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3: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节水灌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1实行农业发展和水资源配置相结合的优化方式
我国现如今的水资源比较缺乏,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相关设计人员一定要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水资源设施和相关配置进行优化,实行分支供水的方法。在建设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想,对发展生产、生态以及生活用水进行统筹,加强对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环境评估以及监测。在对农田水利灌溉的水资源进行分配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配额管理以及总量控制”的分配准则;确定各个用水单位的农田灌溉用水的具体指标以及用水总量;同时,一定要加强所有用水单位以及灌区的节约用水意识,一定要保证每滴水都用到必要的地方,在对水进行高效利用的基础上,要确保现代农业和相关水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2大力加强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能够促进地区水利工程的发展。在建设高效水利灌溉工程时,施工人员一定要充分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的特征,制定和节水灌溉相关的各项指标,并按着这些指标严格执行。在对农业进行分区种植的前提下,以经济和生态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建设出现代化的、信息化的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选址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第一,优先选择地面高低不平以及严重缺水的地方灌溉;第二,优先选择经济比较发达以及种植种类比较多的地区;第三,干部和群众思想比较先进,可以给予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一定的支持;第四,选择社会综合治安比较好,没有恶性治安案件发生的地区。选择这些地区建设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不仅能够加快工程的建设速度,还能提高工程的使用效果,进而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2.3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水利工程的节水高效灌溉,所以引进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先前使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基本上都是节约用水的灌溉工程技术、灌溉水资源的调配优化技术、节约用水管理技术以及生物和农艺的节约用水技术。而现如今建设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过程当中,不但要使用先前使用的这些技术,还需要努力引进先进的灌溉用水工程新技术和新产品。另外,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人员还要努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如今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包括以生物技术为前提的调控灌溉技术以及以3S技术为基础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生物技术为前提的调控灌溉技术指的是通过对农作物的生理特点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农作物的某一阶段的生长过程中实行亏水生长政策,锻炼农作物的生长能力,进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灌溉。以3S技术为基础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指的是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这些现代技术,准确及时的得到农作物的生长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得到的这些信息进行分析,随后依据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对其进行灌溉。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发展高效性节水灌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小城乡贫富差距,保证农村地区现代化工农业高速发展,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切实提高农民的收益,高效性的节水灌溉已俨然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
1 发展高效性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1.1 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候需要实施高效性的节水灌溉
宁夏地区虽是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但却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在宁夏的农业生产中扬黄、机井和水库灌区更是尤为重要的基地,实施节水灌溉应该符合中央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提倡精神,以节水为中心的工程改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保证农民的收入和民族的团结以及社会的稳定,减小我国东西部的差距,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2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实施高效性节水灌溉
水浇地的面积过小以及涝旱保收是宁夏现有耕地的问题,农业生产自然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宁夏又十分缺水,少雨干旱,农业生产与灌溉息息相关,没有灌溉,就自然不会有农业生产。同时,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还有灌区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年久失修和严重浪费水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想实现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合理地去调配不多的水资源,通过高效性节水灌溉将旱地变为水浇地。
1.3 为了贯彻落实“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和退耕还林,以粮食换生态的指示,要大力实施高效性节水灌溉
大力实施高效性节水灌溉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提升灌区的经济实力,增加灌区的粮食产量,还可以减少水土的流失,改良土壤,保证了山区的退耕还林的进行,其生态环境也会日益改善。[1]
1.4 要想缓解宁夏区的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就应该选择高效性节水灌溉技术
在发展速度以及规模上来说,高效性节水灌溉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相关技术和优点也没有深入民心,因此该项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要想建设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就需要实施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项持久并且艰难的任务,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的越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也就会更好。[2]
高效性节水灌溉是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高效性节水灌溉归根到底是一种科学灌溉和现代灌溉。实施高效性节水灌溉的过程,是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根本。建立节水型的种植结构,是一种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约束来优化生产的配置,要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保护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以确保粮食安全生产,这是一种战略选择。将高效性节水灌溉推广到农业节水工作中,可以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措施。
2 高效性节水灌溉发展路线
2.1切实结合我国现状,使农业发展与优质水资源配置得到结合
目前我国在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上还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部分地区已实现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但是结合我国水资源相对贫乏的现状,相关的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进行综合考虑,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分配,实行分质供水。
2.2 明确出发点
相关的建设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明确,大力加强高校的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可以快速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者在进行相关的设计时,要努力结合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的真题特点,建立相对完善的工程指标,在完善工程利益的同时,在农业分布区较为密集的地区,努力快速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化高效性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对于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的选址问题,必须得坚持几个原则性问题:
