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37: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引言
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是高校师生的整体创造力。积极利用高校内的各项教育资源创造新的技术与成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研发创新型技术、成果的重任。我国大部分科技研究人员都工作于高校,产生于高校,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明确高校的创新优势,认清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前景,才能让高校的教育作用呈现出来。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创新性论文还是创新性科技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存在问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成果不佳,主要受以下几点原因影响。
(一)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优
目前,社会上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两大问题,两大问题同时出现证明高层次人才数量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有问题。高端人才的流失,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配置。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只有极少部分留学之后选择回国,回国发展的高端人才数量更少。高校中缺少关于创新的高端科技人才,会影响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质量。除了人力资源,我国高校的科技研究设备配置也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条件的改善,让大部分高校都有充足且先进的科学仪器,但部分高校没有正确使用科技创新仪器,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在传统科研理念的影响下,SCI核心论文是评价科研人才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在这一标准的要求下,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过于重视短期科研利益,希望在短时间内写出核心论文,以此获得个人级别调整与工资待遇提高的福利,也就是说,科研创新成果与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相关。在错误的引导下,很多高校科研人员将写论文与发论文视为科研的重要部分,没有关注科研项目本身的意义。学术氛围过于浮躁,科研人员的思想急功近利,影响了高校的科研创新氛围。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向不符合市场需求
高校,是为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阵地。然而,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尽密切,使得其无法正确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无法通过校内的教育与科研工作来满足企业的需求。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过于盲目。像英国剑桥大学就建立了工业联络办公室,时刻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为校内师生的科研创新成果寻找市场。只有符合市场的需求,才能让高校的科技创新实践具有价值。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的深度远远不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转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观念,建立健全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相关制度,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保障护航,才能取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一)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逐渐合理化
对高校内的科技建设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做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与科技创设能力建设相关人力、物力与财力得到合理配置,才能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让高校师生更加便利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首先,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人力资源来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科研队伍,是实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高校应当积极提高优化科技创新工作者的个人待遇,以此来留住与吸引优秀人才。给优秀科技创新工作者外出留学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培养高端人才来提高校内科技创新人才的质量。高校学生有高端引导者,其在校的科技创新思维才会更加开放。其次,高校要给予科技创新工作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支持。积极采购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引导师生利用最新技术开拓新的技术,开拓新的领域。
(二)高校科研创新成果考核逐渐完善化
科研创新成果考核机制的完善,对于高校科研创新氛围的和谐化与学术化十分关键。高校管理者要意识到科研成果学术价值的分析,不能只关注科研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绝不能将核心论文的发表视为科研者级别调整与工资上调的唯一标准。高校应当关注科研创新项目本身的价值以及科研人员在这一项目上的付出,以科研成果最终的社会效益以及学术价值去评价与考核科研人员,促进高校学术氛围的成熟化。
(三)高校科技创新实践逐渐市场化
在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贴合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有利于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各大高校应当借鉴教育发达国家高校的科研创新经验,建立一个专门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以此为桥梁加强高校科研创新成果与社会市场需求的联系。这一机构的工作者要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进行分析,为其寻找能够发挥价值的企业与领域,寻求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实践的市场化,能够给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更多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高校,是科技创新力的集合地,各大高校应当认清自身在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中所处的地位,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正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不足之处,本着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发展助力的原则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的理念,创新方法,才能让高校与社会共同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1]张秋华,李铁范.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与评述[J].考试周刊,2014(98):152-154.
关键词:创新 科技园区 服务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基本概念
科技园区,一般是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土地类型较为复杂,众多区域为工业用地性质,也有部分区域是混合用地性质,物业类型上包含了写字楼、标准研发区间、无污染生产单元等,配套了商业物业配套、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等。
创新型科技园区一般包括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等各类科技园区[1]。在最新的实践中,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回应了以上问题。它是以规划发展为龙头,配套基础设施和园区软硬环境建设先行,依托城市原有资源或引进龙头企业创办的产业特色突出的科技园或园中园。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实践经验对传统科技园区的升级发展和未来科技园区的规划有着重要价值。
2国外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趋势
国外科技园区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现主要有如下特点:
2.1园区内部合作不断增加:
创新型科技园区内部有组织的合作已成为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关键。《竞争的未来――建立知识驱动的经济》报告中表明“聚集区在促进增长方面的关键作用是鼓励公司互相合作”。合作促进了公司间面对面的交流,并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传递与扩散,同时也会引发新创意的产生。频繁的交流促进了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传播并鼓励了具有互补资源和技能的机构间的合作。这种合作通过加快技术和创新的传播而增加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实证研究也表明了这种知识传播与创新活动间的积极联系。
2.2参与者间的聚合和互动不断增加:
园区的管理者在园内和园外都尽可能创造更多的聚合和互动。不仅是和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组织,也包括任何与区内公司有关的部门。这些聚合和互动产生更便捷的知识传播、更多的创新和更有效的管理,并共同提高公司的长期竞争力。而公司的成功就代表了科技园的成功。这种动态的环境也吸引更多相关人在科技园旁设置他们的机构。从而产生新一轮的集聚。
2.3便利的金融服务:
成功的园区的发展需要有力的金融价值链。这个链条由研究支持机制、先进的偿还工具、种子基金、风险投资者、银行和担保提供者组成。此外园区会帮助企业家完善他们的金融方案并避免任何由企业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误解。这可以通过天使投资人网络、投资准备计划和风险投资峰会来达成。
2.4便利的经营支持服务:
除了传统的公司支持服务,比如关于如何建立新公司、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如何得到生产许可等之外,园区已开始提供更多的增值性支持服务,如检测设备、孵化空间、顾问服务、世界经济智囊、知识产权保护建议等。
