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1 08:56: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1

我县薯业加工时间较长,以淀粉生产为主。早在70年代初李七里峰村就靠队集体生产经营,改革开放后,群众仍保留着淀粉和粉条生产的传统习惯。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薯业加工,以李七里峰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的薯业加工区逐步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适时将薯业列为全县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有力刺激了该产业的迅猛扩张,基地面积、加工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红薯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1、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共有淀粉加工户500多家,涉及李七里峰、花园头、刘七里峰、高七里峰、马凹、柴家庄、仝市同、龙洞等3乡、14个村。其中常年加工户270家,户均日加工薯干达到1.5——2吨(折红薯5——7.5吨),加工大户可达4吨,秋季平均每户加工鲜薯150吨,生产规模较前扩大3——4倍。全县年加工薯干约5万吨,加工鲜薯6万吨,生产粉面5万吨。

2、生产周期缩短。近年从事薯干和淀粉购销的经纪人非常活跃,原料来源已扩展到周边灵寿、阜平、曲阳、新乐等县市的红薯资源和山东等地的薯干资源,生产周期也由原来的季节性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全年长期生产。加工旺季分别是3——6月份的薯干加工期和10——11月份的红薯加工期。周期的缩短,使加工量大大增加。

3、产品档次不断提高。淀粉生产已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生产淀粉技术日趋成熟,淀粉的质量在同行业已负盛名。注册了龙源、金庄等粉条品牌,生产冷冻拉直的粉丝、粉条,产品的档次、包装都有了较大提高。

4、效益显著。受市场因素影响,红薯淀粉加工的利润与前几年相比虽然有所降低,但效益仍然不菲,一个规模适中的淀粉加工户在薯干加工期仍可日获利90元左右。资料显示,淀粉加工为农民年增加收入900余万元,淀粉加工户均增收两万多元,共上缴税金58万元。淀粉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红薯种植、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全县直接从事淀粉加工业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仅花园头村从事捞粉浆人数就占该村人口的1/3。

5、发展前景广阔。由于红薯淀粉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红薯制品深加工有较大市场潜力,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球仅生物塑料用量就将达到3000万吨。同时红薯淀粉价格高并且稳定,每吨红薯淀粉可卖到3000多元,较其它淀粉高出1000多元。因此,发展红薯淀粉加工业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薯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红薯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1、污染严重。这已成为县乡村各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加工区日排废水达到3000余吨,全部充斥在李七里峰、赵七里峰、花园头、马凹、高七里峰等村周围所有大小沟、塘、渠,污水排放区域内树木枯死、庄稼烧死,井水混浊变黄,臭味扑鼻,不能饮用。部分排入郜河的废水,已流到六一小学附近,对县城西侧郜河两岸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每到夏季,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城区及加工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受害最深的赵七里峰村群众为此多次反映,成为影响全县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县薯业加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属于初级产品,且生产工艺为传统扬浆工艺,污染严重。虽有少量粉条生产,但大多为传统生产,产品质量差,且无包装、无品牌,附加值低。事实上,近年我县已成为卢龙、迁安、昌黎等地的原料加工基地,污染留在当地,效益却供手送给了别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加工户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片面认为,加工淀粉不愁销路,满足于“收入不大,年年有”,缺乏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和魄力,因此,不想、不敢也不愿钻研、谋划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项目。

3、行业不规范。淀粉产品没有统一加工标准,没有品牌,更谈不上产品质量监测,不能进入大市场、大流通。缺乏制约监督机制,个别加工户掺杂使假,用低价购买的木薯粉、玉米淀粉代替红薯淀粉,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并以相对低廉价格销售产品,结果出现货真赔本、造假挣钱,形成无序竞争,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一产业就会步固体饮料、胶合板业之后尘,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4、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薯业虽然被列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但还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具体负责该产业的规划实施、政策保障和问题协调,一些部门收费多,服务少。缺乏统一的中介服务组织。薯农与政府间、薯农与加工企业间、加工企业与外界市场间缺乏沟通的桥梁,没有联结各方利益的机制。缺乏统一品牌。我县淀粉虽在外享有盛名,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产品销售无序竞争,产品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既不利于提升产品知名度,又容易被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声誉。

三、做大做强我县薯制品加工业的对策及建议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三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以来,无论在基地规模、加工规模,还是在市场开拓上,都出现了较大飞跃,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亮点。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抓实关键环节,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一是增强危机意识。市场竞争不仅是大鱼吃小鱼,而且还是快鱼吃慢鱼。当前我县的红薯加工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处于比较领先地位,但产品品种单一、质量标准不统一、深加工能力差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目前产品有销路,但由于其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品质低,从长远看,不求发展,就势必逐渐萎缩。山东招远市金岭镇依托开发的药用保健红薯粉丝,而走俏国际市场。湖南娄底采用先进的薯制品加工工艺,产品不含任何添加剂,并利用粉渣建设酒厂、饲料厂,形成了集团化专业生产。因此,做大做强红薯加工业要首先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通过参观考察、座谈交流、知识培训、宣传发动等途径帮助他们分析形势,研究市场,搞好定位,坚定以质取胜的信心,确保产品质量。要帮助加工户跨过“小富即安”的思想坎,不能甘做“原料基地”,不能各自为战,不能再忽视卢龙、迁安的深加工业和四川光友等其它省市县薯制品加工业的崛起,树立创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围绕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挤占能力多做文章。

二是明确目标定位,搞好产业规划。定位高才能起点高,规划好才能保证效果好。目前我县的红薯产业一定意义上说,仍属群众自发生产状态。应围绕如何提升产业档次、扩大基地规模、优化发展环境、推广实用技术等有所作为,要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指导全县红薯产业发展。规划要切实可行,紧贴县情,不能好高骛远,偏离实际。目标要催人奋进,可望可及,经过努力能够实现。当前,要重点对薯业发展定位、专业市场建设、定标创牌、小区建设、污水处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按照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做出具体规划,分步运作实施,推进红薯产业上档升级。

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是带领农民进入市场、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载体。目前无论从生产规模看,还是从农民经纪人的需求看,都迫切需要有这样一个市场中介组织,应尽快组建薯业协会或合作组织,靠协会沟通政府与加工户、加工户与市场间信息,规范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既可借鉴乳业协会的经验,由农口部门先牵头协调组建,然后转成民间组织,也可出台政策激励加工大户、经纪人等牵头组建。其活动经费可采取政府出一部分、加工户入股等办法筹集。协会重点负责信息服务、产品质量检测、商标管理、市场购销,维护行业秩序,协调解决该产业在生产、购销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依靠品牌兴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品牌是提高产品市场份额的保证。纵观成功企业无一不得益于靠叫得响的品牌作支撑,而我县红薯生产作为一个产业,淀粉产品至今没有注册一个品牌。最近两年粉条注册了两个品牌,但产量不大,带动作用不强,还没有在市场叫响,绝大多数产品销售还属“黑户”,外地客户只知道行唐所产淀粉品质高却叫不上名字,一旦个别掺杂使假者坏了牌子,势必影响整个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应该尽快注册品牌,统一质量检测标准,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使用商标,唯此才能抵御伪劣产品对淀粉加工业的冲击,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拓展销售市场。要走无公害生产之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对产品的绿色环保要求愈来愈强烈。光友集团的崛起,关键是得益于无明矾粉丝产品的问世。我县淀粉加工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稳占一席之地,必须走无公害生产的路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核心是“标准化”,包括产地环境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运输包装标准化等环节。就我县薯制品加工而言,多数还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这是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生产标准和检测体系,以此规范加工户的生产,保证产品质量,赢得市场主动权。

