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09:06: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业发展规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在报告中介绍,2009年我国植物油产量为3280万吨,其中以大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为主的产量达1888.0万吨,占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82.3%,其中大豆油产量为1243.5万吨,占总产量的54.2%;棕榈油产量为368.5万吨,占总产量的16.1%;菜籽油产量为276万吨,占总产量的12%。
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净进口油脂油料折油总计2036.3万吨,占我国植物油总产量的62.1%。王瑞元认为,我国油脂油料的自给率只有37.9%,自给率较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从我国耕地及水资源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状况难以改变。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现状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出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和经济效益差的低水平落后产能过剩,而高水平的先进产能不足。他认为发展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生产规模将进一步向规模化、大型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受官春云院士委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国槐在所作的《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油菜产业发展》的报告中说,近年来我国油菜籽含油量已有一定提高,现在长江流域多数品种含油量已超过42%,但就整体水平而言,与加、澳、欧洲品种还存在2~5个百分点的差距。我国油菜籽平均单产比欧洲平均产量低20%~50%,表明我国油菜产量还有较大潜力。报告提出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要转以提高单产为主为提高单产和扩大面积并重;转以手工操作为主,变为以机械操作为主;转小规模栽培为规模化、标准化栽培;转粗加工为主为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为主。
“历年来,湖南的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七,稻谷位居全国第一。湖南同时是传统油料生产大省,2007年全省油料总产量231.5万吨,但是在2008年全国食用油产量排名中,湖南位居第十位之后。湖南的油脂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夏文星如此分析。夏文星认为,目前湖南省油脂加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不多,知名品牌很少;全省油脂加工总量虽有了一定规模,但没有形成湖南特色的油脂加工优势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湖南完全可以迎头追上,做大做强油菜产业。
专家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规模经营是产业化成功的关键所在。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彭华用他的事例对专家研究成果做了佐证。据彭华介绍,盈成油脂虽然成立只有6年时间,但以规模化、精品化为突破口,后来居上,现已建成年加工油料30万吨、年产精制食用油12万吨、年灌装9万吨和冬化分提6万吨的油脂加工基地。产品畅销湖南、江西、湖北、广东、海南等10多个省区。目前总资产已经达到6亿元。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5.02
中图分类号:F121.3;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5-0006-05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Size and Urban Economic Performance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patial Econometric
CAO Congli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to analyze the synergy effect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city size on urban economic performance. Based on urban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3 in China, it estimates the marginal benefit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under a constraint of urban scale, the optimal city size for a given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or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spillover range of specialization. It finds that: only when a city scale surpasses 129 million can diversification pattern enhance economic performance; as the population size increases,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experiences an inverted U structure and the marginal revenue of urban scale increases a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shift from specialization to diversifi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specialization index of industry shows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on the industrial efficiency of surrounding cities, and this spatial spillover performs more strongly around 100 kilometers and 400 kilometers.
Key words: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city siz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conomic performance; spatial econometric
S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正从增加投资转向技术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经济活动呈现出愈加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大约超过总人口的60%,而相应的面积不超过5%[1]。2015年中国以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达到56.1%,在城市人口不断集聚,中国面临经济减速、驱动转换的现实挑战下,城市产业发展如何选择合适的生产模式,从而更好发挥空间和地理上集聚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效率的提升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1 文献评述
对于集聚经济和城市生产率,国外学者最早倾向于从城市规模的视角来考察。许多关于“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城市生产率可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倒U型转变[2,3]。另外,早期的相关研究通常假设城市的最优规模是唯一的,忽视了城市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内在功能等城市特征的变化对城市效率规模的动态影响。Abdel-Rahman 和 Anas,Capello等否定了单一最优规模,认为在构成城市体系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经济效率会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4,5] 。柯善咨研究发现从制造业向生产业转型中提高效率的门槛规模大约为43.5万人,以2008年生产业与城市制造业的结构比例1.437来测度,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是245万人[6]。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功能等特性的变化,城市具有动态非唯一的最优规模。
随着集聚经济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从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的视角研究集聚经济和地区生产率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共识。Henderson 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本地化经济集聚效应将逐渐消失[7],而Duranton则观点不同,认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产业走向成熟,城市应从综合性城市体转变为专业化高度发达的特色城市,通过地方化生产模式以获取更大收益[8] 。这些分析表明专业化、多样化生产模式以及带来的外溢效应可能与城市规模协同发展,共同作用城市的经济绩效,如果割裂两者的协同影响单独研究可能会忽略某些重要因素。
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缺乏一个共识的综合框架,对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综合检验相对缺乏,以往对城市规模、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经济绩效的大部分研究是独立的,在计量方法上也很少考虑基于距离的空间外部性。鉴于此,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①在分析视角上,考虑了城市发展方式和人口规模的协同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城市规模的倒U型特征。②在研究方法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考虑了基于距离的经济体间的空间互动。③在证研究上,进行了城市产业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绩效提升的综合实证检验。
2 计量模型
2.1 计量模型设定
全要素生产率(TFP)被定义为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城市经济绩效。根据前文已有文献的研究,建立可供检验的计量模型,在回归模型中用一次项、二次项表示经济绩效随人口规模变动的倒U型结构;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规模具有协同发展的特性,使用产业发展模式(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规模的乘积项表示两者的协同作用;根据Anselin的研究[9],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存在空间相关性,因而建立模型时需要考虑空间因素和溢出效应。本文借鉴于斌斌和金刚的方法[10],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lnTFP代表城市经济绩效,RZI和RDI分别代表城市产业的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N表示城市人口规模,交叉项RZI×lnN 和RDI×lnN分别表示专业化或者多样化与城市规模的交互影响,X表示其他控制变量,主要选取产业结构、政府作用和人力资本,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εkt表示误差项,αk表示个体效应,γt表示时间效应。
当λ=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模型),定义为模型1和模型2;
当θ1=θ4=λ=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滞后模型(SAR模型),定义为模型3和模型4;
当θ1=θ4=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交叉模型(SAC模型),定义为模型5和模型6;
当θ1=θ4=ρ=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误差模型(SEM模型),定义为模型7和模型8。
2.2 相关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经济绩效(lnTFP)。参照张浩然、蔡伟毅等学者的处理方法[11,12]。此外,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以2003年为基年,将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本存量分别用城市所在省区生产总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进行平减处理。
(2)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专业化、多样化指数:借鉴Duranton和Puga的方法[13],城市的专业化发展模式用RZI 指数测量,多样化发展模式用RDI 指数测量。RZI计算公式为RZIk=Max(sjk/sk),RDI指数计算公式为RDIk=1/∑jsjk-sk,其中sk表示所有j 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全部城市就业人数的比值,sjk表示城市k中,j 产业的就业人数和该城市总就业人数的比值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选择了主要的产业,包括制造业、生产业、生活业和公共服务业。在14个服务业行业中,生产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教育;消费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公共业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专业化指数体现了城市的MAR外部性,多样化指数体现了城市的Jacobs外部性。事实上,RZI指数和RDI指数并不绝对相斥,某些多样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某一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也可能具有较高的水准。
