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1 08:55: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学推理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

篇1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YJG-004。

Abstract:Studied on overall designing of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course teaching for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full?鄄time education, proposed that defin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tools. Having plann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skill training course content, propos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skill training method, such as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role playing law,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Key words: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in Full?鄄tim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8-02

2009年3月2日,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应用人才培养,逐步压缩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的要求。随后,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这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是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研究《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课程特点,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和方法相互依存不可分开。理论可以通过分析水平,清晰度、借以陈述的类型、描述或说明的本质等作用于方法,而方法则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假设取样、异常数据分析等新理论视角帮助发展或增加理论。学习技术推广理论对于掌握技术推广方法和提高推广效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7部分。第一部分推广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趋势、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与功能、农业推广学研究进展、推广的框架模型、创新扩散理论、问题解决理论等。第二部分推广对象行为及其改变,内容包括沟通理论、行为产生理论、行为改变理论、我国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特征。第三部分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内容包括农业推广组织、农业推广组织类型、农业推广组织设计与评价。第四部分农业推广项目计划与评估,内容包括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程序、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编制与执行、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监测与评估。第五部分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内容包括推广方法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第六部分农业推广服务,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服务的含义与内容、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方式、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技巧。第七部分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内容包括影响农业推广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其他环境。

(二)理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理论教学贯彻以育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探索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通过课堂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演讲等教学形式,大胆尝试将“参与式”教学方法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始终。以“参与式”教学展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随时更改调整发言内容,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以案例式教学,课堂讨论的方法改变过去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理念,教师由原来的“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产生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全面、深入地体现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内容、反映最新的推广案例资料等,同时通过板书进行逻辑推导,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推广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积极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要求很强的实践性。学位获得者除了应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解决农业推广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制定了培养目标,其中具体要求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因此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对实现培养目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体系覆盖农业推广方法和实务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一)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内容

1.实践教学方面 内容主要包括推广对象行为分析、农业推广人员与机构、农业推广体系与运行、农业推广评价、农业推广经营服务、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与政策等。

2.技能培训方面 一是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内容包括成果资料收集与评价选择,收集渠道、途径。成果选择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为一个地区提出启示式的推广项目建议。选择新成果,制定实用化方案。二是农业推广方法运用与创新、农业推广试验示范与评价。内容包括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与类型、试验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成果与方法示范及其基本要求和实施步骤。三是写作技能。写作内容与文体包括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推广科技报告(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课题报告、科技试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农业推广公文、农业推广合同(协议)(如农业推广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承包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农资与农产品购销合同等)、科普文章、科技简报、科技广告等[2]。四是农业推广培训与咨询。演讲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群众培训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如科普宣传、农民培训、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

(二)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方法与手段

1.农村社会调研 进行农村现场调研,分析推广对象行为特点。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有关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内容、组织形式等。

2.推广机构参观调研 进行农业推广机构参观调研。了解农业推广人员的类型及其职责、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及现状、农业推广人员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了解农业推广机构设置、职能、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等。了解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作用、评价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步骤、方式与方法。

3.组织阅读 推荐阅读材料,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国际农业推广政策与改革。推荐案例阅读材料,了解其他地区农业推广的情况。每人写出读书报告,教师选择其中典型的进行点评。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学生可能担任的职务,安排一套与该职务实际相似的训练项目,将受训者安排在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受训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4]。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担任一次推广者的角色,一次被推广者的角色。作为项目推广者,为某一个地区选择一项有推广价值和推广前景的项目(或者为一项有推广价值的项目选择一个适合该项目推广的地区)。设定一个推广地区,针对所选推广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编写一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要)。针对所选推广项目编写各个推广工作环节的工作计划要点。基本程序包括: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告诉大家如何做,做什么等必要事项。重点进行项目选择、项目分析、项目推广、演讲推介、农民培训模拟等。作为被推广者,对项目进行咨询,尤其是针对项目风险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安排双方辩论。通过双方讨论辩论,把优势与不足分析透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想全面。

5.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5]。具体案例教学实施大致可按如下两种方式进行:

第一种是案例分析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首先是阅读分析案例。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指导书指导学生者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其次是组织小组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最后是总结评述。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做出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第二种是案例总结教学。对当地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调研,筛选成功和成熟、甚至是失败的案例,全面的总结、研究分析,总结优缺点。总结编制出一套较系统、成熟的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案例。

参考文献:

[1]高启杰.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0-12.

[2]李尚蒲.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定位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8,(28):117-118.

[3]王威,龙志强等.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6):43-45.

[4]黄一珊.角色扮演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1,(14):66-67.

篇2

知识和信息大爆炸是当今时代的典型特征,飞行人才未来的发展充满变数,而且日新月异的技术,给基础课程教学单位及教员提出了严峻而现实的课题。

我们通过分析研究对比国内外教材,在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立足飞行,着眼学员的终身发展,在六个方面探索并充实教材内容。即每章引入物理学史;增加军事、工程应用阅读材料;内容小结,强调物理概念和物理思想;改革习题,配置了反映物理在生活、工程和航空等应用的题目。其中,航理及军事应用模块主要用物理学定理定律分析航理及军事、工程应用问题。物理知识拓展模块,在保证物理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和严谨性的同时,发散学员思维,引导学员自觉深入学习未知领域,为优秀学员的探究式学习搭建平台。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校本教材建设的效果:

应用习题案例:对于传统教材中一般曲线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题目,相同的知识点,我们加入了飞机转弯时向心加速度的问题,阐明了黑视、红视等飞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物理课的重视程度。如传统教材中的习题:一质点沿半径为R的圆做圆周运动,速率v=c-bt,求:任意时刻加速度的大小。《飞行特色大学物理》教材中的习题:当F-22战斗机飞行员以2500km/h的速率飞过曲率半径为5.80km的圆弧时,问此时向心加速度多大?

