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1 08:56: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1

思想品德是一门集知识性、社会性和现实性很强的课程;中学生学习它,不单单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为此,中学生要想学好思想品德课程,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观。

首先,同学们就要有一个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好坏,先决于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良好的积极学习态度是同学们对学习的内在精神要求,是一种积极向上状态的体现,是一种有效学习的内驱力,能使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有想学、愿学的冲动,从而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思想品德的主人。正是这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增加了同学们对知识渴望,激发了求知欲,进而从感情上才能把思想品德课程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的学科来认真对待。

其次,积极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人们一种无形的偏爱的精神活动或者说心理倾向,它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关心、喜好,从而积极参与获得这方面知识的活动,力求得到愉悦感和心灵上的满足。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果我们教师在生活点滴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科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肯钻研,乐探究,喜交流,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了。

第三,领会学习讲成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解题能力训练的检测,树立正确的检测观念。其一,教师要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学习中的检测,做到不慌、不弃,不骄不躁;重视它,又要邈视它,要有一颗平常心。其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就一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解题能力训练中去。

二、教师要有积极、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

思想品德是一门立足于素质教育,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课程,它的教育理念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形成积极、正确的教育观:构建充满生机的有效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中领悟、掌握思想品德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1)教师要积极构建生动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在思想品德教育导学中,教师一定要深挖掘、细发现,借势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动机同时迸发,使其学得带劲且快乐。那么如何确保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导学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方法、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一起碰撞重难点问题,进而才能达到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篇2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3

(二)空有理想,难与社会实际相符。人们总说,宏伟的蓝图不符合社会实际都是一纸空谈,就中学生而言,他们认为在大学的象牙塔里才是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才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所在,所以,对于升学便抱有太大的得失心,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职业规划以及发展方向时,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同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

(三)思维活泛,参与积极,但没有组织性。灵活的社会氛围,造就了中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他们思想独立,昭示个性,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甚至相关社会活动,这是这个时代下他们的优秀品质。但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和阅历,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完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没有一定的组织观念,容易在冲动时与集体或者组织对立。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当代中学生有民族荣誉感、乐观积极,奋发努力,这些都是乐观向上的表现。但是,我们不应该只注意良好的方向,而应该乐于接受并努力改进缺陷和问题,比如其学习兴趣不浓厚,对未来处于迷茫的认识,缺少社会实践,自主能动性偏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等,这都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相符的。这些问题如若想要解决,就需要从中学生所处的环境进行根源性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一)从学校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教育机制,落实素质教育。学校应该以培养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德育运行机制,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比如在进行考评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而且也需要对德育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主要目标,此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技巧性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建立民族荣誉感和个人信念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建立优良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校园板报或者校园广播,进行道德文化环境的创建,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管理意识。此外,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最佳验证,学校可以不定期组织郊游或者野营活动,让学生在感悟大自然美好的同时,增加民族荣誉感。还可以组织社会活动,让他们去了解社会现实,并在走访的过程中建立集体荣誉感,增强团结凝聚力,同时达到道德层面的升华。

篇4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6-0023-03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含义及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总称。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心理品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其主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对事物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

在教育活动中了解、研究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是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导向性,是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是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出学生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进行解答;最后是长期性,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细致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外在的行为,再通过引导将外在行为内化为学生深厚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知、情、信、行统一。因此,教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身边小事入手,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学生是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与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把学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1]其次,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还很强。同时,他们又处于社会变革、时代变迁的复杂社会环境里,他们的成长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将严重干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逐步失去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思想品德课在发挥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学校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缺乏灵活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得不到重视,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偏少,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被忽略

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道德教育逐渐被新的文化教育观念所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为传统道德教育观念的淡薄。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渐渐脱离人们的生活,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是陌生的。其二,表现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渠道缺乏,当代的很多中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很感兴趣,但是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并没有专门为中学生提供传统道德教育的渠道,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传统道德文化的机会。而传统道德教育中的许多优秀的内容都是当今社会思想品德教育所需要的,例如,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义等。因此,吸收和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行传统道德教育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规范学生品德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

