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老年疾病护理

老年疾病护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9 09:02: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老年疾病护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老年疾病护理

篇1

1.1病史采集困难且参考价值小 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能力降低,思维迟缓,因而病史采集较困难;老年人对疾病的敏感性降低,不能准确表述疾病的状况,病史的参考价值较小,故应反复确认,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1.2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 因老年人感受性降低,往往疾病已经较为严重,却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无法依据症状判断是何种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有些老年疾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常无疼痛感,仅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以低热、腹泻或者阵发性房颤的症状出现。癌症患者可因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而延误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机会。

1.3多种疾病同时存在 因全身各系统存在不同程度老化,防御功能和代偿功能降低,容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由于多个系统之间互相影响,各钟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使病情错综复杂。

1.4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免疫力低下,抗病与组织修复能力差,导致病程长、恢复慢。由于各器官功能降低,且长期卧床,因而容易出现组织器官骨质疏松、压疮等多种并发症。

1.5病情变化迅速,预后不良 老年病进程缓慢,病程长,疾病反复发作,对身体各器官损害加重、致残率高,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各种诱因激化,病情易恶化。

1.6伴发各种心理反应 老年人患病后,在发病的不同时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发病初期患者往往以焦虑为主要表现,当病情有波动时患者主要 表现为恐惧,如果疾病长期未愈则患者又会表现出抑郁、绝望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对老年人心理、精神问题要给予重视。

1.7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老化使机体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迟缓,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差,故老年人用药常会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对镇静剂、强心剂、利尿药等,一般成人常规剂量可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宜慎重,不宜超量使用药物。

在对老年患者评估时应尽量考虑到上述特点,并注意个体差异,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与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在老年人的治疗方面应尽可能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痛苦,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功能。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行动不便、无人照顾使医嘱的执行能力下降并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减少用药种类和频次,以提高其用药安全性。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

2 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的表现、诊断、治疗、预后方面的独特特点,护理方面也与成人护理有所区别。除了要做好疾病护理外,还要做好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尤其要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2.1病情评估的全面性 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感知功能的缺损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变,接受信息和沟通能力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护士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时,要注意正确应用沟通技巧,通过观察、询问、体格检查、量表筛查、辅助检查等手段,获取全面、客观的资料,准确判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功能状态,为老年人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2.2疾病护理的特殊性

2.2.1要有责任心 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反应不敏感,健康状况容易发生变化,掩盖疾病的症状,病情发展迅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容易延误病情。要求护理人员既要有较高的专科护理技术,具备准确、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 判断能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足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全身心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最佳护理服务,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并发症。

2.2.2注重整体护理 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与其他人群有不同之处,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种疾病共存,疾病之间彼此交错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树立整体护理的理念,研究多种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护理。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全面负责,在护理工作中注重患者身心健康的统一,解决患者的整体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护理业务、护理管理、护理制度、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各个环节的整体配合,共同保证老年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2.2.3增强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 对于老年人的需求,专业老年工作人员常常想到其他社会资源的协助,而很少考虑到老年人本身的资源。老年人在很多时候都以被动的形式生活在依赖、无价值、丧失权利的感受中,自我照顾意识逐渐淡化,久而久之将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要善于利用老年人本身的资源,以健康教育为干预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强化、巩固和维持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避免过分依赖他人,从而增强老年人生活的信心,保持老年人的尊严。

2.3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老年人患病后常伴有各种心理变化,常感到孤独无助、焦虑紧张,康复求生欲强,希望得到及时诊断、良好的治疗和护理。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特点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在护理工作中,要善于通过观察、倾听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需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疼痛和紧张情绪。在生活上给予充分照顾,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保持愉快的心境。

篇2

1 临床资料

200812—200906月间,清华大学校医院共收治住院老年病人233人,平均年龄为(73.1±4.2)岁;其中60~70岁94人,占40.3%;70~80岁102人,占43.8%;80岁以上37人,占15.9%。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4人,占36.1%;糖尿病患者78人,占33.5%;呼吸道感染患者54人,占23.2%;其它患者17人,占7.3%。

