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设计的基本原理

设计的基本原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1 08:33: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设计的基本原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设计的基本原理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114 

一、 教学过程 

1. 巧用道歉视频,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冯小刚导演,葛优、李小璐、郑恺、白百何主演的2014年贺岁片《私人订制》最后一段“向大自然道歉”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教师依次提出下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1)四位主角为什么要向大自然道歉?(学生:雾霾天气频发、森林乱砍滥伐、煤炭过度开采、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与人类的不当活动有关)(2)这些问题的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问题?(学生: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所需等导致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由此引起的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充分暴露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难以可持续发展。)(3)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什么?(教师:建设生态工程,就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一般的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 

2.运用模型构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1]出示“石油农业”模式图。教师:“石油农业”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由于需要大量使用石油作为原料或动力而得名。该农业模式对解决粮食需求和提高粮食产量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其高能耗、高污染,使粮食品质和安全不断下降,难以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发展生态农业。 

介绍“传统生态农业”模式。教师:“无废弃物农业”模式是我国古代最早、最生动的一种生态工程模式。请同学们利用所给的项目绘制“无废弃物农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图,可分组讨论、交流与合作。在学生讨论出现疑惑的地方时,教师应协助学生解答,以完成概念图的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模型构建活动,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问题:上述“无废弃物农业”模式的突出优势是什么?(回答: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达到无废弃物生产,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引出“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教师:上述“无废弃物农业”模式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但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可增设沼气池、蘑菇等环节更好地利用物质能量。请同学们自主构建,完成下列“现代生态农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图。 

[案例2]出示“纯樟子松林、珊瑚礁区”图片。教师:我国“三北防护林”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最初进行林带建设时,单一种植的樟子松林遇松毛虫害大量毁坏死亡;而珊瑚礁区却能够在养分稀少的深海中,保持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纯樟子松林的生物多样性低,食物链短而简单,缺少松毛虫的天敌,而成片单一的林木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而导致树林的大量毁坏死亡。珊瑚礁区的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复杂,不同的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充分利用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环境,实现了很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教师:从上述正面和反面的实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进行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时,必须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只有保持生态系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平衡。(归纳总结出“物种多样性原理”) 

[案例3]出示“灰色长城、水葫芦疯长、草原过度放牧”图片。教师:“三北防护林”的西北防护林早期栽种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杨树林,导致“绿色”长城变成“灰色”长城。江苏、上海和浙江三省市交界孕育吴越的美丽太湖。近年来,由于富营养化促使太湖水体中水葫芦和藻类疯长,并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给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危害。如果在西北草原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西北畜牧养殖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量(环境容纳量);针对公共草地的过度放牧问题,应该实行草地承包,调动个人的管理积极性,减少过度放牧现象。另外,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种植牧草,增加牧草产量。 

教师:从上述3个实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问题,要栽种适宜树种,要考虑生物数量不能超出环境承载量。(归纳总结出“协调与平衡原理”) 

教师: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整体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例如,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DYlw.NeT 联系方式QQ 712086966]贫困地区农民的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生活问题。如果农民的生计得不到保证,随时会发生“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这体现了什么原理? 

学生:整体性原理。 

篇2

在长时间的发展形势下,经济水平的发展通常都是以消耗能源以及环境为代价的,这样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较为严重,同时也面临资源紧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在某种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这样就促使人们逐渐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起了必要的重视。是否可以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而节能降耗在环境领域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加大对机械设计节能的研究力度,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加强机械设计节能的背景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机械化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需要更多的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具。大量的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必然产生很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这严重违背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机械设备从生产到使用各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其中在设计环节进行节能设计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要加强机械设备的节能设计。

二、机械设计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机械设计来说,能源大量的消耗是时常发生的现象,同时也是相关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的能源浪费有着诸多的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内容进行分析:

1、不重视节能设计,缺乏节能设计理念

从以往设计模式来说,机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机械设备生产效率加以提升,相关人员一定要遵循这个理念。首先,需要对机械设备的运转速度、相应的载重数量进行考虑;其次,还需要对机械设备据是否具有安全性能、节能减排等方面引起必要的重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下,技术水平不断完善,机械设计理念不断更新,不但可以将机械设备的整体生产水平加以提升,而且还要求相关人员应当打破以往的传统设计理念,并对节能设计引起必要的重视。

