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09:02: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会实践的成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意义在于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的操作方法。此课程由于全国各地方的学习进度与学习资源分布不一致,使得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如何制定课程的执行标准是由学校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与当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的。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其中少数学校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制定标准后的学校也存在着一些课程具体事务实施的问题,仍有部分学校没有开展这项活动。本文从学校制定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重要性着手,基于此对当前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规划体系存在问题的学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而尚未开展此活动的学校也能够通过此项研究探索从而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一、学校制定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避免课程开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在实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班级制定不同的课程操作方案,还要学校将教师的研究结果统一到课程规划体系当中,这样一来,能够避免课程开设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教师制定的具体课程内容由于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成果具体情况决定的,因此课程内容能够贴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发展趋势,学校制定统一的课程规划标准之后,能够使得各个年级与班级的课程实践活动开展有序,且能够保证质量。每组课程的开展都留有了足够的空间,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实施原则。
(二)有利于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与有效利用
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的实践性以及实用性较强,因此就需要学校在设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时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并保证学生在具体的课程活动当中能够最大程度地体验到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目的与意义,学校应在教师设定丰富有效的课程规划之后,为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足够的使用资源,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其中体会到综合实践课程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学校在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过程当中,对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标准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具体应用,充分地调动学校的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程活动实践空间,除了能够有效地使教师设定的课程内容得到实现,还能够带动学校周边资源的积极使用。
(三)有利于实现学校对课程的管理
无论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还是学生的主要理论课程,都需要系统专业的规划与管理,才能够使得学生的课程执行有序的进行。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对课程在专业角度上进行思考与评价,这样有利于实现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学校在设置系统的课程执行标准之后,学生上课所使用的教室、课程资源以及具体课时等信息都能够得到落实,课程的具体运作就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学校在制定统一的课程执行标准之后,日常课程的实施就能够形成秩序,学校也能够在此过程当中检验所制定的标准是否具有可行性、执行力度如何,并建立一套综合的评价标准对当前的课程体系起到评估与监督的作用。
二、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不理想,影响综合社会实践的有效实施
由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要求具有综合性以及实践性,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介绍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程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实现课程活动的存在意义。但是,当前部分学校教师的资质并不理想,不能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还有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使得这类教师也同时兼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部分,这就造成了学生不能够得到专业的实践活动经验的传授的情况出现。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是学生对社会各行业具体运作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一方面教师是主要的引导者,这方面部分学校还未形成良好的教学风貌。
(二)课程管理不到位,阻碍综合社会实践的常态化开展
另一个存在问题是课程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计划、方案制定不周全、课时量得不到保证以及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被多层次划分、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消耗学校大量办学精力四个方面。课程计划制定不周全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对社会行业的体验不够全面,不能够对当前社会的具体操作状态形成初步的认知,而课时量缺乏则会使得这一社会实践课程无法达到其创立初衷。该课程被多层次的划分使得学生所学内容杂乱无章,每一部分都是浅尝辄止的状态,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这项课程的开展消耗了学校大量的办学精力就会影响到主学科的办学效果。
(三)评价指标不明确,偏离综合社会实践的价值导向
由于制定的评价指标较为偏重化,不是仅仅注重结果就是对过程过分强调,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够综合全面的发展,素质得不到整体性的强化与提升,教师也因此不能够设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与监督。除此之外,学校也没有设立具体的评价项目对教师的课程执行结果进行评价,这样一来教师的课程执行状态就不能够规范,且秩序良好。
三、促进学校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课程开发意识
由于各地学校资源环境不同,就使得不能设立统一的标准对各个学校的实践课程进行行为上的约束,因此,就要找到各地综合社会实践课程之间的共通之处与根本所在,对进行课程在执行力度上加以提高,对于此应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课程开发意识上着手,这样教师就能够开发新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从而在巩固学生技能基础的同时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学习资源上的分配与划分。
(二)激发鼓励学生的兴趣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尚未对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设立统一的教学大纲,这样就使得各个学校之间所设立的教学意义、内容是根据学校自身办学情况而定的,学校就有足够的办学空间去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状态与学习能力的课程资源,并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对课题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在这样放松自由的学习状态之中个人的学习热情能够得到极大程度上的调动与开发,而教师也能够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并增强自身资源创新利用的能力。
(三)创造和利用地区的特色资源
各个地区都具有当地的特色资源,因此学校应利用并创作当地的特色资源,这样一来,能够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具有时效性的课程安排规划,并对当地的经济建设、资源开拓与科学技术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与引领的作用。各个学校要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年龄与兴趣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从而能够在根本上创立具有学校办学特点与地区性特色资源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08):6.
