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堂教学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9 09:06: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教学提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课堂教学提问

篇1

那么,如何克服上述误区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正确处理提问与回答的时间关系。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是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

第二,注意问题水平。问题水平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所进行的认知活动的特征。问题可以划分为高级水平的问题和低级水平的问题。高级水平问题要求学生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或运用逻辑推理出证据来支持答案的问题,这种问题涉及解释、综合、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低级水平问题只要求学生再现或辨认教学时呈现的一些信息,这类问题以事实性问题为主,其认知过程相对简单。

篇2

第二“向谁问”,即要考虑所提问题的对象。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不同,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老师提问的问题让什么层次的学生回答要有针对性。简单点的题目让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稍难点的问题让中等的学生回答;难度大思维力度大的问题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难度不同的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学生从心理上易接受,回答问题正确率高,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也增强了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篇3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进入知识意境,从而精力集中,思维活跃,从中获取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先提出问题,让全体学生思考,再指定同学回答。如果先叫起学生,然后再提出问题,就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同时也容易使被提问学生感到突然,,造成思想紧张,影响思维,达不到预期目的。

2.提问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区分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不同难度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要让程度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提问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有时,为了组织教学,还特意提问一下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给他一个暗示:教师已经发现你的行为了,你应该注意了。

3.面向中等 兼顾全体

在一般情况下,在兼顾全体学生的情况下,多提问中等学生,并提醒全体学生注意。这样有三个好处:第一,中等学生如果回答不了或者回答不完整,然后让上等学生去补充或纠正,这给结决问题留有余地。第二,可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中等生人数最多,在学生中有代表性。第三,中等生人多面广,提问他们不容易在学生思想上产生消极情绪和误解。

二、提问要有翔实的内容

1.提问的内容要围绕教学,服务教学

课堂提问必须服务教学任务,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不能不顾教学需要,面面俱到,大小问题一起问。同时教师提问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不能只用一些“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口头语。另外,课堂提问也不是总要固定在引入新课或在课堂小结时进行,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要求,可在教学的各各环节,设计合理的提问问题。

2.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言简意明

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难易要适度,要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能够回答上来。若问题太难,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若提问太容易,学生又会不动脑筋,感到乏味,也失去提问的意义。另外,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还要意思明确,针对性强,不要过于空泛,无从下手。在提出问题后,还要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情况,如果提出问题后,学生表现出满不在乎,就要考虑所提问题过于简单,需要找一个学习差的学生来回答,或者不让学生回答,教师自己说出答案,然后提出一个难度稍大的问题;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感到困惑,说明问题难度大,教师就要给学生“搭梯子”,把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再让学生回答。

三、提问要有科学的方法

1.提问时态度要诚恳自然

提问时,老师的态度若是含有考问或是表情太严肃,学生就不能平静思考,可能会因为紧张而不能回答问题,教师要适当点拔启发,谆谆善诱,并适当给予表扬。切记当场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注意听,用和悦的态度去接受,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2.提问要语言清晰准确,不要从次重复

提问时,语言既要清晰,又要准确,用简练的话把问题表达清楚,不要多次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课的习惯。如果学生听不明白,可做必要的解释,以达相互沟通。

3.提问的时机要把握准确

提问的时机要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新知识的引入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小结时,都是提问的最佳时机;二看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气氛浓,求知欲高时,提问可以把学习知识深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时,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4.提问要引导学生做出完整而正确的答案

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假思索,脱中而出,老师要引导他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否认学生回答的是对是错,不要急于下结论,可有意让其他学生补充,以达相互促进,同时也可从侧面启发引导,再进行必要的修正,引导学生形成相对正确而完整的答案。

篇4

首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不要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人人都会,随心所欲的教学形式,没有事先设计好的课堂提问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还会毁了一堂原本很好的教学课。尤其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基本技能掌握阶段,闭合型的提问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只不过在提问时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昆虫》一课的教学尾声,在学生已能辨认昆虫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并提出新问题: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昆虫是害虫?再次激起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昆虫知识的欲望。

