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物联网创新技术

物联网创新技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8 08:20: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物联网创新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物联网创新技术

篇1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智能农业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翻译成英文是“TheInternetofThings”由此可见,“物联网”的重点就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流,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发展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科技发展的时刻。在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在红外线探测技术的帮助下对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实时采集被测农作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在短时间内被集合完毕发送给检测者。这种正在建设中的新型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以及人类社会这三个世界的联通以及发展,对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具有战略意义。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物联网的重中之重是对信息的采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更多地依赖互联网。而物联网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一点,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各种方面的需要飞速增长。而相较于互联网来说,物联网的优势就是能够将触手伸到互联网所不能企及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上,人们往往只能感受到一个非常平面的形象,但是运用了物联网之后,人与人之间将可以全方面的感知对方,这种感知不再是单一平面的,而是立体以及三维的。由此可见,物联网的产生将会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一次较大的改革。而物联网也将为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方向。总而言之,物联网就是通过现有的先进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物品的传递以及监控过程中,将物品的任何细节都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的第一手传达。以便于实现物品的交换和传递。智能化的物品传达也能实现迅速的定位以及跟踪。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将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让世界的目光都注意到我国科技的进步。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物联网的需求则更为明显。物联网的发展也将给我国农业结构带来调整,为传统农业的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在关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将目光注视到欧美各国的物联网发展,欧洲的物联网被分为很多个层次,且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以及养殖业的物联网发展最为重要。为了使得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被第一时间获知,作物的生长形式、水土状态以及是否有虫害,这些在物联网发展中都是需要解决的细微的问题。在信息传输层中,传感器获取各类数据的功能被放大,信息应用系统将会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定时定量的肥料施加都体现了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这些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开展了农业领域的更新以及变革,实现了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大范围使用,形成了一批良好的产业化应用模式,推动了相关新型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物品在物联网的发展,为物联网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需求,为了保证农作物在传递过程中的实时消息反馈,物联网将会渗透到物品的传输、检验等多个环节,实现成本的节省以及农作物收获之后的高效流通,在农作物物联网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功能正在探索过程中。

2.1农业资源利用在农业资源探测以及监控方面,我国可以利用卫星对土地的实时信息进行探测并将探测效果传递给各级监测系统,实现信息的整合以及分析,经过层层监控和分析之后,将会最大限度的农业范围的统筹与规划。对农作物的事实情况的把握也将会十分清晰而明了。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农作物的采集,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及时反馈,GPS定位系统也将会运用到农作物的定位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不浪费。目前,在农业资源整合、农业资源的探测、土壤成分的检测以及害虫的防疫当中都使用了GPS技术,GPS技术也就是定位技术利用卫星,对大面积的农作物能起到很好的检测作用。为了使得有机农作物的生长更加健康也有利于农作物整体的把握,而且从国外引进的新型技术也可以对农田里的各种情况都能制定出一套完美的应对政策,对突况进行监控并且及时反馈到监控者那里。特别是如今的农业发展已经进行到一个精细农业的状态,对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农作物的变化都需要有效的应对。在检测区域中构建基础网络和安装传感器,用于采集水温、PH值、电解质等等多种参数,及时的水况反应能够将水环境参数上传至检测中心并进行分析。

2.2农业生态环境监控农业生态环境监控是保证农作物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为了对农业生态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才能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模范的解决方式。另一方面,在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也必不可少。因此国家必须要运用高科技手段融合互联网实现对农业生态的自主监控,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我国的生态环境在形势趋于变好的今天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对环境监控方面仍然不可松懈,对大气环境,对河流污染以及草木覆盖程度的监控形势都比较严峻。经分析研究后发现,地面监测站与遥感技术的结合是组成我国环境监控的主要手段。在前期卫星不曾覆盖的地点进行人口测量,在无线传感技术发展的同时开展了无数的网络监测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星星点点的检测站的建设下,我国的环境检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些系统依靠传感器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2.3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前提是实现对精细农业的管理。只有将农业的生产环节与高新技术发展结合到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的发展带来帮助。在集成了信息技术以及GPS技术以后,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变得无限透明,对农业生产信息的获取,对生产环节的管理以及突发事情的应对决策都显得十分智能。

3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

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二氧化碳含量都实现了实时监控。在上述所测数值出现超出常态的变化时,监控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在物联网络上找到解决方案,并且对作物生长环境中的设备进行调控。2)视频监控:在物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用户只要拥有一个手机或者电脑等等其他的移动设备,就可以实时关注自己所订购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可以根据监控室内的作物实际情况实施远程想法的传达。3)数据存储:在物联网监控过程中所产生的农作物的数据往往能反应农作物生长中的种种问题从而为以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素材,在农业物联网中实现一个档案的存放。4)数据研究:系统将会在收集到数据之后,第一时间实现报表的制作,让用户第一时间感受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空间分布情况。5)远程控制:由于物联网的便利性以及可操作性,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农作物的监控以及对温度、湿度的操控。6)错误报警:系统将会给用户权限设定一些警戒线,超出警戒线,物联网将会第一时间通知用户,让用户能接触到农作生长的每一个环节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生长情况。

4推动农业物联网进程的建议和展望

我国幅员辽阔,并且由于农作物生长范围较大,因此建议物联网建立专业的工程专项,在农业发展优势区域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应用需求,在已有试点区域的基础上,扩大物联网试点的范围。与此同时,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政府在一些措施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上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而物联网又具备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为了支持物联网的发展,政府应该在税收等方面对物联网发展进行减免、甚至补贴。并且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实现不同的补贴限额。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很多领域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在大环境下,我们在政策的支持下或许能够奋起直追,与欧美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在农业育秧阶段已经实现了物联网的渗透,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互谅网将会发展到农作物生长的方方面面。由于手机、pad、电脑等等用品的普及,用户的实时监控也不再是梦想。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政府设立的无数监测站可全方位地掌控我国生态环境中的雨、水、干旱、大雪等等问题。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及时的预警报告,为农作物的及时保护提供了方案支持。而到了农作物成熟阶段,用户可以直接在家里实现对收割机等大型农业设备的监控以及同GPS技术对它们的位置进行实时掌握,不仅如此,强大的物联网还能实现用户对实时路况的掌握以便于达到农用设备资源的不浪费,为他们实现运行效率的最大化提供最大的帮助。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对收割机内部的温度进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前途不可限量,几乎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到物联网,而未来的农业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也会更加的智能,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拥有者巨大的作用,对人工成本的降低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7).

