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经营思想

企业经营思想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1 08:55: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经营思想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经营思想

篇1

21世纪,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经济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国民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按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国家把西部列为重点开发的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西部边疆地区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大力振兴,发展边疆企业,实现充分就业,促进边疆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开拓市场和占有市场的思想;二是筹措资金和运用资金的思想;三是人才开发与培养的思想;四是构建企业精神,创立企业文化的思想。这些思想的确定与实施,使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市场中得了一席之地。

国企改革经过三年的“深水作业”,已经到了深化、完善的阶段,百分百的流通企业完成了改制,企业产权得到了明晰,实现了一般领域的国退民进,产权主体实现了多元化,职工身份得到了置换。由于企业产权主体的变更和经营模式的改变,边疆企业在乘势发展的同时,也要面对新经济时代的挑战,改变过去陈旧的经营思想,创新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学本职上是一种经营哲学,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者因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经营思想的变化,工业革命促使了劳动生产率的高速增长,使成本导向型的经营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暴发,使需求导向型的营销观念得以产生;全球化竞争势头的不断加剧,使竞争为导向营销新观念得以发展;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对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又推进了企业经营思想的根本性变革。

新经济时代,边疆企业经营思想应有如下变化:

一、对需求的理解:趋向以个性化的价值认知为导向

市场营销观念产生以后,企业开始重视从市场需求的满足为导向来开展企业的经营,但是在以制造产品为基础的旧经济时代,企业主要研究的是顾客对产品的功能性需求,如顾客买手表是为了计时,买汽车是为了代步,买化妆品是为了美容,所以需求同质性的一面比较突出,虽然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策略,强调了对需求差异性的满足,但主要也是体现为对产品功能价格,形态和服务等方面的差异。而且屈从于企业规模经济的需要,只能对各种具有类似需求的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满足,而不可能对个别的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满足。

要对以个性化的价值认知为导向的需求进行满足,就必须强调对顾客需要的价值探索。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不能停留于对顾客功能性需求了解,而必须对其整体的价值设计进行把握;二是必须了解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并尽最大可能予以满足。

二、对资源的理解:趋向以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手段

资源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历来被视为企业的内部要素,企业资源的规模和质量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即使涉及到对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用,一般也是首先将其转化为可控的内部资源然后再加以利用。所以在传统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必须直接拥有同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全部资源,由其来完成全部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从而导致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和经营规模难以迅速扩张,企业也曾不断探索通过外部的协作来降低经营成本和扩大经营规模,但沟通与协调上的不便经常会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和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下降。

要做到以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手段,关键是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对企业的内外资源整合的经济性进行客观评估,对利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合理结构进行系统设计;二是要建立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的供应键系统,使内外资源得以有效衔接;三是进行全方位的关系管理,即对于形成企业资源的各方面关系(客户、员工、协作公司和相关团体等)进行全面管理,协调各方利益,稳定协作关系,提高协作效率。

三、对竞争的理解二趋向以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创新为动力

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曾经使人们对竞争优势的认识趋于具体化,即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并不一定取决于它的整体实力和全方位的素质提高,而往往依赖于在某一竞争要素上的领先优势和不可代替性,这就使各类企业都可能建立其核心竞争优势。所以对核心竞争力追求成为企业经营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要能促使企业核心竞争的不断创新,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密切关注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主动发现顾客的递增需求,以不断提高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紧紧跟踪顾客的变异需求,以新的价值创造并予以满足;二是应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延续性,即新的竞争优势应成为传统竞争优势的延续,突出其系列性和相关性,以形成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基本特色。

四、对利润的理解:趋向以多元化的价值增值为源泉

对利润的传统认识是企业经营收入扣除其经营成本之后的差额。这一认识角度将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集中在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上,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主要集中于此。提高销售收入和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增加利润的唯一途径,所以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追逐利润甚至不惜损害顾客的利益和合作者的利益。 以多元化的价值增值为企业的利润源泉,就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决策对企业的各种价值增值源所可能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为各价值增值源相互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冲突,如前所述,若为了提高交易的收入而过分损害中间商或顾客的利益,应有可能会对分销网络及忠实顾客的价值增值带来负面影响,而使企业的长期利益受损;同时品牌资源,分销网络等非直接的利润来源也可能变现。在必要的情况下,企业可能将它们出售以转化为现实的利润。所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全面整合形成企业利润的各种要素,促使整体利润水平的持续增长。

五、对管理的理解:趋向以跨部门的流程管理为特征

分工与专业是管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所以长期以来,企业的经营业务一直是通过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完成的,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促使了功能的专业化,从而使各种功能的运作效率达到了最高水平。在以制造业管理为基础的经营时代,注重规模生产和低成本经营。所以功能管理为特征的分部门管理是与之相适应的。但是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也会因此而形成障碍。

企业跨部门的流程管理主要表现为企业根据市场个体化的需求形成产品研发和价值创造流程,订货分销和价值传递流程,客户维护和价值评估流程,以及货款回流和利润核算流程等一系列流程,形成企业由价值探索、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评估等功能所构成的完整的价值链,并以信息管理的方式使之紧密衔接,高效运转,这就必须打破部门的隔篱,使之根据流程运转的需求形成工作团队。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消除,而主要是强调从团队的形式对流程的管理形成统一的计划,并要求各部门必须以统一计划为指导,加强相互的协调,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则能保证对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得以实现。