二、开门见山的提问,语言简洁明了

直截了当的提问,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周全的思考,草率的发问只能得到草率的回答,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答案。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明确地向学生传递确有效的信息。比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上课开始,教师以旧知引入新知,设计提问: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有这样的性质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这样的提问过渡自然,简洁明了,既复习了旧知,又导入了新学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具有猜测性的成分,或是有,或是没有,但不是随口的作答,而是经过大脑的深入的思维活动后的结果,后面的理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助推剂,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三、问题解决后,给予学生恰当、科学的评价

教师发问后,往往要请几个同学来帮助解决问题,学生的作答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1.可能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完善。2.可能学生的回答相当出色,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地加以肯定,不适时机地加以表扬,学生的回答热情就会持续稳定地增长。3.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答非所问,作为教师,这时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答案。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的活动,师生应该平等相处,对学生回答的给予科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尊重,我们要坚决避免只追求正确答案,而忽视错误答案的做法,这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严重扼杀。尊重全体学生,而不偏爱正确作答学生,是建立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的有效措施。当教师甩开“师道尊严”的观念,提问时,以平等的身份走近学生,学生会感到教师的亲近之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鼓舞,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四、提问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前这段时间。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等待时间增加三倍(3至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至8倍,作出正确回答的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会更积极,课堂纪律也改善了。尤其是能吸引更多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这样举手之劳的努力却能收到如此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同时教师也要更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往往是他们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间,也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而我们如果不愿意等上几秒钟就不耐烦地打断他们的思路而急于转向另一个学生,这实在很可惜,更不用说对这些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伤。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师不是判定学生“对”与“错”的法官,而是应该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地去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五、提问要面向全体

篇5

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大有益处。巧妙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教师通过提问也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导向和强化作用。课堂提问的种类很多,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的双边交流,而且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以自己多年来从事教学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提问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关系。

1.课堂提问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反馈调控作用

课堂教学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存在着师生的直接交流。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如何,通过教师适时与恰当的提问,可直接而迅速地获得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此来调控课堂的教学方向,同时,学生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1.2启迪思维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为解决问题,传授知识服务的,通过点拨式的提问,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知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在提问中表达出能达到目标的线索,从而开启学生思考的不同视角,积极思维,做出相应的反应,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发现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新境界。

1.3激励参与的功能

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显示自身价值的机会,在参与过程中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1.4巩固强化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发人深思的问题的启发,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强化同样离不开精心设计的问题的诱导。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强化新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的掌握知识。

2.课堂提问的方法与策略,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合理性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设计问题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教材的特点合理的设计问题,切记教师提问的随意性。

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有一定的了解,可能直接设计两个问题:(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是180度;(2)有什么方法可以说明这个结论?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得出:用量角器量出三角的度数再相加;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到一起。由(2)引导提问能否把另外两个角通过作辅助线的办法移到一个角处,学生很容易会想到利用平行线的方法,这样不但鼓励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更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2.2提问的时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问题的提出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精心设计,问到关键处。一个适时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的一个启发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中恍然大悟。可相反,若掌握不好提问的时机,却会使学生得不到益处,更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导入新课时,通过引趣式提问,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课时,引用古代“鸡兔同笼”问题,同学以前用算术方法解非常麻烦,可用我们刚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却很简单了,直接引出课题。

2.3提问的类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问的类型很多,针对教材的特点能恰当的选择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上每一堂课都离不开提问,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少走弯路,很容易掌握知识的要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着重谈谈观察型、分析归纳型、复习巩固型提问。

(1)观察型提问。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定圆,然后在黑板上通过移动直尺的演示。问:“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学生回答:“三种”。再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联系?”。通过观察演示,教师适时提问,形成了师生互动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分析归纳型提问。在“实数分类”小结教学时,利用数轴,来设计问题,通过提问回答来归纳实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区分和掌握两种分类方法,也向学生输入了点与数结合的思想。

(3)复习巩固型提问。这是教师最常用的提问方式,它即可以强化旧知识,又为新知识铺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时,问:“平行线有哪几种判定方法?”,学生回答后,反过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有关系?直接引出课题。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理解记忆性质定理的内容。