3中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
3.1中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我国由于科技园区规划理论落后于科技发展和企业需求变化,所以科技园区建设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用地规模确定不当,太小不利于将来发展,太大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规模。
2)对就业人口估计不足,导致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如居住建筑不够,中小学校不到位等。
3)过度房地产开发,将地价房价炒得过高,从而使园区失去吸引力而阻碍其发展。4)自然环境利用不当,使其遭到破坏。
5)规划预期状况与实施状况不一致:近期开发时,建设与建成的项目不太多,与入园项目难以一一对应,或己入园的项目并未如期建设,造成入园紧张。
6)区内建筑风格、色彩等不统一不协调,缺乏规划管理。
3.2中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特征
1)从自发走向自主:美国硅谷的产业崛起为世界各国和城市树立了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典范。但是,由于自发性科技园区缺乏总体长远规划和协调管理,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住房等生活配套质量下降等问题。为此,后来者以此为鉴,政府积极参与到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当中去。一种把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基础和公共设施布局、市政、交通、通讯、环境等问题同时考虑的总体规划先行的做法,正在成为中国新建科技园区所遵循的一条原则。
2)从模仿走向独创:由于科技园区对当地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对兴办科技园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研究,梳理和引入创新资源,培育园区主导产业优势发展,对于带动区域产业升级、提升区域发展层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由地方政府主持,或由政府与大学共同主持创办的科技园区大批出现。经过一场模仿美国硅谷的热潮之后,地方政府悟出,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一个或几个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进而构造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是建设城市科技园区的一条重要经验。例如根据自身特色建立的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包头稀土科技园。
3)从国内走向国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园区正呈现出明显国际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外国研究机构和公司在中国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也吸引了近100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著名高科技企业在园区内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之间的学术和经验交流会等相互交流活动促进了园区内的发展和园内企业的国际化。
4)由单园走向“园中园”或专业园区:在政府推动建立的科技园区中,处于超前考虑,初期的规划面积往往大于实际建设面积。在未来的发展中,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规划和建设,更加突出专业化,这样就使科技园区内部分化出多个专业园。如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部的软件园、生命科学园、上地产业园,武汉“中国光谷”内部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科技园等,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技术产业等专业化发展。
5)将新建更多的小型科技园:各城市政府为振兴区域经济,争取上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兴建科技园区积极性很高。但受条件约束,开始只能从建设小型科技园区起步。另外,大学也愿意将自己的高技术研发成果进行自行“产业化”,“肥水不流外人田”,也将积极兴建科技园,独享高技术产业化的盛宴。我国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呈现出体制多元化、运营企业化、竞争国际化等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40多个,依托高等学校100多所。可以预期,城市的科技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将是未来小型科技园区的主体。
3.3中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科技园区“遍地开花”的现象,科技园区同质化、趋同化竞争[3]明显。
如今又有了新的发展,总体可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龙头企业为先导,吸引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如西溪文创园以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研发部门为龙头,聚集了众多第三方开发者和相关中小企业,形成了围绕互联网巨头的生态系统;第二类以专业化产业为核心,以点带面发展,如昆山小核酸科技园以小核酸产业为核心,突出了专业化优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第三类是由跨越地域的、分工不同的企业部门所组成的科技园,它们往往以园中园的形式存在于各个园区中,又由企业的信息交换网络联系成为整体,如腾讯公司在成都、杭州、深圳等多地科技园中设有园中园,组成跨地域网络。
4结语
和传统科技园相比,创新型科技园区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的特点为依据,园区功能和规模合理,运行效率高,集聚效应明显,服务和配套设施先进。要坚持进一步强化建区特色,集孵化"研发"产业为一体,着力打造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产业链,这样,高新区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切实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推进器[4],可以预见,创新型科技园区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 参考文献]
[1]王超群. 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4(2)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纲”,实现创新驱动跃升
找准发展目标,梳理发展思路,形成发展共识。围绕“加速转型升级”的要求,唐山市科技局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纲”,着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等六大创新计划。
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15家,规模以上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建设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累计达到5个。累计培育市级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重点实验室40个、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20个、科技孵化器10个、各类科技产业化园区(基地)30个。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20%以上,分别达到5000件和3000件以上,实施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300项,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探索推动科技金融结合。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
力争年内建立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及企业科技项目贷款贴息,重点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在唐山转化及产业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积极探索建立科技小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府融资担保等科技金融组织,逐步形成以财政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为骨干、社会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突出重点,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重中之重,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聚发展之力。一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存量调强”的理念,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增量调优”的理念,把科技招商、招才引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管齐下建强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铺路搭桥
按照“存量”抓提高,“总量”抓发展的原则,突出“公共”效应,积极搭建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互动的创新平台。鼓励各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联盟,不断提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和突破技术瓶颈的能力。引导各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重点企业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
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951年以来,美国硅谷在斯坦福研究园基础上大获成功,促使世界范围内各国竞相效仿,建设高效的科技园区成为国家或地区构筑科技创新体系的普遍做法。科学园(Science Park)或孵化器成为一种国际现象。2003年,美国大学研究园协会报告指出,美国己经有123个以大学为基础的科学园;英国科学园协会指出,英国拥有46个科学园;亚洲地区方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启动建设筑波科学城,率先开始科学园建设;亚洲地区目前己经拥有200多个科学园。综合比较世界各国科技园区建设的实践,国际上主要呈现出以下4类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1. 1市场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市场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是指以企业为载体的市场在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是科技园区建设的投资主体,企业自然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作为美国信息社会最完美的范例和世界微电子之乡的硅谷区和波士顿128公路高技术区。
