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3: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5-0098-03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必修课程以来,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完成了角色转变,也在授课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转变和成长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大家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践行。
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和成长的意义
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和成长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角色转变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角色转变,就是尝试用心理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这需要教师自己不断获取心理学相关知识,注重心理学方面的体验和实践,利用心理学的视角看待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角色转变是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需要实践和历练,需要时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来成长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自己的努力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心理学家杨凤池说过:“将来有一天不仅有问题的人找心理学家,没问题的人也想请心理学家给自己做一个心理顾问,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状态。”几乎人人都需要心理学的帮助,要想幸福生活大家都要懂点心理学。
心理学自诞生之初就肩负三个使命:一是治疗心理疾病,二是让普通人更加幸福,三是开发和培养人的潜能。一百多年来,心理学一直致力于治疗心理疾病,但是近些年来心理学开始致力于让普通人更加幸福的伟大使命,所以掀起了普及心理学的热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授课内容主要针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普遍和突出问题,重在应用和解决问题,且在教学过程中普及心理学相关知识,让学生获益,增加自我认知和幸福感。教师也会在授课过程获得收益和成长,具体体现在:
(一) 教师学习心理学会让自己更加幸福
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的教师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生困惑,尤其是年轻教师,也许会面临和学生同样的人生困惑,如人际关系、爱情、情绪管理、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困惑,学好心理学有利于个人生活和工作,提高个人幸福感。授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要不断积累和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及其应用,也完成对自己心理学的普及,多了一门渠道增加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解决学生人生困惑,教师获得职业价值和成就感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体验和应用,所以授课过程中学生的人生困惑因为教师引导和陪伴,得到了关注甚至是解决,学生心情愉快,甚至对教师充满了感恩之心,这可能是作为教师最开心和最有价值和成就感的时候。
(三)教师解惑大学生烦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成年早期这个人生阶段,即将面临人生众多角色的转变和适应,这个阶段自我认知、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恋爱、学习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指导。每年到心理咨询中心来咨询的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是宿舍人际关系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恋爱问题,有一部分是职业规划与发展以及学习问题,这些问题都与自我认知、心理调适、心理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普及心理学对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恋爱价值观,甚至对学生未来为人父母,教育下一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耐心陪伴,使学生更加平稳地度过大学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人们常说身心一体,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且是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动态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道德健康在笔者看来,是对社会规则适应极其内化。健康的四个方面相互依存,改善其中一个方面,对其他方面必将有着重要影响。倘若学生能够心理健康愉悦,身体就容易健康,抗挫折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就会增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必然会对社会道德规范有着良好的适应,否则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1]。
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倘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热爱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够良好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学生的就能够更平稳地度过大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更有成效,@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工作追求的重要目标和价值之一。即使学生尚不能够应有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但是会因为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对心理健康问题有着比较客观、中肯的了解,关键时刻能够向周围的人求助,平时更加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体现了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和成长
(一)了解教师成长的规律,完成角色转变,耐心成长
教学成长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一般是先顾及教学内容的适当选取,然后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储备和教学资料的搜集,当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后,往往才能够放开大胆地探索和使用众多的教学手段。仅教学内容的选取一项就要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这个过程中或许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笔者曾经在讲人际关系章节的时候就遇到类似的挫折。备课内容在男女生都有的系里讲,同学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挺高的,但是到了另一个全是男生的系,学生就对教学内容提不起一点精神,笔者为此大大受挫。在调整好自己心情之后,赶紧搜索更有趣、实用的教学素材,以后类似的教学窘况再也没有出现过。
当教师对教学素材调整到位并适时更新以后,最重要莫过于能够灵活运用了合适的教学手段了,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老师只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准学习和熟练,不注重教学手段的应用,这在高职高专学生的课堂上,上课效果会大打折扣。高职学生对知识理论不感兴趣,但是思维灵活,乐于和教师互动。教师灵活应用可以互动的教学手段,比如提供视频案例,提出和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探讨,因为足够务实和具有针对性,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能够将心理学知识活化到日常生活中,足够地接地气,是上好这门课重要条件之一。
曾经有人对新人在新的知识领域的成长时间规律做了总结,1-3年是新手,3-5年是老手,5-8年是专家,十年磨一剑。一个教师,尤其是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教师,如果又恰巧还很年轻的话,掌握教学内容,了解自己和学生心理,学习使用教学手段都需要时间,所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教师要能够耐下心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慢慢成长。
(二)和学生一起在体验式教学中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上心理课过程中是在用生命和坦诚与学生对话,在心理层面师生是平等的,在人性层面师生是相通的。这个课程中有知识的传授,有态度的传达,更有人生体验的分享。教师想要和学生在同一频道上,那就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先于学生体验课堂让学生体验的东西。“体验”和“知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举例说明,我们人在会说话之前就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我们都记不起来了,但这些记忆并没有消失,以感觉、情绪等方式存在我们的身体和记忆里,可能还会在不自觉情况下被触动,莫名其妙地影响人的生活,心理学把人们这部分意识上不自知,但是却又经常影响人生活的这部分叫潜意识。正因为潜意识能够悄然影响人的生活,很多时候又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所以体验就显得极其重要,就像你用再多的语言形容梨子的滋味,也没有直接尝一口梨子来的印象深刻一样的道理。尝梨子的过程就好比心理中的“体验”,而对梨子滋味的语言描述就更像知识。举例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写“二十个我”来了解自己,让学生写二十个我之前,教师就应该自己先对“二十个我”进行实践体验和思考。
(三)尊重学生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个窗口,学生要了解人与人有着共性,更有着独一无二的个体差异性需要了解和接纳。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教不但传达这样的理念,还要践行这样的行动,让学生体验并接纳人与人的差异性,开阔心胸,增强适应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师成长应注意的事项
(一)自下而上开放的教学态度,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在学识上一定程度上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并不是说老师任何地方都比学生强,而是在某些知识和领域中比学生知道的早一些,因为精力和时间的投入比学生在某些方面知道的多一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学生的人生阅历可能会比教师少一些,但是信息知识的获取量不一定比教师少,某些领域可能比教师知道的更多。心理课是教学相长的课堂,尊重学生的知识,接纳学生差异,平等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了解自己,探索自己。
(二)关系大于教育,重在关注和陪伴学生,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无论是在师生、夫妻还是亲子关系中,都提倡关系大于教育。教育中常说“亲其师,信其道”,生活中学生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教授的课程的例子比比皆是。上课过程中不评判学生,营造融洽安全的学习氛围,是教授心理学的教师格外要注重的地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和陪伴学生的过程当中,和学生一起多探索、多体验,让学生在课程中悄然改变和受益,改变学生的可能不是知识,而是和学生的关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或许是老师求真务实的态度,或许是老师浑身散发的善意,或许是一句鼓励的话,一次私下的聊天,就能四两拨千斤地悄然改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记得有一年给建筑工程系学生代课,最后有学生写课程感想,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一星期最开心的就是上一次心理课,课上可以放松,可以和老师一起开心地笑,能够不知不觉解决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烦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上课时间只有三十多节,不能奢望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多么深入地了解心理学及其知识,但是作为心理学的启蒙和普及形式,能够在学生最好的年华里陪伴学生一段时间,或许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十分值得教师为此花费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37