[2]秦怀斌,李道亮,郭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4).

[3]李瑾,郭美荣,高亮亮.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5(S2).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250-02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翻译成英文是“TheInternetofThings”由此可见,“物联网”的重点就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流,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发展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科技发展的时刻。在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在红外线探测技术的帮助下对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实时采集被测农作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在短时间内被集合完毕发送给检测者。这种正在建设中的新型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以及人类社会这三个世界的联通以及发展,对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具有战略意义。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物联网的重中之重是对信息的采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更多地依赖互联网。而物联网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一点,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各种方面的需要飞速增长。而相较于互联网来说,物联网的优势就是能够将触手伸到互联网所不能企及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上,人们往往只能感受到一个非常平面的形象,但是运用了物联网之后,人与人之间将可以全方面的感知对方,这种感知不再是单一平面的,而是立体以及三维的。由此可见,物联网的产生将会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一次较大的改革。而物联网也将为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方向。总而言之,物联网就是通过现有的先进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物品的传递以及监控过程中,将物品的任何细节都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的第一手传达。以便于实现物品的交换和传递。智能化的物品传达也能实现迅速的定位以及跟踪。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将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让世界的目光都注意到我国科技的进步。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物联网的需求则更为明显。物联网的发展也将给我国农业结构带来调整,为传统农业的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在关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将目光注视到欧美各国的物联网发展,欧洲的物联网被分为很多个层次,且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以及养殖业的物联网发展最为重要。为了使得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被第一时间获知,作物的生长形式、水土状态以及是否有虫害,这些在物联网发展中都是需要解决的细微的问题。在信息传输层中,传感器获取各类数据的功能被放大,信息应用系统将会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定时定量的肥料施加都体现了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这些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开展了农业领域的更新以及变革,实现了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大范围使用,形成了一批良好的产业化应用模式,推动了相关新型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物品在物联网的发展,为物联网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需求,为了保证农作物在传递过程中的实时消息反馈,物联网将会渗透到物品的传输、检验等多个环节,实现成本的节省以及农作物收获之后的高效流通,在农作物物联网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功能正在探索过程中。

2.1农业资源利用

在农业资源探测以及监控方面,我国可以利用卫星对土地的实时信息进行探测并将探测效果传递给各级监测系统,实现信息的整合以及分析,经过层层监控和分析之后,将会最大限度的农业范围的统筹与规划。对农作物的事实情况的把握也将会十分清晰而明了。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农作物的采集,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及时反馈,GPS定位系统也将会运用到农作物的定位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不浪费。目前,在农业资源整合、农业资源的探测、土壤成分的检测以及害虫的防疫当中都使用了GPS技术,GPS技术也就是定位技术利用卫星,对大面积的农作物能起到很好的检测作用。为了使得有机农作物的生长更加健康也有利于农作物整体的把握,而且从国外引进的新型技术也可以对农田里的各种情况都能制定出一套完美的应对政策,对突况进行监控并且及时反馈到监控者那里。特别是如今的农业发展已经进行到一个精细农业的状态,对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农作物的变化都需要有效的应对。在检测区域中构建基础网络和安装传感器,用于采集水温、PH值、电解质等等多种参数,及时的水况反应能够将水环境参数上传至检测中心并进行分析。

2.2农业生态环境监控

农业生态环境监控是保证农作物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为了对农业生态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才能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模范的解决方式。另一方面,在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也必不可少。因此国家必须要运用高科技手段融合互联网实现对农业生态的自主监控,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我国的生态环境在形势趋于变好的今天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对环境监控方面仍然不可松懈,对大气环境,对河流污染以及草木覆盖程度的监控形势都比较严峻。经分析研究后发现,地面监测站与遥感技术的结合是组成我国环境监控的主要手段。在前期卫星不曾覆盖的地点进行人口测量,在无线传感技术发展的同时开展了无数的网络监测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星星点点的检测站的建设下,我国的环境检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些系统依靠传感器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2.3农业生产精细管理

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前提是实现对精细农业的管理。只有将农业的生产环节与高新技术发展结合到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的发展带来帮助。在集成了信息技术以及GPS技术以后,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变得无限透明,对农业生产信息的获取,对生产环节的管理以及突发事情的应对决策都显得十分智能。

3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

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二氧化碳含量都实现了实时监控。在上述所测数值出现超出常态的变化时,监控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在物联网络上找到解决方案,并且对作物生长环境中的设备进行调控。2)视频监控:在物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用户只要拥有一个手机或者电脑等等其他的移动设备,就可以实时关注自己所订购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可以根据监控室内的作物实际情况实施远程想法的传达。3)数据存储:在物联网监控过程中所产生的农作物的数据往往能反应农作物生长中的种种问题从而为以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素材,在农业物联网中实现一个档案的存放。4)数据研究:系统将会在收集到数据之后,第一时间实现报表的制作,让用户第一时间感受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空间分布情况。5)远程控制:由于物联网的便利性以及可操作性,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农作物的监控以及对温度、湿度的操控。6)错误报警:系统将会给用户权限设定一些警戒线,超出警戒线,物联网将会第一时间通知用户,让用户能接触到农作生长的每一个环节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生长情况。

4推动农业物联网进程的建议和展望

我国幅员辽阔,并且由于农作物生长范围较大,因此建议物联网建立专业的工程专项,在农业发展优势区域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应用需求,在已有试点区域的基础上,扩大物联网试点的范围。与此同时,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政府在一些措施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上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而物联网又具备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为了支持物联网的发展,政府应该在税收等方面对物联网发展进行减免、甚至补贴。并且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实现不同的补贴限额。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很多领域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在大环境下,我们在政策的支持下或许能够奋起直追,与欧美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在农业育秧阶段已经实现了物联网的渗透,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互谅网将会发展到农作物生长的方方面面。由于手机、pad、电脑等等用品的普及,用户的实时监控也不再是梦想。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政府设立的无数监测站可全方位地掌控我国生态环境中的雨、水、干旱、大雪等等问题。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及时的预警报告,为农作物的及时保护提供了方案支持。而到了农作物成熟阶段,用户可以直接在家里实现对收割机等大型农业设备的监控以及同GPS技术对它们的位置进行实时掌握,不仅如此,强大的物联网还能实现用户对实时路况的掌握以便于达到农用设备资源的不浪费,为他们实现运行效率的最大化提供最大的帮助。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对收割机内部的温度进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前途不可限量,几乎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到物联网,而未来的农业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也会更加的智能,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拥有者巨大的作用,对人工成本的降低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7).

