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37: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兴经济发展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电工新技术;必要性;前景;展望
引言:电工技术学是涉及电工制造及生产的重要工程学科,是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和应用的科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距今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已扩展了多个分支学科的工程技术领域,更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主要标志。电工新技术的发展与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指引着电力技术科学的发展。
到20世纪下期,在国防、工业发展及科学实验的实质需求推动下,结合众多新型材料及创新理论的科学技术,发展了多种电工新技术,是最具有生命力且活跃的重要分支。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一些传统行业技术上的改善发挥了极大的影响作用,革新性的改变了电力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和其它工业的发展,一部分甚至发展成了新兴产业。我国的电力技术及设备在不断更新、提高、进步中,新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电力能源产业获益匪浅,能源结构也得到改善,对提升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大有裨益。
1、电工新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及能源的协调是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也由此诞生了电力新技术。就我国目前的资源状况、供电质量及对电力的需求性,加强、发展电力新技术极具必要性。
1.1燃煤发电是我国目前主要发电方式,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劣势是不容忽视的:耗煤量高,产量较低,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大,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相比发达国家,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发电量,科学改革、创新发展电力新技术是重要关键。
1.2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工厂、企业的增多,对用电量的需求性越来越大,对能源的索取相应增加,但依照目前能源增长的情况,根本满足不了。因此,对目前的传统技术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放大能源使用率。
1.3针对我国目前的能源特点及技术,电力技术的全面发展、改革和提升都是刻不容缓的,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涵括如何高效的燃煤循环技术、水力发电和风能太阳能发电的技术、核能发电技术及磁流体发电技术等,目前这些技术已在初用阶段,但还需大程度的深入开发,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2、我国的电工新技术发展
随着社会科技创新的发展节奏,电力工业也发展较好。结合电力新技术,可以改进我国的供电能源结构,也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下面是针对发电技术及材料的分析。
2.1超导体和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六十年前研发出了实用超导体,开始适用于电工生产领域,后来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其优越性逐步替代了其他材料,在电力生产中有了较高的地位。半导体的发现和使用,为电力设备提供了各种电子类元件,为电力行业设备的自动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电力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1)电磁场的数值计算是电力设备发展的研究重点,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原本需要复杂分析、精密实验的问题简单化,推进了电力设计的发展。(2)电机控制的全面、自动发展与数控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提升电机系统的全面功能应用。(3)能源扩展、用电效率及能源使用率都离不开电子技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展望电工新技术的未来
电工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如何开发新能源并能相互运用有以下几点。
3.1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作为最伟大的可再生能源,获取方便、不受限制,可以无限索用,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已为产业的发展博得了很好的成就,是电力新技术能源开发的重点。
3.2风能发电技术。风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清洁性和环保,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成本低廉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广泛存在拥有巨大潜力,可长足发展的开发领域。风能发电技术的规模化发展,为我国的电力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3.3核能发电技术。核能是利用核裂变所产生的能量发电的技术,对环境无污染,也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世界上的核燃料相当丰富,且价格低廉,体积小能量大,不会受到任何经济影响,使发电站建设成本降低。核能发电与电工新技术的结合,它的便利性推动了新兴电工产业的发展。
3.4水力发电技术。水利发电是成本低、发电速度快且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我国已在多处易发生洪水的地区建设了水电站,不但最大程度的利用了水资源,还能控制洪水泛滥,保证人民财产人身安全,是非常值得推广发展的发电技术。
3.5磁流体发电技术。磁流体发电是将热能转换成电流的直接发电方式,是一种新型、高效且低污染的发电技术。它的持续发电时间可长达数百个小时,发电功率最高可达几万千瓦,相比以煤炭发电的方式,磁流体发电技术的利用以及产业化发展对我国的电工新技术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现实意义。
4、电工新技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良好,电力事业为国家济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加强电工新技术的发展,是具有必需性的。同时也能促进电工制造行业、新型交通运输和高科技医疗技术的发展,这些行业都需要大力的研发电工新技术来推动各种先进理论、新科技以及新型材料在如此庞大的需求中问世,需要逐步对行业进行技术的创新改革。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传统的行业受到了电工新技术的感染而发生革新性的变化。
5、小结
国家需要不断的发展进步,未来的生产模式会逐步被科学、脑力劳动来代替劳动生产。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对国家的电力发展事业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就目前我国的能源情况和电工技术的特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仍需加大对电力新技术的研发,以至我国电力事业能更好、更快的协调进展。
参考文献
[1]严陆光.二十一世纪若干电工新技术产业化展望[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1,20(1):1-10.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90 -02
一、当前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二、中国银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
从经济总量来看,当前经济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滑,呈现微通缩形态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貌似与政府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实际却大相径庭。政府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但这需要在投资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能够接过投资拉动增长的接力棒,在这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发生深刻变化
2014年股市上证指数由2122.13点上涨至3239.36点,涨幅高达52.87%,雄冠全球,民间借贷、影子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以余额宝为首的网络“宝宝”军团一度占据媒体焦点的头条,在金融市场中大肆抽离商业银行的资本,存款向其大量流入,对传统银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商业银行第一次面临着新兴行业的挑战,不进则退,很显然,在创新的社会中,银行业将面临着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转型挑战。
(二)客户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客户群体从60后延伸到00后,银行客户的金融行为正在不断变迁。尤其是年轻客户希望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在意用户体验,对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很高要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户获得银行服务的方式也大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客户借助移动终端来享受金融服务,网点不再是最重要选择。同时,客户也逐步从注重价格转变为更加注重价值体验,产品竞争将升级为品牌和服务的竞争。
(三)盈利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在“新常态”经济形势的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在逐步实施。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媒体表态,将大力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并要在两年之内看到结果。央行随之分别在2014年第二季度两次实施定向降准,第四季度降息, 2015年第一季度又接连降准降息,以刺激大市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行进的大背景下,将面临利差缩小、利润降低的挑战。
(四)经营管理发生深刻变化
国内外经济下行大大加重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同时,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为转移成本压力,可能主动选择将贷款投向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企业,而偏好稳健的客户将可能被放弃。这种逆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诱使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下降,信用风险增加。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型国有银行的利润增速下降到了1%左右。三是资产质量下降但可控。受实体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上半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76万亿元,新增不良贷款3222亿元。
(二)运行新亮点
我国银行业总体保持平稳的经营态势,也呈现出不少亮点:一是资产结构调整。银行业调整生息资产结构,发展投资类和交易类资产,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二是收入结构优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显着提高,银行业盈利来源不断丰富,资产托管和收付委托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各类理财等业务,正成为重要的收入增长点。三是发力“互联网+”。银行系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支付、结算等基础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更是涉及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等各项业务。四是综合化经营提速。五大行基本形成以银行业务为主,基金、信托、保险等非银行业务为辅的综合化经营架构,各类银行也纷纷紧随,综合化经营盈利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
(三)转型新变化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格局的持续深刻变化,中国银行业积极推动战略转型,并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差异化经营特征日渐显着,同时也迎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增强。、二是加快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作为助推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要金融力量,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全面打造服务互联网生活、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贸易的数字化银行。三是“走出去”效益进一步提升。
(四)管理新重点
新常态下,银行的管理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一是探索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6月交通银行成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家试点银行,推出了将探索引入民资、探索高管层和员工持股的混改方案,标志着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已经拉开序幕。二是积极推动提高银行专营化水平。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推进专营部门改革,实现业务合理集成,缩短经营链条,缩小管理半径;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五)服务新机遇
我国银行业始终以服务国家建设作为基本职责和天然使命,按照“十三五”规划重点,主动将业务发展与国家战略实施相结合,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同时,抓住蕴含的新机遇,
四、“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的建议
(一)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创新
