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会实践理论

社会实践理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0 08:37: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会实践理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会实践理论

篇1

一、实践目的

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二、实践方式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实践,组员有15人

三、实践内容

(一)采取了以黑板报、广播、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法制宣传、平安宣传

我们在洪村和锁园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当地村民介绍有关婚姻法、财产继承等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平安的诗歌。同时我们总结了宣传标语: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们利用网上的村民信箱给澧浦镇村民写了一封普法平安宣传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应。也在广播上进行法律知识三字经的宣传,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浙江省正在进行“平安浙江”创建活动,金东区也进行了具体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经验,于是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在澧浦镇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举行法律知识灯谜活动

法律条例是枯燥而乏味的,为了增加村民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且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我们特地准备了法律知识灯谜活动。我们从专业书上找了一些题目,写在卡纸上,绑上漂亮的丝带,系在红绳子上,非常的漂亮。当天村民们也非常的热情,竞相回答问题,也得到了一份小礼物。一位老爷爷说这种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五)进行流动模拟法庭的表演

我们给政府工作人员、村官们以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的表演。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民庭和一场刑庭,都是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案例。之后镇长说我们这样的表演很有实际意义,现在是法制社会,村民们更应该知道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六)进行宣传模式的调研

因为前几天我们进行了群众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这的群众普遍反映宣传不够到位。于是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新农村宣传模式的调查,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出谋划策以找到可行的科学的宣传模式。

四、实践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10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篇2

1.2高考考试是高等教育招生场域权力斗争的关键环节高等教育招生场域的核心具体行为是考试。布迪厄认为考试的作用是:“考试的逻辑在‘被录取者’和‘被淘汰者’之间,更加戏剧性的是,在会考的最后一名录取者和最前面一名淘汰者之间,造成了绝对的不连续性……能够产生某些特殊的、被分离的、被神话的人群。”对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也谈到:“考试……无非是官僚政治对知识的洗礼,是官方对世俗知识变体为神圣知识的确认。”高考考试看似平凡,却是一个非同凡响的魔法行为:在原本同属于高中毕业生的人群中,通过高考划出了无校可上、一般高校、重点高校、超一流高校的壁垒森严的不同边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学生群体,形成了一种完美的误识。

2实践的工具:高等教育招生的资本

布迪厄把资本定义为社会行动者的社会实践工具,视为基本的社会权力。“这些基本的社会权力首先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资本;其次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本,或更好的信息资本;第三是两种联系非常之紧的资本形式:社会资本,包括建立在关系和群体成员身份基础之上的种种资源,以及象征资本,即一旦不同类型的资本被理解为和被认为是合法的时候它们所采取的形式。”布迪厄的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上有明显突破,从经济资本扩展到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使得社会实践工具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符号和非物质领域。

2.1资本具有特殊的增值力量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动态的,动态的过程和目的就是无限制地增值。布迪厄进而认为“资本是一种镶嵌在客体或主体的结构当中的力量,也是一种强调社会界内在规律的原则,正是这一点使得社会博弈区别于简单的碰运气。”场域之中各种资本的行动者运用赌注游戏的策略介入场域之中的斗争,追逐资本的增值。具体在高等教育招生场域内,资本的增值表现在生产阶级区分,维护好现有的社会差异这一功能之上。“教育制度扮演的就像马克斯韦精灵的角色:以牺牲区分活动所必需的能量为代价,使原有的秩序得以保存,即由文化资本分配不均在学生之间造成的差距被保存了下来。更准确地说,通过一系列的选拔活动,教育制度把文化资本的拥有者和文化资本的匮乏者区分开来。”

2.2文化资本是核心的资本,其中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尤为重要文化资本在高等教育招生场域内尤其起着核心的作用。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状态:一是身体化的状态,二是客观化的状态,三是制度化的状态。其中身体化的文化资本,表现为行动者在身体内长期稳定地内化成为具体个性化的秉性和才能,并形成惯习的一部分。它的积累过程是特别的,布迪厄认为,“是一种获取知识的特别方式:人们称之为自如的东西其实就是某些人的特权,他们以一种不自觉的耳濡目染的方式,在他们的家庭环境中获取了知识。”在高等教育招生场域内,那些在高等教育招生过程中轻松取得成功的考生,因为身处社会上层,在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具有优势,常常认为自己具有特殊的天赋。而那些社会下层的考生的认识往往相反。身体化的文化资本隐藏了高等教育招生领域中成功者的这一秘密。

