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启蒙文学

启蒙文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1 08:56: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启蒙文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启蒙文学

篇1

以来,西方的哲学、文艺理论和思潮海量输入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令人眼花缭乱,以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克罗齐、尼采、波德莱尔、弗洛伊德、马拉美、柏格森等文学家文论家的种种文论话语和思想的介入,便开始引发了中西文论之争,最后论争的结果则是以中国文论的“全盘西化”和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而告终。几千年来引以为骄傲的中国传统文论彻底被割弃,对于传统文论的废弃几乎成了“进步”的象征与旗帜,正如季羡林老先生说的:“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对中国旧文化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扬弃,当时得到青年们的拥护。这与以后的‘’确有相通之处。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意味着文学启蒙“失语”情结的真正开始了。

启蒙的目的在于开导蒙昧,使人们明白事理普及新知识,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当时中国虽然在各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并不意味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被抛弃。中国古代文论,在几千年的文学艺术的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西方近现代文论的风格韵味与话语理论系统,并在世界文论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话词话理论的意境说、诗言志说、妙悟说等,文学方面有世界诗歌最高峰的唐诗宋词等抒情文学,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叙事文学《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还有那空灵悠远的书法绘画艺术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论实践的产物和理论来源。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文论体系如《文心雕龙》与其现代西方文论相比较毫不逊色而且有些地方还要更加深入和透彻。《文心雕龙》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即使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也不会有这样深入的思考与体察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抛弃和文学启蒙的“失语”情结,不但没有使得中国自己的文论摆脱蒙昧和迷信,相反渐渐陷入到了西方文论的话语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对于西方文论的顶礼膜拜造成中西文论与文化天然的二元对立,并且认为西方的就是先进的传统的就是落后的。

建国以后苏联模式影响了我国的文学发展和文论建设。虽没有五四时期的那么多西方文论的影响,但又陷入了文学工具论的漩涡,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毕达可夫斯基的理论和其一整套“文学概念”的观念,被认为是正宗的马列主义文论体系,是权威中的权威,它统治了中国文论界数十年之久,至今还有着深远和强有力的影响力。当时人们把苏联老大哥的文学理论生拉硬拽地套在中国古代文学上,硬生生的把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历史套在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框架下,一切不符合现实主义的作品都被视为反现实主义的作品。我们自己传统的文学与文论为何要听从他国理论的指导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被认为是继五四后又一次思想启蒙运动,随之而来的也是又一次大规模的摹仿西方文论的。这一次主要是对当时世界流行的现代派文论和当代西方文论的摹仿。一些学者研究着大量翻译错误、漏洞百出的所谓最前沿理论的书籍,精英知识分子们在的思想禁锢之后,自由般地如饥似渴地吸允着当代西方文论精华和迎接着如流星雨般的文学思潮。同时这也让他们更加忘记中国古代文论的存在和重要性。在狼吞虎咽般的学习研究之后,他们刚有些自己的见解的时候,“后现代”,“后殖民”等等理论又开始流行起来。“我们现在的大体状况是,什么都有,什么都没有――别人有的我们都开始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没有。我们留给这个时代的最终可能是‘贫乏的理论,因为那不是我的’”。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似乎永远赶不上世界文论的早班车,而与此同时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文论的私家车也已经被废弃了许久无人问津了。

最后我们只有在被人的话语体系与逻辑思维中,借鉴他们的理论来阐释人家已经研究过的文论,而把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资源放到历史博物馆中瞻仰。近百年来文化启蒙最后给我们本民族带来了文化危机。我们不但没有学会人家的语言,到最后连自己的语言也忘记在九霄云外。这种启蒙的结果最终导致对于他国文化、文学和文论的依靠与崇拜甚至迷信,那么启蒙最后走向了他的反面,这是我们的先辈所不愿意看到的。

要改变这种“失语”现状,首先要对我们的本民族文化传统和优秀的文论精华加以尊重和发扬,其次面对西方文论的介入不应全盘吸收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在把握自己话语规则的基础上再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与成功,才可能使中国文论有长远的发展,立足于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状况,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才是正路。认识到中国文论的本身的性质与规律,坚持用本民族的话语言说方式,学习西方各种理论资源,使西方文论中国化,而不是中国文论西方化,这样才有可能使得我们在世界文论发展中取得发言权并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心声。

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一个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的文化大国,面对一切外来文化都是用宽广的胸怀加以吸收,使本族文化更加多元完整且不失去其独立性。今天我们的文论和文化的危机在于已经历了近百年的“西化”历程使我们对待中西两种文化是一种失衡的态度。西方文化强势介入且影响力愈来愈强,中国文化处在几乎被淹没掉的局面。中国正迈进世界强国的行列,但真正的强国不仅是在经济军事上强大,更要在文化上突出其大国地位。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影响力,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信心。不仅不应该拒绝西方话语的介入,因为那样会被抛出当代批评浪潮之外,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中,我们应该让世界重视我们的话语,要坚持用我们自己的文论话语发言,我们还要研究古典文论资源,迅速建构起我们自己独特的现代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1文学教育的意义与必然性

1.1进行文学教育的意义文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所以文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阅读主体通过阅读感受文学的审美方式,从中受到熏陶,也使得文学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文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作品发现作品中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性美,达到唤起潜藏在学生心中的美感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鉴赏以及创造能力。文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语言造就了文学,文学的魅力源自语言的魅力,而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锤炼成就的艺术语言,能够经受学生的反复思考与琢磨。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对其中的语言美寄予深厚的期许,希望感受到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所传递出的情感与人性的力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行文学教育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对各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进行了解,使他们能够对各个阶段的文学进行思考,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文学艺术是一种诉诸人的情感的精神产品,所以文学教育又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价值观。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而情感教育的作用,又可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1.2文学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文学教育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也是为了完善语文教育和促进文学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所在。文学教育从实质上说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强调“人”的作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而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学习当代文学,能够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学生在文学中获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就要重视文学事业,促进文学的发展、繁荣与兴盛。