市场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大获成功,其原因在于:一方而,该区域聚集了大量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如波士顿128号公路拥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条件、发达的教育支撑;另一方而,市场为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提供了根本驱动力。例如,商业市场环境是硅谷科技园建设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些具体成功因素是:①建立成熟、有利企业发展的游戏规则;②各种知识的高度集中、互相交叉、流动;③拥有高质量、流动性很强的专业人士队伍; ④Ⅵ注重结果的奖励机制;⑤对承担相对较高风险给予奖励并且容忍、理解失败;⑥开放的商业环境;⑦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界的良性互动;⑧企业、政府、非赢利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⑨高质量的生活环境;⑩非常专业化的商业服务配套环境等。
1.2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政府主导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是指从科技园区初创到建成的过程中,政府始终主导科技园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是科技园区建设既是投资主体,也是园区的管理主体。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优势在于:园区建设速度快、建设过程易于规划、控制;政府为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环境和政策支持。但是,这类模式的缺点在于政府行政色彩浓厚,计划性较强,削弱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创新创业精神;虽然容易积聚科技创新资源,但是利用和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的效率不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依赖性强,影响科技园区长期可持续发展。
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日本筑波科学城。筑波科学城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以基础科研为主,是一个科研机构的聚集地。如果从投入与产出角度来讲,筑波科学城本身效益并不明显。筑波科学城作为一个高水平、高密集的优势群体,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科技产业化效果。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创业方而存在先天的动力不足。
1. 3大学、科研机构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由大学、科研机构主导科技园区建设活动也是国际科技园区建设的基本模式之一。政府对此类大学科技园也起到辅助和支持作用。这种模式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坚实的科技创新条件,具有建设高效科技园区的人才和技术集聚优势。由于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和科研,这类发展模式的制约因素是市场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的组织边界制约了市场和价值信息的传导。只要有适当的政策支持和激励,大学、科研机构主导的科技园区往往具有强有力的创新创业能力。
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英国剑桥科学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英国剑桥现象基本上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初始条件与美国硅谷几近相同,影响剑桥科学园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次为:员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具有吸引力的地方环境,剑桥地区的信誉和名望,与地方上创新性人才、思想和技术的非正式接触,地方研究人员的质量,靠近伦敦,可获得地方的研究人员以及政府优惠政策。
1. 4政、产、学、研协同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协同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是指科技园区采取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协同建设和管理模式。科技园区由相对独立的专门基金会管理,基金会则由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代表组成理事会。基金会负责管理和指导科技园区的建设和规划,对园区内各单位内部事务无权干预。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美国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和台湾新竹工业园。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建设成功经验是:①三所主要研究大学的存在是三角研究园建立和发展的关键;②政府、大学和工业企业之间的密切协同合作;③地区气候良好、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新竹科技园区建设成功因素是:①政府政策支持;②大学与研究机构不仅为园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项目和人力资源培育,还衍生出不少创新企业参与园区建设润。这种政、产、学、研协同型建设模式一方而利用政府力量弥补了企业从事高风险科技创新活动起步不足的缺陷,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良性的起步环境;另一方而,协同建设和管理也避免了政府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
2国际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比较分析
2. 1集聚创新资源是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共同点
首先,在占有科技创新要素方而,无论主要通过市场力量还是政府力量,国际上主要科技园区都集聚了相当丰富的创新资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在整合科技创新要素方而,国际上主要科技园区都通过利用市场或政府手段,建立了复合的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体系。尤其是国际上成功的科技园区,不仅整合了产学研要素,还嵌入了金(金融)、创(创业)等要素。再次,在利用科技创新要素方而,国际上主要科技园区将园区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者:徐悦
一、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现状
(1)区域科技创新子系统发展状态。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发展现状主要包含了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还有区域产业化发展这几个比较主要的阶段。重点考察的是区域内部高校以及科研院校的数量,还有区域内创新型企业所占的数量,还有高新技术企业所占的数量等等。其中,检测区域科技创新最根本的指标就是检测其产出,主要的内容包含了论文数量以及发明专利方面的申请数量以及授权数量,还有新产品方面的总体销售收入,以及新产品能够产生的利润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的对外出口贸易额等等,并且还应该分析各个区域科技创新实现的成果其转化效果以及实际的应用情况。
(2)区域科技金融子系统发展现状。作为市场经济以及科技发展最根本的基础就是实现区域金融发展,所以需要分析各个区域的实际金融发展情况,主要包含了区域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市场,还有股票市场以及股票市值,以及债券市值等等发展的情况。并且,还应该做到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区域的科技金融子系统具体的发展现状,主要包含了区域财政投入金额,还有区域商业银行贷款,上市公司的数量以及风投成功率,还有企业的资本规模以及企业担保投放具体额度等等现状。根据以上分析得到区域科技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
二、区域协同发展模式选择
(1)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主要的三种协同发展模式有政府主导型以及过渡型,还有市场主导型。这三种模式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充分接的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这三种模式各有的特点,通过实现科技创新子系统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之间的强有效的反馈作用,充分实现各个项目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协同效应实现最大化。这几种协同发展模式之间是存在联系,同时也是存在区别的。并且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能够得到不同的效果。
(2)区域协同发展模式选择。实现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二者之间的协同发挥发展应该对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做到充分的分析,并且深入调查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做的就是对各个区域的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有关的真实的发展数据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且还应该深入分析各个区域科技创新子系统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的真实发展现状,还应该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二者协同发展的磨合度,通过测试二者的实际协同度,不断确定这二者之间达到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一、改革创新决策机制
山东省加快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创新决策机制,实现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根本转变。
1.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转变
市场决定性作用在资源配置中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同时政府发挥更好的效用性,要求我们通过完善监管机制,对管理责任、权力进行权责分明,罗列清单,以达到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职能的创新服务这一根本性的转变。