篇2

靖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全县土地面积1377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人口14.2万人。境内生态环境优良,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4.1%,有“天然氧吧”之美誉,是中国碰柑之乡、中国娃娃鱼(大鲵)之乡、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县、我省首批省级生态县。200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0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亿元,增长50.1%,被评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县”。

一、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战略选择

1.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符合低碳经济要求。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全面推动,绿色照明备受国家重视。2007年9月,建设部公布《“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大力推广城市绿色照明,规划到2010年,城市照明中高效节能灯具的应用率将达85%以上。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启动《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行动计划》。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旨在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及促进节能减排。发展LED照明、节能灯等绿色照明产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符合靖安“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靖安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是生态。靖安县委、政府历届班子都十分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尊重生态、善待生态理念,以环保优先的理念发展工业,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严把项目环保关,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中,坚持做到“三个不要”,即高排放的项目不要,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不要,环保措施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要,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关闭。大力发展绿色照明产业,不但无污染,而且属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产业,符合靖安“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是贯彻“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3.发展绿色照明产业靖安有其现实基础。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壮大,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投产或在建的绿色照明产业相关企业有5家,分别是:总投资1.2亿元的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节能灯系列产品;总投资6000万元的江西超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照明灯具、晶体硅组件等产品;总投资8000万元的江西乾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照明灯具及LED封装等;总投资8000万元的江西斯若普能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总投资8000万元的江西蔓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照明产品。上述企业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纳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安排就业3500人。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目前,靖安在谈的绿色照明产业招商项目有15个,涵盖绿色照明整个产业发展的各个产业链条,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照明产业夯实了基础。

二、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优势所在

1.有“江西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基地”的平台优势。靖安县近几年绿色照明产业的迅猛发展,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县委、政府的积极争取下,7月20日,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在靖安建设“江西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基地”,产业基地规划占地4000亩。目前,产业基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都已通过了专家评审,靖安已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完成了产业基地4000亩土地征用,一批绿色照明产业项目陆续与县政府签订了落户协议,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正逐步显现。

2.有较近的产业配套优势。依托南昌光电产业基地以及宜春锂电产业基地,为绿色照明产业提供LED封装、锂电池等产品配套,这是靖安绿色照明产业的发展潜力资源。现有的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具有十几年的节能灯配套产品生产经历,技术成熟、设备先进、管理科学、产销两旺,加之与靖安毗邻的武宁县是江西节能灯产业基地,节能灯零部件生产较为完善,在近期发展中可为靖安的绿色照明产业提业配套。

3.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靖安县距省会南昌市50公里,至昌北机场56公里,离开放型口岸九江175公里、离昌九高速公路49公里。将于2012年10建成通车的南昌至铜鼓高速公路横穿基地,并设有互通立交,高速公路建成后,产业基地距南昌公路里程仅46公里,将加速靖安融入南昌半小时经济圈,对促进靖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三、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劣势分析

1.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靖安县目前经济总量较小,2009年底入园企业只有3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4亿,实现总营业务收入19.3亿元,上交税收1.1亿元,其中绿色照明产业相关的企业只有5家。2009年整个江西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园区已达到21个,同周边工业园区发展规模相比,靖安的工业总量规模也是处于较小园区行列,产业基础薄弱是制约靖安快速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的瓶颈。

2.产业链条相对短小。靖安工业园区绿色照明产业链相关较短,只有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江西超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的产品涉及节能灯、LED封装等。对于节能灯产业链来说,目前合力公司只有灯管、线路板、灯头塑料件等;太阳灯产品则只有LED封装,太阳能灯具领域还未涉及,整个绿色照明产业链短小,产品范围较窄,需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3.缺乏大项目支撑。大项目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围绕大项目可以更好地引进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目前靖安绿色照明产业除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投资上亿外,其余绿色照明企业投资额均在6000~8000万元左右的规模,相比较武宁县江西节能灯产业基地内一些规模较大企业,还显得龙头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四、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几点思考

篇3

1 概况

魔芋属天南星科单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250米~2500米之间,其含有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生物碱式盐等8种氨基酸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特别含有大量的葡甘聚糖,对防治结肠癌、乳腺癌有特效,还可以防治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肠胃消化系统等常见慢性疾病;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印染、石油、农业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全球供不应求。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拔344米~2800米,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全县均可适宜魔芋种植。

2 产业现状

2.1 镇安县种植魔芋历史悠久,

魔芋是镇安县传统农产品,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有种植,目前在我县各地均有零星种植,但由于魔芋繁殖系数低,生产投入不足,魔芋产业至今仍发展缓慢。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发展一村一品,渐渐兴起,据统计,2008年我县种植魔芋面积707公顷,年产商品魔芋1.22万吨,收入2000余万元,到2010年,全县魔芋面积发展到1000公顷,年商品魔芋2.25万吨实现产值4500万元。全县多数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但涌现了木王镇月坪村、茅坪镇五星村等魔芋产业示范村,全村人均产业收入3600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4850元的74%,是全县有名的魔芋村,月坪村2007年被商洛市列为“一村一品”示范村。

2.2 种植模式

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芋农已由过去的纯种魔芋发展为“粮-魔”间套、“林-魔”间套、庭院栽培等多种种植模式。由于实行粮-魔间套,高秆作物为魔芋遮荫,魔芋产量增幅明显,现毎667平方米产量可达3000千克,毎667平方米产玉米450千克。按市场魔芋3元/千克、玉米2元/千克,毎667平方米产值达9900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魔芋、粮食双丰收,达到了一地两用结构优化的结果。

2.3 大户涌现,示范带动

随着群众认识提高,很多群众尝到了种植魔芋的甜头,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种植面积在1.7公顷以上的有10户,这些种植大户基本不用外出打工,魔芋成了主要产业,成了山区农业致富的典型代表,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2.4 龙头协会支撑

2002年创建的镇安县雪樱花魔芋制品有限公司于2008年被任命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年加工生产魔芋精粉能力达10000吨,产品获得QS认证。目前以魔芋为主原料的化联农工商有限公司正在筹建,必将为镇安魔芋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体制,芋农不再担忧种的魔芋卖不出去。保障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使企业增效芋农增收。

3 魔芋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认识上不够

我县魔芋生产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发动、试种、大面积推广等阶段,总的发展趋势呈现一个抛物线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固然有计划经济体制强力推进的因素,也有市场经济价格导向作用,但领导和群众对魔生产坚持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也是制约魔芋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全县发展较好的月坪、五星等几个村坚持发展的决心不动摇,最终才取得了魔芋生产发展的可喜成绩。

3.2 科技上少有突破

现阶段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从选种到病虫害防治,芋农普遍担心的是魔芋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魔芋生产中有三种常见病,即魔芋的软腐病、白绢病和日灼病,尤以软腐病和白绢病最为普遍。我县虽然对几种病总结了一些预防措施,但由于科技人才短缺、经费匮乏,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使魔芋生产发展走上良好的发展轨道,必须要依靠科技支撑,在三种病害上有重大突破,魔芋产业才会有大发展。

