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护理基础护理学

护理基础护理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1 08:33: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理基础护理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护理基础护理学

篇1

1微课特点

第一,时间短,容量小。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他们在专心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时,注意力在5~10min是最集中的,而微课的时长一般不超过10min,学生便可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知识点。第二,内容少,主题强。因微课主要是针对某一主题内容或某个知识点而展开教学的,因此针对性较强,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三,易共享,可重复。学生可利用智能手机或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在线观摩微课及其辅助资源,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反复对知识点进行回顾与记忆。

2基础护理学微课的设计

第一,教学主题的选择。于庆国等人[3]在研究微课的设计模式时认为微课的选题应遵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选题要精练,内容要明晰。微课的教学设计原则应以“精”和“微”为主要特点,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方法向学习者准确表达出某个微小的知识点,并设计出相应的脚本。基础护理学则应需要根据课程大纲、教学目标等要求恰当地筛选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知识点为主题进行微课的开发与设计,但并不是所有知识点均可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某些需要教师现场演示的、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一对一辅导的知识并不宜使用微课。第二,教学时长的把控。微课的教学时长安排为5~10min为宜,例如,在讲肌内注射这部分内容,臀大肌注射是重点,以往的操作视频和讲解时间较长,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难免会在观看后期注意力不集中,此内容讲解的重点和关键点在臀大肌注射的定位与操作手法,因此教师可把臀大肌的定位与注射手法分成两个微小的视频进行制作,每个微课视频中强调一个重难点内容,这样便可在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段内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第三,教学语言的安排。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讲解过程要流畅紧凑。因微课的脚本需要提供给课程拍摄人员和后期制作人员,故脚本中的语言和案例较传统讲稿要更为严谨和科学。第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微课的导入可以分为平铺直叙的开门见山型、悬念制造型、情境导入型等方式[4]。马兆丽等人将第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作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情境导入型与悬念制造型的授课导入方式比平铺直叙的开门见山型导入方式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故在基础护理学微课的设计时可引用情境导入,以便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讲述静脉输液的目的时,可导入汶川地震的情境图片或动态图: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人伸出一只手臂,医务人员给予其静脉输液。这样的情境制造会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静脉输液呢?静脉输液到底能达到什么目的呢?进而达到教学目的。Mclellan[6]指出想要达到极佳的学习效果,应将知识置于特定情境中进行学习,而知识的情境多是由教师所创设的语言情境体现的,但是对于基础护理学中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如臀大肌注射部位的选择、压疮的分期及临床表现等,这些知识点的核心仅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不能被形象地表达出来,学生理解起来也较费力,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臀部模型、压疮模型、小动画、静态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抓住学生好奇心,吸引其注意力。例如,在讲授臀大肌注射部位的选取时,教师可在臀肌模型上进行定位,以静态图片的形式展示,再加入动画视频对“十字法”与“连线法”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形象化。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现有的教学资源等进行合理设计。因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和助产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操作多、实用性强的特点,故技能部分微课内容的设计过程,除了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外,还需要鼓励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进而有效掌握其技能[7]。第五,微课视频的制作。流程如下:其一,恰当选题。其二,编写教案与制作课件。其三,教学实施与拍摄。其四,后期制作。其五,教学评价反思与反复修片。在视频的制作技术上,分为了单播式微课和交互式微课,单播式微课以视频播放为特点,交互式微课则以视频播放、交互反馈相结合为特点,同时加入了师生互动、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反馈环节。研究结果显示,交互式微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优于单播式微课[8]。

3基础护理学微课的应用方式

课前,学生提前观看微课视频,预习所要学习的重难点,学会“知新”。课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重点知识的构建。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课后,帮助同学重新回顾课堂所讲内容,学会“温故”并自我总结。无论微课是以哪种形式应用于教学中,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和共性学习。

4评价与修改

篇2

一、循证护理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循证方法应用到护理教学中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循证教学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等媒介查询相关的教学资料及文献,这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检索能力,另外阅读外语文献的能力也会在无形之中有所提高,还有统计学、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除此之外,循证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从不同的方向评判事物的好坏,这也是在学习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技能。

(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循证护理通过向学生展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常出现的问题等可以大大改善护理教学和临床护理严重脱节情况的发生,使得书本上生硬的知识鲜活起来,增加了学生学习护理学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用更加理智的思维判断并作出证明,而不是用感觉作出选择;除此之外,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日后进入医疗机构更好地胜任护理工作。

