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09:02: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011年8月31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了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出特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培养模式上,推行“双证书”制度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金融与证券专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逐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按照工作过程要求,以能力为本位,逐步建立完善“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面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投资咨询公司等金融部门一线岗位,具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
一、“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概述
“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由“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两大模块组成,分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层次(如图)。
二、“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设置
金融与证券专业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专业课程,从 “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两大模块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1.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为全校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具体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经济应用数学、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用英语、应用写作、社交口才、计算机文化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体育等课程。
2.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
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是根据不同专业对应岗位的要求,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按照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层次设置课程。下面以我院金融与证券专业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1)职业群基础与技能课,主要包括金融专业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应用统计、货币金融学、会计电算化、证券基础知识、ERP沙盘演练等。职业(岗位)群基础与技能课以应用为目的,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知、应会”部分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同时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为本专业必修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证券交易、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银行经营管理与实务、银行会计、个人理财、保险原理与实务、证券业务综合模拟实训、银行业务综合模拟实训、专业核心能力(银行、证券、会计)考证培训。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内实训、独立实训和综合实训课时占该部分总课时的50%以上。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其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3)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课,通过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以及专题讲座来实现。
(4)职业拓展能力课的设置是为了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经济法、外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理财、房地产金融与保险、期货市场、金融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还包括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等因素,公共选修的相关课程,该类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是锻炼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工作适应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专业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建立了由入学及毕业教育、军事训练、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独立或综合实训)、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实施
在“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全面推进“1231”课程建设,即建立“1”个课程标准(每门课程都要按照高职改革要求建立课程标准)、深化“2”个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模式改革)、做好“3”个教学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合格课程评价体系)。
1.2009年以来,本专业逐步完善“合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所有课程参照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文件;要求所有教师按照“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以工作过程为线索重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等“3个设计”;要求全面推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改革。按照1:1比例加大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课时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的技能。
2.课程建设三步走
首先,制定了合格课程建设标准和评比,100%课程被评为合格课程。其次,有意识进行了优质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基础上,选取了《经济学基础》、《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等作为优质课程培养对象。第三,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优质课程基础上,选取2~3门课程重点建设,争取成为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3.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采用行动引导型教学法,进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4.依据证券从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一线高管,制定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并把该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
5.充分利用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产学合作实习基地,走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道路,实施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
6.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内容的整合,使之更加精炼、实用、具有针对性。
7.对各门课程提出具体建设要求。适时修订课程标准,选用获奖或推荐教材,及时编写、整理与修订讲义、教案和课件;完善试卷(题)库建设等项工作。
8.突出实务性操作性课程,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和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9.建立课程小组制度。建立了《经济学基础》、《应用统计》、《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等课程小组,设课程总负责人和学期负责人,加强课程建设。
四、“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问题
“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的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扩大就业机会,力争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基础。金融类专业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下两个问题。
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财富不断增长,对投资与理财的要求更加广泛和深入,个性化意识增强,投资与理财产品不断创新,各类金融机构、商务企业、投资公司、专业理财顾问公司迫切需要熟悉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知识和金融服务实务操作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在课程内容上要紧跟金融产品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防止内容一成不变。
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取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如目前很多金融类专业实行的基本上还是2.5+0.5的组织形式,即两年半的课堂学习加半年的毕业实习,这种培养模式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学生的实践明显不够。如果条件允许,就采用1+0.5+1+0.5的组织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先学一年的专业知识,然后有半年的实践时间,由老师带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然后将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记住,再回到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学习一年,最后进行毕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可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是理想的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唐文波.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商业经济,2009(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102例血液科及肿瘤科住院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疗前心电图、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Ⅰ组)和西医化疗组(Ⅱ组)。Ⅰ组52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15~80岁,平均45.5岁;低度恶性6例,中度恶性38例,高度恶性8例;临床分期Ⅱ期8例,Ⅲ期30例,Ⅳ期14例。Ⅱ组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5~78岁,平均43.0岁;低度恶性6例,中度恶性31例,高度恶性13例;临床分期Ⅱ期15例,Ⅲ期26例,Ⅳ期9例。两组性别、年龄、恶性程度、临床分期等具有可比性(P>0.05)。正常对照组30名为健康献血者,年龄24~45岁,平均31.8岁。
1.2 治疗方法:Ⅰ组用CHOP方案化疗[1],CTX 750mg/m2,第1天,VCR 2mg,第1天,ADM 40~60mg/m2,第1天,PDN 60mg,第1~7天。完成6~8个周期。治疗期间加服中药以益气养阴、活血凉血散结,基本方为:白花蛇舌草30g,黄芪、半枝莲、淮山药各20g,紫草、白术、茯苓、麦冬、五味子、女贞子、山萸肉各15g,当归、半夏各10g。随证加减:肝气郁滞加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玄参、川贝各10g;脾虚痰湿加党参、薏苡仁、木香、陈皮、升麻各6g;痰热内蕴加牡蛎(先煎)、夏枯草各30g,海藻、昆布各10g;气血两虚加党参、熟地、木香、酸枣仁、龙眼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12个月为1疗程,可连用2个疗程以上。化疗结束后如有骨髓抑制,加阿胶15g。化疗结束后如心电图异常,可加人参、五味子。治疗结束后第1年每1~3个月复查1次,第2年开始每3~6个月复查或随访1次。复查、随访中断者按死亡统计。Ⅱ组单纯采用化疗,方案与Ⅰ组相同,完成6~8个周期。复查、随访同Ⅰ组。
1.3 观察指标:具体如下。
1.3.1 生存质量:按Karnofsky(卡氏)评分标准[2]记分。
1.3.2 瘤体情况:观察病灶进展情况。
1.3.3 免疫功能[3]:白细胞介素-2(IL-2)、IL-2系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药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验有限公司提供;T细胞亚群:采用SPA菌体花环双标记法,药盒由上海华美公司提供;红细胞免疫: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测定采用郭峰法[4],药盒由上海长海医院免疫室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治疗前后各指标间的显著性分析采用t检验,并在有关指标间作相关性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生存质量:卡氏记分表明,Ⅰ组治疗前积分(35.0±7.6)与治疗后积分(80.0±5.9)有显著性差异(Р<0.01);Ⅱ组治疗前(55.0±5.9)与治疗后(48.0±4.3)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Р<0.01)。
2.2 临床疗效:按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5]评定,分完全缓解:病灶全部消失;部分缓解:病灶缩小≥50%;稳定:病灶缩小<50%或扩大<25%;进展:病灶扩大>25%。疗效判断均在2个疗程结束时评定。Ⅰ组完全缓解38例(73.1%),部分缓解9例(17.3%),稳定3例(5.8%),进展2例(3.8%);总有效率为90.4%。Ⅱ组完全缓解26例(52.0%),部分缓解10例(20.0%),稳定9例(18.0%),进展5例(10.0%);总有效率72.0%。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各组治疗前后IL-2、sIL-2R、T细胞亚群与红细胞免疫指标比较:见表1、2。由表1可见,淋巴瘤Ⅰ、Ⅱ组IL-2、sIL-2R总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分别显著低下与增高;治疗前尤甚,治疗后虽有显著改善,但上述趋向仍很明显。进而相关分析表明:IL-2与sIL-2R间呈高度负相关(P<0.001)。
由表2可见,与对照组比较,淋巴瘤Ⅰ、Ⅱ组CD3、CD4、CD4/CD8均显著低下。经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改善程度较Ⅱ组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红细胞免疫指标:淋巴瘤Ⅰ、Ⅱ组RBC-C3bRR、RBC-ICR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对照组(但Ⅰ、Ⅱ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经治疗后,Ⅰ组的改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发现,CD4/CD8与RBC-C3bRR间呈高度正相关(P<0.001)。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两组淋巴瘤患者血清呈IL-2低水平表达与sIL-2R高水平表达,两者之间均存在着高度负相关,提示淋巴瘤患者产生IL-2能力低下,活性降低。经治疗后,血清IL-2与sIL-2R分别显著回升与下降(但与对照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这种改变I组较Ⅱ组显著。推测除了化疗使肿瘤负荷减少,免疫麻痹现象得以减轻外,显然还因为扶正中药能促进细胞因子,并且实验与临床均证明可减轻化疗所致的免疫抑制,使IL-2/IL-2R生物效应发挥,启动IL-2R阳性细胞增殖、活化,从而加强抗肿瘤作用。推测中药配合化疗起到减毒增效作用。
淋巴瘤Ⅰ、Ⅱ组与对照组比较,CD3、CD4与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增高;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但Ⅰ组较Ⅱ组显著。尽管化疗药物的免疫抑制与细胞毒作用对外周血T细胞有影响,然而因大量瘤细胞消亡,减轻了免疫麻痹或瘫痪现象;更由于扶正抗癌中药对细胞免疫及其细胞因子(如IL-2/IL-2R系统)的调节或促进作用,故Ⅰ组能更有效地发挥抗肿瘤活性,并改善了生存质量。
本研究两组淋巴瘤红细胞免疫指标显示RBC-C3bRR显著下降,RBC-ICR显著增高,显然系肿瘤相关抗原补体激活。经治疗红细胞免疫指标虽有改善,但RBC-C3bR与RBC-ICR仍分别显著低于与高于对照。上述改善Ⅰ组较Ⅱ组显著。提示化疗在杀伤癌肿同时,也对红细胞免疫发挥了细胞毒作用。由于Ⅰ组加用了中药,起到补气血生化之源、促进主骨生髓功能,相对提高了生存质量。
两组淋巴瘤CD4/CD8与RBC-C3bRR间均呈高度正相关,提示白细胞免疫与红细胞免疫间的依存关系。CD4有激活Tc和NK细胞作用,CD8有抑制细胞毒效应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其中又受IL-2/IL-2R系统的影响,RBC通过粘附表面覆有C3b的癌细胞,予以清除,同时也产生NK细胞增强因子,加强对肿瘤的杀伤。
4 参考文献
[1]Hermanek P,Sobin LH.TNM Classification of m alignant tumours[S].4th ed.Berlin,Heidelberg,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87.
