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0 08:37: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篇1

分层护理,又称为护理的分层管理,是指根据各层次护士的准入标准、能力标准聘用不同层次护士,让其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并在此过程中配以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以其在现有的护士编制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对发热患者的降温治疗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自2011年以来。我院临床对90例发热患者采用分层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0例均为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15~65岁。退热时间2~4h 65例,5~7h 25例。

1.2发热概念及分型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常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

2发热时的病情观察

2.1患者发热时护士要严密的观察发热的类型及经过,看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的变化。

2.2患者由于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致使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常出现周身乏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高热持续期时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下降,全身不适,软虚无力。当患者退热期时则表现为:大量汗出,皮肤潮湿,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所以护士在临床护理中主要认真细致观察患者发热的反应。了解患者的感受,以减少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

3护理实施方法

3.1基础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每日测量体温,呼吸和脉搏4次。必要时可重复检测并做好记录。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给予物理降温[1]。同时保持口腔清洁。早晨餐后睡觉前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衣物被褥。注意皮肤清洁和床单的平稳,干燥。高热患者嘱绝对卧床休息,低热患者适时适当休息保持室温适宜。环境舒适,肃静,空气流通,有需要的患者要带眼罩或降低室内亮度,及时擦除眼角分泌物。

3.2分类护理 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对发热患者根据不同阶段的发热特点和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有利于患者诊断和康复。

3.3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对于外感发热患者而言,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物理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俩种方法。用10%盐水冰袋降温持续时间长,冰袋内有水与体表面积接触大,当患者体温超过39.5℃要采用全身冷疗,可采用温水擦浴,乙醇擦浴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3.4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防止降温时出现虚脱或者休克现象[2],实施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3.5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颈髓损伤易导致高位截瘫,由于自身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温度的变化丧失调节能力[3]。易产生中枢性高热。用特制刮痧板或者瓷汤蘸食油或者清水刮脊柱俩侧和背俞穴。对疾病诊断明确,各种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高热不退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或保留灌肠退热,必要时配合中药汤剂。

3.6辨证施护 应用于外感发热的物理降温中辨证施护可提高降温效果及患者的舒适度的效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程序,对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7心理护理 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此时患者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发热患者心理压力过重,这种持续的心理紧张不但不利于身体康复,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病症,以致于加重病情。魏安宁等学者认为[4],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与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不仅能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对促进术后伤口愈合和康复也有很大的影响。护理中应经常探视患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给予精神安慰[5]。高热持续期,应注意尽量消除高热带给患者的身心不适,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患者家属应协助医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心理压力。

3.8健康指导 患者患病期间应指导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多饮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吃油腻刺激食物,出汗时更换衣物被褥床单,当体温〉38.5℃时,用清水全身擦拭或用酒精擦拭大血管处进行物理降温。年老体弱者不能一次降温太低或者出汗太多,以防止虚脱。高热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高热患者的体温定时监测,每隔4h测体温1次,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②用辅助的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时应进行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30min后重复测量体温;③给患者适当补充些营养和水分,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热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差,但分解代谢却加快了,这样营养物质就大量消耗了,加之摄入营养不足,引起患者衰弱及病情加重。高热时机体可丧失大量水分;④口腔护理,长期发热患者,口腔内细菌易生长,加之维生素缺乏。易患口腔溃疡,故应加强口腔护理;⑤对高热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清洁皮肤,并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3.9饮食护理 发热期间选营养高,易消化流质饮食,如豆浆,藕粉,果泥菜汤等;体温下降病情好转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蛋、鱼类及各种新鲜蔬菜;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者给予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类、牛奶等。

4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改革的深化,医院不单单只注重对患者病症的治疗,而是更多的关注对患者的护理治疗。舒适护理是集个性化、创造性、有效性为一体的。目的是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在心理、生理上达到愉悦[5]。

从本次研究的成果来看,在发热患者护理中,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患者均在一定时间内退热,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的好转。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不同发热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还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玉梅,李秀成,王凤梅,等.瘫痪患者便秘致发热的基本特点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995.04.

[2]段玉民,王书军,谷右天,等.骨科无菌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医正骨,2004,3.