二、务求实效,着力强化教员能力素质

从合格的教师到合格的大学教师再到合格的军校教师等不同的层面帮助教员认识其职业特点,提醒其履行职责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结合教材建设搭建学习研究平台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收集了国内一流大学教材和教辅资料电子版近百种,军事航空、科学思想、科学史等方面的图书电子资源近百种。规定了必读书目,如《清华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与前沿》《航空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吴大猷科学哲学文集》,美国教育家爱德华希尔斯等编著的《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教师的道与德》等书籍,使教员从更高视野思考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为开展基于研究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通过学习研究文献找到努力方向

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在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案研究、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员培养、精品课程建设、多媒体演示实验、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衔接等专题上开展国内外文献解读,从中找到个人努力的方向。

三、学员为本,全面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飞行特色大学物理教材编写有力地牵引和促进了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我们成立了7个研究团队,在完成《飞行特色文科物理》《红外物理及军事应用》《军用光学与激光武器的物理基础》《航天物理概论》和《航空航天传感器物理基础》等课程教材编写的同时还针对飞行特色习题开发、物理与人文的融合、自主学习内容研究、物理科学思想方法、航理内容研究、物理学史与创新意识培养、翻转教案与翻转课堂等方面开展长期、持续、务实的教学研究。

篇3

2.归纳推理之分类。归纳推理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及不完全归纳推理,划分依据为归纳对象是否完备。第一类完全归纳推理,是指,以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对象,作为得出该类事物普遍性结论的依据。它能够作为数学中的一种严格推理的方法来使用。例如,在学习圆周率定理证明时,就是利用完全推理法,对圆心在角的内部、外部、边上三种情况进行证明之后,得出结论。第二类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指以某类事物中的一部分对象作为推理对象,得出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完全推理只是列举了事物对象中的一小部分,因此,结论与前提之间的联系并非必然存在。正因为如此,不完全归纳推理所得的结论不一定可靠,其不可作为数学的一种证明方法。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却是一种较为有用的发现方法。因此,其也在初中数学中被较为广泛的运用。例如,在探究数列的规律性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此方法。

二、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教学之意义

1.促进初中生思维的发展。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也就是说其思维还较难脱离具体的某种或者某个事物,较难离开事物的表象。一旦需要其解决的问题超出了他们现有的心理水平,思维就会无法继续,形成思维障碍。例如,在初中几何学习中,有对多边形对角线特性探索这一内容,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多边形,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就脱离了具体的图像,学生普遍较难理解。此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进行归纳推理教学,就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达成教学目标。

2.使得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任务不仅仅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而更应当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会数学家在探求知识时摸索的过程,尝试进行归纳、推算、演绎,探索数学规律,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教授有理数乘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模拟拉面师傅做拉面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白色的长毛线当作拉面,自己亲自动手模拟做拉面的过程,并且在每次将面条对这之后的根数进行记录。最后将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互相交流。教师引导,由学生将乘方的定义归纳出来。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不仅能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而且能够通过一种较为真实的场景进行归纳推理,从而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归纳推理的过程,不仅仅是阐述和体验数学思想的过程,也是进行和证明数学猜想的过程。通过大量的时间可以看到,归纳法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方法,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大胆地去操作、观察、归纳及猜想。也正因为如此,归纳推理法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方面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三、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教学之策略

通过对实际教学工作的总结,主要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实现初中数学归类推理教学:

1.合理设计归纳推理教学思路。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教学思路的设计都十分重要。在运用归纳推理教学策略前,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运用归纳推理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在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就要注意如何将学生由已有的知识引入到新的知识学习中来。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先复习原有知识,并且从新知识点中最为简单的部分开始讲起。接着,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实验模型。例如,足球比赛中赢球与输球的模型、教室中同学性别男与女的模型等,以此将抽象的有理数假发法则等概念由抽象化为具体。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就以上模型进行讨论,并且对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归纳推理。

2.鼓励并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探索。长期以来,学生固有思维是教师教自己听,在与同学相互交流和合作探索学习方面存在着不足。而归纳推理教学法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就同一知识点进行探讨,发表不同的看法,最终得出结论,并进行验证。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索进行充分的引导与鼓励。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归纳推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是较为实用的一项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对这一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有所了解,并且注意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反思,力求领悟其精髓。

参考文献:

篇4

第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⑴基本教育功能:数学教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

⑵基本教学原则:教学、学习、活动经验总结同步协调原则。

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不断自我增进科学素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发展数学品质。

⑷教学方法:数学返璞归真、数学发现法、数学家优秀品质、数学史、合情推理、演绎推理教学。

第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有以下步骤:

