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09:02: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对疾病的影响,而对于心理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患者疾病的影响作用重视不够。本文旨在探讨社区医疗在治疗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干预。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院近5年诊治的160例1~2级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0~65岁;其中男102例,女58例;配合治疗的126例,不配合治疗的34例(指不改变生活方式,不按时服药,不按时测血压、体质、重量)。
结 果
配合治疗的126例中,有6例出现并发症,占4.76%;不配合治疗的17例中,有7例出现并发症,占41.2%。
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医疗的措施
建立高血压病管理卡,提高认识:①建立高血压病管理卡:高血压病管理卡一式两份,分别由责任医生和患者保管,责任医生进行规律性随访,并监测登记血压,随时了解各种生活事件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由于患者每次都要在自己的高血压管理卡上记录测量血压的结果,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血压变化,从而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性,能积极配合责任医生,甚至主动到医院找责任医生测血压。②提高患者的认识:在13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对高血压认识不足的有10例,控制血压单靠药物的治疗,对该病的认识未能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近代身心医学的研究已证明了心理因素在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程和治疗中的作用,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向现代的生物心理模式,社会向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推广有关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但由于患者文化程度不同,对该病认识的程度不同,接受能力存在差别,有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患高血压病多年,平时不注意观察血压也无任何自觉症状,只是在劳累、心情紧张时偶感头晕不适,休息时好转,因此未引起他们的注意,即使已确诊为高血压病,平时也不服药控制,以至引起靶器官的损害。还有的患者尤其是较年轻者,他们的血压已达诊断标准,但平时不注意观察,也不进行体检,对血压的高低也不在意,有时即使出现了明显的自觉症状也不在意,仍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出现了其他器官的损害才引起重视,耽误了治疗时机。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加强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医疗的重点。通过定期的高血压病健康教育讲座,普及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使社区居民能了解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概念,从而自觉地限制烟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防止高血压病的易发因素 。定期检查血压,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并使高血压患者能合理用药。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帮助其心理适应及加强康复训练。本组资料显示,接受健康教育并能按照执行的高血压患者,他们的血压一般能控制得很好,包括2、3级的高血压患者也能控制到满意的效果。相反,有一部分患者对健康教育置若罔闻,是高血压控制良好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本次研究中有21例缺乏高血压方面的知识,因此,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医务人员应该强化患者的保健知识,预防疾病和对健康有害的因素,教育患者应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项为首位,同时,加以药物治疗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患者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大量研究资料的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是有高血压家族史,如能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认真做好自我保健,不仅能延缓高血压病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对肥胖患者注意控制体质、重量,平时适当增加活动量,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治疗方法: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对1级高血压的患者,尤其是那些病程短,通过合理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患者能较好地控制血压,如血压控制不理想,再加以小计量药物治疗均能控制在理想水平。对2~3级高血压患者,如果改变易患因素仍不能控制血压,就应该加服降压药物,防止靶器官的损害。但是由于患者对降压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因此选择药物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病情合理用药。高血压的治疗采用阶梯疗法,宜选用单一的、不良反应少、价廉、长效的药物,从小剂量的抗高血压药物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若一种药物效果不明显可与另一种药物或更多药物联合使用。通过合理用药后,多数患者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血压在正常范围后不能立即停药,应继续巩固一段时间,然后再逐渐减量或减药,直到用小剂量的药物即能控制血压为止,坚持长期用药,加用降压药物时,应告知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快,否则会降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液供应,产生不良反应。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到今年为止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45%,并且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高血压是导致脑梗、脑出血、心功能不足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所以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要正确合理地对高血压进行预防和治疗,这样才能减小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使身体的其他脏器免受损害。本篇文章中,我们对2012-2014年的5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药物和饮食方面的治疗和预防,并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临床资料
对2012-2014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检查后确诊为高血压,并对这些患者进行统计分类。其中,男性患者有28例,女性患者有22例,患者的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85岁以下,平均年龄是70岁,患病时间一般是1年以上10年以下,平均患病时间是2.8年。在这50例患者中,患病时间不超过3年的有40例,患病时间在3-5年之间的有8例,患病时间超过5年的有2例。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根据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作为标准,我们把150/90mmHg作为这50例患者的降压标准。对这50例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和心理饮食方面的治疗,一段时间后对这些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同时把测量的患者血压分为达标组和非达标组。在达标组中再统计有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把这些数据都记录下来,并进行对比分类。
2.2 统计学方法
把统计出来的数据信息用SPSS13.0系统进行统计研究,患者的资料信息用(x+s)表示,同时用t检测,统计学的计量结果用卡方检测,P<0.05为差异这样的结果才具有统计学价值。