篇2

【摘 要】成人still 病对患者全身很多器官以及关节都有损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中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并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达到控制病情的目标。因此,本文以1 例成人still 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为例对此进行研究,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人still 病;临床观察;护理

成人still 病发病原因目前还未明确,但究其表现来看,属于一种全身综合征,病情不单独表现在身体某一部位,而是涉及到皮肤、关节、咽喉等多处,并且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多年来相关专家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只可推断出其大致与激素平衡失调、精神异常、免疫系统异常、感染情况等有关。

1 临床资料

邢胜利,男,46 岁,第一次入院时发热伴皮疹,烧退后皮疹消失,此次以“腹胀、腹痛3 天”入院。患者3 天之前在当地诊所服用中药两幅后出现腹胀,同时伴随着腹痛、全身乏力,其中双下肢乏力尤为严重。患者双上肢和胸腹部出现皮疹,伴有痒痛,无恶心、呕吐、发热、心悸、气短、咳嗽、咳痰等情况。患者食欲一般,小便量较少。为求进一步诊疗,现来我院,门诊以“亚急性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损害、成人型still 病”收入我院。患者自从发病以来其精神状态一般,食欲可,但睡眠质量较差,大便正常,小便较少,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查体“体温:36.5 摄氏度、脉搏110 次/ 分钟、呼吸23 次/ 分钟,血压91/53mmHg。

2 观察与护理

2.1 发热的观察及护理

患者入院后常常出现无原因的发热反应,且情况突然,起伏不定,没有规律可循。经护理人员观察,患者体温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到午后变为最高,可达到39.6 摄氏度,持续发热时间小于4 小时,发热期间患者体温最小值和最大值不超过2摄氏度。发热时患者会有皮疹、咽痛、畏寒、四肢酸痛等情况出现。此情况持续13 天,但患者其他情况正常。护理人员在患者发热期间对其体温、脉搏、呼吸、意识等情况进行观察,并注意患者已发生症状的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血象、血培养、胸片等试验,并分析结果。

主要的护理措施是:嘱咐患者多休息,尽量卧床,患者体温较高时,采用冰敷手法降温,主要冰敷患者头部以及其他大动脉集结处。另外,护理人员严格遵循医生要求,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药物退热,一旦使用则对其后续症状进行密切注视,防止患者出现虚脱以及其他不良反应。患者有时会大量出汗,此时应该及时更换其衣服被褥,以免着凉[1]。

2.2 皮疹的观察和护理

患者出现的皮疹属于荨麻疹,主要分布在颈部以及四肢,无痛痒感。患者皮疹情况与发热联系紧密,当患者体温较高时,皮疹亦激增,当患者降温后,皮疹也有所减少并在一段时间后消失。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情况,不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疹,而且注意患者发热与皮疹是否有联系,这能够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2]。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勿用手抓,并帮助患者定时擦洗皮肤、清洗贴身衣服以及床单被褥等。经过上述护理措施,患者皮疹得以控制并逐渐恢复,未出现复发及恶化情况。

2.3 用药观察及护理

患者咽喉痛、关节痛时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无效,因此之后的药物治疗中主要使用激素。护理人员发现,使用激素当天患者体温下降,病情有所好转。首选的治疗药物应该是抗身素,使用期间对其效果进行详细观察,主要是观察白细胞数量,如果其数量未下降,则应该怀疑患者患有此病。如果抗生素治疗无效,则应该改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期间要注意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量,并其对激素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测记录,严重的要报告医生处理。另外,激素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发热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2.4 心理护理

成人still 病发病突然且伴随症状多,病情复杂,过程中不但会出现关节疼痛以及咽喉痛,而且高热反应也让患者经受了巨大的痛苦,此时患者心理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因此,我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护理人员与患者积极交流,向患者讲明发病原理以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消除患者的顾虑,让患者安心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比较难堪的症状,护理人员应该摆正心态,不能嘲笑或者表现出嘲笑的神情以免引起患者多心[3]。

2.5 全身症状观察及护理

still 病是一种全身综合征,因此其症状不仅仅体现在某一个身体部位,而是全身反应,且各个身体部位之间的症状发生机制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说患者发热体温较高时其皮疹也随之出现,而患者淋巴结、肝脾等器官出现肿大时,患者也往往会伴有关节疼痛以及咽喉疼痛症状。因此,我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了全身护理,当一种症状出现时,则对全身其他部位的反应进行详细观察,根据其具体情况诊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在护理措施的制定中也综合考虑患者全身症状。

3 小结

本文主要对1 例still 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以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医生根据相关症状指导护理措施。护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患者病情的恶化,并且没有出现其他护理合并症以及不良反应,患者皮肤未出现感染。

参考文献

篇3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0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468-01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型传染病,人体没有特异免疫力,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该病传染性强,致死率低,临床上以发热、咽痛、咳嗽为主要症状,重症病人可合并肺炎。自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我院发热门诊共确诊并隔离治疗了14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平均住院时间6天,治愈出院14例,占100%,无死亡病例。针对确诊病例在进行及时报告、分开隔离、有效治疗同时并给予系统化整体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确诊并留观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14例,其中男14例,女0例,最小20岁,最大34岁,平均年龄25岁,体温>39℃的占50%,发热持续1-7天,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于正常。

