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5: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教育心得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国建立了大量数字艺术产业基地(如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的数字艺术产业链,形成一遍繁荣的市场前景。可见,就我国市场需求而言,国产动漫商机无限。然而,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进行预算,每年需播出国产动画节目约28万分钟,而国内实际动画制作能力才2万多分钟左右,每年国产动画的市场缺口达25万分钟之多。可见,以国产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综上所述,我国数字艺术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紧缺,急需相关院校培养大量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
二、数字艺术人才内涵及培养现状分析
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该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拥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策划能力、设计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近几年我国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1999年,全国只有2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到了2006年,经过约7年的发展壮大,全国设置动画类专业的高校就超过200所。可见数字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大幅增加,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数字艺术的办学规模虽然大幅扩大,但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的后果是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对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内容跟不上应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确
首先表现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不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一个短期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而长期目标则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教育就落不到实处。如果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将来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仅以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目标,那么培养的学生当中能成为大艺术家的可能也会少之又少。
2.教学内容不明确
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置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对数字艺术的教育定位不明确,仅盲目地在已有计算机专业和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上做加法。如在计算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机和艺术类等课程进行生硬地拼贴和叠加,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割裂的,无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这种简单化处理说明一些学院数字艺术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满足数字艺术对人才的急需而盲目招生的做法,还没有深刻把握当前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
3.片面夸大软件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绘画软件日新月异,且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和简单化的特点。数字艺术逐渐忽略了传统艺术理论及艺术规律,变成了一种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绘图工具的创作模式。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一些院校把软件操作技法当做专门的课程来设置,片面强调软件的作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至少在专业教学体系上是不合适的。只有认真研究传统艺术理论,广泛汲取中外经典艺术的养料,将传统艺术实践经验与当代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使创作发挥到极致,得到好的数字艺术作品。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一些学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一些学校数字艺术教学的社会实践只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进行考察参观,仅此而已。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在进入社会后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5.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艺术教学当中,一般以个体的学习和创作展开,因此一些院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中还是沿袭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与数字艺术的教育不相适应。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通常需要一个创作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在创作中交叉、组合的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合作等。
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初探
针对以上分析数字艺术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探讨,为解决数字艺术人才短缺和市场需求极大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艺术教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其次,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最后,还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作力,完美实现艺术教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以实践牵引教学,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数字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中,首先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定位、不同的培养方案。