城市人口规模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表示。由于城市非农业人口数据从2009年起停止,本文使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表示人口规模,使得数据统计口径一致。
交叉相乘项。专业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交叉相乘项(RZI×lnN):该交叉相乘项用以考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专业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多样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交叉相乘项(RDI×lnN):该项用以考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绩效的作用。
其他控制标量。产业结构升级(third):采用第三产业相应增加值占城市年度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外商投资强度(fid):采用根据历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价换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来反映。政府作用强度(gov):选择政府财政支出占城市年度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人力资本积累(edu):采用每万人中等以上学校教师数衡量。
(3)空间权重矩阵。已有文献中使用的空间结构权重矩阵有经济距离、地理距离等,但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还是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距离衰减的空间权重矩阵,定义如下:
Wkl,d=exp(-dkl),其中k,l表示不同的城市,d表示距离。
3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3.1 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了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年鉴》、地区统计信息网等。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因为没有各城市的相关指数,所以用各省的指数代替。
3.2 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与讨论
首先进行豪斯曼检验,各模型均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次根据自然对数函数值(logl) 对四种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判断与选择,由表1可知,SDM模型是实证研究中考虑RZI和RDI效应的最优模型。接下来根据模型1和模型2进行实证分析。
(1)专业化、多样化指数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在方程1中,对专业化指数求偏导数,可得,lnTFP/RZI=0.0551+0.0402W-0.0011lnN,专业化指数RZI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在考察的样本区间,专业化发展模式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但专业化和人口规模的乘积项(RZI×lnN)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专业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作用在逐步减小。在方程2中求偏导数,得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绩效的边际效应lnTFP/RDI=-0.0073+0.0015lnN,多样化指数RDI在5%的水平显著为负(-0.0073),表明样本区间内城市的多样化发展模式抑制了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但多样化指数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乘积项(RDI×lnN)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多样化生产模式逐渐开始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也表明多样化生产方式正向效应的发挥有一定的门槛规模要求,进一步,可以解得城市多样化对经济绩效的门槛规模大致为129万人。2013年我国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29万人的有99个,大部分城市低于城市多样化生产模式经济绩效发挥效应的门槛,所以对于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来说,盲目地发展“小而全”的多样化生产模式是不太适宜的。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中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此时,城市也需及时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从专业化经济向多样化经济转型发展,激发城市持续增长的潜力。
(2)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从城市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来看,一次项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二次项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城市规模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存在倒U型结构:一方面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产生集聚效益,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知识和信息的溢出,形成模效应,促进城市经济绩效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集聚度的不断提升,交通、房价等成本持续上升,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拥挤效应,从而降低城市的经济绩效,抑制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当收益和成本均衡时,城市规模达到最优。同时这一规模随
着城市产业发展结构模式、人力资本、外资情况,政府作用等也在动态变化。利用方程1的估计参数,可以得到lnTFP/lnN=0.0173-0.0011RZI-0.0026lnN,把2013年专业化指数的平均值2.56带入,可以得出具有平均专业化水平的城市最优规模大致为262万人。利用方程2的估计参数lnTFP/lnN=0.0167+0.0015RDI-0.0038lnN,把2013年多样化指数的平均值3.98带入,可得具有平均多样化水平的
城市最优规模为389万人,这与王小鲁等的一些研
究结果类似[14]。比较两个边际效应,可知城市规模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和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以上研究,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人口规模还远远小于发挥专业化和多样化效应的最优规模,今后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要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而对于一些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如北京(1245万人)、上海(1364万人)等则要提升产业多样化的水平,与相应的城市规模相匹配,使城市在专业化向多样化的转变中实现城市经济绩效的有效提升。
(3)空间溢出效应。WlnTF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1%的水平),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一个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临近城市效率的提升,而且这一技术溢出效应一旦产生会对整个经济部门的增长产生明显推动作用[15]。从RZI和RDI的空间滞后项来看,专业化的空间滞后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多样化的空间滞后项不显著,表明专业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可能与研究样本区间的城市规模以及多样化水平有关,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规模还比较小,多样化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我国的多样化水平相对不高,部分学者认为多样化水平较高时才能发挥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和对临近经济体的空间溢出。
为了进一步分析随地理距离增加,专业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绩效的溢出效应,本文使用SDM模型,对空间权重设定100~800千米的距离阀值,分别回归得出空间溢出系数(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专业化效应的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左右较大,在600千米以后逐渐变得不显著。100千米左右较强的溢出效应说明较短的距离(比如临近城市)有助于专业劳动力和产品的提供,可以有效促进知识和技术等创新因素的溢出。400千米左右较强的溢出效应与集聚阴影效应(Agglomeration Shadows)的减弱有一定关系,根据Fujita等的研究[16],当与中心城市距离逐渐增大时,市场潜力函数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呈现“∽”型曲线。在100~400千米之间,随着与中心城市地理距离的增加,市场潜力函数逐渐上升,中心城市的集聚阴影效应逐渐减弱,经济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当距离超过600千米,随距离的增加空间溢出效应迅速衰减,并且逐渐变得不显著,难以对周边城市的经济绩效产生促进作用。
(4)其他控制变量。其他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对本地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并没有显著提升地方经济绩效,反映了地方产业发展中,产业结构虚高而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较低,这种测算的失真使得产业结构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人力资本积累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提高教育质量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逐渐替代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投入要素,而且人力资本特有的收益递增和外部性特征提高了其他要素的效率,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绩效提升。政府作用强度的回归系数为正,显示了在中国式的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绩效的提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本文认为这可能与外商投资的领域有关,如果外商投资的领域偏重于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低,则对城市经济绩效的作用不显著。
4 结论
本文构建综合实证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提升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专业化、多样化对经济绩效提升作用的发挥与城市规模相关,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多样化的提升作用逐渐增加,多样化对经济效率提升的门槛规模是129万人。②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经济绩效呈现倒U型结构,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而增加。以2013年的专业化、多样化平均水平为基准,与专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是262万人,与多样化水平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为389万人。③专业化具有显著的跨区域空间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时较大,在600千米以后逐渐变得不显著。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设计倾斜政策,引导剩余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向规模偏小的中小地级城市集聚,使其成为我国地方性城市群的核心和城市体系的基层结构。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规模还远远小于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发挥效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扩大中小城市规模可以提{城市的集聚经济效益,同时让更多的人分享各类保障和发展机会。(2)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应根据城市特征实施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专业化和多样化分工协作。大城市要实施“多样化”为主、“专业化”为辅的“驱动”城市路径,中小城市要实施“专业化”为主、“多样化”为辅的城市路径。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未达到产生多样化效应的门槛规模,在大城市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多样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结合城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集中人力资源和资本推动当地特色产业专业化发展。(3)城市间溢出效应范围为都市圈的区域规划、产业布局提供了借鉴意义。城市间的溢出范围在100千米和400千米处相对较强,对于东部地区城市群内的城市而言,产业发展应采取功能互补、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对于西部地理距离较远的城市而言,应建立不同区域的市场核心,形成多核发展格局,推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更好发挥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S S, Strange W C. Evidence on the Nature and Sourc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2119-2171.
