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概念性规划内容

概念性规划内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1 08:55: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概念性规划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概念性规划内容

篇1

Abstract: the dongguan double transition period, an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ity of fin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The way the system of the urban design of beijiao exploration research, so as to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services company.

Keywords: fine; Urban design; Way of beijiao tow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东莞市进入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战略时期,对城乡规划提出新的思路和要求,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关系,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转为内部挖潜,注重城市内涵发展、功能区完善和品质提升。现有的法定规划体系不能满足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要求,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适应精细化建设与管理的城市规划体系。近年来中心区城市设计、三旧改造、成熟社区、地块包装等规划设计的逐步推行体现了规划思路的转变。然而,如何搭建和完善精细化规划体系,如何协调与法定的规划体系的关系,是值得探索研究的。

1国家法定规划体系与特点

国家法定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解决城市(镇)与周边城市(镇)的区域协调,确定城市(镇)的性质、定位、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和道路交通框架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片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各项用地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市政管网,着重确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以便实施土地开发强度管理;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控规确定的地块指标为依据,对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作出具体布置,为各项建筑、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在法定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主要以控规作为具体项目审批管理依据。但是控规指标体系具有普遍性与一般性,没有就地块与城市之间在空间、建筑形态、环境和人文活动等方面提出控制和引导,政府难以把握、统筹城市空间品质的建设,公众难以理解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态,造成下一层次详细设计方案审批依据不足,难以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

2构建适应精细化建设与管理的规划体系

2.1东莞市现有的规划体系衍生

东莞现有的规划体系是由国家法定城乡规划体系衍生而来,衍生的规划类型包括“三旧”改造规划和“地块包装”。“三旧”改造规划是结合省、市“三旧”改造政策衍生而来的,包括“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和“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分别对应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为依据,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更新的需求,在镇街范围内对“三旧”改造进行统一部署和整体安排。“三旧”改造单元规划是以“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为依据,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制定近期改造片区的详细规划,提出具体的改造要求和实施安排,达到城市设计的深度。“地块包装”是为适应精细化城市管理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地块包装”也叫地块规划设计条件咨询,是在控规之后、土地出让前,由规划局组织,土地出让方委托规划设计单位根据拟出让地块的现状环境特征、上位规划要求,通过意向性方案比较验证,综合提炼形成地块的规划控制要素,经规划局审议通过后,作为核发《建设用地规划批准书》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出具规划设计条件的重要参考依据。规划控制要素包括用地性质、功能、强度、空间、形态、环境、交通、市政等方面。

2.2东莞市现有的规划体系补充建议

在衍生的规划类型中,“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和“地块包装”都强调了城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其控制要素在地块控制指标基础上增加对城市空间、建筑与环境的控制与引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控规的不足,体现了精细化管理要求。然而,无论是地块包装还是三旧改造单元规划主要是针对局部街坊或地块展开的,在缺乏片区城市设计指导的情况下,其城市空间研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周边为非建成区时。因此,有必要在现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和完善精细化的城市规划框架,为精细化的城市规划管理服务。主要是对应国家法定规划体系,在宏观层面编制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在中观层面编制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在微观层面编制地块包装或三旧改造单元规划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对应总体规划,从总体上提出城市空间形象的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格局和人文环境景观的总体框架,并提出城市设计重点地段。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可与总体规划编制同时展开,其研究成果以专题形式纳入总体规划,使其成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而发挥其作用。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依据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研究,针对特定地区,进一步策划城市功能,深化完善片区的空间景观、形态结构,组织公共空间系统等,其土地功能、地块的强度和高度要求、环境景观要素和公共空间系统等经过提炼后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达到管理控制目标。地块包装、三旧改造单元等依据控规和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对城市局部街坊或地块的空间组合、建筑群体、环境小品、人文活动场所和交通市政设施等进行详细设计与安排,提炼出控制要素,形成控制管理图则,作为核发用地批准书的依据,从而实现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目标。

图3 东莞规划体系补充建议框图

3城市设计体系在道镇的实践

随着东莞主城区的进一步辐射扩散及东莞大道延长线、西部干道建设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道镇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道镇适时提出城市发展要以城市规划为纲,通过完善规划体系、优化城市管理、强化建设力度,提升城市魅力、打造城市品牌,最终实现建设现代和谐水乡新城的目标。由此,道提出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城市设计体系,在二维城市规划管理基础上引入三维城市规划管理。

2010年,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在道镇初步实践与精细化规划管理相对接的城市设计体系研究,包括道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道镇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结合项目建设需求的地块包装和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并与道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有效对接。

3.1道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从与总体规划对接出发,确立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和重点,如下图:

图4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与总规的关系图

规划通过现状城市核心风貌资源分析,确立了“岭南古镇,河岛绿城”的总体定位,提出“一结构五系统”的总体城市设计体系(即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景观系统、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城市立体空间系统、城市体验系统和城市色彩系统),通过“一结构五系统”具体设计要素的控制与引导实现总体设计构想。

道镇总体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完成初步成果后开展的,在充分解读总规初步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特色、城市空间美学、人文活动和观赏体现的角度补充完善了总体规划的定位,优化了用地功能、空间结构、景观系统、公共空间及绿地系统等,其研究成果反馈到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深化编制中予以落实。

3.2道镇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根据道资源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建设重点,提出5个重点控制地段,并对其开展了概念性城市设计。概念性城市设计是在总体城市设计“一结构五系统”的指引下,细化重点地段的功能、空间和特色策划,对土地使用、绿地开敞空间、用地强度分区、建筑高度分区、建筑风貌与特色、建筑界面和重要节点等进行了普适性的控制和引导,为控规编制或调整、地块包装或三旧改造提供依据和指导。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如下图:

图5 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关系框图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概念规划简称“概规”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它强调的是思路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创新性。概念性规划是一种超地域、超空间、超时空不受约束的规划,也是应对城市总体规划僵硬体系的一种规划。它备受地方政府和规划界的重视。其一方面希望对目前的总规到详规在战略性、灵活性和宏观性等方面的不足给予修正,它也对目前城市规划体制的实效性、时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挑战。

一、概念性规划简介

概念性规划接近于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反应一定的理念和构思。可以让人们比较直观的接受你的理念。是一种表达规划理论的方式,也常用于宏观层面的规划。多用文字和简单的意示图来表示一定的想法和战略性的东西。概念规划——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规划既非法定规划,既可以在宏观层面又可在微观层面编制概念规划。概念规划涵盖范围广,是对未来远景的一个描述和整体性认识,带有一定指导性。概念性规划是在规划编制早期的一种研讨性规划手段,是在理想状态上对土地利用发展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构思,内容以结构上、整体上的概要性谋划为主。概念性规划较少地受到规划具体实施的主观条件(如本位原则、即定方针、习惯意识等)及客观条件(如交通条件、资金条件、技术条件、时间条件等)的限制,它仅包含规划所应用的主要结构和关键性规划内容,仅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核心项目的创意规划以及这些项目实施的时空布局与景观环境的统一和整合过程,只是一些概要说明,没有细节。

二、概念规划的作用

1、城市与时俱进的体现

概念规划对规划师而言,是城市发展现实与城市规划思想的碰撞。在过去有很多规划师,终其一生都很少能遇到这样庞大且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而且概念规划融入了许多规划师和学者的规划哲学思想,它是实践与理论碰撞的战场,许多与城市规划有关的经验在此聚汇,城市的发展宏图也在此展现。它表明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描绘美好家园的一门艺术。概念规划成功的调动了一大批规划师的创作热情,也使他们对城市规划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它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城市规划者,他们对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概念规划还为城市及其规划研究提供了机遇和空间,这大大的推动了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

2、最高层面的控制性规划

概念规划有两种空间概念——建设区和非建设区。而这都是为了城市空间拓展的控制量度,两个区域的控制策略相反,建设区是控制向哪发展,发展什么以及采取什么策略;非建设区是控制不能向哪发展,不宜发展什么,延续什么,保留什么,保护什么以及采取什么策略。对此,城市的发展框架对于城市发展结构及其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都有瞻前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意义。同时,概念规划还包括社会、经济、产业和环境等的发展研究,也是明确定性和定向的研究。并且概念规划是政府决策城市发展方向的有力控制依据,也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层面的控制性规划。

3、是制定城市规划的决策手段

概念规划是运用哲学规划观完成的一种规划,在辩证思维中规划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概念规划能够从容应时,源于其包容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及时性:包容性体现在它对相关学科的吸纳和对城市各个相关层面的探讨上;战略性体现在它对城市时空发展的计划和预测上;针对性体现在它对发展策略的选择和对城市问题的诊断上;及时性体现在它能在短时间内提出纲领性的咨询文件上。它是规划师在较短的时间里从对城市印象的了解、客观分析到产生主观判断,发现城市各层面的问题,提出城市发展的策略和观点的规划,是理想和现实斗争的结果。规划师从一般性与针对性两个层面对城市的建设进行分析研究,为政府提供城市发展定向、定性的选择。

三、概念规划的共同点

1、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围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增长、空间发展方向、土地需求、布局形态、交通运输等问题进行研究,落实到空间结构的形式与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等。从这些内容看来,概念规划比较适合当前一些大城市的需要。

2、专项战略与全面战略。近年来进行的概念规划多是为城市的全面战略。而事实上,在参考国外的做法后,得出城市发展中的许多专题都应进行专门的战略研究。与我国大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交通、生态、环境,以至形象、特色等均可以作为专题战略研究的课题。