滴滴打车在两年内用户数猛增至2亿人,大众点评仅上半年业务增速达300%,从马云到马化腾,从支付宝到财付通,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未来,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的创新主要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其一,加快研发时效,致力产品创新。余额宝的出现为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存款威胁,迫使商业银行也研发创新产品与之对抗。银行业在把握互联网思维方向的同时,要致力于加快延伸产品的研发推广时效,在产品组合创新、功能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利用传统银行业深厚根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拓展新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通过平台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客户优势,拓宽客户基数。其二,持续扩大移动终端消费群体。手机银行是网银产品的延伸与创新,就目前而言,虽然在内容上没有网银丰富多样,但其可携带的便捷性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有助于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因此扩大使用银行移动终端产品的消费群体,不仅有助于业务拓展,还有便于银行业更及时得到用户信息回馈,是银行业的一条发展之道。其三,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创新以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是银行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经之路。未来银行业为客户提供的是更丰富的价值以提升客户的生活品质,从产品、服务、客户端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二)智能化银行
银行业要改革不仅要在思维上转型,还需要技术和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即银行服务的智能化。目前,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商业银行要想抓住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就要顺应潮流,取长补短,开拓创新。高智能化的自助终端机可以解决很多柜面上非现业务,机器的效率要大大的高于普通人类,智能化系统解决了终端的业务,银行业柜面人员的数量会减少,银行人员将更多转化为承担客户沟通环节,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创造更多的服务收益。通过技术革新带来的经营模式创新全面提升银行业的核心金融服务能力。
(三)拓宽获利渠道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存贷差将会越来越小,回首2015年的数次降息,存贷款利率同时下降,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开,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使得利差收窄,银行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利润来源。首要提高中间收入的环节,提高中收对冲利差缩小带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场会变得更加开放,投资市场的产品也必然会增多,这些产品尤其是新产品普遍知名度较低,而中国人的理财方式过于保守,并不会去关注,即便它的功能全面风险可控,却缺少一个让大家知晓的平台。而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占有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这些新产品做代销渠道,向客户发售,银行则赚取佣金。未来银行在硬件上要拼技术和产品,软件上要拼思维和人才储备,因此未来的银行将会更加充满竞争性,不仅是在发展战略上还会是在人力资源上。
五、结语
新常态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将更多以价值为导向,从单一提供金融服务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价值服务,这种变化用两句较为通俗的话来总结,便是: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管家,也要做客户的生活管家;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帮手,更要做客户的生活帮手。一个新战略的成功,一定是基于市场、客户本身的需求的,它本身就存在于市场之中,银行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切入并执行这一套战略。不管是自建平台,搭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也好,还是与异业合作,在特定的市场领域中展开合作,只要出发点都是基于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力量给客户更好的服务、更有价值的产品,并随之慢慢赶紧固有的公司价格和产品体系,最终都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连平.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4,(09):32―35.
[2]李仁杰.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J].中国金融,2014,(20):16-18.
[3]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Z].中国银行业,2015,(06).
[4]李志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D].复旦大学,2008.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的结构以及发展的方式亟待转型,而金融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核心动力,也在进行着转型,以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变化。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主体之一,也正经历着“新常态”的考验,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作为金融业中服务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持农业服务主要力量的重任,在一些农村地区农商行甚至也是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因此,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转型的农商行来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商行必然会涉及经营模式、金融政策等方面的转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二、文献综述
经济增速下行是经济新常态一个表现特征,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环境,潘美丽(2015)给予经济新常态,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国银行业整体的机会和威胁,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的优势及劣势,认为经济增速减缓加剧了金融风险,同时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业推动着金融业态的重构,银行业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转型,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而在我国,在金融市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农商行来说,郑权(2014)指出,在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农商行必须得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有适合劣势,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调整和优化物理网点,同时对农村市场进行细分,开拓目标市场,加强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农商行的竞争优势。诸小龙(2015)则从市场细分角度出发,认为可以寻求农商行发展的突破口。因此把市场具体分为了农户市场和高校市场,因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加之农村人口的外流,未来的市场也将会是年轻人的市场,故应注重高校市场,占据市场份额。
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徐照宣、史小超(2015)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角度,分析了县域农商行的发展环境、发展模式,认为通过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控制政府干预以及加强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等方式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实现农商行自身的更好发展。
陈定华(2012),陈智慧(2015)等则认为在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背景下,都提出了农商行应运用互联网,开发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务,以吸引客户,挖掘客户,从而提高农商行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面对经济新常态,银行业转型以适应经济经济新常态变化,而农商行作为银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商行也应适应这种变化。但鲜有文章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分析农商行的转型。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新常态视角出发,通过SWOT分析,挖掘农商行转型的突破口,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农商行转型的SWOT分析
(一)农商行优势(S)分析
农商行前身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并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不单仅为农村金融服务,也为更多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农商行通常是由当地原来的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而来的,有一定地缘优势,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在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中有着相对的优势。
同时,农商行始终立足服务农村金融,是普惠金融、支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获得了国家在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
(二)农商行劣势(W)分析
面对经济增速的下行,农商行也受到了影响,并且农商行由于服务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其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从2014、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机构类的季度数据来看(如图1所示),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在2015年第四季度达到最高2.48%,这与经济下行相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信贷员风险意识的不足,业务操作不规范的缺陷。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整理。
同时,与其他银行机构相比,农商行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加之现农村环境有所改善,很多农民不再将资金存放银行,而是进入资本市场,获得保值或更多收益。
(三)农商行面临的机遇(O)分析
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以及消费者的需求逐步增加。从整理来说,我国2014年第三产业增长8.1%,同时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8.0%,两者均高于当期GDP增速。从中小企业到城乡居民,其对金融需求都快速增长,因此就需要农商行把握机遇,满足客户需求,提供金融服务。
同时,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给予农民补贴,减轻农民负担,这就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更加充裕2。其次,普惠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推广,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增多,农民思想的转变,贷款需求旺盛,都为农商行提供了很好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可以让农商行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城镇化建设,并从城镇化建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农商行面临的威胁(T)分析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放宽,一些小额信贷公司及村镇银行陆续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向农商行发起挑战,市场竞争加剧。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使农民资金投资不再受之限制。加之2011年来,我国银监会从技术指标层面上加大了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及风险性等方面的监管,从而农商行的经营难度加大,面临挑战。
四、农商行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依据SWOT分析,得出下列SWOT分析矩阵,并得到相应的战略:
依据农商行SWOT分析矩阵,可以得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首先,根据S-O战略,农商行可以依靠地域优势,积极满足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根据农商行未来发展,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特色,在满足东堤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农商行也应立足于农村金融服务来满足旺盛的农村金融需求。
其次,依据S-T战略,农商行在立足于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应开拓新市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商行应进行具体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有针对地开展金融服务,从而应对金融市场中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
再次,根据W-O战略,抓住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机遇。由于农商行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同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可以建立补偿机制,使农商行主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且帮助农商行参与地方经济的基础建设,提升农商行竞争力。
最后,根据W-T战略,在面对监管从严的外部环境下,农商行从自身出发,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不同的发展形势下,谨慎扩张投资、贷款,同时加强信贷业务员的培训管理,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并注重优秀人才的培育,服务广大客户,从而提升农商行的品牌。
参考文献
[1]任志龙,张军.农信社向农商行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金融,2012(06).
