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培养方向

大学培养方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9 09:02: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培养方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培养方向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高级英语人才、应用性人才逐渐过渡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以知识为本、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英语(国际新闻)专业是国内高校最先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与改革的领域之一。率先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试验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在1983年在英语系开设了国际经贸和国际新闻两个专业之后,其他外语院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也纷纷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与试验。我院于2004年成立伊始,就开设了这个专业,我们在校本部中国传媒大学办学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传媒英语复合型人才。

一、我院英语(国际新闻)本科专业的现状及问题

1.课程设置分析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除了公共课以外,专业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英语技能课(基础英语以及训练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的课程)、英语知识课(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并建议三个模块的课程比例为65:15:20。需要指出的是我院英语(国际新闻)专业是属于英语专业的一个方向,隶属于英语本科专业,其课程设置应该执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大纲》。下图是我院课程结构比例:

上述图表反映出我院该专业课程设置有些概念尚不清楚,如“基础教育课程”按通常理解应该是英语学科的基础课程也就是《大纲》里的英语技能课,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我院的课程设置是不符合《大纲》规定的。而“专业教育课程”再加上“实践与创新教育要体系”占到近60%,似乎与《大纲》所提议的知识模块比例有出入。实际上,由于我院是独立学院,生源英语基础与其他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很多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在此情况下,应该尤其要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因为“复合型高级英语人才”的全称定义中“外语”应该为核心。“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核心是外语人才”《大纲》在对新时期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提出的五个具体要求中将扎实的基本功放在首位也充分肯定了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语言的能力是根本”。

2.新闻专业课与语言技能课无法融合

一直以来,我们按照传统英语教育模式结合其它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在一二年级加强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在三年级开始加入专业课程。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和技能,我们开设了英语新闻编译、国际传播学导论、新闻理论、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新闻采写、传媒法、英语采访艺术、媒体素养、摄像机运用及非线性编辑、传播学概论、外国新闻节目研究、国际新闻写作、新闻镜头应用等诸多新闻方向的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和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问题,专业课程中大部分是采用中文授课。最后的效果连续3年我院的英语专业四级过级率只有50%左右,不及全国平均及格率60%。总之将两个专业简单叠加的培养方式无法将语言技能课和新闻专业课真正地融合,导致学生对两方面的了解都流于皮毛,根本谈不上用英文直接从事新闻传播业务。

3.复合型师资队伍欠缺

目前,我系主要师资力量都是英语专业本、硕层次毕业生,所学专业主要是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教学法等,对本专业以外的新闻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实际上,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束定芳在评论2000年《高等学习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设课要求时指出,“这一份课程设置的清单完全反映了大纲制定者对英语专业的定位:英语专业应成为复合专业。但如果所有的英语专业都要按这样的要求来设置课程的话,那全国即使是最好的外语院系也根本做不到。”

二、英语(国际新闻)本科专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建设的重心所在,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基于我院“信息传播领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的课程设置既要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要遵照英语(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大纲》要求。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大纲就新时期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所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要求――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较高的素质,哪一项也不应舍弃。这一板块是最能有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部分,同时也恰恰是这一板块最容易受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实施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在总体上削弱常规英语专业的强烈人文倾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学生就业要求的压力下,“……各类人文课程被大幅度削减,课时大幅度压缩。……功利主义成为教育的指导原则。” 我们作为一个新兴院校应该在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多渠道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外语专业的广大教师是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主力军。近五十年来外语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靠的是这批教师,实现21世纪外语专业教育改革也要依靠这支师资队伍。”而复合型外语师资的匮乏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毫无疑问,当前大多数外语教师都是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这支队伍在英语技能方面有扎实的功底”,“英语专业的师资擅长于文学、语言学、文化研究和地区研究,而涉及经济、金融、管理等的专业知识则是他们所不擅长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我院的复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有计划地引进跨学科知识硕士以上学历人才:英语学士+新闻学或传播学硕士博士;海外毕业的新闻学或传播学硕士博士。

――立足于院内外培训,掌握新闻学传播学领域相关知识。新闻传播学是我院母体学校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领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培养我院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资助我系教师到国内权威院校进行相关课程进修,同时,也鼓励教师们考取相关证书,对获得证书的教师们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鼓励外语教师进行学历深造。制定政策鼓励和资助外语教师攻读传媒领域相关研究班或者新闻学、传播学硕士以上学历。

――加强与媒体单位合作。请媒体单位资深人士定期来我校讲座,也请教师外出到媒体单位进行实践和见习。加强与媒体单位的合作是保证我们英语(国际新闻)专业实践性最有利的措施。

结语

独立学院招收的是第三批次本科生(三本),这批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基础、学习兴趣与母体学校的生源情况有很大差距,英语专业同样如此。但,“一本”、“二本”和“三本”英语专业同属本科层次教育,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尽管有专家已经指出全国各地发展情况极为不同,各校性质、生源、师资情况相差也很大,这种情况下制定一份统一的大纲是否合适值得进一步考虑,但是更为关键的是,独立学院的学生跟其他高校的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市场是一样的,况且我院地处东部沿海经济、教育等发达地区,身处名校“包围”之中,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本院特色及母体学校优势学科,制定科学课程设置,积极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和多渠道打造能胜任英语+新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以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传媒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参 考 文 献

[1]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2]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篇2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15-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扩大招生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学毕业生不断涌向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由此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培养目标陈旧、教育过程僵化等问题。因此,从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教学话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大学生创业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同时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二、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在当代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应该从一入学就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打消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虚荣心。大学生在以前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为了下一个阶段能够在最好的学校读书。而上大学以后,大学生普遍会觉得,自己已经考入了大学,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失去了奋斗目标,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只要考试得六十分就万事大吉。高校和教师应该及时地纠正大学生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想,让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不能让大学生象“温水煮青蛙”一样,在高校相对封闭的“象牙塔”里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要让其充分认清就业情况的严峻形势,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有目的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这样学生才会打有准备之仗,平时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才更加有针对性。大学生要具备学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有学位不一定就能找到工作。大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应该是创业者。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责任感、团队意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胜一筹。

三、从教师改善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应该拥有创业的经验,要对创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有很好的洞察力。教师要主动提高创业教育意识,不断增加创业经验,到企业挂职锻炼,多参与社会的创业实践。学校要吸收社会上那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工作。这些兼职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现身说法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新鲜的内容。创业教育教师不但应该加强理论研究,而且要多参加培训项目,改善教师的创业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到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四、从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以就业市场为教学导向。高校越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学生就越有可能成为创业者。创业教育应该作为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内容,以必修课、选修课、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形成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宽泛,包括不同领域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应该开设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创业课程,这样才能使创业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教育采取直接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补充的方法,通过单独开设创业课程,使大学生直接接受创业知识。高校通过各种鼓励创业的措施,营造推崇创业、鼓励冒险、接纳失败的创业环境。师生在浓厚的创业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崇尚创新、崇尚创业的理念。在这种创业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大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创业一线。创业在高校成为一种热潮。

对一所大学来讲,育人是根本,就业是目标。就业率是社会检验高校是否实现办学目标的标尺。因此把握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培养出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高校应该随时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横向比较,纵向挖掘,确定本校的层次定位,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师资、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情况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特色,扬长避短,全力打造品牌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合格、适用的人才。高校要及时跟进就业指导工作。我国大学往往临近毕业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且学生多是在课堂上接受纸上谈兵似的讲解。高校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参与招聘会,感受就业氛围;四年级集中向学生传授求职技能技巧。这种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增强就业能力。

五、从政府改变服务方向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引起了政府的积极关注。政府需要在政策、政府项目、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研究开发转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宏观环境。同时,要加强创业教育网络建设,及时相关政策、项目、实训、成功案例等信息,畅通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教育科学评价机制和创业信息的跟踪机制,收集反馈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数据库,把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据。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形成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法规,促进以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为目标的系列法案出台,促进高校专利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衍生公司的创办。要形成完善的创业基金体系。政府要设立国家创业教育基金,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优秀创业教育学生以及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创业。

六、结语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不足。因此,要结合我国的教育水平、师资能力、学生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发展途径。我们提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准突破方向。

参考文献:

[1]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3-44.