2 护理措施

2.1 强化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因各种病痛折磨,加上此阶段生理及心理的变化,极易出现焦虑不安、恐惧与害怕、孤独、寂寞等异常心理反应,不利于配合治疗和疾病的康复[2]。清华医院内科的患者几乎都是退休老教授老职工,多数人的子女在国外定居或工作,回国与父母见面机会甚少,清华医院的患者更显得孤独。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五有”,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有信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与患者多沟通、多交流,使其内心的情感得以倾诉,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护理。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2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褥疮、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等[3]。褥疮在老年卧床的患者中发生率极高,危害很大。为了预防褥疮的发生,我们对高危人群实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更换被污染的衣服、床单,保持其皮肤清洁卫生;对营养不良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其皮肤抗压能力。由于措施到位,责任到人,我科住院患者半年来无1例发生褥疮。

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老年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改变,感觉中枢、体温中枢、咳嗽中枢、呕吐中枢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其对疼痛的定位能力下降,痛觉不敏锐,即使严重感染时也可能不出现体温升高。如老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时很少见到像成年病人那样剧烈的心绞痛,而只有轻微的不适感,有的还可完全无疼痛,经常是在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后或进行心电图检查时,才发现有心肌梗塞。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或病情容易发生突变,而且常常缺乏先兆征象,所以对老年病人的细微变化和新的症状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报告医生[4]。

2.4 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 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脆滑且不易固定,再加上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特征,我们着重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服务,以使患者的痛苦减少到最小。另外,我们尽量提高静脉留置针使用率,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保护了血管,一举两得。为了提高穿刺准确率,我们根据不同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水肿患者进针前先按压穿刺部位,暴露血管后迅速进针;血管扁平、较细患者穿刺前进行局部热敷,使血管扩张后再行穿刺,必要时选用细小针头。切勿用力拍打,避免血管破裂出血。由于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经常忘记自己正在输液,故应妥善固定,必要时使用夹板。

2.5 加强用药护理 由于这些老年患者同时并存几种疾病,用药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严重并发症,且影响治疗效果。故我们严格按医嘱,严格定时发放口服药,并监督服下,必要时给病人喂下。不同时间的口服药,如餐前、餐中口服的药用不同颜色的药碗盛放;特殊用药如利尿剂、激素类药物等单独放置,并设有显著标识。切勿将口服药整盒发给患者自行服用,以免遗忘、漏服或多服。静脉给药时加强巡视,观察患者输液速度、输液是否通畅、有无不适主诉。根据药物性质调节滴速,嘱咐患者切勿随意调节滴速,以免发生意外。

2.6 同时要重视合理的饮食及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5]。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各种慢性疾病的折磨,经常对治疗失去信心,环境的改变及远离亲人经常使他们感到孤独,情绪不稳定[6]。因此,我们视病人为亲人,同情和关心他们的痛苦,应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以高度的同情感帮助病人解决心理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以高度的事业感创造一个有利于病人的康复环境;以高度的信任感为病人保守秘密和隐私。不断学习新的护理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人性化服务”的整体护理内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足度。

经过我们专业的护理、细心的照顾、精心的呵护,大大提高了护理水平和治疗效果,深受患者及家属好评,真正达到了零投诉,零纠纷,使护理满意度提高到99%。

参考文献

1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Z].2006.45

2 顾燕,薛素梅.非语言行为对提高老年病人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J].家庭护士,2008,6(6):15991601

3 周凤云.浅谈老年病人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4,9(11):1781

篇3

现今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1],护理专业也因逐渐增加的老年人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群体本身就较为脆弱,老年患者在患上疾病之后,病情会表现的更加复杂,恢复时间长,在老年人群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便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行动会受到极大限制,据相关统30%左右的老年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多病共存是老年群体的主要特点,在临床中的不会有典型的表现,但临床表现极为复杂,给治疗和护理造成很大的困难。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7.5±5.2)岁,50例均为慢性支气管炎以及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0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4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出现增高情况。4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红蛋白下降情况。46例患者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减退情况,心电图出现改变的患者5例。50例患者入院后都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以及镇咳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2]。

1.2方法 患者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洁度,病房室温保持在18℃~20℃为宜,并保证病房通风,护理人员要及时为为患者更换衣物和床单,空气污染以及有害尘雾污染的预防是护理过程中注意的重点,以此避免患者呼吸道再次受到刺激5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和合并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在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要及时取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可采用3%的双氧水在患者咳痰前漱洗口腔,以此防止患者口腔以及咽喉部受到细菌的感染,在取得患者痰液之后及时送检。抗生素的选取要根据患者的痰液培养出的细菌类型为选取依据,在为患者使用前要应该对抗生素的性质进行仔细了解,其中包括药物的半衰期以及溶解性能。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痰液进性状进行仔细观察,以此观察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记录患者每日的痰量。

