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堂教学观察

课堂教学观察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1 08:55: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教学观察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课堂教学观察

篇1

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有助于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校教学决策者及时掌握各科课堂教学质量,及时调整教学中的偏差,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课堂听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抓手,也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校通过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如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展示课等多种形式的听课活动,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然而,传统的听评课方式主观性判断占有很大比重,听课者对课堂的分析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向和针对性,完全凭自己随机记录的听课笔记做出主观判断,难免缺乏目的性和说服力。即使教师知道了教学中的不足,对今后如何提高也常表现出茫然,甚至不能认同听课者的评价。

如果在听课基础上,能够引入课堂观察技术,尤其是根据一定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进行诊断性的深度观察,并通过观察到的数据对课堂进行评析,不仅能更有效地给课堂把脉,而且评析意见也更容易为教师所接受。这是因为,观课者在提供自己的主观结论之前,首先提供了课堂中发生的事实,上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可以根据一个个回放的镜头,共同诊断,共同评价,形成一致意见。只有当上课教师认同观课者诊断的问题时,他才会积极、主动、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看,管理者观课,能客观地分析出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课堂教学质量把脉;教研组内观课,有利于教师学习他人成功经验,拓展课堂教学经验,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主动的行为。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借助课堂观察给课堂教学质量把脉呢?

一、明确一个标准: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是指按照学科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最终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程度水平。不难看出,课堂教学质量包含两个核心:教与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学习的效果。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围绕这两个核心去考量,因为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学校应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明确的要求,让教师明白自己的课堂应该追求什么。我校根据课标要求先后制定了《质量管理行动指南》《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0项措施》《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10项规定》等教学文件,我们提出了“重视三个一分钟:提前一分钟候课,确保课堂教学时间;开讲第一分钟,激起学习热情;结束前一分钟,做好结课陈述。”“做到四让: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答案让学生找,结论规律让学生说。”“实现三个百分百:课堂参与百分百,生生交流百分百,分层反馈百分百。”等规定,让教师了解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有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时,就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观课。

二、掌握一种方法: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近年来课堂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者带着任务进课堂,结合明确的、微观的问题去观察,从课堂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出相应的评价。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为:(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3)课堂观察后,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通过录像回放等措施,教师能观察到平时没有留意的事情,观察到学生实时的学习状况,再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促使教师进行深刻反思。

课堂观察是一种技术,需要学习。如何确立观察点?如何制定《课堂观察表》?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进行分析?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必须通过一定的培训和练习加以掌握。我们采取行政牵头、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跟进、分学科推进的方式,向老师们介绍这一技术,组织教师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开发研制各种《课堂观察表》。在校本研修中,采用课堂观察的方式观课议课。通过主题教研活动,让老师们逐步接受和熟悉课堂观察技术,并同步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对观察的事实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掌握课堂观察技术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得到的不仅是课堂观察技术,还有专业理论素养的提升和专业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开发一套工具:课堂观察表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涵盖的面非常广,每一个课堂观察者只能观察其中的一个方面,在一节课上进行面面俱到的观察是不切实际的,而仅观察某一个方面也是不够的。因此,在观课之前,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知晓本次观课要关注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去观察。一般情况下,观课者以合作观察的方式,围绕观察重点,开发设计一组课堂观察表,从不同的观察点切入,以不同的方式记录课堂,这样可以避免单纯的数据统计带来的片面解读,比较真实地还原课堂某个环节发生的事情,从而准确地把握脉象,找出问题所在。

良好的观察工具是有效观察课堂的前提,其中课堂观察表的开发尤为重要。它可以是一个结构性的观察表,可以是一个评价等级量表,可以是一份观察纲要,也可以是一个辅的记录工具,如录音录像设备等。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开发的LICC观察模型,课堂可以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来进行观察。这四个维度包含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从每个维度中选择相应的观察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观察表。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发现多年的教学使教师形成了很多习惯性的行为、习惯性的判断、习惯性的思维等。就拿“课堂参与百分百”来说,始终落实不够到位,尤其在高年段的课堂上,单向的师生活动仍占很大比例,学生上课仍然以“听”为主,说的机会不多,做的机会不多,合作的机会不多,课堂参与方式非常单一。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希望能有所改善,老师们却不以为然,觉得课上得很顺利,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于是,我们以师生话语和学生活动为观察点,制定了《师生互动观察表》《师生话语观察表》《学生参与面观察表》,让老师记录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情况,学生活动的形式和频次,师生话语时间分配及教师话语内容。基于这样的观察进行分析,观课者可以有理有据地分析出学生的参与面、参与方式,以及教师话语对学生参与状态的影响,并对优化课堂参与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课堂观察表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学校可以设计一些通用的课堂观察表,而对于具有学科特点或针对教师个人教学特点的问题,则需要在课前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观察表。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可以根据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选择亟待改进的方面,设计出一套观察表,用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四、培养一支队伍:课堂观察合作体

课堂观察是一种基于合作的专业的听评课方式,不仅需要观察者具有熟练的观察技术和专业的观察视角,还需要有固定的合作群体,才能使课堂观察更加有效、更加持久。因此,学校要着力培养观察者合作体,通过有组织地学习和研究,提升课堂观察的能力。

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主要成员是市区级骨干教师,他们是一线教学人员,对课堂教学有丰富的经验;他们是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对学科教学质量有深入的思考;他们是教科研能手,对教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课堂观察合作体的成员们从学习课堂观察理论开始,尝试开发课堂观察工具,尝试带着观察表走进课堂,尝试用观察的记录分析课堂,尝试解决课堂观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他们的课堂观察能力在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解能力也在提高。这支队伍的培养是课堂观察成败的关键,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更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是一个追求效度的管理行为。课堂观察以其特有的目的性、系统性、情境性、理论性、选择性等特点,完全适合作为课堂质量监控的手段之一,起到为课堂把脉的作用。只要重视课堂观察的过程管理,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培育和谐的观课文化,就能不断完善课堂观察行为,有效诊断课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4]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毛维静.强化教学检查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J].新课程学习,2010.10.

篇2

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经历对校本化教学模式实践的总结、提炼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借助课堂观察,通过诊断性观察,对本校的课堂教学现状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提炼性观察,引导本校教师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选出自己认为得心应手、最满意的几堂课,作为分析研究工作的第一手材料,总结出学校和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范例,归纳、提升形成学校和教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如此才能体现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实践的结晶,体现模式构建的校本化特色。

建构教学模式,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由于学校在总结、提炼模式过程中缺少专业力量支撑,模式本身必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唯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被发现和解决。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模式内部存在着一个不可避免的悖论:“模式的概括程度愈高,涵盖面就愈大,适用范围就愈广,可操作性却愈低;模式的概括程度愈低,涵盖面就愈小,适用范围就愈窄,可操作性却愈强。也就是说,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普适性之间是二元对立的。”要尽可能地消弥这种二元对立,必须在学校总体模式的引领下,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分化出多种变式,形成学科教学模式群,从而发挥总模式整体功能。学科教学模式群的构建要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活动,才能形成一系列体现不同学科特点、反映不同教学风格、针对学生实际且可用、有用、实用的模式变式。

2.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学科模式群的构建,教师的专业合作是保障。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阐述教师的专业合作时说,目前学校教师之间能成为“话友”的比较多,也很容易,但能成为“作为合作者的同事”很难也很少。崔允都教授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亟需提升以集体备课、听评课、公开课展示等为主要形式的“典型”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他在分析“典型”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不高的原因时指出,教师之间缺乏专业合作是提升质量的重要障碍。而课堂观察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教师之间合作的专业活动。以下三方面的理由可以验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依靠课堂观察合作体。