2当代文学启蒙意义下的启示与策略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是天然的、相互作用的。文学的教育功能需要借助语文教材来实现,教育的教学目标又要通过文学来获得完善。文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文学教育也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在文学繁荣的当代,文学的启蒙话语与当代文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21世纪的当代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让我们不禁想,要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2.1重视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审美文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单纯将文学作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让文学作品成为传播爱与审美的源泉。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悦,情感得到慰藉。文学教育的审美功效就是让读者以审美的眼光阅读文学作品,获得这些精神上的感受。审美的属性让文学教育成为真正的人文教育,它让学生沉浸在彰显人文性的作品中,获得对人文知识的感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让文学教育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体现文学教育的价值。2.2以人为本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要求文学教育以人为本。文学本就是人学,它的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中心,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要具有人文关怀的情结,要将人文关怀的情结作为自己的社会职责。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以人文精神为主,寄予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人这一角度来说,文学教育的主体也应该是人,所以文学教育实质上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是文学接受的主体,要充分调动文学的本体性与师生的主体性。文学教育以课堂为进行活动的场所,将文学作品作为师生共同欣赏的对象,使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辉,感受其中的情感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精神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想境界。以人为本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体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文学教育随着文学的产生而逐渐发展,它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变得更好,因此在当代文学的启蒙作用下,文学教育应该更加人性化、全民化。今天,文学教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绩,文学教育也在逐步展开,我们应该看到文学教育在当代文学启蒙下的光明前途,期待文学教育的美好未来。

作者:许华顺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3

    启蒙运动的核心内涵是理性主义,理性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人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进行对事物的认知。理性主义认为应当通过人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进行对事物的认识。理性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当中,从事工商业的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商品经济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商业活动受到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严重限制的现实状况,使得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改变自身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被压制的地位;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王权的需要形成了启蒙运动产生的阶级、社会基础。启蒙运动的主导力量是一部分追求理性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启蒙运动主导力量的根本原因是在欧洲逐步异化并偏离基本基督教信仰精神的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中世纪的天主教会由于受到世俗贵族势力的渗透而逐步腐化。因此,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直接促成了启蒙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使得启蒙文学带有思想政治倾向

    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进行激烈的斗争的年代。因此启蒙文学从产生开始就带有十分明显的思想倾向性并同政治理论主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众多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学形式宣传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这给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带来了鲜明的政论性特征。为资本主义制度鸣锣开道,向封建制度本身进行猛烈攻击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的重要时代使命和历史特征。

    二、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对文学的影响

    (一)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促成以思想主张为主流的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理性精神。在牛顿等人的推动下,对世界的认识本身甚至上升到了对上帝进行思考的深度和高度。这些大胆的思想主张为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一时间,倡导怀疑、思辨的理性精神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流。在文学作品当中,将普通的个人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并号召人们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和生活,成为当时的启蒙作家普遍反映出来的思想主张。

    (二)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使得文学成为政治理论载体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形式在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通过作家本身的思想观点和文字描写显现出鲜明的政论性特征。这一时间内,很多思想家本身就承担起了启蒙作家的功能。卢梭、洛克、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将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形成了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这些政治理论主要通过当时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1.形成以民主思想为主的文学

    卢梭是民主思想的集大成者。卢梭通过文学形式折射了他的这些主张。《忏悔录》《新爱洛绮丝》是他的两篇着名的文学作品。《忏悔录》与以往的启蒙主义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该书注重平民的思想品质、感情和性格特点。卢梭在《忏悔录》中以诚恳直率的态度完整地记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内心动态的各个方面。他的另一部作品《社会契约论》,将这些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政治主张集中总结和反映了出来。在政治主张中,他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和社会的形成是个体为满足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所形成的总体。国家中每一个个体的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存在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基于这样的分析,国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在政治地位上保持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公民在国家当中应当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甚至能够奴役其他人的权利。当国家不能保证自身利益时,个体可以选择离开国家。国家政治权利的形成是公民为实现个人利益将公共权力提交给一些具有决策能力的管理者的过程的结果。由于公民推举政府的初衷是实现个人利益,因此公共权力的持有者具有保障公民利益的职责和义务。

    2.自由平等思想的文学体现

    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思想主张是自由平等思想。这一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政治思想理论当中英国政治学家洛克旗帜鲜明地主张自由的观点。洛克以基督教神学作为依据,提出“天赋人权”的主张。天赋人权中主要包括的权利有追求个人幸福权、生命权和财产权。洛克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向上帝赎罪,上帝赋予人们自由意志。人应当具有自由的思考能力。洛克的自由思想主要集中于人们思想的自由和政治自由。但自由具有一定限度,不能伤及其他人的自由,危害其他人的利益。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国家应当保障个人利益的观点也包括个人追求合法权利的观点,因此也蕴涵一定的行为的自由主张。在基督教神学的视野下,人类具有原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向上帝赎罪的过程,因此人的本质是相同的,人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这一神学观点也为平等观念奠定了基础。在理性主义得以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这一观念也逐渐被人们发掘出来。

    3.法治思想和分权制衡思想形成的政治文学

    启蒙文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同样身兼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孟德斯鸠。孟德斯鸠是法制和分权制衡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着名的文学作品是《波斯人信札》。在作品当中,他通过小说的形式将自己的法治思想逐渐描述开来。在《论法的精神》当中,孟德斯鸠提出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应当是公正的法律制度。在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当中,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具有相应的规律,上帝在创造世界与规律之后就让世界按照规律进行运转,而人类社会应当具有的规律就是社会的法律,社会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才可以正常运转。在基督教神学当中,由于人类本身具有原罪,因此人们在面临一定的特殊环境时就会产生犯罪的可能。政府组成人员同样也有可能违背公共利益而以权谋私,因此应当进行分权制衡以对政府进行约束和监督来保障公民的利益。

篇4

1990年代以来,在学界大规模“现代性反思”浪潮中,启蒙从新时期之初知识界的“共识”沦为反思的对象。在其历史合法性和现实合理性均备受质疑的今天,坚持启蒙立场不仅需要一种勇气,还需要学理层面和现实意义上的论证。文学批评领域启蒙话语的论证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重申启蒙话语的历史合理性、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寻求启蒙的思想资源。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呈现了文学批评启蒙话语的存在形态。

