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09:02: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熟练掌握检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毕业后能适应基层医学检验一线工作岗位的需要[1] ;培养的规格是以医学检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技能实训,融合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适应医学检验专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2]。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反应学校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衡量标准,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来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现将本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对培养医学检验专业中职生综合能力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疆伊宁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2015届3个检验班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个社团(微生物社团、免疫社团和临检社团);进行实验室开放;各种检验技能培训;参加全疆以及全国检验技能比赛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1.2方法 对实施效果与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116名学生进行中职生综合能力对比分析。
2 实施措施
2.1开展社团组织 针对2015届3个检验班学生开展微生物社团、免疫社团和临检社团。
2.2实施实验室开放 规定每周3、周4下午两节课后进行实验室开放,由班干部负责整个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2.3进行技能培训,然后开展各类竞赛,先是校内大赛、然后是全疆大赛,最后参加全国大赛。
2.4进行各课程的理论知识竞赛。
3 效果评价指标
3.1学生学习效果往年进行对比。
3.2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水平并与往年进行对比。
3.3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往年进行对比。
4 统计方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编号,统一录入Excel表格,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非参数资料运用秩和检验处理,检验水准取a=0.05,以P
5 结果
2014届学生与2015届学生进行以下各方面比较。详见下表。
6 讨论
6.1第二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明显促进作用 检验仪器的迅速发展已经在医疗卫生行业领域中更加引人瞩目,生化、临床检验、免疫学和微生物检验中的部分项目已实现全自动或半自动化。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以临床医学检验岗位工作任务为参照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以医学检验工作项目为逻辑主线组织实施社团活动、技能培训、专业讲座等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6.2第二课堂教学教学对学生的专业课实验操作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其中临床检验技能、生物化学检验技能、微生物检验技能和免疫检验技能提升的比较明显。检验操作技能是评价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依据,也是临床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实用型人才的体现。
6.3第二课堂教学在血液标本采集、涂片染色技术、药敏试验操作、检验仪器使用等的实践能力2015届学生明显强与2014届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按照临床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开展各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社团活动、技能比赛,强化培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学生团队意识,而且较全面的掌握专业所需的各种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达到专业的综合训练目的,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操作技能更加娴熟规范,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所以实践技能训练是检验专业培养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6.4第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团结协作、岗位适应、服务态度和实习效果等自我评价满意度方面很高,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端正,对促进学生各方面的都促进作用,能积极对待和胜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工作,缩短课临床岗位的适应性。实习医院对学生的综合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二、切实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真正使课堂资源得到优化,课堂的所有积极因素才能被充分调动,才能使地理教学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反观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课堂结构设置不科学是一个主要问题,教师从头到尾一直进行知识和理论灌输,进行大量的板书和口头讲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地理知识和理论来不及进行消化吸收,甚至对于有些知识还来不及反应过来,教师已经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了,这样的话,学生就无法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吸取营养,获取乐趣和知识,时间长了,就会对地理教学失去兴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一定要切实优化好课堂教学的结构,巧妙地设置教学内容,不要从头到尾满堂灌,要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消化理解吸收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吸取知识和营养的过程中活得快乐,获得动力,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创建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只有充分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有利于促进师生感情的增强,信任的提高,进而营造一个自由、开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用担心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是对还是错,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足,教师仍然具有极强的权威,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表之后,也会受到老师的责备和批评,这就导致学习氛围枯燥、压抑、封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常常会有一种窒息感,没有一点的学习乐趣可言。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致力于营造一个宽容自由开放愉快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可以让每名学生尝试当一节地理老师,让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友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差异教学理论;应用
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培养初中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他们以后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还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地理课堂上要营造开放、生动、学生积极性较高这样一个环境,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作用从而激起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内在需求,使学生给自己安排适合自己的课程计划,在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也能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对学生差异问题进行的探析
学习差异是学生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前期表现很突出,他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学习基础不同就使他们形成不同的个性与学习品质,所以差异形成对每个学生都是客观的,即使是相同的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有位心理学家通过做实验来证明人与人个体间的差异,选一对女双胞胎作研究对象,她们的家庭环境是相同的,所处的背景条件也是相同的,但是后来她们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了。一个动作灵活,一个思维敏捷,两个双胞胎女孩有这么大的差异,那么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间有多大差异就可想而知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主要有自身智力情况、学习风格、认知方式、性格、思维这些方面。
二、差异教学法的内容
差异教学既是一个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思想,对于这方面国内外都有一些学者作了研究,苏格拉底是最早对差异教学思想进行实践的人,我国的陶行知先生也对学生说过让他们摘他们能够得着的桃子,这句话所说的教学理念就是差异教学法,还有黎世法教授提出的异步教学法,尤其是华国栋教授对差异教学所阐述的含义:它是指老师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别学习并努力满足这个需要,使学生在他们自身知识的基础上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差异教学看重的是每个人的个性潜能,它正在探索让存在差异的个体能更加主动积极的去学习,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用不同方法,使学生不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去学习。差异教学的含义主要有四点:第一是在地理课堂上建立知识情景;第二是它要求老师对教学内容要有多种表现形式,给学生的课堂任务要有一定难度;第三是它很注重师生互动,以此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第四是评价学生的学习与成绩时尽可能多元化。
三、差异教学发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的应用
