渔家文化展示区(滨海渔歌)和海滨休闲活动区(碧海椰风),打造新时代防城港首个海岸带生态海堤示范项目(图1)。(1)海洋生态文化景观区(芦渚鸥鸣):位于项目北部,在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原生态红树林,是项目的主要观赏区域,是整个规划最为复杂和结构最为完善的岸段,也是红沙环海岸整治的亮点。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现有的红树林进行保护、恢复和重建,并且充分保护和吸引鸟类的繁殖,增加红树林区域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红树林区域的吸引力。通过在红树林之间架起木栈桥,交汇处适当扩展,让游客停留休息,行走在茂密的红树林,沉醉于原生态的气息中。规划配套设计海洋生态广场和观海广场,广场设计以海浪和粼粼波光为主要设计元素,以蓝白为主色调,雕塑小品以抽象海洋生物为主,突出海洋生态文化。(2)海岛潟湖游赏区(花影醉鱼):该区位于项目区中部狭长地带,3个小海湾及退化的红树林是本岸段的突出特征,区内主要有一个海岛———马岭岛和部分带状红树林。作为项目的生态景观廊道,规划着重恢复本区红树林植被以及马岭岛上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草海桐、三角梅等植物,美化海岛。在马岭岛的西侧修建木栈桥,便于位时让人亲近海岛,深入西湾观景。在马岭岛东南侧规划一处人工沙滩,还原防城港滨海城市的特色景观,可让游人光着脚丫玩沙嬉戏,满足人们亲水的天性。在中部,利用一块凹入规划建设用地的红树林区域,通过自然的置石驳岸进行围坝清淤形成人工潟湖,湖花相映,形成花影醉鱼般景象,恢复湿地生态。(3)渔家文化展示区(滨海渔歌):在此区域中充分利用线性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以滨海渔歌文化为主题,主要设计原型为渔船,通过渔具、渔家村居打鱼欢庆等抽象建筑小品进行组合,运用道路、广场、景观亭等元素进行景观空间组织。通过蜿蜒曲折的道路,与周边鱼形状的草地相映成趣,犹如一条条鱼儿在海里畅游。(4)海滨休闲活动区(碧海椰风):该区位于项目区的最南部,靠近城市居民区,规划定位将该区打造成为供市民观海休闲的活动场所。以亚热带植物景观为主,运用带状的空间布置若干个滨海观赏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链珠。沿海堤岸以缓坡式为主,在坡岸边缘种植水生植物,搭配种植耐水及喜水的乔木和灌木以形成立体层次丰富的生态海岸景观。

篇2

2把湿地建设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旅游休闲是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但是,当下的“旅游热”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原来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些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对景区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降低了相关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应在湿地建设中引入生态景观设计概念,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某市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断推进湿地生态建设,主要的目标是建设适宜居住、适宜从商、适宜学习和适宜旅游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建设以湖泊为中心进行景观设计,建设成规模宏大,具有鲜明的风景人文特色。在湿地建设中,种植着大量的植物,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些生态景观不仅可以提供氧气,补充营养水分,还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建设和发展生态景观建设中,引入湿地建设,可使整个景区的自然环境达到最佳的状态,完善整个景区的生态系统,促使景区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当地湿地景区引入生态景观设计,首先要保存好湿地地貌,使其独特优美的风光得以保留,增加连贯性的经典,多采用环保材料打造桥梁、亭台,打造良好的背景环境。充分利用湿地的旅游资源,把湿地打造成一个可供旅游、观赏、休息的好地方,给游客以惬意的享受。另外,利用湿地资源可举办各项湖泊类大型赛事活动,让游客对这个城市有深刻的影响,了解生态景观,了解湿地的作用,增强湿地旅游的品牌效应。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还给观众一个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给游客创造一个放松的休闲空间。还可以通过生态科技的手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向观众展示环境保护和湿地、生态景观之间的关系,加深人们对生态理念的理解,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3把湿地建设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条件

3.1突出旅游景区的地域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每一处都有自身的特色景观,展现出这个地方的人文特点,一些生态景观的独特之处能够成为景区的卖点,吸引很多游客。因此,在景区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考虑到景区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尽可能地结合地域的特色。通过文化和自然的互动,积累相关的生态景观设计的知识和经验,凸显本民族的风格特色,体现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从一方湿地和生态景观的设计风格,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自然条件因素也会影响生态景观的设计,湿地建设应该结合自然生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带有区域性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到生态景观设计中,根据自然生态的演进程度来调整设计方案。比如,在湿地中,荷花、莲蓬、水生物、飞鸟较多,这些植物与动物有的可以食用,同时兼具观赏功能。首先要了解乡土物种的特点,乡土物种是经过植物长期的发展淘汰保留下来的,特别依赖当地的生态环境。如果可以就地取材,就近培育,能大大减少生态建设的投资、管理成本,促进场地环境的更新、养护,并且有效降低外来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在自然景观中,所创造的景观形象也应当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应该结合该地区的传统文化风格,例如引用当地的名人故事和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来增加文化底蕴。还要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求,将现代特色与传统文化特点结合起来,促使生态景观形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和谐。

3.2建立完善的景区生态系统

不同地区的湿地在逐步演变的过程中,都会长出水藻、芦苇、鱼虫、珍稀鸟类等。这些生物自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它以湿地为核心,其生物链群落作为一个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湿地的自然生态平衡。在湿地的建设中,还需充分发挥湿地景观的生态系统建设功能,尽量避免人工设计,达到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同时,适当增加人工辅助自然生态的设计,比如修建喷泉,建设引水湖,不但能减少湿地每年的水分流失、保存水量,还能形成一道人文景观。可见,在景区生态景观的设计中,要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当地的生物,维持生态环境的原始美。如果想要改造生态环境,必须考虑到当地自然环境的承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大自然系统的调节作用。

3.3提高对湖泊、湿地周边景区的开发力度

在大自然中,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特点不同;生态系统因为所在地域的不同,其产出的物种也不同,产出能力也不同。处于优良的生态环境中,物种的产出能力自然更高,能实现湿地景区的物种丰富性,提供更为完善的生态服务。湿地不仅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水生物种的产量,既有自然保护的作用,又有休闲观赏的功能,不妨多栽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从地理位置来看,很多旅游景区生存的环境都是多物种栖息的地方。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湿地处于边缘地带的优势,采用保留、恢复、再生等方法,促进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3.4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环境