2.2.1对于那些相对缺水严重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不是很高的地区,优先选择自流灌溉;
2.2.2对于那些相对的经济发展较快,种植作物多为经济类作物地区优先考虑;
2.2.3干部包括党员在内地区思想较为先进,能过努力积极地支持建设的地区实行优先选择;
2.2.4相对的社会治安较稳定,没有发生过恶性刑事案件的地区优先考虑。在以上地区实现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工作,会得到地方的群众支持,对于加快相对的建设工作有益的一面。[3]
2.3因地制宜
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之间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差别很大,所以当我们在大力发展高效性节水灌溉时,切记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发展速度上应采用“宜快则快,宜慢则慢”的理念,而且要不能超过当地实际的经济承受能力;在选取高效性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时,可以使用高标准、先进的技术,例如管道式喷灌、微喷灌、固定式滴灌等。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科技含量一般的常规技术,例如:膜上灌、坐水种等,总的来说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选取适合的灌溉技术,这样才能提高其高效性。
3 总结
结合当前中国现状,建立相对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综合传统农业灌溉技术以及先进的现代高效性节水灌溉技术,加强这一民生工程的建设,这对于提高农业经济生产效益,节约当前我国相对贫乏的水资源,对于环境的保护,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节水灌溉是指依照当地作物的生长习性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降水或少量水资源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并取得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高效节水灌溉最核心的是减少在灌溉作物途中对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水资源。
一、高效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一)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目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地表水资源开始出现匮乏,北方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比常年值减少了16%,且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已有19个省的地表水资源比常年值减少。不仅是地表水资源出现短缺,我国地下水资源也开始出现短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全国用水量日益增长,特别是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已经出现匮乏现象,所以,国家开始重视水资源的利用。与上个世纪相比,全国的用水量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开始保持稳定,制约了南方的用水量呈现上升现象,北方的水资源在国家的控制下已发挥到最佳利用状态。
(二)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高效节水灌溉是工作者按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当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将当地水资源进行最高效的利用灌溉,以此来节约水资源,并且获取农业的的经济利益,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节水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农业用水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浪费和在运输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水、水资源蒸发以及作物灌溉时所损耗的水,将水用到实处,做到不浪费,高效率的效果。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民以食为天”,为了解决13亿人的温饱问题,国家必须抓紧对农业的发展,因此,每年的农业用水量是所有分类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占我国总用水量的70%-80%。目前我国虽然有节水意识,但是我国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很低迷,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节水灌溉的利用率高达60%-70%,而我国对该方面的利用率仅只有25%-40%左右,且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还完全不成熟,覆盖的地方也不多。
传统的灌溉方式中,每年1hm2耕地将会用9000m3,比西方国家高出四千多立方,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农业在不断地发展,且农业的用水量本身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因此,每年都有很多因为旱灾而导致庄稼减产收益下降的事件发生。2000年的旱灾所带来的损失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据统计,该年的粮食因旱灾减少了600亿KG,在粮食的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为13%,经济作物也损失了五百多亿元。由此可见,在水资源如此短缺的情况下,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是非常重要的。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常见问题
其一农业节水是一项长期工程,就目前我国的缺水状况来说,一些地方使用了不适合该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不能根治缺水问题,农业用水量照样还会上升。一些农民为了预防旱灾,提高作物产量,在作物周边挖井,并且就农民而言,井越多水就越多,对作物的生长越有益,完全没有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就该情况建立完善的节水体系,让节水灌溉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从宏观上对农业用水进行控制。
其二相关部门要对农田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建立河网水系,方便农民对作物的节水灌溉。在对农田进行规划时,必须依照当地的客观条件进行科学的规划,使灌溉模式起到最佳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减少灌溉的成本。建设节水工程时,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建设节水工程的资金大部分是由国家补助,也有农民筹资建设。就中国目前的农村经济还不是很富裕,国家的补助金也是杯水车薪,因此,相关部门应向国家提出该问题,并提出建立相关体制的意见。
其三在对农作物实施节水灌溉措施前,首先应考虑在当地条件下所选的节水灌溉技术是否合适。如在选用大田粮食作物的灌溉技术时,应首先考虑该片区的产量效益高低,对于产量低的片区,应加强对该产区的资金投入,将片面式灌溉方式改为主体式灌溉,对该产区的粮食产量有一定的提升。
三、节水灌溉技术的分析与选择
(一)适合北方的节水灌溉技术
微灌的节水技术对于北方来说是比较适合的,微灌技术顾名思义是利用专用设备将水以微小的流量流进作物的根部,以达到浇灌作物的作用。该项节水灌溉技术比较适合北方的干旱天气,并且微灌技术能很好的控制水资源的浪费程度,因为微灌技术针对的是作物的根部,所以能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在北方地区还适合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该技术是用专用机器抽取井水,再通过管道直接将水送入农田,此做法减少了水在运输途中被增发的风险,且此技术目前在北方地区被盛行推广。
同时,对于干燥的北方地区,还适合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坐水种。坐水种又称注水灌溉法,该技术是为了满足种子的保质发芽和保苗育水而将一定量的水注入泥土中。北方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大部分作物在发芽时缺水而死亡,这是令普遍农民棘手的问题,而该项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此节水灌溉技术简单易操作,且保证了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提高了作物抗旱能力。
北方地区以平原、高原为主,所以,在北方地区可采用地面灌溉田间节水技术。对于传统的灌溉方法来说,既浪费水资源,又是灌水不均的罪魁祸首,还造成对农田的破坏。该技术便是针对平原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将平原地区的农田进行稍微改造,就可以在该作物区实行沟灌或隔沟灌。该技术操作也简单,并且方便,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二)适合南方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在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是喷灌技术,喷灌技术简而言之是一个喷灌机,将水以雨滴的形式喷洒到农作物上,使农作物得以吸收水分。该项技术是最简单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适合于南方所有农作物,并且该技术成本低,对水资源的损耗较小。
南方地区大多为季节性缺水,应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步行式灌溉技术。该技术不需要复杂的操作程序,是用机器进行操作,且拆卸也很方便,只需要有灌溉用水的基本设备便可以开始灌溉。此项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对南方地区季节性缺水很适用。
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在南方地区最常见的灌溉方式为沟渠灌溉,而该方式非常浪费水资源,水在沟渠流动的时候,大部分水都会渗透地下。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渠道防渗技术,该技术主要是用混凝土等形成沟渠的保护层,有效缓解了沟渠渗透问题。