[2]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9-387.
IBM的《2015年的银行业》白皮书显示:区域银行将向全能型银行、社区银行以及专业型银行转变。目前,一些具有战略远见的区域银行正在实施着一系列转型,包括战略转型、组织/文化转型、运营转型、管理转型以及IT转型等。而其中,IT转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区域银行中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在立足本地发展的同时,经由改制增资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并拓展业务领域成为发展的目标,而IT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型银行通过IT建设提升业务能力、企业竞争力、服务水平的经验为区域银行的转型提供了参考。
对于区域银行中的农村信用社来说,部分市县级农村信用社集中整合,形成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这就需要对各个市县级IT架构进行全新梳理。而另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则通过完善自身股本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造,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转型之后,农村商行的数据量大量增长,更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的能力,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稳定的基础架构、强大的风险管理以及完善的IT治理能力都是区域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现状是区域银行在IT建设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改制增资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信息的整体管理;在拓展业务跨区域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快速建立IT能力来应对业务发展的需求;在向全能型的流程银行转型中,缺乏将风险管理和IT治理固化的手段。
IBM 三大策略出手应对
针对国内区域银行的发展和多年来在国内银行方面的经验积累,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针对区域银行的IT转型推出了三个策略:IT基础架构“动态化”、风险管理“整体化”、IT治理结构“完善化”。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工商企业部总经理吕永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区域银行面临着很好的转型机遇,“现在中小银行碰到了黄金发展机会。之前很多大型银行积累了很多经验,其中的很多经验比如‘两地三中心’是可以直接用的。”
IBM为区域银行业提高信息科技建设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保证建设的科学性、全面性与前瞻性,建立起规范有效的IT制度和标准流程,统一建立基础设施架构的标准和要求,建立卓越的数据中心,达到节约IT成本、提高IT设施效益、降低IT运作风险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为业务发展以及建立现代化金融机构打下坚实基础。这就是IBM的IT基础架构“动态化”策略。具体来讲,是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提供云策略咨询、实践路线图规划、智慧测试云、智慧桌面云、智慧存储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
当区域银行的信息系统由分散走向集中时,信息科技风险也进一步集中,IBM为区域银行提供在业务连续性、灾备体系、安全体系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领域的全方位服务,为区域银行的稳健运营保驾护航。这就是IBM的风险管理“整体化”策略。
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带来的生存压力,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加快特色化和差异化战略规划。当前,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进程逐步加快,首先是人民银行通过两次不对称降息,大大缩减了存贷利差,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盈利模式造成巨大的冲击。其次,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70%快速下降到了2012年的52%。在这双重压力下,作为规模小、业务单一、经营区域狭窄的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要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经营之道,也就是市场中的业务定位和特色化经营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说在利率管制时代还不重要,那么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就成了事关城市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问题。
金融深化和经济下行趋势带来的风险压力,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从公司治理层面加强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金融市场化带来的金融深化,一方面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又提高了风险结构的复杂性,加上当前经济下行周期带来的盈利不确定性,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一个复杂的金融风险环境。除了已有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外,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表外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恶化产生的交叉感染风险等,都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建立真正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部门间横向管理机制效率不高,单靠某个风险管理部门很难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就需要董事会站在公司治理层面,以“顶层设计”的方式对银行整个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并将风险管理的考核制度融入到约束激励机制中,充分发挥公司治理机制对风险管理的协调强化效应。
职业“银行家”市场的逐步完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激励约束机制。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渐解除,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市场化。如果说金融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很多决策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限制缺乏自主发挥的空间,那么在金融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的自主决策范畴越来越大,比如定价的管理、风险偏好的确定以及综合化经营的实施等,都在考验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智慧。可以说商业银行非专业化经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需要真正懂银行的、具有战略思维和管理智慧的“银行家”。而银行家资源是稀缺的,随着金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家的配置和流动也会成为常态,这需要董事会能够根据经营形势的变化对银行家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制订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银行家价值的充分发挥。
利益相关者日益复杂的利益诉求冲突,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全面统筹、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能力。如果说过去城商行发展初期,面对的利益相关者较少,或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只要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就能够基本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但是,当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投资者结构越发复杂、监管部门监管约束日益严格、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不断提高、客户需求持续升级,导致利益相关者在一定范围产生利益诉求不一致。比如监管部门为了实现金融稳定要求加强资本约束,但股东要求持续上升的股利回报,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财政目标,导致这些目标之间发生冲突。因此,正确处理好利益诉求者的关系,就成为事关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董事会应该充分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正确引导银行的整个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和平衡好各方利益需求关系,使得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能实现一个稳定的均衡。
新形势下需强化董事会五大职能
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公司治理对整个银行经营管理的战略引领和风险约束作用。我认为在当前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是董事会的核心作用是否能充分发挥,是否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机制安排来保障董事会的履职水平和动机。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大力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需要明确并强化董事会的以下五大职能:
探索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战略引领者。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应该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资产重组和制度重建阶段、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阶段、特色化和差异化道路探寻阶段。当前城商行的资产规模不足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正处于探寻特色化和差异化经营模式的时期。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既有大型国有银行对本地大客户群的竞争压力,又有中型股份制银行对中小客户领域的挤占危险。在这种“双面夹击”下,城市商业银行必须立足于自身特点,明确定位,找到具有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而城市商业银行一般是从城市信用社改造而来,经营管理创新能力相对缺乏,这就需要董事会自上而下的指导和引领。董事会应该从整体上明确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制定出清晰的、可执行的发展战略,并对战略的执行进行监督和必要的修订。
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中间协调人。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多。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股东)、银行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客户、员工、债权人等等,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也不一样,而且有时存在着较大冲突。这些利益诉求形成一个复杂的博弈矩阵,需要从全局统筹考虑才能形成总体平衡。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体系的枢纽和核心,既是投资者的人又是管理层的委托人,同时需要从战略管理层面与地方政府和监管者进行交流沟通,因此自然成为处理利益相关者复杂关系的中间协调人。董事会通过制定股利分红政策、风险管理框架和薪酬福利制度等,最终找到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平衡点。
明确和坚守风险底线的最终责任人。作为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防御和管理风险方面是不具备优势的。而且,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范畴本身也在不断扩大,除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有市场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风险体系面前,单靠银行内某个部门是无法完成总体控制的,这就需要从公司治理层面,董事会承担起全面风险管理规划的最终责任。在复杂的经营形势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理念也需要根据外部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升级,应该由原来的规避和厌恶风险的被动控制态度,转向运用现代风险管理工具设计偏好阈值和计量轮廓,形成在明确和坚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向“风险要效益”的主动风险管理理念。为此,董事会应该通过制定风险管理框架、监督风险管理执行和评估风险管理水平等举措,切实做到明晰和坚守风险底线的最终责任人。
优化激励约束机制的顶层设计者。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是信息不对称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的委托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制定出股东和管理层目标相容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可能的形成银行的价值最大化、管理层的利益最大化与股东的收益最大化保持统一,这就需要一套科学、弹性和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当前银行业内我们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是,激励约束机制平衡的越科学越灵活,其经营管理模式就越具备竞争力,风险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得越好。这就需要董事会充分发挥顶层设计者的智慧,将银行的战略方向、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等企业目标融合细化到对管理层和经营班子的薪酬福利设计中,实现股东和管理者的激励约束相容,最终实现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创新可持续融资机制的资本管理者。当前,在监管要求日益严格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渐大的新形势下,资本越来越稀缺,资本的成本(股东的预期收益)也越来越高,成为制约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扩展和业务发展的最主要的刚性因素。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转型和发展阶段的未公开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缺乏资本市场公开融资手段,补充资本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构建一个内源性融资与外部性融资最优结合的资本补充渠道,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董事会作为资本管理的核心规划者,承担着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沟通,创新良性可持续融资机制的重任,通过利润、盈余公积管理和设计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股利分红政策,探索混合债等新型资本工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积极谋划资本市场公开上市等,最终形成一个以内源融资为主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提升董事会履职水平的三大举措
为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董事会的履职水平:
完善和强化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体系。为什么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在形式上非常完善,都建立了“三会一层”的标准体系,但是在治理效果上却存在差别?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确立和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职能,可以说公司治理水平的差异取决于董事会履职水平的差异。要提升董事会履职水平,首先需要从公司治理的整个体系入手,从制度和职能上确立并强化董事会的地位和角色,包括界定明确股东董事、执行董事、独立董事的职责边界,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在当前一段时期,特殊的发展目标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建立起一个董事会“强势”的公司治理体系,才能从总体上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复杂的诉求关系,制定并强化执行特色化战略和全面风险管理等,保证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健康平稳的发展。
四大挑战
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带来的生存压力,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加快特色化和差异化战略规划。当前,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进程逐步加快,首先是人民银行通过两次不对称降息,大大缩减了存贷利差,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盈利模式造成巨大的冲击。其次,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70%快速下降到了2012年的52%。在这双重压力下,作为规模小、业务单一、经营区域狭窄的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要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经营之道,也就是市场中的业务定位和特色化经营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说在利率管制时代还不重要,那么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就成了事关城市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问题。