(三)家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

父母是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当今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当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丰富,享受到众多的关注,家长的溺爱往往导致孩子自私、任性;其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从而使得子女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三,“一些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等会给子女的思想品德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带来负面影响”[2];其四,家长难以树立一个知行统一的模范形象,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很多家长通常不能做好表率。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失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代替的。学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可以使情绪驱向平衡,心灵得以净化,品德得以美化,情感得到深化,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学校对校园文化重视不够,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够,缺少必要的规划,正是这些实际的困难造成了脏、乱、差的校园文化现状,使学生得不到优美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生能够最为直观感触到、接触到的文化现象,学校应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开设各种各样的社团,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型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促使学校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发挥校园文化隐形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无形地完成自身的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在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却是部分中学由于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片面提升升学率等原因,很少开展校园活动,造成校园文化的应然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共同构建成德育网络体系形成以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格局。”[3]教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积极探寻其中的教育因素,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二)继承、吸收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辩证地对待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汲取、继承其中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去吸收、传承。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教育思想,例如,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忠”“义”等思想,通过对爱国主义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其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志向教育思想,例如“立志”等思想,并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传统道德文化应用于实践,指导其学习与生活。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感恩思想相结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又要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加强家庭思想品德教育

家庭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着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长必须掌握并实施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以及方法,把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首先,家长必须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娱乐之中。其次,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家长,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系统,想要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必须学会与其他两者的合作配合。再次,家长必须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在与孩子的生活中,仔细留意孩子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寻找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同时,家长还应该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策略,并将这些用于实践中。最后,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良好的素养,成为良好的行为模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应然价值

校园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每一位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与否,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协调统筹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把三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有效地激发校园文化中潜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完善的校园环境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其次,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文化的载体在无形之中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全校开展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朗诵、以发挥团结精神为目的的体育比赛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一教育工作,就要在了解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吴巨安.浅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8(12).

篇5

许多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采用的依然还是朗诵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只是单纯地将课本内容进行复读,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水平上,缺乏相应的引申和趣味性,整个教学过程平淡乏味,缺乏应有的激情,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会降低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2.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内容大多还是局限于教学课本,内容多为纯粹的理论性内容,而且许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缺少与实际生活、流行元素的联系与统一,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其很难从这些语句中真正体会到相应的概念,对教育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认知或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同时,许多教师仅把品德教育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对于教学内容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导致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出现偏离。

3.教学手段不正确

首先,大多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依然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批评式教育,而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心理敏感、易变等特点,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和不满等问题,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与目的背道而驰;其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自我为主体,根本不重视学生兴趣、学习欲望等,既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也不和学生互动,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方式探究

1.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对各种问题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在原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衡量学习情况的指标是考试成绩,这明显无法代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真正掌握情况,因此,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导学生,才能够有效将教学内容切实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2.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理论性、概念化的,单纯依赖课本难以使学生充分认知这些内容,所以,需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这些品德教育内容,通过他人的评价、自身的思考和反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同时,社会实践的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主动进行学习,并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品德德知识。

3.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是利用设计的情境来给学生一个模拟的环境,使其对教学内容形成直观、深刻的认知,达到启迪学生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性,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模式的培养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需要教师充分结合这些教学方法,综合各种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最大程度的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4.加大对新媒体的重视

当下初中生道德理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的影响,为避免这些影响中不良成分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学校加大对这些新媒体的重视。首先,通过视频、动画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使其变为更容易被广大初中学生接受的表达形式,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转变成更为直接、形象的内容,使其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所理解,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活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得到提升。其次,给学生推荐具有正能量的网站、微博,让学生接触更多积极的、正面的信息,使他们在接触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学习中。

篇6

在我国这一概念最初被应用于文学理论研究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才被引入教育领域,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不过,多数研究者将研究侧重点放在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而忽视了从这个角度研究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本文拟从主体间性视角探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寻求提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某些问题

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将教师视为思想品德教育行为的主宰者,而将中学生视为纯粹客体,忽视了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接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单向灌输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

