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1 08:33: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

篇1

首先:对于恶性淋巴瘤晚期到底能活多久这个问题,很难有明确的答案,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是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很多因素,换句话说恶性淋巴瘤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有多长,主要取决于治疗方法是否得当以及病人的身体机能。

其次:对于得了晚期恶性淋巴瘤这个病能活多久,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治疗条件好,身体素质好,心理状态也保持的好,再加上治疗方法适合本身的体质,有可能寿命的时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最后: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结外组织或器官的恶性肿瘤,根据临床病理特点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能够对恶性淋巴瘤患者能活多久问题产生影响作用的,还有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有所关联。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127-02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是结外型淋巴瘤的一种,属于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在原发性乳腺恶性肿瘤中,乳腺淋巴瘤所占比例约为0.04%~0.53%。而在结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乳腺淋巴瘤所占比例约为1.7%~2.2%[1]。本次研究通过分析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病理特征及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以期探讨出更好的治疗模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9~44岁13例(46.43%),45~59岁12例(42.86%),60~82岁3例(10.71%)。病理类型:弥漫大B型20例(71.43%),淋巴浆细胞型2例(7.14%),B小淋巴细胞型2例(7.14%),B细胞未分型1例(3.5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3例(10.71%)。肿瘤大小:≤5 cm 20例(71.43%),>5 cm 8例(28.57%)。肿瘤原发部位:左乳10例(35.71%),右乳13例(46.43%),双乳5例(17.86%)。临床分期:ⅠE期13例(46.43%),ⅡE期10例(35.71%),ⅢE期与ⅣE期5例(17.86%)。

1.2 病例筛选标准

(1)临床病理资料、随访资料等完整的病例;(2)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住院患者;(3)满足原发乳腺淋巴瘤诊断标准的病例(诊断标准: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属于恶性淋巴瘤、无淋巴瘤病史、首发部位为乳腺、同期全身未见疾病散播证据)。完成病例选择后,以Ann Ar-bor标准作为分期依据,对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进行分期,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如乳腺钼靶摄片检查、骨髓穿刺检查、腹部B超检查、胸片检查、体格检查等。

1.3 病理检查

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通过相关检查(术后病理标本、针刺活检、肿块切除活检),并由病理科进行免疫组化,证实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本组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均以WHO在2001年制定的淋巴瘤病例分类系统作为依据,进行分类。

1.4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单纯手术治疗、全身化疗、单纯化疗、局部放射治疗等,28例患者中采用单纯手术治疗1例(3.57%),行根治(改良根治)手术8例(28.57%),行象限切除手术7例(25.00%),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4例(14.29%),局部行放射治疗+全身化疗5例(17.86%),行单纯化疗3例(10.71%)。

1.5 疗效评价标准

以恶性淋巴瘤评价标准(Cheson)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将疗效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Relapsed(疾病复发)、PD(疾病进展)、SD(疾病稳定)、PR(部分缓解)、CR(完全缓解)。另外,确诊后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的时间为OS(总生存期)[2]。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本组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组28例患者的3年生存率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78.57%(22/28)、35.71%(10/28),中位生存时间53个月。(1)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应用手术结合化疗治疗方案的1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疾病进展1例,完全缓解14例,其中15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0.00%(6/15)。应用放疗结合化疗治疗方案的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部分缓解1例,4例完全缓解,其中5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0.00%(2/5)。两种治疗方案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手术治疗或化疗的疗效:8例患者经过单纯化疗或是单纯手术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病情稳定2例,病情进展4例,其中8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5.00%(2/8),与综合治疗方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本组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肿瘤≤5 cm的患者生存时间为(59.01±5.12)个月,而肿瘤>5 cm的患者生存时间仅有(37.33±6.1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出现无痛性肿块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首发临床症状,肿瘤发生部位多为单侧,双侧肿瘤的情况较为少见。本次研究中的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均是由于出现无痛性肿块而到院就诊,个别患者同时还伴有全身低热的症状[3]。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难以区分确诊乳腺癌与其他良性乳腺肿瘤。相关医学研究通过对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14例)展开研究,发现原发性乳腺淋巴瘤X线表现和病理切片结果并无关联,临床上主要是通过病理学检查来确诊原发性乳腺淋巴瘤[4]。另外,本次研究中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均属于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当中又以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居多。

现阶段,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治疗中,大部分学者均建议应用综合治疗方案,而局部治疗+全身化疗属于如今最为常用的治疗方式。然而,由于手术根治方案、放射治疗根治方案均缺少大宗病例比较研究作为支持,若两种治疗方案在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放射治疗方案以其保留完整性的优势,将会逐渐取代手术治疗。本次研究中,应用手术治疗的患者相对较多,这可能是因为初诊确诊难度大。相关医学研究认为,手术方式、手术范围、生存率等之间无显著的关联,为此,临床上不提倡应用大范围根治术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应用手术+化疗综合治疗方案的患者共15例,其5年生存率为40.00%。应用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案的患者共5例,其5年生存率为40.00%。两种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然而应用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案,需首先明确患者的组织学诊断。相关医学研究表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侵犯等与患者的预后情况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5]。此外也有研究指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分期结果,该研究中临床分期为Ⅰ期的5年生存率为83.0%,而临床分期为Ⅱ期的5年生存率为20.0%[6]。该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由此可得出,临床分期情况属于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预后情况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及早发现与及早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斌豪,任予,何建军.原发性乳腺淋巴瘤[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6):1191.

[2]杜尊国,包芸,唐峰,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亚型与预后的关系[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36(3):281-287.

[3]王晓卿,张乐星,毕成峰,等.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预后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5):302-307.