2.4营造提问的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

和谐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教师在提问时要专心听学生发言,对学生回答困难时要作出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并给予鼓励。要充分尊重学生,切记挖苦学生,绝不能只提问好学生,提问时要针对问题的难易选择恰当的学生提问,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方法与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大力提倡教改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积极探讨教改,总结经验,为更好适应时代、适应学生的要求而努力学习工作。

篇6

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为学生创造富有情趣、意味、吸引眼球的提问情境。教师通过提问使学生变被动接收者为主动探究者,积极投入到问题当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数图形的个数”的习题上,当我提出:“同学们,你们能数出这个图有多少个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吗?”对于这样枯燥乏味的数图形的个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后来我尝试改变提问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提问,“有一个图形它可调皮了,它给自己身上多增加了一条线,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它有几个图形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马上被打开了,积极投入到紧张的数图形中,并热火朝天地争吵着“2个”“3个”。当数完图形的个数后,学生竟然自主地说到调皮的图形又给自己增加了一条线,现在又该有多少个图形呢?又如在学习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简单的换算,我先让学生看硬币的厚度,告诉他们就是1毫米,10个硬币摞起来就是1厘米。然后再拿出直尺观察1厘米,画出1厘米,你能画出10厘米吗?10厘米就是1分米,那你知道10分米是多少高吗?有可能比桌子还要高还高?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我宣布结果:“和你差不多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热情。

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对于计算,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可是老师却有一个问题:“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过吗?经过计算讨论,大家明白了,余数比除数小。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19-02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设疑提问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下面就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提问的设计谈谈本人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提问的技巧

1.把握好难度

难易不当的提问是毫无意义的。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上来,提问的目的自然没有达到;如果问题过易,学生回答轻而易举,提问的目的同样没有达到。一般说来,提问要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所提问题要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而定。

2.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一般来说,教师可充分考虑所问问题的意图,回答问题的覆盖面,回答次数的多少,并根据班内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以下提问形式,如单个回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提问的针对性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4.提问过程中的策略

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帮助、诱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具体做法可用以下步骤和策略:

(1)提示。有时候,学生可能回答不了,或仅仅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需要教师进一步提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2)重新措词。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较为妥当的策略是用一种他们能够懂得的形式重新措词。例如一个教师说“Can you elaborate your answers?”若学生没能反应,教师应迅速改变说法,如“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等等。

(3)补充问题。有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表达含糊或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他们澄清思路,给他们一个全面的答案。

(4)鼓励学生预测答案。当学生对答案没有把握时,他们常常不愿贸然回答,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采取假设或猜想的方法预测答案。

毫无疑问,课堂上让那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随时给以提示,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5.提问的思想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思义,借助一些问题的设计,把德育渗透到情景设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具有时段性特点,课堂提问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1.读前热身提问

教师导入新课时,用设问的方法,制造悬念,造成学生渴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过渡处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

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时提问

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的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4.复习时提问

对已学过的知识复习,巧妙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总之,教师课堂提问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不断地探寻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篇8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运用都要有利于促进教学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最富影响力的教学艺术。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设计的只是简单的问答式提问,有的教师为了克服“满堂灌”的弊端而采用了“满堂问”,问题的设计缺乏思维含量,不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优化课堂提问,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1 增加提问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并预想学生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使课堂提问具有计划性、确定性和针对性,克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大简单、大频繁、大笼统的弊端。

1.1 导入新课时设问。在导入新课时选择恰当的设问点,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形成一种渴望获得新知识的激情。如教学朱自清《背影》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接着问:“这首歌是歌颂什么人的?”待学生回答后,我顺着说:“母爱伟大,哪父爱又如何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便能了解。”这样用问题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学生便能带着探究问题的热情去学习课文,提高了激发兴趣的效果。

1.2 抓住文章的课题设问。文章的课题好比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如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导入新课后迅速提出问题:“‘礼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这样通过文章的课题创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就能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1.3 抓住文章的重点设问。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就等于抓住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这时创设问题就能突出重点、掌握重点。如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分析课文到了关键处设问:“作者为什么对普通的白杨树要崇敬和赞美呢?”追问:“谁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在学生接触新知的关键处设问,学生经思考后懂得:是因白杨树的不平凡才赞美,这个词就是“不平凡”。又问:“作者难道是仅仅赞美白杨树吗?”“作者是怎样由写树过渡到写人的?”“写了哪些人?”“白杨树象征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学生就能掌握《白杨礼赞》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