3、目标、时序和时限。目标是概念规划的前提,同时也是概念规划研究的结果,并不是预置的空洞口号,在这点上我们在目前的概念规划中做得还不够。同时,概念规划应该明确时序,时序的划分利于分阶段地实施概念规划,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时序的划分也便于在进入下一阶段前作必要的调试,使运行良性正常。同时,概念规划还需要时限,没有时限就容易过分“超现实”,缺乏相应的约束,而误把“未来”当作“当前”。时限可长可短,依据目标、任务而定。

四、概念规划的不足

1、夸大了概念规划的作用。把概念规划当作是包治百病的良方或法定规划的实施依据都是冒险的行为。

2、概念规划理论上缺少充分的论证。概念规划虽有“大胆设想”,但是由于缺少充分、具体的论证,故在对城市的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容易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也易造成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3、理想和现实容易脱节。由于概念规划的大尺度规划操作和理想化的空间模式,可能使城市建设出现“狂妄之作”,造成规划看起来“满怀信心”,实施起来“丧失信心”的尴尬局面。

4、城市规模盲目扩大。我国城市概念规划普遍带有外延拓展性,当地政府一味地要求扩张城市建设用地,使得城市规模成倍增长,好像城市规划成了政府争取土地的契约。

5、跨越式发展和盲目崇洋。由于概念规划具有目标导向性和问题导向性,故其所产生的结果的依据也不同,对此,概念规划对一个城市发展阶段的判断要非常谨慎,对城市发展潜力和面临问题的判断也要非常慎重。许多参与制定中国城市概念规划的外国学者,由于对中国国情了解不足,往往形成目标导向型的结论,我国个别城市也曾有盲目崇拜的价值取向。很多城市在概念规划中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概念,主要跨越的是城市规模和城市地理门槛,这种跨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质变过程,但是也有可能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借口。

结束语

概念规划研究作为一种规划的工作方法,对它的开展不宜有太多的限制,让其中好的思路和理念,成为推动城市高效率发展的智力资源。概念规划应当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社会过程和技术过程的结合,其最终的成果必定是基于技术和经济、社会现实的政治决策,且伴有相应的保障制度。概念规划有可能和有必要成为大城市的一级规划层次,应该拥有有完善的程序和法定效力。目前概念规划研究正在全面迅速的展开,表现出了实效、创新、快速、宏观的特点,使得人们对概念规划的未来满怀期望。

参考文献:

篇3

图解表现的特征

1. 框架构想的虚拟化

“图解“是对目标空间结构造型的模式虚拟。在设计的开始阶段,设想的任何图形样式都是随意的、无约束的表达。不必拘泥于图案设计的完整性,这只是对目标方案的大胆设想。哪怕只是一些毫无明确概念的线条,但它有可能就是因某个观点而提出新视界的认知。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对设计符号和元素的应用慎重考虑;它们构成的不仅仅是各种事件环节发生的抽象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了各种符号与空间设计要素在构成艺术方面的虚拟演绎。设计项目实践分析中,这种虚拟化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实际也记录了我们的设计思维认识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步骤,即一步步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

2. “感觉”的概念性思考

空间设计的前期阶段,设计必须依赖自身的“感觉”进行概念性思考。“感觉”的辨析力对概念性思考影响很大。这种主动意识不是对设计结果的潦草展现,而是通过“图解”表现,表达出多种设计可能性;然后对多种设想进行筛选和提炼,优化关联内容,确定最终的理想设计效果。

我们通过多样渠道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都在不断的发展、更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内容难免受到狭隘、落后的限制。在设计“感觉”参与的同时,设计者必须拓宽自身的专业视野,抓住设计思考的着眼点;为前期的设计提供必要准备。进行深入而严谨的推敲,直到整体设计项目的实施完成。

3. 设计思路的导航分析

“图解表现”是空间设计过程中构思提炼的重要环节。“图解”表现的主要特色在于徒手,不是尺规作图。它能够使设计师方案设计思路明朗有序;然后经过反复的揣摩,逐渐发现设计中的问题。由于图解不局限于实际空间类别和形态关系、以及所选用的色彩、材料等方面的束缚,所以在图形元素拆分和重构演绎中,思路就会很自由随意;设计师也易于找到设计的灵感,图形所体现的形态装饰和美化效果也更为新颖;自然而然,设计师所表达的思路也就明确的展现出来。

思维对“图解”设计的影响

设计艺术是概念性与理性的统一结合。设计的创新离不开“图解”思维的启发,思维的导向扩展我们设计时的涉猎领域。因此,为了更好的把握“图解”的设计思维模式,对概念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特性,我们需要有清晰地认识。二者的涵义是互通的,它们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空间意识。设计实践中,概念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重要性很值得我们关注。

“图解”表现的探索

“图解”设计中,我们探索的是对既定空间多样化形象的组织形式。只有充分利用图画形式辅助图解设计思考,才能激发我们设计的创意思维。在构想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某一视点,让思想任意游荡;我们应该舒畅的进行研究,为意想不到的设计成果敞开大门。总结其探索途经如下:

1. 设计“图解”演化的多维性

设计的分析必须从多角度,多维度考虑。面对空间设计的复杂情况时,进行自我快速的交流,找到其繁琐问题的成因所在,参照空间实际的功能定位和使用需求,开展的系统观察,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意识,多种概念性理念及方法也就随之应运而生了。

2. 具体形象的逻辑转化

在明确设计主题之后,图解样式和空间装饰构造的营造,就要以这些为依据;例如:国际著名建筑大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的主场馆“鸟巢”,就是借助逻辑性思维转化形式的经典作品。我们欣赏其原始设计方案稿时,就会发现设计师的“图解”就是采用仿生的手法,把自然界的具体形象进行逻辑性转化,营造出功能相近而效果迥异的特殊空间。相应的设计形象就要与设计要素恰当的结合,完成逻辑性的转化,用多种设计手法展示设计蕴含的人文特色和艺术审美性特征。

3. 表现的解构性与条理性

设计空间层次的规划和合理布置要满足具体、适宜的基本使用需求。由于个人艺术审美水平不尽相同,对设计语意的认知,难免会存在理解程度的差异性。针对大众认知性普遍不高的现状,空间层次规划需要布置的条理清晰、秩序井然,避免错误的暗示性。实际应用中,采用相对直接的视觉语言,大部分造型设计要以具象形态为主,对设计形象的分解、变形或者是重构,都要选择优先元素有条理的进行搭配;把抽象的装饰形式和样式,科学合理的安排在人们便于了解和理解空间层次。这样,统一表现的结构性和条理性。

篇4

城市公园的建设涉及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工程建造的持续1过程。在市域层面,城市公园的分布、选址、类型、环境容量、服务半径等指标,关乎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在独立的公园层面,公园内容的确定、功能区(景区)划分、园林空间组织、地形地貌处理、建筑小品布局、游览路线策划等,则对规划设计从宏观到微观提出具体的要求。城市公园建设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对大量复杂的规划设计文件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其中明确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并对技术文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实现科学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

1基本概念

1.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

是指根据项目对象的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等条件确定的规划设计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一般情况下公园的规划设计可分为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4个基本阶段,对于技术复杂且规模大于50hm2的大型公园,可前设概念性规划阶段。

1.2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技术管理

是指公园的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政府管理部门以及技术专家,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在公园规划设计的编制、审核、评审、审批时,依据法规赋子的权利与义务,对各阶段的规划设计文件实施技术审查。

2规划设计阶段划分的依据

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既面向城市规划管理,又兼顾工程施工管理,其内容与深度既有别于城市规划行业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序列,以及建筑设计行业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序列,又与以上各个技术阶段有着外延上的联系。基于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相关专业规范并结合公园建设管理经验,我们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问题。

2.1法律依据

2008年施行了新的《城乡规划法》,在推行城乡管理的理念上,新法强化了城市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建设宏观调控的能力。在城乡管理新格局中,城市公园总体性规划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只有以法定的形式确定公园的分布、选址、类型、环境容量、服务半径等建设指标,才能有力地支持市域公园体系的整休功能,达到城市规划控制的目标,实现城市公园这类公共产品的合理分配。因此单个公园的总体规划,对上落实市域层面的规划控制,对下制定指导详细规划的技术指标,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阶段。

2.2技术基础

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一部分,是实施整个城市规划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分布的合理与公平;作为绿地,其生态斑块能量的有效整合;作为公用设施,其服务半径的覆盖以及与周边路政设施的衔接,都要求公园的规划必须基于整个城市的视野进行综台统筹。单个公园的总体规划将规划原则落实到具休的空间范围上,其对公园建设发展的控制性作用有别于其他规划设计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因此针对这个规划层面宜设置城市公园总体规划阶段。

为使公园达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生物多样、生态安全、景观优美的综合目标,其规划一般应系统地对功能分区、地形水系、景观生态、交通组织、植物种植、应急避难等内容给以规定,这就需要用详细规划来组织协调以上的各专项规划。因此针对这个规划层面宜设置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

公园的园林建筑、小品设施、道路铺装等作为构成公园景观的物理实体,在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对公园的整体风貌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具体的公园建设项目侧重于提供游览观赏、休憩康体、文化娱乐或科学普及等各种活动,公园都应该是一个展现美、引发美的地方,故园内重要的游憩设施、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和管理设施等都宜进行专项的工程设计,即相应设置城市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阶段。