[4]刘晓丽,马礼鸿.乳腺恶性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33(6):565-567.

篇3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16-01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发育畸形形成的一种先天性良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但也有迟发者及老年发病者。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发病可发生于全身任何有淋巴管道的地方,但多发于头部及颈部区域【1】。本病可呈浸润性生长,广泛浸润周围组织及血管神经。临床及病理可分为毛细管型、囊性、海绵状淋巴管瘤。近几年对此病认识逐渐加深,对其诊治有了新的发现,但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现将我科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1日期间收治的11例患者的诊治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1例淋巴管瘤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1-5岁8例,23-39岁3例。肿瘤最大可达8.0×5.0cm,1例患儿自发现颈部肿物起出现持续性声音嘶哑;1例患者向上可达乳突尖水平,深达椎前;1例浸润颌下腺;1例患者10年前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后第4次行颈部肿物切除;

1.2 诊断: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详细病史询问,并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及颈部彩超等辅助检查。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经证实为淋巴管瘤。

1.3 治疗方法:11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行手术切除治疗。在肿物表面沿皮纹做横行切口或梭行切口,术中小心分离。1例肿瘤与颈内动静脉粘连严重,在充分保护重要组织的基础上尽量完整切除肿瘤,11例患者均经完整切除。对于肿瘤较大者,切除后残余术腔用2%碘酒涂擦,预防复发。

2 结果

2.1 病理类型:11例患者术后行病理检查,其中两例为毛细淋巴管瘤,管腔不规则,多扩张后形成小囊,病变较局限。海绵状血管瘤4例,常呈多个囊腔状,内含淋巴液,切面成海绵状【2】。囊状淋巴管瘤5例,多发生于颈后三角区,通常进行性增大,可呈单囊或多囊腔,囊腔间可相通,其内充满淋巴液,边界较清楚。

2.2 本组11个病例均做到完整切除,术后无并发症出现,随诊2月至7年均无复发。

3 讨论

历年来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多用胚胎发生学解释,淋巴液未能流入静脉系统,属于错构瘤。病理分型以囊状淋巴管瘤多见,又称囊性水瘤,约占淋巴管瘤的50%以上【3】,一般认为淋巴系统多由静脉系所发出的原始囊发展而来,从囊分出内皮细胞芽突,向外发展形成周围淋巴系统,囊性水瘤系在胚胎期从原始囊淋巴组织断裂而形成。海绵状淋巴管瘤常扩张严重,常呈多个囊腔状,内含淋巴液,可见于幼儿和成人。多发于头颈部粘膜蔬松淋巴管丰富部位,肿物状似海绵并逐渐扩大,表现为受侵组织的肥大畸形如巨舌、巨唇等。毛细管型瘤组织主要在表皮层,由淋巴管组成,管腔不规则,多扩张或形成小囊,内含淋巴液,常与毛细血管瘤并存,也称血管淋巴管瘤,多见于婴幼儿,好发部位为口腔黏膜如颊、腭、舌、口底等,病变呈斑块状,直径2~3 cm或更大,使局部组织增厚稍隆起,表面布满乳白色透明的小颗粒,内含淋巴液,其间常杂以红色颗粒为毛细血管瘤成分。

患者常因颈部无痛性肿块入院,而主要位于颈外侧及颈后三角区,向下可延伸至锁骨下、腋下、胸壁,向上可至颌下、口底、舌,向后可至肩胛骨深面或椎旁,向前可过颈部中线。囊肿常随年龄逐渐增大,有自愈报道【4】。肿物质软,表面皮肤正常,一般与肿物无粘连,但深部活动性较差。移动试验阴性,透光试验阳性。外伤、感染等外界刺激常可使囊肿迅速增大或伴有疼痛,皮肤表面呈暗红色,皮温增高,透光试验阴性。

该病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结合临床诊断、辅助检查后穿刺结果,一般可定性诊断。超声检查因其无需镇静,无辐射为首选方法。但由于淋巴管瘤有侵袭性,病变不规则,范围广,对于边界范围确定不如CT、MRI,但对于观察囊肿内部结构优于CT。CT可提供丰富的形态学信息,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指导手术。MRI对囊液成分显示更清楚,特别对合并出血及囊内血管瘤时囊实混合成分更加敏感。

本病诊断不难,病变初期为一般性肿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患者可能疗效好,痛苦小。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抽吸及硬化治疗有很高的复发率【5】。且硬化剂可引起发热、感染,上呼吸道阻塞,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并发症【6】。

淋巴管瘤所在部位及范围是决定能否完整手术切除病变的重要因素。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颈部的功能形态,故手术切除必须以保护颈部主要神经血管为前提尽可能进行完整手术切除。此病术后并发率及复发率都较高。术后并发症为12-33%【7】,主要包括感染、呼吸道梗阻、神经损伤、声嘶、顽固性疼痛等。及时手术治疗,术前充分了解病变范围及周围重要组织结构,术中仔细保护重要神经血管,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为15-53%,完整切除肿瘤无疑是减少复发率的有效方法,但受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及颈部众多重要血管神经的限制,完整切除肿瘤常很难实现,用2%碘酒涂擦残余囊壁,使其瘢痕化,减少复发。

综上所述,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变浸润范围较小,术中周围组织及血管神经损伤少,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中完整切除率更高,对于减少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Uba AF,Chirdan LB. Management of cystic lymphangioma in children:Experience in Jos Nigeria. Pediatr Surg Int 2006;22:353-6.

[2] 马安权.小儿淋巴管瘤.中华外科杂志,199,12(11):220-221.