[2]秦怀斌,李道亮,郭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4).

[3]李瑾,郭美荣,高亮亮.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5(S2).

篇3

(一)服务的被动性

服务的被动性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一个特点,传统服务中,图书馆员很少会主动询问阅读者需要什么帮助,而阅读者也通常是在遇到问题或需要借阅图书时,才会寻求图书馆员的帮助。这使得图书馆员逐渐形成了自己是图书管理者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使得图书馆员的服务效率降低,同时可能会导致服务态度变差,所以服务的被动性是不利于阅读者得到良好的服务的。

(二)服务的封闭性

凭借学生证等方式进入图书馆,是图书馆管理中常见的一种方式,所以图书馆员所接触的通常都是本校的学生或教师。这使得图书馆员,通常只针对一些自己所熟悉的师生进行服务,对于陌生的人员则表现出质疑及提防的心理,使得一些校外人员在图书馆所受到的服务大打折扣。但这种封闭性的服务无论是对图书馆员服务质量的提高,还是学校图书馆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浅层次的文献服务

以书为本,是图书馆员传统服务方式中常见的心态。很多图书馆员为了减少自身的服务责任,通常会对一些较为重要的图书进行特殊管理,如贵重的图书不进行外借或者仅借给自己所信任的人,从而避免重要图书丢失等问题,减少了自己的责任与压力。但是图书馆员这种减少责任与压力的方式,便形成了浅层次的文献服务,这使得很多阅读者不能够获取更多自己所需求的资源,对于一些更深问题的研究也难以进行,这无疑违背了图书馆建立的初衷。

(四)劳动密集型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通常是以纸质图书为主,所以在图书的整理、管理等方面上,无疑加大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图书馆员的服务成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了减少自身的工作强度,图书馆员一般很少向阅读者进行图书的推荐,也不希望阅读者进行更多图书的阅读与外借,而这种服务态度及方式,不利于更好地服务读者。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的探究

从上文能够看出,高校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着被动性、封闭性、浅层次性、劳动密集型等弊端,而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向数字化转型。原有的服务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所以服务模式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服务应该更加多元化、层次化,不能仅依靠图书馆员来进行服务,只有做好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才能够使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更好地被阅读者所使用,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数字化的效用。

(一)服务观念的创新

服务观念的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关键。图书馆员服务意识的创新,首先要改变自身是图书馆管理者的意识。图书馆的维护与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员的管理,但图书馆更体现出一种服务性,图书馆是阅读者获取资源的重要场所,其存在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务于阅读者。其次,要加强图书馆员态度的培训,图书馆员在传统的服务中,为了减少自身的责任、压力与工作强度,采取了一些不合理的服务措施与态度,这使得阅读者不能更好地进行资源的获取。所以应该加强图书馆员工作态度与服务态度的培训,使得图书馆员更积极与主动为阅读者进行服务,并避免对不同阅读者采用不同服务态度现象。在广义上,服务观念的创新则是要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计算机等设备良好的运行是保障阅读者进行资源获取的关键。所以平时对于计算机等的维护和完善,也是对阅读者所提供的服务。各高校应当进行服务观念的创新,不能仅仅把图书馆员的服务,当作图书馆服务的全部,同时应该看到设备的维护,信息资源的整理归类,信息资源的更新等同样是对于阅读者的服务。

(二)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

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点。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接下来将进行分别的阐述。首先是丰富信息化、数字化的资源,互联网时代下资源的更新与传播速度加快,为了使阅读者能够获得更丰富、具有时效性的资源,应当加强对于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更新与分类。这就需要在提高图书馆员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能力的提升,使得图书馆员能够及时发现新的资源,将新的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并融入到现有的资源当中,在阅读者进行资源的检索时,就能够及时获得丰富的资源。其次,加强阅读者的针对,这种针对应当对阅读者进行相关的分类,依据读者分类制作相应的资源模块。当然,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应的模块,还可以根据其他方式划分更多的模块,使得有资源需求的阅读者更好地进行资源的检索,从而实现高校互联网图书馆的高效服务。最后还可以为阅读者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互联网、数字化不但能够快速进行资源的传播,同时更有利于人们的交流,所以互联网下的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有利于阅读者之间资源的传播与共享,同时对于阅读者所出现的疑惑,通过相互的交流能够更好地得以解决,这同样是服务读者,并且这种服务更加直接与便捷,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阅读者。

篇4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11-02

一、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行业的变革

从资产管理的价值链来看,从资产获取到分销,再到资产服务,各个环节的展业方式均由于技术的“赋能”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新技术改变不了金融的核心,即风险并没有被消除。只要仍存在金融资源的跨期、跨区配置,风险就仍然存在,而资管机构的专业价值也就仍然存在。

(一)资产获取、投资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基础资产的构成。过去的资产标的往往规模较大,趋于集中,比如大企业贷款、大型项目等。新技术的发展则通过新的渠道和新的风险管理手段,使一些过去不存在或没有纳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基础资产也能被收录其中,比如P2P模式下的小额贷款、股权众筹模式下的初创企业股权等等,从而推动了资产管理基础标的去中心化和分散化,也扩大了整体基础资产池。