2、设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由于机械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样就要求相关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能力。然而,某些设计人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设计理论也没有做到熟练掌握,并且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这种“吃老本”的情况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致使机械设计出现落后的情况,从而使能源消耗过大。除此之外,还有某些设计人员没有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就开始进行机械设计,致使机械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设计需求

机械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于技术,在新型的设计理念倘若没有技术的支撑,那么也会无济于事。在实际的生活中,一方面诸多节能设计思维形式依然会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倘若可以实现节能设计,那么就需要将设备的生产成本加以提升。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说,机械制造有着较高的成本,还有某些节能技术被省略,所以导致节能没有较高的实现率。

三、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及运用

1、动力源

发动机是机械设备的主要动力源,在机械节能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提高机械设备电能、动能、势能、热能等相互之间的转化率,由此需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发动机的输入功率、增大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启动和减速这两个阶段主要体现了这一设计原理。

2、在设计时注意减少各部位之间的摩擦

机械设备个零件部位之间的摩擦力过大就会导致资源损耗大的问题。机械设备是通过齿轮、动力传送带等传送设备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运送到所需部位而运转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摩擦力过大,就会损失一部分动力,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机械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减小各个部位的摩擦力。例如,加强零件之间的等。

3、注重功率匹配节能

机械设备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所需要的功率大小是不一样的,合理的研究和分析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功率需求的大小至关重要,这可以为设计标准功率提供依据。在机械设备设计时,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可以设计不同的挡位根据实际所需功率进行调节,以此应对不同的应用需求。

四、对做好机械设计节能的建议

1、重视人才培养,学习和运用新技术

机械设计节能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专业性很强,因此,对设计人才的专业性要求很高。机械设计节能需要大量的设计人才,人才是进行机械设计节能的核心基础,加强人才的培训是重中之重。⑴.在学校招聘高材生。⑵.企业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另外,技术是实现机械设计节能的必要条件,在机械设计中既不能超越实际的技术发展水平,又不能完全不敢突破,要积极学习和运用新技术。促进机械设计节能水平的提高。

2、重视设计选材环节,优先选择环保型材料和环保型发动机

在对机械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机器所选用的材料进行确定,在机械制节能设计的时候首要选择可以回收、没有污染的材料。不仅仅如此,机械设备最大的污染主要是来源于发动机,这样就要求相关人员应当选择油耗低、使用时间较长的发动机,避免发动机尾气产生过大的排放量,对机械设计节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选择环保型水冷增压柴油机亦或是相应的电控发动机。

3、加强电子控制系统的精确化控制

应用电子控制系统来对机械做好严格的控制是实现机械设计节能的关键所在。而电子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的掌握机械的运作情况,利用智能化的形式来对发动机的功率进行辨别,为避免大量的消耗创造有利条件。

4、加强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漏工作

机械消耗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机械设备的磨损和腐蚀严重。机械设备磨损和腐蚀严重是因为液压系统的污染物较多。另外,浪费资源最大的原因是液压系统渗漏而,因此,进行节能设计时要加强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漏工作。针对液压系统的污染物问题,可以加装一个高性能的过滤设备。对于液压系统渗漏问题,可以选用防渗漏的材料等。

五、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随着当前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完善下,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全球长时间发展的关键所在。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确保自然资源发展方面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将节能减排的思想逐渐渗透到机械设计当中,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大机械节能设计研究的力度,这样就需要相关人员对机械设计以及相关作用做到熟练掌握,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较好的论述了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和作用,提供给相关人士,供以借鉴。

篇3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并对世界园林产生过巨大影响。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园林学科新的历史使命。广泛地借鉴、利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将园林学科与其它新兴边缘学科接轨已势在必行。

1.基本要求

1.1自然化

休闲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紧张和喧嚣,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故而园林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来说,休闲地景观和园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体现出田园风光,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严重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园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成本又低。

1.2人心趋静

休闲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引导人们心情趋于舒缓平静,一入区就有一种绝尘脱俗的感觉,觉得和外面紧张的世界就是不一样,整个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植物色彩搭配不要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积的简单而又紧张的几何构成,要有线条引导,当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乱。

水景的安排也应该安静多于喧闹。小品和雕塑要宁静温馨,不要张狂。引入动物要温和美丽的而不要丑陋吓人的。当然,不要理解为把休闲住区里搞得到处都静悄悄。局部热闹的地方也还是需要的,比如俱乐部、沙滩、码头、零售商业区等。