在护理过程中,患者若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吸氧。重症患者在吸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若患者在吸氧之后意识逐渐恢复,设备显示患者的身体指标较为稳定则说明患者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若患者呼吸逐渐变浅,则患者可能出现CO2麻痹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加入呼吸兴奋剂并及时对氧流量进行调节。必要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在护理痰液较为粘稠且不易咳出的患者时,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饮水,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对适当对患者补液,以此促使患者的痰液能更轻松的排除,同时对患者呼吸道通畅也有良好的保持作用。帮助患者排痰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采用超声对患者气道进行雾化以及湿化,在雾化的过程中选取1~5μm雾粒为宜,雾粒小能使药物均匀而缓慢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 促进痰液排出。阻塞明显者,可先行导管吸痰。

护理人员要及时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促使患者年老体弱情况以及悲观情绪改善,鼓励患者参与文体活动,引导患者锻炼,以此增强老年患者体内的免疫机能得以增加,保证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 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50例患者及其家属多护理较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呼吸困难的患者应该及时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①在辅助呼吸时要注意和患者的呼吸频率一致;②在为患者通气的过程中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必要时用吸痰器为患者吸痰,使患者呼吸道保持畅通,在连接管道存在漏气情况以及痰液阻塞患者呼吸道的情况时患者多表现为呼吸不畅,患者气道的阻力也会因此明显增大;③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进行密切观察,同时送气压力以及机器的运转情况也是主要观察对象,护理人员要防止通气过程中气管出现脱落以及漏气情况出现,并且对患者所吸取氧气的浓度进行控制;④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若出现恶心、烦躁以及面色苍白的情况下要及时停止为患者供养,此情况表示患者可能存在氧中毒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师汇报,检查患者此种情况是否是因为吸入性酸中毒以及呼吸性碱中毒所导致。本研究中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3]。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2-0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已经由解放前的30多岁延长到70多岁[1]。老年人在我国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我国人口老年化增逐渐增长。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各类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使得抵抗能力、应激能力、代偿能力都在逐渐降低,各类疾病就接踵而来。给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人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在医疗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2]。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70例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所接收治疗的老年患者140例,包括男性84例、女性56例,年龄在64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4±13.7)岁。患者疾病包括高血压18例、缺血性心脏病14例、心力衰竭29例、心律失常14例、糖尿病33例、高血脂15例、脑卒中6例、消化不良11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1.2.2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创造温馨的护理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及时向老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及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服务,能够安心踏实的接受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实施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要热情、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患者拉近关系。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长辈那样对待患者,要关心和尊重他们,详细的向他们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体贴、尊重老人: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因而医护人员在向老年人介绍病情及注意事项时要有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态度做到不急不躁,语速要缓慢,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语言。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帮助患者解决其实际困难,让老年人愿意主动把自己的心里所想向医护人员说清楚,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对疾病的治疗更为有利。与患者多沟通,使患者充分的认识到生老病死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患者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且有意义。

饮食护理:在考虑到患者饮食情况下,还要注重食品健康及饮食营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即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病情。因而医护人员要关心患者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其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并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耐心讲解。鼓励患者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

1.3 评价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解读完成。其中SAS评分≥40分即为焦虑患者,SDS≥40分认为是抑郁患者[3]。

在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测,以及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表示该项与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

2.2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组平均康复时间为(10.1±2.6)天,对照组平均康复时间为(10.1±1.9)天,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及结论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4]。老年患者心里较为脆弱,因而在给予患者生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必不可少。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护理、言语沟通、建立好融洽的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提升,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士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4):1171-1172.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1(a)-0162-02