2.改变了资产估值的方式。工业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通常基于硬件和实体资产的价值,比如生产线、厂房等,关注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信息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则是基于软件、数据、网络、服务的价值,关注的是关系链、数据和生态系统。例如,飞利浦从照明设备生产商转型为智能照明系统服务提供商,盈利模式也从耗材销售收入转为服务费用收取,其LED灯可免费安装,但通过智能照明系统节省电费,从节省部分分成。由此,对这类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预测方式也需要相应改变。

3.改变了风险管理的方式。过去的风险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抵质押物、现金流等来进行判断和控制。信息时代的风险管理手段则更加多元和立体,借助海量数据进行风险的识别和预判。例如,传统征信巨头FICO推出了大数据分析产品BigDataAnalyzer。

4.改变了投资决策的方式。过去的投资决策更多是依靠专业投资顾问的经验,新技术的发展则使投资决策能够更多地依靠数据、量化分析,甚至机器人决策,从而更好地避免因情绪或情感对投资决策造成影响,保证策略和执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实现规模化与定制化的平衡。例如,Betterment、WealthFront等在线财富管理平台就是利用自动化系统,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快速定制投资组合;又如嘉信理财的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

(二)产品分销、财富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分销方式。过去的投资产品主要依靠金融中介的实体渠道(如银行网点)进行分销。为了覆盖网点和人员的成本,金融中介往往不得不提高投资门槛或收取较高费用。新技术的发展使投资产品的分销更多地转移至PC端、移动端的直销渠道,大幅降低了分销成本,因而也降低了投资理财的门槛,吸收了更多原本难以进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小额、零散资金。例如,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网2014年实现基金销售2 000亿元人民币,2015年仅上半年基金销售额就急速上升至4 000亿元人民币,基金销售规模堪比四大行。

2.改变了投资人的参与方式。过去的投资决策依靠专业投资顾问的权威意见,普通投资人更多的只是被动接受。现在,专业金融机构在信息与产品领域的“权威性”及“特许供应”地位已经相对弱化,投资人日益习惯于主动获取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或朋友的推荐,并且希望决定和主导投资决策。Motif、雪球网等社群化运营投资平台,很好地把握并促进了投资人的这种行为转变。

3.改变了投资人的体验。分销方式的改变和投资人参与方式的改变直接促进了投资人体验的提升:第一,投资门槛大幅降低,从数万数十万元降至数百数千元,甚至“1元”。第二,产品购买流程更加简单便捷,只用几分钟和几步流程即能实现随时随地线上开户和交易。第三,普通客户也能享受定制化服务,通过快速的数据分析和匹配,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提供给所有客户。第四,投资透明度显著提升,通过在线平台,投资人可以轻松比较不同标的和产品并做出选择,对已投资的标的和产品能实时查看运行状况、还款情况、收益情况等。因此,投资人对资产管理机构的预期已随着客户体验的提升而彻底改变。

(三)资产服务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服务对象。过去,资产服务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现在,新技术所培育的大量创新业态也开始成为资产服务的对象,例如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托管、针对在线销售的货币基金的托管、针对P2P平台和众筹平台的资金托管等,这一类业务目前也已成为了资产服务机构一大新的业务增长点。

2.改变了服务方式。大部分机构过去托管、清算、运营服务依靠电话、传真和人工手动,成本高、效率低,操作风险高。新技术环境下的服务体系则是以云和数据为基础,服务方式逐步向电子化、自动化、线上化转型,从而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高灵活性以及风险可控。例如,富达(Fidelity)就推出了专为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顾问服务的线上平台Fidelity Institutional Wealth Services;招商银行也推出了专门服务资产管理机构的全功能网上托管银行。

二、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

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在经过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后,正面临转型的关键关口。互联网和新技术在资产获取及投资管理、分销及财富管理、资产服务这三大环节上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变化已切实发生并且不可逆转,传统资产管理机构应如何应对?

(一)主动适应变革,积极进行改革

在资产管理价值链的三大环节上,分销及财富管理已受到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最深远的影响。专注于这一环节的资产管理巨头在应对创新模式的挑战方面主动适应变革,积极进行改革。例如,专注财富管理的嘉信理财最近推出了自己的线上理财平台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这一平台将客户的投资门槛从数万美元降至5 000美元,使客户只需花费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即可快速完成简单的线上注册流程,但同时仍保持了嘉信财富管理服务的专业度,包括:将客户资金配置到20个资产大类中;由系统自动为客户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以规避风险、保证收益;同时还为5万美元以上的客户提供原本只有高净值客户才能享受到的避税服务,所有这些服务全部免费。此外,嘉信还即将推出专为投资顾问和机构服务的线上平台InstitutionalIntelligentPortfolios,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

(二)加大科技投入

新科技的运用能帮助资产管理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全球资产管理巨头们近年来纷纷加大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大力利用新技术建设私有云、新的投资平台、高质量的用户交互界面,积极培养和吸引金融与科技并重的人才。

例如,全球领先的资产托管机构道富银行在过去五年间每年的科技投入均达到8亿~9亿美元,占其营业收入的8%~9%。自2011年开始,道富银行开始通过“私有云”建设来促进其IT系统转型。2011―2014年,道富银行每年通过“私有云”项目实现了6.25亿美元的成本节省,同时也通过“私有云”为客户提供了快速的计算和定制,并且有效地保护了客户信息和交易的安全。

资产管理巨头摩根大通(JPMorgan)不仅加大了对内部科技的投入力度,而且还选择通过大量外部投资来增强创新能力。自2009年以来,摩根大通投资了数十家金融科技公司,涵盖支付、投资、P2P等多个领域。2011年参与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的B轮融资,之后参与在线投资平台Motif的D轮融资并投资3 500万美元,近期又参与了P2P平台Prosper高达1.6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提升客户体验。

(三)积极拥抱生态系统

互联网时代的分工更加细化和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更高效、更专业地实现更出色的客户体验,比如:与第三方合作获取资产或客户,与外包系统服务商合作进行平台开发,与外部征信机构合作完善风险管理,与外部投顾合作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和效率,与网银或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改善支付流程,与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或在线理财平台合作扩大分销网络等等。

全球最佳实践的经验表明,全能资管、精品资管、财富管理、服务专家是常见的四种资产管理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 技术 应用 创新