3.结果
3.1患者的基本情况
这50例患者经过半年时间的治疗后,患者都做到了合理用药和规律的饮食,同时这48例患者的高血压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其中只有1例病情控制的不是特别理想,还有1例出现心功能衰竭的症状,其他的48例患者的高血压症状都得到了改善和治疗。
3.2监测指标情况
在高血压的50例患者中,我们分成了降压达标组和未达标组,通过监测发现,降压达标组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要比未达标组中心血管的发生几率小28%,同时监测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监测还发现,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压差要比没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压差高。
4.讨论
4.1高血压发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压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收缩压会越来越高,同时人体的舒张压会越来越低或者是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样的话脉压差便会增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血压的发生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压力感受器对血压变化的感受力会越来越弱,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人体的血压变化。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如果运动量增加、情绪波动大或者是季节变化明显时,就会出现血压波动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血管壁的韧性会变小,同时血管壁的硬度增加,当出现情绪波动或者是变化时,血管中增加的血液不能有效的储存在大动脉血管中,变现为收缩压变化明显。人体还会出现性眩晕或者是心脏供血不足等症状。激素水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的降低,因而不能有效的通过调节血容量来改善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经常会伴随许多的疾病出现,比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梗等等,人体的血压增高时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如果这种高血压的症状长期不给予治疗的话,就会发生很多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心肌肥厚、心衰、肾功能不全等等,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猝死。所以在对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检查时不要忽略血糖和血脂的检查,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并不统一,同时高血压的起因也不相同,因而进行治疗时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治疗。同时治疗时要运用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4.2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的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心脏和身体的各大脏器处于功能逐渐衰退的状态,因而在进行治疗时要遵循合理的治疗原则,使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并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见的比较合理的治疗原则有以下几点:①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②选择使用的高血压药物必须让患者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在服药的疗程中医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合理的调整剂量水平,必要时医生可以让患者用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的方法从小剂量开始服用;③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高血压的并发症,有条件的可以合并并发症一起进行治疗;④尽量使用一些长效的降压药物,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以增加患者对药物的顺应性,使高血压得到有效的治疗。
在对高血压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非药物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合理饮食减轻体重。肥胖是引起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合理饮食尽情体重,制定一个有效的减肥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把肥胖这个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疗。②避免过度劳累。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增加动脉的韧性,从而减少血压的波动,但是一定要避免过度的劳累,过度劳累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引起突发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福平.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 当代医学,2011,25:47-48.
[2]李月芹.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1,18:47-48.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8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88-02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需要终身治疗,这要求我们要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做到早诊早治、规范管理,将三级预防贯穿在治疗全过程中。有研究表明,以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为指导的社区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了分级管理及预防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于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社区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设为观察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46~71岁,平均55.2±3.6岁;将既往未进行分级管理,接受一般治疗且资料详细的9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男55例,女35例,年龄44~70岁,平均54.1±4.3岁;两组患者均临床资料完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各项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血脂、血糖监测,常规心电图,血压测量等,借助既往的各项检查资料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高血压分级管理,措施如下:①1级管理,1级高血压无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每隔3个月随访1次,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非药物干预及健康教育为主,若3~6个月后无效,则进行药物治疗。②2级管理,1级高血压且伴有1~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及2级高血压伴有2个或以下危险因素的患者,每2个月随访1次,以用药指导及健康教育为重点,根据患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用药及干预指导;③3级管理,1级高血压且伴有3个及3个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2级高血压且伴有3个及3个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3级高血压患者,每月随访1次,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加强规律降压治疗,主要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预警并评价靶器官损害情况,有针对性的给予行为指导及健康教育,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
