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高中教育培训

初高中教育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1 08:33: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高中教育培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高中教育培训

篇1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5-04

一、引言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变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抓好广大一线教师的培训是保证这次改革成功的关键性工作。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过程中,笔者对所在省的高中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研,发现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输入和输出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监察理论(Monitoring Theory)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理论是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acquisition and learning)理论、监察理论、自然习得顺序(the natural order)假说、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假说和情感过滤(affective filter)假说等五大基本假说,其中可理解性输入是这一模式的核心。

本文拟主要结合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克拉申输入假说、Swain的输出假设、中介语理论和教师纠错性反馈理论,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输入和输出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达到提高高中英语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顺应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输入输出问题

高中英语一般每周开设5节课,在一些外国语学校中每周开设7节。与高中新课程标准配套的新教材已相继出版发行并投入使用。就英语学科而言,有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外研社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北师大版新课标高中英语等等。教师普遍反映:在笔者所在省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比较适合沿海和大城市英语教育较为发达、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内地三线城市和农村学校来说,该教材结构不够合理、课文生词多、难度较大,对师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要求高,不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另外,该教材也与四川目前的高考有些脱节。为应对高考,许多学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高中一、二年级快速地把高中三年的课程上完,高三则进行复习,一边用汉语讲解语法和高考要点,一边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广泛而大量的考试,力求高考考点无一遗漏。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加上学生人数众多(一般为70~90人/班),教师往往会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授课,教师的讲授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有学者研究发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往往占用了70%甚至90%的课堂时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而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赵晓红,1998)。课堂教学语言,除少数重点中学和外国语学校的重点班外,一般是一半英语、一半汉语。即使是重点中学和外国语学校的重点班,语法以及词与词的辨析等较难的内容,一般也用汉语讲解。此种情况一是因为学生英语理解能力有限,二是教师英语表达能力有限。每个班每周一般有一次英语早读,一次英语晚自习辅导。但即使是早读和晚自习辅导这样本应由学生自己支配,获得有效输入的时间也常常被教师占用来补课、考试或讲解试题答案。至于其他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电影欣赏等,除极少数外国语学校外,几乎为零。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克拉申的理想输入,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要有足够的量的要求显然很难实现;新课标所提倡和要求的任务型教学、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型学习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由于缺乏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学习者没有受到推动,没有确实感受到有提高和发展自己目的语的需求,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应付考试便成了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

篇2

2.采取规范化管理措施,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为加强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的规范化管理,嵊州市出台了“点单培训、就近设点、集中师资、确保质量”的措施,在抓好技能培训的同时,文化课培训做到培训中抓质量,考试前抓考核,考试中抓考风,发证时抓规范。凡学业档案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成年居民发给成人初中或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自2009年至今,嵊州市累计培训“双证制”学员6987名,其中4487名已达到规定学分,技能证书和初高中证书获取率均达到100%。

二、嵊州市成人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目前嵊州市大的乡镇(街道)有10多万人口,一般的也有4万人口左右,可大部分成人学校正式编制只设1名校长,其他都是兼职教师。同时,好多成校校长刚刚从普教过来,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专业知识短缺。

2.农村成人教育办学条件较差。大多数乡镇成校校长办公地点在中心学校,没有独门独院的校舍,除一两个主干专业外,其他多数专业的实训设备非常缺乏,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有极个别成校办学硬件奇缺,原来所获得的等级“桂冠”正在逐渐“退化”。

3.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教材跟不上。许多工种没有现成的培训教材,特别是缺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乡土教材”;有的教材不符合培训要求,内容陈旧老化,不符合短期培训的特点;教学内容与技能鉴定相脱节,教的与考的不一样,技能鉴定合格率不高。

4.职工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企业没有把职业资格证书与工资待遇挂钩,有的企业以生产任务重为由,不安排职工参加培训。有的农民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想学习;有的担心自己文化程度低学不到东西,甚至出现培训要发误工补贴的现象。

5.农村成人教育办学不平衡。从实地调研分析看,嵊州市22所乡镇级成校开展工作的实绩相差较大。好的成校常年办班,形式多样,搞得红红火火;差的成校按兵不动,得过且过,冷冷清清;一些成校培训项目单一,各类成人教育没有全面铺开。