公园的规划设计最终将用于指导建设施工,即通过施工将规划设计内容落实到每一处具体的空间场所。同时由于城市公园提供公共服务的属性,在园内开展的各类活动均产生相当规模的人群聚集,公园常规设施的安全性设计必须满足相应专业的强制性标准。因此针对这个设计层面宜设置城市公园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

3规划设计的技术管理

3.1概念性规划

3.1.1文件内容

一般指对公园的类型、功能、内容、布局、造价、收益以及运营理念等进行的策略研究与指引;其技术文件通常由说明书和分析图组成。

3.1.2管理措施

由公园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评审资质的机构,组织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以评审的形式对概念性规划的技术文件进行审查;评审通过的成果文件送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公园的概念性规划,应通过咨询、听证等形式,使公众参与其中。

3.2总体规划

3.2.1文件内容

根据概念性规划对公园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规划依据和原则,制定公园在市域层面所必须确定的技术指标,并落实到相应的规划图纸上。公园总体规划应对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与分析,规划内容与分析结果应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不使分析流于形式。规划应确定公园的位置类型、用地面积、服务半径、环境容量和投资估算等技术经济指标;应解决园内设施与公园周边的市政、交通、水务、电力、电信等设施的管线合理衔接;对公园的总体布局、功能设置、竖向控制、交通组织给予规定;对景观风貌、建筑风格等给予指引。

3.2.2管理措施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包括绿地系统在内的城市总体布局、交通道路、基础设施以及各类专业工程实施综合规划管理。在市域层级,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机组成,城市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包括市政公用设施的合理衔接,道路交通的便利可达,供水、排水、通讯、电气管网的顺利连接,都寄望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运用手中掌握的各类城市规划管理资讯,为实现公园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公园总体规划的技术管理应通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法规要求实施的规划审批实现。

3.3修建性详细规划

3.3.1文件内容

以公园总体规划成果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或规范公园各类建设工程设计的规划;其技术文件包括说明书和规划图纸。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建设条件的分析和公园平面布局,以及功能区(景区)、竖向地形、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园林建筑、给排水、电气、应急避难等专项规划与工程估算。

3.3.2管理措施

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长期指导公园的规划、建造、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地收集、处理公众在使用公园时遇到的种种问题,积累大量丰富的一手资料,并通过在行业管理中的及时反馈,形成改善公园品质的便捷机制。因此根据行政管理责权一致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实施审批,即以行政许可的形式对规划进行技术审查。

3.4专项工程方案设计

3.4.1文件内容

根据经审批的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指导园内各类建筑和设施的建设工程方案设计。设计对象一般为建筑、园林小品、园路、铺装、水体及大型主题雕塑等。

3.4.2管理措施

方案设计是一个展现创意的过程,对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的审查更需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建筑、园林、植物、水电、经济等专家意见,因此可利用公园行业协会的专业平台,通过专家评审的形式对方案设计实施技术审查,此举也有助于促进代表众多公园管理单位利益的行业协会自身的发展和改革,有利于政府专业部门行业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3.5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

3.5.1文件内容

以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成果为依据制订用以规范公园各类建筑和设施工程施工的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对象包括建筑、园林小品、园路、铺装、水体、竖向地形、绿化、给排水和大型主题雕塑等,设计深度应达到满足编制工程材料设备表和施工预算以及规范施工、安装行为的需要。

3.5.2管理措施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城市公园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可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有相应风景园林施工图审查资质的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技术审查。

篇5

关键词: 产业集成;路径规划;技术路径规划(TRM)

Key words: industrial integration;roadmapping;Technology Roadmapping(TRM)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09-05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技术路径规划方法使用频率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扩大,该方法成为企业或行业为其未来发展识别关键要素(包括技术、组织能力、产业政策等)、从而规划发展路径的有效工具。其应用范围主要体现在如下六类:①产品-技术规划;②业务重组;③流程开发;④战略评价;⑤研究网络的开发;⑥部门预测,并体现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的趋势[1]。值得一提的是,TRM方法在新领域的每一次大胆尝试,都为该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甚至引发了本领域管理思想中的文化变革[2]。尽管TRM方法的应用背景千差万别,但是均依托于包含多个层次的概念性框架,经过科学合理的筛选,将各层次的核心要素和指示要素演变的时间轴纳入最终的路径图,从而引导具体实践。这一思想可被产业集成的路径规划所借鉴,用于制定对地方乃至国家产业集成进程有指导意义的路径图。

我国目前对产业集成路径的研究主要在于集成路径的关键点提炼上,对产业集成的研究则侧重于其内涵和特性,以及对该理论的经济学解释[3-6],缺乏可用于路径规划的概念性框架和规划流程。本文以TRM的结构框架为基础,建立指导产业集成路径规划的概念性框架和规划流程,以期为特定产业的路径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TRM的结构框架

技术路径规划的过程就是技术路径图的构建过程。技术路径图有很多形式,最普通的一种是描绘目标如何与资源、能力联系起来的多层图示,并辅之以时间轴,以指示特殊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例如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路径图中,会使用时间轴指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阶段付成果。特定应用领域的概念性框架是技术路径图的构建基础,然而概念框架的建立除了依赖所应用领域的特定知识体系外,在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关系上还依赖技术路径规划本身的结构框架,表现为技术路径图的层次及层次间关系。

技术路径图的顶层用于代表路径规划要取得的成果或要满足的状态,包括外部市场和产业趋势与驱动(社会的、技术的、环境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基础设施的),以及内部商业趋势和驱动、里程碑、目标等,根据评价标准识别目标是技术路径规划的第一步。中层代表对顶层的趋势和驱动做出反应所借助的方式、手段、途径等,例如随着时间将要交付的产品、服务或能力,这常常直接与产品(特征和绩效)的演进相关。商业视角和技术视角通过中层得以沟通。底层通常与对趋势和驱动做出反应所需的资源相关,包括基于知识的资源,例如技术、技能和能力,以及其他资源,例如财政、伙伴关系和设施,用于支持中层的方式、手段、途径等。为了使技术路径图尽可能完整的反映路径规划的各个阶段,可根据实际需要把每一层扩充为多层。技术路径图一般指明了两个方向的路径:水平方向的路径指的是市场、产品、技术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竖直方向的路径反映的是研发计划、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关系路径。技术路径图就是由这两个维度纵横交错而成的[7]。

2产业集成的概念性框架

产业集成是当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由主导产业、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紧密联系所形成的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的创新集合体,其实质是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动态性和网络特征的复杂系统。

产业集成的概念性框架是基于技术路径图的层次结构构建的。技术路径图的顶层用于代表路径规划要取得的成果或要满足的状态,鉴于产业集成是依托所在地域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要以产业集成为载体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应把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的顶层。技术路径图的中层代表对顶层趋势和驱动做出反应所借助的方式、手段、途径等,援引至产业集成中,即是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成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产业集成的竞争优势。技术路径图的底层代表对趋势和驱动做出反应所需的资源,用于支持中层的方式、手段、途径等,援引至产业集成中即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用以获得中层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产业集成的承载力。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与技术路径图结构的对照如表1所示。

2.1 顶层: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成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载体。首先,产业集成使交易成本从本质上降低,进一步促进集成内外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合作与创新,强化区域经济系统的内外经济联系,增强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降低区域产品成本,使市场扩大,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增强;同时令区域经济系统的分工与协作愈加明显和集中,强化其主导产业;再者,产业集成的发展可以增强区域的聚集效应,形成规模经济,强化区域经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使区域主导产业前向、后向扩散的范围和程度扩大,提高区域经济的区位优势,使区域的投资吸引力增强,从而加快新的优势产业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2 中层: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增强是产业集成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产业集成是由产业集群演化形成的,且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已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得到验证,因此产业集成的竞争优势也就不言而喻了,只是与一般的产业集群相比,产业集成的竞争优势有其特殊性。产业集成的竞争优势以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结构优势为主,辅之以其他优势。

2.2.1 成本优势

产业集成的成本优势体现在成本节约的广度和深度上。产业集成的成本优势离不开由于地理位置临近而引发的成本节约,包括处于同一产品链上的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节约生产时间与库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相同生产领域内企业通过合作和联盟等形式共同进行原材料采购,使议价能力提高,节约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产业地理集中能够共同分享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节约设施的重置成本;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良好信任基础的形成能够减少投机行为的发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企业的集中可引发人才的集中,劳动力的获取和使用成本也得到降低。产业集成特有的成本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通过集成网络紧密联系,频繁的创新活动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在产业和服务的分工程度和专业化程度方面产生更高需求,从而形成正反馈,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另一方面,产业集成的网络特征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在更大的空间展开,有利于企业改善官僚制的组织形式,从而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从更深层次上节约成本。

2.2.2 创新优势

产业集成具备长期的创新优势,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产业集成内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与能力互补。除了群聚使得群内知识和信息不断累加从而为共享提供可能性外,集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完善的集成网络使信息的交流壁垒减少甚至消失,加快信息的交流速度,节约企业的学习费用,推动知识创新的增值与扩散,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第二,产业集成内的分工协作降低了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需承担的风险。集群使得风险由于行为主体数量增多而被分散,但更主要的是集成后其应对风险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使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减少,并缩短技术研发和商业转化之间的时间差,从根本上降低了需承担的风险。第三,产业集成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便于其长期保持创新优势。产业集成能够突破因路径依赖所导致的集群锁定效应,保证区域内不断有新的行为主体加入,使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涌入并得到交流,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的发生,为集成企业提供更广阔的竞争和发展空间。