篇3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方式,与自我教育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者自我选择,自我内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种自律、自主的活动。同时也是自我认识、评价、约束、激励和完善的教育活动。自主学习重视个体差异,鼓励学习者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者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自我选择,自我提高。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觉主动学习[1],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特点,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以及所需学习材料等,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以实现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三个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大学优良学风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决定了大学生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是否能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大学生正处于“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使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则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学习效果上受多重因素影响。

1.个人理想的影响

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存在显著正相关。[2]实现理想是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对帮助理想实现的一切知识保持强烈的兴趣并自我选择,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学习障碍,不断接近并实现个人理想。理想从时间跨度上可分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可以持久地指导学生不断进步;短期目标在阶段内会对学习活动起到指导作用,但是,在既定短期目标实现,没有新的目标产生时,学生便会迷失自我,学习盲从。一些学生在中学时期往往以考入大学为理想,不断努力,以优异成绩考入理想大学,但进入大学后,缺乏人生理想、学习目标的指引,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大学就是简单的混毕业证,学习动力缺乏,学业每况愈下,甚至不能完成学业。近年来学习无用论、60分万岁、拼爹等论调在学生群体中甚至成为部分学生的共识,这种混学位证、毕业证的群体在学生中占据一定的比例,由于这类特殊群体的存在,不仅导致这部分学生虽然经过了四年大学生活的培养,但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却没有显著提高,同时,还会给整体学习风气的建设带来冲击。

2.自我效能的影响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充满自信心,具有更积极的学业成就定向,这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得他们能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新知识。[3]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主动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主动向学习障碍发起挑战。而且,随着每次成功,自我效能感会愈加强烈,从而形成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的良性循环;自我效能感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逃避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学习依赖性强,而且每次学习失败更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了一触即溃的边缘,这就形成了自我效能感弱—自主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效果不佳—自我效能感降低—自主学习信心再次下降—学习效果严重不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学生一次又一次降级甚至放弃学业。

3.学习动机的影响

篇4

探究四所重点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兴趣要求;并根据学生对当代体育课程的喜欢程度,

及其爱好和建议,寻找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为重点高校的体育课程教育改革提高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体育课程;课程设置;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101-04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高科技已经逐渐地替

代了人类许多繁重的体力劳动。正当人们享受在从劳

动中摆脱出来的喜悦时,随之而来的却是诸如糖尿病、

高血脂、高血压和心脏病等诸如此类的“富贵病”,

究其原因就是人们抛弃了许多日常的体力劳动,同时

又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而造成的。这类慢性病,不仅

耗费国家大量的资金,同时又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普及“终身体育”的思想,迫在眉睫。

高等学校教育,是大学生从学生时代过渡到社会的

关键环节。当代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比较成

熟,能够对各种事物和思想做出明确的判断。如果能够

在这一时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教育,并通过体育

课堂的言传身教,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习

惯。所以,文章通过对辽宁省4所“211”工程重点院

校的学生对体育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探究其学

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方面存在的优

点和不足,为培养大学“终身体育”思想服务。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和大连海

事大学的体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掌握体育课程内容

的设置和分类,查阅有关“终身体育”的概念、意义

和举措,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教师问卷和学生

问卷两种,分别在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

学和大连海事大学4所重点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

在该校教师的帮助下,共找到26名毕业生,并填写了

毕业生问卷。

1.2.3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

据进行收集、分类、统计、求和与百分比的统计,为

本研究做数据支撑。

1.2.4 逻辑分析法综合运用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比较等逻辑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辽宁省重点高校体育内容的现状分析

2.1.1 辽宁省重点高校的教学指导思想

(1)重点高校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指导思想决

定着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

想的基础环节。通过对辽宁省四所重点院校的教学指导

思想的调查发现,四所重点院校坚持贯彻国家教育部的

指导方针,融会贯通“终身体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原则,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为目的。由此可见,四所重点高校在教学指导思想,能

够把握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为实施培

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计划奠定理论基石。

(2)重点高校体育工作者的教学指导思想。高校

体育工作者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实

施者。因此体育工作者对高校教学指导思想理解的深

度、实施的力度同样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

计划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如表2所示,目前4所高校的体育工作者的教学

指导思想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

的习惯”所占比例仅为6.3%,排列第四位。可见,高

校体育工作者对“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认识不够,大

部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模式,认为传授

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在一定限度内提高学生的体质,

就完成自己的教学使命。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和进步,国家对高校体育课的要求和学生对体育课的

需要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

质仅仅是工作的一方面,如何能够让学生喜欢体育、

并坚持“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要目标。

因此,作为教学工作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应该不断加强

学习,把握时代的脉搏,更好地为培养社会接班人服务。

2.1.2 辽宁省重点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如表3所示,

通过调查发现,在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中,提到“基

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自觉锻炼习惯,良好的行为规

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

思想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在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尚未提

到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体育

课程中提高上课内容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

运动的积极因素。体育课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的重要

因素,趣味性不强,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

更谈不上培养其终身体育的习惯。如何提高体育课程

的趣味性,应该是体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2.1.3 辽宁省重点高校的课程设置通过调查发现,辽宁

省四所重点高校所开设课程种类分别为大连理工17门、

辽宁大学12门、东北大学13门和大连海事大学16门。

四所高校课程开设种类也比较相似:第一类,传统的

体育课程,例如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和乒乓球。

这类课程在我国高校开设时间最长,群众基础较好,

课程内容安排相对完善,并且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该

项目的比赛,因此比较利于在学校开展,并且能够受

到学生的欢迎;第二类,东北特色项目,例如速度滑

冰和轮滑。速度滑冰历史悠久,由于东北特殊的气候

条件,现已成为北方学校的特色项目运动。随着我国

短道速滑队屡次在冬奥会上夺金,该项目已经越来越

受群众喜爱。于此同时,速度轮滑不仅是北方人夏季

的娱乐项目,而且也是我国南方也已经如火如荼的开

展起来。此类课程不仅受北方学生喜爱,对南方学生

而言,也充满了神秘和刺激,便于学校开展。第三类,

社会大众较流行运动项目,例如游泳、网球、羽毛球、

健美操和搏击等。身体健康已收到全社会的关注,许

多健身俱乐部针对各阶层工作者开设这些体育项目,

使得参与这些项目的群众日益增多。

通过表4也可发现,我国可开展76项体育运动,

相比之下,这四所高校开设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12-17

项之间,仅占17.9% ~25.3%。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

不仅喜欢接受新事物,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所以,这些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四

所重点高校有必要增设其他未开设的体育项目,吸引

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2.2 辽宁省“重点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程满意度调查

2.2.1 辽宁省重点高校在校学生对已学体育课程满意度

调查

如图1所示,对200名在校学生的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体育课程进行评分,反应学生对课