生态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周边环境的多样化,完善自然生态系统观,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转。同时,湿地人文景观不仅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的主要材料。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发展生物多样性,以此为重点结合湿地建设,打造一个具有丰富物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比如,某湿地保护区内常见的水生植物多达36种,鸟类35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0种,昆虫200种,浮游动物180种。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篇3

Abstract: the fuyang city in 2010 is evaluated garden city in anhu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2015 years ago, striving for the national garden city. Fuyang city regard this as the opportunity, rating since 2011 key build with green and landscape yinghe large landscape engineering. Wet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shaying along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will become the scene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aying with the pen that nods eyeball. This paper try to combining the fuyang with wetland landscape of shaying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wet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from the design contents, principle of design,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get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do it in a planned way and step-by-step, reasonable protection make already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an reach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benefit,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un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Keywords: wetl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wetland park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和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同时,湿地也是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湿地有着很重要的生态功能,它在抵御与调节洪水、减缓径流、调节气候、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丰富景观和文化的价值。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湿地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一直都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人们对于湿地的保护和利用热情也空前高涨,并开始针对这一特殊类型用地的开发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

1 基本概念

1.1 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的类型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1.2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定义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发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

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

湿地绿化是指运用园林学、园林树木学等学科为基础,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修复等一系列的活动。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

1.3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与其它公园是区别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1.4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

湿地生态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人们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2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设计内容

2.1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干扰的、甚至破坏的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对于新建设的项目也要以保护湿地为前提,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核心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2.2.1 重点保护区(核心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应针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及活动区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要充分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2.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建立湿地展示区,本区的重点是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以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2.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设计应以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同时,应加强对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2.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其目的是对湿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游人进行湿地游览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项的宣讲;对游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3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设计与建设原则

湿地生态公园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在美化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提高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本地所造成的危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保持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析息、避难场所安全;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

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湿地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周边经济及环境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教育活动。

3.2.2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3 协调建设原则

3.3.1 湿地生态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设项目的建筑风格应与湿地生态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篇4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43-04

1 引 言

水为景之灵,溪流景观往往是最具吸引力的景观类型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游憩和美学价值。这不仅表现在溪流的水体本身是许多生物的载体和栖息地,也表现在溪流及其周边地区适宜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水中及水岸游憩活动,而且水域空间环境在观赏和游览上也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人类出于社会和经济目的改变河流水文特征、对河岸带地区进行直接开发利用等都对河岸带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河岸带景观均一化、地下水位降低、原始植物群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1]等。因此溪流河岸带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促进河岸带所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流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2 河岸带研究现状与趋势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了河岸植被缓冲带[2]的功能,并且针对不同河岸带区域进行了生态重建的实验研究,此外在河岸带土地利用、河岸带景观规划方面也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国外对于河岸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岸缓冲区的描述和制图[3~5]分析方面。通过对现有河岸带研究成果的总结,发现河岸带研究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1)在研究内容上,从生态学、景观学等角度研究生态河岸的概念和内涵;研究大尺度河岸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生态稳定、生态安全以及生态健康的主要指标;综合评价河岸带的生态环境;研究河岸带的生物多样性及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优化物种数量;减少和控制河流地下、地表水污染;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2)在研究方法上,要将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地貌学、地图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3)在数据分析上,要改进数据分析技术,选择合适的数据源;还需研究更为适宜的数据分析技术,提高数据获取的效率。

3 楠溪江中游溪流景观现状

3.1 楠溪江中游核心区简介

楠溪江中游核心区的范围包括自五尺溪交汇处至岩头镇西岸村东南500m处之间的楠溪江干流及两侧共9.70km2的面积。楠溪江中游干流的核心段(小港-西岸)长6.88km,平均比降1.48‰,平均水面宽50m,两岸是较开阔的冲积盆地,发育有河漫滩、阶地、大小不等的河谷冲积平原及河谷盆地,其中尤以岩头枫林河谷平原为主。岩头枫林河谷平原最大幅宽在10km左右,面积大约60hm2,是中游核心段的主要地形。

3.2 楠溪江中游溪流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溪流景观[6]是以河流生态系统为自然本底和物质基础,具有明显的水体视觉特征,兼具生态、游憩和美学价值的地貌景观类型。溪流景观有三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分别是水体的水文特征、视觉的可观赏性和环境适宜度。水文特征表现在溪流的水量、水质、水速等方面;可观赏性主要反映在景观类型的丰富度、空间的开敞度和景观的协调度;溪流景观的环境适宜度主要强调了溪流的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特征。

对以上溪流景观的各个表现因素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对影响楠溪江溪流的生态、景观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

3.2.1 水电开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缺口日益增大,水库水电站等项目也在利益的驱动下争相上马。但事实上,水库的修建对流域景观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巨大[7]。

楠溪江流域水电蕴藏量丰富,中上游建有大量的中小型水库。水库的修建虽然可以有效控制径流的时空分布,减少旱涝灾害,但对于溪流的整体生态环境会造成很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水库对溪流流速的限制,使得溪流的冲刷和自净能力减弱,河道出现淤积现象。

3.2.2 滨河工程状况

楠溪江中游地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景观的原生特征比较强。但是随着旅游的发展,各种竹筏码头、游泳点、宿营设施开始增加,这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景观的自然属性[8]。从核心区自溪流河道经宽阔的平原区至两侧丘陵中,山地带海拔逐渐上升,从溪流一侧或水面上欣赏景观时,视线可直达远处山地。因此控制溪流周边的设施状况,不仅可以保持溪流的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更可以确保溪流景观的借景和可观赏性。

3.2.3 城镇的给排水及污水处理

岩头和枫林两个大的城镇距离楠溪江溪流约1km,且楠溪江上游是城镇的重要水源地。城镇的给排水,尤其是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直接影响到溪流的水量和水质。岩头和枫林两镇仅有2个污水处理厂,目前仅能进行一级处理。由于城镇建设加快,旅游业、畜牧养殖业迅速发展,化肥、农药用量逐年增加,都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物。

3.2.4 植被

楠溪江沿江地带的滩林很有特色,对于溪流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滩林的占用已经越来越严重。

楠溪江中游核心区溪流周边的用地以耕地为主,但沿溪流存在较多的带状荒地。由于当地居民点用地较大,草地、灌丛和滩林等绿地的面积较少。所以应该控制居民点占地面积,减少溪流两侧荒地,加强溪流周边的绿化,提高溪流景观的绿色成分。