⑴宏观设计:对本课活动的总体安排和设想。

① 确定活动目标:本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培养学生素质中所起到的作用。

②确定操作方案:分析素材性质,确定课型,明确操作的可行性及数学思想。

③确定活动环节和教学形式:安排相应活动环节,确定教学形式。

⑵微观设计:课题教学过程的设计。通过周到的安排,使学生真正参与概念的建立,定理及证明的探索发现,问题的提出,活动方案的制订、执行及对活动过程的回顾、评价,活动经验的归纳整理等,使学生能成为发现、创造、获取知识的主人。

⑶情境设计:为了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发挥其聪明才智而创设的宽松、探索的学习气氛。

⑷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数学课题学习教学设计:数学课题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我们在数学课题学习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活动者分析和教学媒体选择分析。

⑸学案设计:根据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特点,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节约教学时间,常把活动内容设计成学案。

⑹课时设计: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时间以外,根据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特点,可以有计划的在课前或课后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的活动落到实处,从而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感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而数学给人的感受是枯燥的数字计算,常常会让人厌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而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更能使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好学,有用。

1、挖掘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数学教材。选择、挖掘学生自己身边的事例作为教材的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主动的去学。

2、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有价值的数学。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事情都要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有价值的,才能让他们由衷地爱上数学,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解决我们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把数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就更能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用的。

篇5

1.凸显数学本质,体现数学教育的思维训练价值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科学方法,以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为特征,在解决科学与实际问题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思维操练过程,提升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数学也是学习合情推理的课堂,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培养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最经济的场地.良好的数学教学活动,应突出数学的本质与特点,揭示数学知识产生的自然性与合理性,既讲推理,也讲道理,既讲推理和结论,也讲道理和缘由.要基于感性发展理性,让数学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鲜活地流淌,让数学教学活动闪耀理性、智慧的光芒.教学设计:问题2:怎样的推理是归纳推理呢?(1)抽象思维,形成概念.探究下面的几个推理案例.情境3:铜能导电;铁能导电;铝能导电;金能导电;银能导电.铜、铁、铝、金、银都是金属,由此我们猜想:一切金属都能导电.情境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2×180°;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3×180°.三角形、凸四边形、凸五边形都是凸多边形,由此我们猜想:凸多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情境5:当n=1时,n2-n+11=11是质数;当n=2时,n2-n+11=13是质数;当n=3时,n2-n+11=17是质数;当n=4时,n2-n+11=23是质数.1、2、3、4都是正整数,由此我们猜想:当n取任意正整数时,n2-n+11是质数.师生共同得出归纳推理的特点,进而得出归纳推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推理的模式:S1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S2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Sn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S1、S2、…、Sn都是S类事物的对象,所以S类事物都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生活或数学中归纳推理的例子(.学生自由发言)(2)初步应用,巩固概念.例1观察下列等式,猜想一般结论.由学生总结出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即:对有限的资料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进行概括、推广;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设计分析:从生活及数学中的实例出发,通过对生活及数学中不同推理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归纳推理等概念,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推理的模式,其目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概念化的结论得到具体的建构.同时,这样的建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数学结构的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然后,运用科学概念辨识生活中的推理,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及数学中归纳推理的案例,了解学生对归纳推理的理解程度,及时更正学生在认识理解中产生的偏差,巩固定义.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生活—数学—生活的过程,体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形成理性思维.

2.揭示数学美,体现数学教育的美育价值人爱美的天性在青少年时期的表现尤为突出,教师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在教学中揭示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应用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巧妙地把美育教育融入学教学中,这是对美的认识的升华!挖掘和揭示教材中的数学美,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欣赏和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而使运用数学美启迪灵感成为学生的一种思考习惯,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这有利于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宣传美、传播美的途径,从而实现数学美育价值的教育目的.教学设计:强化训练,拓展思维.练习:通过观察下列等式,猜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并证明结论的真假.设计分析:设置此练习题,从知识层面上看,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归纳推理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归纳推理的特点和作用.更重要的是,期望学生能从数学对称美的角度出发。

3.展示数学史,体现数学教育的科学素养价值数学是一门论证科学,其论证的严谨使人诚服,数学的真理性使人坚信不移.数学无声地教育人们尊重实事、服从真理.数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在数学演算中,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数学推理中,更容不得粗心大意.粗枝大叶、敷衍塞责是与数学的严谨性格格不入的,因此数学使人缜密.数学是一门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的抽象科学.学习数学,攻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会逐渐铸就人们脚踏实地、坚韧勇敢、顽强进取的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数学家,讲一段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又是如何执著追求的故事,使数学知识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使学生在感动、开心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并对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教学设计:感受猜想,完善思维.问题4:归纳推理猜测的一般结论是否成立呢?分析情境5中当n取6、7、8、9、10、11时结论的正确性.由此你对案例5的猜想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发现,当n=11时,n2-n+11=121不是质数,从而得出结论:案例5猜想的结论是错误的.情境6:费马猜想(.教师简单介绍费马猜想的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有些归纳推理所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有些归纳推理所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问题5:归纳推理所得到的结论并不可靠,为什么还要学习归纳推理呢?情境7:哥德巴赫猜想(.先介绍一下哥德巴赫的学术背景,再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及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情境8:华罗庚教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袋子里都是球.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归纳推理的作用:其一,发现新事实;其二,提供研究方向.设计分析:设置歌德巴赫猜想产生的情景,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袋子里都是球”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归纳推理的魅力,进一步认识到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通过“猜想—验证—再猜想”说明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处在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在问题4、5的探究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史和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使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得到体现,从而收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功效.