(二)金融深化和经济下行趋势带来的风险压力,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从公司治理层面加强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金融市场化带来的金融深化,一方面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又提高了风险结构的复杂性,加上当前经济下行周期带来的盈利不确定性,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一个复杂的金融风险环境。除了已有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外,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表外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恶化产生的交叉感染风险等,都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建立真正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部门间横向管理机制效率不高,单靠某个风险管理部门很难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就需要董事会站在公司治理层面,以“顶层设计”的方式对银行整个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并将风险管理的考核制度融入到约束激励机制中,充分发挥公司治理机制对风险管理的协调强化效应。
(三)职业“银行家”市场的逐步完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激励约束机制。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渐解除,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市场化。如果说金融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很多决策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限制缺乏自主发挥的空间,那么在金融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的自主决策范畴越来越大,比如定价的管理、风险偏好的确定以及综合化经营的实施等,都在考验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智慧。可以说商业银行非专业化经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需要真正懂银行的、具有战略思维和管理智慧的“银行家”。而银行家资源是稀缺的,随着金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家的配置和流动也会成为常态,这需要董事会能够根据经营形势的变化对银行家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制订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银行家价值的充分发挥。
(四)利益相关者日益复杂的利益诉求冲突,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全面统筹、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能力。如果说过去城商行发展初期,面对的利益相关者较少,或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只要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就能够基本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但是,当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投资者结构越发复杂、监管部门监管约束日益严格、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不断提高、客户需求持续升级,导致利益相关者在一定范围产生利益诉求不一致。比如监管部门为了实现金融稳定要求加强资本约束,但股东要求持续上升的股利回报,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财政目标,导致这些目标之间发生冲突。因此,正确处理好利益诉求者的关系,就成为事关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董事会应该充分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正确引导银行的整个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和平衡好各方利益需求关系,使得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能实现一个稳定的均衡。
新形势下强化董事会
五大职能
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公司治理对整个银行经营管理的战略引领和风险约束作用。我认为在当前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是董事会的核心作用是否能充分发挥,是否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机制安排来保障董事会的履职水平和动机。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大力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需要明确并强化董事会的以下五大职能。
(一)探索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战略引领者。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应该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资产重组和制度重建阶段、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阶段、特色化和差异化道路探寻阶段。当前城商行的资产规模不足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正处于探寻特色化和差异化经营模式的时期。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既有大型国有银行对本地大客户群的竞争压力,又有中型股份制银行对中小客户领域的挤占危险。在这种“双面夹击”下,城市商业银行必须立足于自身特点,明确定位,找到具有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而城市商业银行一般是从城市信用社改造而来,经营管理创新能力相对缺乏,这就需要董事会自上而下的指导和引领。董事会应该从整体上明确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制定出清晰的、可执行的发展战略,并对战略的执行进行监督和必要的修订。
(二)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中间协调人。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多。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股东)、银行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客户、员工、债权人等等,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也不一样,而且有时存在着较大冲突。这些利益诉求形成一个复杂的博弈矩阵,需要从全局统筹考虑才能形成总体平衡。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体系的枢纽和核心,既是投资者的人又是管理层的委托人,同时需要从战略管理层面与地方政府和监管者进行交流沟通,因此自然成为处理利益相关者复杂关系的中间协调人。董事会通过制定股利分红政策、风险管理框架和薪酬福利制度等,最终找到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平衡点。
(三)明确和坚守风险底线的最终责任人。作为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防御和管理风险方面是不具备优势的。而且,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范畴本身也在不断扩大,除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有市场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风险体系面前,单靠银行内某个部门是无法完成总体控制的,这就需要从公司治理层面,董事会承担起全面风险管理规划的最终责任。在复杂的经营形势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理念也需要根据外部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升级,应该由原来的规避和厌恶风险的被动控制态度,转向运用现代风险管理工具设计偏好阈值和计量轮廓,形成在明确和坚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向“风险要效益”的主动风险管理理念。为此,董事会应该通过制定风险管理框架、监督风险管理执行和评估风险管理水平等举措,切实做到明晰和坚守风险底线的最终责任人。
(四)优化激励约束机制的顶层设计者。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是信息不对称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的委托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制定出股东和管理层目标相容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可能的形成银行的价值最大化、管理层的利益最大化与股东的收益最大化保持统一,这就需要一套科学、弹性和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当前银行业内我们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是,激励约束机制平衡的越科学越灵活,其经营管理模式就越具备竞争力,风险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得越好。这就需要董事会充分发挥顶层设计者的智慧,将银行的战略方向、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等企业目标融合细化到对管理层和经营班子的薪酬福利设计中,实现股东和管理者的激励约束相容,最终实现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五)创新可持续融资机制的资本管理者。当前,在监管要求日益严格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渐大的新形势下,资本越来越稀缺,资本的成本(股东的预期收益)也越来越高,成为制约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扩展和业务发展的最主要的刚性因素。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转型和发展阶段的未公开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缺乏资本市场公开融资手段,补充资本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构建一个内源性融资与外部性融资最优结合的资本补充渠道,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董事会作为资本管理的核心规划者,承担着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沟通,创新良性可持续融资机制的重任,通过利润、盈余公积管理和设计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股利分红政策,探索混合债等新型资本工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积极谋划资本市场公开上市等,最终形成一个以内源融资为主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提升董事会履职水平
三大举措
为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董事会的履职水平。
(一)完善和强化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体系。为什么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在形式上非常完善,都建立了“三会一层”的标准体系,但是在治理效果上却存在差别?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确立和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职能,可以说公司治理水平的差异取决于董事会履职水平的差异。要提升董事会履职水平,首先需要从公司治理的整个体系入手,从制度和职能上确立并强化董事会的地位和角色,包括界定明确股东董事、执行董事、独立董事的职责边界,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在当前一段时期,特殊的发展目标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建立起一个董事会“强势”的公司治理体系,才能从总体上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复杂的诉求关系,制定并强化执行特色化战略和全面风险管理等,保证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健康平稳的发展。
1、明晰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应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原则。治理结构优化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商业银行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合理配置问题,只有坚持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才能有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公平性原则。主要是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如果他们的权利受到损害,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同时,银行治理结构的框架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债权人、雇员、客户等)的合法权益。三是透明度原则。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银行进行市场监督的典型特征,是投资人具有行使表决权能力的关键。信息披露也是影响银行行为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良好的公司治理要求在信息披露中采用高质量会计标准和可靠的信息审计,以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风险控制体系的不可替代性原则,即不以治理结构优化替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防止将治理结构优化作用夸大的倾向,那种认为“一股就灵”、银行上市就会自动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的认识是极其错误的。事实上,无论是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还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银行倒闭潮都是在商业银行具有良好治理结构背景下发生的。
2、实施商业银行硬预算约束,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的目标。渐进式改革、增量型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特征,目前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只有硬化商业银行预算,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减少外部的非市场手段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而重造商业银行的信用基础。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在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经营管理层的责任和义务,配套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另一方面,加速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民营化进程,让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尽快退出商业银行,减少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与中央银行的博弈机会,通过解决商业银行产权问题来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恢复商业银行的企业信用基础。总之,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或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借助经济民营化进程,实施“国退民进”的改革,才能从出资人的源头解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优化问题。
2、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商业银行治理准则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1999年了《加强银行组织的公司治理》,从银行价值取向、战略目标、责权划分、管理者相互关系、内控体系、特殊风险监控、激励机制和信息透明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应具备的要素。根据这些原则,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实践,当前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应着重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完善规范组织架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改变经营管理层权力过份集中的现状。二是建立董事会下属的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商业银行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基本途径有两种:一是引进外部非执行(独立)董事以增强董事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并建立独立董事评价制度。二是设立专门委员会。从目前的实际看,独立董事受到供给源、社会声誉机制缺乏的制约,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将大于独立董事的作用,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的建立将使董事会对公司高级管理层的领导和监督具体化,真正发挥董事会在商业银行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三是优化对银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防止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错位。由于银行高级经营管理层事实上拥有对商业银行资源的投票权、支配权和决策权,他们是否会积极运用本身的经营管理才能(“企业家精神”)为银行创造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银行或者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因此,必须以适当的形式(如相对较高水平的与业绩挂钩的奖金、认股权等等)给予这些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以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同时,加大对经营结果的监控、考察和评估,促使这些拥有事实上投票权的人员对投票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如风险金等方式),从而抑制“廉价投票权”的广泛存在对银行经营效率的侵蚀。