1.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体现在等级观念上。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将教师与中学生看成“主体―客体”的关系。在这种不太平等的关系中,作为主体的教师始终高高在上,处于支配地位。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学生被视为有待改造的对象,中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得有所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被忽略。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中学生有时被边缘化,只是听众,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曾有学者指出:“主体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与客体间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塑造、甚至征服。也就是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强调的是受教育者(中学生)个体对教育者(教师)的服从、认同,教育者占据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只是被驯服的对象,或者把受教育者看做被改造、被填充的对象,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至于把受教育者客体化、物化、非人化,由此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完全被动的局面而难以受到应有的效果。”[1]可见,教师与中学生地位的等级差异,使得他们之间不易实现相互理解并形成良性互动,往往导致双方关系的欠和谐。

2.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体现在教育模式的单向性上。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对象是未成年的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育活动片面夸大教师的作用,教师成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主宰者,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教育模式是由教师传入中学生的单向活动。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互动性差。思想品德教育基本通过“灌输”实现,中学生被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其主观能动性被忽视。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与中学生不是平等和谐的互助关系,而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哈贝马斯指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方理解”的交往作起点。[3]缺少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忽视与中学生的良性互动,单向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无法取得好的成效。

3.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还表现在教育效果低。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不太重视中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只告诉中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却不解释中学生所关心的“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该那样做”,因此不易取信于中学生,不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实现真正的内化。其结果便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偏于形式,课堂成了教师空宣讲的地方,中学生缺少积极性,也不易有所感悟,产生共鸣。

三、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4]从中不难看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由教师、中学生、教育媒介和教育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将该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承认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视教师与中学生的互动。

1.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与中学生之间是“主体―主体”的和谐关系,而非“主体―客体”的对立关系。传统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将教师与中学生视作“主体―客体”关系,即作为主体的教师对作为客体的中学生的教育、塑造改造,二者间时有紧张的关系。显然,教师与中学生之间不应是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这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取得预期教育效果。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与中学生是一种“主体―主体”平等和谐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修订上。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并及时反馈自己的真实感悟。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5]有必要指出,我们在呼吁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淡化了教师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2.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积极沟通交流,实现良性互动,而非单向的压迫性灌输。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教师的单边行为,缺少中学生的参与。教育模式只是由教师到中学生的单向活动,教师负责“教授”,中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二者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与互动。不难看出,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影响了教师与中学生的关系,不太符合教育规律。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交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亦如此。至于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十九世纪就有过如下阐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6]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顺应教育实践规律,确立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将教育行为视为双方的知识共享与情感共鸣,重视彼此良性互动,有助于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辩证继承与发展。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有其缺陷,但并非一无是处。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对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全盘否定,它是对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是一种扬弃,即既克服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足之处,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升级。具体表现为: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继续重视教师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强化教师在此过程中的组织能力与监管能力;同时关注中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参与与能动作用,积极推动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生的内化过程,切实强化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虽然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只要我们下定决心,采取恰当的途径就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进步,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

1.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所以在举步维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过于夸大教师的作用,忽略了中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教师与中学生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对立关系。要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首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承认中学生的平等地位,重视中学生的能动作用,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者,而是中学生的朋友、知己、榜样。中学生也不再是令教师“头痛”的冷眼旁观者,而是教师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合作者。

2.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实现由单向灌输教育向互动式沟通教育模式的转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并最终实现中学生自我道德内化的过程。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原因在于忽视了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并不是一个被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7]要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即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而应当充分激发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唤起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中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批判,真正实现教师与中学生双向互动,建构互动式沟通教育模式。

篇7

一、存在问题

1.教师客观方面:

(1)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2)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3)传授知识单一,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2.学生主观方面:

由于个别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课没有语文、数学等学科重要,由于追求分数第一,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不平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态:

(1)主动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学习的态度、动机、兴趣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思维敏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求知欲望,能排除各种干扰,想象丰富,积极动脑,参与意识强烈,并富有情感。认识掌握某种观点,参与课堂活动,带有积极情结色彩的心理倾向。

(2)被动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在新课中所学的观点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生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兴趣低沉,思维冷缩,思域狭窄,安于运用机械重复的办法进行学习,认识水平比较低,不善明辨事非,死记硬背某种观点。

(3)消极矛盾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缺少求知欲和进取心,学习没有意志力,思维缺乏流畅性和灵活性。他们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支配,认识模糊、感情淡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少积极参加讨论。

