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3: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矿山边坡治理工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事故类型为露天采场边坡坍塌、滑坡,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因此,露天矿山边坡的稳定对矿山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边坡管理的好与否,与露天开采的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边坡安全管理的好,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就有了保障;反之,必将给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给矿山的正常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
1、影响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工程因素两类
(1)自然因素即岩体本身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1)岩层的地质断裂;2)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冲刷,其为边坡破坏的诱导因素;3)构造应力;4)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等。
(2)工程因素是指边坡所处的矿山采掘工程技术及管理条件,包括1)露天矿山的开采深度、服务年限、采场几何形态等;2)爆破震动和其他载荷影响;3)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边坡岩体的自重应力也递增,边坡稳定性也越差;4)风化作用,长时间风化作用使岩体自身强度降低,对边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2、露天矿山边坡管理的基本任务
1)开展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查明影响边坡稳定的各种地质条件及其他因素。
2)为露天矿山采剥工程设计可靠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每年对已经出现的边坡滑落和变形预报提出整治方案,并做好施工中的管理工作。
3)不断总结露天矿山边坡管理经验,做好露天矿山边坡管理工作。
3、露天矿山边坡事故预防措施
1)要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强化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员工的作业行为。经常提醒作业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及时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作业人员应按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遵守本岗位(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严禁任何人员在边帮底部休息及停留,以防止边帮的突然下滑而导致人员的伤亡事故。
2)排除边坡范围内积水和地下水,是防治滑坡重要而有效的措施之一。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用排水沟截排地表水。二是用钻孔疏干降低边坡中地下水的水位等。这些方法,可避免对边坡岩体的有害作用,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3)精心组织爆破,尽可能的减小爆破对边坡的损坏,使边坡保持较好的稳定状态。严格控制药量和爆破方向,且爆破作业完毕后,当班作业人员必须及时从上到下的清理浮石,未清理完成之前下方严禁任何作业。
4)对岩层中的节理、裂隙等容易引发坍塌或滑坡的地质构造进行加固,有效的保证露天矿山边坡的稳定性。其方法有:设置抗滑挡墙、抗滑桩、边坡注浆、安装瞄杆、喷射混凝土等。
5)对边坡岩体变形和移动情况进行监测,预防滑坡。
6)经常对边坡进行清理和修整,清理边坡上的堆积物,修整已经变形或坍塌的边坡。
7)加强雨季边帮、采场的安全工作,每逢刮风下雨必须立即停止作业;下大雨或大爆破后会对边坡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危害。
4、加强露天矿山边坡安全科研工作
1)边坡科研室露天矿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矿山每年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研工作。
Abstract:This article in the summary mine side slope deformation monitor significance foundation, introduced the mine side slope distortion monitor duty and the primary coverage.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 mine side slope actual situation, introduced the GPS distortion monitoring network design, confirmed the GPS technology to apply in the mine side slope deformation monitor feasibility, and has determined the best observation parameter.
Keywords:GPS technology;Mine Slope;Deformation Monitoring;The Best Parameters
中图分类号:U41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的意义
我国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155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各地为了增加产量,花大力气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在产量增加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这些工程区域以及工程运行期间所形成的边坡安全(变形)监测问题。
在边坡工程建设中,通过对边坡工程的安全监测,可以起到如下一些作用:(1)评价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并作出有关变形的预测预报,对于已经或正在滑动的滑坡体掌握其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塌与滑坡灾害的特征信息,如崩塌、滑坡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为相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2)为防止滑坡及可能的滑动和蠕变提供及时决策支持,预测和预报滑坡的边界条件、规模、滑动方向、发生时间及危害程度,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3)通过监测可为决策部门提供相应参数依据,为有关方面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制定相对应的防灾救灾对策。(4)监测已发生滑动破坏和加固处理后的滑坡,监测结果是评价滑坡处理效果的尺度。(5)为进行有关位移反分析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参数。
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2.1 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的任务