2.美学的要求

2.1主题原则

任何园林规划都应有其主题,包括总主题和各分片、分项主题,它是景观园林规划的控制和导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浮燥的城市住区规划中,主题往往被取消,而满足于一张毫无思想性、科学性和功能安排的信口标注、指鹿为马的所谓“漂亮”的画。和城市住区比起来,休闲住区档次更高,规划水准也理应更高,更体现功力,只有选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主题,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观园林规划。

2.2点-线-面的原则

所谓面,是指整个小区或小区的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从事景观园林建设的空间。但整个小区平面的均质化不能造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就要有一些界限为其纲,分割空间、强调差别、引导或阻隔视线。

线和线会有交叉,太长的线因易引起视觉模糊也需要间断,就会有点的存在。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景观园林就走不了大样。如果把握不住,细部做得再多,图纸画得再"好看",也做不出好景观来。

2.3收放的原则

一个好的休闲住区景观园林规划,应把放开视线和隐蔽景物尽量结合起来。开放式大空间给人的震撼是其它手法无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够的空间,都应该给出适当的大空间来,如成片的绿地、水面、酒店、公建等。隐蔽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把有碍观瞻的东起来,如垃圾站、园艺堆肥场、管线井、过滤池、挡土墙等,是一种被动的应付。

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把景观有层次地布局,在最佳时机展现(就像说相声的“解包袱”),是一种主动的造景。当然还有半隐半现的,如山地的休闲别墅,在景观上处理成若隐若现于树林中是很好的选择。

2.4均衡原则

和城市住区建设中常见的大面积推平场地的做法不同,休闲住区在总体布局中贯彻"尽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则,这是一种维护和强调差别的作法。但这不等于说不要均衡,即使是在自然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的地段,也要尽量使各部分、各主题、各细部有所响应,避免偏沉和杂乱感。

当然,也不是追求绝对化的几何或力学对称,从而给人一种活泼而不是死板的感觉。实现这条原则难度很大,对规划师素质的要求极高。

2.5节点的原则

节点是由线的交叉而产生的,是网络中聚合视线和辐散视线的地方,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因此应竭力处理好节点。节点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如有的节点是整个小区这个层次上的,有的节点则是住宅组团这个层次上的。但在相应的层次上,都应着意强调它们,使之在整个面上凸显出来。

3.园林景观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3.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相互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我认为,任一场地都必需被视为包含了该场地的较大一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必需根据该生态系统整体面临的问题来处理该场地。

3.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水流、物种流(包括动物和植物)、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景观中的任意一点,如一片树林,一个亭子,一座小桥,一排行道树,一个池塘等,都将落在这个基本模式之内,或落在斑块内,或落在廊道内,或落在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的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继而改变和调整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3.3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它们的内部均具有自身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这个层面上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例如,在做一个居住区或一个公园的景观设计时,把这个居住区或公园视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其内部设计有一个小湖泊,在其相邻区营造一座栽植各种植物的森林小山体。那么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是,既要使小湖泊和小森林符合各自的生态系统原则,又要使两者达到有机的联系。具体到设计的手法上,如在城市中,一个水体的四周用宽阔的硬质铺装围合封闭,称为湖边休闲游步道。这种全封闭的硬质道路布局就会切断湖泊生态系统与其相邻的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两者的能流就会中断,这样的设计就不符合生态原则。

3.4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个层面的生态关系包含植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动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人也是景观生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虑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5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实质上,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大到整个地球、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小到一个公园、一座校园、一幢房子的花园,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质上,上面所述的4个层面上的生态关系中,均包含着这一生态关系。

4.结束语

目前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内,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没有完全适用于它的生态学原理作为其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把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汇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篇4

准确地预测房间的音质效果一直是建筑声学研究者追求的理想,谁不想在设计音乐厅图纸时就能听到她的声音效果呢?一百多年来,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物理指标,并揭示了它们与房间主观音质的关系,包括混响时间RT60、早期衰减时间EDT、脉冲声响应、清晰度指数等等。音质参量预估是室内声学设计的关键。目前,人们采用经典公式、缩尺比例模型、计算机模拟来预测这些参数。

室内声学的复杂性源于声音的波动性,任何一种模拟方法目前都不能获得绝对真实的结果。本文在参考研究国外计算机音质模拟文献的基础上,对室内声学的主要模拟方法进行汇编和总结,以便深入地了解计算机辅助建筑声学设计的基本原理、适用性和局限性。