三、嵊州市进一步推进成人教育发展的对策

1.积极扶持乡镇成校标准化建设。嵊州市22个乡镇(街道、开发区)要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全市特别是山区乡镇成校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成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每年争取有3个及以上的成校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农村劳动力培训总数比例必须达到30%以上。

2.切实培育社区教育示范学校。积极扶持嵊州市社区学院提档升级,争创省级示范学校;22个乡镇(街道、开发区)都要建立名副其实的社区教育中心,全部行政村(居委会)开展社区教育面要达到全覆盖;不断完善市、乡镇、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确保年常住人口受教育培训比例达25%以上。

3.积极争创新型农民素质培训基地。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乡镇级成校“创先争优”。着重在提高校长学历、培养“双师型”教师、扩大校舍面积、改善办学条件、开辟培训基地、加大政府投入、举办各类培训等方面不断努力。各项指标均达到省里规定,争取每年有1-2所成校成为省示范基地。

4.着力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对未能继续升学、农村户籍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6个月及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努力争取达到“三个100%”:初中未升高中的要达到100%的培训,高中未升大学的要达到100%的培训,这两类人经培训就业率达到100%。每年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人数要在300名以上。

篇3

生源是学校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近年来,学校不断拓展招生渠道。一是坚持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招生。学校采取入校宣传策略,走进初中、高中毕业班为学生讲解学校办学、就业优势以及技工院校优惠政策等,将升不了高中、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吸引到校。二是开展青年求职人员招生。利用地市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学校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品牌优势,将渴望有一技之长的求职青年吸引到校,使其能学有所成、学有所得。三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根据河南省相关招生政策,学校尝试招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已取得中级工、高级工等级证书的学生,分别开设为期一年的高级工和预备技师班,提高其就业实力。四是将部分培训对象纳入学制教育。多元招生渠道,使学校年均招生在1500人以上,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积极扩展培训对象

篇4

社会的发展,城市劳动力的稀缺,迫使一些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里,外来务工人员大规模进入城市大约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他们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批发与零售等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不可否认这些人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主要从事城市中相对脏、苦、累、险的工作,收入较低,生活清苦又加上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很弱,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

一、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现状的特点

(一)以初高中文化的青年为主。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中16- 30岁的占到百分之六十多,平均年龄仅有2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五十,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二十,这表明大部分的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水平。对照国务院研究室对全国农民工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比较轻, 是农村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

(二)劳动力的来源主要以西南部为主。在我市的外来劳动力归属地研究发现,百分之八十多的务工人员来自外省,四川、云南、安徽、河南等省的劳动力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多,而且这个比例在逐年提高。

(三)工作单位和岗位相对不稳定。这些务工人员在一个地方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平均一个季度到半年换一次工作,工作流动相对较大。

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是对劳动者进行的从事某种职业有关的技能或知识的教育培训,能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竞争能力。职业教育的三个特征, 即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因而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主要涉及到劳动者、雇佣劳动者的企业、对劳动者实施教育培训的机构以及政府的管理部门。这几方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 对职业教育培训的认识也就有所不同。

(一)企业的认识。以我院开展职业培训和再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大多数企业主管部分已经认识到了知识的巨大力量,也积极的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岗位培训,但是实际上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说企业请到专门的教师去培训员工,但是员工思想不重视,因此使得培训形同虚设,走形式,过过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的管理体制,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来量化培训结果,只有将培训结果反映到工作中,才能体现培训的价值。

(二)员工的认识。务工人员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有70%的人愿意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或培训。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 有60%的人接受岗位职业培训是为了提升岗位职业技能, 另有15%的人感到目前不适应所在岗位技能要求而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只有15%的人是为了转岗而学习。也就是说, 85%的人对目前从事的职业是满意的或者是认可的, 还想通过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以适应这个岗位或更好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但也有一部分人只是为了形式而去参加培训。记得在2012年,去一家化工企业上课,主要是将他们企业的原理及流程知识化,让员工知道他们各自负责的工艺的作用及要求,课程我经过精心准备过,而且去过实地考察过,课程讲的津津有味,可是听课效果很一般。我想主要是他们思想上不重视,觉得自己只要干好自己手头活就好了,危机意识很淡薄。