2.3高等教育招生竞争的胜利,直接带给优胜考生以各种资本的增值一旦具有了符合所在场域惯习的文化资本,考生不仅会顺利通过考试,还会从高校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一表示国家认同的制度化文化资本,获得了文化资本增值。进而,考生还会因此获得了了社会资本和形象资本的增值。在社会资本方面,可以分享高校所拥有的关系网等资源的支持。

3实践的逻辑:高等教育招生的惯习

拥有一定数量资本的考生作为行动者,采取如何的策略,依赖于考生的惯习。惯习是布迪厄推出的重要概念,布迪厄指出惯习“是客观条件的一个产物,它一方面倾向于复制客观条件的客观逻辑,但另一方面又使它遭受新创造。”惯习使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有着独特的双重结构,另一方面表现了行动者的现实生活和实际活动的客观实践。

篇3

高中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有一些属于是自己个性的问题,基本情况如下。首先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家人的宠爱,让一些高中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遇到事情就怕困难怕苦。上述特点不只体现在高中阶段,且对他们未来在社会生活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其次高中生不重视诚信,不守信用的行为很常见。据不完全统计,36%的学生对于考试中的作弊行为表示可以理解,29%的学生对此问题没有什么想法,仅有26%的学生感觉此种行为问题很严重。抄袭作业、制作虚假假条、考试作弊等没有诚信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高中生对于诚信原则的冷漠为其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所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的方向一定要从高中生的培养方向以及他们的客观条件出发,以确保社会实践教育的可实施性。

二、社会实践核心体制的基础框架

1.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模式,人的行为模式根本核心是三观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经过社会实践,学生能接触到不同层次的人,可以直接感受价值观、人生观对行为的导引价值,从内在剖析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因此,要把三观教育当成高中生社会实践的主要项目,指引学生利用多种实践活动细细感受及研究。

2.培养韧性的教育实践

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保障,是锻炼学生自强、奉献、坚持奋斗等品质的根本需求。针对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就要增加吃苦耐劳的锻炼。而坚韧的品质一定要在社会实践里去磨炼,不管是生存训练或者是军训,还是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学生都会遭受到不同情况的挑战。在处理困难以及面对挑战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拥有坚韧品质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意义。因此社会实践的核心里不可以没有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炼坚韧意志的教育。

3.要适当地实施挫折教育

面对挫折是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生活要求必不可少的一关。针对以前学生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去分析,学校和教师进行干涉的比较多,学生自主面对难题的机会很少,磨炼的程度层次较浅。为了使学生在实践里有更多的磨炼机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地让学生做实践的核心,让学生将迎接挑战以及感受挫折当成必须进行的项目去对待,要让学生独立面对一些困难,实现社会实践中挫折教育的目的。

高中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容无非是进行教育。所以需要实施的教育目标及内容十分明确,要构建相关内容体系。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化的构建,提高对学生社会实践导向,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可实施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三、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些关系

1.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的相同,二者是相辅相成且又相互推动的。课堂教学要实施理论上的传授,从而为实践教学铺垫基础知识,而实践教学要利用好主题,拿捏好核心点,进行实践结论,从而达到强化认识的目标。

2.学校内实践和学校外实践的关联

校内的活动其实同样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等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项目。一些实践项目,比如挫折、诚信、坚韧和价值观教育,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在校内的实践活动里。与此同时,还要激励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感受社会,磨炼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困扰“思政课”教师的难题。近几年,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实际出发,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取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希望和专家同行共同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与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整体把控社会实践教学的能力比较薄弱

社会实践的投入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而个体之间的素质、基础和能力差异较大。比如有的学生深知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对其有浓厚的兴趣,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乐此不疲,制作调查问卷,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制作演示PPT,累计投入的时间超过一个月,得到的调研数据和相关论文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创新性。但有的学生则对此敷衍了事,投入的时间至多一个星期,实践报告的认真程度和原创性明显不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角色是是辅助督导,参与程度相对比较低。