二、对归纳推理教育价值的思考

1.强化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认识审视高中数学教育价值,我们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认识有很多方面是值得反思的.首先,对于数学本质的认识不够清晰导致数学教育价值的失落.往往认为数学就是解题,数学就是一堆概念、定理、公式的集合.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对问题解决只是展现解法、展现思路,对思路的寻找过程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解、怎样想到这样解重视不够,对解决问题时思维与策略的自然性与合理性揭示不够,给人以“入宝山而空返”和“买椟还珠”的感觉.其次,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的机制使得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带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追求和满足近期、可测量的考核目标,使数学教学趋于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强化练习可能要考到的内容,以达到牢固记忆、熟练应答、考试成功的目的.因此,部分教师将“归纳推理”这堂课上成了“如何进行归纳推理”的习题训练课,对归纳推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一重点中的重点一带而过,仅仅根据几个特例让学生说出“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就下定义了,且在整堂课中,罗列大量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因此,强化对学科教育价值的认识应摆上教学的议事日程.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097―01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走进数学课程资源,可开发和利用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形式多种多样。那么,数学教师怎样来挖掘和利用数学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

一、用活教材资源,激励学生“想数学”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其利用和开发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敏感度,加深对我们手中的教师用书和教材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延伸拓展教材。

1.首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能立足于教材之上,走出教材,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能利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紧扣教材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构筑学习数学的广阔空间;能把握教材使用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遵循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科学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观察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推理验证的能力。

2.用好主题图和例题。如教授“认识线段”一课时,教师创造性地对这一教学情境进行加工处理,把单纯的观察变为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亲历“拉”线段的过程,使学生对线段的特征“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理解感悟更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既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又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巧妙地将新知融入问题情境中,既尊重教材,也不拘泥于教材,能巧妙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既到位,又不越位,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二、挖掘教材资源,引领学生“悟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模拟生活,再现生活,激发兴趣,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在数学课堂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让学生自悟自得。比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抛硬币”,抓住学生喜欢游戏这一特性,把生活中孩子最喜欢的“石头、剪子、布”引入到课前,引出课题“可能性”。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抛硬币和摸棋子两个活动,在抛硬币活动时,笔者让学生先猜后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猜想――实验――探索――验证”这一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猜测、记录、交流、发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空间和思考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猜测活动中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经历了验证猜测的过程,感受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从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实现了对事件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

三、整合教材资源,使学生“做数学”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情景中发现、探索、体验挫折与成功,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体现“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67-02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中学教育要为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奠定基础。如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当今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中学教育者开始了学科渗透或是课程综合的研究与尝试,使得课程综合化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使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地理学作为横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然而,通过对多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的阅读发现,高中地理第一册主要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其中最难学习的内容“宇宙与地球”一般都放在教材的最开始,这部分知识与数学之间的联系颇多。学生在缺乏丰富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理解更多的知识,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学习这部分地理知识的难度,使得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本文主要探讨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即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与其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拓宽思路的同时发展能力。

一、数学思想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建立在这门学科内容之上、蕴藏在学科内容之中而又高于学科内容的东西。郑毓信[1]在《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论》一文中强调,数学思想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到的思维方式与策略。而蔡上鹤[2]认为,“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由此可见,究竟什么是数学思想,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更需要结合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结合本文主旨,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对数学本质属性和共同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即应侧重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探讨。

二、案例分析

1.采用公理化思想解释日食与月食的发生。在学习日食与月食时,我们学到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为新月,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为满月。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时,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时,但是反之,每次新月(满月)时并不总是发生日食(月食)。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下面我们就借助几何中三点共线共面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知识点。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讲解:日食(月食)发生的条件就是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使得月球可以遮住太阳(地球可以遮住月球)。但是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白道平面(月球公转轨道面)并不共面,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两平面相交形成一条相交线,如图1所示。所以只有日、地、月三者同时位于这一相交线附近时,才可能在新月(满月)时发生日食(月食),如图中B、D的位置。而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其他位置,如图中A、C处时,日、地与月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会发生日食或是月食。

2.采用集合思想分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中的各级,用语言表达为:地月系由地球及其卫星月球组成,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包括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他小天体,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它与银河系外的其他恒星系共同组成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共同组成总星系。看起来比较繁琐,所以可以借助数学集合知识来表达:{地月系}={地球及其卫星月球},{太阳系}={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它小天体},{银河系}={太阳系、银河系外的其它恒星系},{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从属关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3.采用图像思想分析太阳直射点变化。图形是一个直观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数学上的图像生动、直观地表达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这些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持久的印象,也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图2是数学上常见的正弦曲线:横轴代表时间,周期为一年。曲线与横轴的焦点分别代表春分、秋分,最高点代表夏至,最低点代表冬至。纵轴代表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上半部分表示北半球,下半部分表示南半球,另外,上面的图像还可以用来记忆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获得太阳辐射多少、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南半球的情况相反,这样,就将许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直观地集中在一个正弦曲线上。