Abstract Experience based teaching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student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sion.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philosophy,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choic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which need further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in practice.
Keywo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就是在实践中亲身经历,在亲历中获得体会和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使人感到真实可信,能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体验式教学”就是创设某种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引发他们的思考,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去探索、发现、领悟课程所要传递的核心内容和情感要素。“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从课堂的听众变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通过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从而真正地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内在的素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2.1 心理健康课课程性质的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性课程,重点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关注的是心理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掌握,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概念和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导到自我发现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实际应用上来。心理健康课堂应该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为其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完成一个自我发现之旅。只有借助于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和领悟,重视对学生个体内在心理历程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外在的心理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2.2 人的心理过程的要求
人的心理是知、情、意的统一,如果教学内容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没有唤醒学生的情绪,没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就不能保证他们有相应的意志行动。很多心理健康知识其实是很大众化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就是人们在现实中能不能真正意识到,真正付诸行动。如果心理没有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是很难做到知、情、意的统一的。“体验是心理健康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连接认知和行为的媒介”,所以,必须借助于学生的切身体验,在体验中激活他们的心理,让切身的体验把他们的知、情、意贯穿为一个整体。
2.3 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意义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意义在于“助人自助”,激发个体内在的心理能量和心理潜力。每个人的心理归根结底都是属于自己的,如果课堂中学生不能敞开心扉,不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无论教师如何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如何从外在施加压力,对于心门紧锁的学生来说,这堂课也是毫无意义的。“体验式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引导学生打开心门,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主动地关注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身的正向资源,最终达到“自助”的目的。
3 “体验式教学“的课程设计
重视学生内在的情绪体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投入,重视课堂间的全方位沟通,这是“体验式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基于这一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一般为:“引入话题(主题)创设情境――自我体验(联系自我、自我分析)――和他人一起体验(交流、讨论、分享)――科学策略――总结深化”。主题的引入可以是一个案例、一种现象、一个故事、一个问题等等,主要是创设一种思维情境或心理氛围。“引入话题――创设情境――自我体验”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自我体验――和他人一起体验”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科学策略――总结深化”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合理的、有价值的、有利于自我成长的。有些内容可能并不能得出一个具有共识的结论,但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对于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仍是其效果之一。
以专题“适应与心理健康”为例,说明体验式教学具体的课程设计:以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引入话题(主题)――生活不是一陈不变的,当变化来临时,你会怎么办?你会是匆匆、嗅嗅还是哼哼、唧唧?学生做出选择后,立即引导学生进入现实情境: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生活环境、学业、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你是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的呢?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了大学,你好吗?”请学生描述自己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学生进入自我体验阶段。接着进入交流和分享的环节,请学生坦诚交流进入大学后的感受以及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紧接着又提出新的问题:“当环境改变时,我们该怎么办?改造环境?改造他人?还是改造自己?怎么做是合理的、现实的?”当学生回答“只有改变自己才是可行的”,此时,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改变自己?怎样改变才是积极的适应?(科学策略)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总结深化):只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地适应环境,才能获得成长和发展。
不同的主题在话题的引入和情境的创设方面略有不同,但是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不变的。
4 “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1)在案例中体验――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思考分析。案例能够充分反映某种心理现象或社会现实,当它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兴趣。在教学中,案例即可以作为某一授课内容的切入点,也可以作为说明某一问题的载体。选好案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探讨,最终使学生有所感悟。
(2)在讨论中体验――针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讨论。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互动方式,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而热点问题又是学生普遍关注、争论激烈且困惑较多的兴趣点所在,讨论时大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脑力激荡式的探讨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对某一问题的体验和领悟。
(3)在活动中体验――引入各种游戏活动或互动活动,获得切身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有快乐感,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营造快乐的氛围,愉快的氛围又可以使学生放松地、投入地参与到课堂中,为他们进行体验做好心理准备。心理活动、心理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快乐,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欢笑中获得切身体验和心灵的感悟。
(4)在自我剖析中体验――根据心理规律,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分析是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客体进行观察、审视、解析,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逐渐发现问题所在,最终获得心灵成长。
(5)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通过编排心理剧或拍摄微电影,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某一情境编排心理剧或拍摄微电影,让学生扮演某种人物角色,演绎某种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感受和评价“剧中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此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
5 对“体验式教学”的思考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较高的适应性,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要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积极作用,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过大,人数过多,限制了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效果。由于连年扩招,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人数也日益上涨,一个班动辄五六十人。如此之大的班级不利于体验式教学的实施。人数太多,一方面致使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在一些非团体性的活动中,总是会有一部分旁观的学生受到冷落而丧失兴趣;另一方面,狭小的教室空间使有些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如何在大班中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人人思考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2)如何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敞开心扉投入到课堂中来?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经历不同、在课堂上的表现差异很大,心理开放的程度不同,有些很积极,有些比较冷漠,有些总是游离于课堂之外。这需要教师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消除他们的疏离感和戒备之心。
(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而非消极的体验?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在面对同一情境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如果话题恰好触及到某些学生的心理敏感点,就有可能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或对教师产生不满,或对课堂产生不安全感,不仅会影响到课堂的参与,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态度。因此,教师要全面考虑教学设计,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反应。这对教师的素质是一大考验。