1.3 评价标准。根据患者全年血压控制情况,将血压控制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等级:①显效,全年至少有9个月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在140/90mmHg以下。②有效,全年有6~9个月血压在140/90mmHg以下。③无效,全年有6个月或以下血压在140/90mmHg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X2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35例,总有效率87.7%(79/90),对照组显效11例,总有效率64.4%(58/90),组间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诸多心、脑、肾病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一般认为,降低心血管意外及死亡的危险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在病因方面,通常认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是影响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给予高血压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时,要明确告知患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复杂慢性疾病,发病初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一旦出现症状,则表示已经对靶器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或出现各种并发症,后果难以预料。在老年人中,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尽快采取干预措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高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高血压病的知晓与服药情况,及控制效果都不理想。有研究表明,社区综合干预是针对高血压高危病人、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措施。其中,健康教育是十分简单有效的方法,其主要形式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传播,或印制、发放宣传册,举办讲座,或一对一宣教等。也有研究认为,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在本次研究中,实施分级管理及预防措施的观察组显效35例,总有效率87.7%(79/90),而未采取以上措施的对照组显效11例,总有效率64.4%(58/90),组间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沈序英,史玲,王路昌,李觅琼,沈夏英.高血压患者全科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效果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08):873-875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39-01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疾病治疗和预防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医护工作者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当今,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数量在年年递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吸烟、酗酒、不规律的作息、饮食不合理等都会引发高血压[1]。本文通过对2011年8月31日-2012年8月31日期间来我院治疗的1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此同时,我们将这1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干预组进行必要的生活方式干预,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将填写好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数据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11年8月31日-2012年8月31日期间来我院治疗的1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在52岁-73岁之间,平均年龄61岁。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每组53人。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2诊断标准:高血压疾病诊断主要依据我国高血压防治组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1.3临床治疗方法:对所有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在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六类降压药物,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诊治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情况,舒张压下降在20mmHg以上,或10mmHg以上并已降至正常者视为显效;舒张压下降10~19 mm Hg,或在10 mm Hg以下但已恢复正常,或患者收缩压下降超过30 mm Hg,视为有效;患者未达有效标准,即为无效。
1.5生活干预研究方法:对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护理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不进行生活干预。对干预组除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外,还要对其作息时间、饮食情况、心理健康程度有所了解,根据其血压、身体机能、营养膳食等情况制定干预措施,并对干预组的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步骤和康复计划。同时,对干预组通过知识宣传、饮食指导和心理教育等措施进行生活干预。对两组所有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填写好问卷调查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1.5.1知识宣传:向患者讲述高血压的危害,通过集中授课和上门宣讲等方式让患者对高血压的发病原因、症状、治疗办法和预防有清楚的认识。让患者了解如何通过改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饮食和运动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教授患者正确的服药时间和方法,指导用药,增强患者的保健意识[2]。对那些有吸烟、酗酒、暴食暴饮、缺乏运动的患者,要通过上门宣传,发放宣传小册子和在社区公告栏张贴宣传海报等方法,督促他们戒烟戒酒、加强运动、健康科学饮食等,改善他们的不良习惯。
1.5.2饮食指导:饮食指导是减缓高血压症状和和预防其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3]。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等诸多疾病。对于每一位患者,要按照其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因素等进行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膳食营养搭配。根据患者的身高计算出标准体重,按照向标准体重接近的原则制定每天的饮食计划。优化饮食结构,盐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糖类、脂肪和固醇类的摄取量要符合科学标准。尽量减少盐分的摄取,糖类、蛋白质、脂肪和固醇类的摄取量不宜过高,尽量保证每天的饮食中对纤维素的摄取。每天的饮食时间也要规律,避免时间不一,最好一日三餐的时间固定。
