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幼儿园教学亮点和特色

幼儿园教学亮点和特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1 08:33:47

幼儿园教学亮点和特色

篇1

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们幼儿园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今天的家长会。家长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把我们的孩子培育好。下面我就幼儿园的相关做法和家长育儿方面的相关问题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希望我们能达成共识。

一、幼儿园获得的荣誉:

2011年是我园再创佳绩的一年,幼儿园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幼儿园,省教科研先进集体、市优秀家长学校、昌邑区优秀幼儿园、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区卫生保健先进单位,我园教师也受到省、市、区级的表彰奖励,先后被评为教科研先进个人、市名优教师、区劳动模范、区优秀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在上级开展的各项评比活动中,我们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领导及社会各界的一直称赞和好评。

二、幼儿园的课程设置

说到课程设置,我们幼儿园一直以科学的理念指导教育工作。我们选用的教材主要是吉林省省编教材。它主要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在老师的支持下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持久性的全面的探索,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建构知识获得发展。主题的综合活动教育融合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以主题网络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一直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组织实施教学工作,严格按课程表上课,周教学计划每周都张贴上墙。

三、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是我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继续遵循“健康快乐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发展孩子、服务家长,成就教师”为宗旨,围绕安全工作一条主线,突特色教育,抓好园所文化、教师队伍、家长、社区工作三项建设,以争创“五个亮点”为目标(即教育环境上创一个亮点、教学特色上创一个亮点、服务质量上创一个亮点、教师素养上创一个亮点、管理水平上创一个亮点)规范管理,突出特色,促进均衡,优质服务。,努力“营造一个家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各项活动安排

1、每月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篇2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剪纸环境

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为小班幼儿创造富有浓厚民间剪纸艺术气息的视觉环境非常重要,它能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享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使幼儿自觉不自觉地到剪纸艺术的熏陶。

首先,我们创造了浓厚的校园剪纸环境。在楼道、教室、长廊、楼梯拐角等处悬挂老师们精心创作的各类剪纸作品:如京剧脸谱系列,青花瓷系列,花卉、人物、动物系列等赏心悦目的剪纸作品。并告诉小朋友:“这些都是老师们自己剪的!”在小朋友啧啧称奇时顺势引导:“只要努力你们也可以剪出这么漂亮的作品。”以此激起幼儿也想试试看的冲动。我们还在班级设置了剪纸展示区,如:“快乐剪吧”、“心灵手巧”,把幼儿的剪纸作品在展板上展出,创造让幼儿能与之“对话”的环境。实践证明,有幼儿参与的环境更加让幼儿有欣赏、研究的兴趣,也更能调动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只有幼儿与环境有效互动,教育环境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在创造环境时,我们尽可能地增强童趣性,引起小班幼儿的共鸣,使幼儿在与民间剪纸艺术教育环境的互动中,产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构建剪纸园本课程

民间剪纸大多是成人作品,仅供欣赏,让幼儿学习操作不太合适。因此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民间剪纸的特点,重新编写所选择的剪纸内容,召集课题组成员,共同商量、研究、筛选、制定适应小班幼儿现有剪纸水平的剪纸园本课程。孩子们在印好的各类图样中,练习剪纸技能,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剪纸活动的教学原则。从最初的图形练习渐渐过渡到幼儿喜爱的水果、玩具、小动物等,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如:在“目测剪”活动中,请幼儿当“小厨师”引起幼儿学习兴趣,把方形的纸剪成长条的“面条”,孩子们在情境游戏中学会了目测剪直线;在“小刺猬背果果”“小兔拔萝卜”等故事中学会了剪苹果、萝卜等曲线;在“小鱼吹泡泡”中学会了剪波浪线。幼儿园在课程安排上确保每周每班上午有一节剪纸活动,下午每周每班有两节剪纸特色活动,每班有专门的剪纸特色展示区,让孩子在富有情趣的教学中人人爱剪,个个乐剪,每天都感受到剪纸的快乐。

三、打造班级剪纸文化特色

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立班级剪纸特色活动,制订班级剪纸特色计划,形成独特的班级特色。在给幼儿剪范样的基础上,提供各种辅助材料进行装饰。如颜料、毛线、废旧报纸等,让孩子自由、轻松地进行剪剪、粘粘、撕撕等活动,教师则在一旁观察、指导孩子活动,并教会孩子注意安全使用剪刀。如小(1)班的剪纸与水粉装饰组合(在剪好的小鸭四周用水粉进行点缀);小(2)班剪纸与撕纸装饰组合(在剪好的纹样上用彩色报纸进行点缀);小(3)班剪纸与拼贴装饰组合(将孩子剪好的各种图形进行拼贴组合)等。班级剪纸特色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兴趣,丰富了剪纸内容,打造出了班级剪纸特色文化。

四、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剪纸活动中,由于工具和材料简单方便,容易操作,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创作能力,剪出喜欢的图案,因此剪纸便成了小班幼儿自我创造、抒情的重要方式。对于幼儿的剪纸,我们不能用常规的眼光衡量,不能只看剪纸是否漂亮,形象是否准确,而是要重视剪纸中所表达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支持幼儿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如:在《可爱的兔子》剪纸活动中,亮亮小朋友剪了只兔子,其实,那兔子充其量就是个半圆的图形而已,这时老师走到孩子身边,笑着问:“亮亮,小兔的耳朵呢?”他想了想说:“我的小兔在睡觉,它把耳朵压在下面当枕头了。”老师肯定并表扬了他,亮亮则高兴地向同伴展示作品。这样的鼓励与支持,让孩子能自由地表达自己,不受常规的约束而大胆创新,创造性就是在支持鼓励的环境中孕育成长的。其实一声轻轻的鼓励,一阵热烈的掌声,就足以支持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新奇而美妙的世界。