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既是教与学的必然要求,也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资源,积极尝试,主动创新,克服难点,探索出路,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体验式教学所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参考文I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学校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把它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在学年、学期工作计划中,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人格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提到议事日程,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做到统一规划,具体部署,专人负责。成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组建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队伍,明确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目前,学校还将加大人力物力的投人,在不断充实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心理研究课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扎实、更深人、更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建立机构是保障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由我亲自抓,学校领导亲自参与研究工作;校团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科、招就办、教研室、班主任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明确任务是核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拟订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纲》。(2)心理教育纳入教学大纲进入课堂。通过课堂对每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3)建立咨询室,配备经过培训的专职心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4)组建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并实施对队伍的学习、培训。(5)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家长提供辅导学生的指导意见。(6)运用心理调查手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7)通过校刊杂志《铁韵》和心理健康宣传橱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
四、总结成果促提高
通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以下成绩:(1)掌握了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部分资料,比较客观地了解到一些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热点问题及突出的个案问题。(2)缓解了校内人际冲突,改善了学生就业应聘的紧张、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3)及时发现精神疾患学生,并联系家长积极对症治疗,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4)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文章发表、科研成果论文获辽宁省十五计划一等奖。(5)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横向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正在完成课题《学生就业指导提前介入对学生心理成熟的影响》。(6)拓宽心理研究领域,探究师源性心理问题及研究教师心理问题。
五、具体做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学校在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搬进了教室,走上了所有班级的课堂。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学期每周一学时。为了使“心理健康”
教育更富针对性,更能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更能有实效,心理咨询室都认真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1)开展课前的学生思想状况大型调查。为克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课前学生思想调查。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2)本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心态的调查。在近几年毕业班离校之前,对他们的整体心态进行书面调查。 (3)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坚持“三不原则”。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始终坚持不能“灌输”,不能“学科化”,不能“单向活动”的原则,尽可能在教与学之间寻找共点,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使本讲座成为学生潜移默化提高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的一个操练平台,成为伴随其青春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良师益友。
(二)营建良好的心育氛围,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展开
除接待常见身心问题的学生而外,心理咨询室还配合班主任、学生科、教研室、科任老师、生活老师的相关工作。先后对学校内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为偏差生、人格障碍生、心理疾病生进行了咨询辅导,对其它部门推荐的一些个案学生展开了心理疏导、跟踪调查,并将存有安全隐患的特殊案例报告学生监护责任方,以及早防患于未然,对较严重的心理异常、自虐、性别错位、人格障碍者,建议家长带学生及时到医院接受专家诊断、治疗。
与此同时,对前来咨询的一般心理问题求询者,按其心理问题代表性强弱一筛选出典型案例,(严格根据保密性原则,隐去真实姓名等背景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使用。这种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的代表性案例较之于书本案例更富有针对性、对疏导校园中各年级带共性的心理问题、集中的缓解群体矛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努力方向
(一)学生方面
面对中学生众多的心理问题,如何适时、有效地预防、干预和矫正是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学校教育责无旁贷。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从以下三
个方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1、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2、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和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3、健全人格的培养。即个体面对社会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通过训练和教育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4、性心理的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二、开展心理咨询,矫正心理问题。
具体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紧张、焦虑、忧虑等。3、不良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 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青春期发育出现的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心理教育学,来培育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美国教育家卡耐基曾指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取决于智力因素,百分之八十五取决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人格、讲话艺术和处世本领。”那么身为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给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影响,据有关研究表明,教师不健康心理会让学生滋生对教师质疑的心理问题,所以,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让学生信服,达到“信其道”的目的。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的知识,起到“身正为范”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还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接受每一位学生,用爱心、关心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同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管齐下
1.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1)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给孩子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呼吸;为孩子提供一面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如,在校园进行户外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为学生创设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教室整洁优美,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比如,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心态,由原来的居高临下态度,转变为以亲切、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用全部的爱心、真心去关心学生,促进感情内化。
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材中”
小学教材包含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很多。例如,有的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目前教材课文不但是思想性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而且课后都有“感情朗读”的要求。教师为了落实感情朗读,可以使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不能少于时间总量的二分之一。
3.寓“情感教育”于“实践”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可以利用课堂外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例如,北师大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是主题为“特产”的开放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内外读物或者网络来搜集全国各地的特产,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世界观,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物产丰富,使学生产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教师还可以辅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入手搜集各个镇的特产,把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展现在眼前,迁移到自己的身边。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课本知识,而且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分工合作、小组交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寓“快乐”于“节日”
康水平 提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51-03
