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37: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阶段培养目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围绕新时期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成果众多。然而,许多改革都效果不佳,共同的原因是脱离了目前中职在校生特点这一根本基础因素,造成人才培养效果不佳,达不到预期的培养标准,不能满足行业企业需求,脱离了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分析中职在校生的心理及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特点,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围绕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实施有效教学活动,方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
目前,中职学校招生实行注册入学,免学费,提供奖学金及困难补助等优惠政策。尽管如此,由于深受传统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及现行就业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及家长首选仍然是上高中,以期园大学梦,加之大学逐年扩招,造成中职生源数量、质量均严重下降,形成中职在校生特点突出的群体。
一是心理上不健全,存在缺陷,自卑严重。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家长批评指责、同学歧视,尤其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与快乐无缘,形成抑郁自卑心理现象,不善言谈交际,对社会恐惧、不满,常采取过激言行掩饰可能的伤害,如聚众斗殴,顶撞老师;由于上职业学校并非主管所愿,无人生规划,对未来迷茫,对学习无兴趣,甚至厌学,经常旷课、迟到;渴望得到认同肯定,自尊心强,却不善与人沟通交流,困惑、焦虑,遇到不满之事,情绪激动,易失去自控能力。
二是文化基础知识底子薄弱,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形式上的教育环节是衔接的,事实上的知识结构是脱节的。多数入校学生实质上不具备初中毕业生应有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常见不会分数、三角函数计算,简单的受力分析,不会写化学分子式、反应式等等。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缺乏良好的分析、思维习惯。
本人所在中职学校,开设资源勘察类专业已有60多年,一定时期内,面向全国招生,生源全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学制四年,国家统一分配,都是事业单位编制。人才辈出,有不少博士生导师、教授及教授级高工,多数都是单位技术或管理骨干。也属职业教育,实质上是精英教育。新时期中职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技能,培养目标是基层劳动者或初级专业人才。生源及培养目标都变化了,教育教学必须改变。职教人要解放思想,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抛弃陈旧教学观念,结合生源特点、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围绕新时期培养目标,大胆创新实践,探索新时期中职教育的新模式。对此,笔者就中职资源勘察类专业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无小事,处处都育人,职教人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真诚的关爱和言行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温暖。遇到学生错误的言行,不可简单批评指责,要耐心帮助学生分析其不妥之处及其危害,指明正确的做法。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基本心理知识,掌握自我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政治课、语文课等基础文化课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特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及现代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立志报国。教学方式切不可简单教条说教,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情操高尚的人。
二、文化基础教育
理论上讲,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要融入中职阶段学习,事实上,由于初中阶段文化基础薄弱,二者脱节严重,直接学习高中阶段文化课困难;中职教育实行“2+1”模式,文化基础课基本都要在前2个学期结束,系统补习初中、学习高中知识不现实;文化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后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做准备。因此,中职文化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依据后期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无须区分初中、高中层次,无须系统、全面,教学标准以满足后期专业学习需要即可。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服务专业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方法,有意识培养、训练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l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是满足后期专业教学内容的需要。
三、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教育
中职培养目标落脚点是“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专门人才”,就业面向是基层一线。如《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专业,职业领域主要是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与开发,环境工程与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各种基础工程建设等。均属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基层性强,要求从业者吃苦耐劳,动手操作能力强,基本技能全面。因此,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是中职教育教学的重点,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有利于后期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有利于基层工作岗位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继续学习、提升。教学内容要注重系统全面,强化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如中职资源勘察类专业都需要掌握常见矿物、岩石性质、特征、鉴定及描述;常见地质现象认识及描述;地质工程编录等。淡化理论,教学方式以课堂实训、室外实践动手操作为主,反复训练。教学目标以学生熟练掌握为标准。
四、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目前,资源勘察类专业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尚没有统一权威的划分标准及结论,专业核心技能是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综合提升应用,如区域地质调查,矿产、环境、地灾综合勘察与评价等。对中职而言,核心技能的教学内容宜选择基本的重要的进行训练培养,中职资源勘察类单个专业核心技能都可设多项,但基本共同的是“野外区域地质调查”,不同的专业仅是说法或侧重点不同而已,基本的工作内容及方法大同小异,通过基本的综合训练,可以触类旁通,尤其是通过顶实习或毕业后工作锻炼,实现其他方面的专业锻炼。教学方式必须基于工作过程,与现实企业工作岗位技术规范无缝对接,强调动手操作,使学生真正掌握为标准。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河南“六大”国家战略的布局实施,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需要大量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做支撑,为中职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是挑战。职教人要改变观念,切合实际,积极改革,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作为九中教育集团的成员,北京九中、九中分校、佳汇中学、金顶街二小、金顶街四小都是区域内很有知名度的学校,成立教育集团可谓强强联手。但是,集团化的成立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课题。