结束语: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针对该地区农作物的需水程度以及该地区的缺水状况而设立的。所以,在选择灌溉技术时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高效节水技术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缓解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前言
人口不断的增加,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也在迅猛的增长。而灌溉淡水作为粮食生产最主要的资源却呈现出不断下降减少的情况。从而限制了粮食产量的增长。怎样高效的利用淡水,减少淡水的使用量,成为现如今各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他发达国家对节水的问题相对我国来说更加的重视,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大部分耕地都采用微喷灌等灌溉技术。随着我国节水观念的逐步形成与逐渐成熟,对节水灌溉技术也更加重视。该项技术也不断的发展成熟,在大部分地区也采用各种节水灌溉的技术。本文针对各种灌溉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浅析。
一、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及其优缺点
目前农作物灌溉主要使用的方式为浇灌。其主要原理为:水泵取水――源头进行加压――将淡水输送到管道尾端的喷头――实现喷灌,根据喷头的不同分为喷灌、滴灌不同的节水灌溉形式。但最终因为水流的不同,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为喷灌和微灌两种。
1、喷灌
利用喷头进行主要灌溉,一般按压力将喷头分为低压、中压、高压喷头。而现在日常大多采用中压摇臂喷头。丘陵地区、低矮作物、露天平地等都适于用喷灌的方式。该喷头的射程大喷灌范围广,田地间的管道布置稀疏,使用喷头的数量少,成本低。技术的不断提高,塑料喷头更加节约成本。同时,喷灌自身一样存在一定的缺点,第一,由于喷灌喷头的射程较大,范围较广,就会形成,喷头附近的水滴打击程度比远处的大,第二,喷灌也会受到风向的影响,喷洒会造成不均匀的情况,会损失一定的水分。第三,由于喷头使用时需要的压力较大,这样便会增加源头水泵的工作功率,致使后期运行的成本增加。
2、微喷灌
微喷灌将喷头改变成折射和旋转结合的方式,进而实现了点喷和各种样式的喷灌,对水资源的利用进一步的提高了,但其工作压力需要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技术主要运用在大棚、低矮作物种植区内。微喷灌的优点在于在单位时间里出水量小,射程近,喷洒的均匀性较好,为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为出水的空隙需要控制,其较小的口径使得喷头的喷灌范围有限,而输水压力也需要控制。在进行使用时,一次性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灌溉的水量有限,因此灌溉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但是,对水资源的节约成果比较明显,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可大量使用。
3、滴灌
利用滴头灌溉是滴灌的主要方式。滴头主要分为内镶式和压力补偿式两种。其主要运用在平地,丘陵地区。内镶式滴灌使用时所需要的工作压力比微喷灌所需的压力小,但由于其不能埋入土里,对作物的生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距离水源点的远近,其自身又没有调节压力的功能,会影响水滴出流的大小。压力补偿式虽然增加了调节压力的功能,但投入相对有所提高。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压力补偿式的成本有所降低。而滴灌和微喷灌相比较而言,所需时间较长,导致能源的消耗过多,这是滴灌存在的主要问题。
4、微喷带
运用特殊技术在薄管上进行打孔,形成小孔出流。微喷带结合了滴灌铺设简便、微喷灌出流量大的特点。适用于葡萄类的藤类作物。具有喷水均匀,耗时短、铺设简单、低水压、成本低等特点。但是微喷带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对小孔的出水流量不能很好的进行控制,压力增加水流量就会随之增加;第二,铺设的管道一般都较长,会有明显的出水不均匀的情况;第三,管道的连接处没有很好的技术进行连接。一般使用钢丝固定技术,导致承压力较差,灌溉区域过大,灌溉管道的主管道会比其他灌溉方式的管道大。
5、其他方式
除了以上叙述介绍的灌溉方式以外,还有渗灌及滴箭等灌溉方式、涌流管(小管出流)等,这些方式在日常的灌溉中并不经常使用。
二、发展趋势
灌溉技术目前在国内呈现出专业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并且相关的技术也随之产生并发展。(1)、出现地下喷灌技术。在地下进行水资源的传输,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水资源的蒸发而引起的流失,也能减少地表铺设管道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尽管这项技术现在还不够成熟,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这项灌溉方式在将来一定会取缔其他的灌溉方式。(2)、耕地与水源的距离逐渐的拉长,专业的低压输水管道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得节水灌溉的范围不断扩大。(3)、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模拟模型及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等技术的集成,在农业节水灌溉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达到时间、空间、水量、质量等方面的精确灌溉,这将是农业节水灌溉在长时期内发展的必然趋势。(4)、节水灌溉新技术的不断研发。现阶段和节水灌溉有关的技术研发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首先,水源供给方面,集中在将水泵与太阳能发电板组合在一起,构成自动抽水系统,在基础设施缺乏的偏远耕种地区,这一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灌溉的效率,同时也节约能源;其次,灌溉技术本身的研究。主要针对输水设备的改进、喷头的改进等方面,从每一个环节上进行优化,不断提高水资源灌溉的效率。
结束语
尽管现在在国内节水灌溉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在水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里面所存在的问题,比如人口的不断增加,与国际节水灌溉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还应该不断的进行研究探索,克服灌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将缺点尽量的减少,以达到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和不断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56
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
农业节水建设在新疆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在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的作用
由于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结合了当今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科技技术,并以先进的科技配套设做为辅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新疆地区传统的老式的农业用水方式与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发展。
1.2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式发挥的作用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进程。一些地区通过高效节水技术通过膜下滴灌建立起的节约型种植模式,解除了资源短缺和市场竞争束缚,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与生产潜力优势,如通过先进的灌溉系统,可以使传统的人工作业实现机械化作业,大幅度提升灌溉劳动生产率,使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种植结构得到创新,最终实现新疆地区农田灌溉现代化。
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现状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基于特殊的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目前,新疆农业主要靠水利灌溉为典型的灌溉农业作业方式,因各方面重要性的显著体现,受到当地农民的接受和认可,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将会得到普遍应用与推广。
2.1 灌区建设方面
农业节水是灌区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根据新疆目前拥有的大小河流是以及河川径流总量,为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提供了应用基础。在灌区建设上,全疆农业总灌溉面积增长近6.5倍,各种配套渠系建筑物如水闸、排水渠均有所增加,鉴于此,大大提高了渠系利用系数。
2.2 水资源利用方面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随着农业需水量和自然生态总缺水量的不断增加的利用现状,以及当地工业化建设与人居、自然环境的需求情况,农业节水建设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合理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农、果作物种类普及性方面
2.3.1 农作物
新疆采用滴灌灌溉的农作物已由原来单一的棉花、葡萄、果树等少数作物扩大到辣椒、番茄、土豆、玉米、甜菜、打瓜等所有特色经济作物。近几年,阜康市、沙湾县、博乐市等地开始了小麦、玉米滴灌试验示范的规模化管理与规划,滴灌技术适应灌溉农作物种类不断扩大。
2.3.2 果树
一些果树发展区如干旱的吐鲁番地区,基于其水资源紧缺、种植作物主要为葡萄、灌溉水平较低等特点,实施并进行了高效节水滴灌技术的试验研究,成龄葡萄的灌溉定额由地面沟灌的1300m3左右降至800m3左右,在保证果品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节水效果也非常显著。
3 新疆农业节水技术发展主要模式分析
3.1 以大田棉花膜下滴灌为主导的技术模式分析
膜下滴灌的节水灌溉模式在棉花生产中具有很强的节水增产效果,可有效缓解投资资金短缺或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在新疆地区发展非常迅速,它主要是将传统滴灌技术与覆膜种植技术进行的一种有机结合,在配合高密栽培、水肥耦合等农艺技术的同时,用新方式延伸和细化以往的传统地膜栽培技术的另一种节水形式,实现了棉花单产产量的提高。