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打破常规的创新工作,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智慧。面对复杂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参与,通过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建立合作体,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在合作中,抱着、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行为的合作研究。

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一项专业活动,必须提高校本教研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课堂观察对备课组、教研组的运作赋予新的意义,要求参与者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成员根据各自的观察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而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

第三,课堂教学改革,不可能搞运动式,靠突击,必须持之以恒。因此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有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行动方案。课堂观察因为有一个固定合作群体,更因为在专业化活动中所享受的成功体验而建立起来的心理纽带,使研究更加有动力,更有持续性。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而言,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不要期望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能实现双方的各自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双赢。一般来说,在一段时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参与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人员基本是固定的,群体中个体的需求差异就会带来开展观察活动的动力,如某观察者可以持续地观察一个点,也可以不断更换观察点;观察目的可以“为我自己”,也可以“为群体中的他人”;可以一个人观察,也可以一个小组合作观察;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会形成持续而有效的观察活动。

3.课堂改革要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对学的研究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研究课堂教学必须对学的时间、内容、方式进程加以深入研究,从学什么、如何学的角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研究模式的有效性。但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是应从教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学校教学模式的流程基本上是从教学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改革要有所突破必须打破这一思维定势。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篇3

观察能力是对事物的有意感知,高于单纯知觉表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属性的本质。

(一)目的性和取向性

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一般是先提出实验目的,然后做一些相关的交待,再进行具体操作的。比如,进行氢气的验纯实验时,应先明确:氢气不纯净,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会发生爆炸。那么,点燃氢气之前怎样检验纯度呢?然后交待:用试管以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来进行实验,之后再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通过对该实验的仪器、操作和现象的观察,掌握氢气的检验方法。如不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可能学生只是单纯地听到实验中两种不同的声响,而没注意观察具体的操作方法,形成无目的、无取向的观察。

从观察的意义和观察能力的价值来看,观察能力施展的目的是捕捉进行思维的信息,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概念,认识规律,掌握技能。如氢气的验纯实验本身,就明确和深化了“纯净氢气在点燃时可安静燃烧;不纯净时,因混有氧气在遇明火时可发生爆炸。”认识到进行有关可燃性气体实验时,必须建立的安全意识。这样就强化了实验操作过程乃至各个细节要求,避免忽略“刚刚检验过纯度的试管,如果立刻用它去收集氢气,要用姆指堵一会儿试管口”;“验纯时,酒精灯要远离氢气制取的仪器装置”等。

(二)整体性和系统性

观察能力的表现,并不仅仅是视觉器官的单一活动,而是眼、耳、鼻、舌和皮肤多种感官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活动,得到对感知对象的整体反映。比如燃烧时的发光、放热,有时还伴有一定颜色的火焰,生成物的特定气味,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有相应的响声等,这些形成某物质燃烧时的特征。这样,由多种感官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局部构成的整体知觉,体现了观察的能力。

在观察时能否形成整体映象,直接影响全面地认识并掌握事物的整体。在学习中就决定能否真正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只知看那美丽的、光亮的火星四射,顾不得感知过程中在放热,也没看到容器底有少量的水或细砂,更不理会生成物的色、态。那么,虽经一番观察,却不能形成完整的燃烧概念,对四氧化三铁的色态也不能描述。若此时亲自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时,就常出现被烫伤事故或仪器炸裂等事故。而这种概念掌握不好和操作技能不高形成的原因,就是不能系统地进行整体性观察。

(三)持续性和精确性

长时间地对事物进行持续性的观察,是良好的观察能力品质的表现,我们的观察对象是客观的,无论占有的空间多大、存在的时间多长,要完整地进行观察,都需要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例如,在进行中和滴定操作时,常出现滴加过量,导致实验需要重作,是因为未能认真持续地观察锥形瓶中液体的颜色变化。由此可见,培养观察能力的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意志品质影响观察能力的持续性,而在培养观察能力持续性的过程中,也锻炼和增强了自身的意志品质。

作为观察对象的有些事物所处时间、空间范围都很小,稍纵即逝,容易疏忽。这就要求观察能力应具有精确性。能对细微的事物和缓慢的变化进行准确的观察。如:在高中学习氯气和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时,都接触了分液漏斗。然而在进行“用四氯化碳从溴水中萃取溴”的实验时,还不能很好地利用分液漏斗进行操作。

(四)价值性和理解性

观察能力并不是感官自发感受的本能,而是一种有取向、有意识、有计划运用感官进行自觉感知的本领,是高级的知觉行为,是以认识和理解事物本身为目的的。因此,培养观察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偏离观察意图的单纯兴趣和偏好的心理驱使。比如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只为看到艳丽的蓝紫色光而愉悦,以至忽视具有该颜色的火焰的存在,也忘却了与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相比较。这样的观察结果,实际失去了观察该实验现象的价值。更无法对该实验与其他相关的物质燃烧实验相联系,运用思维能力得出“火焰是气体燃烧的特有现象”的结论。这同时说明了“观察是理解的基础,是思维的先行”,也说明观察能力在整个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位置。

在培养观察能力时,应注意在目的和计划限定下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得到相应的理性认识,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五)客观性和真实性

对事物进行观察,得到的映象是真实的客观实在,不能用主观的臆想和修正来亵渎观察的结果,至使观察行为完全失去了意义。在观察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的描述现象,记录数据。在实验中出现允许范围内的误差是正常的。

二、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要讲求方法,并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中。在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明确意义,激发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实例说明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学生自觉地投入观察训练的前提。学生明确了行为意义,就会避免盲从和被动,增强观察能力的培养效果。如:在银镜反应的实验中,要指出“不注意观察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最后就生不成美丽的银镜”。而当学生的银镜反应实验失败时,也可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强调观察能力的重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还要注意激发观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持久性。比如进行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实验时,一般选用湿的红布条,但要选择颜色鲜艳的花瓣更易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又如: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几何形状,若能将该晶体的形状用投影仪映在屏幕上,经放大几百倍之后,学生观察兴趣就更浓厚。

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技术处理方法,使被观察的事物和现象鲜明、清晰、突出、强化、是增强观察兴趣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不断改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高观察兴趣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对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肯定;在观察不成功时,要鼓励学生增强信心,进行引导,不可挫伤培养观察能力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重视演示,准确示范

演示实验本身除了服务于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的目的之外,还是一种示范性的行为。正确的演示实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这样的演示实验也才具有正面的观察价值,并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演示实验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果教师做实验时几乎是一言不发,只管操作;或者是对待实验漫不经心,自己都不多看一眼。那么,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重要的示范机会,缺乏有利的引导,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提倡边讲边演示,把能力培养纳入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中,除了“双基”教学任务之外,还有包括观察能力的能力培养任务。

(三)具体指导,确定模式

在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然要有教师的具体指导。其中除了课堂教学时,随时提示观察对象、观察内容和注意事项之外,还应使学生建立通常进行观察时的一般行为模式。譬如:在对某实验进行观察时,就有如下各模块间的程序体系。

在实验之前了解的实验意图,可决定观察的意图、重点、并确定相应的观察计划。按实验的意图,可分为:概念和原理建立的实验;性质实验;制法实验;鉴定、鉴别实验;分离、纯化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和实验设计等,对上述各类实验进行观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制法实验中,主要观察制备和收集的仪器选择和装置中仪器连接以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对性质实验,侧重观察反应物、生成物的性状,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

