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3: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团队建设重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电力资源作为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源产业,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现阶段,电力企业首要的任务是在保障电力资源的正常供应的基础上提高服务的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力企业客服工作的现状进行阐述,浅析客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
关键词 ]电力企业;客服工作;团队建设
客户服务工作是指一种以客户为导向的综合服务体系,任何能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内容都属于客户服务的范围之内。客户服务工作是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纽带,它不仅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还是双方相互了解的重要手段。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客户服务团队和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使得企业与用户之间发生了脱节,从而限制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一、电力企业客户服务工作现状
电力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也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基础能源的建设。迄今为止,我国的电力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行业体系,但是在电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供电系统的创新和发展,却忽视了客户服务质量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发生脱节,不能快速的将用户反馈的信息上报到企业相关管理部门,从而影响了电力企业在用户中的形象。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工作发展时间尚短,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体系。大部分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工作还处于被动的服务状态,往往是当供电设施发生损坏,或者是在用户用电出现问题时,由用户向供电机构的客服进行反馈,然后供电机构的工作人员再到故障地点进行故障排除。一个问题的上报往往需要经过许多部门和环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工作效率大大的降低,还影响了用户的用电质量,使用户的满意度下降。而且被动的服务状态,只是解决用户所上报的问题,并没有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检查和维修,用户上报的问题大部分只是小范围的故障,在进行故障维修时,工作人员往往只是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忽视了故障产生的原因和其他的安全隐患,这样整个电力系统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稳定性。
二、客户服务团队的建设
客户服务部门不是企业的营利部门,因此,很多企业并不会在客服部门的运营和管理上投入过多的成本和精力。甚至在很多企业客服部门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而且客户服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上也有所欠缺,但是眼前的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利益是需要企业的决策者进行深入考量的,要想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加强客户服务团队的建设。
1.加强内部管理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服务观念的更新,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客户服务作为电力企业的服务窗口,更要严格的执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内部管理工作是企业规范自身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制定内部管理体系时,要按照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客户服务工作的运行情况,在原有的工作规范、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上进行修改和重新制定,从而客户服务工作的运行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起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
2.提高服务营销意识
首先是建立全员的服务营销意识,转变服务营销观念,以适应形势的变化。所谓观念的转变是指传统经营观念向现代经营观念转变。企业经营观念是其经营环境的反映,并且只有与环境相适应,才能引导企业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经营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客观上就要求树立起服务求市场,质量求效益和改革创新的观念,必须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手段,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核心的营销观念,而所有这些观念必须是全员的,仅靠电力营销岗位的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员意识都改变了,整个服务的流程在执行期间才不会遇到阻碍。其次是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把服务快捷、方便客户置于制定流程的首要位置,不但要建立起一套与服务过程相适应的流程体系,而且在规范的服务流程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参与到流程的过程管理中,提高流程运行的规范性。再次,要明确各部门在服务中的角色与职责,提高他们在营销服务中的主人翁意识,在进行故障检修时,确定第一负责人,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推诿、塞责情况的发生。真正形成以电力客户服务团队为龙头的服务体系。
3.构建学习型团队
无论是面向智能电网中的数据展开分析和工作,还是进一步提升主动客服的思想意识,都需要客户服务工作团队中的所有成员不断深入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专业素养,只有客户服务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才能真正提升电力组织的客户服务工作质量。学习型团队的建设,除了相关部门应当关注的团队自身专业素质,并且据此为整个团队提供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培训等以外,更为重要的在于为团队建设起开放的知识系统。从数据的角度看,知识系统的建立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到不同状况下应当做出的正常反应和处理方式,而从实际工作的角度看,如果能够为客服团队建立起一个内部的,实现自由和舒适沟通的环境,帮助其分享和发现存在于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对于进一步提升团队内部工作水平必然有着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充分鼓励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团队学习精神的塑造,并且进一步实现提升客户服务工作质量的最终目的。
4.构建闭环绩效管理
客户服务团队管理的根本是对于团队中每一个客服人员的管理,因此,在电力企业中,要想提高客服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绩效管理制度。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相对成熟,绩效考核系统的发展也趋于完善。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客户服务团队的绩效管理工作,还是依赖于被动的客户服务工作展开的,而对于主动客户服务,由于数据的引入一直未能真正深入到客服工作中去,因此给予主动客服的绩效环节也有所缺失。对于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加重主动客服工作的绩效权重,切实促进客服工作人员主动分析数据和发现问题的行为产生。应当关注的不仅仅包括客户服务工作人员是否在面对数据的时候实现了主动的分析,更在于客户服务人员是否能够主动分析出电力需求环境中的特征,甚至提出相应的关于电力供给网络发展趋势的建议。
三、结论
客户服务工作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代表,也是企业与用户相互了解的重要平台,因此,电力企业要对客户服务工作足够的重视,加快客户服务团队的建设,提高电力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使电力行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二、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点团队凭借自身优势,成长为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取得一定的育人成效,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保障机制不到位、考评办法欠完善是诸多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校在建立优质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方面,缺少社会优势资源和相对稳定资金的支持,困难较大。
重点团队的实践单位大多依靠指导老师和学生来联系落实,由于人生地不熟、双方合作关系建立的时间较短等现实原因,在实践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局限性和制约性较大,部分队员存在畏难情绪,难以长期扎根在基地,使重点团队的实践容易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保证社会实践的长效性。
(二)此外,在重点团队组建的初期,往往出现专业老师对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够的现象。
受经费有限等条件的限制,指导工作一般都是义务付出,没有报酬。暑假是高校老师们集中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会的充电期,难免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相冲突,加上缺乏相关鼓励机制的保障,使重点团队指导老师这一重要角色大都落在了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团委老师或辅导员身上,降低了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在重点团队的实践内容上应与时俱进,坚持多元化原则,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
在缺少完善有效的考评办法背景下,有些重点团队多年来坚持在基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育人活动固然很好,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与基地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但也容易出现思想松懈,安于现状,不愿意开辟新实践项目的情况。
三、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高校和社会对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
高校要加大对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与指导,建立活动体系,健全职能部门,提高经费支持力度,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要将对重点团队的扶持纳入到与大学生创业、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重点团队的数量和质量代表着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力,校团委要加强对重点团队的顶层设计,以提升暑期育人活动的整体层次,确保育人成效。社会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重点团队的实践活动,不要为短期的经济效益马首是瞻,要将支持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上,特别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创业团队、科研团队找到合适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育人工作形成合力。
(二)扎实推进各级重点团队的组建工作,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以学校、学院、社团、班级为单位,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在明确实践主题与活动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师生申报、组建各级重点团队,将专业素质好、思想觉悟高、有创意有干劲的优秀教师和学生选,明确其在团队中的角色与分工。要想办法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要引导学生具有广阔的视角,立足专业,关注民生国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实践内容。加强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将其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提高重点团队成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实践中锤炼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传播科技知识,倡导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
(三)扎实做好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的组织实施工作
1.明确重点团队自身的优越性
重点团队的活动效果是其它形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所不能比拟的。首先,重点团队拥有带队教师,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到现场指导。师生交流及时、沟通畅达,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相长,教师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其次,重点团队可得到相关部门在经费上的支持,可创造条件,依托学校、学院等力量联系实践地点,借助团队力量对活动进行内外宣传、有效分工,形成合力,发挥出团队的最大优势。多支重点团队可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同时推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会受到社会的持续关注和强烈反响。
2.着力加强重点团队的师资力量建设