3.2 规模化的自压喷灌技术模式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拥有广阔的土地,但是水资源却比较匮乏,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结合我国农业和种植业的具体状况,解决农村经济长远发展中存在的水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对更加高效智能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合理运用,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和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土渠输水与地表漫灌之外其他全部灌溉方式的统称。推广和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够较好地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较好地解决各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甚至将一些戈壁或是荒漠改良为农业用地,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该技术在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在社会效益层面,相较于以往的灌溉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够节约更多的水量,一般可达到30%~40%,还能够提高单位水产值。例如,在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对于漫灌方式的应用,要求农民提前进行挖渠和打埂,最多只有90%的耕地得到利用,但通过应用滴灌等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最多能够利用99%的耕地。由此可见,我国通过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大力发展和运用,能够有效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在生态效益层面,通过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以有效应用,可以极大程度地节约水资源,提高区域内植被的覆盖率,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同时,该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等问题,防止了水土流失。(3)在经济效益层面,相较于以往的灌溉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更好地节省水量、人力和肥力,促使人工管理效率的显著提高,农民也无需投入更多的人工、水及肥料[1]。
二、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农田水利灌溉设计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这就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针对农田灌溉工程的设计,相关人员并没有对农田具体地形进行全方面的考察。我国南方地区的大部分农田较为分散,且形状和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田水利灌溉设计和相关灌溉技术使用的难度。(2)针对农田灌溉工程的设计,相关人员并没有充分利用专业的勘探信息,尽管其在设计之前已对当地农田的地质条件等进行有效勘探,获得了相应的信息数据,但并没有将这些信息数据应用到具体设计之中,从而造成后续施工的实际情况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大大降低了灌溉技术施工的质量和应用效率[2]。
(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我国拥有非常广阔的土地面积,且经纬度跨幅大,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故而拥有多种气候条件。环境因素的多样性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灌溉设施的应用。同时,农田灌溉设备的设计也极易受到气候条件、空气流速、阳光照射等因素的限制,加上在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存在很大区别,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对应的灌溉设备,从而无形中增大了农田水利灌溉设计和相关灌溉技术的应用难度。
(三)灌溉技术与使用对象不匹配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应用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农作物更好地吸收水资源,以此来确保农作物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然而,大多数农田均在农村,由农民负责耕种和种植,有的农田应用了节水灌溉技术后,因为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并不能够充分了解耕种的作物和相关节水技术,这就导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无法得到充分应用[3]。
三、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重视设计前的信息收集
农田土壤结构情况、栽种农作物需求等,将会对实际水资源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保证农田水利灌溉设计更为高效合理,在设计前,应对规划设计区域做充分的调查,如调查农村地区历年来的降水情况、灌溉用水保证率、渠道引水流量确定等,基于地区农田种植生产的实际需求展开设计,合理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从而确保设计高效性、节水性。
(二)优化节水灌溉技术配置,降低环境因素影响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相关政府部门依据区域内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规划,秉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对农业用水和人们的生活用水进行科学安排。积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用水制度,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的配置,使之实现标准化与科学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出用水制度的作用,提高农民对节约用水的认识程度,树立起节约用水的意识[4]。在节水灌溉技术设置应用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地区环境的差异,采用合适的灌溉技术和灌溉设备,尽可能在满足农田灌溉需求的过程中,降低水资源的损耗。如在以往的农田灌溉中,由于水资源的运输流动中存在渗透或是蒸发等情况,会消耗很多的水量,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而通过对水资源运输的高效节水技术进行有效利用,相关人员可以强化水渠的防渗透功能,借助渗透材料开展水渠建设工作,并强化输水管道的建设,这就能够对水资源运输流动过程中水量的消耗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实现高效节水。
(三)科学选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在设计过程中,应掌握当前各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和缺点,然后结合农田环境进行合理的选用。
1.喷灌式节水技术
该技术主要针对大面积的农田灌溉,可首选喷灌式节水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原理为:在实际农田灌溉过程中,以水的压力作为动力,让卷盘进行旋转,从而实现以卷盘为中心对周围土地进行灌溉。该技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只需将喷头设置在喷灌机上,使之在得到充足的水压后,即可进行稳定灌溉作业,从而实现农田的大面积喷灌。在农田喷灌节水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充分明确现阶段该区域农田的具体情况,对满足其农田灌溉需求的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然后合理安装和妥善固定相应的喷灌设备,以此来达到灌溉的目的。当前在农田灌溉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喷灌设备为移动喷灌机,该设备可以确保作物获得全面的灌溉,操作简便,且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适用于各种地形的农田灌溉作业。通过有机结合这一设备和机械自动化设备,能够更好地保证灌溉效率。然而,移动喷灌机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需要消耗很多的资源、占地面积较大以及需要借助一些辅助设备才能够完成灌溉作业等。
2.微灌技术
该技术属于一种滴灌技术的衍生技术,能够很好地节约水资源。现如今,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微灌技术种类主要是渗灌、滴灌、小管涌流灌、微喷灌。在实际农田灌溉过程中,相关人员应结合具体的生产需求,选择最为适宜的微灌技术。例如,对于气候较为湿润的区域,可选用微喷灌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还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地农业生产需求;对于气候较为干旱的区域,应避免使用微喷灌技术。同时,微灌技术能够在控制灌水量的同时,实现短周期灌水;通过有机结合水分和养分,让土壤根部对所需营养成分进行较好的吸收,从而获得与施肥同样的营养效果;该技术具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率,相较于传统的灌溉方式,这一灌溉方式能够节约50%~80%的水分,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从而较好地改善土壤结构。
3.渠道防渗漏技术
渠道防渗漏技术大多应用于土渠输水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渗漏而导致的水量流失。针对这一技术的具体应用,相关人员应注重防渗漏材料的合理应用,包括混凝土、沥青及塑料膜等,还应注重沥青护面、土料施压等技术措施的有效使用,从而显著提升渠系水利用系数,大大提高渠道输水的安全性。
四、结语
面对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困境,我国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有效应用,通过有效发挥该技术的应用价值,来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赵海峰.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分析[J].新农业,2020(20):61.