有了观察行为的一般模式,就有利于进行计划性观察,提高观察效果和观察能力。然而上述的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观察计划的制定。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准确、有效地进行观察,应指导学生在观察前制定观察计划,其中包括:目标、取向;程序、要求;方式、方法;反馈、处理。

(四)设问质疑,引导思维

培养观察能力,形成观察习惯,都要求有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观察的基本技能,知道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说明观察是一种以有明确意识的思维作为指导的活动,在一定的思维启示和要求下进行的。建立这一活动过程,不应靠平铺直叙的讲述,而应根据思维内容的层次设问质疑,引发观察前的思考和观察的取向及重点。如在学习“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时,提出“制硫化氢气体的反应物应含什么元素?”当明确了“含有氢元素和硫元素”之后,再分别观察反应物硫化亚铁和稀盐酸时,感知效果就更深刻。还可提出“对物质的实验室制法重点要求掌握什么?”,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观察前就明确观察行为的取向是“物质—反应—装置”,再进行观察就能做到:准确、有序、完整、细腻,从而提高观察质量。

观察是手段,旨在发现和探索。是要将观察得到的信息,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达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目的。在观察时,学生往往容易被事物的性状和变化的现象所吸引,而停留在单纯的感官被动反应上。这就要求教师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相应的思维活动。如:对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在观察中总要提出一系列问题:“氧化铜是什么颜色的固体?”“为什么氢气通入试管之前要验纯?”“经验纯的氢气通入试管中,为什么过一段时间才对试管中的氧化铜进行加热?”“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红色固体物质是什么?”“停止加热后,为什么还要继续通氢气,直至试管冷却至室温?”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发和引导,从而达到掌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技术原理的目的。通过感性知识得到理性的认识。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102-04

课程改革已经从理论普及发展到了具体实施阶段,这是课程改革的攻坚阶段,其重心正走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方式也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方式发展。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观察,就有了走进教研组的外推力;而课堂观察基于合作的研究理念、量化的技术方法、严密的科学程序,是其走进教研组的内驱力。

听评课是教师专业生活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曾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长期以来听评课只被当作一种对教师的单项考核、一种要完成的任务,有时甚至成为个别教师的难堪或尴尬,丧失了其本真的专业价值。然而,毋容置疑的是,缺少研究一技术一合作的传统听评课正在变得徒有其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湖北省教授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努力探索课堂观察的操作方法,创建了课堂观察这种新的听评课范式,并在校本教研中创造性地加以落实和推广。

1 课堂观察的理论构建

1.1 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的意义首先在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关注学生在课堂内是怎样学习的以及学习的有效性等。课堂观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以及课堂观察所提供的研讨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除眼睛、心智外,还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和分析方法,以提升洞察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观察者可以运用不断完善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使用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的量化研究工具。

教师参与课堂观察的目的是对课堂教学增值的途径提出建议,以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于课堂观察的方式、手法受课堂情境迅速变化、及时性和事件流阶段性及脉络性特点影响,课堂观察的观察内容应细化,观察点应准确,观察角度应专业、更有针对性。

1.2 课堂观察的框架

观察课堂,首先要理解课堂,要理解课堂则必须解构课堂。基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的知识以及实践中的智慧总结,颇具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种课堂分析框架(也叫课堂观察框架,见表1):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该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支架,也为教师选择观察点、开发观察工具提供了参照体系。

表1中的“维度”是对课堂的一级解构指标。其理论依据是:学生和教师是课堂中的主体,课程是将这两个主体联系起来的纽带,师生围绕课程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特定的文化。其实践依据是听评课中要追问的4个核心问题: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课程(教材)处理得怎么样?课堂感受怎么样?因此,课堂观察中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课程的性质、课堂的文化,但“维度”没有操作性上的意义。

表1中的“视角”和“观察点”是对课堂的二级和三级解构指标。按照“尊重规律、避轻就重、紧扣课改”的原则,“视角”呈现了每个“维度”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最为重要的要素,按照“基于课堂、紧扣课标、抓住关键、可观察、可记录、可推论”的原则,选取了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作为“视角”下的“观察点”。并以举例的方式、问题的形式呈现“观察点”,以期引领教师理解和思考课堂。

1.3 课堂观察的程序

为了提高课堂观察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观察活动需要一定的程序保障。具体来说,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研讨3个环节。

1)课前会议。课前会议就是要做好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教师要进行课前说课,说课内容除包含常规说课的基本要素外,还包括课堂活动设计的创新之处及意图、困惑之处、与观察者的交流等。观察者要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量表;要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教学环节、学情以及观察量表的使用方法。

此环节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点。观察目的是通过课堂观察分析授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通常反映在教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观分析设计的。只有借助科学量表观察真实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和教学建议,为教师明确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其次,要选择和开发合适的观察量表。观察者要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主要教学环节,并据此选择观察点和观察量表,进而熟悉观察量表的结构及观察和记录的方法,特别是统一观察参数和注意事项。制定课堂观察量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用于分析案例的数据或细节。

课前会议是课堂观察的起点,其作用十分重要。准备越充分,观察者就越能从课堂教学中收集到更多有用且详尽的资料。

2)课中观察。课中观察指观察者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观察角度进行观察,它是整个观察过程的主体部分,所采集的信息是课后研讨分析的基础。因此对课中观察的活动或行为的表述要特别注意科学性和可靠性:一方面要像常规听课一样,全程记录课堂的主线;另一方面,根据观察量表中的相关要求及时记录课堂实况。课中观察要以记录客观事实为主,即看到了什么,表象是怎样;尽量减少主观判断,即判断效果怎么样。

3)课后研讨。课后研讨是基于证据的推论过程,重在明晰优势、寻找特色。课中观察结束后,授课教师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行为和教学预设与生成等方面反思教学过程;观察者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展示观察到的现象,依据课程理念、教育理论、学科特点等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组织者先提供足够的时间供观察者分析数据、整理观察结果,之后再进行集体研讨、评课。

2 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

从课堂观察研制始,三闾学校体育组就开始了课堂观察的实践,作为先行者,课堂观察之旅基本上是按照培训一实践一总结一培训这样的模式运作,具体操作如下。

2.1 课堂观察知识的培训

作为一种新范式,课堂观察对习惯于传统听评课的教师来说,在理念和技术上的冲击很大,且其较高的专业技术含量,也要求开展课堂观察之前,教师必须认识、理解、接受课堂观察。组织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培训,是将课堂观察的理念和技术化为可行的实践之前提,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行动,意义重大。

通过讲座式和互动式两种研训方式,教研组对课堂观察的知识基础展开了重点培训。这些知识基础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什么是课堂观察”的知识,与此相关的问题有:(1)何为课堂观察?它的理念是什么?

(2)为何要构建课堂观察框架?维度、视角、观察点是如何构建的?课堂观察框架有何用?(3)为何要建立课堂观察的程序?(4)何为课前、课后会议的程序和内容?需要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的;二是关于“怎样开展课堂观察”的知识,与此相关的问题有:(1)课堂观察的操作流程是什么?

(2)怎样利用课堂观察框架确立观察点?(3)观察时为何要使用观察量表?何时、怎样开发?