1、比例缩尺模型模拟和计算机声场模拟

自塞宾时代起,比例缩尺模型就在室内声学中获得应用,但模型比较简单,无法得到定量结果。20世纪60年代,模拟理论、测试技术等逐渐发展完善,进行大量研究和实践后,比例模型在客观指标的测量方面已经基本达到了实用化。现在,声源、麦克风、模拟声学材料已经可以和实物对应,仪器的频带也扩展了,在模拟混响时间、声压级分布、脉冲响应等常用指标已经达到实用的精度。

比例模型的原理是相似性原理,根据库特鲁夫的推导,对于1:10的模型来讲,房间尺度缩小10倍后,如果波长同样缩短10倍,即频率提高10倍时,若模型界面上的吸声系数与实际相同,那么对应位置的声压级参量不变,时间参量缩短10倍。如10倍频率的混响时间为实际频率混响时间的1/10。然而,很难依靠物理的手段完全满足相似性的要求。空气吸收、表面吸收相似性的处理是保证模拟测量精度的关键。比例模型是现阶段所知唯一能够较好模拟室内声场波动特性的实用方法,可是由于模型制作成本较高、需要利用充氮气或干燥空气法降低高频空气吸收、模拟材料吸声特性难于控制的因素,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进行声场的模拟研究成为现实。从数学的观点来看,声音的传播由波动方程,即由Helmholtz 方程所描述。理论上,从声源到接收点的声脉冲响应可以通过求解波动方程来获得。但是,当室内几何结构和界面声学属性非常复杂时,人们根本无法获得精确的方程形式和边界条件,也不能得到有价值的解析解。如果对方程进行简化处理,所得到的结果极不精确,不能实用,完全利用波动方程通过计算机求解室内声场是不可行的。实用角度讲,使用几何声学的声线追踪法和镜像虚声源法,通过计算机程序可以获得具有一定参考程度的房间声学参数。但由于忽略了声音的波动特性,处理高频声和近次反射声效果较好,模拟声场全部信息尚有很大不足。近年来,使用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方法模拟声音的高阶波动特性,在低频模拟上获得了一些进展。

2、几何声学模拟方法

几何声学模拟方法借鉴几何光学理论,假设声音沿直线传播,并忽略其波动特性,通过计算声音传播中能量的变化及反射到达的区域进行声场模拟。由于模拟精度不高,而且高阶反射和衍射的计算量巨大,因此,大多数情况是使用几何方法计算早期反射,而使用统计模型来计算后期混响。

篇5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篇6

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文件,课堂教学一直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主要平台,所以在教学课堂上既要形成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又要将实践教学环节明确提出。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实践教学逐渐显现出师资不足及经费不足等问题。所以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能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是每个学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基本原理概论”创建模拟实践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对于大学生来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及选择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基本原理概论”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认识理论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利用仿真教学及现场再现等方式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这样学生就有一个适当的平台培养自身人文素质及辩证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更能显现“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模式具有的人性化标准。

二、关于“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一)关于“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模式的原理引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实践情感,这样的目标体系不仅能够将新课程中的指导精神及专业特点同高校特点相结合,还能够保证模拟实践教学创设情境带来的有效性。所以,我们应该将合目的性原则、与专业结合原则、典型性原则及实践性原则坚持到底,使模拟式实践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益处。

1.合目的性原则。

我们将中国化的研究出来的最新理论成果称之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其作为发展的核心,这样的核心思想更强调基本原理的合目的性原则。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考虑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心理欲望,而且要以此为出发点,创设教学情境,展示基本原理的精神内涵,令基本理论成为发展中的客体,与学生紧密相连,为学生展现理论知识的魅力,创造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条件。

2.实践性原则。

在“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强调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学以致用。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情况不但能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得越深,越能树立正确的观点。因此,对学生的教学一定要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在学生熟悉的生产环境及生活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及探究热情,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3.典型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学会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进行设置,这样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某一事物的真正情景,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共鸣,这样学生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才能提出相关问题,找出问题的形成原因,最终准确地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

4.与专业相结合原则。

教材是整个教学课程中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要紧扣教材内容,将教材的观点与原理及时体现出来,将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及教学风格体现出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是否具有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

(二)“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如何创设。

1.设计问题,教授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以口述的方式教授学生基本原理,改变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混乱认知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的基本原理,还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及专业性的问题,如对医学生提出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问题。在医疗工作中如何做出伦理选择的问题等,这些都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模拟情景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于问题,创设情境。