1.2评估患者体温:高热病人及时给予药物退热或物理降温,呼吸重点评估呼吸次数、频率,观察有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心理方面: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减少因社会因素及隔离环境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营养方面: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

1.3护理评估:根据甲型H1N1流感患者症状、体征、临床特点进行评估,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评价所取得的护理效果。

1.4临床症状和心理问题。

表114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症状与心理问题统计

由(上表)可得,发热是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主要症状,全部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约有90%的患者表现为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精神心理方面有35.7%患者出现恐惧、焦虑。

2.护理问题分析及措施

2.1体温过高。护理目标: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患者不适症状消失。

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体温>39℃的患者,每30分钟测一次体温;体温在38-39℃之间,每1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详细记录。②降温处理:体温>38.5℃患者,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降温处理,体温过高患者,如不适症状明显或应用解热镇痛药物体温未能降至正常时适当给予糖皮质激素;体温

2.2恐惧、焦虑症状。护理目标:患者恐惧、焦虑症状消失,心理压力缓解。

护理措施:①针对确诊并需要隔离治疗的患者,护理时需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因隔离治疗,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及治疗。②认真做好宣教工作,详细讲解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该病是可防可控并能够治愈的疾病,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3营养支持。护理目标:患者体重未下降或增加。

护理措施:①患病早期多伴有发热、纳差,护理时饮食方面多给予软食或半流食为主,鼓励患者多进食。②恢复期鼓励患者多进食新鲜的水果及蔬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增强患者体质,促进疾病的恢复。③考虑到患者需隔离治疗,不能随便外出,同时没有家人陪护,护理人员要做好临时家属这份工作,满足患者饮食方面额为的正当要求[2]。

3.讨论

通过这阶段的护理工作,我科护理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我们对护理工作有了更新的认识,针对甲型H1N1流感这种特殊疾病,与普通疾病有很大的区别,在护理工作中不但要重视疾病的护理,同时要关注该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变化,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护理措施,调整护理方案,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整体的护理,身体能够早日康复。

篇4

【关键词】儿科;输液;发热发硬;处理办法

相对于成年人或大龄幼儿来说,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免疫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各类疾病因素的影响,在输液发热反应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院从2006年1月开始,院感办、药剂科、护理部、器械科协同合作,层层把关,采取逐级防控的针对性护理手段,使儿科患者中输液发热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护理结果

从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儿科输液患者中,共有60例出现了发热反应,其中最小的患者0.5岁,最大的患者10岁。患者的疾病组成为:呼吸道疾病30例,消化道疾病22例,肾病综合症4例,白血病2例,川崎病2例。每年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平均为10例,在一天中有2例发热反应的情况有6次。

从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输液患者中,共有18例出现了发热反应。患者的疾病组成为:化脓性扁桃体炎6例,腹泻病2例,支气管肺炎2例,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2例.每年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平均为3例,2007年未出现一例发热反应患者。18例患者均使用非那根、地塞米松、给氧等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并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全部患者的均在接受相应的处理后痊愈出院。

2 输液患者发热症状的产生原因

为了对发热症状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我院将全部出现发热症状患者所使用的药剂、输液器械进行了封存,随后将其送往检验科进行热原检查和细菌培养。同时,对同批次药品、输液器械、葡萄糖注射液等进行抽样检查,并对病区、治疗室的空气质量进行检验。检测结果为:42例属于药物热原反应,6例患者的发热原因与病区空气质量有直接关系,4例患者的发热原因与输液器械的质量有直接关系,26例患者的发热原因无法查明。由此可见,在各类导致输液发热症状的原因中,药物的质量问题占据主要位置。

3对发热症状处理办法的讨论

3.1对药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在购买治疗所需药品时,医院应尽可能的采用招标方式,并从前来投标的厂家中选择质量上乘、价格低廉者作为进货渠道,对于在实践中证实的,能够提供高质量液体和药品的厂家,应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得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放弃合作。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及相关规定进行存放,医护人员及各科室都应注意对临床中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较为频繁的药物应立即停止使用,以便为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3.2对输液器械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输液所使用的一次性器具必须拥有临床应用所需的各类证件,在使用前,应对其进行抽样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器械入院后,储存工作应按照厂家说明和本院的相关规定严格进行。为了避免或尽可能降低橡胶皮塞等不溶微粒的混入,枕头应尽量采用侧孔设计。

3.3输液药物应合理使用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4(c)-0117-03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standardized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in fever clinic