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教师的具体指导是保证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参与意识、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决定了教师在指导重点团队开展活动的水平与效果。因此,学校要尽快制定、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提升社会实践参与度,积极发挥其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3.加强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重点团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的根据地,它为活动开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与地方共建等方式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为重点团队顺利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提供优质平台。高校可以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发挥重点团队项目的桥梁作用,将学校的科研力量与社会需要相结合,逐步提高基地的层次和转化能力,助基地建设实现双赢。
4.加强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化建设
在项目设计上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以发挥专业优势为立足点,突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重点团队要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在具体的项目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技术问题,开展社会调研等活动,以锻炼提升各种实践能力。
5.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要检验重点团队社会实践育人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通过这种标准客观量化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高校的重点团队实践成果多以社会实践报告来体现,但如何凭实践报告来判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度确实不易。在考评机制制定过程中,要多听取采纳重点团队实践基地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使评价体系更为全面,接地气。
大学生艺术团是在高等学校形成的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艺术团体。大学生艺术团是文化艺术团体,也是特别教育组织,是高等学校进行艺术教育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在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建设占据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建设对于提高艺术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作品的内涵与深度,保证艺术团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学生艺术团的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建设的难点,影响了艺术团思想政治建设的质量,对于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分析艺术团思想政治建设常见的难点,并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艺术团思想政治建设中的难点分析
1.大学生艺术团对思想政治建设认识不足,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高校中,大学生艺术团是高校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利用艺术团的组织形式进行活动,但是对于思想政治建设的认识不足,有的学校艺术团甚至没有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与精神境界的提高。大学生艺术团没有充分认识到德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阻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影响团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样,艺术团在活动中不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艺术团的健康发展。
2.大学生艺术团不重视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阻碍思想政治建设顺利进行。艺术团内部的学生干部是艺术团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是紧密联系教师与艺术团体的重要纽带。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关系着整个团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关系着大学生艺术团的思想政治建设。但是,在实践中,忽视了学生干部在艺术团工作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艺术团工作缺乏科学的领导,阻碍了大学生艺术团的思想政治建设。
3.大学生艺术团训练表演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作品缺乏深度。在艺术团的活动过程中,将艺术团的训练表演与思想政治建设分裂开来。学生的训练与表演只是简单的模仿,是没有灵魂的身体技能训练;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创造出的作品形式单一,主题模糊,缺乏符合大学生积极向上特点的作品;并且艺术团的作品不能体现时代的发展与要求,缺乏深度。
4.艺术团的思想政治建设缺乏充足的教师指导力量。大学生艺术团种类繁多,但是教师的配备不符合艺术团发展的需要,教师只能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内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教师跨专业的指导也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师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与艺术课程的学习,但是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成为艺术团团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师资队伍的不健全与教师力量的不充足,影响艺术团的训练与表演,不利于艺术团思想政治建设。
二、促进大学生艺术团思想政治建设的对策
1.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深度,保证大学生艺术团的正确发展方向,以符合时展的要求。大学生艺术团是高等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应该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建设在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与管理中的重要性,为艺术团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加强对艺术团的管理与控制,将大学生艺术团纳入共青团组织体系,促进艺术团组织的建设,为大学生艺术团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组织支持。
2.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学生干部思想教育,建设良好的管理
队伍
大学生艺术团的思想政治建设,在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自主创造精神、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大学生艺术团的干部思想教育,建设良好的管理队伍。学生干部素质与能力关系着整个艺术团的管理与发展,影响着高校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强大学艺术团学生干部的教育与培养,是艺术团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艺术团中,学生干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纽带。因此,艺术团学生干部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把握艺术团成员的训练状况与思想情绪,为艺术团科学管理提供基础,促进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此外,为保证艺术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要积极参与社会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加强思想政治
建设。
3.将艺术团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集合,在活动中促进思想政治建设
在高等学校艺术团的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就要将艺术团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活动中促进思想政治建设。学校要根据自身艺术团体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对于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要建立相应的报批制度,并且定期对艺术团的活动进行评价,评选优秀的艺术团。在艺术团活动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品要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体现时展要求,作品要有主题,有深度,能够反映当前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活动要坚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艺术团活动;并且在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完成以后,要自觉运用所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总结。
4.合理选配教师,促进艺术团思想政治建设
大学生艺术团是充满活力与热情的组织,但是艺术团的活动在其组织性质的影响下,会呈现盲目性特点,并且会造成活动的无序与呆板。所以,在艺术团的活动中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才能保证大学生艺术团管理的有效性,促进思想政治建设的顺利进行。首先,大学生艺术团要选用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对艺术团的作品创造与活动表演进行专业的指导,以提升大学生艺术团的专业水平。其次,要选用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对艺术团的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利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感染与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艺术团的思想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4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4-0067-04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多于2000年前后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本科层次的学校。升本后,学校办学要求、办学目标提高,学校从专科向本科转型,从单一学科的专门学校向多学科的本科院校转型,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快速发展,并于“十一五”期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即使实现了向本科教育的实质性转型,但其发展与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师资队伍的素质偏低、学历层次偏低、职称偏低、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还难以适应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要求,师资的不足导致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改革困难、教学研究成果较少,办学质量令人担忧。究其根源还在于学术团队少、研究力量不强,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难以汇集高水平人才。所以,创新团队建设是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 新建本科院校学术团队建设的价值
学术团队也就是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学术团队是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主力,也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保证。从近年高校获得国家或省级重大成果奖项目的完成人构成中可以看出,团队占了绝大多数,团队的教学科研优势正在逐步强化。实践证明,单靠传统的“单兵作战”的教学科研模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通过团队建设能够有效改变松散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整合教学力量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术团队能激励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学术创造力和工作效率,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还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利于新兴学科领域的开拓和学术创新。因此,教育部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把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新举措和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这就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由于办学积淀和办学层次的限制,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较少,还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所以,为更好地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通过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这是人事部门师资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和科研力量相对较弱,升本后既要适应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的要求,实现办学观念和学术组织的转型,又要保证在扩招情况下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其压力是相当大的。新建本科院校应较快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特别是提高占专任教师相当大比例的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大师”和教学名师,加强学科建设,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组建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这是其自身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捷径和有效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和提高办学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新建本科院校学术团队建设的特点