4 楠溪江岩头段景观现状

该段河流沿岸多为村庄、农田、住宅等,除上游部分段修筑了水泥堤坝,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河流水质清澈,自然岸线优美。经过对该段河流的基本情况调查,总结归纳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该段溪流部分河岸修筑了混凝土堤岸,且为直立式护坡[9],单调乏味,使人、水、景分离,缺乏亲水空间,虽然达到了防洪的目的,却割断了水体与河岸上的联系,缺乏天然河岸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和交换,忽略了河岸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优美的景观遭到破坏。

(2)溪流两岸的滩林物种单一,春夏生机盎然,秋冬萧条冷落,不能形成四季景观。且滩林存在被占用现象,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3)沿溪有较多的带状荒地,植物种类单一,植被稀疏,景观显得乏味和空洞。

(4)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人们随地乱扔垃圾,两岸植被稀疏,枯树死树随处可见。沿河地带本是人们观光和休憩的好去处,现在却成为无人问津的场所。

5 岩头段河岸生态景观建设对策

5.1 建设原则

建设生态型河岸景观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持河道水流清澈,生物呈多样性,能形成多彩的景观和生态系统;二是滨河景观要体现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又能提供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满足协调的人、水关系。

5.1.1 系统与区域的原则

河流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变化。所以进行河道设计时,首先应该对河流的汇水范围、不同洪水位,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要解决的问题有控制水土流失调配水资源使用、对重大水利和工程设施进行环境评价;协调城镇河岸线和土地使用,特别是要控制城镇用地对河道的侵占,综合治理排污和环境污染。

5.1.2 生态原则

把握人与自然的设计主题,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强调植物造景,展示本地的植物多样性,注重应用本地乡土植物,加强本地野生花卉、地被植物、藤幔植物的驯化及栽培,并运用天然乡土材料,使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和谐。

5.1.3 功能性原则

从单纯的河堤防洪功能向休闲、游览功能[10]转换,滨河应该成为市民、游客乐意在此驻足流连的公共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等需求。

5.1.4 美学原则

在溪流景观规划中应充分利用自然要素,突出河流的自然特性,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运用天然河流生态设计中的美学要求,合理规划河岸带宽度、周边建筑布局及式样,并有机融入城镇河流建设,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与亲水需求,将治理、净化、修复 与环境景观美化有机统一,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空间。

5.1.5 资源保护的原则

河流生态功能发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系与绿地的发育尺度。在具体建设时必须保护现有资源,包括两岸现有水系与湿地、重要绿地资源以及文化遗产等。

5.2 总体布局

为了保持景观生态廊线的延续性,岩头段溪流采取间隔选取重点区段进行“取点式”景观设计的方式。通过对原有景观采取先保留后改造再设计的方针,对选取的主要节点区域进行景观场所的营造,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形成不同人群的运动、休闲、交流、娱乐等综合性空间场所。绿化方面,因沿溪存在一些带状荒地,物种单一,滩林也有被占用的现象,所以绿化采用具有季相变化的树种和多种配置方式,在林相、疏密、高低、层次上形成变化,表现自然风格。

5.2.1 河岸的处理

楠溪江位于浙江永嘉县,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7~9月份以台风雨为主,易发生洪涝灾害,应加强河流防洪泻洪。所以在堤岸防洪设计时,应采用生态护岸。采用生态护岸可以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软化岸坡,恢复河道及堤岸动植物的生长,尊重自然的水循环,稳定河床和岸坡,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钢筋、水泥带来的负面作用。以下几种生态护岸类型[11]供选择:

(1)自然原型护岸。对于坡缓或腹地大的河段,主要采用植物保护河堤,以保持自然河岸特性,如种植柳树、枫杨以及芦苇、白茅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他们发达的根系来固堤,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可增加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此护岸主要用于小河、溪流的堤岸保护和一些局部冲蚀的地方。

(2)自然型护岸。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河段,不仅只种植植被,且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护底,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采用石笼、木桩(设有鱼巢)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结合,固堤护岸。

(3)人工自然型护岸。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也较小的河段,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再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量石块,或插入硅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框架外埋入柳枝、枫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隙中生长繁茂葱绿的草木。

5.2.2 植物绿化设计

河岸景观的生态设计,除了对生态河岸的选择外,河岸的植物绿化[12]是生态景观设计的关键,是设计中很重要的部分。良好的植被覆盖,可以拦截降水,减低地表径流,防止坡面土镶浸蚀,保证堤身的安全。在树种的选择上应注意:

(1)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不同区域和部位的合适植物。

(2)使用乡土植物,体现地方特色。乡土植物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易栽活,有地方特色,但为丰富植物种类,可有计划地引种一些本地稀缺,又能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

(3)乔木、灌木和草本结合,形成层次美;常绿与落叶结合,形成不同的季相景观。

(4)注重实效,注意速生与慢生植物,长寿与短寿植物的搭配,速生树与慢长树相结合。近期以速生树为主,能早日发挥护堤作用,但寿命短,慢长树则生命力持久。因此,应采取远近结合措施,有计划地用慢长树替换衰老的速生树。

5.2.3 溪流游憩空间设计

溪流空间随基地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游憩空间[13]设计应配合天然条件,考虑活动的兼容性,引入适当的游憩行为,塑造地方风格特色。在进行细部设计时,亦应当着重整体环境气氛的掌握,赋予人造设施恰当的色彩、造型与材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

本段河流水质清澈,滩地平缓,滩岸腹地宽广,可及性佳,有着雄厚的溪流游憩潜力。根据溪流之模式,结合具体情况,可对溪流游憩空间做以下设计:

(1)水中活动:除了游泳戏水之外,还可以进行溯溪活动,徒手或以简单的工具在溪流廊道中前进,藉以接近自然,并从中获得征服自然的。

(2)水岸活动:选择视野较佳的位置,设置平台座椅及凉棚,便于游客停留、休息与赏景;在鱼群丰富区,安静地带设置钓鱼区,游客除了得到收获的满足外,还可欣赏自然风景,追求愉悦心境。

(3)滩地活动:滩地为提供众人游憩空间创造了条件,特别适合于散步、慢跑、儿童游戏、日光浴、放风筝等活动。这一空间的设计应与绿化相结合,以开敞的草地为主,适当布置树丛、树群,不宜对绿地过分地人工雕琢与堆砌,让游客置身河滩自然生态中。我们可经过设计,让芒草种群疏密有致,形成安全而充满野趣的空间。在范围宽广的自然卵石滩上,配置可收放的船帆式凉棚,不仅增添了景观趣味性,还可使野餐活动集中。

6 结 论

水生生态系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完整的河道由河槽、河滩和河岸林带等部分组成,这种空间结构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类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走廊,是城镇中可以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也是最易形成城镇景观特色的重要地段。因此,溪流作为城镇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应该成为城镇中理想的生态走廊、最高质量的城镇绿线以及最具亲和力的休闲场所。但是溪流由于其特殊性,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对河岸带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时,应结合河流自身的结构体系、遵循其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构成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创造出具有自然魅力的河流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 宁远,沈承珠,谭炳卿,等译.河流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邓红兵,王青春,于庆礼.河岸植被缓冲带与河岸带管理[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6):951~951.