心理健康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接受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保持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深切渴求。实践证明,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一般都能够更自觉和有效地调节自我心理进行心理保健。但因种种因素制约,在心理健康课程尚未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必修课的现实状况下,高校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因材施教,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特别重要。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体育课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但同时它又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体育课本身亦肩负着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本文拟探讨以体育课教学为平台,发挥体育课特有的优势,从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从提高体质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一方面,身体健康影响心理健康。身体无疾病,机体活动正常,内分泌平衡,更易使人生活愉快,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反之,身体虚弱,体质欠佳,经常患病,必然会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使人生活中承受更多的烦恼甚至痛苦,降低学习、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影响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就会食欲旺盛、精力充沛,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发一系列劣性生理机能的改变,进而导致便秘、失眠、消化不良、心率失常、月经失调等症状。体育课是直接育体的课程,在高校所有课程中,它是了解和掌握学生身体健康最直接的途径,也是通过促进身体健康进而推动心理健康最有效的课程。体育教师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体质,进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身心关系、强化锻炼意识
一般来说,大学生都能感受到身心健康紧密相连,但大多数人却无法准确道出二者具体的关系。认识是行动的指南,认识上的不足是导致大学生群体对参加体育课和增强体育锻炼的集体忽视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身心关系、强化锻炼意识。
首先,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有利时机,从理论上向学生讲清身心健康的关系,例如: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体育爱好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体育运动爱好者。其中从事集体运动项目的体育爱好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从事个人项目的体育爱好者。以此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其次,每个人每一天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或多或少地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不良情绪是一种负能量,它不仅损害身体的健康,而且降低学习、工作的效率。祛除不良情绪的方式很多,其中体育锻炼无疑是一种既科学经济又简易有效的方法。在医学界和心理学界,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公认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体育运动能促进大学生身体发育,为其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还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但是,科学的锻炼才能获得最大的心理效应,只有上好体育课,科学地指导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对心理健康积极促进的作用。此外,大学生迷恋网络、沉迷游戏、借烟酒解愁等是消除不良情绪的具有危害性的方法,大学生只有及时地采取体育锻炼等有效的方法宣泄或转移不良情绪,才能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保持自身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
(二)掌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工作。教育部等多部委在2000年印发《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在2004年《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从2000年开始会同有关部委每5年对中国公民进行一次体质健康监测。按照文件规定,体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并且自2007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每两年组织一次对各地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的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实际上,我国高等院校每年都根据要求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而且按照要求录入和上报数据,同时接受上级教育行政机关的专项检查。
在国家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各高校应掌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努力做好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主要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高度重视体测工作。各高校领导及体育课教师应高度重视体测工作,要求自己也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完成该项工作,避免弄虚作假或者应付了事。二是了解体测工作功能。各高校每年测试后上报的数据最终进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按各种要求进行统计、分析、检索的功能,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在线查询和在线评估服务,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使学生既能够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又能够查询到针对性较强的运动处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锻炼;该系统还可为各级政府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翔实的统计和分析数据,使之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三是全面掌握体测数据。体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通过测试数据,结合教学情况,充分了解自己授课班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避免过去将数据束之高阁的现象,充分利用体测数据的价值。
(三)因材施教提高大学生体质
教师直接掌握着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所以应该针对授课班级体质测试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的、实效性强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通过体育课亲身实践,大学生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体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从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般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教师难以通过目测作出判断,当然也不能强迫大学生采用量表进行较为准确的测试,更何况,学生本人一般也不愿主动向老师提及(除极少数心理健康状况差而导致严重影响学习、生活的学生外)。那么,体育课教师如何更直接、更简便、更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能够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体育教师而言,这一科学规律既提供了分析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依据,也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此,体育教师应注重三方面工作。
(一)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与高校其他任何课程相比,体育课具有极其开放、极富动态的课堂,学生在较为广阔而自由的空间里,其一言一行常常源于真情流露,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别容易观察到,并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大致准确的判断。例如,那些乐于亲近老师、与同学合作融洽,即使与师生产生矛盾冲突也很快冰释前嫌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至少在良好以上;那些与师生关系不冷不热,既不亲密也少冲突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一般;而那些独来独往沉默寡言,难以与师生合作,或者经常发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的,冲突之后明显长时间不言不语、郁郁寡欢或是耿耿于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般不佳。
(二)帮助学生认识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时机,将这一心理学规律告知学生,使学生懂得运用这一知识判断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况,并且掌握这一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活动中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增加共同语言,促进心灵的沟通,既使自己有机会了解别人,也使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从而帮助自己获得可靠的社会支持系统。独处只会使自己更加孤独心理更不健康。
(三)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
在轻松、愉快、活泼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那些个性突出、自我意识较强、与人格格不入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个性导致无法与他人团结协作。体育锻炼能发展人的个性,而体育课又是特别强调合作意识的课程,在游戏、比赛、练习中,教师可以发动那些活泼、开朗、热心的学生带动和帮助那些内向、沉默的“惰性气体”,同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进而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使其心理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例如,篮球、排球、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能够督促那些孤独、怪僻、不合群,不惯于或者难于与同伴交往的人逐步适应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培养友爱、互助的集体荣誉感;游泳、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可以使那些平日腼腆、胆怯的学生不断地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害怕、恐惧等各种胆怯心理;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以及跨栏、跳高、跳远等项目,可以使那些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学生逐渐克服或摆脱犹豫、徘徊的心态;慢跑、长距离步行、游泳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能帮助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可以使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的大学生在形势多变、紧张激烈的危机中学会冷静沉着和发挥自身优势。