程的喜爱程度。调查发现男女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相

差悬殊,男生对篮球、羽毛球和滑雪三个项目的喜欢

程度超过80%,排球、武术和健美操三个项目的喜欢

程度低于40%;女生对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

游泳的喜欢程度超过70%,而对足球、篮球、排球、

武术、速度滑冰和轮滑的喜欢程度低于20%。由此可见,

目前四所高校的课程亟待改革。一些不受欢迎的课程

不仅浪费学校资源,同时也浪费学生的时间,上课的

效果必然受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

心理,反而不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调查的十三门课中,男生对课程满

意程度超过70分的共有5项,女生对课程满意程度超

过70分的共有6项。由此可见,这四所高校在体育课

设置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有必要将满意程度低

于20分的体育项目进行删除或者改进,开设学生感兴

趣的课程,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2.2 辽宁省“211”工程重点高校毕业生经常参加的

体育项目调查如图2所示,通过对已毕业的26名四

所重点院校的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他们经常参加的活

动有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网球、健身、台球

和保龄球。这些项目中,羽毛球每月参加的次数最多,

平均每月可达10多次,受欢迎程度较高;其次是俱乐

部健身;参与篮球和足球运动大多是响应单位组织的

集体活动;其球和保龄球是毕业生们在学校期间

尚未接触过的项目。

由此可见,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并没有与学生毕

业后的体育生活联系在—起,只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力

量和场地设施片面地选择体育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学

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继续参加这些体育项目。所以,学

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应该从学生毕业后的体育活动出发,

为贯彻“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辽宁省重点高校的体育工作者需要加强“终

身体育”思想的深化和学习,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服务。

(2)重点高校开设的课程与学生的需求存在差异,

很多课程不能达到让学生满意的程度。高校某些课程

分班授课的形式比较好,可以让男女生能够根据自己

性别的喜好去选择课程。

(3)重点高校开设的课程数量较少,缺乏多样化。

目前开设的课程比较陈旧,缺乏娱乐性,许多带有娱

乐性的体育项目并未纳入学校的教学大纲当中。

3.2 建议

(1)辽宁省重点高校应该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征

求学生的意见,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设学生

喜爱的运动项目。

(2)加强教育投资,为新增体育课程建设场地和

设施,满足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魏来.辽宁省“211工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设置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熊健,等.黑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与课程设置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28(2):69-71.

[3]郑来发.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方向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

28(6):56-58.

[4]刘雪冰,黄金鹏.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体系的

篇5

一、引言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将必须具有的岗位专业技能作为员工的基本要求之外,为了实现员工在工作团队中的价值最大化,团队协作能力也成为员工成长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团队新招聘员工时,新员工应能很好地弥补整体的不足,使团队协调发展。通过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互补,发挥团队最大优势,降低个人失误引起的损失,保证团队工作顺利开展且能按计划完成。

通过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学校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奠定了基础。在大学方程式汽车项目开展过程中,学校在不断为社会培养优秀毕业生的同时,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自从2012年开

始,我校借助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由指导教师团队向学校机械类、管理类、材料类、艺术类等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课程,让在校大学生了解赛车团队项目管理和运营模式。

二、企业管理与人才培养

在现代工程项目运营过程中,在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让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实现不同的功能,且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需要分工协作。在项目开展的前期阶段,需要熟悉技术、管理、财务和营销的专业人士共同开展项目计划、预算拟制、可行性分析、市场前景调研等相关工作;在项目计划实施阶段,人员调度、资金管理与物料采购、产品设计与工艺分析等工作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士共同协作完成;通过不同信息渠道将产品完成的相关信息提供给客户,直至项目完成。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上述某一阶段或全部工作,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效果不一定好,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任何团队都不应如此冒险处理。

现代工程项目其实就是一个多种资源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人才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内因,完整、合理的人才储备制度是团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团队中有人离开时,通过社会、校园和社会与校园组合招聘完善队伍,确保团队的完整性;若外部环境变化时,开展各种培训提高团队竞争力或者增加新知识使成员完成蜕变,增加团队市场竞争力。

通过现代工程项目,将高校、学生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在高校、学生和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监督的关系。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团队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必然选择,在团体中的个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一个个体之间是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关系。社会是人才需求的提出方和最终的决定者,并长期处于市场主导地位。为了缩短毕业生的磨合期,高校通过修正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增加新知识点、提供实践平台等方式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为了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相应工作岗位,可以在在校期间,通过丰富理论知识、增加实践过程完善自己;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获得不同类型的人才,社会为高校和学生都提供了相应的平台和机会。

三、创新课程定位

面向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汽车工程学院通过开设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课程,可为组建赛车团队储备力量,也可为大学生熟悉赛车团队运作和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基础,为毕业生走上社会提供简单的岗位培训。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课程作为一门面向竞赛的创新型课程,较于教授系统专业知识为主的传统课程,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知识并予以应用的动力。围绕赛车竞赛这一主题,培养管理、技术、财务管理和营销等相关专业领域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各专业领域学生相互协作可以完成并做好该项目。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与已具备的专业知识,扩充相应知识储备应对团队

任务。

赛车团队工作需要技术、管理、财务和营销等各专业的人员共同参与,团队管理、资源分配显得特别重要。团队负责人需要处理人员安排、进度调整、场地设备和调解其他小组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负责财务和技术的人员需要解决完成车队成本核算、成本最优与性能匹配问题;采购人员需要联系供应商,并确保车辆零件能按时送到车库;营销人员需求企业赞助、推广产品和宣传团队等工作。所有上述相关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是相互协作的有机集合体。

为了实现个体的有机结合,需要提高个体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面对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技术及管理的日益复杂,个人能力再突出也不可能独自完成任务。在现代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工程的复杂化和团队成员的个性化,具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这些品质的团队成员是维持团队稳定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上,项目实施通过经济利益将很多成员团结在一起,但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冲突时,这样的团队容易出现人心涣散,除非经济利益不断随着个人欲望而增加。为了创建更加优秀的团队,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之间,要培养学生注重能力提升、集体荣誉和团队意识等方面。虽然大学生具有充足的原动力,但是学生管理这样一支团队依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挑战。

四、结语

基于现代项目工程运行的方式,在探讨企业管理和高校人才培养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汽车专业特色,结合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提出开设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现代工程项目其实就是一个多种资源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在现代工程项目运营过程中,在开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协作。以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为例,分析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团体中的个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一个个体之间是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关系。同时指出,大学生参与的项目,虽然本身有充足的原动力,但是管理这样一支团队依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新田,李传昌,骆佼,等.探讨方程式汽车项目对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影响[J].现代职业教育,2015(4):48-49.

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13-05

一、绪言

自建国以来,我国英语专业基本以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人才为己任,强调单纯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和文学文化知识的涉猎。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等才陆续开始在英语系开设经贸、新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在英语教学的框架下从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试验。到2000年,教育部批准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以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自己的任务,表明了我国外语教学界普遍认识到,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如“大纲”所指出:“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各院校办学条件及师资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院校的英语专业应该制订适应不同情况和条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大纲”也指出:“由于各院校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和进程也必须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由此可见,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如何具体实施这个培养目标。“大纲”将我国现设有外语专业的院校分为五类: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和其它专科类院校。本文侧重探讨985工程大学中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985工程大学属于国内高水平大学,探讨其中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拟调研国际知名大学的做法,同时也考察985高校中同一层次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具体实践,可以获得启示。因此,本文将以实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7所世界知名大学和11所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及同层次其它院校的调研,探讨985工程大学中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考察的7所世界知名大学包括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以及国外的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11所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及同层次其它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国外属于同一层次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La Crosse分校。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8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通过分析研究对象在培养目标和特色、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获得对985工程大学中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二、7所世界知名大学英语专业的学分要求、课程设置