首先,需要打破学段壁垒,构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九中教育集团包括两所小学校,两所初中校,一所高中校。这就意味着,它覆盖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承担着6岁以上儿童、12岁以上少年、18岁青年的教育教学任务,要先教会孩子从家庭走进学校,适应学校的生活,再引领孩子从学校走向社会。因此,集团的德育工作就需要打破学校间的学段壁垒,在九中集团总的人才培养目标下,重新建构6—18岁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其次,需要整合各校资源,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九中教育集团中的五所学校在德育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整合各校特色,使之实现本质上的融合,进而形成九中教育集团的德育体系?为此,在集团内德育干部的多次会议中,我们着重横向解构各学校内原有德育的内容,将能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延续,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进行提炼,选择出德育重点,重新建构德育,最终形成融合学校原有德育特色的德育体系。
■ 养成教育成为集团德育主旋律
在九中教育集团成立初期,我们将养成教育作为培养“九中人”的抓手,贯穿整个学段。从自律意识的培养到责任意识的形成,为区域和国家输送优秀的现代公民。
我们的养成教育目标分最低目标与终极目标。
最低目标:通过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维习惯,解放人的大脑。习惯是人体中的软件系统,在这个软件系统的作用下,人的许多行为与思维活动将处于一种不加思索的下意识状况,从而使大脑得以解放出来,集中到自由创造的方面上来,最终激发大脑的潜能。
终极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
■ 分阶段螺旋式培养成为集团德育路径
按照九中教育集团各阶段的德育目标,我们对学生实行分阶段螺旋式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在他人眼中找到自我。外界的规范有利于自我意识的正确形成。因此,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着重在行为的规范,在集团内的小学中推行以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的德育体系。如金顶街第二小学利用一至六年级的校本养成教育课本和好习惯储蓄卡,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初中阶段主要进行养成教育。初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成熟,因此将这个阶段的养成教育设定为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托,开展在学校、家长引导,同伴帮助下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德育体系。如九中分校通过制定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培养学生美德、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和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高中阶段的目标是学生在自己的眼里找到世界。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他们的心理和生理趋于成熟。鉴于九中学生的基础,我们认为要想充分地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因此,在高中阶段的养成教育,我们一方面是以区域资源为依托,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利用参加北京市模拟联合国、借助国际友好学校的相互游学等机会,让学生放眼世界。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
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1.对口招生模式
对口招生模式中包括独立模式和“3+2”模式(或“2+3”模式)。
独立模式是各省份根据自身情况面向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招生,考生根据自身分数和意愿填报升学志愿,这类学生我们称之为三校生。各中、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没有沟通和交流,完全是独立的。这就存在最大的问题:中高职院校相同专业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设置重复或者断档,使得高职预期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
“3+2”模式(或“2+3”模式)是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由中职学校招生,完成前三(二)年的教学任务,然后按这三(二)年的学业成绩以及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完成后二(三)年的学习任务,经考试合格后,颁发高职毕业文凭。“3+2”模式(或“2+3”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实现了一体化,两所院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办学,实现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中高职教育共同发展。
2.五年一贯制模式
五年一贯制模式,又称“初中起点高职教育”,学生通过中考进入高职院校系统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经过三年的中职教育,考试合格后,可以直接进入高职阶段学习,进行一贯制培养。五年一贯制在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上更加系统化,教学过程更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学生需在同一所院校完成一贯制培养,学制较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
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辽宁省确立了建设“中、高职教育衔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与课程开发项目”。我们对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开发。
1.设定分阶段培养目标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种层次不同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两者各自为政,导致培养目标的设定混乱、模糊不清、缺乏互补性。2012年6月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新的界定: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按这一规定,我们重新设定了畜牧兽医专业分阶段培养目标(见表1)。
表1 畜牧兽医专业分阶段培养目标
2.“221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21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概括来讲,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2年,主要就畜牧生产等基础能力和职业规划等内容进行培养;2年课程修满,达到标准,依据考核择优进入高职阶段学习;选择就业的学生可由所在学校安排就业顶岗实习1年,完成实习任务后准予毕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2年,主要内容为动物生产和疾病诊疗(见图1)。