(1)提供边坡恶性变形发生的报警,以保证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且在变形趋稳时解除警报,以利组织生产;
(2)提供可靠的监测资料以识别不稳定边坡的变形和潜在破坏的机制及其影响范围,以制定防灾、减灾措施;
(3)对于矿山边坡,提供信息以便矿山调整采、掘计划,甚至修改设计;
(4)参与提出处理潜在滑体方案,为方案的实施提供安全监测,对处理效果提出评价。
边坡监测的目的是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危险边坡进行观测,查明滑动性质、滑体规模和准确预报滑坡等以确保生产安全,避免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2.2 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2.2.1选定变形监测基准点
矿山边坡变形监测基准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GPS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这要求GPS监测基准点稳定可靠且尽可能不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此外,在选定变形监测基准点时,不但要考虑到当前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的迫切需要,还应考虑到整个矿区将来边坡变形监测的需要,应将基准点建立在稳定地层上。
2.2.2 GPS变形监测网的设计
GPS变形监测网的设计是采用GPS技术对矿山边坡进行变形监测的关键。应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选择不同等级的监测网及相应精度的基准点坐标。监测点设计是监测网建立的重要内容,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选择原有监测基点,四等三角点及矿山重要部位的新测点作为GPS系统的监测点。监测点大多布置在与边坡垂直方向上。监测网的级别越高,测量的精度也越高。
2.2.3 GPS监测及其坐标转换
野外作业数据采集使用双频或单频GPS接收机,在监测基准点上固定安置接收机,以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观测,其它接收机依次布设于各个监测点。对重要监测点观测的时段为2小时,且要求2个或2个以上的观测时段,一般监测点为1个观测时段,且时段长为1小时。
GPS监测系统采用WGS-84坐标系,最常采用的数据形式为经度、纬度和高程。对于边坡变形监测可以不进行坐标转换,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的观测结果便可直接求出相应的差值或计算出相应的位移量。但如果分析评价GPS测量系统建立之前的常规测量获得的结果,或要将GPS测点作为工程地质测绘图的控制点时,则需要进行坐标系统的转换,将GPS系统采用的WGS-84坐标系统转换成矿区采用的地方坐标系,以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便可分析评价历年的累计变形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2.2.4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和变形分析
监测数据可自动处理,计算出相应的基线向量,并调出相位双差参考图,仔细观察和研究其变化,对于波动起伏超过限差要求的基线应进行重新测量。
边坡变形监测的实施
3.1边坡观测站的布设
观测点应布置在下列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如断层、破碎带、风化带、岩层节理发育等地段;受地下水和地表水危害较大的地段;运输枢纽;已形成较高的边坡和服务年限较长的地段;正在进行边坡治理的地段。
观测线的条数取决于滑坡范围(监测范围)的大小、边坡岩石力学性质变化情况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一般在滑体中央部分、沿预计的最大滑动速度方向(多数情况为大致垂直于露天矿边坡走向方向)布置一条,在其两侧再布设若干条。在滑体上具有特征性的部位应设专门的观测点进行监测,当发现某些观测点有移动时,可在这些观测点的上、下、左、右增设观测点,以便准确确定边坡移动范围。
3.2 边坡的监测
观测工作在全部监测点埋设10~15天后进行,观测时首先将监测站的控制点与露天矿基本控制网点进行联测。
露天矿山边坡正常观测工作主要有如下内容:
中图分类号:P95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矿山开采主要有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种方式。总体而言,相对于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先天安全条件较好,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要低[。但是,露天开采同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露天矿山矿业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环境问题,矿山本身也可能遭受地质灾害。一旦露天矿山遭受地质灾害,对矿山及周边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下面初步探讨露天矿山的灾害防治对策。
一、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滑坡
露天矿山在开挖过程中,往往会进行大面积的开挖。若开采矿层上部存在覆盖层,大面积开挖后覆盖层前缘往往直接临空,随着矿山的不断开挖,这些结构松散的表土层极易沿岩土结合面等软弱层面向下滑动,轻者产生表层垮塌,重则产生沿基岩面的土质滑坡。同时,这些剥离的表土一般随意堆砌,随着露天矿山的不断开挖,剥离的表土越堆越多,逐渐形成不稳定堆积体。这些堆积体未经过压实且未做任何防护设施,其整体结构较松散,易开挖,稳定性差,受暴雨及工程活动影响,易产生表层滑动,形成表层滑坡。露天矿山岩质滑坡的产生主要与岩体开挖方式及其自身物质组成有关。露天开采矿层其倾向与开挖边坡坡向相同,且矿层倾角小于坡角,而矿层上部或其中往往含有软弱夹层。顺向缓倾角露天矿山开挖多属于不稳定结构,随着矿山的进一步开采,在大雨暴雨、地震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这种岩质边坡稳定性将进一步降低,极易产生向下滑动,产生岩质滑坡。
2、崩塌
露天矿山产生崩塌也与岩体开挖方式及其自身物质组成有关。由于考虑经济的因素,露天采场边坡一般开挖坡度在80°以上,边坡未按设计要求分台阶,往往形成高而陡的边坡。当矿产倾向与开挖边坡坡向相反或相切,而岩层中卸荷裂隙发育,岩体稳定性较差,在大雨暴雨、地震和矿山爆破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这种高而陡的采场边坡极易形成不稳定楔形体向下滑动,轻者产生掉块,重者产生大面积崩塌。
3、泥石流
露天矿山开采对土地与植被的占用和破坏面积较大,改变了矿区原生态的地形地貌。随着露天矿山的大面积开采,其自身植被固土保水的能力不断降低,随着大雨暴雨的冲刷,露天矿山的开采区水土流失将不断扩大,这种冲刷出来的表土、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构成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同时,露天矿山剥离的覆盖层随意堆砌形成不稳定堆积体,这种松散堆积体表层易垮塌,随着雨水的冲刷,亦构成露天矿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露天矿山开挖后多为三面环山,前缘地形开阔,周围山体陡峻,地形上便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若矿山下游存在狭窄陡深的冲沟或河流,则在雨季露天矿山的下游沟谷泥石流较易发育。一旦矿山开发造成泥石流,将会对其下游村庄和农田造成难以估计的灾难。
二、露天矿山滑坡防治对策
1、土质滑坡防治对策及建议
