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3: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区规划的作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0 引言
色彩不仅是一种视觉颜色,还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甚至是蕴含深厚文化的美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经济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国内建筑行业日臻成熟,作为日常的主要活动场所,人们对居住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实用性和经济性,美观性、环保性、舒适性越来越受重视,色彩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当前,许多居住区在规划时,如何设计合理的色彩搭配,成了研究的重点问题。
1 色彩
1.1 概念
色彩是对光的吸收和反射,反映在人的大脑中,对视觉神经加以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简单来说,多指视觉所看见的各种颜色,由色相、纯度和亮度三个要素组成。
1.2 色彩美
色彩是一种人文美学,通过对比、调和可形成色彩美。①对比。多种色彩集中时会形成鲜明的对照,色相、冷暖、面积、明度等都有所不同,在色彩应用中,对比起着关键作用,人们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感受、分辨各种色彩。对比度太弱,易产生单调感,太强易引起视觉疲劳;②调和。为取得美的效果,需多种色彩有机结合、加以协调,在各方面皆是如此,至少需要两种色彩进行调和,才能取得均衡的效果。
1.3 色彩在居住环境中的应用
居住区是人们活动的主要空间,色彩在其中的比重很大,如在我国古代,建筑色彩的地域性较为明显,南方气候温和、山清水秀,住宅房屋以白墙灰瓦为主要标识,给人一种淡雅清丽的感觉;北方如紫禁城,以金黄色为主,显得比较高贵威严,是皇权的象征。在冷色暖色选择方面,如闽粤地区,因气温较高,建筑多使用冷色调。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小区成了当前的主流。从空间位置来看,若在郊区,由于面积广阔,多与山水相连,主要起度假旅游之用,常选择粉白等柔和色调,为使整体效果更好,门窗多作为重点,且屋顶比墙色要深;而在市区,由于空间小、建筑密集,软色调不太适合,为使人们保持高度清醒,建筑常选择浅黄、珊瑚红等偏冷的后退色,也有红绿、紫黄、橙蓝等多种搭配。
2 色彩在居住区中的作用
2.1 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在评价住宅区的优劣时,第一印象多来自视觉,而色彩无疑最为关键。随着建筑行业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性更为重视,色彩和外型紧密相连,相比之下,色彩的冲击力更强,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在居住区内,不管是建筑楼房、景观小品,还是绿化铺地,多种色彩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如暖色波长较长,易形成视觉扩散,作用于眼睛时会产生膨胀感,而冷色则给人收缩感,使人觉得距离较远;而同样是暖色,纯度和亮度较低时,感觉很朴素,高明度则是华丽。此外,从人的生理功能来看,中性灰色是最佳色彩,且一种颜色很单调,所以常需要补色,如注视红色时间过久,便会产生绿色残像。
2.2 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
色彩在心理学中是很重要的一块,由于色彩是人的大脑对外界光的反映,所以必然和心理情绪相关。在居住区内,常设置有绿化带,配以花草树木,因为绿色能够减轻疲劳,令人感到身心愉悦放松;红色的楼房让人觉得喜庆,也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粉红色可安抚情绪,所以对于多病或有多动症的人,适合住进粉红色建筑;将窗户涂成黄色,有利于减轻人们的苦闷情绪。
2.3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色彩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蕴含着内在独有的文化,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城市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进入带了一个新的阶段,使用的多是地方材料、融入了传统工艺,而作为材料的基本属性,色彩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从人类诞生初就有了,虽经过漫长的发展变迁,但始终保持着深厚感情,色彩在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3 色彩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3.1 市区居住区的色彩分析
某住宅小区位于市中心,与流经市区的河流相邻,占地面积205000m2,共有6栋住宅楼,高度均为98m ,小区内有两个池塘,另有一幢2层高的幼儿园,及一座小型景观庭院,因位于市中心,空气污染指数偏高,为打造特色建筑,设计者将住宅楼涂以浅玫瑰红色,与池塘、河流相对应,成对比色。在景观庭院内,设有绿化草坪,道路以红砖铺地,另栽有各色花草,两三处石制小品,绿意盎然,其间夹杂着红、黄、粉、紫等辅色,庭院架空柱廊则以白缇相间,色调和谐,给人以春天的感觉。底层的柱廊则使用深色大理石,使其托架作用十分明显,内部有一自然泳池,可调节小区的微气候。
几幢住宅楼错落有致,与其他建设配合较好,但在选择颜色上稍有不足,使用浅红色,整体来看,该颜色较深,以令人感觉到压抑。另外,庭院的架空层场地狭窄,栽种植物较多,住户多来此观赏活动,易产生拥挤,且色彩较暗,需要人工照明。
为此,设计者认为应该有所改动,如在池塘水体的反射作用下,住宅颜色可换做比浅的颜色,以减轻视觉上的体量;为减轻压抑感,可选择同一色调的不同颜色,以增强识别性;为节省人工照明,减轻沉闷感,在地下室可选择反光色较强的颜色;庭院内某些不必要的观赏建筑可相应的去除,在统一色调的基础上,可扩大空间。
3.2 郊区居住区的色彩分析
某居住区规模较大,内部又可划分为几个小区,位于某市郊区,中心是一人工湖,呈不规则状,湖水青碧,上架有曲折的白石桥,岸边栽种多种花草树木,不远处为房屋建筑,有淡黄、浅粉等颜色。在各小区内,分布有休闲庭院,供人们活动休憩。
该居住区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的,在色彩的应用上有很大变化。最初建设时,住宅楼布置比较规整,高度统一,颜色采用蓝白两种,栽种的植物也比较单一,色彩单调、变化较小。在后来扩建时,对色彩的重视度大幅提升,墙身有浅红或浅黄与砖红相称,屋顶以灰色为主,为了减少沉闷感,局部采用棕红色;阳台围栏采用黑色;在绿化带内,有红花点缀;灯柱统一为墨绿色,黑色铸铁衬木板的座椅设置在树荫下,气氛颇为安逸。
设计者认为应作如下变动,如设置有统一的道路系统用色,包括指路牌、路灯栏杆等,各小区的休息娱乐设施则可凸显特色;因居住区较大,为能够找准方向,可对道路进行分级设色,并做好标记,同时设置小区平面指示图,用色与道路实际颜色保持一致;小区面积较大,阳光充足,为减小室内外色彩的强烈反差,应设置挑檐;在外墙及其他设施的维修中,建筑尽量施以不同色彩,以方便区分,或将窗框设置为不同颜色;
4 结束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进步,色彩的作用愈发突出,居住区是人们的主要活动空间,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为提高舒适度和美观性,人们在规划设计居住区时,往往对色彩予以认真考虑,以取得良好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铸造企业;生产园区;景观设计;污染物排放
一、铸造企业环境特征分析
铸造企业是我国重工业企业的代表,因其特殊的生产任务,不可避免地需要排放出一定量的有害污染物,污染物以气体排放物为主,主要为金属烟尘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为了选择与铸造企业生产相配套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需要对不同生产流程的特点及环境、净化需求特点,以提升园林与铸造企业厂区环境的契合度。对此,笔者结合相关工作经验,对厂区环境特点进行了以下分析。现代铸造厂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设施建设趋向集成化与一体化,目前在多数铸造企业厂区内,一般包含生产区、仓储区、办公区、生活区四个部分,四个区域均具有各自的特点,生产区以生产、加工为主,生产区是铸造厂厂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厂区总面积的60%以上,生产区最大的特点是空气污染严重,且部分区域存在一定的噪声污染,(如表1)所示,生产区主要污染物以粉尘为主,粉尘颗粒易造成的疾病主要为皮肤疾病和呼吸道系统疾病,据统计,这两类疾病占到铸造厂工伤医疗支出的90%以上,严重危害了生产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仓储区对环境无特殊要求,但为了能够提升仓储区的储备能力,一般选择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仓储区的分布位置一般位于厂区或角落,以提升土地利用率。办公区和生活区的特点相似,在厂区内的分布位置一般与生产区有明显的分界,以防止污染物对办公区、生活区人员的伤害,在厂区布置中,这两类区域一般占到厂区总面积的25%左右。对厂区设施及分布进行分析后,绿化园林景观的分布位置主要划定为以下几处:1.生产区内;2.生产区与其他区域交界处;3.生活区和办公区内。
二、铸造企业生产厂区园林景观设计及注意事项
因铸造企业的特殊生产性质,导致了厂内生产需要考虑环境污染及污染物的净化情况,因此在生产区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发挥园林设施的双重功能,即美观功能和净化功能。在功能的分配上,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原则。
(一)生产厂区园林景观的美观性设计
美观性是园林景观的必备要求,因铸造企业在厂区建设时首先需要考虑生产需要,因此厂区园林需要围绕厂区布置进行规划建造,在园林设施的建设中,需要充分发挥融合性思维,针对不同的厂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在绿化园林景观的主要分布位置上,应当分别遵循不同的美观性规划原则。在生产区内,为了适应工作环境,改善艰苦工作环境对产业工人的影响,应当遵循简约型美观原则,在美观的角度,选用以舒缓心情,提升作业人员注意力为主的植物颜色搭配原则。在仓储区,因这一地区人流量较小,园林景观对环境美化的提升能力极易被忽视,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可以采用极简化的美观原则,保留绿化景观的最基本功用,无需过度考虑其美化效果。在生活区及办公区,因这两个地区人流密集,而且厂方与外界的交流、参观活动多发生于这两个区域,生活区及办公区的环境形象直接影响了铸造企业整体的企业形象,决定了外部人员对企业整体精神风貌的认识,对企业形象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两个区域应当被作为园林景观美观性设计的重点,在建设时,应采用宜人化的美观性原则组织园林规划工作,采用复合式园林规划体系,将园林植物、园林布置与企业建筑形式及企业希望传达的企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园林景观对企业形象的促进作用,并从改善环境的角度出发,真正服务于企业职工。
(二)生产厂区园林景观的交通性设计
生产厂区中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能缓解视觉疲劳,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作用,能组织人流、车流与货运的有序进行。因而道路景观系统的科学布局对干生产园区而言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性意义。所以,一方面,生产厂区的道路设计在保证消防安全通道之时,也可以采取网络方格式设计来缩小园内各个空间的路距。对主干道、次干道与支路的景观布局,结合其功用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在主干道设置统一的景观,使其对司机行车的干扰降到最小;而对于次干道与支路的景观设计则可以朝气蓬勃而又富于变化的景观为主,使员工在进发的生命力中更加奋发向上。另一方而,也可以巧妙地利用道路地形对其景观进行精妙布置,通过高低起伏的地形打造层次分明的道路景观,从而促进生产厂区内整个交通布局的合理化。
(三)生产厂区园林景观的功能性设计
在铸造企业内规划园林设施,除了发挥园林景观美化环境的功效外,还需要将其真正融入企业,为企业生产服务,在这里,就需要突出铸造企业内园林设施的功能性原则。铸造企业的主要任务在于生产、加工铸造件,上文中提到,铸造企业的主要排放污染物为金属粉尘、氮氧化物、硫化物等,工作环境还具有高湿度、强噪声的特点。我国在九十年代起,开始重视工作环境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影响,随着众多法规、保障体系的出台,环境污染控制被纳入到铸造厂建设规划的强制标准,在近年30年的规划建设中,我国铸造企业建设人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通过厂区园林景观实现对环境改良、降低污染物排放与扩散的办法,这里就要着重强调园林景观的功能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应用于铸造企业的生产区,在生产区,园林景观的规划需要合理选择栽种植物,所选用植物需要具有一定的消声性,且需要对空气中的颗粒粉尘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以满足降低污染物排放与扩散的作用。在其他区域,也需要考虑园林景观的功能性特点,在仓储区,考虑到仓储区通行车辆一般具有吨位大、路线固定的特点,会对浸水路面造成一定的损害,且仓储区内堆放的货物多为金属铸件,易受到雨水腐蚀,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当发挥景观植物的排水特点,采用透水性能好,蒸腾作用旺盛的植物,及时排除雨水或积水,降低水分对仓储区的影响。
(四)生产厂区园林景观的经济性设计
铸造企业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生产,因此,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需要将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与生产紧密联系的工作中,厂区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厂区建设的一部分,虽然对厂区形象、产业工人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因景观设计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为了保证生产企业的利益,需要在规划铸造企业园林景观时,充分考虑到其经济性,为了实现经济性原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园林景观制造成本控制。铸造企业因其工作性质,其主要任务在于发展生产,因此在选择园林景观时,应当以简朴、实用为主,不宜过度华丽,在植物的选取方面,应当以常见植物为主,不宜过多选用名贵植物,以减少铸造企业园林景观初期建设时的投入。第二,园林景观后期维护成本控制。在铸造企业厂区园林景观前期规划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厂区园林在后期使用中的维护成本问题,这里需要对植物和景观设施两个类别分别进行考虑,植物的选区需要注重植物的维护成本,需要选用病虫害少、成活率高的植物,且植物的生长速度不宜过快,以降低频繁修剪产生的维护成本;在设施的选择上,应当考虑到铸造企业厂区环境特点,由于铸造企业的主要排放物为氮、硫化物,加之铸造生产会导致厂区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厂区空气呈偏酸性,部分区域空气酸度较高,已经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这就需要考虑园林设施的环境适应性,为了满足经济性原则,需要选用环境耐受性好的厂区园林设施,避免使用石灰石质假山或者铸铁质地雕塑。
(五)生产厂区园林景观的基础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是生产厂区工业化程度的直观反映,完善的公共设施不仅能提高员工生活工作的舒适度,而且还能转化为其努力工作的原始动力。因而,生产厂区应该不断加强其内部公共设施的建设工作,以人性化设计为原则增强公共设施的人文属性。所以,在进行公共设施的规划时,要树立全局观念,考虑整个铸造园区的环境氛围,井以此为基础进行区域内的公共设施布局。不同功能区的公共设施需求也不同,针对工业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应该以基本的饮水、空调等便利设施为主;而至于生活区则应该添设大量的娱乐休闲设施。生产厂区内的公共设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作为生产厂区“文明的窗口”应与其整体构造、空间布局以及人文气息紧密相连,使人性化理念践行到公共设施建设的每一环节中。