五、体验亲子共剪的乐趣

篇3

在幼儿时期,几乎所有幼儿都喜欢涂涂画画。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绘画,每一节课都将产生很多幼儿的习作,这些习作系幼儿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作业,幼儿美术习作具有天真、自然、纯朴、原始的稚拙美。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导致幼儿的课堂习作大胆、自由、不受约束,具有稚嫩性、偶然性、随机性、随意性、快捷性、不精准性、不可复制性等特点。课堂教学中的幼儿美术习作,一方面,具有研究与保存价值,另一方面,如果引导得法,让幼儿的习作“增值”,使幼儿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将能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幼儿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从而为进入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幼儿美术习作的课后利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对常规课堂幼儿美术习作完成以后的利用与保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幼儿美术习作课后的提升方法欠缺、茫然,幼儿美术习作仅限于课堂的简单分数批改或者等级批改、再发给幼儿,课后幼儿将这些习作随意放置或者扔掉,因此,幼儿美术习作没有被充分有效利用,难以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习作“初步遴选法”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分别给幼儿准备作业本和习作纸,作业本用于课堂练习,习作纸为作业专用,建议用A4的复印纸或者其他的绘画纸,幼儿美术课堂习作完成以后,教师及时对习作进行批改与点评,课后,教师应该将作品搜集整理,把习作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比较好的习作,第二类为在构图、造型、色彩某一方面有特色,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习作,第三类为习作中的局部或者某一个点有亮点的习作,把这三类习作分别归档。其中,对第一类习作进行简单装裱,存档待用。

二、课后“及时完善法”与“冷却延时完善法”

对搜集整理的第二类习作,在构图、造型、色彩某一方面有特色,但没有完成的,有的老师认为这类习作类似于“鸡肋”,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对这类习作,教师课后应该抽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对积极性比较高的、兴趣浓的、愿意立即继续完善这件习作的幼儿,老师应该趁孩子兴趣正浓的时候,采用“及时完善法”继续完成,并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合作完成;对积极性不高的、有畏难情绪的、或者报无所谓的态度的幼儿,不宜让幼儿马上参与习作完成,而应该暂时将这些习作放一放,采用“冷却延时完善法”,待过了一段时间,再将这些习作拿出来,想办法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引导孩子完善习作。再将完成的习作简单装裱存档待用。

三、“取景框选取法”与“捕捉亮点法”

第三类习作,即习作中某个局部或者某一点有亮点的,而其余部分有缺陷,这类习作,是最容易被老师忽略的,多数老师均把这类习作打入冷宫,不管是幼儿作者还是幼儿观众也对这类作品不屑一顾,这类作品在幼儿的习作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有的构图很小,有的内容很少;有的画面杂乱,有的画面脏乱;有的色彩浅淡,有的色彩灰暗。但在这些作品中,或多或少在习作的某个局部或者某一点有亮点,针对此种情况,对局部有亮点的习作采用“取景框选取法”,选取习作中的亮点部分,方法是教师根据风景写生中用取景框选取风景的原理,把亮点部分选取出来,再把其余部分剪裁掉,然后把留下来的亮点部分简单装裱待用;对习作中某一点有亮点的习作,可以先存档,待一个阶段以后,一般是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以后,从这些习作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最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采用“捕捉亮点法”搜集习作中的亮点,并把这部分亮点部分用剪刀剪下来,注意写上幼儿名字或者做好标记,然后,教师辅导这些幼儿把同类的分组,再组合粘贴成一幅合作的有意义的粘贴画习作作品,也可以适当添画补充,完成以后,在作品上分别署上合作幼儿的姓名,最后简单装裱存档待用。对未能选中的亮点部分,可以由老师暂时搜集,待下次或者今后使用。

四、“习作存档保存法”

篇4

“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显已被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显得更为突出。而环境创设的过程,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兴趣与环境互动的效应上。创设的幼儿环境既反映了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已有的经验,还有幼儿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的影响,也凝聚了教师对周围环境及幼儿的充分理解。 再次考虑美化、富有童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参与性。挖掘本土的自然资源、创设具有名族特色的幼儿园环境中积累了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打算进一步利用这些丰富的本土资源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探索环境创设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本土”与“环境”与“幼儿”的创新。鼓励幼儿、家长亲手参与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中,更新观念,帮助幼儿通过观察、构思、动手,获得新知识,促使其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室内环境包括主题环境、角色游戏环境等,室外环境包括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我以前在环境创设方面一直以儿童化为前提,虽然幼儿园的环境很美,也能体现幼儿的参与性主体性,但不能较好地体现地方特色,也无法达到新《纲要》的要求。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很好的本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孩子对身边的资源漠视,对环境的变化熟视无睹。在幼儿园的主题环境创设上,浪费了资源,最重要的是把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给摒弃了。

根据上述情况,我收集材料,掌握本土资源,希望通过调查与分析,能够对本土资源有进一步的了解,将家乡本地特色融入新的生命活力,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使孩子学会关注生活、热爱家乡,把本园的民族艺术融入到幼儿园环境中。同时实现教师与幼儿、与教学活动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因此,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收集材料,掌握本土资源,开展对可开发利用的乡土资源的调查;

(2)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内容的研究,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环境。

(3)挖掘本地区文化核心内容合理设计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展出时,由民族管乐器为主组成的花架乐队演奏出节奏缓稳、庄严肃穆的花架音乐乐曲,来烘托宗教气氛,并随着灯光的闪动;在含蓄典雅的音乐中,展示出酥油花雕塑的群体千姿百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壮观,内容丰富多彩。将酥油花应用到幼儿的美工活动中,不仅能认识颜色,还能让幼儿动手操作,并把本土资源运用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5

〔中图分类号〕 G6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4—0024—01

幼儿园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增强幼儿园软实力,培植和深化办园特色,构建优质高效、民主和谐的幼儿园管理机制,净化、绿化、美化、趣化校园环境,形成以人为本,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营造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激发教职工理性平和的阳光心态,推动校园文化内涵发展。

一、培育刚柔并济、助推效能的制度文化

1.弘扬主流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树立并体现人本与科学相融的管理理念,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校园各项管理工作及教职工考核制度,让规章制度成为大家认可、自觉遵守的制度。通过开展师德风暴行动等活动引导教师,倡扬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创造一个有着较强凝聚力、战斗力的精干团队,形成“牵着手教育、蹲下来交流”的优良教风,引导全园上下形成浓郁和谐的干事创业基调和奋发有为、精益求精的校园精神。