将提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及当地条件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情景教学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创造特定的模拟环境。这时虚实的结合就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利用虚拟的模拟现场还原真实的事例,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参与体验。创造模拟环境时要学会利用冲突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价值选择,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目的性、典型性、实践性及与专业结合性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原则。经过设计问题及创建模拟情景等步骤完成模拟实践教学内容,力求探索出人性化实践教学的最有效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组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7

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现状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运行方便快捷的现代贸易方式,能在网站上获得供求信息的都可能构成电子交易。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低成本的交易方式在双方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易,电子商务具有低成本,开放性、效率高的特点,因为这些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日渐成为商务贸易的主要趋势。电子商务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的应用更加广泛。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起步较晚,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问题: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主题不突出,内容不完善,没有体现出网站特色,整体上无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其次在网站的搜索引擎的开发上还有待提高,因为搜索引擎的建设不足,使得商务平台网站的访问流量不高,网站开发的搜索引擎意识未得到优化;此外,还存在着网站的可用度和可信度建设不完善,让用户难以对网站产生信任,从而减少在该商务网站上的电子交易,从而避免损本文由收集整理失;在网站的更新和维护上还缺乏专门的管理,忽视了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

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现状来看,如何建立安全实用、经济快捷的电子商务网站是各个企业和商家共同考虑的问题。软件工程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应对“软件危机”而提出的,此次软件工程的发展借鉴了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开发高质量的软件和设计,有效地克服了软件危机的大规模扩展,因此我国的软件工程技术从那一时期开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践表明,应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

二、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

软件工程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使得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相对简单,设计和开发者提出了“生存周期”的概念,生存周期这一概念从时间限制的角度对软件的开发和设计过程进行了统一的维护和设计,将软件的整个开发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并且针对不同阶段的特征展开具体的工作,从而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减少了在软件开发和网站平台建设过程中的难度,优化了软件开发的质量。基于软件开发的生存周期概念提出的生存周期模型是从软件的项目需求的定义出发,经过一段时间的跨周期系统开发和维护全过程。在这一模型的指导下形成了不同的软件周期模型,比如比较常见的瀑布模型就是软件开发生存周期模型下的一种重要模型。

瀑布模型规定了各项软件工程的活动,包括了制定软件开发的计划,软件需求的分析和说明,以及对软件开发的具体设计,程序的编码和设计及维护,并且规定了各个工作环节和部分结构的运行顺序和具体情况。瀑布模型具体来说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生存周期模型:首先,其强调了各个阶段的顺序和各个阶段的依赖性,明确的规定了阶段的先后顺序,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之间联系紧密,前一阶段的输出是后一阶段的输入,并且每一阶段的结束必须以相应的阶段特征为划分和象征。因此必须强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后续实现的观点,软件开发需要认真地分析设计和方案过程,不可过早地将方案投入使用,需要综合考虑各个代码之间的实现和联系,保证最终程序的质量,防止出现返工的问题。强调了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质量维护的观点,主要是指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需要包含相应的文档,文档被视为程序代码的实现标准,文档的设计被视为是体现阶段完成的标准,每个阶段都需要对文档进行核查,从而尽早地发现程序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基于软件工程基本原理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软件工程基本原理是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作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的产物,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也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电子商务网站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它围绕企业的营销展开,并且结合营销产品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体现网站的特色。基于软件工程基本原理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和结合软件工程开发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原理。首先需要根据产品信息和企业厂家性质确定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主题和基本建设目标,确定网站设计的最终目的和网站的总体指导方针,并且首先确定网站的大致设计框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网站目标的定位,网站信息的确定,网站面临的对象以及网站的基本盈利方式和盈利模式,网上操作和结算的基本流程,物流配送的基本方案和设定等。其次,根据软件开发法的生存周期原理和模型,确定电子商务网站的系统规划和开发实施过程,制定详尽的软件测评方案,为保证网站的运作和工作流程和质量提供保障。最后是对电子商务网站系统工作平台的搭建,利用软件开发和软硬件系统的确认进一步发展软件开发的系统维护,并且在软件运行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转贴于