1.5.3心理健康: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常出现沉郁、暴躁、易怒、恐惧等不良情绪,而这种情绪的长期存在,会使病情更加恶化。病情不但得不到好转,还会雪上加霜,更加恶化。久而久之,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会承受更大的负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组织患者定期开展交流会,使患者可以通过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等方法排除心理障碍。同时,医护人员还可以邀请著名心理专家和在疾病斗争中的成功患者来进行座谈会,帮助患者树立正确面对疾病的思想和信心。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对所有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与治疗,依据《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见表1。临床治疗后,这106例老年高血压病例中, 49例为显效,占46.2%;46例为有效,占43.4%;11例为无效,占10.4%。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033-02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估计全国有高血压病患者1.6亿以上,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也是我国40岁以上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威胁。研究表明[1],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需要联合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方可达到目标血压。其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降压的同时,具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氢氯噻嗪作为一种常用利尿剂,二者联合用药比的降压效果比单剂好,且不良反应低[2-3]。因此,本研究观察在社区医院就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疗效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按照坐位收缩压< 180 mm Hg,且90 mm Hg≤坐位舒张压< 110 mm Hg标准,共纳入10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排除已知的继发性高血压和有严重的重要脏器疾病,为2010年2月~2011年12月在本中心就诊的患者,两组入组时一般情况见表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患者的一般情况
1.2 方法
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厄贝沙坦治疗组(n = 52),服用厄贝沙坦150 mg,1次/日;另一组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组(n = 54),服用厄贝沙坦150 mg和氢氯噻嗪12.5 mg的复方制剂,1次/日,均由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于每日7:00前后半小时内服用,观察期为8周。入组后在观察期内原降压方案(包括用药剂量及服药时间)仍保持不变。分别于入组时、入组后1、4、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为上午8:00~9:00,静坐5 min后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每次测3次,取其平均值。每次随访记录SBP、DBP、PP(PP=SBP-DBP),心率(HR)变化及不良反应。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电解质、血脂、尿酸值。
1.3 疗效评价
(1)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85 mm Hg以下或下降20 mm Hg以上;(2)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10 mm Hg但降到85 mm Hg以下或下降10~19 mm Hg;(3)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性变量用x±s表示,分类变量用百分比或率表示。经正态性分布检验,两组间变量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8周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降压的总有效率为83.3%(45/54),厄贝沙坦降压的总有效率为78.8%(41/52)(P < 0.05);两组血钾、LDL-C、尿酸、血糖较入组时无明显变化(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钾、血脂、尿酸、血糖变化(x±s,mmol/L)
注:与入组前比较,P > 0.05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均提倡高血压联合治疗[4]。联合用药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处方的临时联合应用,另一种为固定复方制剂的应用。采用固定配比复方的给药方式,服用方便,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是一种固定复方制剂,厄贝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它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与其Ⅰ型受体的结合,拮抗Ang Ⅱ的强力缩血管和水钠潴留作用,从而导致降压、强力利尿、排钠、降低冠脉阻力,减轻左室重构,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脏血流,不仅起到降压效果,还有靶器官保护作用。应用ARB后,血清Ang Ⅱ水平上升与Ang Ⅱ2受体结合加强,可能发挥介导缓激肽、NO和前列腺素的产生,有利于降压和靶器官保护[5-6]。有研究表明ARB可改善心脏与血管重构,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房颤发生率和代谢紊乱发生率(如血尿酸降低),另外较少引起血钾升高[7]。氢氯噻嗪作为一种常用的噻嗪类利尿剂,在降压的同时可能影响肾脏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肾素活性,从而影响降压效果,另外可使患者糖耐量下降,血尿酸升高,血钾下降,降低脂肪酶活性,使三酰甘油分解代谢减低,以致血三酰甘油升高[8]。因此,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可产生以下协同作用:在增强降压作用同时,抑制利尿剂诱导的RAS激活,改善单用噻嗪类利尿剂产生的对电解质、尿酸、糖代谢、脂肪代谢的影响等。因此,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高血压患者既通过抑制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激活的角度改善血压,又从减少容量负荷的角度协同降压,且相互抵消不良反应[2-3]。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具有确定的降压效果,有效率可达83.3%,而单用厄贝沙坦降压的总有效率为78.8%,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比单用厄贝沙坦降压疗效显著,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会出现尿酸增加,诱发痛风,或造成低血钾,诱发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本研究均未出现上述现象。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较单用厄贝沙坦的血钾、血脂、尿酸、血糖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增加不良反应,但降压效果优于厄贝沙坦组。
总之,对于在社区就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降压疗效满意,达标率高,且安全,不良反应少,是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理想用药。
[参考文献]
[1] Hansson L,Zanchetti A,Carruthers SG,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nd low-dose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 (HOT)randomised trial[J]. Lancet,1998,351(9118):1755-1762.
[2] 孙宁玲,荆珊,陈捷.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治疗中国高血压病患者的达标率分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7):618-621.
[3] 陈少萍,郑兴,秦永文. 复方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4):164-166.
[4] 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5]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Committee. 2003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2003,21(6):1011-1053.
[6] Julius S,Kjeldsen SE,Weber M,et al. Outcomes in hypertensives patients a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treated with regimen based on valsartan OR amlodipine the value randomized trial[J]. Lancet,2004,363(9426):2022-2031.