3.3 龙头企业带动不强

我县虽有雪樱花魔芋加工厂,但对魔芋产业的吸引力不强,企业对魔芋的要求仍处在数量的要求上,对魔芋生产的规范性、技术性、操作规格和质量等都没有高标准的细化目标;产品单一,只是加工精粉。在食品应用上,没有开发终级产品,这就使得企业规模不大,缺乏市场吸引力。在资金方面也没有形成纽带关系和共赢共担关系的利益格局,农民与企业两方面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4 其他问题

种源紧缺是产业发展的瓶颈,选种育种和田管理粗旷,导致病虫害严重。没有魔芋种源基地,不能保障种芋提供。

4 关于扶持壮大产业的思考

(1)从经济效益上看,魔芋的投资产出比例为1:3,在同一块地中,采取“魔芋-玉米”间套,其产量为3000千克/667平方米,玉米450千克/667平方米,按市场价魔芋3元/千克、玉2元/千克计算,毎667平方米产值达到9900元。减去生产成本3920元(魔芋种3000元,用工8个400元;玉米种子20元,肥料200元,用工6个300元)毎667平方米纯收入5580元;“玉米-马铃薯”间套,毎667平方米净收入1800元;传统“玉米-小麦”间作,毎667平方米净收入200元,以上数据显示,种植魔芋的效益是种植薯类的3倍,是种值小麦的20倍。2010年,魔芋价格上到3.6元/千克~4元/千克,价格上浮使芋农的种植积极性提高。

(2)从社会效益上看,镇安县有农业人口24.8万人,农村实有劳力13.8万人,全县的中壮年劳动力长期靠外出劳务挣钱为生,不但风险大而且无保障。魔芋产业的发展,可以安置大量劳动力就业,如果全县发展66667公顷魔芋,将会解决10万劳动力,增加收入5亿元,使10万群众脱贫致富。

(3)从生态效益上看,由于魔芋的生长习性,房前屋后院落零地均可种植。魔芋是需肥较多的特色作物,尤其是对有机肥的需求量大,镇安群众素有养殖习惯,丰富的农家肥为魔芋商产提供了物质保证,也减少了环境的污染,是开发绿色无公害魔芋的最佳生态区。

由此可见,魔芋产业是当前农业的朝阳产业,值得大力推广。

5 产业发展建议

5.1 坚定发展信念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发展产业的目的是农民致富,被实践证明的致富产业都要坚定不移的做下去。要坚持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相结合,培育大户和扶持小户相统一,科学制定一条我县魔芋发展的新路子。建议在魔芋适生区的西部镇建立魔芋产业示范区,成立合作社,加强辐射带动效应,推进产业向东推进。做大做强全县产业。

5.2 政府加大扶持引导

篇4

一、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前景

***县蔬菜脱水企业始建于80年代初期,以此带动***县脱水蔬菜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尝县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化格局。20年的发展与扩大,已成为***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创汇产业,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①、脱水蔬菜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企业数、加工能力和出口量均居西北之首,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锻炼了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经纪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在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共识。全县蔬菜脱水企业已发展到79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6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2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8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其中12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200吨以上,6家企业生产销售规模达到500吨以上。②、产品外向性依存度大,销售渠道广而稳定。XX年,实现年产值1亿元,利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县脱水蔬菜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③、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好。据调查,***县有较好的脱水菜原料生产的自然条件。引黄灌区灌排方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适于许多优质脱水菜原料的生产,生产的脱水菜原料品质优、色泽好、污染轻,加工出的脱水菜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客商的普遍认可。经济效益好,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比较效益更为突出,农民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积极性高。据测算,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平均一亩脱水蔬菜原料的产值是粮食的2-3倍。农民人均来自脱水菜产业的纯收入可达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成本低。经20多年发展,***县脱水菜基本形成了番茄、芫荽、芹菜、韭茺四大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XX年***县发展原料基地3.3万亩。加之***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脱水菜原料生产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宁夏脱水菜生产中的煤、电,水费用低于山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使***的脱水蔬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二、脱水菜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脱水蔬菜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相对集中的企业,每吨成本都在万元左右。***县年脱水菜生产量达8000多吨,需流动资金4000多万元。可目前企业只有不足XX万元的自有资金,这就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

2、原料基地失优,收购竟争。脱水菜的当家产品甜椒因受病虫害的影响,已有多年不能在***县种植,原料基地失去了优势品种,使企业只能从甘肃张掖市和内蒙临河市等地远距离调运,每吨产品仅运费一项成本增加XX多元,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个别企业在银南、内蒙、新疆等地投资办厂的现象,使***县的农民痛失增收的好项目。加之,企业原料基地零散,订单尚不规范,供给出现竞争。原料的保鲜不易,青红椒病害和原料订单履约率低等问题造成原料供给不及时,使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出现在原料过剩时,收购压级压价;供不应求时,企业哄抬价格,你争我抢,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管理松散、销售盲目。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绝大部分脱水蔬菜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重要关口上负责人均为亲戚关系,管理上呈现“家族型”。内销上营销水平低,机制不健全,企业间无序、盲目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各自为阵、低价倾销,相互拆台,没有完全实现脱水菜企业协会“四统一”的管理要求。外销上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脱水菜最早发源在江浙一带,随着西北脱水菜的发展,南方在原料、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逐渐失去了优势,聪明的南方人及时把优势转向销售环节上,而我们则忙于生产,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随着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使原来供不应求的蔬菜脱水产品市场逐渐饱和,而今天的外销市场早已被南方脱水蔬菜经销商垄断,***县脱水菜企业生产什么、价格高低受制于这些销售商,严重制约了脱水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4、企业规模孝起点低。***县投资在百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0%,且经营分散,规模太小,生产设备简陋,产品卫生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对脱水蔬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严,安全检疫重视程度不够。加入wto后,国内外客商对脱水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县部分脱水蔬菜产品的卫生质量达不到国际认证标准;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滞后,对脱水蔬菜企业的加工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及原料生产中的卫生安全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脱水菜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的新环境,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县已形成的脱水蔬菜产业的比较优势,依托科技,建好基地,增强原料供给能力,提高企业达产率;加强企业技改、原料生产标准及加工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支持产业协会完善职能,创新机制,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增强***脱水蔬菜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脱水蔬菜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汇型支柱产业。

(二)发展对策

l、抓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企业达产率。必须确立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使基地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鼓励企业与农技推广部门挂钩、联营,依托农技推广部门从品种的引进到原料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过程技术服务。指导基地农户按企业生产时序,安排原料种植品种的茬口,延长原料供应和企业生产期;按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技术部门联手,根据市场要求,引进开发脱水蔬菜新品种,增加产品种类,扩大产品市场;积极开辟新的青红椒原料生产基地,多方面解决青红椒原料问题,面向全国相关科研机构招标,解决青红椒病害问题,恢复***县青红椒固有基地,防止因青红椒病害的继续蔓延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的较大冲击;研究大批量原料莱低成本保鲜技术问题,延长原料供应时间。

2、以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为核心,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对脱水蔬菜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全力推行不锈钢烘箱干燥法,实行烘干、分选和包装全过程封闭,防止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强化产品检验设施建设,健全产品检验制度,确保产品质量。组织力量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无公害脱水蔬菜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加强环保,卫生安全宣传,增强农户和企业的安全意识;逐步引导企业、基地按技术规程和质量卫生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向无公害方向发展。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支持企业申报产品品牌,做到产品有品牌、有标准、有承诺、创名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篇5