团队是人们为了共同的价值或目标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扶助的群体。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是指高校教师(或专业人员)为了追求和实现共同的学术价值或学术目标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扶助的学术群体,学术团队建设主要包括研究方向、研究项目、研究平台、教师(或专业人员)、信息资源和制度文化等结构要素。关于学术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不少学者认为是“组建”或“建设”而成,外在的条件支持、政策引导和行政指导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学术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发展往往取决于内在的力量。学者间的合作以及学术团体的自主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有自己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成长轨迹。科研人员自主抉择、自愿合作,才是组建团队的决定性力量\[2\]。
1 学术团队的主要特点。由于学术团队的自组织特性和自主性发展逻辑,高校学术团队和其他团队的构成和发展不同,他们是以教学和科研创新为主要任务,相对独立并追求自由发展。学术团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是达成共同的学术目标,追求学术和创造性,实现知识再生产;第二是灵活的组织方式,主要是“三圈层”的结构模式,由核心层的团队带头人、中圈层的学术骨干、外圈层的研究人员构成(如图1所示);第三是杰出的领衔人才,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发挥着导向和凝聚作用,可以说,没有领衔人才就没有团队;第四是良好的沟通渠道,由人流、物流、信息流构成流畅的网络流通体系,确保学术团队获得优势资源和支持;第五是有效的分工合作,形成合理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共同解决重大问题,提高团队研究实力;第六是自愿承担责任,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执行力。[KH2D]
[JZ][XCB1tif;S2]
[JZ][HT5"H][STHZ]图1学术团队的“三圈层”结构模式[ST][KH2]
2 新建本科院校学术团队的主要特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团队多为单一学科团队,团队规模不大,同质化严重,研究力量分散,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不强,主要精力是放在争取外部资源上,缺乏共同愿景和强烈的学术追求。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开始整合、组建、发展学术团队,利用团队的力量增强教学和科研实力。在办学实践中,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团队的形成以组织引导型为主。从团队的形成过程看,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的形成有组织引导型和自然生长型。组织引导型主要是由组织主导,以学科专业、课程或完成一定的任务为导向而成立的团队;自然生长型主要是由于教师们研究方向一致等原因而自然形成的团队。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团队主要是自然生长型。而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学术团队的建设基础和学术积累,往往根据学科建设、教学工作的需要来组建,由学校主导发展,加上新建本科院校资源有限,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行政力量组建团队,组织引导型的建设模式能获得较快和较理想的效果。
第二,选好选准团队带头人,优化团队人员构成。团队带头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团队的整体水平,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团队带头人应该是一个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的设计师和领导者。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是非科层组织,团队运行更多的是依靠专家的学术权威和人格魅力,而不是组织赋予的法定权力。因此,团队带头人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准选好。此外,团队的人员构成要力求结构合理、有发展潜力。团队不是其成员的职称、学位越高越好,要遵循教学、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合理组建并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团队资源的最大集成效益。
第三,强化成本意识,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团队的建设要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成本意识,加强团队经营,降低成本消耗,提高综合效益。团队要力争实现“1+1大于2”的增强效应,以比较小的投入实现较大的收益和回报,特别是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和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的目标。由于新建本科院校资源有限,所以,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必然的选择。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团队的建设应重点发展有学科基础和研究实力的优势团队,支持有地方特色和行业优势的团队,鼓励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开发性团队,找准重点发展、优先发展的方向,着力打造有发展潜力的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实现事半功倍的建设目标。
3 新建本科院校学术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基础薄弱,没有团队建设的经验可循,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从基层看,缺乏自主发展能力。从二级学院的领导到教师、研究人员,其团队建设的意识都比较薄弱,合作机制不畅,有时为了申报课题的需要,临时拼凑几个学科方向相近的人员组合成形式上的团队,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和研究,更缺乏明确的分工。团队是建设出来的,也是在学术发展中自然成长起来的,需要有合适的土壤和发展机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团队结构和发展目标,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
第二,从学校层面看,政策引导有待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升本的需要,加上规模扩大过快,在教师的配备、资源的整合上,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教学的需要,很少考虑团队建设的需要。人才队伍建设缺乏规划管理,没有发展目标,导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学科分散,随意性强,教师队伍缺乏核心和合理的结构,没有形成合力。另外,政策的指导性和引导不力,由于制度不健全,在学科建设、成果考核等方面对团队没有明确要求,客观上造成不重视团队建设的现实。
第三,从管理层面看,团队建设乏力,管理效益不高。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处于二线城市,所处地域不占优势,加上没有硕士、博士点,科研条件比较差,引进高层次人才比较困难。由于环境、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学术队伍不稳定,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情况比较严重,给学术团队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另外,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引进缺乏长远规划,盲目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造成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学科背景重复,没有为学术团队建设着想,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成为摆设,人才管理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 新建本科院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的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的建设有其特殊性,团队建设的机制和路径与老牌的重点大学应有所不同,不要盲目照搬照抄,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团队建设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学校、二级学院、团队三方联动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学术团队建设是一项强校工程,需要学校、学院和基层学术组织共同努力,合作发展。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制定团队建设的实施方案,组建同行专家评审委员会,遴选和推荐团队带头人等,定期研究团队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同时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进行政策引领。二级学院要负责规划组建团队,使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团队运行制度并组织实施,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强对团队的支持、资源配套及服务。二级学院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团队建设上来,帮助指导和支持团队的发展,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组建新的团队,帮助团队明确发展目标,并建立团队绩效评价体系,指导团队发展。团队自身建设是基础,也是团队实现自主发展的动力。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责、权、利的约定,通过奖惩激励制度、专利和产权制度以及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行为规范和工作分工等,对所有成员进行约束,保证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形象,团队的影响力主要在于团队带头人的能力、学术水平和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等。三方多管齐下就能实现整合资源的目标,集中力量建设重点团队,以重点团队带动其他团队发展,不断增强学术团队的发展实力和影响力。
(二) 建立良好的机制予以保障
制度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同样为学术团队建设提供了条件。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面对现实,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学术团队有较好的发展环境。重点要建立人才选拔、管理制度,建立团队发展、激励和保障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团队带头人的条件及团队建设的方向,公开选拔团队带头人并实行聘任制管理。在政治及经费待遇等政策上对团队给予倾斜,使想干事业的教师有用武之地,并根据团队带头人的责任给予相应的岗位津贴,制定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学校考核团队、团队带头人考核成员的逐级考核机制,完善团队绩效考评、团队行为激励与约束、团队成员贡献考评的评价与考核体系。绩效评价机制起着政策导向作用,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保证学术团队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在培训经费、工作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充分体现资源共享、整合与汇聚,把有限的力量集中用于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上,提高资源和设备的使用效益。
(三) 自主地选择适宜的团队建设模式
加强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与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团队的开放度。积极争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国际国内的大型学术会议及赴国内外交流访学等,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在团队内进行学术讨论和讲座、指导团队的科研工作等等。有效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有利资源,遵循科研创新活动的运行规律,实现学术团队健康成长和发展。实行校内与校外结合,积极寻求与重点大学、兄弟院校、科研机构或科技创新企业等合作,鼓励教师以科研项目等为载体与校外合作,组建校内外联合型的科研创新团队\[3\]。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让教学活动成为激发科研的重要基础,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并举,在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中推进学术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四) 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的管理
高效的学术团队必须注重团队建设,对团队进行有效管理。多数学术团队之所以不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在机制不健全,从而加大了管理难度。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团队内外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学术团队管理制度,为团队创造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还应建立和健全科研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规范团队运行过程\[4\]。其次,重视对科研团队的评估,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提高团队对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三是建立有效的团队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使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得到提升。第四是强调团队文化建设,创造支持团队建设的开放性的团队文化,树立集体价值观。高度重视科研团队成员的学缘关系,多学科多学缘的成员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创新。还要正确处理好团队内部的冲突,积极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冲突中强化团队精神。
(五) 特色是教学和创新科研团队的生命力所在