3、以优化董事会的运行机制为突破口完善治理机制,力求治理结构优化效用最大化。首先要规范股东大会的运行机制,防止“一股独大”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通过进一步明确股东大会的议事规则、运作程序等措施,充分发挥股东大会作为商业银行最高权力机构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重点要建立和规范董事会的运行机制,这是提高治理机制的关键环节。一是要规范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和选聘程序,确保专家治理和适当的规模;二是要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美国花旗集团董事会的17名董事中有13人来自外部,美国十大投资银行的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68.4%)。董事会某些方面的决策,特别是涉及到对经营班子的考核评价、奖惩、薪酬政策等方面均主要由独立董事做出决定。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制定的“董事会批准与监控指引”,规定了贷款和或有负债审查程序、一定数额以上的投资、资产负债管理、融资管理、增资计划和财务预算等需董事会批准,衍生金融工具、利率风险和货币风险敞口的管理、审计方案、内部控制等事项需事后向董事会报告;三是要明确董事会的职责,设立执行董事,并建立独立的评价机制。可以由监事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对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进行绩效评估,并由监事会向股东大会报告并向董事会反馈结果;四是提供董事所需要的信息,以利于决策;五是董事会应就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和激励形成定期评估的机制,并至少要满足几个通用的标准:第一,至少要每年评估一次;第二,评估需要分析银行的年度以及长远表现,并且与竞争者进行横向比较;第三,必须通过行长个人目标和银行目标来判断其业绩的优劣;第四,行长必须对自己的业绩表现作出自我评价;第五,行长必须与外部董事直接沟通并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反应。
4、改革银行业的外部环境,提高外部治理效率。外部治理是优化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必不可少的方面,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即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通过资本市场产生的替代效应,促使商业银行自觉改善内部治理;二是建立并实施商业银行的退出机制,加大行业开放程度,鼓励行业兼并,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生存压力来促进治理结构优化,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商业银行的上市进程,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治理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商业银行上市有利于加速商业银行发展,借助外部力量改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和机制。目前世界排名前50名的大银行除我国的三大国有银行外(建行已于2005年10月上市)均为上市银行,表明商业银行上市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四是加强外部监管。以与国际接轨的监管要求对国内商业银行实行评级、并大力推行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引导公众和存款人关注商业银行的信用状况,强化债权人约束,进而促进商业银行自觉优化治理结构。五是大力培育银行家市场,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的人员流动创造条件。
5、配套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在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之上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机构,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只是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要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商业银行配套进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改革。这里首先是董事会必须建立清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具有指导性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使全行的经营行为能够得到统一。其次,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推行矩阵式管理,逐渐形成垂直化、集约化的经营系统,提高对市场的反映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第三,建立垂直化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独立评估信贷风险,并建立直属董事会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对全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监测、计量与控制,防止风险管理失控。第四,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在实行董事会直接管理稽核部门的同时,引入外部审计部门实施对内部审计的再审计,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6、充分的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要根据国际上有关银行信息披露的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2002年5月21日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己初步建立了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我国商业银行《暂行办法》的规定,对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情况、公司治理信息及年度重大事项进行公开披露。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各商业银行要参照国际银行业惯例,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信息的公开披露水平。同时,要进一步改革会计制度,提高会计制度的透明度、可信度以及与国际通行准则的统一程度。监管当局还必须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对信息的虚假披露和不按期披露进行严格处罚,以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公司治理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在出资者、经营者、劳动者、相关利益者之间寻求利益的平衡,这是一道永无止境的课题。世界上也许不存在一种统一的、完美的、或一成不变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事实上,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国公司的所有制模式和公司治理模式有很大差异,但是公司治理还是存在一些普遍的规则。随着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公司治理,既是一个必然选择,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二)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
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变幻莫测,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认识发展战略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决策者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及时发现和解决那些有关商业银行生死存亡、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有助于将银行经营活动的视野放在全方位的未来发展和广阔的市场竞争中,对系统、对银行进行战略策划,从而寻求出适合自己成长的最佳道路,使银行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并保持传统的竞争优势,需要采取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的战略。首先要结合银行自身实际选择一个独一无二的战略定位;其次,为了选择战略定位,必须列出尽可能多的可选择项;再次,在列出所有的选择后,必须做出明确选择,即追求什么,放弃什么。
为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是什么?是向全能银行发展,是以对公业务为主,还是以零售业务为主?在确定总体目标后,还应进行市场客户细分,明确提出追求什么,放弃什么。
2、市场战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要研究制定自身市场竞争战略,是立足于巩固现有市场,还是发现一个新的市场,是用现有的产品来打开新的市场,还是开发新产品来打开新的市场,还是组合使用各种市场战略,来不断巩固、发展银行的市场。
3、区域战略。要确定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对重点区域要在机构设置、技术投入、产品研发、费用分配、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倾斜,进一步形成在该区域的市场竞争优势;对于非重点区域,要实施果断的推出战略,减少资源的无效、低效占用。
4、客户战略。要对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按照贡献度进行细分,确定本行重点依托的客户群体,建立起能长期合作、提供稳定收益来源、保障银行长远发展的客户基础。
5、产品战略。产品战略要以特色突出、品质优异、收益显著为目标,培育银行自身的核心品牌产品。对核心产品,要大力提高研发质量、适当加大资源投入,精心组织营销策划,有效开展产品包装,宣传营销和市场推介,落实具体人员,提升核心产品的售后管理,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凸显品牌价值。
6、科技战略。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产品创新中的支撑作用是提升金融服务的技术保障。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联系日益加深,依托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创新科技含量高的金融产品,已成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主旋律。
7、文化战略。要想赢得竞争,就要建立适于现代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文化。突出的是要树立整体营销的意识和氛围,要主动为客户服务,主动去营销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客户的需求为银行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他想要的服务。要通过建立营销的竞争文化来对银行员工的行为进行导向、约束和激励,从而促进整个银行更加健康、高效地运行和发展。
8、活化经营策略――面向市场,融入市场,抢占制高点,开拓生存和发展空间,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困难是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许多历史问题的累积、有些改革的不到位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活化经营、抢占制高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从根本上与外资银行抗衡的战略选择。我们要本着“发扬传统优势、扩大独特优势、培植后发优势、聚合整体优势”的指导思想,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了解、融入、服务、开拓、占有市场,审时度势地提升经营层次,突出经营重点。在组织资金上要把主攻点放在抢占黄金地段的滩头阵地、抢占市场份额上;在配置资金上要把落脚点真正放在壮强扶优上;在追求目标上要把根本点放在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经营上。摒弃大包大揽、规模扩张、粗放经营等习惯行为,注重人均创利和存贷款平均成本等效益性指标。当前,要研究、调整、拓展金融产品的消费群,真正实现有效投入。信贷配置要面向外需,抓好内需,巩固传统产业,着眼新兴产业。(三)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控制风险是确保业务稳健发展的前提。加入WTO后,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银行经营将暴露在更多的国际、国内的不确定因素之中,承受更多的风险。所以,如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预警、监测、消化、防范机制,规避经营风险就显得更加重要。还要看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很不宽松,潜在风险很多,防范和减震的难度增大,更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十分地提高警惕,把防范化解风险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抓紧抓好。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吸取亚洲金融风波的教训,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高效、稳健、安全运作。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建立符合银行战略定位的科学、完整、高效、可控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建设良好银行治理的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要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实现对风险管理进行整体战略决策管理;通过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银行内各机构风险的有机统一管理;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银行内各种类型风险的全面有效管理;通过创新先进的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有效协调和联动管理,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为根本的增值型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2、建立健全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信息反馈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要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要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馈机制,建立完整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及时协调解决内部控制中的问题,消除信息传导失真,有效防范和控制业务风险。
3、整合优化业务流程,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对现行的业务制度和流程进行彻底的检查、全面整合和完善,使得制度具备自我修正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各类规章制度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制约性问题,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实行内控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与职责有明确认识,将防范风险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
4、加强稽核审计,完善专业监督检查制度。首先,应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其次,应建立合理有序的内部稽核检查制度。第三,要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科学反映监控对象的主要内容,作为警戒线对监控对象的状况做出快捷的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第四,要借鉴国外审计经验,将外部审计作为内审的有益补充,促进内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对银行业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则是留住人才。因此,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增强凝聚力、归宿感;要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规则的人才开发和激励机制,建立起较为稳定和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和配置的制度体系;同时还要建立起一整套有效测度和绩效评估的技术指标和科学管理体系。留住人才并不是要制造人才流动的障碍,留人而留不住心是没有实际效应的。只有在人才的流动和竞争过程之中,积极地创造适宜金融核心人才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我们才能发现和真正留住人才。
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多层面的,在管理者的激励中,报酬激励和控制权激励是两个重要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将控制权激励内化于市场型的公司治理体系时,重视报酬激励机制,使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追求委托人的利益。各级管理者应按照公开、公正的选拔标准、制度、程序及其规则,竞争择优聘任,实施科学的控制权激励。
在员工激励中,建立市场化用人制度,优化劳动组合,加快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定岗定员、减员增效的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在优化劳动组合的同时,建立绩效挂钩、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分配制度。以岗定薪,加大工效挂钩力度。完善内部授权,依据经营效益、管理水平、客户结构、风险履历等多种因素综合授权,并根据情况不同进行调整,建立权限和程序合法有效的经营机制,使人力资本与银行经营资本优化配置。