差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培优补差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全面进步。该方法以学生现在的知识基础为落脚点,建立教学情景,使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性的学习,依靠合作学习使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的实质是把学生个体的差异当成一种教学资源,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来使学生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
把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知识,使学生独立思考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但这里要指出的是小组人数对教学效果不起决定性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情境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还有协助引导教学的过程。初中地理课上,小组教学的优点是在整体授课教学中很多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它都能实现。例如,小组教学情景中,教师能很方便的使学生对课堂讨论和别的课堂活动都能积极地参加。同时,学生可以很方便的把自己对教学过程的一些建议与想法反馈给老师,在和教师的交流中加深对理论概念的记忆。小组教学法既可以帮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习、交际、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等这些方面的能力。
小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不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老师要设置好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完成。小组教学和大班讲课的区别是,前者更注重对知识的讲授与学习,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对学生的分组越合理,对课堂教学组织的越合理,小组教学就越容易获得成功。
总结
在目前的初中地理课堂上,老师不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这已经是一个普遍问题,在课堂上传统教学方法是对全班学生使用一种方法,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获得知识,就会造成他们对地理课失去了兴趣。这需要老师在差异教学法中找到更适合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教学中差异教学法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差异教学的理念还需要大力推广,这就对地理老师与战斗在一线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不遗余力的采用差异教学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张朝珍,姜文.差异教学中的教师决策—国外研究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10):65-71
[2]裘建.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J].读与写杂志.2012,9(10):120
一、地理学科取得的初步成效
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在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及徐州市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地理学科在某些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地理学科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已初露端倪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是移植苏联的教育模式,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中。然而,新课程理念把课程解读为学科、活动和环境的“三位一体”统一。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我市地理教师的课程观念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如大部分教师已经将传统认识逐步上升到课程既有显性的学科、活动和计划,又有隐性的教师影响、校园文化等更高的学科理念。
(二)地理教学方式有了初步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衡量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应当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应当从整齐划一转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知识本位灌输转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单一的、抽象的应然世界转到学生生活的活生生的、丰富的、多元的实然世界。
本人通过对徐州市区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访谈及课堂观摩发现,地理课堂教学相比以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新课程实施之前的课堂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新课程实施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表现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二、地理教学现状
通过对徐州市直属中学部分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及座谈、听课等方式,我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徐州市直属中学地理学科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新课程理念不突出、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学生主体性地位未得到有效落实以及师资数量欠缺等,这些方面都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
(一)新课程理念与有效教学行为存在一定的差距
调查显示:尽管徐州市直属中学部分地理教师在地理课程理念上出现了一些转变,但还不能将其很好地融入到教学当中,导致教学行为失去了原有意义。从实际教学来看,部分地理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懂,总是讲得多,而学生的课堂活动则安排较少,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收效不大;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发展性评价的地位与作用,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角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对学生一味地进行表扬,并没有及时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之处等。
(二)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
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校对地理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地理课程资源仅仅包括地理教材、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复习资料。然而,各级学校都忽视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导致地理课程资源严重浪费。此外,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先将教材内容搬到教案上,再搬到讲台上”的做法,不能在地图上提取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更有甚者,有些地理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将课堂生成的教学现象转变为教学资源,最终导致有效教学资源的流失。上述现象都是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不够的集中表现。
(三)课堂上学生发言的交锋性不足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鲜明属性之一。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心灵碰撞,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地理课时的限制一些教师不敢设置引发学生争论的认知冲突,设置的问题缺乏思辨性,学生发言的交锋程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建议及策略
针对以上现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建议与策略,具体如下。
(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将其与教学行为有效结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市地理教师应加强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精神,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此外,广大地理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真正领会和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并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积极开发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资源种类丰富,除地理教材和参考书外,还涉及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网络和报刊杂志等。这些课程资源形式不同、功能各异。其中,校本课程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向兄弟单位交流探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具体做法及经验,努力通过拓展地理课程资源,达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教学趣味的教学目的。
(三)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具体而言,广大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2)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教会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教学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廖东琴.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
虽然乡土地理没有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内容之中,但它依然是高中地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部分的案例都涉及了乡土地理的知识,现实的地理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地理现象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其真正的学到地理知识。所以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的相关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意义