新经济时代市场经营环境和企业经营要素的变化导致了企业经营思想所发生的这些重大变革,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这也对企业的经营实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经营要素分析,整合各种内外资源,实施业务流程管理的重要平台。新经济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经济活动诸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全面变革。企业生产方式方面,数字化控制技术己经使得生产过程趋于柔性化,能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实现制定化的生产;在交换方式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己使得市场空间得以大发展,交换的透明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在管理方式方面,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己使各种资源的整合变得更加容易,系统优化的目标能真正得以实现;在竞争方式方面,信息及其传输网络的控制己成为竞争的焦点,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己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构成部分。

第二,充分发挥边疆企业的优势,努力开拓市场

开拓和占领市场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边疆企业受人才、技术、管理水平、交通、资本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从它所要达到的经营目标和战略思想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企业计划,组织生产,指导企业经营。为此企业需做到:加强质量管理,开拓流通市场。名牌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线,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信誉,开办自己的名牌,力争社会的承认。要保证产品质量,就要从原材料抓起,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管理,引进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生产体系的先进性。以价格低廉增加市场,建立起广泛的销售网络,采用灵活的销售技巧,扩大市场占有率,产品销路的好坏,不仅要看销路的多少,还要看销路是否畅通。在这方面,云县澜枪江集团的做强、做大,为边疆企业作出了榜样。

第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是边疆企业的通病,企业要发展,必须痛改之,要解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陈旧观念,选好对象,结好联盟,打破封闭向外走,搞好招商引资。靠政府投资来拯救企业的日子己一去不复返。企业必须建立同顾客及合作者最为便捷的沟通方式,使各种信息能迅速在企业与他们之间进行传递,是协调合作关系和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的基本前提。

篇2

1,市场观念。市场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顾客关系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顾客需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源。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候生产以及生产的产品以什么方式去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是市场观念的基本内涵。

2,竞争观念。竞争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市场竞争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企业之间为争夺更有利的生产经营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的斗争。市场竞争具有客观性,排他性、风险性和公平性。企业对这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反映出企业竞争观念的表现方式和强度。

3,效益观念。效益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企业可视为一个资源转换器,以一定的资源投入,经过内部的转移技术,转换出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经济效益是产出和投入之比,这个比率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效益观念的本质就是以较少的投入(资金、人、财、物)带来较大的产出(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因此,企业的效益观念涉及到处理好投入、转化和产出的综合平衡,解决好投入、转换的经济、高效和产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4,创新观念。创新观念是企业处理现状和变革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对经营要素、经营条件和经营组织的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的经营体系的变革过程。企业的创新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以及新资源的利用;二是市场创新,即向新市场的开拓;三是组织创新,包括变革原有的组织形式,建立新的经营组织。变革是有风险的,然而不变革也是有风险的。对两种风险的认识和态度是创新观念的本质。

篇3

    企业家成长环境影响因素

    教育与培训环境教育与培训环境对企业家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培训体系,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是企业家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基础,对提升企业家受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非常重要,我国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还有待健全,培训投入偏低。二是培训方式,当前有国外培训、国内培训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国内培训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并引进先进国家的教材、教学方法来对企业家进行培训;国外培训可选派高层管理人员到国外一些着名企业管理培训机构或者跨国公司进行培训。三是培训内容,主要是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及其实践,这有利于企业管理理论知识的完善和企业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也对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企业家的培训内容,要加大管理实践培训的力度和强度,以提高企业家的概念技能。(四)法律与其他环境法律及其他环境是企业家成长的重要保障,一是法制环境,包括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和动态意义上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活动和过程,健全、合理法制环境,对于企业家的成长至关重要。二是政策环境,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政策体系,往往会对该国企业家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政策环境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商贸及创新活动的总体评价与认识、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制方式和财税政策方面。三是社会保障环境,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四是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企业家选拔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三个方面,良好的选拔机制和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对企业家的成长尤为重要,优化企业人士管理环境,要重点从这三个方面来加以突破。

    夏季达沃斯对国内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影响

    (一)改进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环境一是可以提高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给企业家交流学习,有利于与会企业家们进行经营管理理论探讨,也可以分享企业家们企业管理实践方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家管理实践水平的提升。二是帮助企业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企业家产业发展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如第四届和第五届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更加突出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增长质量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前的国际发展环境和态势,分析了产业调整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这为企业家发展战略制定尤其是帮助企业家确定企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引领企业家进行科技创新,夏季达沃斯论坛针对当前的国际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为企业家们明确了经济复苏和振兴的重要驱动因素,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各个经济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确定了重点,为我国企业家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二)增强企业家地位和社会责任意识一是提高企业家社会地位,夏季达沃斯论坛进一步强调了企业家在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企业家领导的企业,是转变全球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践行者和承载者。二是增强企业家的成就感,夏季达沃斯论坛通过设立各项应对金融危机如“可持续增长”、“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相关议题,组织与会企业家来共同制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各项发展对策和建议,充分发挥了企业家的聪明才智,也大大提升了企业家的成就感,提高了企业家们参与解决全球性经济、社会、政治等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增强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召开,明确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和动态,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新问题,并组织企业家制定了破解各种难题的发展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就业和增加人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是健全完善企业家精神体系,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企业家们的创新、合作、学习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平台,为企业家精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第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着重强调了企业家精神、创新与技术将会如何长期推动经济转型性复苏,进一步突出了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也为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丰富企业家决策实践和管理知识一是增强企业家决策实践,在各界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与会的企业家参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方面对策和建议的制定。通过参与这些解决全球经济社会方面的重大问题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对重大问题的界定、分析和解决能力,主要体现在环境综合分析、经济发展决策以及战略制定和选择的能力。二是增强企业家管理创新能力,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与会企业家、政府高层官员搭建了直接对话交流的平台,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们介绍了企业发展的一些经验和不足,给其他企业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就企业发展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找出企业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相应的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绩效等方面的解决对策。三是丰富完善企业家知识理论体系,与会企业家通过参与解决全球经济发展方面问题的决策和企业间的交流学习,增加了自身决策和企业管理及创新管理方面的知识理论。(四)完善企业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健全法规体系,借助夏季达沃斯论坛搭建的交流平台,深入了解国外发达国家有关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来健全完善我国有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来保障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二是完善任命制度,借鉴国外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的任命方式及制度建设,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广我国大企业集团领导的董事会任命制度,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家的任命制度,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健全考评体系,借鉴世界着名企业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管理者考评管理办法,结合企业自身和行业发展特点,来建立健全企业考评体系,重点完善企业家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提升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