LIN Shao-ju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standardized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in fever clinic. Methods 1000 patients treated in fever clinic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50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500).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health education to mission. Homemade questionnaire of related 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drug use for patients with fever of our hospital was issu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The questionnaire was recycled on the spot.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the rate of heating knowledge awareness,attitude change,health behavior formation,reasonable medica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P>0.05) 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indicators above-mentioned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P<0.05);the situation of related knowledge,behavior,attitude,drug u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Health education;Patients with fever

发热是门诊最常见的急诊之一,多数患者或家属面对发热表现束手无策[1-2],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患者对发热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用药护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病症造成的伤害[3-4]。由于我国的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起步较晚,健康教育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大部分医院多采用传统的宣教方式对发热患者进行健康和用药教育,内容不具体、缺乏规范性,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5-6],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制订规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程序,使临床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这个程序对发热患者实施有效、合理、正确的护理健康和用药护理,从而帮助患者真正掌握和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提高健康和监护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本院发热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例。观察组:男性280例,女性220例;年龄10~45岁,平均21.3岁;高中及其以上水平350例,高中以下150例。对照组:男性275例,女性225例;年龄为11~44岁,平均22.1岁;高中及其以上360例,高中以下1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如通过在候诊区观看健康教育宣传栏、电视宣传片,取阅健康教育宣传册等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具体内容如下:

1.2.1 人性化学习需求评估健康教育要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的,因此,本院于2012年6月前,选择本院发热门诊收治的患者1000例,每位患者就诊时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发热患者护理健康和用药教育内容调查表》(16岁以下儿童由家属代填),填完后当场回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患者的学习需求及接受能力。

1.2.2 规范化健康教育内容根据患者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患者在发热相关知识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学习需求和热情,因此,本院从发热的特点、预防措施,酒精擦拭等降温措施的注意事项,用药方法,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出发,制订了相关文字材料。同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制订相关移动学习材料,如发热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网站和微博等方式进行知识宣传,患者通过访问网站或关注微博即可获取相关知识,避免不良行为造成的二次伤害。

1.2.3 多样化化健康教育方式采用集体教育和一对一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宣教。首先,在候诊区设置专门的宣教地点,分配专职护士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集体宣教,内容表达要简单、形象、通俗易懂,详细说明药品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护理措施操作步骤等。其次,借助门诊时间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宣教,如在导诊阶段,以宣传态度方面的知识为主,即能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患者也容易接受;在候诊阶段,以宣传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降温措施为主,同时要多与患者沟通以了解患者的需求,结合患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如为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好的患者,可提供一些先进护理知识,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讲解使用的护理技能;在就诊阶段,护理人员可以从用药护理、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在宣教前后,采用本院自制的《发热患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用药情况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考核(16岁以下由家属代填),填完当场回收,根据调查表结果,对宣教前后两组的发热知识知晓率、态度转变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合理用药知识知晓率进行评估,以评价规范化宣教程序宣教用于门诊发热患者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宣教前,对照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0%,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4%,态度转变率为58%,合理用药知晓率为47%,宣教后,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2%,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6%,态度转变率为62%,合理用药知晓率为50%,宣教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宣教前,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2%,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0%,态度转变率为56%,合理用药知晓率为46%,宣教后,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84%,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6%,态度转变率为90%,合理用药知晓率为89%,宣教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作为重要窗口之一的医院门诊,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场所,而且是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的重要地点[7-8]。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也已开始实施健康教育,但是由于我国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缺乏量化的资料和多样的教育方式,并没能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9-10],而规范化健康教育通过规范化的内容、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宣教后,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态度转变率、合理用药知晓率与宣教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与宣教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宣教后,观察组患者的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用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规范化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发热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态度转变率、合理用药知晓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且教育效果优于传统宣教方式。

规范化健康教育是根据患者的特点、文化程度、教育需求的评估结果,对发热健康教育内容加以筛选,并制作成文字材料或多媒体材料,使患者获得规范量化的教材[11-12]。另外,利用患者的导诊、候诊、就诊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一对一健康教育弥补了集体教育的缺点,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水平,不仅增加了患者对发热相关知识的了解,规范了患者护理操作程序,而且为护患之间的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形成。

规范化健康教育弥补了传统宣教方式的不足,可以为发热患者提供有效、合理、正确的健康护理用药教育,使其真正掌握和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健康用药和个人护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庆容,吴新明.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家长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18):3692-3693.

[2]史先美.护理干预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141-142.

[3]陈红敏,王花敏.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50-51.

[4]高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9-110.

[5]潘素美.通过开展门诊健康教育来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71-272.