[3] David P,Bliss Jr,Cheryl M,et al.Messenteric cysts in children[J].Surgery,1994;115(5):571

[4] PERKINS J A,MANIGLIA C,MAGIT A,et al.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finding in children with spontaneous lymphatic malformation regression[J]

[5] A. Alqahtani,L.T. Nguyen,H. Flageole,K. Shaw,and J.M. Laberge Montreal. 25 Years’Experience With Lymphangioma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Vol34,No 7 (July),1999: pp 1164-1168

[6] RAUTIO R,KESKI-NISULA L,LARANNE J,et al.Treatment of lymphangiomas with OK-432(Picibanil) [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3,26:31-36.

篇4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身体出现感染、发热的时候,在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等处,会摸到肿起的硬结,这就是淋巴结。淋巴结是产生身体免疫物质的场所,它和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网状系统分布于全身,是人体的重要防卫体系。

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各处,而且同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因此,淋巴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据何裕民教授介绍,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网状组织的,与免疫关系密切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也可发生于淋巴结外和非淋巴组织,如肺、胃、肠、骨、皮肤、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头颅部器官脑及脊髓等。恶性淋巴瘤为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它是发病率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

据何裕民教授介绍,自1832年英国的病理学家霍奇金报道7例淋巴瘤至今,人们对其研究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但其病因仍未彻底阐明,目前倾向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重视体检,关注早期信号

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淋巴结的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的肿大,这些淋巴结肿大的特点可能是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所以临床上如果出现了淋巴结肿大经过治疗无效的病人要警惕是不是有罹患淋巴瘤的可能。

除了淋巴结肿大症状,部分淋巴瘤病人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多数病人有体重减轻的表现,在6个月内减少原体重的10%以上。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全身无力、消瘦、食欲不振、盗汗、贫血等。

由于所有的淋巴瘤均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何裕民教授推荐一个简单的“扪诊”方法――自摸。因为多数淋巴瘤患者先在浅表淋巴结发病,如颈部、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这些部位都很容易摸到。通常,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时,淋巴结会肿大疼痛,炎症消失后淋巴肿块也会自然缩小。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淋巴结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且可以排除明显诱发淋巴结增大的原因(比如炎症)外,就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

首次治疗非常关键

一项调查显示,全球74%的人不知道淋巴瘤是癌症,为此许多患者在1~2年甚至6个月的时间里便失去生命。专家指出,淋巴瘤虽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血液系统肿瘤,但患者如能及早、合理治疗,是完全可以得到控制的。

何裕民教授说,目前国内不少淋巴瘤病人首次治疗时未予充分重视,治不好了才找名医名院、用贵药治疗,结果引发耐药性。首次治疗成功与否,决定了疾病能否得到控制,也就是第一次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如果病人一开始就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就有可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而且可最大限度减少肿瘤复发机会。

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是当今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主要参与最初的淋巴结活检和可能的剖腹探查诊断部分,以及原发于胃肠道、泌尿系、肠系膜及肝脾的恶性淋巴瘤。由于恶性淋巴瘤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手段。治疗效果的好坏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病理类型,病期早晚,肿瘤对治疗敏感性、耐受性等。因此患病后一定要配合医生接受足够的治疗,争取得到控制,千万不要自己乱治以致延误病情,更不要相信江湖郎中之信口开河,所谓“包治”既破财又危害自己。

早期明确诊断、准确临床分期、恰当的治疗方案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前提。淋巴瘤经过积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如大家熟悉的香港实业家霍英东早在1983年被查出患上非霍奇金淋巴瘤,经治疗顺利康复,成功抗癌23年,2006年因病辞世,享年84岁。

过度化疗摧毁免疫系统

到目前为止,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治疗。放化疗给患者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负面影响。放化疗的毒性反应如骨髓抑制、脏器功能损害、多药耐药等常常又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疗效的关键。

对于这类肿瘤的治疗,何裕民教授强调:一是要重视科学、合理、综合治疗,不是十八般武艺都用了就好了,有时过度治疗会适得其反;二是要重视中医药,特别是零毒抑瘤方法的充分利用,在淋巴瘤的不同治疗阶段,中医药的方法自有其不同的意义;三是必须充分意识到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一定要讲究保存患者的体力,不可滥杀无辜,一味蛮攻,无益而有害。

每一个癌症病人都需要心理辅导,包括医生。曾有一个医生化疗后,总是觉得要吐,每天要求打治呕针,他本人很清楚知道药物可能引起呕吐。后来骗他打了生理盐水,他也不呕了,所以心理因素是很关键的。

彭老先生也是何裕民成功治疗的许多淋巴瘤患者之一。今年76岁的彭老先生十年前被确诊患了淋巴瘤。当时医生说,他只能活过半年,可是现在12年过去了,老先生还活得有滋有味。彭老先生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觉得治病应该是三分靠药物、七分靠精神,凭着开朗乐观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他一定会战胜病魔的。现在,76岁的彭定祥老人还是每天坚持练功和骑车锻炼。他说,他还要骑车周游世界,他要用自己的亲身事例告诉大家,癌症不是绝症。

且看霍英东抗癌秘诀

霍英东23年的抗癌路程备受关注。他1983年就患上了淋巴瘤,手术后,在海外与国内的比较中,他选择了到国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保证了肿瘤二十多年没复发。霍老的抗癌秘诀在哪里?