3.家庭、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在家庭中,不少家长文化素质低,不能做出表率榜样。(2)家长不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3)对子女不管不问的家长仍占一定比例。

二、对策思考

1.掌握学生思想特点,学习品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思想实际,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特别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深入学生,常和孩子谈心,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2.激发兴趣,调节情感,深入研究授课艺术。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须知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不同,思想品德课所讲授的道德知识是一种公私合营和桥梁,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启迪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你所讲的观点,从而改变其观念,影响其行为。思想品德课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更要讲究讲课的艺术,不仅道德观点要讲懂,还必须有感染力,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形动人,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3.中学德育工作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大德教育和小节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理想壮志等“大德”的教育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等“小节”方面的教育。

4.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

由于中小学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里问题的孩子,心里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5.培养学生相互评价、约束、规范日常行为。

在初步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每个学生不但教育他们自己该怎样做,而且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能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监督和帮助,形成良好的校园新风尚。

篇8

孔子说得好:“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其实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取得优秀成绩的能力,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我认为学习兴趣的产生不仅仅是自发的,更多的是在某种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上被激发出来,如文中上述之例则说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的2岁丧母、9岁丧父的托尔斯泰,7岁时母亲死后父亲把他送去牧师家寄养的司汤达等就是在逆境中受到别人的激励而发奋成名的伟人,这些均可说明激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激励成为教育转化学生成才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篇9

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能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对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影响深远。在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教育信息可谓是广阔无垠,为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信息,让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变得新颖别致。不过网络中也存在不少负面信息,如果不能做好筛选工作,反而降低思想品德的教育质量。

一、传统和网络环境教育相结合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并不代表着完全摒弃传统教育内容和模式,需做到两者之间的融汇贯通。其中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课堂上以精讲为基础,积极配合网络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人,以此提升教育效率,强化课堂教育效果。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需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核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搜集资料、寻求答案与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指定的网站上搜集本节课所需的素材。不过,教师设计问题的指导思想需正确,要求中学生普遍关注一些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而且网站指定也应适用、便捷和健康。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共享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资源,他们在网站上搜集资料时,所寻找到的内容不可能完全一样,只有丰富教育资源,才能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自由度共享,可让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更加全面,从多个角度教育学生。另外,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这种讨论模式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中,也可在课堂上实施,在讨论过程中,由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帮助他们合理选择和使用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实现强化教育的目标。

二、建立一支思想品德教育队伍

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中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教育队伍则起着关键的辅助作用,在网络环境下,要想提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同样离不开一支精干的教育队伍,整个教育团队需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确保专业素质、教育观念和模式等符合中学生的需求。学校网络作为融合网络技术与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要求管理人员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熟悉基本的网络情况和计算机操作技巧,这是对开展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为此,中心思想品德教育者不仅需积极学习网络理论知识,了解和学会运用网络,还要思考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网络环境有机整合,促使教育理念、方法、途径和内容等多个方面,均适合时代的需要与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思想品德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或者定期邀请校内外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比较优秀的学者、专家、教授和教师等,利用网络技术或进行面对面交流经验、讲授知识,提供咨询服务和思想交流,不断开阔中学生的视野,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并完善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巧。

三、完善规章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在新形势下开展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需认清时代特点和发展现状,大力推进和提倡学校网络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的开展与实施,通过一系列有特色和教育意义的网站,使其成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资源,并起到领头作用。同时,由于网络信息错综复杂,应做好网络监控工作,注重搜集、整理、分析和筛选信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者需发挥“守门员”的功能作用,积极引导、主动出击,利用网络即时,及时了解师生双方的思想状况,并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由发言与讨论,针对有益信息应扩大影响和宣传,让更多的中学生从中获益。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和讨论交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鉴定他们热爱社会主义和祖国的信念。另外,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变化明显的阶段,在这一特殊时期,他们虽然接受能力较强,但是自制力却较弱。网络信息库庞大,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部分不良信息,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者应肩负着引领学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健康学习的重大责任,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辨别力与自制力,真正促进其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