[2]郑权.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J].新经济,2014(02).
[3]潘美丽.给予经济新常态的银行业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11).
[4]诸小龙.浅析农商行从细分市场中寻求突破的方法[J].现代营销,2015(10).
[5]徐照宣,史晓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商行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5(06).
在我国, 基本上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制剂室。以前, 制剂室由于具有用药灵活、批量少等诸多优势, 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如科研、教学等的需要, 为患者的用药提供了便利, 也为医院带来了一定的收入, 但现在由于制药工业的迅猛发展, 医院制剂存在的问题便显得越来越突出, 在制药工业的冲击下, 制剂室的减少, 制剂所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的减少, 对于医院制剂来说, 要想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中继续生存, 转变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1 医院制剂的现状
1. 1 制剂改造投资大 由于医院的工作重点是临床医疗, 对于医院制剂的投资并不高, 因此对于不同的医院来说, 制剂室的规模和硬件条件等都不尽相同, 可能刚刚满足要求。近年来, 国家要求对医院制剂室进行改造或新建, 基本要求是3000 m2, 估计投资可能需要1000万, 这样的投资对于一些基层医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因此,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医院来说, 这样的要求难以承受[1]。
1. 2 生产设备利用效率低下 近年来我国颁布的医疗制剂标准中明确规定, 注射用水等的制备需要经过多效蒸馏水器制备, 且要符合临床规定。国外在40年前就开始配备了这些设备, 但国内医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使得这些设备的生产效率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如大型的多效蒸馏水器的使用, 由于一次生产就可满足长时期的要求, 因此, 这些设备多为闲置, 利用效率不高。
1. 3 制剂实验室不完善 许多医院由于投资的问题, 并未配备制剂实验室或所配备的实验室并不符合临床需求, 因此, 对于临床上制剂所用的原料等不能进行相关的检验, 也无法保障其安全。
1. 4 制剂的有效期短, 合格率低 对于医院制剂的质量问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对国内多地多家医院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医院制剂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大容量注射剂占了整个药品批次的一半以上。按照规定, 大输液的有效期应为半年, 小针剂的有效期应为1年, 但实际上, 多数的医院并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有的有效期甚至只有3个月[2]。
1. 5 品种单调, 缺乏特色 对于医院的制剂, 多数生产的都是利润较高、需求量较大的品种, 与大规模的制药厂的品种相似, 因此, 医院制剂由单纯的产品供应到技术开发的转型较为困难。
1. 6 包装材料重复使用, 安全性难以保障 最近颁布的验收标准明确规定, 对于大容量注射用制剂的包装等不可重复使用, 不可使用外购的软包装袋, 而目前医院制剂仅仅在医院内部使用, 并不能保证做到彻底的消毒和灭菌, 并有严重的回收再利用的现象, 严重地影响到了注射制剂的安全性, 且多数供给医院的外包装袋生产厂商也并不能提供可证明其安全性的有效证明。
1. 7 管理体制未达到要求 目前, 多数的医院由于并没有配备与药厂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在制剂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方面也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 导致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从而不能保证制剂的质量安全。
2 医院制剂的发展前景
2. 1 逐步转向工业化生产 目前针对国内医院制剂存在的问题, 国家也多次颁发了制剂许可证, 并严格规定了制剂的要求, 同时也对一些生产规模或生产效率难以达到要求的制剂室进行了撤消, 这就意味着不满足相关要求的制剂室可能将逐步被取代。最近实施的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 医院制剂的生产范围是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并不供给的药品, 并要通过省级卫生部门的审核, 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药厂生产的药品重复的现象。因此, 医院的制剂室只能是药品生产制剂的补充形式, 并转向对于市场缺乏的药品的生产或制备临床需要的完全肠外营养液[3]。
2. 2 将生产方式由供应保障型转为技术开发型 对于医院制剂来说, 现在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一定的药剂制备, 应从满足当前法律法规所提出的要求方面出发, 整顿资源,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开发临床新剂型。由于医院的制剂来自于临床, 应用于临床, 因此, 其安全性、有效性更应符合相关的规定, 这是医院制剂生产模式转型成功的关键。同时由于医院制剂与临床的关系更近, 并且更加灵活, 因此, 可以考虑用于临床新药剂的研发, 国内使用的许多临床新剂型就是以前的医院制剂。
2. 3 发展特色制剂 医院制剂应该以目前的验收标准为准, 进行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的升级, 如建造必要的制剂室, 以符合现行的规定, 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争取能通过相应的验收, 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发展自己的新药剂。
对于临床上反复使用的, 已成为非标准制剂的传统制剂, 可以利用现在的新技术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 以符合现今的临床需要。据调查, 许多临床使用的儿童制剂, 虽然使用频率较高, 但有的不易买到, 因此, 医院制剂室可以将其制成适宜于小儿服用的药物, 必要时可调整浓度以达到安全的效果。
综上所述, 医院制剂在现在的新形势下, 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 不断地更新自己, 发现不利自身发展的因素, 并加以改造, 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剂, 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发挥新形势下应有的价值, 才能在改革中继续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杨丽萍.浅谈医院制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5):92.
