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1 08:33: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篇1

对中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与否主要看学生是否能适应环境,是否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心态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羡慕虚荣,遇到挫折也较容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形成无形的压力,很容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恐惧心理、依赖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严重者选择逃避、离家出走、拒绝上学等现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根据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较多地采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对于年级高的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单一的体育运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应多选择综合类有竞争性的活动为主,如在“集体过障碍”这个体育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成一路纵队前后拉手站在起跑线后,教师鸣笛后各队集体向前跑,滚过垫子,钻过栏架,走过独木桥,以动作快,脱手少和队形齐的一方为胜。

2.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体育运动,要耐心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使其心理得到充分发展。

3.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改善学生情绪障碍。体育活动的特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任何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可以改善情绪的效能。

(1)跳远项目。女生害怕跳不进沙坑,即使勉强跳过去的学生样子也不好看,还弄的满身是沙子,这样更没有学生愿意跳了,教师首先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恢复自信,对动作分解进行练习,再以小组比赛形式练习,学生学习的情绪也提高了,而且获得了成功。

(2)跑类项目。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到跑,特别是耐久跑,往往很反感,有抵触情绪,容易退缩、泄气、害怕的心理。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了解学生产生惧怕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克服,引导和鼓励学生用顽强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4.融爱与体育教学之中,排除心理障碍。教师平常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有助于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能积极的表现自己,教师也往往因为学生的表现而变得更加敬业。

5.创建合作与交往机会,优化人际关系。相当部分的当代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关系,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他们心理成长,主要表现为不合群、自私、任性等。教师可以通过集体项目比赛,让学生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彼此鼓励,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6.要特别重视社会适应的培养。在心理健康的诸多定义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以是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大力度,可以多选用些集体项目,团结协作完成的项目,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碰撞”,以便发现和解决个性化的心理问题。

三、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3.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4.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自信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5.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四、小结

1.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3.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参考文献:

篇2

一、面向全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的普遍需要之上的,不仅要面对已经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更要面向广大的正常学生。面向全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学科教学中渗透,结合班级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每次讲座根据学生和教育工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例如,新生入学后,举办“如何适应新环境”的讲座,考试前举办“考试焦虑怎么办”的讲座,考试后举办“怎样合理归因”的讲座。在适当的时候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困扰,解开心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理性引导作用。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心理健康教育可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所有任课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都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心理教育因素,把握最佳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教师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等。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和谐的班级氛围,可以使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适应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各种竞赛、集体劳动、集体出游、社会实践等,教师有意识的把这些活动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磨练意志。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最为了解,其日常工作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班主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面对个别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特别是已经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专业心理教师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教师对个别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也可以通过“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等方式与中学生交流。面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有一定的要求,他们必须懂得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受过专门的心理咨询训练。中学心理咨询有其独特性,面对的是正常的、有了困扰和苦恼的学生,他们不是病人、不是成人,教师要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问题,健康愉快地生活学习。心理咨询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学生在学习、自我、人际交往、适应、考试等方面遇到问题时,需要专业的帮助与指导。专业的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困境,防止问题进一步发展,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校园环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校园环境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校园环境不仅指物质环境,要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校园的精神、人际和心理环境。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中学生得到受尊重的感觉,给中学生极大的心理幸福感、安全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促进学习;相反,师生关系紧张的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如果过分看重学习成绩,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必排名,给中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氛围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创设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各方面都表现优异的学生,还是某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学生,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转变以学习成绩衡量中学生好坏的传统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优良的校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面对升学压力很多中学让学习活动成为学校的唯一活动,其他活动都属于明令禁止的“违法”活动。这种校园氛围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使中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各种本领,发展各种能力,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各种竞赛活动、兴趣小组、广播站、合唱队、篮球队、科技小组等等。这些活动培养了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各项能力得到提高,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全面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样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双管齐下,才能提升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受到来自社会生活等多方的压力之下,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消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中职院校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目前,多数的中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只是作为一门辅助式的课程,对教材的选用也没有针对性,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让中职院校在意识上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要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是中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其次,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此来保证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使心理教育课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中职院校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多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三、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在中职院校中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防治。第一级预防网络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与其下设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成。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下设的指导中心,由有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对统筹规划好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实施落实。第二级是在学校的各系建立心理辅导站,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是在学生当中成立心理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然后由学生会设立的心理部进行统一管理。学校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起到桥梁作用,及时地发现并反映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抓好入学的心理教育工作