一、重申启蒙话语的历史合理性

无论是告别启蒙,还是解构启蒙,都是认为五四和1980年代的启蒙文学思潮存在诸多问题。有批评从后殖民立场来质疑1980年代的“国民性批判”理论,认为其受到了西方权力话语的影响;有批评从底层立场和视角出发,认为1980年代的一些启蒙者持的是一种与主流意识形态同构的精英主义霸权话语;还有批评者将1990年代以来的某些“私人化”、“欲望化”写作的原由简单归结为启蒙文学对人性的张扬。在新的理论视野和时代语境下,1990年代以来对启蒙话语的反思呈现出诸多前人不曾意识到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偏颇。

为此,对1980年代启蒙话语合理性进行重申,就成为坚持启蒙立场的批评者正本清源的第一步。一些批评者重新论述了1980年代启蒙话语产生的现实意义,学者徐友渔驳斥了“后学”对启蒙的否定态度,认为五四时期和1980年代的启蒙话语并不是如一些后现代批评者认为的是对西方话语的臣属,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李新宇的系列文章中也以知识分子话语为主题,有力地批判了所谓的1980年代知识分子“启蒙话语霸权”说,论述了启蒙话语之所以成为1980年代文学和知识分子的必然选择,是有着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同样是“重返80年代”,在一些后现代批评视野中,是“为了告别的反思”,目的在于解构1980年代一些理论话语不言自明的合法性;而在一些启蒙话语的捍卫者这里,却是为了重申1980年代启蒙话语的合法性。在这里,“如何反思80年代”,不仅是一种学术问题,还是一种立场和态度问题。

面对1980年代,启蒙话语解构者的立足点多为其倚重的理论资源,他们的反思主要是在一种新的理论视野中展开的,较少关注具体的时代语境。如“后殖民”批评认为启蒙话语是一种“西方化”甚至“殖民化”产物,而一些“新国学”批评则认为1980年代的启蒙话语对传统的批判很大程度上带有激进色彩。这些批评对1980年代启蒙话语的认识是基于新的理论生发的新的批评视角所致,但这些“后见之明”如果不充分顾及1980年代启蒙话语产生的具体时代语境,就难免会在“后见”中渗入一些“偏见”。

与此对应,启蒙话语的捍卫者注重的是1980年代启蒙话语的现实意义,面对那些解构启蒙的话语,这些现实意义固然能够解释启蒙在当时的必要性,但还缺乏足够的理论力量来对抗解构者在理论层面的一些质问和质疑。理论资源的相对薄弱使得他们在咄咄逼人的“反启蒙”理论话语面前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我看来,反思1980年代的启蒙话语应该同时兼顾现实意义和理论反思两个方面。1980年的“新启蒙”之所以遭到如此多的责难,主要是人们将它置入“后现代”、“后殖民”和“新国学”语境中的缘故。实际上,它最应该置入的是1970年代中前期的“反现代”思潮和“蒙昧主义”语境中。谈论1980年代是无法离开“”后这个大的时代背景的,任何把1980年代从具体的历史规定中抽离出来然后加以奚落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同时,肯定1980年代启蒙话语的现实意义并不是说明后来者的反思一无是处或者毫无必要。面对1990年代以来的时代语境,1980年代启蒙话语的一些命题的意义和价值取向是应该做出一些适当的转换和调整。

因为“意义”从来就是相对于某种特定的话语系统而言的,当一种命题本身所附着的话语系统消逝或者转变之后,它的某些意义也就相应地失去了存在依据。不同的语境也在置换不同的时代命题,一些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的话题和选择,时过境迁它所针对的问题已经取消,这种话题本身也就无足轻重了。所以对于启蒙的捍卫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一味强调1980年代启蒙话语的现实意义,而是如何面对1990年代以来时代语境,来寻找和发展启蒙话语的时代命题。

二、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坚持启蒙立场

当下已经“无蒙可启”,这是“启蒙终结论”者宣布“终结启蒙”的重要理由之一。尤其是一些倚重后现论资源的批评者,他们极力将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现象纳入后现代主义理论框架来阐释,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由大众传媒支配的,以实用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多元文化构成的”“后新时期”,启蒙话语的权威性已经结束。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文学的“世俗化”走向所蕴涵的犬儒化色彩不仅毫无批判意识,反而积极地为之寻找理论支持。

后现代批评之所以宣布“启蒙已无必要”,是认为当下中国已经具备了“后现代性”因素,这种因素潜在地解构了启蒙的文化语境。所以捍卫启蒙的一个重要策略即是对当下的文化现实进行阐释,重新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不少批评家对1990年代的文化语境进行了重新阐释,丁帆就将当前的文学形态概括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同步渗透的文学”,更多学者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不可逾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持这种“补课观”的批评者不在少数。

1990年代中期,“新国学”和“后现代”在“重估现代性”的旗帜下对启蒙主义进行清算时,高远东就以长文《未完成的现代性——论启蒙的当代意义并纪念“五四”》做出回应,十余年过去了,这篇文章的意义仍然不减当年。该文回应了“新国学”和“后现代”思潮对于启蒙主义的质疑,指出了它们内在理路上的同构性,特别对后现代批评做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后现代反思启蒙主义有着具体语境,即便是在它产生的西方,也不具有一种普遍意义,这些理论旅行到中国之后,又被加以误读。其实在西方被质疑的一些启蒙命题在中国并非都失去了意义。

后现代文化及其理论的植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启蒙的文化语境,而且增加了启蒙的难度。当下启蒙所处身的文化语境使它面临的任务更为复杂:首先,它必须延续1980年代未完成的对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批判;其次,它还要面临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与挤压,对西方启蒙历史上业已出现的问题给予充分警惕;最终它要面临的问题还是当下中国由于“文化滞差”的畸形现实而出现的新的蒙昧,这才是启蒙的真正难题。它既不能依靠启蒙主义的固有思路来解决,也不能在西方反思现代性的理论框架下来解读,而这些关涉到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经验并处于西方学者视域之外的问题,才是我们必须自己面对和解决的。

三、寻求启蒙的思想资源

寻求批评的价值尺度和思想资源,是启蒙批评的最终落脚点。思想资源的找寻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返回历史,在历史中寻觅适合当下的理论资源;二是针对现实的新问题,进行新的体系构造。这两种理路在当下的启蒙批评中都有着自己的实践形态。在这个消解启蒙的语境中,启蒙批评的意义无须多说,这里我要重点分析的是它们在返回历史和体系构造中存在的问题。