[6]焦荣芳.护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的探讨[J].现代医院,2010, 10(6):139-140.

[7]郑咏梅.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2012,(9):133-134.

[8]欧惠娴,李楚云,李文斌.健康教育对小儿外感发热病程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229-230.

[9]邓燕清,黎丽娥,冯晓薇.人文关怀在急诊发热患儿家属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6-107.

[10]贺倜,杨珠江,冯登殿,等.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的研究与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64-65.

[11]范平.浅谈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和内容[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367-368.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a)-255-02

随着肿瘤患者的增加,采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是目前对肿瘤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对肿瘤化疗的药物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骨髓抑制就是主要的毒副作用。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妨碍化疗周期的顺利完成和药物剂量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为使患者能尽快、安全渡过骨髓抑制期,笔者对108例肿瘤化疗并发骨髓抑制患者,经过我科的护理,效果良好。现将对肿瘤化疗并发骨髓抑制护理体会和措施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108例肿瘤化疗并发骨髓抑制患者,护理期间出现皮肤感染和皲裂11例,口腔溃疡58例,不同程度的发热64例,齿龈出血18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未造成严重后果。

1.2护理

1.2.1心理护理由于肿瘤患者对疾病本身就处于一种怀疑、绝望的矛盾情绪中,加上药物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所出现的发热、感染、头昏、乏力、出血等临床症状,使患者的精神和情绪发生巨大波动,担心病情的进展、恶化,使患者出现抵制、恐惧、消极心理,对疾病康复抱有怀疑态度,不配合治疗,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地讲解化疗的副作用,以及临床护理措施,增强肿瘤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2]。

1.2.2病房与环境肿瘤化疗并发骨髓抑制由于粒系抑制,患者的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继发感染。房间应用选用单人病房或百级层流病房,实施保护性隔离,限制陪床及探视,严格无菌[3]。对房间应该进行紫外线消毒, 对病房里各种用物进行消毒、擦拭。患者入住前必须洗澡、洗净全身,给患者换上消毒的衣服,佩戴口罩、帽子,对病房进行每天空气消毒紫外线照射2次。严格防止由于医源性造成感染:所有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操作时进行必要的消毒、洗手、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方可进入。病房内的温度控制在20~22℃,湿度控制在50%~60%。

1.2.3饮食护理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进行详细评估,根据患者的饮食需要和营养状况,制订详细的合理的膳食计划。由于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电解质紊乱,患者往往食欲减退,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过热、过冷或刺激性食物。保证日供应热量为30~60 J/kg,日供应蛋白质的量1.5 g/kg。据患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进餐方式和时间。

1.2.4口腔护理肿瘤化疗并发骨髓抑制患者极易出现口腔溃疡和糜烂。应每天对口腔黏膜进行详细的观察,积极做好必要的口腔护理,让患者在饭后用0.05%呋南西林和5%碳酸氢钠漱口,可以采用软牙刷刷牙,并防止食物残渣在口腔残留,以免遗漏食物造成发酵繁殖细菌。如果患者出现口腔溃疡、糜烂时,给予患者生理盐水500 ml+2%利多卡因5 ml+地塞米松10 mg+庆大霉素16万U 进行反复含漱,为了避免加重黏膜的损伤,停用牙刷刷牙,应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擦拭牙齿, 针对口腔局部溃疡给予锡类散外用,或在溃疡处喷以西瓜霜喷剂3~5次/d。

1.2.5出血的预防与护理对骨髓抑制患者避免创伤,防止磕碰、损伤而致皮下或关节腔出血。刷牙时使用软毛牙刷,禁挖耳朵、鼻子等。发热患者应用退热药物时,避免选用含阿司匹林的药物;血小板≤50×109/L, 有出血的危险,注意皮肤黏膜有无淤点、淤斑等出血倾向,注意大便的性质、颜色,有无消化道出血现象[4]。

1.2.6发热的护理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导致高热,应注意监测其体温及伴随症状,当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时,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变化。控制体温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尽量不用或遵医嘱使用退热剂。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水分,防止虚脱[4]。应协助患者擦净汗液,更换潮湿的衣裤、床单等,防止受凉,保持舒适。

1.2.7皮肤护理骨髓抑制患者出现严重的粒细胞减少时,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黏膜感染,应加强皮肤黏膜护理[5]。床单消毒处理,床铺保持平整和干燥,保持患者皮肤黏膜清洁,口唇用凡士林涂抹,减轻干裂及疼痛。发热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患者内衣宜宽松、柔软,每日淋浴或温水擦浴,尤其一些皮肤皱褶处容易出现皮肤损伤感染,皮肤皱褶处应清洁后涂扑爽身粉,骨突受压处给予按摩,局部发生溃疡者可给予无菌换药。

2结果

108例肿瘤化疗并发骨髓抑制患者,出现皮肤感染和皲裂11例,口腔溃疡58例,不同程度的发热64例,齿龈出血18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未造成严重后果。

3讨论

通过护理人员细心的照顾,周密的计划,细致的观察,认真的对待,能够减少并发症和及时发现疾病的变化,为患者创造一个利于疾病康复的护理流程和计划,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兵.癌症化疗患者舒适护理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3,20(4):58.