图1 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一体化(2+2+1)模式
“221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和再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途径。
3.岗位需求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融合贯通的中高职衔接最终的落脚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课程体系改造的出发点是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因此,我们进行了市场调研、企业调研,明确我们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发展就业岗位以及各个岗位的工作过程、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及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知识需求。
4.构建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有:
(1)专业课程设置重复。有些课程在中职阶段已经学过,甚至已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又要重复学习,甚至是使用同一本教材,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文化基础课脱节。中职学校更着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文化基础课薄弱。而大多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的设置更偏向于学科性,这就使得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普遍感到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颇为吃力。
(3)专业技能课衔接错位。中职毕业生文化课基础薄弱,但专业操作技能有一定的基础,进入高职后与高中生源的学生共同从零学起,造成了专业技能课衔接错位。因此,需要构建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我们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和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明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暗线,根据中高职阶段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和实训实习领域4个部分(见表2)。
表2 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5.制定课程标准
为了使中高职衔接达到较好效果,我们聘请了企业专家、中职学校的骨干教师、高校的教育专家与我院的畜牧兽医专业的骨干教师,根据上述的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需求,并按照相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专业课程标准。
1.以物理实验为基石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根基在实验,一切理论都要以实验作为唯一的检验者。物理学习往往都从观察实验或实验操作开始,先获得感性认识,再进行分析研究,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本身就与“先试后导”不谋而合。它以物理概念为基石,以定律为主干,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这就决定了学生进行学习时按照一定的思维程序对新问题进行合理的推理,分析和类比。有助于学生依据原有的认识结构,通过探索与思考,实现对新问题的同化和顺应,从而获得成功。
2.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不少的学生一进入高中,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理实在难学。他们或因学习态度不端正,物理基础差,又不愿学,表现出自卑,孤独等心理特征;或因思维能力未培养起来,思维方式少,学法不当,学习压力大,又不善于求助于教师和同学,很难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表现出对物理学习和考试焦虑或恐惧的心理特征,物理学习如走钢丝,对物理学习的作用感到迷惘,表现出个性心理不稳定的特征等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物理教师若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心理辅导,将会导致对他们物理教学的失败。
二、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
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加速度、位移、质点等物理量,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
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
进入高三后,由于选修理化的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
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排序结构,系统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大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三、确定各种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四、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明确每节课时中的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五、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动画设计与制作”模块在“指导纲要”中是可选模块,只简单描述了技术操作要求。部分省市纲要中,也把它归为“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种形式,没有很重的分量。但源于当前国内外电脑动画的影响力和Flas的普及,这部分内容因其趣味性而深得学生喜爱。多数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安排了一定课时,教材内容安排也异彩纷呈。教学困难一方面集中在教师自己对动画设计制作的理解上,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大都缺乏美术功底,一个角色造型的示范就使教师们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看上去极为简单的线条,在我们的笔下也十分奇怪,教师演示的时候不时会搏得学生会心的“阵阵笑声”,教师的心境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如果遵循着动画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规律,依据剧本创意、基本造型、动作设计、后期剪辑等方式展开教学,哪个部分都不是我们的优势,也不可能在几个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当前矛盾是,一些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们表示:信息技术教师的美学修养不够,示范效果太差,希望信息技术教师们能够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美学修养,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而教师们发出的呼声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是什么?本体知识体系是什么?初中阶段培养目标是什么?或者具体到“动画”这样一门如此综合的艺术,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向是什么?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教学策略是什么?
