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汉语文学

大学汉语文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8 08:20: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汉语文学

篇1

但是1959年我们在离孔子故乡曲阜几十公里的大汶口考古时,发现了陶片上有一种象形符号,很多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中国象形文字的初始状态。那么大汶口文化离我们今天有多远呢?按照科学测定,大约距今6000年。

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考古挖掘中,人们在西安郊区半坡村同样发现了刻画符号的彩陶陶片,与某些文字很相似。经科学测定,陶片被确定为公元前4800年到公元前4200年制作的。部分学者确信,这些刻画符号是甲骨文和金文的前身。中国文字的发明应该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距今6000年到5000年,经历了上千年。这是一种巧合吗?我认为不是,而是仓颉的传说在考古发现中得到了印证。中国的许多传说常常被考古新发现所印证。如果以文字的创造作为一种文明的起始,那么,中华文明的历史不是5000年,而应该是6000多年。

那么,中国的汉字究竟是谁发明的呢?我以为应该是劳动人民积累了大量的记录生活经验的符号以后,出现了一个非常聪明、很有事业心的人――仓颉,是他集中把这些符号规范整理了出来。于是,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就产生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伏羲氏创制的八卦符号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比黄帝时期还早。)

仓颉造字用了几种方法呢?后来研究汉字的人归纳了大概六种方法。其中有两种是使用方法(即转注和假借),所以主要有四种造字方法。

第一种:象形。就是按照对象的具体形状,描摹成字。比如“人”字,就画得像个人一样。我们这次奥运会的会标就像个人字。日、月、牛等字都是象形的,大汶口考古发现的那个象形字就是“日”字。第二种:指事。没有具体形状称为事,以形象为根基,把事的状态描摹成字。比如“上”、“下”,一长横上面画一短横就表示“上”,一长横下面画一短横表示“下”。第三种:会意。是按照要表达的意思,把象形字与指事字组合起来构成要表达意思的字。比如:卡住了怎么表示?就是一个东西在上和下的中间,“卡”字就是个会意字。

第四种:形声。是以象形为根基,把象形字和指事字变体为形意旁或形声旁组合成的字。很多带偏旁部首的字都是形声字。比如“铜”、“钨”、“锰”等。在汉字中,形声字占80%上。

那么,中国汉字为什么也叫文字呢?大家仔细注意一下汉字字形,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独体字,不能拆分,比如:上、中、下,等等;一类是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的字,比如:尘、明、铜,等等。古人将独体字称为“文”,将合体字称为“字”,所以,统称为“文字”。

在中国发明象形字的同时,大体上也是在公元前3000多年,在现在的伊拉克一带,当时叫美索布达米亚,那里的人们也发明了一种文字,叫楔形文字。这种文字的形状就像木匠用的楔子,一头小一头大。后来的巴比伦人、叙利亚人、波斯人都使用过这种文字。但是到了公元前4世纪,随着波斯王朝的灭亡,这种文字就消失了。同样在埃及,那个时代也发明一种象形文字,叫圣书文字。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也灭亡了。所以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5世纪,全世界的象形文字除了中国的汉字之外,都逐渐消亡了。于是产生了线性文字,就是后来的英文、法文、俄文等等。这是东西方文字发展的一个最大差异。

就在西方象形文字消亡的那个年代,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秦朝统一了中国。秦始皇做的被千古唾骂的一件事就是焚书坑儒,而正是这件事产生了一个中国人不应该忽视的后果――秦朝用李斯创制的小篆字统一了中国的象形文字。这使得中国先民创造的文字没有跟着西方象形文字消亡,而是走向了统一。然后又走向完善,走向发展,一直走到今天。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般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忘记汉代学者许慎。他用自己大半生时间,收集简帛、金石上的小篆字9353个(后人认为有1163个重复),分为540个部首,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许慎对这9000多字注音释意的文字,达13万3000多字。在那个竹简书写的年代,也算一部巨型字典了。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字典,对中国文字发展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随着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发明,秦代蒙恬发明了毛笔,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使得汉字与语言不但承载了中国文明,同时流传下来浩如烟海的图书典籍,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学问和著述,被后人称之为“考据之学”。其中包括:

文字学、声韵学、版本学、目录学、图书馆学,还包括校勘学、辨伪学、编佚学、辞书学等。

篇2

1、缺乏优秀的教学团队

在大学的教学中,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质量,所以,教师的价值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在的汉语言教师队伍的素质却不尽相同,而且教学水平也不在教育水平的前沿,这也就给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还有就是有一部分的语文教师是由中文系的专业教师充任,由于受自身专业的限制,导致了在教学中的要求的综合性不足。同时学校对于大学语文教师的要求比较低,以至于相对的地位也就比较低,也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大学语文的师资团队不足。

收集整理

2、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落后

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都比较落后,主要就是因为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并没有实际的现实意义。再加上师资力量的缺陷,在汉语言的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完整的教研组和相关的教研管理人员,教学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方式,来进行教学,使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有就是学校对教学的资源投入不足,大部分的汉语言的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自己还是通过书本沟通,网络和多媒体更新技术并没有应用到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

3、学生对于学习汉语言缺乏兴趣

语文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所以,已经对语文产生了一种厌倦的情绪,对于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也就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还有就是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像其他学科的内容那么丰富多彩,内容比较枯燥,而且书本上的知识离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上,不是玩手机就是看小说,或者是用睡觉来打发时间,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胡乱的抄写来应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对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汉语言教学的改革方法

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是在所难免的。

1、提升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地位

要想有效的提升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对大学汉语言文学进行重新的定位,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加大学校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口语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还有就是大学汉语言文学担任着陶冶情操、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使命。所以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被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才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和对传统精神的传承。

2、加强对师资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学得主要领导者,他们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当前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加强对师资团队的建设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有着很大的意义。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语文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大学的教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地方,大学老师也要经现实生活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进行选拔的时候,要

进行严格的考评以确保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师资条件。

3、加大新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出现,大学汉语言文学也应该走上一条更好地道路。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和电视媒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都比较强,而且观察和了解的事物也比较广泛,以至于他们更倾向于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而网络和多媒体也就给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声音、图片以及动画更方式来更好地演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但是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转变这种思维。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而汉语言文学也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所以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课堂的民主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讨论和辩论的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一种汉语言文学学环境的意识,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学生与老师互动,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汉语言文学教师还应该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仅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其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比如说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课本剧的表演,通过学生自己对课本的理解来进行演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5、把握大学生心态有效实施教学目标

在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大学生经常会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由于大学的课业重,而忽略了对汉语言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够在一夜之间,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得到大步的提升,他们希望能够全面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汉语言教学者就要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心态,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平衡这种心态,不断的开展有利于这种心态的教学活动。

三、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50-03

一、实验规模及生源构成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2008年开始着手进行预科汉语教学实验,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三轮,分别是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三轮实验的研究规模及生源构成情况如下:

从上表中看出,哈尔滨师范大学进行预科汉语教学实验的特点:一是实验班的学生全部来源于非汉字文化圈国家;二是预科实验班学生拟攻读的学位类别以硕、博研究生为主;三是实验班学生的来源已经从单纯的奖学金生扩大到自费生。

二、课程设置的延续、变革与配合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所进行的三轮预科汉语教学实验中,课程设置始终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预科生的培养质量。在三轮实验的课程设置中,我们重点对以下四种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专业课。我们在第三轮实验中则添置了“专业基本词汇”这门课。这意味着哈尔滨师范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的实验性研究工作已经从单纯的汉语强化教学向真正意义的预科汉语教学迈进了一步。此外,由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目前的预科生主要是硕、博研究生,所以我们采取了“分专业设课”、“以专业基本词汇为主、辅助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

2.读写课。在第三轮实验中,我们以读写课代替复练课。考虑到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在读写汉字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我们采取了“分段教学、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读写课这种从“字、词句段”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