教师还应该深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以得到第一手的工作经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相应课程的考核内容,实现教学和岗位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数字艺术课程仅为计算机和传统艺术简单相加的教育局面,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艺术和技术上“两手都要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首先要注重数字技术的研究,只有数字艺术的设计人员具有专业的程序开发能力,有关图形设计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其次,在注重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字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加强数字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数字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加强学校和各数字艺术产业基地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数字艺术教育中可以设置由团队合作进行某件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实践课题。如一个动漫作品的创作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参与到创意的构思和剧本创作、人物和环境设定以及美术风格设计、人物建模和造型动作、音乐音响和人物配音以及后期制作等等当中,整个创作过程需要团队成员交叉完成。这些实践课题的完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什么是数字教育?只有弄清楚概念才好定位。数字教育就是数字化教育,是把数字技术有效地、充分地运用到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数字教育属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学范畴。该刊的定位在哪里?简单说就是四句话四个字。四句话是读者定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技术研究者、中小学一线教师、数字教育实践者和技术研发者。四个字是发文定位:纵、横、实、热。纵,就是该刊发表从研究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或终身教育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文章。横,就是发表对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或终身教育的教育学现象与本质规律进行探讨的文章。实,就是发表一线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技术研究者、数字教育研发者的理论、实践和宝贵经验的文章。热,就是发表对数字教育的时代热点、焦点和难点理论探讨的文章。
二、理论联系实践
《数字教育》2015年第1至4期每期都有七个栏目,分别是《特稿》《理论探索》《高教数字校园》《基础教育信息化》《微课有效设计》《实践案例》《域外观察》。从这七个栏目当中可以发现,《特稿》和《理论探索》两个栏目探讨数字教育热点问题与前沿理论,具有高端学术品位;《高教数字校园》《基础教育信息化》两个栏目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实践案例》栏目侧重对“三通两平台”的具体实践案例进行探索,具有典型的教学工作参考价值。《域外观察》栏目,是通过介绍国外的数字教育先进理论和教学案例供国内同行研究者参考。《数字教育》第1至4期共发文68篇,理论学术文章16篇,应用实践文章36篇,其他文章16篇。从中可以看出,该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且更侧重基础教育,侧重教育技术理论在中小学一线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三、作者构成合理
在68篇文章的作者中,博导有12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28位,与基础教育相关的一线教师有32位。从作者的层次和分布来说具有广泛性和高端性。12位博导中,有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盛群力,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海、王以宁,有陕西师范大学的乜勇,还有河南大学教科院的汪基德等。从作者层次的梯度讲也十分科学合理,除博导外,也有许多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有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主任邵水潮,有被教育部树为数字校园典型的郑州市第二中学的优秀教师王瑞,还有微课创始人、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胡铁生等。
四、办刊方向具有国际化视野
1. 政策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要价值:“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与之相应,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具体地强调,应“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形成适应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校园文化,培养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创新网络化学习模式”、“探索新型技术形态的教育应用与创新”。
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把“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为一个重要途径,其中明确提出,“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 技术背景
包括显示技术、触控技术、虚拟技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深入。数字阅读方式、数字交流方式、数字教学方式应用更加普遍。这些都为电子教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传统纸质教材的不足和局限愈发突显,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3. 研究氛围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启动电子教材应用实验。美国维吉尼亚州以电子教材的开发与使用为核心,于2008年启动“在线开放教材”计划,并于2009年升级为“超越教科书计划”;韩国,据媒体报道,将于2015年全面推广电子教材;新加坡开发了集存储、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为一体的电子课本;日本于2010年投入资金在一些学校开展电子教材实验研究。
国内如上海、广东、陕西等很多省市地区,也于近年来陆续开展电子教材(或称电子书包)研发,并在一些学校进行教学实验。
4. 应用需求
基于相关政策背景和技术背景,北京市把应用教育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字化校园”、“北京数字学校”等教育工程的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推动了北京数字教育向前发展。
当前学校硬件建设相对较强,但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应用资源相对欠缺,已有资源尚未触及教材这一相对核心领域,仍以“打战”为主。电子教材的应用将深入此教学核心地带,构建立体全方位的数字化教学系统。
电子教材探索的目标定位
1. 电子教材的类型
综观国内外电子教材,依据其呈现方式、功能和效果,笔者认为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扫描型
这种电子教材是将纸质教材在不改变版式、内容的情况下进行数字化,常保存成PDF、CAJ等文件格式。其价值在于开发快捷、成本较低、传播效率高、轻便易携带等方面。利用具有阅读功能的电子设备,可以存储大量教材,实现泛在学习。
(2)富媒体型
“富媒体型”电子教材是在“扫描型”电子教材基础上,添加了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这些资源以超链接的方式“嵌入”。它增加了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相应能降低很多内容的学习难度。例如,学习某操作技能,比起纸质教材的文字说明或静态图片,电子教材的动画演示会让学生更易于掌握。
(3)混排型
“混排型”电子教材是在“富媒体型”基础上,对原纸质教材的内容和增加的多媒体资源在版面布局上重新设计,调整字体、字号、装饰等,灵活改变每页的容量,相关内容之间设置跳转链接,对文本内容和多媒体资源进行合理混排,增加阅读的美观舒适度,切合电子阅读的习惯和需要。
(4)融合型