2.发挥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提高山东省的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我们坚持短期目标结合长远的目标,统筹好基础与应用研究,兼顾公益与营利。自然科学基金、基地和人才建设、产业引导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分类,严格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的执行标准。一方面对创新企业奖、公益类研究等重点支持,另一方面对公共科技提高供给,通过财政资金对股权投资、政府资本、民间资本、贷款信息等杠杆作用,使得技术创新活动的市场导向得到强化。
3.完善科研资金管理制度
科研资金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科研项目中的预算编制进一步简化,明确法人责任制,科研经费的预算调剂权限得到部分下放。一方面,统筹安排项目经费,在恰当处理分摊间接成本与激励科研人员关系的基础上,使得费用支出使用与实际的研发贡献相关,年终结余资金自动转结明年使用,项目承担单位对最终的资金结余也保留使用权。山东省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所等对重点学科及前沿技术领域,以自主选题,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并充分得到了省财政稳定的资金支持,并鼓励其接受或利用社会资金来开展相关技术或项目的研究,并根据合同条款自主支配项目资金。另一方面,项目承接单位需要建立并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尤其确保科研经费使用的透明度,以接受来自社会、企业、政府等各方的监督。
二、突破创新管理体制实施
1.区域科技创新高地的建立
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发展区域。省级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梯次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取得可喜成绩,连续5年使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第六位。
2.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机制的建立
项目的具体管理引用权责统一,不再由政府科技部分直接负责,实施专业项目专业机构管理,承担科研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并建立制约与协调的决策、执行、监督、评估的合作方式。既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建立并完善科技项目的管理制度,并提供指导工作,也要鼓励科技社团、协会的组织与改革,以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同时,完善省级科技项目信息的科技管理,避免项目的重复申报与资助,形成行业的优化的运行。
3.科技计划体系及评价方法的改革
以项目产出和实际贡献为导向,探索实行市场、社会和行业认可的第三方科技评价方式,逐步拓展社会化、专业化评价渠道。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省级科技项目的计划与预算的依据主要依靠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也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科技奖励制度的完善,一方面提升了科技项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1.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科技项目的方向、路线、各类组合要素等需要调入市场因素并且充分发挥风向标的作用,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将所研发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成果与产品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将创新所需要素投入企业,向企业汇聚,另一方面为技术创新、组织形式,包括最初的决策及后期的技术转化等寻找依附体,建立完善“企业出题、先期投入、协同创新、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项目形成和实施机制。
2.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对接国家“创新百强”工程、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提升工程,选择一批骨干企业进行试点,培育成为创新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继续实施“一企一技术”扶持工程,并进行分类引导,中小微企业慢慢转向为对单项技术原创性、前瞻性的研究发展;专业性企业竖立起科技含量且运营正常的模式;高新技术企业要不断地进行前期组建与培养。同时,要注意技术的发展性,避免滞后,一面进行技术的创意改革,一面注重企业高级人才,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关键引领作用。
3.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引導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3%以上的大型企业,按照研发投入新增部分的10%给予后补助,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5%以上的中小微企业,按照研发投入10%的比例给予后补助,补助经费最高1000万元。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
4.完善扶持企业创新的方式
改变已往的单向支持转为双向支持,即对企业的支持转向对企业与用户的同时支持。政府对创新产品的采购及服务的准入条件也不再以资本的注册、运营收入作为准入条件,坚持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将创新产品与服务研发相结合,推行新的示范与创新相结合的模式。
四、完善支持人才创新机制
人力资源作为发展的首要资源,山东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全力打造优越的科技研发环境,建立并完善以创新质量、贡献、效率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发挥科技人才的最大作用。
1.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
0引言
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型,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科技创新驱动平台作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技平台建设是进行科技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在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与重组,是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科技创新竞争的一个新的焦点.因此,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和水平较高的科技平台,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强有力的重要力量.
1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的内涵及网络构成体系
1.1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的内涵
“平台”一词所表达的基本含义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它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而科技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科技创新驱动平台是集成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资源的支撑体系,它包括物质与信息系统以及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服务于平台建设与运行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作为上层建筑的平台的制度体系,是平台的内核,是平台赖以存在的灵魂;作为依托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是整个大平台的物理基础;作为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体系,是平台能够正常发挥效能的有力保证.该科技创新驱动平台要面向自主创新,不仅注重产业共性的或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而且注重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并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1.2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的网络构成体系科技创新驱动
平台的构成是指平台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按照?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本文认为科技创新驱动平台主要包括四大体系,即研发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平台及服务平台.具体可以参见下图1:
在图1中,研究开发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等,尤其是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它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主要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平台,也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图书文献资源和科技网络五个方面的共享平台,构建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开放服务平台,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以资源共享机制引导资源共建,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产业化平台是成果扩散的关键,包括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产业基地等,当创新资源进入研发平台后,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其流向能产生最大收益的行为主体,产生创新成果,而创新成果只有进入产业化平台后才能够通过该平台实现技术产品化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科技成果鉴定评估机构、创业融资机构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平台.这四种平台通过信息流、创新流、服务流等虚拟要素进行连接,相互作用,循环流动,相互间组成了一个创新网络体系.
2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发展模式的抉择
“模式”,可以简单理解为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或标准形式,同样“发展模式”可以是指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所呈现的发展态势或典型规律、经验等.本文借鉴区域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可以把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发展模式归为三大类,即:均衡发展模式、点极发展模式和点轴发展模式.