霍英尔的父亲霍耀容,于1930年囚患淋巴腺瘤猝逝。半个世纪后的1983年,霍英东也被检查出患同样的疾病,霍英东的癌症与遗传有关,也与他的忙碌操劳有很大关系。有人说,霍英东之所以能抗癌成功,与他本身的身体基础和心境有关。他长期坚持锻炼,注重日常的饮食调理,加上对病情想得开,不当自己是一个病人。

霍英东在与癌症抗争的漫长日子里一直积极面对,虽然身兼商人、政客等多种角色,生活繁忙,却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生活规律,凭借科学的治疗方法和个人长期的坚持不懈,迫使癌魔退步。

篇5

“自摸”即可首次排查

何教授说,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各处,而且同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因此,淋巴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心、肝、脾、肺等。

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的肿大。此外,部分淋巴瘤患者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多数患者有体重减轻的表现,在6个月内减少原体重的10%以上。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无力、消瘦、食欲不振、盗汗、贫血等。

由于所有的淋巴瘤均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何教授推荐了一个简单的“扪诊”方法――自摸。因为多数淋巴瘤患者先在浅表淋巴结发病,如颈部、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这些部位都很容易摸到。

通常,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时,淋巴结会肿大疼痛,炎症消失后淋巴肿块也会自然缩小。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淋巴结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且可以排除明显诱发淋巴结增大的原因(比如炎症),就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另外,患者如果出现淋巴结肿大,经过治疗无效,也要警惕是不是有罹患淋巴瘤的可能。

首次治疗非常关键

何教授说,对于淋巴瘤而言,首次治疗成功与否,决定疾病能否得到控制,也就是说第一次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但目前国内不少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疗时未充分重视,治不好了才找名医名院,结果反而易引发耐药性。如果患者一开始就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就有可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

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是当今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主要参与最初的淋巴结活检和可能的剖腹探查诊断部分,以及原发于胃肠道、泌尿系、肠系膜及肝脾的恶性淋巴瘤。治疗效果的好坏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病理类型,病期早、晚,肿瘤对治疗敏感性、耐受性等。因此患病后一定要配合医生接受足够的治疗,争取得到控制,千万不要自己乱治以致延误病情,更不要相信江湖郎中的信口开河。

罗京之死――过度化疗可能是原因之一

对于这类肿瘤的治疗,何教授强调:一是要重视科学、合理、综合治疗。不是“十八般武艺”都用疾病就会好,有时过度治疗会适得其反;二是要重视中医药,在淋巴瘤的不同治疗阶段,中医药的方法自有其不同的意义;三是必须充分意识到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一定要讲究保存患者的体力,不可“滥杀无辜”,一味蛮攻,否则只能有害无益。何教授还用罗京和霍英东存活时间的巨大差异,来比较两种治疗的不同结果。

罗京所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该病发病率的30%。尽管预后较差,但据有关统计显示,只要治疗及时、得当,仍有70%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

遗憾的是,根据网上公布的信息,罗京主要采取的是西方国家治疗淋巴瘤的模式,也就是大剂量化疗后,进行骨髓移植。这种疗法对于体质强壮的西方人,对于化疗敏感的病理类型确实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这种治疗模式有一种弊端,就是很大程度上摧毁了患者的免疫系统,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恢复重建,残存的淋巴瘤细胞肆无忌惮地增殖,进一步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继发感染,导致脏器功能的急性衰竭等而死亡。罗京最终就是因心衰抢救无效而去世。

霍英东抗癌成功――中西医结合治疗

与罗京相比,霍英东的抗癌经历更值得借鉴。1983年,霍英东与好友何贤几乎同时患上淋巴瘤,后来何贤赴美做手术,但不久后去世;霍英东则到国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后又多年坚持锻炼,从而保证了肿瘤20多年没复发。

霍英东之所以患癌后能存活23年,与他本身的身体基础和心境有关。他长期坚持锻炼,注重日常的饮食调理,加上对病情想得开,不当自己是一个患者。虽然身兼商人、政治家等多种角色,生活繁忙,霍英东却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凭借科学的治疗方法和个人长期的坚持不懈,迫使癌魔却步。

篇6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57-02

引言

脑胶质瘤作为神经外胚层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颅内所有肿瘤中占的比例高达35%以上[1]。因为脑胶质瘤呈侵袭性无限制生长,血供丰富,和周围正常组织也无明显的界限,故目前仍无根治方法,且复发率较高、治愈率较低。因此,目前治疗该症的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基本只能起到延缓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作用。以下主要就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手术治疗

在治疗胶质瘤的多种方法中,手术切除是使用频率最高及最有效的一种,但难点是不但要尽量完全切除肿瘤,还要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神经功能缺失。通过神经导航系统,术者可透视脑内结构,然后在开颅前模拟定位,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实时定位,尽量减少或避免正常组织结构损伤,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由于胶质瘤的生长具有浸润性与侵袭性,术者很难通过肉眼判断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间的界限,而影像医学技术的发展,为胶质瘤定性、定位诊断提供了便利,包括MRI、MRA等影像技术。除此之外,术中超声也能为手术治疗胶质瘤提供很大帮助,大大提升了肿瘤切除的准确性与成功率。

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主要有常规放疗、立体定向放疗及适形放疗等。常规放疗只能针对肿瘤周边的脑组织,如果放射范围外存在肿瘤细胞,复发率则会较高。立体定向放疗定位较准确,但因为高分级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其亚临床病变区域往往会超出影像所见病变范围许多。至于适形放疗,可通过增加肿瘤放射剂量的方式,实现对肿瘤的局部控制,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对肿瘤侵袭范围的识别,这是其最大缺陷。现阶段,术后进行放射治疗已成为一种常规,且早期放疗提高生存率的机率较大,但在放疗时机与剂量等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2]。此外,因为胶质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故放射治疗仅能杀死敏感的肿瘤细胞,但残存细胞会复活,故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且不排除会伤害到正常脑组织。