(4)课中观察应注意什么问题?(5)怎样处理观察数据?如何由数据得出观察结果?如何根据结果推论?(6)为什么要组建课堂观察的合作体?(7)如何撰写观察报告?如何撰写课堂观察课例?

2.2 课堂观察技术的实践

课堂观察是在个体分工合作基础上的团队合作行动,因此,课堂观察的实践涉及了个体和合作体两个方面的技术实践,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个体的技术实践。在一次课堂观察中,观察者的观察流程大致可以概括为:确立观察点一开发观察工具一进入课中观察一作出推论建议一撰写观察报告。

确立观察点。课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求观察者进入课堂之前,应明确自己的观察目标,以便观察时能聚焦课堂中的某些问题、现象和行为。确立观察点的依据是课堂观察框架,从中寻找“我”感兴趣的问题,或被观察者的要求,或合作体的共同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课堂现象都可以成为观察点,只有遵循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则,才能实现观察目的。譬如,“动作技能是怎样提高的”和“动作技术是怎样掌握的”这两个观察点,相比较而言,后者的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和课后的推论更具可操作性。

开发观察工具。只带着观察点走上操场,可能依然难以观察或者难以记录信息。需在观察前将观察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观察量表,在表中列出观察点分解后的要素。但观察点都有许多构成要素,若将它们都设计成观察指标,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解决的办法是先厘清观察指标的逻辑体系,再根据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抓大放小的原则筛选。譬如,研究学生对运动知识技术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以认知层次为序先确立观察指标:(1)用言语和身体去解释、展示所学的知识技术;(2)基于这一知识技术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3)运用这一知识技术解决变式问题;(4)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技术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5)将所学的知识技术迁移到实战演练和问题中去。其次,对教师和学生从教学环节1到教学环节N的典型行为进行记录。一般而言,观察量表的开发流程是:观察者研究分析观察点的构成要素一观察者设计初稿一教研组研讨一观察者定稿。可见,开发观察量表的过程就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过程,量表具有“此人此表”的个人色彩,具有。“此情此景此课”的针对性,它实质上反映了观察者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涵养,是决定观察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进入课中观察。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观察者应提前进入操场,与学生进行适当交流,以便对该班的学习和教学情况有所了解。二是根据观察点的性质、观察量表的特点、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观察位置,以适宜获取信息、不影响学习和教学为原则。

作出推论建议。该环节有3个步骤。(1)信息处理,筛选剪裁;(2)建立框架,分析结果;(3)适当推论,总结记录。

撰写观察报告。撰写课堂观察报告,起到督促双方深度思考的作用,积累第一手教研资料。

2)教研组的技术实践。教研组的课堂观察实践活动,一般都会经历以下3个阶段。

试行阶段。其目的是理解课堂观察的理念和技术,学会利用观察框架,熟悉课前会议和课后会议的流程及规范。其内容由各成员基于自己的兴趣依托各种媒体从观察框架中寻找。

此阶段出现的问题:(1)防止观察点的零星和片面;(2)解读观察量表蕴含的理论,详实记录观察内容;(3)加强合作交流;(4)在规定时间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表述简明扼要,具体可感;(5)总揽全局,对观察信息进行推论,防止片面性;(6)撰写的观察报告不落窠臼,标新立异。

此阶段的进步:(1)听评课程序上的健全,使教研组的听评课有了更多研究的意识;(2)开始重视听评课的技术,如有意识地收集和研究观察量表,评课时开始重视证据;(3)因规定了课前和课后会议上的内容和程序,使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比较聚焦和规范;(4)因观察点的选择,使听课者在课堂上的观察比较聚焦,课后会议出现了全组成员都能说也想说的可喜局面,激烈的争论时常出现,评课时等级观念没了,教研组的听评课被搅活了。

发展阶段。面对试行阶段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以观察量表、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课后推论为突破口。观察量表从课前开发(选择)到课中记录再到课后分析,贯穿于课堂观察始终。它会迫使观察者明确自己的观察目的,促使观察者对观察内容和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促进观察者找到观察信息通向教学建议的桥梁。但此阶段,教研组成员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开发量表的能力。策略是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是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加大研究成熟量表的力度,争取能为“我”所用;二是对成熟量表进行适度的改造,加入“我”的元素。对被观察者的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进行了反复训练,务求理解前述8个问题(课前5个,课后3个)的含义,并规定表达方式和时间。对观察者的课后汇报作强行规定,若不能基于“观察信息一观察结果一观察建议”汇报,将被警告或取消发言。

此阶段的主要问题:(1)量表还难以做到为我所用,时有捉襟见肘之感;(2)依然没有实现全程合作的愿景;(3)观察报告难以全面反映观察的目的、方法、途径、结果、推论。

此阶段的进步:(1)随着量表的深入学习与改造,出现了课前自觉的小范围合作;(2)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有了明显进步,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观察者的课后汇报也大体能做到从证据出发,由点及面作整体分析;(3)持续跟进研究的能力得以提升。

熟练阶段。针对发展阶段的问题,认为突破的关键在于完全自主开发观察量表。由此,此阶段出现了4个特征:(1)全程合作研究。由于落实“观察者初稿一教研组审议一观察者定稿”的量表开发流程,保证了合作从课前会议就开始;由于不同观察者的量表可能要合作观察记录,课堂上不同观察者的位置选择、记录方式、关注点都有合作的要求;课后的信息整理、分析和建议构成了相互支撑的体系;(2)开展跟进的主题研究。量表的自主开发,从而有能力针对一堂课的创新、困惑,教学思想、策略、行为,个人的教学、风格诊断等设计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观察研究体系;(3)形成自由民主、科学严谨的教研文化。量表是根据研究目的、内容、观察者特征、观察条件设计出来的,整个观察过程,都会有头脑风暴,都会见仁见智,每个人都会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努力寻找课堂证据,引经据典;(4)观察报告和课例的体例因研究脉络的清晰而得以规范和创新。

3 结论与建议

1)课后会议上观察者不仅要汇报,更要讨论与反思,并在课结束时形成几点结论,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具体建议。此外,观察后的反思还应延续到课堂观察后的教学实践中,使课堂观察真正发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课堂观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只有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做好。不管是观察量表的开发与使用,还是课堂记录的技巧、课后分析报告的撰写,都需要进行前期的培训。因此,教师在课堂观察前一定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根据观察的目标选择观察点,制定相应的观察工具等。

3)课堂观察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家常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接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心态。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课时,许多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好看而反复磨课,有些教师不仅在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中磨课,甚至在不同年级或者不同学校进行磨课。如果课堂观察者观察到的是一节经过反复“打磨”的课,观察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4)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进行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在研究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积极探索其他的研究方法。

5)针对课堂观察记录内容不定向、无重点的问题,建议观察教师有意识地准确定位,可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事先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观察。

6)针对观察者对随感的记录不够多且形式较笼统的问题,建议观察者避免多且具体地记录教师行为,而要加强对学生反馈的具体内容的记录,从学生角度反映教师行为。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36-0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步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在此时期,教育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推动科技迅猛进步,进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因素。当代教育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新课程的改革也是人类教育发展中相当重要的阶段,而当代小学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科技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无论是其他领域,还是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涉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数学解答能力。因此我们说“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有着双重内涵:从时间上看,数学教学需要考虑儿童身心特征和学习与发展的规律,意味着从数学教学主体出发,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文化本身发展与积累和优化的双重需要,选定或构建一个特殊的场域;从空间上来说,数学教学需注重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考虑数学知识的无限丰富性,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文化和环境的复杂互动过程中达到实现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学习数学科学及其优化活动。