2.1三种模式比较分析均衡发展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实现研发平台,产业化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四大类平台的地区分布均衡和产业分布均衡.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由政府主导,经济基础发达、科技基础雄厚的地区采用,主要适用于发达地域的省份或地区.在这个模式中,政府是各方资源的整合者和协调者,并且有潜力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的发展.政府作为均衡发展模式的主体,并不能否认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的地位和作用,只不过是各种参与者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这种模式中,管理创新,即环境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经济管理创新是推动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动力.点极发展模式最早由佩鲁提出,由于它强大的应用性,在实践中得到较大发展,它强调的是把产业部门集中且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成为增长极,一个增长极一旦形成,就会吸引大量的生产要素,日益发展壮大,使其周围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当这些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同时增长极已发展到足够强大时,会向周围区域发展,通过乘数效应,最终影响整个区域各类平台的发展.可见点极发展模式的关键是选好“点”,由“点”带“面”,最终壮大各类平台的发展,可以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作为“点”,以此“点”带动各类平台的发展,然后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点轴发展模式是点极发展模式的延伸,先是塑造若干个“点”,然后把各个“点”相连成为“轴”,而多个点轴的交织使得科技创新驱动平台不断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模式中,若干经济中心首先发展为“增长极”,这些“增长极”之间互相联结,就会形成多种类型纵横交织的平台密集区或发展带,也即“发展轴”,正是这种纵横交错的点轴交织使得科技创新驱动平台不断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进一步驱动创新扩散,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三种模式的对比分析具体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绝不能厚此薄彼.均衡发展平台适合经济雄厚和科技条件成熟的区域,可以优先考虑发展前沿高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各类平台;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的点极发展模式适合经济科技较为落后的区域,该模式的关键点是在于“增长极”的选择和确定,可以考虑科技基础较好的产业或地区作为突破点,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更多的“增长极”,从而通过平台的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点轴发展模式,起初注重经济体的聚集,可以考虑以经济中心带或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为发展轴,通过重点轴线的开发,渐进扩散,同时也注重发展轴中“增长极”的培育,待高级别的点轴成熟后再向其他地区或城市扩散,进而带动较多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2.2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地选择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发展模式,必须遵循一定的选择原则,最基本的包括经济性原则,也就是说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发展模式的选取要结合地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实际以及该模式对该区域科技水平及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贡献程度而定;同时还要遵循技术匹配原则,也就是说区域利用内部和外部科技资源开展创新的能力的程度如何,若选择模式与能力不匹配,则该模式不可取.在两个基本原则指导下,在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发展模式时可以考虑以下思路:一是确定本区域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因为不同的发展模式所涉及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要求不同,必然要求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区域科技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经验.就我国而言,东部经济发达,科技实力雄厚,可以采取均衡发展模式;中部地区涵盖省份较多,可以在各个省份建立自己的“点”科技平台,在把各省的“点”串成“轴”,最终形成省际的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也就是走点轴发展模式的道路,西部相对而言,经济科技较为落后,在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发展模式时可以考虑点极发展模式,由“点”带“面”来发展西部的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二是科技创新网络平台特色化.特色,就是与众不同,就是差异化,特色不同,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发展模式也就不同.在选择不同的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发展模式时,就要围绕区域特点及产业优势来确定自己的科技创新特色平台,也就是利用区域的资源或产业优势、区域特色条件,扬长避短,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的快速发展.通过塑造科技创新特色平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三是“点”的塑造.从区域经济角度看,“点”是重点区位;从产业角度看是主导产业;从企业角度看,是龙头企业.不管怎样,这些“点”应成为科技创新网络平台的“增长极”.不同的区域经济或产业状况不一,在选择“点”时应结合区域具体情况选择,例如可以选择大中型企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点”,但如果该地中小企业众多,则可以选择适合中小企业的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作为主导产业,然后通过“点”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化的发展.
3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化发展政策建议
3.1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驱动平台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具备完整的决策权,能够享受收益,也能够承担科技创新的风险.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企业也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企业参与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的机制,避免出现“搭便车”、观望等现象,可以考虑采取各项激励措施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企业通过平台建设,获取合作关系和信任,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企业才能有更大的积极性参与平台建设.
3.2政府要积极协调,营造良好参与环境
政府在科技创新驱动平台发展中起到协调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加之科技创新驱动平台发展所要求的开放性、共享性,政府务必把各类平台进行协调,使科技创新驱动平台成为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聚集的场所.同时,政府也是服务部门,必须提供相应的协调服务,科学规划和政策制度保障,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中介机构等部门的合作.此外,政府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激励.通过财政、税收、土地、信贷等优惠政策,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产权制度的变革来激励各方参与技术入股、人员入股、科技成果分配等方法达到发展平台的目的.
3.3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作为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不能脱离企业和市场进行纯理论研究,要结合企业需要合作创新,也利于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另一方面,作为企业,通过与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获得了前沿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指导,把企业的资金等资源与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智力资源相结合,才能获取创新的最快速度和最大收益.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应起到推动作用,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其次,产学研合作应注重多样化,不能仅仅限于技术合作,也可以是人才、资本等多要素的合作,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技术联盟、共建研发中心、委托开发、项目招标、共建实体等.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各地应结合实际,寻求最佳的组织形式,使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在相应的组织模式下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网络体系,推动创新平台产生的创新知识或技术尽快实施商业化应用.