先看返回历史的一路。将启蒙话语的思想资源追溯到“五四”,是目前坚持启蒙立场的批评者的一种思路。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批评曾策略性借用“五四”思想资源将启蒙话语合法化。新世纪来临,文学批评又一次重返了“五四”。2004年,丁帆曾明确宣称“重回‘五四’起跑线”已经成为他近年来为文的“潜在宗旨”,并重申自己的批评立场和价值尺度:“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环链中都有一个恒定的、超越一切时空的价值标准,这就是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底线的人文价值标准。”而“文学批评和研究只有紧扣着五四现代人文精神的母题,才有根本出路”。

重祭“五四”的旗帜,是为了给文学和文学批评重新找到一个价值基点,这就是“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启蒙立场在2005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中体现得更为集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它看做是198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和研究领域对“五四”启蒙精神的又一次重申。

该书的《绪论》阐述了全书编写的指导原则、方法和目的。在开头处,编者就阐明了编写这本教材的初衷是“想实实在在地去思考一些被许多历史阴影遮蔽了的问题”,“做一项正本清源的基础工作”。编者在批评了当前批评界存在的“历史补缺主义”、“历史混合主义”、“庸俗技术主义”等“反现代化立场”后,表明了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为了使历史‘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合乎逻辑地衔接起来,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的标准,这就是人、社会和文学的现代化。……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与五四的基本精神。’’

在反现代性和消解启蒙成为时髦的今天,作为一部文学史对现代性尺度的坚持、对五四精神的捍卫、对“人的文学” 标准的高扬,这一切都因为难能而可贵,但其中的一些方法和立场还是让人有些疑问。

以五四为准绳,以人性为底线,《新稿》一方面将“当代文学”理解为“五四启蒙精神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从消解到复归、文学现代化进程从阻断到续接的一个文学时段”,另一方面以启蒙立场对种种反现代、反人性的症候进行审视。这样,历史的“链条”~如编者所期望的那样完整、合乎逻辑。但是当代文学史是否就是一部现代化与反现代化对立统一的历史呢?在这样的框架中重新解释文学史,显然是将复杂文学现象置于启蒙立场的准绳上衡量,很可能会遮蔽或误读一些作品的意义,对文学史写作来说,也容易将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从而将复杂的文学史景观本质化。

同时需要商榷的还有“五四”这个精神旗帜,上述批评之所以能够水到渠成、左右逢源,是它将五四启蒙精神作为文化旗帜的缘故,但是五四精神究竟是什么?目前的文学批评在什么意义上接续了五四精神?这一切都被一个“现代化”笼而统之地覆盖了。实际上,“五四”本身也蕴涵着不同文化精神,由它开始的启蒙运动没有能够继续下去,除了外在的社会变动之外,与“五四”本身身分复杂和充满矛盾是有关系的,这一点在后来的批评者的反思中都可以看到。“五四”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固然有着深远影响和意义,但如果将它化约为“启蒙”并成为衡量后来所有时代文学的价值标准,一概用永恒不变的启蒙立场对不同文学时段加以梳理或评判,显然有些不太合适,尤其是对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现象。启蒙固然是文学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但决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文学的全部。在当下的文学语境中,担心这种启蒙批评成为一种新的话语霸权可能有些多余,我想诸位主编如此高调地提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启蒙立场,针对的显然是当前批评界的一种消解启蒙、反对现代化的倾向,以此来重申启蒙立场对于文学批评的必要性。如此看来,这种矫枉过正的姿态不难理解。

回归“五四”,既是一种话语策略,也是一种无奈之举,高调的姿态掩饰不住的仍然是启蒙批评思想资源的匮乏。如何探求新的启蒙思想资源,并重新激活它在当下语境中的潜在能量,建构当下新启蒙主义的理论体系,就成为一些致力于启蒙思想研究的批评者关注的重心。

新世纪开始不久,一场关于“新启蒙主义”的争论将启蒙这个似乎被冷落已久的话题重新置于学术前沿,这场争论是由张光芒的长文《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引起的。在对中国启蒙思想的特点和缺陷进行分析之后,张光芒试图对中国启蒙资源进行根本上的重构,这就是他提出的以“道德形而上”为核心的“新启蒙主义”思想体系。

“人”的问题是张光芒构筑新启蒙体系的立足点。他认为中国的启蒙本意在于“立人”而不是“救亡”,由此,他将启蒙的问题锁定在“立人”方面。围绕着“人性启蒙”问题,张光芒从历史、理论、现实层面上论述了对“新启蒙主义”的深层需求。历史地看,近现代和1980年代的启蒙运动都是“未完成时”;理论上说,1990年代以来,“现代性”反思的诸种学说将启蒙问题驱逐出理论视域的同时也驱逐了启蒙的内在价值与永恒意义,导致了启蒙问题的狭隘化和边缘化;最后,“新启蒙主义”是对现实深层需求的回应。他认为当下文化表象背后的真实面目是——愚昧与偏见,启蒙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是当务之急。“道德形而上主义”即是张光芒为当下“人性启蒙”所开出的一剂药方,也是他给中国屡屡挫败的启蒙历史做出的诊断。在批判了中国启蒙历史过于实用化的特点后,他构建了以道德为核心的“形而上启蒙”,并设计出“人性解放——人性上升——人格完成”的启蒙“三部曲”。

显然,“道德形而上主义”是借助文学启蒙来达到人性启蒙的最终目的。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的那样,这种观点虽存在着一定偏激,“但却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砭意义”。在这个启蒙备受嘲讽、反启蒙的力量甚嚣尘上,但是人们却被一种“傲慢与偏见”裹挟着的当下社会,在这个蔑视道德、“人性最底线”一降再降的时代,在这个崇尚实用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语境中,道德的启蒙有着它不容置疑的现实意义。“道德形而上主义”将通向人的自由和超越的“人性启蒙”分为三个层面,将启蒙的最终完成归结到“自我启蒙”和“自我拯救”方面,这种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启蒙设想,是有意识将启蒙与现实中国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的一种努力。在他看来,当前中国启蒙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西方的“启蒙的辩证法”,而是“欲望的辩证法”。在这个泛滥、金钱角逐、精神分裂的时代,我们不仅要面对历史遗留的由封建土义,至专制主义造就的蒙昧,还要面对欲望化时代一种新的“愚昧与偏见”,道德形而上主义是批评者面对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启蒙任务而提出的一种路径。

