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护理美学的概念

护理美学的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1 08:55: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理美学的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护理美学的概念

篇1

当今,维护健康已成为现代人强调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仅满足于恢复健康,而且对护理工作的美学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人类对健康的重新认识,引导了社会对护理美学的追求。目前,美学概念已经逐步渗透到护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基于此理念我院护理专家把护理中的美学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在为人类健康服务中体现了重要的社会价值,现总结如下。

1 护理美学的内涵

护理美学是研究护理领域中美的现象和审美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从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角度出发,探究护理审美的发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美学知识,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美,欣赏到美。

2 护理美学的应用

2.1 创造美的环境,营造和谐的诊疗氛围 现代医院的管理, 要求提高门诊服务质量,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有序、整洁的环境。护理环境不仅是护士和护理对象活动的空间,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良好的环境可使患者心情舒畅。门诊环境保持整洁、适宜的温湿度,装修整体色彩以淡雅为主,光线充分利用自然光,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环境安静。在本院门诊各专科报到台均设有电子显示屏, 使患者了解医生的诊断进程,避免大量患者排队等候; 在走廊宣传栏介绍科室的建设和专家简介,各个诊室及功能检查室标示清楚,为患者就诊提供了方便;在诊室外长廊墙壁上的科普宣传栏,介绍各专科的一些常见病例、注意事项和诊疗方法,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诊室内的物品摆放整齐合理,井然有序,地面干净,保持清洁明亮, 通风良好。在儿科门诊及诊台装饰卡通化,并提供玩具,可以减轻儿童患者对就诊的恐惧心理,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检查。

2.2 塑造美好形象,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形象美是护士职业应具备的一种仪表,而不是一般概念上的美丽漂亮[2]。护理专业形象的塑造是每位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素质修养,自觉加强品德修养、知识修养和行为修养, 提高美学素质, 并自觉地正确运用美学原理指导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营造和谐的医院社会环境。作者医院和科室对护士的形象有严格的要求,如:护士在接触、护理患者时应身着整洁、庄重、大方、适体的工作服,淡妆上岗,仪容端正,佩戴胸卡,热情主动迎接患者,站立姿势规范正确;在接听电话时要求护士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进入房间或进行与其他人际交往时, 要求护士必须使用尊称, 注意语言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掌握适当语气, 做到严肃与亲切的结合;与患者交流时,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给予适宜的称谓, 以增进亲切感和信赖感;对患者的询问要耐心倾听,详细解答,严禁冷、硬、顶、推、拖现象。总之,护士形象优雅、举止稳重大方,不但提升了专业形象,还可以赢得患者的信赖。

2.3 规范护士行为准则,突出护理工作的语言美 为规范护士行为,门诊部制定了“护士行为规范指引”,在语言、表情和动作中都应注意表达出同情和关怀,使患者感到温暖和体贴[3]。例如:门诊护士接诊时,用温和,亲切的态度:“您好,请问您哪里不舒服,请把挂号单给我,您先到候诊椅就座,等候叫号,候诊时间大概是××时间”; 患者的病历未填写:“对不起,请您把病历封面的内容详细填写,填写后请您到候诊椅就座,等候叫号”;个别患者病情紧急,需要提前就诊:“先生/女士,您的病情较急,必须做紧急处理,我马上请医生给您诊治,请稍等。”患者对护士有误会或不讲理,发脾气,护士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静默或离开患者,不与患者发生冲突,以文明化解矛盾。恰当的语言再配上大方的举止,就会给患者一种美的形象[4]。

2.4 熟练掌握护理技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行为举止美 护理技术操作是护理艺术美的展示与凝结,不规范的护理操作会给患者带来不信任感[5]。因此,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娴熟的的操作技能为患者服务。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护士动作轻柔优雅,细腻灵巧,能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同时也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使患者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和护理。护士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准确、及时、能动地执行医嘱,细致观察病情,根据护理对象的个体需要实施护理措施,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3 小结

护理人员美学在工作中的实施, 体现了护理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使护士成为既有精湛的护理技能, 又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新型护理人才, 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有利于推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在护理事业发展的今天,护理人员将护理美学应用到临床与护理工作,就能使护患关系融洽、和谐,让患者在治病过程中感受到美,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体现出护理的美、护士天使的美。

参 考 文 献

[1] 姜小鹰.护理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03.

[2] 张珍平,颜莲.护理美学在临床的应用.中国疗养医学,2007, 16 (7):409.

篇2

护士要具备自制、从容、娴静的心态,沉着、进取、忍耐的素质,以及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职业道德。成为集外在美与内在美于一身的白衣天使。并将自身的美德修养运用到对患者身心的治疗和护理上。中国古典本文由收集整理美学对培养护士职业人格和心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中国美学的理论来源

中国哲学重在对生命的感悟,视宇宙和人生为浑然一体的大生命[2]。周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这一精神内涵,与医护人员以保护生命为神圣职责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致的。儒家美学强调人与宇宙、与自然、与群体以及与自身的和谐,在和谐的基础上建立适度的原则,力求使人情感舒适、情绪稳定,将“安、定、静、止”的工夫充其极[4],儒家之美,即追求这种个人与社会、宇宙、自然和谐宁静的天下大同。道家美学强调自由奔放的精神气。庄子痛感生存的不自由,欲望的蛊惑和知识的羁绊,使人丧失了真实的生命意义。他追求“天放”于宇宙和自然之中,浑然忘却物我对立的自在境界,在超脱、博大中体验游鱼之和乐[6]。同时,道家倡导的饮食休息和锻炼的方法,以及从琴棋书画、茶道以及畅游山水之法,也能直接用于护理养生之中。禅宗美学展现物我两忘的圆融之境,即“自在圆成”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艺术中有大量禅味浓厚的作品,欣赏之,在一片安详宁静中,便能抚平紧张、动荡、烦躁与疲惫的心神,还生命以能量。