“动画设计与制作”路向定位
讨论动画教学的路向定位前,先对动画专业背景进行一点探讨。现代动画教育从根源上讲属于艺术教育范畴,但随着现代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使用,其跨学科性十分突出,这决定了动画教育有了更多的发展路向。大学里,动画教学以实用性和技术性作为教学重点,拓展了动画教育的领域。基于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路向定位显然不可能按照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从艺术出发。原因是,第一,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他们都处于基础学习阶段,并不需要对未来专业发展进行规划;第二,我们是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信息处理技术作为学习动机,以应用技术解决问题为培养目标;第三,对“动画设计与制作”应以理解特点、体验方法过程为主。
可见,动画教育可区分成动画艺术教育和动画技术教育,我们可以立足于发掘出动画技术教育的内涵,尤其是符合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动画技术教育内涵。这个阶段的方向定位可以借鉴大学跨学科性特点,但重点仍以技术性作为教学重点,在制作过程中渗透创意设计和动画特点;在角色造型上,从技术实践入手,弥补绘图能力的不足,而不是走专业动画设计与制作流程的专业路线。
动画表达的基本元素是动画角色形象和变形夸张的动作设计,简单说就是有“超现实”效果。因此,“动画设计与制作”部分不仅能带领学生对当代电脑动画制作有所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提供给孩子们发挥创意的机会,在思维上打破常规,有利于培养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动画设计与制作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在:(1)帮助学生理解动画的基本特点,了解传统动画制作和电脑动画制作的异同;(2)通过了解传统动画的制作过程以及经历电脑动画的制作过程,体验用动画表达思想的方式方法,感受动画的魅力;(3)体验和认识到现代技术对动画产业的影响和支持,以及动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4)帮助学生认识到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绘画能力依然是制作出精彩动画最为基础的需求等。
“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路向策略
当我们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方向后,需要更进一步探讨为达成目标的策略。在定路向时,我们讨论到“技术性”入手的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只单纯地介绍几个工具、几种动作设置方法。在教学内容安排时,依然需要暗合动画设计的规律,只是侧重点不在设计。下面从剧本、角色形象设计、动作设置几个“暗合点”讨论实施策略。
1.动画剧本
任何一个有吸引力的动画故事,都离不开一个有特点的剧本。最直接的办法是对比赏析。选一个孩子们喜欢的动画,把它的故事、剧本、动画脚本和最终的动画作品一起赏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体验动画制作过程,另一方面认识剧本的作用。剧本有写作,可以从简,几句话就好,如“一只蝴蝶飞舞在花间,一个儿童追它,它就飞到菜花丛中藏了起来”。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技术后,可以制作较为综合的作品。这时的剧本,可以修改或自己创作,侧重在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改编,这是解决剧本创作的好方法。
2.角色形象
角色形象的设计方法可以参考如下。
第一,要和学生沟通角色的需求,角色尽量少,但角色形象一定要有吸引力。
第二,借助于赏析动画,讨论清楚角色形象设计的原则,如拟人、简化、夸张。拟人特别好理解,动画中所有的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样表达情感。简化,减掉动画表达中不必要的部分,一方面可以让形象简单好画,另一方面设置动作容易。再有,可以将形象几何画,不仅会降低绘制难度,同时,提升角色吸引力。夸张,突出形象有特点的部分,如蜻蜓的大眼睛、蝴蝶的翅膀、青蛙的大嘴等。
第三,角色形象的绘制要强调抽象特点突出,不讲具象细化。在整个动画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角色形象的绘制。很多教师痛苦的根源在于,总是想象能够自如地用鼠标或绘图板画出我们心中的完美形象,但总是力不从心、力所不能及。一个简单的线条也画不生动,很多教师很敬业花很多时间去练习,但改变甚微,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画画不仅是要花功夫练习的,同时也是需要天赋的,不是人人只要努力就能够成为画家的。
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而技术素养的直白解释就是要引领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此时,我们遇到的不正是“画不出来”的难题吗?在这一点上技术能帮助我们什么?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别忘了,孩子们的美术功底有我们的美术教育,他们是专业人士,而我们要帮他们寻找技术教育的价值。
前面我说“角色”时,用的是“绘制”一词,这就是说我们不是“画”形象,而是用技术工具创作形象,即“绘制”形象。
基于这样的思想,利用Flash软件中提供的一些常用工具的功能,如“选择工具”和“部分选取工具”可以产生灵活的调整线条的曲度,弥补直接用线条、多边形等工具画出来的对象的呆板,达到应追求的目标。又如,配合“复制旋转”和色彩填充工具,能绘制出有吸引力的图形。上面几个角色形象,是初一完全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在进行自创故事的制作时,绘制的几个角色形象。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 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 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基本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业水平测试的能力要求。
3 提高阶段。学业水平测试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 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