三、从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实际上,在所有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中,最根本和最有效及最持久的方法就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三观”恰恰是大学生最感抽象的内容,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未能真正掌握的知识。但毋庸置疑的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能够使同学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转逆境为顺境,化阻力为动力。因此,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信心,并产生悦纳自我的价值情感体验,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获得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高校各类课程中,体育课是学生普遍接受、逃课率较低的课程,体育课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教学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无疑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当然,要求体育课教师系统、完整地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确较为勉强。但是,在“三观”中,由于人生观居于核心的位置,教师能利用时机使学生明确正确人生观的内容也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的人生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高尚的人生目的,为人民服务(通俗地说就是为他人着想),大学生为他人着想,做人有动力做事有冲劲、心中坦荡心理更健康、更利于养成约束自我的习惯更容易取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其二,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认真即明确自己目标并且承担自己的责任,务实即从自己实际出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进而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目标,乐观就是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难中看到希望,进取就是有勇于挑战困难的冲劲,解决人生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三,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因为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所以应树立“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这一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虽然体育课教师无需承担思政教育这一专门的职责,但是大学阶段却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观念、行为可塑性极强的时期,更是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体育课教师能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的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那将是学生受益,教师受益的事。
【参考文献】
[1]任长顺.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
[2]张烁.全国学生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下降[N].人民日报,2012-04-21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网络平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课程,对心理健康理论和技能的内化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翻转课堂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上的教学管理问题,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一、研究现状
近几年,翻转课堂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的热点话题。2007年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更具开创性的是,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由于很多学生在每天18时至22时之间下载教学视频,以至于学校的视频服务器在这个时段经常崩溃,翻转课堂由此而生。萨尔曼•可汗致力于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带来了“未来教育”的曙光。他认为翻转课堂指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上课,然后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疑问。学生通过在网上观看教学视频,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步调控制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老师按教学大纲来控制进度的教学方法。至今可汗学院的教学材料全部免费,目前全世界约有2万间课堂把它作为自己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了。近几年,翻转课堂在教育教学领域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浪潮,一些教师开始探索和研究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成果逐年递增。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笔者在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展开了翻转课堂的应用与探索。
二、研究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改善心理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心理教学要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心理情绪健康的原则,使学生学会辨别认知系统中理性与非理性信念的区别,掌握与之辩驳的方法与策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原则帮助自己和他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课程,对心理健康理论和技能的内化非常重要。但是,一些高校在上课过程中实行大班教学,总学时少,学生在课下遇到疑惑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内化效果不理想。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目的是想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发现在课堂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在课后内化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调查研究和定性研究较多,但是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较少。笔者认为,翻转课堂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在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上,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把翻转课堂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上的教学管理问题,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力求设计出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
三、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设计符合本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以微信公众号和腾讯QQ群为平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课前、课中和课后,每个具体教学阶段的任务不同。本次研究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任务。2.研究设计。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应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网络平台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1)选择网络平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而诞生,网络平台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是实行翻转课堂的重要基础。网络平台主要承担着课程资料信息、支持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功能。微信和QQ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2)设计教学流程。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确定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哪些知识采用讲授法、哪些知识采用发现法,要明确哪些知识适合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学习、哪些知识适合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分析等。选择网络平台时,一方面要注册微信公众号,通知学生及时添加关注。另一方面要创建QQ群,邀请学生加入,进群后要修改自己的群名片,以做到实名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主要以PowerPoint展示教学内容、视频、测验、练习题和拓展性知识等。②课前阶段。在课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网络平台教学资源信息、推进学生完成课前学习和发现综合焦点问题。教师应借助微信公众号和QQ群推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如引导学生学习PowerPoint,督促学生完成课堂检测和练习题,鼓励学生在QQ群论坛中进行知识难点和问题反馈,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在线分组讨论。教师需要根据课前学生的反馈和讨论,以及练习题的答题情况,找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此进行综合分析后设计教学环节。③课中阶段。课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讨论和成果展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学生派代表总结本组讨论结果和体会。对此,教师需要对各组的成果展示进行点评。学生可以把讨论结果、体会感悟等上传到微信公众号或者QQ群中,供教师和同学们课后继续讨论和交流。④课后阶段。课后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学生在课下完成反思,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具体方法是在线辅导或者讨论,也可以选择情景模拟,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研究价值
1.创新程度。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教学形式,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变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这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挑战和新探索。2.应用价值。翻转课堂模式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有其优越之处,它能改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考和逻辑能力,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交流。五、结束语把翻转课堂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和新尝试。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讨论、分析、互动和沟通,能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翻转课堂模式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他们发现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不再是满堂灌的课堂形式。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学生真正做到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喜欢锻炼的人都知道,经常进行合理的运动能改善情绪状态,促进智力开发,增强意志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日常的体育课一般都是以基本素质、技能学习和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的内容,但很多体育教师只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枯燥、漫不经心的教学,常常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分析,很多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倦体育活动的心理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一直强调,体育训练是身体技能和心理技能相结合的一项内容,只有同时具备这两项技能的并重发展,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锻炼。身体技能的形式和心理建设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如何在体育课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堂的活动和全肢体的释放可以发挥其让人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班级群体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让每个个体可以在情感中相糅,认可上相近,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的活跃,教与学的兴趣提高,会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行动力、操作力、协调力得到最优化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体育课堂气氛优化呢?