(六)生产厂区园林景观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铸造企业厂区内的园林景观因其需要具备美观性和功能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对园林景观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相关工作经验,结合诸多铸造厂内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案例的设计经验,对园林设计提出了一些注意要点。铸造企业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生产,因此园林景观的设计、布置工作需要围绕生产展开,必要时需要让步于生产,保证工作地布置的优先性,以确保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会干扰正常企业生产活动的进行。在一些铸造企业园林景观设计的失败案例中,最常见的失败点是景观建设妨碍了正常的生产工作,因此在进行铸造企业园林景观的设计建造时,需要考虑工作地布置的优先性,一切以方便工作地生产工作的开展为首要目标。具体布置方法应当遵从以下原则:第一,预留足够的工作空间。在铸造企业园林景观的设计建造时,需要充分考虑工作时所需要的工作空间,并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扩建、增设等情况,在布置园林景观时,预留足够的工作空间。第二,充分考虑景观植物生长情况。在工作地附近设置园林景观,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植物的生长情况,由于铸造厂工作低一般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这就给植物的修剪与维护工作带来了阻碍,对此,需要选用生长速度慢的植物,以降低植物生长对工作地的影响,同时尽可能减少后期维护带来的各种问题。在铸造企业中,园林景观设计出了应当满足环境美化的要求外,还需要尽可能地满足环境净化功能,在铸造企业厂区内,生产区是重点污染区域,若实现园林景观的净化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提升园林存在的价值。生产区域选用的园林植物种类应当为常绿阔叶植物,叶片表面应当覆盖有蜡质,以保护其不受烟尘侵害,同时阔叶植物可以有效降低噪声,提升工作地以外的环境质量。
[摘要] 目的 探讨规范化社区高血压健康指导对老年高血压的控制作用。方法 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选择8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指导,而实验组则予以规范化社区高血压健康指导,比较两组血压的控制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指导后收缩压(96.68±10.88)mmHg、舒张压(81.81±5.59)mmHg,对照组患者指导后收缩压(138.57±8.78)mmHg、舒张压(88.92±5.25)mmHg,二者相比明显实验组血压控制效果更为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实验组满意率(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规范化社区高血压健康指导对老年高血压的控制效果极佳,值得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规范化;健康指导;老年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050-03
目前,随着高血压患者数量急剧增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疾病的趋势。因而对高血压疾病的研究也越发重要,关于高血压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在其临床上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耳鸣、乏力、多梦、易激动等症状,病发率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目前,医学界尚无高血压病特性药物,临床上多以“高血压控制”、“缓解病情进展”为主。国内外经验表明[1],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鉴于此,该研究就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选取82例该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均分为两组进行研究,探讨分析规范化社区高血压健康指导和常规健康指导分别对高血压的控制作用,旨在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价值,同时为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提供预防性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抽样选取82例并将其随机均分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研究分析,同时排除其他不宜研究的特殊患者,如精神异常者、身体严重缺陷者等。其中对照组41例老年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7.9±4.4)岁。而实验组41例老年患者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8.6±4.7)岁。两组患者的其它基本资料相比,如身体状况、兴趣嗜好、疾病史、睡眠质量、治疗方案、居住环境及文化程度等,基本上无显著区别,即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2];②年龄≥60岁;③自主意识清楚,可配合研究的进行;④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⑤坚持完成疗程,切忌中断治疗;⑥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②猝发心血管事件患者;③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④恶性肿瘤患者;⑤精神异常者;⑥不同意接受研究的患者。
1.3探讨方法
对照组4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仅按照传统治疗原则予以健康指导,如用药叮嘱、口头教育、定时随访等,而实验组则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对患者实施规范化社区高血压健康指导,具体如下。
1.3.1档案建立对社区里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建立“一患一册”的个性化档案,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联系方式、家庭住址、血压状况、文化程度、经济能力、作息时间、日常饮食、心态状况、生活习惯、用药依从性、并发症状况等。认真核实并登记,输入电脑,便于高血压规范化社区干预的高效进行。
1.3.2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社区防治预防,普及高血压健康知识。可在社区里设立一个高血压健康知识宣传专栏,还可定期举办一些高血压防治知识的专题讲座,若有能力还可制定一些高血压防治手册的宣传发放。总而言之,必须动员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高血压防治工作,普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增强全民自我保健意识,有效地实施社区干预措施,使社区人群健康得到保障。
1.3.3社区活动鼓励社区高血压患者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是极有必要,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仅仅开展“健康教育”是还远远不够的,每年至少应该进行一次血糖、血压检测,以便及时掌握自身血糖情况,同时还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一些有益的社区活动,比如健走活动的互动参与、日常乒乓球锻炼、打太极等。
1.3.4互动性干预实时对患者进行运动互动性的干预,如规律作息(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调节(缓解高血压患者举例抑郁等不良情绪)、体重控制(高血压患者体重不宜过胖)、饮食指导(科学饮食对于高血压控制有着积极作用)、血压抑制(控制血压有利病症的改善)、血糖改善(血糖改变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等。
1.3.5随访指导①社区医护人员坚持每周1电话,每月1上门(若特殊情况可加强随访),与患者实现病情互动反馈,及时掌握高血压患者病情状况;②随访内容主要是观察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生活、血压监测、病情进展、心态调节、并发症预防等基本情况;③强化健康教育,如纠正患者日常不良习惯、仪器及药物的错误使用、消极情绪的正确疏导、患者及家属的疑惑解答等等;④社区及时、准确地掌握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对并发症的予以适当的风险控制,可予以优先技术支持,防范于未然;⑤随访指导可增强患者对社区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增进彼此关系,利于社区干预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
1.4观察指标
1.4.1血压指标指导前及指导1年后,分别检测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标,也就是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化。
1.4.2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在社区干预治疗完成后[4],对该次治疗的满意度进行客观评价,包括健康教育效果、高血压控制效果、护理治疗专业操作、医护关系程度等。总分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90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来予以构成,分类变量采用(%)来进行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来进行统计。
2结果
2.1血压指标
指导前后两组老年患者的血压比较:两组患者指导后的血压与治疗前相较,明显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实验组患者指导后的血压指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改善得更为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收缩压=19.185、t舒张压=5.9365,P<0.01)。见表1。
2.2满意率
干预指导1年后,实验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目前,我国高血压病发率不断的上升,据2010年官方统计[5],中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破3亿,已成为我国公民安全的社会性健康问题,同时给高血压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幸福都带来了较重负担,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可累及患者生命安全与家庭家庭和谐。面对庞大的高血压患病人群,极高的致死致残率和极低的服药率、控制率,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因次,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策略,尤其是针对老年高血压的控制作用是临床研究重点所在,进而为其患者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高血压疾病的理想预防措施,已成为现代医学界临床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高血压是持续血压过高的疾病,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血管瘤、肾衰竭等疾病,其发病率一般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6]。通常人们所说的高血压其实就是指原发性高血压,其病发原因多认为与家族遗传和个人生活习惯有关,致使患者精神压力长时间过大,焦虑、失眠等造成植物神经紊乱,使周身小动脉尤其是腹腔器官小动脉紧张性增加,从而增加了血流的周围阻力。大量研究事实表明[7-8]:高血压病治疗的原则和目的是尽可能控制患者血压,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的死亡和病残的危险率。
由于高血压病症病因尚不明确,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能彻底治愈高血压的医疗方案,对高血压的治疗基本上是对症下药予以病情改善,再结合健康指导予以病情控制,也就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即使恢复正常值,也并不意味着高血压的治愈,而是需要终生坚持治疗,控制血压,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如脑中风、冠心病等危急病症。而老年高血压临床控制的影响因素大致与以下几点有关:①患者自身擅自停药;②治疗不规律;③精神创伤;④患者情绪不稳定;⑤过度疲劳;⑥气候季节变化。而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社区高血压健康指导着重从以下内容入手:①戒烟戒酒,有针对性的限制吸烟饮酒;②控制高血压患者体重,科学减肥;③合理膳食,控制血糖;④增加体力运活动,坚持运动;⑤坚持用药,按时检查血糖血压水平;⑥调节精神状况,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⑦注意事项,冬天注意保暖,保持大便通畅,节制性生活,预防性低血压,切忌盲目增减药物等。规范化社区高血压健康指导可以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提高疾病防范意识,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消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转归效果。
正常情况下[9],高血压患者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据国家权威机构:正常人的正常血压收缩压<130 mmHg, 舒张压<85 mmHg;而理想血压收缩压<120 mmHg, 舒张压<80 mmHg。据此,对比该研究数据来看: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接受相关健康指导前的血压收缩压均>140 mmHg、舒张压均>90 mmHg,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指导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收缩压均低于140 mmHg、舒张压均低于90 mmHg,与指导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两组健康指导方案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改善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并且实验组指导后的血压收缩压(96.68±10.88)mmHg、舒张压(81.81±5.59)mmHg,与对照组指导后的血压收缩压(138.57±8.78)mmHg、舒张压(88.92±5.25)mmHg相比,明显前者血压控制作用更为理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见,高血压属于一种进展性疾病,而高血压治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治疗”,尽早预防可有效减缓疾病的发展,及时控制可实时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特别是心血管疾病)[10],而科学规范的健康指导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控制效果极其理想,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改善病情。
综上所述,通过规范性社区高血压健康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在生活习惯、心理情绪、疾病认知、临床依从性等方面,改善效果理想,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病的认知水平普遍提高,控制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指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还能够大幅度提高患者康复信心,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重要器官的损伤,为一项值得大力推广医疗内容。
参考文献
[1]杨京楠,姬春,刘新萍,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比较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11):82-84.