1.4 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设问。文章的重点语句往往包含深刻含义,教师就要创设问题,启发思考,使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如鲁迅《故乡》的一课中,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为了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我是这样设问的:“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闰土为什么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的帮手,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不够吃?”这么一连串的问题,拨动了学生思维的脑筋,这样设问能鞭策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5 抓住文章的矛盾处设问。在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巧妙地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启智能的宝库。如在教学鲁迅《孔乙己》一课时,我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延伸到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了这句话后,部分同学提出了疑问:“这句话中的‘大约’与‘的确’是否相矛盾?”此时,我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思索,了解到:“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去酒店的情形看,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学生掌握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后,就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吃透作者的创作本意。

1.6 抓住文章的难点设问。在教学中,如能紧扣文章的难点提出问题,就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浅化难点,使学生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如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学生对作者看到其父亲“青布棉袍”和“黑布马褂”的背影即潸然流泪而难于理解,这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提示性的问题:“当时作者的家庭情况是怎样的呢?”经过提示,学生很快了解到作者当时家境颓唐,祖母新逝,父子相别的家庭情况,这样就使学生不难理解作者看到父亲就流泪的悲伤情感。

此外,课堂上针对性的提问还有“抓疑点设问”、“抓关键点设问”、“抓模糊点设问”、“在新课结束时设问”等等,只要问得是时候,问得富有创意,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提问效果,为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增加活力。

2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形式是多样的,设计那种提问形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整体提问和个体提问相结合,要引导更多学生的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要纠正在课堂教学中只提问几位优良学生的做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困生提出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启发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难度较小的问题先让学困生回答,通过“细问”、“追问”、“加问”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确实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完整时再提问成绩好的同学补充。难度较大的问题让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从而带动全班同学都来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问题层次化,回答多样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诱导、启发、点拨和提示,就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知识。

篇9

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要求强调思维活动程序,经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多种观念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才能获得,也才能真正理解和巩固。课堂提问,是一种以提问的形式来进行质疑教学的交流方法,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设疑提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传授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提问,让学生“顺藤摸瓜”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迅速思考,整理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表达,还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且还能锻炼学生在大庭广众中发表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提问教学中,合理的提问设计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并能在提问的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如果课堂提问提得精当、合理、科学,那么“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就会更加和谐融洽,师生互动关系会更加积极。这样,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会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独立思考中去。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而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①所以,课堂提问必须要有针对性,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智力的发展。好的提问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有助于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同时还会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他们的而学习兴趣。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提的问题要针对课文的内涵实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文重点的字词句段的分析理解上引发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如果课堂提问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甚至把提问当成口头禅,让学生无从作答也无需作答。比如动不动就来一句“是不是?”“对吧?”这种把提问与口头禅相混让学生不知所措。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出具有层次阶梯性难度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点名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在让其他学生来评判或补充。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这样,学习好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作出回答或想法受到了训练,同时给学习较差的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更难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形成问答。让学生选择性、递进性的问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果提问没有针对性,问题过于片面化,要么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用多想就回答“是”“不是”“能”“不能”,这样的提问并不能使学生受到训练。如果提得问题过于片面化,有的这样讲,有的那样答,甚至有的学生借机起哄捣乱,老师根本听不清谁是谁非,课堂气氛倒是“热闹”了,然而收效甚微,甚而至于得不偿失。

二、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一位哲人说过:一位好教师不是向他的学生奉送真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由于课文中有的句段写得相对含蓄,理解起来需从文章的整体性、上下文之语境上来加以思考,上课前,老师要对文本深入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生长点,预设一个或多个启发性的问题,以便激活学生思维。提问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怎样去分析理解,让学生回答时不是要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怎样去分析问题的实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把知识的内容用提问的形式表现出来,把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智力的前提下去探求、掌握知识,最终形成“教是为了不教”。