首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对其进行引导能够使复杂的地理概念简单化,学生能够直观的对其进行学习。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乡土地理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开始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将其应用到课堂的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第三,乡土地理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学生从容的应对高考。最后,乡土地理的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不断增强对家乡的热爱程度,在今后能够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备课时,可能会出现没有合适的乡土地理案例的情况,于是,教师就会拿一些勉强的案例进行教学,甚至是课堂上突发奇想的临时选择一些乡土地理案例与教学进行结合,这种随意性颇强的案例选择有时会对教学起到一些副作用,影响教学的质量。第二,地理课堂中乡土地理的教学要避免流于形式,高中地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难免会出现一些课堂设计,学生的学习热情看似很高,师生的互动也比较频繁,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在这其中,教学内容并不一定都具有现实意义,使得乡土地理的教学过于形式化,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三,注意课堂教学时间上的问题,由于乡土地理在地理课堂中的融入,使得原本课时就较为紧张的地理课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更加困难,所以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时间的安排。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结合乡土地理的应用
1.运用乡土地理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程
课堂导入环节是每堂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乡土地理在教学情境中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中能够运用学生身边的地理案例就能更好的带给学生直观的课堂感受。
2.结合乡土地理设计学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师生问答是课堂上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可将乡土地理知识写进学案,针对乡土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能够更好的结合身边的生活,对问题有一个透彻的分析与理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比如在高中地理必修――《水循环》一章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珠江的水文特征和流域特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加深学生对水文特征的理解,使课堂更加充实、有意义。
3.运用乡土地理设置问题,巩固应用
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习的内容,找准重点,避免盲目的提高难度。如果能够将乡土地理中的案例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解决身边问题的机会,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的价值。在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时,教师可以结合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自己调查珠三角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探讨与分析,提出实现珠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保持对学习地理的热情。
四、结论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应用能够使地理教学的内容更具科学性、代表性,符合时展的要求。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程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并且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教师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既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又要掌握好结合的科学性,让学生在地理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云枝.广州市中学乡土地理综合性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究[D].广州大学,2013
地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地理上的很多知识,对于日常生活极有帮助。当前,我国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地理学科被边缘化的现状依然存在,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和学生都选择提高考试成绩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致使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地理知识,并确保这些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难题。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采取古板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滔滔不绝地讲解地理知识,学生在课堂下只能记笔记,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学生还不知所云。这样的教学效果,源于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没有认真学习一些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创意。地理学科被边缘化,使得部分教师失去积极性,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没有动力,所以课堂教学才会出现草草了事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对教学、对自己、对学生的极为不负责任,而且,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对地理学习失去应有兴趣,从而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气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干巴巴地在课堂上讲解,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教师很少提问,学生很少发言,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没有思考,没有疑问。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二、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提高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很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充分建立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自己的授课群体没有充分了解,势必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迎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部分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还应当抽时间个别辅导,及时了解学生所接受知识的程度,并改进教学手段。
2.师生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互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氛围,在课堂教学或者课堂结束之后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观点和见解,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在这种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喜欢发言,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多媒体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师无法用语言展示的教学内容。例如:中国的各种地理地貌特征、气流的形成过程等,这些都是静态的图片或者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但通过多媒体,就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学生学好高中地理的技巧
1.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有充分了解,并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做一个标记,这样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有疑惑的地方,重点听讲,这样,教师的课堂结束以后,学生的疑惑就会得到释然,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认真听讲
听课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大致了解。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听课的环节只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及时明白自己预习中不了解的内容,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师共同探讨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夯实知识基础。
3.课后练习巩固
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还需要通过一些课后小作业,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加以练习和巩固。当然,课后练习不是题海战术,学生只需要将一些课本后面的习题做完即可。此外,学生还需要在脑海里对课堂内容做系统回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总之,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认真分析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本次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构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既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实现三维课标的最佳途径。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可以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的地理技能、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想。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推理――验证假设――归纳概括――总结反思,进一步提高。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要体现双主体性
在过去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多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关注于自己的教和给,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得,往往教师讲得又多又辛苦,收效却甚低,可谓是“广种薄收”。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双主体性上达成了共识。