1、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尽管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石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速度却不尽人意。其主要表现为研发能力及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人才培养和利用都不充分。这也是当前很多技术依赖国外、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几乎100%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发电设备的90%、医疗装备的95%都依赖进口,此外绿色低碳环保关键技术的75%也都靠进口。另外,科技成果与产业直接连接较差,研发与应用严重脱钩,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我国高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为25%,产业转化率为7%,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国家“863”计划已经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中,得到应用的仅占38.2%,真正形成产品的只有10%,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只有2.5%,近90%的科研项目都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如何培育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和能力,尽快取得关键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难题。
2、市场培育困难。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市场培育困难主要是因为:一是产品成本高。如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常规火电的3—4倍,且主要靠外需和国家政策补助维持。二是服务设施不配套。比如电动汽车的推广,因其缺少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充电场所),既使生产了车也卖不出去,跑不起来。据报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可达几十万辆,去年销量仅万辆。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国产的新产品出来后,消费者不信任,尽管我国的高铁、通信、大飞机、汽车及许多高技术产品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舆论、广告、诚信问题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使得群众更相信国外品牌。四是市场发育不健全。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培育市场的措施,对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市场培育力度还远不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有待加强。五是产能过剩。当前,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各自为政一哄而起的重复建设更容易造成产能过剩,给新兴产业的市场推广带来更大困难。
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
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形成瓶颈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为:一是科技体制急需深层改革。当前改革面临的难题是:科技储备不足,创新研发能力亟待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导向不明(高校科研过于强调论文学术水平、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忽视经济效益,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投入产出低效等问题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新技术产业化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产学研结合协调机制很不完善,科研既与市场脱节又与企业脱节。企业参与研发的成果只能作为科研样品难以商品化市场化,无法构建起持续研发的动力机制。科技体制深层改革方向之一是学习发达国家,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政府管理缺乏宏观协调机制。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对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和协同互动关系把握不准,往往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同时,由于体制上部门分割严重,决策协调难度较大,画地为牢、政出多门、措施不配套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技术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商业上和国际竞争中贻误战机,最终落后于人。例如, “三网融合”喊了十几年,至今仍困难重重,其中电信/广电存在的利益冲突,体制分立是根源,使许多领先技术无法及时推广而丧失产业化良机。铁路与民航,煤炭与电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国有与民营之间的冲突也有类似原因。此外,节能环保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机制、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和协调机制等也不够健全,都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瓶颈制约。
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都与当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和政绩竞争环境仍未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情况下,将会驱使各地方政府本能地选择要素投入式短平快总量增长模式而非科技进步后劲增强式渐进质量增长模式。因而经济工作重心明显地倾向于前者,表现为抓要素投入,规模扩张总量增长不遗余力,实实在在;抓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有气无力,虚张声势。规模扩张增长模式的偏好和大手笔投入带动的中间需求,又给资源和房地产产业等低技术产业带来了短期的繁荣,而简单低技术产业的过度繁荣发出错误的利益导向,本身就会抑制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如果简单低技术(如房地产)就能轻松获取暴利,谁还愿意去做那费力却获利缓慢的自主创新?房地产暴利的示范效应,吸引企业和资金趋之若鹜,一度使中国进入狂热的全民炒房时代。当普通百姓都把炒房赚钱视为真理的时候,比百姓更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大量进入房地产业及近年来央企争相当地王而非当创新尖兵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政绩竞争对经济总量扩张有短期的积极效果,但对科技进步和推动自主创新作用却是消极的,是产生发展思路误区,导致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和新兴产业市场化推广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的基本思路
1、创新动力和能力是推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因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的研发能力是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种能力主要来自研发主体的创新动力。用体制机制设计激活研发主体创新动力是政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恰恰是很多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尽管国家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出台了大量扶植政策,并提供相应财政支持,却难以有效激活其创新积极性。多数企业的投资取向更热衷于扩大生产规模,对创新研发投入却非常吝啬。有资料表明,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只占营业额的0.5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5%。多数企业的赢利模式主要不是靠技术创新、科学管理,而是靠政府政策扶植、银行货款、贿赂关系、广告效应和其他短期行为。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的内在原因,除了自身创新基础较差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有利于激发其创新动力的利益导向环境。当前我国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正是造成环境因素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对本地落后企业实施政策保护,使其免除了被淘汰的生存压力,也就难以激发其为求生存的创新动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能够得到政府保护获取廉价生产要素的企业大多是大中型国企,这些本该是创新主力且实力雄厚的企业却表现出创新动力最差,而那些没有受到政策扶植,随时都面临着生存竞争威胁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恰恰是创新动力最强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这说明,政策保护的效果实际上起到保护落后的作用。
创新能力提升和核心技术突破需要激活创新动力,这需要相应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或设计,解决企业和产学研联盟的创新动力和能力问题。当前须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一是为自主创新选择正确的技术发展方向,从源头上尽量做到少走弯路,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高端,有重点、有步骤地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从而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二是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环节,充分发挥其市场嗅觉灵、技术捕捉准、创新动力足、反应速度快的特点,是确保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三是着力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价值为检验的科研机制。当前最紧要的是加快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完整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建立科研立项市场评价标准体系、需求导向试点制度、科研成果经济效益长期跟踪制度。四是积极探索以激活研发主体创新动力为重点的体制机制设计。通过能确保创新利益大于投机利益的体制机制设计,有效激活全民创新的积极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催生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2、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新兴产业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外因条件。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及市场培育,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和产业链延伸等,这些涉及发展环境的问题都是政府推进新兴产业进程中须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从本质上讲,调控策略仍是用利益导向机制去影响并改善外部环境,进而间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进程。而调控效果则取决于相关政策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且这又与能否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密切相关。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75-02