[2]文云霞.刍议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思路与应用策略[J].农家参谋,2020(20):117,145.
一、农田水利节水概述及农田灌溉用水量分析
(一)节水就是要充分合理利用各种可用水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以及效益最佳。
(二)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国节水研究的重点。目前可采用的节水农业技术通常可归纳为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生理)节水技术和水管理节水技术等四类。
(三)近年来,尽管农业节水技术发展很快,但问题也存在很多,目前我国农业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又存在用水浪费的普遍问题,水的利用效率仅为30%-40%左右,单方水粮食生产能力只有1KG左右。我国喷灌、徽灌等先进节水措施的灌溉面积仅占总灌溉面的5.6%。
(四)为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灌溉水量和渠系输水损失以及田间灌水损失水量之总和称为灌溉用水量。需从水源引入的灌溉水量,包括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灌溉的水量、渠系输水损失水量和田间灌水损失水量。灌区作物所需的灌溉用水量。以万m3计。可分一个时段的及整个生育期的灌溉用水量。前者常按月、旬划分时段统计,可得灌溉用水过程,即按作物的灌溉制度;在各时段内作物的灌水定额乘以种植面积即得各时段的净灌溉用水量,其和就是整个生育期的净灌溉用水量。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目前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很多,受水区内普遍应用的主要节水技术与措施有渠灌区的渠道防渗、井灌区的垄沟衬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包括滴灌、渗灌等)、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以及井渠结合节水技术等。
(一)喷灌技术
利用加压水泵、动力机等喷灌机器把水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再由喷嘴将水喷洒到空气中形成水滴,均匀地分布在作物和农田之间,这种技术几乎适用于所有农作物。
(二)微灌技术
包括滴灌、脉冲灌溉、微喷雾和涌泉灌等多种方法。根据设备工作压力不同分为常压微灌和重力微灌,根据设备铺设方式不同分为地下微灌和地面微灌。微灌技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灌溉控制系统、水过滤系统和输水管道的综合运用,可以很好地控制用水。以管道上的特殊喷头像滴水头、稳流器、分水器、滴灌水带、喷水带等,把溶解于水中的肥料和营养物质,以较小的流量速度准确注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局部农田灌溉。
(三)渠道防渗技术
在灌溉过程中,沟渠渗透是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防渗技术是通过降低土质渠道的通透性,从而形成河床透水的保护层,常用混凝土衬砌、浆砌、石头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多材料组合防渗等技术手段。
(四)低压管道输水
先提取机井内的水源,再通过灌溉管道系统将水输送到灌溉区域,属于地面灌溉的一种方式。
(五)步行式灌溉
以各类农用机械和电力作为动力,再加上配套的灌溉设备,提高灌溉的机动性,对工程设施的要求较低,主要是机器的组装和拆卸,支持拖拉机的使用,对设备的要求高,用于对急需灌溉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灌溉操作,不但效率高,而且节水能力强。
三、农业水利灌溉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
(二)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
(三)受经济利益影响,水资源相对充足地方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
(四)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
(五)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可行性论证不够,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致使有些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六)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很多工程设备因质量问题或维护维修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等,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四、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一)提升农业节水灌溉制度管理水平
农业节水灌溉就要求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量获取最大的收益,农业节水灌溉制度包括农作物育种期及整个生产生长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周期、灌水时间、灌水定额等;对于不同农区的不同作物要进行分类管理,加大对各种耗水量大的作物,尤其是经济作物进行耗水量研究,寻找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在不同灌区的节水灌溉管理方案,包括供水、气象、管理技术等,高效率的进行节水灌溉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二)加强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综合利用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多种多样,不能单单重视一种节水技术,要灵活利用各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例如,把喷灌、滴灌等和水肥结合起来,不但能够提升肥料的效力,还能节省水资源,延长灌溉周期,降低灌溉成本。
(三)建立农业节水补助资金制度,加大农业节水投资力度
现行的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主要靠集体出资,农民筹资,国家补助建设。工程一次性投资较大,国家补助资金却很少,大部分资金需要农民自筹解决。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农业节水工作纳人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种制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从而确立农业节水的重要性,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四)加强再生水的灌溉技术利用水平
应加强对再生水灌溉技术的利用水平;首先,要保证污水废水的处理符合灌溉用水的科学标准,严格进行再生水的质量检测,保证符合灌溉标准;此外,加强对污染物在田间的移动规律、污染物对农作物生长及品质的研究,保证再生水不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并研究再生水的灌溉制度、施肥方式等。
(五)合理规划,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已列为今后农业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六)加强对节水设备的研究和生产制造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节水设备的科技含量较低,节水效率低下的现状,我们要加大投入,进行节水设备的研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节水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才能节省劳力、提升生产效率,重点开发和研究节水灌溉农具;针对我国农业区域广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的特点,应有专门的针对性研究,生产符合本区农业生产的节水灌溉设备;比如,针对一些经济作物,可以设计出一种智能化控制的节水灌溉系统,自动的进行气温、湿度、墒情的分析,既可以做到节水灌溉,又可以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
结束语
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体系,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但要符合当地农业的发展规划,还要结合当地的水土资源,其实质是解决农业用水和农作物需水及单位水量产生的粮食产量和价值。这个体系以农业节水为中心,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小涛,王春生.浅析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09.6.