(三)对教师来说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由于教授护理学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循证方法的引入对其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有需要的话还要查阅相关的文献,以一种专业谨慎的态度对待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因此,循证护理方法的使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循证护理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一)做好循证护理的基础知识普及教育。教师需要向学生详细讲授循证护理的起源发展、基础概念、实施步骤等等,做好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现阶段我国的护理教育课程还很滞后,基本上没有引入循证护理的先例,对于学生的循证学习技能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想要和国际护理教学相接轨就必须尽快开展起循证护理教学工作。旧有的护理教学模式主要是照本宣科,以课本为主要的教学参考,严格按照书本上的步骤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思维比较固定,在临床护理中死扣课本,不会灵活使用书本上的知识。在面临临床突发状况的时候常常会手足无措,不能及时做好护理工作,甚至造成很严重的医疗事故。但是传统教学方法传承多年还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的,学生通常会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为日后的临床护理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反观循证护理,则是注重临床知识和经验的传播,以现在最先进的临床案例为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习视野,这就可以促使学生在未来的医疗机构供职的时候可以将所学到的临床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结合起来,灵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最合适的护理方法,这也是循证护理颠覆传统护理教学的一个表现。通过这样的前沿知识的熏陶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灵活应变能力也会有很大的进步。刚开始应用循证教学方法很难改变固有的根据习惯与经验来判断的方法,要认识到这是缺乏理论知识支撑的,还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是错误的护理方法,要循序渐进地改变思维方式,用更加科学的循例护理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理论方向。要注意在平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还要提倡学生运用理性的辩证分析法来对课程上展示的案例进行深入的详细分析,这样还能够使学生参考和借鉴其他人的想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护理方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在传统护理教学法之上进行循例护理教学。虽然传统护理教学法有很多的弊病及瑕疵,但其能够绵延至今还是说明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因此在应用循例护理教学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护理教学方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进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进程的设计上还应该参考传统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水平进行区别式的教学。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最前沿的护理案例,然后提出最新的护理理念,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彼此进行思想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有进步和提高。教师还应该布置开放式的作业来帮助引导学生搜索并汲取先锋文献中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三)实施的步骤。循例护理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确定问题、文献检索、案例评价、系统回顾、护理实践、成果分析。教师需要告知学生下一堂课的研究问题,然后由学生下去自主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登陆相关的学术站进行查找和下载,了解并学习到近期的研究热点及其他前沿知识,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很多意见的分歧,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观点分析及详细阐释,这就是系统回顾的过程。最后就是护理实践和成果分析环节了,由于学生不能参与到临床护理中,就需要将学生的困惑反映给一线护理人员并由他们进行专业的讲解,最后每个小组进行互评讨论,概括总结。

结语

总之,循例护理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未来护理教学的发展方向,各个学校需要积极应用循例教学方法进行护理教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尖端护理人才,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篇3

在制定实践课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把创新精神纳入教学目标中去,制定难度适中、切实可行、可以评价、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应促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工作的方法。具体目标,如能运用本堂课学习的理论知识,评论人体力学在护理操作中的意义,并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根据无菌操作原则,编制一套有新意的6项无菌操作程序;根据力学原理,编制移动病人操作程序,运用模拟病人进行操作;在特定的情境中,对危重病人进行急救,做到快捷、准确、有序。

1.2精心设计教案

教师在备课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实际出发,收集各方面材料加以补充,在遵循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做局部调整,要善于挖掘教材各知识点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对原有知识的遗忘程度,进行诊断性评价,避免内容重复,做好学科间内容衔接,选择最佳教学起点,精化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精心设计切入点,可以是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演示和实验,可以是护理专家或教师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同时在教案书写中应设计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要素构成的新型教案结构。

1.3学生预习准备

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步骤和操作关键环节,重点掌握实验要领。有的实验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或通过必要的理论判断,预知实验结果,以便拟订实验方案,写出预实验报告,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不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还要搞清楚“为什么这么做”,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探索和积极获取知识的习惯。在每项实验的准备阶段,安排每个实验小组抽2名学生参加准备实验物品工作,循环参与。通过让学生准备实验过程,激励学生独立思考,避免过去所有实验物品都由实验员准备,而在考试时或到医院实践时手忙脚乱,物品准备不齐全。通过课前预习和参与实验物品准备过程,使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揉合在一起,在实验中有思考的时间,在思考中提出改进和修正意见,同时在改进和修正过程中逐渐提高创新能力。

2优化实践教学过程

2.1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方法

改革《护理学基础》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坚持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式,将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引入课堂,实现从“能教什么”、“会教什么”,向“需要教什么”、“应该教什么”转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以传播知识为主,教会学生思维方法,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通过设疑、释疑、点拨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自我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中的严谨性、实践中的“怀疑性”,容纳、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2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实践教学手段

在基础护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般常规护理技术都有统一操作程序和要求,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我们选取某些实验内容(如铺床法、保护用具的使用、移动与搬运等),只讲原则,不讲具体做法,鼓励学生,根据护理操作规则,本着省时、省力、病人舒适和安全的原则,自己设计操作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在教学生操作时,注意情景模拟尽量逼真,选择模拟病人时尽可能用真人实做代替用模型模拟操作,增加操作的真实性,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操作的感性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讲解、学生验证重复的实践教学手段,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通过教学软件包,将电子教案、幻灯、照片、录像、CAI课件、训练模拟系统、网络等统合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单纯实际操作演示的局限性,能够清晰、生动地展示操作方法和步骤,教师可以方便地将操作进行分解演示和系统演示,增强学生在课堂形成操作技能的能力。

2.3灵活运用示教,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示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是保证基础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灵活地把握示教时机,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在学习操作前进行示教,可以使学生对新操作的程序、要领、操作手法及整个操作规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操作,并逐步熟练操作程序,掌握要领。在进行分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模糊概念以及提出的问题,适时进行纠正和答复,并进行正确的示教。实际操作练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示教。此时的示教应总结和概括学生们在操作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一步分析难点和重点,提出对策,使学生从示教中得到启迪,纠正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2.4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针对实验课普遍存在验证性重复过多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自我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在学习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以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巧,并能运用本门课程或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1]。而设计性实验则是综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分析多种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来进行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它的主要流程为: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设计实验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创新能力[2]。在实验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启发”上,启发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问题,教师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设计实验中教学方法以探讨为主,鼓励学生综合思维,运用各方面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实在不易克服的困难时,才与教师一起探讨。