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饮食习惯的变化提高了糖尿病的患病率,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1]。临床上在给予积极的治疗之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次研究中,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对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了优质护理干预,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观察对象主要选取在该院治疗的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2013年7月—2016年7月期间),使用抽签的方式将其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且对该次研究知情,并自愿成为该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在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各占27、23例;年龄在62~86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73.78±8.67)岁;合并症: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1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17例,糖尿病性肾病15例,糖尿病足8例。在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各占26、24例;年龄在62~85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73.45±8.13)岁;合并症: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11例,糖尿病神经病变16例,糖尿病性肾病14例,糖尿病足9例。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基线资料当中,其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可进行科学性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传统护理方案,主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纠正其错误的生活行为;对其负性心理情绪给予疏导,使其保持身心轻松,减轻精神压力;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并及时处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其中护理内容包括加强护理基础、提高细节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护士专业素养,如下:①加强护理基础:对患者进行护理期间,应结合专业护理基础知识,为患者提供专业性、个性化的基础服务。严格按照护理分级制度,给予患者生活、健康指导。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观察患者的皮肤变化以及末梢血液循环的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护理,对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服务。②提高细节管理:对于病房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室内的温湿度调整以患者舒适度为主;摆放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手册、杂志以及糖尿病食物模型等,便于患者学习;走廊、宣传栏可张贴糖尿病的教育展板,以供患者及其家属参考;病房内应具备微波炉、针线盒以及饮水机等便民设施;以亲切、友善的态度接待患者。③加强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个人具体情况,为其进行全方位的糖尿病知识宣教。通过“一对一”的教育方式,为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预防、治疗以及护理等方面的内容,并告知其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疾病改善的意义,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和遵医行为。④提高护士专业素养: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和管理工作中,护士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要求护士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完成专科护理、健康指导等工作,促进患者康复。对护理质量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将患者及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划入考核中,并实施奖惩、评优政策,以激励护士的自觉性,提高其护理质量和工作责任。

1.3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物质生活)评分。

1.3.2判定标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进行评定。每项总分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依从性越好。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对患者的生理健康進行判定。主要观察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物质生活4个维度。各维度评分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使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将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3种。护理满意度即为非常满意率与比较满意之和。

1.4统计方法

将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据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后,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以及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数据,并用t检验;用(%)表示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数据,并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依从性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饮食依从性为(76.64±2.36)分、运动依从性为(64.25±3.58)分、用药依从性为(60.57±4.85)分、自我监测为(68.97±6.47)分;对照组患者的的饮食依从性为(61.22±1.25)分、运动依从性为(58.39±3.47)分、用药依从性为(55.64±2.01)分、自我监测为(60.57±4.56)分。由以上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经过不同方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详情如下所示:观察组:躯体功能为(89.64±1.58)分、心理功能为(75.62±2.31)分、社会功能为(78.44±6.57)、物质生活为(69.87±11.28)分。对照组:躯体功能为(80.47±2.55)分、心理功能为(69.84±6.57)分、社会功能为(70.59±3.48)分、物质生活为(66.68±6.59)分。

2.3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0.00%,其中非常满意37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5例;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4.00%(非常满意30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13例)。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的衰退使得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激增[2]。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明显较青壮年患者更为复杂,且病情变化较快,加大了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难度。传统护理方案具有较大的机械性和片面性,护士仅遵医嘱对患者实施护理操作,缺少主动性和人性化。优质护理不仅可从生活中对患者进行护理,同时可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呵护,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3]。不仅如此,通过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度,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克制不良行为,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工作中的疏漏,提高了护理质量,进而改善了护患关系,做到了“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

该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优质护理干预后,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以及自我监测评分均高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各指标評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可知,优质护理可提高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以及自我监测的依从性,改进患者日常行为,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0.00%,而使用传统护理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4.00%,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该结果可进一步说明优质护理的优越性,不仅可改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大大提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优质护理干预,可改善其病情,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萌.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7):1-2.

篇6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内科疾病患者1366例,其中686例为男性患者,占全部病例的50.2%,680例为女性患者,占全部病例的49.8%,年龄60~98岁,其中13例患者为90岁以上。

1.2 心理评估 在患者入院后,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反应、家庭环境和其他社会经济条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评估患者的心理类型,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再根据所确立的患者心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给予心理干预治疗措施。

1.3 老年患者常见心理状态分析

1.3.1 紧张、焦虑、不安 这是住院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状态,在患病后,患者往往因为疾病的病痛或突然改变的陌生医疗环境而加强自身感觉,同时也因为对自身所患疾病的不了解,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担心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恐惧自己在多方面储备不足,不了解疾病和治疗的基本知识使得他们的紧张和不安心理日益加重,有时甚至会拒绝承认自己有病,抗拒治疗和检查,这样会导致患者的治疗受到延误,从而影响、加重他们的病情。

1.3.2 孤独、抑郁 老年患者常由于性情偏执、适应能力较差而对医疗过程产生孤独、抑郁的情绪,更因为住院脱离原先的生活、工作、家庭环境,与家人分开,对经济、生活能力的担心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他们更加孤独、抑郁,甚至悲观。部分老年患者会因退休而感到突然的心理失落,产生自卑感,从而进一步发展为抑郁和孤独。如患病时间较长,疾病的苦痛和治疗不显效会给老年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易使老年患者的抑郁、悲观情绪进一步加重,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失常。