(三)政府的态度。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应对企业转型、职工素质提高的需要,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学历、技能并抓。政府也为各年龄段的务工人员提供了相应政策鼓励他们去学习,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培训,让有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更多的职业教育,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各级政府对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都很重视,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 而且对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的工作从总体上做出安排,按照国家创建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安居乐业为目标, 突出重点, 发挥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协调作用。比如我市进行继续再教育者,可以减免继续教育学费5000元,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再深造的积极性。

三、职业培训的类型

目前社会和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大多数短期培训,当然企业员工接受的教育培训大多数是免费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收入低的劳动者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可以使用工企业获得高水平的劳动力。

(一)职业院校或者技工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正符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学历要求,实行教学实习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国家体制几十年的发展,职业院校或技工学校已形成初中高级培训并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遍及机械、电子、航空、电力、石油、冶金、铁路、计算机等近30个部门和系统,全国职业或技工院校也多达几百所,这位务工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篇5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广校在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有效提高了江苏省农业技术和管理队伍素质。本世纪以来,随着高中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少,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生源锐减,在招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促使自身要转向寻找出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农业呈现后继乏人的现象;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从事农业成人教育的农广校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外在因素和自身发展促使农广校功能定位必须转变,由以前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为主转向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由以前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为主转向培养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主。2013年7月,江苏省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要求,出台了贯彻意见,进一步明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的功能定位。

二、争取支持,稳定农广校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江苏省高度重视省农广校地位和作用。2008年省农广校独立运行,增挂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省农委明确江苏省农广校主管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具体负责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实施、效能考核等。省农委分管领导任校长,设常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各地在开展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定性中,坚持“三个不变”,即农广校由农业部门主管的管理体制不变,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不变,全额拨款经费渠道不变,坚决避免撤并划转农广校机构、随意处置教学资产资源等情况发生,稳定农广校办学机构。实行有效的职权统一,上下形成一盘棋,对稳定巩固农广校体系和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省有1所省级校(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13所市级分校(9个增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71所县级分校(53个增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

篇6

专家预测,到2015年,国内教育培训业将达到6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在中国教育培训市场“遍地黄金”的背后乱象丛生:培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虚假广告泛滥、培训人员鱼龙混杂、携款逃跑事件时有发生、行业诚信度下降……

“当前中国教育培训业的发展不均衡,优质品牌寥寥无几,大量的培训机构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战略目标。”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教授表示。

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培训市场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培训业乱象丛生

各种培训机构可谓是“多如牛毛”,ABC外语培训学校、金世纪教育、博瑞教育……在北京南三环一段不到600米的路程,十余家教育培训机构比肩而立。“初高中生名师一对一辅导”、“英语速成”、“会计证考试培训”、“100%推荐就业”……形形的培训课程让人眼花缭乱。一幅广告宣传语更是醒目:“今天,你培训了吗?”

有调查显示,目前超过半数的城市家庭,孩子每月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上;44.29%的家庭每月用于养育子女方面的费用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平均每个孩子月消费额的大约30%用于教育培训。粗略计算,中小学培训市场的前景高达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

据悉,中国教育培训领域最早起步于公办高校剩余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发掘。改革开放以来,肇始于出国潮、学历热、考试热等市场需求情势之下,很多公办高等院校从培养公费出国语言类能力入手,开始了中国教育培训的起始阶段。很多中国知名高等院校成立的教育学院,以及后来规模越来越大的各级网络学院,通过各种垄断的学历颁发等手段进行各种配套培训课程,也是公办教育资源涉足教育培训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短暂政策空间,使得很多社会机构都热衷于兴办各种类型的学校,其核心业务就是以职业技能短期培训为主。但随着政府政策的逐步调整,这些学校最终拆分归口于各级政府统一管理。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重新恢复的出国留学热潮,催生了一些私立教育培训集团,它们改变了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利益格局,并最终推动了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管理标准、教学标准和服务标准的提升。

随着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急速增长。民营资本广泛进入,外资培训机构不断“攻城略地”,一方面,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不少领军企业,但另一方面,种种乱象应运而生:诚信度不足,水平良莠不齐,监管难言有效,恶性竞争加剧,倒闭卷款事件时有发生……