新建本科院校不具有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优势和发展实力,应该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先在某些重要学科专业和重点研究领域集中突破,以特色带动学校整体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首先要注重地方特色,以地方市场为导向,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为目标,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5\]。在学术团队中构建团队文化,营造以团结和谐为主旨的创新环境,加强沟通交流,增进团结,提升团队士气,增强凝聚力。其次,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学术团队的特色和贡献,宣传团队建设的典型和先进人物,增强团队成员的自豪感、归属感和发展的激情。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通过自身文化建设引领团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菊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创新团队的意义及措施\[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3):118-121
[2]万文涛,周丽华科研团队的生成条件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42-45
一、引言
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项目管理中,高校的项目团队具有很强的责任感,能够将项目管理的总体目标转变为可分配的各种具体子目标,从而高效的完成。
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成员具有多种不同的技能,如何将这些不同人的技能进行有效的重整组合,是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和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在项目管理中,高校的项目团队所产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将重点研究如何在项目管理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团队。
二、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在项目管理中,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贯穿整个项目过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将一个个项目组的成员组织成为一个分工明确、技术水平过硬的项目团队,从而让项目团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项目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随着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团队的工作形式。任何企业要想在今天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那它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在企业所开展的项目中,高效的团队建设不仅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在管理层面上有利于企业组织、管理具有不同技能的人员,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2.项目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项目成员创造力。项目团队建设在一定层面上为参与项目的成员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活动空间,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项目团队中的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项目中的不同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发挥每位员工的创造能力。项目团队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诱发他们为集体努力工作。
3.项目团队建设有利于提升项目团队工作绩效。项目团队是一个高度互动的群体,项目团队中的成员之间的合作、支持、沟通等表明他们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的程度。企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组建相应的项目团队;通过这些团队,简化各种组织结构。项目团队可以使领导和团队、团队之间及内部成员的关系变为合作关系,从而提升整个项目组的工作绩效。
三、项目管理中团队建设的主要方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其必须考虑如何建设一支高效率工作的项目团队。企业经营与项目团队建设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每一个项目团队从属于企业的发展需要,高效的项目团队建设能够很好的帮助企业去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1.搭建良好的项目团队建设交流平台。一个项目高质量的完成需要项目团队进行有效的交流。这种交流涉及到项目团队与所属企业、项目客户、团队自身的交流。高效的交流是项目团队建设中的重要方式。不同项目及成员要求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项目团队建设水平。
2.规范化管理项目团队建设。根据项目的不同要求,企业及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对不同的项目团队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使项目组的成员能够很好的履行相应的职责,从而提升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团队自身的定位、目标、准则等能够促使项目成员沿着既定的方向共同努力。
3.建立合理的项目团队激励体系。项目团队激励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有效的刺激项目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项目的完成质量。在项目团队建设过程中,适当的激励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激励可以激发项目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对项目团队的协作精神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4.加强项目团队自身文化建设。项目团队的文化能够有意无意影响每一位项目成员的言语和行为。良好的项目团队文化能够激励团队成员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促使整个项目团队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团队自身的竞争力。在项目团队建设中,必须加强团队自身的文化建设,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团队文化。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中,项目团队建设对于企业完成相关的既定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项目需要组建不同的项目团队,而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帮助这些项目团队及成员之间按照项目要求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文章对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项目管理中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方法。文章对项目团队建设、项目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分类号】R322-4
商洛职院成立于2005年8月,建院近11年来,解剖与组胚团队除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就团队建设也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离建设目标还相差甚远。笔者想借此文推动我院解剖与组胚团队建设,同时提升整个学院的建设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1、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意义
1.1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先导:一流的教学质量要具备以下7个要素:一流的教学团队;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流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一流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一流的教学管理机制。在这7个要素中,教学团队建设是先导。
1.2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3教学团队建设是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的载体
1.4教学团队建设是重点专业和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工程
1.5教学团队也是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的主要营造者。
2、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涵
2.1团队的结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5个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
2.2团队的方向建设:制订好团队专业方向建设(特色、先进性、持续性);团队方向的梯队建设(结构合理、方向明确);团队方向的水平建设(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团队方向的成果建设(团队方向的社会效益);团队方向的制度及管理建设(组织保证)。
2.3团队的水平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水平建设、学术水平建设和管理水平建设三个方面。
2.4团队的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知识传授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三个方面。
2.5团队的思想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意识、学术前沿意识、课程及学科发展意识、课程及学科建设意识、创新意识、成果意识等6个方面。
2.6团队建设内容间的相互关联:团队建设就是把团队思想建设、方向建设、结构建设、水平建设、能力建设等综合为一体的整体性建设。相互关联如下:在团队建设中,团队结构建设是基础,能力建设是保证,水平建设是目标,思想建设是动力之源,方向建设是前提,条件建设是物质保证,辐射作用是对团队建设的检验,管理建设是组织保证。
3、团队的建设目标:团队的建设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方式和方法科学,才能使团队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团队的结构建设:目标是结构合理;水平高;继承性好。
3.2团队的水平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出原创性的成果。
3.3团队的能力建设:目标是教学能力和质量高;抢抓机遇能力强;服务社会能力强。
3.4团队的思想建设:达到目标明确、意识强、思想理念先进、建设高效有序。
3.5团队的专业方向建设:目标是专业方向先进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3.6团队管理:目标是理念先进、管理科学,效率高。
3.7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目标是高质量的教学;一定水平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4、商洛职院解剖学与组胚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效果
4.1结构建设:(1)主要建设途径:三个途径走出去,三个途径请进来。三出即:送出去读硕士,送出去做短期进修学习,送出去参加省内的学术交流。三进即:把省内学成的优秀硕士引进来,把送出去学习的教师热情接进来,把省内专家学者请进来做学术交流。(2)主要措施:要有中长期科学的团队建设规划;要明确团队的发展及建设方向;要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要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术氛围;要建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3)实践效果
4.2团队的学术方向建设:(1)建设依据: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团队的知识积淀、技能特长、资源优势。(2)建设措施:科学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建立房屋、设备等资源分配机制。
4.3F队的水平建设:(1)主要依据;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课程建设能力和课程建设水平;提高学术水平和成果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2)主要措施:建立团队培养机制;建立奖惩机制;先过教学关,再过科研关。
4.4团队能力建设:(1)主要措施:建立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做好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及早熟悉和掌握教学技能;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拟建立科研课题组,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进展汇报,不断提高团队成员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2)主要效果:确保青年教师在工作三年内过好教学关;确保青年教师五年之内过好科研关;及早明确青年教师的团队定位;注重锻炼青年教师的管理能力。
4.5团队思想建设(1)主要措施:主要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使团队成员承担不同角色,增强课程建设及教研创新的使命感;通过教学实践过程,承担教学改革课题,撰写教研论文,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思想体系;拟通过科研课题的申请、项目实施、论文撰写、文献阅读,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研究思想体系。(2)主要成效:在解剖学与组胚学团队中发表教学论文者占86%;团队成员的科研意识得到了加强,科学思想和科研思想得到了提高。
5、关于解剖学与组胚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5.1加大资金投入,用于解剖与组胚实验室建设;商洛职院医护类专业学生占到总数的70%以上,解剖学及组胚学是医学基础课程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显得迫在眉睫,对于团体建设也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5.2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读硕士;学院应拿出一定的资金,形成激励机制,让年轻教师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同时对团队建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些建议要真正实施,必须有基础部和学院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