3优化实验课后评价体系

为了加强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评价,我们进行了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改进,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几个部分进行评价,并制定评分标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进行作了具体规定,使考评能引导学生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能反映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理论评价

在理论试卷中加入体现学生灵活性、创造性、综合分析能力的测试题目,突出学习动机、态度、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及时客观评价。

3.2操作评价标准

设定3项指标,态度指标包括仪表、举止、表情、语言、表达,技能指标包括用物准备、操作程序,预期结果即整体效果评价。

3.3综合实践能力评价

篇4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学家(DanielLStufflebeam)等[2-5]在20世纪60-70年代提出CIPP评价模型。斯塔佛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nottoprovebuttoim-prove)。CIPP评价模型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投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1.1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评估问题、需求以及机会[6],本质上属于诊断性评价,研究者通过系统述评、调查、文献评阅与德尔菲法等被评价内容的背景状况,分析被评价内容现存问题和障碍,确定方案目标与方案实际之间的差距。1.2投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评估方案目标实现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种备选方案的优缺点,本质上属于可行性评价。为了识别不同方案的优劣,需要可能的人力、物力、成本资源进行统筹分析,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等。1.3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目的在于下一阶段的改进与调整,本质上属于形成性评价。研究者在过程评价的环节中应与具体参与人员交流反馈,了解方案实施现状及潜在问题,对修正方案提供有效信息。1.4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评价方案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价[7]。研究者可搜集与方案相关的人员对结果的评价,并依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判断实施方案的成果,决定是否继续沿用、修正或更改。值得一提的是,在CIPP评价模型中,背景评价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投入、过程、成果评价则是在背景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出现。CIPP评价模型属于方案评价,适用于高校课程评价[8]。

2构建《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

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9]。根据CIPP评价模型,首先确定《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开设、实施的实际需要,以及4种评价环节在《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中的位置与意义。本课题组根据实践教学需求为前提,将实践教学资源作为保障,以课程实现程度和反思教学为核心,将实际教学成果作为关键,构建出《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的框架(图1)。在本研究中,CIPP评价模型贯穿始终,不仅对教学绩效结果进行考评,也客观分析了教学开展的背景、投入及教学环节,以“制订目标-组织决策-实施决策-重复(修改)决策”的模式[10,11]不断循环评价,提高《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课程开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构建《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的指标

《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3.1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背景评价在背景评价过程中分析了护理学“三基”学习要求,了解当前医疗护理环境下岗位胜任力的需求,评价实践教学需求,评判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是评价模型构建的前提。(1)宏观层面-岗位需求:以《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终末目标—护理岗位需求作为教育实施的前提,暨将质量管理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预防、过程控制”。通过文献研究、师生访谈、用人单位反馈等方法来分析现存《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开设及进展的优缺点,评价引入CIPP评价模式是否可以弥补和改进现存问题,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效果,同时保障本课程的开展与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契合。(2)微观层面-目标合理:客观分析《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定,结合院校授课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综合评判课程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12]。基于背景评价的2个二级指标和5个三级指标,分别对三级指标进行打分、综合判断,形成阶段性评价结果。3.2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投入评价投入评价指标在评价模型发挥积极的保障作用。本研究在前期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所需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性评价。包括教学设备、网络教学资源、教学基地、师资力量、学生准备5个二级指标。(1)教学设备:评价实验实训中心现有设备及仪器使用及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2)网络教学资源:相对应的包括多媒体教室配比、教室网络覆盖程度、网络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网络课程平台开放情况、常用数据库开通情况、多媒体硬软件管理水平。(3)教学基地:通过访谈教学参与者同时结合临床护理专家意见评价校内外教学实(见)习基地情况,评价其是否可以提供充足且有效的实(见)习条件。(4)师资力量:了解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和师生比例情况,评价是否具有实现较好教学效果的可行性;通过教学管理人员(学院教学办、教研室、课程小组相关负责人等)的访谈明确《基础护理学技能》授课的教师应具备何种教学能力,如何评价等;通过教师访谈、教学实际走访,明确《基础护理学技能》授课教师的能力现状。(5)学生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课程行为表现评价学生对《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态度、对相关基础操作设备及仪器的熟悉程度、评价其是否具备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储备。3.3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指标作为评价模型中的核心内容,评价《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作为形成性评价,包括教学实现程度、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情况、教学反思情况5个二级指标。(1)教学实现程度:通过课程中走访、随即听课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评价《基础护理学技能》教学实际运行情况,总结影响课程运行的环节。(2)教学形式:《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形式分为传统授课(教师演示-学生回示)、翻转课堂(学生自学后演示-师生点评)两种,评价师生双方对两种授课形式的接受及掌握程度。(3)教学方法:评价情景模拟教学、综合设计性试验、护理新进展讲座等教学方法是否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归属感等核心素养,同时培养教师的综合带教能力。(4)教学考核情况:评价课程考核的形式及内容,也包括师生双方在考核过程中的积极性及原因。(5)教学反思情况:评价课后反思是否紧扣实践教学本身,有无采取多样化的反思形式,教师有无综合了学生评价和教师互评的意见建议,同时评价师生在反思过程中的积极性及原因。3.4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成果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也是评价模型的关键环节。评价教学效果,过去,传统实践教学评价通常采取单项考核,存在评价形式单一、评价结果片面等问题,导致CIPP评价无法重复决策及推动实践教学改进。因此,本研究的成果评价中除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有无提升外,更强调师生双方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以及第三方评价,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满意度,评价教师的授课满意度、听取实(见)习单位带教老师意见。