2.形成务实制度,实施互动管理。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凝心聚力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教育保育第一线,实施互动式的情境管理,注重捕捉教师的工作行为,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与心声,合理地分析,然后用情与理并举引导教师,使得刚性的制度成为全园上下共同的价值追求,促使教师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反思、自觉自主,以此达到领导与教师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的效果。

二、培育内涵精深、与时俱进的环境文化

1.打造优质环境,发挥隐形功效。在校园文化多年积淀基础上进一步营造“文化育人”的园所氛围,让幼儿园里时时处处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化中,随时随地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得到美的升华,强化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在校园环境的规划上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幼儿特色;巧妙设计各景点,做到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各种管线统一规划,合理铺设,校园干净、整洁,活动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

2.提炼标识文化,提升品牌形象。校园内各种提示牌、校园绿化地带、阅报栏、图书架、宣传栏、围墙上的大型墙壁画等不断与时俱进,使之能充分显示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思想和人文特色。加强幼儿园网站建设及园报的编印工作,班级建立QQ群,让其成为宣传、教育、沟通的窗口和纽带,有效树立幼儿园良好的教育形象。

三、培育德艺双馨、持续发展的团队文化

1.加强心态教育,切实以德立身。在校园内弘扬核心价值观和主流师德文化。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师中“老”、“疲”、“懈”、“躁”等工作状态和不良行业思维,在幼儿园形成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风尚,不图虚荣,不做虚事,一心一意追求办学实力的提高。

2.坚持岗位练兵,提高专业素质。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理念,加强教育活动组织能力、监控能力、指导能力等教育能力的修炼,在活动中把握幼儿情绪表现、心理需要、能力水平,真正做到让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同行。积极构建园本课程,挖掘本土及本区域文化,形成园本特色,在实施和构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水平。

四、培育载体丰富、师幼双赢的活动文化

篇6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色彩;尺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专以贵。昔孟母,择邻处。”这几句出自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意思是人在出生初期,相差不多,随着后天所处环境的不同和受教育的不同,而产生大的差异。古时孟母就因环境因素,而三次搬迁,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可见环境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中的孩子平均年龄在3-6岁,正处于幼儿认知形成的初期,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环境形象的潜移默化影响而获得。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必然对幼儿成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应重视对幼儿园整体环境的塑造,使其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

1国内外幼儿园现状分析

1.1国内幼儿园现状分析

从目前国内幼儿园室内设计现状来看,对幼儿园室内环境的重视程度、研究深度都还不够,大多停留在表面的色彩运用与空间划分,存在一些通病。

1.1.1缺乏满足幼儿心理需求的空间

传统幼儿园空间是由门厅、走廊、班级、功能间等区块组成。这些区块都是按照成人尺度设计的各种成人空间,对于身材矮小的幼儿来说显得高大空旷。高大空旷的空间对幼儿而言是不安的、陌生的,他们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全小巢”。现有的幼儿园室内环境缺乏满足幼儿身高和能力的空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1.1.2色彩设计的过分强调

在幼儿园室内设计中常会采用色彩设计的手法,色彩在幼儿成长中存在引导作用,但幼儿心理对色彩的特殊感受和需求往往被忽视,色彩运用常常存在设计误区。例如:采用大面积高亮度色彩满涂的形式,片面重视高亮度、高纯度色彩对幼儿心理的刺激作用。这种色彩设计,非但不能达到对幼儿教育的正面刺激,反而会加剧幼儿对空间的疲劳感与厌倦感,产生抵触情绪。

1.2国外幼儿园现状分析

英国对幼儿园解释为“用实物教学、玩具、游戏机发展幼儿智力的学校”,德文解释为“尚未进学校的游戏学校”[1]。在国外,幼儿园室内设计就是塑造富有变化的空间,让幼儿在“玩”中学习与成长。

1.2.1符合行为特征的设计

国外对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开展较早,在设计中会运用一些设计手法针对孩子的某些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引导。例如通过对不同年龄幼儿身高的研究,在墙面上设置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方格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符合自身高度的方格子,从格子中窥探外面的世界,以此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创造有趣的室内环境。

1.2.2有针对性的色彩运用

在国外幼儿园设计中可以看到一些类似案例,比如:每一层设定一个颜色,幼儿可以根据色彩找到自己归属的楼层,此时色彩就具有了标示指导,拥有不同空间的属性。通过类似有针对性的色彩运用,达到引导幼儿认知的目的。

1.3幼儿园室内设计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的精神生活,国家对幼儿教育也更加关注,各种早教机构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发芽,家长对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话:“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积极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2]。幼儿教育已开始从最初的“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幼儿为中心”,开始注重环境对幼儿心理的影响,通过活动、游戏引导孩子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2空间环境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幼儿是幼儿园空间环境的主体,如果创设的环境脱离幼儿发展需要,幼儿不愿意或是没有机会参与环境创设,那么无论教师如何精心设计,这样的空间环境都是无法发挥其教育功能的[3]。因而,幼儿园室内设计应从空间环境对幼儿心理的影响着手,以幼儿的视角创设空间,让幼儿对空间产生兴趣,自发的参与进来,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2.1幼儿的感知特性

世界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格外注重幼儿的感官教育,她认为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因为有了感觉和知觉,人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从而为进行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打下基础[4]。人类的感知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研究表明人们87%的外界信息依靠眼睛来获取,并有75%~90%的人体活动是由视觉主导的[5]。用眼睛看是幼儿感知周围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视知觉能力在幼儿教育培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视知觉能力是指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分析,进行观察和辨别的能力,包括:颜色视觉、记忆视觉、空间视觉、视觉注意力、视觉想象力等方面。这些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其中颜色视觉与空间知觉是较早开发的两种能力,幼儿时期正是它们发展的关键期。

2.2空间色彩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色彩在人的心理上会产生冷与暖的差别。红色、橙色可以使人联想到阳光、火苗,让人感到暖和;蓝色、绿色可以使人联想到海洋、冰雪,让人感到寒冷。因而,色彩可以引起人多方面的联想,给人以不同的感知认识。根据研究表明,3-4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识别色彩的色相和明度;5岁以后,基本能识别全部色相和大部分色彩明度[6]。基于该研究,可以说明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与幼儿园的生活阶段是同步的,幼儿园室内设计中应尽量提供有利于开发幼儿颜色视觉的色彩环境。运用色彩产生的心理反应,促进孩子成长。