露采场的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在边坡开挖后极易沿着岩土结合面产生滑移,形成土质边坡。对于人工开挖形成的覆盖层土质滑坡,建议采取重力式抗滑挡墙进行治理。对于中厚层的土质滑坡,建议采取抗滑桩进行治理。若露天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随意堆砌在山坡沟谷地带,日积月累将形成不稳定堆积体,其结构松散,不稳定堆积体极易沿表层发生垮塌,建议在其前缘修建挡渣墙或挡渣坝。
2、岩质滑坡防治对策及建议
露天采场的岩质滑坡一般是工程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造成,为了节约开采成本,有不少露天矿山边坡开挖未严格按照开采利用方案进行,其开挖台阶高度、台阶坡面角均超过开挖标准,这些台阶高度一般超过20m,台阶坡面角在80°以上。同时由于岩层中夹有软弱夹层,露天采场的岩质边坡极易沿软弱夹层产生滑动,危害非常大。对于这种高陡岩质边坡,建议采用抗滑桩,并辅以预应力锚索(锚杆)和格构锚固等治理措施。
3、露天矿山崩塌防治对策
露天矿山形成的高陡逆向或切向岩质边坡极易发生崩塌破坏。矿山岩质边坡往往裂隙较为发育,这些裂隙面与边坡临空面和岩层面往往相互切割形成楔形体,随着人类开采活动的加剧,这些楔形体极易发生掉块、落石甚至崩塌。对于矿区的潜在崩塌体的治理首先应选择彻底根治,对其进行彻底清除,消除后患。对于规模不大的潜在崩塌体,优先考虑人工清除的防治方案。当其规模较大或者人工清除困难时,应考虑采用控制爆破,避免爆破造成次生地质灾害。当潜在崩塌体不能清除时,对中小型崩塌体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在其坡角或半坡处设置落石平台或挡石墙、防护网;对易风化的软弱层,可对其裂隙灌浆或浆砌石护面;设置排水设施以拦截疏导山坡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对于大型的潜在崩塌体,在防护设施不宜实施的情况下,建议搬迁避让。
4、露天矿山泥石流防治对策
露天矿山开采对地表破坏极其严重,同时露天矿山一般地处山区,存在较多易形成泥石流的沟谷地带。因此,矿产开发活动中乱采乱挖破坏植被,废石废渣随意堆砌等,都可能诱发泥石流或加大原有泥石流的规模。泥石流的防治应从源头上进行,首先应尽量减少矿山固体废弃物排放,其次对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应随意堆砌于沟谷地带,应将固体废弃物堆砌于修建好支挡措施的废弃物堆场。同时,对矿山及周边陡峻、固体物质堆积较多的沟谷地带应及时进行疏导,对其岸坡应采取护坡等防护手段防止其进一步垮塌。
5、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防治工程
(1)矿山开拓、采掘工程应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要求施工,矿石的堆放、设备的存放应充分利用已有平台,剥离的表土应先堆放在排土场,废石渣土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废渣场集中有序堆放,尽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矿山闭坑后,把排土场剥离的表层土进行回填,恢复至原有生态环境。
(2)在矿山采矿活动过程中注意保护矿区内植被资源,以防对环境造成破坏;在防治区附近及周边设置警示牌,严禁越界无序开采;对已停采地段或终采矿山,应及时进行恢复治理工程,植树种草恢复土地资源功能,因地制宜修建一些辅助设施,保护矿山地质环境。
6、高陡边坡防治对策及建议
露天矿山高陡边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矿山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压缩投资造成的。大多数露天矿山对这种高陡边坡只要不影响矿山的进一步开采,很少或者说基本上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开采完成后则任由其发展,危害十分严重。因此,首先应从源头上尽量减少甚至避免高陡边坡的产生,建议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分台阶开采,边剥离(扩帮),边开采,对台阶高度超过规定的块段必须先扩帮,后开采,开采边坡的坡角控制在65°以内,边坡高度控制在10m以内。对于已经形成的高边坡,在边坡周边做好截排水工作,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确保高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对露天矿山开采已经形成以及将要形成的高边坡应加强监测。
7、含水层预防工程
露天开采矿山对含水层影响和破坏较轻,应主要从预防含水层的污染方面进行考虑。矿坑排水、采矿废水应循环利用,对难于利用而排放可能造成污染的部分,应集中收集,经过净化,达标排放,避免该防治区及周围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
结束语
露天矿山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矿山应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的要求进行露天采场的开采,开采过程中分台阶分段进行开采,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设计好的废弃物堆场中。同时,露天矿山开采中一定要加强监测,发现地质灾害的前兆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只有在露天矿山开采的每一个环节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管,才能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X1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270-2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多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居于世界前列,比如稀土、石膏、钒、钛、钽、钨、膨润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镁矿、锑、煤、钼、萤石、硅藻土、锶、硅灰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我国矿山数量极多,而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废弃矿山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废弃矿山所带来的环境地质灾害也愈发严重。废弃矿山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种类有很多,比如水资源污染严重、地面坍塌、泥石流等等。如果不对这些环境地质灾害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会带给人类社会严重的损失。本文就专门对废弃矿山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阐述了环境地质灾害的类型以及如何防治废弃矿山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
1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1.1水资源污染严重
如果采矿工作在地下水系统或是地表水系统周围进行,就必定会导致水系统、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采矿过程中出现的矿井水多数源于地下水,地下水储于各个含水层中,它与地表水、大气降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采矿工作对地层的破坏会导致地下水与地表水、大气降水的联系更为密切。地表水与大气降水可以透过采矿形成的裂缝对地下水直接进行补给,这就会导致矿井涌水加大。与此同时,当煤系岩层产生大量裂缝以后,含有各种矿物质成分的地下水与煤系岩层中的各种矿物质成分充分接触、混合,会发生一系列化学作用、生物作用,从而改变了矿井水的水质,造成地下水污染。