中职生虽然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中职生在入学之初会产生一种自卑失落的心理。因此,做好入学心理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职院校要加强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才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进行成长。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拥有特定的地位与使命,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更要营造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张扬自我个性、释放内心激情、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的平台,以此来减轻中职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紧张,为其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校园氛围,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中职院校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磨炼自我、完善自我,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中职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职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强毅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中职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状态。

六、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中职院校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基层、最主要、第一线的教育者和服务者;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的兄弟和知心朋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和有力保障;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艺术大师。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班主任工作极其重要,针对学生们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班主任应予以及时疏导和教育,不能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存在任何不满或歧视,而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最实、最细、最完美,在学生中真正树立起一个和蔼、真诚、友好的班主任形象,用真情去感染学生。要做到这些,班主任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年轻人缺少阅历,犯错误再所难免。列宁都说过:“年轻人犯错误,上会原谅的。”谈话是门艺术,批评也是门艺术,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并且灵活应用,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你的教育,才能达到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教育和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到学生中间去,做深入细致的观察、调查和研究工作,了解学生,把握学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帮助学生一起克服。

篇4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基地,家长的言行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打下深刻的烙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软环境。由此可见,做家长的要努力做到:重视孩子心理发展和性格的培养,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不良情绪,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加强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理解与沟通。高中学困生成绩较差,行为约束力较差,但父母却望子成龙,因而造成他们与家长的隔阂。对此,教师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努力去融洽家长与学生的关系,让家长树立对孩子的信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创造自由、平等、和睦相处的气氛。

三、学校要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1.尊重和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一方面有助于自尊心较差、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顺畅,使心理健康教育如春风化雨般为学生接受。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要理解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忧伤与痛苦,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及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生活内容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好团队、学生会活动、班会课,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学校应多组织课外业余活动,以发挥各自的特长,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形成开朗的心理,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增强自信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成熟,进而形成和谐完整的心理特征。

四、全社会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全社会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社会舆论与教育要形成正确的导向和价值观。学校应充分利用教育机构、教育团体以及公、检、法等部门组成网络,加强影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和媒体场所的管理和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宁、团结友爱的生活生长环境,以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全面提高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学校、家庭、社会构成强大的教育网络,建立适应高中生年龄心理发展的环境,多方面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高中学困生的心理素质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2002.

[2]谌业锋.心理健康概述,2001.

篇5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心理状态和素质,是摆在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生理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转化时期,学习由义务教育转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以就业为主,学生面临诸如学校教育、人际交往、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如得不到很好地调适,就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感较强,自尊心不足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有不同程度的挫折经历,加上社会上一些人长期以来对中职学生存在严重偏见和歧视,中职学生几乎成为“差生”的代名词,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相对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训练难免会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因此自暴自弃,整天无精打采,对事情不感兴趣,自卑感较强。

2.人际交往障碍

进入中职学校,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广交朋友,宣泄情感,但他们主动性不强,且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不能真诚地赞赏别人,对他人的缺点又过分在意,难以容忍,往往易引发人际冲突。

3.情绪调控能力较差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好奇心强,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思考,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高兴快乐时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易冲动。

4.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中职学生由于原有的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为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表现为奇装异服、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方法,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控的目的。