2.3空间尺度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空间知觉的萌芽最初产生于婴儿后期,并在随后逐步发展。[5]实际上,幼儿正处于生长期,身材矮小,与空间有距离感,成人尺度的空间对他们而言过于高大,只能仰视。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考虑,仰视行为极易产生疲劳,长时间的仰视会使幼儿对空间失去兴趣。所以,幼儿在空间知觉上的局限性很大,仅1.2m左右的高度能够使幼儿感到亲切。在设计中需要考量空间的尺度,使室内环境符合幼儿的空间感知。

3空间环境构建在幼儿园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3.1室内空间的色彩设计

3.1.1空间色彩的搭配

每个人都有对美的认知,幼儿也不例外,美能够唤起幼儿对生活的感受力。色彩带来美的感受,但并不是所有色彩组合都能给人以美感。清新、简洁的色彩搭配,能够避免艳丽的色彩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影响幼儿心理的目的。首先,在整体用色方面,由于幼儿空间常常造型多变,家具形态各异,在色彩基调的选择上不宜用色过多,应以明快为主,既可衬托室内造型的生动,又可达到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其次,在局部点缀亮色。通过在局部空间色彩选择上采用不同的亮色点缀,增添空间的活力,突显幼儿空间的个性。这种跳跃式的亮色,往往会对幼儿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激起幼儿对所见事物的兴趣。

3.1.2空间色彩的引导

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幼儿园阶段色彩认知能力优于文字认知能力,因而,可充分运用色彩的变化或不同色彩的搭配来引导幼儿识别与区分,强化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比如,幼儿园室内空间的地面可以依照幼儿的行进路线设置不同的色块,一方面可以提高交通路线的明晰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幼儿行进途中的趣味性。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应用,激发幼儿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在“玩”中“学”。比如,在柱子上设计色彩标尺,3-6岁的幼儿平均身高在130公分以下,从130公分到80公分每公分分别使用不同色块,充分发挥色彩的辨识度,幼儿会在兴趣的促使下自发的进行身高测量,逐渐在成长过程中懂得公分等计量单位的基础知识。

3.2室内空间的尺度考量

3.2.1化解空间中的大尺度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应该是成人空间的迷你版。而幼儿园的整体布局,包括门厅、走廊、门窗均是按照成人的尺度,儿童在空间中感受不到自己是空间的主人,容易产生恐惧、抵触情绪。因而,需要通过设计手法化解空间中的大尺度。首先,可以将不同单元体进行组合,达到突出局部弱化整体的效果。比如,在教室的入口采用“双重门”的设计,用一个大门嵌套两个小门,突出教室入口,弱化走廊空间的狭长;同时压低空间入口的层高,制造出小尺度的亲切感。其次,可以改变门窗开洞大小。比如,在墙面上设置大大小小的窗洞,打破墙面的整体感,通过空间尺度的变化达到削减空间体量感的作用。

3.2.2建立空间中的小尺度

美国建筑理论家亚历山大说过:“儿童喜欢躲在一些小的洞穴般的地方,凡是儿童玩耍之处,都要为他们创造一些猫耳洞,可以把这些猫耳洞设置在天然剩下来的空间。”儿童的这种行为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对一切新奇且有趣的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他们进行研究,并对这样一种环境产生亲近感[7]。这就是要创设“凹”空间的原因。比如在楼梯、走道的角落铺上小坐垫,设计成一个隐秘的小房子,成为既可对外部情况一目了然,又可安全藏匿的场所。幼儿可以在这里一个人读书或邀请小伙伴窃窃私语,让幼儿有俯视交往、窥探交往和接触交往的机会。

4结论

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重视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教育。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家长关注的问题。幼儿的成长期有一半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幼儿园的环境对于幼儿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色彩与尺度的空间把握开始突显其重要性,应利用色彩与尺度在设计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彭瑜.行为影响下的幼儿园环境设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陶纪秋.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5):63-65.

[4]金湄.走进色彩的世界———幼儿色彩感知觉的特点与培养[J].幼儿教育,1995,(12):10-11.

[5]苏扬.视知觉理论下的幼儿园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10,36(17):23-24.

篇7

在幼儿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将教学内容转换为一种游戏体验来共同分享和表达。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要求条件下,就逐渐形成了以游戏为依托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幼儿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游戏教学活动充满兴趣,将游戏的精神品质不断的融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和课程开展形式,在充分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基础上,能够给予幼儿更多的空间进行思考和想象,将游戏教学不断加以渗透和融合。

一、确立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幼儿游戏精神重塑和探索过程中,要想保证幼儿园游戏教学活动的高效率开展,就必须要重新回归儿童精神,充分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能够在发展基础上,一切从儿童出发,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实施过程中,始终都坚持以儿童的全面性发展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建立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重视儿童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培养,能够充分的调动和展现儿童自身的自然本性,将其爱游戏的想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创造和探寻到符合儿童成长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自由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能够逐渐的减小这种应试教育和功利性教育的影响,使得儿童教育真正的能够做到回归儿童本性,使得幼儿能够在自由游戏的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重新真正的体现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能够寻找游戏精神,将游戏精神和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融合,从而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使得幼儿课程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实施“原色教育”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渗透游戏教学精神,是一种应用价值较高的实践操作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在理念上对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认同,这样才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的实施原色教育。其实原色本义是红黄蓝三种颜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五颜六色的美丽图画,都是这三种基本颜色形成不同的组合所描绘出来的画面,因此应用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就是希望能够以幼儿本真的特点为教学基础条件,然后在幼儿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性教学活动,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始终以本真本色、底色和亮色的原色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幼儿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本色就是儿童自身的特点,底色就是教学目标,亮色就是儿童的成长发展需要,因此要想实现原色教育,就必须要以上述三点原色要求为基本目标来开展游戏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平等互动,让儿童的主体地位不断突出,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能够关注儿童的学习亮点,教师通过对儿童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和发扬,使得幼儿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能够重视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三、尊重游戏者,给予其自由扮演角色的空间