1. 概述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世界排名第131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和153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今年国内排名前10名(据The Times,the Guardian,以及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其中的英语与语言学系的研究水准国际领先,其语言学学科2011年在国内排名第一,该系在2010年的全国学生调查中,学生满意率100%。该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制3年,在专业课方面要求学生修读12门完整课程,获360学分,方可获颁学士学位。培养计划中要求学生在3年里修读的专业课程为8门,包括了语言和文学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只要求选4门。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2011年世界排名48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英语学科2011年世界排名45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要求学生需有两个主修专业学分(各16分)和一定的选修课学分(至少16学分),或者一个加长主修专业学分(24分),外加一个辅修专业学分(8分)以及一定的选修课学分(至少16学分),在3年中修满48学分,才可获颁学士学位。以英语,传媒研究和艺术史学院(School of English,Media Studies and Art History)为例,英语文学专业修16学分+英语语言专业修16学分+全校公共基础选修课修16学分,共48学分,可以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一般每门课2学分,平均每学期修4门课。文学专业课程都是文学课,语言专业课程也以文学课为主。专业课供选择的课程数量较多。着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的人才。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自2003年起世界排名前40名,2011年世界排名第22名(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和37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b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该校英语系是加拿大国内大学中规模最大的两个英语系之一,其英语学科2011年世界排名13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修满54学分,可获颁学位。专业课程方面,基础阶段以文学为主,需修12学分(约4门课),高级阶段是专业方向课程,数量多(约40门),涵盖面广,分文学和语言学方向,各方向要求学生至少修读30学分(约10门课)。

清华大学。英语专业总学分要求170分,除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外,要求本专业课程学分92分(包括专业基础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专业课程设置种类齐全,但没有专业方向课程系列,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北京大学。英语专业总学分要求146分,除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外,要求本专业课程学分96分(专业必修课46分和专业选修课50分)。专业必修课种类齐全,但没有专业方向课程系列,专业选修课程数量多,涵盖面广,主要是文学文化课程,但没有应用型系列课程,注重传授学生扎实精细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

南京大学。英语专业总学分要求154分,除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外,专业课要求94分(专业必修58分,专业选修36分)。专业课程设置齐全,专业选修课程数量特别多,主要是语言、文学、文化课程。同时设国际商务方向课程系列,学生可以选修。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其它专业课程或副修学位。

中山大学。英语专业总学分要求151分,除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外,专业课要求106分(专业必修70分,专业选修36分)。课程设置全面,注重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选修课主要是语言、文学、翻译课程,但不圈定某个方向的系列课程。

2. 特点与分析

首先,7所高校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中都要求一定的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学分:国外学校主要要求数学、物理、计算机课学分,所占总分比例不高;国内学校除此以外还要求人文历史课程学分,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最突出。其次,7所高校英语专业所采用的培养模式共有三种,即专业基础型,多专业复合型,专业+方向型。

专业基础型:7校中有5校把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即听、说、读、写、译能力,加以宽广的专业知识面。

多专业复合型:昆士兰大学要求学生修读两个主修专业,加上与主修专业同等学分的选修课学分,方可获颁学士学位。

专业+方向型: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学生修读专业课程12分后,即选择文学或语言方向,修读方向课程至少30学分,专业培养方向性强。南京大学在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扎实基本功的同时,设立国际商务方向课组,由学生选修。

在7所大学中,传统的专业基础型培养模式占主流,且学生就业率和满意率依然较高,主要缘于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教学质量,从而使毕业生在专业能力方面达到较高水准。以兰卡斯特大学英语与语言学系为例,该系在2010年的全国学生调查中,学生满意率100%。该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在专业课方面必修8门完整课程,选修4门完整课程,修满360学分,可获颁学士学位。课程数量不多,但每门课程学分30~40分,学时长达400学时。几乎每门课程都注重理论与运用结合,注重广度与深度结合,既有学术性,也强调应用。每门课除了大班理论教学,还有小班(10人左右)辅导,要求学生提交讨论提纲,参与讨论,考察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每门课里的每个教学步骤几乎都有布置作业,有些课还有长论文要求,促使学生大量阅读,深度研究。系中有不少教师是领域内的国际知名教授,学术水准高,教学严谨认真,学生在每门课中长时间精耕细作,理解理论的同时又运用理论,专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11所高校(主要是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1. 概述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拉克罗斯校区。总学分要求120分,其中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48分(包括人文艺术课,数学课,自然科学课,体育健康课)。人文学院英语系设两个专业方向:文学方向(36分);修辞与写作方向(37分),要求学生除修读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学分外,还需修读辅修方向学分(约24分)以及其它选修课学分。该专业课程方向性强,专业化明显,着重强固专业基础,文学方向注重文学能力培养,写作方向注重写作能力培养,特别是文学性的写作能力,没有设置商务、法律、经贸等类型的课程。在方向内可选的课程较多。

山东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要求161分,其中专业课共101分。在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主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以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达到熟练程度。在三、四年级开设语言文学、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方向课组,供学生选修。

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80分,其中专业课学分106分。在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进行语言专业基本功训练。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领域课以外,还开设经贸类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金融、国际市场学、微观经济学、西方会计学、国际贸易、美国企业经营管理、美国经济概况、国际商法。

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97分,其中专业课学分121.5分。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进行语言专业基本功训练。三、四年级开设专业领域课以外,还开设两个方向课组各8学分,要求学生任选一组选修:学术方向课组有普通语言学、希腊罗马神话、英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翻译名篇欣赏、英国文学简史、美国文学简史;实用方向课组有高级口译、翻译实践、实用翻译、商务英语谈判技巧。

西安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80分,其中专业课学分101分。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三、四年级开设语言文学方向课组(最低选修12分)、商贸英语课组(最低选修8学分)和医学英语方向课组(最低选修8学分),由学生自主选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60分,其中专业课学分97.5分。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以学生为主体,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前提下提升综合素养。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和“三大板块”,即“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以及“专业技能课板块”、“专业知识课板块”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板块”,课程计划采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模式,开设了四个方向的课程组:语言学、文学、外贸商务和科技翻译。

大连理工大学。英语专业主干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学类课程,但专业侧重方向是科技英语,体现文理渗透的特色,其特点是突出计算机技术与英语的结合,以及经贸管理与本专业知识的结合。培养计划设三个方向课组,即语言文学类、经贸管理类、双语类(英语和日语)。学生经过两年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三年级开始分专业方向修读。

重庆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70分。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英语专业开设三个方向课组:文学、商务和翻译(口译)。学生入学后,一、二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三年级开始,学生可选读一个方向继续学习。

天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85分,其中专业课学分98分。英语专业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复合型、实用性高级英语语言人才为目标,其培养计划突出科技特点,在低年级阶段开设语言专业基础课程,高年级阶段开设科技、商务类课程,如科技英语阅读、科技英语写作、科技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国际金融等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之外,具有广阔知识面和较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西北工业大学。英语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为专业培养的主方向,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经贸专业知识及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基础阶段开设语言专业基础课程,在高级阶段开设科技及经贸、管理等课程,以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同济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72.5分,其中专业课学分93分。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只开设专业课程,没有科技、经贸、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课程。

2. 特点与分析

11所大学中绝大部分采取“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见下表。即在一、二年级主要是语言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三、四年级开设专业方向课组供学生修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专业方向课程一般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翻译方向、科技、经贸以及商务方向。

如上表所示,11所大学主要采取“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本校其它学科特色资源,着眼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其中一些学校如威斯康辛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已经实施了多年,取得良好效果,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四、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的情况看,一方面,第一组世界知名大学英语专业发挥自身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优势,立足于凸显语言文学专业特色,主要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为培养目标,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面,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国内几所高校为例:

清华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过硬的语言应用技能,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毕业后成为研究、教学、翻译以及中外文化传播方面的博雅之士。