在矿井关闭以后,矿井的正常排水条件会发生变化,比如某些需人工操作的排水,在失去人工操作以后,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人类所遗弃的、呈网络状分布的地下采矿空间,其特有的酸性环境,将成为地下水污染的潜在污染源。因采矿工作需要而串通的各个含水层,在被遗弃以后,被疏干的各个含水层以及采矿空间又会被地下水重新淹没,再加上地下采矿空间独特的水化学环境,就会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1.2泥石流
泥石流是矿山地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的特点是携带大量泥沙、来势汹涌、发生突然、历时短、破坏力极强。之所以废弃矿山易发生泥石流,其原因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如果不对露天开采和坑采剥离过程中出现的废石、废土以及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处理,而将其随意堆放在矿山上,久而久之,这些松散的固体物质就会越积越多。在矿山废弃以后,也不对这些固体物质进行合理的处理。而这些松散的固体物正是泥石流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难免会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对植被的破坏,导致地表,地面结构发生巨变,调节雨水、径流的能力变弱,汇流时间缩短,洪水量急剧增加,再加上失去植被的抓附能力,地面物质极易被地表径流带走、若遇特大暴雨长时间的冲刷,就会形成泥石流。另外,因为开矿工作串通了各个含水层,致使地表水、大气降水能够直接对地下水进行补充,导致地下水突涌,严重的破坏了土体结构,进而引发泥石流。很多废弃矿山,因为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矿山企业就不再对其进行处理和维护,导致矿山的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恢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难免会频繁发生。
1.3滑坡、崩塌
滑坡和崩塌也是废弃矿山极易发生的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因为很多矿山的采矿工作都是违反开采顺序,滥采滥挖,比如采石场、露天煤矿、铁矿等,这些现象会破坏矿山边坡的应力场,致使边坡失稳,再加上土体、岩体本身自重的影响,进而发生滑坡。崩塌是指在采矿过程中破坏了岩体结构,导致地质构造完整的岩体被分割成割裂体,割裂体在诱发因素下失稳形成崩塌。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出现往往十分突然,让人猝不及防,会对矿山周围居住的人类造成极大影响,轻则损失财产,重则致残殒命。
1.4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废弃矿山最常见的一种环境地质灾害现象。长期的采矿工作,导致地下矿藏被采掘一空,岩层之间出现极大的空隙。若矿山尚在使用中,矿山企业会对采空区的支撑结构以及应力情况时刻进行检查和维护,以保证矿山的安全。而一旦矿山资源告罄,矿山被废弃,就不会再有人对采空区进行维护,采空区的顶板岩层在自重的影响下以及其覆盖层的重力作用下,会向下弯曲和移动,如果再有外力影响,就会发生地面塌陷。或者,因为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导致支撑结构渐渐腐坏,不能再承受顶板重量,导致采矿区塌陷,形成盆地,危及地表的农田、水利、建筑等各项设施以及生活在废弃矿山周围人们的生命安全。
2如何做好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采用何种方式对废弃矿山的环境地质灾害进行防治,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地质条件,灾害发育程度以及技术经济水平而定。
2.1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工作
对于废弃矿山水资源污染的治理工作来说,其措施可分两大类:主动性措施和预防性措施,比如在矿井内填充净化材料,采用注水井构筑“水力坝”以防止污染扩散、利用水平孔预排老空污水等。在处理废弃矿山的水污染时,首先要对可能造成水污染的具体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系统的收集相关资料,比如含水层的水力特征,废弃矿井的空间形态、植被、降水等情况;其次,要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比如人工采矿活动留弃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一些客观的危险因素。另外,还可以采用截断污水与洁净水之间联系的方法,以防污水污染矿山周围的水资源。
2.2泥石流的防治工作
泥石流的防治主要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两种:首先,生物措施是指在废弃矿山上重新种植植被,恢复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矿山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措施的生效时间较长;其次,工程措施是指利用工程手段控制泥石流的发生或是减少泥石流的发生频次,降低泥石流的影响程度。一般都是建立拦挡、排导以及支护结构,对河谷上游的松散固体物进行拦挡。亦或是修筑拦挡坝以及谷坊,疏通沟道,加速泥石流的排导等。
2.3滑坡、坍塌等灾害的防治工作
滑坡、坍塌等灾害的防治主要有以下一些手段,比如削石降坡、削坡降压、整坡与清坡等。削石降坡是指采用挖方、填方、设置安全平台等措施,控制废弃矿山的边坡高度以及坡度,使边坡达到自稳状态,控制边坡出现滑移或是崩塌现象。清坡是指对废弃矿山坡面上的危岩进行清理,削除局部陡崖,回填坡面凹陷处,修整坡顶棱角等,以此保证坡面的平整度。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工程措施来防止坡体滑移,保证矿山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4地面塌陷的防治手段
对废弃矿山地面塌陷的治理来说,常采用充填复垦手段。这种方式是指利用矿区周围的粉煤灰、剥离物、煤矸石等物质作为充填料,对采空区塌陷区进行回填。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对开矿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等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保护矿山环境,同时还可以对采空塌陷区进行有效的治理,可谓一举两得,既解决了塌陷治理问题,又解决了矿山固体废弃物问题。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废弃矿山是我国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切不可弃之不顾。现今我国对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治理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技术投入、财力投入方面还欠缺,制度方面的力度还不强,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进行解决,方能处理好废弃矿山的环境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 陈昌彦,,王维理等.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22(2):76-81.
[2] 唐朝晖,柴波,罗超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思路探讨--以广西凤山县石灰岩矿山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40(2):123-128.
[3] 袁修锦.废弃露采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2,(3):156-158.
[4] 王维理,陈昌彦.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中弃渣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24(3):17-20.