3.1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允许幼儿“幼稚”地扮演角色角色

游戏是虚构的,幼儿在玩游戏时都清楚知道“只是玩玩”“是假装的”,他们游戏时并不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生搬硬套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基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与建构。幼儿角色游戏有其心理基础,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这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来转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而不必通过顺应来进行平衡而受顺应的约束。幼儿园中,一名教师看到“医生”正往“病人”肚子上打针时,马上进行指导:“哪有医生往病人肚子上打针啊?打针应该打在屁股和胳膊上才对嘛!”暂且不论能否在肚子上面打针,因为角色游戏的目的不是让幼儿学习如何打针,而是让幼儿在扮演“医生”角色的过程中按照游戏角色与人交往合作、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进而体验成功和愉悦,所以教师在指导时不应过分关注幼儿具体的游戏行为,而应从游戏精神的角度出发鼓励幼儿自由地进行角色扮演。

3.2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自行制定游戏规则

角色游戏中幼儿遵循的游戏规则通常建立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譬如,小班幼儿尽管在小菜场游戏中并不清楚一棵蔬菜多少钱,买菜时也有可能忘记带钱,但是假装给钱的动作却是一直存在的,这就是潜在的游戏规则。维果茨基曾指出,即使在现象情境中,儿童的游戏也并非为所欲为,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则,因为如果没有规则以及儿童对待规则的特殊态度,就不会有游戏。幼儿的游戏规则不同于成人强加的规则,它由儿童自己制定,是一种内部的自我限制。幼儿制定的游戏规则由于缺乏成人式的理性思考,在成人看来也许是幼稚甚至可笑的,但却恰恰是应得到尊重和鼓励的,因为只有在玩属于自己的游戏时他们才是游戏真正的主人,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游戏体验。

3.3正确看待游戏冲突,放手让幼儿自主解决冲突

篇8

0 引言

幼儿园建筑光环境对幼儿认知的发展和幼儿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幼儿园建筑光环境设计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虽然部分原因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但是还是有一些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改善。出于对幼儿心理和生理的重要性,幼儿园建筑光环境现状急需得到改善。

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同一色彩在不同灯光下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再耀眼的色彩失去了光的照射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光环境,光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不仅对幼儿的生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在阳光充足的天气心情感到愉快。反之,在阴沉的天气会感到烦闷。幼儿园建筑光环境设计应从幼儿心理的角度给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视觉环境,尽量减少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视觉差异,让幼儿和保育人员尽快的适应。在这样的光环境中,舒缓幼儿焦躁、恐惧的心理感受,使其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活动。

1 幼儿室内光环境心理学研究

幼儿园建筑大多色彩单一,造型简单,难以给人独特新颖的感觉。大多数设计师能够考虑到幼儿生理与成年人的差异,但是却往往忽略幼儿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幼儿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向“社会人”转化的阶段,幼儿们对家庭及社会角色的扮演都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一些社会行为开始由好奇转变为产生参与的渴望。因此,需要创造满足幼儿这种心理活动转变的建筑环境空间,是他们形成对社会角色的初步认识。

1.1 幼儿心理特征综述

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

1)幼儿稳定性差,好动,需要通过环境的设计对幼儿的行为提供可靠的支撑和保障。

2)幼儿注意力相对不集中,好奇心较强,兴趣点转变较快,关注同一件事物的时间较短。

3)活动时喜欢靠近地面或墙面进行活动,从这一点更加展现出对环境的依赖。可以通过环境的趣味性设计来调整幼儿的行为活动。

4)幼儿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较差,不善于分辨和认识空间环境,因此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尤为重要。环境设计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

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与成年人不同,成人的活动及行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幼儿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差,因此空间环境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2 幼儿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

幼儿环境心理学是一门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建筑环境设计,涉及两个领域的学科。

幼儿园环境心理学主要考虑幼儿园建筑环境对幼儿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环境对幼儿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的影响。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七个方面。二是建筑环境对幼儿个性心理的发展的影响。包括能力、性格、气质、兴趣、需要以及动机。因此,在进行幼儿园建筑环境空间的设计时应同时满足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

1.2.1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存在于某一个环境中的人通常会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有三个因素组成,也就是情绪的三个维度:(1)环境中个体是兴奋状态还是趋于睡眠状态;(2)环境中个体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3)环境中个体对环境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建筑环境的研究以及评价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展开进行考虑。

对已幼儿园光环境来说,应将“环境中的个体是快乐还是不快乐“作为研究的主要维度,而将其他两个维度作为次要因素。换言之,就是研究幼儿园室内光环境与幼儿心理快乐与否的关系。

1.2.2 生态知觉理论基本理论

生态知觉理论认为:在任何环境中,只要视觉能够起一定的作用,那么人倾向于相信视觉反馈的信息,而不是相信触觉、听觉等其他感官反馈的信息 。幼儿同成年人一样,在视觉能够引起作用的环境中,他们会首先相信视觉所反馈的信息。光环境与视觉息息相关,我们应将幼儿的这一生理本能作为出发点,使幼儿获得更为准确的视觉信息,营造良好的光环境,进而进行各种活动,确保室内生活的安全和健康。

2 照度、光色及灯具的选择与幼儿主观感受的关系

国内的大部分幼儿园都只能算作是成人建筑空间的缩小版,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并没有结合幼儿的心理学进行研究,往往只是从规范出发,结合传统设计手法,进行单一的色彩,玩具的陈设,并没有综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看到建筑光环境的特殊性。

2.1 照度与幼儿主观感受

德国的相关标准规定,教室里桌面上的照明度要达到500 lx,阅读时的桌面照明度要达到3000 lx以上,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室里桌面的人工照度一般不超过300 lx,有的甚至不足100 lx。

在活动室顶部或侧面引入照度均匀的光线,能够提高儿童的专注力。研究人员曾通过一组照明改善前后的环境进行实验:对幼儿交往、食欲、身体条件、孤独感、自信心、脾气、焦虑感、整体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测试,进而得出结论:低照度使人觉得冷清、孤独;高照度的密闭空间让人感到不安、不自然。因此,适宜的照度对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2.2 光色与幼儿主观感受