[2]韩锐.肿瘤化学预防与药物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708.

[3]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373.

篇7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332-02

输液不良反应系指因输液而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习称“输液反应”。最常见的输液反应: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热原反应,其他尚有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药物被微生物污染而造成的全身感染等。静脉输液反应临床上时有发生,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1]。

一 发热反应(fever reaction)及其护理措施

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热原反应、热原样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及变态反应,虽然它们的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的临床特点是在输液过程之中或输液之后出现寒战、发热。

1.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四肢冰冷、寒战、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2.护理:(1)预防: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2)严格无菌操作。

(2)护理措施:1)发热反应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2)对反应早期和症状较轻者,可根据医嘱应用镇静安定药和抗过敏药物,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3)畏寒或寒战者,宜加被保暖,并给热水袋和热饮料。4)发绀者给予吸氧;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药。5)后期处理:如患者全身大汗淋漓,应及时揩干,避免受凉。持续发热者应考虑菌血症,应立即抽血,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做细菌培养,以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反应消失后,如病情仍需继续输液,应更换液体及输液器具后重新输注。如疑与某种添加药物有关,应不再使用该药物[2]。

二 静脉输液危象及其护理措施

静脉输液危象(intravenous transfusion articulo)是在静脉输液时,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致使患者出现休克样反应,称为静脉输液危象。静脉输液危象分为:气栓型危象、重度过敏型危象、超高热型危象、负荷过重型危象和晕厥型危象,后两种多见。静脉输液危象发生原因及临床表现

1.气栓型危象:1)原因:气体随液体输入静脉,是气栓型危象的主要原因,大量过氧化氢治疗过程也可发生。大量气体进入静脉后随血循环至右心房,阻塞右心室动脉口,妨碍血流进入肺内,反射性引起肺动脉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衰,严重缺氧可危及生命。

2)护理措施:一旦气体进入静脉,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氧气吸入肺,嘱患者行左侧卧位,并取头低脚高位,使阻塞在右心室的气体向上浮起,离开栓塞部位,避开动脉口。通过心脏的收缩舒张运动把气泡混成气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小量气体在血管内可以被吸收。

2.负荷过重型危象:1)原因:输液引起肺水肿主要是静脉输液过快,输入液体量过多,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肺毛细血管压升高超过血浆胶体渗透压,液体从毛细血管渗透到肺间质、肺泡造成的。同时各脏器组织间水肿,致使心律失常,肾、肺负荷过重,出现负荷过重样反应。

2)护理:在输液过程中,滴人速度不宜过快,滴液量不宜过多。对心肺功能低下、老年及幼儿尤应注意。在大量输入晶体液时,应确保血浆蛋白在55~60g/L为宜,或晶体液与代血浆按3:1比例输入。

三 静脉炎及其护理措施

输液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1)原因:①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②输液导管长时间留置;③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护理措施: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②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③超短波理疗;④如合并感染,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3]。

四 空气栓塞

病人感到胸闷异常不适,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音”。

(1)原因:与大量空气经静脉输液管进入血循环有关。由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连续输液添加液体不及时等原因引起。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进入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因而损害小。如空气选大,则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可引起严重缺氧,甚至死亡。

(2)护理措施:①立即停止输液,积极配合抢救,安慰病人;②为病人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头低足高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气泡则向上飘移到右心室,避开肺动脉口;③高流量氧气吸入。