篇4

直接发生在物资经营部门的各种费用支出,在通过收取管理费收入方式得到补偿后与供应物资的价值直接成为企业各物资使用主体的领用成本。这种由物资经营部门以提供服务方式直接形成的物资供应成本是企业物资经营的显性成本。企业物资经营的显性成本是企业的可控成本,在企业成本可承受能力范围内,以各种形式转移到物资经营过程的费用都可以在形式上顺理成章的被各使用主体消化。因物资供应质量降低,导致物资使用成本增加;因物资在企业物资经营实现过程中的非正常消耗使企业经营成本额外增加;因企业政策、制度产生的障碍,导致有利于企业采购的市场环境被破坏,企业自身有利的购买条件难以发挥;等等,不能直接反映在企业物资经营过程中而又实实在在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不被感觉或难以定量的机会成本增加和机会收益的流失是企业物资经营的隐性成本。有些隐性成本可以通过对显性成本调控反映出来,有的则不能。如:用行政审批方式指定少数供应商对企业所需物资的垄断供应难以使企业直接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状态下进行采购,不得不付出高于市场价格的物资采购成本;单纯为节省资金使用成本、人力使用成本而不考虑整个生产要素成本的有机组合,使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失衡造成综合成本上升。前者可以通过采购方式产生的结果反映出来,后者则难以进行直接评判。

企业物资经营管理风险

企业物资经营为什么做不强?做不大?是因为长期以来物资经营部门的经营环境存在诸多不对称性,主要包含在生存风险、经营风险、道德风险三个方面。

(一)生存风险

无论过去和现在,物资经营部门的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活动始终无法摆脱对行政部门的依赖,靠政策吃饭,一切寄希望于主业生产的最终效益。不是把企业物资经营作为向外发展物资经营产业的依靠和当作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挖掘、培养自身业务价值的创造能力。在国家经济转轨时期,企业物资经营部门错过了非常有利于向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本可以利用当时掌握物资供应主渠道的优势,在保证完成企业内部物资供应的同时,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充分利用企业物资经营生产能力去填补地方国有物资经营企业衰退让出的服务市场。而是为了部门利益通过举办多种经营节等方式来实现部门、个人增收,把企业物资经营生产经营整体优势通过业务分解,个人承包等方式不断进行瓦解。当企业经营环境不利,需要对生产要素进行调整的时候,物资经营部门往往被作为重点调整对象。在物资经营业被人们普遍看好、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物资经营业务逐渐面临被社会替代的风险。

(二)经营风险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物资经营过程就是物资的买卖过程,是较其他部门简单的劳动,从企业岗位薪酬排序的位次就可以得到印证。物资经营部门对企业物资供应的经营风险除来自企业以外的市场风险,更主要的是面对来自对企业物资供应活动具有部门影响力,并只对物资供应管理过程行使权利不承担责任的职能部门对物资供应活动的干预;来自各项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则,使企业物资经营难以按内在经济规律顺应市场的管理制度;来自于物资经营部门自身对企业长期形成的依赖,对市场的麻木,对内部服务需要不能准确定位。例如:在物资价格上涨时,可将暂时多余储备量按市价向社会转让,企业根本就不用担心储备过剩,造成积压问题。问题是,在现行制度下谁愿意为了企业的利益来做此决策?因为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可能承担的制度风险和市场风险,其次是对常用品种数量、价格、储存周期的经济性进行测算,说服有关部门解决资金筹措,这一过程是艰辛的脑力劳动过程。避开决策成功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与微不足道的个人所得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因素,决策者靠什么勇气来承担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资金使用责任。物资采购供应过程隐含着使用者、相关职能部门、供应商、运用权力和靠关系谋取私利的寻租者相互间为权利、责任和逐利行为进行的矛盾冲突,职能部门在企业物资管理过程中越位、错位、不到位行为,都会引发企业物资经营的经营管理风险。

(三)道德风险

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在政治学上叫腐败,在经济学上叫寻租。寻租者往往通过管理缺陷,找到自己的寻租空间。比如市场准入制,使企业物资经营从完全竞争的外部市场变成由行政指定供应商供应或者在有限的不完全竞争状态下进行供应的内部市场。这种通过行政审批制度建立的市场,不但抬高了内部市场物资的供应价格,使物资经营部门议价能力大大减弱,而且,在客观上使入网供应商成为企业的准在编单位和准在职员工。招标也好,上网竞价也好,网内物资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时有发生。企业的职能部门、使用部门热衷介入物资的采购,运用权力、技术通过设置形形的陷阱逃避责任谋取个人利益。因为,企业很难用道德标准去约束需用经济手段约束经济行为的参与者。利用部门和个人权力进行制度设租、权力寻租是寻租者谋利的主要方式。强化行政管理,不用市场经济办法去解决需用经济手段解决的经济问题,是寻租者扩大寻租空间的最好理由。