1. 建立愉悦的师生关系。
学习和工作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动机和目标有着长期的影响。研究者称,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欢快的活动气氛会抑制个体的竞争情绪,满足内心的成就感,即便短时间内再回到充满竞争的环境中,这种成就感也不会消失。所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良好的教学气氛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前提的。所以,客观上说,教学的心理环境就在于建立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关怀、爱护、理解学生当下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成长,就会在最有效的范围内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距离感一旦消失,就可以更快地营建轻松的课堂环境。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主体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 创设快乐课堂。
教师的情感导向影响整个课堂,体育教师如果能用新颖的教学模式,真诚的心,幽默的语言,鼓励的目光,点金的赞语带动整体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我们把棕垫摆成圆圈形,学生在做前滚翻练习时就如同葵花向阳,激发了学生练习前滚翻的兴趣;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青蛙在荷叶上跳跃的录像,然后结合“青蛙过河”的游戏,让学生模仿青蛙的姿势练习,诙谐的动作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练习跳远的兴趣。
3. 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鉴国外的人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体重、肺活量、个性特征、活动最高值来采取独特的多元化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世界,发展健康的心理。在瑞士,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来管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在这种成功模式的借鉴下,我们可以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控制学习的过程,从而也能更好地控制个人的自制力。也可以提倡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理解、分享,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情感升级。在情感升级的同时,应积极安排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 坚持定期的普测评估。
不管我们的实施方案多么的完善、全面,最后的实施才是主要的。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引发都是因为问题发现的不及时,教师应尽量通过快乐的体育课堂氛围,及时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定期的普测评估就显得十分的必要。我们不妨仿效国外的方法,定期给学生做一些趣味的心理题目,或者体育户外游戏,通过游戏,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提前介入干预,防患于未然。
5. 采取小组轮换管理。
中小学生在这个年龄,自我体验价值的情感十分强烈,对领导力有着较强烈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心理上的这点小虚荣,让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可以实行班级组长一周换一个,每个小组轮换管理,轮换交流。我们知道,即使教师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终归会有年龄上的差距和代沟。同龄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时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也能给自己留下深刻的记忆,避免自己出现相同的心理问题。
6. 组织亲子体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133-03
爱情,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哲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人们对爱情孜孜不倦地追求,乐此而不疲。爱情展现了人类的文明史,也磨练了人们的意志,促进了人性的成长。爱情,关乎性本能,关乎社会关系和人类规范,更具意义的是,它体现了人类独特的精神性。
所谓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相互间最真挚的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专一和稳定的感情。[1]动物界没有爱情,而人类却独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生理和性意识都逐渐成熟和觉醒,心理上自然会产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大学的管理较为宽松,年轻人也相对较多,在朝夕相处中,男女生交往密切,易动感情。因此,大学阶段成为了学生恋爱的“黄金时期”。由于与社会青年所处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具有其区别于社会青年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因此,大学生把握自己的恋爱心理特点,了解自身恋爱心理活动规律,减少、消除自身心理上的困惑,避免、纠正行为上的盲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地必须包含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讲授。在多年的一线心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恋爱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仅次于人际关系问题之后的第二个让其困扰不已的问题。那么,《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要以什么为重点?教学目标应该设立于为什么、或者说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呢?这些教学目标又要通过怎样的教学途径来实现呢?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讲授内容应包括恋爱心理和性心理
从大学生的性心理来看,他们的年龄段处于18~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发展的中期,性心理伴随着极大的生理变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趋向成熟。性是一种强烈的生命冲动,青年人对性充满渴望,性意识与性道德发生冲撞,内心充满矛盾,而深感焦虑,。这必然使他们兴奋、激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困扰。面对身体和心理的急剧变化,有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并能较好地应对,有的却适应不良、调节不利,导致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异常,甚至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疏导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性心理十分必要。目前,很多学校已没有设立生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学生不论从必修还是选修方面都无法获得相关正面的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了一些一知半解的性知识,结果是以讹传讹。对“性”,学生充满焦虑和恐慌。事实上,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对性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希望了解与身体发育有关的性生理知识和性心理知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恋爱心理讲授中,应该首先从生理知识入手,这其实也是爱情产生的根源性问题。适当地传授健康的两性知识,消除学生对性知识的无知和误解。另外,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使之在心中有一个“性关系”原则,那就是,能负多少责,就做多少事,不是一定不能发生性关系,而是你发生性关系的前提是什么,是性解放、性自由、无理智的性冲动,还是真爱的升华,并且一定要确保自己的是安全的,也就是不会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伤害。艾滋病的防范、妇科疾病的防范都应当纳入到性心理的讲授中。