一级预防是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对已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全面的治疗,预防其病情加重或发生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早期正规治疗高血压,减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三级预防是对重症患者的抢救及康复治疗。对重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抢救,有效预防并发症,同时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对居民及患者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强化自我保健知识,使居民逐步掌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知识,对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高血压病是一组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为特征,伴有头晕头疼等症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可影响心脏、大脑等多个器官功能。高血压病通过改变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放松心情,保证良好情绪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对已经发病的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很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因此,无论对医务人员还是社区居民,甚至是高血压病患者而言,正确合理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开展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获取高血压病防与治的基本知识,使得患者配合治疗的一种途径,也是其它一切治疗的基础。
高血压病教育的目的
(1)使患者与家属及社区居民掌握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常识,更好地配合社会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对于患高血压的病人,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长期正规合理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避免发生高血压病急性合并症(如高血压脑出血)。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调整用药种类及药量。
社区医师对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措施是:
1.1 建立健康档案 社区医师首先要进行入户走访,筛查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
1.2 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肥胖、不合理饮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运动少等)和高危人群,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媒体和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
1.3 进行行为和心理干预 通过改变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实现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控制。帮助患高危人群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进行生活起居指导,心理干预等,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说明一级预防能够提高了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他们无病防病,及时主动测血压和称体重以控制肥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2 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为改善这种局面,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模式,社区医生要更新知识,转变单纯依赖药物的观念。二级预防具体措施是:
2.1 对35岁以上就医者(不知自己血压水平的人)首诊医生必须测量其血压并记录之,以便高血压病患者的早期发现。
2.2 对35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体测血压1次。
2.3 固定责任医生建立高血压门诊、实行档案制,预防、随访跟踪服务,早期检出的高血压病患者每周测血压2次,治疗稳定后每周测血压1次,坚持每月测血压至少1次,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
这种在社区中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以患者为中心的良好医患关系,极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高血压的控制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3 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即减少病残或死亡,促使其恢复劳动能力或生活能力
社区高血压病防治的三级预防措施,以治疗为主。目前高血压治疗提倡的是首选非药物治疗,当血压控制无效时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药物治疗。
3.1 非药物治疗既是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血压病患者必须遵循的基础治疗,其内容包括:①减轻体重。有报道称,肥胖患者四年内减重4.5 kg,可维持血压正常,并能撤掉抗高血压药物;②减少饮酒量每日摄酒精少于15.30 g;③有规律的适当运动每日步行或慢跑3 km;④合理膳食减少钠盐的摄入量;⑤戒烟;⑥学会减轻心理压力掌握放松心情的技巧。
3.2 药物治疗 若经过上述改善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舒张压仍>90 mm Hg者,应考虑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①根据指南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进行药物治疗。参考JNC.7和欧洲最新指南;②药物的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种类为以下几类: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BB)、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Q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③小剂量开始,绝大多数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循序渐进,在数周内使血压达标;④联合用药有助于干预高血压的各种病理生理机制,增加和补充药理作用,抵消药物的不良反应,防止单一用药是血压下降触发的代偿性反应,降低单一药物剂量和副作用;⑤个体化用药根据个体状况,如基础血压、合并症、靶器官受损情况及其他危险因素,同时考虑药物作用、代谢、不良反应、相互作用。降低心血管危险的证据多少及患者的经济能力和药物供应状况;⑥平稳降压尽可能使用长效药,减少血压的波动,保护靶器官,防止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推荐长效抗高血压的血压谷峰比值>50%;⑦血压达标:a.一般人群
社区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协助患者做出经济有效的选择,开处方时还要详细告知患者所用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了其对副作用的顾虑。只有在全科医疗基础上的三级预防才能使高血压病患者得到及时医治,降低并发症和致死率提高健康水平。
从高血压病的全科医疗上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的健康教育,第二部分的一级预防和第三部分的二级预防。最后,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合理治疗。只有将这几部分相互结合,做好准备工作和后期的治疗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治疗高血压病。在这一过程中,高血压病人本身对这一疾病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1、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