1.3.3 漠不关心心理 多发生于治疗长期无效或慢性病、晚期疾病的患者,患者常常对治疗和病情产生无理的怀疑和猜测,不信任医务人员,对治疗失望,对死亡恐惧,从而产生这种消极心理,用漠不关心的态度看待治疗。这样消极的心理不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还会削弱患者和疾病斗争的精神毅力,会对患者疾病的恢复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

1.3.4 依赖型心理 这类患者没有以焦虑为主要表现,也没有焦虑、忧郁、焦虑的症状,这类心理类型的产生通常是由于患病后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活动和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再加上患病使老年患者心理防护能力降低,从而使老年患者对医生和周围人群产生过度依赖,忽视治疗的实际性和现实困难,一旦治疗出现困难或意外,他们的心理将会受到严重打击。

1.4 心理干预治疗

1.4.1 语言治疗 积极、乐观的谈话能为老年患者营造愉悦的治疗环境,医疗工作者在和患者交谈时,要尽量使用医学术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要细心发现患者谈话中透露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以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治疗。

1.4.2 做好医疗宣教 热情的宣教态度能使患者感觉到受重视、被尊重,详细、科学的医疗知识宣教能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多举行健康教育讲座之类的活动既能使患者之间增加交流,彼此鼓励,减缓住院期间的孤独感,又能使患者加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增强对医学治疗和疾病恢复的信心,从而减轻患病的不良情绪和压力,积极地配合各种治疗、检查,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4.3 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 除了语言方面的心理干预,非语言类的心理干预治疗也同样重要,这体现在眼神交流、肢体触碰等面部表情和动作上,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抑郁心理能通过这些非语言技巧得到减缓,从而能以一种健康积极地心态面对疾病的治疗。

2 结果

在1366例老年患者中,有1233例焦虑、紧张、不安型患者(90.26%),916例孤独、悲观型患者(67.06%),5例漠不关心型的患者,11例依赖型心理的患者,通过科学心理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治疗后,有741例的焦虑、紧张、不安型患者缓解,占60.1%,492例焦虑、紧张、不安型患者减轻,占39.9%;有534例的孤独、悲观型患者缓解,占58.3%,有382例的孤独、悲观型患者减轻,占41.7%;漠不关心型的患者降为3例;依赖型心理的患者降为6例。

3 讨论

老年慢性疾病和其不良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患病老年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不同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及心理具有不同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心理护理对于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起着积极的作用[8],在经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治疗后,不同类型的患者消极心理情况均达到减轻和缓解,说明心理干预舒缓了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使患者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9],通过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多方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和消除患者致病的心理因素,防止疾病的恶性循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在面向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心理干预治疗措施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对易于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老年患者人群,临床治疗上应尽早采取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医疗工作者应在日常治疗中应重视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根据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对患者整体的心理状况和所属的不良心理类型进行评估, 给予合适的相应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同时应用专业、细致耐心、热情的态度做好对患者的疾病知识宣教,以减缓患者对治疗的不良心理,使患者增加信任感,减少不安全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参与治疗和检查,从而能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和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汪志红.从老年心理疾病的治疗护理谈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5):308.

[2] 岳秀娟,袁左鸣.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人格状况的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923-4925.

[3] 王萍.对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4):131-132.

[4] 王翼,封颖璐.部队离休患病老年患者抑郁心理与相关疾病的关系[J].中国康复,2009,24(5):331-333.

[5] 汪雅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8):42-43.

[6] 张丽波,刘燕.浅谈老年患者护理心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6):83-84.

篇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56-02

随着老年人口总量的增加, 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1],老年健康问题将愈加突出。老年人是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的生存状态已经处在特定的时期,不仅健康受到衰老和疾病的威胁,而且生活内容和满足生活需要的能力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目前医疗条件下,实际生活中的大部分老年人都是未住院病人,与医院的病人在护理上有诸多不同,老年病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对老年人做广泛而深入的评估,应考虑到认知、营养、生活经历、环境、活动及压力等一切影响因素,从多途径提供满足老年人所需的一系列照顾活动,尤其要加强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年人保持尊严和身心舒适,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早期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为探讨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中心综合门诊医护人员对辖区内150名老年人展开针对性的疾病的预防、康复护理,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制定计划和措施

制定详细的疾病预防计划和康复护理措施:成立由医生、护士、检验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的服务小组。服务时间一年(2012.9-2013.8)。护理对象是中心综合门诊管辖区内选取150名老年人,男56名,女94名,年龄在60―85岁。