[2]温绍君,张蓓.高血压的正确诊断及恰当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4):337-339.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4]黄雪颜,李美婷,何咏欣,等.健康自我管理模式信息平台在社区老年性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3):100-103.
[5]袁华,李文涛,彭歆,等.我国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评价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5(35):4190-4193.
[6]梁小华,顾东风,张欢,等.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药物治疗和直接医疗费用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8):732-736.
[7]李淑霞,汤嘉敏.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与自觉健康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13-14.
[8]胡晓林,游桂英.社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模式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3,42(11):1263-1265.
[9]李顺珍.个性化健康教育干预老年高血压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258-2259.
[10]侯鲜桃,马晓红,张艳辉,等.两种健康教育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2):73-75.
【中图分类号】TU8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203-01
一、社区概念的理论分析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及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社区包含4个基本要素:第一,人群――社区必须包括人;第二,地理领域――尽管社会学界的某些“流行”观点强调社区地理界线的“弹性”,但是本研究仍基于“地域特征是社区整合的重要因素”的观点,并认为这是规划研究和社区研究的契合点;第三,社会互动――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人民是彼此相互依赖的,社会互动强调的是社区组织。社区互动说明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拥有共同的规范、习俗和方法;第四,共同感情――居民对社区的共同感情或称为心理认同的概念,由此形成社区归属感。
二、社区规划与住区规划的联系及区别
住宅区规划是我国翻译CommunityPlanning的一种中文表达方式,简称住区规划,而其标准的中文翻译应为“社区规划”,前者常被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引用,而后者常被社会学界引用。
对两者的概念范畴、视角、内涵、结果、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使两者的差异突显,让人们面对专业用语的不规范和繁复多变的城市房地产广告用语,可以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其实在城市住宅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两者是密切相联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是社区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
三、关于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
与社区和社区规划密切相关的是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源于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目的是为了培养居民的自治和互助精神。社区发展活动的倡导和深入展开则主要在二战后。综合来看,社区发展体系主要涉及:①社区的主体――社区成员的发展;②社区共同意识的培养――有关社区互动的社区道德规范及控制的力量;③社区管理机构的完善――维系社区内各类组织与成员关系的权利结构和管理机制;④物质环境与设施的改善――社区的自然资源、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住宅建设等硬件环境。其特点是与社区发展体系相对应的,具有主体性、目标性、动态性和建设性。
社区发展是为了提高社区效率、解决社区问题而采取的社会行动过程。社区发展的主要任务是:①优化社区结构:使社区内部各构成系统在空间上分布合理、相互协调、增强功能,促进社区发展。②提高社区创造经济和文化价值的能力:社区只有不断地创造经济和文化价值才具有生存意义,社区发展才能得以实现。③社区管理科学化:社区管理科学化是保障社区运行的需要,也是合理配置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福利、消除犯罪的重要一环,因而社区发展要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体系。
为推动社区发展的进行,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将社区发展引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上。同时城市规划学科自身也在检讨基于建筑师理念发展起来的学科缺憾,希望从城市问题的本质出发去理解城市空间布局,社区规划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区规划从产生初始就带有多学科的属性。
四、当前我国社区规划对策的探讨
当前对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社区规划理论与实践最首要的是:与社会转型相适应,“从物质功能主导转向对人居环境的全面关注”、“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规划方法转变。
1、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我国目前城市规划领域的社区规划内容和方式多以住区规划的形式进行,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在满足基本物质要求的同时,转向满足人们的环保意识、休闲意识的要求,但仍显不足。因为这些设计集中在对微观的形态布局上和环境设计上,对包括社会内涵、经济内涵等在内的社区人居环境的全面研究仍是考虑较少。
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是紧密联系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是社区规划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是住区规划的依据和归宿。通过丰富住区规划,纳入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涵,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社会调查、系统分析等方式,建立科学的社区规划方法,完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体系。
2、社会空间的重构―异质与混合
当前我国社区结构与城市大规模发展和城市改造紧密相关,城市居民打破原有的单位为主体的社区居住形式,原居民、购买商品房的新住户、以及租房的外来人口等,构成了社区人口的多元化。但是由于住房分配制度的打破,房地产开发成为城市住区建设的主体,老城区位于城市中心,密度大、开发成本昂贵,开发商极少问津;对于租房的外来人口,多选择城市边缘或城市中心的旧城区和城中村;城市中较高收入者无论原住地是何处,通过房地产开发建设机制的调配下集中起来,这样不同居民依据在住房市场中所处的位置重新聚集分化,构成我国城市新的城市社会空间,这种贫富分化、社区空间同质化的结果,将造成社会对立等矛盾。
3、社区规划应积极推行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社区规划是一种社会管理方法,其本质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政策、规范的制定和决策过程。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他们的广泛参与是社区规划的生命力,是实现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目前的社区规划中,存在着单位参与以及自上而下的规划手段等问题,使居民的参与机会严重不足,社区居民的参与力量也极为薄弱,不仅在参与渠道上缺乏合理的机制,在法律和制度上也缺乏支持和保障。
社区规划应从根本上否定自上而下命令式、强制性的管理方式,社区规划无论是在编制,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应引入相关利益单位、个人间的对话协商机制,从而达到各利益集团的协调。我国在社区规划中引入公共参与机制,要立足我国社区发展实际,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机制,实现“自治”与“善治”相结合。
五、结语
随着经济转型、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区与家庭、个人利益联系更加紧密,众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将在社区层面得到集中反映,社区在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作用日益突显。社区规划关系到城市每一个家庭,应更多地着眼于社会,因此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社区规划需要强调社区的公共参与及后续规划;强化社区规划中的社会内容;关注中低收入家庭、外来人员的居住;关注老龄群体。社区规划将是每个规划师和设计师都应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096-04
1、社区概念解析
社区属于社会学的范畴,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城市实行“市一行政区一街区一社区”的管理体系,市、行政区与街区属于政府辖区,代表政府行政行为;而社区是社会自治体,它们之间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城市规划中本来并没有社区的概念,但随着规划师对人类居住环境关注的宽度与深度的发展,及随着规划职业自身在理论及方法论上与相关学科的互补发展,社区的概念和理论被引借到城市规划中。但是社区概念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学中还是存在一些区别(见表1),社会学中的社区(以自然意愿形成共同联系),是作为与社会(以理性意愿形成相互关系)相对立的概念进行研究的;在城市规划中,社区多数时候与城市、居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是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居住的人群及其所处空间的总和。
社区作为社会组成的单元,其本身具有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同时由于社区中人口密度较高,人群活动相对集中,产生的冲突及其他问题也相对集中。因此,如果不从规划对象的社会根源切入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2、设立社区规划师的意义
规划工作者通过深入社区调研,为深化公众参与,反映社区基层诉求,搭建规划管理部门和基层之间的沟通平台,能较好地促进社区居民对城市规划的参与程度,社区规划师可以作为“公众参与的倡导者”,更好的促进居民参与到社区规划中未,推进社区居民的自我治理。进而破解社区发展的难点,研究社区经济发展计划,推进社区建设和转型。
3、经验借鉴
3.1 上海社区规划师
为改变目前社区规划管理中区规划局与街道、居委在组织体制上较难衔接的现状,2006年4月,虹口区正式建立社区规划专管员制度,在区规划局和社区(街道)两个层面设立了社区规划专管员队伍,区规划局和社区一般每个社区各指定设立了2名专管员,上下衔接,加强联系和沟通,突出社区管理互动,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规划管理框架。社区规划管理队伍的主要工作职责:
1)包括参加本社区范围内规划编制;
2)参加建设项目审批协调、竣工验收等批后管理;
3)提出社区规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同时负责对所辖范围内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日常管理;
5)重点是确保社区各项公共利益在各层次规划管理实施中得到落实和保障。
3.2 深圳社区规划师
深圳宝安区作为“原关外”区域,至今仍密布着很多自然村转变而来的社区。发展多年来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伴随面临着社区工业园规划不合理,社区集体用地制度与现行规划冲突,市区重大项目落地难,影响社区转型发展等社区与城市规划矛盾的难题。
2010年8月18日,龙岗社区规划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并举行挂牌仪式。让规划师进社区,目的是建立以社区规划师为基础平台的社区发展实施机制,加强社区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度。规划师进社区,主要为下类职责:
1)对于社区提出的问题及建议,社区规划师应予以及时回复;
2)社区规划师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社区现场踏勘,对法定图则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记录社区的建设及规划实施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3)社区规划师每月至少一次走访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形成书面材料;
4)社区规划师在走访基层的同时,进行相关规划宣传工作,每年至少一次在所在社区的学校,为学生上一次规划宣传教育课,至少给社区居民上一次规划宣传教育课。
3.3 经验总结
借鉴国内社区规划师的成功案例,推进社区发展,为保证社区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实施,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社区规划师是致力于社区管理、更新和复兴等事项的管理型规划人员,也是城市街道机构的政府规划师。社区规划师的职业目标是在不侵犯其他社区发展机遇,不妨碍城市整体长期利益的基础上,为本社区谋求长远利益和最大利益。除专业知识外,社区规划师还具备劝说、谈判、协调、综合等技能,发挥社会组织者的作用,以便能达成共识,创造有归属感、人情味和富有活力的社区。
4、长沙社区规划师试点背景与工作内容
4.1 背景
为建设和谐社区探索出新思路,从立足基层、现实出发,长沙市城乡规划局拟决定在天心区青园街道湘园社区开展“社区规划师”试点工作。以“社区规划师”为平台,扩大公众参与规划的广度和力度,实现自上而下的规划目标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诉求的有效衔接。以此为背景,天心区规划分局与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同开展了湘园社区规划调研工作,并形成规划调研报告。
通过实地踏勘、座谈访谈、居民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调研了解社区现有建设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梳理社区目前的规划编制情况,总结社区规划实施情况,发现社区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议,促进社区更好的发展。
4.2 工作内容
试点社区所辖行政区的规划分局,组织与协调“社区规划师”的工作,为保障社区规划师制度的有效运行,由长沙市城乡规划局主管,对口社区协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组织结构:分局组织成立、办公室协调管理、社区规划工作室。
1)社区现场踏勘调查――社区规划师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社区现场踏勘,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督,记录社区的建设及规划实施情况。
