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1 08:33: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化。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这里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篇2

正确认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少讲几句,多相信学生。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接受知识来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内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通过启动学生的学习内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起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必须废止“注入式”,少讲几句,多相信学生,贯彻“启发式”,实行“群言堂”,否则,教师的主观愿望再好,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就很难改变。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严师”的控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心态,课堂气氛沉闷和程式化,忽视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索,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丛林,任猴子到它想爬的树上去选取和摘食,然后荡一个秋千,跳到别的枝头去。猴子的本性会告诉他哪一个坚果美味可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教学转变为导学,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最好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决定自己学习的进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达到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境界,在自学过程中学有所得,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拥有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必备条件。当学生掌握各种自学方法之后,应该通过反复的练习加以巩固,使之成为优良的自学习惯。因为学生学好语文并非一朝一夕,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的自学习惯要有针对性地慢慢培养,需要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去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教师深知如何锻炼学生的自制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培养起其自学习惯。

(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讲,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不仅增加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由于许多问题在课前已自主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避免作进一步的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每天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以上所讲的自学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作个初步的识记与思考。学生一旦养成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会有相应地提高。

(2)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与此同时,认真听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在处理事情时认真、专注的性格,而且可以很好地掌握教师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使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学习如何科学地独立思考问题,更好地领会和运用语文知识。

(3)培养练习巩固的习惯。不管学生多认真、费劲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关键还在于如何理解分析所学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练习巩固的习惯。除了认真做作业和思考所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找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磁带多听;自读课文;复述或背诵课文;写读后感等。

(4)培养自我检测的习惯。这一习惯作为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习进程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的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估,同时也进行了自我调节、完善以及不断发展认知。平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出题自测;教师点拨,学生矫正或学生之间互考互评,教师做好裁判等。

四、培养学生自学语文能力,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指导学生自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掌握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语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要拟定好预习指导题,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好语文并不容易,学生开始总感到难度大,抓不住要领,如果指导不得力,学生越发感到困难,就会失去积极性。每篇课文都有其深难独特的地方,要使学生抓住要领,教师布置新一课的预习任务时所提出的预习指导题特别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既要结合课文和教学目标实际,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使预习指导题真正起到帮助、引导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拐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

篇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还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所以,为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 培养自学兴趣,激发其求知欲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克服过去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文学习的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然后用书面、口头或图文等各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观察所得。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也无论是表达水平的高低,只要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自己观察所得的,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充分保护和不断激发其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愿学的愿望。

2 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新课标强调:自主学习“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语文规律”。为此,我们老师就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我们众多教师经常在口头上说要改变教育观念,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却保留着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惯性,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细,那么透,还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岂不是更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因此,语文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笔者认为每节课应给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语文教学,主要应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至少要保证有一半的时间是学生自己阅读,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作,我手写我心更是天经地义的。

3 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科学实验证实;从极端恐惧或愤怒的人身上取出血液注射到天竺鼠体内,不到2分钟就会导致它们死亡,不愉快的情绪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思多芬的物质,抑制人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备课时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熟悉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克服“以教代学,照本宣科”的倾向。教学过程要实现“三个沟通”――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克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卖弄学问”的倾向,善于营造情景、利用情景、促变情景,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机制。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地赏识、肯定或使用表示夸奖和钦佩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个赞赏的微笑就是一束灿烂的阳光,足以照亮孩子整个人生。再者,不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的,适于孩子理解的优点。例如,在《背影》的教学时,一学生提出为什么要买橘子,不买别的水果?另学生脱口而出“橘子就是吉祥的象征”,我立即夸奖他这个解释多么富有文化内涵,说他读的书多,见识广,也许作者根本就没这么想,但这样解释应该是最好的。我这样一说,那位学生不知有多么幸福。

4 培养习惯, 提高能力

良好的习惯,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而坏习惯呢,则如野草一般,每在我们疏忽时,蓬勃地发展起来。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会学习。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努力养成“五个认真”和“五个坚持”的好习惯。

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巩固的习惯,认真检测的习惯。

篇4

自学能力是由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广而言之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自觉地、独立地、正确地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这是一种心智能力,而并非某一种单纯的学习技能、专业技能或者操作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养成自学能力实际上便是“学会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语文自学热情

自学热情是学生的自学能成为能动和自觉的行为的有效力量。自学热情虽直接来自学生自身,却又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教师的培养、激发。