2.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中个人项目雷同的现象比较严重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由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组成,各占总成绩的50%。集体项目主要是调研类的项目,根据各个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统一确定题目;个人项目则包括影视观赏、名著选读和公益活动等形式,在影视观赏中选择《建党大业》和《建国大业》等影片的学生较多,撞车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可以集思广益,在学生选报题目的时候提供更广泛的参考范围,尽可能让学生尝试多种题材、多种形式,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开拓视野,努力创新。

3.社会实践教学容易成为一个和课堂教学脱节的孤立过程

“概论”课和社会实际联系最为紧密,比如,社会保障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教兴国问题均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身利益联系紧密,通过精心设计,把社会实践教学与社会、国家、学生自身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辅相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相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对学生是一种锻炼,对教师科研工作也是一种辅助和积累,事半功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甚至有的教师提出社会实践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应该取消。但笔者的教学体验表明: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多方面的能力,有益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1.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专业和技能培养的黄金时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能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因此,创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以致用,这是学生转化其知识和能力最有效便捷的方法和途径之一。笔者在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反映在校期间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非常珍惜,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收获,对自己将来求学和就业能有所帮助。

2.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

在社会实践教学中,从选择题目、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到成绩评定,都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自己组成的4-5人的实践小组中,各自担任自己适合的角色,实干者、协调者、创新者和推动者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为学生提供一个分工合作的体验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定位,其意义远胜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本身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3.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相互教育

社会实践的整体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导,社会实践最终环节是由学生统一展示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控社会实践教学质量。在这个环境和氛围中,在共享成果的过程中,相互教育,潜移默化,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这是社会实践环节的尾声,同时笔者认为也是社会实践教学的,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尽心落实,解决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发挥和组织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使社会实践教学真正发挥作用。

1.增强教师指导社会实践工作的主导性

教师是决定社会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任课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对社会实践教学提出具体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自由分组到完成时间,从主题确定到提纲的拟定,从问卷设计到数据的统计分析,从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到演示PPT的生成,从成绩评定到优秀作品的选拔,每个环节都有详尽的要求,可以说,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认知水平和组织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实践教学的成与败。指导教师要通过更多参与、及时指导、适时纠偏,使社会实践教学作用最大化。

2.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学生从自行分组、自行选题、自行调研到成绩的自我评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当中,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最终成果展示的环节中,学生组成的评分小组占成绩的一半,教师占一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尽管学生评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笔者仍然认为学生全程、主动、深入参与是社会实践教学中最大的亮点,应该相信学生,鼓励其付出和投入。

3.增加社会实践教学的延展性

社会实践的前期选题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和合理。题目选定和课堂内容的对接,和学生兴趣点的结合,和教师科研的需要紧密联系。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归根到底还是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将社会实践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四、结 语

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能使政治理论从平面变成立体、从静止变成运动、从抽象变成具体、从停滞变成鲜活,使教学环境从封闭到开放,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使教师从督导到主导,使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得到根本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冷舜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教学模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2] 王学俭,李永杰.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

教学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

[3] 河北大学课题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

节研究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Concerning on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篇5

1.实践。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且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然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而它就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实践改造对象的目标和方案。这是实践的一般含义。当然,实践也包含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诺言的含义。

2.教学。一般说来,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这种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师是作为教的施动者、居于主导者地位而必须存在的一方,而学生则是受动者,即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与控制之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并在受教中养成合乎一定社会行为规范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发展受教者自身的德行、智力和体力的另一方。这两方是缺一不可的。通常情况下,这种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被限定在学校之中、被限定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层面上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学得以实施的中介方式也在不断地拓展。虽然当今学校与课堂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但其局面也出现了相对弱化的情势,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受到了挑战。因此,传统意义的教学可称为狭义的教学,与此相对应,还存在着广义的教学,即各种以学习为目的、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或者是使已获得的已有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修正并内化为一定素质的社会性活动或具有社会性内涵的活动都可以视为教学。这样的教学并不存在着一元的主导型知识源,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源可以是多元的。而且它还是主体与客体实现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再存在主体的限定,也不存在场所的限定,它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是在课堂下,更可以是在社会中,只要发生着知识的发现、转移、传播和内化,无论是“谁”作为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只要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过程就是教学过程。