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来看,其恋爱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一是目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均为90后,与80后对比,部分90后的大学生谈恋爱时重过程、不重结果,只求曾经相爱过,不求将来天长地久。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从未联想过婚姻,他们将恋爱与婚姻分离,从未考虑爱的“将来完成时”。二是很多大学生的理想是学业第一、爱情第二,但到具体行动上却明显表现出爱情至上。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认同“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这一观点,也能够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认为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是希望学业和爱情双丰收。但是,这些仅仅是大学生主观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事实上,能够在行动上处理好爱情和学业关系的学生并不多。三是性道德淡化,恋爱思想开放。虽然中国是一个受封建思想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虽然讲究传统的伦理道德,虽然人们一直信奉从古至今的观,但是学生却在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新闻、电视节目中不断受到现代不良社会现象和新型婚恋观的冲击,使他们在爱的激情下性开放、性放纵,不仅在私密的场所,甚至是在一些公共场所、大庭广众之下也旁若无人。四是恋爱关系脆弱,失恋后承受能力较弱。一些学生在失恋后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讲授应该初步涉及婚恋知识,让学生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关联,慎重地对待爱情,珍惜自己的感情,并且应当将“爱情与失去――爱情挫折的承受”作为讲授重点,让学生学会在爱中成长,培养爱的能力。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目标应突出爱的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关键在于需要弄清楚到底希望学生上课后发生怎样的变化,也就是说教学的结果是什么?一般来说,任何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目标,二是情感目标,三是技能目标。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文件中,教育部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从上述表述中发现,这个教学目标仅仅是认知层面的目标。在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恋爱问题绝不仅仅是认知问题,能力问题才是重点,也就是说这部分章节内容的讲授一定要突出教学的技能目标,也就是培养学生爱的能力,掌握爱的技能。国内有一本书,叫做《爱的五种能力》,是国内资深情感教练赵永久先生的著作,他的理念是:爱情需要学习,婚姻需要练习。爱一个人需要具备爱的能力,具体包含了五种能力,它们分别是――情绪管理、述情、共情、允许、影响。[2]这五种能力是情商的具体体现,分别对应了五行,是国内第一套系统的爱情理论。其中,“情绪管理”是指只有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情绪不能自控的人,往往使自己的爱人陷入痛苦之中,甚至会伤害他人的情感。“述情”则是指用不伤害关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感受,在恋爱需求中讲的便是爱情的表达。人们在表达、沟通上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有了情绪不说,一味隐忍,忍不住了就爆发了,或者是在表达和沟通时常常用指责和抱怨的方式。或是隐忍伤自己,或是指责和抱怨伤害对方。“共情”是指理解并支持对方、善解人意,这是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够具有的能力,但往往很多人都没有。“允许”是指尊重差异、允许成长。爱人之间发生分歧,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不允许所导致的,不允许对方跟自己不一样,不允许对方有些缺点,要控制对方或改变对方。“影响”是指做好自己,对方也会变得更好;每个人都会变,在爱情关系里的人更是会因为自己的爱人而变。可以说一个人找了不同的爱人就会变成不同的人,人有可能越变越好,也有可能越变越不好。那么,自己怎么做对方才会变得越来越好呢?这就是影响的能力。
很多学生在爱的过程中,不能给予对方幸福,反而给对方带来愤怒和仇恨,部分学生不懂得爱要怎么说出口;还有部分学生,在恋爱前两人是朋友,恋爱后却成了仇人;另有部分学生在失恋后,做出匪夷所思的暴力举动……这些学生并非不懂得恋爱知识,而是他们迫切需要爱的技巧和能力。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必须成为一种有效教学
观摩某个教师的一堂优秀示范课时,我们往往会为他那精彩的讲演艺术而称赞不已,从教学材料的展现、课堂提问、教学互动到总体的教学设计,会发现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但是,要知道,这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有效教学远非只是有效的讲演。如果有效教学仅仅是由讲演质量决定,那么,就可以把每节讲得最好的课录制成录像,让学生看。但这样做的可行性如何呢?当你正在琢磨录像课的教学效果时,就能够思考得到,比起一个精彩的讲演来说,其实有效教学所包含的因素要多很多。第一,录像中的教师并不知道学生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说不清楚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知识。对某一班的学生而言,其内容可能太肤浅或是太深刻;其次,有些学生可能理解得很好,而有些学生可能不能理解,录像中的教师无法知道哪些学生需要额外的帮助,并且也无从提供帮助;第三,录像中的教师无法激励学生专心致志上课和认真学习;最后,录像中的教师永远也不会知道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和评价,即教学效果如何,还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由此可以明白,除了信息呈现的方式外,教师还必须关心其他许多方面的教学因素,必须清楚怎样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怎样来激励学生学习,怎样充当一个管理者来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必须成为一种有效教学。拓展其途径,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成为有效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严谨而清晰的逻辑思维、热心真诚的精神面貌,这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三个条件。若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讲授教师能够通晓国内外的爱情典故,对爱情的渊源与爱情中可能遇到的困惑的相关知识十分丰富,并且具备一定的恋爱心理咨询经验,那么教学就越有可能成为有效教学。因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虽然并不是教师对自己所属的学科知之深、知之多,学生就一定能够掌握得更好。但是,教师对自己的学科了解越多,就越有可能使他们的表达更有条理,或者教学策略更为行之有效。有研究表明,在逻辑性、学科知识和学习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说话有条理、有逻辑,思维缜密而表达清晰,是有效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热情真诚是教师品质中与学生态度最为相关的因素。教育学家科林斯认为,教师的热心状态包括快捷、有效、富于激情的传递、目光生动、演示性的手势、描述性的词,容易接受学生的想法和疑问,并且精力充沛,等等。另外,教学形式也是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恋爱心理本身是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所以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灵活,可以采取讨论、学生自己讲授、教师点评、案例教学、演练、课外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结合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恋爱困惑,展开价值观大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面,自己制作PPT,自己上台讲课,还可以进行关于“爱要怎么说出口”的演练;甚至可以对一些已经存在恋爱困惑的学生进行问题归类后展开相关团体辅导。