2.2.3 结构优势

产业集成内的产业结构虽然也是由主导产业、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构成,但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产业集成内的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条件灵活地在主导产业和相关性产业间转化,同时仍享有其支持性产业所提供的便利,从而不会因主导产业衰落而失去竞争优势。一方面,主导产业和相关性产业可以互相转化。当主导产业已经成熟,竞争者之间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时,企业内的人员和设备往往随着内部创业而重新配置,伴之以产业间的技术转移,促进了新的相关性产业产生。然而,各企业为了满足自身成长需要,往往是同一时间进入到了同一相关性产业中,由于新的相关性产业是由不同领域的不同企业转化而来的,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能汲取各方面新技术,产生活跃的创新活动,使其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主导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相互融合。为了使产业间信息流通顺畅、服务更加完善、应变能力增强,处于主导产业的企业往往和其支持性产业中的供应商互相投资控股,企业与供应商长期合作关系能够使主导产业衰落企业转而进入相关性产业时,仍可获得可靠的产品或服务。上述分析与产业集成的经济学解释相一致[5],进一步证实了产业集成的结构优势能够使其获得竞争优势。

除了上述分析的三个优势以外,产业集成也具备其他优势,如营销优势、融资优势、组织优势等,在进行产业集成路径规划时,要根据产业集成的实际情况以及要取得的预期效果选定。

2.3 底层:承载力

“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应用到产业集成领域,是指产业集成所在区域对其竞争优势的支撑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集成的各个竞争优势是由不同的承载力以及承载力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的,主要包括环境承载力、行为主体承载力、社会资本承载力、体制政策承载力。

2.3.1 环境承载力

产业集成所在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其竞争优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地理环境在产业集成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硅谷优美的自然环境与适宜的气候吸引了先驱企业进入,其持续衍生与裂变又为集成产生了新的进入企业。基建环境由交通、用水、电力、通信、休闲设施、公共建筑设施共同构成,其中便利的交通与通信条件是影响产业集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使企业之间信息资源及时并充分共享,实现企业间业务协作,为整体竞争优势获取提供物质保障。同属于环境承载力的还有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及发育空间决定了产业集成内资源的转化能力,直接影响创新成果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的周期,开放的市场环境能够保持集成行为主体的异质性,从而促进新知识获取和创新,从而影响其竞争优势的形成。

2.3.2 行为主体承载力

产业集成的行为主体与产业集群一致,包括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构成了产业集成日常运作的核心,是影响产业集成竞争优势的关键,位于同一价值链上的企业通过合作竞争等行为获取利润,同时还通过经验与知识共享等方式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产业集成保持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其不仅为集成输入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更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速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在硅谷地区大学与产业界之间建立了产业联盟,加强了本地公司与整个地区基于知识的动态竞争优势。中介服务机构包括行业协会、各种服务中心、事务所和金融机构等,此类组织在形成产业集成竞争优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缩短行为主体相互之间的搜寻与选择的过程,通过综合比较优势、沟通供求信息和规范企业行为等方式促使其走上协同。

2.3.3 社会资本承载力

社会资本是指行为主体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合作基础之上的持续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共享知识、规范、合作和信任等各种形式的资源,它能够给拥有主体带来利益。例如硅谷内的非正式交流促进了各种隐性经验类知识的传播,使其区域内信息和知识得以有效交流和扩散,成为其创新优势的来源之一。社会资本有利于拥有主体间信息、知识的快速流动,使拥有主体获取社会稀缺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能力。产业集成正是这样一种关系网络综合体。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与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由于特殊的地缘、亲缘、学缘和行缘等多重关系,在长期的、频繁的交互作用中能够形成基于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使所属区域具有比大企业等级组织更灵活、比市场效率更高的优势,从而将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降到最低[8],从这一角度来讲,社会资本承载力是产业集成竞争优势的显著来源之一。

2.3.4 体制政策承载力

体制政策承载力除了包括国家层面的体制政策外,主要是指产业集成所在地区地方政府对产业集成的特定体制政策支持。在我国,大多数高新区都是由政府规划而产生的,并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外资吸引政策、人才保障机制等来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区内集聚,特别是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的企业进入园区,从而有效推动高新区走向产业集成的进程。新竹科学工业园在规划伊始为了保证园区的高科技品质,建立了严格的高新企业审查机制,确保入园企业均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从而使园区发展迅速,产业特色很快形成。班加罗尔工业园则是借助印度对软件产业实行的零关税、零流通税和零服务税等措施,成为全球最成功的软件外包中心。由此可见,源于政府的体制政策支持是产业集成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

以上对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中各层的分析,如图1所示。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反映整个框架,特在承载力一层下设微观要素层,作为对承载力层的支撑。

3用TRM进行产业集成路径规划的流程

鉴于路径规划的演变是由管理实践引导,而不是源于管理理论,因此,对于该方法的每一次应用都需要根据特定背景和目的进行定制[9]。产业集成路径规划的流程由三个核心阶段组成,分别是竞争优势选择阶段、承载力评估阶段和规划制定阶段。此外,在路径规划正式开始前,还需建立规划小组、确定规划目标、制定规划进度表,在产业集成路径规划制定完毕并付诸实施后,还需对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跟踪,将其反馈到先前路径规划的制定流程中,由此开始新一轮的集成路径规划。三个核心阶段具体如下。

图2是按上述方法绘制的典型产业集成路径规划图。规划图中的各层与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中的层次一致。ME1,ME2,ME3,BP1,BP2,CA1是对应层次中权重较大的要素,各层中的要素个数可根据路径规划背景和计算结果选定,通常情况下,要素个数自上而下逐渐增多。水平方向的路径指明了各要素随时间推移的预期发展过程,可通过添加字母下脚标的方式区别各时间点的要素状态。竖直方向的关键路径在图中用粗箭线表示,即路径ME2b-BP2a-BP2b-CA1b-REDb。其中ME2是微观要素层中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权重最大的要素,BP2是使ME-BP路径权重最大的承载力,CA1是使BP-CA路径权重最大的竞争优势。同时,纵向路径需要指明路径中各要素的状态,因此有必要添加字母下脚标对要素状态进行区分。在图中,路径ME1a-ME1b-BP1a-BP1b-CA1a-CA1b-REDb和路径ME3a-ME3b-BP2b-CA1b-REDb是除关键路径外的另两条纵向路径,连接着各层中权重较大的因素,对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样有深远影响,故不可忽略。

路径规划图本身,尽管概念和结构相对简单,包含的具体信息也十分有限,但却基于组织内大量的支持性分析,从不同视角整合了组织内的微观要素、信息资源、工具和方法,代表着路径规划过程的最终精炼产出。纵观产业集成路径规划整个流程不难看出,路径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而灵活调整,以维持其生命力,便于其效果的持久发挥。

4结论和展望

将TRM方法应用于产业集成路径规划是一种大胆尝试。该方法的结构框架为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构建提供了有益指导,概念性框架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优势和承载力构成了路径规划图的三个层次。路径规划流程很好地整合了各层中的核心要素,通过现有的分析技术和分析工具有效地建立起层级间的联系,从而为特定产业的路径规划提供指导。然而,还需从产业集成路径规划实践中提炼出涉及更多层次、更多方面的新内容,并将其他有效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合理引入到规划流程中,从而提高此方法的使用效率并拓展其适用范围,这是后续研究有待深入的方面。

参考文献:

[1]Robert Phaal, Clare Farrukh, David Probert. Customizing Roadmapping.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4,47(2):26-37.

[2] Alec McMillan. Roadmapping――Agent of Change.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46(2):40-47.

[3]王海龙、武春友:《基于产业集成的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路径――以路明科技集团为例》[J];《管理学报》2007(5):668-673。

[4]张贵、周立群:《产业集成化:产业组织结构演进新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5(7):36-42。

[5]黄建康:《产业集成:基于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分析》[J];《宏观经济》2004(4):16-18。

[6]张立、王学人:《推进我国产业集成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J];《当代财经》2002(7):56-58。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29-03

中小学及高等教育中课堂教学环境和调控课堂教学质量都需要“课堂礼仪”:尊重教师和学生彼此拥有的权利。教师有守护课堂自由的权利,发挥特定课程条件下的非强制性和限制力的自由状态,让课堂职权范围内的管束限度降低到合适的范围。这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人情感在教学掌控过程中所流露出的一股善意,也是推动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彼此尊重,而后发挥出的健康人格。同样,学生有维护课堂自由的生活权利——对教与学过程中知识点的接纳方式、接纳愿望的索求。教师有守护课堂自由的权利和学生有维护课堂自由的生活权利,都是一种课堂礼仪的礼节呈现。

中小学及高等教育中课堂教学环境和调控课堂教学质量,都需要对课程理论的认知理解和技能磨练所需的自由养育过程,它需要“万金油式”“博而不精”的理论和技能作为不断吸纳知识的前提。百度百科中关于古希腊倡导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文化人的博雅教育,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在教育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同样,课堂教学的共性需要以所看、所想、所思的视觉理解为主导的自由教学样式,就如20世纪英国自由主义伯林提出积极自由的概念:积极自由的态度是自我表达出自主能力或利用资源的能力。因此,自由情势的课程教学避免了无意识的自发行为和随心所欲的视觉样式,以及自由与干涉之间的言论对立性。它是自律和他律关系下,不断调整课程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师生身心舒展的自由课堂状态。

一、课堂教学中课程的自由化组织

自由态度和行为总是与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联系在一起。自由平等的自由态度需要课程教师及课程教学方案平等关注精英学群和弱势学群之间的不同思维反映、技能差别,以及课程教师时刻提醒自己避免主观喜怒和人情现象所持的不公正对待。