三、提问要难易适中

提问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如果问题提得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答了上来,那么学生并不能受到训练,这种提问最多不过只使课堂“热闹”而已。如果问题提得过难,超出学生的思考能力或认知能力,问题提出来,学生只能摇头瞪眼,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于有的学生还会认为老师是有意为难二产生敌对情绪。比如一次听一个教师公开课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对课文串讲后提问:“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和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该问题对高一学生不加引导启发地提出,当时的课堂显得较为突兀,该教师让学生进行了一番形式上的讨论后也无人回答。该问题如果改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达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和赞美的?”或“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对问题有文本的切入点,效果就会更好。当然,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思考讨论的意义,而且问题的答案要有多元性而非唯一性。教师要在“游刃有余”的提问中,要能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调控,以改善或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

四、课堂提问的次数要适宜适度

一堂课,时间有限,只需要收获一点知识、一点感悟、一点道理,留下一次感动。课堂教学中要“善问”“精问”而不是“串问”“滥问”。善问、精问即就是把“课堂提问”优化后,把知识的重点、难点提供给学生,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还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果只追求一个个问题炮弹群般密集地狂轰滥炸,让学生长时间处于思考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疲惫,这样一堂课下来,就会把学生炸死。但如果提问太少,或没有提问则会流于“满堂灌”,致使教师唱独角戏,让学生只听不想,“学而不思则罔”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于课前应想到“问什么”“怎样问”“起什么用”,让学生的语文兴趣“活”起来。

五、提问需有始有终

“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②要帮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其有疑),分析解决问题(教其无疑)。教师的每一个提问,无论学生回答得对还是错,教师都要加以分析引导,及时给以恰当的肯定和作出委婉的指正。不要连珠炮式的发问而不求结果地草草收兵,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状态。

六、提问要有逻辑和连贯性

对难的问题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的“层层剥笋”方法,引导学生刨根问底、追本溯源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层层作答,从而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实质。如:关于朱自清《背影》的第2、3自然段,如果一开始就问:“这两段不是写背影,能否将其去掉,为什么?”那就会让学生觉得突兀而难以作答。如果问:①这两段写的是什么?(家庭境况)②这两段写家境对课文写背影有何作用?能否去掉?请说理由。这样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将一个难题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并将它们有机的连贯起来,层层剥笋,就容易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总之,课堂提问,教师要善问、精问,要适时适度,要循序渐进。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思考的习惯,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不是让学生提着口袋走进课堂,让老师灌满答案后离开教室,而是让学生养成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的习惯,并成长为一种能力。这不仅教了书,而且还育了人。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方为终身之用。传之以知,不如授之以法。”③课堂提问除了向学生讲解和传授知识以外,更应该努力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能力和课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课堂提问的概念

提问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从广义上讲提问是指有询问形式或功能的句子。我们所说的课堂提问通常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或学生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学者贝拉克研究发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课堂教学应该由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方式的提问构成,提问贯穿整节课并且一步步推进着课堂的进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估,适时引导进行下一个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推进课堂教学。那么提问如何进行分类呢?根据学者Thompson,1997 提出的观点:提问按交际性,可分为参照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按开放性,可分为封闭性、半开放性和开放性问题;按内容来分,可分为事实性问题、概括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从课堂互动管理这个角度来分,可分为预设性问题和动态生成性问题。那么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参照提问的范畴概念,适时制定不同类型的提问方案。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

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手段,也是连接教师、学生及教材桥梁,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的积极情感,降低情感过滤,所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难点,锻炼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可以充分发挥目前倡导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拒绝一言堂,及时调控教学。成功的课堂提问会生成与之相联系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的方式

篇11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而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体验。“影响学生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教学。”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

新课标提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独特兴趣和潜质潜能的前提下还其听说读写思的空间和时间,这样以“生本文化”为表征的教学就归正为一种顺应学生身心和谐成长的促进力量,一种使学生心智进步、思维开放、视野开阔的发展性力量。

学生不是填塞知识的容器,也不是在课堂流水线上接收技能训练的一个简单的人,而是一个有着活力与灵性的生命,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努力激发与唤醒学习的潜能,要与学生充分地展开心灵的交流与对话,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把文明积淀成人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唯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才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文本的阅读,要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体验感悟生动的场景。只有把文章的语言文字作为阅读的钥匙,才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内心,理解作品背后的生活。语文学科教学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去学习知识,感受作家的内心,获得美的享受。因此,文本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双重情感交流。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能激发学生更深入的阅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按照其真实感受去认识事物,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在对事物情感的自由表达中,提高审美情趣。