3.HSK辅导课。对于HSK能否作为衡量预科汉语教学质量的科学标准,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不过,鉴于目前我们还找不到更好的能够替代HSK的衡量标准,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进行预科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时仍然把HSK作为主要课程之一列入预科生培养计划当中。下面是我们对2008、2009、2010三个年级预科生参加HSK考试情况的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级3名没有通过HSK四级考试的学生中,除1名学生相差较远(147分)以外,其余两名学生都接近过级线(179分)。这个成绩是在我们第一次对学生进行新版HSK四级辅导的情况下测得的。后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新版HSK四级中阅读部分的“排列顺序”和书写部分的“看图,用词造句”这两种题型,学生反映难度较大,今后我们打算重点加强上述两种题型的针对性训练。

4.汉字课。在第一轮实验中,我们没有设置专门的汉字课,而是把汉字课的任务放在了综合课和读写课中。事实证明,不设置专门的汉字课,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在第二轮实验中增设了专门的汉字课,综合课也辅助一部分汉字教学任务,但两种课型之间没有形成明确分工,也缺少配合,不过从教学效果上看,第二轮实验的汉字教学效果明显比第一轮好,但还不理想。经过认真分析,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下认识:(1)汉字教学任务不能全部压给汉字课,需要多种课型配合完成;(2)应抓住学生入学后1-2个月的关键时期,集中帮助学生攻克“汉字难关”;(3)汉字教学应贯穿预科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第三轮实验中制定了“三管齐下、长短结合、长抓不懈”的汉字教学策略。

三管齐下:不把汉字教学任务全部压给汉字课,而是采取综合课、读写课、汉字课这三种课型“分工合作、集中攻关”的教学策略。

长短结合:经过第二轮实验,我们发现长远来看,专门的汉字课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汉字的识写规律,但是见效太慢,因此,我们在第三轮实验中采取了一项补救措施,就是在综合课上拿出一定的时间,利用每一课后的生字表重点帮助学生解决综合课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每一个汉字的书写问题,我们把综合课的这种汉字教学形式称为“短平快”式的教学。汉字课与综合课这一长、一短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汉字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长抓不懈:对于非汉字文化圈学生而言,汉字识写问题是一个长期工程。在实际的汉语学习过程中,他们随时都可能遇到不认识、不会写的字,所以,汉字问题应贯穿预科汉语教学的全过程。

三、部分教学经验及教学管理经验总结

1.做“妈妈式教师”,帮助学生攻克“文化关”。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大都来自欧、美、非洲国家,他们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很大。对于预科班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要面对如天书一般的方块字,一方面要承受高强度的汉语强化训练,同时还要克服迥然不同的中国文化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文化冲击。这三方面压力同时落到一个初到中国的外国人身上,他们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认为,预科班的学生更需要教师母亲般的人文关怀。为了帮助预科班的学生顺利渡过“文化关”,我们的很多任课教师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事实证明,这些备受关怀的外国学生是懂得回报的,他们的回报方式就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并且将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一直保持到最后一节课。

2.高度重视预习与复习环节:

(1)预习式抄写,复习式听写。“听写”作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技巧广泛应用于综合课、读写课等课型中。但如何听写,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表明,外国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学后听写”这种教学方式。尤其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学前听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单纯地采取“听写”这一教学技巧不可能同时兼顾预习和复习这两个环节,于是我们创造性地引进了“抄写”这一课堂教学技巧,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完成抄写生词和抄写课文这两项作业,我们称这种抄写为“预习式抄写”,其目的在于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学完新课后我们要听写所学新课的生词和重点例句,我们称这种听写为“复习式听写”,其目的在于以小考的形式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复习旧课。为了保证这种“预习式抄写”和“复习式听写”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还建立了严格的作业检查机制。经过两轮实验的实践检测,这种“抄写”、“听写”相互配合、各有分工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

(2)坚持“先练后讲”。“讲练结合”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但这条原则不适合应用于课后练习。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处理课后练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要以家庭作业的形式把课后练习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然后再回到课堂上由老师带领逐题讲解,答疑解惑。实践证明,这种“先练后讲”的练习处理方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布置“寒假作业”。预科班学生只有一年宝贵的汉