2?护理美学的产生和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1?护理美学的产生

南丁格尔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护理学,并将其自身独有的人格魅力转化成护理美学理念渗透到护理理论与实践中,在20世纪80年代,大众对审美的逐步深入追求,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关注与研究,很多临近学科也在其中不断的或多或少的联系起美学概念,现在人对健康标准的重新认识也使得社会对护理中美学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追求,护理美学应运而生。

2.2?护理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

美学属感觉认知学,美育是在感性直观和情感体验中培养性情与操守。相比指令式、规范化的伦理教化,更具感染性和有效性。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将美育与德育更有效的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护理教育之中,以及如何将中国传统艺术欣赏运用到对患者身心的治疗之中,也是医学护理人员面对现代化医学模式转变需要及时调整并掌握的综合素质。随着现代化医学护理的发展,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综合水平有了更高的期望,患者入院后,首先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抑郁、消沉等心理情绪,有些甚至无法控制自身情绪,易怒、暴躁、凡事迁怒于他人等极端态度,护理工作者在传统的基础护理程度往往不足以应对各类患者,因此,护理美学不仅可以及时有效的调节护理人员自身情绪,也会感染患者。有研究显示,对住院病人进行相关调查,结果病人对护士形象美中满意率最高的为仪表(90.18%),最低为人文关怀(60.94%);语言美中患者对心理沟通满意率仅51.23%。这就要求护士不能用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把患者当作单纯的自然人。护士不仅要具备娴熟的理论知识、熟练地操作技巧,良好的美学素质会很大程度挺高服务治疗,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快速恢复。

2.3?护理美学的临床应用

整洁健康的外在形象是护理美学的第一扇窗,可以在短时间内减轻患者抵触情绪,增加亲和力和安全感,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外在仪表,在服饰,仪容,姿态,风度等方面多加锻炼,仪容以古典淡雅为主,中国传统美学中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诗境为灵魂,融书法、诗歌、绘画与金石篆刻为一体。其中以山水画陶冶性情最佳。国画擅用笔与墨,在挥毫之间,利用线条的流动飞舞,来展现个体生命遨游于天地之间的空灵、自由与淡泊,护理人员可在观赏过程中,感受从画面中流淌出的蓬勃生命力,胸揽万物的豪情,沉静崇高的意境,回归自然的安定纯朴等,这一特征也被李泽厚称为“人的自然化”[7]。中国山水画、诗歌、书法,很多都注重表达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意识[8],都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在欣赏中做到真正亲近自然,身心安顿、天人合一,继而开阔胸襟,感悟生命的蓬勃生机和舒展心性的空灵自由。久而久之,护理工作者可从内而外展示出恬静,淡雅,大气,文中等优秀品格。

语言是护理美学中最直接的一种方式,简洁的、节奏适宜的谈吐也有助于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十分强调音乐在塑造性情上的重要作用。人们在自由自在的音乐天地里遨游,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身心的纾解和满足,并在音乐的欣赏中完成性格的塑造和人格的提升,沟通自然,是培养人安定静止气质的最佳途径,思维清楚,表达才会流利,语言善于变化,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应采取足够的时间来倾听,不急不躁,在了解患者自身特点后,采取因材施教,构思谈话方式,技巧,适当提问等方式,让患者有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灵活多变的沟通技巧是每个护理工作者应具备的品质。

护理过程中,娴熟的专业技术是一切美学得以致用的基础,必须科学严谨的操作,护理工作者的精湛技术水平往往更能让患者信任,病区的环境是患者心理情绪的又一重大影响因素,上述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各种运用,同样也可以用于患者,比如在病区展示中国山水画、诗歌、书法,适时的播放传统音乐,从环境到个人,让患者充分感受五官的审美需要。

3?本科及以上护生的护理美学教育

篇3

美是现实生活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最能唤起人们喜悦愉快的情感反应的属性和事物。护理美学是将美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护理实践中的新兴学科,它是一门运用美的原理、原则、观点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护理学科领域的美学问题及护理人员的审美观、护理人员的素质及训练问题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护理美学在对护理形象的塑造中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外在形象美

1.1仪态优美 护士的仪表美包括了容貌/风度、姿态的美,在临床工作中,护士担当特殊的角色,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展现在病人面前的应该是职业形象美。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护士端庄的仪表、落落大方的神态、充沛的精力能使病人消除陌生感、恐惧感;适度修饰过的仪容更显出对病人的尊重;洁白、干净、合理的服装,给人以纯洁、高雅、明快的感觉;整齐的衣边、腰带给人以稳定、安静、平和的美感。

1.2语言美 美好的语言可以反映出护士的思想情操、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语言美要求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应用词得体,语调柔缓,吐字清晰,声音圆润明澈,多使用礼貌用语,关切语言和耐心解释式开导语言,满足患者希望被尊重,被关怀的愿望,这样能迅速获得患者的信任和积极的配合。采取倾听,重复,提问等多种方式,让患者感到自己的想法,感受被理解和重视。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既能“治病”,也能“致病”,因此,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求护士注意谈话的技巧性和艺术性,掌握和发挥语言的巨大作用。

1.3 行为美 狭义的护理行为主要是针对护理操作而言,护理技术操作美体现在护士为病人提供各种治疗和护理过程的始终,主要表现为技术娴熟美、操作轻巧美和动作稳健美。护理技术操作不是一般性的简单劳动,而是护理艺术没的展示与凝结,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把握科学、协调、节力、美观的基本原则,表现出和谐有序、舒展大方、干净利索、规范娴熟、精确细致的护理艺术美。动作完成得快、准、好,给护理对象以美的享受,减轻护理对象的痛苦和不安。同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应用于临床,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学习业务技术,不断更新知识。

2.内在形象美

篇4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生活质量和人的价值。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服务模式等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护理专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护理专业学科越来越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在发展,护理专业的教育的重要性也在日渐凸显出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到2015年,建设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护理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护士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如何进一步加强高等护理人文素质也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护理教育中人文科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护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疾病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1]。在整体护理模式下,要求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促进患者健康为目标,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为目的,把患者视为全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环境多层次、多方位需要的整体[2]。以往的护理教育延用医学教育模式,缺乏护理专业特色,多课程间缺乏逻辑性知识结构的构建,不能构成整体化的基础、专业课程群组,无法通过多课程之间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形成护理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3]。