中图分类号:S72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0903
1 我国工程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应用现状
1.1 边坡治理项目的提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间,大力发展高速公路、铁路以及水电工程和采矿工程等,收获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经济效益背后,隐藏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在施工过程中对边坡的频繁开挖,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导致出现大量无植被覆盖的边坡,即次生裸地。因坡体造成的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滑坡等问题,向世人敲响了警钟。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治理边坡,恢复生态平衡已成为当前生态科学必须重视的并有责任承担的研究任务之一。开挖的坡面如何重新覆盖自然植被,已成为水利、交通等行业领域重视的关键问题[1]。
1.2 常用边坡植被恢复技术
自1996年我国于云南昆曲高速公路首次尝试生态护坡以来,边坡治理工程已兴起近20年,在技术方法、设备材料和施工组织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常用的边坡植被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喷播技术、栽植技术、种子散播技术、植生袋技术、植被毯技术等。植被修复时,常选择耐贫瘠、耐干早、耐碱的乡土物种以及木本豆科植物作为先锋植物。利用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进行生物固氮,积累养分供其生长,同时豆科植物的枯败枝叶形成的腐殖质可改良土壤成分,为周围乡土物种的进一步生长提供适合的条件[2]。
1.3 边坡植被恢复效果评价
采用不同的植被修复技术,获得的短期护坡效果皆十分显著。边坡绿化工程可以很大程度缩短植被重建的时间。植被修复工程实施一年后,边坡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多处边坡从第二年起覆盖率逐渐降低,最终导致边坡二次。因此仅仅通过统计施工后一段较短时期内边坡植被覆盖率,并不能准确评价恢复效果。特别是为达到快速绿化的目标,常纯粹种植一年生草本植物,植被群落物种单一,建立起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极易遭到破坏或自行退化,生态恢复效果较差[3]。
1.4 群落演替研究在植被恢复效果评价中的意义
科学地评价边坡植被恢复效果须综合考虑防护效果、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特别是生态效果应深入分析群落的稳定性、生态适宜性和生物多样性3个方面。因此对植被恢复效果的评估必定需要对植被群落演替情况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我国对边坡恢复的生态学和群落演替动态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很匮乏,对重建植被养护方面也缺乏应有的重视。现有必要综合总结国内外边坡植物重建群落演替的研究进展,在了解群落演替进程和规律特点后,可以为恢复设计、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等方面提供科学性的指导建议。
2 国内外关于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研究进展
2.1 国外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研究
国外较早的专门对边坡植被恢复期群落演替规律进行叙述的文献可追溯到1990年,Titlyanova[4]在对废弃矿地植被调查中发现,重建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群落形成方式都和破坏前的自然植被大不相同。
Moreno-de las Heras[5]则对废弃矿山边坡重建的植被初期演替的轨迹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控制矿区边坡植被群落演替的主要动力。他认为初始条件(包括土壤特征和重建植被的措施)和环境特质(包括大陆性气候和周围存在的植被特点)是决定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驱动力。群落演替最可能发生在初始土壤贫瘠且邻近开阔草地的样地。一旦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增加,人为干扰减少,群落演替速率将加快。
Jeffrey[6]采用了最近4年湿地边坡重建植被抽样调查数据来描述群落演替趋势和物种更新的速度。通过主分量分析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方法处理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在调查的所有样地间存在明显的共性:湿地植被恢复初期种植的一年生植物逐渐被当地多年生植物代替,二年生植物随时间流逝也逐渐被替代。而特质性表现在:各样地之间因为环境背景各异,终致物种组成和演替速度之间也存在差异。
Alday[7]的关于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早期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发现,废弃矿区边坡重建植被群落的演替趋势一致,都是向样地附近选取的目标群落演替,但因样地环境各异,不同样地群落演替轨迹不一致,演替速率也不尽相同。这一结论与Jefferey的结果高度一致。
虽然国外对于公路边坡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兴起较早,但对于公路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的研究不多,更多的研究侧重于演替初期最佳先锋物种的选择。曾经为达到边坡快速绿化的效果,广泛选用非本土的一年生草种或豆科植物作为先锋物种,其耐贫瘠、耐干旱、快速生长覆盖边坡的特性可使其在短期内固着土壤,防止土壤流失。但在对护坡效果评价时发现它们顽强生命力又对毗邻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反而减慢群落演替速度,阻碍了植被的构建。因此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选用本土植物作为植被构建初期的先锋植物,更具长久稳定性,表现出更快的群落建成速率。边坡植被恢复时期先锋植物的选择一直是生态恢复领域的研究热点,究竟哪一物种或哪些物种组合最适合作为边坡先锋物种,目前尚无定论。
2.2 国内次生裸地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研究
我国对边坡实施植被修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20多年来,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的应用方面,对于恢复后的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较少,直到近几年,为了提高边坡植被恢复工程质量,增强边坡生态稳定性,人们渐渐将目光投向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的研究。