4.归纳思想巧记地理数据。有些地理数据存在着数量上的相同或倍数关系相同,单独记忆比较困难,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很容易记忆。如: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热带和温带的纬度界限、太阳直射点的最高纬度位置都是23.5°;极圈度数、温带和寒带的界限、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的纬度范围都是66.5°;秦岭―淮河既是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800mm降水量先通过的地方;亚洲的海拔是1000m,香港的面积是1000km2,这两个数据就是1000,单位的区别学生早已知道。另外,我国南北长度和黄河长度都是5500km。现行地理教材中大部分地理数据都可以利用归纳的思想先建立数据点,再到数据线,最后形成数据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5.逻辑思想分析地球上五带的范围。问: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解:{现在黄赤交角:23°26′;回归线纬度:23°26′;极圈纬度:66°34′}{回归线的纬度=黄赤交角,极圈的纬度=90°-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纬度变高,极圈的纬度变低}{热带和寒带将扩大,温带将缩小}。这是典型的运用逻辑推导解决问题的方式,逻辑推理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关于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大都来自于数学。而必要的逻辑推理是解决任何地理问题都需要的,如果掌握得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是一门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其他学科联系非常密切。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灵活应用各科知识,加强地理教学同其他科目的广泛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速效而科学地把握其科学原理,把地理教学转化为理性、感性、趣味性很强的一个过程。这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的理念也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崔允G教授则认为:“预期的学习结果表明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 目前理论界对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处理依然有争议,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某些看起来开放和活跃的课堂教学,大多有盲目生成之嫌,如未能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或未能注意生成时间的制约性等,从而出现不负责任的课堂或缺乏生成的不精彩的课堂。因而如何设计教学预设促使数学课堂恰当精彩生成、在课堂中处理好生成,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问题。本案例就是对数学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的一个粗浅探讨。

案例背景:我校高二数学备课组围绕本学期校本活动《教研主题:数学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研究》展示了一节《归纳推理》探究课,探索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方式。这节课上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有了比较多的不同声音,得到所期待的讨论。

在准备前期,备课组内部也有过争论。焦点为:因为本课内容校内示范课的课题,也是准备参加优质课的课题,是否以其中优秀的教学设计或其教学设计中的优秀片段进行截取整合。

传统过程:通过一或二个引例,就提出本课的主题:归纳推理,然后在通过几个例题加以深化与落实。归纳推理是学生在小学几何中就开始接触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G波利亚的《数学的发现》第二卷《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中讲解了这种思考方法、思维路线等;合情推理这个概念最早是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得到总结,随后又在他的《合情推理》上下册中广泛而深刻地阐述。因此,可以说G波利亚的理论已深刻展示了数学的本质。

为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归纳推理体验,立足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本质的教学”理念,对教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尤为重要。我们作了如下尝试:在教学中安排几个典型生活与游戏的问题来探究,最后得出概念。这长长的前奏,让学生经历从隐性被动到显性主动,从而达到自主探索、实践创新的效果。其中明线是:感觉到最后才给出了归纳推理的概念及由此方法得到的重大发现,实际上的暗线是: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不断地渗透过程与方法(实验、观察、概括、推广、猜测)、情感态度价值观(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探索问题的预设:

选择典型生活与游戏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自觉地去试验、观察,得到猜想,分析其发现动机和合情推理,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归纳推理体验。

爬楼梯问题:现有10级楼梯,每次只能走一级或二级,问有多少种走法?

谢宾斯基三角形问题:上世纪初,波兰的数学家谢宾斯基想要找到一个图形,当它的面积无限减小时,它的周长则无限增大(用几何画板进行迭代演示)。将上述迭代过程逐一展示,问谢宾斯基三角形的第n个图形中,灰色三角形的个数为多少?灰色、黑色三角形的总个数又为多少呢?

……

汉诺塔问题:

规则:把圆环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第三根针起“过渡”的作用。(1)每次只能移动1个圆环;

(2)较大的圆环不能放在较小的圆环上面.

请你试着推测:把n个圆环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需要移动多少次?(最后借助小软件直观的验证学生的思维过程)

区域数问题:平面被n 条直线最多分成几个区域?

要达到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适配,老师就要能“跳出教材”,从“教材外”看教材。大胆地处理教材,把教材作为可利用的资源中的一种来使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而从学生发展层面看,既要预设性发展,也要生成性发展。因此,准确把握教材、学生,抓牢生成的基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把握预设的要点:足够的预留弹性空间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弹性化,是预设与生成成功教学的基础。这几个问题的选择是集高二备课组所有老师在教学中的尝试和收获所得,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又能恰到好处地开放,很好地实践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过程的生成:

教师课堂教学之前须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教学后反思学生的种种表现,以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对教学过程进行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该怎么引导?学生说的与预想的不一致,我该怎么办?如何根据学生的当场反馈,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下就孔老师执教的两堂试验课与一节展示课加以说明:

1、 爬楼梯问题

学生尝试用分类列举、数数…

[问题]:你是怎么想的,结论是多少?

学生得到1,2,3,5,…, 89

[问题]:你是如何得到?你是根据哪点得出的?

学生得到 由此可以得到

[问题]:这个规律怎么发现的,这样走楼梯的内在规律是怎样的?开始这种方法也可以吗?错在哪?