语学习时间,而寒、暑假则要占去3—4个月。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留学生在寒暑假回国期间,由于长时间不接触汉语会导致“汉语回生”现象。为了防止这种“汉语回生”现象发生,我们创造性地借用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寒假作业”形式。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作业形式,作业完成情况非常好。

3.制定强化班管理细则,狠抓出勤率。预科班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强度大、进度也快,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保证出勤率。可以说,出勤率是决定预科汉语教学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尽管从教学管理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制定各种各样的奖惩措施,来控制学生逃学现象的发生,但学生脱离课堂的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事实证明,单纯依靠教学管理措施来保证学生的出勤率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们的经验是:除了依靠严格的教学管理措施,还应充分发挥教师在保证学生出勤率方面的作用。

4.中期测评,重新编班,错层式设课。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不管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高超,也不管学校的教学管理措施如何严格,如果一个学生主观上不想学习,即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低下,那么再好的教师、再严格的管理措施也无法将他们锁定在课堂里,这类学生注定会成为差生。但也有一类学生,他们学习非常努力,从不缺课,总是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地完成各项作业,但由于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问题,他们的成绩就是不理想,于是被同学们越拉越远,最终沦为“差生”。对于第一类差生,我们也许无能为力,但对于第二类“差生”,我们则不能轻易放弃。尤其是在预科班里,有很多第二类“差生”由于预科阶段成绩不过关不得不延期乃至放弃在中国学习专业。那么如何才能减少这种遗憾发生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平时的课堂表现,对其进行中期测评;第二学期开始后,再根据学生的中期测评成绩,打乱原来的班制,重新编班,所有中期测评成绩不合格者编为一班,然后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帮助这些学生巩固复习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一个月后再接新知识,教学进度适当放慢。

四、强化班与非强化班横向对比研究

为了检验预科班强化汉语教学的效果,我们在第三轮实验中做了一次严格的横向对比研究,即以综合课的教学效果为考察对象,将处于平行班级的一个强化班与一个非强化班的综合课成绩进行了全程跟踪对比,跟踪对比时间分别为学生开始学习汉语4周后、8周后、12周后、17周后,全程跟踪一个学期。为了保证对比的科学有效性,我们规定:作为对比班级的强化班与非强化班的综合课周学时均设为12学时;必须保证两个对比班级的教学进度大致相同;每次测试时两个对比班级必须采用同一套试卷检测。经过4次分阶段的对比测试,我们获得了几组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

1.从每次参加考试的人数来看,可以看出非强化班的学生出勤情况不太稳定,忽多忽少;而强化班的学生则一直保持良好的出勤率。

2.不管是强化班的学生还是非强化班的学生,其学习汉语的过程都经历了一个波浪式的曲折发展阶段。

3.从优秀率与不及格率这两项对比数据看,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即非强化班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而强化班的学生相对要好很多。“两极分化”现象几乎是所有的教育教学中都难以避免的问题。这里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不要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二是要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创造机会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开口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程度不同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我们的研究是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大的困难就是预科实验班的生源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奖学金生基本上都是研究生,本科生数量很少,自费生中的学历生比例也不太高,这就限制了我们的研究发展空间。不过,经过三轮实验的不断摸索,我们还是在预科汉语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针对一年预科生的汉语强化教学模式已趋近成熟;(2)在研究生预科汉语教学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3)摸索出了_条重点帮助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快速通过“汉字关”、的有效途径;(4)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创造性地引进了“预习式抄写”、“布置寒暑假作业”等教学技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5)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如何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创造性地采用了“中期测评、重新编班、错层式设课”等教学措施,收到良好效果;(6)通过强化班与非强化班的横向对比研究,发现了初级班学生学习汉语时存在着一个波浪式的曲折发展过程,既有也有低谷,从而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学生的逃学现象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上述很多经验不仅对预科生有效,有很多经验其实也可以推广应用于普通进修班中。

参考文献:

[1]陈昆,姜丹.英国利兹大学预科教育评析及其对我国来华留学生顸科项目建设的借鉴[c].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7).