企业物资经营分析

(一)企业物资在使用领域的流通成本

企业如何评判企业物资经营管理成效?最直观的评判标准是物资到最终使用者手中在实现物资价值转移时的成本与社会平均使用成本的比较。这一成本构成不单是物资经营部门供应的物资供应价格,而且包括使用部门为保证物资在使用之前的使用价值不受损失所投入的各种费用,尽管它们不是以物资管理费用的形式出现在财务科目中,如:对人力使用、资金占用、储存设施和场地使用等成本支出,可能是以生产人员工资,在用物资形式产生的生产资金占用,工房、生产场地等生产设施折旧成本费用方式出现。

(二)资金运用

零库存、代储代销、挂账延迟付款等措施本应是物资经营活动中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运用资金的手段,目的并不是单纯为资金使用成本的节约而节约。而是依据市场经营环境,以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取最大的收益。

(三)物资供给制度

好的制度必然顺应物资经营经济内在客观规律需要,并保证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满足这种需要,使这种需要通过保证能直观地反映不同环节对物资经营价值劳动创造,鼓励参与各方紧紧围绕物资经营价值创造努力工作。

费率制:对生产企业来说,这种制度误把具有企业物资管理职能和供应服务职能的物资经营部门模拟成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供应商推向内部市场,试图通过取得使用者对其服务的认同来实现劳动所得。这种制度对企业最明显的危害在于放纵物资使用主体最大限度的用足成本,吞食企业盈利成果。

价差制:对费率制而言是个进步,改变了供应金额与供应收入直接挂钩。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行政定价和用行政手段调控供应费用的收入分配方式。仍然没有摆脱以企业经营状况和政策制定者的主观认识决定企业物资经营劳动消耗的补偿和劳动者收入的分配思维模式。

篇5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现如今,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产、成本等,因此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才能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下得到发展,才能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

企业经济效益,即企业生产总值在企业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企业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的综合,也就是劳动成果的总量,生产成本的含义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各种资源的总量,将这两项相比,得到的结果越大说明经济效益越好,结果越小说明经济效益越差。这个比值能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较为科学、准确的表现出来,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济效益是进行各项活动的基础,经济效益较差,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就会发生变动,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阻碍作用,不管是普通企业还是电力企业,不管是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还是从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角度来说,企业经济效益都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因为只有使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才能使电力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使人民的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二、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1.成本方面

成本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想要提高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不能忽略成本。

第一,要强化成本意识。在一个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成本是一个一定要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在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更要树立成本意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优胜劣汰。在平常的运营中就需要注意到控制成本的意识。企业应该组织员工,对其进行成本教育,对员工提出在平时工作中充分运用成本意识的要求,严格对待公司每一项事务的预算,以使最大效益得到实现。

第二,企业要做好控制成本的工作,严格监控各项工作成本,建立健全对成本的记录,不断总结、吸收经验,使用有效的方法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企业成本的波动趋势进行整体把握。

最后,企业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严格注意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成本疏漏并及时解决,对每个成本上的开发潜力进行挖掘。

2.生产方面

生产总值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生产总值得到提高时,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随之提高;生产总值下降时,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会下降。因此想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总值,而想要提高生产总值,就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要求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使员工工作时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但在实践中,很多电力企业的员工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企业管理制度存在问题,想要真正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首先就要建立健全一个具有规范性、可行性的电力企业管理制度,使所有员工都能收到有效的约束。

3.员工素质方面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知识经济,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电力企业想要得到发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想要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从员工素质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电力企业应该重视培养员工的各项基本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吸纳人才的能力,为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储备较为充足的能量。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策略

1.控制企业成本

对于一个电力企业来说,成本控制是一个长期而又微小的工程,而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大部分企业都忽视了成本控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企业对成本控制过分重视,缩减各种开支,更有甚者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使用了不法手段,给公司带来了很大损失。因此,企业在成本控制这一问题上,应当采取一种中立的态度,不过分关注,也不过分轻视,只需培养一种成本控制的意识,并减少不起到作用的开支就可以了。只有较为科学地进行成本控制,才能使资源被真正有效的利用,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到提高。

2.提高企业生产总值

要提高一个企业的生产总值,就要是企业建议一种定额定时的管理制度。定额,即给每个员工分配一定量的工作,量化员工的工作内容,使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目标,增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定时,即对员工工作时长进行明确的规定,以杜绝员工迟到早退、不积极工作的现象。在实践中,可以强制规定员工上下班的时间,并设置奖励、惩罚的制度,促使其得到更好的效果。除此之外,企业可以营造一种轻松积极的工作氛围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例如张贴强调工作效率重要意义的海报,使员工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得到提高。只有员工有能力并有意愿主动工作,生产总值才能得到提高。