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多次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但由于各级对加快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而进程缓慢。加快城镇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我县综合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我县国内生产总值的60%是由城镇创造的。各项税收也主要来源于城镇。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农业结构的调整已达到较高程度,农村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减缓。而经济的继续发展将主要依靠城镇经济的发展来支撑。
(二)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助于促进工业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城市化既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同时又是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化可以为工业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良好的市场、发达的教育及先进的城市设施。同时可以大大增加有效需求。
(三)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改造城镇服务设施,居民生活水平也会随之而提高。无论从交通、住宿、吃、穿等各方面都会更加便利,同时也会使大大增加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四)加快城镇建设能够有力地推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建设,吸引大批农民进入城镇工作和居住,必然会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
(五)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条件。据有关专家估算,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的合理比值范围是0.9―1.5之间。目前,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城市化滞后问题。2005年金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32%,而城市化率尚不足20%。因此需要城市化率迅速增长,达到与第三产业的比值范围,才能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六)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加快城镇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且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迅速吸纳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就业,从而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七)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收已全部取消。以后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于城镇经济的增长。只有不断加快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2005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025万元,其中县直10177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8.1%,可见发展城镇经济对财政收入是何等重要。
二、我县城市化水平现状
从总体上讲,我县的城市化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城镇登记人口为10.64万人,占普查总人口的17.66%。也就是说2000年我县城市化率仅17.66%(通常人们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作表示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反映城市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县城市化水平离全国36.1%和全省38.0%的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差距。根据9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1990年我县城市化率约为12.11%,10年间,我县的城市化率仅提高5.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仅提高0.56个百分点。2005年底我县的城镇人口约12万人,比2000年增长12.8%,城市化率还不足20%。5年间仅提高了2个百分点。而2005年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了75.4%。可见我县城市化进程远远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进程太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5年底我县非农业人口7.85万人,仅比2000年增长10.7%。
我县县城城区现状是:2005年底县城城区人口9.5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5.6%。建成区面积9.3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5%。无论城区面积,还是城区人口其规模都比较小。城市建设水平也比较低,城市供水、城市供暖、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我县的镇区建设则差距更大。首先几乎所有镇区都没有排污设施,其次大部分镇区没有自来水设施,另外还有许多镇区道路建设较差。
当然我县在发展城镇建设方面也有许多有利因素,首先旧城改造工程正加速进行,其次交通已比较发达,县城到乡镇村之间已通公交车;第三我县已建成电话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电话普及率已达74%,城区电话普及率达127.8%;第四部分乡镇的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与临近的兄弟县相比我县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比较快。
三、加快城镇建设的想法与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城镇发展的不利因素。从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陈旧的户籍制度是制约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县城规划区内的农业居民可转为城市户口,原金乡镇辖区内的行政村可改为居委会,居民转为城市户口。
2、外地居民在金乡长期经商或居住的可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3、外地居民或本县农民在城镇购买住房的可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4、建制乡可考虑改为建制镇。目前我县还有4个乡未改镇,应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乡改镇工作。
5、镇驻地行政村可改为居委会,居民户口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6、镇驻地四周行政村其农民收入以非农产业为主的也可考虑转为居委会,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7、人均耕地半亩以下的行政村可考虑转为居委会办理城镇非农业户口。
8、农民凡是愿意到镇驻地居住或经商的可办理城镇非农业户口。
(二)发展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城镇建设应着眼于发展经济。
1、科学规划城市化发展蓝图,要把城市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体系中,处理好土地、环保、交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力争到2020年末,使我县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
一、政府主导、科学统筹,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既立足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更致力于创建安居乐业家园。坚持由政府主导农房建设改造工程,确立了“五好一满意”标准,努力做到户型好、质量好、配套好、环境好、物业管理好,使绝大多数群众满意。一是高标准实施。从规划布局、方案设计,到建设施工、设施配套等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品质、保证工期、强化监管,使工程建设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外墙保温、地源热泵等新能源新技术,全市新建农房外墙保温材料使用率和多层建筑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率均达到100%。二是大力度扶持。全市各级财政累计筹资**元用于农房建设改造,减免缓各类费用**元,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全方位督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联合推进办公室,将这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细化量化指标,强化调度督查,有效保证了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一.城市建筑规划实施
城市建筑规划的实施是一项建设的开展,任何城市建设都需要经历项目的市场研究、资金的筹措、项目的审批、规划的许可、土地的获得、建设的开展以及资金的配套、社会的反响、市场的运作等等,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项目的开展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管理部门的决定都会对项目的实现形成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城市建筑规划的实施必然是依赖于城市中各个部门、各类组成要素的共同作用的。城市是一种多元的社会环境,要对城市中的
各个方面尤其是各个利益方面进行协调,从城市政府的角度讲,就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和公共政策来协调城市政府的各个部门,从而达到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运作过程,使城市建筑规划发展的目标得到贯彻和实现,而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实现手段的城市规划应当提供城市公共政策的基本框架。
城市建筑规划部门并非是自己去实施规划,而是运用城市建筑规划及规划管理的手段去鼓励社会各个方面实现建筑规划发展的目标。在这里,建筑规划既是城市公共政策体系的导向,而且也是一种政策实施手段,这就意味着,建筑规划不仅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而且也需要将城市建筑规划视作政府行为的决策依据和准则,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协同作用的基础。