[2]戴云.试论留学生预科汉语速成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3]代睿.理工科学历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2011,(2).

[4]葛青.对中国留学预科教育模式之探索——以德国汉堡大学预科为例浅谈德国现行预科教育模式对我国留学顸科的启示[c].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7).

篇4

1.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识记,忽视语文知识的运用。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往往定位于“以语文课程培养审美情趣,以审美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在这一课程定位的基础上,“大学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分析而忽略语感的体验,强调将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略对学生视野的开拓。”总体来说,大学语文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甚至还停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的陈旧框架之中,缺乏大学语文所应该具有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与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

2.侧重审美能力培养,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教学偏向于审美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方面。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这些教材仍然还是以作品为主的结构模式。其主要编写体例主要包括介绍作家基本资料、作品的写作背景、课文内容讲解、写作艺术特色分析、课后习题与思考等。这些内容要么以时间为分类标准,要么以体裁为分类标准,但其核心仍然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选编,甚至有些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直接冠名为“中外文学名作导读”、“文学作品鉴赏”等。

3.课程定位模糊不清,地位日益边缘化。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普遍不重视,甚至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大学语文课成为部分高校的选修课,甚至有些高校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人文课程陆续登陆大学课堂之后,不时有人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这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外语考试、计算机考试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学语文在课程建设、学科发展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所以大学对大学语文的功用没有深度认识。

二、大学语文与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路径

不可否认,大学语文通过文学和文化经典的阅读与理解,根本上具有人文精神传承、塑造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的功能。但是,我们也应该重视大学语文所应承载的职业工具功能。大学语文教学应该自觉地将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之一,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际能力。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好。”大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也承担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任务。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人际关系日渐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更趋多元。根据麦可思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的排序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4%,专业能力占40%,外语能力占40%。可见人际交往和自我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这两种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均离不开语言文学的深入学习和熏陶。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的修养,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使他们有机会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无疑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

2.培养书面写作能力,适应职业发展需求。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是学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又是学习语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就业方面来说,不能熟练运用中文写作成为一些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严重影响他们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大学语文对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写作技能。基本写作技能主要指大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对语法的规范化应用。说白了,就是基本的汉字和词语要会写、基本的语法规范要掌握,不能出现错字、病句。这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写作能力。二是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学生走向社会,需要撰写求职信、调查报告、请示、报告等应用文体和公文。大学语文教师应当教给他们应用文的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规范。三是创意写作技能。创意写作是美国等国家的一种写作教学模式。这方面的技能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本等多种文体的写作,以及大型文化活动、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创意等。具有高水平写作能力和创意才华的应用型写作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篇5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本文就以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展开了讨论。

一、重视高校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与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高雅情操、优质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更替与兴衰,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死而后已,在灿烂的文化里永垂不朽。还有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高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人们用爱、用心、用热情去生活与工作。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应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往往偏重于技术性与专业性,具有容易枯燥、难度大等特点。除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时间,课外很少去了解、阅读文学作品。导致了部分理工院校学生的情商较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能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心情与想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攀比、奢华的心理。还有些同学由于自律意识较弱,自制力不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商城等各种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迷失了自己进入大学校园的远大理想与信念。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触犯了法律,从而误入了人生歧途,这些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重要体现。

2、重理论知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路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也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合理筛选,将能够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汉语言文学是大学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范围较广,涵盖内容较为全面,为保证实际教学效果,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和增添。首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学生兴趣和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目前大学生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起到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制定,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词比赛以及场景教学等等,让学生主动去开展相关交流活动,在学习和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去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校是大熔炉,学生能不能成为一块好钢,环境很重要。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中,还应该在课堂外。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发地成立学生社团、汉语言文学组织、诗歌文学社等方式,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探讨和运用。还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文学创造比赛等方式,让学生爱上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授课体系,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培养、人文情怀的提升,在高校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展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的引导。