仅就当下启蒙的实践层面,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的“新启蒙”体系不失为一种“人性启蒙”的可行性道路,但是这种新启蒙体系是通过文学途径来阐释的,它实际上是在启蒙问题意识的背景下生发的文学启蒙问题,这就给它的阐释和实施带来了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我无意于评判中国启蒙历史的功过是非,也无意于探究道德形而上主义究竟能否最终改变启蒙的困境,在此仅仅在文学范畴内探讨张光芒的这种新体系构建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启蒙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但是我并不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无论哪一种思想和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在现时代的实践意义上看来,都具有‘启蒙’的意义”口。启蒙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固然在中国的本土实践中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但同时它还是一个有着特定范畴的概念,如果过分夸大了启蒙的内涵和外延,也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它的意义特征。以挖掘中国本土启蒙思想的心态来关照百年新文学,张光芒“从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历史客体深层中发现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原创思想与内在逻辑,许多为传统性研究轻视甚至遮蔽排拒的历史现象被纳人‘启蒙文学思潮’范畴,给出新的界定、新的阐释”,这样在使得中国启蒙文学的内在脉络得以延续、启蒙文学思潮不断壮大的同时,却出现了另一种吊诡一——“丰富复杂的新文学”在他的笔下只剩下两个字:“启蒙”。对于本土启蒙文学思潮的挖掘产生了这样的阅读效果,这恐怕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就以他对20世纪“50一70年代文学”“启蒙”意义的阐述为例。首先,张光芒认为这一阶段的文学之所以起到了重大的启蒙作用,是因为它具备了震撼人心的“道德形而上”力量。这个观点是大可质疑的。作者认为它“启蒙”影响大的原因是:存在时间长、受众大、对人生价值观影响深远。这的确是一种实情,但这并非它产生所谓“启蒙”作用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50~70年代的特殊语境,这样的文学是决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那些作品之所以在当时会产生批评者描述的那种“启蒙”效果,既是当时单调贫乏的文化土壤造就的,也是政治意识形态无孔不人教化的结果,如果无视这样的现实,大谈道德对人的净化和影响,可谓一叶障目。

篇5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文学

1.幼儿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适宜他们接受能力、审美要求的这一类文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幼儿文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蒙教育意义

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性,除了在品质、思想、情操、道德的教育外,还有美感教育、知识教育等等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也同样包含在这个范围内。例如:栓栓小朋友说:“我想到月球上盖好多的围墙”,姥姥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可以把我尿湿的裤子晾起来呀”。因为栓栓上小班时经常尿裤子。所以天真的发问,表现出孩子对这种美好图景的倾心和向往。

二、幼儿文学在幼儿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1.幼儿文学能够让儿童体会到愉悦与正面的情绪

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有一次,我们中班上了一节综合活动课《我爱我家》,我问道:“爸爸、妈妈很爱你们,你们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艾博说:“是甜甜美美、特别高兴的感觉。”乐乐说:“是我想亲亲她的感觉。”听完后,我感觉这就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2.幼儿文学在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方面作用巨大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节美术活动时,小石头小朋友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他的画平时完全不同。我急切地问道:“你能把你的画给我讲一讲吗?”他兴奋地看着我说:“我最喜欢坐在盆子里,让妈妈给我洗澡了。”原来他的妈妈不在奎屯工作,在乌鲁木齐上班,一个月才回来一两次,平时都是奶奶照顾他。所以每当妈妈回来后,都会给他洗澡,他觉得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和妈妈一起洗澡了。哦!我明白了,孩子因为在与妈妈一起洗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幸福和妈妈的爱,所以才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如此丰富而美丽的图画。

3.幼儿文学在幼儿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小孩要从小教起”,“一开始就要教好”,人们在幼儿时期可塑性最强,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幼儿文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和教材。

4.幼儿文学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幼儿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一样,蕴涵着情感的美、思想的美、语言的美,在幼儿审美的培养过程中,它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5.幼儿文学对幼儿是非观形成有巨大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给小朋友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大家都听得很仔细,过一会开饭了,我给他们盛好饭小朋友高兴地吃起来,正在大家安静吃饭时,李×大声笑着说:“老师,闫×像你讲的大公鸡一样是漏嘴巴。”全班小朋友都看着他笑了起来。我走过去告诉闫×:“小朋友说的对不对呀,我们要从小节约粮食。但是小朋友做错了我们要给他机会改正,不能嘲笑他。”小朋友点点头。

三、幼儿文学的启蒙教学的策略

1.以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深化文学作品阅读

例如,对《拔萝卜》这一故事的讲解,我们就其内容和特色,开展了“拔萝卜表演区”“图书制作”等相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相互友爱理解故事。又如,绘本《七色花》我们可以引出“各种颜色”“夏天到了”等活动。再如,在作品《拔萝卜》的活动中先让孩子们去欣赏、感受故事,在让孩子们去观察、认知、探究、绘画。最后让孩子们感受他们之间的友爱,体验情感。

2.为幼儿提供自由放松的环境

(1)在幼儿园创办书吧,以及各班的图书角都放一些幼儿文学读物。(2)创办创意区,让孩子自己欣赏交流。

3.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的形式并不是死板的。在平日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平行阅读、集体阅读、开放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以及亲子阅读等方式。

四、幼儿文学启蒙教育中的误区

1.以成人的审美取代幼儿的审美主体地位

这个误区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出现以大人的审美要求为主来要求孩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成人为中心来灌输成人的思想。二是教师主观臆断去猜测幼儿的审美取向,并将这种审美方式强加给幼儿。

2.忽视幼儿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是成人从教育感化幼儿的方法,把审美教育当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手段,比较注重幼儿阅读作品中真善这一方面的意义,但却往往忽略了幼儿创造美、欣赏美。二是偏重对作品进行科学性分析。应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里强调:“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由此可见,中外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特质为儿童所喜爱。

参考文献:

篇6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的兴趣,进行文学启蒙教育

孩子刚入学,首先要学会拼音,当学生掌握了拼音这个识字和阅读的工具时,阅读的大门就为他们敞开了。此后我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想方设法营造阅读的氛围,进行文学启蒙教育。其中活动识字就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形式。如可以利用学生的姓名设计以“请来认识我”为主题的识字活动课,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名片”互相介绍,名字中的生字大家很快就记住了。当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识字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会更有兴趣地去阅读各种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了。