北京大学的培养目标和特色: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为学术界提供高级生源。立足于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实用技能,详悉最细碎的语言现象,同时语言与文化并举,技能与思想联姻。培养的不仅是工具型的优秀外语人才,而且是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对人类文化和世界文明有较深造诣的“北大人”。

南京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基本功扎实、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就是:“扎实的语言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优良的综合素质”。

中山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较深的中西文化修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全面型英语人才。

由此可见,第一组世界知名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是按传统型进行专业学习和训练,努力使学生在本专业内在理论和实践运用上达到拔尖水平,这需要仰赖于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不是一般学校所能参照。第一组高校中也有学校采用多专业复合型或“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体现了人才培养对市场需求的因应。

另一方面,第二组高校是比第一组高校低一等级的学校,主要是国内985工程大学中的理工科院校及同一层次的其它院校,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专业+方向”的模式,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本校其它学科资源,体现了立足本专业,发挥本校学科资源特色,因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

目前,国内985工程大学中的理工科院校有不少已经采取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已持续多年,获得良好效果。但是,还有一些理工院校仍然按传统的单一语言专业基础型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尚未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向。笔者认为,国内985高校中的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在理工学科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往往人文学科力量相对薄弱,因此,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无法效仿世界知名大学的做法,凭借自身的学术力量实施传统的、单一的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应该探索英语专业与本校优势理工科资源的某种链接或结合,实施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各个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都应积极探索本专业与本地区、本校具体情况的有机结合,开创具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贯彻执行全国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也顺应新世纪对外语人才的新需要。在过去的十多年中,985高校中某些理工科院校如大连理工大学等校曾经实行不以英语专业为主的多专业复合型培养模式。然而,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也如前文调研情况显示,到目前为止,“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潮流,因应市场需求,充分依靠本校理工学科资源,发挥本专业师资力量,在传统的培养外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辅以相关专业方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讲授,这样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外语毕业生才最受社会的欢迎,实施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才最具有活力,最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7

从1993年天津体院率先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经过扩招,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院校大大增加,截止至2005年底,招收社会体育本专科生的院校超过200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主要课程做了规定,但内容简略、笼统,各院校在执行中千差万别,特别是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差异很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收集整理国内57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比研究,访谈,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研究。

2 各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情况分析

《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主干学科规定是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主要课程是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课。对照分析57所学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发现在培养.目标表述,主干学科,主要课程的选择上与《专业目录》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院校有38所,占总数的67%,这38所院校的课程计划基本都是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基础上加上《专业目录》中要求开设的五门课,就构成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计划,选择这种培养方式的院校多为体育学院,东北、西北地区的师范院校。38所院校课程设置实际上是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这类院校在办学目标定位上是不明确的,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上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相同。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有19所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上有自身特色的地方,这19所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各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在课程计划中以不同的专业方向,或课程模块及特色课程体现出来。根据各校专业方向的选择,确定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共有16个,具体分为:研究型,高层次人才方向,代表性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经营方向,代表性院校湖北大学、长江大学;休闲娱乐指导方向(健身技能指导),代表性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院;体育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市场营销方向,代表性院校南京师范大学;体育保健康复方向(残障体育),代表性院校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社区体育指导方向,代表性院校中国矿业大学;体育俱乐部管理经营方向,代表性院校首都体院;体育旅游方向,代表性院校浙江师范大学;体育教学方向,代表性院校宁波大学;运动训练方向,代表性院校浙江师范大学;防身护卫方向,代表性院校杭州师范学院;体育物业(场馆)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天津体院;高尔夫球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河北体院(只一所);户外运动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中国地质大学(只一所);体育新闻方向,代表性院校西安体院。

分析认为:1)包括北京体育大学在内的体育学院被确定为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这类院校最多,而研究型院校最少,但研究型院校也形成了一个培养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同属研究型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对各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是很高的,北京师大社会体育专业要求培养高校体育理论学科教师,山东大学提出依托学科优势,培养高层次社会体育人才。这类院校数量少,丰富了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层次,但办学成果有待验证。2)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涌现出一些有特色的办学方式。问题是多达16个专业方向对形成本专业核心的培养目标是不利的,有些专业方向之间完全缺乏相通之处,保健康复专业方向是否应放在社会体育专业名下就值得商榷,它更应放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名下,二个名称完全不同的专业却培养几乎相同的人才,显然不妥。同理体育教学方向应归到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方向应归到运动训练专业,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育市场营销等专业均未列入《专业目录》,它们的共性是以经营管理类知识作为专业的重要知识,可归并到社会体育专业产业经营管理方向。淡化专业,重视学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3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

3.1 代表性院校主要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湖北大学依托综合性院校在经济学、管理学上的优势,确定的培养方向是产业经营,通过开设较多的营销与管理课程并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来实现。新一轮的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将适当改变过去专业方向过于单一(只有一个方向)的缺陷,通过增加健身技能指导的专业方向,使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方向既具有概括性,也不过于细化。华南师范大学在全国成立第一家运动与休闲学系,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设社会体育指导(职业技能类)和休闲产业经营两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分为休闲运动、体育经营管理和休闲健康三大课程模块,其专业方向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尤以休闲运动类课程为特色。河北体院走特色办学之道,专门开设高尔夫球管理方向,其办学方式具有独创性。它们针对协调好,悟性高的学生着重培养其运动技能指导水平,据称有二位学生已能90杆左右完成标准洞,完全能胜任高尔夫球健身教练的工作,而针对文化素质较高的学生,着重培养高尔夫球运动的经营管理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所走的路与河北体院类似,全国目前只有是中国地大一所院校专门培养户外运动的各类人才,依托中国地大在登山运动、攀岩运动上竞技水平,教练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培养受过系统教育和训练的户外运动专门人才。

3.2 17所院校开设全部专业必修课情况分析

本调查去掉河北体院、中国地质大学二所特点独特的院校,选取19所有特色院校中其余17所为研究对象(以下调查均相同)。调查分析17所院校开设的全部专业必修课情况(表2):1)由于专业方向或模块多,各专业方向或模块差异大,使专业必修课总门数大大增加,涉及学科知识更广,不可避免增加了各校在课程开设及贯彻实施上的难度。2)虽然社会体育专业属非师范类专业,但仍有学校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竞赛组织与编排开设更普遍,说明社会体育专业仍受体育教育专业较大影响。3)各校普遍增加人文社会学课程,以适应培养通识性人才的要求,如开设了社会体育学,旅游体育等。

3.3 17所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情况分析 所谓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是指各校开设可能性大的专业必修课,本调查自定的标准为:如果一门课被一半以上的院校选为必修课就认为是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各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表达了各院校对社会体育人才主要知识结构的共同认识。17所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中的学科为: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

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体育经济学、体育公共关系学、体育科研方法、竞赛组织与编排、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体育市场营销学、中华体育养生学;术科为:田径与定向运动、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体操、健身操、体育舞蹈、健身与健美、网球、游泳与救护、乒乓球、羽毛球。从结果分析,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由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运动人体学科、运动技能三类构成。各校对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课程选中率较高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是以经营管理类知识为主。从必修课的相对集中,说明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是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调查发现社会体育专业主要的专业方向逐渐向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向和运动技能指导方向集中。有15所院校没有同时选择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等课作必修课,而是进行了合并,主要是因为这三门课内容严重雷同、重复。

3.4 17所院校开设专业选修课情况分析

各校开设专业选修课差异颇大,本调查结果只能代表部分学校选修课开设情况。各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很多是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课程,甚至一些是直接从国外翻译引入的,内容体系不成熟,在教材建设上滞后,师资水平跟不上。