发展生态旅游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要求高、可持续性强等特点,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既符合县情,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选择。因此,要举全县之力,尽全县之才,聚全县之智,像重视开发区一样重视生态旅游产业:像抓开发区发展一样,抓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像宣传开发区一样宣传旅游风景区,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关联效应和旁侧效应,县域经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展示我县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通过全县上下不懈的努力,把宾县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对外开放的门户,招商引资的平台和资本承接的载体,对外展示形象的舞台,投资者创业发展的宝地,宾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休闲度假的乐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地。扩大宾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树立开明、开放、文明、和谐、进步的宾县形象。

二、宾县旅游产业基本现状

1.基本现状。宾县旅游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以国家AAAA级风景区二龙山风景区为龙头,以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香炉山森林公园为两翼,以大顶山、大青山和高丽帽子山等风景区为补充的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格局。旅游设施基本完备,在国内特别是在北方旅游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年接待游人约130万人。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对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够。二是生态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三是项目引进及开发建设速度慢、品质低、效果差、精品少。四是各风景区管理有待加强。五是服务水平不高。

三、宾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措施与战略构想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创造生态旅游杰作。一是科学规划。我们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认真调查清楚我县可利用的旅游资源,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按照“高定位、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大产业、大发展”的发展目标,重新梳理和修订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请专家精心构划,组织举办论证会、研讨会,广泛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坚持系统性规划,多元化投入,分区域建设,特色化经营。积累式发展的方针,系统研究制定出科学、严谨、可操性强的近、中、远期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纲要。进行科学论证,把各风景区划分为绝对保护区、一类保护区、二类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坚持规划在先的原则,按规划管理、按规划控制、按规划建设、按规划发展,做到高层次领导、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大手笔开发、高质量招商、高品质建设,为生态旅游产业长足发展奠定基石。二是合理开发。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实现资源共有,资源共享,发挥优势,融合共赢。做到全县几个旅游风景区同规划、同宣传、同建设、同发展。三是统筹推进。鉴于我县旅游景区星罗棋布,特点各异的现状。遵照“众星捧月,群星荟萃,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的发展战略。把大自然镶嵌在我县的几颗绿色“珍珠”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生态风景区。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特色经营,创造品牌。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实现“以点连线、以线结链、以链成局”,最大限度地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加强战略合作,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逐步培育形成结构合理,山水互补,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结构。

2.加强设施和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档次。一是加快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树立理念。贯穿“以山为躯,以水为脉,以绿为蕴。以文为魂”的发展理念,彰显生态园林特色,促进山、水、绿、文、人的和谐相融。三是提升品质。彰显和弘杨民族文化,赋予景区灵魂和文化内涵,增强其文化气息和文化魅力,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旅游文化有机融合,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提升风景区文化品位的同时。也给我们子孙留下更多的文化遗产。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历史文化,尽力恢复历史文化古迹,让游人在游览参观中了解宾县的历史文化。四是改进服务。倡导诚信服务、热情服务、周到服务、文明服务、亲情服务。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观念。打造品牌,赢得信赖,创造优良的发展氛围。五是设立发展基金。

3.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着力建设好重点项目,打造精品工程。一是开展旅游招商。二是选择性招商。三是发展旅游地产。四是发展生态旅游。

4.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面对旅游产业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加大宣传投入,做好宣传策划,形成宣传攻势,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宣传应以服务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发展为侧重点,通过多形式、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的宣传,为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大发展、快发展营造有利氛围,促其迅速升温,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全方位融入全国旅游圈,成为东北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军者。

5.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促进依法管理、规范有序发展。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坚持利用与保护并重、保护在先的原则,使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要实施依法开发建设,依法管理生态旅游资源。

篇6

一、 为什么要更加突出旅游产业的战略地位

(一)我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1、有山有水,山水相依。旅游资源遍布于山水之间,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有旅游,这是我县旅游的一大显著特点。山、山、南山、北山、石篆山、石门山,湖水库、化龙湖水库、上游水库、跃进水库等山水之地都有众多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与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紧紧连在一起,有山有水,山水相依,这在国内外也不多见。

2、人文自然,交相辉映。旅游资源富集,人文与自然俱佳。人文景观最著名的是以山、北山为代表的石刻,它与敦煌、云岗、龙门齐名,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也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自然风光方面不但有山、湖两个国家级风景区,还有其他各具特色且有潜力可挖的景区、景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前景非常广阔。厚重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我县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3、文化传承,积淀深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儿女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最绚丽的奇葩有万古的鲫鱼灯、中敖的火烧龙、的西山神歌、的狮子舞等,他们都传承久远,为的旅游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4、湖畔温泉,极具价值。现代旅游,温泉是最富吸引力和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之一。我县湖温泉不仅水量大、水温高、水质优,而且座落于山下、湖畔,这种“温泉依湖畔,泡泉观山水”的湖畔温泉举世罕见,具有很强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特色鲜明,开发价值巨大。

(二)旅游产业具有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1、旅游消费市场非常广阔。旅游消费是有钱人的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参加旅游消费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旅游已和住房、汽车、美容一样,成为四大消费时尚。在今年国庆中秋旅游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2.28亿人次,比的“十一”黄金周增长28.5%;实现旅游收入1007亿元,比“十一”黄金周增长26.4%。就我国而言,旅游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空间可待挖掘,据权威杂志数据分析:全国有近15亿人,现有旅游消费市场不足6亿人,也就是说有9亿人是潜在市场。

2、旅游休闲时间更加宽裕。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劳动时间大大减少,从而使人们又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旅游休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职人员的休闲时间除了周末外,加上春节、清明、“五一”、中秋、国庆、元旦、公休假等节假日,全年大约有150天左右,外出旅游休闲的时间相当宽裕。

3、旅游交通条件大大改善。改革开放六十年来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基础建设的大力投入,使旅游交通也取得巨大成绩。“五纵七横”的12条国道主干线,覆盖全国10多亿人口,铁路的5次提速,使旅途时间大大变短,加上原有的水路固定航线和航空运输的日益兴盛,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咫尺天涯已变成现实。

4、旅游带动能力特别强劲。旅游产业又称“朝阳产业”、“无烟产业”,除本身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美好发展前景外,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也特别强。一般来说,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刺激和带动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馆业、商贸业、娱乐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真正起到一业带动百业的作用。

二、怎样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大发展

(一)坚持大项目带动不动摇。当今旅游业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大进大快,快进快出。远的不说,单说离我们较近的四川省大英“死海”、云南省水富“西部大峡温泉”就是旅游项目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成功典范。这几年,我县成功引进重庆市广电集团,全力打造湖影视文化基地。目前,这一大项目已经完成景区资源整合、第一期工程征地拆迁等工作,正在加紧实施农民还房工程、大门改造及酒吧一条街等建设,明年将要启动大型室内滑雪馆、5星级酒店等具体项目建设,整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行,且成效明显,前景看好。我县的旅游发展一定要坚持大项目带动,不能因为县委、县政府班子换届而动摇,不能因为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变动而动摇。只有大项目抓好了,做成我县旅游发展的“月亮”,然后发展相关的小项目,才能形成“众星拱月”的旅游发展局面。