我还利用各种时机为学生树立榜样,进一步营造阅读的氛围,因为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我平时就有意识地多讲名人读书的故事,这样学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名人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由平时点滴读书,积累而成的。于是,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呼之欲出,他们都希望自己与文学作品为伴。

二、内外结合,指导阅读的方法,进行文学启蒙教育

学生的阅读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我从教材中精选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古诗等,带领学生认真精读,学生阅读中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难,有什么体会,可以随时表达。课堂上气氛宽松,探讨热烈,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尽情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让孩子在阅读上分享成果。如《种苹果树》这一课的主题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这一主题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在课文讲解以后,教师说:“老师今天再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故事中也有一位跟这位种草植树的老爷爷一样了不起的人。”接着便讲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故事。果然,讲了这个故事后再回到课文中来,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同时又掌握了一则谚语故事,真是一举两得。此外,课堂上我还适当地把教材中或补充阅读中与之相仿的文章作为一组文章指导阅读,学生易理解,乐于读,也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文学素养。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阅读的方法灵活和自由,既可以信马由缰,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也可以蜻蜓点水,只在书上款款飞,一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还可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突出阅读的量;或可以改弦易辙,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同时,我利用自习课对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例如,低年级学生很喜欢阅读图画书,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时,我先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封面,猜猜两只兔子对话的内容,从而引出故事的题目——猜猜我有多爱你。然后介绍这本漫画的作者,接着深情并茂地读这个故事,再让学生回顾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对话,一边读对话,一边用动作进行表演,从而使孩子们明白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爱的种子,爱别人和被别人爱都是很让人快乐的,让我们把心里的爱说出来吧!就这样,孩子们倘佯在文学的殿堂里,不仅思维得到了发展,知道了阅读文章可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进行,而且心灵受到了美的熏陶,达到了以文学养人的目的。课后,学生就可以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更有效地去阅读图画书了,文学启蒙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积累运用,巩固阅读的成果,进行文学启蒙教育

篇7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小学教育最初也是始于语言的教育,因此小学语文理所当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基础的学科,它不仅影响着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影响小学生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因此认清小学语文的精髓与灵魂,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是新时代每个小学语文老师的新任务。[1]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育人方式,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育部的这一规定既为我们指明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们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的任务指明了方向。把握小学语文的灵魂与精神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而后才可依据对其灵魂与精神的判断,在教学方式上做出相应的改变。[2]

一、小学语文的人文精神

1.小学语文的灵魂

什么是人文精神?整个文化生活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面貌或者内在的灵魂便是人文精神,它掺杂着人的价值取向,追求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并以人的全面发展、幸福生活为目的。

小学语文第一位阶任务是教会小学生“识字”,是对语言本身的一种学习,也是其他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但是也仅仅是教学生认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生字;而后才是词组的学习,句子的学习,小短文的学习与段落的学习。[3]

小学语文的第二个任务便是让小学生学会阅读,这一过程中有两个根本任务:一方面让学生读懂故事,另一方面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扩大词汇量,进一步加深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语言的教育与阅读的教育,毫无疑问是极具有人文性的,语言的教育对小学生而言是把生活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一个过程,因其生活性而衍生出其人文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赖于书本的简单易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部分诗歌以及大量的课外读物,从内容上看其富有趣味性,但同时又具有教育意义,每一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通过正面与反面两种不同的故事在向小学生阐述着大家所认同的“真善美”与不被大家所接受的“假恶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从语文自身内容看来语文理所当然是一门关于人文精神的学科,而作为语文教育的起点,小学语文的灵魂在于人文精神的启蒙,它向小学生阐述整个社会的一种可取的精神面貌,阐述社会的“真善美”,是以关爱小学生、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全人教育”。

2.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

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的对比可进一步说明其人文性,小学数学是一个实证主义的范畴,它关注事实是什么,规律是什么,解决实然的问题不包含价值判断;而小学语文是一个自然主义的范畴,它不仅关注事实是什么,更关注事实应不应是这样,或者应该是怎样,解决的是应然的问题,其中包含人的价值判断在里面。这是小学语文极富人文性与人文精神的最佳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育现状与未来

小学语文是极具人文性的,它以关爱小学生、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但是很多语文老师对其人文性认识不深,因此导致了老师在现行教育方法论层面上指狭隘的关注知识论、认识论而忘记了本体论与价值论,忽视了对人的关注,具体体现为在授课在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它被仅仅当做是一种工具,正如教育部所描述的那样“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育人方式”。整个过程为填鸭式教育,思维模式以记忆为主。这无疑是一种效果很差的教育方式。[4]

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正如教育部所说那样,需要进一步改革与转型,而改革成果的关键因素在于能否理解小学语文的本质:人文精神的启蒙。小学语文的“终极关怀”是“以人为本”。小学语文的人文性本身既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既有目的论的指示也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未来小学语文的教育应该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授,更要注重价值论的灌输,让小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知识,语文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要如何学习知识,而不是填鸭式的教育。

要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在教育目的上,要更加关注人而不是关注知识本身,做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实现“全人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让学生明白教材中所灌输的“真善美”,而后让学生渐渐学习到书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精神的启蒙教育学科,它关注人而不是教育本身,小学语文传统粗放的教育方式应该在新时代转型,更多体现为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戴宝云.小学语文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改革新理念要求把教学过程不仅仅看成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且要视为探究发现的过程。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变教师简单地呈现知识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知识,注意创新的启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创新启蒙应强调三个基本特点:启蒙性、指向性和儿童化。

1注意启蒙性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创新意识几近一张白纸,处于启蒙阶段。

首先,创新定位要正确。创新启蒙指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限于寻找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学生的创新显然指后者。

其次,目标设定要适当。教学目标应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鼠找花生》课后问题:“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涉及农作物生长知识,城市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应马上回答或讨论解决,应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家长、农民后回答或讨论。其实这里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是方法训练,正是最基本的创新启蒙。

第三,教学头绪要简化。如话题《该怎么办》、《小兔运南瓜》课后问题只要孩子说出一种办法就行,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想出多种办法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克服神秘感,树立自信心,初步培养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又有利于学生把办法考虑得周密些,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至于思维的开阔性、丰富性,可先由学生之间多种办法的互相启发去解决。