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解决农村资金投入问题,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通知》。此后,在中国农村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制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实行“资本”和“机构”放开,在四川、吉林、内蒙古等6省(区)试点允许开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7年3月1日,首批3家村镇银行成立,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就此拉开大幕。截至2009年底,共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其发展壮大对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内涵
目前国家准许开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属一级法人机构。
贷款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社员民主管理,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对由社员股金、积累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法人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目前,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吸收股金70亿元,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6亿元,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亿元,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5%和50.3%。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12 656万元。初步实现了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二、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的根本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金融层面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尽管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农业还很薄弱,农村还很落后,农民还不富裕,城乡差距还较大,农村地区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1.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的需要。中国银监会2008年8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仅1.54个;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截至2009年11月末,仍有2 836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405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有待提高。
2.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单一的需要。在多数地区的农村,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非信贷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结算渠道不畅,银行卡、理财、基金、保管箱、农产品期货等业务在农村推广不够,农业保险产品发展滞后,咨询、外汇等其他服务更是少有。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竞争不充分的需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截至2007年底还有两个县(市)、8 901个乡镇仅有1家金融机构,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
4.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人均贷款水平差距大的需要。中国银监会2008年8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7 7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
5.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资金外流,资金“农转非”现象的需要。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0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 787亿元,贷款余额24 355亿元,资金外流达8 432亿元。2005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 953亿元,贷款余额38 825亿元,资金外流高达30 128亿元。
上述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枝奇葩,但各地在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过程中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目前对其发展的研究尚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成熟的理论,没有成功模式可供选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不明确,机构规模小、运营成本高、硬软件落后、农村资金互助社登记注册存在困难,对其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此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基层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及金融服务等方面也还有待于加强衔接,因此央行和银监会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势在必行。
1.进一步放宽准入制度。政府应进一步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简化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登记注册手续,鼓励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应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社区性中小银行;在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建立强制性资金投入机制基础上强化政策扶持。明确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将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凡是对三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应多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如可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管理政策,盘活农村存量资产,使农民贷款有资产可供抵押;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必要情况下给予适当补贴;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继续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扩大支农再贷款的规模,准许农村地区存款利率适当高于城市存款利率等,减少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甚至吸引城市资金流向农村。
3.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高、渠道不畅等问题,应及早出台支持性政策,鼓励同业拆借合作,至少在其发展初期,拆借额应不受金融机构有无、存款余额大小的限制。同时应加快推动信息化、网络化进程、降低设施成本,通过使用熟悉当地情况的农民优化农村信贷员结构、降低人工成本,根据贷款投向合理确定利率水平。
4.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搞活农村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服务品种,积极探索推进农民资金互助社、土地银行、粮食银行的试点,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问题。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支农服务产品方式,创新开发出新业务、新产品,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5.加强监管。加强审慎监管,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立三农的市场定位。要严密监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向,坚决防止贷款投向房地产开发,严格控制单户贷款比例;密切关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定价风险,坚决防止不计成本的盲目市场竞争行为,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督导地方各级政府本着“指导而不干预”的原则,积极支持其业务发展,防止政府过多干预。
6.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将存款放贷。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制定政策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必将充分发挥“鲶鱼效应”,成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生力军,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并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以促进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进,柯常松.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5).
一、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走势.国家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情况看,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增长所推动。从今年工业走势看,相对比较稳定,总体上已增长的趋势发展. 第二,从需求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内需增长所拉动。从今年需求变化情况看,投资增幅提高比较明显,一开局就比较高,增速逐月加快,表明国有及其他投资是相当活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一样,从内需的角度看,都是两位数的增长,表明内需增长机制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进口和出口增幅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进.出口相抵,出现顺差,表明外需出现明显的回落。
第三,从运行过程看,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和较高经济效益的良好运行态势,表明国民经济继续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从效益看,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利润都曾增长趋势。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也保持增长。由此,宏观效益和通货膨胀都在良性循环区间内。
但从发展趋势看,国民经济增长出现了减缓的苗头。呈现逐月大幅回落走势。