[2]OSullivan A. Urban Economics[M]. McGraw-Hill Press, 2007.
[3]梁婧,张庆华等. 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中国城市规模是否过小?――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研究[J]. 经济学, 2015(3): 1053-1072.
[4]Abdel-Rahman H M, Anas A. Theories of Systems of Cities[J].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2293-2339.
[5]Capello R. Rece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in Urban Growth[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3 (3): 316-333.
[6]柯善咨, 赵曜. 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 经济研究,2014(4): 76-88.
[7]Henderson J V. 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4): 640-656.
[8]Duranton G, 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z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2): 343-370.
[9]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 Berli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10]于斌斌, 金刚. 中国城市结构调整与模式选择的空间溢出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2): 31-44.
[11]张浩然. 空间溢出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绩效[J]. 财贸经济, 2014(9): 51-61.
[12]蔡伟毅, 陈学识. 国际知识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10(5): 52-57.
[13]Duranton G, Puga D. Diversity and Specialization in Cities: Why, Where and When does it Matter?[J]. Urban Studies, 2000 (3): 533-555.
百强企业呈现集中态势
从本届百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所在地区及行业分布等情况来看,都明显呈现一种集中态势。全行业约1/4的营业收入、1/8的利润和1/2的税收都集中在这不足企业总数2‰的100家企业中。而这100家企业的大半营业收入又集中在前10家企业里。
目前,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百强企业有25家,其中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双双超过1000亿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有限公司均超过500亿元。百强企业的经济集中度较之前明显提高。同时,百强排行中“十强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从统计数字看,本届排名前十位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达6040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量的53.7%;上缴税金167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47.7%;出货值1292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43.5%;研究开发投入241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55.6%。
在地域分布上,目前以百强企业为骨干的区域产业集群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区域内共包含了76家百强企业。
另外,百强企业中很多都集中在某些特定行业。统计数据显示,百强企业中元器件类企业46家,利润贡献率为42%,利润率为3.7%;通信类企业13家,利润贡献率为31%,利润率为4.7%。2006年,百强企业彩电销售7124万台,占全行业的85.1%;程控交换机销售2300万线,占全行业的31.1%;计算机销售2588万台,占全行业的27.7%;手机销售6427万部,占全行业的13.4%。“从营业收入总体规模增长情况来看,目前通信行业增长最快,计算机和元器件行业次之,软件行业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家电业增长稍缓。”信息产业部表示。
此外,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专利申请也大多集中在这些百强企业中。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末,海尔集团公司拥有专利数7008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575项、联想控股有限公司2331项、美的集团有限公司2210项。
突破结构瓶颈成为产业发展重中之重
虽然百强企业的龙头效应正不断增强,但其主体地位却在逐年变弱。数据显示,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占产业总量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50%左右下降到2006年的24%,销售利润率则由2000年的6.55%下降到2006年的2.09%,且利润总额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4.64%),电子信息产业遇到了深层次的结构性瓶颈。这种结构瓶颈如果得不到突破,将最终导致产品结构性过剩,利润被跨国企业拿走。因此,加快进行结构调整,努力突破结构瓶颈成为本此会上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
会上指出, 产业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产业增长方式不合理,对出口依赖程度过高。我国信息产业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增长,产业增长高度依赖外贸。目前,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已经进入微利阶段,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必须坚持结构、规模、质量并重,推动产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第二,产业链结构不完整,核心基础产业相对薄弱。我国信息产业链间断点较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或事实标准较少,与国外的知识产权纠纷频频出现。第三,软硬件产业比例倒挂,软件业发展相对滞后。自1998年以来,我国软硬件产业销售收入比例一直徘徊在1∶9的水平,而美国软硬件的比例为3∶5。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6%,2006年软件产品出口约60亿美元,不足硬件出口额的2%。国内部分优势企业特别是软件企业,经常面临跨国公司恶性收购的危险。第四,企业结构不平衡,三资企业发展较快,本土企业发展相对缓慢。200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三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约占行业总量的50%,而这一数字到2006年已成长为80%。第五,对外贸易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贸易结构不平衡,使得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第六,人才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不高,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目前电子信息产业700多万从业人员中,一般员工过剩,高级人才明显短缺。
以上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是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制约百强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必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信息产业部表示。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大企业的骨干作用不容忽视。会上信息产业部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电子百强企业的支持,积极创造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法规环境,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继续推进节能和环保,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着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14-02
1 体育产业市场
1.1 体育产业的形成
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到从产生包括居民或学校、社区等组织对体育产业及其产品的需求,和以此供应为生的人群等形成的简单的供需关系,发展为需求者的逐渐壮大成群体性和所需产品的类别的丰富,从而形成规模化,也就是体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成市场,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经济活动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1.2 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的规模、结构和体制是否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有关。如果缺乏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行业由体育用品产业化到体育产业规模化的转变将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被压制或者是被淘汰掉;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是否平衡,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带动了周边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大力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体育资源,实现体育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拓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把体育产业培养成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体育本体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所占应是主体地位,高于其他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这涉及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业的运行与发展。
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
2.1 提高体育消费质量的需要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大幅提高,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的需要,同时也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体育产业包括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产业类似,体育产业也有其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商品,例如服装、器材、食品等,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生活的需求,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体育产业从最开始的分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规范的市场,到逐步以市场为核心,消费为主体的产业化发展,是随着市场的壮大而壮大的,市场存在着供需关系,竞争关系等经济领域的关系法则,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对所需商品质量的好坏产生影响。因此,体育产业在这种需求和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整合资源,调整自身管理和运营机制,降低成本,更大地、更高质量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这就使得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成为必然。