1.提高认识

提高学生对自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激发自学热情的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因此,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激发兴趣

兴趣是引发行为的最直接的力量。提高认识是使学生从理智上产生自学的需要,激发兴趣则主要是使学生在个性意识倾向性上产生自学的情绪倾向。

3.培养习惯

自学热情有利于形成自学习惯,而习惯性的自学行为反过来又能稳定自学热情。

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自学能力主要是通过日常的语文教育活动来培养和发展。语文自学能力的训练过程应当与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同步。

1.总体过程的优化

这是指从小学到高中,围绕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发展,而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总体优化。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是督促自学的认读模仿阶段,自觉自学的理解表达阶段,或自能自学的鉴赏创新阶段,乃至走向社会以后自主自学的自由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具体目标。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着眼于这个总体程序,既要防止脱节,又要力避无益的重复。

2.课堂程序的优化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思想,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程序、进行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则。魏书生“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课堂教学六步法,钱梦龙“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评析”的六步自读法,都是通过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三、指点自学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学要有成效,尚需讲究方法,语文也不例外。指点自学方法,是教师授之以渔,着眼于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

1.阅读方法的指点

古今中外积累了丰富的阅读方法,有很多是适合自学的。如诵读法、抄读法、评点法、标点法、标画法、钩玄提要法、精读法、跳读法、比读法。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一种适合他们自己个性特点的基本阅读方法体系,同时又要启发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2.随机积累的指点

篇5

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

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

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

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篇6

一般人类活动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目的,即清楚地知识自己要干什么,最终要达到怎样的结果。二是前提或条件,即为了达到目的,有哪些东西可以利用,必须具备哪些东西才能朝目的前进。三是方法,即必须考虑从前提到达目的的途径,也就是掌握在给定条悠扬下为达到某个确定的目的应当采取的行动手段和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目的和前提条件决定的。而目的和前提并不能规定出唯一的方法,因为从前提到达目的往往有多种不同的途径。在任何活动中,方法都既是条件又体现着目的。故任何活动中,最关系的要素都是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育家指出,教员不会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善教人者,是教人的研究方法。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努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指导初中学生掌握科学撑习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减轻师生的负担,关键是转变观念,重视学法。学法和教法是教学方法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教法看成教学方法的全部,而忽视更来重要的一方面即学习方法,忽视了对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初中语文教师“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学”。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学”,就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是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质量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既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不仅要看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还要看学生掌握了哪些方法。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应该更多地放在如何指导学生“会学”上。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师生负担的重要措施。

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一个初中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进一步学习,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由探索,继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终生教育的需要。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在教育方面的国策。把普及基础教育当做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标志,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关键。这九年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或者继续深造,或者走向社会独立工作,就有了成才的基本条件。在这个基础工作中,初中语文学习理所当然地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另一趋势,在未来教育中,限制时间如规定“学龄”时期与限定空间的作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废除。学校教育不应看作是教育的终点,而应被视为人生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既包括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也包括人生旅程中的各种校外教育。学校教育不过是学生接受教育长河中的一个段落、一个初始阶段。这样,初中语文教育必须突破认为学校可以给初中学生提供足够知识和技能的传统观念。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习方法则是永存的。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初中语文学习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初中语文学科的内容广泛,目的复杂,知识体系头绪繁多。如果不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规律,就很难把握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很难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很难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身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学习方法上给初中学生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把握初中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可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在自学时间安排上也要有连续性。初中学生自学应该注意统筹规划,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学习语文内容。让学生明白,自学语文知识是一项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浅尝辄止或见异思迁也是自学之大忌。自学不怕起点低,但也不要好高骛远。应该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认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然后重点发展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教师指导初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够独立阅读各种书籍,从而拓宽知识视野,也有利于掌握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从长远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17-01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对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

其次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会无的放失。到处翻翻看看,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画出生字难词,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求得透彻的认识;四是要求背诵的句段能熟读成诵。

再次,把预习安排在课内,并给予足够的时间。目前,中学生各学科的作业较多,加上其它活动类课程的开展,要求他们在课外挤时间预习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我常把预习放在课堂内进行。并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的预习辅导。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宽的问题开掘,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对自学能力低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启发。解决“吃不了”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哪些问题弄不懂。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就能把握分寸,有的放矢的突破重点难点。