1.2护理培养目标的需要 2010年护理教育升级为一级学科,进而着眼于落实各层次的护理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毕业生的岗位适应度,解决护理市场提出的人才供需矛盾,一系列的市场需求让护士角色重新被审视。角色的多元化、为护理提供者、计划者、管理者、协调者及健康教育者、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等,让护士从单纯的医师助手成为健康保健队伍的合作伙伴,在疾病诊断、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

1.3发展护理教育,追赶世界普遍水平的需要 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中,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学科的设置明显不足,只占到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与医学3部分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课程所占学时比例最高的为美国和德国,分别达20%和25%[5]。

2 护理教育中人文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当今,西方医学人文教育已有明确的目标,即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人文教育的目标仍不明确,其教育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医学院校的教育模式为支撑,人文社科课程门类单一,主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这与国际护理教育模式严重脱节[6]。各护理院校的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清楚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同时学生也不清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性,严重影响了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

2.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总体上仍偏重人的生物学层面,对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因素重视不够。笔者认为有以下问题:人文课程科目设置不足,在课程结构中所见的比例偏小。尽管我国本科护理教育标准提出应设置人文课程,但对科目和课时数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医学院校对人文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文学艺术类、人类学等方面的课程。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在众多的课程设置中,医学类人文课程很少,最多为8门,占总课目数的7.5%。在学时数上,医学人文课程最高也仅占总学时数的2.69%,最低则为零[7]。反现发达国家课程设置中基础课、临床课、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多占到1/3[8]。

2.3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所占比例较小,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所以导致人文课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护理教育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老师为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给学生留出提问题的时间,通常是填鸭式教学。而在人文领域,情感体验永比理论说教对人的影响大,虽然重视了课堂上知识的灌输,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缺乏师生之间互动,仅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潜力的挖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认为人文学科不太重要,从思想上放松了对人文素质的要求。

2.4师资力量贫乏 目前,我国护理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全日制本科及其以上教育的比例仍然低,离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有较大差距,仍然存在中专教中专,中专教大专,大专教本科的现象[9]。这样的问题在高等护理人文素质教育中更是突出,在我国多数医学院校的护理人文教育通常是由人文社科系(部)和护理专业教师承担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均不能很好满足护理人文教育的需要,专业教师往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人文科学教师又常常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此外,在人文素质教育的交流方面也存在不足,如国内各护理学院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没有长期的交流计划;不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缺乏同国外优秀护理院校间的联系。这样就导致我国护理人文教育方面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发展缓慢,从而使得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更加缓慢。

3 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3.1明确护理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护理人文教育的重点是教学生做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面,为学生健康的人格形成服务,完善个人作为一切活动的起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我国护理人文教育可以树立以下培养目标:①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②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注重爱心的培养,培植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道德行为。③注重文学与美学知识的学习,达到扩展眼界、净化心灵、启发智慧、培养气质、美化形象的目的。④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塑造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并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为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⑤注重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⑥通过护理人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摄取新知识,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医学的变化和发展。

护理人文教育最终使学生从“多元知识体系”中培养兼收并蓄的胸怀,注重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护理专业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护理工作,成为一个健康而全面发展的人,这正是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

3.2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文课程 在我国护理人文教育改革中,怎样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文课程是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应该在新护理模式需要的基础上,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护理人文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构建护理人文课程3大课程群,即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群,基础护理性人文课程群,综合性、实践性护理人文课程群。具体实施如下:①明确护理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即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社会学、医学法学以及医学哲学。其中,护理心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掌握交往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和患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助于制订适当的护理计划;护理美学的学习有利于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护士美的仪表常给人以亲切、端庄、文明的印象,使患者有信任感,并能很好地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②在护理人文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按不同阶段开设人际沟通、人文素质修养、护理礼仪与辅助课程,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培养良好的气质。③定期举办护理人文相关内容新知识、新观念、新进展的讲座,并收集临床实践中一些典型的护理案例,进行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的综合讨论分析。此外,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护理人文课程体系时,还应同时增加人文课程学时比例,人文课程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15%~20%,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主,以充分的授课时间保证人文教育的效果。

3.3改进教学方法 在护理人文课程的教学中,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①需要明确一个科学的理念,即教学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积极实行主体性教育,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展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举行人文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人文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如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人文知识讲座及演讲比赛等,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使他们心胸开阔,思维敏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③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把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起来,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护理专业课程中去。如生理学与心理学、临床护理与伦理学、护理操作与护理美学等课程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有关人文社科的教育。

3.4 进一步增强人文教育师资力量 目前,面对我国护理人文教师师资薄弱的现状,要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注意培养和引进高学历的护理人文教育师资力量。通过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教育,着重培养和引进从事护理人文教育研究的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为护理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储备力量。②加强对现有护理人文教育师资教学能力的培训。如鼓励护理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员接受研究生教育,从事护理人文教育科研,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有计划地选送到高等院校深造,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技能;加强国际间交流,选派有能力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进修,不断接收新的护理人文信息;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等形式,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素质。③利用周边综合院校和社会上人文科学界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聘请教师和社会知名人士前来教学,进一步壮大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沈宁.对整体护理几个基本概念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9):553.

[2]翁新毅.整体护理与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4(2):162.

[3]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护理2004,10(1):1-2.

[4]郝燕萍,张广清,伦朝霞,等.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3A):570-572.

[5]李扬,护理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4,18(3A):378-379.

[6]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1999,20(4):41-42.