篇5

引言: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是将护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是各大教育层次的护士生们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基础护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科学施教,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护士生的技能素质水平,从而为临床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本文主要通过如下六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基础护理学是护士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培养护士生护理技术的重要学科,现阶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对此,在进行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时,要打好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基础,着重发展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并提高学生在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将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内容由浅入深,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将枯燥的问题生动化,如象压疮的预防护理、吸痰法、导尿术等课程都是基础护理学中较为复杂、抽象的课题,教师可以穿插图片、影像等方式,将较难懂的课程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调整好教学节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主场地,教师是否能够驾驭好课堂气氛之间影响着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投入情况,影响着整个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要面带微笑为学生授课,同时要求学生在练习操作时要将模拟人看作真的病人,要有人文关怀。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药采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切入主题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提出给药、注射、无菌等操作原则要用分析归纳法来记忆,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互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提问、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对妇产科的护理方法时,教师可先设定好命题,如面对剖宫产的患者,整体护理所需要的步骤有哪些?通过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对信息获取、判断、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基础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进行操作者、病人、评判者的角色互换,在练习中不断交流感受和想法,纠正错误、点评不足,当操作练习中遇到经过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将问题归纳汇总后,向指导老师请教。

四、加强基础护理学的实践操作训练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要兼顾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训练的教学搭配,要增设基础护理学的实验室,完善模拟病房体系,根据基础护理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时数,以培养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护理技巧,增强学生的护理实践操作能力。

如教师可以根据基础护理学将实践操作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如臀大肌注射法就从药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病人的安置、进针手法等基础步骤做起,进行反复强化的训练,加强对护理技巧的掌握和总结,然后再进行强化训练,从人体模型或者病人进行综合型的实际操作。在实践技术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整好学生对护理方面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对护理工作中的紧急应对问题的能力。

五、完善护理技能的考核制度

护理技能的考核制度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考试考核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督促作用,同时还可以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护理技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础护理知识能够融合到实践操作中。

如基础护理学的考核的内容不要仅仅是单一的操作考核,要丰富考核的内容,从日常教学中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表现成绩和考勤情况都可以纳入护理技能考核的内容中,同时对于学生在教学中体现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也可以作为考核标准,还有对学生综合业务素质的考核等等,在不同层面上增强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全面认知,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知识,掌握基础护理学技巧提供有利的督促作用。

六、将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融合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中

医护生不仅仅要具备完善的职业技术、丰富的医疗护理的知识储备,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所谓的职业素质就是医护人员的医德和职业操守,医护人员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所面对的患者各种各样,医护生必须要保持一视同仁的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准则,才能更好的达到护理的最佳效果。

例如对于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就应该加强对医护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医护生对工作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精神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护理中要保持工作严谨、认真、仔细的态度,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一个医护生完成护士角色的转变。

结语:通过以上对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分析,可见要想加强对护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对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的尝试,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培养护生高水平的护理技能,能够在未来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具备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护士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利用课件教学、开放实验室等举措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2010年胡铁生老师关于微课概念的提出,微课以其“短小精致,使用便捷;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半结构化,便于扩充;资源丰富,情境真实”[1]的特点,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开发和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微课的开发中,84.44%的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其主要的教学呈现方式[3],且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中,护理技能操作视频一直是学生在护理技能训练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发微课,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会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设计和开发护理学基础“微课程”时应注意哪些原则,又如何通过微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的实践效果,作者在微课的开发和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微课的特点在于其“目标明确、短小精悍”[4],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避免将微课设计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授课。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持续便捷的可循环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层、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来支配自己的时间,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将是微课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视频还可以在设计中加入练习、课外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避免微课也成为单纯的灌输式授课。

1.1视频的时间长度严格控制在10min以内

据报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10min之内,其对认知信息的接纳和加工将更为高效[5]。因此,微课设计前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解析,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选题是不宜太大,应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1~2个重点问题,不要过分追求大而全,一方面知识可以讲透,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至于走马观花地看热闹,做到单位时间的真正有效。

1.2一个重点,一段微课,做好知识的“分点化”教学

应做到“因材施教”,每一段微课视频针对解决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真正的片段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微课设计也是翻转式课堂研发的基础,在设计时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授课录像。微课的“分点化”不是将传统的课程零散化、孤立化、盲目地切割不成体系,其在设计时要保持知识的融合创新和知识的连通性,可以根据一个主题、一个问题、一门课程等多系列微课的开发和整合,在“分点化”的同时又做到关联化和体系化[6]。

1.3多种形式展现案例的导引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不但涵盖了护理的发展和理念也融汇了很多临床知识、护理心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卫生法规等多学科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多手段、多角度地去表达,包括病例图片、音频、视频、电影片段、动画设计等。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护理学发展史时,可以播放一段南丁格尔的电影片段、“5.12护士节”护生授帽的视频、“非典”时《护士长日记》的故事、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感言等;在感动的氛围中,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护理职业的崇尚感,在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1.4多技术手段展现多种类内容

微课的开发并没有固定的技术软件,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技术软件,如青霉素皮试液配置的计量计算,可以使用数位板;导尿术操作流程展示可以利用视频录像剪辑;PPT讲解的部分可以使用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制作的视频测提示、标注也可以用来展现学习的记录过程等,只要使微课简明、清晰,技术手段可以不拘一格。