19世纪英国尼尔的自由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则认为,教育目的是拥有充分的自由,学校应适应学生,解决学生适应的问题和认知障碍必须依赖学生愉悦心情下的主体参与和体验,所以课堂教学的职责是让教与学的自由状态发挥到课程限制的界限。

1. 课程自由调节的宽容态度

课堂教学中课程实施的宽容态度,不是“不教不授”状态下自由发挥,而是促使学生在自由行为中主动构建出符合课程知识点的新思维所需要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课程教学中事先计划而产生的可控范围,是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自由态度对学生个人自由意识形态的隐形操控,这种隐形操控会促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后的创意发挥。根据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者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对意识流思想的表述:个体意识会对自我经验加以选择来构造自己独有的认知世界,而且个体意识的心理状态会连续不断地自由流动,把过去、现在和将来共存于现今时间的经验之中。因此,理论和技能结合下的课程教学需要保护自由观察、自由思辨和自由想像的认知结晶,需要课堂教育和非课堂教育的培育过程远离“苛刻”,代之以宽容的态度来加以促进认知进程。

2. 课程自由调节的自主意识

任何阶段的教学过程所倡导的宽容与自由,容易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需求的自主意识,容易唤醒学生去表达和去创造的意愿。同时,课程自由活动的样式依赖其课堂自由探索的氛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关系形成一种“思想自由”超越“行为约束”的课堂自由氛围。

课堂空间的自由氛围是基本的教与学的自由,基本的教与学自由排斥教师满课堂的刻板讲授或辅导直至铃声结束,而消失了教师聆听课堂反馈的时间和自由思辨的空间,它意味着让学生失去判断教学内容、参与课堂知识点安排的自由权利,甚至妨碍学生思维触角自由延伸的所需时间。同时,自由课堂空间具有教师选择学生的权利和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这不仅促进教师明确各自把握学术研究的侧重点所展现的风采,而且自由课堂空间也提出了课程规划中教师自我学术发展迎合课程知识的广延性;自由课堂空间也需要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以长者的姿态宽容对待课堂和课程知识的冲突,避免排斥相异性而降低自由学术氛围的精神。

二、课程交互自由的教学方式

交互是相互、彼此和交叉,交互自由是各主体之间拥有互相改善和愉悦的态度。19世纪被报刊出版业视为英国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的《论自由》与弥尔顿《论出版自由》认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交互自由的精神是判断学生和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没有获得身心自由发展的可能,要看课堂自然氛围下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和思想是否愿意流露,要依托于课程中以交互自由的态度来共同实施概念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和培训性教学三结合的思路和措施。

篇7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武法提(1971―),男,山东郓城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E-mail:。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环境越来越“热闹”,海量的资源、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应用等吸引着学习者的注意力,但这些却无法为学习者提供“藤蔓”可攀,以致学习者时常在网络学习时“迷航”,这对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在目标性上的凸显与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以支持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为根本宗旨,为学习者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资源,以促使学习者能够合理自主导向学习。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 H. Schubert)将典型的目标取向归结为四种,分别是“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1]如今,众多研究者提倡教育目标应该多维化、立体化,各种不同取向的目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适于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框架。不同取向的目标体现了不同的学习观、知识观和教学观,适用于不同情境的教学。行为目标特别适于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至今依然是教育教学中采用的主要目标形式,本研究对行为目标导向下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进行探讨。

一、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概述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便于准确评价,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是行为目标的典型特征。[2]

“行为目标”的确立始于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等人借用生物学中分类学的概念,第一次在教育领域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从而将“行为目标”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梅杰(R.F.Mager)、波法姆(W.J.Popham)等人领导发动了行为目标运动,从而把“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顶峰。[3]在行为目标的发展历程中,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他和后来的研究者对三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本文仅探讨认知领域的行为目标,L.W.安德森等人修订了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提出了二维分类表,见表1,本研究参考此框架来对行为目标导向下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进行分析。

依据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原理,“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是为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创设支持性条件的过程,以学习共同体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对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网络学习平台等具体要素进行统筹规划。” [4]对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如图1所示,作为主线的“学习活动”的“定向点”(活动目标)即为知识习得,由此,行为目标导向下学习活动的设计也与知识的类型紧密相关。不同类型知识的习得对应着不同的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学习活动序列的设计要遵循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本文主要探讨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知识的习得这三个子类目标导向下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网络学习平台以及学习共同体的设计源于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需求。

二、行为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网络学习环境运行的主线,学习活动设计在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明确不同类型目标导向下可开展的学习活动,才可能进一步依据学习活动对网络学习环境各要素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

(一)行为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组织策略

学习活动的粒度是不均匀的,师生某一个具体的操作可以看作学习活动;师生为完成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这一系列操作的总和(过程)可以称之为学习活动。我们无法对学习活动的粒度给一个明确的界定,我们只能在相对的程度上来设定一系列的活动任务和操作。由此,学习活动设计是一个逐步分解且嵌套循环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由n个学习活动组成,每个学习活动又可以分解成n个学习活动。我们认为,学习活动的序列构成教与学的过程,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总和” [5]。由此,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在于学习活动序列的组织。在行为目标导向下,可以采用讲授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支架―渐隐”策略、案例教学策略等来组织学习活动,对应的典型活动序列见表2。

(二)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

从活动的内化、外化角度来看,学习活动可以区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内部活动是指学习者的感知、记忆和思维活动,外部活动则表现为某种目的性的外显操作的总和。外部活动具有多种形式,包括阅读、朗诵、观察、写作、制作、讨论等。外部活动受动机支配是由一系列行动组成,行动是通过具体操作来完成的。[6]从可设计的角度讲,外部活动是可设计的,内部活动是不可设计的,但是可以通过外部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内部活动。学习活动设计虽然是外部活动的设计,但是其依据仍然是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我们从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出发,参考皮连生在《教学设计(第2版)》中提出的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和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来设置学习活动的序列,并尝试将教师的操作和学生的操作相对应,得到如下的针对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1. “事实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事实性知识是指学习者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7]事实性知识具有点滴性、基础性、抽象概括水平较低等特征。事实性知识学习时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可以划分六个阶段:①注意与预期,学习者在心理上形成要学习某方面事实性知识的期望;②激活原有知识,学习者回想起与所要学习的事实性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③选择性知觉,学习者从呈现的学习材料中有选择地注意要学习的事实性知识;④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已激活的原有知识与新的事实性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联系;⑤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在新知识的保持阶段,新旧知识还会继续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⑥根据需要提取信息,新习得的事实性知识在要求提取的情况下由学习者从记忆中提取出来。[8]据此,我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事实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事实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下,可以按照如下序列来设计学习活动:(1)教师创设与所学事实性知识相关的情境,同时使学生进入到知识运用的情境中,最终引起学生注意,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教”的目标,为学生确立“学”的目标提供参考;(2)教师在情境中不断提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知识,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会不断头脑风暴、联想原有的知识;(3)教师呈现事实性知识,学习者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式来感知新知识;(4)教师引发、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回忆、联想旧知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5)教师以多种形式重现知识,并提供多种重现知识运用的情境,学生在此过程中重复识别、运用事实性知识,从而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习者内部认知结构的改变;(6)教师安排学生间隔复习,学生必须重新提取并运用知识,从而起到强化的作用。

2. “概念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概念性知识是在一个更大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类型。[9]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要求学习者理解,学习者通过主动的建构过程,将新知识与其头脑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建立起联系。[10]概念性知识的抽象程度不同,其习得方法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一些特征或关系比较具体的概念性知识,可以通过观察例证而获得。例证包括正例和反例,它为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提供了具体指称的对象,从而将概念性知识形象化。学习者对多个例证有意识比较及对例证进行自我解释,以主动建构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特征或关系比较抽象,不能通过观察而习得的概念性知识,可以通过对概念性知识的言语界定(文本)的理解而习得。奥苏伯尔和梅耶等教育心理学家描绘了文本学习的主要内部心理活动:①注意过程,学习者有选择地注意文本材料中重要的相关方面;②新旧知识的联系;③新知识内部建立联系。[11]根据以上概念性知识学习的规律,我们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概念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概念性知识学习时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分为六个阶段: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内部联系,学习者对新的概念性知识进行例证的比较与自我解释,主动建构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根据需要提取信息。由此,概念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下,可以按照如下序列来设计学习活动:(1)教师创设与所学概念性知识相关的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教”的目标,为学生确立“学”的目标提供参考;(2)教师呈现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在概括性和包容性上一般要高于所学习的材料,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不断联想原有的知识;(3)教师呈现概念性知识,学习者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式来感知新知识;(4)教师引发、引导学生将新概念与其他概念(如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等)进行联系,学生在新旧概念联系的基础上理清概念之间的结构层次关系;(5)教师呈现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进行例证的比较与自我解释,主动建构对新的概念性知识的形象化理解;(6)教师安排学生间隔复习,学生必须重新提取并运用概念性知识,从而起到强化的作用。