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内涵

“生本课堂、田野观察”是在当今新课程教育教学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去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通过课堂中细心的观察,为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教育田野上的前进步伐提供实质性宝贵的原始素材。促使课堂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变得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可靠,并成为学生成长原动力。

由于小学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居于初始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因此小学教育内容表现出基础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如何审视、科学的处理加工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是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生本教育应具备怎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是构建生本课堂的重点。在此笔者认为,其教学观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民主尊重学生”;教师观的重点在于“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应当从实践中学习,从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知识的作用,并依照自己的天性来学习。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尽可能地精简的讲述基础知识,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做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让学生在田野里自己耕耘、劳作、收获。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

必要性及其实施

(一)新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指的是“师本教育”,它主要依靠老师教,是一种以教师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可以说师本教育所形成的只可能是灰色的课堂:教师在讲台卖力地讲述,想把所有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却未得奇效,许多同学在座位上听着听着就走神,或发呆、或打瞌睡。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早已脱离了教育的本旨,离开了人之素质培养的轨道。

有别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生本课堂”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田野观察”通过围绕学生学习活动细心观察、调查、总结,由带有泥土气息的“田野”记录给出对学生的评价。

新策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学生学习的热情上、在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还是在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对知识的运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生本课堂策略的实施。老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给不同的运算赋予不同的情景,通过应用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例如,对低年级同学,可让其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一下自己走路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引导其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去学习轴对称图形;去商场购买学生喜爱的食品去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

(三)田野观察的实施。课堂观察是提升课堂信息交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一种基于课堂场域中的“田野式”观察所带给学生的是客观的评价,良好的引导。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如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否清楚的给出问题的答案);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只有认真的观察并加以准确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才能就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对于学生的优点加以鼓励,如有进步更不要吝啬表扬。

四、综述

总之,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当代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科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全能型人才,要不断探索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塑造。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已经并广泛采纳,通过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89-202.

篇6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1]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应有所侧重,根据教材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注意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要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第三,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结构。

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打通课本世界、生活世界、网络世界之间的界限,寻找最佳“组合点”。如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对基础差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时给予鼓励的评价,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采取“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真正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要注意课堂容量大小,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讨论,讲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第四,加强教学,因材施教,让数学回归生活。

因材施教、鼓励辅导启发引导,加深理解初中阶段的学生,数学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确定教学进度,设计教学梯度。[3]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布置难度各异的作业和练习,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辅导,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其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应用题时,提出问题:在三角形ABC中,a=3,b=4,求c=?有的同学回答c=5,有的同学指出没有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c≠5;我接着说如果给它加上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呢?大多数同学回答c=5,少数同学反对;我接着说如果这个直角三角形没有注明C是直角呢?同学们立即明白:这个问题应该分两种情况作答,如果LC是直角,则c=5,如果B为直角,则C=?;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同学思考:为什么A不能为直角呢?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答案:因为A的对边是a,不可能是最长边,所以A不能为直角。通过这样启发引导,可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所学过的知识。

然而,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急需一辆汽车,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中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

最后,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能力。

1、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反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善于捕捉反馈信息,他们不仅仅通过提问、板演、练习来获取反馈信息,还能够察言观色,即从表情上、语言中、活动中等多方面,以敏锐的观察力洞悉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外部表现准确推断他们的内心世界。

2、注重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具备完整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应当明确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上位知识,教学内容跟哪些下位知识有关联,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产生哪些问题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容应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因此,数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厚、系统、纯熟、全面的专业知识,即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应积极探索、研究相邻学科知识。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我们初中数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提高课堂效率,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迅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质的转变,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论和实践实现有机融合,学生已成为整个教学的中心。但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面对这种情况,课堂观察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成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之间的关键性纽带,为教师全方位深入了解英语课堂提供了重要的支架。在课堂观察技术作用下,教师可以多角度观察、分析并探索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策略

1.注重捕捉生成,不要过分强调预设

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堂是动态的,但又不是动态的,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的教育对象,不能用预设性代替英语课堂的生成性,必须随机捕捉课堂生成。以“TV programmes”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随机捕捉课堂生成,巧妙地导出新课题。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大都喜欢娱乐活动,也喜欢看各种电视节目,但太爱看电视并不是一个好习惯。结合该课题,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I like watching music video because of making me relax. What about you?” 在提出该问题之后,教师要多观察班级学生对该问题的反应。当然,班级中会有学生回答到“I never watch TV.”在听到这样回答之后,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多观察班级学生,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灵活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在肯定该名学生答案之后,巧妙地提出相关的问题,“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在提出该问题之后,班级学生会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周围学生讨论起来,迅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新课题,进一步拓展课本内容,随时观察班级学生的互动情况、做笔记情况等,实现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他们已有的潜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学科。

2.注重有效引导,不片面强调自主合作

在新课标背景下,更加注重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协作者、引导者等角色,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扮演旁观者角色的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管理意识,能够有效驾驭课堂,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以“Shopping Reading”为例,由于这是一个情景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各方面特点,结合章节内容,合理划分小组,并选出小组负责人,明确角色分工,落实到每位成员身上,诠释好不同角色,比如,经理、收银员、售货员,使其全身心投入对话表演中。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多观察学生在表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及时予以纠正,避免学生趁机打闹、说笑,课堂一盘散沙。这样,在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意事项

在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中,应用课堂观察技术的时候,需要对一些方面引起重视。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全方位分析班级学生的已有水平、兴趣爱好等,围绕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以观察任务为纽带,合理选择观察位置。如果是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尽量选择靠前位置。如果是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班级学生的小组活动,尽可能选择离学生较近的位置。比如,在小组表演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教师可以站在讲台两边观察每位学生诠释角色的全过程,及时发现每位表演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尽可能让学生处于自然状态。活泼、好动是初中生的显著特征,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用适宜的观察方法,尽可能不要引起班级学生的注意,避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必须站在客观的角度,准确记录课堂情况,这样才能促使观察结果更加准确、客观。最后,教师要准确区分课堂观察、公开课。就课堂观察而言,授课教师、班级学生、同事都可以成为观察者。就公开课来说,教育专家、教育科研研究者等才是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教师注重课堂反思,优化课堂教学,确保英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不是评价课堂教学优劣。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观察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优化和学生的沟通方法,改善师生关系,还能优化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课堂观察技术作用下,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修改围绕新课题开展的英语教学活动,并学习其他英语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确保英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以此,促使初中英语教学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婷婷.课堂观察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篇8

    观察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图片、实物、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观察探究学习。

    1、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观察探究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在进行观察探究学习前,教师要帮助学生组建人数合理( 5-6人)、优化组合(组内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工明确(组内有不同角色)的合作学习小组。

    2、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都有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探究活动时,充分利用这些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参与学习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创设情景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图片、新闻、事例、影象、实验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选择。例如在学习《节肢动物 ----昆虫类》一节时,教师播放一段《昆虫世界》的影片剪辑,展示形形的昆虫,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昆虫世界,激发他们想进一步了解昆虫的学习探究欲望。

    3、呈现对象,明确探究问题

    科学家波普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所以可以说,探究始于问题,并以进一步的问题为转折。问题为探究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为摆脱问题困扰的心理愿望,才使探究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呈现观察对象,明确要探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图片、实物(标本)、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例如在学习《节肢动物 ----昆虫类》一节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组昆虫标本:天牛、蝴蝶、螳螂、蝗虫、蝇、蚂蚁等,同时提出了要观察探究的内容(如表)及思考的问题: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表中的项目清晰的表明了学生要观察探究的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项目