2 方法及内容

2.1 健康状况调查摸底

为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医护人员对辖区内150名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自制问卷调查表,老人们有的自己填写,有的由调查人员问答后,调查内容主要有: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病史、患病治疗情况等,主要了解老年人当前阶段的身体健康状态,康复护理措施以及渴望得到的关心、帮助等。

2.2 健康指导

2.2.1心理健康指导 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会产生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人类疾病谱、死亡谱的转变,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2],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预防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各种影响,还能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医护人员通过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帮助老年人正确面对疾病和各种生活问题,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照顾能力,消除各种心理问题,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

2.2.2用药指导 老年人一般身患多种疾病,服用的药物较多,要指导他们不同的药应不同的时间服,或饭前、饭后分开服以达到最好的疗效。有的老年人因怕吃药多产生副作用,故症状稍得到控制就立即停药,导致疾病复发。如在服降压药时,立即停药后血压骤升,这样血压忽高忽低对身体很不利,易诱发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作为医护人员,要通过问题解答、发放宣传手册,开展知识健康讲座,让老年人对老年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常见病状、并发症和注意事项有个基本了解。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药物的药物原理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解除老人的疑虑,使其做到心中有数。

2.2.3生活指导 对老年人进行运动和饮食等方面的指导。老年人运动保健 :给老年人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指导他们合理的健身方法,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注意运动时间,防止运动时出现意外。如根据其个人兴趣和自身状况,鼓励有运动能力的老年人适当参加锻炼,如散步、慢跑、练太极拳、下棋、门球、做操、书画等文体活动。 饮食保健指导:包括饮食卫生、饮食习惯、饮食分类等。老年人由于多患有血管硬化、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病症,要指导他们多食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钙等食物,尤其是糖尿病人要严格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保证每天有足够的锌、钙摄人,鼓励多食富含粗纤维和维生素的新鲜果蔬和鱼肉,少吃或不吃腌制品和动物内脏,并尽量选择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高蛋白饮食。 睡眠保健:如睡眠有规律,睡前泡热水脚等。

2.3精神护理

老年人由于对身边的一切反应很敏感,家庭琐事等各种原因都易引起情绪激动或失眠,导致高血压甚至心绞痛等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多与他们交流,耐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心理活动。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3],增进理解,满足心理需求,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如对老年人多说一些鼓励语言,说话时因人因病而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有问必答,耐心解释,运用语言艺术增强他们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对一些焦虑暴燥的老年人多给予安慰,以真诚的态度坦诚劝慰。通过板报、电视、录像、讲座,以边护理边教育的方法,积极、正确地引导老年人建立健康的行为,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采取鼓励安慰、启发诱导的方法,使老年人保持愉快的心情、乐观的心态,激发对人生美好向往,达到疾病预防及心身健康,不给子女拖后腿,给社会带来安定,家庭带来幸福,起到了社会、家庭和谐的氛围从而起到了延年益寿的目的。

2.4定期体检,及时治疗 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一般都不愿住院。因此必须动员他们即使疾病未复发也要定期体检、复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疾病的复发,达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的目的。

3 结果

为了解对辖区内150名老年人实施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一年来的效果,我们设计了《老年人健康状况及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被调查人基本情况;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卫生保健满意度等内容,从调查表发现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大有改善,患病次数减少,特别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复发及住院次数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讨论