3. “程序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安德森(Anderson,L.W.)等将程序性知识界定为“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12]程序性知识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做,因此,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要达到运用的水平,运用既包括学习者知道要运用的程序性知识是什么(即已知的程序性知识的习惯性运用),也包括学习者面临新情境时要选择具体的程序性知识加以运用的情况。[13]对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ACT(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理论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陈述性阶段,学习者习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并通过对其加以解释来解决问题、指导行为;二是知识的编辑阶段,在这一阶段,陈述性知识被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习者逐渐摆脱了对陈述性知识提示的依赖,他们不需要再通过回看步骤的描述来采取操作;三是调整阶段,学习者通过泛化或辨别来对程序性知识作出调整,泛化使得程序性知识的应用范围更广,而辨别则使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只限于合适的情境中,同时,通过练习,学习者对程序性知识执行的速度也得到提高。[14]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程序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内部联系;认知结构改造与重组;提取知识。相应地,“程序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下,可以按照如下序列来设计学习活动。(1)教师创设与所学程序性知识相关的情境,同时使学生进入到知识运用的情境中,最终引起学生注意,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教”的目标,以为学生确立“学”的目标提供参考。(2)教师通过情境或先行组织者不断提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先决技能,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会不断头脑风暴、不断联想原有的知识。(3)教师呈现程序性知识,学习者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式来感知新知识。(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并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程序性知识来指导行为;学生不断练习,以新的程序性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5)教师呈现各式各样有指导练习、无指导练习等;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得到改造,逐步摆脱对“操作步骤”的依赖,达到行为自动化的程度。(6)教师安排学生间隔复习,学生必须重新提取并运用知识,从而起到进一步强化的作用。

三、行为目标导向的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作为网络环境中学习内容的载体,是为学习者提供给养的重要的“有机养料”。 学习资源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必要支持条件之一,学习资源的设计也源于学习活动开展的需求。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处于准分离状态,学习活动的开展尤其是“教”的活动主要借助于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支持服务来完成,一些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展也需要借助学习资源。

(一)行为目标导向下学习资源的设计框架

首先,我们对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目标导向下“教”的活动进行了归纳,并由此推出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学习资源应当起到的作用,见表3。

其次,我们对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支持服务开展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也进行了梳理(见表4)。从学习流程来看,学习支持服务又可以分为学前支持、课程学习支持和课后支持。[15]学前支持主要包括学习计划咨询、课程信息咨询、学习方法咨询以及学前心理测量等方面,学习计划、课程信息均可以公告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上;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推荐学习方法建议、学前心理测量量表及其结果;教师还可以在论坛中以答疑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学前建议。课程学习支持主要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学习情况,给予其学习指导,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智能学习系统具有智能记录学习者学习情况、为学习者智能推荐学习策略的功能;教师仍然可以通过在论坛中与学生讨论交流给以其学习指导。课后支持主要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教师为学习者提供的答疑辅导、作业指导、实践指导、学习检测等方面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行为目标导向的学习资源设计框架见表5。学习资源内容主要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资源的形式包括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源的作用包括创设情境、呈现材料、解释说明、引发联想、练习、评价、智能推荐、智能记录、反馈、帮助等。

(二)行为目标导向下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从学习资源的来源和组织上来看,学习资源可以分为结构化资源和非结构化资源,结构化学习资源是由学科教师精心设计、按预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学习材料,通常具有确定的来源、良好的结构和稳定的内容,如课件、讲稿、教学视频、练习题、测试题、FAQ等;而非结构化学习资源并非指没有结构的资源,而是指那些来源不确定、结构模糊、内容动态变化、缺乏稳定性的资源,它是在Web2.0网络应用模式的驱动下,学习者既作为学习资源的使用者又作为学习资源的贡献者所生成的未经明确教学设计的资源,如博文、论坛帖子、Wiki资源、书签资源等。[16]对于结构化学习资源,它是由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我们根据学习资源的功能对资源的形式和资源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见表6。

对于非结构化学习资源,由于其不确定性,在设计阶段我们只能预测资源的呈现形式与使用方式,但是无法对资源的内容进行预先的设计。非结构化学习资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表达观点、观点协商、记录、帮助、反馈,对应资源的形式见表7。

四、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平台设计

不论为实现何种类型的目标而搭建的网络学习环境,其网络学习平台都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的功能:(1)支持学习资源的制作、编辑、、管理;(2)支持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展;(3)支持学习活动的进行;(4)支持学习共同体的创建、管理。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以上功能主要依赖网络交互机制以及平台上集成的各种学习工具。网络学习平台设计时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首先,支持学习者无障碍访问是其实现以上功能的前提;其次,支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学生与学生的友好有效的交互;再次,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对当前网络学习环境中常用的学习工具进行了归纳并分为六大类: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管理工具、导航工具、表达工具和记录工具,其中交流工具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交流工具,评价工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工具,管理工具分为活动管理、时间管理、资源管理工具,导航工具包括信息搜索和学习向导工具,表达工具是指辅助观点/思想表达的工具,记录工具是指辅助做笔记或记录学习过程的工具,常用的学习工具见表8。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工具种类繁多,即使同一学习工具也可能兼具多种功能,如博客,既作为学习者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可用于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学习工具的类型也体现了其扮演的多种角色和功能:交流、评价、管理、导航、表达、记录等,这些工具使网络学习支撑平台能够有效地支持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总 结

网络学习环境是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环境,目标是为网络学习者提供“藤蔓”可依,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的效果。为此,我们对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本文针对的是行为目标,在课程研究领域,“行为目标”曾经几乎是课程目标的同义词。任何事物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当前,行为目标备受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行为目标是教育领域必不可少的。本研究仅针对行为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后续会继续对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的行为目标导向下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Schubert,W. H..Curriculum:Perspective,Paradigm,and Possibility[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190~195.

[2] [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6~160.

[4] 武法提.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J].电化教育研究,2013,(7):40~46.

[5] Helen Beetham ,Rhona Sharpe.Rethinking Pedagogy for A Digital Age:Designing and Delivering e-Learning,Routledge-Taylor &Francis Ltd.

[6] 杨开城.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新探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3.

[7] [13] 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3,69.

[8] [10] [11] 皮连生.教学设计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4,187,206~214.

[9] [12] 洛林・W・安德森(Lorin W.Anderson).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5~36.

篇8

关键词: 旅游;规划;生态

Key words: tourism;planning;ecology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084-02

0 引言

乡村旅游是20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但是目前大多数农村仍处在初期粗放式发展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认为,首先,乡村旅游应该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规划建设模式,保证乡村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次,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需要坚持依托当地资源、挖掘乡村特色的原则;第三,绿色环保理念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得到突出体现;第四,解决好环境承载力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本文以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为例,介绍该方案在乡村旅游规划及建设理念上的探索与思考。

1 项目概况

1.1 村庄基本情况

1.1.1 区位与交通 崇礼县距离北京152公里,处于环京津经济圈层内。驿马图乡距县城75公里,距张家口市45公里,西北紧邻张北县,南靠石嘴山乡,属于坝上与坝下的过渡地带。大朝线公路贯穿全乡并且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各村,地理位置独特。

1.1.2 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 驿马图乡全境均为深山区,境内主要有古界、元古界地层,在局部地区和山区间沟谷中有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零星出露,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1545米,为通往坝上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3条主沟纵贯全县,4725条支沟交错其间。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驿马图乡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

1.1.3 乡域人口 乡政府所在地在驿马图村,2010年底乡政府驻地总人口为594人,其中在册农业人口为412人,非农业人口182人。

1.1.4 村镇空间布局 驿马图乡的村镇空间布局沿水系和交通较发达地带呈线性发展,人口分布是以村庄为基本居住单元分散布局,自然村数量多但规模小并且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

1.1.5 现状村镇布局的主要问题 村镇体系结构不完整、级配不合理。乡政府驻地综合实力较弱,缺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集聚产业,难以真正形成全乡的中心。村镇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尤其缺乏功能性的公共服务设施。

1.1.6 驿马图乡的社会经济 ①产业发展。2011年现有耕地面积43860亩,林业用地面积为280578亩,森林覆盖率30%。全乡农业以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2009年粮食总产量为1233吨,油料51.9吨,蔬菜27624吨。2011年全乡社会生产总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0元,税收完成15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2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大乡。②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主要以柴鸡养殖和蔬菜、脱毒薯种植及农家乐旅游开发为主体的综合生态农业。2011年,全乡兔养殖9520只,柴鸡养殖28万只,奶牛养殖1438头,脱毒薯种植9459亩,蔬菜种植9663亩,两家柴鸡生产及产品销售企业,“小龙泉度假村”农家乐年接待游客已达上万人次。

1.2 村庄旅游发展依托因素分析

1.2.1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规划区位于崇礼县西北部,西北与张县接壤,一条朝山公路贯穿全乡,南与张家口公路相连,北与张北公路相连,东面与沽源县赤城县接壤,西面与张北县接壤,南面紧邻张家口市。张家口积极推进建设的京尚高速公路与北京规划的昌赤、滦赤两条一级公路衔接,经张家口市赤诚、崇礼、张北、尚义,接在建的京藏高速公路。在张家口境内京尚直接与丹拉、张石、张承等高速连接成高速公路网。

1.2.2 资源环境得天独厚 境内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水质优良,资源丰富,林草繁盛,景色怡人。现已发现许多矿石;鸡鸭鹅等野生动物;中药材,蘑菇、山野菜等野生植物。

2 旅游策划与规划目标

2.1 驿马图乡旅游规划原则 以乡村环境为基础,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点,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加强社区参与,农游兼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2.2 规划定位 依托基地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利用塞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塑造特色,以旅游服务和开发为产业导向,形成集休闲度假、塞外运动、农业耕作观光、婚纱摄影基地、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滨水生态度假的塞外风情基地。

