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2 09:03: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病人及家属的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求医期望值也不断提高,稍不满意就易引发医疗纠纷。护理实习生初次参与临床护理工作是医疗纠纷高发阶段。作者对本院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发生的8例护理差错、投诉案例进行总结,分析临床护理教学和工作中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以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带教护理实习生50名,发生护理差错、投诉各4例;具体原因见表1.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护理实习生60人,发生护理差错、投诉各1例,差错为护生发错药(未在带教老师监管下操作),投诉主要原因为护患沟通不完善引起误解。

1.2方法

(1)护生护理安全隐患原因:护生发生护理差错、投诉的原因。

从以上案例分析,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①法律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足:护生擅自独立操作,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相关的差错占37.5%.其中发错口服药、接错液体、抽错血各1例。护生进入临床,对各种法律、法规了解不多、重视不够,部分护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带教老师忙于处理急诊病人,此时护生容易脱离带教老师的视线而擅自进行操作,导致护理差错;在实习后期护生对各个班次的护理工作比较了解,带教老师在许多方面已经放手,护生有了较多的实践机会,由此放松了防范护理差错的警觉,也因带教老师疏忽带教意识而导致护理安全问题。

②基本功不扎实、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护生因操作失败或反复操作而引起护理投诉占25%.其中反复静脉穿刺输液、抽血各1例。护理实习生来自十几所不同的院校,学历层次不一,部分带教老师在因才施教方面做得不够,让操作生疏的护生单独操作,当操作不顺利时,病人及家属常感觉把他们作为学习、练习的对象[1],因而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引起护理投诉。有时带教老师凭主观经验带教,想当然护生在某些专业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从而忽视某些细节的带教而出现护理安全隐患。

③护理操作流程不严谨:护生因操作流程不严谨而引起护理安全问题占12.5%.如给新生儿洗澡时,不注意水温,造成新生儿皮肤烫伤。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导致差错的发生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护生仅凭自己习惯性思维认为温度是合适的,不注意经常检查室温和水温,忽略了“三查七对”这道程序,就易发生护理差错。护理操作流程和查对制度是在长期护理实践中形成的,正确执行才能有效预防医疗差错事故。有些护生认识不足,嫌其繁琐而不严格遵守,易导致医疗差的发生。

④护患沟通欠缺: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在有效的沟通基础上。有些护生由于语言表达不严谨、服务态度不端正,引起病人和家属的不满而致医疗纠纷占25%.如一些癌症病人,家属要求对病情保密,但一些护生和病人交流时不注意语言表达方式,将病情透露,导致病人较大情绪波动;护生对病人提出的问题,随意说不知道,而未及时与带教老师沟通,帮助解决,引起病人和家属的不满,从而导致医疗纠纷。(2)防范措施:

①加强带教老师安全带教意识:在护生进入医院实习前,科教科召开带教骨干会议,明确带教老师职责及带教方法,在带教过程中要求带教老师做到“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2],在给护生提供充分实践锻炼机会的同时,坚决不放松对护生的监督和指导,把好护理安全关。

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3]。通过学习《执业护士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护生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使之懂法、知法、守法,确实明白在工作中存在的法律责任问题,充分认识到护理行为时刻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

③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是防范护理差错最基本的措施。要求护生严格查对制度,严格遵守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规定每位带教老师认真履行带教职责,不允许护生单独操作。

④注重三基训练: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训练贯穿整个临床护理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带教老师多讲,通过护理操作示教和床边指导对护生进行操作训练;鼓励护生多问,虚心求教,不断完善护生的知识体系。

⑤加强护患沟通技巧培养:护理工作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促使病人早日康复而进行的,这也是它的最终目的,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4]。在护理教学查房中注重培养护生的沟通技巧和口头表达能力。

要求护生在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经常深入病房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如遇有病人拒绝护生操作时,不要勉强,如遇有技术操作不成功时,应及时表示歉意,避免因沟通不当引发医疗纠纷。

⑥定期检查、严格管理:护士长每天巡视护理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给带教老师和护生。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对护生的护理安全教育要贯穿始终,带教老师要善于发现安全的隐患,将各种医疗纠纷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已发生的差错行为,要与护生一起分析发生差错的原因,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

2结果

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50名护理实习生发生护理差错、投诉各4例,发生率6%;实施防范措施后,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护理实习生60名,发生护理差错、投诉各1例,发生率2.9%.取得满意效果。