篇5

1.项目概况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建校,东部校区位于大连市沙河口区与甘井子区交界的凌水镇内,占地面积为211.4万m2,建筑面积136.6万m2。周围高校众多,北侧紧邻大连软件园,南侧为大连海事大学,西侧为自然山体,东侧为居住用地。

位于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中部花果山的山上礼堂,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大连理工大学举办校园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公共建筑。礼堂正门前山体绿地非常受学校师生以及教职工们欢迎,常用于集散、健身、休憩等活动,使用频率很高。随着时间推移,目前场地内可活动区域十分局促,功能单一,服务设施亦年久失修,陈旧落后。场地内绿地仅植有大量黑松、刺槐等,种植层次不足,缺少季相变化,植被维护欠佳。该场地越来越不能满足大连理工大学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对校园景观环境的要求,亟待重新改造景观,拓展多样性使用功能,诠释校园文化精神和历史文脉,提升高校校园生态环境的格调与质量。

2.生态建设原则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和理论的重大变革,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在大学校园景观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因此,应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景观,具有必然性。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社会经济文化政策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到高校的层面上,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生态校园”。“生态校园景观”是“生态文明”在高校环境下的基本体现,是顺应国家政策形势,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需求,必将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3.规划思路

3.1功能设置

以校园环境为载体,弘扬“求实创新”的校风,并将这些精神融合于校园环境之中。将花果山景观分为校园主人口广场、晨读区、中心广场区、植物观赏区、综合功能区。

3.2节点设计

(1)入口广场。人口设计以开放性“同心圆”广场为主体空间,周围绿化根据地形采取台地种植,使景观在统一中求变化,并设计了文化墙进行点题,以期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2)晨读区。位于绿地北面居中位置,形状呈现一个椭圆形,表面铺有透水铺装,该区中心位置设有长廊和方亭,两边均有立体树池,树池两旁有石凳、石桌,布局呈现规则式。植物上种植了桂花、樱花、银杏、红枫、迎春、含笑等,目的是为了在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可观。(3)中心广场区。位于花果山中心位置,由3个不规则圆形铺地组成,表面铺有彩色透水砖。广场中心设计了环形喷泉,周围设计了立体花坛及环形花架;周围设计了立体树池座凳,方便同学们一边观赏喷泉,一边休息。两侧伸出平台放置花钵,雀跃的水声、芬芳的花朵,迎接四方友人,体现了师生热情好客欢迎四方友人来此学习交流。(4)植物观赏区。该区域分为竹林、水杉林、樱花林、银杏林等。该区突出校园生态环境的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植物景观来消除学子们的各种压力。(5)综合功能区。东侧绿地构图以大小不同弧形交错,局部运用次轴线衍生出的斜线元素,它们共同组成有开放式的铺装场地、大线条的植栽和开敞的草坪,可以在场地上休息、纳凉、观景。作为一个多功能区域,与开敞的集散广场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得设计精细、疏密有致、空间丰富。

3.3种植设计

在保留原有物种的情况下,依据园林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原理,科学合理地创造出多层次、多色彩、全方位、生态型、园林式的校园环境景观。乔、灌、草科学合理的复层搭配,创造出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季相变化明显,呈现出宜人的生态景观。

篇6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阔,大中城市数量少、密度低,而小城镇数量大、分布广。小城镇成为该地区人们最主要的聚居地,因而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重点在于小城镇①。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方面:生态环境建设让位于经济发展;科学规划让位于无序蔓延;地方特色让位于呆板统一;环保意识让位于物质追求,这些问题都亟需我们去思考、研究和解决。

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作为一个典型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新兴工业化小城镇,同样面临着以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建设生态与文化合一的小城镇景观,不仅可以优化小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同时对小城镇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小城镇概况

小城镇基本概况。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南端的董志南麓,泾河北岸。区域内地形复杂,山、川、塬交错,沟壑纵横,平均海拔900米;干旱少雨,水资源分配不均衡,植被覆盖率低、黄土、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在这里表现较为明显。

小城镇生态景观建设现状。传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经济在其发展历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的遗留痕迹较为浓厚,质朴是原小城镇建设的特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乡土田园风光。随着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城镇面貌得到了巨大变化,但作为城镇生态景观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缺乏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无序。二,半干旱的气候状况,加上人类的滥砍乱伐,林地大面积消失,使得镇域内植物资源匮乏,种类单一。三,小城镇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尚缺乏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

长庆桥工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乡土景观严重退化。自2009年成立工业集中区以来,对原有老城区及周围山塬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建筑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面积471.9公顷,占城镇总用地的33.5%,占城镇建设用地的54.7%(见表一)。

表一 小城镇土地整理统计表

由此造成了:城镇公园、街头绿地以及具有观赏价值的林地被破坏殆尽;城镇北侧作为农业生产用地的三个大型塬体和沟壑被推平,成为住宅、工业用地,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植被遭到彻底破坏,黄土,加剧了水土流失;乡土田园景观也失去原有地域特色,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生态景观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无序。在建设过程中,小城镇过于注重土地城镇化,生态景观建设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规划,仅停留在道路及单位庭院绿化上,且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城镇山塬及河道滩涂的生态建设长久疏于管理和搁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忽视了小城镇内部与大环境间的联动关系,缺乏整体性建设,导致乡土生境濒临破裂,严重影响乡土景观生态系统的安全格局,自然环境容量和其承载力不断减弱,对小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植物资源品种单一,抗逆性弱。历史上这一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但由于战争、滥垦乱伐、过牧,致使原生林不复存在,大量的乡土树种消失,生物资源流失严重;现存的次生林多为单一树种纯林(如杨树林、刺槐林等),乔、灌、草未形成合理搭配,各林地面积小且布置分散,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稳定的生态群落,致使现有林地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生态效益。