第四,创新“火花”要爱护。由于感知与经验的不足,孩子的创新思维带有稚气乃至不尽合理,我们不应求全责备。哪怕是一点点的创新“因子”“火花”都应予以热情肯定,否则会窒息刚萌发的创新意识。

2重视指向性

实验教材中科学人文方面的创新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同时,我们应特别重视语言文字创新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向。

现代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认为,人有“天赋”的创造和生成语言的能力。低年级学生虽然刚开始系统地听说读写学习,但他们幼儿期在家庭、幼儿园、社区通过言语交际,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特别是城市孩子,他们中许多人有良好的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条件,从所接触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儿童文学中汲取了或多或少的好词佳句和多种的叙述方式。进入小学后,经过一段的课文学习,课文阅读中的语言积累又激活了原来的口语积累。这正是语文创新教育中应积极开发利用的。

课文《雪孩子》课后问题“想一想,雪孩子还会回来吗?”教学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气象知识中的水的三态变化――雪遇热融化,蒸发上升为云,再遇冷凝成雪花降下来。可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问老师、家长、专家,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第二层面,创新性表达。首先,老师可抓住问题中的“雪孩子”和“回来”发问:“明明是雪花飘落下来,为什么书上问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让孩子回忆听过的童话,抓住童话的这种叙述方式,确立驰骋想像的支点。其次,可启发:“雪孩子为什么要回来?他是怎么回来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样的:雪孩子想念小白兔;小白兔想念他,邀请他,北风就是一封封思念、邀请的信笺等等)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确定叙述内容,梳理叙述线索,进行内部言语的组织。第三,在学生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之前,引导他们调动幼儿时代和入学后的语言积累,如课文《四季》描绘雪人的佳句,《雨点儿》中大雨点与小雨点的对话,已学过的词儿、短语、结构式,使表达的语言丰富起来,对学生进行调动语言积累、优化表达的创新意识的启蒙。

3讲求儿童化

低年级创新启蒙要突出儿童这一生长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注意内容的形象性,形式的生动性,并充分发挥他们乐于表现的特点和个性特长。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松鼠日记》,可以抓住“松鼠和他的朋友是怎样过冬的”这个生成点进行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创新启蒙。(1)可以用意愿画的形式来描绘他们是怎么过冬的。(2)用表演形式创造性地表现课文的内容。(3)也可以采用有感情地朗读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思想感情,感悟语言表达的技巧,并通过表演拓展课文语言的内涵。(4)提问:松鼠还有别的朋友吗?他们又是怎样过冬的?鼓励学生回忆从课外阅读和大人口述中获得的动物过冬的知识,大胆地表达出来,扩大知识视野,锻炼创造性表达的能力。教学中应强化他们乐于表现的特点,对于他们表现出的开阔的视野与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要适时肯定和鼓励引导互相悦纳。

当然,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智力发育水平限制以及阅历有限,加之汉语的博大精深,许多文字是低年级学生所理解不了的。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充分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简单能够被学生接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使用简单的语言,使用小学生所管用的语言与方法来进行授课活动。小学学生多习惯于形象思维,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个性化,要通俗易懂、浅显容易。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0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启蒙作文教学是指小学三年级的作文写作教学,而这也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语文教师对基础性语文知识的教学较为重视,却忽略了写作方面的教学,以至于当小学生开始学习写作后,部分学生将写作看作是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进而导致该部分学生对作文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种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教学方法开展启蒙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提升启蒙作文教学的水平,确保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得到增强。本文从写作兴趣、文本模仿、作文评价等方面分析了小学启蒙作文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为小学启蒙作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对兴趣在各行各业中的重要性的体现,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在小学启蒙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自觉地练习写作,这样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增强。观察是作文写作的基础,若学生对事物缺乏细致观察,则其也无法描述、评论这一事件或事物。在小学启蒙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一定的写作资料,也能够使学生写出的作文更加生动、形象,而这也体现了观察在写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文的写作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在小学启蒙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一些激发想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以便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创新作文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还不够成熟,正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小学启蒙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需要对启蒙作文教学应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对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或改良。传统作文教学背景下,小学启蒙作文教学的重心是写作框架教学,但对写作内容及精髓的教学却不够重视,进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写作缺乏兴趣,无法把握到写作的主题与核心,致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偏题、跑题等问题。对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或改良,在启蒙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予以全方位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掌握写作框架的基础上,也能够使学生了解一些写作手法以及内容,而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也有利于提升作文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小学启蒙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每周可以预留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自拟题目进行独立写作,以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朋友”这种主题,朋友不仅是指人,也可能是物,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引导,使其从多个角度思考这一主题,发散自身思维和想象力,从不同角度诠释“朋友”这一主题。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也可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以便让学生能够互相吸取优势,取长补短。利用这种方法开展启蒙教学,对学生的写作手法及写作框架予以指导,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身感悟,将自身代入写作情境中,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升极为有利。

三、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作文教学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启蒙作文教学,代表着学生已经迈入写作门槛。事实上,写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写作素材积累非常重要,只有平时重视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写作思路才能更加清晰。日记是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有意思事件的记录,而这也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练习写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写日记的时候,将所掌握的好词佳句、精彩语句等运用到日记写作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对语句的使用更加准确。学生写日记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写作,内容可以是写实、联想,可以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虚构内容。日记的内容与字数一般没有限制,但要想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学生应每天坚持写日记,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而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写日记习惯,只有形成一种习惯,才能坚持完成。

由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还比较匮乏,对一些生字、生词不会写,所以在写日记的时候经常会使用拼音代替。例如:“今天在家帮妈妈做家务,被妈妈biaoyang了。”在写日记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受自身语文知识储备量的限制,用拼音代替一些生字、生词,也有可能出现大量的错别字,会导致整篇日记读起来很吃力,但仍然不妨碍学生通过日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亦或是描述自己所见到的真人真事。

四、作文评价

篇10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汉语语言的源头。小学生需要传承和承接中国古代文明,就需要接受汉语文言文的熏陶,但文言文本身比较晦涩难懂,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有较大的困难,其中表达的深刻意义较难渗透,容易对其产生反感和厌恶,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探究出一套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对帮助小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学习信心,乐于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兴趣更容易促进学生进行学习,想让学生学习好文言文,第一步就是引起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让文言文吸引他们的注意,这样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引起学习的兴趣,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选择有趣能吸引人的材料就是学习最好的刺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材料要尽量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的口味,易于为小学生所接受。