二.城市建筑规划制度的改革必须直面社会利益的调配,这是保证建筑规划实施的核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和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上逐步占据主导性的作用,现行的城市建筑规划制度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房地产发展的中则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表现所反映出来的是城市建筑规划的基本理念和城市建筑规划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国家过去直接控制的资金分配已分解为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社会的利益关系已经依赖于从市场运作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相互作用,城市建筑规划所直接面对的是依附于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上的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利益关系就成为城市建筑规划配置和安排土地使用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从这样的意义上去认识城市建筑规划就可以看到,仅仅依赖于技术手段、仅仅依靠行政方式是难以达成建筑规划实施的目的的。城市建筑规划不仅在协调、在平衡不同的利益关系,而且建筑规划本身揭示在创造不同的利益关系。从中可以看到,这个过程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城市建筑规划本身是一项社会建制’是社会制度所产生的结果,而且庀本身又是社会制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城市建筑规划所涉及到的城市各项要素也都是在更为广泛的制度框架中生成和发展的,并且在城市建筑规划的制度框架下实现。
经历了近2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城市建筑规划的理念、方法和体系都经历了从点到面、从局部到体系的改革,这些改革为城市建筑规划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开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现有的城市建筑规划体系并不能充分保证城市建筑规划实施的完善性。此外,在任何城市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只是建筑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城市建筑规划本身也并非是这
些活动开展唯一的作用因素,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作用仍然是关键性的因素,城市建筑规划能否发挥作用、发挥多大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等也都是由更为广泛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因此,城市建筑规划制度的改革需要适应现在城市建筑规划直接调节社会利益的要求从保证城市建筑规划实施的有效开展的层面从城市建筑规划的运作制度(保证城市建筑规划的目标和内容贯彻于建筑规划的全过程)、城市建筑规划的行政制度(保证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和以城市建筑规划作为政策基础)法规制度(使具体的建设行为成为建筑规划实施的具体行为和实现对社会利益的调节)等方面对现行的城市建筑规划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而这正是国家《城市规划法》修订和目前我国城市建筑规划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城市建筑规划制度的变革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既然,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整体利益关系发生了改变,那么,作为利益调节方式的城市建筑规划也必然地要发生全面的变革。从大的方面讲,这种变革包括了法规制度、行政制度和建筑规划运行制度的改革,在具体的内容上就涉及到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规划体系、规划审批、规划引导、开发控制、规划上诉、司法执行等等方面。另一方面,任何制度的改革或演进,都涉及到在原有制度下的人们今后行事的行为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制度变革实现的基础,也是制度推进的目的。在城市建筑规划制度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制度既是对社会其他部门、个人提供新的约束,同时也是对规划部门和建筑规划管理者增加约束。
三.城市建筑规划实施必须完善建筑规划管理的手段
加强对建筑规划实施的时序性要求的研究,强化城市财政、经济等方面的考虑,与土地供应计划相结合,保证城市建筑规划的引导作用落到实处,这是实现建筑规划意图的最直接手段。城市建筑规划的实施始终是从现状逐渐向未来拓展的过程,现在所作出的决策、所进行的行为都是未来决策和行为的基础,因此,从现在出发向目标不断趋近的思维路径是城市建筑规划实施的基本思路。这是与建筑规划编制过程中从目标来反观现在、以目标来界定现
在行为的思维方式是正好相反的,过去我们过度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结果使未来的目标与现在的行动相脱节。
任何开发建设或者说任何实施建筑规划的行动都需要有一定量的资本投入对于城市建筑规划的实施而言∈键也许并不在于是否有某种投资,而是什么时候投入。城市建筑规划通过对城市发展进行预期而作出最有可能的安排,决定需要什么样的改进或投资。但开发项目是各不相同的萁具体的开发时间并不能精确地预计。此外,建设公共设施和项目的资金的可获得性会影响城市作出资本投资的决定。由此,当城市已经确定了要实施其建筑规划之后,城市就面I临着从其有限的资本资源中抉定什么时候、进行怎样的投资。
党的十将“全面建设”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规划了小康社会的新格局。具体文化建设而言,笔者认为未来的小康社会在文化方面应具备一些特征,即小康社会应是一个学习型、知识型、文明型、信仰型社会;并且公共图书馆在这四个特征的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1文化引导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
在当今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知识的创新不断加快,因此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地区信息和知识的聚集地,是人们汲取文化知识的殿堂。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公共图书馆有着独特的优势。鉴于此,图书馆应该利用其丰富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引导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广大读者的读书意识,让读者养成学习的习惯,并且扩大影响范围,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自觉读书,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
1.2文化输出建设知识型小康社会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小康社会也必将是一个知识高度发展并不断创新的知识型社会。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该利用其知识宝库的特征,充分发挥其文化服务的职能,实行文化输出,最大限度的将知识传输给社会。一方面,将社会上的最新知识及时有效的汇聚到图书馆,使其成为全社会知识的聚集地,最大限度地汇聚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将聚集的文化知识及时有效的传输给社会,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沐浴到知识的阳光。
1.3文化服务建设文明型小康社会
要建设文明型的小康社会,就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使社会成员具备较高的文明素养。公共图书馆应该开展各种文化服务活动,在文化服务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使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较高的道德涵养,形成高尚的文明习惯。以此为基础,将文明风尚扩展至家庭、企业单位然后推广到整个社会。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
如前文所言,公共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文化引导、文化输出、文化服务、文化熏陶的作用。可以说,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1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形成特色
周口市人口多,文化基础薄弱。如何通过图书馆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是图书馆面临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针对这种现状,局领导就为图书馆确立了“立足实际,创新手段,形成特色”的发展思路。在工作过程中,市图书馆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以文化惠民为主题,创新工作为途径,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方针。
2.2注重馆员综合素质建设,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馆员是图书馆发挥其职能的重要媒介。一个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不仅能对图书馆文化引导职能起到推动作用,而且能够帮助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为此,我馆专门组织馆员进行技能培训,让馆员在工作技能上过硬。平时,图书馆还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月底进行业务技能考核,对成绩比较好的馆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对馆员工作技能的强化,使每一位馆员掌握了娴熟的工作技能。
2.3不断充实馆藏,增加馆藏量
周口市图书馆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新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藏书量少,是一个现实而棘手的问题。扩大馆藏量,满足人民群众读书需求,是市图书馆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我馆制定的自身发展的首要策略。
我馆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其一,筹集资金,对外购书。虽然资金不是很充裕,图书馆把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新书的购买上。从开馆至今,图书馆已先后五次购买新书,购买金额50多万元,新进图书2万多册。其二,发动社会力量,踊跃捐书。宋河老子国学研究会,为图书馆捐书2万多册,价值200多万元。去年7月在全市范围内发起的向图书馆捐赠书刊活动,共有100多家单位参与,捐赠书刊35万册,其中书籍3万多册,极大的丰富了馆藏量。
程序化很好,但是否能解决所有问题?