为了提升高血压病医疗工作进行的高效性,研究人员对之前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在逐渐提升。患病人数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另外,研究人员发现,患病人员的患病率和其年龄成正比。尤其是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众,患高血压病的几率占45%-50%左右。但是,从调查中还会发现,人们对于高血压病的知晓率非常低。也就是说,在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和治疗几率也比较低。所以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血压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对于高血压病来说,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和行为的影响。由于人们所接触的后天环境不同,血压调节机制的作用发挥程度也就存在着差异。从相关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仅仅占据20%左右,可见,后天的行为方式是直接的影响因素。比较典型的就是患者对食盐的摄入量、精神因素以及饮酒和吸烟的程度等等。从临床诊疗中可见,如果对后天的一些不良因素进行克服,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完全可以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2.1一级预防
所谓的一级预防,就是对那些存在着发病因素,但是还没有存在高血压病症状的人群进行预防。这种预防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社区居民的档案情况来对这些人群进行筛选,这就是预防工作所面临的高危人群。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对选定对象的日常饮食进行规范,主要以清淡和高营养为主。同时还对食物中的钙离子和纤维素等含量进行控制和规定。对于肥胖的人群来说,应该尽量减轻体重,保持锻炼。另外,戒烟戒酒是至关重要的。保证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平衡程度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这些人饮食和运动进行规定的同时,工作人员不能间断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讲解。
2.2二级预防
进行二级预防工作主要是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选定疑似患有高血压病的人群。要及时地对这些人进行确证,进而进行治疗。从这一方面上看,主要的治疗措施为落实一级预防的所有工作内容,通过采用高效、科学的治疗方法来对高血压病进行治疗。治疗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等进行检查,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解和明确,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另外,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血压值测定,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用药时间和用量进行说明。一旦出现严重的病情恶化,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找到主治医师进行治疗。
3、高血压病的合理治疗
3.1要求病人自觉干预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自觉接受医务人员的监督,定期给病人测血压并作记录。
3.2必须参考每位病人年龄、病程、危险因素、靶器官的功能、既往用药史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制定用药原则,治疗方案应尽量简便,容易被病人接受,能够坚持长期治疗,选择副作用少、价廉、长效的药物。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5大类:
第一,利尿剂:降压作用缓和,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及心力衰竭伴高血压的治疗,但长期应用可引起血钾降低及血糖、血尿酸、血胆固醇增高,糖尿病及高血脂症患者慎用,痛风患者禁用。
第二,β-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缓慢,降压同时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高血压患者。
第三,钙拮抗剂:降压迅速,作用稳定,适用于中、重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已证明钙拮抗剂长期治疗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率。其长效制剂副作用少可用于长期治疗。
第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各种程度高血压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伴有右心力衰竭、左室肥大、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合并症患者尤为适宜。高血钾、妊娠、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刺激性咳嗽,可发生于10%~20%患者中,停药后即可消失。
第五,α-受体阻滞剂:可出现性低血压,因此较少作为一线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作用平稳,适应症与ACEI相似,但不引起咳嗽反应为其特点,可与大多数降压药物合用。
3.3为病人制定最佳治疗目标
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降至138mmHg,舒张压降至83mmHg,可使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0%;平均舒张压从105mmHg降至83mmHg,每1000病人每年可防止4起严重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在得到良好治疗的高血压病人中,使用小剂量的乙酰水杨酸可使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降低36%;因此控制血压是降低高血压死亡率的基础。
3.4注意保护靶器官的功能
血压持久升高可引起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因此控制血压可以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4、总结
全科医疗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为特色的基本服务,非常有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全科医疗在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高血压病是一组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为特征,伴有头晕头疼等症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可影响心脏、大脑等多个器官功能。高血压病通过改变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放松心情,保证良好情绪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对已经发病的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很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无论对医务人员还是社区居民,甚至是高血压病患者而言,正确合理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开展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获取高血压病防与治的基本知识,使得患者配合治疗的一种途径,也是其它一切治疗的基础。
高血压病教育的目的
(1)使患者与家属及社区居民掌握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常识,更好地配合社会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对于患高血压的病人,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长期正规合理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避免发生高血压病急性合并症(如高血压脑出血)。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调整用药种类及药量。
(4)使家属掌握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如高血压脑出血发生时,不要随便搬动病人,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使患头偏向一侧,头部用冰水擦拭或冰敷等。以防止脑部更多出血及呕吐物呛着病人,使患者窒息死亡。
高血压病人教育的对象