篇8

【关键词】平衡环;盛水桶振动形态;流体移动分析;优化设计

【Keywords】balance ring; vibration form of the bucket; fluid movement analysis; optimiz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M9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93-04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洗衣机产品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现在基本上每户家庭都已经拥有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了,洗衣机产品的振动噪音及长期使用性也随之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平衡环组件是影响洗衣机振动和噪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零件,一个好的平衡环组件的设计不仅可以减少洗衣机的振动性能,有效改善噪音水平,从而确保洗衣机长期运行的可靠性,而且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提高产品的维修便利性。整体而言,洗衣机的平衡环的设计既可以提升产品的基本性能,又可以提升维修的便利性。因此洗衣机平衡环的优化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采用平衡环实现平衡性矫正的原理分析,平衡环设计的基本思路及针对近几年市场投诉应对的优化设计,进行一些观点的阐述,并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验证,希望给技术人员进行平衡环的设计,少走一些弯路,或者针对设计人员在应对市场上碰到类似问题点时,希望可以受到一点提示启发。

2 原理分析

2.1 不同脱水转速盛水桶的振动形态

图1不同脱水转速下盛水桶的振动形态表示了由于脱水桶的不同转速情况下盛水桶的振动形态。洗涤物在偏置一边的状态开始脱水,洗涤物产生不平衡的作用力,盛水桶产生较大的横向振幅。我们把这个叫做1次共振点。该状态在现在的全自动洗衣机构造上,大约在60r/min。接下去到了约190r/min,发生2 次共振点。此时盛水桶会产生较大的纵向晃动。发生2次共振点的转速,由于吊杆和缓冲弹簧的系数等不同会有些偏差。当脱水转速进一步提高时,就形成由纵向振动和横向振动合成的正常脱水振动。

2.2 脱水桶转速而产生的流体的移动分析

如图2脱水转速而产生的流体移动中可以看出1次共振点前,平衡环内的流体是向不平衡侧移动的。过了1次共振点,在平衡环内筋的作用下,流体是往不平衡侧的相反方向移动的。过了2次共振点后,产生了矫正离心力,开始补正不平衡量,到正常脱水状态时,流体完全向不平衡侧的相反方向移动。

3 平衡环的设计步骤

3.1 基本设计思路

3.1.1 平衡环分割重数的检讨

对于不平衡发生的离心力为尽可能使重心作用力矩为0,并尽可能设计多重平衡环。

篇9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以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单一结构,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态势,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隐忧--即对思想政治课文本资源重视不够,对于文本资源的研究相当匮乏,即使有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建议的,在实际操作与实践中总不能有实质上的切入。

事实上,以文字符号为形式的文本是人类经验最基本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活动最重要的凭借和依据。杜威指出:"随着文明的进步,年轻人的能力和成年人所关心的事情之间距离扩大。......因此,有效的参与成人活动的能力,依据事先给予以此为目标的训练。有意识的机构--学校--和明确的材料--课程一一设计出来了。......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因为书籍和知识的符号已被掌握,正规教育为年轻人获得一种经验开辟道路,如果让年轻人在和别人的非正规的联系中获得训练,他们是得不到这种经验的。"在课程资源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传统文本资源虽然不再是唯一合法的课程资源,却依然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文本资源指以书本和汉语言文字为主要形式,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有助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实现的一切课程资源的总和。

一、文本资源的开发

1.根据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进行开发

学校的教育教学主要是按学科的方式呈现。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这就决定了不同课程的目标要靠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来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文本资源开发,首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文本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各类文本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同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如年龄、个性、知识、经验、家庭背景等因素选择和利用适合的文本资源,力求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2.根据教师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开发

高中思想政治涉及社会人文学科诸多领域。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认知策略、思维习惯、兴趣、爱好、专长和个性特征。在文本资源开发中,一个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遍地开花。这里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开发。教师应该结合课本知识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特点开发出具有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文本资源。

3.建立思想政治文本资源信息交流库

高中思想政治课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收集、处理、展示各类不同类型的文本资源,建立各类文本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各类文本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思想政治文本资源登记表》,把文本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开发动态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存档,归口管理,一方面便于查找、调用、更新和补充,另一方面据此可以不断提高课程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更好地创造和积累课程资源建设的经验,实现课程资源更大范围的交流和分享。

4.建立与其他课程资源协调转换机制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课程资源分为文字与影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并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文本资源尽管是思想政治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开发和利用中也要注意与其他课程资源进行协调转换、有机糅合,防止文本主义的倾向。"如果把知识仅仅限定在课程文本之内确定性语言之中,这就容易导致知识拘泥于符号指称的对象范围,蜕变成"死"的知识;而主体则依附于课程文本,缺乏知识的创造性和生命力。"因此,文本资源只有与其他类型课程资源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教学效益。