前三种类型的电子教材各有其优势,与纸质教材的主要内容一致,学生易于适应。但由于过于依赖纸质教材,纸质印刷的不足也被保留下来,比如文字内容的呈现缺乏层次、互动等,没有充分发挥电子设备的优势。理想的电子教材应结合教育目标,发掘电子设备的优势和价值,重新设计,“量身定做”,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其价值将远远高于传统教材。
2. 电子教材的组成要素
电子教材主要由三要素组成:电子教材内容(资源部分)、教学管理平台(软件支撑部分)、移动终端设备(硬件支撑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电子教材既应用于学生个体的课外学习,又应用于师生课堂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管理、教学互动、资源共享、实时评测、跟踪记录学习过程等功能,并充分发挥“云技术”的优势,教学管理平台是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
电子教材的三要素互相依存,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其应用价值不局限于电子教材内容一方面,每一要素都具备其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如平板电脑在其系统软件支持下具备拍照、录像记录功能和网络检索功能),并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使得电子教材的功能和价值不断“增值”,达到“1+1+1>3”的效果。
基于以上认识和理解,以及首都教育的高远追求,北京市电子教材探索的主要目标定位于研发包含三要素的“融合型”电子教材。
对电子教材应用价值的认识
相比起传统纸质教材相对单一的功能,电子教材的“集成度”更高,增加了媒体资源、辞典手册、课外读物、练习、笔记等。理想的电子教材不是将这些“元素”简单 “拼盘”或“做加法”,而是依据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科学设计、有机整合,以实现高层次的教育价值。从初步的实验效果来看,电子教材已经开始显现以下一些价值。
1. 改善学习方式
相比传统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中包含的媒体类型,除了文字、图片之外,还包括声音、动画、视频等,实现直观的非线性、立体化阅读,更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
理想的电子教材,在设计时会重视辅助学生自我学习,利用电子教材提供的学习引导系统和实时反馈指导,充当一个时时陪伴且不厌其烦的教师,避免学生“孤军奋战”而产生畏难情绪。除了呈现学习内容,学习跟踪系统会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生成学习分析数据,以帮助学生把握自身学习状况,增强学习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2. 改善课堂教学方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常只涉及少数人群,频次也很有限。利用电子教材作为移动终端,在无线网络环境中,与云服务器、教师机、电子白板等构建数字互动课堂,实现更理想的互动。除此之外,利用技术和资源的优势,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开展探究性、发现式学习。
在这样的课堂中,信息技术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改善教学中资源的供给和获取方式,改进师生的角色和行为方式,改良课堂生态环境,学生被充分调动参与到教学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 为师生“减负”
对学生而言,电子教材如果使其学得轻松有趣,学习内容易于掌握,并能获得主动参与探究的机会,学生乐此不疲,其过重的学业负担能够相对减轻。对教师而言,电子教材提供了大量优质数字资源,减轻了他们寻找或开发资源的压力,同时,一些基本的概念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可交由电子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很大程度给教师 “减负”,让其充分发挥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4. 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各地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均衡,即使是同一地域的不同学校也可能差别很大,这种状况使得很多学生不能享受优质教育,也制约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将优质的电子教材提供给学生,使教师、学校不再是学生依赖的唯一资源获取途径,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 其他价值
电子教材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优势,如内容更新快捷,与时代和科技发展同步;内容动态开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给学生的书包从重量上“减负”等。
当然,电子教材的许多价值还停留在认知层面,有待于通过长期实验检验。这些价值能否有效发挥,除取决于电子教材的质量水平外,还受教学环节的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教育理念以及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
电子教材研发实验的步骤
北京市电子教材近几年的探索经历了摸索、积累、规划、聚焦的过程。先进行试研究,组织实验校教学经验丰富和技术素养好的教师,结合他们的教学需求,在某些学科挑选章节进行设计和开发,再将形成的电子教材进行实践检验。然后,在完善电子教材的同时,提炼出电子教材设计的理念、原则及评价标准,并积累电子教材教学应用的模式。
大体分为以下几步。
1. 选择部分学科的少量章节开发电子教材,在实验校进行实验。
2. 初步建立教材开发机制、相关内容标准、技术标准。
3. 利用义务教育教材修订之机,同步滚动开发北京版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材。
4. 将开发出的电子教材提供给实验校进行实验。
5. 结合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对电子教材应用效果进行检验评价。
6. 滚动开发和完善电子教材。
有待克服的困难
从建国至今,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的改革步伐从没停止过,虽然中间也曾因历史原因走过弯路。相比而言,由于纸质载体没有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均为“渐变”。电子教材则呈现明显“突变”,其变化涉及教材从编写和使用的每个环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审慎地加以研究,尤其是设计、开发环节,并及时通过实验检验和完善,不断提炼开发机制。
电子教材的研发和实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其突出。
1. 相关标准的缺乏。由于缺乏相关标准,电子教材的设计开发者不得不自己通过实验,积累、提炼形成标准,研究效率深受制约。另外,在成熟的电子教材相关标准建立之前,电子教材不能被评审并确立合法地位,而将不得不很长时期处于实验阶段,或作为教学辅助资源提供给实验校选择使用。
2. 电子教材的设计。传统教材的编写,对教材要求有一定了解的学科专家基本可以独立承担。但高质量“融合型”电子教材的设计,除了学科专家,还需要信息技术专家、教材专家、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通力合作,共同进行设计。其过程类似于“脚本”制作,要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技术的优势,合理确定内容的呈现方式、互动方式。然后由媒体开发单位、软件开发单位开发素材资源,完成电子教材制作。其设计、开发、出版发行及评审的要求将远远高于纸质教材。
3. 数字资源的开发。富含多媒体是电子教材的显性特点,因此电子教材需要大量的媒体资源。另外,作为教材,对资源的质量水平要求很高,加上版权因素,媒体资源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美国作家爱默森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职学生学习英语效果不好,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方面,是对自己没有信心造成的。可是在中职英语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的培养,有课题组对我校近三年的在校生的大量问卷调查中发现,这几年的中职生,英语学习有自信心的人数仅占全校人数的6% 。鉴于此,作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实际,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英语教学教育方式,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