解决对策

科学规划,完善绿地建设,大力保护和恢复小城镇自然生态系统。长庆桥工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建设,应尊重现状,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方案,将“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小城镇的生态景观系统建设中,建立小城镇—乡村—自然三者协调统一的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小城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将镇域内自然生态系统格局进行整合,构建具有延续性的小城镇“绿脉”,增强自然植被对小城镇的生态保护功能。生态景观建设的具体措施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北部山区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严格保护,以此构建起小城镇的“风水林”和植物资源物种库,为小城镇提供一道绿色屏障。其次,北部塬体是小城镇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城镇内部与外部能量交换的过渡地带,对此区域需进行合理的生态景观规划,构建农田防护林网,增加城镇内部与外部生态环境交换的绿色廊道,提升塬体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再次,在小城镇内部建设用地中,提升小城镇绿地建设规模,减少土地浪费。遵循建成一片,绿色覆盖一片的建设模式,强调自然化的配置方式,优化小城镇内部绿色环境。最后,河流廊道是乡土物种最多样、最密集的区域,对城镇的小环境起到决定性影响作用,对已经破坏的河流廊道区域采取抢救措施,疏通水道、保护湿地,防护堤岸尽量采用乡土植物进行固堤,构建滨河景观廊道,形成小城镇的一条绿色生态走廊。

合理开发利用乡土树种,优化植物配置模式。一方面,合理开发利用乡土树种。经过调查,长期以来能够在本地区稳定生长的树种主要包括:青海云杉、樟子松、油松、圆柏、刺柏、侧柏、国槐、刺槐、紫穗槐、新疆杨、毛白杨、垂柳、旱柳、榆树、白腊、白桦、法桐、红叶李、红刺玫、黄刺玫、丁香、连翘、沙地柏等园林绿化树种及苹果树、栗子树等经济作物树种。但经过调查发现,区域内仅存留了油松、侧柏、刺槐、毛白杨、连翘等为数不多的树种,因而急需要对乡土树种进行开发和重建。

另一方面,优化植物配置模式。首先,确定小城镇的主导树种,即骨干树和基调树。小城镇生态建设的树种选择应以乔木为主,花灌木搭配,避免大面积草坪的出现。根据长庆桥镇的自然条件,初步选择油松、云杉、侧柏、刺柏、国槐、刺槐、法桐、白腊、新疆杨、垂柳、馒头柳、红叶李、连翘等为主导树种,并将主导树种合理的应用到公园、道路、防护林带的建设中。其次,树种合理搭配。以乔木为主体,花灌木为辅。乔木所占的地面空间小,覆盖性强,生态效益高;灌木能够弥补乔木所不能覆盖的区域,提高土地利用率。经过实践检验,乔灌木配置比例在3:1左右最为适宜。常绿树和落叶树合理搭配,根据长庆桥镇构建生态城镇和“四季常绿”景观效果的需求,通过对现有绿地的考察,将其控制在1∶2的比例上较为合适。

尊重乡土文化,完善小城镇人文景观建设。“文化建园”是当前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然要求,乡土文化景观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传统文化现象,是开发小城镇特色景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受战争、洪灾、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长庆桥镇大量的历史古迹被毁坏,恢复这些历史人文古迹对长庆桥镇的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长庆桥工业集中区整体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其乡土特色本性,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乡土景观价值,才能使得小城镇生态景观建设更加完善,有利于创建“文化—生态合一”的新型小城镇环境。

结语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生态环境脆弱;本地区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是经济和文化主要的聚集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态景观建设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城镇绿,则城镇兴,人民富”成为本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普遍规律,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流方向。

因此,处于本地区的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其生态景观建设必须与小城镇总体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恢复小城镇山、塬、河道的生态景观绿地,构建起小城镇的绿色保护屏障;提高小城镇内部生态绿地建设力度,转变传统园林绿地的建设模式,注重对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发挥绿地景观的最大生态效益,实现小城镇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分别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艺术系教授】

篇7

【前言】: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以营造自然和谐的城区周边景观效果和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为目的,充分肯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致力于打造空间错落有致、季相变化丰富、色彩层次分明的森林生态景观。形成“一环、一带、多块”的森林生态景观格局。一环:即围绕罗源县中心城区一重山一面坡绿化形成的森林生态景观;一带:即沿104国道森林生态景观带;多块:即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可造林地块,通过景观提升、林相改造等措施形成多块森林景观斑块。

1 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工程概况

此工程绿化面积约为478亩,具体分三个地块进行绿化,第一地块位于大同镇罗坊村,绿化面积约46亩,拟补植套种观叶、观花有明显主干的景观乔木树种,无患子、黄山栾树大苗(胸径5-6M),42株/亩,无患子:黄山栾树=7:3;使林分常绿:落叶近7:3,初步达到提升森林生态景观的效果。第二地块位于大同镇罗坊村绿化面积约118亩,现状为2012年新种植马尾松纯林,树高0.8m,150株/亩;拟补植套种观叶、有明显主干的景观乔木树种,设计无患子、枫香大苗(胸径3-4M),80株/亩,无患子:枫香=6:4。使林分常绿:落叶约7:3,初步达到提升森林生态景观的效果。第三地块位于大同镇罗坊村,绿化面积约314亩,现状为郁闭度0.5以下马尾松中幼林林分,90株/亩;拟补植套种观叶、观花有明显主干的景观乔木树种,设计无患子、枫香、黄山栾树大苗(胸径5-6M),42株/亩,无患子:枫香:黄山栾树=5:3:2。使林分常绿:落叶=7:3。工程施工投资额约为人民币261.89万元。

2 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建设现状

此提升工程已经初见成效,分布在凤山镇、白塔乡、罗源国有林场。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具体实施:其一,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对项目区进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的地块进行分类设计,分类指导,形成花繁林茂的符合景观林带和森林生态群落;其二,坚持适地适树要求,根据当地土壤与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水肥光热条件的优良乡土树种进行造林,并适当选用少量外来树种,在合理规划的前提条件下保证发挥出生态景观提升的功能,最大限度上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其三,景观协调原则。主要体现树种多样化、结构层次化、色彩化的森林生态景观;其四,突出生态惠民。各地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与实施绿色发展和生态惠民战略有效的结合起来,将生态景观所带来的产业、旅游以及文化等进行有机结合,增加农民预期收益。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也正是以上述原则为核心,积极构建与打造系统的结构体系。但不可否认,在生态景观提升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问题一:苗木规格存在不达标的问题。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建设涉及到多个乡镇,并且工程都属于外包的方式,存在部分地区苗木质量差,规格达不到标准的状况。