除了材料的选择之外,还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定位,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着重于文言文的背诵和积累,要求达到凭借工具书和注释来理解文章含义,而没有对词法句法做出过多要求。初中阶段尚且只要求能够具备借助外力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小学阶段更不需要对于文言文的知识做出过多的要求。应把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引起小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兴趣,初步形成对于文言文的语感,光是学习和讲解文言文的知识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且过于乏味,不容易引起兴趣,应把这些知识融入小学生的兴趣学习之中,这样比较易于接受。

提倡自主选择学习,在保障教材基本要求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的把控,不得过于死板。让学生在教学过程有一定的余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文言文进行学习,必要时鼓励学生自己围绕材料准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站上课堂进行讲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自主感和控制感。

二、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对于教学内容,教师不需要拘泥于课本之中,对课本内容作出适当的延伸,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和课本内容建立联系,来引起学生兴致。对于教学方式来说,可以采用问题引入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以问题的带出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欲望。比如说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文章,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就两小儿讨论的问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情境引入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比如田忌赛马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自己作为田忌本人,来思考如何赢得比赛的问题,准备形象的手工材料,让学生用手工材料来进行谋划,进入情境之中,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文言文教学。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组织表演一些有趣且简单的文言文文章,比如掩耳盗铃,让学生组织一场演出来表现掩耳盗铃中的情境。学生会为了完成表演,主动地进行文言文的预习和知识内容的探究,另外,学生还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愿意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三、采用支架式教学,循序渐进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之中需要将目光放长远来看,有益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以便其未来能够长远发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举行文言文朗诵小比赛,让学生感受诵读文言文时的轻重缓急。其次是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并大家商讨解决方案,提倡自主解决,一方面可以学会文言文知识,另一方面也学会了相应释义工具的使用,拥有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教学策略,结果表明,文言文的启蒙教学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长远上保证了学习文言文和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长久动力,还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语感,受到了一定的熏陶,为进一步的文言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Effectively Make Chinese Enlightens in the Primary Stage

JIANG Yiju

(Fujian Liancheng Gechu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iancheng, Fujian 366200)

Abstract Chinese language is a subject about words and languag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human speech, writing and other skills of training.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and second grade is start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good language enlightenment pupils, students good study habits and skills, for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future language learning and skil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n the background, a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enlightenment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from literacy, writing, reading, expression can be multi-pronged approach to train students to do the work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enlightens; effectiveness

小学一、二年级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教育启蒙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长久发展。语文是培养人类表达能力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大地位,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育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阅读以及口语表达等多方面的基本表达基础,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启蒙教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语文启蒙的相关工作进行简要探讨,提出个人的见解。

1 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心理、生理发展都处在初级阶段的小学生们来说,很难主动认识某些学科的重要性,并进行主动学习,因而,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爱授课教师。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较容易接受、模仿自己亲睐的人们的观点及行为,尤其是小朋友,他们没有善恶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竭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日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想事情,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还要,积极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赢得学生的信赖。其次,要做好准备工作,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贪玩、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些特性,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有效的教学导入方法,在开展教学之前利用情境教学法,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牢牢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并适时提出问题:“你觉得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色美吗?美在哪儿呢?那你们知道作者觉得这些景色美在哪儿吗?”以此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

首先,要加强识字教学技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识字成效。小学生处在人生起步的初步阶段,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因而需要教师的引导。识字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对汉字知识过于生疏,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的意识能力发展尚不足够,存在理解上的恐惧感,因而教师要积极加强识字技巧的教学,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心理障碍。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以及发展特点的特殊性,在技巧上,我们可以采用他们平时较熟悉的故事识字法,口诀识字法等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认识 “林”、“森”两个字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汉字的结构以及 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编口诀“两木为林,三木为森,多木为森林”,以引导学生识字,并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其次,识字要密切联系生活。学习的渠道是多样化的,因而教师应多从身边的生活入手,让学生加强汉字的学习。如学校里的宣传栏、超市里的商品便签等,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寻找学习的资源,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锻炼。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识字竞赛,来检验学生的识字成果,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

3 加强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

首先,要鼓励学生学习写字,写好字。对于小学生来说,练习写字是一个很痛苦、枯燥的过程,再加上他们的自控力较弱,因而,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激励学生主动练习写字,写好字。由于大多数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因而,教师在进行汉字书写教学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故事教学法来激励学生。如介绍大书法家王羲之苦练书法,最终将池水都染成墨色,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的例子,以此为学生们树立榜样,并激励学生坚持练习写字,写好字。

其次,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正确的写字方法能减少学生在学习书写过程中的负担和压力,因而,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腰立直,左手扶纸张,右手拿笔,握笔时,要大拇指、食指以及中指三指紧握,同时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摩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式,务必培育每个学生的书写习惯。

4 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一、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能让学生读懂基本的日常生活会话、简单的唐诗宋词,并能够从阅读中有所悟,有所抒发和表达。

首先,教师要通过故事、图案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一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由于这些学生偏爱游戏、故事等活动,因此,教师可以有效结合生活中的小游戏、小故事以及动画片等学生熟悉而且热爱的事物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如利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剧本,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彩,不仅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培养。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学与思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多问为什么。如在教学《特殊的考试》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说这场考试是特殊的?”“特殊在哪?”“小白兔为什么被录取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以此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探索能力。

5 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存在说话不完整,语序不对等诸多问题,因而,作为语文启蒙教师,一定要竭力纠正学生的问题,让学生会说话。

首先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锻炼学生说话能力。一年级的口语课堂教学主要以发音、说简单的会话为准,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抓好学生的发音问题。如很多学生说翅(chi)膀,容易说成“ci膀”,教师加大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用翅膀造句,不断纠正学生的发音,同时也加强了会话能力锻炼。

其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加强锻炼。口语交际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资源,并利用资源。如在进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可以借助学生们都热爱的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让学生们抽选自己喜欢的章节,阐述剧情,能有效锻炼学生言语组织能力的条理性,同时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二年级语文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的基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把握。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形式作出一定的完善,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能力加强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收获学习的乐趣,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实现语文启蒙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东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探讨[J].创新教育,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