【参考文献】

篇6

汉语言文学专业无法像医学、建筑、会计、工程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是传统人文科目,是人文精神直接的载体,担负着提升和传承全民族文化和语言的重任。它的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教育过程中,不注意直接创本文由

收集整理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去统计的社会效益。

2、教育不仅体现在应用性方面,而且体现在对学生精神取向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3、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事人的工作的,因此要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不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选择,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目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实用性的更新和知识点的选择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教学内容偏离实际情况、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等。教材的编制没有注重对学生实践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锻炼,方法陈旧、观念落后。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汉语言文学实用性的发展。

2、教学的手段单一,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不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进行教学手段的改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但目前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教学手段仍旧存在,不利于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热情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中常常出现运用不当的情况,无法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动力和优势。

3、传统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学生上课记、下课抄、考试背。但是这种模式严重的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经济不断提速的今天,只有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学功底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培养出来的。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进行调整或改革。

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1、使用实用的理念指导文学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在各个行业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但是在相关行业中,也常常存在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冲击所造成的就业压力。从实际角度出发,应从两方面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1)强化科目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本专业应用能力。从目前学生难就业的实际出发,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注重本专业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竞争的资本。具体可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读”、“说”、“写”三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加强。本专业的实用性教学主要体现在,古今语言文体的阅读能力,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和信息调研能力这五个方面。教师和学院领导应精心设置课程,合理进行教学内容整改,形成本专业特有的应用体系,并通过对应用

篇7

一、汉语言文学在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少数民族的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较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学习心理,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制约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一)广泛的语言文字阻碍了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时,汉字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基础教学,因为汉字具有复杂多变性,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然而,汉字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好汉字,才能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的文学水平。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同时,汉字是一个庞大的语言系统,在汉语字典中随意拿出两个字都可以组成一个词语,因此,学生在学习汉语词语的过程中由于只看到了汉语词语的固定意思,没有看到汉语中延伸出来的意思,因此,阻碍了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水平的发展。例如:对汉语言中的“吃”的理解,“吃”代表的是吃东西的意思。然而在不同的情景下所表达的是不同的含义,如我吃完饭了表示的是吃的结果;在吃饭表示的是吃的过程;吃吃表示的是口吃的意思;形容说话不利索、结巴;这种纸不吃磨,这句话里的吃表示的是吸收的意思;吃力表示的是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到力不从心。因此,汉字包含着许多的意思,同样,将汉字与其他字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汉字也就多了另一层的含义。

(二)文化习俗的不同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习俗,因此,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族信仰。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使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然而,在汉语言文学的教材中有着许多关于汉族文化的文学作品,由于学生不了解汉族的文化习俗,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不利于我国和谐统一的发展。例如:“你吃饭了吗?”从字面上的理解是询问对方吃没吃饭,而延伸出来的意思,只是见面双方出于友好打一个招呼。“什么时候请我们喝酒啊?”从字面上理解是询问对方什么时候请客吃饭,但是延伸出来的意思是询问对方什么时候结婚,因为在参加婚宴的时候会喝喜酒,所以汉族人民普遍用“喝酒”代替结婚。(三)教师的专业素质限制了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情况,据了解,在当前的少数民族的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过低,因此,在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的时候,得不到教师的回应,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据了解,许多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师普遍是来自家庭,因此,限制了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言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在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在教学时,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增强对课余时间的指导,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文学水平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词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建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以便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限制了学生的文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积极创建故事情景的教学模式,利用故事将文学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要改进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例如:在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还原作品当时的年代,创建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依据作品内容设定人物关系,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平凡的世界》的认识,从而体会平凡中的不平凡。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的好习惯,同时,对于不懂得教学内容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便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印象。二是在进行文学作品欣赏的时候,要从作品的背景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三是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体验成功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促进师生之间的发展。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实现相互尊重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身心的融入在学生生活中,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基于此,教师应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手段,实现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在少数民族教学中增设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有助于拉近民族之间的距离,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增进民族之间的友谊,从而拉动少数民族的经济增长。