3.化学治疗

在治疗原则上,化学治疗应与术后放疗协同进行。如果是某些特殊的胶质瘤,可作为第一治疗方法。化学治疗药物一般可分为2种,分别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

3.1合理选择化疗药物

联合用药是化疗的重要原则,故同时给予细胞周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药物,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案是甲基苄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方案与卡莫西汀+替尼泊苷方案[3]。近几年,有新的化疗药物逐渐被应用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分别是伊立替康与替莫唑胺。研究证实,替莫唑胺在胶质瘤的Ⅲ期治疗中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远期疗效还不明确。

3.2正确选择化疗途径

在以往的化学治疗过程中,基本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但因为血脑屏障的制约,会使药效降低;如果药物不需经过血脑屏障而直接注入肿瘤生长部位,可有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这被认为是脑胶质瘤的新型治疗方法。动脉内给药又包括两种方式,分别是颈动脉内注射、经股动脉插管颈内动脉超选择灌注。采用选择性动脉灌注联合化疗的给药方式,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可作为常规化疗途径。有研究[4]指出,气囊辅助高选择动脉内灌注贝伐单抗治疗脑干胶质瘤,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这又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4.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的历史已持续多年,主要有被动免疫、主动免疫两种。

4.1被动免疫治疗

用自体或是同种异体的的免疫细胞经颅内或静脉给予,以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使用频率较高的细胞主要有:自然杀伤细胞、抗胶质瘤相关抗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及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5]。除此之外,在肿瘤切除后的残腔内注入细胞外基质蛋白单克隆抗体,也是当前使用的一种被动免疫治疗方法。

4.2主动免疫治疗

用疫苗或外源性细胞将患者自身的抗肿瘤免疫系统激活,即为主动免疫治疗,主要有2两类:①细胞介导,一般是抗原提呈能力的树突状细胞,也可以是辐射照射过的全肿瘤细胞;②非细胞介导,常用的免疫辅剂为赖氨酸、Montanid ISA-51等。

除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靶向治疗、光动力学治疗、基因治疗及中医治疗等方法,但临床疗效还需进行更深入探索后才可得出更明确的结论。

5.小结

总而言之,对于脑胶质瘤,目前仍无单一、特效的治愈方法,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并在术后辅以放疗、化疗等。随着各种治疗方案的发展及完善,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也将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熊学辉,袁苏涛.神经胶质瘤治疗方法进展[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04):145-147.

[2]彭涛,陈东亮,谢庆海,谢观生,陈世兰.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进展[J].2013,11(09):66-67.

篇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51

资料与方法

2003~2009年收治继发性肠套叠患者10例,均经腹部B超检查及手术所证实;年龄2~12岁;其中男6例,女4例。导致肠套叠的原因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Peutz-Jeghers氏病)4例,美克耳憩室3例,纤维瘤1例。

临床表现:8例病人腹部可扪及肿块,其余2例在手术前麻醉状态下扪及肿块。有血便表现5例,有呕吐表现4例。所有病例均做腹部B超检查:可探及肠套叠包块,表现为:①沿肠管长轴见局部呈低和中等回声相间的平行结构,短轴切面呈同心圆状或靶心状;②病变近端可见肠黏膜水肿的低回声肠壁增厚;③常伴有肠梗阻的声像图表现。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均行肠切除吻合术,Peutz-Jeghers氏病2例肠管发生坏死者行肠切除吻合术,其余2例肠管无坏死者及美克耳憩室、纤维瘤分别在整复套叠后切开肠壁,将息肉或肿瘤切除。所有病例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良好,无切口感染,出院随访0.5~6年无粘连性肠梗阻发生,无肠套叠复发。

讨 论

肠套叠多见于儿童,肠套叠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约95%的小儿肠套叠属于原发型,5%左右的病例为继发型。由于肠管有明显的机械原因,如美克尔憩室翻入回肠腔内,成为肠套叠的起点,又如肠息肉、肿瘤等也可牵引肠壁而发生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类型与原发病及病变部位有关。本组套叠发生类型有回结型、小肠型、多发型。

肠套叠的四个主要症状即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均具备时,诊断是很容易的。但继发性肠套叠由于继发于器质性病变,因此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如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人共收治3例均表现为直肠指诊无血便,但粪便常规检查提示为潜血便阳性,同时下唇均可见到点状黑斑。又如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表现为呕吐1个月,同时腹部可触及一肿块,无血便。但所有病例均可触及腹部肿块,并经腹部B超检查证实诊断,由于腹部B超检查无创、简单方便,可以帮助诊断,应作为首选的辅助检查方式。

儿童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发病过程多较缓慢,肠梗阻是不完全性的。对于P-J综合征,1例病人术中证实为回肠多发套叠,顺行解套,将多发套叠分别整复后,肠管无坏死,依次切开肠壁将多发息肉切除。另1例10岁患儿术中见腹腔渗液,约50ml,小肠明显扩张,距回盲部约50cm处有一直径约5cm的套叠块,复位困难,套入肠管及部分鞘部肠管黑暗发臭即坏死,坏死肠管长达70cm。将其切除,进一步探查发现:未发生坏死的肠管内仍可触及息肉,为了尽可能多保留正常肠管长度,术中纵行切开肠壁,将息肉切除后横行缝合肠壁切口。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术前即表现为腹部可触及肿块达1个月余,同时患儿贫血、营养差,术前即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术中可见套叠处肠系膜有数枚肿大淋巴结,更证实了术前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为防止恶性肿瘤扩散,未进行手法整复,直接行肠切除吻合术,同时清扫淋巴结,术后切开肠腔可见肿物呈菜花样,质硬,术后病理证实其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给予正规化疗治疗。