篇5

我校是一所医学类专科学校,护理专业是我校在校生最多的专业,课程的开设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护理礼仪课程是一门集多门学科内容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开设目的在于提高护士基本礼仪和专业礼仪素养,培养出既有知识技能又有人文素养的优秀护理工作者。

1 我校护理礼仪课程设置依据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前的护理理念是以护理疾病为中心,而现在的护理理念是以身心健康为中心。由于这一中心的转变,护理专业的课程理论体系、功能内容、工作任务都在发生的变化,包括活动空间都在不断延伸。在不断的护理工作实践当中我们发现结束患者的病痛或者不适,不仅仅要依靠物质手段或者说医疗的手段,还要同时运用一些非物质的手段,即精神手段。在某一程度上,精神手段的力量有可能会大于物质手段的力量。精神力量来源于很多方面,家人的鼓励,自身的毅力,自身的心情等等。在护理工作中和病人接触的较多的就是护士,护士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表情动作、着装、言谈等等都可能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护理的效果。为了响应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2010年)》,要在护理基础课程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礼仪和美学等等,该纲要成为我校护理礼仪课程设置和研究基础和依据。

2 护理礼仪课程教学原则

护理礼仪既是一种行为导向,也是护理工作的行为规范。规范要求护士在具体的护理实践中,有艺术性的开展工作,把生硬的护理程序变得更容易被病人所接受,解决病人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身体和心理、以及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护理人员的人文精神和内外在美。

详细地说,要求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中,能用既定的程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言语、动作等对护理专业的行为准则进行准确的诠释。因此,护理礼仪课程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礼仪教学之中,充分运用礼仪在道德方面的功能,规范我校护理学生的行为。指导他们从细节人手,从小事做起,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礼仪要求并且努力培养自身的各方面的修养。其次,要系统介绍护理礼仪与护理专业特点有着密切的练习。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将护理礼仪与护士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出护士的内外在美相结合的整体美。再次,必须坚持知识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护理礼仪不是纸上谈兵,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在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既要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又要注重现实运用的教育,使学生从观念到行动发生变化,将礼仪规范运用到日常护理工作实践中去。

3 我校护理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既定的课时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制定符合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礼仪本身的概念和文化底蕴想结合起来理解。使学生达到运用礼仪的更高境界。我校护理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礼仪的概念及内涵,以及和气概念先关的归属特征功能等;第二日常礼仪,主要是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交往礼仪、公共礼仪等等;第三方面是护士专业礼仪,即在护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仪容仪表、服饰化妆、言谈举止、工作礼仪等等。

要是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用非常的重要。根据护理礼仪这门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在参照国家护理专业发展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专门性人才,教学组讨论研究决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法、教师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和情景再现法等等。

要检验课程教学的质量,需要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有了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检验教学效果,还可以给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护理礼仪是一个终身教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必须把课程评价贯穿于课程的始终,把礼仪素养的形成渗透到礼仪教育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校护理礼仪课程考核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日常行为考核,也可以成为平时成绩,即考核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还可以请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第二,理论考核,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解决工作中礼仪相关问题的能力;第三,实践考核,包括个人仪容仪表和应变能力的考核。

篇6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女生运动动机、医学护理专业特点、运动参与、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并重点阅读国内较有影响的体育期刊、杂志、学报和研究报告中的相关文章,此外还阅读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教育学、体育理论、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有关课程内容的专著和书籍。

1.2访谈法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通过全国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会上对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访谈了解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共性以及医学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发展的途径,并结合论文研究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筛选。

2结果与分析

2.1护理职业特点

南丁格尔说:“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方向为医院和医疗机构,护士也是在医院里与病人接触最频繁和密切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医学院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以护理形体训练、护理美学指导护理实践,对于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护理的发展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人文护理的概念、熟练过硬的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内在素质,还要有饱满的精神、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和优雅的礼仪等外在形象。在这些职业素质的特点和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女生在校期间对自身气质仪态和外形美有较为显著的需求和渴望。医学院护理专业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正处于塑造形体的关键时期。护理专业学生的形体美和仪态气质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和高校对其专业能力要求的主要素质之一。护理女生在高校期间通过对职业认知和专业教育逐渐产生相对较高的形体仪态美的追求和内在渴望,以适应现代社会和职业特征的需要。

2.2运动动机概念和影响因素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动的意思。常用的与动机类似的词很多,如欲望、愿望、报负、目的、需要、驱力、动因、诱因等。在研究上,不同的词有不同的意义。运动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学生有了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就会产生满足运动活动需要的想法。当这种要求与运动环境及条件诱因相适应时,将成为一种驱动力,推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活动。驱力和诱因是动机的两个重要概念。驱力也就是内部需要,是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内部激起状态。而诱因是引起个体动机,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也就是环境因素。护理专业女生的职业特点和培养模式使得外部动机更容易被激发,职业环境的影响相对稳定和持久,也易于作为引导护理女生投入运动锻炼和产生运动动机的外在动力。通过调动外在动机为着手点,在教学中充分结合行为调节越接近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人们的锻炼意向就越高,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变化。而个体在以前的体育锻炼中投入越大,就越有继续坚持体育锻炼的心理承诺,最终产生运动动机的驱力为主导,形成稳定的运动习惯。

2.3影响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专业特点

2.3.1护理专业特点

护理专业高校非综合类院校,除专业性较强以外,校园文化也相对单一,性别比例具有女多男少的普遍性。并且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90后学生生活、学习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虚拟空间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身体机能逐渐减弱,人际交往冷落。这些因素都对护理专业女生培养运动动机产生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2.3.2就业方向的导向性

护理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协助医生的临床工作,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以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和人文精神,对患者予以人文关怀,为患者和医生搭建畅通的桥梁。而运动恰恰具有健身健美、身体教育、压力宣泄、人际交往的作用。护理职业特性同时体现在对自身形象的特殊要求上。护士是在医院里与病人接触最频繁和密切的一个特殊群体,护士的形象和气质作为其职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护理专业女生的职业特点和培养模式都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动机产生较强的引导性,使得相比较其他专业护理专业女生对形体仪态和气质美的需求更加强烈,也更利于作为引导护理女生投入运动锻炼和产生运动动机的外在动力。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只有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个人动机才能具有长久而深远的个人动力,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在认可护理职业价值的基础上促进内在动力的形成和稳定,对饱满的精神、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和优雅的礼仪等外在形象的认可,作为护理职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内化运动动机并对职业的自我实现形成正反馈。