3.5 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3.5.1 术科课程的设置情况 世界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是学科的比例不断增加,各院系社会体育专业术科的门数和占总学时的比例差别较大,多数院校术科占总学时比例在35%~45%之间,综合性院校、高师院校中以经营类方向为主的院校术科比例明显小于体育学院。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已引入课堂,浙江师范大学开出30门术科供学生选择。社会体育专业由于专业方向差异大,因此,各专业方向术科占总学时的比例应该有很大调整余地,不能强求一致。

3.5.2 实践课程开设情况 在课程建构时,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调查发现,四年由各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平均不到3次,除个别院外,大多数学校实习基地不稳固,针对性不强。另外主干课成绩评定中,明确将实践技能计人评定总分的院校一所也没有。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内容的选择应大大超过体育教育专业,可通过健身项目指导实训,体育市场调研报告,体育市场营销策划,营销技能实训,市场开拓实训,公共关系实训等社会实践贯穿于学生大学4年,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5.3 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情况 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6.77:3.23。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总比例为6.77:1.95:1.28。17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均按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类别来设置,平均学时比为6.85:2.14:1.01,各校限选课比例明显较高,与各校开设专业方向多有关,事实上,限选课很大程度上也是学生必选的课,所以,造成学生真正能完全由自己选修的课不过十分之一,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太小是中国高校极普遍也是后果严峻的问题。

4 主要体育学院开设专业情况分析

在《专业目录》中正式列入的体育学专业只有五个,分别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些院校在《专业目录》外另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市场营销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等专业。目前除体育学院外,其它院校开设的体育专业较少,最多不超过4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院、武汉体院、成都体院、西安体院、沈阳体院、天津体院、广州体院8所主要体育学院开设专业平均11.3个,专业过多,过于细化,且相同类型的专业多是体育学院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淡化专业,强化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体育学院开设的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旅游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显然存在冲突,这些专业必须明确彼此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结果往往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向体育教育专业靠拢,成为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学院的这种专业过细的设置方式值得深思。

5 结 论

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者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了解程度制约。

2)调查结果表明3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计划与体育教育专业相差无几,没有体现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特征,说明大多数院校没有找到自身的办学定位。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鉴于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态势,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进入变革与创新阶段,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外语教育应与时俱进为目标,在2010年新增“英语专业(英日复语)方向” “英语专业(英韩复语)方向”两个复语方向,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先锋。本文以本校“英语专业(英日复语)方向”为例,谈谈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前景与发展。

1 什么是“复语型”外语人才

“复语”亦可称为“双语”,“复语型”外语人才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讲的“双外语复合型人才”,是现今社会炙手可热的“复合型人才”中的一支新队伍。“复语方向”有别于过往的“英语+第二外语”的传统培养模式,以一种较为新兴的模式在中国的各大高校逐步地发展起来。

这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体现在外语专业上,以英语为例,就是英语学科与某种学科结合起来,这些学科包括另一门外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外交、经贸、法律或新闻,也包括文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英语+另一门外语”的教学模式就是“双语”教学模式,它要求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在4年本科学习期间,同时学习英语和除英语以外的另一门外语,掌握两种语言的专业知识,洞悉相关国家的文学、语言学和社会、地理、经济、文化等知识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从事相应的工作。

与以往到了大二后期或是大三时期再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不同,在大学四年时间以内,“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复语”道路是从入学开始,一直到学生大学毕业为止。是一条真正的“双语复合型”道路。

2 “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成长

目前,我国开展“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教学的学校已有很多,比如大连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等,这些较为成功的学校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在2007年就计划并开设复语同声传译硕士研究生课程,培养能用一门母语(汉语)和两门外语(英语+德/法/俄)从事口笔译的国际化的人才。

而作为“英日复语方向”的先驱——大连外国语学院在设置此专业时提出:“英语专业+外语模式为英日复语”。此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相对高水平的第二外语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第二外语在外交、外事、经贸、文化、涉外企业等部门从事双外语翻译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借鉴了上述外语人才培养较成功的经验,更新了教学理念,改革了教学方法,从2010年起,新开设了“英语专业(英日复语)”“英语专业(英韩复语)”两个专业,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先锋。这两个新方向的开设,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英语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气象,也开启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对“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3 我校“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特色

“英日复语方向”人才在“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领域中属于较为领先的地位。我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在开设“英日复语方向”之前,也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以寻求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之道。“复语方向”人才的培养区别于过往的“英语+第二外语”这一模式,而是采取“英语+日语”双语言培养模式。即两种语言学习齐头并进,无论在课时和课程安排上都是不相伯仲,充分体现了“复语方向”与“第二外语”培养模式的区别。我校借鉴和传承了成功高校的经验,不断改革创新,设置了有文理特色的“英日复语方向”。

我校“英日复语方向”学制四年,其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具有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基础与娴熟交际技能,又拥有较高水平的第二外语日语语言沟通能力,能同时熟练运用英语及日语从事与双外语相关的各项工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外经、外贸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其就业方向可在外交、外事、外经、外贸、文化等部门从事翻译与文化传播工作,亦能从事英语以及第二外语教学;也可在中小型日资企业从事文秘、翻译以及人力资源培训等工作。在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上,也对英语和日语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并且从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合格要求,充分体现了“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复合标准”。此外,我校“英日复语方向”在课程设置和知识能力要求上,既体现了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师范性”特色,又符合了现在“复语型”外语人才的要求。我校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开设“复语方向”的高校之一,成为了西南地区这一领域的先锋,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对我们学校宗旨“文以养德、理以求真、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最好诠释。

4 社会对“复语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据了解,近年来英语的普及化教育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和社会大众的英语水平日益提高,因此英语专业人才的竞争优势受到明显的挑战。而近年来小语种人才却表现出良好的就业形势。从调研数据了解到,2005年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83.79%,而非通用语种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日语的就业率则分别为95.73%,86.38%,92.31%,92.73%,均高于英语专业就业率。因此,掌握英语和一两门非通用语种的“1+1”型外语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为此,许多高校也设置了不同的“复语”专业或方向。据了解,高校的复语专业的就业率均能达到80%以上,大连外国语学院的“英日复语方向”的就业率更是有着传闻中的“接近全部”一说。当然,这与我国东北地区的“日语学习热”是密不可分的。

我校新增“英日复语方向”“英韩复语方向”的学生,将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新兴的“复语型”外语人才,去迎接四年之后的挑战,为未来的社会注入真正的“复合型”血液,让我们拭目以待,迎接一个新的“复合型人才”时代。

参考文献

[1] 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10.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50-03

自1956年东北农学院成立我国第一个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1],到1979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土地规划与管理学术研讨会后,许多高等院校相继恢复或新建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2]。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有94所,分布在农林、理工、综合、财经以及师范院校,以农林和理工院校为主[3]。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不同,客观上也形成了土地规划与利用类、经济管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工程技术类等各具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北农业大学强调土地利用与工程课程的开设,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强调土地经济与土地政策等课程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强调不动产资源学科类课程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侧重开设地理课程,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强调土地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制图等课程的教学。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背景复杂、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要求不同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改革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特色专才。

1 专业发展历程

按照大学生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变化,可以把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分成3个发展阶段。

1.1 农学专科专业下设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1994-2000年)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设置的农学专科专业,当时的农学专业下分为六大人才培养方向,包括土地规划与管理、农学、农学师范、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和植物保护方向,此时习惯把农学专业称之为“大农学”。1997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与湛江水产学院合并为湛江海洋大学,但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不变,依然维持在农学专科专业下设置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这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土地规划与利用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开设专业课程有农学概论、生态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监察、测量学、土地法规、环境土壤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农业环境保护学等;人才培养方向为培养适合从事各级农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职业学校及土地管理与房地产部门的生产组织、技术研究与推广、经营管理、行政管理及农业教育等工作的人才。