“去年我们在程序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把DSP + Ad Network + DMP确立为有米广告精准营销服务的产品矩阵,以满足不同细分领域的广告主需求。”叶文胜说,“客户投放移动广告其实有非常多的选择,Hero Apps、Ad Network、DSP、BAT平台内部资源等,每种资源都有它的价值。但所有广告主的最终期望,几乎都想获得更高的效果回报。”对不少广告主而言,程序化就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效果目标而兴起发展的,这也是广告主们选择程序化营销的核心诉求。
现实中,程序化购买广告的投放效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媒体供给的流量水平则决定了基础的效果水准。伴随着平台采集数据的增长,各家公司在非统一的算法标准下,可能会给同一个真实终端受众带来不同的画像结果。当广告主面对投放参数纷繁复杂的时候,一旦理解不透彻而决策失误,就极易得出咫尺天涯的推广效果。然而要让程序化实现绝对的精准到达,在很多条件下,广告是无法覆盖更充分的大众群体的,这就局限了广告主的品牌声量和市场影响。而这些都是目前程序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有趣的是,我们看到了另一面,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各类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社媒账号,在做内容营销,而且做得风生水起。”叶文胜谈到,“这种社会化媒体营销走的路线跟程序化是不一样的,但仍有不少广告主选择。所以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把营销建立在社交媒体的用户账号上,并且以制造优质内容的形式让关注者自发传播,这种方法好像与程序化购买广告所赖以生存的技术对接、算法运用、数据处理“格格不入”,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维度。
当这两个不同的营销维度都有客户需求的时候,结合的尝试便会在善于创新的市场孕育而生。“在年初的时候,我们帮客户首发推广了手游《艾尔战记》,利用有米DSPAN进行。达到的效果很好,帮助客户导入了很多优质的游戏玩家。这时候我们就在想,如果能让更多的游戏爱好者看到有关这款游戏的信息后也下载试玩,会不会更好?虽然他们并不一定是这个类型的垂直用户,但通过优化,游戏的潜在用户群体却得到了扩展。”
结合社会化,为什么它是不可或缺的?
“故宫淘宝”“我只过百分之一的生活”“百事六小龄童”等案例在朋友圈的成功,已经证明了社会化营销的威力,然而这片市场目前还有非常大的挖掘空间。不同于程序化营销的注重理性、计算,社会化营销并非触感冰冷,它重视的是感性、内容,让品牌主动融入用户的日常社交使用情景中。
“很多时候,内容就是最好的营销,特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米过去一直在积累发展的,可以说都是‘硬广’。虽然广告形式从最早的Banner发展到如今的信息流、视频,用户体验越来越好,植入化感受越来越强。但本质还是一种用户被动收看的营销信息。而社交平台是利用兴趣与熟人传播内容的,你点击图片、点击文章,都是出于自发。因为你喜欢,所以会去关注。因为你对内容有共鸣,所以会去转发。因为你潜意识觉得朋友圈的朋友是可靠的,所以会受到口碑分享的影响。”人格化,是移动端用户的普遍特征,社会化营销之所以能有星火燎原的效果,就是契合了这个特征点。当广告不再被动地推到用户面前,当营销变成一种饶有趣味的内容时,用户便热衷于在他的社交应用里感受大V账号带来的每一条更新。所以社会化营销所带来的自觉关注价值和品牌情感共鸣,是程序化营销无法取代与衡量的。
好的营销,是把目标信息传播给正确的人,所以程序化完成了这个点。但如今消费者每日都在面对各式海量的信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看到的目标信息起反应,因此需要好的内容或者好的传播者引发更大的关注。公众号、微博大V、QQ空间等这类社交传播渠道,聚集着程序化投放难以区分的复合群体与内容死角。好的内容背书上热门大号,往往能引发潮水般的用户自传播。这就是社会化营销的特殊魅力。如果说程序化占领了计算广告的维度,那么社会化显然就是另一个内容传播的维度了。
“所以有米在2015年中成立了米汇,专注于社会化媒体营销领域。现在,我们希望帮助广告主完成程序化广告与社会化传播的结合,使客户的产品营销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转化,也可以获得大范围的品牌宣传。”叶文胜透露。目前,米汇平台已经涵盖微信公众号与微博认证资源,它与有米广告建立起有米科技在移动营销领域上两个方向的探索与落地。
跨维营销要怎么玩?