问题二:生态景观与林带的连通效果较差。在生态景观提升建设的过程中要去有效解决租地问题,在规划范围内存在没有造林和造林不达标的现象,严重影响生态景观的质量。

问题三:工程建设质量不高。存在部分工程树种选择、种植标准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有些地方更是存在排水不良、水位较高的问题,虽然满足生态景观要求,但并不利于树木成活和生长。

问题四:抚育与监管不到位。抚育过程是生态景观得以发挥生态效应的关键要素,需要做好监管与优化工作,满足造林成效。

3 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建设对策

针对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建设的要求与目标,需要满足建设标准与建设要求,真正展现出生态景观提升对于本地区文化、产业以及生态发展所带来的效益。针对生态景观提升建设方面存在的相应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3.1 选用规格壮苗

在规格壮苗的选择层面,需要依据相应的要求规范去合理选择。无立木地块壮苗选择标准为:①种植有明显主干景观乔木树种:采用胸径≥3厘米、苗高≥2米、冠幅≥50厘米、三级分叉、枝干健壮、形态优美的绿化大苗,每亩种植株数≥80株,且均匀分布;②种植无明显主干景观乔木树种:采用地径≥3厘米、苗高≥2米、冠幅≥50厘米、三级分叉、枝干健壮、形态优美的绿化苗,每亩种植株数≥80株,且均匀分布;郁闭度0.5以下以及择伐改造地块的壮苗选择标准为:①补植套种有明显主干景观乔木树种:采用胸径≥3厘米、苗高≥2米、冠幅≥50厘米、三级分叉、枝干健壮、形态优美的绿化大苗,且均匀分布;②补植套种无明显主干景观乔木树种:采用地径≥3厘米、苗高≥2米、冠幅≥50厘米、三级分叉、枝干健壮、形态优美的绿化大苗,且均匀分布;③上述补植套种按80株/亩进行折算补助面积,但折算后面积不得超过造林地块面积。

3.2 落实目标责任

依据选用规格壮苗的基本要求,做好综合性把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与领导挂钩的督导制度,加强工程建设检查督导工作,了解工程进度,有效的破解工程难题,为罗源县森林生态景观建设提升提供可行性条件。

3.3 依托科技支撑

森林生态景观的提升根本是保证原有的生态景观能够发挥出应有作用,在原有的生态景观基础之上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加快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科技培训,为森林生态景观的提升奠定基础。运用科学的种植方法,能最大限度确保造林质量与任务的双双落实,为森林生态景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4 强化抚育监管

对森林生态景观的抚育与监管提出较高要求。基于此,应落实抚育监管责任制,确保各项有关于生态景观提升建设的内容能够符合相应标准。依托抚育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以此强化抚育质量。而在监管用妫则需要从管护措施、管护人员以及管护经费等层面着手,满足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建设目标。

篇8

二、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我国农村土地的使用情况进行相关调查发现,有差不多60%的乡村景观有着很一般的景观风光,有将近80%的乡村道路没有足够的了变化面积,并且,居民点的绿化面积覆盖率也很低,沟路林渠已经遭到严重损坏,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河流的生态功能呈现严重退化状态,给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带来严重影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先后实施了多项帮扶政策,如农业基础建设、退耕还林和农村土地整治等,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进一步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但是,在不断加强新农村建和推进土地整治的过程中,生态景观理论、技术方面没有比较专业的指导,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大大影响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并且,部分先富裕起来的村庄开始修建高档住宅房屋,出现与当地文化、特色等不相协调情况,最终给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带来严重阻碍。另外,没有对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低于文化保护、风土人情继承等给以高度重视,导致生态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地方文化特色严重缺失,最终成为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目标和任务

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当前农村土地整治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农村土地的有效整治,可以解决社会、农村经济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通过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农业初级生产力可以得到不断提高,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三是,采用合理规划土地权、破碎化田地的方式,农户拥有的土地面积可以得到不断扩大,从而使农户的耕地面积得到不断增多,对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农户生产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四是,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生态系统得到循环发展,对于保护生态多样性、提高农村土地的生态景观价值有着重要影响。

四、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的对策

(一) 深入研究乡村景观特征,注重乡村景观价值的充分发挥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村庄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生态景观,因此,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必须深入研究乡村景观的各种特征,全面掌握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生长规律和水文分布规律等,才能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最终促进农村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生态景观价值不断提升。例如:在保护历史文物、修筑乡村道路的过程中,注重乡村景观价值的充分发挥,合理的配置各种植物、街景等,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

(二) 深入研究乡村土地多功能性,注重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的有效提升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土地具有生产、财富储备、生物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功能,可以有效储存各种物质、保障生物多样性,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循环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必须深入研究乡村土地的多功能性,不断提高农村土地综合生产力、生态景观服务能力等,才能真正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从而保障农村土地生态安全、生态景观价值等。例如:在景观生态学中,有研究人员提出“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结构理论,充分展示出防护林、田埂、田块等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对于提高农村生态景观价值有着重要影响。

(三) 深入研究流域水文生态情况,注重全球气候变化的合理应对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大气、水、土地等几个方面的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在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必须深入研究不同流域水文生态情况,才能及时找出控制土地遭到侵蚀、沙漠化等的原因,以有效防治各种土地方面的问题。目前,土地的有效利用、生态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土地治理的重点,在对水体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注重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等的保护,才能确保各种土地整治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与此同时,在全球气候不断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还需要针对性的制度各种应对措施,如暴雨、极端气温等,才能在不断完善预警体系的情况下,提高我国农村生态系统的弹性和防范能力,最终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深入研究生态化景观化技术,注重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的有效健全

篇9

以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为例,宁杭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条景观生态路,其景观元素丰富包含了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小品、假山石、湿地等等。植物品种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植物品种达两百多种。包含了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草坪与花卉、多年生和一年生、水生植物等。

如在丘陵地区路段,采用生物技术恢复和营造“湿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新的栖息地。将互通立交桥下的绿岛修整成小岛等形状,并栽植不同的植被,同时将水源引进小岛,使整个绿化更加贴近自然,更加人性化。

又如为了减少山体爆破对沿线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破坏,他们变传统的边坡工程防护为生态防护,采用客土喷播、轮胎固土等新型岩石边坡固土绿化方法,让原来被爆破的“伤痕累累”的山头重新披上了绿衣。

服务区也尽显古典生态风情,在服务区与路之间种植了特大型银杏、梧桐、紫薇、香樟等树龄不一、高矮参差的树木,服务区的建筑则掩映其间,其中设计了景观小品,景色十分怡人。