2实践性原则

微课的使用不仅可以用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巧妙地展示和引导。在传统的护理技能操作授课中,由于学生人数、物品和场地的限制,通常是教师先讲一次理论课,然后再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理论课看不见、摸不着,实践课理论注意事项记忆不清,操作过度模仿教师等情况。因此,在理论课堂中使用恰当的“微课”与临床案例结合突出护理技能操作的实践性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对于学习技能操作的兴趣,真正感受到良好的技能操作手法为患者减轻痛苦、配合医生临床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达到在思考中实践的目的;在实践课程中也可以加入“微课”,将原有的标准操作教学视频实践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动作进行视频剪辑、切割,再配合动画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共享在校园网络中;同时也可以设置手机摄像拍摄的近景场地,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可以进行操作的自我比对和矫正,提高学生练习的操作质量。

3课题细微原则

对于只有5~10min的微课教学,因其时间较短,所以就要求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精”而“妙”是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时所要思考的关键。微课的“精”在于内容的选择上,其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重点、难点,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精彩环节。设计时要做到内容上专一、设计上丰富、操作上简便,充分展现出教学的精华部分,既把问题讲清楚,又让学生喜欢,容易接受。微课的“妙”在于让教师观看,能清楚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观看,能通过其精巧的设计、形象生动的讲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7]。比如,在平时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中,作者发现,学生较容易出现“无菌观念不强、容易跨越无菌区”的情况,于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制作了一段微课,这段微课将学生平时练习和考核中所出现的问题拍成录像和图片逐一列举和讲解,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了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技巧,所以本段微课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后受到了学生一致的好评。

4资源的完整性原则

微课的设计不是只有微视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配套资源的完整性。只有教学没有效果的检测,只有视频、案例没有反思和点评教师则无法交流和资源的再利用[8]。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微课使用场合(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类别观众(学生、教师),配备不同的教学资源。微课用于课前,其设计要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容可以回顾先知,唤醒已有经验;微课用于课中的,设计要点在于强化学习兴趣,完成知识的内化,重点解析授课中的重难点、疑点、知识易混淆点;微课用于课后的,设计要点在于知识的巩固、扩展和迁移,内容上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考核;微课用于学生的,教学资源配备上需要有微视频、微学案和微练习;微课用于教师交流的,资源配备上还需增加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总之,在目前现代化、信息化改革的浪潮和背景下,微课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创立一种新的学习情境,将其应用到《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是提升护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而高效的教学方式[9],其虚实结合、知识的动态化、趣味化,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考和体会的感受,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不但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收集,还要重新进行资源的整合[10]。如何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设计出自主、即时、实用的微课,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将是每一位教师所应思考的。未来一个颠覆性的课堂,将带来一次教学上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谢同心.从一个成功案例谈微课的制作[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1):28-30.

[3]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4]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9-22.

[5]刘慧霞.微课在护理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11):489-490.

[6]李华伟,董海静,孙晓燕,等.行动导向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教育管理,2013,13(9):49-52.

[7]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9):79.

[8]郑小军,张霞.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67-69.

篇7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上好绪论课,开启学习兴趣大门

第一节课就要引起学生学习护理学基础课的兴趣,让学生对今后从事的护理这门职业充满憧憬。

(2)多渠道开阔视野

利用见习课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请医院的护士长、带教老师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感受工作时团队协作的氛围;观看参加操作比赛同学的演练,激发学生学习护理知识的动力。

2.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护理学科发展迅猛,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护理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修养,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培养出素质高、适应性强、实用型的护理人才。

3.教学方法的改进

(1)信息化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精品课程,积极参加微课比赛、信息化大赛,并将这些资源用于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更生动、直观,让学生想听、爱听,并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知识

在教学中,对临床新引进的技术、新出台的卫生法规等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如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护理文件书写的新要求、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新规定、医疗事故处理的条例、护士条例等。

(3)运用情景和角色扮演,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

技能操作与人文关爱的有机结合,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至关重要,对培养护生的职业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护理操作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对操作内容设置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4)抓好技能训练,加强考核力度

实践能力是护士专业的特征要求,我们按照江苏省卫生厅印发的《实用临床护理三基操作篇》技能训练标准,在时间、操作程序和质量上严格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规范的操作指导。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并有专门的实验员老师轮流值班辅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每学期期中与期末进行操作考核,每年实习之前举行大规模技能操作比赛,并派每年的优胜者代表学校参加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护理技能大赛。

4.加强实习生的管理

实习生上岗前由教务办、学工办、护理教研室、外聘主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分级进行岗前培训,使护生尽快了解医院环境,较快地进入角色。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关注护生的需要和感受,为他们创造积极向上并且和谐温暖的实习环境,从而提高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

二、结果

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护士上岗证通过率96%,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提升,2009级为90.5%,2008级为83.8%。在2012年江苏省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得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并在首届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个三等奖。

三、讨论

1.力量雄厚、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护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保证条件

护理专业课教师是护生认识护士、了解护理专业的窗口,教师把热爱护理事业的情感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展现知识渊博、技术娴熟、救死扶伤的护士形象,教师的正面情感对激发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起良好的作用。

2.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职业素质提高的首要环节

篇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04-01《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学科学习,学生应具有全面必要的护理学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使之具备初步护理工作的能力,为专科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大部分中专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较差。作为护理专业课教师,应结合学生现况和学校总体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方面大胆进行改革,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思考并探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新方法。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根据章节内容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直观化、立体化,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吸痰法、洗胃法、导尿术等课题复杂、枯燥、抽象,可选用图片、模型、课件、电教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做到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合理缩减理论课程