二.社会总需求适度增长.今年以来,社会总需求在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保持了适度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需要.内需增长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减弱,因而支持了当前经济的增长。而外需,由于国际形势不好以及我们出口政策和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出口增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内需增长的加快,无论是从投资还是从消费看,都显示出政府主导的特征。在投资领域,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集体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在消费领域,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很多.
三. 结构调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各方面都比较关注。存量和增量调整都有新的进展,农业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但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反复苗头和收入分配问题的日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
在存量调整方面。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理想。种植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一是品种优化。二是布局优化。东部沿海较大幅度调减了粮食面积,集中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也加大了优质专用粮开发步伐。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煤炭行业在巩固近两年成果基础上,继续实施关井压产,企业产品平均售价上升,煤炭行业整体上扭亏为盈。冶金行业在继续做好“关小、淘汰落后”工作的同时,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宝钢、首钢、武钢宣布战略结盟,市场销售较好的产品增长较快,产品价格稳中有升.
中图分类号:TF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对环保的重视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提出,对高炉冶炼生铁中的副产品——粒化高炉矿渣的高效利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高层建筑的出现,对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需求日益增加。高强、早强、轻质、高流态性能混凝土材料的低成本开发愈显迫切。
粒化高炉矿渣(简称矿渣)是高炉冶炼生铁时排出的工业废渣。每生产一吨生铁,大约要排出300~1000kg的矿渣。矿渣出炉时经水淬疾冷,保留了微晶态高活性玻璃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物理化学活性和潜在的水硬性。由于矿渣的易磨性较差,与水泥熟料等混在一起细磨无法磨得很细,其性能不能充分得到发挥,水泥中矿渣粉的掺量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粒化高炉矿渣经过细磨后的矿渣粉用作水泥混合料,在我国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矿渣粉掺加到水泥中,掺量一般为25~50%。矿渣粉不仅能提高水泥强度,还能增加其水化密实度。为保证合成矿渣水泥的早期强度,应尽量降低矿渣粉细度,提高其比表面积,矿渣粉的比表面积应≥380 m2/kg。
同时,矿渣粉单独使用或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可等量取代水泥25~50%,采用很低的水泥用量即可配制出C50以上混凝土。混凝土中掺入矿渣粉,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及有害成分的含量,抑制混凝土绝热升温,减少热应力裂缝,为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大量研究证明,根据不同混凝土标号,用25%~50%矿渣粉取代等量水泥后,混凝土具有水化热低、耐热、防微缩、密实性好、抗侵蚀、与钢筋粘结力好、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混凝土泵送性能好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于大坝工程、水下工程、道路工程、防腐工程、大型基础工程、高层建筑工程等。此外,混凝土中由于矿渣粉的掺入还可有效地降低碱骨料的反应,防止混凝土的微裂缝,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掺有矿渣粉的混凝土以独有的性能深得建筑业的欢迎。
矿渣细磨工艺与系统
传统矿渣的应用工艺
传统矿渣的应用工艺是把矿渣和水泥熟料、石膏及其它一些添加材料共同细磨制得水泥,这种工艺的缺点是:
(1)很难有足够的极性分子和氢氧根离子新形成水化产物难以形成过饱和溶液,使得矿渣胶凝性得不到发挥;
(2)矿渣易磨性较差,共同细磨使得矿渣平均粒径较大,水化时与极性分子和氢氧根离子接触机会减少,使得其水化性能受到影响。
新式矿渣细磨工艺与系统
直至立式辊磨等细磨节能设备的开发成功,才实现了将粒化高炉矿渣单独细磨至400m2/kg比表面积以上,这极大地提高了矿渣活性,既可掺入水泥生产高强度等级、大掺量的矿渣水泥,而并不过多地增加电耗,又可在制备混凝土时等量或超量替代水泥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用立式辊磨将粒化高炉矿渣细磨为矿渣粉已被视为节能、改善环境和提高水泥及混凝土性能的最有效途径。
新式矿渣细磨工艺与系统是将矿渣单独细磨至比表面积≥400m2/kg,充分地将矿渣粉的活性激发出来。新式矿渣粉细磨工艺与系统的优点是:
(1)克服矿渣和水泥熟料混合细磨存在的矿渣难磨磨不细、熟料好磨过细磨的问题,有利于优化生产操作参数,降低生产成本;
(2)矿渣单独细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直接作为产品供混凝土生产掺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细度及掺量配制成水泥出售。
(3)单独细磨矿渣粉有利于矿渣活性系数的提高,不仅实现了一吨熟料生产三吨水泥的目标,而且解决了熟料供给紧张的问题;同时在保证水泥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水泥生产成本。
立式辊磨技术优势
立式辊磨的工作原理
立式辊磨属于外加力型辊盘式磨机。电动机通过主减速机驱动磨盘旋转,磨盘的转动带动磨辊自转。高炉矿渣经喂料装置进入磨机喂料槽落到磨盘中心,在磨盘回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矿渣向磨盘边缘运动并通过磨辊下部及磨盘衬板上部之间的碾磨区被碾磨,碾过的物料越过磨盘边缘的挡料环,被从喷口环喷出的热风吹起,进入磨机上方的选粉机,选粉机将合格的细粉选出,粗粉沿返料斗再次回落到磨盘上碾磨。选粉机效率高,分离清晰。其特点是细度、比表面积靠调节转子转速实现。高比表面积要求高的转子转速。
立式辊磨的技术优势
在矿渣粉质量达到GB/T 180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要求的前提下,与球磨系统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节电50%以上;
(2)极大地降低耐磨材料的消耗;
(3)立磨工艺采用边烘干边细磨的技术,减少了烘干机的设备和土建投资,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燃料消耗。
立式辊磨技术生产矿渣粉的特点
(1)工艺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控制简单方便;
(2)具有明显的高效节能效应,符合环保政策;
(3)能生产不同比表面积的矿渣粉产品,满足市场不同的需求。
立式辊磨技术生产矿渣粉应重视的问题
(1)控制比表面积是矿渣粉生产中最直观的手段,并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2)应充分研究控制矿渣粉的颗粒组成,并以此作为质量控制目标,确保矿渣粉活性的充分发挥;
(3)选择合适的颗粒测定仪,减少测试误差,以免误导生产;
(4)重视基准水泥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对矿渣微粉活性的影响,在标准制定中应考虑基准水泥成分的控制要求。
立式辊磨的性能与结构
立式辊磨集烘干、细磨、选粉为一体。细磨效率高,单位电耗低,烘干能力强。因而
非常适合矿渣水分高、难磨的要求,在国内立磨系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70年代末,德国莱歇公司(Loesche)进行了立式辊磨机粉磨细度的试验,得出结论如下:
(1)立磨可以细磨出不同细度的水泥,其强度随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长率随比表面积增高而降低,超过450m2/kg以后,强度增加很小。(2)改变辊压、料床厚度、风速、选粉条件等参数可以获得稳定的操作和理想的指标。
(3)立磨系统的投资较球磨系统的略高,但单位电耗和磨耗远小于球磨系统。
日本川崎(KHI)公司上世纪80年代初开发了针对水泥和矿渣的立磨。从立磨形状、挡料圈设置和选粉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以寻求可自由调节产品粒度、操作平稳和提高粉磨效率。得出的结论是立磨可以获得与球磨系统同样质量的产品,甚至更好;操作稳定、振动小、效率高,较球磨机节电35%-40%。
德国莱歇公司(Loesche)LM立式辊磨的技术性能与结构
(1)莱歇公司开创了独特的对辊联合粉磨工艺,随粉磨能力的大小,磨辊可用“1+1”、“2+2”、“3+3”不同配置。以“2+2”配置为例,将原来4个规格相同的磨辊改成两大两小,交错排列。一个为辅辊(S辊)起准备料床作用,即使物料脱气、凝集;另一个为主辊(M辊)起细磨作用。M辊位于S辊之后。辅辊为宽辊小直径,按纯滚动作用设计,即在磨辊全宽范围内与磨盘无速度差、无剪切力。对于硬质脆性物料粉磨时,仅需要压应力,故M辊设计成窄辊大直径,施以高压,较小的速度差、剪切力,以防止粉磨后的物料被压成块。
(2)设有导风叶片的LSKS高效笼式选粉机。
日本川崎(KHI)公司CK立式辊磨的技术性能与结构
(1)采用单辊自备料床的方法,采用不对称球型磨辊。辊宽方向的内侧R01大于外侧的R02,内侧的辊盘间隙较大,而且愈向内愈大,有利于形成料楔。此处为压缩粉磨区,速度差很小。外侧的辊盘间隙较小,而且是恒间隙,设计成较大的速度差,形成磨擦粉磨区,有利于细颗粒的产生。物料在盘上移动的过程中,在压缩区形成稳定的料床,在摩擦区料层恒定,运行平稳。
(2)挡料环上部设有向磨内凸出的部分,突出的距离可调。目的是缩小与辊子的间隙,增加料流流动阻力,以强制形成稳定的粉磨层。
结论
立式辊磨技术的开发成功,实现了将粒化高炉矿渣单独细磨至400m2/kg比表面积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矿渣活性,既可掺入水泥生产高强度等级、大掺量的矿渣水泥,而并不过多地增加电耗,又可在制备混凝土时等量或超量替代水泥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而且顺应了国家环保、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立式辊磨技术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的经济形势下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进程。科技型企业大部分为新兴产业,具有极强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是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当前新经济形势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创新的主体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一半以上的发明专利、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都是来自于中小企业。而科技型企业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以及激烈的竞争形势促使这些企业具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与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科技型企业的创始人一般是毕业于科研院校的高知识人才或者企业的高科技技术人员,这些群体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另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企业制度更加灵活,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很强,而且创新的成本花费比较低,转化为科技成果的效率也比较高,这些优势使得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的技术创新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激发市场活力