篇7

二、原因

经过调查,我们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可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养殖户贷款难,无流动资金开展养殖,造成鸡舍空置,利用率低,从而造成全市养殖量一直无法做大,据统计,全市20万平方米的肉鸡舍,有10%的新建鸡舍尚未开始养鸡,有10%鸡舍已转为他用,有60%的鸡舍开工率不足。二是全市规模以上的综合服务机构只有一家,即丹江口市福星禽业合作社,因人员少,资金紧,无力承担全市全部100多个养殖户的生产服务工作,也影响了养殖量的扩张。三是技术服务能力还不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支持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丹江口市肉鸡养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仅有16人,平均每个乡镇不到1人,加上社会上专门从事肉鸡服务的人员也总共也只有20多人,这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年出栏肉鸡100万只以上的需要。四是养殖户的养殖水平仍需提高。经过两年多的养殖,许多养殖户已具备了一定的肉鸡养殖管理经验,但部分养殖户技术仍显欠缺,养殖过程中疾病多发,原料浪费,效益不高。五是部分乡镇参与肉鸡养殖的积极性不高。按照20*年初下达的肉鸡出栏任务指标,仅丹赵路和石鼓完成任务,其他乡镇距离目标均较远。六是向上争取项目支持较为困难。目前我市比较正规的肉鸡养殖服务机构仅丹江口市福星禽业合作社一家,但合作社是一个民办非企业组织,无贷款资格和项目资金申报资格,不能从国家相关部门争取项目扶持,无法做大做强,无法进一步提高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服务的能力。

三、对策

面对存在的问题,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全市肉鸡产业发展的实际和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深入讨论研究,我认为关键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成立相应机构,整合技术力量,提升技术支持能力,二是要解决了养殖户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提高全市肉鸡生产量,三是继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和养殖户的管理水平,四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五是继续对乡镇实施鼓励政策,调动各乡镇参与肉鸡养殖的积极性,六要积极破解项目资金难题。为此,拟定了以下解决方案。

1、改革服务体制,整合技术力量,壮大服务平台,打造更加完善的肉鸡养殖服务体系。

一是由畜牧局牵头,成立惠农畜禽养殖服务有限公司,将市肉鸡养殖服务中心与公司合并,形成一个新的肉鸡养殖服务机构,所有员工全部从畜牧系统内部财政供养人员中抽调,以减少经营成本,让利于养殖户,与合作社一样实行“四提供一回收”服务,为养殖户提供全程服务。二是将丹江口市福星禽业合作社和与福润公司禽业事业部合并,充实其技术力量,壮大其服务能力。从而,全市形成两个独立的服务机构,分别为养殖户提供全程配套服务,两机构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共同服务全市肉鸡养殖产业。通过以上体制创新,可打造更加强大的肉鸡养殖服务平台,此方案将能解决以上存在的各项问题,推进肉鸡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一,提供更加合理的服务平台。惠农公司的成立,可以弥补全市仅一家服务机构的不足,两家服务公司分别实行了资源整合,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完全一样,操作规程完全一样。这样,一方面缓解了由一家企业独自承担全市服务的压力,另一方面,为养殖户选择不同的服务主体提供了可能,同时,两家企业成在技术服务、资源调配等方面的相互协作,从而形成竞争协作的局面。第二,技术服务能力可明显提高。惠农公司与服务中心合并,合作社与福润发展服务部合并,两家公司的技术服务能力都将大大提高。一方面服务队伍将壮大一倍,另一方面技术资源(设施设备)及资金投入都将成倍增加,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更加周全的服务。第三,争取项目资金成为可能。今年起,国家已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生产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明确要求项目申请单位主体必须是企业,惠农公司是一家由畜牧兽医局牵头成立的独资民营企业,具有民营企业法人资格,可以向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这将极大的增加我市争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的概率。目前,公司已完成丹江口市6000万只肉鸡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建设的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的撰写工作,正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入库和立项。

2,打破资金瓶颈,解决养殖户流动资金匮乏难题。

惠农公司是一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民营企业,企业已自筹到一定资金作为贷款基金,现正与金融部门积极协商,以公司名誉担保,为养殖户贷款给予支持,以解决养殖户的流动资金难题。

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一是划区分片对养殖户培训,二是分期分批对全市所有肉鸡养殖技术员进行培训,三是编印适合我市养殖户的技术资料,四是新聘技术人员10名以上,进行系统技术培训,充实全市技术服务队伍。

4、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篇8

(一)开发势头强劲,但投资规模不大。20__年,__县完成房地产投资5.05亿元,新建商品房61.9万M2,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其投资额、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额均大幅上升,新建商品房销售情况良好。今年1-8月,商品房施工面积56万M2;预售面积23.38万M2,成交金额5.9亿元;销售面积20.45万M2,成交金额4.8亿元;二手房成交面积12.31万M2,申报金额1.18亿元。但从房地产投资规模看,20__年双流、温江、龙泉、新都分别实现房地产投资14亿元、10亿元、12.2亿元、5.6亿元,__县房地产投资规模在同环区县排名第五,说明__县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空间较大。

(二)开发质量提高,但市场有待培育。__县房地产有企业开发的商品房,有农民在集体土地上联建的房屋,还有政府修建的安置房和农民新居,总体上住宅小区正从传统的户型逐步向景观舒适型过渡,新开发小区普遍注重环境营造,以西区花园为代表的高档住宅小区,其环境营造和物业管理,对县内其它小区开发起到了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从房地产市场来看,新建商品房市场供应稳定,需求旺盛,交易规范;二手房市场被进一步激活,交易频繁,逐步规范;农民自建房自发入市,隐形交易,亟待规范。一个城市房地产业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其二级市场成为交易的主体,上海市已超过50,但就__县1-8月的销售情况看,二手房销售面积仅占总销售面积的37.6,这说明__县房地产市场有待培育。

(三)开发成本上涨,房地产价格攀升。20__年以来__县商品房价格有较大幅度增长,__筒、犀浦、红光和其他镇20__年与20__年比较,住房平均价格分别达到20__、2400、1800、1000元,增长25、15、50、25;营业房平均价格分别达到5200、6700、4000、20__元,增长16、29、12、34。主要原因:一是成本推动。20__年,外北仓库、原__筒二小和小北街片区的地价分别达到每亩93万元、119万元和124万元,县城片区地价从20__年平均每亩约50万元涨到100万元左右;其次是建筑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建设成本提高。二是需求拉动。20__年以来__县商品房市场呈现阶段性供不应求,使得商品房平均成交价格上扬;去年以来,县政府采取的促进二手房交易措施收到明显效果,今年二手房交易频繁,价格也有较大幅度增长,__筒、犀浦、红光和其他镇二手房市场成交价格分别达到1250、1350、1000、650元,比20__年增长25、8、18、8。

(四)开发主体增多,但楼盘规模小。随着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和城市辐射功能的增强,加之成都近郊区市县特有的地价、房价和环境优势,近郊区市县已成为房地产商投资的重点。由于__县房地产业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很多企业都看好这个市场,目前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已达到39家,竞争非常激烈。但由于用地供给的约束,楼盘相对较小。20__年以来,全县共出让土地13宗,其中房地产开发超过50亩的仅有3宗地,最大楼盘面积178.4亩,最小的仅2亩。总体上看,目前20—50亩的小楼盘较多,规模小,档次也不够高,精品楼盘相对偏少。

二、房地产市场需求形势分析

(一)__县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__县城市发展定位是:成都市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西部新中心,以发展科教文化为高新西区配套服务,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综合性城市片区”。__县自身的定位是:率先构建富有经济实力、独具城市魅力、充满创新活力的成都西部新中心。到20__年__县城区将新增建设用地15平方公里,城区总用地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到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区面积51平方公里,城市片区人口45万人以上。东南部新城是__县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将承担__县的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居住中心等城市主要功能。用地规模7.1平方公里,规划道路共16条,总长约27公里,预计投资约5亿元(不含拆迁安置费)。从今年开始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分步建设,20__年重点建设高新区西区配套行政商务中心、南二环路及东延线、东二环路及南延线、长青路5条城市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