2.2 体育产业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产业自身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进行整合、扩充,在合理调配资源的前提下,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2.3 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体育产业化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显示出其经济方面的优势,而体育产业又带动许多相关产业,促进了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引导社会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体育消费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体育产业。将体育资源与相关行业整合,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体育产业市场,繁荣体育经济。因此,要努力开发体育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体育市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高效率的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综合体的良性互动,使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经济环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还指可治理的环境,如经济体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态及社会通货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秩序等。经济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能否保持大体的平衡,通货膨胀是否得到治理,经济秩序是否建立并完善,以及能否建立和健全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这些是指经济环境的特点。经济环境作为一种抽象的名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1 经济环境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
经济环境对体育运动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体育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来确立体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也就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发展是受经济环境所制约和影响的。经济环境受地区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地区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状况就不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可支配收入比例小,其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较少,决定了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相对较多,对体育产品质量要求高,因此推动了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规模。
3.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需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逐渐显现,根据人们对体育消费的不同要求,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势在必行。体育市场的需求是拉动体育消费的动力,体育市场规模化发展是沟通体育服务生产和
体育消费之间的桥梁。体育市场规模化,可以通过国家投入、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设一批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并加以市场化运作。又可以通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个人投资兴办的以体育服务为内容的盈利性体育企业,从而发展和扩大体育市场规模。
3.3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适应性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经济环境相适应。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根据消费者对体育产品需求的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因时制宜,确定其发展规模和方向。
4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须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调整行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使体育产业的增长转移到依靠本体产业轨道上来,才能提高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程度,不会产生市场的无序、盲目发展以致资源浪费,加大成本,导致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的发展走弯路。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从而优化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和研究,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从而为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栽植葡萄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北部塬区一带群众就有种植葡萄的习惯和传统,被称为“铁杆庄稼”,旱涝终究有收入。大面积栽植源于年,以县葡萄酒厂为依托,大搞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全县种植以红、白玫瑰为主打品种,面积达到1.5万亩,后因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等因素,县葡萄酒厂被迫停产,最终导致群众毁园挖树,葡萄基地受到严重破坏。年代后期,在泾云公司带动下,北部沿山乡镇又发展三株系列高档酿酒葡萄近万亩,规划建设万吨葡萄酒厂,后因资金难以落实,酒厂建设被迫中断,群众生产的葡萄滞销,全县葡萄面积锐减。年,当地又掀起种植葡萄热潮,一些群众不但全力租地建园,而且规模发展,有的干部职工也加入到种植葡萄行业,最终无人收购,葡萄鲜果每斤仅卖到0.2-0.3元,产品没有销路,给果农造成极大损失,葡萄基地建设又一次受到重创。至此,葡萄栽植历经“三起三落”。但是,本县栽植葡萄的自然条件是毋容置疑的,并被一些农业专家和商家看中。北部沿山地区海拔高,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是葡萄栽植最佳适生区。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十大葡萄优生区之一”。酿酒葡萄平均糖度达到19度以上,高出山东、河北平均糖度2-4度,品质优良的显著特点,年,县上根据这些优势引进张裕集团,投资83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干红葡萄酒生产企业,年4月张裕()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年以来我县同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发展4万亩酿酒葡萄基地的合同,县政府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酿酒葡萄幼园田间管理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在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下,经过重点引导,再次掀起一次葡萄热,近年来终于使葡萄产业发展走上了正轨。
截止年,全县已栽植酿酒葡萄3.3万亩,挂果面积2500亩,陆续进入盛果期。累计向张裕公司交售400多吨。酿酒葡萄主要集中在北部沿山和旱腰带地区,建成兴隆太和、口镇郭塬、王桥北峪、安吴龙源等8个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园,金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葡萄基地已从安吴镇拓展到白王、口镇一带的10个村,总面积达到了8000亩,和悦丰润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800万元,建设标准化酿酒葡萄示范园1000亩,恒信公司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酿酒葡萄1000亩,安吴镇四罗沟村去年完成酿酒葡萄栽植800亩,大户茹雄栽植了126亩,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300多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80%,白王镇太和村去年完成酿酒葡萄栽植600亩,大户张建刚栽植300亩园,高双利对原有的270亩酿酒葡萄积极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基地面积发展到1200多亩,占到全村耕地的75%,王桥镇柏章村由日新公司买到荒地进行平垦,组织带动全村发展酿酒葡萄1500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70%,在葡萄栽植中,葡萄基地经营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土地流转”、“公司+农户”、“大户承包经营”、“专业合作社+农户”四种发展模式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葡萄栽植企业大户已占到80%,农户占20%。在葡萄管理中,葡萄基地建设由过去的千姿百态引向了标准化,由千家万户引向了规模化。同时向现代化管理要效益,打井引水,建设集雨窑,开挖储水池,整形拉枝,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地方还逐渐实行滴灌、喷灌、渗灌,避雨栽培和防鸟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县财政先后为酿酒葡萄基地投入资金1569万元,用于苗木资金744万元,用于水利设施配套资金825万元,打深井27眼,挖埋暗管56公里,衬砌渠道20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1公里,扩大节水灌溉500亩,有力地支持了葡萄基地的发展。今年全县果业发展目标是投资500万元,扶持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继续抓好10000亩酿酒葡萄栽植工作,继续实施优惠政策不变,确保我县酿酒葡萄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等多渠道重点发展大户,广泛引进外地企业或个人以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有效形式,提升全县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沿山扶贫公路已经修通,无疑为葡萄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盛夏时节,当你驱车进入东起安吴龙源山庄,西至兴隆西苗村,全长37公里,宽度为9公里的沿山旱腰带地区,鳞次栉比的梯田和片片相连的万亩葡萄园尽收眼底,一派生机。一排排水泥桩,一道道铁丝网,映衬着嫩绿茂盛的葡萄树苗,已经代替了昔日的荒芜和凄凉,初显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雏形,构筑了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线。
塬区奶牛园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播种面积每年平均保持在近80万亩左右,有着得天独厚的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秸秆犹如一个天然的牧场,特别是塬区地多人少,是适宜奶牛畜牧业发展的一个好地方。兴隆镇许家庄村是奶牛第一村。年该村一次从齐齐哈尔购进奶牛33头,分到各户饲养,由于群众不会养,有15户都不养,把牛退了回来,拴在村干部门前。后来在村党支部书记任述来的带领下,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养,组织群众到外地专业村参观学习,当时一条“养牛好比摇钱树,谁家养牛谁家富”的标语,触及了养牛人的致富欲望,坚定了养牛的信心。此后,他们聘请省农干校专家授课培训。许家庄村从年买牛,年养牛,年持平。一般户都还清了贷款。年全村奶牛达到350头,户均一头牛。年达到550头,年达到750头,户均2头半。年县政府任命许家庄村为养牛专业村。同时,县上及时发出了关于发展奶畜业的指导性文件,加速了奶畜业的发展。在许家庄村的带动下,周边符家庄、候家庄、张李庄、郭家庄等9个行政村积极行动养奶牛,兴隆镇迅速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奶牛强镇。在兴隆镇的带动辐射下,塬区的白王、口镇、安吴等乡镇也纷纷效仿,县上及时提出“壮规模,强服务,提水平,增效益”的思路,使本县的奶牛数量剧增。去年县上又及时出台了“三个1万”工程,奶牛增加1万头。截止年,全县奶牛存栏达到6.6万头,年产鲜奶20多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数量及质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县已建成奶牛养殖小区(场)72个,其中千头以上奶牛集约化养殖小区15个,牧场化养殖4个,配套建设机械化挤奶站154个,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挤奶。正在建设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5个,完成投资1.2亿,入驻奶牛近1.2万头,存栏良种奶牛3000头的省奶牛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北部塬区发展奶畜产业,奶牛存栏已经占到全县70%以上,仅兴隆镇就有奶牛养殖小区20余家,户养70头以上规模户有6家,饲养7-8头奶牛户普遍。许家庄村民韩英饲养8头奶牛,每年收入均在3万元左右。来自奶业的收入已经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在奶畜业管理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过去由于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不协调,对经济发展活动规律还不能熟悉把握,产下鲜奶无人要,还压级压价且限奶出境等做法,曾引起过群众强烈不满。曾发生过有人担着鲜奶冲击人代会、拉着鲜奶倒入县政府大院事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奶畜业成为我县支柱产业,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管理和指导,调节机制不断完善,使全县奶业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经过“三鹿奶粉”事件后,奶牛生产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奶牛开始向小区集中,鲜奶向奶站集中,推动了产业升级。