1 引言

物联网(The Interned of Things)作为世界公认的信息产业第三次巨大变革,其是一种可以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全面互联的网路,其重点是物与物之间的互联。而农业作为物联网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其通常则是将传感器各个节点构成能够观察的监控网路,并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农业资源、农作物、禽畜养殖等信息,从而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确定问题发生的具体地点,是技术人员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前农业以人力为中心,极度依赖机械生产的模式,从而使农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农业物联网主要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利用无线数据通信、射频自动识别(RFID)等技术,将识别的信息进行网上共享。农业物联网具有实时监测、远程控制、查询及警告等功能,其应用及创新性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地技术人员的密切关注。

2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2.1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在农作物的生长中,种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以后的生长状况,因此育种的好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物联网技术通过采集、检测不同品种的种子的数据如育种温度、湿度及营养状况等,培育出品质、发芽率及形态等良好的种子。当前,利用物联网技术育种已经应用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同时,技术人员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育种软件,也快速推动了农作物育种的集约化、流程化和规模化管理。

2.2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园艺生产中的应用

目前大棚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与培育花卉、果蔬中,应用物联网系统中的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CO2传感器、PH值传感器等可以对大棚中的相对湿度、光照轻度、温度、CO2浓度、PH值等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的参数进行控制。通过设置好的系统对大棚内的环境进行自动控制,为大棚中的花卉、果蔬等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能够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和避免人员浪费。

2.3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禽畜养殖化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与水产养殖、家禽养殖等行业,在使用过程中,主要通过物联网系统中的传感器采集和处理养殖的禽畜的进食量、生长周期、个体体征等数据,制定出符合禽畜生长的最优条件并设置好系统,实现自动化喂养。另外,物联网还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养殖的禽畜体温、行为特征等数据,对禽畜个体生理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预防和及时处理禽畜疾病或疫情的发生,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2.4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食品造假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有关部门鼓励企业和农民在养殖禽畜和农作物时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其可以通过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实时记录和检测禽畜及农作物在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从而可以对食品生产中所用的原料追根溯源,保证了食品的质量,避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5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资源调控中的应用

单单依靠劳动密集、粗放型农业以无法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其特有的系统部署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农场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对农场中的环境作出相应改变,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减少浪费,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

3 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3.1 提高r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

对于农作物生长、水产养殖、禽畜养殖、资源环境等方面均需要加快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从各方面的基本情况着手,研究和分析各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有效措施进行有效改正以达到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的目的。

3.2 加强农业物联网信息传输和自组网络技术

技术人员加强自组网络的全方位构造,降低不同时期农作物生产的生命特征的信息传输信号的损失。分析和探讨空气界面、土壤之间的电磁波传输规律,找到不同环境下最适宜的传感网络节点位置,创建全面、有效的网络体系。

3.3 提升农业物联网云端计算技术

创新发展物联网多种信息融合技术,不断开发新的、有效的技术。云端计算和云平台可以随时存取信息,在农业物联网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农业物联网的云端计算技术能够根据所收集的农作物产品价格、气候变化、国家政策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正确、有效的建议。不断提升云计算的编程模式和数据管理尤为重要。

4 结语

我国正处于“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不仅仅能够智能化、自动化的控制农业产品的生产、生长,同时还可以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并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张鹏.渭南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对策研究报告[J]农业与技术,2014(09).

[2]彭志莲.基于SPSS评估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优化――以山东省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石油/农学中旬刊,2014(04).

[3]樊雅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正当时.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2(09).

[4]戴起伟,曹静凡.燕面向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模式设计[J].江苏农业学报,2012(05).

作者简介

篇6

“互联网+”技术是将互联网中的各项技术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组合型的综合技术,不但能够使网络访问更加方便,而且能够提供更广泛、可靠的服务[1]。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带来多样化的创新。“互联网+”技术代表着智慧、创新、服务,能够有效改善图书馆服务的智慧性和创新性。近年来,我国在图书馆服务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图书馆建设也逐渐与国际接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构建了自己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包括门户网站、移动服务平台和微博、微信平台等,通过“互联网+”构建新型互联网体系,提供一键式产业化服务[2]。

2 “互联网+”图书馆及其特征

2.1 “互联网+”图书馆研究与应用现状

“互联网+”形态是一种理论形态(见图1)。

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看,“互联网+”形态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该形态是新型互联网思维在智慧时代的发展形态,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和更稳定的服务态度。从技术层面来讲,“互联网+”形态就是将大数据应用到传统服务行业,利用云计算进行数据计算和传输,实现多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流、支撑和连接,实现数据、模式和创新驱动的重组,最终达到符合社会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新形态,与传统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相比,“互联网+”形态能够提供更便捷、稳定的服务。

“互联网+”给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截至2016年6月30日,图书情报学界已经有不少针对图书馆发展“互联网+”的相关研究,还召开了多次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会议,一些图书馆也已经将“互联网+”形态思维引入图书馆的服务中[3](见表1、表2)。

当前进行的这些图书馆“互联网+”的研究和探索,能够让业界产生强烈的“互联网+”存在的实践意义和研究动向,也能够让研究者产生更多、更广泛的对“互联网+”的思考[4]。此外,也有很多图书馆已经开始进行“互联网+”智慧服务的创新工作,主要是采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提供更快速、有效、广泛的创新服务[5](见表3)。

从现阶段图书馆“互联网+”学术研究、学术会议和实际应用来看,目前大多数相关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备的体系对其进行限定,需要更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经验,通过理论的指导,在不断的实践中增加合理布局并构建“互联网+”智慧服务创新平台。