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者转变传统难破、习惯难改的定型论观念, 创新使用教材,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改革英语教学内容,精讲多练,针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实事求是地降低教学难度,以便调节他们的情绪,坚持不懈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肯定自己,得到成功的喜悦,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中激起学习兴趣,从而用短暂时间达最佳的学习效果。重树他们丧失已久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采取多种轻松、幽默的教学方式达到了教学目的。
①从编顺口溜入手进行教学,巧妙地把母语和英语相关知识链接起来(如:语法等方面),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强烈情感,扫清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卸去他们痛苦的心理负担。如:当学生刚掌握了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出现了,很多学生显然无所适从,不是把is/am/are与动词过去式混淆使用,就是没有把谓语动词改为过去式,尤其在进行否定句和疑问句转换时错误更多。而关于过去式的顺口溜就帮了大忙:动词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发生的事;be用was或用were,have,has变had;谓语动词过去式,过去时间作标志;一般动词后加ed,若是特殊得硬记。否定句很简单,主语之后didn’t添;疑问句也不难,did放在主语前;如果谓语之前有did,谓语动词需还原;动词若是was,were,否定就把not添。②从音标记忆法、字母入手。③从游戏入手。④从小组讨论入手。⑤从值日报告入手。⑥从演讲、故事入手。⑦从竞赛入手。⑧从角色扮演入手。⑨从模拟对话入手。
运用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使班上绝大部分的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英语的轨道。在强烈的学英语气氛感染下,他们的自信心就慢慢地重树起来了。
二、熟习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职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也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作为教师作者主动接近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真诚的微笑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个性发展特点。对他们英语学习进行心理疏导,各个突破。对症下药解决他们学习信心不足的问题。不鄙视他们,不放弃他们,了解他们特长、爱好,尽可能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例如: 2009级19班有位名叫黄昊的学生,他的歌唱得较好听,我就鼓励他:“凡是乐感好的学生英语也一定能学好,只是你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找到有效的方法。”上课提问,表扬他发音地道,鼓励他学唱英文歌曲, 早自习让他常领全班同学读英语,大大地满足了他的表现欲,增强了他学英语的信心和兴趣,现在他英语学得很好。
三、学会宽容学生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作者在任何时候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切忌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每次的单元测验,我将成绩有进步学生名字提出来及时表扬,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及喜悦,有些学生的头脑反应得慢点,有时一个简单的时态讲几遍还不理解,作者不厌其烦地再多讲几遍;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直到他们听懂为止。无数事实证明,中职生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也有守纪律的愿望。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唤醒学生自信心的回归。
四、运用形成性评价,全面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
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很久以来都是终结性评价。可这种评价方式与中职目前的生源状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都不相符合。这种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依据的评价体系即终结性评价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因为它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测试中只注重答案的公平性,客观性和唯一性。它是一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观念,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的评价。它显然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保持其学习兴趣的持久性,相反,一旦学生成绩不理想,他们便会感到焦虑、自卑和自责,自信心也受到严重打击。作者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评价体系即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能及时反馈、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旨在确认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重视对学生情感、文化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全新的教学观念。它能让职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潜在的能力,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总之,中职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也需要老师、家长共同关爱,特别是需要英语教师多动脑筋运用行之有效的恰当的方法,才能促进他们自信心的重树,才能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二、案例分析
孙某的父母在广州打工,现住在奶奶家,父母远在广州,因此缺乏父母的关怀。他的母亲有时候回来,对他加以管教,但母亲的教育方式也存在问题,使孙某对母亲的教育方式不理解,采取抵触态度,亲子关系疏远。
孙某有一愿望,希望能参加学校举行的组装与维护比赛,获得好的名次,在亲朋好友面前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可愿望与现实的落空让他感到无法接受,因此靠幻想,靠夸海口、说大话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因而寻求网络游戏满足自己的失落感,求得自信。
三、教育过程
为了消除孙某的失落感和逆反心理,老师采取了如下对策。
1.个别会谈:老师常与孙某个别面谈,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
第一次会谈时,着重解决孙某比赛失败后失落的感觉。
老师:虽然这次比赛没有获得名次,但重要的是在这次比赛中你获得了很多其他的东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这次比赛,你会发现你的组装与维护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可以在下次参加比赛时更加努力啊,只要你努力了就可以了。
孙某(沉默良久,仔细地斟酌了老师的话,觉得不无道理):老师,我知道了,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组装与维护电脑的。
第二次会谈时,老师致力于缓和母子关系,让孙某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在会谈之前,老师找来许多生动感人的亲情类文章,只是告诉他读一读,在学习之余调节一下。
老师:上次让你看的那些文章都看过了吧,感觉如何呢?