中图分类号:S6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是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而其管理是高效节水灌溉的关键,发挥其效益是目的。为了保证已经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能够长期运行,必须大力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为了保证工程管理落到实处,首先要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乡镇村组协调合作管理,明确其责权利,将制度落实到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能够长期发挥其作用。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平衡、工程建设标准低、高效节水灌溉占节水灌溉面积比例小、投入建设资金近年来严重不足、管理不善等方面。
1.1 工程普及程度低
与河南省的缺水程度相比,节水灌溉的普及,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的普及程度还很不够。全省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 29.15%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 14.48% ,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49.68 % 。此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各地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总的发展趋势是西、北部快于东、南部。
1.2 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河南省的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开发利用过度、地表水开发利用不足,单元开发较多、区域开发缺乏;因受项目投资偏小的限制,高效节水灌溉的规划往往只是选择现成的水源或就近打井开发地下水,针对工程性缺水地区水源工程一体化开发缺乏。投资力度偏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全省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需要。现有节水灌溉工程普遍存在管理组织不健全、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农业用水尚未征收水资源费,政府又无节奖超罚政策,致使农民自主节水意识淡薄,灌溉用水的随意性大,灌溉用水量得不到有效控制,水的资源价值不能体现,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用水定额管理得不到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不能实现,全省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 0.57。
1.3 投资渠道分散,缺乏统一规划
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发改委、财政、水利、农业、扶贫、农业开发、国土资源等多部门都加大了对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投入。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相应的协调机制,这些部门用于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建设标准、补助标准和验收标准不统一、建设内容和地点不合理、重复建设等现象,不仅使工程建设标准、质量参差不齐,还影响到部分地区群众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使有限的建设资金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制约了节水灌溉工程健康发展。与其它部门相比,水利部门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hm2均投资偏低,造成工程标准低,直接影响水利投资节水灌溉工程的可持续性增长与基层水利部门发展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2“.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高效节水发展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节水灌溉现代化为目标,以大力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和微灌为主要措施,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创收并重,重点示范和普及推广相结合,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为任务,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争取加大各级、各渠道资金投入,大力推广和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2.1 发展目标
根据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要求和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分析,以及财政投入的可能性,确定我省“十二五”期间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目标为:在农业用水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节水挖潜,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在全省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 省 计 划 新 增 高 效 节 水 灌 溉 面 积 400.00khm2, 达 到1176.68khm2。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完成后,新增节水能力5.02 亿 m3,新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91 亿 Kg、新增效益13.40 亿元、节地 0.67 万 hm2。管道输水灌溉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 0.8,喷灌区不低于 0.85,微灌不低于 0.9。
2.2 基本原则
在管理上,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节约优先,注重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把农业灌溉节约用水放到优先位置,千方百计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在开展工作上,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加强对各省辖市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指导,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明确各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作重点与任务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实施。在具体措施上,因地制宜,措施配套,狠抓管理,注重实效。根据各省辖市的实际情况,抓住影响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采用适合各地的高效节水工程措施,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兼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注重实际效果。在发展机制上,政府调控、扶持引导,农民参与,活化机制。在推动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调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运用经济、科技、行政、政策等多种手段,增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机制的内在活力。
2.3 总体思路
2.3.1 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统筹规划地表水和地下水,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灌溉水量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衔接全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近期、中远期全省节水灌溉规划。2.3.2 优化配置,以水资源定发展
河南省水资源贫乏,必须加强管理,联合运用,分质供水、合理配置水资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要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条件,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注重新建工程评价和已建工程的监测、评估,坚持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明确各灌区、各用水单位农业用水总量和田间灌溉定额指标,要求用水户在指标控制下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确保实现人口 - 生态 - 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3.3 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指导
针对河南省水资源紧缺的特点,结合全省节水灌溉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积极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一是在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群众积极性高的驻马店、周口两市,大力发展大田喷灌。二是在地表水相对缺乏而地下水又相对丰富的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南阳市、许昌市、郑州市、商丘市、开封市等平原井灌区,采取开采与补给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普及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建设节水型井灌区。
2.3.4 适用性与前瞻性结合,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做成水利基础设施。根据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任务及其工程特点,既要考虑当前的现实适用性,又要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工程建设中要积极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建设标准,建设一大批标准高、基础好、示范推广带动能力强的片区,进一步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