从效果可见,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经济状况造成一部分老年人就医难,而健康观念又使一部分老年人不愿就医,没有平时保健、预防疾病措施,小病积成重病或大病的情况经常性发生,因此对老年人实施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生活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采用科学方法预防疾病、康复护理能使老年人少生病, 一旦生了病,护理得当,恢复起来就快。疾病痊愈要靠身体的抵抗力,打针吃药只是协助身体战胜疾病,俗话说,“三分病七分养”,这充分说明预防、护理的重要了。因此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可以预防和解决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的问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8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也宜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为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与形成气体产生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上,可采用蜂蜜疗法,将蜂蜜隔水蒸熟后,于饭前空腹服用,每日100毫升,分3次服用;也可用新鲜青色卷心菜,洗净,捣烂,用消毒纱布绞汁,服时稍加温,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或用牛奶250毫升,煮开后调入蜂蜜50克,白芨6克,调匀后饮用。这些均有养阴益胃之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春季老年人应提防肺结核。肺结核较多地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特别是春天。老年人患肺结核的几率为儿童的26倍,比成年人高70%,且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发病症状多不典型。常表现为轻微咳嗽或有点气喘、乏力,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所致,这是误诊率高的首因。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111-02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疾病越来越多,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近年有逐年上升势头,而且临床危重症也越来越多[1]。不仅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高,其发病的种类也逐年增多,其病情程度也逐年加重。因此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面对更大的压力,同样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3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要点及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接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筛选条件为患者年龄大于60岁,排除血液性疾病患者、各型肝炎患者、内分泌失调患者等,符合条件者共计230例,记为患者组。其中男122例,女108例;平均年龄63岁。患者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编号为Ⅰ~Ⅴ组,每组46例。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将患者组2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编号为Ⅰ~Ⅴ组。其中Ⅰ组接受常规护理,即包括疾病治疗性护理,患者病房环境的保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运动,患者个人清洁卫生的护理等。Ⅱ~Ⅳ组在接受常规护理之外分别外加心理干预、健康指导、人文关怀。心理干预主要是使用各种方法使患者消除疾病恐惧、治疗负担以及预后等,使患者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健康指导主要是包括提高认识,饮食指导,运动锻炼的宣教与指导,加强药物治疗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2-3]。Ⅴ组接受整体护理,即围绕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需要,采取一切合理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易量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所得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 19.0,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

230例患者干预前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比较,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分 分

时间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关系 环境因素

干预前(n=230) 59.23±10.81 52.08±9.66 62.27±6.86 59.43±12.87

干预后(n=230) 62.57±10.78* 61.93±9.51* 62.92±7.02 62.18±13.37*

*与干预前比较,P

2.2 不同护理要点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

单纯性常规护理Ⅰ组与外加心理干预治疗Ⅱ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Ⅰ组、Ⅱ组=6.343,P0.05)。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等其他护理干预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Ⅰ组、Ⅴ组=15.294,字2Ⅱ组、Ⅴ组=4.039,字2Ⅲ组、Ⅴ组=13.538,字2Ⅳ组、Ⅴ组=8.425,P

表2 不同护理要点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

组别 生存质量评分大于60分(例) 百分比(%)

Ⅰ组(n=46) 27 58.70

Ⅱ组(n=46) 38 82.61

Ⅲ组(n=46) 30 65.22

Ⅳ组(n=46) 34 73.91

Ⅴ组(n=46) 44 95.6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死亡率高[4]。对于老年人来说,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很大,入院治疗的患者甚多,因此给护理工作带来不少压力。护理中如何使患者满意并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成为护理工作探讨的热点话题。

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外加心理干预、健康指导、人文关怀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常规护理外加心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最大。王世英等[5]的研究也表明,对老年患者的异常心理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和护理, 能明显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缩短住院时间。此外,在本研究中,常规护理外加健康指导和人文关怀对患者的生产质量影响并不大。而整体护理是最理想的护理方式,本研究中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组别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最大。

总之,老年心血管疾病发病后一般较严重,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该类患者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其别是心理干预护理尤为重要。其次要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并行,这样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娟.186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889.

[2]田震静,吕烨辉,付爱丽,等.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502-504.

[3]孙洁.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191-192.

篇10

关键词

优质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应用效果观察

老年人最常见的就是心血管疾病,而且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在治疗期间很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因此在治疗中要加入优质的护理,有利于缓解他们不安的情绪[1]。本文选取了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进行干预,效果十分显著,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30例。实验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为65~80岁,平均(68.8±1.1)岁。对照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为66~81岁,平均(69.1±0.2)岁。两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医护人员每隔4h对病房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视,同时嘱咐患者按时的进行服用药物,医护人员对患者服用的药物要进行相关的知识宣教,让患者对药物的治疗作用能够更清楚,从而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实验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

由于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时间和经济投入的治疗,所以,很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激动、焦虑、恐惧和紧张的情绪,这些情绪对治疗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加剧病情的发展。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的心理干扰分为忧虑心理、绝望心理、抵抗心理和应激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的消除,很容易让患者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因此,医护人员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注意患者的语言、行动,及时的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耐心的抚慰,多和他们进行语言的交流,可以与他们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疾病特点的游戏,让他们更加的信赖自己,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有效的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

1.2.2失眠护理

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一直不佳,尤其是在住院后,对于居住的环境不能马上的适应,加上疾病的因素经常会出现失眠的现象。当患者出现难入睡、入睡后容易醒都是失眠的特征,加上心血管疾病具有易反复发作、夜间神经兴奋和冠状动脉收缩的特点,就直接的导致了患者睡眠不稳。医护人员当发现患者出现睡眠不佳的状况时,要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例如,在患者睡前放轻缓促进睡眠的音乐,保持病房的安静,病房内的环境要随时保持整齐干净,另外还可以让患者睡前30min用热水泡脚。