幼儿园光环境的好坏,幼儿对它的感受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美国《时代》杂志曾报道ENFEL进行的一项研究。报道涉及473个儿童智商的测量,当儿童在光色为黄色、橙色房间里受试时,他们的智商提高12点;而在光色为白色的室内时,他们的智商降低14点。随后,他们对此做了一项分组研究,他把幼儿分为两组,让其中一组在光色为黄色、橙色的房间玩好看的积木,另一组在光色为淡蓝色的房间里玩耍。经过6个月的观察,前者的智商要比后者超过15点,18个月后超过25点,而且前者的“积极社会反应”(友好的语言、微笑)增加了53%,而“消极的反应”(恼怒、有敌意)下降了12%。

由此可见,光色效果对幼儿行为和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创造符合幼儿心理发展及认知能力自然规律的幼儿园建筑光环境对幼儿素质的全面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2.3 眩光与幼儿主观感受

眩光是造成许多幼儿健康问题甚至多种事故的“元凶”。眩光是一种视觉条件,这种条件的形成是由于亮度分布不适当,或亮度变化的幅度太大,或空间、时间上存在着极端的对比,以致引起不舒适或降低观察物体的能力。年纪较小的孩子需要的亮度低,教室里的光线应保证平衡,这样学生就不会由于不断调节导致视觉疲劳。所有物体的表面均被照亮。那么在幼儿园环境中,照明系统的设计更要考虑眩光带来的危害。具体应该从光源、灯具选择以及照明方式等方面进行控制。

2.4 灯具的选择与幼儿主观感受

当自然照度无法满足儿童的学习、生活需求时,就需要借助人工照明的辅助。照度的大小、均匀性与灯的种类、功率、数量和悬挂高度、角度等因素有关。灯具的选择由采用的建筑设计、光线反射值、空间的亮度比等决定。图1表明:间接型灯具直接照亮顶棚和上部的墙体,使之成为照亮下部空间的次光源。间接照明设计会创造出良好的均匀亮度。

幼儿园室内人工照明宜采用荧光灯,因为它接近于天然光线,发光效率高,比白炽灯热量低。但荧光灯长时间使用后有时可能出现嗡鸣、闪动、启动慢的现象,发光效率也有所降低,所以一般一年以上便需要更换。黑板灯的垂直照度要达到500 lx,照度均匀度不小于0.7,为满足此条件,一般在黑板的上前方需加40瓦荧光灯管两只。在进行灯光设计时还要避免眩光和反射,因此应选择高频荧光灯,且应配有保护灯罩、灯栅或在使用遮光或漫射材料,不得使用裸灯。

3 结语

人们常常错误的认为,幼儿阶段对孩子的成长不是很重要,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阶段,是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是人生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进行幼儿园设计时,应综合多方面、多学科的考虑。在进行幼儿园的光环境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协调。结合幼儿不同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创造出适合幼儿情感活动的光环境空间。希望本文能够在今后相关人员进行幼儿园建筑光环境设计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能够为幼儿设计出更适合他们心理活动的光环境空间。同时希望可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重视幼儿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JGJ39-87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S].

篇9

太谷县直机关第一幼儿园始建于1958年10月,是一所有著50多年悠久历史的晋中市市级示范幼儿园、晋中市一类一级幼儿园。多年来,我园以《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导,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结合本地和本园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开展民间游戏,形成了幼儿园的园本特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选准突破口,确立特色目标

民间游戏以其简洁有趣的民谣、多姿多彩的游戏形式、魅力无穷的游戏内容深深吸引着幼儿。其简单易学、成本低,不受场地、材料、人数和时间的限制,能培养幼儿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能使幼儿的身心愉悦,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园教师立足实际,合理有效地挖掘、利用民间游戏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园本课程,还幼儿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二、加强教科研,夯实特色基础

1.加强学习培训,更新教师观念

我园采用“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双管齐下的方法,在更新教师观念、拓展教师视野上下足功夫,帮助教师找到特色创建与自己工作之间的结合点,促使教师深入理解特色创建的教育意义。

2.改革评价制度,促进特色创建

教科研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部分,一所幼儿园要做出特色、做出亮点,打响名声、打造品牌很大程度上与教科研工作的质量有直接关系。我园采用教师“承包制”与“教研组长负责制”的创新型管理制度,权责明确,幼儿园提供专项工作经费与奖励资金,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认同感,有效促进了特色创建工作优化高效运转。

3.引入专家外援,为特色建设把关

特色创建伊始,我们积极寻求专家指导,在理论层次为我园特色建设把关,先后与太原师范学院康建琴教授、山西省幼儿教育中心课题负责人联系,从民间游戏的理论支撑到具体实施方面,得到专家的指导,为幼儿园今后的特色发展搭建了更高、更亮丽的展示平台。

三、探究阶梯化,促进特色创建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民间游戏素材

为了搜集到更多的民间游戏素材,我园教师集思广益,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各种游戏素材。

(1)向家长收集。我们分年龄段设计了民间游戏调查表,让每一位家长都参与调查,了解了家长对民间游戏的掌握状况,同时收集了一部分民间游戏的名称、玩法、规则等。

(2)利用网络、报刊。我们把刊登在报纸、杂志上的民间游戏记录下来,进一步研究学习,然后结合我园的实际,有针对性、有选择地“拿”来,为我院所用,大大缩减了工作量。

2.对民间游戏进行整理分类

首先,教师要对收集来的民间游戏进行筛选和改编,对于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且难度过大的游戏进行改编。其次,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搜集、整理并选择适合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民间游戏,制订各年龄段民间游戏的名称、玩法、规则。

适合大班的民间游戏有杏核游戏(砸杏核、弹杏核、抓杏核、杏核棋类游戏)、皮筋游戏、沙包游戏、绳子游戏、扑克游戏等。适合中班幼儿的民间游戏有翻绳游戏、弹杏核游戏、冰糕化了、跳格子游戏等。适合小班玩的民间游戏有丢手绢、挑棍、踩高跷、木头人、赶小猪等。适合托班幼儿玩的民间游戏顶锅盖、蹬腿比赛、我们都是木头人、玩沙包(沙包的各种玩法:抛接、扔、顶、两人合作玩、夹包跳等)、挑小棒等。

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这些民间游戏已成为我园的特色课程,并且被有目的、有计划地编入了园本课程中。

3.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1)在区角活动中开展民间游戏。我们利用每天下午一个小时的区域活动时间,每班专门开辟一个或两个民间游戏区域,如投放“翻绳”“七巧板”“砸杏核”“挑小棒”等民间游戏材料,让幼儿因时因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从而达到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目的。

(2)在户外活动中开展民间游戏。民间体育游戏很多,如跳橡皮筋、跳绳、踢毽子、跳房、踩高跷等。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户外游戏时间,组织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民间体育游戏,提高幼儿跑跳的能力。

总之,让民间游戏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不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需要和新的体验。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挖掘教育资源,打造幼儿园的办学特色,让幼儿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以盛.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95-96.