2.2 “互联网+”图书馆的特征

一般来说,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并不只是两个领域技术的直接叠加,而是通过融合技术,将二者之间的缺点进行互补,创建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的优势让图书馆的服务趋于多样化、简便化和便捷化[6]。①“互联网+”图书馆成为一个跨学科、跨行业的融合平台。“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了各种现代化智能技术的统一平台,在该平台下,所有学科和行业的数据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另外,采用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挖掘,能够完成图书?^各个学科之间的数据融合,从不同行业中挖掘出有益的数据,来完成平台各种数据的融合。②“互联网+”图书馆成为一个思想、制度自由,创新能力强的综合平台。科技创新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经过共享化的“互联网+”平台,可以打破传统图书馆在思想和制度上的框架,建立各种思想和制度并存的综合性平台。③“互联网+”图书馆重新锻造业务逻辑和结构。由于“互联网+”的冲击,大量的传统业务逻辑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需要重新建立适合网络互连共享方式下的业务逻辑和结构。④“互联网+”图书馆强调用户参与的交互方式。“互联网+”带来的是信息化的社会,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递与交流,传统图书馆与用户的单向单调的交流交互方式已经没有生存空间,现代化的互联共享图书馆更强调用户参与的全智能图书馆服务交互方式。⑤“互联网+”图书馆提供强大的智能数据挖掘服务生态系统。建立基于大数据智能挖掘的服务生态系统,可以自动从历史大数据中挖掘出对当前最有益的服务标准,自动定位出最优化的服务方向,建立服务生态系统,提升服务效率。⑥“互联网+”图书馆建立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之间的智慧连接。“互联网+”提供的是虚拟平台,在虚拟平台上可以完成图书馆的绝大多数业务,但是某些传统业务还是需要物理世界图书馆的支撑,协助互联网完成其他业务。

3 “互联网+”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1 “互联网+”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篇7

二、OTN和PTN技术概述

OTN技术是以IP over SDH为基础,对波分复用技术进行演进而来的传送网承载IP技术,OTN依靠由光纤连接在一起的网元进行信号的传输,并能够实现复用技术、路由、管理及保护功能。由于OTN既包含了光网络也包含了电网络,因此兼具SDH和WDM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可以对多客户信号进行封装和透明传输,能够实现大带宽的数据业务和高速长距离传输,具有完善的开销管理功能,组网方便、业务保护能力健全。以上特点使得OTN在承载综合业务、传输网组网中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目前OTN技术的一些细节和标准化进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小颗粒业务的兼容性不好。

PTN技术是面向分组数据的新一代分组交换传输技术和网络架构,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高效的统计复用功能、易扩展且安全性高等优点。与OTN兼容电网络类似,PTN在电业务层之上还支持光处理层的传输方式。PTN虽然以分组数据业务为核心,但是也能够提供多业务支持。PTN的缺点体现在并不适合大颗粒业务的传输。

三、OTN与PTN联合组网的优势

OTN与PTN各自的特点恰巧能够解决全网IP化后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二者技术的优势互补,建设高效可靠的3G传输网。OTN可以解决IP化后骨干网大容量远距离传输的问题,PTN可以解决IP业务种类多、突发性强等问题,增加了传输网的灵活性。将两种技术联合组网有效解决了大容量调度和颗粒精细度分配的问题,实现了综合业务的高速可靠传输,是建设3G传输网的最佳选择之一。

四、OTN与PTN的联合组网方案

4.1组网模型

目前3G传输网中承担的主要业务类型有端到端的指向RNC的集中型业务、大客户专线、点到点和点到多点的数据业务等,因此OTN与PTN的联合组网模型可以采用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三层结构。核心层主要进行业务调度和多业务传送,提供核心节点间的中继电路;汇聚层和接入层负责业务的接入、汇聚和疏导,相比接入层而言,汇聚层具有更大的业务汇聚、疏导以及传送能力。

4.2组网方案

为了减轻PTN落地设备和RNC下行光口的数据压力,可以对模型中的RNC进行逻辑分组,每组落地设备和固定的RNC相连,可以避免PTN落地设备和RNC的全连接。对于这种硬性的分组并不需要担心机房间的业务割接调度问题,当有3G节点业务需要连接到另外一个机房时,通过在骨干节点更改配置就能够完成业务割接调度。

为了提高PTN的交叉容量和利用率,可以在核心机房与OTN核心层之间采用口字型连接加入PTN核心调度设备,这样的好处是还可以降低骨干节点的压力,增大OTN网络的稳定性。

另外,对于核心机房的PTN设备和RNC之间可以采用LACP进行保护,其它的汇聚环和接入环可以全程采用LSP1:1/1+1保护进行环网保护和双归保护,以增加联合组网的稳定可靠性。

五、结束语

3G传输网的组网建设是一件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采用OTN与PTN联合组网的方案可以很好的解决3G环境下大带宽高速传输的问题,为全IP化网络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各运营商要根据各自情况进行灵活的配置、调整与适当的改进,以达到更好的联合组网效果,打造OTN与PTN联合组网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汤德虎. OTN+PTN联合组网模式的分析[J].信息通信,2012(6)

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刚要》)明确指出,“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本研究以《刚要》为指导方针,依托国家实行“大交通”的行业背景和目前高职院校现有办学条件,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面向物流行业物联网管理与技术应用岗位,培养了解物联网相关法规和发展动态,懂得现代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物联网基本理念和物联网核心技术原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应用软件从事物联网系统规划、管理与应用等工作,具备规划、运行和维护物联网的基本能力、物联网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职业道德高尚、操作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突出、专业特长鲜明的高素质高技能物联网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校企融合”专业办学模式

1.建立多方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针对行业发展变化、职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要求对专业发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把脉,确保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

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2.实行柔性化教学改革

聘请高层次专家团队和客座教授,把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带入课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以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深层次的产学融合,实现校企共赢。

与相关行业协会形成紧密互动,在技能证书和员工培训、科研、实习、招聘等方面为行业发展、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三、“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融合

依托物流行业,根据行业企业物联网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响应,以需求为导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深度对接。

2.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基于物流领域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综合考虑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职业标准,依据职业标准制定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并以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

3.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项目课程。课程开发来源于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课程内容来源于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将教学过程和真实工作过程进行“融合”。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积累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力支撑。因此,不但要在课程内、课程间、学期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设计课内实践、集中实践、课外实践,还要在课程考核中实行课程内、课程间、学期间专业系列化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合格”考核制度。