师:比较两种方法,前者麻烦,不清晰。后者先考虑简单的走1级、2级、3级分别会有几种走法,然后找出规律,得到n级的情况。这种方法挺好。

因为起点高,学生可能暂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则教师处理成:这个问题我们一下了还无法解决,那先放一放吧,说不定过一会,我们就有了灵感了。先来看下一个问题。

生成有:1、在理科班的实验课上学生中出现结果为25的答案。这是属于理解角度与认知起点不同引起的非常生成,学生的回答让孔老师有点措手不及,因为学生的回答她在课前尚未想到,而学生又不能畅述清楚自己的思路,当时解决得不是很好。2、展示课班级为文科学生,一位学生尝试列举出方法的总数,但是又因为思维的无序性、分类思想的不成熟,没办法整理出最后的结果。这是自然流露的正常生成,孔老师在在倾听中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并引导采用分类的方法成功解决问题。3、因为这个问题对文科生来说起点较高,在文科班的实验课中学生暂时解决不了,教师采用了提示:10级太多了,不好考虑?怎么办?为了更好的生成,在讨论后我们处理成:暂时委婉避过,先对后面的问题作思考,再回过头由学生自行解决。

当课堂中出现不稳定性的生长点时,可采用引领策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这里是一种可预设生成的引领,当然其中有悖于常规思路的反常生成。教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从而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将不期而至。同时及时调整,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探究主题。因为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模糊的。教师要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这也是许多数学教师上探讨预设与生成开放型课的一个害怕点。但是这种课的研究又是很必要的,所以孔老师自称很有幸能成为“实验品”。

2、谢宾斯基三角形问题

学生易得(1)1,3,9,27,…,2n-1

[问题]:这个你是怎么得到的,在图形中的体现是怎样的?(铺垫)

(2)学生容易先得出前三项为1,4,13。

方法一(代数方法)从前三项的数值上也可以发现: ,

方法二(代数方法) ( )

[问题]:你是怎么发现的?3n-1怎么得来?对吗?你能从具体的背景中给出解释吗?方法三(几何方法)从第二个图象起,每一个图象可以看成由前一个图象的三份缩影加上中间一个黑三角形。因此, 。

分图示例(1)

方法四(几何方法)从第二个图象起,每一个图象是在前一个图象的每个灰三角形中挖走一个中心三角形,这样如图所示的圈内一个三角形就变为四个三角形,增加三个三角形。

在第 个图形中,灰三角形的个数为 ,所以 ,即 。

分图示例(2)

[问题]:你是如何得到?你是从哪里得出?

师:当我们面对较为一个复杂的图形时,很难一眼看清其全貌的话,可以先从几个简单的入手多角度去寻找出其递推关系,再解决一般情况。

在老师的开放性问题:你是怎样想到?你是怎样思考的?等等的引导下,以上的几种方法就是学生精彩的生成。孔老师在实验课的第二节中也遇到了不少学生的表述不清的如b1 =1,b2=3+1,b3 =32+3+1 b=33+32+3+1…思维摸索过程,她很好的把握住是与方法四实质相同,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阐明他的观点,也梳理了其他的同学的理解过程。

课堂中孔老师在处理此题时营造了互动对话的氛围:你们认同他的思路吗?同意他的想法;当学生阐述不清或理解片面或没有头绪时,她的鼓励和等待:没关系,你试一试,你没讲完整也没关系,你也许可以为其它同学的思考指明方向…。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判断教学是不是在“对话”,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与教育互动的实质。其中构建动态开放的时空让学生感觉到:只要是我提出的问题,老师都会很重视,并和我共同体会和研究。常此以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智慧潜能就会火山爆发般地喷涌出来。

3、汉诺塔问题

学生会尝试移1个、2个、3个圆环统计数据,得到1,3,7,15,。。。,2n-1

追问:如何得到?在具体操作中移动次数的内在规律是怎样的?怎么找到?学生得到an=2an-1+1

[问题]:你从哪儿发现有这个规律?

师:开始思考前面几个少的圆环移动的情况,找到递推规律,再到n个圆环时也属于这种情况,把问题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也基于之前的成功经验,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下漂亮的从数与具体的操作上都做到了很好的归纳推理。这么水到渠成的生成让师生为之喝彩。这是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

这个过程说明了,在打造智慧高效的课堂中,教师做到:注意人文关怀和科学素养二者的兼顾,则生成是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

4、区域数问题

平面被n 条直线最多分成几个区域?

[问题]:拿到这样一个问题,你又会怎样考虑?研究的顺序是怎样的,是一个先什么再怎样的一个过程?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于是归纳推理的定义只要孔老师抛出一个:

[问题]:回顾这四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你能说归纳出思维方式上的共同点吗?也就是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样一个教师想说又不能说,而努力让学生说出来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成功尝试。让观课的教师觉得看见了学生、师生间碰撞出的思想火花。

有效反思:

从这个不断尝试修正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必须要有几套“预案”,而成功的预案建立在对数学知识有本质的把握与学生深层次数学思维学习的需要。一是处理好展示的教学文本的平台,如前面案例中几个典型问题的预设、先深入体验再最后概念形成的流程安排;二是处理好教学过程展示的平台,如每一环节开放性预设处理、学生可能出现情况的多方位的考虑等。