1.2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设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2001-2006年) 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由于我校农学专科专业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尚不符合申报国家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申报条件,同时原农学专科专业下的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分别升格为本科专业,因此按照学科相近原则,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划入到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2005年湛江海洋大学升格为广东海洋大学,但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不变,依然维持在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设置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这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土地资源规划、利用和管理的高级和实用型管理人才;主要开设专业课程有地质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测量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房地产估价、土地投资项目分析评价等;人才培养方向为培养适合到各级农业部门、城建部门、职业学校及土地管理与房地产部门从事生产组织、技术研究与推广、经营管理、行政管理及农业教育等方面的人才;授予农学学士。

1.3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至今) 经过13a的专业发展,2007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至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期。每年培养的本科生由原来1个班35人左右,发展到2个班70人左右;由原来授予农学学士,变更到授予管理学学士;人才培养计划也作了相应调整,与教育部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

篇10

关键词:本科生;高等工程教育;校企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21世纪初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来到亚洲后感慨:世界是平的!随着软件和网络迅猛发展,外包和相关产业的转移通过高科技领域的价值链把世界变平了,而全球的高科技人才就在这个平面的世界中流动,国界和距离都不再是隔阂。在21世纪这个与网络为伍、日益扁平化的时代,作为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究竟应该如何跟随企业战略的步伐随需而变,成为计算机教育新时代的新挑战。世界变平给我们以新的启示: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企业运营方式的变化,计算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

在世界变平的潮流中,软件外包成为了主力军,软件外包中高素质的国际化IT人才成为了焦点。与此同时,外包行业中大型主机人才的紧缺正在频频告急,大型主机专业人才需求正在快速上升,最近几年达到了上万人的需求,而我国高校在大型主机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面几乎是空白。国际一流IT公司――IBM公司以独特的战略视角,于1997年开始把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入中国,华中科技大学率先与IBM公司共建大型主机专业方向,并在十多年大型主机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中探索了一条校企互动式高等工程教育模式。该模式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大型主机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设立是源于企业的战略和发展,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是企业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呼唤。由于大型主机专业方向设置的关键是需要高水平高品质的实验平台;而我国高校普遍资金紧张、资源有限,鉴于此情况,IBM公司向我校捐赠了价值近亿元的软硬件实验平台,并在我校计算机专业挑选了十多名教师到美国著名北伊利诺斯大学和IBM公司进修学习,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师。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IT企业发展对创新的不断需求,社会对高校的实践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对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本科生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也非常希望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更多高等工程教育的机会。而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设立就是企业与高校成功合作的结晶,校企互动式工程教育模式是大型主机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自1997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在大型主机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和实践,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和企业开展长期良好的合作,利用企业优势,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对本科生的高等工程教育,为将学生培养成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

2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校企互动式工程教育新模式的构建理念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评估机制四要素。根据华中科

技大学“建设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关键在于加强师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理念,在符合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在计算机专业教育阶段上,构建了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校企互动工程教育模式中创新人才培养“四要素”的理念。

(1) 以国际一流企业需求为近期目标,以国际一流大学标准为长远目标。在培养目标上积极与国际一流企业互动,形成“以培养拨尖创新人才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国际化、实用性、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和特色,重在培养高层次的、有良好职业发展前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特别注重加强对本科生工程锻炼、职业发展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培养,并结合一流大学的标准来制定有效的目标。

(2) 以企业新技术和新应用为契机,提高大学课程的质量和活力。在培养规格上实行“基础宽厚、专业模块、交叉整合、求是创新”,在宽口径、厚基础上追求专业个性发展,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在专业模块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与一流企业互动,把一流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需求和新应用带到课堂,以问题和案例的形式融入到课堂内容中,丰富了课堂教学,极大地弥补了大学教育资源内容的不足和陈旧,努力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以实验课程的形式引导本科生参与工程应用开发,不仅能探索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和作用,而且能激发本科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的激情,提高本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3) 以企业为载体,让师生共同参与工程项目,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上校企合作,企业选派一些有经验的资深工程师到学校讲座和授课,将企业的经验传授给教师和学生;同时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有着相对固定的联系,积极推动教师到企业实习,教师不断吸收企业资深工程师的经验,教师也以工程师的思维方式来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以双重身份去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无形中对教师的学识与工程教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潜移墨化的作用。特别是学生到企业实习,直接面对企业,一方面能解决企业特定时期的工程实际问题,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活力带到企业中去,也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到真实的工程环境中锻炼,磨去一些浮躁,更务实地挖掘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这样,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为基础,完善大学人才培养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大学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企业是人才的最终用户。企业对学生的评估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外部目标,大学自我评估机制是人才培养的内部保障。根据近几年对部分学生的跟踪,以及企业评估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到企业后能较快地进入到工程创新实践中去。通过企业、学生和大学的评估,不断完善大学内部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不断提高大学工程教育的质量。

3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校企互动式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

1997年,华中科技大学与国际一流IT企业IBM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开始与IBM公司一起在中国高校探索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实施。经过4年的探索,于2001年正式实施了大型主机专业方向,并于2005年与IBM公司合作成立了大型主机系统教育中心(武汉)。

根据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与IBM公司的充分交流和沟通,确定了主机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实施了“大一和大二,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大三和大四,个性发展,专业扎实,学科交叉”的培养方案。以理论教学为引导,继而以实践教学为主导,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与此同时,让教师和学生进入企业参加直接或间接实习,加强师生主动实践的意识,提高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对实践教学进行大胆改革,按“保留经典、强化工程、面向开放”的原则, 对原有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整合、补充和更新,实验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基础技能训练阶段。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基础技能,教学内容以基本技能培养为主,包括JCL、COBOL、VASM、DB2和CICS等专业技术的使用。本部分的实验以验证型和认知型为主,以技能培训为基本教学方法,包括JCL基本技能培训、COBOL程序设计实验课程、VASM实验课程、DB2实验课程和CICS实验课程。

第二层次为综合能力训练阶段。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相互协作、团结合作的能力。本部分的实验以综合型和应用开发型为主。在教学上采用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3~5位同学一组,针对给定的应用要求,综合使用各项专业技术,共同协作完成应用项目。项目完成后,提交符合软件工程要求的实验报告,并分组演示答辩。

第三层次为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训练阶段。主要目的有三点:第一是培养学生使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体会实际应用中的编程规范和编程模式;第二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以及相互协作等综合素质;第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深入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本部分实验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主。该阶段的培养模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企业派有经验的资深工程师作为现场指导,中心也派教师作为理论和实践指导,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另一种是学生主动到社会或企业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自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中心也会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学生完整地实施一个工程项目。在这里,教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科研协作关系。这种方式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行“逆向的学生对导师负责制”,学生督促导师来指导,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也积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

在“校企互动式工程教育模式”下,在理论环节中,企业是需求,以教师为主,发挥教师创新精神;在实践环节中,企业是载体,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创新精神。通过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把学生、教师和企业进行了协调融合。

4总结

从1997年起,华中科技大学在大型主机专业方向上不断研究“校企互动式工程教育模式”,经历了探索、磨合以及和谐发展三个阶段,历程艰难,追求执着。十余年来,“校企互动式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本科生从徘徊在工程项目外,到踊跃参加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从见到工程项目无从下手到能根据需求独立完成,并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施完整的工程项目;通过该教育模式的实践,消除了学生对工程创新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工程创新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自2001年正式建立大型主机专业方向以来,该专业方向受到了广大本科生和企业的欢迎,每年本科生报名人数不断增加,企业需求人数也不断扩大。十年多来,该专业方向已培养学生已逾千人,具体数据统计情况见下图,其中大多数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并有100人次左右参加了各种IT竞赛,获得各种奖励15次;参加各类企业实习的学生数量也显著增加,并受到企业广泛的好评。