在奶畜业发展中,我县正在按照“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导,金融信贷为辅助”的总体思路,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生产方式,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奶畜产业,实现奶业优质、高产、高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今年县上继续发放良种奶牛冷冻细管7.8万支,支持奶畜业发展。
“栽下梧桐树,招引凤凰来”。随着我县奶牛养殖规模化不断扩大,先后引进光明乳业、蒙牛乳业、佳和乳业、银桥乳业等国内知名乳业企业纷纷投资建厂。全县现有乳品加工企业11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0多万吨,带动饲料和添加剂生产企业27家,兽药企业4家,从事鲜奶运输车辆100余辆,参与奶业流通人员4000多人,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每年到秋季时节,一辆辆运输秸秆的车队犹如一条条绿色巨龙,源源不断地奔向塬区,驶进奶牛场。全县每年青贮秸秆饲料达30多万吨,有力地保障了我县奶牛生产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灌区蔬菜园
县依靠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和肥沃的土地资源及便利的交通条件,露地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日光温室大棚生产过渡。年桥底镇和村一次投资建起蔬菜大棚30多座,当时由于人们对发展现代农业概念模糊,认识不清,科技知识缺乏,对反季节蔬菜认识不到位,前景不了解,不会作务,加之生产品种单一,效益低下,不到几年就全部推倒又改种粮食。年云阳镇樊尧村又尝试建起了蔬菜大棚,随后推行半地下式冬暖大棚,发挥了优势效益。但发展速度缓慢,直到年,我县蔬菜产业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温暖式蔬菜大棚基地逐年增加,蔬菜生产大棚数量剧增。期间,县上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快大棚菜发展的决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在土地调整、水电供应、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引导蔬菜产业发展,随着云阳镇花马村第一个千亩高效设施蔬菜基地建成,紧随其后有高家村、安吴镇竹园张村、姚家村、蒋路村等多个千亩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相继建成。云阳镇花马村共有460户建有日光温室蔬菜大棚500座,拥有2座以上的户占到三分之一,每座大棚年净收入均在2万元左右,村民郭岁独去年3座大棚西红柿收入8万多元,像这样的规模和收入状况在蔬菜基地随时可见。去年,县上又推出“三个1万”工程,蔬菜增加一万亩,加速了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王桥、桥底、中张、泾干、三渠等乡镇一大批冬暖式大棚随之而起。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已达39.2万亩,年产量180万吨,年产值19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7.2万亩,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8.5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9个,形成百亩以上的蔬菜示范园85个,千亩以上的专业村82个,万亩以上蔬菜主产镇8个,蔬菜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40%以上,其中示范村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撑起了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以云阳的反季节蔬菜、口镇的紫皮大蒜、王桥的香菜、黄心胡萝卜、安吴的甘蓝、洋葱、芹菜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种基地已见成效。今年县上又积极引进发展泾河“青水莲菜”种植,计划面积亩,已落实面积1000亩,为我县蔬菜生产又增添了新的名优品种。
近年来,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县上财政、涉农部门先后投入资金5000万元,支持蔬菜生产发展,今年又投资800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发展设施蔬菜,我县蔬菜发展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部门为指导建设高效设施蔬菜,实行标准化生产,坚持“五统一”;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建棚结构,统一建设施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苗供应。聘请蔬菜专家和科技人员进行培训,使蔬菜种植户成为科技明白人。目前部分基地示范园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卷帘、自动喷灌,自动喷药,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蔬菜基地建设近年来成效显著,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被国家质检局认定为全国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区,被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也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县。全县建成拥有年产千万株现代化蔬菜育苗工厂2座,在建2座,即可竣工,完全可以满足我县及周边温暖式大棚用苗需要,建成蔬菜交易批发市场10个,年交易蔬菜100多万吨,占全县蔬菜总产量60%以上,年交易额10多亿元。全县已建成流通服务组织150余家,从事蔬菜销售的大小机动车辆5300多辆,从业人员达18.6万人,同时开通了蔬菜直销绿色通道。蔬菜产业的规模发展,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信息、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蔬菜产品不仅销往省内外各大中城市,部分蔬菜产品已销售到港澳地区及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国家。去年举办了首届“蔬菜节”,今年又举办了第二届“蔬菜节”,目的就是进一步调动群众发展蔬菜的积极性,促进蔬菜产业规模的扩张,扩大蔬菜的影响,让消费者了解认识蔬菜,为蔬菜生产和销售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实现蔬菜生产环节和市场环节的有效对接,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达到人们的共同认识,提高蔬菜品牌知名度,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真正的西北“寿光”。
调查后启示
(一)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前三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7%和33.5%,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幅。仅2008年,接待国内游客就达1948万人次、入境游客24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25%;实现旅游总收入132亿元、旅游外汇收入868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1%和27.9%。特别是近几年“农家乐”旅游迅速兴起,在致富农民、发展经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已经拥有省星级乡村旅游点6家,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20个,农家乐经营户86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经营户50多家。
(二)品牌特色初步形成。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古镇、竹乡、名山、湿地、古生态”六大旅游品牌,各县区都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相当带动力的旅游项目,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正在逐步加大。旅游产品开始从单一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购物娱乐等综合型、多元化方向发展,名镇名湖名山观光游、古城古镇古生态文化游、*竹乡休闲游、乡村山林体验游等一批组合线路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迈出新步伐,*明珠、*码头等项目加快推进。
(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我市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快捷交通圈已经基本形成,市域内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成效明显,旅游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力度逐步加大,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个;A级旅游区(点)10个,其中4A级景区4个。加快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的发展,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已有星级饭店57家,其中四星级6家、三星级23家,一批五星级饭店正在建设中;有旅行社61家。
(四)营销推介切实加强。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效应,积极与上海等周边地市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主动参与和推动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建设。注重“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组织和参与省内外各类旅游交易会,成功举办了“绝色江南·吴越经典”四城市整体旅游形象推介、“接轨世博·相约*”上海旅游节花车大巡游、“世博之旅在*”旅游推介、“长三角世博体验之旅*高峰论坛”、惠民旅游工程等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特别是在古镇旅游推介上,“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的宣传口号已经打响。这一系列举措,在宣传推介*旅游产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看,这几年我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周边旅游经济发达的地区作比较,以自身相对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来衡量,我市旅游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在长三角区域中,*具有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的独特组合优势,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我们在长三角真正拿得出手、能够一枝独秀的旅游项目、旅游品牌是不多的,“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把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水平仍然不高。市区范围内散落在多个部门的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造成旅游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在一些景点能够吸引很多人,但留不住人。特别是市区旅游资源内容不少,但缺乏主题,形不成气候。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最大的优势,如果不可替代性没有了,那么优势也就减弱了。为此,我们必须学会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推出、深化旅游主题。