首先,在明确大纲的基础上,结合上一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将现有教材进行合理整编,部分章节缩短学时、改为自学,而相应延长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其次,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采取多种适当的教学方法精讲、讲透。不同类型的课题用不同的方法讲授,如灌肠、注射、消毒灭菌法等课题用列表比较法,有助于加强理解和记忆各自的异同点;乙醇应用的浓度(燃烧、皮肤消毒、肺水肿者吸氧)、鼻饲法等选用横向联系方法(鼻饲法时联想洗胃、胃肠减压术),做到举一反三;给药、注射、无菌等操作原则要用分析归纳法来记忆;……不同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可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另外,还可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师授课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开展自由讨论,根据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如讲到素质、仪容仪表内容时,可就地取材,找学生指出班级中哪些同学穿衣着装不合时宜,这样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加深了记忆。最后,课后作业尽量出病例等思考题——既能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矫正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弊端,能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3 加强护理技术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实验课设计:根据学校修订以后的教学大纲,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实践技能教学时间,采取光盘教学、模型操作、教师示范操作、学生互相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实践教学效果大大改善。实践性教学是《基础护理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护理学》教学的关键,实验教学不是单纯的动作模仿过程,而是将理论知识渗透进操作环节,理论实践交相呼应,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理技术操作是实训课教学的核心,在授课方面,统一、规范标准,按照河北省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标准进行示教,护生人手一册,再按照该标准模拟练习,练习完毕,组织回复示教,教师讲评,讲完一个单元再组织综合练习,最后按河北省护理技能考核标准达标测试,每次考核成绩综合后纳入平时成绩单中。

(2)实验课具体教学方法。

方法一:示教法。

①激发学习兴趣:每次实践课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操作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及临床意义,同时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②教师示范:先给学生观看与教材配套的操作录像,让学生有个整体印象,再由主讲教师亲自示范一次,合理调整示范节奏,将重点难点部分细化,强调注意事项。

③学生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安排教师带教。带教时切实按照示范的要领,先求正确,不必求快。当学生遇到模糊不清或者遗忘的步骤时,必须立刻向教师请教以澄清问题。指导教师需认真观看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如发现个别的错误,随时给予纠正。共同的错误,予以共同更正,有时需要重新示教。复杂的、难度大的技术操作分解练习。如臀大肌注射法就从药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进针手法等基础步骤做起,分步强化训练,最后在模型人上进行综合操作和测评。

方法二:角色扮演法。

学生在练习技能操作过程中,整个操作过程熟练后,相互模拟病人和护士进行演练,以调整学生‘怕’的心理状态;同时运用换位思考,体会病人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总之不能只着眼于操作本身,而应该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真正实用的工作能力,使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3)创造实践的机会:增设实验室,增加实验课时数,课间开放实验室等措施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4 考核办法及作业

采用“理论考试+实验室技能考核+出勤+平时成绩”的评价方式。所占比例是:理论考试占40%,技能考核占30%,出勤占20%,平时占10%。

(1)理论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时间地点由学校安排,考试时间为90分钟。为了学生尽快适应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与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题型一致。(2)实验室技能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期末成绩又分以下几部分:操作态度占20%(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用物准备等);技术操作过程占60%;含相关知识在内的综合评价占20%。(3)出勤成绩占20分,按照本学期本课程总学时数折算出一学时的分值,学期末将未出勤的分值扣除。结合中专生出勤差的现状,此次调整出勤所占比重较大。(4)平时成绩即是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学习态度,上课听讲情况,课下完成作业情况等等。

鉴于中专学生的特点,教学中适当为学生布置一些书面作业,有利于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章节,明确学习重点。否则,学生课后就会感觉无事可做,无所适从。

总之,护理教育应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每位护理专业课教师都应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遵循中专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为卫生职业教育的未来多做贡献。

篇9

在学习一门新课程时,先要了解课程的考试大纲,根据大纲中每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在教材的相应部位做不同标记。一般来说,要求“熟悉”和“掌握”的内容是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也是学习的重点。然后,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地了解课程内容,并对重点内容进行理解、记忆,以达到真正地掌握和熟悉教材的基本知识的目的。纵观以往试卷可知,试题内容虽然突出重点,但仍涵盖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故全面系统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有:1.从总体上认识和了解课程的内容有助于适应试题覆盖面广的要求。以往试卷的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其中,以选择题的覆盖面最广,也最灵活。2.可以将课程前后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便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患者的清洁卫生一章中提到特殊口腔护理的对象有高热病人,在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一章中提到高热病人要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3.发现重点、难点,以便重点学习。学生只有深入地理解重点和难点问题,才能以点带面,带动对一般问题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融会贯通《护理学基础》的基本知识。

二、理论学习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护理学基础》讲的许多内容都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来记忆。例如在铺床法中提到的卷筒式套被套和我们生活中缝被子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将被套正面向内,平铺于床上,棉胎铺在被陶上,再将棉胎与被套一并自床头卷至床尾,自开口处翻转、拉平。又如在病区的物理环境温湿度的调节中讲到室温过高时用空调、风扇等调节,而室温过低时可采用取暖炉、火炉等;当室内湿度高于室外时,可开窗通风,湿度过低时可在地上洒水,冬天可在暖气上或火炉上放水壶等蒸发水汽来提高湿度等。这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在记忆的时候不用死记硬背,只要和实际联系起来就可以了。