十多年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实践证明,“校企互动式工程教育模式”搭建了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崭新平台,开拓了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天地,对把本科生培养成为创新人才具有独特而富有成效的作用。这种模式的成功运作不但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而且对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研究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涂善东. “全面工程教育”引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

篇11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4-0079-02

一、高师类院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复合型人才指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通才。“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国内众多高校日语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其地域优势与大学优势直接相关。上海日企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著名外语类高校上海外国语大学现已经开设日本经济文化学院,将其培养方向直接定位于精通日语兼修经贸的日语复合型人才。与此相对,一些理工类高校则更加倾向于发挥理工类院校的优势,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在科技·IT等与日语的结合上,如哈尔滨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那么西北高师院校的优劣势在什么地方,对于日语专业而言,什么方向的复合型人才是可行的。本文认为,西北地区高师院校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合:

(一)区位优势复合

相较于东部众多日资企业等而言,西部地区与日语相关工作更多地集中在旅游业的发展上的,尤其以莫高窟为中心的西北旅游中不乏日本游客,再加上附近西安日本游客较多。因此以日语导游为切入点,为局部地区培养旅游日语方向的人才是可选方向之一。

(二)学科优势复合

从学科优势上来看,西北师范大学文化氛围浓厚,教育、中文等文科类学科实力名列全国师范类院校前茅。现在日语专业虽然为非师范方向入手,但是若能利用本校的这方面优势将教育学等方向的课程作为专业选修,可以培养部分从事专业日语教育复合型人才。兰州境内虽然日企不多,但据笔者调查,开设有日语专业、二外日语的高校与开办有日语学习班的教育公司却有数十家之多,越来越多的人出于留学、升学或者兴趣方面的需求而选择学习日语。因此,利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培养日语教育方向的复合型人才无疑可以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

(三)社会需求复合

从学生生源上来看,西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的招生生源中省内省外的比例逐渐改善,07级,08级,09级等80%以上的省内生源比例也在下降,浙江、广西、山东、东北以及四川等省外学生的比例在逐渐扩大。要实现全国就业,必须培养一些具备真正竞争力的日语人才,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应培养经贸日语(商务日语)、科技日语、双语翻译等方向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此外,在兰州也有部分公司表现出这些方向的需求。如兰州直方软件类的公司在IT日语方面的人才有所需求。还有,甘肃稀土公司有针对日本出口的业务,对于科技日语人才的需求将来值得期待。IT日语人才、经贸日语人才、科技日语人才、多语翻译人才等方面的复合方式都是西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的可选方向。

二、 西北地区高师类院校日语专业现状分析

以西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为例,日语自开办以来每届招收一个班,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相比于国内其他高校而言规模偏小,虽然便于小班授课,但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却有若干不便实施之处。

(一)选修必修同修,缺乏自主性

由于师大日语专业单届单班人数较少,如果让学生各自选择方向,可能会导致因选课人少而无法正常开课的情况。目前采取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课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选修,观察近三届,专业限选课与任选课均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选修,比如像实用经贸日语翻译、科技日语等选修课程。只是学生若将这些方向悉数选择,一方面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一方面也会降低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专业教学的开展。

(二)种类少周期短,缺乏目的性

西北师大日语专业在之前结合学校教改的三期、四期工程中曾加大了选修课课程的改革力度,增设了经贸、旅游、科技日语方向的选修课程,尽可能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但是当前比较热门的IT等行业的选修受师资课时等各方面原因,依然空缺。同时,各个方向课程开设周期短,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深入学习,最终培养的人才尽管有着一定的复合,但泛而不精,各个方向只是略通皮毛,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三)师资水平人员有限,复合型教师欠缺

西北师大日语专业教师现在职人员10人左右,日语教师在负责四个年级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全校的二外日语等,用于大量开设专业选修课的师资并不充裕。同时,日语教师均是日语专业毕业,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语言学、文学、翻译等方向,只有极少教师兼通经贸日语、科技日语等方向内容,可以说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不具备复合型教师来作保障。

三、培养方向改革分析

按照西北师范大学“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人才培养改革要求,在符合教育部相关专业规范、标准及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进行考虑,笔者认为,日语专业一方面要厚基础,一方面要灵活多样,大力度开展像旅游日语、科技·IT日语、教育日语、经贸日语等方向课程。

(一)增加基础课时,着眼“厚基础”

加强日语基本功培养方面课程设置,基础日语课程中有关听说读写译的课程从日语精读(包括基础与高级)、会话、听力、写作到翻译课程的开设时间可适当增加。尤其是日语精读课程开设要贯穿整个四年的学习过程中。

(二)整合区位与资源优势,扎实“宽口径”

“宽口径”的具体实现阶段应当集中在第五学期到第八学期,主要应该体现在“专业选修课”与其他选修课的设置上。根据西北师范大学第五期教改工程中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学校平台课程53分,减少8学分;专业实习学分由学院自主确定等措施可能会为日语专业的课程带来较大自由度。

目前的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专业限选课程,设置的专业任选修课要求修满16学分,主要有实用日语写作、日本小说选读、日语报刊选读、实用经贸翻译、旅游日语、新闻影视等共10项,每项为2学分,要修满16学分必须选修其中8项,选择余地并不大。

根据人才培养修订方案,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中下设专业方向分流模块。对于日语专业而言,笔者认为,结合师大日语专业的区位优势与资源条件,可以在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中设定旅游日语、经贸日语、科技日语、日语教育方向等四个分流模块。各个模块下设基础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限选,共8学分,开设于第五、六学期。

专业任选课程可根据情况增设日本古典作品选读、中日文化交流史、日语敬语概论、日英双语翻译等选修课程供学生任选。此外,还可以提供与限选模块直接相关的系列选修课程如商务日语、IT日语、日语教学法、旅游翻译等,开设于第五、六、七、八学期,可以要求学生修够8学分乃至12学分。日语专业的宽口径的实现除了培养复合型教师来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之外,还可以通过与教育学院、旅游学院、网络学院、经管学院、物电学院以及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等联手进行。

(三)贯彻自由选课制度,发挥学生自主性

严格执行学生自主选修的方针,增加开设周期。截止目前,日语专业各种选修课均是以班级为单位开设,呈现包办姿态,从长远看来不利于学生发展。即便开设人数少,今后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自主选择一门或者多门专业选修课;同时,由于目前为止各种专业选修课均开设一学期,课时少,学生无法得到较为系统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增加开设学期。

(四)及时开展选修调查,适当予以调控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对象主要是从高年级日语专业学生开始着手,由于每届学生的兴趣、就业需要各有不同,考虑到选修人数较少、专业限选修课、任选课可能无法正常开设等情况,我们应该对每一届学生都进行调查,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就业形势等对选修状况进行调整。

(五)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复合型”青年教师

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复合型”的日语专业教师,青年教师应当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复合”领域,并进行深入钻研。在IT迅猛发展的21世纪,IT行业、科技领域等方面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非常明显,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IT方向的日语专业,比如天津外国语学院等,日语专业必须抓住机遇在相关方面做出必要的尝试。其中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不言而喻的,能否用日语来讲授IT,能否用日语来讲授科技、旅游、经济等方向的知识都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

总之,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重在行动,不仅要对目前的教学设置进行改革,更要求具有复合型知识修养的教师参与。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必须结合自身优势选取方向,重点突破,为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打好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莉娜,蔡国春.我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