盲目扩张

“什么职业最热,相关的培训班便会闻风而动。”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火爆起来。考证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需求。不过,资格认证考试名目繁多、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的现象相当严重。

据悉,我国每年有近1亿人参加各种培训,但近八成仍是工作技能方面的中低层次培训。其中,每年有近1000万人参加会计、烹调、美容美发等培训,有近500万人参加英语培训。中低层次培训仍然是市场主流。

“随着我国产业转移升级、行业分工细化步伐的加快,职业技能培训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张志坤同时表示,“职业技能培训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随着教育培训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细化,市场则进一步细分为学前教育、课外辅导、网络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英语培训等方面。比如英语,如今已细化为商务英语、口译、英语教辅、托福、雅思和考研英语培训等多个分支。再比如青少年课外辅导课程,也已细分为中小学课外辅导、重要考试培训、高考复读、个人素质化培训。

据一些机构统计,目前国内少儿培训市场规模超过300亿人次,并且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IT培训、英语培训、管理培训和少儿教育已成为目前培训教育业的支柱。目前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已达到5万家之多;预计在未来的五六年中,婴幼儿教育市场将达到上千亿的规模。

在市场的巨大诱惑下,每家培训机构都在跃跃欲试,各种培训名目随之而来。

为了抢占市场的先机,各家课外辅导机构都在名校集中、交通便利、临近小区的地方设立分校,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近年来教育培训业呈现集团化发展趋势。继2006年国内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教育集团在海外成功上市之后,国内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效仿:2010年,安博教育(微博)集团、环球雅思、学大教育相继融资并在海外上市。

投中集团分析师万格称,“在公办教育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民办教育培训成为一种趋势。他们追求规模的扩张,就容易产生师资和教育质量难以达到同质化的问题。融资进入可能给教育机构带来盈利等方面的压力,因为光就师资来讲,这不是一个短期内能迅速扩张和成长的。”

产业化之争

如今,“教育产业化”已在各地官员的口中喊得震天响,一些地方也已搞得如火如荼。然而,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表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教育要产业化。他认为该问题作为学术研讨是可以的,但是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应避免用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更不能把发展教育作为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

篇7

回顾年,是学校收获颇丰的一年。学校硬件环境的改善,人员思想的相对稳定,经营状况的进一步好转,看到这些明显的进步,使我对学校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同时对各位同事寄予厚望,希望年大家能够团结的更加紧密,人人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为外语,为我们的团队集体,为个人的事业理想,一起奋斗,努力。

总结年工作,有以下几点:

一、宣传力度到位,学校品牌知名度提高,成为许昌家喻户晓的外语教育机构。

年我们的广告投放量是25万元,在各个高中大学校园,以及公交候车厅,包括广场,火车站,做了户外广告,引发各种宣传册几万份,许昌各大网络平台,通过图片链接以及友情链接,花了不少钱,也取得了相应的宣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引进网络营销人才,开设了富有创意的纯电子商务招生模式。我们成功的总结了以前全面撒网的业务方式,逐步转向正规的,富有创意和纯电子商务的招生模式。(有位电子商务高人说过:未来十年,如果企业没有实现电子商务,他将无商可务)通过我们咨询人员的耐心记录数据,我们明确了我们的招生业务的模式的合作平台或者公司。确定了依照网络推广为主的的业务方向。当然未来要以更丰富的方式,通过策划或者某些优势,让人对外语的网络形象上更加得体,可信。

目前,学校经过两年的运营,已成为许昌知名度较高的一家外语教育机构,并在社会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二、经营状况好转,学校财务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篇8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实现有序转移的重大障碍

劳动力的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越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越小,转移的稳定度越高,相反,劳动力素质越差,可供选择的就业空间越窄,转移难度越大,稳定度也越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依然高达87.8%。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程度占31.1%,初中程度占49.3%,高中程度占9.7%,中专程度占2%,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5%。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