1.教师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引导的主体
我们既要意识到“教师永远不能代替学生学”、“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学”,避免搞“一言堂”、唱“独角戏”,又不能矫枉过正,做甩手掌柜、“满山放羊”,使课堂教学偏离课程目标。教师应该把握教学的方向,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编剧”和“导演”,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程标准虽然给出了内容和活动建议,但是过于精炼,需要进行解读和案例佐证。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对课标的解读,但由于学生学情的差异性,教材的针对性有时被大大削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课标,分析教材,并在结合学生实情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必要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增删。同时,要精心设计和调控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程序,以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的生成。
就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而言,可侧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运用引导――发现――探索――归纳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情况,把教学内容进行拆分、细化,并以多样化的载体形式(资料、视频、图片、实物等)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以提出问题开始,解答问题结束,中间是生生探究、师生探究的过程。在课型组织方式上,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发展状况和课程目标等因素,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型,如:合作探究式、自主探究式、辩论式、访谈式……等等。在地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开拓能力和批判精神。
2.学生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学习、探究的主体
“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课改专家和一线教师都认可的一个观点,因此,我们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关注学生的学和得上。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围绕着学生的学和得来设计、组织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对此,我们的做法是:
其一,指导学生制定地理学习计划,加强学法指导;
其二,为课堂教学设计“学案”,提供学习程序;
其三,优化设问,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由渐入深、由近及远、层层推进,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
学案(或“导学案”)是立足于学生主体式学习的一种“支架式”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知识准备、问题探究、重难点内容、拓展延伸等教学设计通过学案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生成。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有以下优势:
可以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有利于教师把时间投入到问题探究环节,优化教学结构;
利于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强,易于实施等等。
二、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基础性
鉴于不同地区学校硬件、教师水平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教师在构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其基础性,不能为了盲目追求能力提升而使用难度较大的探究问题。我们经常发现有教师把别人的优秀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照搬下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时却发生了“冷场”,经过反思才发现是问题不适合学生,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一般情况应该遵循宜小不宜大、宜细不宜粗、宜近不宜远、宜新不宜老的设计原则。
三、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实用性
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中,最大的尴尬就是地理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而受到极大的忽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学地理课堂分析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广大地理课教师认真贯彻实施“标准”,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对提高地理课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老套,甚至放任自流。
就目前来看,中学地理课仍是“地点”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记忆地理名词。有的老师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照本宣科”,学生随意做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老师却视若无睹。甚至有些老师把地理课作为自习课,或者干脆把地理课让给其他老师上“主课”。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单一有其历史原因,体现在教学手段单一和教育思想陈旧。而“放任自流”则反映了对地理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受到教育观念的制约,在我国部分地区,地理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学校经常存在挤占地理课的现象,导致上课课时不足,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欠丰富,教学方法欠灵活,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于课堂教学,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目前,中学地理课教材知识点杂乱,不便记忆,学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效果较差。这种情况,地理课教师普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材“规范进行”,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讲授法、“满堂灌”,必然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
(三)教学设计欠妥,理论教学枯燥、乏味。
基本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懂一些基本理论才能更好学习有关地理知识,而且对地理知识融会贯通与记忆等方面都有帮助。然而,有的老师用一整节课时间来讲授基本理论,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仅感受不到地理课的魅力,还对地理课产生逆反情绪。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它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指导。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营造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堂环境。
二、中学地理课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一)地理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在我国大部分中学的课程设置中,地理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而被忽视。学校领导、老师将地理课改上其他文化课的现象也不少见,这样就使得不少学生忽视这门学科。也正是由于这门学科不涉及升学考试科目,并不影响其升学率,因此很多学校老师、领导及社会并不给予重视。
令人欣慰的是,新课标对中学地理课的必要性、重要性做出了强调和说明,把地理课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广大中学领导和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与新课标对地理课教学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为实现地理课教学改革做好思想准备。
(二)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
古往今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教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地理课新教材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应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教给学生终身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地理课在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过程设计上,不能与文化课等同视之,而需根据地理课的目标任务进行选择。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
(三)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当今,陈述性地理知识及地理信息都以海量形式出现。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无论哪一本教材都只能反映局部地区、一段时间内所呈现的地理资讯,单纯以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本身意义已不大,这就是所谓的不能“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的理由所在。
学生总是较易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选择近期出现或发生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能较明显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好奇心。因此,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素材的加工与处理,使其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更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新课标理念是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针对中学课堂教学现状,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关键。