参考文献

篇8

1病历摘要

患者,女,54岁,因“发现右侧颈部肿物5天”,由门诊以“右侧甲状腺肿物性质待查”收入我科。患者为无意间触及右颈部有一肿物,无局部疼痛,不伴明显呼吸不畅及其他不适。入院查体:体温36.2℃,心率80次/min,血压100/60mmHg。右侧甲状腺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3cm×4cm,质硬,表面光滑,可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无触痛,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明显粘连,未闻及血管震颤音。左侧甲状腺未及明显异常。颈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气管略左偏。辅助检查:甲状腺超声:右侧甲状腺实性占位性病变;甲状腺腺瘤?甲状腺核素扫描结果提示:甲状腺右叶大“冷”结节。术前诊断考虑右侧甲状腺癌可能性大。完善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后于2008年1月31日颈丛+局麻下行“右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中见右侧甲状腺肿物约4cm×4cm大小,质地硬,表面欠光滑,与周围组织粘连,略压迫气管使其左移位,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左侧甲状腺未触及结节,质软,大小正常,表面较光滑,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术中诊断:右侧甲状腺癌可能较大。遂常规处理右甲状腺上动静脉、中静脉、下动静脉,分离粘连,充分暴露右侧喉返神经并加以保护,行右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右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黏膜相关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LCA(+++)、bcl-2(+)、CD20(+)、CD30(-)、CD45RO(+)、CD79a(+)、CD3(±)、AE1/AE3(+)、CD38(+)、CD34(-)、TG(+)、Vit(+)。患者明确诊断后转入我院肿瘤科病房继续行化学治疗。

2讨论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是一种以甲状腺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淋巴瘤,为少见疾病,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0.6%~5.0%[1,2]。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患者发病多于男性患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生长较快的颈前包块,可伴有呼吸不畅。咽部哽咽及声嘶等气管、神经压迫症状,也可伴颈部局部不适症状。本例患者发现颈部包块5天,无明显上述气管、神经压迫表现。甲状腺淋巴瘤的影像学检查如颈部B超声、CT、MRI等多无特异表现,术前不易根据以上检查明确诊断。但是超声提示在甲状腺炎症基础上的单发的低回声结节应该高度考虑到该病的可能,因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常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4]。另外,MRI在明确甲状腺周围组织是否受到甲状腺淋巴瘤的侵犯优于超声及CT,故可通过MRI检查确定甲状腺淋巴瘤的侵犯范围及临床分期。甲状腺核素扫描检查常提示为冷结节,对该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术前细针穿刺活检对诊断有一定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其阳性率可高达93%[5]。术后病理切片检查是明确该病诊断的金标准,而HE染色联合免疫组化则是避免误诊的关键。甲状腺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6,7]。其病理表现常常为弥漫性,也可为结节性,小细胞到中等大小,并可见浆细胞样分化。在甲状腺淋巴瘤的治疗方面,外科手术切除并不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肿瘤的彻底切除及扩大手术切除并不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及减少复发率[8,9]。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取甲状腺组织学病理诊断,所以手术应以切取活检为主。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对放疗和化疗敏感,所以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是明确诊断的甲状腺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能较好地减少术后复发[10]。

在临床上,当中老年患者尤其女性患者,短期内出现迅速增大的甲状腺包块,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弥漫或局限性低回声病变,核素扫描提示为冷结节时应考虑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可能。对于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肿大的患者,应积极给予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篇9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related to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non-Hodgkin Lymphoma(NHL).Methods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related to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non-Hodgkin Lymphoma(NHL). 110 patients with NHL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from Jan. 1995 to Jan. 2003. The survival rate in the 110 cases was calculated and several prognostic factors including patient,s sex, pathological type, clinical stage, therapy methods, therapy effects of early stag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response rate of these 110 patients was 87.3%. The 1 year survival rate, 3 year survival rate and 5 year survival rate was 67.3%(74/110 , 47.3%(52/110) and 36.5%(40/110) respectively.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rvival rates were found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The survival rates were affected by pathological type, clinical stage, therapy methods, therapy effects of early stages. Conclusion The chief factors of affecting NHL patients' prognosis involved pathological type, clinical stage, therapy methods, therapy effects of early stages. The therapy method was the only direct prognostic factor, and the combined therapy was the best one.

Key words:non-hodgkin lymphoma; combined therapy; survival rate; prognosis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由于克隆性增生的淋巴细胞生物学特性不同,因此显示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病程进展快慢不一[1]。为探讨NHL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对我院1995年1月—2003年1月所收治的资料较完整的110例NHL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110例,男70例,女40例。男女之比1.75∶1,年龄18~79岁,中位年龄48.5岁。本组病例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按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病理分型(Working formulation)[2]分类,低度恶性20例,中度恶性52例,高度恶性38例。按Ann Arbror会议(1971)恶性淋巴瘤国际分期,Ⅰ期24例,Ⅱ期44例,Ⅲ期24例,Ⅳ期18例;其中A组(无全身症状)22例,B组(有全身症状)88例。按治疗手段分为单一放疗38例,综合治疗(化+放)50例,单一化疗22例。

1.2 治疗方法

单一部位病变,施行手术切除后全身化疗;Ⅰ、Ⅱ期,低或中度恶性且不伴全身症状者给予放疗;恶性程度高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在化疗基础上加用放疗;Ⅲ、Ⅳ期以化疗为主,如局部包块直径大于5cm,则配合局部放疗。化疗方案有CHOP、BCHOP、MOPP等,本组患者均首选CHOP方案,疗效不佳的更换其他化疗方案。有条件者一般至少完成6个周期。