    昆虫

    触角(对)

    复眼(对)

    翅(对)

    足(对)

    个体

    有(无)

    数量

    有(无)

    数量

    有(无)

    数量

    有(无)

    数量

    大小

    身体

    分部

    天牛

    蝴蝶

    螳螂

    蝗虫

    蝇

    蚂蚁

    4、指导观察,引导协作探究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只有正确的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出较强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观察探究分两步:①学生动手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观察的一般方法、步骤、工具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但具体的技能则必须在实践中掌握。例如上面提到的观察昆虫,由于昆虫标本有的是浸制的(如蝗虫)、有的不卫生(如蝇),因此要提醒学生观察时要用工具(镊子)、不要直接用手拿昆虫、观察完成后应洗手等常识。②学生动手观察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和纠正观察探究中的差错,使学生在观察中有重点、有比较、有分析、有推理,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促进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辅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观察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观察探究提倡的是合作学习,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各探究小组的成员相互协作:观察、讨论、记录等,共同完成探究问题。

    5、组织交流,激励学生质疑

    交流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观察探究效果的重要手段。经过学生的认真观察、积极探究,学生获得观察探究结果后,他们会有一种成功感和成就感,会有一种表现和展示的欲望。在交流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发现各组之间的差异和存在的不足;同时在讨论交流中会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课题。例如《节肢动物 ----昆虫类》一节中,通过观察探究,学生发现这些昆虫在触角、复眼、足的数量和身体的分部上是相同的。而身体大小各不一样;同时学生还发现蝇的翅只有一对,蚂蚁没有翅,而其他昆虫都有两对。这样学生在探究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课题。通过进一步观察探究讨论和老师的解释,学生终于明白了蝇一对翅、蚂蚁没翅的原因。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就能比较准确的归纳出昆虫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6、合理评价,激励探究学习

    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一种肯定和赞赏,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对学生观察探究学习的评价可以是学生评价,也可以是教师评价。但我认为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在学生心里,他们在乎同学的认同,更在乎教师的认可,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因此当学生通过努力得到结果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辛勤劳动给予一定的评价。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每一位或每一组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给一个参考性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从而激励他们再次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篇9

20世纪20年代以来,案例教学已成为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本教学模式,因其独特的互动与多元等特征,也逐渐地为教育学领域所运用,正如许立新教授所指出的,对案例教学不断增长的兴趣来自于人们对作为与抽象和概括相对立的“叙事”这一思想形式及其价值的日益欣赏[1]。尽管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认识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中“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的课堂教学为例,展示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实际运用过程,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一则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观察

1. 教学准备

案例选择 该课紧密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方法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学习,前期在理论传授与课堂教学技能要求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针对当前案例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等问题,教师以一堂校本公开课“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录像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案例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解读其中的有效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教学前的提示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案例展示中需注意的问题:第一,注意思考所学过的案例探究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及其在本堂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第二,注意观察案例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其中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及教师所采取的突破手段,与以前观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创新点;第三,注意思考案例中的教学对象(某高校大一新生),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前提等背景因素;第四,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产生疑问,提醒学生重点思考这一问题。

辅助工具的开发 案例展示前,教师在讲解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后,结合本课堂案例教学的任务导向、问题解决性质、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合作开发案例观察记录表,并分发给学生。

2. 教学过程

教学中的任务选择与分配 教师提出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案例展示,让学生学会分析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要求包括观察案例中教师对案例探究教学方法的设计及运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课堂教学的环境因素等问题。围绕“教师案例运用效果”核心问题,要求学生分别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知识落实、教学环境四个角度,分组观察与讨论。同时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本堂课主要解决了教学方法运用中的哪些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2)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发展的?(3)对本堂课所遇到的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怎样解决?为什么?(4)你认为这堂课的教学对学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5)你从这个教学案例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在课堂中的观察与思考

A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案例运用过程的能动性。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可看出案例运用的目标达成度比较高。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少,在提供主动参与机会的情况下,没有同学主动举手发言,学生的热情度不够,说明教师在案例运用中的操作功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较大。例如典型片段“感知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应仅仅是“你回答很好”等。教师选择“美国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和“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案例导入,体现了学习方式理论的生活性和思想性,问题设置也能反映学习方式变革的现实问题。观察发现,两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设问回答的内容与老师的达成度很高。这是否意味着问题的难度不够?是否需要提高有效思考的广度?是否可以尝试由学生提出问题?

B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整个教学环节始终是以目标为导向,多种材料不同角度的呈示方式印象比较深刻。但教师始终行走在讲台附近,说明过于关注环节和呈现,也影响了老师解答、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效果以及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 例如在“典型片段—解读学习方式”环节中,美国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模式实验”和中国学生在“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期间新变化的四个场景之一,教师设计的追问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化中体现的道理,让学生主动构建学习方式变革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探究性。但教师讲解过程中有点模糊,其中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和“道理”应说清楚是什么。

C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整堂课具有一定的开放、自由的特点,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具有一定的创新特质。但有的问题抛给学生后,没激发学生的热情,说明问题可能太易或太难,也有可能是偏多,如在“典型片段—合作探究”中,教师针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的教学,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环节安排、教材处理与分工要求方面有特色,应该是有效的。但是,观察发现,组内有合作,组间无竞争。而且合作仅用2分30秒,存在时间不足。另外,学生发言说“我认为……”,这不是本组意见,教师评价也不妥。

D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通过层层递进的设疑与追问,使得知识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实施得比较紧凑,知识的落实也保证了准确性。不足之处就是资源整合中教材处理太细,偶尔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如在“典型片段—创造学习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建构中启发学生得出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意义与途径,这部分的知识是重点但不是难点。在这里,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关于学习方式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最后的结论:本节课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还是从课堂教学氛围来看都充分发挥了案例探究法的作用,如教师提供了活生生的“美国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和“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案例等素材,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共同设计的问题中,他们将思考点放在诸如“自主性学习模式中按需学习计划与非指导性教学的关系与处理方法”、“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中所体现的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等问题的思辨和推理上。教学过程是通过在问题引领下的对话与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教师并没有将理论点直接传授给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平等的商榷中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对学生和我们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让我们懂得运用案例时必须要注意教学中怎么启发学生、怎样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等。

教师的教学反思记录

特殊的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了对课堂上随机生成问题进行专业思考的机会。面对鲜活的学习模式实验问题,学生们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及时参与到集体讨论中,激发运用所学的教学方法的理论来说明实际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的热情。学生们增长了应对课堂教学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经验及机智,并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生成了问题解决的措施。这节课帮助学生学会了遵循课堂教学展开中的逻辑思维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或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去思考问题,可以富有成效地联系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的角色变换等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教学方法运用自如的课堂,教师具备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反思性实践、整合知识、技能和经验可能发挥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懂得了在处理突发的教学问题时,教学经验积累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呈现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但是,要实现高效的案例教学,这节课仍有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案例呈现的故事性与趣味性问题。第二,录像课的观察中出现了一些寓“理”之“题”,但教学中没有抓住这些“机遇”,影响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分析。第三,本教学案例的功能发挥并不充分。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都有特定的价值向度,但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出现了“浅尝辄止”的现象。在展示情境与问题后,应该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既能认识课堂教学中所反映的教学方法运用的现象,又能把握其本质。