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笔者认为,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学校建立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职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是为了帮助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或困惑的学生。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格、行为、能力和健康等方面的心理测试、检查,立为个案研究,为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累资料;也可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关注学生个人的深层心理因素,通过咨询老师与咨询学生建立轻松自然融洽的关系,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做好个性心理调整;还可以实现校园信箱和网上交流,定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校宏观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因材施教,使心理教育科学化。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的事,更是教师、学校、全社会的责任。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学校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借鉴心理卫生和发展教育代替心理咨询技术,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在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在实习实训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业设置的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站、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各种有益心理健康的比赛、表演及中职生社团等活动,使学生在学校既能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学校的关怀,又能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增进交往,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完善自我,进而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生活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篇6

(一)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心理活动对比

大学生日常生活比较自主,就像是一个小社会,不再是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监督下学习生活。大学日常生活就形成了一个个个体化的体系。自我约束能力较强者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他们往往懂得劳逸结合式的生活,使自己大学生活变得格外丰富多彩,也会让他们懂得学习的快乐之处,而不是负担。相反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大学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后,他们却变得有些茫然了,当别人在埋头苦干,拼命奋进的时候他们却在虚度光阴,浪费时间,渐渐地变成懒惰,没有追求没有责任心的人,荒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渠道,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主要场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指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地学习态度,学习如何自主、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根据2009年清华教育研究机构“调查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投资”,显示我国高校的学生课堂行为与国外高校存在显著的差距。我国高校学生很少在课堂上自主的参与讨论或发表个人见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以及与同学合作的意识谈薄。

由大学生的日常与课堂的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日常心理活动往往会严重牵引课堂上的学习心理活动。日常的表现和个人习惯十分容易带到课堂上,这样就会影响课堂学习质量,从而影响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优秀的日常心理和课堂学习心理是一个优秀大学生想要以健全人格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校的大学生们逐步提升学习的压力也愈变愈重,使大学生们少有机会能够走进音乐厅里面去聆听高雅音乐,大多通过网络、媒体学唱一些流行歌曲已属得益,更不用说对音乐会的策划和组织了。那么高雅音乐在普通大学生心中只能是曲高和寡,从而限制了高雅艺术走进大学生心里的发展途径。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认识是不系统的,音乐知识文化博大精深,传统音乐历史悠久,不是专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很少能够了解的透彻。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是十分感兴趣的,每个人喜欢的类型也有所不同。有的喜欢民乐部分,有的喜欢曲艺,有的喜欢欧洲歌剧,有的喜欢hip-hop元素等等。虽然感兴趣,但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真正接触了解音乐专业知识的程度还十分浅薄。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肯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上,音乐教育的功能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和影响,其他艺术手段无法顶替。

二、综合大学音乐教育价值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生活习惯影响

在校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才刚刚处在一个成型的时期,价值观、世界观正在渐渐形成,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们完善人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至关重要的音乐是青少年学生特别敏感而且可以直接接受的教育方式,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情感可以以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于大学生精神影响和滋养。

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已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大力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学习,从而提高大学生们整体的艺术品味和艺术鉴赏能力,但是往往在大学里音乐是作为全校公选课开设,而且并非每学期都有。音乐教育专业的相关的音乐类课程,在我国高校已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但要想要得到在高校全面的重视和发展,笔者认为就应该如同体育、大学英语、马克思思想品格等类似科目来进行全校性的必修学习,使受众面扩大,让大学生们整体提高对音乐知识的重视程度,并受用于生活和学习中。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十分令人担忧,大部分高校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十分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无规律:学校生活中,很多同学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作息时间执行不到位,该休息的时间都在看电影、打游戏、开卧谈会到深夜,然后第二天不能早起,造成逃课睡早床。长此以往,势必引起恶心循环,学习和身体都没有保障。日常饮食不科学: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晚睡晚起,没有时间吃早餐,然后去上课,课间休息的时候随便买一些零食,一些学生干脆取消了早餐,形成常年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这就违反了正常的饮食规律,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没有好的身体,严重了便会影响学习质量。娱乐和休闲生活没有合理地安排:一些学生经常上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没有节制地沉迷于它。