3.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教学内涵的拓展是客观现实的发展所决定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如前所述可见已不能有效地全面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知识发现、转移、传播和内化了。因而,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应运而生了。

在实践教学这一语境中,教学是一种活动,而实践则是对这种活动的描述、修饰和限定,即这种教学活动可以不必是在学校中课堂上实施的,而是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主讲传授知识环节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完成了知识的传递和转化,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播,而是通过课堂或学校以外的外在环境对学生或受教者自身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通过感悟体验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并验证知识、完善和修正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内在素质的过程就是实践教学过程。简言之,实践教学就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的方式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以及实践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知识传播、内化和发展的特殊的教育教学模式,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实施理论教育,而重在学习者内在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真实有效地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教学方式。总之,实践教学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学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实践化、应用化的教学活动。

社会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它与一般实践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真实的社会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就是说,社会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使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参与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通过分析具体问题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一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当我们了解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涵义之后,还必须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来阐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开设的基础性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讲授以和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道德课程,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重要的理论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坚持和巩固的指导地位,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围绕这一目的的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为了使大学生成长为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这门课绝不是单纯地传播一种知识,而是强调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也就是说,教化固然重要,但内化更重要。因为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教给对象的过程,而内化则是指外部事物向人的内部精神(即心理)转化过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虽然施教者完成了“教化”任务,但如果受教者仅仅停留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层面上,对“教化”的内容没有从心底里、头脑中接受它、认同它,并形成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即没有完成“内化”,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和不成功的。可见,由课堂教学来完成知识的传递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是实现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的。而社会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增强知识,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人品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它的特殊性,因而在它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

说“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就在于它不应该是即兴或心血来潮式的进行一次或几次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教学活动。它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常态的具体教学形式,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环节相独立存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依据性,即它不是依赖于其他教学环节而存在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角度来看,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视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延伸、发展、内化和修正,但从社会实践教学自身来看,课堂理论教学又是为社会实践教学服务的,即为之提供必需的价值指导和理论化的知识资源,这样,课堂理论教学又是社会实践教学的环节实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前所述,社会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体系之中,都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

总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由理论的实践性要求决定的、从大学生本身成长为出发点而设计的、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而全面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主体性参与者身份参加的有长效机制保证和呈常态教学环节的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有真实社会性的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该活动的过程中,以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会,来接受教育和锻炼,加深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认同和信服,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1.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它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它则是相对独立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因为,理论需要灌输。政党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理论灌输历来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当然,这种灌输绝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讲授和传递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也必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把虽然是间接的但也必须是活生生的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授课内容引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

2.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真实的社会性,既要求师生是走下课堂和走出校门,通过真实的社会情境,以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开展调研等形式来完成的。广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课懂得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与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强调的是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内涵”。它虽然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之外,但也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完成形式与狭义相同,但在课堂教学之中的实践教学则是以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登讲台、学习小组活动、观看电教片、聘请专家学者和英模人物进行讲学和做报告等形式来完成的。

篇6

湖州中学“义务家教”社会实践活动创始于1997年,已坚持开展了17年。我们在校园内公开招募和培训一批品学兼优的青年志愿者学生。同时,通过《湖州日报》和《湖州晚报》向社会公开征集服务家庭,重点关注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残疾人家庭和灾区亲属子女。每年结对帮教250户左右的家庭。学生的家教服务以功课补习、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特长指导为主要内容。通过多年的实践累积,我校在开展“义务家教”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我省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我校的品牌活动“义务家教”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的理论模式,进行课程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去。

一、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概述

美国教育学家于20世纪下半期,在体验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演化和发展出了一种融合知识学习、社会服务与体验反思的全新课程模式――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并成功地将其普及到各级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据调查,全美有32%的公立中小学将服务学习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其中高中占到了近一半;参与过服务学习活动的中小学生总数达到1200万。

服务学习包含三个要素,即课程学习、社会服务和体验反思。学生首先在校内接受相关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为接下来的服务作好准备。然后,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到社区开展相应的服务学习项目,获取第一手的实践体验。最后,学生对从服务中获得的直接体验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和思考,通过反思,促进自身的提高和升华。服务学习把抽象乏味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解决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能增进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品德。