三、充分利用临床见习课和实习课

充分利用临床见习课和实习课。我们能够获得临床感性认识,从而使课堂理论和临床实际相结合,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见习时我们通过接触病人,从教师示范到自己实际操作,能在实践中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再通过看书学习加以提高。这种由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的学习方法,比单纯课堂授课更生动、形象具体,学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动口、动手来观察病情、加强操作,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扩大视野,激发求知欲望。

四、记忆与思考相结合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全书中操作的内容很多,对于操作的内容我们不要死记硬背,结合要点说明去理解记忆。有些人认为学医只要能背书就能考出好成绩,这是错误的。记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帮助记忆的方法有多种,其中积极的思考是最有效的。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铺床时叠大单是左压右,而叠被套却是右压左?铺床时为何要翻转床垫?铺麻醉床时枕头为何要横立于床头?平车运送法中在推行中为何要小轮在前,在上下坡时为何患者头部为何要位于高处,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很好地记忆和掌握这些知识。

五、巧妙利用比较法进行学习

比较法是近些年流行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在学习上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正确地推断、鉴定、验证知识,易于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这就是比较法。比较学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许多专门的学科,大量地运用在各种研究领域,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途径和发展的前景。

在读书学习方面,比较法带给人们更多的学习、研究和深入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对于异常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的护理措施,我们就可以比较记忆,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几乎每项护理措施都有心理护理、休息的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对症护理、健康教育等,心理护理主要针对病人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进行护理。在护理中应经常探视病人,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给予精神安慰。病人都需要好好休息,都需要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等。病情观察包括伴随症状、治疗效果的观察,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是相同的地方也有些许差异。体温异常的病人要定时测量体温,而血压异常的病人要密切观察血压等。脉搏异常则观察脉搏的脉率、节律、强弱等。呼吸异常者则需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节律、声音、形态有无异常;有无咳嗽、咳痰、咯血、发绀、呼吸困难及胸痛表现。饮食护理中高热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少量多餐,多饮水。异常血压患者则选易消化、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呼吸异常者则宜食易于咀嚼和吞咽的食物,避免食产气食物。关于对症护理,高热病人主要是降低体温,我们常用物理降温法或药物降温法;体温过低则给予保暖措施;呼吸异常者必要时则可给予氧气吸入。健康教育主要从教会患者自我监控,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六、不断复结,串联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知识点,把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就像我们吃的葡萄,一拎一串。例如关于进针角度我们可以总结:皮内注射法是针头与皮肤成5度角,皮内注射法是针头与皮肤成30-40度角,静脉注射法是针头与皮肤成15-30度角,肌内注射是90度角进针,等等。不同浓度的酒精其用途也是不一样的:在给病人床上梳头时如遇长发或头发打结不易梳理时,可用30%乙醇湿润打结处,再慢慢梳理开;在给患者做背部按摩时则将两手掌蘸少许50%乙醇,以手掌的大小鱼际肌作按摩;消毒时我们常用70%的酒精;而燃烧消毒时我们则用95%的酒精。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要死记硬背,而要巧妙地运用学习方法来帮助记忆。

篇10

1.1教学管理者

教学管理者是课程考试制度的制定者,一方面,他们要以上级管理者的政策为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来自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实际困难,所以常常会选择现成的、固有的、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简单易行、容易控制、风险小、省时省力。

1.2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是课程考试的执行者[4],对传统的考试模式比较熟悉,对创新课程考试模式缺乏足够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各医学院校不断扩招,护理专业学生逐年增加,总课时量成倍增加,任课教师工作量大,大部分护理教师是女教师,平时除了上班,还要照顾家庭,继续学业,为晋升职称做准备,非常忙碌,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用于课程考试改革,并且任课教师大多是从事护理专业研究的,从专业学习到成为教师,都很少有机会学习课程考试理论及评价技术,也很少有自行学习的动机,基本上是凭老教师传授经验和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实施课程考试。改革课程考试模式的难度与工作量均很大,而且要付出大量精力,还要承担可能的风险与压力,大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畏难情绪,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意愿不强,热情不高[5]。

1.3护理学生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生源的持续减少,出现了学生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的现象,学生缺乏坚实的学习功底和较好的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不强,面对多次考试和多样化考试,学生畏难情绪较大,并且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综合性考核需要较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是护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学习课程多,学习任务重,课余时间少,时间和精力都难以保证,效果不佳。

2制度因素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任课教师、学生、招聘单位等都是看重学生的卷面分数和各种及格率、通过率,而非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在考核教师时,多注重课时量而非学生考试情况,《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多在每学期期末,教师要整理教案,书写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出卷、阅卷,时间紧,任务多,任课教师往往愿意选择简单易行、评分标准简单、难出差错的考核模式,考试后的试卷分析也常常只是流于形式。教师晋升职称时,科研分数比教学分数所占比例大很多,导致大部分教师把心思放在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及编写教材上,而非课程考试改革上,对于以追求学术地位为荣的教师来说,探索、改革考试模式无疑是一件付出大而收益小的事情。

3设备设施因素

《护理学基础》包含出入院护理、清洁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排泄护理等8大基本理论模块和20多项基本护理技能,内容多、实践性强,除去讲授基本知识之外的机动课时不多,想要进行综合性课程考核,课时难以保证,并且实验用物、考试场地、教师人数、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相关图书等都不是很充足,较难满足开展创新型综合性《护理学基础》课程考核的需求,进行《护理学基础》课程考核改革的难度较大。

4讨论

当前的《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模式单一、内容呆板、方法陈旧、监管落后、评价意义小,不利于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利于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课程考试对教学评价的反馈作用,提供充足的课时、设备设施、场地等用于改革《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模式,鼓励教师创新,重视教学教改。任课教师应提高对《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理性认识,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积极进行《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者:李 剑 雷芬芳 岳月娟 单位:邵阳学院护理系

【参考文献】

[1]汪姣,龚园.学分制下高校考试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6):233-235.