考虑在董事会中设立薪酬委员会,制定书面的、制度化的对高级管理层成员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以完善对高级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对员工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薪酬标准由以职位和工龄为基础过渡到以岗位技能和业绩为基础,依据科学的岗位评价标准,将员工的薪酬拉开档次,以真正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收入中与员工绩效挂钩的部分,以加强薪酬的激励作用。逐步考虑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属于长期激励收入行为,是通过资本投入取得红利;股票期权计划是建立在该银行股票上升的基础上的,运行程序是:银行授予员工股票期权员工更好地为本银行工作银行取得更大的业绩、利润股票价格上升股票持有人获得无成本收益员工持续地、更好地为银行工作、服务。该计划做到了“零风险、高收益”,克服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垫资负担和套牢风险。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来激发员工在银行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藉此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五)全面提升综合服务、业务创新,创建核心竞争力
“当变则变,不可自缚”。面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入世带来的各种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就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惟有创新,才能跟上市场变化,才能推进银行的有效公司治理、增强银行的实力。金融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要求在一定机制下银行各部门协同工作,进行整体联动性的研制、开发、运用和推广。
首先,与客户关系密切的公司业务部门、零售业务部门、营业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和反馈客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信息,针对这些信息,信息科技部门应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对有普遍性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宣传、推广运用的力度,以赢得更多的新客户。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组织结构上、人员结构上、业务结构上对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使业务流程安全可靠、快速细致、齐全周到。
第三,实现业务流程科学化,这样能减掉传统业务流程70%以上不必要的工作,从而节省成本;使经理人员得以集中精力和时间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方针以及人才培育开发等重大事项;减少管理层,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使银行组织系统更具柔性,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
第四,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和服务品种的创新应以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及安全性为准则,实现负债业务方面的存款证券化、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和个人退休账户等的创新,资产业务方面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保理贷款、个人信贷等的创新;中间业务方面的多功能高品位的银行卡、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衍生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加入WTO的承诺,中国银行业于2007年向外资银行实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对其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提出了挑战,国有商业银行更是首当其冲。面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公司治理架构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公司经营目标能否顺利有效地实施,能否赢得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信任,以及能否使国有商业银行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截止目前,先后有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完成了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变并成功上市,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作为最后一家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其改革难度远超过其他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农行于2009年1月16日农行宣布改制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的背景下,农行如何深化内部改革和各项业务经营工作、致力于自身公司治理架构的建设已成为农行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
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成功经验的借鉴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三家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为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进行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作为银行最大IPO的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行”),在改制上市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工行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初期就提出了“一行一策”的工作思路,且股改始终坚持独具特色的改革路径,这充分体现在其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和引资安排方面。2005年工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其两大股东财政部和汇金公司作为“委托管理人”分别持有工行50%的股权,对其行使对等的“发言权”,这是工行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的“第一次改善”。到了2006年年初,工行法人治理结构的“第二次改善”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根据协议,高盛投资团派驻一名董事进入工行董事会,参与工行各项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同时依据协议,高盛集团帮助工行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从实质上提升了工行的公司治理水平。这是其法人治理结构的一次关键和实质性的改善,对于克服原国有改制企业“同一利益集团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股一股独大”等弊病有很大帮助。工行实现了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历史任务。
随后,工行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建立了“三会一层”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和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层之间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运行机制。工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还在于引进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和银行家担任银行外部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另外,实行董事长和行长分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均设立有专门委员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划分明确,他们各司其职、有效制衡、互相协调,不断完善企业管治、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把为股东创造持续卓越的投资回报作为根本目标。
三、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1、进展
随着农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的推进,其在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与模式、市场选择和机制转换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之间逐步形成了有效制衡,各司其责,协调运作的架构与机制。同时聘请了专业化的独立董事,尤其是国际专业人才的加入,使董事会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意识开始发生转变。通过引入科学的指标,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从追求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向追求质量效益、股东价值及公司价值最大化转变,依法合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第三,经营模式转型,业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行在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益结构、营销渠道结构等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扩大中间业务的比重,使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
第四,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近年来,农行初步建立了高管层目标管理体系和委托授权制度,同时充分考虑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协调发展,建立了以市场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正向激励约束机制。
第五,经营的绩效显著提升,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因此,农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第六,透明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按照建设现代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和大型上市公司的标准和要求,农行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同时不断加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2、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最后一家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农行改革难度之大,远超过其他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农行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够。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由内部人控制,比较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农行健全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机制。与此同时,由于法人股比例低,公众股东分散,外部董事制度刚刚起步、债权银行介入公司运作制度没有普遍推行等原因,所有这些使农行董事会缺乏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
二是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农行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由于我国《公司法》等法律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致使农行只重视董事会的作用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从而造成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
三是股权结构尚未多元化。由于缺乏国际上的战略投资者,因而农行离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的股权结构仍然是单一的国有资本。
四是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离国际一流商业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股份制改革以来,中国农业银行注重完善全行的风险管理战略与政策形成机制,切实将风险偏好与风险管理战略目标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施与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全程量化的全面风险管理,在探索建立垂直化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努力构建严密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努力向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标准靠拢。
五是信息化建设离一流的商业银行也有不少差距。目前,农行在信息化银行的建设方面落在了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后面,甚至落在了一些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后面,这与农行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形象是极不相称的。
四、完善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对策
根据农行近10的发展战略,到2017年左右,力争使银行治理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三农”市场得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其零售业务的经营管理资产规模得到更进一步的扩大;建设农行独特的先进企业文化,突出农行的综合竞争力,使其核心业务指标进入全球银行业前列;使农行成为立足本土、覆盖城乡和全球的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有鉴于此,农行应在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上采取以下对策。
1、继续完善法人治理架构
农行应充分借鉴国外银行先进有效的管理方式,以英、美商业银行矩阵式的组织机构为参照,加快以业务为主线的战略性机构重组,推行农行机构扁平化和业务管理垂直化,加快以业务为主线的战略性机构重组的速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适合农行发展的银行管理架构,从而真正发挥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和职工监事的作用。
2、加快实现产权多元化
可借鉴英、美的外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模式,将农行构建成为产权主体多元化、银行实体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的战略投资者。农行下一步要重点引进境外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带来新的理念、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和产品与服务,进而改善公司的治理机制,促进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3、不断提升财务治理的水平
农行应构建现代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强化公司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力度,加强内部审计,健全公司的会计制度,加强内部的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配置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激励机制,促使经理人员的经营决策与公司长期发展利益相一致,从而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实行对“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通过内部和外部双重约束机制,促使经理人员依法合规地开展经营管理活动,有效避免损害股东和债权人利益行为的发生。
5、积极推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方面,要在董事会下设风险政策委员会,全行贷款质量由总行按照统一标准集中进行五级分类审核认定;另一方面,要增强内部控制,构建稽核体系,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及时建立分别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负责的内部审计体系和内控合规体系,使企业的内审监督更具有独立性和有效性,构建和完善比较严密有效的内控监督体系,实施与农行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全程、量化的全面风险管理。
6、着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努力强化科学技术对农行在公司治理、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方面的支撑作用。建设大型的数据库系统,推动实施网络银行和数字化银行系统。同时,应研究制定信息科技发展规划,加大全行信息科技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数据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创新产品,为客户不断提供一流的金融产品和安全、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樊蓓姣: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比较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8(10).