1.3 初治疗效评价标准和生存期计算

按1999年美国和欧洲淋巴瘤工作组制定的NHL疗效评价标准[3]评定,即肿瘤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生存期计算:自治疗之日起至死亡或末次随访之日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110例中,CR 58例,PR 38例,SD 8例,PD 4例,瘤体切除后无观察指标(无指标)2例。

2.2 性别与生存率的关系

男女之间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110例NHL的性别与生存率(略)

2.3 病理类型与生存率的关系

见表2。表2 110例NHL的病理类型与生存率(略)

低、中、高度恶性比较,除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3、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临床分期及有无全身症状与生存率的关系

见表3。表3 110例NHL的临床分期及有无全身症状与生存率(略)

临床各期患者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全身症状者生存率高于无全身症状者(P<0.01)。

2.5 初治疗效与生存率的关系

见表4。表4 110例NHL的初治疗效与生存率(略)

初治疗效达CR与瘤体切除后无观察指标者(无指标)预后较好,CR 58例,5年生存率为62.1%,明显高于PR的5.3%,疗效为SD、PD的12例中仅有2例生存期超过1年,3、5年生存率均为0。

2.6 治疗方法与生存率的关系

见表5。表5 110例NHL的分期、治疗方式与生存率(略)

不同分期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远期生存率比较,综合治疗(化疗+放疗)较单一治疗(放疗或化疗)为优(P<0.05)。

3 讨论

NHL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个例之间在组织类型、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反应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的表现进展缓慢,呈慢性疾病,有的病情急剧进展,威胁生命,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本组1、3、5年生存率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性别因素对本病预后无影响。

NHL病理分型比较复杂,尤其是近50年来随着细胞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NHL的病理分类不断改变。本组病例的治疗结果显示,低、中、高度恶性3组比较,3、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恶性程度越高长期生存率越低。

临床分期对本病预后的影响很重要,但由于NHL具有多中心起源和远距离播散及结外侵犯的特点,使临床分期与预后判断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临床分期仍需结合病理分型综合判断。本组病例显示临床分期越早,预后越好,各期患者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全身症状者较有全身症状者预后要好。所以应争取早确诊、早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十分有利,治疗应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4-5]。

初治力争达到CR是提高本病治愈率的关键,本组病例初治达CR者5年生存率(62.1%)明显高于PR者(5.3%),而疗效为SD、PD的12例中3、5年生存率均为0,所以治疗本病一定要注重首治疗效。

治疗方法是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对本病预后有直接影响的因素,CHOP方案治疗本病有效率为40%~50%,长期生存率为30%~35%[6]。本组病例总有效率(CR+PR)为87.3%,平均5年生存率为36.5%(40/110),总有效率的提高考虑与采用综合治疗手段有关。本组病例分析显示在各分期内的远期生存率均为综合治疗(化疗+放疗)较单一治疗(放疗或化疗)为优。本病是一全身性疾病,病灶一般为多处,恶性程度较高,化疗能杀灭全身隐性病灶及瘤株,病灶局限后再行放疗以杀灭局部瘤细胞,所以能取得较好远期疗效。如先采用放疗虽近期疗效较好,但复发及转移率明显增高,因放疗损伤局部组织和血管,增加瘤细胞的异质性,再化疗效果就差,5年生存率会明显降低。我们的经验是可加大化疗在治疗中的比重,注意化疗的剂量强度,以此提高NHL的治愈率。如为结外单一部位的NHL,采用手术切除+全身化疗。如中度恶性Ⅰ期或Ⅱ期,尤其是大细胞型有高度恶性发展趋势者,采用化疗4~6个疗程后加放疗,可提高5年生存率。如高度恶性Ⅰ期或Ⅱ期,需加大化疗剂量及强度,采用化疗—放疗—化疗的方案,其治疗后5年生存率亦可提高。对于包块直径大于5cm者,应在全身化疗基础上局部放疗。

综上所述,影响NHL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治疗方法、初治疗效等,其中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由于NHL临床经过差异较大,各个患者的身体与经济情况又各不相同,治疗的目的是以最大程度延长其寿命和提高生存质量为原则,故如何根据NHL预后的影响因素对每一个患者选择最佳合理的治疗方案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欧阳仁荣,王鸿利,沈志祥. 血液病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27.

[2]刘振华. 肿瘤预后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580.

[3]张之南,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4-225.

篇10

淋巴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包含有几十种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也可以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和预后。概括来说,淋巴瘤可以分为惰性、侵袭性和高度侵袭性3种类型,通俗来说,就是肿瘤恶性程度的低度、中度和高度。由于病理类型不同,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也有所区别。与其他肿瘤类型不同,淋巴瘤是全身性肿瘤,故手术往往不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鉴于淋巴瘤是对化疗高度敏感的肿瘤,因此,化疗往往是治疗淋巴瘤的常用方式。目前,很多侵袭性和高度侵袭性淋巴瘤,通过化疗可以获得治愈;即便是那些不可治愈的惰性淋巴瘤,也可以通过化疗控制肿瘤生长,从而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

由于淋巴瘤分类非常复杂,有一部惰性淋巴瘤也可以采用非化疗的治疗手段,比如胃黏膜相关淋巴瘤可以采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局限的惰性淋巴瘤可以采用局部放疗;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同时肿瘤生长缓慢的惰性淋巴瘤,可以先采用等待观察的方法,直至淋巴瘤发生进展或有不适症状时再治疗。可见,淋巴瘤的治疗方案是多样的,需要综合分析淋巴瘤患者的类型、年龄、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种因素,再加以确定。