“‘跨维’,将重塑移动营销模式。”这是叶文胜在上海移动互联网营销大会演讲中首次提到的。对于程序化与社会化这两个各具特色的营销维度,有米率先走出了整合的道路。
“在通常的移动推广中,广告主要么对指定的媒体投放广告素材,要么把投放委托给程序化平台进行精准定向。而跨维营销则立足于用户日常的不同移动使用情景,定位‘硬’‘软’兼施的立体化整合营销方式。”
跨维,并不单纯指代跨屏、跨平台等移动营销界的技术实现手段,也不是指程序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叠加,它意含广告投放程序化、内容传播社会化、数据洞察场景化、流量覆盖全球化这几个细分层面的有机融合,构筑起立体的、多维度的营销操作方法:
从跨屏到联屏,从跨App到联App,不囿于单一类型的移动媒体覆盖
协调硬性广告与软性内容的输出分配,寻求投放效益与品牌美誉的最优化
通过多个数据截面综合描绘用户画像,洞察目标人群的真实需求
因此,我们想摸索一种新的模式,让幼儿在主题中、游戏中真正地融入社会,依托着社会的力量,支撑幼儿更完善、系统地掌握真正的、内化的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目标。
一、揭秘:“融入社会”式的教学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我们认为“融入社会”的教学模式尤为适合。
1.从“浮光掠影”走向“鞭辟入里”
3~4岁的孩子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对具体的、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记住。而在一些主题活动中,往往只是和幼儿“纸上谈兵”,说说而已,幼儿似懂非懂。相反,“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让幼儿近距离地接触,实地考察、验证……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习得宝贵的经验。
2.从“坐而论道”走向“亲身体验”
小班孩子对于说教完全不“感冒”(如:教师想向幼儿讲述救护车,包括外形、功能等,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幼儿听过了就忘记了),那么“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与所学“内容”亲密接触、亲身感知,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深入地探究(如救护车,可带领幼儿来到就近的医院内进行实地参观,让幼儿近距离地观察救护)。
3.从“淡然处之”走向“欢欣踊跃”
小班幼儿好动,喜欢接受一些新奇的事物,但是一般的教学模式只是待在活动室内,由教师带领幼儿完成活动。而融入社会式的活动可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接触到活动的内容,并且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一些在活动室内发现不了的东西,从而让幼儿对教学内容兴趣更为浓厚,探究欲望更为强烈。
二、探秘:“融入社会”式的教学在实施课程中的探究
定位在小班运用“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后,就要寻找适合的方式让主题活动、创造性游戏、个别化学习的内容能在融入社会中开展,并让幼儿更好地得到发展。
1.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在小班刚入园的阶段,幼儿正处于与父母分离的阶段,特别需要的是陪伴,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适宜开展任何的主题活动、创造性游戏等。在这样一个适应阶段过去后,慢慢进入开展活动状态了,对于这些幼儿来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性游戏,怎么玩创造性游戏,可能更多的只是去摆弄玩具、材料。在这样情况下,可根据当前幼儿感兴趣的创造性游戏内容进行外出参观,让幼儿实际地去观察物品的摆放,工作人员如何工作、对话等等。
如我们在游戏时,孩子们提到要买东西,需增设超市。所以,在开设前就带着孩子们去了超市,孩子们发现了超市里有那么多的物品,还发现了物品原来都是分类摆放的……
参观后幼儿回到幼儿园开设超市就有了一定的经验,不用教师再运用一些语言进行描述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每次开设新的游戏时,都会带着幼儿先外出参观,之后再进行游戏。
2.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必将主题内容先进行讨论,制定目标、内容等,并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让家庭这一“粮草”先行,通过嘟嘟养成记或校讯通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有目的地带着幼儿融入社会、来到大自然进行小调查。
如在“春天”这一主题中,兵马未动,家庭这一“粮草”先行动了,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河边寻找柳树,来到草地上寻找钻出土地的嫩草……
在主题开展前进行小调查,为主题开展奠定基础的形式不仅让主题顺利开展,并且让幼儿学会了观察、记录等学习能力。
3.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主题的开展,内容的安排,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或幼儿的兴趣设计、安排的,并且在主题中安排了一些幼儿自主观察后的谈话活动。班内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存在的,所以需要这样的谈话活动让每位孩子都有机会来说一说自己的观察所见,不管孩子说了什么,对不对,好不好都不重要,只要孩子愿意说,愿意大胆地说就是最大的进步。
如在“汽车叭叭叭”主题中,实施主题的第一天就带领着孩子们来到大马路上,让孩子站在路边寻找各种各样的汽车,孩子们个个眼神发光地看着,呐喊着:“公交车!”“那是卡车!”……
看得出来孩子们对车兴趣浓厚,更对实地参观的形式感兴趣,孩子们能自己找认识的车,并观察车的样子等,比起在活动室内看教师播放的PPT有意思多了!
4.聚精会神,定神细观
根据主题的内容,可能需要一些外出参观,让幼儿对主题内容或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实地的参观,近距离接触,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主题内容。比如在小班“汽车叭叭叭”的主题中,孩子们对于汽车的兴趣很浓厚,但是对消防车、警车、救护车、疫苗冷链车等特殊车辆比较陌生,最多在马路上、电视上或书本上见过,真正站在特殊车辆旁边几乎没有过。随着主题的推进,带着孩子们来到医院近距离地观察了救护车,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救护车里面有那么多的设备;参观警车的时候孩子们对警察叔叔的敬意油然而生,对警车更是崇拜得不得了,跃跃欲试要上车“试驾”一番,还发现了警车原来跟爸爸妈妈的车差不多,但是有好多按钮,还有警铃呢!
在实地跟特殊车辆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极高,兴趣也很浓厚。
5.周边取材,资源利用
幼儿园里也是一个小社会,在主题的开展中,要充分地利用幼儿园的资源,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进行采访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事先和孩子进行讨论:“在采访的过程中,可以问些什么问题?”这样的讨论避免了在采访过程时无话可问等问题。如在原创主题中,孩子们就去采访了幼儿园里的保安叔叔、食堂的阿姨,还有打扫卫生的奶奶,孩子们问的问题可多了,争先恐后。这样的活动开展,让孩子能真正地和“社会”中的人接触,并且和他们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不仅锻炼了胆量,还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透秘:“融入社会”式的课程文化的点睛之处