3.4培育中介,构建创新服务体系
科技中介作为联结产学研技术需求方和技术供给方的机构,是子平台之间互动合作的桥梁.应以技术交易、技术咨询评估、人才与信息服务为重点,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实现科技中介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它主要包括科技果数据库、技术需求库的建立,技术交易中心的建设,吸引相关的知产权、人才交流、金融、法律仲裁等配套机构进驻,此外,还有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推动发展网上技术服务和网上技术市场的发展等,把现实和虚拟市场相结合,全方位提供服务.当然,还要重点强化其服务能力,使其成为区域科技创新驱动平台信息扩散和信息对接的重要窗口.
4结论
科技创新驱动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平台主要由四大平台构成,即研发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平台及服务平台.这些平台相互作用,互通有无,在长期合作中,逐渐地形成了网络体系.但这种体系,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模式进行发展.本文提出了均衡发展模式、点极发展模式和点轴发展模式以供借鉴,但在选择时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并要有一定的选择思路,才能够选择到正确的发展模式,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化发展才会日益发展壮大,才能够强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此外,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撑,包括政府、企业、产学研和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庆.区域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2]王彰奇.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与模式构想[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
[3]孙庆,王宏起.区域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
[4]张琼妮.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模式与机制及政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4.
[5]王雪.区域科技共享平台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创建于1988年1月的毕节试验区,是为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验区。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在石漠化的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环境的恶化不能仅靠治理来保护建设。生态生存环境建设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及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比较都推动着石漠化防治区的制度创新成为必然。
理论评述
贵州经济的发展研究必须重视石漠化防治区农村经济的建设;制度的设计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考察。宏观层面主要是为经济体系中的资源—劳动力、资本的合理流动、配置创造条件;从微观的层面来说就是要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制度设计是进行产业优化升级的激励因子,在资本积累、 技术进步等产业物资基础配置下,利益机制将引导高水平的产业出现与优化。
以二元经济理论为基础,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将经济发展问题归结为工农业两大部门之间的关键问题,刘易斯经济理论的创立为城镇经济建设打下理论基础。拉尼斯·费景汉的模型弥补了刘易斯的缺陷,突出了农业发展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意义、主张。结合各国实际选择技术类型(劳动偏向)的重要性,避免片面的工业化;他们同时阐明了市场机制、企业家和政府在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都增添了市场机制、政府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推动着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建立毕节的长效机制和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诺思指出:有效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创新与促进经济增长是一互动关系。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是石漠化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欠发达的石漠化地区制度创新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利益机制将有利于应道高水平的产业出现与优化,低效的制度使产业发展处于低水平的恶性竞争、资源耗费物质浪费之中。
区位理论、人口迁移、非均衡增长论对毕节试验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借鉴作用。毕节是“老、少、边、穷”地区,区位优势弱,交通不便,应该充分发挥城市作为该地区商品和服务的中心,对农村发展起辐射和带动的作用,促进劳动力的输出和创业就业培训政策的推出;另一方面,“非均衡增长”理论强调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治区农村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防治区的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经济,发挥城市经济向农村输送商品,吸引各级资本、吸引农村劳动力而对农村产生的极化作用,并增强城市的累积效应。
毕节试验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路
(一)毕节地区基本资源状况
毕节地区地处贵州省西北部,人多地少,土地质量贫瘠,拥有土地面积26853平方公里,山地占60.51%,丘陵占33.3%,平地占6.19%,水土流失面积占58.9%,旱坡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3.1%,为贵州全省最高。人口至2006年底超过730.51万人,人口密度272人/平方公里 ,近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88%,远高于全国及贵州的平均水平,人口压力较大,人口有效灌溉面积约0.14亩,为贵州省最低。
毕节地区整体资源现状为:第一,耕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无大的改观,农村经济发展空间缩小。至毕节建立扶贫开发区以来,在石漠化治理上有了一定成效,但还未能建立一个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人口增长及恶劣的地质环境为其主要影响因素。第二,地表水漏失,采水困难,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第三,植物生产量低,生长速度慢,农业的自然生产潜力低,农业生产处于低水平。第四,土壤瘦薄,零星分散,不利于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二)毕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现状
1.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发展不协调。毕节等地“十五”、“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增长加快,第一产业缓慢下降,但工业产品仍以资源消耗型的产品占主导,而资源节约型或资源耗少附加值高的产品较少。
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据近年来的经济数据显示尽管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农业比重逐年在降低,农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增加值的比重虽有所变化,但传统农业的绝对主导地位并未动摇,资源依赖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对资源粗放方式利用方式并未的到根本转变。
3.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产品单一。目前,贵州石漠化地区农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农业内部资源消耗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农产品结构仍然是以资源消耗型产品为主。从目前贵州农产品整体结构来看,仍属资源型农产品结构。首先是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作为农产品的载体,不同产品的用地结构可以间接反映产品结构和产品的土地利用效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粮食作物所占播种面积占绝对主导地位(见表1)。
4.农业产业产出效益低,农产品产出效益不高。据2001-2010年有关数据可知,贵州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苎麻烤烟单产分别增长1.02、1.12、1.57、1.19倍;而贵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一半以上,但生产的农产品产量占总产量不足一半水平。因此,可以认为毕节地区粮食作物利用土地的“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
5.城镇化水平不高,无激励机制,影响农村城镇化进程。毕节地区发展单一地依靠有限的资源禀赋,新型产业、技术密集产业成长缓慢,农业产业程度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必须大力发挥防治区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建立激励农副产品再加工及其相关产业转型的有利机制。
(三)毕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毕节地区发展农村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经济的具体措施,提炼试验区“顶坛”模式、复合模式、五子登科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等模式中的试点经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把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治理生态环境、搞活农村市场作为发展重点,加强政府在农村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中的组织和管理职能,最终走生态、经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对“生态系统、经济、社会”三大系统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一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农业人口转移,给土地和社会经济减压。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发展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采取生态公益林和生态经济林相结合,提高经济林比重,扩展建设“万亩纤维林”、“万亩桑蚕”等绿色产业基地。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劳动力转移方向,改变生产生活的方式,加快民族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毕节实验区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策略
(一)石漠化防治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石漠化防治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一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或附加值过低;二是发展代价过大,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物耗、能耗过高,资源浪费过大;三是低水平竞争,由于技术和知识含量偏低,销售渠道控制权不足,企业规模过小,基于低劳动力成本的价格竞争较多,内耗严重;四是资本流动方向不明确。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政策的调整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改善,有的必须有赖于基础制度的建设才能逐步得到扭转。有效的机制将引导高水平的产业出现与优化,初始低效的制度使产业停留在低水平的恶性竞争,资源耗废、生态恶性循环之中,石漠化防治区的经济增长必然是制度经济学最佳应用制度框架下生态经济的增长,通过激励型制度和强制制度,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以约束组织及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加大毕节试验区农村经济政策扶持力度和金融制度创新
1.增大财政支付倾斜政策支持力度。财政扶持政策表现为对粮食、农机良种进行补贴,向减少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倾斜。石漠化深度地区增加教育“两免一补”力度,增加粮食人口补填及内存低保补助范围。
2.调整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毕节试验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合理地利用开发是控制关键,以加勒特哈丁提出“公地悲剧”模型为分析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重要借鉴,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方面存在三种观点:公有产权制度、私有产权制度、自主组织与自主管理。结合实际,公有产权制度更有利于毕节试验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对私有产权资源控制的力度应增大法制的规范和激励方向,有效补偿和惩治,加强法制化建设,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和防治开发;同时建立促进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减少土地承载力等方面的有效政策。