冯俊德[8]对岩石边坡重建植被进行了持续一年的跟踪监测,另对四个工点进行了为期4~6年的间断监测。在这项研究里,他发现在短期内(1年内)设计用于护坡的草种覆盖度高,但随时间推进,6年后坡面人工植被几乎完全被乡土物种取代。凯[13]对锦阜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重建后2年、5年、7年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总结出在群落演替初期,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均显著增加,乡土植物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群落向进展演替方向发展。还有多位学者就各种不同形式的边坡、植被恢复的不同时期的群落动态进行分析,发现群落演替的趋势或方向一致,皆为向周围自然植被演替。但因受立地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演替轨迹和演替速率。
无论是矿山边坡还是高速路边坡亦或是湿地边坡,由于周边环境恶劣,不适合植物的生长,此时必须通过人工干预,加速群落演替。先锋物种的设计则是甚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在边坡绿化工程初期选择的先锋树种多样性越丰富,群落稳定性就越高,后期植物群落演替程度就越高,因此可通过改善先锋种丰度达到更佳的植被护坡效果。另外,王加真[3]提出观点,先锋植物在边坡植被恢复初期必须适应贫瘠的土壤,同时需具备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能力。就先锋植物的选择,学界一致认为当遵循乡土植物优先的原则,本土植物成活率高,能使群落更快达到稳定状态。史玲[9]在对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时提出,为景观效果需要,应当适当引入外来种,但引入种必须在当地有10年以上的引种栽培历史,外来物种因具有侵入性,能快速覆盖坡面,借助这一特点,在植被恢复初期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然而,如果外来物种具有强侵入性,则反而因其与乡土物种强烈竞争生存资源,而造成当地植被群落稳定性被破坏。先锋植物经过长时期的群落演替,最终被乡土物种所取代,在植被恢复的初期,先锋植物通过本身根系与土壤相互作用,以及土壤微生物对枯枝落叶的分解,使土壤成分发生改良,特别是土壤有机质、氮和磷的含量显著提高,更适合植被的生长,为乡土物种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极大促进了植物群落的发展演替。在边坡植被恢复工程初期,为了迅速提高植被覆盖率,常大量种植草本植物,甚至仅播种草本植物,虽然短期内边坡的植被覆盖率较高,但由于草本植物寿命短,易衰退,极可能致使植被演替停滞,直到另一些植被物种入侵。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应以灌草结合为主,根据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坡面上的灌草型植被在经过10年或更久以后,将逐渐演替为以乡土植物为优势种的灌草型或乔灌草型植物群落,乔木型群落几乎不出现。朱凯华[10]在其研究中同样证实了这一群落演替规律,他通过对岩质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阶段的物种数量统计,观察出植被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群落物种数量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草、灌、乔木物种总数均显著增加,且群落优势种由初始的以草本为主逐渐过渡到乔灌木为主。在形成了乔灌草类型植被后,还可能出现草本层植被退化的现象,笔者推测草本层的退化是由于乔灌木植物的生长争夺了草本的光能以及养料,使草本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引起,但此时的群落生长已进入稳定期,草本层的退化不会造成群落的再次演替。
3 边坡重建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前景与展望
自边坡植被恢复工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植被护坡的效果评价需要立足于长期效益,从长计议。群落演替的研究需要对边坡重建植被群落动态进行持续的监测和对大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工程复杂,更受时间限制。尤其在我国护坡技术发展历史不长的境况下,最早一批边坡重建植被的恢复时间至今尚不足30年,刚进入自然演替阶段,更多的边坡重建植被则尚处于先锋植物阶段或群落演替初级阶段,研究者们还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这批植被群落动态跟踪调查方可获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不可否认,群落演替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人们踊跃投身探索。期待不久的将来,我国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研究技术日趋成熟,成果愈加丰硕,植被护坡技术愈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 瑜. 四川地区高速铁路路基边坡植物防护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11.
[2]陈海兵.武汉市凤凰山破损山体植被修复效果研究[D].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12.
[3]王加真.关于边坡植被恢复的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33(5): 935~936.
[4]Tinseley,Simmons M T.The establishment success of native versus non-native herbaceous seed mixes on a revegetated roadside in Central Texas[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6,26(3): 231~240.
[5]Heras,Nicolavjm,Esplgares T. Vegetation succession in reclaimed coal-mining slopes in a Mediterranean-dry environment[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8,34(2): 168-178.
[6]Matthews,Endress J W,Endress A G. Rate of succession in restored wetlands and the role of site context[J]. Applied Vegetation Science,2010,13: 346~355.
[7]Alday J G. Vegetation convergence during early succession on coal wastes: a 6-year permanent plot study[J].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2011(22):1072~1083.
[8]冯俊德.岩石边坡工程植被演替规律研究[J]. 铁道勘察,2007(3):5~7.
[9]史 玲,王昌贤.保龙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技术应用效果评价[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29(3): 430~432.