(1)一般人群:主要对他们宣传当前高血压病惊人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及严重性,以及可防治性,突出宣传高血压病的发病因素,如肥胖、高盐饮食等。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45-02
高血压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加剧肾损害、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常见病因[1]。全球大约有54%的卒中,47%的缺血性心脏病,75%的高血压病以及25%的其他心血管疾病都归因于高血压[2]。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老年人约占高血压病人的60%~70%[4]。
1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1.1 血压波动大
老年高血压患者SBP、DBP及脉压(PP)的波动性均较年轻患者大,这可能与年龄增长,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血压调节功能减退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1):老年患者快速变为坐位或直立位时,易发生性低血压;(2)季节及昼夜变化:1/3老年患者血压呈季节性变化,1年内SBP可波动在41+36mmHg范围内,一天内血压变化波动在40―20mmHg,通常是夏季低冬季高,部分患者白昼血压升幅较大,夜间降低;(3)进食:多发生于早餐后,其餐后血压下降明显超过同龄段的正常老年人。老年ISH患者中约2/3的患者发生餐后血压下降,1/4餐后血压下降超过16mmHg[5]。
1.2 老年ISH多见
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中,ISH患病率21.5%,占老年高血压总人数的53.21%[6]。Primatesta等[7]研究显示,≥65岁的老年人高血压中,ISH占76%,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仅为1%。老年ISH是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晚期肾病,总死亡率的危险因子,SBP升高比DBP升高更危险[8]。
1.3 并发症多而且严重
老年高血压随着血压持续、持久升高,最终造成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明显损害,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晚期肾功能衰竭等。
1.4 假性高血压多见
假性高血压即普通袖带测压法所测得的血压值高于动脉直接穿刺测得的血压值。老年假性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约为50%,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6]。如发现老年人血压读数很高而无靶器官受累,超声影像学无左室肥大(厚)征象,周围血管触诊时缺乏弹性感及手臂X线检查发现血管钙化时,应高度怀疑假性高血压。
2 老年高血压的预防策略
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超过了很多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国家近似[9]。血压控制水平低于印度[10],三高(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三低(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空置率)形势严峻。因此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高血压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的预防工作,改善三高三低状况。
2.1 一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关键在于干预不良行为和开展健康教育。病因预防费用仅为治疗费用的1/10。研究表明[11],每投入1元资金进行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可以节省心脑血管病治疗费用8.95元。
遵照健康四大基石的几点认识
(1)保持正常体重指数(BMI),控制BMI在<24,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2)合理调节饮食,限制钠的摄入,WHO建议每人<6克/日。(3)进行适当的有氧体育锻炼,老年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等。(4)戒烟限酒 饮酒与高血压发病呈正相关老年患者最好不要饮酒。(5)老年高血压患者精神紧张、压力大、焦虑、易激怒等。负性情绪越多和持续时间越长,心理健康就越差、越易促成和加重高血压。因此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2 二级预防 强调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老年高血压读数及其并发症等危险因素。降压药物治疗要从小剂量开始,避免快速降压等所致的不良反应,如未达标,应加至标准剂量或联合用药,特别是老年ISH患者要强调个体化,选择具有良好耐受性和依从性的有效药物,以平稳降压,保护靶器官。
2.3 三级预防 对重度高危老年高血压患者应进行积极救治,减少病残或死亡,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医务人员应更新和提高防治高血压病的水平,规范治疗,建立和谐的医(护)患关系,在三级预防的基础上,使老年高血压患者高效、充分地利用医疗资源,为最大限度的康复获益。
3 老年高血压的健康教育
3.1 几种常使用的健康教育方法
3.2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视听服务,重复滚动放映DVD碟片,学习健康知识;责任护士口头讲解;护理专家定期举办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利用公益活动,面向社会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设立门诊健康教育园地,举办宣传栏;发放健康资料如保健手册、疾病防治手册等。
3.3 针对老年性高血压特点的健康教育
3.3.1 对老年人群介绍高血压病的一般知识,控制方法,危害性及预后,强调检测血压的重要性,每年测量血压1-2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坚持实施健康四大基石,控制高血压病。
3.3.2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1)强调非药物干预的意义,遵照健康四大基石科学生活;(2)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按个体化原则,选择单一或联合用药,平稳降压,对存在血压波动的患者要查明原因,注意防止性低血压;(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对疑有假性高血压的患者应做好鉴别诊断;(4)告知患者药物剂量不足或不坚持服药,均有可能最终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损害和严重并发症。
3.3.3 血压的监测和指导 治疗初期应每周测量血压1次,血压控制稳定后,可每1~3个月测量一次;血压正常的老年群体至少每年测量1次;责任护士指导血压的自我监测和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意义,特别是使用电子血压仪器者。
总之,老年人群和老年高血压的预防与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医护人员应积极努力,降低老年高血压的发病,减少和避免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全面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徐成斌高血压治疗的最新策略高举明灯,控制总危险 [J]心血管病进展2007,28(5):657~661.
[2] Lawes CM ,Global burden of biood pressure-raleted disease,2001[J]Lancet2008,371:1513~1518.
[3] 王增武 武阳丰 赵连成,等中国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演变趋势[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5):407~411
[4]孙宁玲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29(1):7~9.
[5]Grodzinski T,Rajzer M,Fagard R.et al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postprandial hypotension in eldery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systolic in Europe(SYSTEUR) Trial investigators[J] JHum Hypertens, 1998,12(3):161~165.
[6] 陆昀 方宁远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诊疗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6 ,27(5):605~608.