服务学习与学术课程紧密结合,注重反思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它不仅强调课程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同时也注重结构化反思。服务学习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主要以服务为主,而服务学习则将服务和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力求通过服务来促进学习,经过学习来提升服务质量;其次,在传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中,受益者主要是接受服务的一方,而在服务学习中,学生既是服务者,也是受益者,他们不仅提供了服务,同时也能得到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二、“义务家教”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

学生通过参加“义务家教”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服务社会,既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同时也获得与服务相关的认识,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在服务的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获得道德成长的机会,对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正是区别于传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根本所在,符合“服务学习”理论的定位。

“义务家教”活动的课程化,能确保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真正地学习和思考。“义务家教”服务学习课程的规划可以参考一种较为常见的中小学服务课程模式,如图1。这个模式包含五个步骤,分别是调研、计划和准备、实施服务活动、反思、展示与评估。它们彼此相连,循环互通,是一个不断改进和持续发展的过程。模式的核心部分包括了社区需要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

“义务家教”服务学习课程的核心,一方面是社区的需要,许多家庭迫切需要我校优秀学生的课业辅导和兴趣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即培养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义务家教”服务学习课程的开展,可以遵循这个模式的五个步骤有序实施。调研阶段,在校内宣传发动,招募志愿者学生,了解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和热情。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服务家庭,了解社会的需求情况。计划准备阶段,制订开展“义务家教”服务的详细计划,明确具体要求。同时开展相关的课程学习,为他们顺利开展家教服务作好准备。实施服务阶段,学生具体上门为结对家庭提供家教服务的阶段。一方面学生们认真细致地备课,耐心全面地讲解;另一方面,学校也会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并定期走访和调查,帮助学生调整和适应。反思阶段,学生回顾整个服务过程,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反思不足之处,认真撰写总结报告。展示和评估阶段,结对家庭对学生的服务给予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开展自评;班级开展展示交流活动,大家一起分享活动开展期间的苦与乐,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收获;学校也会开展评比表彰,选拔先进,表彰优秀,树立典型。

在将“义务家教”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服务学习课程时,也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篇7

1.1独立学院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保持了与原母体学校的联系,抓住了优质师资力量共享的机会;二是独立办学,独立招生,更加突出办学理念与新模式;三是与社会更进一步的衔接,获得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社会资金的资助,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活跃于校园与社会。

1.2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与价值观表现。独立学院独有的优势吸引的学生一般家境较好,家长具有较强投资的能力且看中其母体学校的教育资源。受到社会、家庭因素的综合影响,该群体的学生具有自身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维活跃,不拘泥于“死读书”,但自制力较差,不易自我坚持;第二,个人意识较强,社会能力突出但过高估计个人能力;第三,个性较强,人生目标现实化;第四,抗挫折能力弱。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体现出他们价值观不同,具体表现为:

1.2.1多样性。独立学院的学生多为90后,是喝着咖啡,听着韩国音乐成长起来的。因此,多国文化的冲突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倾向,所以称之为多样性。

1.2.2复杂性。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状况普遍不错,社会规则与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早就渗透在家庭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了他们的价值观,常常认为特权与金钱至上。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2.3务实性。独立学院的学生受家庭影响一般求学目的明确,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希望是在社会上立足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多学生的价值观十分务实。

1.2.4不确定性。更甚一部分学生在大学以前,生活学习都是由家长“包办”,所以进入大学后难以独立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容易受周围群体的影响而变化。因此,具有不确定性。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及价值观特点,让独立学院面临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让独立学院不断加深拓宽教学改革,使得理论教学的课堂延伸至课外的校园甚至是社会;但另一方面与社会互动的增加使得学生在思想方面与价值观方面变得更加功利与实用主义。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该由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合力,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在独立学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更需要依托现实特色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实践化是将理论转化为内涵,使得人的知情意达到一致的一个过程。高等教育普及之后,独立学院以其特有的社会优势作为亮点来吸引学生前来就读。独立学院办学的社会性使得大学生就业更有目的性;或有校企联办有机会使得学生与外界联系多于一般本科院,这使得学生胆大、积极、迫不及待地寻找实践机会。因此,当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从学生知情意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努力做到以下三个过程前后和谐统一。