3.实行公开制度,推进生态补偿或赔偿的法律化。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严厉打击和查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毁坏水利设施和基本农田、非法征占农田用地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4.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支持体系建设。首先,加大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完善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其次优化金融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开展村镇银行,组织小额农村信贷,多渠道增加循环经济农户资金投入,积极多元化推进农村经济转型。
5.促进交通运输、物流业的发展,政府增加投入加快经济转型。充分利用毕节地理优势,加快城镇化步伐,政府指导加强物流产业建设,在激励机制下向高层次推进产业结构,使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方向发展,以及依赖人力资源和各种专业知识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使资源耗费生态负重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型产业转变。
6.大力推进农村小城镇发展,繁荣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和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首先,应该在各自的职能和能力范围内,为防治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帮助和服务。在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建设、危房旧房改造、子女上学就业、卫生服务站等社会事业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并加快发展。其次,搞好农村市场建设,为农民定期的乡镇集市贸易提供服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再次,完善和保障区内农民生产生活的制度安排及充分的创业就业机会,为促进区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做好技能培训,提高其生产生活的本领。
总之,只有从有效地解决石漠化防治区脱贫发展和生态失衡的矛盾出发,通过加大支持力度和各项政策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寻求石漠化防治区生态和谐、经济持续发展的正确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第十四辑)[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雷明等.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贵州毕节地区的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贵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7
4.贵州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09-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布和朝鲁.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M].民族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09-02
Abstract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how to crack problems of poor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productivity force,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transformation,is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innovation schoo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i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brought about a lot of influence were analyzed and expatiated,and tak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the practical way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ere explored,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building a complete working system,establishing multi service platform,seeking more investment subject.
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practice;countermeasures;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时期,需要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促进内生增长,其中最主要措施之一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此背景下,农业高校作为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断优化各项科技投入资源,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然而科技成果实现的转化效益还远远低于科技投入。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大约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但是转化率仅有30%~40%,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平衡[1],转化驱动力弱,转化途径效应不明显。如何破解农业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力、不畅的难题,探索其有效转化途径,是创新强校及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
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给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 机遇
1.1.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我国农业已经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实质是科技农业,以现代科技引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2]。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农业发展已进入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高校是服务农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和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以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科技创新确定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为现代农业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这就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明确了加快推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实意义。
1.1.2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有力的法律保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国家及部分省市已陆续出台了一些政治措施,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创新创业,调动了各类创新主体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动性。2015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施行,将加快高校科研潜力的释放,促进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创造性。2016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重点从促进研发机构、高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等3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细化。
1.2 挑战
近年来,各涉农高校在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积极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西农模式”“雅安模式”“新农民学校”模式等[3],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自身局限性,导致部分优秀成果没有达到很好的转化示范。因此,如何加快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加快其转化必须面临的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总结多年培训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培训工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工作,探索创新型农民培养模式
2014年3月,在昌图基地成立了昌图新农民学校,截至目前,生猪养殖从业人员培训已覆盖了9个主要乡镇,近2年先后在黑山、西丰、法库、铁岭等县区针对主导或特色农业产业推广新农民学校培训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围绕辽宁省农业区域特点,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培训模式,即“请上来”到学校,以“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青年农民上大学”“农民企业家培训班”等多形式的中长期培训班开展培训;“走下去”到县区开办“新农民学校”,到乡镇开展“两动式”基层培训,即农民走动学习,专家按乡镇滚动授课。通过“新农民学校”培训模式,构建初、中、高三级的“金字塔型”多层次的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体系,实现培养新农民,培育新市民,不断为农业科技服务注入新鲜血液,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养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储备。
3 对策
3.1 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完备的工作体系
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自然环境、市场环境、农民接收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有区域性、周期性、公益性和社会性[8],特别是具有一定的科技风险性[9]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10]。这就需要农业高校有稳定、长期、可行且具有激励作用的运行管理机制。首先,需要正确定位,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方面是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协同创新。其次,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构建一个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从组织、平台、队伍、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再次,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励教师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11]。
3.2 建立多形式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产学研紧密结合,需要建立有效的、不同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农业高校通过整合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或成果转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加快培育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对其加强指导和监管。也可通过建立网站、微信、QQ群等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探索新的科技成果传播途径和方法。
3.3 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寻求更多投资主体
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建议国家通过补助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各农业高校要积极与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地方确立高校专项科技服务配套经费。还可争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等的社会资金的支持,拓宽投融资的渠道。
4 参考文献
[1] 何淑群,古秋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关键策略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213-214.