2.4护理专业激发动机的建议

2.4.1提高学生运动认知的科学性和深度

医学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便利性使得学生对于运动的基本理论包括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易于理解和应用,内化专业理论有助于增加运动认知和提高内在动机。视觉和运动觉的习得规律是通过不断强化“刺激反应链”来提高准确度和运动技能稳定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一生理学结合心理学的理论来阐述运动中练习的重要性,运动中能够不厌其烦地重复某一动作,需要个体的自律性和提高认知同步进行,并认识到内在动机稳定和强化对习得技能正反馈的意义,达到逐渐提高运动的内在动机并形成良性循环。

2.4.2教师帮助增加满意结果几率

除了以上提到的在教学增加强化运动认知内容,还需要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和形式等基本教学环节的制定来贴合学生专业、年龄、兴趣等特点来激发运动动机,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新时期要改变思维模式,与时俱进,不仅要加强体育教师专业态度的自我教育尤其是加强专业态度的自我认定,提高认识,使之热爱学校体育事业,爱岗敬业,更要深入培养专业技能的自我教育和加强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方面的自我修养。体育教师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外语水平、开阔思维模式和提高学习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反思专业态度修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模式和方法,成为专业者、学习者、研究者的新教师角色,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辅助学生提高运动兴趣,帮助增加运动满意结果几率,积极参与运动和主动重复强化运动学习过程。

篇7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生数量越来越多,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加之临床设施与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临床护理带教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实践活动,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必要途径和重要环节[1]。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专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政治思想和身体素质方面要达到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基本要求之外,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大学专科的毕业生应成为临床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本科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进行社区护理的能力[2]。我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的大专、本科护理实习生,如何正确引导、提高实习生的各种能力,做好临床护理带教工作,提高护理临床实习质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

1媒介融合的概念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了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不同体制下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3]。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

2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

临床护理带教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临床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直接面向和指导临床教学实践。作为结构框架,它突出了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模块式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根据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等,按需施教,目标明确,在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培养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等[5]。

3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建议

3.1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印刷形式的讲义、杂志、书籍、电脑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互联网等媒介有效结合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中。

3.2教学模块的分类及考核建议

3.2.1基础理论和技能强调《护理学基础》中涵盖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在护理实习生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强化学习和应用。带教老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分发讲义、示范操作等途径向护理实习生有效传达教学内容[6]。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予以理论考核、技术把关。

3.2.2专科理论和技能根据各科室的自身特点,在临床护理带教中渗透本科室典型病例,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或标准化病人模拟等多种途径,以求护理实习生能够有效掌握相关专科知识与技能。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整合基础理论和技能给以系统化考核。

3.2.3沟通能力整体护理的理念已被现代护理界广泛认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有效实施整体护理的必备条件。在沟通过程中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其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护理实习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要重视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入院宣教、操作前评估宣教、操作中合理解释沟通、操作后健康宣教、出院前指导等多种途径为实习生创造沟通条件,给予合理化建议,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可征求患者同意进行实用性考核。

3.2.4专业英语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护理人才与护理对象日趋国际化,护理教育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成为临床护理带教的一个重点。临床带教老师可根据实习学生知识需求,制定适宜的专业英语学习目标,为之创造积极的语言学习氛围。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进行情境模拟法给予考核。

3.2.5科研能力借鉴研究生教学中的导师制教学形式予以带教,鼓励实习生参与科室内的课题研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生的临床科研能力。综上所述,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是一种倡导融多媒介于教学工作,将教学内容细化、目标化,优化教学资源,力图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目前,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系统性研究尚少,研究者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瑞娟,梁桂兴.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86-189.

2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当代传播,2009,(5):50-52.

篇8

护理临床教学是帮助学生将以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有关诊断、治疗与护理病人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获得进入健康保健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需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临床教学的重点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应用理论,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护理理论[1]。当前,随着急救护理技术迅速发展、卫生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临床急救护理带教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先将临床带教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如下。

1临床急救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1.1急救护理带教模式问题

现有常用的急救护理带教模式是事先制定带教计划,讲解急诊科的环境、布局、特点、及运作方式,演示各种常用的急救护理操作。这种带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但由于整个护理带教过程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方式开展,因此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实践动手的机会少。这样就导致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过程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实习结束时学生自然也很难对急救护理工作产生深刻的体会,缺乏对急救护理应知应会能力。

1.2护生对急救护理工作适应能力差

由于缺乏对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的机会,护生的急救意识普遍较差,而急救工作又要求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带教老师在抢救病人时根本来不及对护生进行讲解。在这种情况下护生即使多次的观摩了老师的急救过程仍热很难在短短一个月的实习期间对具体的急救过程产生清晰的概念。这样就造成了护生在遇到需要急救的病人时产生陌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1.3缺乏自觉、主动观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差

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复杂、变化快,护生又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因此无法在病人病情变化时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迅速分析做出反应。且急救工作都是突发性的一个月的实习期内护生很少有机会亲身体会和参与急救操作,实际的急救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自然非常有限。

1.4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目前踏上实习岗位的护生都为80后甚至90后的一代,这一代人普遍自我意识较强,对于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还不深。对于职业道德也仅仅停留在对课堂教育和课本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内心体验缺乏。解决问题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工作的便利,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1.5缺乏相关的法律常识,与病人沟通能力差

由于急诊的临床实习期仅有一个月,在此期间护生更多关注的是业务能力的学习,而忽视了工作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同时护士由于缺乏临床经验的和语言沟通技巧,容易导致其在与病人家属沟通过程中的措辞不当,侵犯病人的隐私权、知情权使之产生不满,僵化了护患关系[2]。法律意识的淡薄和语言沟通的轻率都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6急救护理过程中职业危害的自我防范意识差