重点知识结构化一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一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小学生升入初中阶段学习后,存在着学习时间分配、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要求落实、学习科目变化等不适应的问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遇到学习障碍,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重、转换角色难,甚至还出现了辍学率比较高的现象。初中教师就抱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教育教学效果不好等。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成因
第一,学生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相适应的特征,主要反映在:学生有明显的向师性、对初中生活充满了向往、具有比较广泛兴趣爱好、小学的学习生活是愉快的等。这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教育教学要求适合小学生发展的特。这样就让小学生认为小学生海堤愉快的,和老师的关心也是融洽的。即使进入初一的同学还经常留恋小学生活。
第二,中小学教育要求的转变跨度较大,造成一部分学生不适应。从而使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一开始就跟不上要求,出现了掉队的现象,逐步形成厌学情绪,并发展为个别学生的流失现象。
第三,初一年级学习科目增多、学习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同时学习的压力随之增大。造成一部分同学不适应,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出现了学习信心不足。
第四、中小学教育侧重点不同,中小学评价方式及重点差异,导致中小学教育的不一致性,学生的个好特征得不到有效发挥。引起学生学习压力突然增大,使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成绩下滑。
二、中小学教育衔接主要问题对策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教育。这是国家要求公民必须完成的教育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最基本接受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就是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的需要,更是一个成长和继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注重初一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
为了更好地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准确了解,做有备无患,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加强对初一新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研究工作。每一届初一新生入学后,我们要对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做到有备无患。只有准确把握了本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后,我们就能充分调节我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计划,从而保证学生顺利过渡。特别是我们初中教师对学生不能简单的把学生看成进入初中阶段就是初中学生。因为初一学生正是从儿童到少年的转折点,他们具有两个年龄阶段学生特点,为此,我们教师把握好学生这个转型阶段特征,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要求就不要随意拔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顺利过渡。
其次,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初中学校教育在一个时期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任意删减非编者科目的课程及要求,是重视统考学科,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导致教师压力大,学生课业多。随着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得到遏制。但是在我们一些管理者和教师心目中的质量观点仍然没有变。仍然单纯的智育水平,以考试成绩证人学生的好坏。随着我们初中升学要求的进一步改革,我们初中教师必须寸步转变观念,增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增强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自觉性。我们必须把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都学有所获。
再次,加强班主任工作
我们经常把班主任比作母亲,从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班主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这也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向师性特征非常明显。初一学生在年龄特征方面和小学六年级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也有对班主任的依赖性和信任感,他们的向师性特征也很明显。所以,初一学生正是人生成长关键的转型时期。班主任的工作尤为重要,班主任要加强对初一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人生观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促成初一新生逐步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实现从儿童到少年的过渡。需要初一班主任有耐心、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要对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