3讨论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妇产科,关系着两个人的安危。而妇产科对护生来说不是一门重点学科,在校学的知识可能印象不深 。老师应特别注意对护理实习生的能力培养,这就需要取得病人的谅解和配合。要达到这个目的,带教老师和学生首先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多和病人及家属沟通,言语亲切温柔,视患若亲;其次,要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不得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再次,要创造条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带教老师要精心指导,学生虚心细致地学习,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多致谢、早道歉”是护理学生预防医疗纠纷发生的有效办法;这样才能确保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振雄,黄裕新,闻勤生,等。临床实习教学中医疗纠纷隐患及防范。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28~29.

2骆秀玉,黄宏坤。加强实习生医疗安全教育,防范医疗纠纷。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1:133~134.

篇2

1 护理安全隐患原因

1.1 患者方面

1.1.1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增强,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医疗案例的增多,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使护患关系紧张,患者对护士的不信任感增加。

1.1.2 患者或家属对治愈的希望过高,或患者承受能力差,对疾病缺少正确的认识,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诊断,不听从安排,拒绝服从治疗,导致患者人为的不安全因素。

1.1.3 医疗费用方面,由于大型的医疗设备的引进,新特药应用,医疗费用支付是患者难以承受及医疗收费不规范,易使患者产生不满,引起误解,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14自身因素也是部分患者所受教育的限制,素质不高,对护士出言不逊或不尊重,也是导致医疗安全的一个因素。

1.2 护士方面

1.2.1 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护士往往只重视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意识到自己享有的权利,希望并要求参与到诊疗的过程中。

1.2.2 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服务态度差由于护理人员偏配不足对患者的护理时间相对减少,对专技术解释不到位,护理风险告知不够[2],解答问题时语言生硬或不予解答,甚至与患者家属发生冲突;对患者观察不到位,延误抢救时机。

1.2.3护理记录书写和管理不规范,护理记录反映的是主观资料多,客观资料少,有的过于简单,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一致,执行医嘱后未及时签名及记录执行时间或记录的执行时间不准确,抢救患者的过程为及时记录或没有动态客观连续反映患者的情况,一旦发生纠纷拿出真是可靠的证据,导致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1.2.4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执行遗嘱错抄漏抄,有疑问时不请示不报告,给错药或未按时发药。

1.2.5交接班不认真对卧床而又不能翻身的患者皮肤状态交接不认真,特别是夜间不到床头交接,对患者病情变化心中无数,不安护理级别巡视患者,导致观察病情疏忽大意,对病情发展缺乏预见性,失去抢救时机,发生严重后果。

1.2.6技术方面护士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或不熟练,协作能力差违反操作规程,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

2 对 策

2.1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理管理者根据每个专科的护理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医疗高峰实施性弹性排班制度,采用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2 提高安全员意识,管理者必须重视安全管理。要明确安全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责任,还是全员参与的过程,是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如何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分析不安全因素及其的产生的原因,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寻找有效地防范措施。

2.3 制定并完善各种制度,组织常规制度学校,抓住薄弱环节,特别是新上岗的护士培训。使其明确职责,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成立护理质量监控组,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2.4 增强法制观念,执法懂法方可依法用法,才能更好指导工作和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指导护士的护理行为十分重要,使护理行为合理和情合法。

2.5 对患者履行告知义务,设立护理缺陷登记本,以制度规范约束护理行为,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

2.6 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做好出院指导。要培养护士终生学习观念,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在护理过程中遇到难点,难点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提高技术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2.7加强患者沟通增强团体协作精神,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进行信息沟通,意见沟通,感情沟通,交流要通俗易懂,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建立良好诚实的互信关系,减少隐患,确保护理安全要鼓励培养护士间的相互协作精神,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2.8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和管理;护理记录是病例的重要部分,在法律上有不容忽视的严重性。要求统一护理记录格式。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以提高护理质量,并记录要全面,真实,客观准确,及时。

2.9严格按国家收费标准收费,杜绝多收费或少收费现象,向患者每日清单对费用高的药品或治疗,应做到提到告知患者或家属,解释目的,取得患者同意,减少纠纷发生。

篇3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31-02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不断改革创新和新业务、新设备的不断发展,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分析总结手术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采取防范措施,才能确保手术治疗的安全顺利进行。