(二)促进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有利因素。

一是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对住宅形成巨大的需求。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到2020年全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0%,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县城片区年均新增1.8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在短时间内的迅猛增长,无疑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的需求拉动。以人均建筑面积16M2计算,每年需新建住宅28.8万M2。

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形成对住宅的需求。20__年以来,__县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6569元增加到10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098元增加到4210元,收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购房能力。另一方面,居民以前购买的福利房无论是户型设计还是配套设施,与现在新开发的商品房比较都存在较大差距,加之目前开放了二级市场,居民通过“卖旧买新、卖小买大、卖劣买优”,正在推进住房消费的升级换代。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有条件的农民也将成为潜在的购房对象。

三是县外人口来__县购房形成对住宅的需求。成都市的老龄人口逐步增多,他们大多不太适应越来越拥挤、快节奏的城市 生活,而选择到距中心城区近、空气清新、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__县来居住;高新区西区紧邻__县,区内一些白领阶层也会选择在__县买房;省内不少市外人口到__县定居或投资,由此也形成较大的市场需求。据调查,目前除__筒镇购房户本地居民较多外,犀浦、红光两地商品房购买对象县外人口占了绝大多数。

(三)制约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是收入预期不确定。20__年以来,__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6.3,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虽然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略高,但受企业改制职工转变身份、就业压力较大等影响,加之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改革,也都增加了居民的支出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预期的增加,对当前购房消费造成一定抑制。

二是住房产权制度不健全。市场交易的各类住房中,只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出售的商品房可以获得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证书,其它房屋,包括上市的已购公房、经济适用房、合作建房和私房等等,其土地的供给形式极其复杂,凡是在非出让方式获得的土地上所建房屋都不具有土地使用权证,因而难以上市交易,也无法办理抵押贷款,这给购房融资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房地产需求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是国家宏观政策约束。近年来,商业银行对个人贷款业务中住房贷款占了绝对比重,金融对个人购房支持力度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商业银行住房金融资金来源单一,贷款流动性差,缺乏完善的风险分散机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条件偏严、期限偏短、额度偏低,还款方式单一等问题,都对住房金融健康发展形成一定阻碍。加之去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提高商品房按揭贷款利率,也导致金融对房地产业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

三、加快房地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定位,选准房地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据世界银行对世界很多国家考察认为,只有房价与家庭年收入之比达到3:1-6:1时,才能形成有效需求。20__年__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0元,其中用于购房与建房支出950元,占支出的11.5%,比20__年(500元)增加450元,家庭年收入与房价比在6:1左右,应该能够形成较大的有效需求。另据调查,市民最想购买的套型面积在80-100M2之间,其次是100-130M2,而130-150M2以上的相对较少。又据中介机构的交易情况显示,与大户型、超大户型住宅相比,中小户型房源更受普通购房户青睐。因此,__县房地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坚持“放开高价房、优惠中低价房、建设廉租房”,应“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应以中档小区建设为主,辅之以部分高档社区和适量的经济适用房,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购房需求。最终达到居者有其屋,居者有佳屋,并享受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

(二)科学规划,同步推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加快县城旧城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同步推进东南片区新城区建设,扩大__筒、犀浦和红光城市片区规模,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生态人居地,打造都市后花园,增强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口来__县购房置业。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过程中,应根据国家拆迁安置政策,结合__县实际,依法拆迁安置,切实维护被拆迁居民的利益;在不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积极制定__县房地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使该产业的发展更为有序合理;对土地实行非饱和适度供应,保持土地的卖方市场,防止以地生财,将房地产业导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适应住宅地产郊区化和大盘化的趋势,对城市片区房地产开发,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避免地块分隔过小、业主林立、开发档次低、物业管理落后等现象,使房地产走上品牌、规模发展之路,并以此推进__县城市品位的快速提高。

篇9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910(2011)02-0026-04

东平县位于北纬35°46’24'’~36°10’20'’,东经116°02’52'’~116°39’44"之间,地处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总面积13.43万hm2,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山区、平原和湖洼各占三分之一。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6℃,极端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16.5℃。无霜期20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74.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40.5mm。北部山区丘陵属鲁中南低山丘陵边缘,褐土,适宜核桃生长。

1 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东平县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早期大多零星种植,主要栽培品种为绵核桃、山核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果树进入快速发展期,涌现出大羊镇南留屯村、老湖镇梁林村和东平镇于寺村等核桃种植重点村和专业村。1990年,大羊镇南留屯村引进元丰、香玲和辽核一号等26个品种和优系良种,栽植面积达53.3hm2,聘请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和泰山林科院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推广良种良法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成效明显,成为泰安市核桃精品园建设示范村、山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领头雁,并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核桃的发展,相邻省、市、县(区)开始从东平引进良种核桃。东平县向良种核桃基地建设进军的号角也自此吹响。

1989~1999年,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1997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全国核桃大县的意见”,成立了专门领导班子,确立了奋战三年,建设6667hm2良种核桃基地的战略目标,通过强力实施,面积不断增加,良种资源不断丰富,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效益明显提升。同时,核桃露、核桃油加工项目落户东平,商标品牌得以注册和认定,协会组织纷纷建立,基地、组织、品牌和市场相结合,延长了核桃产业链条,呈现出空前的发展前景。然而,1999年秋至2005年上半年,由于领导班子频频换届,发展理念和蓝图各有不同,加之土地调整等原因,新旧项目建设缺乏联系,全县出现毁林毁园砍树现象,核桃产业发展趋缓。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目前栽植面积达到4714.1hm2,产量5842t,产值达到11684万元(表1)。主栽品种为元丰、香玲、鲁光、丰辉、辽核一号和中林一号等,良种率达100%。

2 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2.1 发展优势

2.1.1 核桃发展前景广阔核桃原产中国,居四大干果之首,是我省主要的经济林树种。核桃仁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良好的保健、药用功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倍受青睐。据联合国统计,2005年世界核桃总产量为170万t左右,其中,中国产量49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28.82%,居世界首位。我国核桃产量虽高,但仍不能满足内需、外贸的需要。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预测,全世界的核桃需求量在今后10年内年均递增率将达10%以上。目前我国年人均消费核桃仅0.23kg,与美英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1.00kg相比,差距很大。随着人们对核桃营养保健作用的认识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价格大幅提高。近年来,核桃油、核桃露、从核桃油中提炼健脑素等加工项目发展迅速,进一步增加了对核桃的需求量。另外,核桃木色泽淡雅、花纹美丽、质地细韧、不翘不裂,是制作高档家具、高档商品包装箱及用于军工、交通的优质木材;核桃树皮、叶子、青果皮等可提炼鞣酸、栲胶和香料等,可谓全身是宝,用途广泛。

核桃属深根性经济树种,树冠大,生命力强,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有着特殊的生态功能,“一株核桃一把伞,一片核桃一股泉。”核桃生产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是农民致富、绿化环境的理想选择。