二、课堂教学观察的启示

1. 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突出优势

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师范生适应教育实习和满足将来进行教学工作需要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

一是凸显过程的生成性。对生成的关注,是案例教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与力量源泉。在案例教学的教与学现象发生的进程中,生成与变化包含有新的教学思想与学习思维,是场景参与者新的知识生成的过程。它们既呈现出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独特性,也表现出所有发生的行为与特性的有机和谐性。在这些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处于动态的生成过程之中。在上述课堂中,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这一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建立起录像课与学生思考问题之间的联系,学生与这些资料与问题之间形成了一种多向“互动”的关系。学生在对录像课的观察与分析中的获得,是在由案例资料和小组讨论与学习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

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和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现代教学论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要求,也适应了学生在建构知识、接受世界发展中形成的内在认识秩序,这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特殊的学习情境。在案例的呈现中,学生自主迁移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反复冲突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其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以对案例中呈现的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为指向,由此达到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目标。最后,在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的意义建构过程中,会话与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对话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课堂教学在这种对话与交流中,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一堂录像课的观察与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境描述,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是在观察与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的,让学生看到如何进行专业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专业行动决策。

三是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专业化水平。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初始接触案例的原始材料,还是把原始材料转变为案例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经历了的过程蕴含着的困惑、感悟等能够激发自身的职业热情,并为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留下深深的印记。在将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引领学生体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反思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自身工作的理解,更加明确了教学中的要求与方向,明确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与价值,在这种预测性、实践性与反思叠运行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这堂案例教学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参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通过问题设计与讨论启发,做好了学生课例展示中的观察引领者的角色,教师自身加深了理论理解与课堂教学指导能力,提升了专业水平。

2. 运用案例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案例的质量问题。要保障教学案例的质量方面,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案例教学中的基础性概念。案例故事所依据或反映的理论背景和思维逻辑是教学过程切入和案例材料组织的关键,因而要对此做出清晰的说明,使教学过程具备其应有的理论价值和意义[3]。其次,案例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教学要保证是对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情节的叙述,要具体地展示事件演进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案例进程[4]。再次,案例的编写与执行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与程序。在选择、编制与运用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到运用过程的复杂性,考虑清楚案例教学的具体目标、案例的复杂背景、关键性细则、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最后,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学会理性的决策形式和科学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是案例教学的局限性问题。首先案例教学自身的局限性。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其编制与实施,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期间的工作量要远远高于其他方式的教学。其次案例教学的适用对象较为有限。有研究发现,对研究生进行案例教学的效果要优于本科生。而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但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师资、学生课程设置及班级规模等整体实际情况确定案例教学的比例,从而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此外我国的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同时,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这些都已成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中的困难与挑战。

参考文献:

[1]许立新.案例教学: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

篇10

数学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很重视三维目标的设定,但在实施时却往往不自觉地将有些目标缺失,有时,态度可能比技能更重要。

现象 新课标要求从第二学段开始,引入计算器教学在四年级数学教材里,就有用计算器计算的内容,按照教材的编排,课堂上老师们一般会先让孩子们认识计算器的结构功能,然后学习怎么用它来计算,尤其是大数目的运算及规律的探索,自此之后,老师们发现,孩子就再也离不开计算器了,甚至有老师问我:能不能暂时不教这内容?因为这一计算工具的介入,已经影响了孩子们基本运算能力的形成。

反思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器的引入是必然的,笔者观察到,无论是香港的教材还是内地的教材,都没有回避这一点,问题在于我们在教学中是否缺失了什么?孩子们掌握用计算器计算这一技能并不难,而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计算器却不容易,笔者比较熟悉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又认真研读了香港牛津版的教材,发现牛津版教材在处理上有显然的不同,先后在两处明确提醒学生。

虽然计算器能为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但决不可能取代心算和笔算遇到简单的运算时,我们应用心算或笔算来取得答案。

利用计算器可减省繁杂的运算,但它只能依照指示运算,按入错误键就会得到错误答案,所以,大家不可过分依赖计算器。

比较中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在这一点上是模糊的,老师们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也是有缺失的,我们不能只教孩子们技能,更要教给孩子们一种正确的态度,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恐怕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三维目标节节课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着力于最重要的方面,就以用计算器计算为例,在目标设置上,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2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数的规律;3 让学生具备使用计算器的正确态度,当孩子们能辩证地看待计算器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时,才会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克服其依赖性,才会得到内在的和谐发展。

二、过程:凸显学科本质

课标教材取材比原来的教材广泛,这是一种进步许多有名的历史故事、有趣的游戏都进入了数学教材,数学课应该上成什么样子,才能凸显数学学科本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现象 在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上册)数学广角里,编排了一个语文课常见的内容:田忌赛马,田忌赛马作为语文阅读课要学习的内容,安排在数学课本里,数学老师不知该从何人手。

反思 关于“田忌赛马”,语文课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数学课又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这是一个涉及到学科本质特点的问题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与语文方面的专家进行过交流,语文老师谈到,语文课教“田忌赛马”,教学过程会着眼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感受、对语言艺术的体会,以及字词句的运用等,显然这些是语文课所承载的任务,那么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应该侧重在哪里呢?笔者站在数学教研员的角度,认为应该侧重让学生经历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田忌与齐王赛马,第一轮比赛田忌输给了齐王,如果田忌在比赛中想取胜,有没有可能呢?如果有可能,又有多大的可能性呢?如果要取胜,又与哪些因素相关呢?从这个角度,我们把故事开始引向数学,当我们意识到赛马的结果可能会与对阵的方式有关时,故事开始向数学问题靠拢当我们考虑应该把所有可能的对阵方式一一列举出来,并逐个检查相应的胜负情况时,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了,当我们在考虑如何实现对自己有利的对阵方式,并得出结果:“避免先出、以最弱对最强”就可以了时,数学问题就解决了,这个过程可以被理解为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数学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说,即使在数学课上玩游戏,也不要忘记学科所承载的责任,那就是在过程中将游戏数学化。

我们不妨将上述过程换位一下:在语文课上讲对阵方式,在数学课上分析故事情节,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每个学科都有它独特的学科特点,都承载了独特的学科功能,教学过程只有凸显了学科本质,才能彰显出学科功能。

三、示范:一种无声的传递

学生对一种数学方法或思想的掌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作好示范工作,学生才能逐步理解并运用。

现象 一堂统计课上,一位老师需要在黑板上计算出下列数据的结果:24+20+15+18+25=?这位老师依次逐个相加,一连加了四次没有得出正确结果,

反思 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数感有明确要求: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材安排了大量简便计算的内容,孩子们也乐于学习这些内容,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知识可以让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可是,这么好的知识在哪里可以派上用场呢?孩子们一般是不太清楚的我们知道,有些知识是需要反复强化后才能巩固的,其中教师的示范就具有强化作用,具有无声传递的效果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示范是不尽人意的,面对这组数据,比较简便的办法是:先将20+20+10+10+20=80算出来,再把5+5+4+8=22算H1来,最后80+22=102,这位老师没有选择简便计算,没有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她不会,而是她的意识问题她的示范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简便计算是在解答练习纸上的题目时才有用的心灵需要心灵启迪,思维需要思维点燃,老师的知识、视野、言行、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浸染着学生,多么希望我们的老师多一份灵气,少一份机械。

四、评价:从激励中走出来

看到每个学生闪光的一面,激励学生进步,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方式,这是没有错的,但老师们不能将此变了味,教师应该从尊重客观事实、鼓励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评价才是正确的。

现象 “兑换”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生: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你们就得都对,很聪明。

案例二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师:你们的爸爸妈妈每天上班,你们每天上学,你们

调换一下行吗?