据互助县劳动就业局的监测统计,2003年劳务输出人数达95018人,占其劳动力总人数的51.27%。劳务输出人数比重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我们调研中发现,同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一样,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剩余劳动力文化科学技能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才却很缺乏,因而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互助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素质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中文化甚少,初中、小学文化居多,文盲、半文盲比重大。这些剩余劳动力中的很多人由于文化素质低,既难以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又难以接受国民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现今农村大多数地方仍停留在建国以来传统的耕作模式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

从我们课题组的调研统计资料来看,互助县外出打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绝大多数(87.33%),这就决定外出人员只从事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种(如从事建筑业的外出打工者占43.38%)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只求能干活,难求合理的报酬(月收入300元以下占54.77%)。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转移出去后又回流到农村。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从业人员素质低将会影响到劳务输出的总量和务工收入。据我们调查结果表明,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年收入为9226元,比无技术的外出打工的高出2787元。可见,专业化、技能型外出人员不仅就业稳定性好,而且收入相对较高。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曾出现过高速度,但是现阶段由于各地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景气,机构改制和人员的裁减,使得一部分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又回流到农村。从深层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适应转移的要求所致。

3. 出外打工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加之劳务输出无序分散,自发性强,上当被骗现象时有发生。没有法律的保障造成与用人单位的不平等性,工资讨要受到一定困难,给待外出者造成了恐惧心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在获得劳动报酬上,有的工种实行计时工资,有的为计件工资。在建筑工地做杂工的工资一般在每月1000元左右,有一定技术的每月1500元。而大部分工地每月只预付农民500元到700元,有的每月只预付100元,有的按工作量支付工资的50%到70%。工头们多向工人承诺,剩余的工资到年底一并发给,好让农民工有“一大笔过年费”。可是到了年底,工头们又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拖欠工资,致使许多农民工到了要回家过年的时候,手里握着欠条无处拿钱,空等一场。更有甚者,有的人白干几年,一分钱拿不回来。还有的在劳动中致病、伤残、死亡,由于没有法律合同保障,老板不闻不问。

二、加强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村实现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作用

在农村剩余劳动转移过程中,职业教育能够发挥其重要功能。因为“具有技艺的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比为有技艺的人要大,而技艺必须通过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 20世纪8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或进人本地乡镇企业)务工,主要以“体力型”输出为主,但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为主迅速向“技能型”为主转变。越来越多地方出于适应非农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要求对劳动力进行全面的培训。这种现实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接受更多的教育与培训有着强烈的要求和愿望,他们特别希望在转移之前就能接受到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一是希望可以降低转移成本,因为转移到城镇后,日常开支会相应提高,而且流动的盲目性也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二是希望加强转移的方向性和就业的针对性。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后,可能的话,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资格证书,不仅可以提高求职的能力,而且还将树立就业的自信。

但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目前的情况下,除了切实贯彻实施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基本国策,消除新文盲外,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建构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是当务之急。

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内容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建设要多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职业岗位需要,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教育与培训的内容以职业标准为导向。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国务院前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职业学校则属于‘订单教育’,除了向学生教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大量的是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主要是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指导。

2. 职业(就业)指导培训。即职业道德、劳动保护、安全生产、职业选择等,提高求学者的心理素质和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为他们在新环境下生存、创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这种培训主要由各级政府,尤其是剩余劳动力输出地政府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来开展。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

三、加强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1. 加大培训的资金投入,加大政府对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覆盖范围,把更多的农民和农民子女纳入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中去。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现实国情决定了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连农村自身的基础教育问题都难以解决,乡政府和村组织哪里还有钱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呢?尽管我国现阶段己经决定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主要由县级政府负责,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格局基本没有变,乡级财政承担不起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局面很难保证不会在县级政府重演,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也很难落实到位。因此,必须改革农村教育投资体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教育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加强政府统筹,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同步推进“普九”与普及初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普及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普九”的任务十分艰巨,教育的重心仍在初中和小学,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条件和能力接受高中阶段以上教育。他们在完成小学或初中学业后,只带着一般的语文和数、理、化知识回到农村,直接进入生产或工作岗位。所以,西部农村提高劳动者素质,绝不可忽视对他们的职业教育。要结合西部各地方的经济发展特点,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强职、普结合,在大力“普九”中普及初等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要调整办学结构,适度降低教育重心,主动面向不准备升学的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办学;进一步灵活办学形式,校内、校外结合,岗前、岗位结合,既可举办初二分流后的职高预科班,也可举办初、高中一贯制职业教育班,还可举办不同方式的职业技术培训,教会一、两项或几项实用技术,使学生初步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3. 加强职业教育,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是国家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促进青年劳动者就业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项新型培训就业制度。《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劳动力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的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从取的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和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应该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人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转移就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招收农村劳动力,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面向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每年有许多名的初、高中毕业生不能进人高中阶段或大学继续学习,他们以自然劳动力的形式直接进入社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劳动。他们中的大多数己经或准备从事二、三产业的职业。按照劳动预备制度中“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他们在从业前应得到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为此,要狠抓初、高中毕业生的培训工作,为他们向第二、三产业的有效转移做好充分准备。要大力开展初三年级学生的职业培训工作,实施早期分流。