护士在进行急救护理工作时常常暴露在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等多种职业危害中[3]。由于护生对职业危害后果的认识不足,对自我防护的方法了解不够,而急救工作又要求分秒必争,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我防范。较多见的有针刺伤,眼睛、皮肤直接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消毒剂沾染到等。

2对策

2.1转变带教模式,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带教方式

将以“老师为中心”的带教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带教模式。实行在教师指导下以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基础的医学教育途径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带教方式[4]。带教老师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原则将疾病的概念,病理知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知识在自己先学深,学精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问题,同时穿插临床护理工作中易出现的失误,对忽略的知识点及以往护生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讨论。我们在护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相应的问题引导护生思考,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使护生围绕问题,在思考讨论中完成问题的解答学习。这既巩固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应急能力等。有研究显示PBL模式相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在临床急救能力、认知领域的提高[5]。

2.2实施岗前培训,评估护生的业务能力及心理状况

介绍科室的环境、接诊病人的性质、常用的急救药物仪器及工作基本要求。多与学生沟通,听取她们的意见,帮组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能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正式实习。

2.3临床带教老师的选择

选择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热爱带教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护师、主管护师担任临床带教工作。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带教老师在工作中注重言传身教,强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为护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典范。

2.4进行卫生法律知识和职业危害防护方法的培训,重视护生职业礼仪的培养,规范护理的职业用语

针对急救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职业危害等通过多媒体讲课进行讲解和案例分析并要求护生反馈,检查和评价护生在平时工作中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正。护理礼仪是护理美学在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对护生进行护理礼仪的培养包括电话礼仪、称呼礼仪、姿势礼仪等,规范她们的职业行为特别是职业用语,帮助她们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6]。将上述各点纳入护生的出科考评中。

2.5适当延长急诊实习时间

在整个实习期预留出一段自选实习时间,对有志从事急救护理工作的护生适当延长急诊的实习时间。增加护生的锻炼机会,进一步提其急救护理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 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M .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 :296 - 298.

[2] 郑晓云、常杏萍、陈玲玉.护理带教中易发生的护理纠纷问题分析与对策.医学创新研究,2008,5(17):177.

[3]张旺珍、赖玲绮.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护理管理,2008,6(9):2322~2323.

[4] 杨玉芹、宋敏、王会.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急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05,26(5):496.

[5]代颖、王爱平、董耀东.应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提高护理本科生临床急救能力的研 究.护理研究,2008,22(7):1957~1959.

篇9

[关键词]现代护理;新方向;多元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界、跨区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出现了多种文化的人共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多元文化社会体系。这就需要护士更新护理观念,掌握新的文化知识内涵,转换护士的角色向多元化角色发展,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患者的共同需求――健康,从而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要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多元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实践与自学,另一方面来源于护理教育者系统性的跨文化教育[1]。本文就护理多元文化的相关概念、多元文化特征、多元文化知识的获得及如何开展多元文化护理进行分析。

1多元文化相关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综合反映。多元文化即多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导致不同的社会发展。它包括由国家、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形成的多元化社会,为不同的患者提供多元化优质护理服务,是当今多元化社会的需要。

2多元文化知识获得的途径

2.1从临床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

指在临床工作、生活和现代化信息网络中了解其他种族、民族、人群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给予尊重。在护理工作中谦虚地向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患者了解所需要信息,增加双方文化交流,从而给予正确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确信自己文化优越的民族,其优越感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护理活动的一大障碍[2]。

2.2从学习中获得多元文化知识

2.2.1增加外语和不同民族语言学习

对于广大护士而言,为了拓展视野,了解最新的护理动态,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护理多元化的发展,提高外语水平和民族语言的沟通能力是进行国际、国内交流的必要工具。

2.2.2在学习中增加护理工作者多元文化意识

多元文化护理无论构思多美妙,都要靠护士在工作中的实践来完成。因此,首先要提高护士的多元文化意识,除认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应大量涉及非专业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确立自身的多元化意识,并自觉地应用到护理实践中,同时加强礼仪修养学习、法律知识学习、自觉养成学习不同文化的习惯,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

3护理的多元文化特征[3]

3.1护理学科理论的多元文化特征

随着医学模式与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科的定位已从纯医学范畴转变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领域,其研究内容、范畴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广泛综合,护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相互促进,在方法上相互启迪,在技术上相互借用,形成了许多新的综合型、边缘型的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如: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行为学、护理人际学、社区护理学、急救护理及老年护理学等。由此可见,护理学科理论体系涉及面广,有多元文化特征,而且呈动态变化,随着社会需求和医学体系的发展而发展。

3.2临床护理类型的多元化

现代护理理论主要是以西方文化和医学理论为基础,目前广泛应用的护理理论和模式也多由国外引入,如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循证护理等。由于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传统医学至今仍在不断地应用与发展,对护理学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临床护理中,除了西医护理外,还存在着我国特有的护理类型:中医护理和中西医结合护理。目前,在中医院内,基本上都是实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兼容性。

3.3护理任务、工作内容的多元化

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健康概念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了多层要求,由原来单一的疾病护理转向全面的整体护理,护理不能仅局限于医院而需走进社区、家庭、护理职能的范畴包括治疗、预防、保健、康复,赋予护士教育、管理、研究等,从而要求护士文化知识的全面性、多元性。

3.4护理角色的多元化

护士职能的扩大及护理内涵的不断丰富,将赋予护士多元化的角色,如,提供照顾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健康教育者、护理计划者、护理管理者、康复训练者、护理对象的代言者、护理科研者等角色。当今社会对护士角色的需求越来越多,为满足角色期待,护士必须加强角色学习,以更好地完成角色功能。

3.5护理对象的多元化

护理工作的对象可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的文化背景包括:教育程度、人生经历、、价值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对健康与生命的不同认识,对疾病与死亡的不同理解,对悲伤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对护理的不同需求。

4如何开展多元文化护理[4]