3.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想要提高一个电力企业的员工素质,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专业培训企业员工,增加员工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员工的工作能力,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情况,员工作为企业的一份子有权利接受企业的后期培养,使自身的工作质量得到增加;营造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对员工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只有是企业文化得到建立并完善,员工才能有一种归属感,才能乐于工作;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思想道德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而员工可能通过外界的不良影响形成了错误的道德观,对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要注意培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员工在工作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基本上包涵了生产成本、生产总值、员工素质,想要在根本上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发展,就要对这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一个电力企业,只有在经营中不断进行规范和借鉴,才能加强企业经济的模式,才能更高更快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企业经营:企业的经营有赖于对两个原则的深刻把握:因果率和反馈机制。经营是因,业绩是果,要想有好结果,先要在因上下工夫。要找到因果之间的规律,反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但企业经营的反馈不可能是实时的,关键是要找到能知道经营结果的超前指标,而光看财务指标是危险的,因为财务指标是滞后指标。

需求:用户的需求是永恒的,科技无非是人类需求的延伸。提出全球脑思想的彼得・罗素说,电报、电话、电视这三个词汇的英文原意分别是远距离书写、远距离听和远距离看。能更好地满足人类需求的必然壮大,不能更好满足的必然灭亡。满足用户需求是个无止境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苹果不断推出的新产品就是最好的例证。

需求发掘:满足现有需求的市场往往是红海,发掘需求产生的市场才是蓝海,但发现蓝海靠的是以丰富的市场历练找到规律、看清未来,以及勇敢改变自己的决心。蓝海不是战略,因为能同时具备上述两者的企业凤毛麟角。发掘需求者不能迷信用户调研,在苹果公司iPod时,有记者问乔布斯是否做过用户调研,回答是:“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做过市场调研吗?”

市场:市场是个丛林,可食用的东西千差万别,但通吃策略的结果通常是什么都吃不到。多问问自己什么是自己最擅长的,如果没有就不要创业。千万别说自己什么都擅长,因为那是撒谎。看看身边伟大的公司,他们的伟大不是因为今天什么都做,而是因为昨天在单一领域里做到最好,甚至垄断,比如微软、比如谷歌、比如腾讯……

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市场的永恒法则,当你抱怨强者不给你公平竞争的机会时请记住两点:一、自然中再强大的食肉兽都是以偷袭的方式发起进攻的,毫无公平可言;二、自然环境恶化时,最强大者往往最先灭亡。所以,永远不要抱怨环境恶劣,恶劣的环境才是新来者真正的机会。

篇7

一、 服务与帮助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树立“服务”的观念,在“帮助”上下工夫。广大员工既是我们工作实施的对象,更是我们政工干部、宣传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市场”和“客户”,我们应以不断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为己任,政工干部要站在企业发展的立场上,尽其所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坚持面向广大党员和群众,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和平和的心态,弱化“教育、说服”色彩,以平等的身份来进行沟通、交流,在对员工了解、理解的基础上服务于职工群众。

1.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形势,增强信心

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应深入到员工中去,通过举办各种报告会,对员工进行形势教育,引导员工站在宏观的高度,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企业生存的大环境中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增强工作干劲。

2.帮助员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改革意识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员工的思想状况,进行长期、耐心、细致的引导,积极引导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必须对职工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增强职工的荣辱意识、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的心态调整工作,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强化员工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正确引导个体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使其与企业大局相一致,从而使职工真正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3.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凝聚力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首先要重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员工反映的实际困难,不管能否解决,都不能回避,应当满腔热情、主动关心。特别是事关企业、员工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政工干部更应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反映群众的正当意愿,要从“爱”字出发,切实给他们解决一些应该而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多做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把职工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衡量我们各项工作的好坏,达到既解决问题又提高其思想觉悟,并调动其积极性的目的,带动职工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

二、 情、理、行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要动情、晓理、导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是企业政工人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三部曲。

情,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动力

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对方交流,只有设身处地、以心换心,才能真正理解人、说服人,员工才会真心诚意信任你、尊重你,政治思想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理,是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的红线,是照亮员工心灵的阳光

企业政工人员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清道理,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只有深刻认识了,深刻理解了,真正掌握了,其结果才能入脑入心,令人信服。

行,是无声的命令,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企业政工人员从行动上做模范,率先垂范,方能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时时处处为人表率。

篇8

关键词 儒家管理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 研究

一、儒家管理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文化不仅成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精髓,更成为了儒家文化圈中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如何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结合,提高其在企业管理水平中的融通与互补作用已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儒家思想是由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

(一)仁――以人为本

儒学大家从“仁者爱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管理思想,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儒家思想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认为管理的核心是“治人”。

(二)义――仁至义尽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此处所记录的是,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不要怎样做,只要合于“义”理,即怎样做合理恰当,便应该怎样去做。这里明显可以看出,“义”与人相关,与人做事情密切关联,做人要讲“义”理,这就是说人做事应该遵循规律,符合逻辑,通情达理。

(三)礼――遵礼守法

其重点在于礼仪、制度、言行规范,这在表面上看起来属于外在形式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的意思是说:作为人,而不立“仁”德,那将如何对待礼仪制度呢?作为人,不去立“仁”德,那又将如何对待音乐仪式呢?再如《论语》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四)智――知者不惑

从个人或群体的发展上主张聪颖智慧,或者称为做人要“明知”“明智”。譬如《论语》记载:“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按仁,知者利仁。’”这一句“知者利仁”,意在说明聪明的人利于“立‘仁’德”,因为聪明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德对于自身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能施行“仁”德了。所谓“知者”的“不困”“不惑”或“不安”,只要达及了聪慧,施行“仁”德,就会转危为安。尽管孔子认为“上知下愚不移”,但仍然自白:“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所表白的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知”的,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因此勤奋敏捷地去求“知”的,所以“知者不惑”――聪明的人、明智的人不至于疑惑、迷惑。