四、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物流行业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因此课程设置需要整合相关交叉专业的特点,以“宽、专、交”的知识体系为目标,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物流企业的互动合作,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通过职业岗位调研、职业能力探析、职业情景搭建,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构建“物流企业管理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三大类。其中,专业课程根据专业知识学习的承接性和重要性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突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为凸显高职类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特色,与本科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实行“差异化经营”,加大了实践课程比重,将实践课程又分为课内实践课程、集中实践课程、课外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具体体现与本科院校相区别的“理实交互”特色,即课程内部理实交互、课程之间理实交互、课程体系理实交互。

图1 课程体系结构图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政治与国防教育、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思想政治觉悟,对事物有着正确的审美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精神,对英语、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好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部分。

2.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经济学、管理学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物流管理、物联网导论,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

2.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技术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物联网信息管理与维护、物联网终端设备选配、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嵌入式应用系统、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安全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ERP原理与应用、二维条形码技术原理与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应用案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核心知识。

2.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包括:物流统计、市场营销、运筹学、电子商务物流、物联网英语、管理与沟通等,使学生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知识拓展和能力上升空间。

3.实践课程

篇9

当今时代是一个依靠科技创新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依靠科技创新来支撑。我国近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时而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主要通过知识主导,技术突破形成产业链条,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信息产业市场需求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知识密集型为优势,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发展很快,在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尤其在我国上海、无锡等大城市,已经有相当大的产业规模,

随着优化升级和技术改造,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会继续扩大,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移动互联网逐渐替代桌面互联网,虽然我国的移动通讯产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市场巨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计算,信息产业未来的前景十分可观。

党的十以后,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发展,相互融合,走工业信息化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产能提升。

比如新能源领域,应用智能电网等物联网技术,会引领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的主要面向是人民生活,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民生。人们可以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解决当前的一些生活难题,比如教育、医疗,可以通过远程连接,资源共享,方便快捷。信息技术已经走入人们生活,并且逐渐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信息产业发展建议中的政府统筹

政府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应该给予更大的投入和更多的支持。在新兴技术方面,政府要通过搞试点来逐步推进新兴技术应用,提供政策支持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重点关注核心技术突破,提升技术标准,积极引导企业改革创新,注重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市场拉动,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在突破关键技术后实现产业化目标。

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将与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以及集成电路、软件等协同推进,最终为使新一代信息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发挥重要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统筹规划,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引导企业在市场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技术突破,创新管理模式,保障信息安全。在政策方面,政府要在财税上减轻高新技术产业负担,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打造适合其发展的市场环境。启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融入,建立社会创业投资基金、新兴战略产业基金等项目,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产业的有机运行。

首先,发挥地缘优势,在我国科研基础好的地方率先发展信息技术,比如四川绵阳科技城的建设。以信息产业中心城市向周边蔓延,带动周边城市的信息化发展速度。其次,政府提供相关政策大力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领导者从思想观念上加强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视,尤其是高金培养高端科技人才为国效力。再次,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协调企业、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技术、产业标准、产业链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机制,保障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优化环境,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优越的发展空间。

三、以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智慧新城

当前,在全国一些科技基础好的城市都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质就是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创新型经济。按照各个地区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带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战略。网络信息产业就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以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实施产业引领,创新驱动,打造出一批以互联网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为支撑的智慧新城。

篇10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是IT,而IT的发展有赖于持续的、无止境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会给数字化校园网创新性环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

校园网建设中出现的新一代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崭新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是一个新老更替、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发展是以应用为目的,因此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革命正逐步走近校园网的建设。

一个复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物联网走近校园网

物联网的完整定义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目前,物联网已用于校园网的安防管理,着手建立基于校园网的信息管理平台。然而,随着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在学校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深入。将物联网应用于专业教学和建设,为相关专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模拟实训基地提供技术保障成为可能。

新一代网络技术——三网融合应用于校园网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网络资源融合[2]。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与传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口、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利用原有的电视设备对其进行改造,形成数字化电视网,实现宽带接入、程序下载、多应用多业务等功能。在此基础上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结合,相互补充,实现基于“三网融合”技术的校园网由光纤以太网、闭路电视网升级的HFC双向网络组成,即电视与广播子网采用数字技术与数字广播技术,把电视信号与广播信号转为IP包,在局域网内广播,形成校内的广播与电视台,网内任何一台电脑终端都可接收。

无线局域网与3G入住校园

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目前,无线网络已应用于高校校园分布较远的校区之间、分布不规则的校园建筑物和建筑物内部、会议厅、校园公共休息场所、教工宿舍楼及各学校与教研网中心的接入和互联。

3G即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的典型特征是能够同时提供语音及数据的高速无线移动服务,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校园网利用3G网络为基础建设,以TD-HSDPA网络作为主体网络,以WLAN网络覆盖方式对于宿舍、图书馆等室内热点地区进行辅助补充,使得“无线校园”网络具有灵活布设、高带宽和无线接入优势。

新一代网络技术——云计算探索校园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它是网络中协同工作的一组虚拟的服务器群,通过网络强大支持,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应用服务来实现特定连接后在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处理[3]。它是一种基础架构管理方法论:把大量的高度虚拟化的资源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大的资源池,用来统一提供服务(IBM)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Google)统一的特征。

云计算应用于校园网需要其提供IT基础架构,而不需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可以在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同时还能满足教育网络所需的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技术先进性等多方面需求。  校园网中新技术对创新环境建设的影响

在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需要建立创新教育环境,特别是学校创新环境。网络新技术应用于校园网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校园教学、学习、生活环境,利用系统设计的思想将新技术运用于校园的创新环境建设成为可能。

物联网建设智能化教学

创新环境首先是课堂环境的创新。利用物联网对传统课堂和虚拟实验进行拓展: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和交互环节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例如,实验教学中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实验器材,可以为每种实验器材粘贴带有二维码的标签,学生看到这种器材后,除了可以知道它的名字,还可以用手机识别二维码从教学平台上获得其相关扩展内容。物联网还解决校园网的安全认证问题,创新性环境建设需要一个开放的网络资源系统,然而开放必然会引发不安全因素。而网络新技术物联网提供了校园安全认证。