四、精心策划开展网络教育活动

网络的本质在于特色和内容,在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将教育模式和资源移植至网络上,而是需精心策略,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者可从最基本的网络知识教育开始,保证网络环境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正确引导和技术支持,在网络上拥有独立的思想品德教育空间,成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交流的综合性平台,拓展思想品德教育途径。同时,开展生动活泼、新颖别致的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讨论和交流活动,精心策划、设计开展将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和思想性集于一体的校园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诸如,可以开展网上游戏竞赛,设计多种游戏;开设网络论坛,利用社会热点、重大事件、重大节日等良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另外,需整合社会、家庭的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学校虽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但是社会和家庭的力量也不同忽视。在社会上,为中学生创设良好的思想品德风气和文化氛围;在家庭中,家长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做好监督。

五、总结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需充分借助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合理筛选和整理教育内容,与当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吻合。所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者需充分发挥个人聪明与才智,不断优化和完善教育内容与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简言之,他在告诉教育者们"教人做人"。并且他要求师生共同"做有道德的人","做追求真理的人","做人中人"。的确,思想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纵然有满腹的才学和本领,但若"根本"一坏,就全没有了用处。没有道德的人,才学和本领越大,其"为非作恶愈大"。--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长足发展。但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部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准急剧下滑,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警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生硬呆板,如"一刀切","成人化"等。单一僵化的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效果也不太理想。新课程改革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学校应以"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形象有趣、乐以接受的方式方法,帮助、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开好思品课,用好学科课

思想品德课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主导作用,同时有效利用好学科课,搞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如利用思品课的自身特点采取讨论、演讲、参观、实践等形式,系统全面地结合学生实际对他们进行如"五爱"、"五心"等多方面的道德品德的教育,并将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各学科中,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接受思想品德的熏陶。

二、营造育人环境,创设德育氛围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要真正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努力创设思想品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切实搞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如:学校可以把名人名言、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用永久性标语的形式题写在校园里;把《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准则》等规章书写在永久性的宣传栏里;把唱《国歌》、升国旗仪式、入团仪式作为德育阵地。设置阅报栏,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设置纪律、卫生监督岗;设置两操、卫生、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评比栏与流动红旗;开办校园广播室,早、中、晚休息时间播放爱国歌曲,及时广播身边的好人好事等等。从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品德和养成教育。

三、发挥班团队作用,开好班会、团会、队会

利用每周的班会、队会,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好主题班会、队会。可采取讨论答辩式、故事讲演式、现场参观学习式、诗歌朗诵歌咏式、举实例看录像式、小品节目表演式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集体主义、法制公德、劳动、孝心、挫折、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如"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学生"、"做一个五好小公民"的主题班、队会采用讨论答辩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热烈讨论怎样做才算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学生、一个五好小公民。"待人接物有礼貌"、"不说脏话"、"遵守公共秩序"・・・・・・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做文明学生、好公民也不是轻而易举的,要从一个人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等许多方面的点滴小事做起。

四、开展好课内、课外综合活动课,通过活动育人

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综合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师要有意将思想品德教育溶入这种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中有意无意地受到美德陶冶。如利用学生求知欲强,兴趣爱好广泛的特征,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烈士墓,举行书画、歌咏、文艺节目表演,看优秀影视片,聘请校外辅导员和法制教育副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做报告,开展"手拉手"活动,学雷锋志愿者活动,为孤残军烈属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向受灾地区捐款捐物救助贫困学生活动・・・・・・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吃苦耐劳等方面的品格。

篇11

一、引言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这种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充分关注和认可,尤其是在农村的思想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甚至也认为这本来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必须要开设的课程,而且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由此可见,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重要作用至关重要。

二、农村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策略分析

(一)明确师生双方的地位

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关键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学生主动性下的教育教学活动,首先要明确师生双方的地位和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思想品德有效教学。

对于广大一线的思想品德教师而言,首要任务是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行以学定教,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在学生主动性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研讨交流,总结教育模式,实现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的提升。具体来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应该是这样的:

(1)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相反,教师应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积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潜能。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方。学生主动性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学习要点的控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激发学生潜能;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进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讲述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学生很少有自己思考和讨论的时间,那么学生主动性的贯彻实施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一定要尽快实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1)小组讨论式教学。现在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总是围绕着老师备课本来进行教学,有时候为了赶进度而只给同学们讲解知识点,所以就忽视了学生中不明白的地方,即使同学间互相讨论也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现在的教学模式应该摆脱那种只依靠老师的备课本的束缚,进而运用一些针对性、可学性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多讲述学生实用的知识,不要束缚于课本本身的知识,课堂教学应以分组讨论的方式为主要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课程。

分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自主的积极和能动性,就可以使不同的授学阶段,学生成为整节课的策划者、发起者、指导者、组织者、询问者、参与者或评论者。例如当学生每学习一项知识点时,通过全班同学的一起齐声朗读之后,小组内部或者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先口述,后笔试。练习活动后,在组内或组间进行评判,有争论的共同问题给老师统一解答;或者全体共同评判,找某个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启示学生。多进行小组的练习时间,减少单组或者单人在全班范围内的评判检查时间,以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出指导以便巩固知识点。

事实上,我们特别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采用分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一方面,要突出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因为合作学习的成功不仅在于学生个人,更在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整体目标的实现促进个人的成长。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能容忍某个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和歧视现象。让每个小组分别汇报,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小组和其它小组的情况,这实际上也是检验学生参与程度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对个人的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性、积极度和创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避免让学生产生以来倾向,促进每个学生不同层次的提升。

(2)创设情景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还要通过其它的教学方式方法作为补充点。例如当今流行的情景设计交际教学的方法来教授课堂知识,就可以充分发挥情景交际学的作用。我们可以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真正从情中去学到一些东西,进而将其加以应用。

例如,在进行《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模块的知识点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实际教学条件允许,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去将当年的这一幕重现在学生们面前;如果尚且不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教师的讲述一定是要饱含感情的。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那个执着的坦桑尼亚青年运动员―约翰.史蒂芬.阿赫瓦里,在距离终点还有19公里处,阿赫瓦里却因为晕眩摔伤了右腿。简单包扎后,他拖着受伤的右腿费力地迈开了脚步,鲜血渗出来,染红了绷带。晚上19时,阿赫瓦里跌跌撞撞地跑进了主会场。此时,比赛已经结束了一个小时,偌大的体育场里,只剩下场地工作人员和最后一批即将散去的观众。短暂的沉默后,在场所有的观众和工作人员面向阿赫瓦里举起了双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他说出了奥运史上最朴实也最震撼人心的语言―“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当故事进展到这里的时候,教师不要接着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因为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述时,往往会陷入思考与感概中去,因此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接着,向学生们抛出问题:

问题一:故事是不是打动了你?

问题二:这个青年的什么精神让你为之动容?

问题三:为何全场会为一个本应该是失败者的选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呢?

学生们有的回答:这个青年的坚持让我觉得很感动;有的说,这个青年在受伤的情况下,独自一人跑完漫长的距离,他顽强的意志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由于有了前面的故事情境做基础,学生们的回答很真挚,也富有浓厚的感彩。

在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可以根绝学生们的实际回答情况,进行简单总结,并对“坚强”的概念、重要性等等进行分析,以便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坚强究竟有多么重要。

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能够有效达成课前的既定目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通过一次或者几次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优劣,这也是为什么在老师的眼中会有“优等生”和“后进生”区别的主要原因。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尽快改变对学生的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大胆尝试过程性评价,以此来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教师要公平、客观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同样的关注,而不是只将目光集中在某几个学习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身上。以课堂提问为例,多给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机会。但是,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一定要对学生的作答给予及时的、必要的和客观的点评;

其次,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成绩为基础,对其进行评价。如果学生现在的思想品德基础较为薄弱,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课堂表现积极了,成绩较以前也有了一定的进步。这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即便他的成绩依然够不到优秀的标准。

最后,对于农村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师而言,一定要在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逐渐形成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辐射模式,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来。

(四)大胆尝试人机互动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网络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比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对信息技术十分热爱,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在教学中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设备进行数字化教学。虽然说,多媒体、计算机等相关设备进入农村课堂的时间相对滞后,但是我们也要大胆尝试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大胆应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之中。

如果我们能够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就可以通过优美的图画或是动态的图片将一些原本无法通过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出来,摒弃语言和文字解说的局限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热情,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