1 手术室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原因分析

1.1 制度不健全或许多旧制度需要及时修订或添加新内容。

1.2 技术风险加大。

1.3 基本护理方面:如手术安置不科学导致局部组织或骨隆突处长时间受压发生压疮;接送患者出入房门时保护不当导致患者头部或手足出现碰伤;在手术过程中因约束带过紧或双上肢外展过度,导致局部神经长时间受压而影响神经功能等等因素。

1.4 用药安全隐患:手术室护士药理学知识欠缺,对部分药物的药理作用、给药途径、剂量、用法和不良反应不了解,在紧急情况下不能够及时用药或者用药错误而导致不良后果;

1.5 查对方面隐患

1.5.1 接病人时查对错误以及患术前紧张使用镇静剂后不能正确回答问话等,易发生接错患者或将患者放错手术间。

1.5.2 送病人时未与病房护士做到床头交接或交接不仔细,导致护理差错。

1.5.3 手术安全核查询问不仔细导致患者发生某些药物过敏反应。

1.5.4 手术物品准备不全延长手术时间。

1.5.5 较小手术物品清点不够严谨,个别护士存在侥幸心理,易造成异物遗留体内。

1.5.6 因责任心不强或查对失误造成病理标本错放、错送甚至遗失。

1.6.6 术中巡回:因巡回护士过多填写文字记录,观察患者状况及用药不及时而存在隐患。

1.6.7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高声谈论或仪器设备噪声影响患者安全感。

1.6.8 手术记录书写不够严谨。

2 解决对策

2.1 完善手术室各种岗位职责及制度,及时修订旧制度,添加新内容,用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加强护士法律知识教育,树立法律意识,树立起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观念。

2.2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等,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3 加强日常工作的检查和责任心教育,在接送患者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受伤。科学合理安置。严格管理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对小儿、老年人、体弱者加强巡护,做好保护措施,防止差错的发生。

2.4 严格用药管理制度,认真进行查对和交接,加强药物知识培训,树立用药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严格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增强责任感,规范护士用药行为。在麻醉诱导前尽可能将抗菌药物滴注完,必要时开通两条通路。在用药过程中认真查对及时巡视,与医生、麻醉师进行沟通,避免及减少药物使用中的安全隐患。在抢救患者时,认真执行抢救制度,大声复述口头医嘱,与麻醉师共同核对无误再执行,并保留安瓿、药瓶备查,及时记录用药过程。术中如需输血更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认真检查血液质量、日期 及有无污染,与麻醉师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并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完毕,保留冷藏血袋48小时备查。

2.5 查对方面:

2.5.1接病人时要严格按照查对要求逐项进行查对,注意询问方式,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避免接错或放错手术间。

2.5.2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是否拔牙、漂唇等,消毒液是否过敏等。

5.3进入手术室后要严格按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要求进行“三方”核对,即巡回护士、手术医师、麻醉师,在麻醉实施前共同核对病人基本情况、皮试、是否体内值入物、术前用药、过敏史、麻醉手术知情同意等;手术开始前,再次核对患者基本情况、物品准备情况等;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再核对各手术物品清点、用药等,以确保每一个细节不出任何问题。

2.5.4术中输血、用药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保证输血用药安全。

2.5.5手术物品清点严格执行清点制度,在手术前、中、后由巡回护士、洗手护士分别共同清点两遍,并认真检查无菌物品是否合格,术中器械是否齐全

2.5.6加强病理标本管理,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医生相互督促,保证病理标本送检无差错。

2.6 巡回护士及时观察患者情况、用药反应及手术进程,及时补充手术用物,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惧感,使其更好配合手术。及时关闭吸引器等噪声源,保持安静手术环境。

2.7.及时准确规范填术护理记录单,严禁涂改、漏记、误记,灭菌指示卡、植入产品标签必须粘贴在护理记录单上。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书写质量。

2.8 送患者回病房,加强护理,防止管道脱落、返折等,应与病房护士认真进行床头交接,包括生命体征、切口敷料、麻醉情况、手术基本情况、术中用药等情况,做到安全护送,清楚交接。

2.9 关心体贴护士,减少社会心理因素带来的危害,使护士以良好的状态完成工作,减少差错事故的潜在危险性。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边缘学科,是与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相并列的二级学科[1]。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是伤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2]。