2.1.2 东平县核桃种质资源丰富,良种优势明显

自1957年至今,东平县共引进、选育和推广核桃品种88个。1986年开始与全国核桃良种选育协作组合作,在大羊镇南留屯村进行品种收集、选优,到1989年共引进优选良种核桃26个品种和优系,主要有香玲、元丰、上六、丰辉、阿九和鲁光等。1996~2002年,先后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泰山林科院等引进辽核系列、中林系列、纸皮、薄壳、美国希尔、鲁核1号、鲁核2号、岱丰、岱香和穗状核桃等56个品种和优系,从山西省引进隔年核桃。“北方核桃种质资源圃”在南留屯村和东平县第一苗圃建立,并发挥出重大积极作用。至此,落实县委、县政府建设全国核桃大县的意见取得明显成效。

2007年从河北省引进清香核桃,目前共引进、保存和发展的早实丰产优质核桃良种共83个品种和品系,当地主要推广品种有香玲、元丰、鲁光、丰辉、辽核一号、中林一号和岱丰等10余个。

2.1.3 技术配套,示范开发工程成效显著推广应用绿枝嫁接、硬枝插皮舌接等成活率高的先进实用新技术,果园、堰边良种改接任务已完成,良种率达100%,年生产和销售核桃良种优质种苗500万株、种穗1000万条。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高标准建园,积极推广营养沟施肥、埋草、盖地膜、精细修剪、青皮果适时采摘和果实采后处理等新技术,实现了早实丰产,优质高效。建成大羊镇南留屯村、东北村、东海子村,东平街道办事处王村、前海子村、望村,梯门镇东瓦庄村、石河王村,接山镇牛山庄、山神庙村等26个核桃生产示范村和精品园,较好地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羊镇东海子村自1994年以来发展香玲、元丰、鲁光等良种核桃66.7hm2,2010年生产核桃150t,销售收入300万元,人均核桃收入3202元,村民李成秀承包核桃园0.33hm2,收获核桃952.5kg,平均666.7m2产量达到190.5kg。

2.1.4 产、加、销,基地、农户、组织产业模式初步形成

目前,东平县核桃生产基地覆盖北部山区7个乡镇,达到近5000hm2。建起核桃油、核桃露生产加工企业两家,集种苗生产、核桃销售为一体的企业有“东平银丰核桃有限公司”、大羊镇的专业合作社“佳佳旺核桃产销专业合作社”等。这些企业和组织将生产、加工、销售,龙头、基地、农户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带动发展,引领市场。加之县林业局经济林站、核桃研

究所和县核桃协会信息技术上的支撑和服务,核桃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2.1.5 技术和产品品牌创新彰显东平核桃产业发展的实力

核桃绿枝嫁接技术研究,1988年获泰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东平核桃获山东省农业厅举办的优质农副产品展览会三项金奖;1997年,青石山区万亩核桃良种丰产技术开发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通过注册“鲁东”牌核桃商标;1999年东平核桃在昆明世博会获银奖;2001年,东平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02年,东平核桃通过山东省农业厅无公害认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04年又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6年东平核桃被评为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现在“鲁东牌”核桃已享誉省内外。

2.2 存在问题

果农超前意识和组织领导不到位,是导致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阶段性徘徊甚至停滞、阻碍东平核桃大县强县建设的主要原因。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国内外核桃需求与市场的调研、了解和把握,缺乏对山区、丘陵环境下核桃生产对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的重要性的认识,致使核桃的发展失去原动力;发展不平衡,标准化生产推广难度大,部分村民残存小农意识,特别是对于某些采取果粮间作、堰边种植的村户,近几年为了享受国家惠予三农的粮食补贴等政策,不能果粮并兴,热衷和注重农作物种植,忽略甚至放任核桃树的生产管理,品种参差不齐,产量难以提高;品牌意识差,品牌保护的整体观念淡薄。乱打“东平核桃”牌子,滥用“鲁东”商标标识,有损品牌声誉,对产业的长期发展不利;核桃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有待加强;协会、合作社有待建立和完善。

3 建议

3.1 领导重视是关键

从以上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历程看出,领导重视、真抓实干、产业大发展;领导意识不强,组织实施乏力,产业遭磨难。2010年9月26日,在首届东平农民英雄会上,展评出各种涉农行业的优质农产品,其中评选出全县优质优级核桃前三名,县委书记及各大班子领导参会,县长亲手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激发了农民的热情,这是县委县政府对三农工作和农林产业支持和重视的重要体现;大羊镇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核桃发展,所以取得了今天核桃大镇的成就。近两年来,该镇分管农口的副镇长,不论是发展规划、建设项目,还是设立农民林业合作社、组建核桃龙头企业,都靠上抓抓到底,抓出产业成效。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即将启动,各级领导应立足县情,找准优势,科学制定核桃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明确2011年至2015年的目标和任务,力争“十二五”期间,核桃产业发展能有大的飞跃。

3.2 借助旅游、文化平台,把东平核桃品牌推向国内外

东平县东望泰山,西邻黄河,境内的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曾是罗贯中的故乡,是《水浒》梁山英雄好汉的根据地,文化积淀深。遵循“水浒故里,生态东平,水上东平,和谐东平”的建设理念,东平县旅游开发建设表现强劲势头。核桃观光园(带)――荷花带等穿插迂回线路,不失为现实、成熟的设计,中国・东平核桃节,与泰山国际登山节、肥桃节、东平钓鱼节交相开展,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盛传东平核桃美名,也会是旅游、文化搭台,拉动地方核桃产业经济的双赢之举。

3.3 加大科技投入,力争在技术、信息服务上有新突破

各级政府及部门应在财政、资金和经费等方面确保林果科技推广工作的高效运行;健全和完善县、乡林果科技推广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包村、包户、包园片,办好示范工程、精品工程,辐射带动周边区块发展;努力打造和充分利用农林信息网络平台,通过网络专家视频咨询、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等方式,将核桃产业、技术和市场信息送到千家万户。

3.4 进一步提升核桃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

按照建设核桃大县、核桃强县以及“十二五”确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总量;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核桃及其种苗的销售、分级和标识等,均应采用统一的标准,严格把关,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乱贴商标和滥用“鲁东”品牌,真正做到培植和呵护品牌,保护农民利益;政府部门应加深力度,鼓励培植精深加工项目企业,扶强扶壮龙头企业。

3.5 抓住林改机遇,谋求核桃产业再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9

引言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国家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 要在全国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与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是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为例,得出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1 园区概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是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杆”。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2009年11月,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3年,泰州市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

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地级泰州市全境,范围涵盖兴化、姜堰、泰兴、靖江4个县级市和海陵区、高港区。示范区先后建成稻麦良种、花卉园艺、设施果蔬、健康畜禽等示范基地十多个,建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1个,企业研发平台21个。2014年,在国家农业部等6部门开展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绩效评估中,姜堰区在全国25个试点中排名第2,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水平保持全国领先。2015年,省委省政府将泰州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泰州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 优势分析

2.1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泰州位于全省中部,南部区域受上海和苏南经济圈影响,北部区域辐射苏北地区,在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泰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水交通便捷,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为主体的内河港口群初具规模,宁靖盐高速、京沪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

2.2 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中央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现代纲要》提出“要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优质粮油高产创建工程、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泰州市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推进农业改革创新,发展各农业产业品牌。泰州市下辖的4个县级市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整体认证,属于 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的自然生态区。泰州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大闸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种质资源国家级保护区。兴化和姜堰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姜堰市的沈高镇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在环境保护与改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全球500佳”称号。

3 劣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分散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从泰州市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看,规模小,且多为兼业农户,从龙头组织来看,数量不少,但规模大,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拉动力还不够强劲,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经营机制尚有待完善。从产业规模看,集中连片生产经营的比重较低,由于生产经营主体、行政区域等的分割,区域主导产业往往形不成产业规模。