(五)信――诚实守信

诚信是儒家思想道德准则的基础,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对个人而言,儒家各大家都遵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在儒家思想中,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个人立身之本,兴业之道。人无诚信,将寸步难行。诚实守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精神纽带,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做人的根本、立身的基点,“信则人任焉”。对国家而言,“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诚信在国家治理中的意义非凡。

二、儒家伦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正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引进了大量发达国家的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单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借鉴儒家思想的丰富管理内涵,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仁――以人为本,唯人为贵

“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儒家明确断言,管理和治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活动就是企业活动,这也是永远不能改变的事实。只有实行以人为本的文明管理才能合乎时代的要求。人才的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是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

(二)义――重义轻利,义然后取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对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甚至为利而不择手段、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发不义之财的不法之徒是有针对作用的。现代企业要正确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重视“利”,也要重视“义”,现代企业要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在推动企业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同时,从国家和社会大局出发,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宗旨,明白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才是企业的发展基石。

(三)礼―修己安人,榜样感人

“修己安人”有利于警示现代企业管理者时刻提醒自己。儒家思想认为修己是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安人是管理的目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时刻警醒自己,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树立榜样,影响被管理者,以自己个人的美德、魅力感化下属,下属就会管理之德如无声命令,“有怎样的老板就有怎样的员工”,这就是儒家思想给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警示。

(四)智――激发员工热情

现代企业管理者需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成己成物的智慧和能力,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通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职员的有效配置,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员工潜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其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 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繁荣的目标。

(五)信――讲求信用,注重商誉

“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诚者商之道也”。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诚信不仅成为个人为人立世的基本原则,更是现代企业获得良好社会声誉、市场占有率、获得管理成功的基本条件。“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孔子诚信为本、重诚守信的思想对于我国现代企业抵御短期经济利益诱惑、执守我们民族优良的诚信传统,真正做到以诚信为企业发展铺石开路,以诚信来树立自己的形象与口碑,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三、儒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负面影响

儒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也存在部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视传统,轻视变革

儒家文化遵循中庸思想,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从我国古代王安石、谭嗣同的社会变革结局可以看出,我国儒家思想讲究宁求稳健而不务革新。这种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观念仍影响着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反则必险、护则相安的历史教训仍在我国很多企业中重演。

(二)重视人情、轻视法规

儒家思想过于重视人情,轻视法规,导致我国我国部分管理在企业管理上个人主观性太强,企业管理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从表面上看虽然给企业营造了和谐的分为,但导致企业缺乏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篇9

企业经营困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难度更大了。企业经营困难时期最终的目标就是摆脱当前困难经营形式带来更好的经济价值和收益扭转经营困难局面,企业高层势必从整体上调整转变经营策略,然而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员工等靠要思想尚未转变,应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团队意识较差,另外产权制度的改革使部分员工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导致员工对改革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市场竞争持抵触情绪,义愤填膺、怨声载道已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主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趋向更明确了,就是要通过强有力地思想政治工作对把道理讲通、问题讲清,使员工支持企业调整转型发展,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增强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的情感,以此带动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

二、企业经营困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第一,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在新一届领导集体成立时曾开门见山的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并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善于运用各种载体、形式、方法和渠道,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引导广大职工众志成城、攻坚克难,采用技术创新、节支降耗、发展非煤产业等措施共同度过企业难关,实现企业在经营困难时期世界500强,位次再次前移。

第二,着力加强企业文化及传奇人物正能量的宣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正面引导,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受当前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复苏缓慢,开滦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做好正面宣传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只有唱响企业“转型、发展,特别能战斗的”文化主旋律、传播“侯占友、艾有勤、王焕明”等开滦传奇人物的正能量,并把握好时、度、效,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广大职工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才能弘扬百年开滦的特别能战斗精神,才能激发全体开滦员工凝聚共识、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第三,着力加快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企业经营困难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事关职工的前途命运、社会的和谐稳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上积极作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古人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企业经营困难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必须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重点是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渗透到每一个岗位,并充分利用企业飞信、手机党校、新闻早晚报、感动企业人物事迹展等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打“整体战”、出“组合拳”、奏“交响乐”,“发出‘好声音’,宣传‘正能量’”,形成“大宣传”的工作格局,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推动形成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

篇10

精益思想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物流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因此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应当对于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特点有着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于精益思想有着更好的应用。

一、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简析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有着自身的特性,以下从管理应用背景、具体管理模式、管理实践效益等方面出发,对于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进行了分析。

(一)管理应用背景

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有着其自身的必然性。众所周知随着近年来企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原材料价格上升情况。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的细分化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等许多方面的外界因素都导致了企业的物流管理环境和以往相比出现了非常大的差距。其次,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了竞争许多从头抓起,因此许多的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也给予了新的定义。并且在这一骨草中实现精益物物流战略对于降低物流供应成本和提高产品利润空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的革新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二)具体管理模式

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包括了许多内容。通常来说供应链这一系统性的概念早期是由扩大的生产概念进化而来,这一概念将企业的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将其合理的结合成为一个前后关联的链式结构,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能够更加的一体化。其次,企业物流管理应当围绕着企业的供应链来进行,需要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并且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只有这样才能强化精益物流的即时特性。