1引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已堆存的矸石一直采取“由上向下,自然堆积,平整顶部,不断延伸”的排矸工艺,造成部分矸石山大面积自燃。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四处弥漫,间隙气流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10倍以上,矸石山顶部裂隙及松散部位,温度高达70~80℃。排矸职工穿梭在烟尘和有害气体中,时有中毒晕倒、呼吸困难、烧坏鞋裤的现象发生,甚至有人畜坠落燃烧区被烧死的事件发生。同时周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附近的庄稼果木枯萎减产,居民叫苦不迭。从矸石山的情况看,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排矸费用和维护费用较低,排放的矸石未严格执行规定的排矸工艺,引起排放矸石的自燃。灭火后的矸石山,一方面,由于缺少维护费用,导致日常维护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恢复植被,特别是在雨季,洪水造成矸石山表面冲刷,原有的覆盖层遭到破坏,引起矸石山再次复燃。
2分类及措施
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已堆陈旧矸石场大部分存在自燃现象,根据已有堆放储量和是否自燃,可以分为燃烧过的大型(储量大于50万吨)矸石山、未自燃的大型矸石山、未自燃的小型矸石山(储量小于50万吨)3种类型。燃烧过的大型矸石山是指矸石山已经堆存及自燃完毕,不会再发生自然现象的矸石山,治理措施不用考虑矸石山自燃的预防和治理。未自燃的矸石山是指矸石山堆存完毕,还未发生自燃,有可能发生自然现象的矸石山,还需要考虑矸石山自燃的预防措施。小型矸石山堆放高度均小于10m,所以主要的具体措施为:矸石山自燃预防措施—灌浆、夯实;平整工程措施—覆土、夯实;矸石山生态恢复—围堰、绿化。
3未自燃过的大型矸石山治理措施
根据治理难度和治理过程,重点针对未自燃过的大型矸石山治理措施进行分析,其他治理措施可以在该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增减工艺过程。具体治理工程分为6项内容及步骤,矸石山工程措施(拦矸坝、排水系统)、矸石场自燃预防措施(灌浆、压实)、边坡工程措施(消坡、马道、覆土、夯实)、矸石山浇灌系统(水池、管道)、矸石山生态恢复(顶部平台覆土、围堰、绿化)、管理工程设施(管护房)。
3.1矸石山工程措施—拦矸坝、排水系统
(1)拦矸坝拦矸坝采用重力式浆砌石拦矸坝挡护,边坡为1∶0.5,拦矸坝以上边坡以1∶1.5~2进行消坡防护。(2)排水系统为减少地表径流对煤矸石山表土的冲刷,保持矸石山的水土,排水系统工程设计包括坡面平台、马道排水和纵坡排水(自上而下的排水沟);顶平台按田面的方式设围堰,在顶平台、坡面两侧和坡底设排水沟,平台的排水通过排水沟流到煤矸石山的纵坡排水沟内,排到矸石山下,避免了地表径流在地面的集中和流速的增加,减轻地表的水土流失。在拦矸坝下游设雨水收集池,也可起到沉沙池兼消力池的作用,收集到的雨水可通过浇灌系统的管道回用于植被浇灌。
3.2矸石山自燃预防措施—灌浆,压实自燃矸石山治理方法主要有灌浆封闭法、表面密封压实法、灌水法、直接挖出冷却法等
(1)灌浆封闭法通过降温与隔氧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达到灭火的目的。该法首先是凭经验或通过诊断找出火区和自热区.然后在其上面布置一系列钻孔,最后将不燃物(黄土或粉煤灰等)和石灰配成的泥浆灌入火区和自热区,以阻断空气进路,火区冷却后将火区和自热区全部填满浆料。注浆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使矸石迅速降温,浆液可以渗入矸石山深部,起到填充空隙、封堵供氧通道以及加固作用。(2)表面密封压实法在自燃矸石山表面铺土压实,以隔绝空气进路,使自燃矸石山内部空气耗尽后熄灭。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成功率不高,只能降低燃烧强度和污染物排放速度,因为表土只有在湿润状态才有较好的密封性能,如果不及时维护,则表土密封层很难保持完整。这种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控制矸石山火势和污染强度。(3)灌水法水是灭火工程中最常用的灭火介质,水在高温下形成水蒸汽吸热降温效果显著,并且水蒸汽能够阻止空气接近可燃物。具体作法是在矸石山修池蓄水,通过钻孔将水灌入地下。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控制水在矸石山内流动的方向,也很难在火区内将水保持一段时间;另一个缺点是灌水后矸石山内部的空隙增加,反应活性增强,矸石山复燃的可能性增加。(4)直接挖出冷却法这是最原始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凭经验或通过诊断找出火区和自热区,然后挖出着火矸石和热矸石,用水冷却后回填或重新堆积。这种方法简单而成功率又高,在现场用得最多。但一般而言,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初燃的或小范围自燃的矸石山,燃烧强度大的矸石山用这种方法不仅困难,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以上各项措施均存在一定的弊端,最终采用黄土覆盖碾压法,该方法结合灌浆法及黄土覆盖并用措施。该措施主要原理是改变矸石堆积坡度,推散高温矸石,使其暴露于表面,促使降温,同时也有利于覆土与碾压。矸石山斜坡经覆土与碾压后,火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用红外测温仪测得矸石山表面温度基本降至50℃以下。黄土覆盖碾压法以碾压覆盖为主,辅以局部注浆的综合性灭火方法,在灭火施工过程中遵循挖、截、堵、填、注、洒、覆、压等原则,该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性自燃矸石山灭火方法,同时也用于矸石山的自燃预防处理。(5)矸石山自燃灭火注浆技术要求①注浆钻孔开孔孔径φ108mm,终孔孔径不得小于φ89mm,钻孔深度3~10m左右,间排距3.0~5.0m。在成孔后,要进行孔内测温,对温度有异常的钻孔适当加深。