虽然中小型企业具有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但是科技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与其他企业以及科研院校相互合作,进行技术交流与实践合作,才有可能创新出新的科学技术。由此可见,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经济比较发达,科技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容易形成集群。例如,北京的中关村产业园等。这些同类型科技企业的集群,能够方便企业之间进行充分的技术交流、人才之间的探讨,并能够优化的融资环境,对产生多元化的创新活动大有裨益。在交流与竞争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市场竞争的活力。
(三)提供就业岗位,提高人民收入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比较迅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不断的发展中产生了很多就业岗位,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因此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科技企业对增加就业、维持社会安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科技企业更能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相较于普通企业更有市场竞争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提高就业率以及提高人民收入上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当前新经济形势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环境不够宽松
制s新经济形势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宽松的融资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经常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由于大部分企业只是由小型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在资本市场中很难找到立足之地,只能依靠民间借贷或者集资的方式来融资,使企业面临着更大的融资风险,增加融资成本。另外,在间接融资上,虽然国家为了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例如《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凸现出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立的时间一般不长,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相对不够健全,而且科技市场风云变幻,经营具有较大的风险。贷款机构与征信体系的建设制度不够完善,这些机构承担着较大的风险,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很大阻碍。
(二)法律体制不健全
具体的表现为:法律的约束力弱,效果不好。虽然政府比较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陆续颁布了一些支持性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本身的层次较低,内容也不够系统全面,只有倡导没有具体的措施,不能与市场的发展相匹配,因此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操作性低,没有针对性。在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中,只有《中小企业促进法》有比较高的法律效力,而其他的大多是地方政府针对当地发展情况颁布的,内容相对不完善而且有很强的理论性,不具有指导意义与法律效力。
(三)高科技人才匮乏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的储备。由于科技型中小型企业一般经营相对高端的科技型产业,因此具有专业知识的科技型人才对于企业现在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才招聘中,高科技人才十分紧缺,加上中小型企业能给予的待遇十分有限,因此相对一些大企业在吸引人才上处于劣势,聘请到高科技人才的概率比较低。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表示,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小、实力弱、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原因,难以将高科技人才收到麾下。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而且管理制度也不是特别完善,同行之间关于人才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即使好不容易招来优秀的人才也很容易流失。
(四)产学研合作体系不健全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科技联系紧密的科研院校等研究机构并没有提供助力。这几个部分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体系。虽然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项目,但是偏向于学术性,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难以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来促进科技的发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经费,对本身也没有益处。另一方面,由于科研院校以及研究机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少,互相缺乏信任,严重阻碍了产学研体系的建立步伐。
三、新经济形势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的途径
(一)政府要加强引导与支持
政府的扶持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有关的扶持政策,但是还有很多不足。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净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制定相关的认定办法,提高财政补贴的力度,对创新型科技给予奖励;出台相关减免税收的政策,合理降低税率,减轻财政负担。
2、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资金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针对目前融资困难的现状,政府应该查找原因,出台相关的政策改善当前的融资环境。虽然我国的科技发展时间尚短,各方面的经验还十分不足,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的优秀经验来建设我国的融资体系。例如,通过信用担保体系来筛选符合要求的企业,能有有效净化金融环境,同时促进企业遵纪守法。
3、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的措施包括:转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能,建立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机构,并对其进行资金支持;在条件允许的城市建立支持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建立完善的信息体系,及时公布相关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平等性与透明度,扩展企业的视野。
(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调控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也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将政府资金作为引导、社会资金作为主体的筹集机制,扩大创业基金规模,增加自身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吸引力;探索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与工商与税务等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信用体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以此作为吸引贷款与融资的依据;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与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充分结合。
(三)构建市场化的创新生态
科技型中小企I要根据自身的产业需求加强与科研研究院校的合作,为研究项目提供资金或者技术、共同建设研究实验室、搭建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的合作模式;与其他初创型科技企业或产学研建立创新联盟等;引导、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所具有的科研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设施提高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开放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化水平[3]。按照由企业占据主导、院校提供辅助、政府提供支持的整体原则,整合、建设具有科技针对性与专业性的技术平台,有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技术的研发、测试等服务;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权意识与创新意识,建立完善的企业维权机制,促进专业管理制度的完善。
四、结语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群体,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正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这个群体的成长将对我国的经济结构体制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顺应市场的发展,抓住发展的契机,实现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60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33
新疆地势条件和气候条件非常的独特,因此全年的降水量偏低,整体呈干旱特征,但是其特殊温差变化和湿度变化又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从而降低了一定的农业用水量,利于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
1 新疆地区节水灌溉行业现状与问题
新疆地区实行的是民族民族自治政策,所以其农业发展也是自治状态,随着近几年国家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在节水灌溉行业得到了多方面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支持,但是在实际的行业发展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1.1 节水灌溉行业现状
新疆的全面降水量比较匮乏,由于植被覆盖面积少,加之近几年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气温上升,冰川储水量减少,使得农业灌溉用水越来越少,这就给节水灌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形式越来越严峻,需要更加强大的技术设备和技术人才支持,目前,新疆部分地区的节水灌溉设备已经老化,使用年限非常久远,输水管道很多位置出现了漏水、堵塞等情况,而且抽水和灌溉设备也比较落后,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需求。由于经济发展的压力,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不断的增加,农业灌溉用水的容量就相对减少,节水灌溉行业急需注入新的发展的血液。
1.2 节水灌溉主要面临的问题
1.2.1 水资源利用率低