1、明晰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应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原则。治理结构优化解决的关键是商业银行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合理配置问题,只有坚持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才能有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公平性原则。主要是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如果他们的权利受到损害,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同时,银行治理结构的框架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债权人、雇员、客户等)的合法权益。三是透明度原则。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银行进行市场监督的典型特征,是投资人具有行使表决权能力的关键。信息披露也是银行行为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良好的公司治理要求在信息披露中采用高质量会计标准和可靠的信息审计,以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风险控制体系的不可替代性原则,即不以治理结构优化替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防止将治理结构优化作用夸大的倾向,那种认为“一股就灵”、银行上市就会自动走上持续道路的认识是极其错误的。事实上,无论是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还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银行倒闭潮都是在商业银行具有良好治理结构背景下发生的。
2、实施商业银行硬预算约束,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的目标。渐进式改革、增量型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特征,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只有硬化商业银行预算,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减少外部的非市场手段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而重造商业银行的信用基础。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在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经营管理层的责任和义务,配套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另一方面,加速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民营化进程,让地方政府和国有尽快退出商业银行,减少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与中央银行的博弈机会,通过解决商业银行产权问题来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恢复商业银行的企业信用基础。总之,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或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借助民营化进程,实施“国退民进”的改革,才能从出资人的源头解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优化问题。
2、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商业银行治理准则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1999年了《加强银行组织的公司治理》,从银行价值取向、战略目标、责权划分、管理者相互关系、内控体系、特殊风险监控、激励机制和信息透明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应具备的要素。根据这些原则,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实践,当前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应着重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完善规范组织架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改变经营管理层权力过份集中的现状。二是建立董事会下属的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商业银行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基本途径有两种:一是引进外部非执行(独立)董事以增强董事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并建立独立董事评价制度。二是设立专门委员会。从目前的实际看,独立董事受到供给源、声誉机制缺乏的制约,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将大于独立董事的作用,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的建立将使董事会对公司高级管理层的领导和监督具体化,真正发挥董事会在商业银行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三是优化对银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防止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错位。由于银行高级经营管理层事实上拥有对商业银行资源的投票权、支配权和决策权,他们是否会积极运用本身的经营管理才能(“企业家精神”)为银行创造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银行或者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因此,必须以适当的形式(如相对较高水平的与业绩挂钩的奖金、认股权等等)给予这些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以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同时,加大对经营结果的监控、考察和评估,促使这些拥有事实上投票权的人员对投票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如风险金等方式),从而抑制“廉价投票权”的广泛存在对银行经营效率的侵蚀。
3、以优化董事会的运行机制为突破口完善治理机制,力求治理结构优化效用最大化。首先要规范股东大会的运行机制,防止“一股独大”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通过进一步明确股东大会的议事规则、运作程序等措施,充分发挥股东大会作为商业银行最高权力机构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重点要建立和规范董事会的运行机制,这是提高治理机制的关键环节。一是要规范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和选聘程序,确保专家治理和适当的规模;二是要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美国花旗集团董事会的17名董事中有13人来自外部,美国十大投资银行的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68.4%)。董事会某些方面的决策,特别是涉及到对经营班子的考核评价、奖惩、薪酬政策等方面均主要由独立董事做出决定。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制定的“董事会批准与监控指引”,规定了贷款和或有负债审查程序、一定数额以上的投资、资产负债管理、融资管理、增资计划和财务预算等需董事会批准,衍生金融工具、利率风险和货币风险敞口的管理、审计方案、内部控制等事项需事后向董事会报告;三是要明确董事会的职责,设立执行董事,并建立独立的评价机制。可以由监事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对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进行绩效评估,并由监事会向股东大会报告并向董事会反馈结果;四是提供董事所需要的信息,以利于决策;五是董事会应就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和激励形成定期评估的机制,并至少要满足几个通用的标准:第一,至少要每年评估一次;第二,评估需要银行的年度以及长远表现,并且与竞争者进行横向比较;第三,必须通过行长个人目标和银行目标来判断其业绩的优劣;第四,行长必须对自己的业绩表现作出自我评价;第五,行长必须与外部董事直接沟通并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反应。
4、改革银行业的外部环境,提高外部治理效率。外部治理是优化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必不可少的方面,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即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通过资本市场产生的替代效应,促使商业银行自觉改善内部治理;二是建立并实施商业银行的退出机制,加大行业开放程度,鼓励行业兼并,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生存压力来促进治理结构优化,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商业银行的上市进程,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治理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商业银行上市有利于加速商业银行发展,借助外部力量改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和机制。目前世界排名前50名的大银行除我国的三大国有银行外(建行已于2005年10月上市)均为上市银行,表明商业银行上市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四是加强外部监管。以与国际接轨的监管要求对国内商业银行实行评级、并大力推行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引导公众和存款人关注商业银行的信用状况,强化债权人约束,进而促进商业银行自觉优化治理结构。五是大力培育银行家市场,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的人员流动创造条件。
5、配套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之上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机构,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只是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要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商业银行配套进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改革。这里首先是董事会必须建立清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具有指导性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使全行的经营行为能够得到统一。其次,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推行矩阵式管理,逐渐形成垂直化、集约化的经营系统,提高对市场的反映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第三,建立垂直化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独立评估信贷风险,并建立直属董事会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对全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监测、计量与控制,防止风险管理失控。第四,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在实行董事会直接管理稽核部门的同时,引入外部审计部门实施对内部审计的再审计,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6、充分的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要根据国际上有关银行信息披露的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2002年5月21日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己初步建立了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我国商业银行《暂行办法》的规定,对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情况、公司治理信息及年度重大事项进行公开披露。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各商业银行要参照国际银行业惯例,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信息的公开披露水平。同时,要进一步改革会计制度,提高会计制度的透明度、可信度以及与国际通行准则的统一程度。监管当局还必须用经济、的手段,对信息的虚假披露和不按期披露进行严格处罚,以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公司治理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在出资者、经营者、劳动者、相关利益者之间寻求利益的平衡,这是一道永无止境的课题。世界上也许不存在一种统一的、完美的、或一成不变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事实上,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国公司的所有制模式和公司治理模式有很大差异,但是公司治理还是存在一些普遍的规则。随着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公司治理,既是一个必然选择,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二)制定清晰明确的战略和市场定位
在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变幻莫测,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认识发展战略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决策者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及时发现和解决那些有关商业银行生死存亡、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有助于将银行经营活动的视野放在全方位的未来发展和广阔的市场竞争中,对系统、对银行进行战略策划,从而寻求出适合自己成长的最佳道路,使银行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并保持传统的竞争优势,需要采取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的战略。首先要结合银行自身实际选择一个独一无二的战略定位;其次,为了选择战略定位,必须列出尽可能多的可选择项;再次,在列出所有的选择后,必须做出明确选择,即追求什么,放弃什么。
为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是什么?是向全能银行发展,是以对公业务为主,还是以零售业务为主?在确定总体目标后,还应进行市场客户细分,明确提出追求什么,放弃什么。
2、市场战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要制定自身市场竞争战略,是立足于巩固现有市场,还是发现一个新的市场,是用现有的产品来打开新的市场,还是开发新产品来打开新的市场,还是组合使用各种市场战略,来不断巩固、发展银行的市场。
3、区域战略。要确定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对重点区域要在机构设置、技术投入、产品研发、费用分配、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倾斜,进一步形成在该区域的市场竞争优势;对于非重点区域,要实施果断的推出战略,减少资源的无效、低效占用。
4、客户战略。要对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按照贡献度进行细分,确定本行重点依托的客户群体,建立起能长期合作、提供稳定收益来源、保障银行长远发展的客户基础。
5、产品战略。产品战略要以特色突出、品质优异、收益显著为目标,培育银行自身的核心品牌产品。对核心产品,要大力提高研发质量、适当加大资源投入,精心组织营销策划,有效开展产品包装,宣传营销和市场推介,落实具体人员,提升核心产品的售后管理,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凸显品牌价值。
6、战略。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品创新中的支撑作用是提升金融服务的技术保障。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联系日益加深,依托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创新科技含量高的金融产品,已成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主旋律。
7、文化战略。要想赢得竞争,就要建立适于现代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需要的文化。突出的是要树立整体营销的意识和氛围,要主动为客户服务,主动去营销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客户的需求为银行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他想要的服务。要通过建立营销的竞争文化来对银行员工的行为进行导向、约束和激励,从而促进整个银行更加健康、高效地运行和发展。
8、活化经营策略――面向市场,融入市场,抢占制高点,开拓生存和发展空间,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困难是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许多问题的累积、有些改革的不到位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活化经营、抢占制高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从根本上与外资银行抗衡的战略选择。我们要本着“发扬传统优势、扩大独特优势、培植后发优势、聚合整体优势”的指导思想,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了解、融入、服务、开拓、占有市场,审时度势地提升经营层次,突出经营重点。在组织资金上要把主攻点放在抢占黄金地段的滩头阵地、抢占市场份额上;在配置资金上要把落脚点真正放在壮强扶优上;在追求目标上要把根本点放在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经营上。摒弃大包大揽、规模扩张、粗放经营等习惯行为,注重人均创利和存贷款平均成本等效益性指标。当前,要研究、调整、拓展金融产品的消费群,真正实现有效投入。信贷配置要面向外需,抓好内需,巩固传统产业,着眼新兴产业。(三)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控制风险是确保业务稳健的前提。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银行经营将暴露在更多的国际、国内的不确定因素之中,承受更多的风险。所以,如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预警、监测、消化、防范机制,规避经营风险就显得更加重要。还要看到,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很不宽松,潜在风险很多,防范和减震的难度增大,更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十分地提高警惕,把防范化解风险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抓紧抓好。同时要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吸取亚洲金融风波的教训,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高效、稳健、安全运作。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建立符合银行战略定位的、完整、高效、可控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建设良好银行治理的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要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实现对风险管理进行整体战略决策管理;通过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银行内各机构风险的有机统一管理;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银行内各种类型风险的全面有效管理;通过创新先进的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有效协调和联动管理,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为根本的增值型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2、建立健全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信息反馈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要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要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馈机制,建立完整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及时协调解决内部控制中的,消除信息传导失真,有效防范和控制业务风险。
3、整合优化业务流程,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对现行的业务制度和流程进行彻底的检查、全面整合和完善,使得制度具备自我修正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各类规章制度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制约性问题,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实行内控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与职责有明确认识,将防范风险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