(三)管理实践效益

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可以带来良好的实践效益。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对于提高生产系统运营的效率和效益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合理的追求更好的物流品质,并且能够尽可能的降低不必要的物流成本,最终能够达到企业所倡导的质优价廉的企业物流目标。其次,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还能够有效的&消除物流过程中一切形式的浪费,从而能够切实的降低物流以及生产成本,并且可以有效的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和满意度,最终能够有效的营造一个适合精益物流有效运行的实施环境。

二、精益思想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精益思想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包括了诸多内容,以下从遵循基本管理思想、合理搭建信息系统、减少不必要浪费等方面出发,对于精益思想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一)遵循基本管理思想

精益思想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需要遵循基本的管理思想来进行。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在进行物流管理时首先应当深刻的了解到供应链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这也意味着实施精益物流要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作为基础。其次,企业在精细化物流管理时还应当着眼于构建企业同供应商和分销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能够有效的规避因为产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所导致的供求市场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优化时还应当确保供应链计划能够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来进行适时的调整,最终能够为实施精益物流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二)合理搭建信息系统

精益思想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合理搭建。企业在合理搭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充分的利用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的保障物流供应链系统能够有效准确的运行。其次,企业在合理搭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还应当更加广泛运用的信息技术,例如数据库技术和条形码技术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系统所必不可少的先进技术,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高效的完成物流的跟踪和录入,并且能够更加良好的掌握物流的适时状态和调整企业的生产策略,最终能够使得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三)减少不必要浪费

精益思想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应当着眼于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在减少不必要浪费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着眼于合理的降低不必要的物流成本,但是并不难减少物流的实际质量,从而能够保证为客户提供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其次,企业在减少不必要浪费的过程中还应当合理的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建立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与此同时,企业在减少不必要浪费的过程中还应当结合已有的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例如企业的管理层可以尝试用水平型的开放式矩阵型结构取代现有的金字塔形管理组织结构,从而能够在合理的简化企业结构的同时提高信息沟通效率,最终能够有效的降低精益物流管理中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

三、结束语

新时期精益供应链管理的设计需要从许多方面出发,因此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应当着眼于精益思想的合理应用,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在供应链的大环境下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物流。

参考文献:

篇11

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导向下,如何打破国有企业内控的低绩效局面,成为了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课题。从经济学原理出发可知,增强企业内控绩效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内部治理结构表现为“董事会――经理局――执行层”的相互约束和相互制衡的机制。若仍是按照传统做法,国企的内部治理结构仍无法实现上述效果。因此,建立国企与私企的相互渗透模式,则成为当前已被写进经济政策报告的措施之一。

随着民间资本可适度进入到国家资源型产业中的政策出台,便使得国企与私企二者的融合性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且不说二者的经济行为偏好差异,就二者的组织生态来说也存在着明显不同。因此,二者若真是形成了相互渗透态势,能否内生出驱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呢。笔者认为,这仍需要从辩证的视角来考察。

一、二者相互渗透的作用机制和绩效分析

在经济学视域下,二者相互渗透的作用机制和绩效可从以下两大板块中进行分析。

(一)二者相互渗透的作用机制

现代企业之间的渗透一般是在资本市场上完成的,即通过相互购买对方的股票来获得相对等的股权。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企传统经营领域的背景下,可以理解为是通过私企购买国有企业的股票来形成这种渗透结果。然而,在演化经济学视角下又可以发现,单纯依赖于资本之间的融合来进行渗透仍无法确保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基于生物学隐喻下的企业形态可以被看作是有生命体,随着相异个体的有机融合必然会产生排异现象。因此,还须对二者的制度环境中进行调和。可见,二者相互渗透的作用机制包括:

1股权转让机制。关于这一点的实施路径十分清晰,在私企参股的原则下通过向国企融资或购买对方股票来实现二者的渗透。这种作用机制具有工具理性的特征,并不会受到各自组织生态的影响。

2制度调和机制。制度调和的困难应被重视,这不仅是对一方制度环境的改造,也是二者相互认同对方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私企的“重利”和国企的“重人”在形式上具有不相容性,但若是进行完美的结合将形成极好的内驱动力。

(二)二者相互渗透的绩效评价

毫无疑问,中央做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垄断领域,其本身就包含着两层用意:(1)打破国企一股独大的局面,而通过引入制衡机制和竞争机制增强市场活力,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为私企提供“国民待遇”,从而通过增加变革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就上述两个层面而言,都指向了提升市场绩效的目标。那么如何来评价二者相互渗透的绩效呢。对此,也直接关系到内驱动力的实现效果问题。

结合前面阐述的“作用机制”,这里的绩效评价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

1股权转让所产生的绩效。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在企业内部治理中各经济主体将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股权来行使权利。这就意味着,私企在混合所有制国企中的权利大小,直接取决于所拥有的股权大小。因此,二者的股权结构便成为了决定绩效的原因之一。

2制度调和所产生的绩效。提升混合所有制国企的市场绩效,仍依赖于企业员工的努力。为此,在不同组织生态下所孕育的经济管理偏好,又将通过影响员工的行为偏好来决定企业的市场绩效。

二、分析基础上的内驱动力形成模式解构

根据哲学原理可知,事物的运动取决于事物内部矛盾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这一视域下来考察内驱动力的形成模式,便取决于二者资本融合、制度融合的辩证关系。

为此,以下便从上述辩证关系中来解构内驱动力的形成模式:

(一)二者资本融合下的内驱动力形成模式

二者资本的融合决定着混合所有制国企的内部治理结构,也直接影响到混合所有制国企的内控绩效。在矛盾运动的哲学观点下,可以从国企的前后内部治理机制的比较中来获得内驱动力的形成模式。