篇9

1.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截止2009年,桦甸市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共有42个,年培训能力达到58090人,其中职业培训32090人,在这些职业培训人员中有26000人属于参加科技培训的人员,还不能算为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培训范畴,而中等职业教育培训1900人。在以上培训机构中除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及其它主要培训在职职工的机构外,一般都招收初中毕业没有升入高中的学生,在年龄上控制比较严格、门槛也比较高、学习方式都是寄宿制,覆盖面不广,不适合成年农民职业教育培训。

在就业率方面,凡是受到专门职业教育的学员就业率一般都在80%以上,但就业稳定性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学员在校学习的职业技能达不到较高水平;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没有把自己所学到的技能水平与所从事岗位放在一个水平线上衡量。如桦甸市职教中心,每年分配大量学生到各大企业工作,但绝大部分学生干不几天就全回来了,不是说工种不好、劳动强度大,就是说工资低、待遇低。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形式、内容和力度,都远远不能与“三农”工作的要求相适应,与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表现为: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都很重视,但重点多放在乡村道路、水利设施、产业扶助、村容整洁等直观效应上,而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培养新型农民这一重要内容都没有摆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在工作安排、人员组成、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明显偏弱。

2.2运行机制不顺畅从横向层面来看,涉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部门很多,出现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连通的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具体来讲:培训活动的组织难度大。一方面是乡镇不愿费力费时费资去组织,另一方面,农民踊跃参加者甚少,有些人很难从经验和传统中解放出来,不愿接受培训,还有些感到自己年纪大了,何必搞什么培训;培训手段难以创新。农民习惯“三分看书,七分学样”的方法学习新技术,而大部分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形式基本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形式和内容单一,效果不佳;另外,培训的制度难以坚持。

2.3财政资金严重不足桦甸市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民教育培训任务非常大,然而,财政安排的农民教育专项经费几乎没有,导致工作难开展。目前,县、乡两级还没有相对固定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主渠道,也没有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

2.4培训成效难体现在现行体制下,由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选项、资金、师资、教材、场地等要素无法统筹安排,共享利用,导致培训方式单调,培训内容不系统、不深入、难持续,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有相当一部分培训项目尽管投入了许多人力、财力、物力,但都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5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5.1农民教育培训缺乏产业支撑尽管现在重视产业建设,并要求做大做强,但在产业方面大户不多,专业合作组织也不多。目前,聚集在我市五大特色产业上的劳动力的比例还不是很高,产业发展与农民教育培训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当前的农民培训在工作形势上轰轰烈烈,但农民群众得实惠和收到实际效果较差。

2.5.2农民教育培训缺乏部门联动各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在不同的阶段和季节都开展了一些培训,但不系统,不经常,加之劳动力外出较多,在家接受培训的大部分是年龄较大的留守人员。目前,在我市区域内除民办培训机构外,主要职业教育培训集中在农业、教育、卫生和劳动社会保障等四个部门,当前四部门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既有重复,又有交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四部门的培训目标大多还不够明确,职责也不够具体。全市县乡涉农职业教育培训的部门有8个左右,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所致,这些部门的培训目标也还不够明确,职责也不够细化。