篇8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与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高雅情操、优质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更替与兴衰,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死而后已,在灿烂的文化里永垂不朽。还有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高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人们用爱、用心、用热情去生活与工作。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应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往往偏重于技术性与专业性,具有容易枯燥、难度大等特点。除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时间,课外很少去了解、阅读文学作品。导致了部分理工院校学生的情商较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能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心情与想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攀比、奢华的心理。还有些同学由于自律意识较弱,自制力不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商城等各种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迷失了自己进入大学校园的远大理想与信念。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触犯了法律,从而误入了人生歧途,这些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重要体现。

2、重理论知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路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也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主要体现, 教学内容的合理筛选,将能够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汉语言文学是大学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范围较广,涵盖内容较为全面,为保证实际教学效果,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和增添。首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学生兴趣和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目前大学生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起到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制定,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词比赛以及场景教学等等,让学生主动去开展相关交流活动, 在学习和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去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9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专业重视基础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为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文人才。

本专业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就业情况良好。学生除大量直升或考取研究生外,基本到中高等学校、新闻媒体或政府机关任职。

主要专业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作品精读、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文学概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汉语通论、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通论、经典导读系列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做银行的大堂工作尤其是我所在的城关支行是xx业务量最多最繁忙的银行首先得过体力关,记得第一天上班基本上站一天回答一天的问题,晚上下班还真有些体力不支,浑身酸痛,但是后来这样坚持几天慢慢就可以应付这样的体力消耗量,我想好的身体永远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其后进入熟悉业务阶段,要清楚各项银行业务的办理流程,各种表格、单据的填写方法,以及如何恰当又准确的引导客户等。这阶段的过关要特别感谢我们银行的老师——负责大堂的唐经理,她给了我们细心严格的指导和真诚的帮助,可以感受到经理在用心传授给我们她的工作经验技巧以及工作心得。还用许多和我们实习生年龄相仿的从事证券和保险行业的哥哥姐姐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相互配合,感觉到银行的工作气氛十分融洽,我想我们会成为生活和工作上的好朋友,我会用心的学习这些同事们身上的优点。

现在应该是提高业务水平阶段,怎样才能更好的与各户交流,准确了解到对方的需求,高效的帮客户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识别客户,并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些理财产品,以更好的引导帮助客户。

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并不高端,并不需要太多技术,但却锻炼了做好一份工作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基本素质:很好的交流倾听沟通能力,恰当准确的表达能力以及融洽的与人相处的能力,我想这也是我所学习的汉语言文学所应该掌握的基本素养,这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终生学习提高的方面。

篇11

(一)学生校内实践教育情况2007级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堂中,参加试讲等实践性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到班级总人数的63%以上(不分实践形式,有机会参与的均在其中);2008级和2009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1%和23%左右(多以分组形式准备,个别同学说、讲、评课);2007级《微格教学》课堂参与实践的学生达100%,有个别学生在分环节训练和综合实践训练中均有参与,人数达17%。2008和2009级因课程取消,此数据为零。在有关课堂实践教育形式的调查中,课堂讲授在教学前期(课程性质等章节)占到课堂教学时间的85%以上;在教学中后期,涉及实践教育教学的活动占到课堂教学时间的45%左右。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实践教育形式有:案例分析、课堂试评讲、编写教案、视频教学等。在具体占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分别是8%、42%、48%和2%。学生认为最利于扩大教育教学视野,直接或间接帮助他们增加和提高教学实践经验能力的教学方式由低到高依次为:教师讲授、课堂试讲、学生评课、案例分析。