二是市场需求很大,但集聚辐射不够。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具实力和活力的地区,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很大,出行旅游档次也相对比较高。而且,随着高速公路网络化格局的形成以及宁杭铁路的建设,我市对外交通条件越来越完善,理应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但是,*旅游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还不够强,缺乏成熟的、大型的、知名的旅游项目。我们仍然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游产品上,没有很好地发展和占领休闲游、度假游、体验游等高端旅游市场。
二、注重资源开发,努力实现旅游业发展提档升级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鲜明标志。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没有旅游产品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旅游业的大发展;没有旅游精品线路的打造,就很难做“火”旅游市场。目前,我市旅游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观光游为主向生态观光游、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并行发展的转型期,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基本要求,抓紧开发一批与之相适应的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的旅游项目和产品,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兴衰,这既是长远战略,也是当务之急。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注重休闲性。天人同序、颐乐养年、静心休闲是人的本能和向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善生之道,也是现代社会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在今后生活中,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将普遍产生休闲需求,达到3000美元时城市就会有休闲经济的爆发。目前,在发达国家,人们休闲度假的比重达到50%。在长三角区域内,各个城市的人均GDP基本上都已经突破5000美元,到了休闲经济的旺盛期,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时机非常之好。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别是大的休闲旅游项目更需要相对超前的运作。我们要按照旅游休闲项目开发的规律,加快发展都市休闲、生态休闲、体育休闲、湖滨度假、山林度假、温泉度假等旅游项目。特别是*旅游度假区,要建成融酒店、商务、居住、娱乐、旅游景观和生态保护于一体,有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二)注重娱乐性。娱乐,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追求愉悦与欢快的一种天性,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文化现象。娱乐性是旅游产品文化力和生命力的综合体现。旅游项目的开发只有注重娱乐性,才会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旅游景点不少、游客不少,住客不多,原因在于*旅游还缺乏娱乐性的元素。我们要加快开发一批娱乐性强的旅游项目,使游客不仅有地方可看可游,还要有地方可休闲可娱乐,快乐于全程。
(三)注重体验性。现代旅游业,从本质上讲是充分人性化的体验经济。人们出行旅游,说到底就是要获得平时得不到的美好体验。*旅游资源开发成功与否,关键是旅游者能否在*获得独到的一种幸福体验。这是一门大学问。现在,游客需求心理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内容有着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陈旧模式,更多的是注重参与其中、身心愉悦、过程体验。每一个旅游板块、旅游项目、旅游产品,都要让大家参与其中。
(四)注重商业性。旅游产品既有文化属性,更有商业属性。旅游产品的商业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像商务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美食旅游等旅游项目,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度开发、提升水平。*中心城区的步行街区(爱山广场)、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城市改造、文化保护的项目,同时也是旅游开发的项目,必须切实做好结合文章,使之成为城市建设、人文涵养、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最美满的联姻,只有文化没有旅游,就缺乏活力;只有旅游没有文化,就缺少灵魂。现在一些文化性项目缺乏活力,我们要借助旅游开发的作用使其更具生命力。
(五)注重差异性。差异出特色,差异就是吸引力,也是难以替代性。差异能产生巨大的人流、物流、商流,能产生巨大的效益。旅游产品的开发本身是全球性、国际性的。作为*,必须具有全球化眼光,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把生态、人文的文章做深做透,彰显*旅游的独特魅力。
三、落实工作举措,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取得大突破
(一)加强规划引导。要根据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制订公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和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科学编制各类旅游专项规划,重点编制*城市旅游规划、*城区水上景观与水上旅游规划、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山——*山生态文化景区规划等,并做好《总规》与*经济、社会、城市等规划的衔接工作。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加快形成*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南*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安吉竹乡生态文化旅游、德清名山湿地古镇旅游、长兴古生态茶文化旅游、南浔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等六大板块。如果我们把如此密集的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利用好,将对*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快项目推进。全面实施旅游项目“十大百亿”工程,推进以*华东世界名牌旗舰现代服务产业区、长兴*湾旅游度假区项目、*山度假区、*明珠——*码头、市区旅游资源整合提升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下渚湖湿地风景区、西山景区、大场坪休闲度假项目、南浔古镇保护与利用项目、丰华五星酒店项目等为重点的十大项目建设,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培育有重大影响的十大品牌景区、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和十大特色旅游商品。
(三)抓紧整合资源。制定出台《*市区旅游景点整合提升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市区旅游景点整合提升计划,使旅游资源加快整合、联成一体、对外推介。充分利用并提升法华寺、万寿寺、莲花庄、飞英公园、飞英塔、铁佛寺、中国湖笔博物馆等市区现有景点,开拓挖掘赵孟兆页、陈英士、沈家本等名人资源,引入新的旅游主题和内涵;充分依托*旅游度假区,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市民广场和旄儿港公园等设施,重点策划推出大型水景夜游项目,吸引市民和游客夜间游览消费,形成仁皇山新区的旅游和商业氛围,打造市区旅游新亮点;整合挖掘*山茶文化景区、*山等名人名山名词资源,规划*山——*山生态文化景区项目,打造融名人观光、茶文化旅游、乡村休闲等于一体的精品旅游区。计划组建*旅游发展总公司,并成立*市区旅游景点整合提升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解决市区旅游景点整合提升实施和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四)强化宣传推介。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旅游业要发展,虽有“天生丽质”,但“蓬头垢面”是不行的,还要“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加强宣传促销,推动深度营销,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要进一步开拓以上海为龙头、杭州和南京为两翼的长三角客源市场;大力拓展华东、珠三角、环渤海湾客源市场。加强海内外市场的宣传推介工作。紧紧抓住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空中航线“截弯取直”、旅游成本降低的机遇,充分发挥*现有的名人效应,打造“民国文化”旅游产品,逐步开拓以台港澳为主体,东南亚、欧美等为重点的境外旅游市场。
(五)提升企业素质。加快培育“十大旅游企业集团”,积极鼓励以大旅行社、大饭店为主体的旅游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使之上规模、上档次,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临沭县委、县政府一贯重视柳编产业发展,成立县柳编产业发展机构,出台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柳编产业升级,促进全县柳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成立组织机构,强化产业发展领导
2009年4月份,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临沭县柳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临沭县柳编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并以沭政办发〔2009〕12号文件出台了《支持柳编产业发展的十三项措施》,以沭政办发〔2009〕26号出台了支持柳编种植基地建设的政策文件,为柳编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大基地投入,搞好“中国柳编之都”建设
一是加强白旄、青云两个条柳种植基地建设。2009年至 2011年杞柳种植基地建设总投资达到1.64亿元,其中,白旄、青云2个杞柳种植基地灌溉区投资8000万元,灌溉拦河蓄水工程投资8400万元。共恢复改善条柳灌溉面积达到 10万多亩,大大改善了临沭杞柳基地的种植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白旄、青云基地建设区域化种植。
二是建立北大荒条柳种植基地。随着临沭柳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临沭杞柳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县政府积极与黑龙江农垦总局农垦北安分局合作。2009年临沭与农垦北安分局签署了《临沭—农垦北安分局柳条产业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临沭县派出3名技术员常年为北大荒柳条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2012年已在北安分局的长水河农场、锦河农场发展杞柳面积7万亩,为临沭柳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切实搞好柳编特色园区规划,加大对临沭和青云两个柳编特色园区投入。自2008年以来,规划面积2000亩的临沭特色工艺品园区,完善了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共有50家柳编加工企业入园,已投资12.6亿元。为加大对园区内的招商引资,拟投资15亿元,规划和筹建“中国柳编文化城”、“中国柳编研发中心”和“中国柳制品集散中心”,搞好临沭柳编的物流建设,2013年6月拟举办“中国柳编工艺品国际博览会”和“中国柳制品艺术节”,积极宣传“中国柳编之都”。
(三)搞好品牌建设,提高柳编产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组织企业品牌认定,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各职能部门鼓励柳编企业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正式批准注册了“金柳”、“欧拉”、“欧拉拉”、“晴朗”、“白云”等商标品牌10多个,申请专利 160多项;已有6家柳编加工企业被批准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柳编企业为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柳编产业集群申报省级优质产品基地,金柳、荣华、晴朗、白云等4家企业被商务部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金柳、美艺、荣华等3家企业被推荐申报为省级优质产品基地骨干龙头企业。