2.5.3农民教育培训缺乏资金保障中央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很多,但地方对农民教育培训却没有较大突破,基本没有什么投入。由于地方农民职业教育设施投入上的欠缺,导致现有真正培训农民的主体在硬件建设上严重滞后,软件建设也不能完全适应客观需求。各部门的项目资金中包含有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经费,如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扶贫开发、土地出让金、农村教育经费等,但这些经费要么没有全部用在农民教育上,要么就是被全部挪作他用。

2.5.4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当前,除一些涉农大、中院校按照国家规划和要求,开展了一些农民培训工作,但所占比重较小。从当前农村实际状况和农民实际要求来看,广大农民普遍接受就地就近培训,而市、乡两级的师资力量相对是比较薄弱的,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出现培训教师讲的群众听不进去,想听的又听不到,想学的又没人教的现象。

3.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的建议

3.1调整优化教育培训专业根据农民致富需要,面向“三农”增设新专业,强化特色专业,使设置的培训专业更贴近生产实际,而且在培训内容上必须做到超前性、先进性、实用性的有机结合。

3.2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农民致富靠的是实用技术,农民职业教育要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必须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以培训为主的原则,积极开展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科技致富骨干、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等为主要对象和以“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和服务活动。突破单一的课堂面授模式,把课堂教学、现场实习、典型示范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农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对专业技能的讲授,也要力求与生产实践、就业相衔接。

篇10

近年来,单县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扎实推进,培养了大批农机管理、农机驾驶操作和农机维修人员,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至2012年底,全县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近2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机管理人员230人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9500人次,培训农机操作、维修人员8600人次。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各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农机技术培训的现状

单县地处中原腹地,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人口123.4万,辖22个乡镇办事处,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浮龙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126元。全县拥有各类拖拉机20627台、联合收获机2620台、农用运输车8余万辆。长期以来,单县农机培训主要承担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驾驶员的培训,农机具操作手的培训,承担着全县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单县农机教育培训机构主要以县农机校为主,为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现有教职工20名、其中教员5名、教练员3名。人均月工资1806元。现有教学、办公建筑面积890平方米,教练车及配套农机具(包括拖拉机、播种机、各种犁)10台(套),2000平方米的教练场地,办公用房355平方米,学员宿舍120平方米,教学设备(示教板、模型等)22件。

从现有的农机化从业人员队伍情况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驾驶员、农机维修人员占有较大比重,年龄以20-40岁居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仅为初高中毕业。

2.农机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培训生源减少是主要问题

《道路交通法》出台后,原来由农机部门受托管理的农用运输车、三轮车交由交警部门管理,农机部门没有管理权、培训权。对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来说生源严重不足,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制约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2.2农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

相当一部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在购置农机后,认为自己只从事农田作业,不上道路,季节性强,机具大部分时间闲置在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不办理驾驶执照。有的在农忙季节,无视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或违章载人,或人货混载,无牌无证行驶,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2.3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县农机校属事业单位,经费预算属70%差额拨款,县财政不拨办公事业经费。又取消收取培训费,农机教育培训无力。多年来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挂图等,严重制约了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

2.4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继续教育机会较少,没有充足时间来进行教学研究和学习再提高。不能及时更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影响了教师安心搞好农机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不愿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看不到教学培训工作的美好前景。

上述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农机培训工作的进行,影响广大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机培训教育工作的发展,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克服矛盾,解决问题,就必须逐一予以解决。

3.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新的形势对农机培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机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意识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农机培训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3.1提高服务大农业的意识

一是农机培训教育部门要树立坚定的为大农业服务,为广大农机户服务的信念,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这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为农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二是要明确认识农机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以及安全驾驶操作知识,只有通过组织广大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进行学习培训,才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农村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清醒地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培训的必然联系。加强对机手的专业教育培训,他们就会懂得必要的机械常识,就能掌握娴熟的驾驶操作技术,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就会增强,安全意识就会增强,就会避免事故的发生,从源头上起到预防作用,就会为农机安全生产,为农村的稳定做出贡献。

3.2农机化学校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资源,开展农机行业技术工人技能培训,合格后颁发农业部《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劳务输出部门中介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务合同,使他们逐步走上致富新路。二是连接企业和农民,提供信息中介。农机教育培训机构与农机户及农机用户有着密切联系。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向广大农民推荐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而企业也恰恰需要一个直接面向用户的宣传平台。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完全可以连接企业和农民,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做到企业、农民、培训机构利益共赢。