2)参与社区规划项目――深度参与社区内的规划、建设项目,包括规划项目前期的组织、编制至项目审查会,都应有社区规划师在场,对牵涉到社区发展的规划项目有知情权、建议权。
3)规划实施反馈――动态监测规划的实施情况,确保各项公共项目在规划中得到良好的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绿地),同时比较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差异,针对不符合法定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管理部门反馈情况。(不包含违法乱建的建设项目)
4)收集与反馈社区发展问题――对社区发展、建设等问题及意见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和反馈,搭建规划管理部门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平台。
5)规划技术咨询服务――解答社区在规划建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法定规划指导下,为社区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为社区相关建设项目提供规划技术咨询。
6)规划宣传及培训――协助开展相关规划的宣传、讲解工作,并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展规划的宣传和培训,培育社区居民的规划公众参与意识。
5、长沙湘园“社区规划师”试点实践
5.1 工作方式
5.1.1 问卷调查(见表2)
深入居民调查,了解当地居民诉求,对社区内居民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主要从“个人概况、家庭概况、住房设施、交通与治安、居委会与物业公司、邻里关系与社会保障、教育与医疗、日常生活与休闲”等十个方面进行详实的问卷调查,选取与居民生活密切联系的日常问题,一切从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人手,在规划上分析,整体上考虑,从而解决居民面临的难题。
5.1.2 现状踏勘
全面的社区现状调查,深入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人口、用地、住宅、单位、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环境卫生等情况,全盘摸清社区的现状情况。
5.1.3 座谈
2012年7月-11月期间,先后多次到湘园社区服务中心,与天心城乡规划分局、湘园社区主要负责人等就湘园社区建设发展、规划设想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
5.2 湘园“社区规划师”规划调研问题分析
湘园社区范围内有湖南省人民政府、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和改革委、省劳动与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边防武警总队、中央粮食储备库、华融湘江银行、长沙市司法局等9家省厅级单位和总部企业;社区内现有上庭苑、青山小区、鑫远杰座、天城泰和花苑等新型居民小区。湘园社区享有长沙市示范社区、长沙市文明社区、长沙市精品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社区中走访中发现,整个社区的人居环境优于中心城区的社区,根据此次社区抽样调查的问卷,反映出社区内大部分居民均乐意长期居住于此,原因是较中心城区有限的土地空间中,生活在此的居民在空气质量、环境景观上均优于中心城区的居民,而在公共设施、市政设施配套上又不逊于中心城区。
由于社区处于省政府生活服务圈,各项设施大多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但在教育文化、日常生活与娱乐休闲设施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5.2.1 教育文化设施
根据此次社区抽样调查的问卷,居民愿意社区内常组织如知识讲座、技术咨询、形象设计、投资咨询类等教育培训项目,可以看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更渴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与培训,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依靠知识丰富自我。而在设立文化设施上社区居民更愿意增设图书馆、文化站。
而湘园社区为打造书香品牌形象,与周边的明德中学产生相呼应的效果,社区决定在青山安置小区的A、B区建设专业培训学校,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不仅丰富了居民业余生活、也为失业人士或想提高专业技术的人士提供了学习场所。
5.2.2 日常生活与娱乐休闲设施
5.2.2.1 日常生活设施
根据此次社区抽样调查的问卷,湘园社区内居所附近有小型的商业设施,但社区内无大型超市、菜市场,居民希望能规划布点此类设施,从而更好的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5.2.2.2 娱乐休闲设施
根据此次社区抽样调查的问卷,反映出湘园社区内居民娱乐生活较为单一,休闲活动都以看电视、上网为主,户外场所较少。居民普遍反映电影院、图书馆等活动中心离社区较远,不利于社区居民业余活动。(见图1)
5.3 强化社区规划的实践与管理建议
通过对湘园社区现状建设与规划情况的初步调查和分析,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及其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其中很重要一点是把城市规划与社区发展整合起来寻求一种更有利于社区发展的规划机制,即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以改善目前社区建设不完善、同时与城市规划存在脱节的局面。
5.3.1 合理确定社区区划,按社区单元模式进行整合
目前,在社区区划时一般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按照便于管理服务便于社区资源合理配置,便于居民自治,但这种做法往往与目前规划编制脱节。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必须在城市规划与社区发展中寻找两者协调的最佳点,即合理的社区范围与规模。因此结合目前正在编制中的各城区控规,根据居住用地的布局和规模,居住社区的类型多样化和动态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社区区划,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社区规划的结合提供依据。
5.3.2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强化控规编制与社区规划的结合
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已基本控规覆盖,但由于控规的范围与社区管理的范围脱节,因而规划人员很难从社区的角度未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必须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社区规规划结合。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如能把社区规划纳入,则将为社区土地的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为社区建设中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提供切实的保障。
5.3.3 发挥规划引导作用,扶持社区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访谈了解,湘园社区安置小区居民收入来源主要为房租,且社区主要商业设施不发达,就业岗位不足,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城市产业升级、旧城改造的进程推进,城市功能的扩散,有必要通过策划引导社区经济多元化发展,通过成立社区股份公司,或者通过一定的商业运作,引导社区经济向房地产、商业、旅游服务、教育培训等多项产业领域发展,逐步摆脱“物业经济”单一发展模式,形成多头并进、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建议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下,进行商业策划与运作,成立社区经济发展实体,引导项目与集体经济相结合,让项目落地。
5.3.4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城市建设水平
建议市、区、街道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社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提升社区建设品质。为实现建立功能全面、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需与湘园社区的服务网络与社区服务单元的分级划分相适应,根据服务级别的不同、服务覆盖范围的不同及服务人群的差异,按照需求设置。主要分为区域服务、社区服务和街坊邻里服务三个层次。
1)区域服务包括本社区及其周边社区的服务设施配套资源的协调与共享。具体包括文体中心的共建、大型商业设施、医疗设施及教育设施的共享,以及规划建设中的轨道站点等的共享。
2)社区服务的范围覆盖整个湘园社区,在区域服务的内容和空间距离不适应或不能满足本社区需求的前提下设置。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福利院及商业网点、教育培训点、社区文化娱乐。
3)街坊邻里服务,作为便民服务的设施配置,其规模及服务种类依据各街坊内部居民的实际需求而定。内容包括零售商店、24小时便利店、理发店、家电维修等。长远发展而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意识,并通过发动社区有能力的成员提供义务,以提升社区服务的层次。
其居民生活服务规划设施建议如图2。
5.3.5 开展社区规划师试点,强化社区规划管理
未试点前,社区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社区规划的专业知识,很难承担社区规划的相关职能。长沙市天心区城乡规划局为探索研究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规划管理队伍,形成全覆盖的规划管理体系框架,在湘园社区开展“社区规划师”试点工作,并设立了2名专管员,以此为平台,扩大公众参与规划的广度和力度,实现自上而下的规划目标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诉求的有效衔接,上下衔接,加强联系和沟通,突出社区管理互动。
5.3.6 扩大公众参与,还社于民推进社区自治
社区商业规划是一项基层社区社会政策,比较贴近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规划的真正重点在于立足具体社区的发展状况,广泛听取居民的建议,明确近期社区发展的紧迫需要,综合考虑社区的经济、社会效益,制定社区整体协调的发展规划。符合规划的公众参与价值观的城市社区商业规划是否需要认同城市整体规划?通过以下论证说明,城市规划的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的真谛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盲目照搬西方理论也揭示了中国目前蓬勃的社区商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理论的指导。
1.公众参与规划是从具体的角度着眼的社区规划的进步
随着城市居住人口由中心区向迁移的速度加快,新型社区的规模越来越大,公众参与规划的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规划,它的出发点是基层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所要实现的是社区绝大多数居民的利益要求,目的是从微观和具体的角度着眼以求得社会的全面进步,本质上可以称作是社区中的一项公共政策。它关注的是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改善,归根结底,社区规划关注的是社区中作为个体的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规划。要保持社区规划的公正性、保证公众的权利和权益不受侵害,就必须引入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社区规划功能有效实现的保证。社区规划的功能能够发挥出的有效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社区资源的整合效率,而对社区资源的整合本身又离不开社区公众的参与。如果社区居民对社区规划的参与程度很低,那么社区规划中对社区各具体要素(如人口、经济、文化等)显性分析将与其在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相去甚远,从而会导致社区规划的实施情况与预期大相径庭。相反,一个公众参与程度很高的社区,在其做出社区规划时就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社区的现状,而在实施规划时通过适当的社区动员还将会获得更多的社区资源,往往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其预期的效果,同时又为下一阶段的社区规划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今天,城市社区规划的公众参与更有着超越自身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促使规划本身的有效进行,同时,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机制还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促进社区内部中的民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
2.社区商业自由发展导致与居民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的矛盾越发突出,难以与社区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居住人口由中心区向迁移的速度加快,新型社区的规模越来越大,社区商业得到相应的发展。目前,社区商业主要是作为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而由开发商自主开发的,在社区商业规划缺失的情况下,这种按住宅区自主配建、分割而售、业主分散经营的商业开发和营运模式使社区商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盲目状态。从社区商业发展的整体角度看,社区商业在发展速度、功能、布局、业态结构以及营运等方面存在许多与社区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2.1商铺的高利润推动造成社区商业供给失衡
建的一些社区商业的总体规模已经远远超过社区人口的需要,社区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商业需求拉动了商业地产价格的直线上升,对社区商业需求的拉动和商铺高利润的推动使社区商业开发速度不断加快。开发商各自为阵,缺乏整体引导,开发商盲目扩大制定商业规模的人口依据的范围,特别是大型商业项目设计时通常都以社区总人口为依据,从而在总量上放大了社区人口,也放大了社区商业的供给。
2.2开发商自主开发,造成社区商业结构不完善
在开发商按住宅小区自主配建商业的社区商业发展模式下,各开发商缺乏社区商业整体意识和公共开发意识,主要表现为:a社区商业功能单一,功能结构不完善。从社区的商业整体功能看,社区商业不仅缺乏综合功能,而且缺乏社会服务、文化、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功能,社区商业功能不配套而难以满足现代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b商业布局不合理,商业与社区协调性差。业态分布不均,业态同质化。如目前许多住宅裙楼成了建材一条街、地产中介公司一条街,或超市、便利店、洗衣店、冲印店过量,这种非互补的商业结构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c没有规划而分散开发的商业难以与社区其他设施、功能形成地域上的互补,共享社区的公共资源。
2.3商业开发短期化,商业可发展性差
社区按住宅独立配建商业和分割而售的开发模式必然导致开发商的短视行为,由于商铺销售为开发商的终极目标,开发商不必要考虑社区的整体性和发展性,而商业地产一般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化,受地理位置、面积大小、设施设备等因素直接影响的商业形态也固化,固化了的小规模、低水平、分散经营的商业难以整体提升,商业与社区居民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难以与社区协调发展。