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的教育是有着特殊功能的。大学生认识到了美得定义,便会正确看待人生,而不会毫无目标地盲目跟从。不是好的东西不去学习,不是有价值的事情不去浪费时间。大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到了创造的魅力,便会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开启自己的求知欲望,积极地探索知识。

(二)大学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大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自我生活得到自理化、心理自我教育化、自主学习、积极性高的要求。大学四年的学习内容都是围绕专业方向来发展教育的。这种专业化是随着我们的专业不断深化和更新的,也顺应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大学学习首先是态度的转变。进入大学校园,必然从被动到主动。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学校的人才资源,从各种各样的来源吸收好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自身好的学习途径,形成自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渐渐地就会自主地去探索研究丰富的知识,懂得明辨是非,有助于树立更好的的人生观。

所有的政治、军事、和文学艺术家,如果他们不懂得音乐,那么他们的知识不算是完整的。发展音乐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音乐教育的实施,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大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够发挥更好的创造力。保持一个良好的每日心理状态有利于智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大脑的灵活应用。因此大学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的大脑智力的平衡发展,可帮助清晰冷静地思考学习问题,积极向上地面对困难,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素质具有很好地牵引作用。

三、音乐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音乐教师心理辅导

高校教师是引导高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指导者,换起学生们的自觉意识。高校教师是给学生一个思想和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那个自由的空间去形成学生自己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最终目的是能让学生自己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的课堂行为习惯和方法,是很影响学生们的社会观念的。教师是学生建立培养正确社会观念的直接途径,因此大学音乐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

心理辅导是指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辅导可从生活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和学习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中国的素质教育中,教师的地位不可动摇。学生们靠优秀的教师传播知识,通过学校这个平台得到成长,那么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师首先得具备良好的个人作风为人正直,心胸宽广是教师为人的基本准则。不能够表里不一,传播不正确的思想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课堂上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要能够广泛地传播正能量,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体会到教师的可依赖性,可信任性。要能够加强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培养爱国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们应该从音乐中感到积极向上的氛围,从然把这种态度带到生活和学习中来,使每位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和亲切感。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活跃气氛,起到开导、启蒙和鼓励的重要作用。同样的教师也因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社会阅历,要能够不断地学习有用的知识,使自我得到升华,从而也能够传播给学生以正能量,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不再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师生之间也可以像朋友一样共同进步。

(二)创设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教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迥然。主要是要让大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通过音乐的渲染来积极向上地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利用音乐为大学生进行身心放松训练,结合现代大学生喜好特点,来选择音乐类型,让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篇7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90-02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约有1/5左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逃学、嫉妒、烦躁、耐挫力差、情绪异常、社会退缩、易焦虑、抑郁等,尤其在21世纪竞争激烈的的今天,中学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人际交往障碍、孤僻、抑郁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学校的正常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担忧,因此,在中学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十分必要和重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途径探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知识化、教师非专业化、教育形式化以及教育途径单一化,等等,笔者主要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途径进行探索,以期能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指导性意义。

1.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可能面临的共同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心理辅导,由教师和专家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适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可以采用集体讨论,交流的互动形式,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在特定的阶段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确定,也可通过征求学生意见确定,如:“人际交往困惑”、“考试焦虑”、“青春期的迷茫与困惑”、“如何走出自卑的阴影”等都是很好的专题。这些专题讲座既可以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心理拓展训练以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这种体验式培训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在设计的一些活动里,学生完全是学习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教”是致力于通过一些游戏、活动设计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感悟团体的力量与凝结,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与支持。在遇到困难时,感受个体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向上的理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需给予启发与诱导。