[7]Primatesta P, Poulter NR.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mong English aduit aged 65 years and older in 2000 and 2001 [J]JHypertens. 2004,22(8):1093~1098
【关键词】脑卒中;高血压;调控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B)-0044-02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生随年龄的增加和血压的增高而增高。降压治疗在脑卒中防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高血压导致脑卒中机理及相关研究
全世界约2/3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要归因于血压控制不佳。Progress研究显示,随着基础血压的升高,出血性及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均升高[1]。据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高血压的主要转归是脑卒中,其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2]。持续性的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可以破裂出血导致脑卒中;或使血管管腔狭窄、血管扭曲变形以致形成缺血性梗死导致脑卒中。血压的高低对脑血流量至关重要,由于大脑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波动并不会改变脑血流量,一旦超过某个范围,脑的血流便依赖血压的变化。
2目前降压治疗防治脑卒中的现状
当前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CCB)、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等几种。脑卒中治疗的药物和方法不断更新,长期实践已证明,抗脑水肿、调控血压和对症处理仍是脑卒中治疗中的三个基本原则。而血压能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脑卒中后防止再卒中极为重要。自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以来,对于推动我国控制高血压,防治脑卒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提高治疗高血压及其脑血管并发症的疗效一直是临床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而降压达标是预防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关键因素。降压可以有效地降低脑中风发生率已成为共识,包括心脏结局预防评估研究(HOPE)、培哚普利预防再次脑卒中研究(PROGRESS)、抗高血压和降脂治疗预防心脏病发作试验(ALLHAT)、氯沙坦干预减少高血压终点研究(LIFE)等,一致显示无论在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降压治疗均能带来对其预防的益处。多项大规模随机降压临床试验证实,降低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5,6]。重视个体化治疗是预防再卒中发生的关键,必须重视其它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如依据脑卒中的病理分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是否高龄等分别对待,只要能耐受、无严重禁忌证,可实施缓慢、平稳、逐步的降压治疗,并尽可能达标,保证足够的脑血流。值得注意的是发生过中风的病人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受到破坏,如果同时合并动脉硬化,则过度降血压可导致脑灌注降低。虽然部分学者认为血压越低脑卒中的相对危险越小。不存在脑卒中危险性增加的血压阈值,但在脑卒中患者降压时保证一定的脑灌注是必要的,强有力性的过度降血压会导致继发缺血区域灌注降低,从而扩大梗塞面积,故降压必须循序渐进,正确地把握度的原则,过犹不及。如在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血压达标治疗(
3指导病人控制血压防治脑卒中
脑卒中无论是初发还是再次发作,高血压都是一种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血压水平高于160/100mmHg可使脑卒中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而无症状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有症状性高血压患者的4倍,因此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及早发现高血压;对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主张终生规范应用降压药物,积极的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脑卒中的风险。首次脑卒中后的患者,不论既往有否高血压病史,均需密切监测血压水平,脑卒中后急性期过度降压会导致全脑低灌注或脑白质疏松,是卒中后痴呆发生的重要基础,因此降压需平缓,所有患者均应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合理选用降压药物治疗。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长、短效钙通道阻断剂预防脑卒中方面有明显差别,由于利尿剂或短效钙通道阻断剂价格低廉,不管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临床效果看,利尿剂都是首选的降压药[12],而钙通道阻断剂是预防脑卒中的最佳选择,ACE抑制剂联合利尿剂可能是最佳的联合。另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钙离子拮抗剂能显著减低后负荷而特别推荐用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病人。
4今后研究的方向
4.1客观评价疗效临床医学已进入循证医学阶段,诊断和治疗都必须有客观证据。某种治疗方法是否对脑卒中病人有效,对哪一类病人有效,需要通过对一定样本数、有明确入选和排除标准的病例,并进行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其他研究者必须能重复其结果。
4.2加强健康指导无高血压病史的中年人和小于35岁但有高血压家族史者也应监控血压,确诊为高血压后应开始非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并持之以恒。指导高血压病人监控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服药或换药后的效果,以及是否需调整药物剂量等。
4.3临床医师医师应积极做好二级预防如在没有用药禁忌证前提下对房颤病人进行长期抗凝治疗;控制血糖、血压和调理血脂是糖尿病病人治疗的关键;在饮食、运动等疗法的同时使用降脂药物是预防高脂血症病人脑卒中的必要手段。
4.4在降压过程中对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临床医生有义务防止患者由低危变为高危,即由简单的高血压症状转变为发生并发症,如糖尿病、脑卒中等。
4.5研制新药尽管在抗高血压及预防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方面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仍需要更加有效的降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