1.讲授法。讲授法是基本教学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效果显著。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适应地理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性。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3.图示法。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
4.将杂乱、纷繁的教学内容与诗歌等形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将松散、难以记性的地理名词等相关知识改编成诗歌或者与诗歌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
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
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教师应根据中学生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自制力差的特点,因势利导,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五)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进而“乐其道”。从某些方面来说,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对老师所教课程的态度。教师个人素质应该从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来提升。
1.重视教师的言行和个人修养。热爱学生,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中心内容;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刻苦钻研、虚心求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美德和重要的职业素质;团结协作、乐于奉献体现教师个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以丰富的内涵、谦逊的态度、善解人意的品格、开阔的胸襟和强烈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
2.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是教师魅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础。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田建文,刘春玲,赵旭阳等.石家庄县域地理教育状况探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
一、我国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最终价值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把握地理教学的现实状态,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据此,教师可以调整“教”的策略,学生可以优化“学”的方式[3]。从而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主要方面的评课要求[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错误,课堂教学评价陷入了新的误区,使得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挣扎在传统与后现代的博弈中曲折发展[5]。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过程中,最初的评价标准设计只从教师行为出发,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6]。后来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如等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界定为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恰当[7]。但是,纵观国内学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指标的地理学科特点不明显,评估指标大同小异。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较为笼统,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设定,有的甚至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
2.评估指标较详细,评价要素较多。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级,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视地理教师活动的评价。我国中小学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等同于“学生的学”。所以,课堂评价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教的评价――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之类[8]。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中所列的各项内容基本集中在教师方面,体现出对教的强调和重视[9]。
4.指标的直接可观测性不强。我国多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论演绎方式,从好课应达到的标准出发,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逐级分解,但最低一级的指标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观察的指标,容易导致不同的评课者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大[10]。
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及评价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未来公民在学科教学中的总体素质要求,明确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本着“生本化”的指导思想,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建议,笔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体系密切联系地理学科特点,侧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构建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以达到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保证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关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比较透彻,值得借鉴,其主要观点为:普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简要性原则,直接可测性原则,整体完备性原则,地理学科性原则[11]。除此之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包括“生本化”原则,即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教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以及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并听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笔者采用理论推演法和目标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含评价要点)。(详见表1)。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又可以分别归入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范畴,因此本评价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项。教师行为包含三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评价必备的要素,因为教学内容的正确、科学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前提;教学过程主要针对的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从评价要点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区别于传统的评价表,本评价表没有将教学方法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对其的评价主要反映在教师行为中。
学生行为是重点评价的内容,其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和反馈状态三项。兴趣状态主要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状态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思维状态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反映的是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反馈状态即为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发生的改变,反映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的重点。评价要点制定的依据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AHP决策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及评价要点的权重(详见表1)。但为了简洁和计算方便,各评价要点权重取近似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各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方法
教师或专家在使用本课堂教学评价表时,评价要点权重仅供打分时参照,只对每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满分为100分,将各项二级指标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相加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级指标得分并相加,即为该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综合打分。如某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反馈状态的打分分别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则这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将每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取平均值即为本堂课的综合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习效果无法在课堂上即时体现出来,或者有的指标不易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比如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一、引言