3.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心理咨询师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直接指导,帮助其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相关诊断和矫治。给学生做心理辅导,首先咨询师要掌握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提问等多种基本心理咨询技术。其次,教师要做到理解和尊重相结合,设身处地平等对待学生,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心理辅导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课程学科渗透。通过课程学科渗透,也是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课堂管理等方面来实施。在教学目标上,应涵盖学生知、情、意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知,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体会课堂的精髓;教学过程上,教师要适当地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管理上,应逐渐走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取向,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造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5.校园心理剧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定期、适时地举行校园心理剧比赛,是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教育辅导方式,它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讨论分析、心理陈述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同时关注自我心理发展过程。应用校园心理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加强对辅导教师的要求,丰富题材中的积极、健康人格内容,并注意与其它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结合,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促进同伴心理互助。

6.通过特殊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思想。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思想,班主任可以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如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给班主任老师的一封信或者给自己的一封信,通过这些学校信箱、心灵日记,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与思想变化,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复杂多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适当时候可以采取一些网络、电话访谈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7.学校家庭合作,达到教育合力。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养方式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学校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形式是多样化的。总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统一认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且行之有效的保证,学校可利用心理讲座、校报、学校心理知识手册、学校宣传栏等形式来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转变其不适当的教育观念。第二,定期举行亲子教育活动,增进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增进亲子关系,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家长与学校的关注与爱。第三,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读书会、工作坊、心理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未来展望

现阶段,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已引起政府、学校、社会的重视,且初显成效,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仍需要利用多方面的途径与形式,增加多元化的途径与渠道,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使全体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参与进来,进行全员参与、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庆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5-126.

[2]高飞.心理拓展训练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8-111.

篇8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69-01

初中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方面有自己特殊的任务,但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其基本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初中学生心理的自组织过程,加强初中语文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初中学生心理素质,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自我教育,就能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但不影响文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初中生心灵世界的初中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作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初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发展,而且可以矫正和预防初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3.对预防和解决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有积极影响

初中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成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比如教师对学生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情况,以往只是将这些问题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以及对假恶丑的鞭挞与摒弃。因此,深入挖掘教材的主题内涵及作者所表达的高尚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的途径。

在语文课文中,不乏各种各样优秀的、感人的、引人向上、摧人泪下的人物形象。同时,作品中也还有令人厌恶、遗臭万年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

2.将作文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文是探测思想情绪的雷达,具有敏锐、迅速、集中反映心理活动的特点。学生对老师、对家长、对社会、对学习的心理反映,一定会最先在作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学生的逆反!对抗情绪,懒惰、马虎的习惯也必然会在作文过程中凸现出来。

另外,指导学生写好日记,以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心理具有闭锁性,学业上的沉重压力,社会适应的不良,使得他们内心充满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是一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

3.不能忽视课前5分钟演讲和课堂辩论会

组织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可以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胆量,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外,召开辩论会,对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精、气、神的碰撞都有积极意义。通过辩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又由于所选的论辩的话题中,有许多又和心理教育相关,因此,学生在论辩中得到了心理教育。

4.要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或个人自身的原因而出现心理问题是自然的事。但作为教书育人的特殊的社会角色,教师更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心理。当然,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教师作为拥有丰富知识的成年人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侧重点与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所不同,更应讲究技巧,否则,不但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篇9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的重大使命,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资源按照存在形态,可以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各种教材、教辅资料、校内环境、校外环境等,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人力精神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校内工作人员、家长、其他人员)和文化资源(如班级文化、社团文化、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媒体与网络文化等)。

一、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显性和有形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1.各科教材

这里所说的教材不仅包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所有科目的教材,这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每一主题的精髓,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学科教师也要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坚守课堂这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2.教辅资料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还广泛存在于一些书籍、期刊、报纸中,其中的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新闻中存在着大量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如励志故事、感恩诗歌、珍爱生命的散文,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新闻事件等。另外,大量图片资料以及音频、视频中催人奋进的音乐、发人深省的讲座等也是非常宝贵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不拘一格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

3.校内环境

校内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运动场馆等都是无字的教科书,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都是无声的教材,它们或用绚丽的色彩,或用挺拔的身姿,或用顽强的生命力诠释着生命的活力与珍贵。教师要教会中学生读懂这些不会说话的教科书,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书籍对心灵的滋养。对书籍、器材、桌椅、墙壁等公共财物的爱惜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4.校外环境