综上所述,笔者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进行了陈述。就5个主要内涵和建设目标作了介绍。重点以商洛职院解剖与组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就团队建设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效果,逐一详尽地加以说明。关于团队建设,我们教研室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和兄弟院校相比,我们还相差甚远,仍处在起步阶段,今后还需进一步探讨,认真组织实施,真正使教学团队达到建设的目标要求。
随着生产力要素特别是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的细分化和专业复合程度日益提高,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流动性不断增强。加强医院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发挥集成功能、培养梯次群体、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技术人才整体素质,对于推进胜利医院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二、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措施
1、强化医院管理,大力推进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1)构建高效技术人才团队。紧紧围绕新时期医院医疗、经营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因地制宜,因时而易,以“开放、整合、互补、合作、和谐、共进”的团队理念,构建合理高效的专业技术队伍。对关键技术岗位、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课题、技术改造项目等形成的各类技术人才团队,明确团队建设方向、目标和任务,完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有效发挥好团队功能,做精做强优势医院专业、带动突破弱势专业、择优发展交叉专业。选择重点领域、重点专业和重点技术,以专家人才领衔、骨干人才为主要支撑,组建跨单位、跨专业的技术人才团队,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和支持以解决技术难题、提升素质能力、实现自身目标等形式灵活多样的人才团队建设。
(2)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团队带头人是技术人才团队的核心,切实发挥好带头人作用,是建设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的关键。要发挥好带头人的团队领航作用,支持带头人按照团队建设目标任务,编制工作方案,落实运行机制,推进团队工作。要发挥好带头人的技术核心作用,团队技术创新活动以带头人为核心展开,带头人对团队技术创新工作的进度、标准、水平负责。要发挥好带头人的技术智囊作用,发挥带头人技术和经验优势,优先安排团队带头人参与科技规划评估、技术方案论证科研课题审定、技术成果评审等工作。要发挥好带头人的人梯作用,支持带头人依托人才团队,做导师、带高徒,对团队成员实施传帮带,大力培养优秀后备人才。要发挥好带头人的表率作用,弘扬带头人良好的职业精神、道德风范和奉献精神,教育和带动技术人才团队成员立足岗位健康成长。
(3)优化人才团队结构。根据医院专业技术队伍定位和目标任务要求,组建结构合理、高效的技术人才团队,是有效发挥团队功能的重要保证。要优化团队岗位设置,以带头人岗位为核心,以工作相互配合、技术相互支持、能力相互补充为目标,合理设置技术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岗位素质标准。要优化人员配置,注重年龄、知识结构梯次搭配,以胜任岗位工作为标准,以竞争择优为主要方式,实现以岗选人、按岗用人。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在重要领域、关键岗位实行“AB角”制度,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形成有效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要结合专业技术团队建设实际,对急需、紧缺人员可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严格归口管理,宁缺宁缺毋滥。
2、有效发挥团队功能,出优秀人才群体、出优秀创新成果、出优秀团队文化
(1)造就优秀人才群体。技术人才团队是广大科技人员历练成长的高效平台,是加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要充分信任和放手使用技术人才团队带头人,通过实践培养和锻炼,造就一批能够引领技术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要依托团队实践,提升中青年技术骨干人才的技术素质和创新实力,造就一批在技术创新发展中能够独挡一面的优秀骨干人才。要发挥技术人才团队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一对一”“多对一”传帮带,造就一大批具有过硬技术本领和团队精神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2)打造优秀创新成果。技术人才团队是我院创新的主力军,是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平台。要大力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储备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创造出一大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体现胜利医院实力、推进医院事业发展的优秀科技成果。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胜利医院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理论体系和工艺技术序列。要紧紧围绕本科室核心业务,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等的研发,形成一大批技术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经济效益佳的应用技术序列。要以解决现实技术难题为重点,形成一大批实用性强、应用效果好的医疗技术序列。
3、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专业技术队伍高效发展
(1)加强团队运行机制建设。规范落实专业技术队伍带头人负责制,带头人要对所承担的技术创新目标和任务负责,对团队建设水平和团队成员成才发展负责。健全内部学习交流机制,以拓宽视野、知识共享、塑造优势为目标,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素质能力。健全分工协作机制,将有效发挥个人特长与团队优势结合起来,打造团队技术和人才新优势。健全集体议事制度,完善议事规则,发扬团队民主,强化集体决策。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强化过程控制,提高团队人、财、物管理水平。
(2)加强绩效考核机制建设。确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方向,明确建设目标任务,规范权利义务关系,确保技术人才团队建设规范高效。加强对团队建设考核评价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技术人才团队主要考核整体业绩水平、团队建设水平等;对技术人才团队成员则主要考核工作绩效、技术素质能力提升情况等。完善考核评价程序和办法,采取团队建设评价与个人工作评价、阶段考核与年终考核、单位考核与同行专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估。
(3)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医院在适当时候组织开展“优秀技术人才团队”评选表彰活动。优秀技术人才团队成员可以竞聘高一级的专业技术岗位。支持技术人才团队参加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优秀技术人才团队成员到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加大团队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完善科研成果收益分享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相应奖励。
4、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技术人才团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键字:民办院校 教学团队 青年教师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的要求。教学团队建设成为高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这对我国民办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西安培华学院以创建校级精品课程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以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级精品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建设以来,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以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团队。
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1、注重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提高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在"校级教学名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合理配置教学团队人才资源,尊重和发挥教学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和智慧,使教学团队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结构形成最佳组合,营造最佳能力场,达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充分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教学团队带头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带动"一班人"研究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设计优秀课件和编写教材,创新实验和课程设计,集成优势,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有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快教学团队人才储备。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发挥传、帮、带机制,通过导师制、助教制、观摩课制等方法,帮助青年教师把好教学关,同时专门为青年教师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研究与交流,安排团队成员参加本课程教学研讨会。以学历提升、职称达标、"双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学习。学院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学习或攻读学位,并且每学期都安排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教师在线培训课程学习,让青年教师有机会接近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学习高等院校讲授本课程的先进经验,得到清华、南开等高校的教学名师在教学上的指点与帮助。
3、以教学团队目标建设为指引,进一步提高学院教学科研水平。近年来,学院以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和开展科研为目标,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为课程改革项目和科研工作服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省级、院级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强教育教学法研究,做到科研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造就一批教学品牌、学术品牌,推动名师、名校建设明确走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之路,实现内涵发展的目标。学院从课程建设乃至学科建设的长远需要考虑,让一些具备优秀品质和较好技能的具有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主讲工作,在教学中,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师生互动、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有效解决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减少的矛盾。同时学院有计划安排在职教师深入到公司参加实践锻炼,提高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二、发挥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作用
近年,通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益,主要表现在:
1、完成培养计划的三名青年教师,现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他们所主讲的课程在校内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主讲教师全部荣获校级优秀教师,成为教学骨干。按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自己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教学团队中教师年龄、学术、学缘结构日趋合理,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辅导教师1名。其中具有硕士学位4名,具有学士学位2名,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近50%。课程组从年龄分布看50岁以上2人,30~39岁3人,30岁以下1人,平均年龄35.8岁,梯度合理,发展潜力较大。
3、在注重校内教师培养的同时学院积极利用"外脑",引进高学历、高素质教师加入教学团队。每年邀请1~3名学者或企业家来课程组开展讲座;积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聘请2名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实训课程教学任务。
4、通过每学期举行教学团队建设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不断优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和建设思路。在教学改革中教师热情高涨、干劲十足,课程改革成效显著,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换代。
5、在教学团队中营造了以人为本、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间的信任、理解和尊重,形成了教学团队的科学合作与乐于奉献精神。