二、在合作探究中,培养自学能力

以往教师“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学生死记硬背,围着教师转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是教学上的“拦路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显,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就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设计,启发指导学生自学,开展课堂教学讨论。把班级学生按前后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竞赛小组,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写自学读书笔记,勇于发言讨论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参与了学生的“学”,学生也参与了教师的“教”,使“教”与“学”相统一,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局面。在指导学生生动活泼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如遇到难点,学生一时不能自己解决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或“收场”,要从多方面启发诱导,相信并指导学生消除疑难。教师要尽可能少讲几句,多引导学生讲问题、谈看法。在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中,教师要适时精讲、点拨,使学生领悟、升华,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不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在探究中提高了自学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自学能力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讲究实际效益。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属于动脑的,一定要学生老老实实的思考;该动口的,一定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清清楚楚地说;应动手的,一定要学生仔仔细细地做。课堂的练习,要按质按量完成;课外作业,要独立思考,不能抄袭,错误的要改正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

四、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中学生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低,好奇心强,他们为了“过把瘾”,往往在课外阅读中沉迷于“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因此对学生必须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猎奇”或“过瘾”,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的同时,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

篇8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但是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看到听到的仍然是学生随着老师的问讲团团转,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的被动状态仍然没有真正消除。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仍是当代语文教学论研究的焦点。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质和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多年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深刻的认识到,如果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把学习从一件痛苦的事转化成快乐的事,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慢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二、明确学生自学的目标,激发学生奋斗的热情

有志者,事竟成。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学习如果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时没有灯塔,很容易迷失了方向。学习目标,是学习中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作为学习者,及早地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他们就会自觉地、努力地学习。

那么目标应该如何设定呢?这是许多学生感到困扰的地方。目标的设定必须要有适当的难度,又要有合理的梯度,且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出适合各人的目标。而目标又可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那么学生在短期目标的设定中,必须要设定不要高难度的,遥不可及的,而是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却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的,这样才不会打击自身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而长期目标的设定就与短期目标不同,学生可以大胆想像将来自己要做什么工作,过上什么生活,然后作为目标确立下来,那么就可以为之不断的去奋斗,形成动力的源泉。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优化学生学习的效率

教育家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应达到不需教。”自学能力是学生自己主动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更轻松的学习。具体做到:

(1)课前认真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如果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养成自学的习惯,那么在接受学习的课堂中,学生自然明白教师所讲的内容,自然也就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了。

(2)课上认真听讲是吸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诀。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往往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5分钟是关键,每一个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把每个重点内容讲述或点拨得非常透彻,因此你要集中精力听。它不仅可以解决你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课后认真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可以采用回忆法,回忆当天学过的内容,把当天学边的知识像过电影一样在头脑里过一遍,回忆学习了哪些知识,重点是什么,教师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知识的。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印象,二来可以通过回忆检查自己听课的效果。如果能回忆出大部分内容,就证明自己上课是有收获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篇9

在教学中,尤其语文教学,课前预习很关键。老师关注学生的预习效果,会推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去学习知识。课前预习也是自学习惯的一种方式。但组织学生预习,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懂得预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熟悉某一课的内容,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有让学生懂得预习的目的,才能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老师的目的旨在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自觉学习。

2.做好学习计划 预习课也要严格的进行,如果预习课上,老师放任自流,学生就会没有目的的翻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的心得是,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时,第一是根据课文要求,有的放矢地去阅读课文,并根据文章的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地去预习;第二是学生自读课文时,遇到生字生词,养成借助字典或词典进行解决的习惯。

3.有针对性自学 根据课文要求,逐一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段落进行分析,不懂得的地方记下来,等待老师的课堂讲解,这样的做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再者,为了不影响其他科目,老师要尽量将预习课安排在课堂内。遇到个别情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预习辅导,这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有益的。

二、敢于质疑,让学生在自学中有所感悟

老师在讲课中,要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讲课的同时,有目的有侧重的答疑解惑,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传授学生自学方法,也就是老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牢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问题。

所谓质疑,就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自行设计一些重点问题,学生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所谓解疑,就是老师学生一起就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老师的质疑,可以让学生们养成边预习边发现问题的习惯。学生带着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预习,就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和句子进行思考,并在学习中找到答案。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或补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预习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自学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三、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自学中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就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勤学苦练,只有多练习,才能将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严格要求,狠抓练习。熟能生巧,多练习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学生在练习中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这就要求老师严格的监督。思考类的问题,让学生勤动脑多思考;阅读类的,老师要督促学生反复阅读,以加深印象;属于动手记录的,老师要经常性地进行检查。也就是说,所有的课堂练习,要一丝不苟地完成;对于课外作业,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课外延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丰富知识结构