3.建立城市社区总体规划,引导公众参与的价值观,实现社区商业健康发展
社区商业整体规划是社区商业有序发展的前提,各城市要重视并加快社区商业的整体规划,社区商业规划要注重独立性、整体性和可发展性。社区商业规划的独立性是指应该制定具体的、独立的社区商业规划,社区商业不再作为住宅小区的配建设施,根据商业自身的特征和规律进行规划。
社区商业规划的整体性包含三个个层面:一是以整个社区人口规模和需求为规划依据;二是规划内容全面、充分考虑商业与社区其他功能和资源的互补性、协调性和共享性。结合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实践和国外发展的经验,发挥政府在社区商业发展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在规划过程中要引入公众参与,求各方面意见,如采用听证会制,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使社区商业的规划与后期的开发和经营有机结合,保证商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瑾. 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规划策略研究基于唐山的理论与实践[D]. : 天津大学,2011.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区规划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区规划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社区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当前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
早在国外工业革命时期,霍华德,格迪斯等人就敏锐的观察到工业社会需要人本主义精神,从此社区规划以人为本渐渐受到重视,成为规划原则的核心理念。我国规划起步较晚,对此研究还有欠缺,尚停留在以提升社区环境品质为主要目标的住区规划阶段。2007年,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社区规划的人相聚北京,讨论通过了《城市文化北京宣言》,近年来关于社区规划以人为本的研究还是有些发展的,从许多角度如塔娜的时间地理学,强调社区空间布局等基础要素,同济大学的钱峰提出建设“宜居城市”, 要满足居民对城市的需求,朱哲的新城市主义理念街坊式模式,香港大学王缉宪的易达规划重视交通的作用,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的探索阶段。城市规划领域也在这一历史潮流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高度概括了中国城市规划当前转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即从以前的物质规划、技术规划转向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一个城市“人的需要”首先表现为公共利益的需求。新时期规划要由原来的经济增长导向向公共利益导向转型,把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在规划中为各阶层参与并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提供空间载体和路径。特别是要在规划中关注低收入阶层、外来农民工阶层利益上升的通道。
在社区规划以人为本原则中,它包括4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二是人与社会,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人与人,尊重他们的人权,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四是人与组织,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在这一原则实现中,要尽量顾及各个方面,但现实中人们往往忽略以人为中心的重点
二、社区规划忽略“人”的问题
(一)实用性不强,过分重视“形象工程”
当前,许多社区大搞社区广场、商业街、会展中心、大草坪、宽马路,过分强调社区的美化运动,研究市容的“化妆”艺术多,研究人的需求少,使居民成了社区的观众。而忽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这些密切关系居民利益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使公共产品提供中轻重缓急倒置,成为一种不妥的“形象工程”。
(二)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相分离
邻里之间关系变得冷漠,破坏性的建设和建设性的破坏使原社区的记忆丧失,整个组织结构的基础清除掉了。当推土机把旧城区变成空荡荡的平地,开始新的社区建设的时候,常常意味着把原来人们几个时代的合作及其对家园的忠诚也一笔勾销。而这些社区文明的恢复远不像重建一片房子和一条街道那样容易。
(三)利益驱动,没有真正满足居民需求
商品房成了利益的代名词,城市化建设中,规划服从于经济发展需要,较多地关注经济性基础设施,较少关注生活性基础设施,建筑物偷工减料寿命有待检验,安全隐患处处显露,出现问题相互推卸责任,很少收集民意或听取农民心声,居民参与更是少之又少,让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
(四)“官本位”思想浓厚
“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意识,一切活动以政府官员为主, 目前的社区规划大部分是“微型城市规划”,一味的迎合上级领导的趣味爱好,缺乏根据乡村特点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总体安排,特别是普遍的就乡村论乡村,如何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框架下去谋求社区现代化,谋求社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福利的增加,还是一个需要加强研究和关注的最大课题。
三、在社区规划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策略
(一)合理进行社区功能布局,增强实用性
“以人为本”的社区规划,内涵强调的是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所以设计要适宜居民居住,空间要足够大,像社区道路的宽度、建筑物的体积等都应参考人的实际情况来加以确定,才会让居民觉得方便、舒适,才有可能形成宜人的视觉景观和社区总体风貌。因此,进行功能分区布局时应加入以人为本元素。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社区用地功能布局是规划工作者们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例如“污染工业不能布置在饮用水取水点附近;交通干道不宜穿越居住区”等相关规范就是从居民的安全需要出发而制定的。社区规划设计中的美不是单独美学意义上的美,而是与人的尺度和人的需求相适应的美,并且要将“自然之美”与“社会公正之美”相结合。
(二)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并重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它们是这座城市的记忆、骄傲和独特的凝聚力。所以在城市规划时要把这种文化理念充分挖掘出来,这是城市规划美学应该贯穿的基本特征。当前社区规划设计对人文关怀因素考虑较少,也是造成现在邻里关系冷漠的原因,要加强居民参与,可以在规划设计中增加社区活动,规划与保留并重,增加居民互动,发展民间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对社区工作者培训,各类志愿者服务队,定期组织开展便民活动,提高居民归属感。
(三)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使配套齐全
社区规划中,房屋采光要合理,停车位充足,这些小的方面也要考虑到,相应的配套设施要齐全,包括居住设施,管理设施,环境设施和服务设施,都要进行完善,而不是建一些外表壮观的豆腐渣工程。规划师进行设施配套的时候,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及时了解掌握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信息,考虑现代社区新的功能特点和现代人的生活观念,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如,社区建设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交通结构。增加居民活动的设施设备,吸引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做到为居民服务,促进社区发展,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四)权力是“官本位”的护身符,消除“官本位”最有力的措施就是政府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必须突出制约与监督的重点,形成监督合力。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促进“民本位”观念的推广和强化。社区在制度、政策和机制上,尤其是在利益分配上,要向居民利益倾斜,重视各种监督主体力量的全面整合,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此同时,规划人要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力、做出成绩, 规划设计要能推进市场化进程,营造创业富民的社区环境,从社区整体角度出发,以居民利益为基础,以社区发展为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适合社区发展的规划措施。(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晴、李亚光.社区人居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科技创新导报[J],2007(3):117~118
[2] 秦红岭.论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 理论月刊[J],2009(9):79~82
[3] 赵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重新认识“以人为本”思想,艺术科技[J],2014(6):181~182
1、宏观规划
社区经济文化的有序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规划,社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也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这种规划必须由社区行政机构行使,只有政府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制定社区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综合安排,有效地发挥社区资源的整体效益,指导社区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方法。
2、规范引导
政府可以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对社区中的各种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使社区管理和建设能有序稳定地向前发展。在社区管理中,政府是最具权威性的组织,可以通过法律保障和规范社区居民自治活动,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法制引导社区依法建立社区自治组织,指导社区依法制定自治规章制度,并依法履行自治组织的职能,做到社区管理的一切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社区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财力支撑
政府是国家公共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调配者,社区建设和发展在物质和资金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社区发展的国家,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大部分经费都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倡导加快社区建设和发展,对加大社区物力和资金上的投入在政策上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和措施。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可以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的稳定发展。
4、组织协调
社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牵动着政府、社会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政府通过对各:业务部门的管理,指导各业务部门,从不同的侧面参与、支持来促进社区建设。如将总体规划分解到民政、教育、文化等各有关部门,并指导它们依据总体规划制定社区服务、教育发展、依法治区等具体规划,把社区建设真正落实到基层,做到条条有人抓,块块有人管。
5、动员参与
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不仅在宏观规划、规范引导、财力支撑、组织协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方面也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居民参与的热情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社区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培育的力度,完善各种居民参与渠道,旨在提高居民对社区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率。
二、我国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城市管理的复杂化,由于传统文化、管理体制、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在全国各地的社区管理实践中,政府行为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的社区规划行为缺乏足够的科学性。社区规划是对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整体部署与设计,包括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的结构与功能的总体计划。社区规划是社区建设的龙头,也是影响社区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社区规划应反映社区建设未来发展的要求,反映居民生活的要求,反映经济发展对社区空间容量规模的要求。科学的社区规划是社区有效管理的基础,当前我国政府基本上都制定出了社区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的详细规划,但从总体上看,某些规划程度不同地存在与社区发展不相仂、调的问题,社区规划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其具体表现为:某些社区规划未达到一定的战略高度,某些社区规划未能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未能充分考虑近期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吻合度和衔接度注重社区设施和社区形态的硬件建设,而忽视丈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等。