篇10

幼儿的天性就是爱玩耍,对于一切事物都是那么好奇,如果我们的课程参照小学的模式来执行,就会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的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丰富幼儿的生活,以游戏活动为主,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里健康的成长”,基于这一点,我觉得幼儿园课程应该要和游戏结合一起,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引发幼儿快乐的情绪并激发起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一、课堂教学与游戏结合,引发快乐学习

课堂是幼儿主要活动的地方,将课堂教学和游戏结合既符合幼儿心理,又能丰富课堂气氛。幼儿园的教学只有和游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中的快乐因子,利用游戏这个桥梁把教学内容连接起来,让幼儿在玩乐中内化掉知识。如果利用传统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幼儿会引起幼儿的抵触,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无法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所以在课堂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话无法激活课堂,只有将游戏和课堂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果。

例如语言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游戏引导幼儿进入教学内容中。在教学大班的《猴子捞月亮》这一课时我就进行“角色扮演”来进行学习。首先是利用多媒体观看视频故事内容,根据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故事情节进行“捞月亮”,用脸盆装了水,用手电筒进行照射,然后幼儿轮流扮演猴子,去体验捞月亮的感觉。在实际操作下,孩子们都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兴趣,非常想参与到游戏中。当孩子们带上猴子面具进行捞月亮的时候非常快乐,猴子可爱的形象贴近幼儿的世界,而且他们很好奇怎么捞月亮。当他们经过实践明白月亮是捞不到的时候,这种感知是非常深刻的。角色游戏除了这种类型,还有其他类似过家家的游戏,教师为幼儿设定医院、银行等实际生活中常见到场景来结合课程进行教学。

除了语言课堂可以与游戏结合,其他的学科也充满游戏内容,如美术课堂可以去做教室外“找秋天”的游戏,通过走出教室观察秋天的景象,然后进行绘画。数学课的情境游戏也很多,只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就可以创设出更多有趣的游戏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为幼儿创设快乐的课堂。

二、户外活动与游戏结合,激发自主参与

在幼儿园里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就是户外教学活动,但是出于安全考虑,许多幼儿园并没有真正实施户外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和户外活动相结合组织教学,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掌控幼儿安全,又能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安排户外游戏活动的时候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幼儿自主参与到活动中。

在户外活动课上我就经常组织幼儿进行各项比赛,而不是让他们自由活动,或者在课室里看电视。当教师有组织时就能使班级的凝聚力加强,从小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组织活动时,我会把幼儿分成两个小组来进行,如系鞋带的游戏、排队的游戏、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比赛赋予单调的游戏新的意义,幼儿的积极性被无限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也在提升。

将户外活动和游戏结合,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许多隐形的知识和经验,如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合作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游戏意味着合作,游戏是集体的活动,所以需要沟通、交流,游戏有时候会有输赢,幼儿就可以体验到成功和失败,这对于幼儿的心理成长有很好的帮助。在游戏中教师要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想法,体现游戏的价值和目的。组织游戏就是为了让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所以要鼓励幼儿勇敢的参与,同时要给予幼儿主导权,也要照顾个别幼儿的差异性,投入足够的耐心进行引导。

三、行为保教与游戏结合,形成寓教于乐

在幼儿园的课程中,除了要进行学科教育,行为习惯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如日常生活中的洗脸、洗手、大小便、午睡等,这些教育行为通常由保育老师进行。如果是以说教的形式进行的话,幼儿会出现不耐烦、记不住的现象,所以应该要将这些教育行为与游戏结合,以便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讲,游戏是最幸福的活动,他们好动、好玩、好奇,游戏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所以教师要重视游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提高游戏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

我在教学中就和保育老师共同设计了过家家的游戏,来训练幼儿的生活能力。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个布娃娃,然后让幼儿充当各种角色为娃娃穿衣、洗脸等,通过游戏实践掌握生活的技能。我们还创编各种儿歌,如洗手歌,把洗手的各个步骤用儿歌表达出来,让孩子在歌声中完成洗手动作,令幼儿感觉到原来洗手是一件高兴、好玩的事。这也是游戏和课程结合的意义,课程内容赋予游戏价值,而游戏又赋予课程内容活力。

由于幼儿园教学的特殊性,每个幼儿园都会配备一个保育教师,在教学中保育和教育要紧密配合才可以令保育行为具有教育性。所以利用游戏进行保教,不仅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还能丰富幼儿的幼儿园生活,令幼儿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幼儿在快乐地指引下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总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严谨地组织来赋予课堂活力,这样课程才能散发出它的芬芳。幼儿园是一个充满童趣和天真的地方,只有让教学游戏化,才能保护幼儿的童真,不让它淹没在枯燥的内容中。如数学复杂的逻辑思维往往让幼儿无所适从,但是游戏就有能力让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清晰,而且在玩乐中幼儿不仅在知识理解上得到满足,情绪也会得到满足,这样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根据幼儿园教学纲要精神,将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将会成为幼儿教学的主要模式,它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幼儿思维,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探索,引发快乐学习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努力探索各种有效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篇11