生:不行。

生:兑换就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交换。

师:我用1元人民币和你的1美元交换行吗?

生:不行,价值不等,我划不来。

生:兑换应该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交换,而且价值要相等。

师:你说得很正确,要等价交换。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应是需要评价的,在学习交流中,当孩子们的思维闪耀着光芒时,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但是,激励和表扬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过度的评价、超值的奖赏是不可取的,从案例一我们看到,因为教师自身对概念理解模糊,评价学生也就不可能清楚明白学生明明说错了,他也评价学生“对”“很聪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然既不准确也不客观,这样的激励又有何价值呢?案例二的老师则不然,因为自身对概念理解深入到位,在评价学生时就能做到:全对就是全对,全错就是全错,对了一部分就是对了一部分教师的评价准确、明白,学生的学习才会迅速、高效评价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肯定、赞赏、点拨、匡正,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只有得体、恰当、客观,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五、反馈:关注课堂生成问题

关注学生的课才是好课,学生的问题才是教师所要教的问题,学生都懂了的东西,教师如果还津津有味地讲述,那教师是傻瓜。

现象笔者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课,内容是有趣的搭配,教师要求孩子们在作业纸上连线,将饮料和点心搭配,并且要求不重复、不遗漏,孩子们活动时,我发现她站在讲台上,眼睛盯着前排的学生,没有多少反应,我在教室里巡视着,看到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重复的、有遗漏的,还有没弄清要求将饮料和饮料搭配的……我想她可能已经心中有数,会及时反馈的,可之后她全然没有发现这些问题,仅公布了正确答案了事,我把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写成小纸条递上讲台,示意她反馈,她仔细看了看,说:哦,这里有同学错了,他们用了三种颜色的笔,所以连错了。

反思 这位老师的反馈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课堂上孩子们会生成很多的问题,就这一点,教师在课前需要有足够的预测课中,需要教师走进孩子们中问,去观察、去搜索、去发现,教师如果不这样做,就看不清问题在哪里、问题是什么在这堂课上,孩子们困惑的眼睛告诉我:他们都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呢?老师你是否可以讲得更明白些呢?像这样没有指导、缺乏准确反馈的活动又有多少实际效果呢?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太喜欢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活动,这不是个好习惯,新课程一再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引导才恰当,怎样的引导才有效,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六、练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不仅仅在知识辅导上,更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上,教师一个小小环节设计得合理,就有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温暖的教育。

现象 下面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两个教学片段

案例一:在课即将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0道相关计算题让学生练习,学生做完之后,教师公布答案,对了的举手,几乎全部学生举起了小手,教师表扬了全班学生,宣布下课

案例二:在课即将结束时,老师用课件以电影的方式快速出示了10道计算练习题,以检测教学效果,学生只需要标号写得数,在完成之后,老师公布了正确答案,要求学生以百分制自我评价,教师问学生:这节课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满意吗?学生回答如下。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满意,因为10道题我全对。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9道。

师:对了9道也很不容易呀?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5道。

师:你要加油。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很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1道。

老师的眼光停留在这个孩子身上,问:什么原因呢?

生:我认为是老师你的原因,因为你出示题目的速度太快,我跟不上。

篇11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3C0026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在使用课堂观察工具量表[1]进行课堂观察研究时,我们发现该量表从教师教学清晰、师生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学习、课堂环境管理、教学目标达成等五个领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考察,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该份量表的观察点有39个,评价指标过多,需要进一步突出课堂观察的重点。

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权重的常用方法有专家咨询法、主观经验法、多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因为该量表的观察点比较多,且各观察点之间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难以量化,人的主观选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层次分析法适用解决此类问题[2]。

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课堂观察工具量表的39个观察点进行权重分析,寻找各观察点的权重,用于指导我们的教学与听评课,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为专业的听评课提供依据。

2 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著名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3],80年代初传入我国。

2.1 建立系统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使用AHPr,首先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其次,将这些因素按照不同属性分为若干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及方案层,形成递进层次结构(见图1)。目标层是系统需要达到的总目标;准则层是为实现预计总目标所需考虑的准则、策略、约束等;方案层是为实现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和方案。

2.2 构造权重判断矩阵

根据建立的层析分析结构模型,同一层中各因素对于上一层某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假定准则层因素Ck与下一层次中P1,P2……Pn有联系,Pi与Pj对Ck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权重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形成权重判断矩阵:

其中,对于准则层因素Ck而言,如果因素P1比P2明显重要,则b12的值取5,如果因素P2比P1明显重要,则b12的值取1/5,bij是对于准则层Ck而言,Pi对P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示,该值引用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如表2所列。

2.3 权重计算

该部分主要运用线性代数的有关知识,首先对形成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验证,避免出现“甲比乙极其重要,乙比丙极其重要,而丙又比甲极其重要”的情况,因为这种判断是违反常识的。然后计算所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相应的特征向量,即BW=λmaxW,W经归一化后,其分量即为相应因素单排序的权重。

2.4 层次总排序

这样就可以得到各因素P1,P2……Pn对总目标的贡献程度了,即各因素的权重。

3 研究设计

在本研究中,方案层为各个观察点,准则层为C1~C7的调查问卷,目标层为寻找课堂教学各观察点的权重,建立的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3.1 研究参与者

本次研究的参与者为上海市的各个区县化学教研员,共计39人。其中教龄在10~20年的教研员12人,教龄在21~30年的教研员17人,30年教龄以上的10人,大部分是高级职称,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经常听评课,课堂观察有经验,是听评课方面的专家。

3.2 研究流程

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为了便于进行问卷调查,首先将方案层的39个观察点设计在C1到C7的表格里,每个表格有6条左右的观察点,请各个区县教研员填写调查问卷。然后根据所填写的问卷数据,使用AHP法进行各个观察点的权重计算。

3.3 权重计算

根据各个化学教研员所填写的两两因素比较所得的调查问卷,构造权重对比矩阵并进行计算。以C1的六个观察点为例(如表4所示),六个观察点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表5是一位教研员所填数据示例。

运用线性代数的有关知识,先进行一致性验证,该调查问卷为有效问卷,运用数学软件Matlab R2015a计算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归一化的非负特征向量作为排序权重。根据AHP方法计算该矩阵的权重结果如表6所示。

用同样的方法,将39份问卷数据分别转化为对应的比较判断矩阵后,进行一致性验证,其中38份为有效问卷,计算该38份调查问卷的各个观察点的权重并求算数平均值,最终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4 建议

根据表7的计算结果,将39个观察点的权重,用一张金字塔图来表示(如图3)。

前10个观测点占总权重的50.6%,超过了一半,可见这十个观察点非常重要,包含了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设计以及清晰准确的表达等各方面,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观察点。如果一节课在这十个观察点上做得好,可以认为该节课是符合要求、合格的一节课。前20个观测点的权重为78.4%,如果一节课在前20个观测点都做得比较好,我们可以认为该节课是一节优秀的课。21~39的观察点更多地是指向教师的一些教学基本素质,如倾听学生表达,不随便打断等。

在n堂观察中,可以使用表7作为课堂观察工具量表,做到课堂观察的重点突出、高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