笔者认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渴望爱情,也能等待爱情,学生爱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爱的责任感也得到增强。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必须做一个有效教师,让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效教学,从教师自身要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下手,让课堂教学发挥实效。
1.多提高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质疑的心理问题,即教师自身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心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孩子;以一个智慧的头脑来引领每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更新教育观念
2.1 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常言道:"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教师;有怎样的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品德形成,影响教书育人任务的完成。有些教师缺乏健全的人格,对学生冷漠无情,有的甚至随意惩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焦虑、胆怯、自卑等心理问题。曾有媒体报道,学生因上课不听话,老师竟让学生自己用双面胶封住嘴。试想心理这么不健康的一位老师怎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呢?因此,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性的认识。
2.2 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怎样的教师才真正属于心理健康的语文教师呢?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渊博的知识积累、精湛的教学艺术外,还应具备热情、真诚、果敢、沉着、尊重、合作、谦虚、上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心境、情绪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积极性,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心灵方面有着更重的任务。因此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最佳的一面带进课堂。
3.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部分,初中数学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灵活的思维方式和灵敏的感观能力,更应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培养。若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取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快乐地学。那么现在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成绩的波动,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
初中数学学习阶段有各种大小型考试,有些学生存在着一种考试焦虑,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考试前的复习和备考,也会形成应试中的紧张、焦急、恐惧的心理,影响考试中的正常发挥。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达不到理想的要求,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
其次: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
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往往使现在的初中学生喘不过气来,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教诲,在对其形成动力的同时,也形成无形的压力,学生在和我交流时强调:谁不想上重点大学成为人才,谁不想成为父母的骄傲,谁不想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有时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
最后:缺乏恒心
有的同学在现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被一些事感动着,也很容易下决心,尽管知道数学学习应当勤奋,但无法持之以恒,容易原谅自己,不喜欢听老师空洞的说教,如刻苦学习等。喜欢听一些催人奋进的、真实的故事,但也只有三分钟热度。
一、数学教育应对学生进行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素质培养
勿庸置疑,愉悦积极的情感对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能活跃思想,增强内能,整合智慧,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会把数学学习视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再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就会感到越学越好学,越学越想学,“知之深,爱之切”,于是数学教与学自然就呈“良性循环”之势。尤其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对他们亲切的关怀、爱护、帮助和期待,默默地传递给学生,时常让他们感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可以激发学生在数学中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数学教师对数学的热爱、追求以及对数学教学工作的精益求精,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处处让他们受到感化。只有当学生在情感上受老师感染,进而转化为他们对老师的敬佩和对数学学习的热心,才会成为一种推动数学学习与提高的强大动力。所以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师生间的知识与信息传递,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
二、以适当的机会,加强对学生挫折教育的磨炼。
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问,需要学习者知难而进,迎接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能否经受住种种磨练和打击显得十分重要。许多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大都不是脑子笨、基础差,而是数学意志薄弱,畏难、怕苦、贪玩和自控能力差,没有顽强的毅力造成的。
针对考试成绩的波动,老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另外我们要重视考试之前的心理辅导,教给学生良好的应试策略,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在平常的小考中,有时通过一些话语,故意给学生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紧张之后又营造一种宽松的范围,一松一驰的训练,可以促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面对一些大型考试,考前的辅导与放松教育也必少不了,例如,面对数学中考模式的试卷,考试前先科学分析自己答卷的可能情况,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考试中,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善于抛弃一些难题,12道选择题,遇到1~2个不会做是一种正常情况,6个解答大题,后3题的第二问可能被卡住,也要不慌张。只有正确认识,消除一些思想顾虑,增强自信,在考场上才会提高记忆和思维的效率,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针对解答难题造成的心理挫折,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习上的帮助,指导遇挫学生解决一些数学方面的难题,让学生领略成功者的快乐,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通过解题经受一下挫折的磨练。所谓“难度适中”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跳”需要勇气和毅力,“能摘到桃子”则是让学生经过磨炼体验到成功和愉悦。事实证明,经过自己奋斗战胜挫折取得的成功才是最能激励人。
三、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健康自信的心理素质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如何解决问题等。
对学生学习环节的方法指导,即对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