3.3.5 建设与管理并重,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依法治水,理顺体制,改革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改进管理手段,全面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运行管理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针对井灌、自流灌和补源灌确定不同水费价格。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用经济杠杆促进片区节水效益。强化农业水价制定和计量征收监管,推行用水户水价听证会制度,增加透明度。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提高农民对水价改革的承受能力。建立并完善农业用水计量体系,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加快实行按方计量、按户收费。鼓励、引导相关水利企业加入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的售后服务中,由政府协调定期对用水户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用好、管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的先进灌溉技术和设备,充分发挥片区的节水、增产、增收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运行实施,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实践证明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 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增加了农民收入, 富裕了当地农民, 节约了水源, 同时又节能省地, 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宁,张军华,王玉英. 1978—2008 年河南粮食生产变化趋势研究[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3):33- 35.
[2]王玉霞,刘宁豫,马勇,等.低压管灌技术在河南节水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 河南科学,2006,24(6):933- 936.
中图分类号 S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135-02
1 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节水意识
农民缺少节水意识,对节水灌溉缺少积极性。目前,由于我国农用水价偏低,因此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自行采用引渠灌溉、沟灌及串灌等灌溉方式时,付出的只是劳动力,在成本投入上面无需过多的考虑水的因素,从而导致农民对于节水灌溉缺少积极性。
1.2 认识误区――对节水灌溉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
认为搞好渠道防渗、搞了喷滴灌,搞了管道输水,就是节水灌溉。这种认识较为片面。节水灌溉是建设以农业高效用水体系为目标的全面节水体系,包括了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滴灌及各种地面灌溉先进技术,同时还包括了农艺节水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也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实现资源节水。全面、正确理解节水灌溉的涵义,对发展节水灌溉至关重要。
1.3 人员经费不足
试验区每年灌溉设备设施维修、养护和定期更换等开支大,而试验区所在县(区)未明确这些经费来源,也未落实试验观测人员,导致试验观测未达到预期要求。
1.4 节水灌溉投资失衡,适合大田作物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偏少
目前我国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大体上可分为渠道防渗技术和喷滴灌技术。多年来,各级政府在农田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工程中比较重视排灌渠道建设,在喷滴灌节水技术方面重视不足,而真正实现高效用水的喷滴灌技术的推广甚少。除了现有体制、水价、管理等因素外,现有技术与实际需求脱节,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节水灌溉不能仅仅盯着高附加值的花卉和蔬菜,大田作物和山地果园也应该纳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范畴,否则,农业节水产生不了应有的作用。
2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2.1 高度重视节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
开发适合不同地域特点的先进实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做好小麦、水稻、棉花等大田作物滴灌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要重视灌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提高灌溉效率和管理水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千方百计降低节水灌溉设施设备的成本,并尽可能使设施设备操作简便化。
2.2 要认真研究制定鼓励发展节水灌溉的政策、法规,制定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规划
要认真总结国内外节水灌溉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适合我市的节水灌溉的政策、法规及发展规划。调整农业节水灌溉投资方向,加大喷滴灌节水技术推广。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以奖代补,贴息扶持等形式,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发挥节水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建立实用成果转化平台,加快节水灌溉实用技术成果的集成、转化和应用;并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生产出质优价廉的节水材料。
2.3 确保试验观测到位
这项试验研究工作需要连续3年的观测和试验才能完成。由于试验研究的历时长、内容丰富、技术要求高,各试验站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各方面的技术力量,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年度观测试验任务。各县(区)水利局要将试验观测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抓,通过各级财政部门预算落实好试验人员经费,稳定试验观测队伍,保证工作的连续性。项目承担单位要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试验人员专业素质,确保研究成果真实有效。各示范区、试验区所在县(区)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确定的专业研究人员要认真负责,协助项目承担单位做好资料收集与分析、进行灌溉试验观测采集数据、记录及总结当地群众用水经验、做好收割前农艺调查与测定工作,并如实记录和上报,坚决杜绝不做观测随意填报数据的行为,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2.4 建立与高效节水灌溉相适应的制度
不仅要做到技术节水,还要做到管理节水、制度节水。做好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下土地流转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管理制度建设示范,探索水权交易,鼓励和调动农民群众节水的积极性。要重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对高效节水灌溉从投入、管理到维修养护长效机制建设的系统制度建设,为高效节水灌溉长期发挥效益提供制度保障。
高度重视灌溉试验工作。要加强灌溉试验站的建设,强化灌溉基础研究,掌握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依托灌区信息化,实现由人工控制灌溉向根据作物需水进行精确灌溉的转变,逐步实现更高层次的高效节水灌溉。
2.5 要建立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管理新体制,试行管护分开新机制。以实施产权制度和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健全、完善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小型农田水利、机电排灌基础设施进一步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实行管理和养护分开,充分调动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投入、经营和管理、养护新的营运机制。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机电排灌设施建设、大修理、养护的特点,探索不同运行管理机制,依据“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由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所有者(国家、集体或个人)出资,通过招投标等形式自主选择养护单位对工程设施进行维修、保养。把基层排灌站组建为农水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水利排灌系统的富余人才,从原来的事业编制中剥离出来,受管理委员会委托负责工程日常养护。使水务产业由无利可图向有利可图的良性发展转移,用经济手段促节水效率提高。
3 结论
高效节水技术所取得更好的效果,并在灌区推广普及,在政府的扶持、调控和引导下,除了设计单位优化设计、确定合理灌溉制度,施工单位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外,还需抓好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施工、管理、维修、服务网络,进行节水设备产品检测认证工作,大力宣传高效节水灌溉的优越性,调动广大农村农民的参与主动性,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们节水认识,加强农民主动投资,从而推动高效节水技术广泛应用,为灌区的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56
甘肃省位居中国的西北,属内陆省份。大多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雨水较少,很多地区常年干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农产品的生长离不开水资源的灌溉,这就使有限的水资源无法去供应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所以,即使是在有很好的光照,适应农作物生长的地区,但由于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导致农作物质量、产量方面都极不稳定,阻碍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大力发展当地农业,就必须对农作物进行大量灌溉,但大多数的农户采用的是以漫灌方式进行灌溉,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因此,就出现了对有限的水资源如何充分高效利用的问题。本文就甘肃省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的几个对策进行研究。
1实行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1.1是国家西部开发实施战略的需要
高效节水灌溉的实施,不仅可以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作物增产增量,提高农民收入,还可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甘肃的农业、畜牧业、林业发展,带动甘肃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有诸多因素,其中水资源是决定性因素。因此,高效节水灌溉的实施,解决了经济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推动了经济发展,是国家西部开发实施战略的需要。
1.2是促进农业用水经营管理良性运行的需要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改善生态环境,将水利用率提高,促进农作物产量的增收,还可减少灌溉时水量的损耗,降低水费的价格,有利于相关单位开展对水费的征收工作,提高管理单位的整体效益。同时也可将节约的农业灌溉用水转移至高效益用水部门,实现将水资源最大化进行配置。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可完善灌溉标准度量,这样将逐渐把水商品化,为现代化的水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1.3是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转变的需要