第二,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社区管理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和社区自下而上的自治管理的有机结合。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代表,履行对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维护的是社区的公共利益。但是,政府部门作为社会利益群体的一部分,本身也有着自身独立的利益,所以政府部门利益和社区公共利益的关系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这种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和矛盾性决定了政府和社区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与监督的关系。在这种合作与监督的关系模式中,一方面,当政府和社区组织面对共同的社区问题时,为实现共同的社区利益必然会通力合作,政府要依赖社区组织推行其决策,实现其行政管理和服务的目的:而社区组织也需要借助政府的资助及授权,获得实质性管理的权能,以实现其自治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社区组织作为社区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的代表,有着利用手中权力维护自身利益的倾向,为防止这种倾向发生,政府就应承担对其监督的责任:而社区组织为了防止政府部门利用权力侵犯社区及社区居民利益时就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由于传统行政理念的制约、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和社区的合作与监督的关系异化为政府对社区的单向控制和单向监督的关系,政府部利益覆盖了社区的公共利益,社区的利益被侵犯,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出现失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传统行政理念的制约导致的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纵向控制的组织体制导致的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以及法律滞后所导致的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等等。
第三,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方式的失当。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着四大管理主体,即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居委会,这四人管理主体的强弱决定了社区管理的方向和方式,从目前来看,政府行政性的管理方式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中,企业和中介组织发育不良,居委会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政府组织力量最强大,所以实施行政性管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有必要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管理方式不符合城市社区发展的要求,因为过于强调政府的作用会抑制其它管理主体的发育,这和社区自治目标的方向是相悖的。同时,用同一政策来衡量和管理形态迥异的各个社区,难以适应各种差异和变化了的局面,缺乏对各类型社区的分析而采用单一化的行政管理方式,一方面对以商品住宅区为主的新兴社区事务的过多介入,不利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和其他管理主体的培育,弱化了社区的服务功能,使管理陷入混乱局面。加大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对“薄弱社区”管理不到位,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进一步强化了贫困人口的贫困地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引发了社区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社区阶层化和社区发展的差异化对政府在社区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政府在社区的管理方式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三、优化我国社区管理政府行为的构想
1、优化我国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的理念和模式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要以构建“和谐社区”为指导理念,摒弃传统的行政垄断的作风,准确把握自身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与居民一起共同构筑“人、自然、社区”和谐发展的社区,所谓“和谐社区”,是指基于法律框架和道德约束,以人为中心的人、自然与社区的协调统一。树立和谐社区理念,为创新我国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模式提供了目标决策框架。基于和谐社区的理念,我们应当构造“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以道德为支撑”的政府行为运行模式。首先,和谐社区以人为中心,因为人既是社区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社区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实现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中,社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发展是目的,所以政府必须从过去重经济的硬件管理而忽视以人为中心的软件管理移到以人为本的管理上来,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首位,着力推进人的发展的社会化、个性化和现代化。其次,和谐社区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它主要是指尊重自然规律,爱护、保护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居民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社区资源,而不能过度地掠夺、破坏社区资源,这就要求政府改变过去以社区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战略思维,坚持社区经济、社区资源、社区环境和社区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居民的生存空间,使居民能在有限的资源厂推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再次,和谐社区是利益协调的社区,构建和谐社区应当倡导和促进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就决定着政府与社区关系应当是一种服务与合作的信任关系,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令与服从的对抗关系。即强调政府行使职权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管理”,而是使政府能够更有效地为社区提供最好的服务。这就要求政府树立公共服务的意识,把手中的职权看作是为社区服务的职责,把社区组织和个人当作行政的主人或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政府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关系。第四,尽管和谐社区追求的是利益关系的一致性,但是利益关系的冲突与矛盾在现实中却总是不可避免的。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法律和制度发挥其平衡利益冲突的功能,以协调政府部门利益与社区利益之间、社区与社区利益之间和社区内部各种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社区只有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实现。第五,和谐社区的本质精神是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奉献爱心。和谐社区的发展是社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培育的过程,所以政府要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培育社区意识,以弘扬中华民族诚、信、善、爱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己任,有意识去创建社区居民精神寄托的平台。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助互利、民主和谐的氛围。构建“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以道德为支撑”的政府行为运行模式,是和谐社区的理念体现和发展要求。
2、优化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的路径选择
第一、确保社区规划的科学性。制定科学的社区规划能减少社区发展进程的盲目性,使社区能在自觉自为中按预定的目标发展,从而可以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提高社区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社会效益。要制定科学的社区规划,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社区规划的战略高度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发展是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区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树立社区规划的全局观,从整个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本区的发展规划。具体来说,我们在制定城市社区规划时,必须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主要依据,社区发展规划必须服从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社区规划只有以全市的社会发展宏观规划为基础,自觉与全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才能确保社区与整个城市的同步发展。
(2)确保社区规划的前瞻性
要确保社区规划的前瞻性,就要从政府和居民两个层面来防止社区规划中短视行为的发生,首先,政府要强化自身意识,要认识到社区发展的综合性很强,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个方面,要把社区规划纳入宏观视野,推动社区建设必须着眼于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做好前瞻性的系统规划。其次,通过完善社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让社区组织和个人有机会参与对社区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当权者把短期规划当作他们追求政绩的垫脚石,避免损害广大社区居民长远利益行为的发生。
(3)确保社区规划的全面性
社区规划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不仅要体现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要体现提高社区成员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整体生活素质的目标。无论是新城区开发和旧城改造,都应将社区的各要素纳入规划之中。一方面要做好硬件设施的规划。硬件设施是社区精神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通过良好的硬件设施,来繁荣社区的文化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要注重社区内的软件建设规划。社区的软件是指社区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合作精神、价值、信仰、情操、知识、公约及其他一切的社区规范与控制力量。
第二、再造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再造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二者之间存在的单向控制和单向监督的行政关系、形成政府与社区的合作与监督的双向互动的新关系。针对我国政府与社区关系失衡的问题,要再造政府与社区的新关系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科学的社区观
要改变过去认为实现社区自治和政府管理相矛盾认识的误区,就要正确把握社区建设和政府的责任关系。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的形成是一种非原生型的社区,所以政府的行政推动和支持仍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资源。在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基础力量薄弱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培育社区和发展社区。同时,社区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力、内容和规律,它需要在一个尽可能宽松的环境中发育、发展、成熟,这一过程的实现同样需要来自政府的理解。
(2)建立政府与社区的横向互动网络
建立政府与社区的横向互动网络是满足社区多元化的需求,化解社区矛盾的基础。在这个网络中,政府组织主要功能是对全局性的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组织和管理;而局部性的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交由社区组织来组织和管理。这两个组织之间不是垂直式的控制关系,而是水平式的互动关系。
(3)完善法制,明确政府与社区组织各自的地位
和谐社区追求利益关系的一致性,而法律是平衡利益冲突的有力工具和保障。社区发展的法制化,是政府行政系统和社区自治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也是协调政府部门利益和社区利益,实现社区稳定有序发展的保证。在这方面,首先要加快立法,进一步明确社区组织的自治性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政府的职责范围,从而使社区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有个合理的明确边界;其次,要加快制定指导性文件和部门操作性方案,明确政府与社区的权利关系;再次,完善法制监督机制。虽然我国已具备了一些有关社区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但还普遍存在内容过于抽象、空洞,规定不具体等问题,如果法律、法规不具体详尽,社区内各管理主体就不能进行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监督权威也无法保障。只有通过客观、具体的法律、法规,才能理清各监督主体的关系,使社区组织摆脱束缚,快速成长,增强对政府的监督力量。
第三、优化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方式。
(1)立足社区区情,实行分类式管理
TheEstheticValueOrientationofModernCommunityPlan—WiththePlanoftheWoodlandsinTexasasanExample/QiuHongfei,ChenYifeng
[Abstract]ThecommunityplanoftheWoodlandscanproperlyhandletherelationshipamonghumanities,society,ecologyandeconomicbenefits,etc.andpaymoreattentiontothetopographiccharaterisitcsandenvironmnetalfactorsofthenaturalland.Itisasuccessfulcommunityplanbecauseittakesthelivingdemandofmodernpeopleunderthepresentconditionsasthestartingpointandseeksthedirectionofplanninganddesignfromthetime,thesocietyandnature,thusbuildinganexcellentenvironmentwherepeoplecanliveandinhabitharmoniouslywitheachother,withthesocietyandwithnature.