孙某:觉得都挺感人的,父母真的很伟大。
老师: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为的都是孩子能生活得更好。你母亲严格要求你其实是关心你爱护你,她只是希望你以后可以生活得更好。虽然她有时方式不是很正确,但她不是有意为难你,她也是为你好。
孙某:老师,其实我也知道我妈是为我好,可是她的方式我真的不能接受,所以才会有抵触情绪的。
老师:这个你放心,我会在你母亲那边做思想工作的。但前提是你得先改变你的态度,真诚地对待你母亲,毕竟她是你的长辈。
孙某:恩,老师,我知道了。
2.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孙某家庭的情况,并与家长沟通思想,希望母亲多鼓励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加强孩子的信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3.集体帮助:把孙某的事情告诉同学们,让大家都来关心和帮助孙某,使他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同时班上同学的电脑出现故障时,都请他帮助同学维修,使他找回自信心。最后,特别找来几位和他玩得较好的同学,请他们多加了解和关心孙某的行为和想法。
4.心理咨询:学校开设有心理咨询室,建议孙某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将自己的烦恼、苦闷向别人倾诉,并得到一些好的建议来改善目前的情况。
5.自我调适:了解到孙某对象棋感兴趣,因此,建议他参加象棋社团,他欣然参加了。并且介绍其阅读有关自我调适的书籍,树立其热爱生活、勇于面对现实的信心;逐步将其兴趣从网络游戏转移到学校组织的棋类活动中,从而间接帮孙某杜绝逃课上网的行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捷的时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学环境的变革是信息有效共享与集成,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来控制和操纵整个专业系统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对教育教学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艺术设计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检索。专业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可以做到课程设置,试题编辑,自动出卷,试题库整理,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多项功能。数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识,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可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存在的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2、教学方式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这样一来,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无形的扩展,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使因材施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更加多元化及协作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个性得以觉醒,创新精神得以彰显。所有这一切,都将最终导致教育理念的转变甚至教育理论的创新。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如网络教学平台中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学习、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各个部分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因为每个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数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调用,教学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学环节更容易整合。
3、教学管理的丰富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还原本真课堂,通过数字监控进行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观摩,给予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尽可能少的影响。我们可以实现教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很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是听专家报告、参加教研活动,更在于自身的针对性的实践和思考。数字化设备可以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师自动记录着真实的课堂,无需外人帮助,需要的只是上课后在网络上静心点击和自我对课堂的感悟。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欣喜地积累着优秀的教学资源。很多好的教学课案如果不及时地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丢失。借助数字化设备,一些优秀的课堂实录、设计过程等将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不仅使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后便于知识管理,为学校积累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教学资源,也为每一位成长中的教师保留着一份宝贵的财富,一段成长的足迹。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教学实况直接变为网络上可以实时播放的视频流和音频流。这种技术手段的改进,为远程专家实时点评、课后专家远程诊断、教师互评、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网络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实感性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提供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使学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稳步迈进。
4、设计专业的新增
二、教育教学评价系统的内容及操作流程
(一)教育教学评价系统的内容
1.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的评价
(1)基本信息设置。首先设定一个评价轮次,并指定一个与其对应的课表轮次,用来确定每个学生评价的对象,再设定一个评价的时间区段,来规定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评价。(2)教育教学评价范围及指标设置。①设置评价范围,即设置相应年级课程开设的相关模块。②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学生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从而结合学校的要求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设置了具体评价项目的客观评价选项与主观评价内容。③生成评价问卷。(3)学生网上评价。学生在网上凭本人的学号和密码进入系统,在设定的评价时间段内就可以根据评价指标对每个老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全部评完任课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后,最后提交评价表完成评价。(4)审核学生评价的主观题,统计未参与评价的学生并要求其补评。(5)查看学生的评价结果。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可按班级、年级统计学生的评价结果;可查看学生对教师评价详细情况。
2.学校督导对教师教育教学情况的评价
学校督导对教师教育教学情况的评价内容与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的评价内容一致。
(二)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操作流程
学校主管部门设置评价轮次评价时间区段评价范围评价指标体系学生或者督导登录评价审核学生主观题查看评价结果。学生进入数字化校园网络管理平台网站在用户登录处,凭本人的学号和密码登录进入教育教学考评后点击“提交教育教学考评表”点击右侧“评价”逐一评价任课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每完成一位老师的评价表要点击“提交”按钮来保存评价数据。学校督导评价操作流程与学生评价流程一致。
三、教育教学评价系统优势及具体作用
1.教育教学评价系统的优势
首先,学生和学校督导独立完成评价,评价过程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其次,系统自动统计分析学生和学校督导评价数据,并高效生成评价结果表,使评价结果准确、可信。最后,任课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只可以查看所教学生和学校督导对本人的教育教学的评价结果,并不知道具体评价的人员,使评价客观、真实。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首先需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任务驱动学习模式,顾名思义,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其具体做法如下图所示:
素质教育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其中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中,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教学目标实现所依托的直观形式。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任务,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合理安排,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常把教学内容分成四类:
1.一类是最基本的内容,学生只有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才能对所学课程有基本的了解,这部分内容称为"敲门砖",我们把这部分内容的任务设计成第一层次的任务:基本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学习。我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需要"照猫画虎",在"照猫"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在"画虎"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熟练程度和操作技能。
2.完成基本内容的教学后,学生入了门,进入第二类教学内容,进行第二层次的任务设计:提高性任务。即一部分任务内容由教师明确要求,另一部分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例如:讲发送电子邮件时,就可以设计一个"给教师发邮件"的任务,"给教师发邮件"任务是确定的,而邮件的内容可以自由发挥。这种形式的教学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中间教学阶段。第三类教学内容是每个模块学习完后的电子作品设计教学阶段,也就是第三层次的任务:开放性任务。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其形式和内容完全由学生去组织安排。比如Word模块的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语文、数学甚至体育等科目的相关内容,当然也可以是其它领域的内容,制作一张电子版报。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综合学习阶段。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不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课堂内容,也使他们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运用到其他领域,获得了更大的提高!在这两类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可以进行他们的任务设计,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还会碰到许多没有学过的知识,这些内容是教学重点,但它们一般是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只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学生就能自己从书本上或计算机上获得,也可以通过自己实践探索解决,这两类教学内容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3.第四类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学后仍然心存疑虑难以明白的内容,即教学难点,这类内容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点拨,采取与学生讨论研究、演示和鼓励多实践的教学方法,属于大多数同学的问题,综合起来与同学一道讨论研究,属于个别同学的问题,则单独进行辅导。
这样,从教师带着学到自学加辅导,学生就会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的状态。
二、采用研究型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让学生对信息课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研究型学习模式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堂的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社会类问题等。在这一模式下,要求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任务一旦提出,教师就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动态过程交给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对教师而言,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各个不同学习阶段特点,采用分层教学的原则安排课题。在初中阶段多以安排较为直观和浅显的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在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其方法可用下图简略表示:
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三、采用竞赛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在任务完成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在这种开放式的"以任务带知识"的直接教学环境中,老师没有必要在絮絮叨叨地导游,而应该成为"Windows",让自己简化成一个窗口甚至一个图标,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师生交互界面",在学生前进时指引方向。
图画书――儿童的第一本书
近几年,图画书对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对于图画书的定义,儿童文学家彭懿认为:“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1] 因为儿童不识字或只识别少量简单的文字,所以必须借助图画,才能实现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正如松居直的形象注解:“文字*图画=图画书”[2]书中的图画成为“语言”,有讲述故事的功能,这让不识字的儿童仅仅凭借对图画的了解也能把整本书读个大概。没有哪个孩子是不喜欢故事的,而图画书所拥有的精美外形设计、鲜艳的色彩、图像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所以,图画书才是真正适合儿童阅读的书,对儿童的吸引是一般图书所不能企及的,因此它也成为了儿童早期阅读训练最好的材料。
图画书:儿童语言教育的新资源
图画书作为儿童的第一本书,不仅滋润着儿童的视觉与听觉,还积极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得到众多学者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图画书已然成为儿童语言教育的一种新资源,笔者从三个方面论述图画书作为儿童语言教育新资源的积极因素。
(一)促进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
儿童的早期阅读, 首先应该能满足儿童的阅读兴趣, 要能够激发他们对书的热爱和对读的热情, 让他们充分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斯金纳认为要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想要提高期望行为的发生频率,即要在期望行为出现后予以强化,行为再发生比率才能不断上升、逐步固化并形成行为模式。[3]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强化来源于阅读材料和阅读活动本身,儿童通过观赏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活动得到身心愉悦,“积极的反应阅读……更重要的是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与图画故事产生呼应,体会一种与故事世界对话的乐趣”[4]。图画书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文字浅显易懂,图画丰富且富有童趣,许多图画书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铺陈、结构安排、构图、版式及装帧设计,充分地考虑了儿童的接受和阅读趣味,能给儿童带来欢乐的体验,早期阅读倡议者提议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而图画书正是早期阅读材料首先要考虑到的一部分。
(二)促进儿童情感、态度、社会性的发展
图画书阅读,不仅在于“书”――阅读材料给予的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还在于阅读过程,图画书阅读是成人借助于图书和儿童交往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感受成人的爱,感受阅读活动愉快的情感,阅读的过程也就是与现实生活间接接触的过程,在静谧、温馨的阅读过程中,加深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从而帮助儿童轻松融入现实生活。建构主义强调情境性学习、情境性认知,围绕儿童生活选择、组织阅读内容,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图画书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书,主题接近儿童生活, 符合儿童的经验和需要, 易于理解,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相匹配,在图画书面前,儿童在幻想和现实之间进进出出,即在属于儿童的图画书世界里,进入到故事情境中,在书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以得到心灵的慰藉。
(三)促进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