二、文本资源利用的方式

(一)课堂呈现

1、问题一探究式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教学发生的根源。没有问题或者没有问题解决的需要,就没有教学。高中思想政治文本资源最基本、最常见的利用方式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尤其针对教学重难点,在呈现文本之后设计一定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惊讶和探究。

2、情境一陶冶式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情境一陶冶式主要着眼于落实思想政治课情感目标。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正处于形象性道德感向伦理性道德感发展的过渡阶段,其道德情感的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情境的作用。鉴于文字符号刺激的单一性,创设情境的通常做法是将一定的课程文本转化声音文件或者音像文件。

3、诵读一体验式

"诵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高声朗读。清代古文家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4、对话一质疑式

新课程主张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指出: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要向学生进行必要的灌输,以充实、佐证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也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文本、自由对话。

(二)课外阅读

文本资源利用另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就是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辟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课外阅读是激发学习兴趣,拓宽、深化所学课本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文本资源中,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以基本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重要的文本资源。在思想政治教材与其它拓展文本的关系上,教材始终是第一位的,是教学的最重要凭借和依据,而拓展文本资源则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它是为理解教材服务的,不可以本末倒置。

三、结语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框架,但作为重要的文本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发和利用引起广大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激发政治课教学蓬勃生机的动力源泉,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本文只是浅显地介绍在思想政治课中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间所讨论的问题还有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篇1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校开展教育改革,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不教而教”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设计课前先学小研究,先学小研究为新课做预备、做铺垫、做指引,用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先学小研究的设计准则是简单、根本、开放,突出知识性、研究性、应用性,让学生乐于参与,人人参与。课前先学小研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设计课前先学小研究要根据学习目标,抓住根本,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把最具有价值的问题或话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研究、去探索,并从中总结规律,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生活性原则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带生活中的例子来上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目之所及,生活中处处藏着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题。通过许许多多的例子,既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中,知识有源头,还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有什么作用,知道会计算,请数学帮帮忙,就会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带来了生活中的例子,产生了兴趣,很自然地爱上了数学知识,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指导性原则

展示是数学课堂的亮点,没有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没有课堂上的精彩展示。课前小研究正是上课内容的导航针,在小研究中会体现教师上课的大概思路,直接或间接展示下节课的重点甚至难点,让学生在完成先学小研究时,能预计和把握到下一节课的主要脉络,通过抛砖引玉领学生走进课堂,课堂变成“学生讲,教师听”的新局面。

不同的课型会有不一样的小研究设计,带给学生不同的享受。

1.熟悉课(练习课)――数学是灵活的,是智慧的结晶。因此,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练习题训练,要选一些特殊的题目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分享精彩的解题思路,展示多种多样的解题方法。

2.单元知识整理课――让学生用图表的方法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进行多种错题的展示,各种解题方法的提醒,一次又一次地把知识不断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3.评研课――评研是新错误教学观的体现。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中难免会犯不少错误,需要通过多次或长期的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才能牢固掌握。我们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薄弱点找难题、出难题、做难题、说难题,让他们逐步去感悟,给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学习研究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自己独立解决,可以小组展开争论,可以全班展示,突出重点知识,辨析学生易混淆点,突破数学难题,使学生的学习劲头与日俱增。

四、趣味性原则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颇有兴趣的先学小研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的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口头的、书面的、绘图的、表演的,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从而感受到做小研究的乐趣。带着好的心情做作业,思维更活跃,反应更灵敏,所以数学小研究要适应学生心理,形式多样化。

我们让学生先学先做,完成好课前小研究再上课,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去展示、去交流、去提升认识,一节课下来会有一个更大的跃进。这样的上课方式,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展示的舞台,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舞台。而教师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思考,设计好具有开放且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探索与研究,服务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遮蔽学生的学,替代学生的学。

学生课前先学先做小研究,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准备,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先学先做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以学为根本的地位,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

篇11

1.针对性原则

它是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只有那些用黑板、挂图、模型等常规媒体还不能充分表现地理事象,致使学生理解接受仍有困难的内容才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对于那些更适合用真实表现方式如地理实物、标本、模型,或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如地理实验来呈现的内容,用多媒体来呈现并不是最佳选择。例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与地球仪”一节中,有关地球形状、地轴、两极和经纬网等知识点,因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难以建立起空间概念,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利用地球仪,通过适当的讲解就能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的目的,取得教学实效。但有教师怀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高实效”的心理,将多媒体强行拖进课堂,虽然多媒体能模拟立体空间,但是与地球模型相比,华而不实,反而把问题复杂化,徒增许多无效的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科学性原则