[2]骆亚南.评价《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的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116-117.

篇11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深化专科教育教学改革,办出专科教学特色,提高医疗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于2015年制订了专科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计划,积极探索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特别是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介绍我校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介绍如下。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医院环境,入院和出院护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患者的清洁护理、排泄护理、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及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等。内容涉及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要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是目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考试比重占总内容的25%左右)。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是护生由基础护理的学习进入专科护理学习、由学校生活进入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实习的质量。为此,我校确定基础护理学课程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2.积极参与省级、校级课题改革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的指导思想: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1]。我校科学地构建了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未来护理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此,我系积极参加省级课题的改革,选择部分护理骨干教师参与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对校本教材《基础护理学》进行修订,这为我校进一步推进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3.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3.1修订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我校在2014年修订了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开设该课程的时间由三年制专科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改为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教学时数由168学时改成15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78学时,实践教学80学时。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安排10学时-16学时的强化训练,以确保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新的教学大纲中将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由原来的1:0.9修订到1:1,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两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掌握护理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初步护理工作的职业能力,为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3.2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特点,注重教、学、做相结合,从两方面进行改革。3.2.1改革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手段,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转变。教学中应大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增强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的“满堂灌”式角色。护理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临床特定复杂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质疑能力和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从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2]-[3]。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PBL、学生小讲课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学习灌肠法这一节,教师针对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小量不保留灌肠法和保留灌肠法三种灌肠方法设计五六个案例,课前交案例发放给学生,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学、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各种灌肠法的目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在课堂上先让分组学生派代表讲解知识点,然后老师总结归纳,操作示教。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教师角色,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基础护理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为此,本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统的理论实践分段式教学方法,使有的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有的学生只对实践部分感兴趣,上实验课时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只能机械地模仿老师的操作,教师需要花一定时间帮助回顾理论知识,这就大大缩短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利于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卧位的安置、协助患者更换、保护具的使用、无菌操作、导尿术、各种注射法等操作项目时,在多功能示教室授课。在示教操作的同时讲授理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操作内容更生动、具体、直观,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操作细节,将所学理论知识尽早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3.2.2改革实践教学。3.2.2.1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弃除了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简单易学的实训项目,如床上擦浴、床上洗头、冷热疗法、口服给药等,缩短了有些项目的教学课时如铺床法由之前的6学时减到2学时,增加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训项目如高热病人的护理、模拟危重患者的抢救、患者入病区的初步护理等。3.2.2.2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6个—9个小组,每组12人—15人,固定一名实验带教老师,同时在每个小组中指定5名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各小组长负责管理两三名学生。课前小组长主动找带教老师先学一遍操作,并拍好操作视频,要求各学生预先写出实验报告。正式上课时带教老师在小组学生面前再示教一遍,学生再练习操作,同时配合老师和小组长指导,保证操作规范、准确。针对有些实践项目,如口腔护理、各种注射法和静脉输液法,采用角色扮演法,2名学生一组,分别担任护士和病人角色,进行真人操作。教师每组进行指导确保学生安全和操作规范。课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再修改、完善之前写的实验报告,小组长上交所管理学生的操作录像。每一项实践操作都需要进行过关考核,统一考核标准,期末再进行抽查考核。3.2.2.3全天开放实训中心,实行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者自习课、晚自习的时间操作练习,增加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培训学生的慎独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部分学生的管理能力。3.2.2.4开展实习前综合强化训练。护理专业每个班级在进入临床实习前都开设了8学时—14学时的基础护理学强化训练,设计了临床案例。例如患者,女,55岁,因患急性重症肺炎入院。入院时T39.2°C,P118次/分,R38次/分,BP146/100mmHg,患者咳嗽,痰多,呼吸急促,双肺及喉头有痰鸣音,痰不易咳出。针对该患者,你认为目前存在哪些主要护理问题?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在强化训练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临床实习,不合格者则延后实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从而能更快适应临床护理。3.3改革考试评定方法。考试评定方式由之前单一的终结性的闭卷考试改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占40分,包括平时上课的表现(20分)、到课率(5分)、作业+任务完成情况(15分)三部分。形成性评价成绩以40%计入期末理论成绩中。基础护理学课程的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种,满分100分制。操作考试成绩由平时每项技能考试的平均分与实习前操作抽考成绩两部分构成,每部分各占50%。操作考试中增加了素质考核的比例,素质考核内容包括仪表、态度、着装、用物准备、与患者沟通能力、操作后整理与理论分析等,丰富了技能考核内容。将形成性评价、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供用人单位参考,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课程改革的效果

根据我校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在2014级护理专业大专班级中随机抽取部分班级进行基础护理学的授课改革,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后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改革授课的班级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未进行改革授课的班级,见下试卷分析表。

总之,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基础护理学的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每一位承担基础护理学教学任务的老师都应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与实践,使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满足社会医疗卫生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我校关于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改革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改革考试评定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在2015级和2016级护理专业所有学生中实施,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作者:谭桂煌 何求 徐桂娜 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