三网合一创建全面的资源利用平台

三网融合进入校园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信息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它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在原有的视频网基础上采用数字技术改造,使其适应于IP网络。通过改造电视网络或终端,与电信网、互联网重新组成一个新的系统。新网络可以承载更多的业务、实现更多的功能,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上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最前沿的知识、技术,从而影响改变人的思维。创新环境的建设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观念的转变,三网融合实现了多种途径、方式获取知识。而且三网融合可以更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无线网络与3G技术创造普适学习模式

普适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学习方式,透过无所不在的运算环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提供给学习者持续而合适的学习资讯。普适学习的主要特征在于:永久性,易于获取,即时性,交互性,教学活动真实性,适应性,协作性。普适学习环境应该是多维度的,能提供视、听、读或者其结合,才能对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超脱其原有学习情境,才能给人以更广阔深远的思考,继而扩展迁移到其他领域,实现创新。无线网络与3G技术实现了校园内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并且可以多人同时上网,并提供了更快的网速,创造了校园普适学习环境。

云计算构建更新的网络学习环境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是将设备的更新换代的任务交给了服务的提供者——数据中心的建立者或者是相关服务的提供商。这样,云计算模式就为教育领域扩展出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也为信息共享、信息协作和学习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即可以使学习者通过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和服务。

结束语

置身于最尖端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创新。新一代网络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入。技术重在应用,随着网络新技术更好地发展,如何能更好的应用校园网创建校园的创新性环境值仍需要我们努力。

参考文献

篇11

虽然这项研究的结论并不一定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但借助这份研究成果,能使我们进一步掌握未来全球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洞悉破坏性创新技术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和能量。

经济能量不容小觑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经过对一百多项技术筛选甄别后,最终挑选出十二项未来有可能大规模改变和革新产业格局,对个人、企业、政府、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破坏性创新技术,它们分别是移动互联网、知识分析自动化、物联网、云计算、高级机器人、自动/半自动驾驶汽车、下一代基因组、储能技术、3D打印、新材料、新型油气勘采、可再生能源。研究人员对这些技术的潜在经济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估,认为这些破坏性创新技术一旦全部投入应用,预计在2025年前每年直接产生的经济规模将达到14万亿至33万亿美元,潜在经济价值更不止于此,将对亿万消费者和数百万从业者产生影响。

图1 2025年前破坏性创新技术潜在经济价值 (单位:万亿美元/年)

(图示说明: 数字范围代表潜在经济价值的上下限,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技术辐射效应显著

这十二项破坏性创新技术具备已取得重大突破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具有宽泛影响范围,对经济提升作用显著等特征。比如,移动互联网在发达国家基本普及,在新兴市场增长也十分迅速;物联网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形成巨大网络,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网络化连接、识别和管理;云计算并非全新技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了多年,将来有望深层次推动商业模式重塑;知识分析自动化通过组织、集成、共享海量信息,按照使用需求,实现知识内容的自动化、智能化推送和分析功能;高级机器人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机器人各项“感官”能力,使其精细化技能和智能化程度得到强化,进一步满足特殊场合工作需要;3D打印将按需定制、低成本制造变为现实,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主导技术;以碳纳米管、压电材料、记忆金属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则具有传统材料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相反,那些过于遥远、仅能影响少数行业,且2025 年前远不能实用化的技术,比如下一代核聚变技术;或者是那些即将产生成果、但影响范围较小的技术,如私人太空飞行技术;抑或虽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但受制于高成本因素的技术,如无线充电技术等,则都被麦肯锡研究人员排除在破坏性创新技术之外。而大数据已成为与这些破坏性创新技术紧密融合的基础性技术,因此在报告中并未被单独列出。

技术效应对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截然不同。破坏性创新技术大发展、高产出的繁荣景象下,其影响程度并不均衡。例如,在对储能技术使用上,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目的仅是为了确保正常用电,而在发达国家,储能技术的功能不仅于此,燃料电池技术使得混合动力车能与传统汽车一争高下;高级机器人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排除随着发达国家大范围使用高级机器人替代人工后,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普遍出现对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劳动力需求降低的现象。因此,如何正确看待由于技术效应辐射不均引发的种种差距,提出针对性应对举措已迫在眉睫。

值得注意的是,对经济构成重大影响的并非全部是那些吸引公众关注、令人浮想联翩的技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指出,破坏性创新技术所受到的宣传和关注,与这种技术将给现实世界带来何种程度的经济影响并无必然关联,最具吸引力的技术创新领域不一定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影响。那些颇受媒体关注的破坏性创新技术,如新型油气勘采、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等潜在经济价值相对较低,物联网、云计算以及高级机器人技术受捧程度虽然不及上述几项技术,但其所蕴含的潜在经济价值远在其之上,而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移动互联网在受媒体关注程度和潜在经济影响方面皆处于领先位置,奠定了未来产业经济“领头羊”地位。

图2 破坏性创新技术受关注程度与潜在经济影响无必然关联

(资料来源:Factiva,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未来趋势值得关注

破坏性创新技术存在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既有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向上的积极因素,也不排除进一步拉大不同经济体、群体间发展落差的可能性。因此,技术演进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更加值得引起重视。

持续的技术创新带来更多惊喜。破坏性创新技术颠覆了原有技术模式,将产业技术引入深层发展空间,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一大批产业的发展进程。之前,微生物学理论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等重大理论的出现与应用,对医学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人类基因组技术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世界的认识;人工合成石墨烯的问世为下一代电子设备的研制铺平道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通过研究发现,准确地对新技术何时兴起、何时消亡做出预见和判断极其困难。将来,破坏性创新技术完全有可能在某个时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被其他技术替代,新生的破坏性创新技术的价值与前景更令人期待。

技术交叉融合产生“正能量”。任何一个领域都以追求技术结合最优化为目标,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并不源于那些炫目的奇思妙想,而是发自将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巧妙融合。对破坏性创新技术而言更是如此,例如,下一代基因组与纳米技术的结合,有望生成新型肿瘤靶向药物;知识分析自动化技术有助于提高下一代基因组的数据分析效率。不同的技术互相交叉融合,彼此影响,更能释放出与众不同的潜能和影响力,创造出全新的产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