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准确,无科学性错误。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通过媒体展现的地理景观和分布,引用的地理事实与材料,解释的地理概念与成因,演示的地理过程与演变,揭示的地理规律与原理……都要符合地理科学规律和原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二是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符合国家标准。

3.地理性原则

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突出地理科学的空间性、区域性特征,具有地理特色。为此,课件设计中要注意选用众多反映地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的地图,反映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视频、动画,反映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的景观图片。仅有文字的课件是不具有地理性的。

4.时代性原则

地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使一些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事实发生了变化。地理名称的变化如韩国首都更名为首尔、湖北襄樊市更名为襄阳等,地理数据的变化如珠峰高度的重新测量、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最新数据等,地理事实的变化如缅甸的迁都、南苏丹的成立等。这些变化应按照教学进度及时反映在课件内容中,让学生紧跟地理科学的步伐,以体现地理课件的时代特征。

二、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

1.逻辑性原则

它是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按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排列,严格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此,一是要注意课件内容应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可以通过标题的序号体现出来,如一、1、(1)、①等。二是要注意课件中的各级标题内容应以课题为中心,围绕课题展开。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课件中的一级、二级标题可设计为: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2.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和时差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四季更替和五带

三是标题下的各种媒体内容,如知识要点、文字材料、表格、地图、图片、录音、视频、动画应紧扣标题。

2.科学性原则

即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对此,初中地理课件应遵循地理事实(现象)——地理分布——地理原理(规律、成因)的设计程式。如人教版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与海洋”应从——“地球?水球?”即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开始,接着讲述海洋、陆地的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后阐述地理成因——“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关于人种的知识,应先讲地理现象: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接着讲述人种分布,最后阐述人种平等观念和人种形成的原因。

3.启发性原则

即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要从地理事实或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对此,要注意课件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论,而设计一些观察活动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学生活动让他们慢慢悟出道理和结论来。如讲述初中地理“我国地势”时,在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后,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

1.找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说出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海拔在多少米之间,华北平原的海拔在大约多少米。

3.说出从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我国的地势有什么变化。

课件通过上述读图和提问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我国的地势特征。

4.巩固性原则

这是巩固性教学原则在地理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对此,一是要注意表现教学内容与重点的画面镜头要有足够长的停留时间,重要的画面或解说可以进行必要的重复,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二是每一重要知识点讲完后要有简明的小结,使学生能记牢最重要的结论。三是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可安排一定的作业,如习题、思考、阅读、观察、调查、实验等,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巩固知识与训练技能。

三、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呈现的基本原则

1.表征多样化原则

地理多媒体课件将地图、图片、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于一体,依据所刺激的感官的不同,声音素材通过听觉表征信息,而地图、图片、文字、动画和视频则通过视觉表征信息,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表象。多种媒体的组合呈现,不仅可以增加表象的种类和提取的线索,还在不同类型的表象之间建立起了联系[1]。一般有两种组合方式:一是视觉表征的组合。地图、图片、文字、动画、视频虽然都属于视觉表征,但地图、图片、动画、视频是属于形象具体的画面表征,文字则属于比较抽象的言语表征。文字一般会造成学习的枯燥感,并导致学生理解的困难。将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相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二是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组合。在地图、图片、文字、动画、视频使学生产生视觉表象的同时,运用声音使学生产生听觉表象,两种表象相互作用,能够加深记忆的痕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2.表征优势化原则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地理多媒体课件的表征要以不同的方式为主导。布鲁纳认为,知识呈现方式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认知结构由动作表征、映象表征和符号表征三个系统组成,它们是人借以认识和表征外部信息的三种信息加工系统。尽管在个人认知发展历程中,三大系统的出现顺序依次是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但三者之间并不能彼此代替,而是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知识呈现方式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2]。因此,一是初中课件文字、图形与图像、视频、动画表征方式并重,高中课件则以文字、图形表征方式为主,突出地理知识的逻辑性、严谨性,辅以图像、视频与动画表征方式。二是就图像表征而言,高中课件以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抽象图像为主,而初中课件以景观图和漫画等直观图像为主。这是因为高中生与初中生在认知结构方面有很大区别: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精确而深刻,注意力比较趋于稳定而持久,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想象更加丰富、合乎理性。同时,不同的图像类型的表达优势和能力训练优势不同: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在表达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景观图、漫画等在表达地貌、自然风光、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