(二)学生校外实践教育情况2007级之前的学生在大四第二个学期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而实际的情况是,许多学生因为考研,在大四第一学期的《微格教学》课堂已经处于“游离”状态。实习期也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进入学校,又登上讲台。实际到学校实习的人数为总人数的25.5%,能够登上讲台的仅占到实习人数的69.2%(指讲课次数在一次以上,有部分学生只能听课和负责批阅作业);2008级和2009级学生实习时间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而这一时间段与考研复习时间重合,许多学生名为实习,实则全力备考,实际到学校实习的只占到12%和11.2%。以2009级某班为例,班总人数72人,在校备考51人,另21人中实际实习的只有8人,备考公务员和其它岗位的有11人,另2人无明确计划,实习时间用来打零工。另外,我校近三年都有一部分支教指标,但汉语言文学系从2007级每班6人,逐年递减至2009级每班2人,且在具体的支教过程中,还有一些学生没能够进行本学科的教学实习,而是担任史地音体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师范类本科院校始终应将实践教育放在首位,这一点毋庸置疑。专为师范类本科生开设的教育学、教学论等理论性课程在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教学实习等环节都充分体现着这一点。但是,通过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外实践教育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方面第一,课堂教学实施未能根据新教学大纲做出相应的调整。依照原先的课程安排,教师在教学论课堂上略偏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实践可以在《微格教学》课堂上或分环节,或综合进行,无论是完成教学设计还是说、讲、评课,可以覆盖全体学生,甚至可以利用教学课程的延续关系,在教学法课堂和微格教学课堂之间为学生架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通道。新教学大纲以模

块取代微格教学,其优点在于,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针对性更强;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学中的相关专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学习。新教学大纲在拓宽“面”的同时兼顾了“点”的深入,但因其总教学时数的缩减,覆盖面低,导致师范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相对学生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实践教育方式显得单一。教师教学经验的传授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固然重要,但凭借几种固有方式是不能把中学教学一线可能遇到的大量实践问题呈现出来的,当然也就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鲜活的材料,不能使其头脑中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这常表现在学生具体的实习和支教工作中,当他们面对实际教育教学问题时,常常对原先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产生悬空。

第三,试讲或者视频教学存在局限。学生试讲中出现的问题大多初级化、表面化,而初步教学中已经形成个人风格的优秀教师的课例也不具有普遍性,学生有距离感,难以实施应用。第四,包括支教在内的许多校外实践教育环节缺少监管,落实不到位。目前师范类院校多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主完成实习任务,不易监管;另一方面很多地方中学出于自己教学进度、考试升学等问题的考虑,对于接受实习学生的态度不积极,导致这个本该让学生积累教学经验、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角色转换的重要阶段简化成实习手册上的一个印章而已。

(二)学生方面首先,职业定位的不准确使得师范类学生缺少参与实践教育的主动性。有两组调查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在教学法课程开设之初,愿意把教师作为未来职业的学生分别为11.3%、9.6%、10.5%,原因如下:一是职业选择的多样性和其他职业可能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的社会性倾向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意愿;二是部分同学并不是因为热爱教师职业才报考师范类院校,录取几率是高考志愿选择的主要参考项;第三,很多学生认为社会对教师职业期待高,工作压力大。在针对师范类学生设置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类课程完成后,有从教意愿的学生比例上升至20.5%、17.9%、19.6%,这一方面表明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激发了部分学生的从教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从教能力,增强了他们的从教信心;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大是教师职业成为备选的主要原因。这些数据在学生考研结束和毕业后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因为后期不能进行连续的跟踪调查,加之就业不同步,所以无法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但有一点很明确,缺少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是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

其次,学习中的“过关”心理影响着师范类学生的自我提高。在访谈中,许多学生表示对哪门课程投入精力更多完全取决于兴趣和个人实际(考研等)需要。即便是选择了相关模块学习的同学,相当一部分也不是出于对课程内容的喜爱,拿学分的成分更多,教学时间内的实践互动环节不能够全员全力进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山西大同大学将在教学实习环节加大监管力度,采用学校统一联系、统一安排的方式,落实学生全员参加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为此,提出教师课堂教学探寻实践教育优化策略。

(一)增强实践教育意识,对师范类本科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要系统化、实用化教师主观上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是影响课堂实践教育的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当然,实践教育也不能靠一个实践片段、一段实践视频来达到教学目的,只有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思想才是提高课堂实践教育效果的基础。其次,进行系统而实用的训练是增强学生从教信心、从教能力的根本。因此,不仅要在教学中将相关的教育教学技能科学分解,系统安排,还要注重实用性,即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以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为切入点去理解知识,并注意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