[Keywords]Texas,thewoodlands,communityplan,valueorientation
1、引言
当前在我国居住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引导,各种各样的规划理念、处理手法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价值取向的偏差,如不尊重基地原有的场地精神,破坏原有的山地、沼泽、湖泊等丰富的地形、地貌;根据纯形式美的法则建造注重平面构图,审美趣味低俗,与自然、人文毫无关系的景观。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到了豪华奢侈的材料上,追求视觉的刺激,甚至纯粹以视觉的“美”与“丑”作为评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标准。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与定位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处理好人与自然、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影响居住区规划的重要因素。西方现代社区规划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审美价值观已趋于成熟。笔者以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林地社区为例,对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与探索,旨在为国内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评价提供参考。
2、项目简介
林地社区(TheWoodlands)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建的一系列社区中的代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以北45km的森林中。该社区占地面积为10927km2,是美国第一批总体规划型社区之一。从1964年开始,米切尔能源公司主席、开发商乔治·米切尔用11年的时间,经过300多次的交易,直到1974年才购得如此大规模的土地。该项目由最先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到景观设计的生态学规划大师伊恩·麦克哈格规划设计。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规划师对场地的敏感程度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麦克哈格在社区规划中非常关注当地的景观特征、视野、排水状况及用地规划。
林地社区的总体规划包括7个已经建成的村和1个正在开发的村—格根磨房村(Grogan’sMill)、科卡恩十字路口村(Cochran’sCross-ing)、纯正山脊村(SterlingRidge)、印第安春天村(IndianSprings)、奥尔登桥梁村(AldenBridge)、黑豹小溪村(PantherCreek)、学院公园村(CollegePark)和卡尔顿森林村(CarltonWoods),村与村之间由商业及社区服务建筑和广阔的开放绿化空间分隔开来,每个村都有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选择的各种类型的住宅和郊野公共设施(图1)。
3、方案介绍及评析
3.1尊重场地特征
休斯顿的郊野地区是大面积的草原,地势平坦,有微小的起伏,基地上覆盖着大面积的浓密的松树林和橡树林。伊恩·麦克哈格规划组的成员认为,规划应该与该地区的原有地形特征和森林环境相结合,因为无论是从景观视觉角度还是从生态角度来说,森林环境对平坦的草原地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自然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规划的目的应该是尽量减少人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在森林中营造现代居住空间,以解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高收入阶层在追求郊野生活过程中所引发的郊野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图2)。
3.1.1保持以林地景观为特色的社区环境
社区规划中将1/4的土地作为森林保留地带、公园、高尔夫球场及其他类型的开放空间,并且鼓励居民沿着排水道和主要公路在所有居民区内保护和恢复当地的植被系统(图3);保持林地社区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场地精神,在密林中营造人类现代聚居环境,实现规划初期就定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划目标。这一做法使规划能够成功营造出完全不同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生活空间。
3.1.2道路网络顺应自然地形
道路设计避开了人工硬质地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将主干道设置在远离泄水区的脊线上,使主干道附近和交叉路口的开发密度最高,敏感地带的开发密度有所降低。因此,开发密度高的地带主要在土壤渗透性差的区域。社区内的街道被设计成与场地斜坡垂直的步道,以留出大面积的原生态的渗透性土壤。总体规划结构中没有运用几何线形,如轴线、环路或者其他对称结构,而是基于场地的自然肌理,形成契合自然的道路网络体系。
3.2尊重人类生活与居住行为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中高收入家庭开始追求郊区社区的行为反映了人类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然而,社区作为人类聚居生活的一种载体,除了要具有优美的户外环境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能辅助人们生活的网络系统,以满足人们对教育、休闲、娱乐、工作、消费的需求。林地社区的投资者米切尔在麦克哈格的总体规划的框架上,精心设置了一个复杂的社区的各个组分—各种类型的住宅(包括独户住宅、联排住宅、住房、公寓、短期合租房等)、娱乐设施、文化设施、休闲场所、零售店、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
3.2.1合理布置消费娱乐设施
在社区的框架内,每一个村都有一系列的消费娱乐设施,居民步行或者开车都可以很快到达。整个林地社区的市镇中心设在场地的东部区域。规划将市镇中心定位为能够提供零售、餐饮、娱乐和社区活动的多功能中心(图4)。一条平直的大道贯穿整个市镇中心,成为社区连接其他几个未来城镇的主通道。
3.2.2在社区内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米切尔认为,一个适合居住的社区应该能够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米切尔在社区内确立了一系列商业区域,希望通过合理的商业布局,使社区的家庭数量与工作岗位的比例在近期达到1:1,远期达到1:5。林地社区市镇中心项目占地167km2(图5,图6),将成为可容纳四万名工作人员的商业空间,这样,林地社区的家庭数量与工作岗位的比例将达到1:1。米切尔相信,社区高品位的环境质量与吸引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形成对高层次人才的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并留住这些人才,形成高品位的人文居住社区。最近对林地社区的调查显示,25岁以上的人群中获得学士学位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人口的55.7%,获得硕士学位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人口的18.8%,失业人口仅占2.7%。这表明米切尔的规划理想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3.2.3营造以家庭为中心的融洽的邻里氛围
林地社区规划对一些新近开发的邻里,作了更为人性化的考虑,更多地关注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社区内采用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建筑沿着蜿蜒曲折、被植物覆盖的尽端式小路两旁布置,以增强邻里归属感。规划通过对社区内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促进邻里间的交往,增进邻里间的感情。此外,社区开发商通过市场调查,还专门为大龄单身群体设计了社区。
3.3尊重社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麦克哈格在林地社区规划中较早地引入了生态规划的思想,在总体规划型社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整个规划充分考虑了场地的所有生物因素,重点是保证动植物的生存与繁殖,维持自然原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规划在初期就定下了7个目标:将对地表及次地表的水文生态的破坏减至最小,保护好场地原有的森林系统,建立一个自然的排水系统,保护场地的植被层,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活动走廊,将社区的开发成本降至最低。
在林地社区后来二十多年的建设过程中,这些目标的制定对保护林地自然生态系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3.1减少人类开发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麦克哈格认为,通常的人类开发方式会减少基地内地下水的补充,加大地表水的流失程度,导致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引发河流下游的洪灾。麦克哈格主张利用环境覆盖制约因素系统地确定最合适的土地开发原则。建筑物的保护层能够对地下水位进行最大限度的补充,保护渗透性土壤,维持地下水位,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淤积与冲刷,保护自然植被与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3.3.2采用天然排水系统,减少地表水的流失
格根磨房村的第一阶段的开发规划,抛弃了过去常采取的用井栏、雨水道、水泥管道、地下通道将雨水直接排入河流的做法,而主要利用天然的排水系统(如长有植被的洼地、沟渠、堤坎)收集雨水。这种天然排水系统被广泛地运用到社区的建筑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和娱乐场所中。
3.3.3尽量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结构
基于场地的特殊性,林地社区规划的一个构想就是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结构,降低社区建成后的人工维护成本。因此,投资者在居民入住之前,鼓励居民保留院中的落叶层,建议其不要自行修建较大的草地。
4、林地社区规划中的审美价值取向
4.1追求规划与地域环境的和谐
完全顺应自然、不加任何干涉的设计是没有的。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形成了共识:设计,特别是大尺度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自然过程进行管理,设计应该遵循自然,将创作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部分,保持区域的自然特征。在林地社区规划中,道路、建筑等所有的人工构筑设施,都是与该地区以森林为主要特征的场地要素相结合来考虑的,强化了场地的地形特征,保护了原有场地的自然景观与乡村景观,将自然引入现代社区的规划中,形成了富于场地精神的特色居住空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4.2追求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区中的家庭生活,离不开与之相应的住区景观环境。社区的规划建设是人类生活空间的重要载体,是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因此,社区规划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营造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区生活环境。而规划是否适合人的尺度,是否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成为了人性化社区规划的关键。
林地社区的规划者在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希望通过设置大面积的林地保留地带、公园、高尔夫球场及其他类型的开放空间,形成幽静而舒适的特色户外空间,鼓励居民走出建筑;在室外休闲、散步、娱乐、购物过程中促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社区内形成一种无形的归属感与邻里融洽感。社区同时为居民提供了足够的工作岗位和消费设施,使居民可以愉快地生活、工作和交流。
4.3追求规划与经济利益的协调
在美国开发的众多总体型社区的规划中,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因没有处理好场地投资开发与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而破产。这就要求社区规划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能够在专业知识、经济利益及大众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林地社区的总体规划通过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减少排水设施的建设,为投资者节约了数百万美元的投资,在景观视觉、生态效应与投资收益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在规划先期建设过程中,减小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等到有一定销售收入之后,再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销售收入大于先期投资。由于林地社区建成后清理落叶层将会增加成本,规划者认为可以保留落叶层,形成动物天然栖息地。
5、结语
对于国内居住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审美偏差,许多学者就如何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作了一些探索与反思。实际上,许多规划设计师仍然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林地社区规划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其实,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仅从历史中寻找答案,而应该回归到对时代、现实的理解与尊重上。林地社区规划更多地关注自然大地的地形特征及环境因素,以当代人在当代条件下对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从时代、社会与自然中寻找规划与设计的方向,营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与融洽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一个成功的现代社区规划。我们相信,居住区规划不是追逐流行与时尚、豪华与奢侈的意识的产物,一个以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为指导、朴素而和谐的居住区规划才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参考文献]
[1]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学会著,杨旭华,等译.世界优秀社区规划[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The Esthetic Value Orientation of Modern Community Plan—With the Plan of the Woodlands in Texas as an Example/Qiu Hongfei,Chen Yifeng
[Abstract] The community plan of the Woodlands can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ities,society,ecology and economic benefits,etc.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opographic charaterisitcs and environmnetal factors of the natural land.It is a successful community plan because it takes the living demand of modern people un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eeks the direction of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time,the society and nature,thus building an excellent environment where people can live and inhabit harmoniously with each other,with the society and with nature.
[Key words] Texas,the woodlands,community plan,value orientation
1、引言
当前在我国居住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引导,各种各样的规划理念、处理手法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价值取向的偏差,如不尊重基地原有的场地精神,破坏原有的山地、沼泽、湖泊等丰富的地形、地貌;根据纯形式美的法则建造注重平面构图,审美趣味低俗,与自然、人文毫无关系的景观。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到了豪华奢侈的材料上,追求视觉的刺激,甚至纯粹以视觉的“美”与“丑”作为评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标准。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与定位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处理好人与自然、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影响居住区规划的重要因素。西方现代社区规划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审美价值观已趋于成熟。笔者以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林地社区为例,对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与探索,旨在为国内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评价提供参考。
2、项目简介
林地社区(The Woodlands)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建的一系列社区中的代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以北45 km的森林中。该社区占地面积为10 927 km2,是美国第一批总体规划型社区之一。从1964年开始,米切尔能源公司主席、开发商乔治·米切尔用11年的时间,经过300多次的交易,直到1974年才购得如此大规模的土地。该项目由最先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到景观设计的生态学规划大师伊恩·麦克哈格规划设计。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规划师对场地的敏感程度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麦克哈格在社区规划中非常关注当地的景观特征、视野、排水状况及用地规划。
林地社区的总体规划包括7个已经建成的村和1个正在开发的村—格根磨房村(Grogan’s Mill)、科卡恩十字路口村(Cochran’s Cross-ing)、纯正山脊村(Sterling Ridge)、印第安春天村(Indian Springs)、奥尔登桥梁村(Alden Bridge)、黑豹小溪村(Panther Creek)、学院公园村(College Park)和卡尔顿森林村(Carlton Woods),村与村之间由商业及社区服务建筑和广阔的开放绿化空间分隔开来,每个村都有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选择的各种类型的住宅和郊野公共设施(图1)。