2.1实践是让独立学院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社会实践是学生将文字转化为行动的过程。这是学生有意识地将自身行为与体系中价值观作对比,从感情和心理上趋同的一个过程。只有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向上向善的价值体系并愿意行为趋同才能自愿内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过程中去。这个过程是内化的前提。

2.2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过程。实践活动是一种体验化的教育,调动学生的听觉、触觉、知觉来体会实践中的感悟。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来修正个人感悟中偏差的部分,逐渐巩固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践过程更是一个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学生将纸上的理论成果通过实践转化为真实感受并铭记在心,指导今后日常行为,这样才能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找到深刻内涵的所在。

2.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的过程。不是任何实践活动都可以让大学生产生向上向善的感悟。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也是在实践中一面感知一面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甄别能让学生体会其价值观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感知其价值内涵;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感知内涵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会被修正甚至是淘汰。这个让学生自主淘汰的过程就是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认识的能力锻炼,更是提高大学生的践行水平的过程。所以独立学院要积极选取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两两相互促进才能起到良性循环作用,真正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促进意义。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3.1建立长效化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是有效连接高校与社会的阵地。独立学院与社会接轨较早,也更具有经验。因此,建立长效化的社会实践基地是稳定地做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推动有效化的社会实践基地,不仅要注重独立学院办学的特色与专业特长,更应考虑到社会、企业、高校三者之间的共赢。让学生进入到社会实践基地内主动、积极、创新地开展生产志愿服务等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领悟劳动、服务与自我实践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树立自立自强的价值观。

篇8

组织文化是学院整体价值与校园文化的象征;第五,主观模式。主观模式认为组织是组织成员的创造物,主要特征是忽略组织群体,反对探寻管理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在整体的教育管理中容易削弱学生的整体价值观,但注重了个体目标的价值观、信仰,强调了个体的差异性。综合分析,现阶段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涵盖了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与主观模式等。不同教育管理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都存在着相应的优势与劣势。

二、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1、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社会实践了高校学生的学习范围,能够更加系统的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学生的危机感、使命感与责任感。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最大限度的巩固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训练中运用并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社会,能够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可观的看待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培养自身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锻炼学生的学习品格,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社会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服务意识,提升了大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竞争度较高,大学生初期进入社会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学生在于整个社会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磨练坚韧的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悟社会的服务意识与实践意识。与此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是社会集体力量的一部分,在与社会融合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强自身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3、社会实践是知识学以致用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源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服务于整个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社会实践是思想交流、文化传播,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体,学生在不断的实践磨练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直觉思维能力与业务水平。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创新能力源于自身的钻研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须以大量的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探寻多事物、多方向内容的交叉点,提出社会上存在的关键问题,以某一方向或某一特点切入,总结出新的结论与观点,实现对社会实践技术创新。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1、普通高校亟需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理论运用、积累实践经验的社会条件,是培养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保障。伴随普通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入,实践基地建设是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先,高校要充分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强化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其次,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课堂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要紧跟时代、面向社会,全面促进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才干与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优势互补,通过多所院校的共同合作,实现个高校之间实践基地的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高校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的反馈与分析,做到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在不断的总结社会经验与实践教训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分析学生认知社会的最佳切入点,选择最佳培养路径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社会实践能力,为国家输入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

2、强化高校实践课程的建设,做到理论结合实践高校实践课程建设是学生社会实践环节之前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高校实践课程的建设,第一,要做好课程的全面规划,明确目标,把握好课程设计的定位。高校实践课程是以操作性、体验性、活动性与应用性为主体的实践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与社会性的显著特点。高校要从整个大学生课程体系建设的高度着手,以实践课程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为建设基础,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第二,理论联系实践,课程建设的素材源于实践的精华。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课程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深入理解,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强化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锻炼大学生独立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认知社会、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实践能力。第三,以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专业型人才。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对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沟通与交往的认知能力。

四、总结与建议

篇9

高校的理论教学情况现在已越来越成熟,教科书的选择面很广,范围很大,教师的整体质量也在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师大多可以把前沿的学术理论知识教给学生。但是,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时候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关,也与我们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有关。尤其是一些如文科、经济、管理类等学科的学生,在学习阶段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这也就导致出现了本科生毕业后再去职业学校再培训的现象。