3.2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不集中,缺乏关键技术,科技服务体系较为薄弱。农业的产、学、研、推等部门技术力量未能形成整体优势,资源浪费严重。据初步测算,泰州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科技力量薄弱,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村工业发展极大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2015年,泰州市耕地面积29.85万hm2,较10a前减少了2万hm2,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受雨水冲淋造成水体污染,农药化肥的不正确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甚至影响地下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露天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这些都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

4 优势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布局

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应以前瞻性、示范性、市场性、特色性为原则,从园区功能定位、总体发展方向等全面衡量,统一规划、综合配套、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重规划全区的优势产业,达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整体效益最优。

泰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城市发展需求,确定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特色水产、银杏5大主导特色产业。在现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泰州培植一批带动性强,有一定成长潜力,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形成以下几个领域的布局: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工企业密集区、大企业大市场大项目的带动,建设粮食加工、果蔬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银杏产品加工等8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里下河地区重点建设粮食、水产品和蔬菜批发市场,在通南地区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海陵区重点建设以蔬菜为主的综合性大型批发市场,以进一步发挥主城区及长江水运优势,建设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精心打造一批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完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建设,集中扶持一批生态观光园、生态主题农庄、农家乐,科学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5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5.1 创新园区经营模式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泰州市积极探索“合作社+家庭农场”服务模式,组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家庭农场专业服务团体――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姜堰全区主推“集中流转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模式创新,对社会化服务的提高、合作社经营实力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效果。

5.2 强化园区功能定位

要逐步实现特色产业化发展经营,实现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利用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发展,增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完善园区功能体系。要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实现“提质增效”,引导园区聚焦特色、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形成规模,通过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核心产业基地和农业特色园区。泰州通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片)项目、稻麦科技展示基地等项目,结合区位优势,形成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等多种特色产业基地。

5.3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重视品牌的作用。重c培养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为主的经营主体,用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的理念和组织发展农业,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的衔接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综合体,增强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打造农业品牌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4 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

要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切实增加对农业环保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通过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农业污染监测预警、自然湿地保护恢复等项目,加强土地、植被、水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科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科学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节约型技术手段,加大秸秆原料化、燃料化和饲料化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步伐,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杨正辉,陈勇.泰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40-141.

[3]马立勇,霍长勋.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基于泰州市的调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29-30.

[4]姚於康.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7):178-181.

篇11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以畜牧、薯类、蔬菜、林果、水产、种子和天然药物为主导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格局。20__年,全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值达__*亿元,其中,畜牧产值达__亿元,薯类产值达__亿元,蔬菜产值达__亿元,林果产值达__亿元。

(二)产品开发企业时有进入

通过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客商落户会泽投资办厂,同时,也集聚了大量民间资本注入生物资源产品开发行列,并形成一定规模。黑龙江鲟龙有限责任公司在__镇投资300万元进行水产养殖,20__年后,公司将每年上市商品鱼700吨,种苗500万尾,产值超过1500万元;__畜牧养殖加工有限公司在者海镇拖茨村投资300万元建设了__黑山羊选育扩繁基地,并在县城筹建畜产品交易及加工市场,每年可实现产值500多万元。

(三)产业化经营环境进一步优化

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薯类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林果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种子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水产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县内生物资源开发产业重点乡(镇)基本建立了信息服务网络,各种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四)品牌战略稳步推进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质量监测为重点,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县共认定无公害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基地4个,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3个,乐业辣椒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已被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正积极申报认定__、__、__、__四个乡(镇)三万亩商品蔬菜基地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认证娜姑弯葱、甜脆玉米、青花、花椰菜、莲花白等五种产品为无公害农产品和马铃薯为绿色食品。

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我县虽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与生物资源开发配套的水利、电力、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仍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制约着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程度低。我县虽然出现了部分生物资源开发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带动能力弱,加工比重小,精深加工则更少,基本上处于原料销售、粗加工阶段,对原料的加工远未形成规模,这与原材料的大量供应和市场的旺盛需求形成巨大反差,不仅没有能力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也不利于技术改进,这对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县现有的生物资源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仍较滞后,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不健全,大多数生物资源产品销路还不够广,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竞争力弱,产品的供应体系尚未健全,对生物资源产品的增值、增效贡献能力不强,这与发展现代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另外,现有的绝大多数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弱,难以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生物资源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四)天然药材及生物化工产业发展落后。由于起步较晚,我县天然药材产业只有大海承担着建设“重要濒危药材雪上一枝蒿人工引种驯化栽培研究”项目和者海种植黄芩、柴胡、当归、桔梗等。同时,药材加工企业的资源消耗能力与现有药材的供应还有一定差距,现有制药厂对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三、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调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坝区、半山区和山区各具特色的优势生物资源产品产业带,实现生物资源创新产品从单一到多样、从低品质到高品质、从低需求弹性到高需求弹性、从初级原料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转变,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生物资源经济效益。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实现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大力推进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生物资源

一是建立健全生物资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二是积极扩大生物资源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大力发展无公害生物资源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我县生物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对生物资源标准化生产的投入,建设一批环境优美、资源利用合理、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生物资源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乡(镇)。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生物资源创新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网。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建立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以我县主要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乡(镇)机关所在地和主要交通干线为依托,在生物资源产品集散乡(镇)兴建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建设好我县农业信息平台,加强各乡(镇)农业信息网点建设,形成信息网络,定期不定期及时向农民和经济实体政策、供求、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有条件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专业大户都要逐步开通农业信息网。三是大力 发展农产品销售网。以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和运销大户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民间销售队伍,鼓励已经成立的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开展活动,促进产品、信息、资金的流通和周转。四是加强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加大农产品流通领域整顿力度,严禁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强化农村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依法治理市场,形成公开、平等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确保产品顺畅流通。五是健全法律支撑体系。贯彻落实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法律规章,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建立完善我县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为促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生物资源产业化发展

龙头企业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关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壮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加工企业。一是实施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化,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品、市场、产业相互联动,集中力量重点培强壮大产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型、专业市场型、中介与运销服务型的多元化产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我县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市场主体。二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凡是能够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不论是何种经济成分,谁有带动能力,谁就是产业“龙头”,就要重点扶持发展。同时,要把培强做大产业“龙头”与发展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相结合,使这类产业“龙头”由弱到强,由少到多,创出名牌产品,带动结构调整,带动基地建设,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要支持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增强竞争力。

(五)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

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必须依靠人才和科技,建立人才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一是重视、培养、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和市场营销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县现有的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科研优势,加强对主要优势生物资源产品的技术研究,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建立科技人员培训、轮训制度,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新科技人才。三是强化科技推广,形成以县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生物资源产品加工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断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四是充分发挥农科所、畜牧站等科研单位的作用,创办一批生物科技示范园,使之成为生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民营企业把市场前景好的科研项目和新成果拿到我县试验开发和示范推广。五是建立完善科技推广、科普服务体系,发挥县、乡农林牧等科技服务组织的作用。

(六)实施综合开发,加快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发展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施综合开发。一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发展设施农业,抓好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县乡公路、农村通讯、农业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围绕生态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抓好小集镇建设,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实施良种工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育与引进相结合,开展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创造更多的良种品牌。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良种生产、加工、销售和推广服务体系,推动种子生产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商品化生产转变,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域化。三是实施试验示范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发挥试验示范、典型引路作用。

(七)实施扩大开放战略,促进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