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是一条“生态、环保、旅游、景观”高速公路,沿线田园山水风景宜人,为广大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畅通快捷、赏心悦目的行车环境。然而还有大部分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生态性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一是绿化方式上,整体上水平不高,设计多采用城市道路绿化方式,绿化树种单调,季相色彩变化少;绿化大同小异,景观雷同,失去了自己的景观特色。

其次,绿化存在重视觉,轻综合生态功能的倾向,有些绿地基本上以种草为主,这种“稀树草原”虽然视觉效果较好,但绿地总体生物量不足(草皮的生态效应只有乔木的1/10),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和时间,发挥绿色植物的自然生长生产能力。

第三,高速公路绿地存在后期绿化养护难度大、养护投入高,致使绿化效果因养护、投入等因素影响有倒退的趋势,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生态效益不高。

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高速公路绿化

高速公路绿地是高速公路空间环境组成的部分,也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既有自然属性,也有其文化属性,是复杂的人工化生态系统。因此笔者认为在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中应强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公路绿地系统,保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信赖,相互依存,在整个公路绿化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要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地上空间、养分和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发挥出持续永久的综合生态功能。

1.遵从生态学原则,搞好植物配置,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绿量

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它直接关系到绿地系统景观价值的高低和生态与环保功能的发挥。在同面积的绿地中,灌丛的单位面积绿量或叶面积指数和生态效益比草坪高,乔、灌地被植物结合的又比灌丛的高。在高速公路绿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从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合理选配植物种类,既不重叠,也尽量不空白,以避免种间直接竞争,提高叶面积绿量,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植物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具体操作中,应以乡土植物品种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并研究其中各类植物的生态位,设计和建设一个各类植物按其生态位各得其所,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的绿地系统。

2.保持“物种多样性”,再现自然群落结构

在绿化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植物,以增强其抗干扰能力,降低养护方面的要求。有关资料表明:娇贵的草坪每公顷每年需10万元左右的“呵护费”,而树的管理费则少得多,更重要的是草坪的寿命相对较短,一般五、六年就要更新,护理较好的草坪寿命也不超过10年左右,而乔木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不需太多的人工护理就能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因此,建立乔木、灌木和地被三位一体的模拟自然群落的绿化模式,既丰富了沿线景观,又便于养护管理,是提高绿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生态型”高速公路绿化措施的探讨

1.边坡防护

现在建设的大部分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仍以工程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使边坡看上去僵硬、单调、机械,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防护设计中在满足边坡防护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运用生态绿化防护,以水土保持为主,兼具生态景观效果。要考虑整个植被逐步恢复过程,以灌草植物为主进行生态模式配置,除了有利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高速公路边坡景观和行车效果外,也有利行车安全。

边坡防护还应坚持生物多样性,多科属结合。边坡人工植草绿化,为减少人工草被退化,可考虑禾本科、豆科相结合和以暖季为主,冷暖季型草种相结合,并适当配以灌木的原则,从而使其能够自生自养,达到边坡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效果。目前工程防护手段常用现有喷播绿化、挂网喷播、厚层基材、中空锚杆框格绿化、六角空心砖绿化、改良型厚层基材、植生袋防护和椰纤维网喷播防护(cf技术)等。养护完成后形成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生态景观。

2.互通区

互通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及景观节点,其空间由匝道立体交叉围合而成,是高速公路绿化的重点区域之一,对景观要求较高。出于美化考虑,目前现有绿化施工选择的草种和树种的品种比较单一,物种少,稳定性差,受干扰后恢复能力差,该生态群落非常脆弱,给植物病虫害的爆发与蔓延提供便利,一旦感染了病虫害或其他灾害,植被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因此,建议互通区绿化在选择植物品种时,种类应尽可能多一些,即使同一类也应该选用不同的品系混配,同一品系分布不宜过分集中,以有效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抗多种病虫害的能力。绿化结合地形设计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点。互通区取消内侧的工程防护,取消工程排水沟,进行景观地形设计,使原有的平坦的互通区地形自然起伏变化,利用自然地形排水。这样不仅有利于其内部的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的转换,而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能达到更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3.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运用绿化种植,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选择蜀桧,龙柏,其高度1.6米为宜,单行株距2.0米,他们有规律的种植,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通过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减少蜀桧的单调感,丰富隔离带的景观。四、结语

以尊重生态为原则、运用生态方法设计的高速公路,主要特点是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高速公路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作为高速公路的主要景观,又使高速公路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道景观。

总之,无论从景观效益、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来看,调整绿化结构,建设布局合理、配置合理、结构完整、视觉与功能相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型公路绿化,是保证高速公路绿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邬建国等.景观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程胜高等.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

[4]西蒙•贝尔.景观视觉设计要素.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4,12.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景观生态思想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学科。景观生态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景观的格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始于30年代而兴于80年代的景观生态学为生态景观的布局及水平方向的联系进行了很关键的理念指导作用,这标志着生态景观规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即景观生态规划时代。

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其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比如景观大道、城市广场、郊野"自然公园"、住宅绿地、"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等等,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而生态设计则是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方性。这一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2.1.1 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

2.1.2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生态设计告诉我们,设计形式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2.1.3 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规划师的伦理要求。

2.2 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

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资能量,生态设计强调首先是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其次,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再次,对于废弃的土地、原有的材料重新利用,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最后,对于资源的利用采用循环再生的利用方式。

2.3 让自然做功:

自然生态系统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让河流和河岸恢复,减缓洪灾和旱灾的危害;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局部调节气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等等。

2.4 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现代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一个大的前提,而实际操作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划对象不同,特点不同,规划设计方法也不同。在现实中要进行具体分析和解决。

3 景观生态设计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生态景观的特点主要是首先城市是人工生态环境,是人类的聚居地,提供人们居住的场所,它的物质能量的流动既包括人流又包括物流。其次,城市又是自然生态环境,它存在于自然界中,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最后,城市是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必须和睦相处,城市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国内也有很多城市进行了生态景观建设的尝试,比如恢复城市湿地、再现城市森林、拆除旧房建设绿地等等。进行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借鉴以下几条策略。

3.1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延承传统空间特色,构建现代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交融的现代山水环境的城市空间应是城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观念。因此,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