培养儿童语言理解能力,主要是口头语言,机械记忆的识字方法太过枯燥乏味, 它会损害儿童学习母语的兴趣, 有研究证实, 识字量大的幼儿在幼儿园里主动阅读的频率比其他儿童低[5]。这样的做法,对儿童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纠正这一误区,让孩子在他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快乐成长。
人本主义认为当行为者理解到学习与自身需要的关系时,当学习是行为者自己启动时,他们就特别愿意学习。图画书是儿童关于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中转站,其中有大量儿童生活中所熟悉的形象,当儿童在书中发现他们熟悉的形象时,首先要确认,然后就会尝试用语言去表达,这在无形中发展了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教师和家长可以在谈话活动、故事阅读和编述故事时,引导儿童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当儿童在阅读中遇到各种熟悉的形象或词汇时,就可以辨认出,并且理解它的真实意义。“儿童要读懂图书,相当长时期依赖其艺术观察力,通过感知图书上的美术形象来把握画面的意义,并做出合理的分析、预测和推理。成人应发展幼儿不同语言符号的转译能力,使其善于将图书的美术符号转译成口头语言符号,并通过与成人交流或继续阅读来判断正误。”[6]在口头语言已有基础上不断提升,最终实现不同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自动切换,增强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和灵活度。
三、新资源运用中的几点建议
图画书对儿童语言教育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但是在其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必定有坎坷,笔者提出图画书这种新资源在运用中的几点建议,充分体现图画书的价值。
切忌“崇洋”
为学前儿童选择合适的图画书,教育工作者已经考虑到注意年龄的适宜性和个体的适宜性,目前在选择图画书方面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过多的把目光放在了国外引进的图画书,而忽略了本土的图画书,殊不知,本土图画书在传递共性时还兼具了本土的特性。目前市面上多是引自国外的图画书,培利・诺德曼认为若童书中普遍地呈现某些价值观,容易形成潜藏的课程(hidden curriculum),孩子长期暴露在这些价值观之中,其中大部分孩子会不假思索地吸收这些价值观。[7]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听到自己女儿说“我们美国……我们日本”的时候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图画书都是引进的,孩子们在欣赏那些不可否认的优秀作品时,是连同文化一同接受下来的。孩子们没有读过原创图画书,记忆里就没有民族的印痕。”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国外的图画书所要传递的经验和思想与本土的相比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育工作者在为儿童选择图画书时,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因素,切忌“崇洋”。
尊重故事
目前学前儿童的课堂中以活动为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图画书阅读活动时,过于关注故事的教育内涵和其拓展意义,过于重视认知和机械识记,以故事为基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活动,目的也多以教育为出发点,而忽视了让儿童细致地观察画面,感受语言的韵味,仔细品味作品所蕴含的意境以及创造性的表达。但是图画书并不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或工具,图画书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图画与图画之间有着较强的连接性,这是图画书与漫画、连环画的不同之处,每一页画面之间都衔接的天衣无缝,所以,教育工作者过于急功近利的以此为跳板进行各种带有教育性质的活动,会无情的割断图画书内原有的连接性,将故事拆散成支离破碎的不再有衔接性的碎片,因此也会破坏图画书带给儿童视觉、听觉上最基本的愉悦感。另外,过多的活动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图画书阅读活动应该结合作品特点和儿童的学习特点,让儿童观察、感受、体验、理解并进行创造性的表现,让儿童感受完一本完整的图画书,是对故事的一种尊重。
由文字转向画面
图画书主要用画面来描述事物,可以展现故事发生的场景、表现故事角色的性格特征、营造气氛、提供细节,“真正的图画书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学与绘画艺术的综合结晶,特别是一本真正好的图画书,即便是将其中的文字完全抽离,亦可由画面的意象与连接,清楚传递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及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8]也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凭图画就能“读”出个大意,直接从画面上就可以看出情节内容和角色的情绪状态,对于不识字的学前儿童来说,选用图画书进行教学,优势在于可以让儿童被画面所吸引,进而体会角色的情绪、语言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获得满足感、愉悦感和认同感,达到丰富儿童语言和精华儿童心灵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SQ3R”阅读法,也叫五步阅读法,即浏览(Survey)、发问(Question)、精读(Read)、回顾(Recite)、复习(Review),这五个步骤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把握阅读活动的结构,即先让儿童在浏览过程中了解图画书大致的内容;然后根据儿童已有的了解,提出有意义或被儿童误解的问题,帮助儿童把握主题,纠正理解;随后再次审视图画书的内容,再次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拓展活动,深化儿童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最后一步复习,复习是进一步识记与创造的过程,可以让儿童大声朗读或进行角色扮演。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10
[2]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颖,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3]康长运,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2
[4]Guy R..Lefrancois.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M],王全志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0-61
[5]朱瑾,分享阅读对汉语幼儿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3~8
[6]王旭冉,学习理论对创设幼儿早期阅读环境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9,(1)
一、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
近年来根据实际建成了1―9年级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等多科目的资源库,她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每一课基本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划分课时,做了精心设计,每一课时包括6个板块:教材分析、背景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达标练习、课后反思。资源库的建设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资源课程整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信息平台上的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远比其它资料快捷、方便、直观,更具有参考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电子备课减少了教师在手工备课中烦琐的资料查找过程,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业务成长及教育学生中去。
二、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可以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艺术的提高。
1、联系生活实际整合语文资源创设生活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教师枯燥单一的语言描述,使得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创设“地球妈妈的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社会调查活动中去,通过生活经历亲身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经历认知过程,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对学生的情感目标价值观、生活态度都是一次洗礼。
2、多媒体设计,创设问题情境。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出示不通类型的玻璃再现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启发学生参与讨论:这些用途不一的玻璃都有什么特点呢?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这样不仅增强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到知识无处不在。