3.3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培训水平

一是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贴近社会,跟上当今科技发展的步伐。同时采用现代化电教学,重视直观教学。另外,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同时要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二是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培训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学习进修,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来提高教师素质,使其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优秀人才。三是改善办学条件。主动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学提供保障。同时还要支持农机培训机构采取联合办学,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促进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3.4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依托,扩大农机培训人数

近几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入民心,农民购机积极性日趋高涨,农机户数量与日俱增。但是新机手水平低、技术差、经验少、事故率高。这为农机培训提供了机遇,就要求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紧紧跟上,加强对这部分新生力量的技术培训,使之以高水平、高素质为农业生产服务。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15-1

1 农业从业人员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从业人员发生分化,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日趋明显,据统计和调查,目前江苏省农业劳动力总数850万人左右,除了兼业农民(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8%)外,职业农民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2%。职业农民中,生产型(种养大户、专业户、农业企业工人等)占73%,经营管理型(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占11%,服务型(畜禽防疫员、植保防治员、农机手、沼气工等)占16%。分析农业从业人员队伍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优质农业劳动力总量相对不足

兼业农民对农业不够重视,投入不足、管理不精心、产出不在乎,影响土地的产出率。职业农民以农业为主以农业为生,关注农业重视农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但优质的职业农民队伍总量依然偏小,只占农业劳动力的40%左右,规模经营的面积不到耕地面积的一半。

1.2 整体素质偏低

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很低,大部分在初中以下。科技素质不高,2010年全省持有农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农业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农民仅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3%。

1.3 结构不尽合理

从事传统产业(种植、养殖业)的较多,规模较小,从事产品加工、流通以及农业服务业的较少。

1.4 流失较为严重

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后基本都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的都是老年人、中年以上妇女及体弱多病者,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十分明显,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优质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并存。

2 加强现代职业农民培养的建议

针对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2006年起省委省政府启动农民培训工程,并列入“十一五”新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23.44万人,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较快地被农民采纳应用,确保了粮食产量的八连增;农民创业培训53.8万人,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步伐的加快,对农业劳动者特别是职业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有涉农专业职业教育证书或专业资格证书的现代职业农民比例要达到35%,而2010年这个比例仅为4.3%,现状与目标差距很大,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快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2.1 加大涉农学历教育

要为农业发展培养长期依靠的核心骨干力量,必须通过系统的涉农学历教育。目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享受免学费政策。应充分利用这项政策,发挥农业部门自身优势,壮大办学规模。在大专及以上涉农学历教育方面,吸收借鉴浙江省对就读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免收学费的经验做法,建立符合省情的涉农中专及以上学历免费教育的制度。

2.2 扩大培训规模

目前全省农业劳动力总数850万左右,按每年转移25万人推算,到2020年全省农业劳动力总数600万左右,持证农民比例占35%,总数要达到210万人。2010年全省持证农民为35万人左右,今后10年要培养175万人,每年18万人左右。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增加年培训人数,加快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2.3 创新培训方式

农业产业分布有区域性、种类有多样性、生产有季节性,要根据农业农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不同产业的职业农民可以采取分类培训的方法,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关键阶段可以采取分段培训的方式。培训形式除了集中授课外,要有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观摩考察等,增加农民的感性认识。培训内容除了生产技术外,要有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后要加强跟踪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4 重视手段建设

农民培训要有阵地场所,我省农民教育培训组织机构比较健全,省市县各级都有农广校、农干校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但由于多年来缺乏专项资金投入,教学培训的基础设施(教室、宿舍等)陈旧、设备手段(电脑、多媒体等)落后,不适应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的要求。在加大农民培训投入的同时,要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教学培训能力建设,改善培训条件。

2.5 增加财政投入

培训农民、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是一种公益性投入,“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比较重视,已经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民培训,效果很好,但是随着培训规模的扩大和物价的上涨,现有补助标准偏低、投入总量不足,与客观需求差距很大。为此,应从省级层面制定农民教育培训的稳步投入机制,确保每年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