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

广东中山市曾获得“园林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其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成就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良好的景观集中体现在:区域范围内,普遍的大地绿化,使其有了一个良好的整体生态景观背景;城区范围内,建成了多个面积可观的公园绿地,包括紫马岭公园、孙文公园,这些新建的公园绿地加上原有的城中山丘绿地,形成了颇有中山市特色的城中绿岛景观;社区绿地、各类专用绿地,街头公共绿地星罗棋布;道路街道绿化质量较高。但城区各绿地半块之间缺乏联系,如中山公园和西山公园等均被建筑物所包围,没有绿色的生命廊道与外界相连;一些重要的自然过程与景观格局联系通道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利用,包括水系廊道。所以在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中,应建立水系廊道网络,连接城中绿色斑块,利用城区街道绿化作为联系通道,从整体景观格局出发开辟新绿地。

篇11

1 绿色建筑与生态景观设计的关系

1.1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获取生态效益和休闲功能为取向,所进行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建筑形式[1]。绿色建筑要具备以下特点:绿色建筑要和自然环境、人亲和,建筑和环境的永续发展、和谐共处。尽量减轻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节约能源及资源降低自然环境负担;可以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生活空间。一般称为“四节一环保”:节地、节水、节材、节能以及保护环境。

1.2 生态设计与绿色建筑结合的联系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合理生态的景观设计帮助。景观的室外环境设计核心应该是朴素的、简单的,与生态、自然相结合,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与地方性、民族性特点相结合。小区的喷泉、雕塑、亭台、大理石铺装等则是过于强调装饰性的景观,与绿色建筑的理念相左。小区的景观设计在保证建筑环境的舒适度下,用普通的材料、较少的投入、简单施工、最大的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就势造景。一般使用本地乡土植物树种,少用化石能源进行景观局部改造,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让小区整体风格与原有空间相融合和协调。

2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

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建筑设计与自然的对话的一个过程。生态设计在设计、建造和管理过程中尊重自然发展,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的始终。自然系统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给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选择。每一个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完善、健康系统,生态系统是没有废物。生态设计考虑各种生态资源的利用:变落叶为营养,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同时保证系统完整。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交接处,称边缘地带,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种,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自然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自然系统远超人的设计能力,生态设计要尽可能的利用原生态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改变。生态设计尽可能使用原生材料和可再生原料,最大化的循环使用场地上的材料,增加了土地使用效率,减少了施工废弃物;减少水资源消耗。

3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选址时首先要将安全性放在首位。结合制定的方案和绿色建筑设计目标要求,优先选择使用率较低的旧区、已经开发的建筑用地、基本开发条件良好的用地等;选址要考虑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发生,避免其对建筑物产生的各种危害。确定最佳实施方案。好的施工方案有助于节约用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开发的成本。施工方案确定前要认真勘察施工地点,考虑建筑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方案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和细节化施工环节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建筑更多采用绿色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在设计的时候要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建筑对传统能源依赖,传统能源不可再生,环境负担重,开发易损坏周围生态环境。建筑设计要加大对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深层开发和使用,降低建筑能源利用时对周围环境方面的影响。

建筑规划与功能选择的要点。建筑规划直接影响绿色建筑在生态方面的作用,规划时要同时考虑相关经济指标和绿色建筑的功能进行合理规划,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安全、绿色的要求。初步设定绿色建筑规模、位置和体量,在规划设计中,还要通过协调和配合等方式把握建筑的整体特征,以此为基础解决绿色建筑的各种生态景观设计,如间距、采光、防火、交通等。

4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改变传统建筑功能简单,绿化景观设计简单的模式。生态景观设计使原来功能建筑和生态绿化景观进行了完美结合,二者成为了一个综合体。使现代商业建筑、住宅小区结合独立庭院绿化、平台绿化、屋顶花园的中心庭院设计思想的建筑与生态景观结合的综合体。

4.1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原生态环境资源。自然的生态景观远超人力设计,保护了自然生态就是好的生态景观设计。场地建设不破坏自然水系、基本农田、当地文物、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森林;景观设计中避免构筑物反光也无直射光射入空中,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的要求,避免了对周边项目和建筑物光污染干扰。绿色建筑对室外生态污染进行了良好的控制。

绿色建筑景观设计采用因势而导模拟自然界的高山谷地景观,以当地的绿植为主绿化环境,设计可以采用合理的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布置方式。绿色建筑生态设计地面可以采用透水设计,绿化地面和镂空植草砖、室外停车位以及部分道路采用由透水面层、找平层和透水垫层组成透水材质;地库顶面景观设置雨水排水设施;除地库外其他土层要采用非黏土,增加土地储水量,透水地面面积一般占项目室外地面积的60%以上。

4.2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的能源利用设计。绿色建筑应增加绿色能源供能系统,降低项目对传统电力的依赖,将绿色能源规划和景观设计进行紧密结合。绿色建筑结合生态景观设计使建筑综合体更加节能,能源利用率高。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项目适度使用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例如:绿色建筑使用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能板与建筑房顶、墙面和景观外表面结合,即可以起到装饰建筑和生态景观的作用,建筑又有了发电作用,一些建筑的太阳能发电量甚至超过了建筑用电量。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绿化采取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景观灌溉系统采用喷灌与微灌相结合的自动控制系统。选用压力补偿滴灌系统,防止倒吸。对草坪和花卉类用旋转型微喷喷头,并依据用水量选不同喷头。各种不同样式喷头的选择及满足了绿化灌溉的需要,又起到了完善生态景观的作用。

4.3 绿色建筑的水利用与生态景观设计结合。生态景观设计降低了建筑对传统水源的依赖,生态景观设计可以建设雨水回收系统和水处理系统,对建筑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景观水池进行雨水调蓄,完美的将蓄水池与景观水池进行了结合,不仅可以削减雨季地面径流的峰值流量,而且可以减轻排水压力,超出回收能力的雨水也会通过绿地调蓄和渗透能力进行存储使用。收集的雨水经过一体化水处理设备后统一回用。生活废水也是生态设计不可忽视部分。生活用水同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也同样进入了雨水回收系统。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利用方案,将雨水回收系统和建筑景观设计完美结合,降低降低水资源的消耗,优化了生态景观设计。

结束语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反映了人们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建筑的全新要求;它是让自然参与设计一种理性的融合;是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的过程。生态景观对于绿色建筑的影响和设计,决定了建筑的发展方向。发展绿色建筑以及相关的生态景观设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蒋冬青,刘金彩.积极开展建筑节能仁[J].陕西建材,2000,(7):27-28.

[2]丹尼尔斯,宋哗皓.通过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J].建筑学报,200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