预设充分了,在运用教师的智慧应对和处理教学偶况基础上,智慧高效的生成课堂就得以获得。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性教学之间,实为已知与未知、理想状态与意外因素、主体信息和多元信息之间的关系。预设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目标,而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只有学习结果内隐变化的性质与教学策略的特点恰当匹配,才能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同时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大都是不可复生的教学资源,因而教师也可容忍暧昧而促使反思,延缓评价或歪打正着,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为促进课堂生成服务。

为实现数学教学中成功的预设与生成,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养,对教学资源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入钻研,对现实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模型和本质理解到位,对学生原有建构的数学水平充分了解,提高因势利导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这样,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使教与学都达到理想的境界。

篇9

一、物理知识建构的基本方式

总体上讲,物理教学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从活动过程来看,科学探究包含观察或调查,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了解别人所做工作情况,设计实验或调研方案,根据实验情况来检验、修正方案,或者运用各种手段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进行交流,共享研究结果等等。按照特征类型,这些活动可分解为操作性建构、观察性建构、言语性建构和研讨性建构四种基本形式。一是操作性建构,是指以操作实验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表现为操作技能的发展与动作图式的形成,可以是个人自主进行,或者小组合作进行。二是观察性建构,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操作来实现自己对知识建构的过程,主要表现为表象图式的形成。三是言语性建构,是指以语言或文字学习进行的知识建构,表现为为逻辑延展或意义同化与顺应,思维技能和认知图式的发展。四是研讨性建构,也称为社会性建构,是指通过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的某种沟通方式等社会性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表现为别人对自己认知的暗示与激励,暗示包括肯定与否定。

在实际物理教学中,上述的基本形式可以单独进行,也可组合起来,形成课堂教学过程,来建构物理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物理知识建构的教学设计要点

按学生主动性程度划分,物理教学的开展有三种形式: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提示点拨,学生自主探究。这三种形式中,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程度不相同。物理教学中具体采用哪一种形式,一方面要看学生的技能、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还要看客观条件情况。但是不管哪一种探究,都要做好如下设计工作。

1.认知措施设计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对接、整合,实现有效的同化和有准备的顺应,达到认知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任课教师非常有必要在课前对学生关于新知识的适应情况作全面调研。在传统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那么,究竟作哪些调研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哪些新知识可以通过同化进行认知,要调研学生新旧知识间的差距或台阶,是否具有表象基础、是否学过类似的方法,数学知识是否具备等方面。二是哪些知识必须运用顺应,这是我们常常所说的难点。一般地,新旧知识在方法、表述上相差太大的,或者本身无法被同化时,则要通过顺应让学生接受,除了新知识的认知调查外,问题解决方面的情况也应作好相应准备。

2.教学环境及素材设计

教学环境设计包括内外环境设计,内环境是指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外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物理环境的设计已经又很多这方面的成果,这里不再多谈。人际环境中要特别设计学生和学生合作、交流和讨论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创建民主氛围的措施设计。对于民主氛围设计的措施,可以从总体上安排。对于激发学生积极心态的设计,必须有具体的措施。

关于素材的设计,主要考虑活动性、观察性、符号性三种信息资源的主次分配。物理教学中,操作性信息的获取要居于主要地位,观察性信息的获取位居其次,然后才是物理符号性学习。实践表明,物理实验在呈现确切信息显示方面存在缺陷,可由课件加以辅助和弥补,能使信息呈现立体化、尺寸适度具有可观性。这两种信息是符号性学习的基础,设计时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应该把三种信息的有关活动融合起来。

3.教学目标设计

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来自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课题的内容具有的教育教学功能。二是学生在此学习阶段的可接受性;前者反映了目标设计的内容要求,后者反映了目标设计的主体要求。就某一课题而言,这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可能达到的认知、技能与能力、态度等的最近发展水平都应该成为课题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应该根据物理知识特点和学习条件,分辨出课题内容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目标的实现是该课题教学的主要任务,次目标可以考虑在完成主目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延展任务来完成。

4.教学模块、环节设计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主目标指导下的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具有特定活动和完成特定功能。为了完成特定功能,必须设计每一环节活动及其措施。有些环节是物理教学常用的,如实验操作环节,它们一般使用的程序和方法变化不大,具有较稳定的结构,把这样的环节称为模块较合适;还有些环节是根据需要课堂上教师临时增加的,可以称为临时环节。因此,教学设计可以分为模块设计和临时环节设计。模块设计主要考虑它的功能、程序、所用方法、可能的难点及措施等,临时环节着重考虑其功能。物理教学中,模块通常有课题引入、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处理、结论应用等;临时环节如知识铺垫性环节。在某一堂课中,该组合哪些模块和环节,各自占用时间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断定。一般地,模块可以主要在课前设计,临时环节可根据需要临时增加,次数不宜多,时间不宜长。

篇10

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育要为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上的提高和将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与时俱进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高中物理教育是基础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势在必行。

在很多老师的内心里,一直都认为,教师的工作是教学生们学习,成为一名好老师,只要备好课,刻苦的钻研课本,尽心督促学生学习就尽了老师的责任,但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分数服务的目标观,变“教”为“学”。

鉴于此,“备课”方式的变革首先成为了大家研究与探讨的热门话题。以往教师将“参考书提示的教学重难点”作为备课前提,以“教师对学生情况的猜测”作为备课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但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课改后的备课将“了解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基础”放在了教学设计的首要位置,将“参考书提示的教学重难点”赋予了个性化的理解与处理。