2.社会实践太重形式

不排除许多高校在社会实践方面抓得很紧,面也铺得很广,但是最终效果不是很明显。其原因主要是太注重形式,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高校形式单一的实践活动,整齐划一的组织形式,很容易让学生在实践中走过。

3.与社会合作不够

不同的社会力量能够为我们提供各式各样的社会资源,也能让学生学到不同的本领,我们本应该与各种社会力量寻求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扩大多方共赢的良好效应,但是我国的许多高校依然只是自己埋头苦干,不能善借于物,不能把“请进来”与“走出去”良好的结合起来。

4.社会实践的平台与机会太少

尽管现在的各个高校在努力的为学生创造各种社会实践的平台,如社团的组建、实习基地的构建、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的设置等,但是纵观整个高校教育系统,给予每个大学生的平台与机会依然太少,使得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对策与措施

1.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时,一定要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参与、体验社会实践。如有些理论课需要配备相关的实验或者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决不能轻视这个环节,对课程设计的指导要花大量的力气,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手把手”的纠正。如果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课程设计,学生能快速地掌握好专业知识。要增加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能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力,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

2.教师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许多高校教师都有一定的科研项目,不论是横向的课题还是纵向的课题,如果能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就能快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当学生参与了这些项目后,调查发现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往往会朝项目的研究方向靠。而一旦学生找到了相关的工作,那么学校的这一经历对他无疑有很大的帮助,能让他对新的工作充满信心,快速融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3.学校社团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学校的各种社团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的培养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也是许多单位在招人时需要学生有社团经历的原因。社团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自己“当家作主”,学生可以把自己完全当作社会人来对待,尤其是社团的领导组织者,在处理社团的日常事物和组织社团活动时,能力能得到快速地提高,所以社团的主要干部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社团或者兴趣小组不光能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4.学校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习的机会其实很多,可以利用较短时间的节假日参与一些小型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在寒暑假利用较长的时间到固定的实习单位去实习。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如“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创业活动等。社会调查在联系调查地点、寻找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要与人交往,要得到调查对象的支持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不知不觉的得到了锻炼和加强。

5.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

实习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实习,都可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亲近社会。但是由于许多学校新专业的增加、高校的扩招,使得现在由学校来为学生找实习单位变得很难,尤其是专业实习。很多学校都是由学生自己找单位,这使得很多学生很盲目,不知道从哪里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单位,要找到对口实习单位很难。但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也给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个机遇,有了学生自我发挥的舞台,能让学生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实习。不管怎样,学生一定要利用各种实习的机会,不断使自己变得成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决不能走过场,在实习单位盖一个章就完事。

篇10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时,一定要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参与、体验社会实践。如有些理论课需要配备相关的实验或者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决不能轻视这个环节,对课程设计的指导要花大量的力气,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手把手”的纠正。如果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课程设计,学生能快速地掌握好专业知识。要增加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

1.2教师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许多高校教师都有一定的科研项目,不论是横向的课题还是纵向的课题,如果能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就能快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当学生参与了这些项目后,调查发现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往往会朝项目的研究方向靠。而一旦学生找到了相关的工作,那么学校的这一经历对他无疑有很大的帮助,能让他对新的工作充满信心,快速融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1.3学校社团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学校的各种社团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的培养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也是许多单位在招人时需要学生有社团经历的原因。社团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自己“当家作主”,学生可以把自己完全当作社会人来对待,尤其是社团的领导组织者,在处理社团的日常事物和组织社团活动时,能力能得到快速地提高,所以社团的主要干部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社团或者兴趣小组不光能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1.4学校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习的机会其实很多,可以利用较短时间的节假日参与一些小型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在寒暑假利用较长的时间到固定的实习单位去实习。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如“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创业活动等。社会调查在联系调查地点、寻找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要与人交往,要得到调查对象的支持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不知不觉的得到了锻炼和加强。

1.5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

实习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实习,都可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亲近社会。但是由于许多学校新专业的增加、高校的扩招,使得现在由学校来为学生找实习单位变得很难,尤其是专业实习。很多学校都是由学生自己找单位,这使得很多学生很盲目,不知道从哪里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单位,要找到对口实习单位很难。但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也给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个机遇,有了学生自我发挥的舞台,能让学生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实习。不管怎样,学生一定要利用各种实习的机会,不断使自己变得成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决不能走过场,在实习单位盖一个章就完事。