三、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团队的组建、融合、成长、成果的显现需要较长时间,要尊重教学团队的内部运行规律,在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急于求成,保证团队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二要正确处理好学院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学院应加强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和宏观管理,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资金投入等,为教学团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教学团队负责具体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详细明确的目标任务,鼓励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位成员内在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三要真正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既要"好看",还要"好吃",不能只是为组建而组建,搞形式主义。要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内涵建设,采取动态发展模式,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使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52-06
“十二五”伊始,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职业教育“双十提优工程”,计划通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创建10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和10所国家优质特色职业学校,构建适应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圆满完成“双十提优工程”,全面打造一支数量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带动全市职教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要内容。
一、实践困惑:
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四大“瓶颈”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南京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存在亟待突破的四大“瓶颈”。
(一)合理的教学梯队尚未建成
南京市教育系统所属职业学校现有专职教师3622名(不含人社部门和行业办学学校教师,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下同),教师队伍构成情况如下。
1.年龄结构不匹配。35岁以下教师1456名,占40.20%;36—50岁教师1675名,占46.25%;50岁以上教师491名,占13.55%。
2.职称结构不如意。无职称444人,占12.26%;初级职称721人,占19.91%;中级职称1384人,占38.20%;高级职称1072人,占29.60%;正高职称1人,占0.03%。
3.技能结构不理想。在3622名专职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2195名。在2195人中,无技能证书的341人,占15.53%;初级工65人,占2.96%;中级工183人,占8.34%;高级工567人,占25.83%;技师705人,占32.12%;高级技师334人,占15.22%。
由以上三张图可知: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类型结构还不够合理,高水平、专家型的领军教师严重不足;年轻教师队伍庞大,教育教学实践和智慧有待丰富;拥有“技师”以上证书(含“技师”)的教师不及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一半。如何加快建成以年轻教师为基础、中青年教师为中坚、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为核心、名优教师为领军的合理教师梯队是当前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难点。
(二)教师隐性知识共享不够
英籍匈牙利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语言、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指深植于教师内心,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在教育教学工作场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技能、教育机智、观念、情感与智慧等以及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而发生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知识。它是构成教师知识的重要基础,它需要通过教师之间不断地互动和交流以及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等过程实现共享。
目前,南京职教系统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还存在诸多障碍,这既有隐性知识固有特征、教师主体因素、隐性知识共享技术限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如多数学校按专业划分教研组(学科组),不同系(部)、专业缺乏制度化的有效的交流互动机制,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
(三)互助合作的职教文化氛围不浓
即使同一专业的教师,由于传统观念和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同伴互助的氛围还不够浓郁,文人相轻、猜疑妒忌、业务封锁等习气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互助合作的职教文化尚未真正形成。
(四)教学效益不能高效发挥
南京职业教育正处在加快转型发展、致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许多重大课题(项目)等待攻坚克难,这些课题(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单靠某个教师或某个学科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多专业、多层次的教师组成团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教学科研效益。然而,当前南京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系统设计: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框架
在正视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四大“瓶颈”的现实基础上,在人力资本理论等先进理念的指导下,经过认真学习和调研,2011年初,南京市教育局成立市级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专家组,研究制订了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一)明确建设目标,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指明方向
1.指导思想。积极贯彻全国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全市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师队伍机制创新为途径,以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立足南京职业学校实际,遵循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培养规律,把建设一支数量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作为“双十提优工程”重要内容,为加速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类技能型人才的可获得性、易获得性作出新贡献。
2.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建设40个“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20个公共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全市重点职业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加大对全市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公共基础课程的统筹规划和调整力度;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老中青教师相结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资源开发,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体提升全市职业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制订遴选标准,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选好对象”
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专家组制订了《南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南京市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标准》两个规范性文件,对团队组成人员、团队带头人、团队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让有志竞聘的团队有据可依,让团队遴选和建设工作有章可循。这里对《南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作简要介绍。详见表1。
(三)完善保障机制,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保驾护航
1.组织领导。该项目由市教育局潘东标副局长分管,市教育局职社处牵头组织实施,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具体落实。
2.经费投入。坚持“以奖代拨”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市教育局设立1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经费只用于立项团队教师的培养和教研活动。对立项的试点团队采取市、校共建的方式,根据项目实施需要由市教育局给予相应的启动经费,学校同比安排相应经费;项目实施后,经团队、学校申请,通过专家组评估验收,对达到建设标准的优秀教学团队给予一次性奖励。
3.校企合作。市教育局创造条件推动全市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保障职业学校所需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保障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保障校企双方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评价体系。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评价机制,通过细化指标和调整权重来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的达成,注重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总结工作,积极探索行业企业评价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形成行政部门、专家和行业企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行为跟进: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
1.组织申报。2011年,市教育局下发《南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南京市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标准》,要求各校对照标准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向市教育局一次性申报全校规划建设的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
2.严格选拔。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根据申报材料,2012年分两批共遴选出60个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其中专业课教学团队47个,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13个。
3.开通专题网页。2012年8月,建成并开通南京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专题网页(http://),及时介绍各团队建设资讯,分享建设经验和成果。
4.组织团队负责人研训。2012年6月,市教育局组织首批立项的30个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到浙江大学参加高级研修班第一模块学习培训。2012年8月,组织第二批立项的30个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到东南大学参加高级研修培训。2012年12月,组织全市60个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在南京浦口大吉训练基地、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金陵中专)、南京高等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京高职校)分两个阶段举行高级研修班第二模块的培训。
浦口培训首次引进企业培训师为团队负责人开展了如何提升团队建设执行力的专题培训,学员们在互动式的培训过程中,加深了对高效团队的理解;金陵中专的培训采用了特色课程、师资团队建设介绍以及沙龙活动的形式,引发了团队负责人对团队建设及专业课程开发的深入思考;南京高职校举行的团队展示活动则独具匠心地提出了“团队·船·航行”的主题,告诉各团队负责人必须通过弘扬团队的正气、凝聚力,重视青年教师力量,重视营造互助合作的职教文化,锻造出一支真正优秀的团队,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
5.召开工作推进会。2013年3月,在南京女子中等专业学校召开全市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由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分享团队建设经验。南京高职校李燕老师给大家介绍了该校电子商务团队建设工作;金陵中专的苏娅、汪晴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该校语文团队和信息技术团队在个人规划、搭建平台、团队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
6.加强中期检查和过程管理。按照建设方案,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批准立项建设后第二年进行中期检查,第三年进行总结验收。2013年11月至12月,市职教教研室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利用新一轮教学视导契机,做好各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中期检查和深度推进工作。
四、效果反思: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效及思考
(一)效果: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成绩斐然
南京市教育局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努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全市职业教育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大幅提高。
1.优秀教学团队在夺取全省技能大赛金牌“七连冠”中功勋卓著。在2013年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市夺得90枚金牌、111枚银牌、93枚铜牌,金牌总数再次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七连冠”目标。全市60个优秀教学团队为夺取“七连冠”立下了汗马功劳。团队成员夺得金牌27枚(其中12人是一等奖第一名)、银牌20枚、铜牌31枚,团队辅导的学生几乎包揽了我市学生组奖牌。