课外阅读是丰富文学知识的一个必经之路。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意义重大。但现代社会,各种书籍报刊浩如烟海,老师要知道学生读哪一类的会有所帮助,会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老师的职责还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读书方法。关于课外阅读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1.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中学生好奇心强,武侠小说比之枯燥的知识类读物更能让他们感兴趣,所以,老师的正确引导尤为关键,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目的,一是提高语文能力,再则拓宽视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要建议学生阅读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书籍。

篇10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1.联系实际提问题。在学生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我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哪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我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学生答:“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问:“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展开讨论。

其次,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作出结论。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容易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会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第三,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四、探索课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第一,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篇11

近年来,初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满堂灌”仍然充斥课堂,高投入低产出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屡见不鲜的现象。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努力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将有利于促进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

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以目标为依据,充分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探究,自我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基础的,是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相区别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语文教学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演,学生是配角,甚至是观众,教师与学生“我讲你听”,“我呼你应”,“我考你答”,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过程,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其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学习。人本主义教学观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潜能,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课堂教学的效益体现,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而学生学到多少,取决于他们对课堂教学参与的主动性,在于他们积极思维的程度,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地思考,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

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投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自主实践,主动探索,创造性的学习。

首先,学生自主学习更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更高,然而,学生被动地听课,会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不愿主动地学习,教学质量就不会提高,其实,语文课本中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就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耽误时间。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就会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无须动脑筋就可以获得现成的知识,而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获得知识,自主思考的范围大,力度大,不懂的地方教师加以点拨,但不能取代学生的自学,因此,能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

3.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不断地去获取新知识,使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知识周期如何缩短,科学技术的洪流如何迅速奔腾,仍能运用自学能力迎头赶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交给学生独立地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二、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模式

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从实践中提炼了“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明确目标 自学讨论 启发诱导 应用评价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把教学过程看作动态发展的、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

1、明确目标。在这个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师在制订目标时,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和技能水平,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出与学生的实际要求和谐一致的教学目标,并且要具体明确,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2、自学讨论。出示教学目标后,要围绕目标,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或设置一些自学思考题,创设自学的情境,让学生自学,通过自学,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但理解的程度不同,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个人所得。自学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3、启发诱导。在自学讨论后或自学讨论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艺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启发式教学虽然历史悠久,是教育界始终推崇的教学方法,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精髓理解不透,把握不好,常常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如把“问答法”当成“启发式”,所以一上课就连珠炮似的向学生问个不停。“是不是呀 ”、“对不对呀 ”、“好不好 ”等等,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小,思考的含量太少,学生有问必答,热热闹闹,这实际上还是注入式的变种。

启发诱导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4、应用评价。在经过明确目标、自学讨论、启发诱导三个阶段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发、指导下,对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理解,此时,教师要把预先设置好的练习交给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如做游戏、抽签问答、接力做题、表演课本小品、抢答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练习结束后,接着便是达标测试,教师通过投影、小黑板或预先打印好的测试题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做到准确、科学、合理,对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矫正,做到当堂达标。

三、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是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如果学生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其学习活动的效益就会成倍增长,所以,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怎样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呢

1、创设“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学说,对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有积极的意义。所谓“最近发展区”,即学生有可能达到的较高的发展水平,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最有利于学生生成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是因为,处于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教学,学生具有能够掌握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想转化为现实性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心智活动必然高速运转,各种能力也因得到最有效地磨练而逐步形成与发展。同时,成功的喜悦又必增强自信心与学习热情。这就为学习奠定了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如果学习材料难度大,学生将其视若天书,不知教师所云为何物,或者教学速度过快,快得使学生没法跟上,学生就进不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反之,如果学习材料的难度过低,或者教学的速度过慢,学生也不能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必要性

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还要使学生明晰地意识到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必要性,当学习某一知识点时,不应该仅仅单纯地学习这一知识点,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一知识点的作用,意义,它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如果娴熟地掌握了它会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能娴熟地掌握它,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当利害关系非常明确地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相信学生一定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3、通过有效地预习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