1融合前的内部治理机制。从历史视域下来看待我国国企的发展进路,其在很长时间都是围绕着“放权和收权”来展开的,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央做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决策,才从国企改革的思路从走向了内部。当此时国企的现代企业形态更多的体现在形式上,而未能反映在内部制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就出现了当时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局面。

2融合后的内部治理机制。私营企业天然与市场相融合,并能主动利用市场规则来获得经济利益。然而,私企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时常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从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来看,其不仅含有对社会的责任,也包括对企业员工的责任。因此,随着二者资本之间的融合,首先应能建立起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并能权衡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见,这便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内驱动力。

(二)二者制度融合下的内驱动力形成模式

制度经济学视域下的“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及基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圈层的企业文化体系。然而,随着国企的长期发展也在组织中滋生起势力更为强大的非正式制度,如注重人际关系、在员工层面较为突出平均主义式的和谐,以及某些大型国企仍然是办企业与办社会并举。可见,通过将私企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与国企的相调和,且最终形成某种融合态势,将有助于规范混合所有制国企的组织生态。这样一来,便能增强企业的内控绩效。

三、优化内驱动力路径指向的措施构建

需要指出,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垄断型领域仍主要是政策体现,而具体的国企与私企之间如何进行渗透则还缺乏必要的案例参考。因此,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局势下,也可能出现诸如上世纪90年生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为此,这里的优化内驱动力路径指向的措施构建,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演意味。

(一)深化对内驱动力形成机制的认识

从实际出发不难发现,形成国企与私企之间的渗透态势,仍需要以国企为主导来实施。因此,国企管理层应深化对内驱动力形成机制的认识。“内驱动力”的关键词应是“内驱”。这就意味着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并不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政策红利,而是从企业的内部治理中来实现。可见,管理层应重视私企在内部治理中的经验,并能在混合所有制结构下通过行为自律来达成制衡机制。在政府层面,应界定好自己的行为边界,从而避免打破二者渗透中的平衡态势。

(二)厘清国企与私企之间的股权结构

厘清国企与私企之间的股权结构,其意义在上文中已经得到了阐发。由于目前在政策面只是允许私企进入国企的经营范围,而对于如何进入、通过怎样的形式进入仍存在细化的需要。因此,笔者也无法在这里就二者的股权比例进行量化。但这里则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原则,为了使混合制企业的内驱动力得以实现,应在董事会成员构成、总经理人选上,充分考虑私企的意见。在必然的时候,可以选派私企的高管担任总经理的职务。

(三)实现国企与私企之间的制度融合

国企与私企之间制度融合的难点在于非正式制度之间,而从影响员工行为偏好程度来看,非正式制度具有恒久力。为此,这里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即对于正式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上应引进私企的制度文化,而在非正式制度的融合上应采取存量不变、增量调整的方法。即,针对老员工无须花费精力和物力进行行为纠正,而对于新进员工应着力使他们适应和接受调和后的组织生态环境,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岗位培训。

(四)提升第三方对二者渗透的监管度

为了避免在二者相互渗透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还应提升第三方机构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监管绩效。对此,还需要进行详细论证。

四、实证探讨

党的十报告显示,十七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有专家表示,通过多年奋斗,我国民企到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体量,也缘于这种体量变化,民企与国企如何继续融合发展、助推经济升级版的话题排上了议事日程。推进这样的协调发展,顺应时代要求,有益于经济健康发展,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之下,不同的人都能够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也由此带来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繁荣稳定。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到现有程度,我认为着力推动国企民企融合发展,是在坚持这一基本制度的同时,对其进行巩固和完善。从目标取向上看,通过国企、民企的协调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有助于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品质。

事实上,在一些竞争性行业中,国企与民企的融合发展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在褚平看来,双方都是这种持续融合的受益者。从民企的角度看,可能受益要更大一些。很多民企的产生和成长,就是在国企产业链和社会供应链上寻找缝隙,多数民企还是中小企业,他们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串并在了大企业(包括国企)的产业链上,以此寻求发展。当然,有一些民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自身也拥有较长的产业链,也带动着众多小企业一同发展。目前,从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认识上看,这种融合是持续、有效的,同时具备较大潜力。

相比国企,民企虽然在近些年积累下了一定的体量,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我国民企整体年龄较轻,其公司治理经验有待积累,水平有待提高,民企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还需明晰。之所以这些年我们鼓励民企上市、走向公众化,就是想通过这一方式促进其公司治理的透明度。现在有些民企老板都不拿工资,他们认为整个企业都是他的,没必要领工资,但作为公众公司,连董事长也是拿薪水的。另外,民企在创新方面也存在问题,或者动力不足,或者能力不强。一度大家都想做大,但事实的情况是,需要有一批中小企业甘于做中做小,做精做专,做成百年老店。

五、小结

本文首先对二者相互渗透的作用机制和绩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内驱动力形成模式的解构。最后得出应从:深化对内驱动力形成机制的认识、厘清国企与私企之间的股权结构、实现国企与私企之间的制度融合,以及提升第三方对二者渗透的监管度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措施构建。

具体而言,管理层应重视私企在内部治理中的经验,并能在混合所有制结构下通过行为自律来达成制衡机制;应在董事会成员构成、总经理人选上,充分考虑私企的意见;在非正式制度的融合上应采取存量不变、增量调整的方法;应提升第三方机构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监管绩效。

参考文献:

[1] 赵奕凌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几点思考[J]武汉: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