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应该真正地让幼儿走出活动室,与社会、大自然亲密地接触,在接触中去发现、去获得。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幼儿在外出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分析、学会了描述、学会了发现……
1.增亮课程内容――闪光
数字城市中,包含大量的功能模块,而基础测绘有利于实现各项功能模块的融合应用,提供数字城市建设时所需要的信息,规范数字城市的规划。基础测绘是一项信息化技术,满足数字城市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基础测绘提高了数字城市规划的准确度,发挥基础测绘的优势。
1 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测绘的有效应用
结合现代化数字城市建设,分析基础测绘的实践应用,例举比较常见的几点应用。
1.1 基础测绘下数字城市建设
数字城市建设中,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如:GIS、GPS。而基础测绘的应用,将数字城市建设所需的技术引入到测绘现场,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应用。目前,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时,引入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用于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高效的测绘方法,体现基础测绘的多样化优势。基础测绘中的信息技术,构成了基础测绘系统,在多个方面上保障数字城市建设的规范性,落实系统性的基础测绘技术,一方面提高了数字城市的建设速度,另一方面维护测绘的准确性。
1.2 基础测绘在城乡建设中的应用
城乡规划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时采取基础测绘,可以按照城乡的现状,提供可行的规划方式。数字城市在城乡问题建设上,必须以最基础的地理规划为主,而基础测绘能够在空间上准确的定位城乡规划,同时利用地形图的方式表现城乡规划的结果[1]。近几年,我国城乡建设的速度比较快,加快了城乡建设的速度,按照数字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基础测绘找准城乡规划中的信息元素,测绘部门规划信息元素,为城乡建设提供科学的测绘信息,完善城乡规划的内容,进而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的速度。
1.3 基础测绘服务于防灾应急系统
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理空间,需要具备防灾应急的能力,用于降低灾害的发生机率。数字城市在构建防灾应急系统时,通过基础测绘收集地理数据,着重分析城市地质的空间信息,找出可能潜在的安全隐患,如:地震、水灾等,利用集成化的方式规划到同一个系统内,根据数字城市的防护需求,设计防灾应急系统。防灾应急系统内的地理信息较多,应该落实基础测绘的应用,集中预防地质灾害,在基础测绘的应用下,实现公共状态的预防。
1.4 基础测绘提供城市建设的保障
数字城市建设状态越来越明显,各种技术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基础测绘为推进数字城市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持[2]。例如:基础测绘辅助数字城市建设中的监控系统,按照数字城市的要求,构建遥感影像获取系统,专门收集地质空间信息,如:灾害情况、地理信息等,第一时间内整合所需的信息,服务于救灾过程。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监控中占有很大的应用比重,结合数字城市建设的需求,完善基础测绘的有效应用。
2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改进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处于逐渐成熟的发展状态,结合数字城市的建设实况,还需在基础测绘中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2.1 推进数据的共享
数据共享可以提高基础测绘的服务水平,加快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时效性。我国城市发展的速度不同,数字城市建设的效果也不同,为了实现数字城市的协同发展,基础测绘部分应该具有数据共享的特点,共享地理数据、空间信息,缩小数字城市的建设范围,各类基础测绘的数据存储后,可以随时进行调用,消除了测绘数据浪费的情况。基础测绘中的数据共享,统一数据的使用标准,规范了数据的不合理性。
2.2 平衡基础测绘的发展
基础测绘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我国存在部分城市在完善数字化转型时,忽视了基础测绘的应用,未能有效的编制基础测绘,导致数字城市建设规模不平衡,缺乏基础测绘的支持[3]。基础测绘信息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必需因素,融入基础测绘信息后,才能保障数字城市建设的平衡发展。
2.3 促进基础测绘的创新
基础测绘缺乏创新的能力,仅停留在软件应用上,脱离数字城市建设的要求。按照数字城市的建设发展,基础测绘表现出停滞的缺陷,应该实行测绘创新,构建基础测绘数据库,归类存储城市测绘的数据,促使数字城市建设时,不需要重新进行基础测绘,直接使用数据库内的信息即可。
2.4 拓宽基础测绘的范围
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测绘的时间较长,应用范围受限,所以拓宽测绘范围,是基础测绘的改进要点,准确的实践基础测绘的信息。拓宽基础测绘范围时,应该丰富测绘产品的使用,普及先进测绘技术的应用,快速实现数字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体现基础测绘的优势和价值,完善基础测绘信息的应用,保障数字城市的顺利建设。
3 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测绘的发展
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测绘,朝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是实现GPS、GIS、RS的一体化应用。3S技术的一体化应用,提高了基础测绘的效率,各项技术之间相互辅助,根据数字城市的根本信息,构建测绘信息网络,有目的的控制测绘信息的应用,全面记录数字城市的建设数据[4]。除此以外,基础测绘发展中,还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数字城市建设的市场化发展,减轻基础测绘的使用压力,确保基础测绘的稳定发展。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测绘,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还要具有规范性,避免引起测绘误差,进而优化数字城市测绘环境,保障测绘结果的准确度,监督数字城市建设的标准化进行,强调测绘发展的基础性。
4 结束语
基础测绘的系统性强,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数字城市的精确化建设。目前,数字城市建设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基础测绘提出很多要求,积极发挥基础测绘的优势,完善数字城市的建设,以免影响数字城市建设的效益,进而体现出基础测绘的优势与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倬.从数字城市谈城市测绘的发展[J].北京测绘,2003,4:1-5.