现代化水利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管理、保护等。若要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和水资源,就要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下,尽快维修那些无法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只有对高效节水灌溉进行大力发展,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才可继续发挥效益,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得以推进,同时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甘肃省高效节水灌溉的对策
2.1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的确定
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的确定,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例如:各地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等。例如:按照水资源状况,可分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等。一般来说,根据干旱区和中部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灌溉面积较大等特点,不仅采用管道输水灌溉,还要与高效节水技术相结合,例如:日光温室滴灌,喷灌、大田滴灌等技术。丘陵及川台地,一般重点发展的是小型喷灌。因此,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的确定,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灌溉技术,而是采取多种灌溉技术相结合,大力推进管理节水的措施。例如:地下水+加压泵供水+管、喷、滴节水灌溉系统+农艺与管理节水,水库或塘坝取水+滴节水灌溉系统+管、喷等模式。在陇南山地半湿润区,一般采用的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滴灌、喷灌技术。为最大化实现节水技术,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高效节水相结合,让农民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实现增收,让增收激励农户节水灌溉,为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创造条件。
2.2制定适合省情的节水技术标准
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的种类,但是通用的很多各种节水灌溉技术,节水指标,节水标准在甘肃省并不完全适用。若不制定适合该省情况的节水技术标准,即使对节水灌溉面积进行加大,也不能均匀灌溉单位面积,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了工程的质量,节水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只有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灌溉技术标准,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所以,影响节水灌溉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节水技术标准的制定。
2.3改革农业灌溉用水水价制度
目前,农业灌溉用水价格偏低,据统计,全省自流灌区成本价是0.142元/立方米,平均水价是0.085元/立方米,不足成本水价的60 %,提水灌区平均水价也不足成本水价的55%,按照每亩地节水100立方米计算,最大程度可以节省24元,而改造每亩节水技术成本平均在200元以上,不利于激励农户采用节水技术。因此,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适当提高灌溉水价,使农户有节水灌溉的意识,高效用水,提高节水农业的经济效益。
3结语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于该省高效节水灌溉工作,不仅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新时期下,新的治水思路给高效节水灌溉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区域应确定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来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即:应以高效利用水资源为目标,采取不同的灌溉科技技术,利用农业产业具有的自身优势,以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实施,为甘肃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
参考文献
二、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墨玉县灌溉输水网络已经形成,但资金短缺和水资源贫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全县工农业的发展。全县的灌溉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春旱问题突出由于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春季增温迅速,夏季气候炎热而且多风,因而蒸发强烈。作物播种及小麦生长期灌水时又逢河流的枯水期,因而经受干旱威胁,除个别年份外,小麦生长都有不同程度受旱,受旱年概率达90%以上。
2.水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地表来水季节上分配不均,水库调蓄能力有限,加之灌区输水线路长,渠系利用系数偏低,渠系渗漏量大,有些骨干工程年久失修,又疏于管理,因此实际运行能力远低于设计能力,使有限的地表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
三、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目标
1.规划的控制指标2011~2015年: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2.0万亩,使全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比例由现状的0.8%提高到16.5%;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6提高到0.51;亩均灌溉水量由952m3/亩下降到797m3/亩。2016~2020年: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4.0万亩,使全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比例进一步提高到30.9%;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至624m3/亩。
2.规划水平年本次规划以2009年为现状年,2015年为近期规划水平年,2020年为远期规划水平年。
3.高效节水方式的选择与确定高效节水方式的选择有多种,田间高效节水工程主要有管灌、滴灌、涌泉灌、喷灌等。
(1)低压管道灌低压管道灌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输水的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方式,可以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使输水效率达95%以上,比土渠、砌石渠道、混凝土板衬砌渠道分别多节水约30%、15%和7%,亩投资相对较低,对各类作物均适用。
(2)滴灌滴灌适应性强,对水质要求高,节水效率较高,但亩投资较大,主要用于效益比较好的一些经济作物,如果树、棉花、蔬菜等。该技术可节水40~60%,增产20%以上,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3)涌泉灌涌泉灌属于小管出流灌溉方式,以小股水流、射流形式局部灌溉作物根区土壤中,涌泉灌抗堵能力强,水质净化处理简单,特别适用于透水能力大,保墒性差的沙性土壤,被广泛地应用于果树灌溉。
四、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农业发展指标预测
(1)总灌溉面积规划目前墨玉县灌区作物种植以冬小麦、玉米、棉花、苜蓿为主,现状年灌区总灌溉面积为128.36万亩,其中种植业为56.09万亩,林果业为58.72万亩,牧草为13.55万亩,农、林、草用地结构比例44:46:11。2015年灌区总灌溉面积调整为139.36万亩,较现状新增11.0万亩;2020年总灌溉面积调整为152.36万亩,在2015年基础上再新增13.0万亩,两个规划水平年灌区农、林、草用地结构比例均为43:46:11。
(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规划灌区现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45万亩,其中滴灌0.285万亩,低压管灌0.76万亩。根据和田地区中长期农业高效节水规划思路,墨玉灌区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6万亩,其中在灌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灌区内部共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全部利用地下水。其中:发展涌泉灌4.0万亩,滴灌25.0万亩,低压管灌17.0万亩。
2.各业需水预测
(1)工业用水量预测工业需水量按万元产业总产值需水量进行预测。据调查,墨玉县现状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50m3/万元。随着工业节水水平的提高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需水量将逐年降低,规划2015年为130m3/万元,2020为100m3/万元。
(2)人畜生活用水量预测根调查,墨玉县现状生活用水定额城镇85L/人•日、乡村60L/人•日。预测近期城镇95L/人•日、乡村65L/人•日,远期城镇105L/人•日、乡村70L/人•日。牲畜用水量按10L/只•日计算。
(3)渔业用水量预测灌区渔业用水量按每亩水面每年灌水定额1,500m3测算。
(4)水利用系数规划灌区人畜及工业全部利用地下水,规划利用系数为0.9;渔业用水一般从支渠引用,利用系数随干支渠防渗率的提高而提高,各水平年分别规划为0.70、0.73、0.77。
(5)农业用水量预测灌区2009年农业灌溉总需水量为12.22亿m3,农业综合毛灌溉定额为952m3/亩。2015年农业灌溉总需水量为11.11亿m3,农业综合毛灌溉定额为797m3/亩。2020年农业灌溉总需水量为10.35亿m3,农业综合毛灌溉定额为679m3/亩。
3.规划年供需平衡分析
(1)近期2015年P=50%年份,墨玉县灌区可利用河水为9.84亿m3,利用地下水(含泉水)为2.60亿m3,可供水量合计为12.44亿m3,灌区需水量为11.46亿m3,灌区余水0.78亿m3。灌区66万亩天然林草的生态需水量为1.22亿m3,若计入生态需水量后,灌区尚缺水0.44亿m3。P=75%年份,墨玉县灌区可利用河水为8.62亿m3,利用地下水(含泉水)为3.08亿m3,可供水量合计为11.70亿m3,灌区需水量为11.46亿m3,灌区余水0.04亿m3。
(2)远期2020年P=50%年份,墨玉县灌区可利用河水为9.84亿m3,利用地下水(含泉水)为2.63亿m3,可供水量合计为12.47亿m3,灌区需水量为10.74亿m3,灌区余水1.56亿m3。灌区天然林草的生态需水量为1.22亿m3,计入生态需水量后,灌区尚有余水0.34亿m3。P=75%年份,墨玉县灌区可利用河水为8.62亿m3,利用地下水(含泉水)为2.78亿m3,可供水量合计为11.40亿m3,灌区需水量为10.74亿m3,灌区余水0.49亿m3。
4.节水量分析
根据规划,灌区至2020年共发展高效节水工程面积46万亩,其中新增地建设面积为24万亩,老灌区改造面积为22万亩。根据老灌区项目建设前后灌溉定额的变化,可计算项目建设总节水量。根据计算,项目建设共可节约水量10,928万m3。
五、项目区节水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1.适当增加灌溉面积对环境的影响
本次规划是在维持生态环境现状,使其不至于进一步恶化的前提下,经水土平衡、生态耗水平衡分析,在对原灌区进行节水改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的灌溉面积。这必将促进墨玉县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局部地区由人工生态系统代替原来的荒漠生态系统。
2.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