2.优秀教学团队成员在省信息化大赛、“两课”评比中摘金夺银。自2012年开展团队建设以来,团队成员共获得省信息化大赛一等奖8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3个,获得国赛一等奖4个,获得省“两课”评比大赛示范课34节、研究课37节,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
3.综合高中教学团队助推南京对口单招实现历史性突破。2013年对口单招考试,本科上线人数505人,全省排名第五。江宁中等专业学校、浦口中等专业学校、高淳中等专业学校、溧水中等专业学校的综合高中教学团队(综合高中·中高职衔接教学团队)狠抓综合高中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对口单招教学管理与技能训练规范要求,为对口单招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实习与就业指导教学团队精心打造实习就业民心工程。在南京市职业教育实习与就业指导教学团队组织引领下,2013年,南京成功举办第十届全市中职人才交流会,将“南京市中职人才交流会”这一公益性品牌打造成一个充分展示全市职业教育办学成果的平台,促进了全市职业学校与429家驻宁合作企业(含世界五百强企业20多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推进了“订单式”培养,发挥了职业教育在“保民生、促就业”中的应有作用。近三年,全市职校毕业生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94%,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都保持在97%以上。
5.优秀教学团队带动全市品牌、特色专业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7月,全市职业学校共有35个专业被确认为省级品牌专业、17个专业被确认为省级特色专业,在全省遥遥领先。在5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中,有36个专业为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所在专业。优秀教学团队有力带动了全市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
6.优秀教学团队在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立交桥中肩负重任。优秀教学团队在加速构建南京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13年9月,南京已经开展了中高职“3+3”、中职与普通本科“3+4”、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模式,搭建了职校学生成长成才的立交桥。优秀教学团队相关专业在其中肩负重任。以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为例,南京高职校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团队,金陵中专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数字媒体技术教学团队,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团队等承担了相关分段培养专业中职阶段的培养重任。
(二)反思:开创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境界
为进一步实现成才学生、成长教师、强劲企业、强盛南京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优秀教学团队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南京职业教育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1.进一步提高对“教师是职业学校最主要的资源”观点的认识。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看作资源,而且是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可以带来丰厚回报的特殊资源。就职业学校而言,教师毫无疑问是最主要、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资源。
当前,南京职教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由第一次教育现代化阶段向第二次教育现代化阶段跨越,即由注重教育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阶段跨越。各级教育管理者及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教师的价值,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的价值,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资是职业学校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要把重视学校物质基础建设的目光及时切换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上,在具体实践中,要把工作重点和教育资源向师资队伍建设倾斜。
2.进一步创新教师队伍“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必须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经营管理好这笔资源,让这笔资源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南京市教育局计划利用3年时间投入1500万元(各校配套投入除外,实际截至2013年12月,已投入1635万元)重点打造60个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的做法,是教师队伍“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之举,开了个好头。但这只是开头,今后在加强优秀教学团队成员师德水平、专业技能水平、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且60个团队成员只占全市职教系统3622名专业教师的一小部分,怎样以点带面,覆盖和带动全体教师,还有许多创新之举需要我们去探索。
3.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和机制。南京市教育局在《关于开展南京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中,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作出了明确规定。随着团队建设向纵深发展,保障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如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的渠道和政策(2013年1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已正式出台《关于落实职业学校聘用教师经费政策和中等职业学校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对职校引进兼职教师给予了政策支持);不断优化职业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使教师配备能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将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Excellent Teaching Faculty Construction in
Nanj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Hong & WANG You-yue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33-02
2014年6月23日,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鼓励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规划为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民办本科高校能否顺应形势需要适时转型发展,将会极大地影响其生存和发展。从定义上来看,应用技术型高校是指职业教育系列中从事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层次教育的高等院校,不同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系列的完善。很多民办本科高校在建立之初,虽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专业实施了应用型课程的教改,但如何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打造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团队,促进专业快速、稳步转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转型中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转型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需要。民办高校在转型中定位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的公办本科高校,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学历教育相融合,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可见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将是校企合作。要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到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等方面,都需要依靠在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共同协作。因此,如何适应这种根本性要求的改变,构建以在校教师和企业从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迫在眉睫。
2.适应各专业知识综合性发展趋势的需要。随着国内国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日新月异,各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特性越来越明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种综合化趋势使得各专业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专业应用性研究方面,都离不开与其他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因此,组建以专业知识综合性应用为核心的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多元化教学团队,是适应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3.锻炼和培养高水平实践教师队伍。民办高校中由于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和激励机制,很难产生实践型的“教学大师”以及合作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氛围,而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正是民办高校转型的重要条件。通过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重点将热心实践教学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带头人进行培养,或以他们为核心,组成实践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等构成的教学团队,联合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实践教学团队带头人,又可以形成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带动整个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民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团队大多仍以传统的学术科研为建设目标,成员中缺乏可以开展高水平实践教学的教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符。一方面因为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时间不长,在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团队方面更是经验不足,大部分教学团队模仿重点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式,由教授牵头,带领某一专业的青年教师做科研,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此来推动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基本没有帮助。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型教师工资待遇方面往往不如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甚至会因为要花较多的精力在开展实践教学上,影响职称的评定,因此教师也不愿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团队建设效果较差。
2.民办高校的教学团队虽然具备了教学团队的基本表征,但却缺乏教学团队运作的内涵,合作开展教学改革的基础较差。对于民办高校普通教学团队而言,能得到的资源投入非常有限,导致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等难以开展;加上学校扩招之后教学基础设施紧张,教学团队通常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和设备。大家上完课就各自回家,教学团队成员都“单兵作战”,缺乏协作的意识和经验交流,教学改革更多的只能是“个体化”模式,得不到来自团队其他教师经验和智慧的支持,更缺乏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使教学团队建设活动难以深入,流于形式。
3.团队规模和结构不合理。教学团队只有拥有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的成员队伍,才能达到团队内部的有效沟通和信息整合,便于团队管理和成员知识技能的互补,取得团队发展的最大合力。但在民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对团队规模、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的差异性要求考虑不足,有的高校认为团队成员优秀的人越多越好,把整个学院或整个教研室的专业教师都拉入教学团队,没有考虑到教学团队合理的团队规模和专业方面的互补性;有的民办高校教学团队为了提高教学团队申报过程中的成功率,往往会以学术影响大、知名度高的专家为核心或牵头进行申报,对其年龄方面的考虑较少,影响了教学团队建设的效果和质量。
三、民办高校转型中教学团队的建设措施