“幼儿园环境从广义的角度上理解,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从使用功能上分类,园内环境大致可以分为活动室、卧室、厕所、走廊等等。幼儿园的活动室是幼儿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日常的活动也都在活动室进行。一般幼儿园里,活动室也兼做餐厅使用。卧室是幼儿午休的场所。3-6岁的幼儿需要的午休睡眠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良好的午休质量可以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保证下午的活动质量。幼儿园里的厕所是幼儿必备的生活场所之一,其墙面环境的引导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走廊在园内环境中所占面积最多,但是往往被忽视。幼儿从一个活动区域到另一个活动区域,走廊起着连接和过渡的作用。

二、当前幼儿园墙面环境布置现状

本次调查运用实地观察的方式,调查两所幼儿园――实验幼儿园和龙凤祥幼儿园。

前者是浙江省一级幼儿园,是衢州市幼儿教育先进单位,后者只是一个普通民办幼儿园。这两个园所在墙面环境创设上有着较大的不同。

(一)墙面环境的物质基础

从理念上比较:实验幼儿园非常重视园内墙面环境的布置,园内有具体的环境布置规则和评分标准,并且每个月都会组织教师对环境进行整体的清洁和布置。龙凤祥幼儿园里对环境的布置并没有形成重视,墙面的布置已经有大半学期没有进行更换,部分装饰物快要脱落,并且已染上灰尘。

从色彩运用上比较:实验幼儿园色彩缤纷亮丽,大部分班级主题色彩鲜明,但少部分班级墙面颜色过于艳丽,显得空间拥挤狭小。龙凤祥幼儿园则相反,除了张贴个别幼儿喜爱的小动物以外,其余墙面留有大片的空白。

(二)墙面环境的教育引导

从创作形式上比较:实验幼儿园采用师幼共创的原则运用于部分区域(活动室、走廊)。在这些区域内张贴幼儿的绘画作品或剪纸作品等。龙凤祥幼儿园里的墙面创设以教师的作品为主,幼儿有一面墙作为作品展示区,悬挂幼儿的美术作品和工艺品。

从墙面主题上比较:实验幼儿园采用与主题教学相对应的墙面布置主题,比如“春天来了”,“过年了”,“秋天的农作物”等等。园内墙面布置评价要求中指出活动室的墙面布置应与本月教学主题相一致。龙凤祥幼儿园没有对墙面的主题提出要求和规定,幼儿园内各班活动室环境的布置也是以“童趣”为主要基调,用幼儿喜爱的各种卡通人物或小动物作为装饰。

三、幼儿园墙面环境与幼儿身心发展

通过实验幼儿园与龙凤祥幼儿园的对比观察发现,幼儿园的墙面环境创设对幼儿各方面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幼儿园里它是一种隐性课程的存在,如果教师能对它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意图的创设,使之转化为显性课程,那么墙面环境就能成为幼儿的“第三位教师”。

(一)墙面的创设形式

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形式有教师创设、师幼共同创设、幼儿独立创设等不同形式。不同的创设形式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教师单独创设墙面环境,虽然装饰美化的效果会更好,但是与幼儿参与程度就会减少,“墙面环境创设”就简单地被理解为“墙面布置”,教师也成了“装修工”,墙面成了教师们的作品展。所以这种教师单方面创设墙面环境的形式并不科学。

“师幼共创”是目前被认为是最具教育和效仿价值的创设形式。幼儿参与到墙面主题创设中来,设计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从而使墙面环境更具教育意义。在墙面环境创设时,幼儿需要明确主题、收集材料、准备制作材料,和同伴、老师一同分享交流合作。创设的过程,幼儿学习解决问题和主动创作,它使幼儿适应团队合作,激发荣誉感和自信心,发展幼儿搜集信息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墙面色彩的布置

色彩在墙面环境布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对色彩极为敏感,不同的主色调会影响幼儿身心的状态,这也是色彩的独特魅力。研究发现,色彩会对幼儿的生理、心理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色彩搭配的优劣,首先会对幼儿视觉审美产生影响,紧接着影响幼儿的生活学习效率。

在红、橙、黄、绿、蓝、紫、棕、黑、白、灰等10种颜色中,幼儿更多地偏爱红、黄、绿色,对黑、灰、棕色较少偏爱。表明幼儿普遍偏爱暖色调。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年龄为2―3岁的幼儿喜爱鲜艳明亮的颜色,尤其是对比明显的颜色,有部分幼儿对新鲜颜色的偏爱程度会持续整个幼儿阶段。因此,为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做设计时,应更多地使用明度高与纯度高的暖色彩。实验证明,让幼儿在不同颜色的环境中玩耍、游戏和学习。在淡蓝色、黄色、黄绿色和橙色的房间里,幼儿的智商比平时高,玩耍、做游戏时也更为机敏灵活;而在白色、黑色、褐色的房间里,幼儿的智商要比平时低一些,反应迟钝。科院心理所于2005年2月主持了一向持续了近10年的大规模儿童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在幼儿时期接受色彩教育的儿童与没有接受训练的幼儿相比,在主动认知事物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经过色彩教育的幼儿普遍具有认知事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这项研究对幼儿园墙面环境色彩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三)墙面布置后的教育引导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具有教育功能,不但体现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而且体现于布置结束后对幼儿的教育引导。所以,墙面环境创设结束后,并不是教育功能的结束,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引入与幼儿经验相关的墙面布置。

当然,“环境不只是用来实施课程的,它本身就是课程”。 环境创设不但是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准备。是儿童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所以除了使儿童参与环境创设外,还必须使环境与课程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布置内容和创设过程进行介绍和解读,加深幼儿对墙面的理解,充分发挥墙面的教育功能。

在实验幼儿园,小三班的墙面环境主题是“春天来了”。教师在创设这一主题时,先让幼儿动起手来撕纸做“柳条”,用红手印树上的“花”。幼儿在创设过程中积极主动,动手动脑。但是,在完成后,询问幼儿为什么在树上印花,幼儿却不知道如何回答。在创设结束后,教师在语言活动课《春天来了》中,向幼儿介绍了墙面布置的内容与春天的联系。幼儿回想动手的过程,在看到漂亮的墙面对春天这一季节的理解更加形象,对墙面环境更加关注。幼儿间相互讨论“这是我做的花!”“这是我印的蝴蝶!”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环境创设结束后,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