防副作用:应对方法很多

由于一些影视作品和媒体的错误宣传,人们对于化疗具有普遍的恐惧心理,认为接受化疗的患者“生不如死”,甚至出现“患者没有死于肿瘤,却被化疗“打”死了”等错误观念。诚然,化疗药物具有一定副作用,常见的包括脱发、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乏力或短暂的免疫功能低下等,但大部分患者还是可以承受的。在临床上,淋巴瘤的化疗采用间歇性方案,即做完化疗后通常有3~4周的间歇期,如此,化疗药物的毒性会逐渐消除,从而可以让机体功能得以在下一个化疗周期前恢复。也就是说,化疗药物导致的副作用是急性的和可逆的,在化疗结束后一段时间能够基本恢复。再加上,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化疗药物与以前相比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化疗药物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故很多淋巴瘤的化疗方案已经可以达到让患者不脱发或者白细胞不明显降低的效果。

此外,针对化疗副作用的辅助药物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例如,针对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反应,目前临床上已经有针对急性和延迟性呕吐的药物,只要预防性应用,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发生呕吐或严重性呕吐;针对化疗导致的白细胞下降,除了传统的短效升白药物外,目前临床上出现了一种长效升白药物,一次注射,可以发挥10天的升白效果。许多患者在接受化疗后使用这一药物,可以在化疗全程中不出现白细胞降低副作用。

精准治疗:让副作用更低

篇11

淋巴管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瘤。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囊与淋巴系统隔绝后,所发生的肿瘤样畸形。约50%在出生时即已存在,90%以上在2岁以内发现。男女发生率大致相仿。囊状淋巴管瘤好发于颈部,又称囊状水瘤。是临床上最多见的,约占3/4,其余见于腋部、纵隔、后腹膜和盆腔。

一、病理

在胚胎期静脉丛中的中胚层裂隙融合形成大的原始淋巴囊,引流进入中心静脉系统,以后淋巴囊逐渐退化或发展成与静脉平行的淋巴管系统。若原始淋巴囊未与静脉系统相连通,就产生囊状淋巴管瘤。如与淋巴管系统主干不相通,可发生海绵状淋巴管瘤,如少量淋巴囊在淋巴管系统形成时被分隔,则形成单纯性淋巴管瘤。因颈静脉囊淋巴形成最早。体积最大,所致颈部发生囊状淋巴管瘤最常见。淋巴管瘤是由增生、扩张、结构紊乱的淋巴管所组成,可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

二、临床表现

颈部巨大囊状水瘤的存在,可造成胎儿的娩出困难。一般在出生后即可在颈侧部见到软质的囊性肿物,有明显波动感,透光试验阳性。其界限常不清楚,不易被压缩,亦无疼痛。肿瘤与皮肤无粘连,生长缓慢,大小无明显变化。但易并发感染,且较难控制。

还可发生囊内出血,此时瘤体骤然增大,张力增高,呈青紫色,压迫周围器官可产生相应的症状。有的可广泛侵及口底、咽喉或纵隔,压迫气管、食管引起呼吸窘迫和咽下困难,甚至危及生命。有部分淋巴管瘤在发展过程中,会自行栓塞退化,或在感染后,由于囊壁内皮细胞被破坏,在感染被控制后自行消退。

三、诊断

1、颈后三角区囊性肿块。具有向四方(锁骨上下、口底、气管食管旁及纵隔)蔓延生长的特点,界限常不清楚,多见于婴幼儿,出生时即呈巨大,亦可逐渐长大。

2、囊瘤柔软,一般无压缩性,能透光。表面皮肤正常,不粘连。

3、内容物淡黄透明或乳糜状,偶带血性。镜下可见大量含有胆固醇结晶的淋巴细胞。

4、囊瘤较在累及口底、舌或咽部时,可有语言、呼吸或吞咽障碍。囊瘤位于锁骨上时,可有臂丛受压出现运动障碍或肌肉萎缩。有时气管受压移位。

四、治疗

1、期待自愈

对于较小局限的淋巴管瘤,不影响功能又无碍美观者,可不予治疗。因为部分淋巴管瘤有自然消退的趋势。对于病变虽较广泛,但无呼吸、吞咽困难征象和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可暂不作处理,观察随访1~2年,若未见消退或反而增大者,再予治疗。

2、注射疗法

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淋巴管瘤,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由于注射疗法较为简便,对组织破坏少,可避免因手术而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况且手术往往亦难以完全切除,所以可作为囊状淋巴管瘤的首选疗法。

(1)应用抗肿瘤药物博来霉素(bleomycin)作局部注射疗法

完全消退和显著缩小者可达70%。可能是通过抑制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化学刺激物使间质纤维化的双重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从组织学来看,对间质较多的类型如单纯性和海绵状淋巴管瘤的作用较差,而对间质较少的类型如囊状水瘤的作用较好。博来霉素有水剂和乳剂两种,使用水剂量先配成1mg/mL的浓度,以每次剂量0.2~0.3mg/kg注入淋巴管瘤内,每周1次。3~10次为1疗程。使用乳剂时每次0.6mg/kg,4~6周后重复,总剂量不宜超过5mg/kg,据认为乳剂比水剂效果更好,不良反应较少。注射后l~2周内局部有一过性肿胀,然后逐渐缩小、硬结,但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当天或次日有发热38℃左右,偶有腹泻、呕吐。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