4、加强稽核审计,完善专业监督检查制度。首先,应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其次,应建立合理有序的内部稽核检查制度。第三,要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科学反映监控对象的主要,作为警戒线对监控对象的状况做出快捷的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第四,要借鉴国外审计经验,将外部审计作为内审的有益补充,促进内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对银行业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则是留住人才。因此,要加强文化建设以增强凝聚力、归宿感;要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规则的人才开发和激励机制,建立起较为稳定和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和配置的制度体系;同时还要建立起一整套有效测度和绩效评估的技术指标和科学管理体系。留住人才并不是要制造人才流动的障碍,留人而留不住心是没有实际效应的。只有在人才的流动和竞争过程之中,积极地创造适宜金融核心人才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我们才能发现和真正留住人才。
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多层面的,在管理者的激励中,报酬激励和控制权激励是两个重要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将控制权激励内化于市场型的公司治理体系时,重视报酬激励机制,使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追求委托人的利益。各级管理者应按照公开、公正的选拔标准、制度、程序及其规则,竞争择优聘任,实施科学的控制权激励。
在员工激励中,建立市场化用人制度,优化劳动组合,加快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定岗定员、减员增效的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在优化劳动组合的同时,建立绩效挂钩、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分配制度。以岗定薪,加大工效挂钩力度。完善内部授权,依据经营效益、管理水平、客户结构、风险履历等多种因素综合授权,并根据情况不同进行调整,建立权限和程序合法有效的经营机制,使人力资本与银行经营资本优化配置。
考虑在董事会中设立薪酬委员会,制定书面的、制度化的对高级管理层成员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以完善对高级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对员工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薪酬标准由以职位和工龄为基础过渡到以岗位技能和业绩为基础,依据科学的岗位评价标准,将员工的薪酬拉开档次,以真正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收入中与员工绩效挂钩的部分,以加强薪酬的激励作用。逐步考虑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属于长期激励收入行为,是通过资本投入取得红利;股票期权计划是建立在该银行股票上升的基础上的,运行程序是:银行授予员工股票期权员工更好地为本银行工作银行取得更大的业绩、利润股票价格上升股票持有人获得无成本收益员工持续地、更好地为银行工作、服务。该计划做到了“零风险、高收益”,克服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垫资负担和套牢风险。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来激发员工在银行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藉此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五)全面提升综合服务、业务创新,创建核心竞争力
“当变则变,不可自缚”。面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入世带来的各种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就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惟有创新,才能跟上市场变化,才能推进银行的有效公司治理、增强银行的实力。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要求在一定机制下银行各部门协同工作,进行整体联动性的研制、开发、运用和推广。
首先,与客户关系密切的公司业务部门、零售业务部门、营业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和反馈客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信息,针对这些信息,信息部门应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对有普遍性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宣传、推广运用的力度,以赢得更多的新客户。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组织结构上、人员结构上、业务结构上对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使业务流程安全可靠、快速细致、齐全周到。
第三,实现业务流程化,这样能减掉传统业务流程70%以上不必要的工作,从而节省成本;使经理人员得以集中精力和时间的战略、发展方针以及人才培育开发等重大事项;减少管理层,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使银行组织系统更具柔性,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
第四,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和服务品种的创新应以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及安全性为准则,实现负债业务方面的存款证券化、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和个人退休账户等的创新,资产业务方面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保理贷款、个人信贷等的创新;中间业务方面的多功能高品位的银行卡、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衍生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
1.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部门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与评价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根据近几年国际上出现的信息系统故障事件分析,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深刻认识和日益重视。2008年7月,银监会颁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问责方案》,明确各银行的法定代表人为本单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第一责任人,并要求逐级签订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责任书。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组织全国金融机构开展了奥运信息科技风险全面自查工作,并相继对各主要商业银行进行了现场专项检查;国家审计署也在对6家大型商业银行的2008年度全面审计工作中首次引入了信息科技审计的内容,着重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站在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髙度,分析当前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工作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国家有关监管和审计部门推出的这些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对银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政府对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尚度重视。
2.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基本要求
在2004年正式公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重新修订了银行风险的分类和定义,强调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不仅要重视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而且要将防范操作风险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并将信息科技风险明确划归操作风险的范畴,从而使得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成为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银行提高IT治理水平的需要
根据IT治理模型,IT风险管理与战略一致性、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等构成IT治理总体架构,而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各家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从单一的信息安全转变为涵盖生产运行、应用研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全面IT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银行的信息化程度和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在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之后,商业银行已普遍认识到信息科技方面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不仅会影响业务的正常办理,还可能会对银行的声誉和市值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更加重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对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髙的要求。
二、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相应举措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委员会(ISACA)的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和IT审计工作的最佳实践指南,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应关注IT治理、软件生命周期管理(即项目开发与变更)、IT服务交付与支持(即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等五大领域。在上述领域,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采取了各种风险管理措施。下面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为例进行介绍。
多年来,工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科技引领”发展战略,建立了集约化的科技组织体系,并逐步建立了与国际大银行相适应的先进的科技体系和技术平台。自2006年起,工商银行正式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了全行风险管理体系,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1.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工商银行成立了信息系统应急领导小组,由行长担任组长,主管副行长任副组长,信息科技部、办公室、个人金融部、运行管理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领导和组织信息系统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灾难备份和恢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等工作。科技部门定期向董事会、行长办公会、技术审查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工商银行总行以及分行的科技部门均设有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部门,建立了一支专业的风险防护队伍,为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2008年,国家有关监管、审计部门对工商银行目前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情况都给予了较髙的评价,认为工商银行构建了较完整的信息科技治理结构,构成了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信息科技审计三道防线。
2.项目开发管理
针对由于版本质量造成的应用研发风险,工商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保障应用系统研发质量。一是不断改进研发和测试管理流程,加强需求管理、项目方案审查、研发过程管理和项目质量控制;二是及时优化调整应用版本、测试和投产策略,针对版本投产比较频繁等情况,明确了“版本集中投产”的原则,切实降低因版本投产和生产变更带来的风险隐患;三是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力卩强沟通和协调,实现风险共担。
3.运行维护和操作管理
生产运行风险是信息科技风险的突出表现,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统计,大约有50%的生产运行风险是由管理操作原因引起的。为此,工商银行始终坚持“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放在信息科技工作首位”的指导思想,并持续强化运行管理操作的各项措施,降低系统运行风险。一是建立了全行统一集中的监控管理平台(ECC),对主机和开放平台等各类应用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实现生产操作、监控的自动化;二是通过部署帮助台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性能容量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工具和系统,逐步提髙生产运行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三是建立了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明确了应急预案和流程,确保出现紧急事件情况下能够进行妥善处理,将事件影响降至最低。
4.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是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银行信息系统和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此,工商银行建立了一支专门的信息安全防护队伍,及时分析和解决存在的各类信息安全隐患。同时,积极落实信息安全体系规范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部署了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一系列信息安全防护工具,实施了客户端安全管理。由于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防御措施,假冒网站、网络攻击等事件虽然时有发生,伹没有对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工商银行成功抵御了针对网上银行系统的恶意攻击,保障了电子银行业务正常开展,维护了企业声誉。
5.业务连续性管理
多年来,工商银行始终坚持“数据集中处理、主机灾难备份、平台多点接入、业务跨区受理”的原则开展信息系统技术体系建设,自行建立了国内同业领先的完善的技术灾备体系。2003年以后,工商银行建立了核心业务异地灾难备份系统,实施了同城磁盘镜像,成为国内同业第一家同时具备同城和异地灾备系统的银行,为保障信息系统的连续性运行奠定了技术基础。与此同时,工商银行依靠自身力量制定了《信息系统连续性运作计划(ITCP)》,并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进行一次全行业务级灾难恢复应急演练,模拟在上海的生产中心发生灾难或信息系统长时间无法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将全行核心业务切换到北京的灾备中心的技术和业务处理,有效保障了灾备系统的有效性。
三、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在实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面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要关注信息科技风险计量和相关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对于银行来说,操作风险本身就是一种比较难以控制的风险,目前世界银行业也没有一种公认的成熟方法来计量。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2007年所有的银行都要开始按照协议规定的三种方法中的一种来计算经济资本,进而控制操作风险。伹据调查,60%以上的银行未从2007年开始对操作风险实行量化管理,大多数银行的预期实施时间是2010年〜2012年。可见,银行业在对于整个操作风险的管理体系、流程、计量方法和工具等方面的探索还远远落后于传统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等领域。而银行信息科技风险除了人为误操作因素以外,还与日趋复杂的信息系统软硬件环境直接相关,因此要对其进行科学、准确的度量和评估,存在更大难度。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国际上一些大银行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伹迄今为止真正构建出有效的、完善的、可量化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的银行却为数寥寥。因此,国内银行业需要首先考虑建立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科学衡量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同时,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在信息科技管理领域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以指导和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提髙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2.正确认识灾难备份体系建设的内涵
建立完备的灾备体系对银行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伹灾备体系建设应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和原则,是否所有银行系统都遵循同样的标准建设灾备系统,是商业银行在灾备体系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银行可以根据业务系统的重要性、灾难恢复的时效性要求和银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参考相关国际标准n,综合评定划分灾备等级,确定业务恢复时间(RTO)、业务丢失时间(RPO)等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按照相应的标准开展灾备建设。目前,国外现代化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此种做法,首先确定系统的灾备等级,并相应实施不同的灾备策略,重点对关键设施和系统实施髙等级的灾备保护措施。
因此,建议国内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各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级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优先确保关键设施和重要业务系统的连续性运作,在实现灾备体系建设目标的同时,也相应降低建设和维护的成本。
3.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需要业务部门的关注和共同参与
与应用产品创新工作需要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完成类似,虽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更多关注的是IT领域,伹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与业务部门息息相关。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风险操控 管理观念陈旧 防范意识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农村信用社属于一种信用合作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负责农村闲散资金的筹集工作,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缓解农村资金不足、流通不畅的境况,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国内金融行业的稳定。随着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农村信用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经营管理中,操作风险日益突出,主要是内部执行、技术系统、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多由内控不足引起,对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阻碍。
一、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控中的不足
某县农村信用社共有13个对外营业机构,2013年的各项存款达95628万元,全部贷款为62159万元,当前在岗人员有122人,专用运钞车2辆,另配有4辆作为其他用处。营业网点均设置有监控,实现了联社联网远程监控监控。对2013年的经营状况进行总结,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1 管理观念的缺陷
市场、信用、操作是金融行业最常见的3种风险,该信用社在以往的经营管理中,将重心都放在了市场风险及信用风险管理上,对操作风险则有所忽视,对其认识不足,认为操作风险较为简单,而且彼此之间没有必要联系,但其实操作风险涉及人员组织、制度执行、技术水平等多个领域。从总结中发现,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缺少防范,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虽能采取解决对策,但很少重视事前防范;二是管控对象不够全面,重心倾向于基层人员,将其当做引起操作风险的主因,对高层人员有所忽略,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监督力度,容易出现重大事故;三是对稽核审计较为重视,以至于全面管理不足。