五 结论

总之,通过对静脉输液患者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有利于静脉输液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将不安全因素降低到最小,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11月在我院接受小叶性肺炎治疗的患者82例,将其按照年龄、病情、性别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1.7)岁;其中31例患者表现为发热,27例患者表现为咳痰,32例患者表现为咳嗽,23例患者表现为呼吸加快,17例患者经肺部听诊有喘鸣音;经X线片扫描患者肺部纹理增粗或出现斑片状阴影。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3.9±0.8)岁;其中34例患者表现为发热,31例患者表现为咳痰,30例患者表现为咳嗽,20例患者表现为呼吸加快,17例患者经肺部听诊有喘鸣音;经X线片扫描患者肺部纹理增粗或出现斑片状阴影。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给予患者药物护理、告知患者家属相关注意事项等。试验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心理护理:小叶性肺炎患者多出现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加上小儿患者自身好动且怕痛,增加了临床治疗困难。护理人员应跟充分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采用患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与患者沟通交流,若沟通困难,则采用玩具等物品吸引患者的注意力,通过与患者互动消除其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告知患者家属关于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请家长协同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②呼吸护患者呼吸道的畅通,若发现呼吸道有分泌物,应及时予以处理。同时应将不同病原体引发的炎症患者分病房护理,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重病情。适当给予患者吸氧治疗措施,严密观察患者吸氧期间所用的导管是否发生弯折、接口松动等情况。③排痰护理:临床护理期间,身体震动情况,有效降低伤口疼痛。④饮食护理: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指导患应定时给患者更换,指导患者咳嗽排痰,也可以通过叩背方式帮助患者排除痰液。若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则排痰时应用双手轻轻按压手术侧的胸腔[2],减轻咳嗽时患者产生的者家属注意营养搭配,日常饮食中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品,最好少食多餐。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等情况。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治疗5 d内发热症状消失、呼吸平稳;有效:患者症状有理。肺部感染疾病对患者呼吸产生较大影响,临床护理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改善,发热症状有减退,气促现象减轻;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篇9

结果:观察组患者达到82.6%的有效,总体生活质量评价为(77.8±15.9)分,比常规组60.9%和(53.4±14.8)分明显要优,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艾滋病晚期发热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治疗,有着显著临床效果,使患者的信心得到增强和疾病晚期的消极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关键词:艾滋病晚期 发热 临床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83-01

当患者处于艾滋病晚期,口腔和呼吸系统感染可因身体免疫下降而产生,发热症状就出现了,持续性高热是其临床表现,数天可持续达到39℃以上的体温[1]。因为处于发病晚期的患者大都有消极情绪,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治疗常产生不理想效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是以常规护理为基础采取综合护理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现作如下回顾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晚期发热患者46例,患者均为持续高热和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同时合并口腔、肺部和消化系统等感染症状,并将脑炎和有意识障碍影响交流的患者排除。随机把患者分为常规组23例子和观察组23例。在常规组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23~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9±11.3)岁;在其中有4例为高中及以上学历;而19例为高中以下学历。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为25~57岁,平均年龄为(45.8±12.1)岁;在其中3例为高中及以上学历,20例为高中以下学历。综合对比观察组和常规组之间基本资料、性别比及学历等几个方面,均无统计学方面的差异(P>0.05)。

1.2 方法。采取常规护理治疗常规组患者,并针对患者感染情况对症采取药物控制措施,与常规护理相配合,其中有护理患者口腔、皮诊和腹泄等症状方面;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观察组患者,其中有加强临床护理、做好心理支持护理和家属支持护理等方面。

1.3 疗效观察。经过4周护理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治疗效果,根据取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编制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LQ-C30)为患者生活质量评比打分。护理效果为:显效为有效控制患者发热情况,患者能对生活有正常心态;有效为改善了患者的发热情况,有所改善心理状态;无效为没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或有严重趋向,生活信心丧失了。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以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有统计学意义为P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评分,见表1。观察组患者达到82.6%的有效,总体生活质量评价为(77.8±15.9)分,比常规组60.9%和(53.4±14.8)分明显要优,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本研究以采取综合护理方法护理治疗艾滋病晚期发热患者,与常规护理比较,明显提高了患者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具体护理的方法是:①加强临床护理。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发热情况,对呼吸异常、抽搐和神志不清等现象的出现进行预防;与药物治疗配合,并采取物理降温方式,倘若患者体温在39℃以上,应采取温水洗脸、湿毛巾冷敷头部等措施,也可用4%酒精擦拭进行降温;对患者营养和水分要注意补充,并将患者皮肤护理做好。②进行心理支持护理。在患者自确诊到病情逐渐发展过程中,不断加重的负面情绪,会对治疗及康复效果造成严重影响。要与患者驳斥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及时掌握,并对患者生活及家庭环境全面了解,沟通其家属,对其可能出现和心理异常情况进行预测,把符合具体情况的心理支持方案制定出来。③家属支持护理。当患者发病后在受到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的同时,内疚感还可能产生,在与亲人交流和接触过程中有恐惧心理[2],把疾病相关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工作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非常必要,使患者家属也给患者创造一个好氛围,对患者康复进行帮助,使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树立起来。

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艾滋病晚期发热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治疗,有着显著临床效果,使患者的信心得到增强和疾病晚期的消极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从而促进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