1.结合学校转型发展,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目标。要建设适应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教学团队,首先要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团队建设就成功了一半。我们依据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将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确定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培养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优化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强化专业应用性为重点而协同配合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围绕这个建设目标,民办高校转型中可将教学团队分为偏理论型的教学团队、偏实践型的教学团队等不同类型,既各有侧重,又可以相互支持和促进。一方面继续提高原有的理论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抓紧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发展“校企结合模式”的教学团队。民办高校在转型中既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上又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打造“校企结合的模式”的教学团队,是适应学校转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建立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和领域学习交流、接受培训的长效机制,选派教学团队成员到企业挂职锻炼、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开发,让教师了解生产流程,熟悉岗位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进而改变教师队伍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等参加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加强企业与校内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可以实现团队成员间的知识互补,为民办高校注入了新的办学理念和师资管理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成功转型。
3.建设具有“应用性”特色的教学团队。民办高校在“校企结合模式”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组织校内外教师共同加强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研究,突出团队“应用性”的特征。教学团队可围绕专业实践课,调整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团队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开展对实践课教学方法的研究。由于实践性教学以动手操作练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其方法主要包括示范模仿法、案例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仿真培训等,所以教师要更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传授,重视技能操作,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成员选择方面,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团队建设重点,邀请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共同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实训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开阔的视野。要实现高质量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并且团队内部达到有效地交流、协商,成员数量不宜过多,人数在10人左右,而且要求团队成员不仅具备宽阔的视野和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要对其他成员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适应专业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展现知识“融合”的魅力。民办{校可以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加强原有教学团队的优化整合,组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积极营造内外开放的学术生态环境。
5.加大教学团队建设投入。首先,要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保障,为开展教学改革、交流和研究等给予条件支持,适当增加对实践教学仪器、教材、实验室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增加对教学团队运行所需的经费支持力度。其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要有赖于学校各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而且有赖于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因此,需要高校在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选择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教学团队能够吸收到合适的教师成员,实现成员结构和教学资源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3.
关键词 我国 高校 创新团队 综述 评价
创新团队建设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务院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批准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从而面向全国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中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1999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宣布实施“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对每年遴选出的创新研究群体给予重点资助;2004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对以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顺利召开,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使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得以确立。主席在会议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高校创新团队概念界定
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创新团队”一词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认可,学术界百家争鸣。但是究其共性而言,学者们普遍依赖于企业管理中的“团队”概念,将其引荐到科研管理领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其中,陈春花教授曾结合卡曾巴赫的团队思想,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界定比较概括和形象。“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群体。”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其他方面对创新团队的概念给予补充和说明。孙和义认为“高校创新团队是以学术问题为纽带,立足科学前沿,围绕国家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的核心队伍。”罗徽认为“高校创新团队即以学术研究中心、课题和项目组等为代表的,为实现某个科研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凝聚力的正式群体。”还有学者从创新团队的职能角度出发对创新团队的概念加以界定。他们认为高校创新团队是为了创新而组建的团队,该团队的主要功能和任务是 “创新”,而团队则是创新的组织保证。
二、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必要性研究
在我国,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性研究尚处于探索时期,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国内众多学者提倡加强对创新团队的基础作用、理论意义进行研究,旨在吸引社会各界对创新团队建设的广泛关注。结合我国高校领域的研究现状,学者们将高校创新团队的基础性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整合高校科技资源、提升整体科技创新实力、培养创新人才;满足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科研灵感,启迪创新思维,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支撑学科发展、促进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生、营造良好氛围以促进学者快速、健康成长等等。
三、高校创新团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现状研究
学者们通过调研和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整体趋势是好的,但是,由于创新团队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尚未体系化以及经验性借鉴不足等,导致了高校创新团队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其共性问题表现为团队组建目标不明确、团队内部缺乏学科交叉、团队管理制度不科学;团队学科带头人匮乏、忽视团队文化建设;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与他人特别是不同学科人员合作研究存在着顾虑,导致跨学科、跨学院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或科研群体难以有效运作;团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二)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中的制约瓶颈,我国许多学者在学科交叉、目标定位、价值选择、文化环境培育、组织结构选择、团队带头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学科之间应加强优势互补,注重专业融合,不断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相关经验;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良好的团队精神需要有协作精神、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作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渊博的学识、谦逊、知人善任等基本素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在创新团队建设别注重强调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观念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根据高校的特殊情况,关键应是制度文化与人际环境的建设。
四、高校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研究
创新团队的组建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是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我国有些学者对创新团队的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了研究思考,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色的创新团队模式。李静在借鉴国外著名高校创新团队组织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对创新团队模式给予了界定,并结合我国高校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将“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发展力量”作为我国新型高校创新团队组织模式的层级构成。还有学者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宜采取矩阵式组织模式,不应拘泥于单一学科或单一院系”,并提出将“聘任机制、职务晋升、内部管理、团队考核”列为高校创新团队管理模式的重点内容。还有学者特别强调了高校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正在“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学习型组织模式转化”。
五、其它方面研究
此外,国内还有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科研创新团体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断拓展研究视野,使其更加多元化。洪晓军将组织再造理论应用于高校研究,分析了创新团队的一元性结构及其弊端,提出将二元性学术组织作为高校学术组织再造的理想目标;万锋锋等人则主要针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资源配置范式进行研究,通过配置范式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将主观条件量化为立体模型,以此作为“选拔和评价团队成员资源、需求和个性的基础”;曾卫明通过序参量―协同力的分析,揭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系统演化的过程规律,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提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自组织演化策略;李海波等运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对高校科研团队评价模型进行评价;陈春花等提出DSRT即分布式科研团队概念,对DSRT的一些基本特征与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基于DSRT重点研究了它的动态协调沟通策略;刘慧敏等学者分析了我国高校虚拟科研团队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信任和冲突及其对于知识共享的影响效果,以及它们在虚拟科研团队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从信任和冲突的角度,提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促进知识共享的一系列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春花,杨映珊.基于团队运作模式的科研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4):80.
[2]孙和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优秀创新团队.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2):28-29.
[3]罗徽.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策略初探.科技管理研究.2008(6):407.
[4]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高效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194-195.
[5]曾卫明,吴雷.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2):40.
[6]张经强.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7(3):35.
[7]赵恒平,黄雪.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08(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