随着中小学地理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给中小学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专业化的地理教师队伍是高校在地理教师教育方面改革的方向和创新点。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摇篮,应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有效地加强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以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科学、是技术又是艺术。教学作为科学是有规可循的,作为技术是能够通过职业培训掌握的,教学的科学性、技术性是教学艺术掌握的基础,而教学艺术则是教学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学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在理论上和实际的教法、学法和教材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对教学是技术,把教学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技能研究却还不够,尤其是对具体学科的教学技能的研究更少。师范院校在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实践中,也存在着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轻教学技能培训的现象,同时在体现师范性的地理科学教学法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中,由于与实际结合不够,常常使得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率低。实践证明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的学生,在踏上教师岗位后需要更长的教学适应期。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地理专业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就应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二、我国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师院校在注重向学生传授地理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师范生各种教学技能的训练,这使得很多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缺乏应有的教学技能技巧,而不能在各自的教学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国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先进地理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不够
地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这些先进的课程理念反映了当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它不仅指明了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师范生只有深刻理解地理新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据有关调查显示:有70.5%的师范生对初、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只是了解一些,还有4.9%的师范生表示不清楚初、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另外有72.1%的师范生表示在教学时只是偶尔想到运用初、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有3.3%的师范生从未运用过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这说明对于大部分师范生而言,地理新课程理念还只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观念,让他们理解、接受新课程理念,并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由于缺乏对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导致师范生普遍缺乏地理实验媒体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地理学习技能、科学评价学生技能等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技能。
其次是缺乏地理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对于师范生而言,虽然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通识教育教学理论,但作为地理专业师范生所学习的与地理教育密切相关的理论课程却并不多,主要是通过《地理教学论》这门课程来学习,其他和师范生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的如《中学地理教学技能》、《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等理论课程则没有开设,这些地理教学理论能提供一种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对师范生的地理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这种地理教育教学理论的缺乏会导致师范生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缺乏理论的指导,造成对地理教学技能的操作要领认识不清,导致各项教学技能掌握不规范。
(二)地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应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过程始终。但事实上多数师范院校的地理教育见习很少,只是在学习《地理教学论》这门课程时才到中学地理课堂观摩和听课,而且次数很少,一般仅为1-2次。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最终形成和完善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可以让师范生走进真实情景的地理课堂,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师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从而缩短从教适应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目前很多高师院校的实习时间过短,一般仅为6-8周。目前各国教学实习的时间普遍较长,发达国家师范教学实习时间一般占总学时的8%左右。相比之下,我国师范教育中教学实习时间太短,师范生真正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在教育实习中教学技能得到的指导和锻炼也非常有限。
(三)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缺乏针对性
目前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微格教学或校内试讲等形式进行,这种训练往往以模拟地理真实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有利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但对于各种单项技能的训练却有明显的缺陷。在微格教学或校内试讲过程中,诸多教学技能比如导入、讲解、提问等综合运用,而且有些单项技能运用的时间很短,比如导入一般只在每节课堂教学的开始进行,这就造成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在训练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使得师范生只能掌握每项教学技能的部分要求,导致技能不全面。
三、新形势下对地理教学技能的要求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地理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地理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模式的培养更是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突出表现如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内容标准中,明确每一个部分知识点的活动建议,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评价部分中提出要“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等作出评价,这些都对地理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地理教师要具有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的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1.能够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环境因素以及其中可能的地理学原因;2.指导学生编写活动计划;3.协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使用各种方法、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活动;4.帮助学生分析相关信息、获得相关结论;5.协助学生自己分析活动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找出成功的必由之路和失败的偶然中的必然。
四、为培养地理科学完善的教学技能模式所应采取的措施
技能主要是通过学习和长期的训练而获得,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应多样化,应通过不同途径、形式、方法全方位地进行。
(一)内化课程理念,引领技能培养
根据地理新课程提出全新的课程理念,这些新理念提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倡导加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师范生能否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关键在于他们能否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把理念积极转化为实践行动。因此,内化课程理念是师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首要任务。
同时,地理教学技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及教学手段的发展而发展。新课程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摒弃被动接受式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式训练,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加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技能就应侧重于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
(二)高度重视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
地理教育实习,是地理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和中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已经获得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技能,在中学从事一段时间的地理教育实践活动。地理教育实习的内容主要有地理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地理教育调查三部分组成。其目的有三:1.让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实践,由此了解地理教学实际,获得教师职业的初步实际知识和能力,进而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2.让师范生了解中学基础教育现状、尽快介入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使师范生能在毕业前夕将其所掌握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理念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有益的思考;3.培养实习生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为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从事基础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改革各方面的准备。