1.2 管理体系的缺陷
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农村信用社内部的控制失稳,而该信用社虽制定有相关制度,却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首先,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操作风险与很多因素都有关联,几乎涉及每一个部门,因为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造成职责不够明确,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很难具体追究责任。同时,相应的控制战略也不健全,高管人员难以对操作风险状况有个全面真实的把握,甚至有些风险无人管理。其次,基层分支机构职能未完全发挥。基层机构是主要的操作者,出现操作风险的可能性也最大,由于缺少风险管理岗,使得许多政策和制度难以具体落实,加上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基层机构的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1.3 管理方法的缺陷
在实际操作风险管理中,该信用社采用的管理方法有很大的不合理之处,如对规章制度的依赖性较大,常以此对员工进行约束,基本采用定性分析,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客观性不足,而且缺少预见性,加上损失数据的匮乏,在建立相关计量模型上有很大的难度,以至于在实践中无法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二、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控措施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对此很是重视,结合实际状况,对此进行了讨论,因信用社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抗风险性差,最终决定从改变管理理念、加强防范工作、健全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解决。
2.1 强化操作风险防范意识
在以往的管理中,对操作风险认识不足,甚至有所忽视,为此,该信用社进行了改革,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主要通过培训、会议等方式实现,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强化其风险责任意识,使其更深一步理解风险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加强了防范意识,及时做好防范措施,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对员工展开专业培训等,有效地降低了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2.2 建立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①法人治理机制
为将信用社内控制度完好地落实,应建立起专门的治理机构,同时加大产权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县级联社人治理结构,使得社员股东能够与经理层互相监督。设置组织结构时,横向上需保证决策、执行、监督等部门之间相互制衡,并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划分职责范围;竖向上则应裁剪冗余机构,同时加强上下级的交流。
②内部控制体系
根据信用社自身特点,结合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内控体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并将其贯彻落实。同时实行责任制和奖惩制,追究具体责任,对不正当行为应予以处罚。另外,还应结合业务需求,加大新风险控制点的研究力度,实时对其进行评估,尽量将安全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
③加强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为更好地做好操作风险管控工作,应强化制度的不可侵犯性,保证每个岗位的人员都能接受合规的教育,培养其辨别、评估潜在风险的能力;树立“人人有责”的意识,强化合规经营理念,走出盲目发展的误区,清晰地认识业务水平与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并采取适宜的处理措施;实行人文管理,为员工提供和谐美好的工作环境,培养高素质队伍,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使员工在此有归属感。
2.3 采用适宜的风险管理方法
在风险计量方面,应改变以往定性计量的方式,实行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式。关于计量方法,主要有标准法、基本指标法、高级计量法等,多采用基本指标法,该信用社采用的是标准法,并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向高级计量法靠近。同时,加强人才储备,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进而降低风险发生率。
三、结束语
金融行业与国民经济密切先关,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各种风险,操作风险问题尤为突出,针对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吴新全.浅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金融经济.2011,23(8):144-145.
“十一五”以来,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长为中国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一支重要队伍。并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原因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民营科技企业成长普遍缺乏后劲,企业的竞争力偏弱,特别是其核心竞争力还处于构建、培育与形成之中,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而且,在与国内、外的企业竞争中,缺乏长期的竞争优势。
一、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人才
在当前信息经济飞速发展时代, 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在影响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中,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已被列为首位。企业经济效率也已从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转向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
(一)加快培养民营科技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
科技型创新人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素之一,也是一切经济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资源。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政策,鼓励科技创新技术人才加盟民营科技企业,扶持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引导创新人才有序流动,防止企业关键技术外泄,稳定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高层次科技创新人员自主创业,壮大民营科技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引进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管理优秀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增强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出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适应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二)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人才信息体系
企业借助信息化构建,通过对知识型创新员工的激励培养,不断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热情,是构成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通过管理与信息的互动、管理潜能的挖掘、知识培养等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组织转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
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收入、股权、期权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企业员工凭借技术知识等参与公司治理,使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经营者、科技人员等都享有公司治理权,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勇于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在企业中倡导民主决策的氛围。
二、重视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完善民营科技企业组织管理系统
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更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绝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缺乏管理创新意识,导致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不够,并且,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使企业的各种资源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造成企业的有限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构建创新型的组织结构,遵循“共同治理”逻辑,合理配置资源, 在企业内部实行合理分权、适当放权,建立健全相应的权、责、利制度,明确各个层级管理者的职权范围,改变权力过分集中、办事效率低下的局面, 使产权结构多元化并形成合理的产权比重,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权责制,形成权责明晰、互相监督、制约,高度协调的运行机制。有效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信息经济发展,建立一套与企业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保证民营科技企业信息畅通。增强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广开思域,重视基层管理建议,集体讨论决策,激发企业全员管理热情,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思想激励制度来保证信息通畅。改变过去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一致现象 。有效推动战略资源转变为信息、知识及创造性,增强其获取信息、分辨信息及利用有效信息来进行经营决策的能力。
三、不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对各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持续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创新战略制定的核心内容,选择何种创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性质、方向和成败。技术创新不仅能有效提高技术变迁发展,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劳动效率,同时,技术变迁和资本存量是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企业边际技术替代率、影响企业的技术规模和水平。
边际替代率(MRS)=-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劳动投入的变化量=-K/L(q保持不变),K、L是资本和劳动沿着等产量线的微小变化,如图1。
当产出值固定为75,劳动由1增至2个单位时,MRTS等于2,但是,劳动由2增至3个单位时MRTS降至1并逐渐降至2/3,1/3。说明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替代资本时,劳动生产率降低,而资本的生产率会相对上升;因此,单位劳动可替换的资本数量越来越少,等产量线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平滑。
科技进步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分工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各产业部门之间内在技术的关联合作,科技进步能够刺激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变化,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激发民营科技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一)积极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知识产权法律系统,提高知识产权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水平,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核心产品的支持。其次,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第三,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培育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支持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二)加快培养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加大对科技人员培养和奖励的投入力度, 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质量,培育优秀科研成果,发挥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优势团队作用,着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科研队伍,实行以业绩为导向的科技人员和科研项目考核评价方法,逐步实现科研人员的实际利益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结合,增强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集中科研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实现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协调一致发展。
(三)加大民营科技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地位
进一步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政策,加大科技扶持投入力度,切实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杠杆效应”,促使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总量,加强科研项目资金风险投资创新,在研究新的投资管理机制基础上, 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产品竞争力为目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在科研投入资金财务管理中,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及其可使用的时间长短、附加条件的限制和资金成本的高低,充分考虑技改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以最经济的方式筹集技术创新项目配套资金,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逐步扭转民营科技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粗放、项目资金成本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争取实现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集中统一的新格局,并从企业技改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加强对技术创新投资方案的评价,并实现增强民营科技企业技改工作可持续发展和投资综合价值最大化目标。
(四)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技术创新
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能够有效避免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以市场为导向、不面向社会需求的盲目技术创新,而高校和科研机构还可以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资源保障。民营科技企业自身也要意识到,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乃至国际跨国公司的技术联盟与合作,通过企业间联合创新模式,集中使用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帮助企业迅速实现技术外部有效获取,提升自身的创新实力,由企业掌控技术创新方向,借助外部力量,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虽然民营科技企业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等方式。通过低风险、成效高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对前沿领域的产品进行二次研发,获得先进技术、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消化创新为辅的道路。一旦技术创新有了重要突破,民营科技企业研发出核心产品,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经济增长点,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超常的发展,逐步形成民营科技企业自己的技术竞争优势。
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元技术创新融资体系
创建民营科技企业信用信息评价系统,建立适合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制定相应的企业诚信奖惩机制,着力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企业信用市场、完善信用制度、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从而消除融资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的信心。
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内部积累,鼓励发展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探索建立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帮助民营科技企业争取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和创新能力强的民营科技企业。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和经济杠杆,鼓励社会各金融机构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引导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国家创新项目扶持资金;积极引导民营科技企业进驻工业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让它们切实享受到政府的有关优惠政策。
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鼓励金融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吉林银行推出的项目贷款业务可为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提供项目临时周转贷款及中长期贷款;推出的法人账户透支业务免除了繁琐的融资申请手续,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最大限度降低在银行的无效资金沉淀,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创新研发水平。
由此,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必须塑造自己的技术核心推动力。民营科技企业应努力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准确了解用户需求的能力、提高自己运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的能力、增强自己进行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的能力,更要增强自己综合运用上述各种能力的能力。只有把上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技术、资本和管理的市场价值,才能具备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民营科技企业才能保持在新的信息经济发展环境下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石.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的目标及对策建议[J].东北亚论坛,2008(07).
[2]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徐瑾.民营科技企业的治理模式与融资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02).
[4]张春景,张博.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助推科技工作创新发展[J].管理学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