主题:大驿马、慢生活、生态乐农庄;发展目标:都市人休闲、避暑、度假、旅游、摄影、观光的最佳去处。

2.3 旅游产品规划

2.3.1 乡村物质文化的体验 开发项目:农家乐、生态农庄耕作、生态果园采摘、山地越野、登山滑草、野外露营、田园观光、垂钓休闲、湿地观光、滨水运动、木屋度假、特色小吃乡村特产一条街。

2.3.2 乡村制度文化的参与 开发项目:骑马重游古驿道、婚俗体验、民俗节庆活动游赏、民间竞技项目娱乐。

2.3.3 乡村精神文化的感知 开发项目:戏曲大观园、民间艺术品参观选购、乡野风光写生摄影基地。

3 规划主要内容设计

3.1 结构分析图 按照规划战略,以及区内的地形地貌和道路条件,规划形成“四心带五片,二轴串多区”的功能布局结构。四心:位于片区北段的综合服务核心节点、游憩娱乐片区的次要服务节点、农业观光片区的次要节点和休闲度假片区的次要节点。二轴:沿着水系的两条功能发展轴和景观带,贯穿基地内部。五片:旅游服务综合片区、综合娱乐游憩区、休闲度假区、农业观光区、运动娱乐区。

充分考虑基地现状、景观特色等资源,打造张家口市高档旅游休闲片区。基地分为18个详细功能分区:综合服务片区、果园采摘区、农家乐片区、乡政府、驿马图乡学校、绿化景观广场木屋度假区村民安置区、学校现状变电所、生态果园采摘(生态农庄耕作)、垂钓休闲、湿地观光区、旅游小镇田园观光、经济项目娱乐区、花卉种植区、登山滑草、野外宿营区。

规划区的景观结构为:“一核二带,点轴结合”。一核:湿地景观核心。二带:滨水绿化景观带。

3.2 发展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相结合 规划采取保护当地环境的方法,有机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结合起来,以适应建设新农村和旅游发展的要求。

3.3 注重多方参与 采取“政府引导、公司运作、村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确定相应机构和法规,明确职责、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全体居民参与到改善生活与发展旅游的过程之中。

4 结语

乡村规划并非从“理想的白纸”上开始,乡村作为复合有机体,它的发展与生长都应强调“脉络”的延伸,包括自然脉络和人文脉络两部分。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秉承这一主题,连接乡村历史特色和自然资源,创新营造出一个富有地域特色、充满活力的乡村旅游区域。

参考文献:

[1]驿马图旅游开发村落民居模式研究.

篇9

新教师对课本知识不熟,理解不透彻,又怕漏讲了内容,所以讲课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比较散乱。其实,备课时首先要思考:本节课最重要的知识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要研究“讲什么”。首先确定需要学生建立的关键术语、重要概念,然后找到知识点之间的网络结构,弄清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学科知识的逻辑,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学生只有在有内在逻辑的内容中进行的发现学习才有意义。因此,研究“教什么”有时比研究“怎么教”更重要,可以说,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与组织,学会削枝强干画出精妙的知识概念图,是新教师的重要必修课。

二、教学起点的准确定位

新教师在分析教材内容、把握知识逻辑的同时,教学设计的第二步要研究“为谁而教”。学会对学生的现实状态、“最近发展区”大小等进行有效分析,了解学生新知学习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据此来选择教学资源,调整呈现知识内容的方法,以及讲课的密度、难度和坡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可能存在一些想法与正确的概念及思维方法大相径庭,这些想法可称为“相异构想”。“相异构想”可能是错误的,可能是不全面的,而也可能是正确的,但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佳。新教师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如何借助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教学预习案的设计与批改、组织学生围绕典型问题情境讨论、谈话使学生主动参与说出自己错误的真实想法,摸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学习困难的症结,分析出“相异构想”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策略的合理选择

教学设计的第三步要研究“怎么教”。新教师要学会区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区分事实和概念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重点,有助于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事实性知识简称为“事实”,包括大量的具体客观事件、作为直接概念的实物名称,也包括可信的实验数据结果等。概念性知识包括定律、创设概念、原理、理论的基本观念,这些内容归并入“科学概念”范畴中,简称为“概念”。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零散的生物学事实,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核心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但概念的形成离不开事实,因为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如果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必然需要给他提供有效的生物学事实作支撑。

四、知识教学的恰当表征

知识教学表征方式的恰当选择,如同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样重要。新教师应在不同课型中教同一知识点时,多学习与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表征方法,思考对同一知识的各种不同角度的解释,建立并积极发展对知识理解的多元表征,打通不同表征之间的转换点,实现不同表征间的联结,不断实实在在积累知识表征库,培养精心选取适当教学表征的意识。

五、教学板书(图)的精心设计

新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掌握比较好,课件投影用起来得心应手,使用频率一般比较高。因为认为课堂板书内容已经包括在课件中了,新教师课上就很少或没有板书。然而,课终人散,学生的脑子里却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因此,新教师应该学习老教师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建立对板书(图)设计作用的正确认识,学会精心设计板书(图)是新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

六、引领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

篇10

包装的概念设计不同与其它设计领域,在体现功能的基础上,运用囊括视觉传达设计之外的诸多方面的综合知识、综合思辨能力和技术能力、想像力、创造力,最重要的是模拟未来发展的能力来进行。在一个包装设计项目开始,设计师“模拟未来”的概念设计能力首先需要通过营造一种给包装注入灵魂和活力的概念来体现,概念一旦确定,设计方案的大体思路和方向也就基本形成,这一阶段的高度体现了设计的创造性、艺术性、综合性和实验性,对包装的完整性起到导向性的作用。

在包装设计教学和指导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往往只知道运用单纯直接的设计去完成课题,忽视了设计的目的、缘由等,这样的设计往往是没有灵魂和生命力。反思当前国内包装设计教学,大多的是继承和因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沿用20世纪70年代或更陈旧的传统美术教育“以教学为中心” 单一封闭、缺乏弹性、缺乏市场反馈机制,停留在唯美理想主义的模式上,停留在的设计课题和设计训练上,完成的作品大多局限于表面形式,对设计课题缺乏全面的构想,没有把想象力、创造力、分析能力、市场应变能力放在重点的培养上,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脱轨,缺乏对知识灵活运用。想象力、创造力和市场实际操作力是设计师成败的关键,要顺应时代、市场的新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基础上融入概念设计观念,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提高思考、讨论、发展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促进创造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着眼未来具有新思维、新观念、新的使用方式,改进已有的设计教学模式和设计方式。

概念设计是指包装设计的初始阶段,从市场分析到进行详细设计之前,对设计目标进行结构化、基本的,但全面的构想和规划,并描绘出设计目标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它不仅是引导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使产品包装设计具有社会性、预测性和创新性,所以建构概念设计教学方式应从包装设计创意的思维训练、理性分析、设计表达等方面形成一个连贯的教学过程。

一、概念设计是包装设计的创意之需

设计作品不等同于艺术品,并非单纯的个人情节,而是立足于市场,被消费者认可,并创造相应的社会价值。当前包装设计发展的趋势,要求关注产品包装所涉及的营销学和社会学内容,优秀的包装设计经过市场考验,体现自己价值,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设计。包装设计不仅要表现设计者思想,还要走进市场,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认可。在这种过程中概念设计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从概念设计到有形包装产品,对消费需求进行调研,获得社会需求信息,分析消费动向,以概念进行做出设计,形成创意设计,这种模式在生产企业、创意设计行业、设计教育院校中都可以广泛运用。

在设计创意过程中以掌握这种方法,用设计思想实现包装功能,用头脑获得经济效益,概念设计方法成为包装应用设计的创新过程和设计教育的手段。在这种情形下,明确包装设计教学目标,培养目标、专业设计的类型,了解和掌握好包装设计的基础、规律和原则,结合设计概念,分析包装设计状况,发现设计存在问题,用新认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想,去寻找包装中概念设计的突破口。建立概念设计思想,结合基础教学、应用教学的不同阶段,从理念、文化、科学出发的内涵原则,寻求设计源泉和创意出发点,为全面综合考虑设计的相关内容,依据概念设计特色建立起包括设计理论、设计原则、设计技法、设计实践的一套完整教学体系。因此,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概念性设计,再去引导学生对市场的认知,切合市场所需,体验生活,是开发创造力、思维力、执行力的先决条件。

二、概念设计是包装设计的创意之源

市场调研是概念设计的起点和基础。市场调研要有明确的调研任务、可行的调研程序和方法、科学的调研技术,对企业、产品、市场、消费者充分了解后提出调研专题和目标。概念设计教学通过形态和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解,掌握形态和结构设计的技术基础、形态和结构的审美评价和意义。从理性知识的学习和感性直觉的培养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对形态的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及创造能力,了解视觉形态存在及其特点、视觉中的恒常性等,从而为概念设计在形态与结构方面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在应有功能、新功能方面设计出具有艺术的新颖特点。从形态和结构识别中的组织原则,掌握形态和结构组织规律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要素,以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对秩序感的新认识,形态和结构特征性质与心理感受,形态结构特征与情感,在规律中寻找切入点。形态和结构追随功能,客观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的辩证关系,以多元的形式与功能改变及发展形态和结构,使形态和结构具备意义。形态的心理表达以人性化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人对形态的感受,通过形态传达感受概念、不同质感表达不同概念,以形态结合丰富概念内涵、结构形成概念的科技内涵,结构的合理性与新颖性标志着概念设计的创新程度,并以新的形态方式表现出来。性能概念的产品包装就应注重材料运用、防护技术,使用方式;互动概念的产品包装就应具备使用过程的操控性和趣味性,结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节庆概念的产品包装色彩及视觉元素的运用在符合传统节日的前提下,符合主题表现等等。