3、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非常感兴趣,孩子们喜欢故事,美妙的故事为孩子创设出一种能够感受的情境,这些情境能够在孩子们的心中幻化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产生一种想象的空间,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的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学习效率。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刺激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可以说,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和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
当然,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缺乏与内容的本质联系,都会成为华而不实的无效手段。只要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不断探索、反馈、总结,不断整合语文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多媒体技术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该研究由重庆师范大学科研项目基金资助(10XWB042)。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98-01
1.引言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是指为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水平而进行的各级各类培训的简称。它涉及到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内容,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及相应的培训模式。随着我国的特殊教育迅速发展,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特殊教育师资的质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孙颖等,2011)。而由于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量增加,加上特殊教育师资质量要求提高,由此伴随的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格局也相应发生了新的变化,并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2.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新变化及趋势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特殊教育师资发展的历程,都包含了特殊教育兴起到逐步重视,然后到繁荣阶段。越是在兴起初期,对特殊教育的各方面要求越是建立在粗放的格局之上,越是发展繁荣时期,就对特殊教育的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因而也出现一些新的发展变化及趋势。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也经历着相似的变化与历程。
2.1特殊教育对象的扩大化
从国内外特殊教育的实践来看,特殊教育对象在不同的时期经历了相当大的转变。尽管各国并没有统一的特殊教育对象的分类体系,随着对特殊教育对象的认识和不断扩大,特殊教育对象扩大到所有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能适应特殊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来调整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内容和特点。从国外特殊教育的趋势来看,学习障碍成为特殊教育的重点,超常儿童的教育受到重视,逐步形成了面向所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全方位的终身服务体系(兰继军,2001)。随着一些特殊需要学生进入到高等教育学校,也对目前的特殊师资培训的结构与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等教育师资,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2.2特殊教育内容的专业化
对于特殊教育具备的基础专业能力,从事特殊教育的国内外专家已有了相应的共识:即对特殊人群内在心理与生理能力了解的基础上,对其现有状况进行评估诊断、鉴别,并依据诊断与评估进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设计与规划,并不断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提供给特殊需要人群适当的沟通与辅助技术的帮助,根据个案的改变,不断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以促进个案能力得到最大提升等内容(杨晓等2002)。这一专业能力,已经被看作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基础能力,在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专业学习和发展中不断地得到强化与重视。
2.3特殊教育培训的制度化
国外已经广泛实施了特殊教育师资的资格认证制度,从我国在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班)教师资格条件》中已经有明确要求,要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实行双证书制度(普通教师资格证、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通过规范的资格认证制度,无疑可以更好地保证特殊教育师资的水平。
2.4特殊教育培训的终身化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将“入职前-入职-入职后”的阶段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做到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终身化趋势,让特殊教育师资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特殊教育变化的需求。
2.5特殊教育培训实践的本土化
具体到每个国家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做法,则各有特色(Brownell et al. 2010):德国建立了完善的各专业团队合作的机制。以为特殊需要人群的终身服务为导向,给特殊需要人才在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服务(应伟忠,1999)。英国则在高校通过竞争成立优秀的特殊教育中心,为促进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3.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趋势展望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首先,表现在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不断扩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除了特殊教育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之外,还包括了与特殊教育相关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其内容更具有广泛性。其次,由于特殊教育对象所处的年龄阶段及学习阶段的层次性变化,表现出既有学龄前特殊儿童,也有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学龄期特殊学生,还有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特殊需要学生,因此也对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提出新的要求和培训标准。再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教师不断提升自己能力以适应特殊教育变化的新形势,如何建立起中国本土的全方面的综合多层次特殊教育培训系统,也成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一个关键,另外由于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实现,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也成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一个途径。最后,要保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顺利进行,仍然离不开相应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只有建立了适宜的制度法规系统,才可以让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能够连续不断地开展,并有效保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经费,而前面提到的双资格认证制度就不乏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朱琳, 孙颖. 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现状调查. 中国特殊教育, 2011, 8: 20-24
[2]兰继军. 从国外特教对象的演变看我国特殊教育的改革. 中国特殊教育, 2001,4:1-5
[3]杨晓,吕晓乐,姜春萍. 关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的构想. 中国特殊教育, 2002, 2: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