[2] 张来武.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三农”[J].中国软科学,2014(1):6-10.
[3] 李澎,岳喜庆,王海龙,等.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310-311.
[4] 李东,李澎.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9(4):20-21.
[5] 刘双清,胡泽友,王奎武.农业高校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5,15(1):44-47.
[6] 杨帆.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15.
[7] 杨冬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路径探析:以驻济高校为中心[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4,10(1):10-13.
[8] 杨征,陈淳,孙雄松,等.影响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3):67-69.
孙杰① SUN Jie;刘洪久② LIU Hong-jiu
(①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南京 210042;②常熟理工学院,苏州 215500)
(①Jiangsu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Nanjing 210042,China;
②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zhou 215500,China)
摘要: 论文从科研事业研究机构、地区整体科技状况和大中型企业科技状况三个方面选取了12项指标代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并且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影响区域GDP产出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为区域科技人员的数量和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费用。
Abstract: Twelve factors are selected from institut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reg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nditions and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onditions. And by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nomic output and the factors. Empir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quantity of regional researchers and R&D investment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re the main and positive factors to drive economy.
关键词: 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实证分析;政策研究
Key words: innov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regional economy;empirical analysis;polic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61-02
作者简介:孙杰(1961-),女,江苏南京人,毕业于江苏省委党校,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
0 引言
创新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1]。探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可为地方政府制定科技创新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Hsu等认为政府应解决促进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关于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2]。Bye等发现在开放的经济体中,由国际贸易带来的知识对国内创新的作用超过自身研发的投入[3]。Trippl认为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创新机构、教育机构、技术中介组织和区域内的企业[4]。国内学者唐德祥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和固定资本投资、劳动投入、科技创新投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5]。陈世海根据经济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耦合关系和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6]。张斌等采用同样的数据,利用Translog函数,发现技术转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大于R&D投入的作用并且可以加强R&D投入的效果[7]。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了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从系统的角度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较少。
1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着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数据可获得性的原则,从投入产出的角度选择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如表1。
2 构建模型和实证分析
为了定量研究科技创新影响因素与经济产出间的关系,我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b0+b1X1+b2X2+…+b12X12 (1)
其中,b0为常数项,b1,b2,…,bn为回归系数,Y为因变量,X1,X2,…,X12为自变量。
将归一化后数据代入SPSS软件,采用逐步回归,可得模型的回归系数。输出结果见表2所示。
根据标,回归方程为:
Y′=0.021+0.529X10′+0.441X6′ (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初步建立之后,还需要对模型进行各项检验分析,以确定模型是否合理。
2.1 经济学意义检验
从指标选取上看,逻辑上应当所有的指标都对产业经济的产出起正向驱动作用,而实证模型符合要求。
2.2 统计检验
①拟合优度检验。根据表3的数据可知:R2和调整R2均接近于1,所以模型在整体上拟合较好。
②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当P值?燮0.05时,|F|?叟F0.025,即我们应认为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通过表4可知:P=sig=0.000,则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
③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由表2可知,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sig都大于显著水平5%。因此,它们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2.3 计量经济学检验
①自相关检验。根据表3,由于DW=2.164,其值接近于2,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通常当DW的值在2左右时,无需查表,可直接认为模型不存在序列的自相性。
②异方差检验。回归方程的各影响因素与残差的等级相关系数rs和P值见表5和表6。
根据表5可知对于X6’,有rs=-0.068且P=0.803,则可认为残差绝对值|ei|与自变量X6′不显著相关,故不存在异方差;同理,根据表6可知对于X10′,有rs=0.076且P=0.778,则可认为残差绝对值|ei|与自变量X10′不显著相关,同样不存在异方差。因此,可认为模型通过异方差检验。
③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仅有16年的数据,样本容量小于300个,X6′和X10′的方差扩大因子VIF大于10,所以影响因素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但由于其对预测效果影响有限,所以不做进一步检验。
综合以上分析和检验,我们可以认为模型具有有效性和稳定性。
3 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两个因素对GDP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公式(2)对公式(3)进行反归一化。
Y=-11.6652+0.001532X10+0.005381X6 (3)
由公式(3),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费用每增加10000元,GDP的增加值为153200元,地区科技人员的数量每增加1人,GDP的增加值为538100元。简单推断,为推动经济的发展应当优先增加科技人员的数量,其次是增加企业的研发费用。但我们根据前述的分析,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实际上人员的增加导致费用也将增加。因此,对于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费用。
参考文献:
[1]Adams M. Sustainable packaging is a brand loyalty issue for Australians[J]. FOOD AUSTRALIA, 2009, 61(12): 514.
[2]Hsu G J Y, Lin Y H, Wei Z Y. Competition policy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n era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J].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8, 21(8): 826-832.
[3]Bye B, Faehn T, Grunfeld L A. Growth and Innovation Policy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Should You Stimulate Domestic R&D or Exports?[J]. B E 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 2011, 11(1).
[4]Trippl M. DEVELOPING CROSS-BORDER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KEY FACTORS AND CHALLENGES[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10, 101(2): 150-160.
[2]陈伟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定位与路径选择,广东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