要想使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就必须打破以往备课“就课论课”的状况,备课时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灵活、科学地交叉重组。在课堂教学中“变教为导,以导引学”是导学互动教学策略的核心理念。要做到“变教为学”,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非常有必要。学生在预习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查找资料,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并相互交流,与同学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带着问题听课就很有针对性,效果明显。

二、培养学生参与积极性

物理知识的获得往往在于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知识和规律,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相对更深刻。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兴趣,积极参与,通过自主探索,学生思维活动经历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阶段,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较好地达到培养思维品质的目标。

三、增强师生互动

“学案导学”促使“教”围绕着“学”转,但这不是对教的全面否定,而是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这一模式,教师只有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四、创设情景,诱导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总以耳听为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容易引起神经系统疲劳,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振、甚至打瞌睡。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督促学生学会利用学习目标, 检查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使他们真正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五、合作探究,引导归纳

科学探究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方法,要让学生充分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观察实践,要体现学习中的分工与合作。新课程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1)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完成作业,做一些题。题要有一定的数量,也要有一定的质量。

(3)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作图,用到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准确的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为形象,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

(4)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尤其高一刚入学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

(5)上课还要有一个笔记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以后要经常翻看,温故知新。

(6)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例如可以利用睡觉前的一小会儿把当天讲的课进行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

(7)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8)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数学课与物理课要并重。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师生共同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课程思维方式,变“教”为“学”,使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振宏.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用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11

按学生主动性程度划分,物理教学的开展有三种形式: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提示点拨,学生自主探究。这三种形式中,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程度不相同。物理教学中具体采用哪一种形式,一方面要看学生的技能、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还要看客观条件(如时间、实验设备)情况。但是不管哪一种探究,都要做好如下设计工作。

1.摸清基础,做好认知措施设计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对接、整合,实有效的同化和有准备的顺应,达到认知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任课教师非常有必要在课前对学生关于新知识的适应情况作全面调研。在传统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那么,究竟作哪些调研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哪些新知识可以通过同化进行认知,要调研学生新旧知识间的差距或台阶,是否具有表象基础、是否学过类似的方法,数学知识是否具备等方面。如由速度概念来建立对加速度的理解,前者表示位置变化的快慢,后者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这里方法相同,容易迁移,但后者物理意义更难以理解;磁场概念可以运用电场的表象同化来建立,但要注意它们有区别。二是哪些知识必须运用顺应,这是我们常常所说的难点。一般地,新旧知识在方法、表述上相差太大的,或者本身无法被同化时,则要通过顺应让学生接受,如电磁感应象,初中是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高中描述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这两种表述差别较大,需要顺应学习。除了新知识的认知调查外,问题解决方面的情况也应作好相应准备。

2.教学环境及素材设计

教学环境设计包括内外环境设计,内环境是指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外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物理环境的设计已经又很多这方面的成果,这里不再多谈。人际环境中要特别设计学生和学生合作、交流和讨论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创建民主氛围的措施设计。比如一堂课中哪些环节设计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哪些环节设计为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是否设计交流探究成果的环节,等等。这些环节都是基于人际环境来开展的。对于民主氛围设计的措施,可以从总体上安排,如教师控制提问几个问题和多长时间,教师引导探究为多长时间,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多长时间,在课前都应做好设计,临场可以有所调整,但不应超过上限时间。对于激发学生积极心态的设计,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如明确新知识的重要性及对于后续学习甚至个人理想实的意义,可以介绍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科学人文等,也通过插播课堂录象片段或课件来实。

3.教学目标设计

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来自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课题的内容具有的教育教学功能,二是学生在此学习阶段的可接受性;前者反映了目标设计的内容要求,后者反映了目标设计的主体要求。就某一课题而言,这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可能达到的认知、技能与能力、态度等的最近发展水平都应该成为课题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应该根据物理知识特点和学习条件,分辨出课题内容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目标的实是该课题教学的主要任务,次目标可以考虑在完成主目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延展任务来完成。例如,在课题的探究教学中,要探究的知识的结论获得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两个目标一般都是主目标,而培养兴趣等目标可以在引入课题和结果的运用等环节通过激发好奇心和动机来达成,通过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首创精神来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目标等等。实际上,也有很多情况是完成主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次目标,例如科学态度的养成与发展。

4.教学模块、环节设计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主目标指导下的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具有特定活动和完成特定功能。为了完成特定功能,必须设计每一环节活动及其措施。有些环节是物理教学常用的,如实验操作环节,它们一般使用的程序和方法变化不大,具有较稳定的结构,把这样的环节称为模块较合适;还有些环节是根据需要课堂上教师临时增加的,可以称为临时环节。因此,教学设计可以分为模块设计和临时环节设计。模块设计主要考虑它的功能、程序、所用方法、可能的难点及措施等,临时环节着重考虑其功能。物理教学中,模块通常有课题引入、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处理、结论应用等;临时环节如知识铺垫性环节。在某一堂课中,该组合哪些模块和环节,各自占用时间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断定。一般地,模块可以主要在课前设计,临时环节可根据需要临时增加,次数不宜多,时间不宜长。如高中“电磁感应象”的教学设计,“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实验,及以通电螺线管代替条形磁铁的实验”可设计为模块,教师上课时发“初中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实验”学生忘了,可以临时复习这个实验内容和结果,这就是临时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