②注浆管选用Φ42mm钢管,长度4~10.0m,外露1.0m,钢管采用丝扣连接,托盘制做要规范,一般应小于封孔段孔径2—3cm。托盘以下要在注浆管上打花眼,眼径20mm左右,要保证每个方向均有花眼,其竖向间距不大于200mm。③封孔深度2.0m,1.0m~2.0m段采用纯水泥或水泥与粉煤灰的混合材料封孔,1.0m以上段采用黄土捣实封孔。④灭火浆液材料采用黄土(或粉煤灰)与熟石灰过筛配制,配比1∶1,水固比0.7∶1~0.8∶1,注浆方式采用压力注浆或蔽口灌注。⑤浆液配置应按设计浆液配合比进行,原材料要用容器计量,进行配比控制,搅拌机一次加水到位后,添加固料,添加固料过程中随添随搅,固料添加完毕后搅拌时间不少于5min。注浆过程中每间隔5min,需搅拌一次,搅拌时间不少于2min。⑥注浆顺序采用由外向内施工的方法,首先施工最外圈,跳孔注浆,最外圈钻孔注浆结束后方可施工内圈钻孔。⑦终孔标志:孔口管压力升至0.5MPa以上,稳定15min。孔口管压力未升至0.5MPa,但吃浆量小于7L/min,且持续15min。(6)矸石山碾压技术要求碾压程序为:斜坡先静压两遍,再振压两遍,最后再静压两遍;平面为先静压一遍,振压两遍,再静压两遍。平台碾压密实度标准达90%,坡面碾压密实度达85%。
3.3边坡工程措施—消坡、马道、覆土、夯实
(1)消坡、马道由于矸石山以前采用的由上到下自然倾倒工艺,使边坡坡度较陡,无法覆土夯实。因此,必须进行人工消坡。在治理过程中,尽量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地形消坡平整,确保治理后的矸石山边坡稳定。具体措施为:所有坡面按高宽比1∶1.5~2进行整平,然后对坡面整平中需要回填部分,进行分层夯实,夯实系数≥0.85。在边坡下部用石砌护墙,中部用马道把坡面分成阶梯式(斜坡坡长20m左右设一马道)。矸石山坡底石砌护墙设高1.5~2.0m左右,护墙背后用1m黄土分层夯实,夯实实数≥0.94。(2)覆土、夯实根据矸石山试验结果:30cm的土层厚度可以满足草本植物的生长;50cm的土层厚度可以满足灌木的生长;100cm的土层厚度可以满足乔木的生长。本工程计划分两个梯度的覆土厚度:边坡70cm(垂直于地面水平方向)、顶部平台100cm。矸石山坡面整平至设计要求后,在坡面上覆0.7m厚土层(厚度为垂直于水平方向)并分层夯实,在平台上覆1m厚黄土,机械或人工夯实,并用道路及围堰进行分割。马道上覆黄土同平台。
3.4矸石山浇灌系统—水池、管道
采用拖式喷灌,绿化用水定额取1.5~2L/m2.次,水池按一次用水量考虑,并建泵房。泵房设给水加压泵2~5台,主管路管径为DN100PE管,支线管径为DN50,拖式喷灌范围半径100m,PE管路规格为DN100,DN50。设阀门井若干。在矸石山顶建钢筋砼水池,铺设管道,就近接水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矸石山附近煤矿较多,同时为了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及节省投资,本工程水源尽量利用附近煤矿中水或就近水源取水,设专用泵,为以后浇灌打好基础。
3.5矸石山生态恢复—顶部平台覆土、围堰、绿化
(1)顶部平台覆土坡面整平至设计要求后,在平台上覆1m黄土,分层夯实,并用道路和围堰分割。(2)围堰矸石山顶部平台按20m×20m围堰分割。设计围堰高700mm,上底宽500mm,下底宽1000mm,顶部平台采用黄土拍实,坡面采用块石砌筑并抹面。马道围堰设于马道外沿,设计参数同顶部平台。(3)绿化筛选出的适宜当地地区矸石山生长的先锋植物,最好是当地客土植被,既能治理矸石山,又能降解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有净化功能的环境改良性植物。以太原地区选用具有代表性的物种进行具体分析。①植物边坡设计。矸石场在每堆厚5m,形成坡度为1∶1.5~2的台阶状坡面。坡面上覆盖70cm的黄土后栽种灌木紫穗槐、柠条间距为4m×4m。穴状栽植初期可选择紫穗槐和柠条,直径0.4m,深0.4m,坡面上条播紫花苜蓿。②矸石场顶复垦。矸石场服务期满后,平整矸石场顶部,覆盖100cm的土壤,适当施用农家肥,提高土壤肥力。种植油松、刺槐等乔木;丁香、柠条等灌木;草类选择沙打旺、高羊茅、紫花苜蓿等;可适当选择扶芳藤等藤本植物增加植被景观。③矸石山四周绿化。矸石场封场处理后在四周栽植规格为胸径3cm以上的杨树,栽植林带宽20m,密度4×4m。杨树萌蘖能力强,在矸石处置场四周形成防护林带,而且杨树向矸石场内扩展,最终矸石处置场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系统。④植物措施管理。现有矸石由于均已着完,具有含水量低,入渗快、地热较高等特点,排矸场绿化后,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浇水,特别是保苗期和干旱、高温季节。为此,采用矿井水进行浇灌,切忌大水漫灌,避免浪费水又冲走表土的现象,一般春季每周一次,夏季平均3天循环浇灌一遍,秋季10~30天浇一次,冬季上冻前普遍灌足越冬水。最后是综合管理,在灌木栽种后,浇水前检查有无裂缝,沉陷现象。一旦发现及时培土塌实。注意防治病虫害,适当采取喷药或施肥等相应措施。
3.6管理工程设施—管护房
在矸石山周围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维护人员值班室1间,建筑面积为30m2,一层构筑,采用砖砌结构,内设办公桌椅。
4矸石山治理效果
对现有矸石山实施消坡、压实等措施治理后,解决了现有矸石山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问题;控制了矸石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设置合理的边坡,进行植物措施绿化,稳定了边坡,改善了生态环境。治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简单趋向复杂,植被种群由单一趋向多样化,生态系统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同时水土流失现状基本得到治理,土壤侵蚀量减少70%,绿化率在30%以上,生态环境彻底改善。
参考文献:
[1]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矸石山灾害防范与治理工作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字[2005]162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