二是加强区域品牌建设,促进临沭柳编品牌营销。县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品牌建设,注重产品质量监督,搞好标准制定,扩大产业规模,加强行业管理,打造临沭柳编的区域品牌,积极进行区域品牌申报。2009年4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都”,2009年9月被山东农业厅确定为“山东优质杞柳加工创业基地”,2010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已正式公示临沐县“临沭柳编”为国家地理标志,2010年10份被临沂市质检局推荐申报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2011年确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2012年已申报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三是建设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加大临沭柳编宣传。为弘扬柳编文化,促进柳编文化交流与研究,县政府投资6800万元建设《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艺术馆的建设是中国柳编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弘扬柳编文化事业、挖掘柳编艺术内涵、促进柳编文化交流、引导柳编产业开发、保护柳编文化遗产起到重要作用。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文化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属于文化经济学的概念。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只有能够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产业形态文化才能经营运作。“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是哪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即文化产业部门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人们必须经过购买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 [1]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文化商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
1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2]把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商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文化消费市场与文化供给能力,文化资源配置、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受其调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思想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文化价值资源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的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性,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其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具有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经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恿和基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从教化、益智、认识、审美、伦理、凝聚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文化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标准与国家意志密切相连并传播着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由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的规律性,以及文化消费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与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和制度相关联的规律。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是驾驭文化产业这辆车的操作规程,掌握这个操作规程要厘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有市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核心要素。七大要素在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实践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是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市场的文化支付能力,构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社会的物质生活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先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谈得上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费。如,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丽江文化产业市场,联结着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供、销,丽江的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依托于旅游市场,文化与旅游无缝对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产业链,在旅游演艺产业中实现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长期的盈利效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城镇化率和服务业三组数据所占GDP比重跨入临界点,文化消费市场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中坚力量。
2.资本主导型发展模式。资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这里所说的资本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资金,与其他要素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流动性、增值性和倾向性,通过投融资,资本从各个领域进入到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领域,再进入到文化产业的流通领域。“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完成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利润最大化。”[3]随着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具有创新创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3.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资源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资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以及可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等等。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商品双重属性,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越来越凸显。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资源加技术,通过‘审美’实现经济事实。”“审美”即打动人心,吸引公众,这是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定性。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特色、保持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等形成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丽江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根据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目标,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导向”的方针,打造的“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传承”三大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4.人才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核心的智力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突出地表现为智力性、能动性、资本性、高增值性、再生性。”[4]通过创意与开发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意人才、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策划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传播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都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第一资源。
5.科技主导型发展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科技、广播电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的不仅表现为业务类型、市场范围、传播媒介等产业特征的创新,更关键的是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思维模式。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科技产业的有效对接,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的更高效发展。
6.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文化市场,国家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准入制、文化投融资机制等改革,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丽江演艺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丽江文化的发展速度和产值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有关,过去的丽江演艺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红利”,随着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随着产业支持性政策向市场建设性政策的转变,随着“特惠性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将来的丽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下降,文化产业将会回归到“常态化”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文化产业的主导发展要素得来的,文化产业还可以根据品牌、版权、服务、产业链等要素形成不同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市场竞争激烈,但商业模式始终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洞悉市场变化,从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分析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最终将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相结合,营造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3]蔡尚伟,车南林.文化产业精要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1.1 农业产业化及规模化概念及其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主要依靠市场的导向,重点开发主导产业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等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由于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而实行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的合作经济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和问题。
1.2 国外典型案例
日本模式:日本是温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人多地少,跟我国在农业经济客观条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在此经济条件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组织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实行区域专业化生产,建立农业产业区,并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为主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形成一条小农背景下的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之路。