3、方案介绍及评析
3.1尊重场地特征
休斯顿的郊野地区是大面积的草原,地势平坦,有微小的起伏,基地上覆盖着大面积的浓密的松树林和橡树林。伊恩·麦克哈格规划组的成员认为,规划应该与该地区的原有地形特征和森林环境相结合,因为无论是从景观视觉角度还是从生态角度来说,森林环境对平坦的草原地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自然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规划的目的应该是尽量减少人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在森林中营造现代居住空间,以解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高收入阶层在追求郊野生活过程中所引发的郊野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图2)。
3.1.1保持以林地景观为特色的社区环境
社区规划中将1/4的土地作为森林保留地带、公园、高尔夫球场及其他类型的开放空间,并且鼓励居民沿着排水道和主要公路在所有居民区内保护和恢复当地的植被系统(图3);保持林地社区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场地精神,在密林中营造人类现代聚居环境,实现规划初期就定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划目标。这一做法使规划能够成功营造出完全不同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生活空间。
3.1.2道路网络顺应自然地形
道路设计避开了人工硬质地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将主干道设置在远离泄水区的脊线上,使主干道附近和交叉路口的开发密度最高,敏感地带的开发密度有所降低。因此,开发密度高的地带主要在土壤渗透性差的区域。社区内的街道被设计成与场地斜坡垂直的步道,以留出大面积的原生态的渗透性土壤。总体规划结构中没有运用几何线形,如轴线、环路或者其他对称结构,而是基于场地的自然肌理,形成契合自然的道路网络体系。
3.2尊重人类生活与居住行为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中高收入家庭开始追求郊区社区的行为反映了人类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然而,社区作为人类聚居生活的一种载体,除了要具有优美的户外环境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能辅助人们生活的网络系统,以满足人们对教育、休闲、娱乐、工作、消费的需求。林地社区的投资者米切尔在麦克哈格的总体规划的框架上,精心设置了一个复杂的社区的各个组分—各种类型的住宅(包括独户住宅、联排住宅、住房、公寓、短期合租房等)、娱乐设施、文化设施、休闲场所、零售店、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
3.2.1合理布置消费娱乐设施
在社区的框架内,每一个村都有一系列的消费娱乐设施,居民步行或者开车都可以很快到达。整个林地社区的市镇中心设在场地的东部区域。规划将市镇中心定位为能够提供零售、餐饮、娱乐和社区活动的多功能中心(图4)。一条平直的大道贯穿整个市镇中心,成为社区连接其他几个未来城镇的主通道。
3.2.2在社区内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米切尔认为,一个适合居住的社区应该能够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米切尔在社区内确立了一系列商业区域,希望通过合理的商业布局,使社区的家庭数量与工作岗位的比例在近期达到1:1,远期达到1:5。林地社区市镇中心项目占地167 km2(图5,图6),将成为可容纳四万名工作人员的商业空间,这样,林地社区的家庭数量与工作岗位的比例将达到1:1。米切尔相信,社区高品位的环境质量与吸引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形成对高层次人才的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并留住这些人才,形成高品位的人文居住社区。最近对林地社区的调查显示,25岁以上的人群中获得学士学位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人口的55.7%,获得硕士学位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人口的18.8%,失业人口仅占2.7%。这表明米切尔的规划理想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3.2.3营造以家庭为中心的融洽的邻里氛围
林地社区规划对一些新近开发的邻里,作了更为人性化的考虑,更多地关注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社区内采用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建筑沿着蜿蜒曲折、被植物覆盖的尽端式小路两旁布置,以增强邻里归属感。规划通过对社区内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促进邻里间的交往,增进邻里间的感情。此外,社区开发商通过市场调查,还专门为大龄单身群体设计了社区。
3.3尊重社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麦克哈格在林地社区规划中较早地引入了生态规划的思想,在总体规划型社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整个规划充分考虑了场地的所有生物因素,重点是保证动植物的生存与繁殖,维持自然原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规划在初期就定下了7个目标:将对地表及次地表的水文生态的破坏减至最小,保护好场地原有的森林系统,建立一个自然的排水系统,保护场地的植被层,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活动走廊,将社区的开发成本降至最低。
在林地社区后来二十多年的建设过程中,这些目标的制定对保护林地自然生态系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3.1减少人类开发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麦克哈格认为,通常的人类开发方式会减少基地内地下水的补充,加大地表水的流失程度,导致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引发河流下游的洪灾。麦克哈格主张利用环境覆盖制约因素系统地确定最合适的土地开发原则。建筑物的保护层能够对地下水位进行最大限度的补充,保护渗透性土壤,维持地下水位,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淤积与冲刷,保护自然植被与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3.3.2采用天然排水系统,减少地表水的流失
格根磨房村的第一阶段的开发规划,抛弃了过去常采取的用井栏、雨水道、水泥管道、地下通道将雨水直接排入河流的做法,而主要利用天然的排水系统(如长有植被的洼地、沟渠、堤坎)收集雨水。这种天然排水系统被广泛地运用到社区的建筑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和娱乐场所中。
3.3.3尽量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结构
基于场地的特殊性,林地社区规划的一个构想就是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结构,降低社区建成后的人工维护成本。因此,投资者在居民入住之前,鼓励居民保留院中的落叶层,建议其不要自行修建较大的草地。
4、林地社区规划中的审美价值取向
4.1追求规划与地域环境的和谐
完全顺应自然、不加任何干涉的设计是没有的。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形成了共识:设计,特别是大尺度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自然过程进行管理,设计应该遵循自然,将创作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部分,保持区域的自然特征。在林地社区规划中,道路、建筑等所有的人工构筑设施,都是与该地区以森林为主要特征的场地要素相结合来考虑的,强化了场地的地形特征,保护了原有场地的自然景观与乡村景观,将自然引入现代社区的规划中,形成了富于场地精神的特色居住空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4.2追求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区中的家庭生活,离不开与之相应的住区景观环境。社区的规划建设是人类生活空间的重要载体,是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因此,社区规划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营造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区生活环境。而规划是否适合人的尺度,是否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成为了人性化社区规划的关键。
林地社区的规划者在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希望通过设置大面积的林地保留地带、公园、高尔夫球场及其他类型的开放空间,形成幽静而舒适的特色户外空间,鼓励居民走出建筑;在室外休闲、散步、娱乐、购物过程中促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社区内形成一种无形的归属感与邻里融洽感。社区同时为居民提供了足够的工作岗位和消费设施,使居民可以愉快地生活、工作和交流。
4.3追求规划与经济利益的协调
在美国开发的众多总体型社区的规划中,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因没有处理好场地投资开发与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而破产。这就要求社区规划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能够在专业知识、经济利益及大众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林地社区的总体规划通过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减少排水设施的建设,为投资者节约了数百万美元的投资,在景观视觉、生态效应与投资收益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在规划先期建设过程中,减小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等到有一定销售收入之后,再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销售收入大于先期投资。由于林地社区建成后清理落叶层将会增加成本,规划者认为可以保留落叶层,形成动物天然栖息地。
5、结语
对于国内居住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审美偏差,许多学者就如何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作了一些探索与反思。实际上,许多规划设计师仍然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林地社区规划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其实,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仅从历史中寻找答案,而应该回归到对时代、现实的理解与尊重上。林地社区规划更多地关注自然大地的地形特征及环境因素,以当代人在当代条件下对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从时代、社会与自然中寻找规划与设计的方向,营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与融洽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一个成功的现代社区规划。我们相信,居住区规划不是追逐流行与时尚、豪华与奢侈的意识的产物,一个以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为指导、朴素而和谐的居住区规划才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参考文献]
[1]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学会著,杨旭华,等译.世界优秀社区规划[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龙岗“顾问规划师制度”的借鉴与反思
1.1 “顾问规划师制度”构建的背景
龙岗区自1993年撤县建区之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区内的镇、村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实力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加之龙岗区处于特区外,属深圳市的城市边缘地区,地域面积广大,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而来的人口急剧膨胀、可建设用地的大幅度减少,以及粗放型的土地开发模式,给村镇建设和规划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尽管村镇组织有一定的规划意识,但缺乏高水平的规划能力和高效的规划管理实施机制,村镇建设质量仍然得不到保证,出现了大量无序建设和违法建设,给城市规划水平的提升和城市规划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顾问规划师制度是龙岗区在既要面对快速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双重冲击,又要适应区、镇、村三层次行政管理体系的困难,对保障村镇规划实施机制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1.2 “顾问规划师制度”介绍
龙岗的“顾问规划师制度”构建于2001年,借鉴了台北“社区规划师制度”,以龙岗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为主要责任部门,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将区镇村各级政府、各职能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民众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顾问规划师的工作,在镇村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之间、在村民和规划管理部门之间、在村民和政府之间架构一座协调和沟通的桥梁。
组织和工作方式上,顾问规划师由区政府聘选,基本上以熟悉各镇情况、编制过各镇规划的设计院的规划师为主,大多为各设计院的主要负责人,属于专家咨询性工作方式,且全部为志愿性质,不收取任何报酬,工作也不受任何约束。
工作内容上,顾问规划师向其所服务的镇、村提供规划建设的专业咨询服务;研究镇、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协助研究镇、村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协助研究镇、村的环境改造和规划设计构想,促进规划实施;参与城市发展课题的研讨;扩大对规划的宣传,促进规划意识的提高。政府通过协助、实施顾问规划师的提案,推进镇、村的规划建设。
1.3 借鉴与反思
“顾问规划师制度”经过一年的试点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顾问规划师作为村镇建设的技术顾问,起到了指引村镇建设有序健康发展的“引导”作用,起到了连接村民和政府的“桥梁”作用。但是顾问规划师制度作为规划管理工作的一种新的尝试,在龙岗推行不久后即宣告“流产”,其原因包括:
1.3.1 城市发展阶段的制约
龙岗的“顾问规划师制度”是借鉴台北的社区规划师制度构建起来的,台北的社区规划师制度是在台湾城市规划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形成的,无论是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还是公众参与意识都相对比较完善,这是社区规划师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础,此外,台湾地区的非政府组织也相对比较成熟,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顾问规划师制度”构建之初的龙岗区尚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居民公众参与意识严重不足,政府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也较为滞后,更没有专门推动类似运动的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1.3.2 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
(1)缺乏制度保障。龙岗区顾问规划师制度没有得以推行下去的根本原因是仅仅作为一种村镇规划建设的指引和规划管理体制的补充的尝试,缺乏政府层面的制度保障,政府没有明确的政策法律条文作为顾问规划师制度的强力支撑,顾问规划师仅仅作为介于政府和民间的第三方组织的雏形,缺少法律意义上的定义和地位。这就容易造成顾问规划师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各方利益代表的博弈过程中“名不正,言不顺”,顾问规划师的提案不能有效落实和实施。再加上顾问规划师是政府聘请来的,其首要任务往往变成“如何帮助政府解决难题”,而不是切实站在镇、村发展和民众需要的立场,成为各方利益的协调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
(2)缺乏人员保障——规划师被动参与。顾问规划师是由区政府聘选,基本上以熟悉各镇情况、编制过各镇规划的设计院的规划师为主。虽然熟悉各镇情况或者编制过各镇规划,但对其服务地区环境尚不具备相当深度的了解,对地域缺乏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和自发地组织规划、发掘地方文化、参与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热情。顾问规划师的职责往往是其负责区域的镇、村民众、政府或其他组织对自身规划建设的产生困惑的时候,予以宏观层面的“顾问”和指导,但顾问规划师往往不能亲自参与小到一个“小游园”和“一草一凳”的设计中来。同时,由于顾问规划师本身有自己更本职的工作,其参与镇、村规划建设的指导工作往往是受政府之邀,被动参与到镇、村规划建设中来,参与的层面仅限于对村、镇规划建设的宏观指导,其专业职能和素养难以全面发挥。
(3)缺乏经费保障。顾问规划师作为镇、村规划建设的义务工作者,其课题研究和活动经费缺少保障,是其开展研究工作的障碍;同时顾问规划师工作室的活动经费、顾问规划师网站顾问的维护费用等等都需要有效的资金保障。此外,规划师在提交一个好的提案后,能否实施,实施后的奖励措施的缺乏,使顾问规划师作为专业人员的自豪感和满足感难以满足。
2、大鹏半岛“社区规划师制度”介绍
2.1 独特的发展背景
2.1.1 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公众参与的需求日益强烈
随着深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素质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日益提高,更重要的是居民越来越意识到城市规划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在现阶段推行“社区规划师制度”,以此提高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水平,具备了较好的社会环境。而且,深圳市作为我国率先实现全面城市化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上一直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到位处于国内领先位置,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为“社区规划师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优越的制度环境。
2.1.2 规划管理意识的转变——由“规划管理”到“规划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