2 改进课堂提问方式的具体操作

2.1简化提问数量

简单,就是以简驭繁,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研读,找准文章提问的切入点及切入方式,用尽量简单的提高方式,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简化课堂提问的艺术,即“主问题设计”的艺术。“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 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传统语文教学中大量琐碎的提问充斥课堂,大量无效的提问从老师口中脱口而出,低浅杂乱的课堂提问浪费时间,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之一。所谓“主问题设计”,就是只用一个或几个有牵引力的提问组织起课堂阅读活动,从而大大减少学生随口而答的活动,大大增加学生课堂思考活动的时间。“主问题设计”研究的着眼点是: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妻妾客的心理,邹忌对妻妾客赞美的思考,邹忌进谏的方式方法,文章所写的家庭琐事和国家大事的关系,齐王实施的奖赏及取得的效果,本文给读者的启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解决的,它们繁琐复杂,如果一一问来,将美文又会分解的支离破碎。在教学时,可以这样简化问题设置:①面对“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邹忌为什么不相信妻妾客的答案?②你认为齐王为什么会接受邹忌的劝谏?这两个问题在课上讨论的时候,实际起到了串联起以上文章所涉及到的全部的重要的问题的作用。但由学生自己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去发现、去解决这些问题,远比老师提出然后让学生解答效果要好得多。

2.2活化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从“问什么”到“怎么问”,是我们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教学问题,好的教学提问,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文本的理解,训练他们的思维,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而且富于技巧的提问,还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反映了晚清末年被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戕害的一位读书人形象。他姓孔,由于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半懂不懂的话里取下一个绰号,名曰孔乙己。他身材高大,但奉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瞧不起短衣帮,却又融入不了上层社会,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尽管他给人带来欢乐,但那只是别人的笑柄,最终因为偷东西而被同为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打断了腿,孔乙己最后一次的出现还是在咸亨酒店,不过他是坐着来的,最终消失在在别人的笑声中……

小说作品中鲜活丰富的人物形象、丰富的叙述技法等能把中学生带入绚烂的艺术世界。但如果遵循以往教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逐段逐句去寻找人物描写句来分析人物形象,面对这么长的课文,这个环节会不会让学生的阅读索然无味?如何通过改变提问方式,既能完成学习目标又能让学生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基于这种考虑,在分析小说人物时,将问题设置为“孔乙己值得我们同情吗?”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分别阐述同情或不同情的理由。在激烈的辩论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虚荣心十足、好吃懒做 、卖弄学问、热衷功名、心地善良 等跃然纸上,而同学们也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并且时时能听到学生自己对孔乙己命运的自我解读。精彩的语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精辟的见解中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在课堂上通过灵活的提问形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刺激或引起其高度重视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2.3深化问题内涵

阅读教学中,以问题设计为切入口,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引发学生深入讨论,在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过程中,鉴别审美情趣。

《戏曲大舞台》中有一个环节介绍戏曲剧种,从中国戏曲之母昆剧到东方“歌剧”京剧,在介绍黄梅戏,每个部分配以100―200字的简洁介绍。这个教学环节对于没有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在这里又进行了有效的语言训练了吗?丝毫没有关注对于学生而言语文的学习价值在哪里?只要稍加调整,立足于有效教学,把教学设计更改为:先介绍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个课堂交流问题:在你的家乡,也有一些经久不衰为当地人代代传唱下来的戏曲剧种,你能或简洁或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下吗?

这一点显现出课文整体教学与提问设计的重要关系。它让学生从浅显的问题回答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占有时间去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到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让学生讲、析、品学习的内容。不仅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点评等各个方面的阅读技能,而且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功感,语文与人的教育、语文与人的气质培养于是有了一片美丽的良田沃土。

3 结语

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必然产生的效应。老师设置话题,就是设计“碰撞”,而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到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刻地开展下去,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