[2]李维森.浅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的创新[J].测绘通报,2011,9:1-5.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凸显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能否彰显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能否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态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教师教学智慧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教师从三尺讲台走进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身份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助者和促进者;智慧的教师有能力迅速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学习不是授受知识技能的个人活动,而是个体参与知识技能所联结的共同体的实践,是文化共同体的开成与个体成长相辅相成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原本就是“学习共同体”,需要彼此共同承担促进双方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责任。师生关系平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会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的现时演练,这种演练体现出师生间交往互动、共同进步的热情与热诚。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即在这演练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展示和积淀。
教学规律的总结积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生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机地机灵处理不可预测的突发状况和偶然事件,这种随机行为实际上就是教师展示出来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能化解窘镜,能解决意外难题,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面对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课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说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是随机的、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相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记录且细细体会自己所遭遇过的每一次处理不可预知的教学事件的经历,日积月累,教师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的,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平时越注意对教学规律的总结和积累,越能很好地在课堂中体现教学智慧,比如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规律、教学与发展辩正统一规律的掌握。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统一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两者相辅相成,离开了智力因素的辅佐,非智力因素就不可能存在,而智力因素的开发,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与发展是相互促进,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同时也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比如,教师预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可以说明其很重视对学生们智力因素如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就某一论点畅所欲言,说明其有意地对学生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大家从实际出发,大胆设计,勇于创新。
课堂情境的建构——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平台
课堂情境是师生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时所必需的教学背景,课堂情境的建构是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它可以充分表现为师生间教与学的状态、情感与情绪交流的方式,以便师生达成共识。良好融洽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为师生之间在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互动活跃的课堂情境意味着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合作学习方式,它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顺利进行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教学智慧的自主发展。
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展示其教学智慧,同时,课堂教学情境的建构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师生共同构筑教学情境,使课堂迭起,师生彼此引领成长。比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文中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真实地融入于文中情境;接着,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认知情况和当时的教学状况,倡导大家进行相关的辩论,这说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课堂信息,并加之利用,寻找新的顺应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构建教学情境,无疑为自身教学智慧的生成筑就了平台。教师从中体会了成就感,收获了幸福感,会激励教师更加富有热情和激情地进行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充分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智慧性地教学,他们会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课堂情境中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才会灵性地进行学习;而教师也会从中收获启发和教育,其教学智慧的价值追求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于课堂实践中。
综上,充满教师教学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也就是说,智慧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遴选上,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注重“合作性”和“开放性”;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指导认识,关注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这都是教师教学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彰显。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047-02
0 引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最为关键的一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促进河南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我省三化协调发展及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其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将对我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产生深远影响。
1 河南省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基本情况及实现度分析
1.1 河南省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基本情况
1.1.1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几个主要指标的变动情况
在衡量地区经济实力时,应同时参考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项数据。2013年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155.86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8.64%,增加了2556.55亿元,人均GDP达到34174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8.5%,增加了2675元。2009-2013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2.29%,平均每年增加2827.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25%,平均每年增加2999元。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发展增速较快。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是反映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健康、正常的经济体,应该保持较低的失业率。河南及中国2009-2013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资料显示,中国城镇失业率相对比较稳定,河南的城镇失业率呈递减趋势,且各年份均低于全国的城镇失业率,说明河南省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1.1.2 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情况
2013年河南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98.03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9.56%。2009年至2013年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递增11.07%,平均每年增加9167元。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以后,河南省的城镇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按照国际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30%至40%代表人民生活水平富裕。2013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为32.5平方米。2013年河南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为8475.34元,2009-2013年,平均每年递增13.7%,平均每年增加804元。与城镇相比,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较快,但由于历史原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每年递增的绝对收入与城镇差距很大;河南省农村恩格尔系数2007年以后降至40%以下,2013年为34.4%,各年份相比,农村恩格尔系数要略高于城镇,说明总体来看,现阶段农村的富裕程度要低于城镇。
1.1.3 社会发展及和谐
2013年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64,2009至2013年间的收入比依次为:3.00,2.88,2.76,2.72和2.64,逐年呈现递减趋势,说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减少,但整体的差距依然很明显。
1.1.4 文教卫生
2013年河南省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达到211个,每千人分摊的病床数及医生数分别为4.25和1.9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1%。
1.1.5 生态环境
2013年河南省森林面积达359.07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总量的1.72%。森林覆盖率为21.5%,环境污染治理占GDP比重0.9%。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额度,2013年投资总额达到288.1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09.89亿元,增长了61.67%。