2012年12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校外的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园、孤儿院、养老院、家庭、社区、工厂、农村、企业、公司、商场、部队和科研院所等都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基地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互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隐性和无形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1.人力精神资源——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核心

这里的人力精神资源包括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一切人群,如教师、学生、家长、校内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大众等,但是其中有主次之分,教师、学生、家长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人力资源。这里只谈这些主要的人力资源中精神层面的因素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教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最重要的人力精神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此次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因素,不是课程专家、学者和行政部门,而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筛选者和鉴别者。有了优质的教师资源,才能开发与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除此之外,作为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形式,教师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课程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而且是最重要、最具创新活力的课程资源。教师的内在素质、外显能力和水平等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音容笑貌、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以及教师自身的经历、经验、智慧、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对中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资源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环节。

(2)学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活跃的课程资源

随着课程资源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生命载体形式的学生课程资源也逐渐进入研究视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中的学生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问题、作品、困惑、理解、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中学生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学生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是最活跃、最根本、最具生命力的课程资源。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课程本质和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要求,对于促进课程与教学整合、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已有的学生典型个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学生问题与困惑,营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氛围,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3)家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支持作用最大的课程资源

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保障。反过来,家庭环境也可能是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发源地,例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等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因此,教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了解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与背景,家校协同、有针对性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这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资源,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事例与其他家长、学生分享,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2.文化精神资源——浸润性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中的文化精神资源包括班级文化、社团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与网络文化等。教师在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这些文化中的正能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各种文化中的精华滋养学生心灵,以其糟粕警示学生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如此同时,西方的许多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不断涌入,使德育工作者感到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被动,原有的德育工作失去了以前的吸引力和作用力。学生对传统教育出现了逆反情绪,教师教育灌输越多,学生就越厌烦,越听不进去。在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的情况下,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然而,经过种种的探索和实践,有人提出了一个很有时代意义的德育内容———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这给德育工作走出困境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不少地方,如北京、上海、江西等省市纷纷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他们积极探索运用心理教育开辟德育工作新途径,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有德育理论工作者指出,政治教育所起的作用是素质培养的方向性作用;思想教育所起的是素质培养的动力性作用;道德教育所起的作用是素质培养的规范性作用;而心理教育所起的则是连接与支持上述素质培养的中介作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就是要起到这个中介作用。为此,有关人士呼吁,要提高育人者的心理科学理论水平,建立心理教育的工作系统,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学生,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培养,把心理教育引入学校,使之成为一项严肃的施教内容,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有一个系统的教育思路,从而开创中学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篇11

二、建立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

首先,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把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纳入干预机制,还有另外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把“差生”作为重点对象,忽视了优秀学生的心理困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中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针对全体学生。其次,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第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休闲辅导,投入专项经费,增加学校休闲娱乐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放松身体提供客观条件。另外,为学生进行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休闲品位。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选择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地普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第三,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家校合作,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另外,还有净化校园风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策略。再次,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确立以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心理教育。通过归因训练、利用奖惩手段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基本的学习策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社交心理教育。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推进中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尊老爱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3)行为心理教育。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早恋问题,应对逆反心理、网络成瘾等心理困惑。最后,区别应对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群体。当学生出现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类心理问题时,应积极进行医学治疗,另外需注意一种情况,即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心理危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普兰提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在努力维持内心的一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自身与环境能够平衡及协调,但是一旦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针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明确问题的根源,制订问题解决的计划,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一方面,加强行政组织队伍建设。成立由教育管理部门、校级领导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组织,加强责任意识,明确职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高领导是主管校长。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心理咨询室指导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团队组织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中。另一方面,制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提高学校专职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问责制度,真正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核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定晋升和评职称的实施细则,并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通过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等专业的心理量表的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根据需要调整方法和手段,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