篇10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诱发发热的因素较多,如感冒、呼吸道感染、胃肠道不适,其他疾病发病后也会诱发病人发热[1-3]。在病人发热后需要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并结合病人护理需求,建立完善的护理指导机制[4]。本研究以70例在校大学生发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校大学生发热的有效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在校大学生发热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其中,试验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19.50±2.81)岁。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0.38±3.13)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指导,即在其护理过程中帮助其做好发热护理方案,采用药物干预护理。1.2.2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实施以下护理措施:①按照病人护理需求,建立个性化护理方案,针对病人护理要点进行评估,完善病人护理指导方案及细节。②给予病人对症护理指导,在明确发热因素后,及时对症治疗,并且采用多样化降温方式帮助病人控制体温,如给予病人物理降温,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然后敷在病人额头处;给予病人药物降温控制,如安瑞克、双黄连口服液等。③做好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在病人发热护理期间,对其进行不定期的体温监测记录,并且要防止发热意外事件出现。④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指导,主要为惊厥和休克的护理处置,帮助病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其护理指导能力。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②统计出现惊厥、休克病人例数,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即不良反应发生率=(惊厥+休克)例数/发热病人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退热时间(见表1)

2.2不良事件

试验组出现1例惊厥,无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出现5例惊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个性化护理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措施,可以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对其发病的因素进行评估[5]。此外,做好病人的预防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在校发热大学生护理为例,在其护理指导中,应该建立科学的护理指导方案。经过科学护理指导,能够帮助护士改善护理方式,对其发热的诱发因素识别具有一定帮助[6]。同时也可以在病人护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护理指导,帮助病人降低护理风险,提升病人护理满意度。本研究发现,个性化护理等护理措施能够改善病人预后,对了解病人发病诱发因素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做好病人护理的风险评估,对降低其护理难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7]。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为(8.15±3.12)h,完全退热时间为(2.25±0.25)d;对照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为(13.32±2.25)h,完全退热时间为(5.52±0.6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1例惊厥,无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出现5例惊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小结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能够缩短在校发热大学生的首次退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呼海燕,林支胜.发热的研究历程和进展[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6(1):131-133.

[2]刘凌云,刘小红,张少萍,等.校区大学生发热的流行趋势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校,2007(4):467-468.

[3]华伟,米新陵,霍亚兰,等.克拉玛依市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5):641-645.

[4]裴艳娜.中西医护理措施对外感发热患者的退热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1(18):102-103.

篇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50-02

髋部骨折(Hip fracture)为骨科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主要包括髋臼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1]。髋部骨折是导致老年人行走障碍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为髋部骨折患者进行药物保守治疗,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为此病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改善其生活质量,做好对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将研究针对性护理措施应用于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实际效果,分析其临床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2月――2013年10月老年髋部骨折患者49例,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4例。实验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66-88岁不等,平均年龄73.24岁,10例为髋臼骨折,6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9例为股骨颈骨折;对照组中,男女各12例,年龄65-86岁不等,平均年龄73.96岁,8例为髋臼骨折,7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9例为股骨颈骨折。全部患者均因跌倒、碰撞受伤。

1.2 一般方法 为45例患者行全髋置换术,为3例患者行内固定术,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前指导,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适度进行康复训练及出院指导),根据实验组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为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发热时间、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以上两项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实际护理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2]处理与两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相关的数据资料,涉及到的观察指标,用t检验进行对比,借助χ±s进行书面表达。检验校准:P

2 结 果

应用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发热时间为(1.55±0.76)d,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为(2.10±0.79)d;对照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后发热时间为(2.42±1.15)d,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为(5.38±1.57)d;实验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为(5.67±1.24)d,对照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为(8.49±1.84)d,经临床统计、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发热时间、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3 讨 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活动不便,接受手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有必要为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术前应对其进行入院评估,了解患者身体状态,观察其现存或潜在的生理及心理问题,针对患者个体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疏导工作[3],用鼓励性、安慰性的语言向其讲述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效果,消除其焦虑、恐惧情绪,术前为患者提供易消化饮食,进行物、抗菌药物过敏试验,训练患者大小便,术后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若患者疼痛感可耐受,应通过交流的形式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若患者对疼痛敏感,适度应用疼痛药物,此外,还应根据各个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较差的简单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趾间关节的伸屈运动,恢复较好的帮助其扶双拐行走。此外,应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积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4]。

本文研究了针对性护理措施应用于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实际效果,分析其临床价值。实施针对性护理的实验组患者术后发热时间、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措施应用于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可满足患者生理需要,解决患者心理问题,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翠凤.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痴呆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2011,02(12):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