1.2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度分析
参照国际通用的评价指标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与我国相关部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标准相比,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与全面小康的十大标准相比,河南省及全国绝大多数指标达标,其指标数值远远高于全面小康的基本标准,总体来看,河南省全面小康的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河南省在城镇化率、千人拥有医生数方面未达到标准,需要在城镇化建设和医疗方面有所加强。
2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与问题
2.1 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相比,2013年河南省人均GDP水平远远高于基本标准,但进一步分析所辖18市的发展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差异显著。河南省各市GDP发展不均衡,区域之间的水平差异显著,GDP最高水平为郑州市6201.85亿元,最低水平济源仅为460.13亿元,差距达5741.72亿元。所辖18个市GDP平均水平为1808.51亿元,其中有14个城市GDP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河南省人均GDP水平区域差异仍然显著,郑州与周口的人均GDP相差47714元,平均每市的人均GDP为37192元,其中有11个城市人均GDP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2.2 河南省医疗发展整体不够完善
与全国医疗卫生水平相比,河南省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及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占全国比重分别为6.5%,6.5%,7.33%和7%,从医疗卫生总量水平来看,河南省医疗卫生总体水平不低。但河南人口总量较大,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为1.92(全国:2.04),其中城乡差距较大,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24(全国:5.27),人均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相比,医疗方面不达标。通过调研,河南省医疗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①医疗机构及医疗人员的分布不均衡;②城乡之间的医疗水平差距较大。
3 河南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措施
3.1 加快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越来越重视消防安全,对自己的利益的保护程度也越来越高。能否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是现在消防执法部门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一些潜在因素给消防执法部门执法过程中带来了困扰。例如,法律法规变更的速度远比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现行消防执法监督体制陈旧;公安现役体制消防机构决定了人员调动频繁,因此难以保证执法队伍的稳定性。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在当前消防工作形式下更需要消防执法人员加强业务学习,不仅要加强执法力度,更重要的是提高执法水平,不断适应消防工作发展变化的需要。本人结合自己几年的工作经验,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消防法制建设带来的成果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消防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原先的《消防条例》演变为现在的《消防法》、各省出台相应的《消防条例》、社区消防网格化管理、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等等。自这些政策实施以来,重大亡人事故相比过去有所降低,这些制度的出台,无疑是消防法制建设带来的成果。
二、西宁市消防法制建设的现状
(一)消防执法监督警力薄弱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是整个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是青海省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西宁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649平方公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有1325家,西宁市消防大队共辖10个中队,现役执法监督人员共有75人,按人均算每名执法人员要分管近50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按单位属地管理原则,支队级原有的重点单位“下放”到大队以后,大队消防监管的难度增大。而且除日常监督外,大队消防监督人员还要承担繁重的专项整治、火灾调查、消防宣传和各类大型活动消防安全保卫以及其他一些临时性、突发性工作,这样一来,消防执法监督人员都会感到力不从心。
(二)消防执法队伍不稳定
消防执法监督人员调动较为频繁。有些执法人员刚刚熟悉掌握本辖区内的一些基本情况,却又因为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太长而被调到其他地方,导致新单位工作的脱节。
(三)消防行政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从事消防监督工作的不少老同志存在啃老本的思想,缺乏学习动力,只满足于自己的“经验”,在处理各种矛盾时或避重就轻,或盲目蛮干,不适应消防工作的需要。有些在其他岗位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都调到了防火监督岗位上,造成了防火监督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也给防火监督队伍的成长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
(四)小场所消防安全比较薄弱
西宁市小场所发展尤为发达,现有2万多家个体小场所,而相对于一些大型单位和企业来说,这些小场所私营单位就存在几个弊端:一是场所设置不合理,一部分小场所均把自家的房子来当作营业场所,也就是通常说的“家庭作坊”;二是场所消防设施短缺,很多小场所是未经消防审批,势必导致场所内消防设施不齐全;三是员工消防安全素质不高,大多数员工都为外地较穷地方来,自身素质并不高,所以也没有意识去学习一些消防安全常识。上述三个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西宁市很多火灾均发生在这种家庭作坊内,可见这种个私企业消防安全的薄弱程度。
(五)农村、社区消防安全基础薄弱
西宁市共有近500个行政村、80多个社区,一直以来,农村火灾扑救就是一个难点问题,由于农村消防设施的匮乏,对火灾扑救势必造成很大的困难;一些乡镇工业园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当地经济速度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居民以老、弱、妇、幼为主,一旦发生火灾,逃生自救能力较差。
三、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
(一)体制的变化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我国消防机构为现役制,按照国家的政策,现役部队大多采取裁员制度,虽然,这几年来消防部队有所扩编,但对于消防执法监督人员未达到一定量的变化,这一点就遏制了消防执法监督人员的发展。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逐年增加,由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数量的递增,消防执法监督人员的数量不变,造成工作的严重脱节。
(二)政府奖惩措施不当,导致责任制未落实
《消防法》虽然明确了各政府部门职能要求,各政府部门也提高了对消防的认识,但对其要求没落实到实处,造成制度挂在墙上执行力在嘴上,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现象。对一些违反消防行为,没有及时的处罚和更正,导致消防安全工作不能长时间开展。
(三)部分单位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消防安全设施维护
一些单位片面地认为:发展就是搞经济。忽视了消防安全,现有的消防安全设施损坏了却置之不理,消防设施巡查、维护、保养均不到位。
(四)部分执法监督人员缺乏责任心
主要表现在:一是围绕规避责任开展工作。有些监督人员看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火灾发生的几率以及所造成的损失都在大幅度增加,重特大和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也时有发生,使得一些消防监督人员因害怕责任倒查而过分的谨慎,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工作任务能推则推;二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一些执法监督人员,不主动掌握消防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自己的业务,在一些违反事件上不能给予合理的处罚。 四、消防法制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联勤联动,完善监督检查机构
近年来,各地消防部队开展网格化消防管理机制,但取得的效果不佳,为此,加大联勤联动,完善监督检查机构是有必要的。一是要加大派出所的执法监督。公安派出所要将消防监督责任分解到每名责任民警,明确职责和任务,形成所领导负责、专(兼)职消防民警具体指导、管片民警抓落实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消防工作考核要与民警的政治荣誉、经济利益挂钩,在制度上提高民警自觉行使消防监督检查职能的责任意识。二是加大社区、农村的执法监督。指定一些社区、农村公务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各社区可按照重点单位的数量确定社区内执法人员,执法人员经过专业消防培训,并签订法律责任状,保证执法监督正常开展。
(二)充分发挥消防机构和公安法制部门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法制干部队伍
目前,我国公安消防机构主要是现役体制。由于现役体制人员调动频繁,绝大部分执法人员在岗时间较短,而一旦稍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就面临调动和转业。而目前的消防执法是一项技术性高、原则性强的工作,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法律知识。这种体制决定了消防机构很难建立起一支稳定的执法队伍,同时这种体制也不利于在职干部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
针对这种执法机制暴露出的矛盾,笔者认为只有尽快推进消防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防火工作的开展,让防火工作更加有效,从源头上减少火灾的发生。
(三)加大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宣传教育机制
消防宣传作为消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传播消防知识,普及消防法规,提高全民消防意识,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农村留守人员大多为老、残、妇、幼,要做好消防工作,宣传必须要先行、要创新。一是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在形式上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内容要生动、灵活多样,开展一些贴近群众生活、贴近实际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消防宣传活动,防止内容单一、僵化,防止刻意编造、搞表面形式。二是要在宣传渠道上作“文章”。如以乡镇街道消防培训基地等宣传阵地为依托,拓宽宣传渠道和领域。三是要突出宣传教育的社会效应。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关培训机构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培训内容。
(四)完善规章制度,做到奖罚分明
一是要严格执行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不执行等于没有制度。各政府部门结合法律法规相关要求,认真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二是要强化责任追究。要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让规章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一旦触碰,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五)健全执法人员教育培训机构
大队要改变过去全员培训、没有重点的弊端,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分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转变以往大比武就是战训比武的观念,把建筑工程消防审核、验收、监督检查、实施行政处罚、基础法律法规知识、运用防火监督装备等纳入比武内容,深入开展消防监督业务大比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