4.1更新护理观念,改变护理教育模式

整体护理已成为国际护理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各大医院已在广泛开展和推行整体护理,我国的护理教育已纳入现代护理模式内容,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护理观念还占有相当位置,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培训护士更新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到“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从多元文化观念出发进行医院内患者护理、医院外社区保健、家庭护理、老年护理等,以帮助患病的人、健康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同时要转变护理教育思想和观念,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学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实施护理教育,真正地将护理教育与治疗、预防、康复、保健结合起来,这对培养护理人员的标准、知识结构,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目前的护理教育模式、评估和考核标准有一个全面的更新的改革。

4.2增加人文知识

现代护士不仅要有医学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多元化护理观念出发,护士应了解与研究不同种族、民族、区域的健康观、疾病观及护理保健手段;增加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文化知识,以融入文化护理。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对健康、疾病、生死观、价值观等均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并因此导致不同的民族文化习惯、、饮食习惯等,另外不同民族。区域独有的饮食与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关。如北方人嗜面食、烈酒、咸味,南方人则不同;湖南人嗜辣,而江浙人偏甜。因此,要对不同对象提供相应的护理,就必须了解不同种族、民族、区域的文化和习俗,针对需要,以人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来缩短医患间的差距,达到有效的沟通。

4.3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医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中医护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中医的理论基础也与西医截然不同,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相结合的前提是了解二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互补部分,中医护理具有两个特点:整体观与辨证施护,其中整体观与系统化整体护理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对人类健康、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思想,所谓异曲同工,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的辨证所施行的护理原则和方法,而辨证施护的有效完成离不开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二者互补的共同结果,包括利用现代仪器设备观察病情,对生命体征的监护以及在实施护理程序过程中所运用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等。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如穴位注射、拔火罐、穴位按摩、针灸等简便易学又行之有效,能减轻患者痛苦,解决实际问题,是西医护理操作所不可替代的,将中西医护理的特长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应用,对提高护理的价值和地位是有一定影响和作用的。

5小结

多元文化护理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方向,护理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在沿多元化这一方向发展。因此,要开展这一更高层次的护理,需要通过在提高思想认识,确定研究范围,加强教育和人员培训等多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以加速现代护理的发展,尽快与国际护理接轨。

参考文献:

[1]胡忠华,朱丹.试论护理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5,20(21):4647.

篇10

目前,我国临床护士短缺,而护理专业毕业生却对护理专业无足够的认同感,有一部分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即放弃临床护理工作,选择从事护理相关行业或其他行业,如医药代表、化妆品销售代表等,造成护理专业后备人才的隐性流失,浪费了高等护理教育资源;另外,在职的一部分护士也纷纷离开了护理岗位。本文旨在分析与探讨此种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护理管理者及医院领导参考。

1 原因分析

1.1 护生流失原因分析

1.1.1 专业思想不牢固 护生报考护理专业的动机、目的是复杂的,有的是羡慕护士工作,有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有的是屈从父母的意见等,总之,对护士工作的认识带有盲目的成分,护士毕业后不愿从事护士工作。

1.1.2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1]。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2]。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护生工作后难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发展而改从其他行业。

1.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1.2 护士离职原因分析

1.2.1 护士配置不足 按1∶0.4的标准计算,医院的标准配置是每40张床位一个病区,应当需要16名护士,而大多数医院都没能达到这个标准。忙碌中的护士们,都像是踩着风火轮在“作战”, 医院里不少的“燕尾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还没取得资格证的实习生、进修生。按照规定,在获得护士资格证以前,这些护士只能做一些护理的辅助工作,而不能单独实施侵入性的医疗操作如打针。但实际上,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患者,没有经过注册的普通护士、甚至是实习生都参与了一线操作。很多住院治疗的患者都感觉护士比医生还忙,除了打针、发药,护士基本上不会在病房多停留。护士配置不达标,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护理质量难达国家标准,导致病人对医疗服务不满。护士配备不足,一方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则导致病人缺少优质的护理。由于护士工作量大,很多必要的护理程序不得不被省略。护士的紧缺,还使得各大小医院病房中家属的数量总是远远大过患者,病房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护工的身影。护士除了打针、发药外,和患者的接触少之又少,护理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临床护理水平正在滑坡。诸如此类临床护理现象,导致一部分护理人员身心疲乏,难以坚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自动离职。

1.2.2 医院重医轻护 原来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原则被大多医院忽视了。医生握有诊疗、开药的权利,他们是为医院产生经济效益的主体,这几年医院特别讲求经济效益,护士所做的工作再辛苦,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体现不出来,就使得护士在医生面前一直都扮演着从属者的角色。

1.2.3 待遇偏低 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有编制的护士开始减少,合同制护士逐渐增多,直接导致了护士待遇低下。待遇低下,护士就没有归属感,不论是收入还是地位,都和医生差了很多,她们安不下心来,护理人才也就流失得很厉害。很多女孩子即使来了,做了一段时间,到后来都觉得去机关、去企业比待在医院熬夜好,还能得到起码的尊重,而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要中最重要的是自尊和受人尊敬的需要,护士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极易导致护士心理失衡,最后表现出对病人和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护士最后选择了离职[3]。

2 对策

2.1 改革护理职业教育内容

2.1.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课堂教育上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穿插医德医风及“南丁格尔”精神教育,用崇高的信念陶冶学生情操,使其感受自己职业的意义,热爱护理专业,自身无专业歧视。

2.1.2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1.3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1.4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1.5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

2.2 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待遇

2.2.1 增加编制 应该增加护士人员的编制,减轻工作负担,让她们的心理、生理机制得到调整和恢复。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对医疗机构执行医院护士与病床比进行严格监督,对不达标者进行处罚。

2.2.2 改变收费 应适当合理提高护理费用,使护理不再成为造成医院亏本的工作。医院应调整收费项目的比例,如提高诊疗、护理等核心医疗的费用,降低药费、仪器检查等费用。在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使其得到高质量的医治和护理,并把患者亲属从病床前“解放”出来。另外,社会应给予护士与医生同样的尊重,明确界定其工作范畴,尽可能减少护士所从事的非护理工作,使护士能够把全部的精力都有效地投入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中去。

2.2.3 提高待遇 增加护士的待遇,使护理工作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护士的心理得以平衡,对病人和工作恢复原有的热情,使越来越多的护士热爱护理工作,把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促进护理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2~53.