俄罗斯模式:普京所推动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尝试,在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方面,有显著成效。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主要依据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制度只有与农业发展相匹配才能有效的释放劳动力、激活生产力。农业技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支撑,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外援保障。
2 单纯的农业规模化不适合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
2.1 从经济学角度看
我国的农户经营规模不应该迅速扩大。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并且在耕地方面融资不足,加上充足的劳动力,人均收入少,不适合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由于农业活动的非标准性,使得农业雇工的监督成本很高,从管理成本这个角度来讲,就不能大规模的雇工,所以得用自己的劳动力,所以农业规模不可能很大。
土地流转难。目前土地大都集中在众多分散的农户手中,难以有效地流转。建设用地紧张。国家土地政策严格,农业企业很难取得建设用地。
2.2 从技术角度看
我国科技水平尚低,以目前的农业技术设备,实行单纯的农业规模化是不太可能的,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仍无法避免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甚至有可能把风险也一并“规模化”了。因此,单纯的农业规模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受到了人多地少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要切实发展适度的规模化。
3 农业产业化必须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
3.1 单纯的产业化存在的弊端
单纯的产业化将使得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乡镇企业与农业生产无法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脱节,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高但自身效益却低,这就影响了农业稳定发展。
3.2 适度推进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适度规模经营是开放式中国的大趋势和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农地规模太小,和现有技术水平、机械化使用根本不配套,农民经营收入很有限,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适度规模经营非常重要。
农业产业化中会遇到小农制分散经营等问题。无论是单纯的适度规模化还是单纯的产业化都无法走出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困境, 只有把农业适度规模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 走农业产业规模之路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根本之路。
4 如何把农业产业化与适度规模化结合起来
4.1 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加强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也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合格的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4.2 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扶持政策,探索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源头是农户、终端是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及时传导市场信息,带动农户规模化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了大繁荣。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产业风险,如何构建有效的规避模式,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是每一个文化产业所要思考的重点内容。
二、文化产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广,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文化产业之间的资本运作变得频繁。总体看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无论是产业创新力的发挥还是进步的空间仍然比较狭小,导致我国的文化产业无法实现预期效益。首先,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显著。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我国文化产业的行业界限日益模糊,甚至已经出现行业融合的趋势。最后,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大调整时期。为了避免因企业弱小而被并购,企业自身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规避策略,拓宽自身的产品市场。只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企业危机,在跟随时代步伐的基础上,真正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
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分类
(一)可持续性风险
一般的,可持续性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进程或者时间跨度中出现的违背文化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概率。较快的生活节奏使得文化产业被限制在较小市场范畴内,无法满足创意要求,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资源风险
经济资源风险是指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经济资源与项目要求不适应的概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项目制定者总是夸大项目优势,提高经济资源要求,严重违背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增加了风险因素。
(三)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限制而出现的文化建设规划不当的概率。如果文化产业政策还未进行规范系统的落实执行,就对文化项目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综合风险
综合风险是指与文化发展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的风险概率,一旦在文化产业执行过程中发生失误,将会使产业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社会损失。
四、以华谊公司为例探讨当前文化产业风险规避模式
(一)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模式与运行
风险分担主要是通过合同条款以及结构进行定义,在风险发生时,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责任分配,分别履行各自义务,共同抵御风险,实现既发风险的现实分担。现阶段,华谊兄弟为避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热潮,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积极引入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战略。以电影销售为例,华谊兄弟依赖于“院线+电影院”的销售渠道,由于任务分配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以及风险发生后华谊兄弟所承担的经济损失;华谊兄弟一般会与院线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这样有利于项目各方责任权利的合理分担,加强参与者在项目生命命期内理性与谨慎行为的发生;目前,影片放映由院线公司全权负责,在票房取得收益后,会按照4∶1∶5的比例依次分发给电影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和影院,实现项目参与者互利共赢的既定目标。
(二)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保留、损失控制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风险回避是指投资主体因无力承担风险或者在承担风险后无法得到足够补偿而选择主动放弃风险行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处理方法,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其次,风险保留是指在可能的风险损失发生前,企业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及时弥补资金漏洞。最后,损失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制定计划,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发生概率以及减少实际损失的策略。华谊兄弟为减少投资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会选择损失控制策略。在电视剧销售时主要采取“预先销售为主,后期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避免因市场不利因素影响成本回收。在电视剧摄制阶段,华谊兄弟将版权提前销售给电视台,在风险发生前做好成本回收准备,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三)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是指在文化企业以保险类风险转嫁策略为主要手段,事前承担一定额度的转嫁成本,成功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一定补偿,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模式。保险性质多体现于将个人危险转嫁给保险人,以赔偿资本的不确定性损失,而保险人之所以接受企业所转嫁来的风险,多是借助均摊风险、聚集保费等技术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提升。为避免发生风险带来经济损失,华谊兄弟多会为企业项目安排保险行为,通过事前做好预防措施,以避免因意外风险所造成的巨额损失。
五、结语
总之,风险规避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综合考量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采取适合企业发展经营的风险管理模式,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品种特点】具有产蛋率高、饲料转化率高、蛋重适中、蛋品质优良、蛋壳硬等优点。罗曼蛋鸡有较高的生产性能,产蛋高峰以及高峰后的产蛋力持久。罗曼蛋鸡性情非常温顺,适应能力强,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易于管理。
【生产性能】父母代种鸡18周龄体重1400~1500克,1~20周龄耗料8.0公斤/只(含公鸡),1~18周龄成活率96%~98%,开产日龄147~161天,产蛋率达50%,产蛋高峰期产蛋率90%~92%;72周龄产蛋量275~283枚,产合格种蛋240~250枚,产母雏95~102只;68周龄母鸡体重2200~2400克;21~68周龄耗料41.5公斤/只,产蛋期成活率94%~96%。商品代鸡20周龄体重1500~1600克,1~20周龄耗料7.2~7.4公斤/只,1~18周龄成活率97%~98%,开产日龄145~150天,产蛋高峰期产蛋率92%~94%;72周龄母鸡产蛋295~305枚,总蛋重18.5~20.5公斤,平均蛋重64克,体重1900~2100克;19~72周龄日耗料108~116克/只,料蛋比(2.3~2.4)∶1,成活率94%~96%。
二、尼克红蛋鸡
【品种特点】尼克红壳蛋鸡由美国辉瑞公司经过50多年选育而成。生产性能高且稳定,蛋壳深红色。成年鸡外羽红色,内羽白色(红带白底)。种鸡四系配套,商品代羽色自别雌雄。
【生产性能】商品代鸡生产性能:育成期成活率96%~98%,50%产蛋期日龄140~150天,产蛋率超过90%周数为18~21周,80周龄每只入舍母鸡产蛋数335~345枚,总产蛋重约21.53公斤。35周龄平均蛋重62.5克,80周龄平均蛋重68.5克,全期平均蛋重为63.7克。育雏期平均耗料为6.46公斤/只,产蛋期平均耗料为44.13公斤/只,全期日耗料105~115克/只,平均每产1枚蛋耗料133克,全期料蛋比为(2.0~2.2)∶1。18周龄平均体重为1.48公斤,80周龄平均体重为2.05公斤。
三、海蓝褐蛋鸡
【品种特点】海兰褐与其他褐壳蛋商业配套系鸡种一样,也是四系配套。其父本为洛岛红型鸡的品种,而母本则为洛岛白的品系。由于父本洛岛红和母本洛岛白分别带有伴性金色和银色基因,其配套杂交所产生的商品代可以根据绒毛颜色鉴别雌雄。
海兰褐鸡的父本洛岛红具有典型的肉蛋兼用型鸡种以及中型蛋鸡的外貌特征。洛岛红鸡原产于美国,并育成于二十世纪初期,有单冠(海兰褐父本均为单冠)、玫瑰冠两个品变种。耳叶红色,全身羽毛深红色,尾羽黑色带有光泽。皮肤、喙和胫的颜色均为黄色。体躯中等,背部长而平是该鸡外型的最大特点。
母本洛岛白,红色单冠,耳叶红色,全身羽毛白色,皮肤、喙和胫的颜色均为黄色。体躯中等,背部不及洛岛红的长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