地理课堂教学实习是对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训练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按本科生教育实习的要求,在课堂教学实习期间,每位本科生至少要完成四个课堂教等教案,课堂教学时数不少于6课时(不含重复课)。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实习时,要严格遵循地理教学的理念和原则,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地理课程标准的精神,做好地理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工作。同时拓宽训练渠道,多途径提高学生教学技能。教学技能训练的机会越多渠道越多,效果越好。开展以教学技能为中心的各种技能大赛,是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教学技能的整合训练,实施教学技能培训与考核机制
新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教师的职业技能为“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新课改的实施,有的学者如陕西师范大学田杰先生提出教师的教学技能还包括设计教学问题情景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等。教学技能应是以上各种技能的综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训练时既要注重单项技能的训练,更应树立整体意识,对教学技能进行整合训练,加强个别指导,使学生形成具有个人特点与风格的教学技能。高师院校应实施教学技能培训与考核的机制,对基本教学技能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在平常的教学与训练中,对学生适时指导与督促。在教育实习之前,对各项指标都要进行考核,达标者同意参加教育实习,不合格者强化训练,直到达标,用制度来激励和约束学生加强对教学技能的训练。
五、结论
地理新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方向挺进,如何加强高校地理师范生的职前培养、使地理师范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仅是高师院校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期望。本文只对我国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模式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定的改革措施,但并未对教学技能模式及能力的发展给出一定的答案。因此,笔者将努力在今后的研究中结合教育实践,对师范生的地理教学技能的培养模式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促进师范生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技能的快速成长。
许昌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研究(02010045)
[参考文献]
[1]周岩.试论师范生的现状及其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23.
[2]陈蓓,孙奕.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师范技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12.
[3]刘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3.
[4]王颖.关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9.
[5]金静华.高校师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观察与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9(04):24.
[6]李俊.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发展研究——以中文专业为例[D].西南大学.2008:34.
[7]饶淑园.国外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和训练状况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8(05):12.
[8]陈俊珂,徐彦伟.国外高师教育实习改革的特点与趋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8):28.
[9]李雪梅,陈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及其结构初探[J].教学研究.2006(01):21
[10]黄生学等.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05):35.
[11]李文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45.
1.评价指标的地理学科特点不明显,评估指标大同小异。
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较为笼统,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设定,有的甚至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
2.评估指标较详细,评价要素较多。
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级,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视地理教师活动的评价。
我国中小学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等同于“学生的学”。所以,课堂评价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教的评价———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之类。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中所列的各项内容基本集中在教师方面,体现出对教的强调和重视。
4.指标的直接可观测性不强。
我国多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论演绎方式,从好课应达到的标准出发,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逐级分解,但最低一级的指标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观察的指标,容易导致不同的评课者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大。
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及评价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未来公民在学科教学中的总体素质要求,明确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本着“生本化”的指导思想,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建议,笔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体系密切联系地理学科特点,侧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构建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以达到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保证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关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比较透彻,值得借鉴,其主要观点为:普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简要性原则,直接可测性原则,整体完备性原则,地理学科性原则。除此之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包括“生本化”原则,即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教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以及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并听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笔者采用理论推演法和目标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含评价要点)。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又可以分别归入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范畴,因此本评价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项。教师行为包含三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评价必备的要素,因为教学内容的正确、科学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前提;教学过程主要针对的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从评价要点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区别于传统的评价表,本评价表没有将教学方法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对其的评价主要反映在教师行为中。学生行为是重点评价的内容,其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和反馈状态三项。兴趣状态主要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状态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思维状态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反映的是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反馈状态即为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发生的改变,反映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的重点。评价要点制定的依据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AHP决策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及评价要点的权重。但为了简洁和计算方便,各评价要点权重取近似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各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4.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方法教师或专家在使用本课堂教学评价表时,评价要点权重仅供打分时参照,只对每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满分为100分,将各项二级指标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相加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级指标得分并相加,即为该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综合打分。如某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反馈状态的打分分别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则这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将每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取平均值即为本堂课的综合得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习效果无法在课堂上即时体现出来,或者有的指标不易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比如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