篇11

立德树人工作是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党委、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密切合作,形成立德树人工作的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构建学校、社会紧密协作的德育网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是拓展高校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功能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寻求与社会组织交流合作的关键平台,有助于高校引进丰富的社会资源。首先,既然高校立德树人是项系统工程,那么光靠学校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远不足够。这时,家长和社区名人能人的作用则凸显出来。学校需要家长的支持,学生需要称职的家长。“社区名人能人是社区精神的代表,集中体现了所在社区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和信仰”。通过实践活动,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进而吸引社会知名人士来校讲学或任教,为学校增添更多的一流大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产生高质量的教育。其次,社会实践活动能吸收社会文化、家庭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最终促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局面的形成,增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优化高校德育工作者素养的需要。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社会为支撑的联合活动。中青联发[2005]3号文件指出:“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干部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于他们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研创新水平,强化教学技能,提升管理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兴则育人兴,育人兴则教育兴。教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顺畅,走出课堂的讨论让学生没有压抑感,更容易吐露心声,教师也可了解学生的不足与优势,进而发掘潜力股;通过活动效果的反馈,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取得更大实效。另外,社会实践也有助于锻炼教师的隐性教育能力,升华个人魅力。如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开设社会调查课程或讲座,帮助大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教师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得以提高。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实践育人理念和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有形载体

“实践育人”和“立德树人”是相辅相成的,提出“实践育人”是为了更好地“立德树人”。但是两者之间的衔接还需要一座桥梁——社会实践。为此,高校应充分挖掘社会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效应,践行实践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1.把握好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实践育人的直接路径这一关。

袁贵仁部长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学生实习实验、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了解国情民情,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其中“系统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关键。如今,这一主张已在全国各高校陆续得到落实。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学校秉承实践育人理念,坚持以“百名学生访百村、百名学生访百校、百名学生访百企”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百”实践育人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学校结合农村学生多的实际,开展“百名学生访百村”活动,主要包括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惠农政策、农民工返乡就业等内容;结合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开展“百名学生访百校”活动,就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师资均衡发展、教师能力建设等问题开展调研,并在偏远地区的学校开展支教活动;结合非师范生的培养,开展“百名学生访百企”活动,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创业历程、市场定位等为主要内容。参与活动的师生提交的调查报告、访谈报告,为学校改革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为学校研究机构撰写政府部门咨询报告等提供参考。通过走访调研,使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有了更加切身、理性的感受,增进了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认同,增强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类似于华中师范大学的做法,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但需要明确的是,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实践育人的直接途径,更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有形载体。

2.发挥好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载体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素质教育功能,对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起关键作用。具体来讲,应充分发挥好社会实践活动以下几方面的特殊作用。一是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目标之一。“如果德育目标仅定位于认知维度,那么德育只能解决‘知善’‘知恶’的问题”,“不能把‘知’转化为‘行’,个体所接受的知识就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体的品质,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德育观只能是一种仅把受教育者看作德育过程中的客体,忽略其主体地位的片面德育观,必然会削弱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为此,高校应“坚持能力为重,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统一起来”。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必要因素,其培养归根到底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大学生面对多变情形时,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活跃思维,为培育创新精神奠定基础。二是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力和身心健康水平。自我认知力强,身心健康水平高是衡量合格人才的标准之一,也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大学生感知社会变化,加深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体认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激发学习动力,养成“客观思考问题”“少说多做”的良好习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出个人小天地,进入社会,既锻炼了身体素质,也磨练了心理素质。这既能减少大学生“宅宿舍”“迷网络”等现象,又能增强其抗挫心理和抗压能力。三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实践活动,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大学生义务支教,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模拟法庭进基层”“法律咨询进社区”等服务活动,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如此一来,大学生对国情、市情、民情、社情的认知得到提升,促使他们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四是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顺利完成立德树人工作不容忽视的一项指标。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能给大学生创设未来即将面临的应聘情境、岗位选择、团队合作、职场反应等方面的实景训练。在此期间,“大学生构建自我角色,反思总结自身,发掘出自我潜能和个性特质,从而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科学分析,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