1.2.3用药情况

医护人员要定时的检查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情况,另外还要严密的观察患者用药时产生的不良反应。由于老年患者的血压与心率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老年人患者都有排泄能力较低的特点,所以要根据患者实际的身体情况和病情来选择服用药物的计量。医护人员要详细的记录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血压、心率和排尿量,同时还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1.3总满意度评价标准

两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护理30天后,医护人员给予每一位患者一份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85~100分为非常满意,65~85较为满意,65分以下为不满意。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非常满意的患者有25例,较为满意的3例,不满意的2例,总满意度为93.3%。对照组非常满意的患者有10例,较为满意的9例,不满意的11例,总满意度为63.3%,实验组的总满意度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作为在老年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对老年人的生活与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这类疾病的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严重的影响治疗的结果,因此在患者的治疗中采取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的消除这些不良的心理,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就是优质护理,与贺轶锋的研究结果相近,均有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的作用[2]。

综上所述,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够让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缓解患者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总满意度,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马红娟 孟翠娟 单位: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篇11

结果:治疗组49例患者经针对性的护理治疗后病情稳定均顺利出院,对照组有45例患者顺利出院,4例患者因治疗无效死亡;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满意度结果显示,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护理,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其并发症,是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提高。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65-02

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及高血压等疾病被成为心血管疾病,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1]。在我国,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加,其也成为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研究发现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较易变化,预测难度大,加之患者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所以对其护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笔者就9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加强老年心血管疾病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作了探讨。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有57例男性患者和41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61-78岁间,平均年龄为69岁;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9例,治疗组4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差异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治疗,给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满意度。

1.2.1一般护理。一般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护理人员首先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保持仪表整洁、举止文雅和态度热情,让患者及其家属放心接受治疗;②护理人员需按患者的病情分配病房,确保房间整洁、舒适;③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对病房环境及注意事项详细讲解,主动告知患者病情,热情关心患者,让患者感受亲人般的关怀。

1.2.2心理护理。由于陌生的环境和对疾病的担忧或恐惧,会造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容易发生过激行为,如愤怒、冲动等,这些往往对患者的预后影响严重,因此给予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适当的心里护理非常重要。心理护理包括:①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表现,对患者各种心理状态进行研究,主动倾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②护理人员需对治疗过程中的时间安排、检查目的、病情及治疗方案等及时告知患者,使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恐惧心里得以解缓解;③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有关疾病知识的普及,使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悲观心理得到消除,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护理人员在同患者交流不断深入的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里状态,及时做出调整,让患者能够更快的适应周围环境,从而使其不良情绪逐步得到缓解,也使患者处于面对治疗的最好心情状态。

1.2.3生活护理。生活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来讲非常重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饮食上让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以及粗纤维食物,让患者长久保持低热量、低脂、低盐和低胆固醇状态,确保患者养成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②根据老年患者自身的特点,需给予患者易消化、咀嚼,且含纤维多的食物,同时需预防患者便秘;③对于伴有心肌梗死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排便不宜过猛,防止病情加重;④护理人员可适当使用缓泻剂促进已发生便秘的患者粪便的软化排出,或者采用肥皂水灌肠和使用开塞露,来促进排便;⑤护理人员要叮嘱心动过缓患者在排便时勿屏气过度,避免其因迷走神经兴奋而使心动过缓加重;⑥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协助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进行饮食、大小便和洗漱等;⑦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戒烟酒,避免心血管危重事件发生。及时处理患者口腔黏膜以及其皮肤的变化[2]。

1.2.4病情观察护理。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所以应加强病情观察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必不可少。护理人员需做好以下几点:①对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和血糖等指标变化进行密切关注,根据患者各自的情况,选择基础护理方案;②将患者不适症状,包括:短、胸闷或胸痛气等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③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熟练掌握专科所以药物及其注意事项;④密切观察患者中的精神状态、尿量、血压及胃肠道反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加强病房巡视,控制输液流速,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而保护好患者的血管[3]。

2结果

治疗组所有患者病情稳定均顺利出院。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和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以老年为主,是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所以加强其临床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对9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探讨,其中治疗组49例患者均病情稳定顺利出院,而对照组49例患者中有1例冠心病患者和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无效死亡出,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满意度可知,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护理,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其并发症,使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