篇11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査阅了有关女生运动动机、医学护理专业特点、运动参与、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并重点阅读国内较有影响的体育期刊、杂志、学报和研艿报告中的相关文章,此外还阅读了与本研宄相关的教育学、体育理论、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有关课程内容的专著和书籍。

 

1.2访谈法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通过全国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会上对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访谈了解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共性以及医学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发展的途径,并结合论文研宄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筛选。

 

2结果与分析

 

2.1护理职业特点

 

南丁格尔说:“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方向为医院和医疗机构,护士也是在医院里与病人接触最频繁和密切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医学院护理专业课程设亶中可以发现,以护理形体训练、护理美学指导护理实践,对于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护理的发展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人文护理的概念、熟练过硬的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内在素质,还要有饱满的精神、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和优雅的礼仪等外在形象。在这些职业素质的特点和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女生在校期间对自身气质仪态和外形美有较为显著的需求和渴望。医学院护理专业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正处于塑造形体的关键时期。护理专业学生的形体美和仪态气质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和高校对其专业能力要求的主要素质之一。护理女生在高校期间通过对职业认知和专业教育逐渐产生相对较髙的形体仪态美的追求和内在渴望,以适应现代社会和职业特征的需要。

 

2.2运动动机概念和影响因素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动的意思。常用的与动机类似的词很多,如欲望、愿望、报负、目的、需要、驱力、动因、诱因等。在研宄上,不同的词有不同的意义。

 

运动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学生有了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就会产生满足运动活动需要的想法。当这种要求与运动环境及条件诱因相适应时,将成为一种驱动力,推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活动。驱力和诱因是动机的两个重要概念。驱力也就是内部需要,是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内部激起状态。而诱因是引起个体动机,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也就是环境因素。

 

护理专业女生的职业特点和培养模式使得外部动机更容易被激发,职业环境的影响相对稳定和持久,也易于作为引导护理女生投入运动锻炼和产生运动动机的外在动力。通过调动外在动机为着手点,在教学中充分结合行为调节越接近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人们的锻炼意向就越高,参与锻炼的时间也就越长的理论,来加强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变化^而个体在以前的体育锻炼中投入越大,就越有继续坚持体育锻炼的心理承诺,最终产生运动动机的驱力为主导,形成稳定的运动习惯。

 

2.3影响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专业特点

 

2.3.I护理专业特点护理专业高校非综合类院校,除专业性较强以外,校园文化也相对单一,性别比例具有女多男少的普遍性。并且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90后学生生活、学习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虚拟空间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身体机能逐渐减弱,人际交往冷落。这些因素都对护理专业女生培养运动动机产生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2.3.2就业方向的导向性护理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协助医生的临床工作,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以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和人文精神,对患者予以人文关怀,为患者和医生搭建畅通的桥梁。而运动恰恰具有健身健美、身体教育、压力宣泄、人际交往的作用。护理职业特性同时体现在对自身形象的特殊要求上。护士是在医院里与病人接触最频繁和密切的一个特殊群体,护士的形象和气质作为其职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护理专业女生的职业特点和培养模式都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动机产生较强的引导性,使得相比较其他专业护理专业女生对形体仪态和气质美的需求更加强烈,也更利于作为引导护理女生投入运动锻炼和产生运动动机的外在动力。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只有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个人动机才能具有长久而深远的个人动力,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在认可护理职业价值的基础上促进内在动力的形成和稳定,对饱满的精神、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和优雅的礼仪等外在形象的认可,作为护理职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内化运动动机并对职业的自我实现形成正反馈。

 

2.4护理专业激发动机的建议

 

2.4.1提高学生运动认知的科学性和深度医学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便利性使得学生对于运动的基本理论包括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易于理解和应用,内化专业理论有助于增加运动认知和提高内在动机。

 

视觉和运动觉的习得规律是通过不断强化“刺激反应链”来提高准确度和运动技能稳定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生理学结合心理学的理论来阐述运动中练习的重要性,运动中能够不厌其烦地重复某一动作,需要个体的自律性和提高认知同步进行,并认识到内在动机稳定和强化对习得技能正反馈的意义,达到逐渐提高运动的内在动机并形成良性循环。

 

2.4.2教师帮助增加满意结果几率除了以上提到的在教学增加强化运动认知内容,还需要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和形式等基本教学环节的制定来贴合学生专业、年龄、兴趣等特点来激发运动动机,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新时期要改变思维模式,与时俱进,不仅要加强体育教师专业态度的自我教育尤其是加强专业态度的自我认定,提高认识,使之热爱学校体育事业,爱岗敬业,更要深入培养专业技能的自我教育和加强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方面的自我修养。体育教师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外语水平、开阔思维模式和提高学习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反思专业态度修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模式和方法,成为专业者、学习者、研宄者的新教师角色,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辅助学生提高运动兴趣,帮助增加运动满意结果几率,积极参与运动和主动重复强化运动学习过程。

 

3结语

 

医学护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职业特点是护理女生产生运动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体育教学中可依据其作为护理职业价值重要组成部分来激发运动动机,教师应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的教学过程,变为一种创造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加深运动认知和丰富教学手段等方式来促使外在动机逐渐形成并创造有利于内化运动动机的条件和几率。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324-329.

 

[2]熊明生,等.国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运动动机研究述评m.武汉体育学院学拫,2008(42):62-64.

 

[3]曲宗湖,等.论我国髙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U].体育科学,1998(4):6-9.

 

[4]肖宁.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7-99.

 

[5]张丽丽,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宄[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44-46.

 

[6]杨留锁.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研宄[J].体育科学,2002(2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