三、概念设计是包装设计的创意之法

首先,要培养设计创意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充分的调研,结合专业设计能力、洞察客户所需进行深度思考、对现有包装进行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大胆怀疑,将所有的想法和研究综合起来,结合概念性这一个关键性的理念,就如何超越特有的产品种类和客户需求的限制,让包装设计立足个性的基础上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有价值。在营造概念设计阶段要引导学生对同类产品及交叉边缘产品包装的出发点、消费者特征、材料的性能特色和局限、后期工艺、储存、运输以及成本、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在偶然中寻找必然,系统全面地去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新颖性和独创性,就必须有大量的见解,有启发性的见解。掌握好调研的数据、信息和相关规律,激发出那些有启发性的见解和想法,紧密切合市场,通过发现问题,酝酿出新概念,萌发出更多新颖的、独创的的构思,设计出别具一格、有见地的优秀包装作品。

其次,要培养洞察力和判断力。好的作品成败很大部分决定在细节方面,细节离开不了对事物细致周密的观察。所谓的洞察力,就是对事物观察的能力。从见的事物中觉察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心理学概念过程,依据大脑、心灵对事物本质的穿透力、感受力、深度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观察市场、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作出有效的判断是创作意识的重要因素,创造性引导学生对包装设计项目的市场环境作系统、周密分析,提高学生直接的知觉能力,增强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出设计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作出有效判断,启发出正确、有效、切合包装设计项目个性的创作潜伏力量。

再次,要培养记忆力和捕捉创意点子的能力。在包装设计构思过程中,一些优秀、成功的设计案例经验可以激发设计灵感和创意的基础,设计概念的点子出现时,可以及时的捕捉到。通过对现有的成功经验,对包装个性进行个性的探索。尤其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可以借助一些搜索引擎,用重要的名称和关键词,查找更多更具体的有效信息,记下创意点子,培养良好的记忆力,及时、快速、准确地汲取各种知识的营养,保证课题创作设计的成功。

最后,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培养想像力是成为优秀设计师的关键之一。想象力是在人的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包装设计概念性教学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阅历下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包装设计概念性拓展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意识、无意识的从整体、全面、系统的去迅速猜测、预知、察觉、判断隐藏现象后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联系,去创造希望实现的包装设计的清晰形象,不断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思想或画面上,给予肯定性的能量,直到包装的概念性成为客观的现实。

在包装设计中,概念设计是设计的思想、品位和方向,要在选择包装课题后对涉及的主题、功用、寓意、形态、运输、储存等众多方面进行多方位、系统的考察、分析,直到最后确立设计方案。概念主题可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尝试时空概念如历史、地域、人物、宇宙星空、季节、时间概念等;性能概念如材料、结构、防护、储运、使用概念等;形态概念如外观造型、色彩、形象装饰、展示展销等;抽象概念如客观状态、思维情感概念等;节庆概念如传统节庆、活动主题、信息等;生态生态概念如环保、健康、能源等概念方面引发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深度和广度,符合当前文化内涵、艺术审美与形式、技术手段的需要。

包装设计中概念设计原则在于能够正确、精准、清晰地进行常规的应用设计,科学、合理的引领使用方式,以超前的、理性的、目标的方式解决设计问题,多角度尝试,选择最佳方案,未来的可行性、实验性、创新性、原创性方法设计表达,包装结构设计作为概念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客观物象、材料的把握和表现能力,完成形式规律的认识和训练;影像、图形、色彩等不同方式的表达,由设计概念的诸多方面深入到概念设计之中去,为包装设计课程奠定完整全面的专业概念。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21-02

一、搭建企业管理实践教学平台

(一)提供学生企业管理实践机会

首先,高等院校应鼓励逐年扩大并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或学期中的一定期限,有弹性地赴企业进行企业管理方面的实习,并计入毕业学分。另外,也可安排学生赴产业基地实习,教师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校外辅导来提升学生进行企业管理实习的效果,也可以获取企业信息与经验。

其次,扩展产学紧密结合培育模式。这就要求调查产业缺工或新兴产业所需的企业管理人员的类型,并且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等各种方式,通过产、学互动方式,以做中学、学中做精神培育务实致用企业管理人才。企业管理实践课程开设应该贴近产业需求,并逐年增加培育人数,提供企业界足够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

(二)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中心对教师加以指导

首先,中心的企业管理实践专家应将自己定位于一线教师的“伙伴”而非“导师”。有了这样的定位,专家们既不以居高临下、趾高气扬的姿态,对一线教师进行“攻击”,以显示自己的智力和实践优势;也不强行将自己的实践观念灌输给一线教师,强迫课堂教学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转变;而是以和风细雨的态度,紧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即以指出问题或不足为起点,以给予合理化的改进方法为中介,以思想或行为的发展与变化为终点。

其次,中心应该强调“切中实践”而非“疏离实践”。在某些实践培训部门,为了优化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通常对一线教师进行不科学的培训。这种培训,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一种形式是把一线教师集中到实践教学中心,采取“专家讲授—教师聆听”的方式,以“学科”为中心,向教师传授“实践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等理论层面的实践知识;另一种形式是一些学校将其他校的一些知名管理实践教学专家请到学校做“报告”,或就某一主题,如“管理课程改革的理念”、“校本课程开发”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等进行讲解;或就自己所曾经运用的实践理论主张进行介绍。这样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过多强调课堂当中的教师被动参与,容易造成企业管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因此,带领教师实实在在的到企业当中进行实践指导是最为重要的。

二、创新数字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一)数字化学习平台搭建

“数字化创新”意谓教师的教学或学生的学习使用数字化的环境或设备;创新一词更隐含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策略。顺由此意,数字化创新即在鼓励教师在教学上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学习。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层次,有许多新的教学理论和方式应运而生,最典型的是主题探索学习。专题导向的学习旨在特定领域的深度探索学习,由于教师课堂所能引导或介绍的均为浅层的广泛知识解说,无法针对特别主题进一步讲解,更深入的学习就必须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达成建构主义的理想。是以专题导向学习通过学习者着手调查,发展专题作品机会,使其体验收集、分析、整合资料、做成结论以及发表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运用科技以获取企业管理知识,例如运用网络资源、电子通讯等工具。由于企业管理专业作品(例如企业管理报告、专题论文等)均存放于网络,有助于流通分享,学生间也可相互讨论批评及修正,这种过程反应了真实企业管理世界的现象,比起教室的讲授更能诱发学生思考。

(二)培育学生概念性学习能力

就企业管理课程而言,培养概念性能力是指让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有概念性的了解,跟发展他们的计算性与程序性技能一样重要。如果没有概念性的了解,学生会经常误用企业管理知识,缺乏创新。比较特别的是,他们往往会把原本只适用在某些问题的处理程序,误用在其他不适用的问题上。当学生了解了某个企业管理知识中各种基本法则或原则,就表示他们已经有概念性能力了,如果他们已经具备了那样的技能,那么他们就不会根据问题的表面意思进行实践操作,而会根据基本原则进行操作。如果学生对于内容有良好的概念性了解,那他们的实践操作方式就会很有弹性,同时可以看出贯穿整个企业管理问题的共同法则或原则,犯的程序性错误会比较少,也能利用那些原则去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有一些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企业管理课程产生概念性了解。

第一,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应该试着用学生熟悉而且有意义的企业管理情境来说明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熟悉的情境还可以帮他们记得上课内容。第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当作个人的作业,也可以用全班讨论的方式进行,后者是由不同学生或各组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可能会提出实践操作方案。应该要鼓励学生说明为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并且指出这些方法之间的异同。第三,对于某些企业管理问题,教师可能需要先清楚地教导一种方法,然后再由全班想出另一种可以处理的方法;另一种教学法是让学生向教师说明为什么教师要利用特定的方法处理相应问题。要求某个学生解释别人的处理企业管理问题的想法,可以促进那个学生对问题有概念性的了解,而且能帮助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使用更完善的程序。

三、强化企业管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师资培育机构应培养教师具备当代企业管理课程本质观的教学能力。企业管理实践教学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的灵魂人物,而师资培育机构肩负培育未来教师的重责。因此,建议在企业管理师资培育的课程中,应该加强对于管理实践方面的培养,并且应该要有明确的定位。同时师资培育机构的教学过程,若能考虑企业管理教学本质观动态发展与演变的特质作课程设计,将提供职前教师对管理课程实践本质有更完整的认识。同时若能培养职前教师将企业管理课程的实践本质融入教学中的技巧,将进一步使职前教师能获得科学本质观的教学能力。

其次,应提供教师获得企业管理实践的渠道。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教师以足够的企业管理实践的渠道,确保教师可以将管理理论与实践机会进行很好的融合,从而带给学生以很好的理解企业管理的理论内涵。对于教师引进而言,一方面,应鼓励新聘教师具有一定年限实践经验,并将企业实践效果成效纳入评价及学校奖补助指标;另一方面,强化现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并办理暑假企业访问及留职留薪的实践服务。教师参加暑期到企业当中参观访问,学校需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部分,并编制每位教师定额学习经费预算。

另外,学校应该积极引进企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或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也即积极引进产业资源来协调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一是采用“双师制度”聘任企业界专家协同教学,二是学界与企业界共同规划课程,并指导学生企业管理实践专题、校外竞赛、证照考试及实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