新疆的灌溉水渠道抗沙能力和防蒸发能力弱,受天气变化和地质条件的影响非常大,另外,由于渠道拉线长,防渗漏和防堵塞检查工作比较困难,造成了水资源浪费等问题;行业相关部门没有及时的维修和更换节水设备,节水灌溉工程的质量有待考察,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健全相关的节水灌溉设备养护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上述一系列问题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的结果。
1.2.2 配套设施不完善
最近今年,国家大力整治了新疆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工程,比较大的一个项目的就是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节水设备都进行了更新维修,但是在工程没有涉及到的地区和经济落后的地区,节水灌溉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对区域内的河流分布、河流流量、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分析,周边的节水灌溉设施不健全。
1.2.3 行业工作体制不合理,缺少政策支持
国家虽然对新疆地区农业的发展引起了重视,不断的向新疆地区的节水灌溉项目输送资金、设备、人才,但是,行业内部的工作制度和支持度却非常的缺乏,行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相关的奖励与惩罚体制不完善,行业内技术培训不够,技术共享力度不够。
2 解决新疆节水灌溉行业问题,展望发展前景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结合新疆地区的经济环境展望了未来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前景。
2.1 结合新疆地区的环境条件改革,新疆节水灌溉的发展将的到大力支持
新疆地区幅员辽阔,人少地多,本应该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地区,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发展受到限制,特别是灌溉水源方面的限制,在开展节水灌溉工作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结构特征以及区域内建筑稀少等环境有利条件,开挖输水渠,或者铺设输水管道,针对水利蒸发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多采取架设输水管道的方式,或者在渠道上覆盖上遮光板,另一个方法就是借鉴“坎儿井”的灌溉原理,增加地表渠道的深度,分区域建立一个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公用取水点,这样可以增加水的利用率,这样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也决定了新疆的节水灌溉行业将得到大力支持。
2.2 在旱作农业上发展节水灌溉,实现节水灌溉的行业的结构转型
新疆是我国棉花的主要产区,目前在此基础上开辟了林果业、畜牧业以及生态水产业,新疆的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发生改变,逐步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节水灌溉行业也要不断进行完善,在保障旱作农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其他农业产业的灌溉用水配套设施,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合理的安排水源调度,保证各个农业种植高效化生产。
2.3 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标准化,发展更多的节水灌溉示范基地
由于新疆的农业种植自然环境因素,新疆的未来农业产业链将是以旱作农业带头的多元化农业产业结构,今后的节水灌溉工程会发展起来更多的示范或者实验基地,以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升级。
2.3.1 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及功能
关于成熟节水灌溉技术的示范点,其配套实施和管理人员、管理制度都是比较完善的。主要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其他地方的节水灌溉技术创新,起到示范、激励的作用。
2.3.2 节水灌溉实验基地
主要用于对新技术的实践实验,以确保节水灌溉技术的成熟,吸纳内陆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实验,确保相关技术和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后的效率。
2.4 未来节水灌溉行业技术分类发展
多年以来,新疆的节水灌溉行业对相关的节水灌溉设备和行业人员缺乏管理,导致了“只建不管”的问题,分配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用于新建节水灌溉设施设备,但是养护资金不足,设施设备新建好了却无人管理,设施遭到损坏无人修护,没有制定的相关的管理养护工作机制,岗位人员职责不清晰,经费混乱,为了降低管理成本,首先要增加管理经费,然后发展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相结介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型和以工程节水技术为主的可控制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分类,根据不同的节水灌溉类型,调整建设步骤,实行“建”、“管”分离,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做好设施养护工作,减少后期建设成本。
2.5 提高行业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未来的行业人员更加精良
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行业技术的研发和改革,是行业生存之根本,是行业发展改革的中流砥柱,因此,未来的节水灌溉行业要增加对人员培训、学习的投资,现代最好的投资就是对人的投资,只有多多的给他们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他们的业务素质才能得以提升;另外,还要加强人员的思想素质教育,积极发挥政工部门的作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促进他们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将来,新疆的节水灌溉行业人员会更加的高、精、尖。
3 结语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是国家实行民族自治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棉、粮、油三大战备储蓄物资中棉的主要生产区,是我们应该团结和帮助的对象,为了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推动该地区的农业产业升级,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行业,不断的创新节水灌溉技术,为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水源保障,逐步向多元化、生态化、高效化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节约行业成本,为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谋利益。
参考文献
一、引 言
热泵行业是2000年前后在我国兴起的新兴产业。根据暖通行业内媒体《暖通空调咨询》分析,1999年到2002年,是热泵市场的示范期;2003年到2005年,热泵技术市场份额逐年递增,许多家电厂商适时跟进,热泵生产商和销售商逐步增多,整个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2006年以后,由于“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20%的目标,提高了全社会对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关注度,热泵技术的大众认知度和市场推广有了一次飞跃。
中投顾问《2008-2010年中国热泵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国内地(水)源热泵市场销售额为1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为30%。其中小型机组6.7亿元,大型机组(主要是北方市场)3.3亿元。热泵行业近10年的发展只做出10亿元的市场,其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
二、政府补贴体现层次性和导向性
近几年来,我国针对热泵行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明显。从2006年起,建设部、财政部连续3年补贴了3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去年《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项目》共有26个省(区、市)的130个项目上榜,其中有90个项目涉及到地勘单位擅长的土壤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技术项目。辽宁省上榜的12个项目全部涉及热泵技术,山东、北京、河北也成为开发利用热泵项目比较多的省份。
我国针对热泵行业的财政补贴早些年主要面向研发机构,这两年多补给项目方(如建筑开发商),现在开始转向终端消费者。通过补贴生产企业的销售价格,刺激用户选用节能产品。这种转变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层次性和导向性,在热泵行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都有政策的激励,对于热泵行业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三、跨部门行政许可手续复杂
热泵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和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科学的考察和严密的论证,这个过程离不开工程实施所涉及的具体政府机关的支持和协助,比如跨部门的行政审批和许可、提供工程实施地的地质和水文资料等等。
由于热泵是一个新兴行业,还没有相应的、较为完善的行政服务体系,它所涉及的跨部门的行政许可手续比较复杂。以X市2006年出台的《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为例,里边提到热泵系统施工前期,项目单位须取得“市国土局对项目建设地点的地质条件评估意见,市水务局的水资源评估意见,市规划委对井孔布局、管线布置的初审意见和市环保局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意见,市发展改革委对热泵项目进行统一审批”。复杂的程序既反映出地方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监督工程质量方面负责任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热泵产品市场推广的难度和复杂性。随着热泵市场的逐步发展,各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在积极按照市场和热泵产业发展需求,调整相关政策,积极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四、前景展望
热泵技术在可靠性方面已成熟,主要的技术突破和局限集中在应用方面。大众节能意识有待提高。热泵的技术原理是物理学中的经典循环――逆卡诺循环,它的道理――“反着提取能量”不难被理解,但是如何控制这个能量提取过程,使它能够为人类所用,却是几代科学家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才开发出来的。因此,控制技术是热泵的核心技术,它必须稳定可靠,同时适应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用户需求,才可能被应用。
五、应用范围待拓宽
热泵产品在既需要供冷又需要供热的地方最能够发挥其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任何一种单独的供冷或供热需求提供起来都不够经济,因而它在长江以南、尤其是两广一带的应用并不多。随着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热泵产品的应用地域正在逐步扩展,从前的热泵产品多为民用和商用(建筑使用),现在已逐步扩大到工业应用领域。比如某公司在煤矿等煤矿作业区的示范项目,通过利用采矿过程中伴生的矿井涌水中的能量,为矿井口送暖风和提供洗浴热水,而像污水源热泵和海水源热泵这样的热泵系统,由于污水和海水的成分比较复杂,直接利用有可能腐蚀机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是直接引用已处理到二级排放标准的污水,由热泵机组对其进行能量提取。
六、功能及性能扩展需求
以热泵热水器为例,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从前热泵热水器的出水温度只能达到45℃左右,这样的温度只能用来洗澡,用来采暖温度稍低。现在,经过技术改良,有些热泵热水器的出水温度可以达到55℃-65℃,基本能够满足采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