资料与方法

笔者走访广西区内、外,了解中小城市院前急救情况,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2008年3月~2010年3年我科出诊人次6882例病人中实施院前急救的4378例病人进行院前急救质量评估,对常见的隐患的进行分析总结,同时针对性提出防范措施。

服务质量评估包括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急诊病人疾病的转归及常见的隐患的原因分析,包括出诊是否及时、设备药品是否能满足、医护人员急救操作是否规范熟练等进行列表调查评估。

认定存在安全隐患病例: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病例,到达院前生命未得到支持的病例,病人家属对急救过程不满意或投诉的病例。

认定不存在安全隐患病例:创造条件不可以避免死亡的病例,到达院前生命已经得到支持的病例,病人家属对急救过程满意的病例。

医患沟通不到位:接听出诊电话时沟通不到位: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出诊地点的标记性物体或特征性建筑物,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弯路、走错路,出诊过程无法有效联系患者及家属及时纠正错误的行驶路线,使救护车空跑或延时到达。到达现场未能充分告知使病人或家属的知情同意权,未能详细而快速地了解病情,评估疗效,特别是危重病人、重症病人、生命征不平稳的病人未能预见性地交代病情。各种院前急救原始资料记录、院前急救医疗、护理文书书写、保存缺陷,部分病人只履行口头告知义务而没能书面签字。个别医护人员态度差,导致沟通困难。客观上,急诊病人及家属心情急躁,导致医患沟通困难。中小城市市民综合素质偏低,依从性差、暴力倾向严重。

急救技术不够熟练:个别低年资医护人员平时三基基础不扎实,在紧急情况下心理素质差,导致手忙脚乱,未能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未能快速有效建立人工气道,未能及时、正确地使用各种急救仪器设备。

转运途中观察病人不仔细,未能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准确性的评估,致使病情加重或者恶化时抢救效果欠佳。

中小城市急诊医护人员接触的危重病例相对较少,接受的院前急救培训相对较少,这也是技术不够成熟的客观原因之一。

医疗设备药品准备不足:中小城市急救设备装备相对落后,因为病例较少,设备利用率较低,给设备维护增加难度造成出诊时设备容易出现故障。急诊病人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学科,范围广,学科交叉较多,药品准备常常难以满足专科的要求。由于出诊前对病情估计不足,导致所准备急救药品、仪器不能满足需要。

对 策

篇5

【关键词】心内科 护理 安全隐患 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在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之内,在护理人员护理的过程期间,患者没有发生心理、功能以及机体结构上的损害或死亡,也没有造成障碍或缺陷[1]。目前,我国心内科患者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而且病情不稳定,变化速度较快,使护理更具有特殊性,因此,如何对心内科患者的安全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有效提高防范对策,对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1年3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患者248例,男性136例,女性112例,年龄55岁-90岁,平均年龄69.24岁,其中70岁以上的患者118例。患单一的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专科疾病的患者有56例,其余均合并有2个系统(含2个)以上疾病。常见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前列腺增生、脑梗死、等。

2 安全隐患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可以引发心内科患者的安全隐患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跌倒、猝死等,外出检查时发生意外,用药之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医嘱执行不到位等因素,下面做具体介绍。

2.1 跌倒、坠床:可以引起跌倒、坠床的因素也包括:①疾病因素:由于患者的心脏输血量的减少,而引起的头晕、心源性休克;由于患者的呼吸障碍,引起的缺氧和意识短暂停滞;还有由于有些患者的长期卧床,导致的心血管舒张的能力减弱,致使形成的直立低血压;还有就是由于老年人的感受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减弱也会导致直立低血压的形成;同样,老年人的动脉顺应性的能力减弱也会形成直立低血压[2]。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也使自护功能受限,易发生跌倒。②环境因素:地板湿滑、病床无护栏、卫生间无扶手、夜间灯光太暗等等;③药物因素: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抗心律失常等药物就会导致患者头晕、头痛以及低血压等症状。本组患者有4例起床时发生头晕跌倒于床旁,有2例大便后跌倒于卫生间,有1例睡眠时发生了坠床。

2.2 猝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心脏疾病,都会有发生猝死的可能。冠心病的发病率是最高的,而且很容易发生,比如患者受到不良刺激、过度兴奋、失眠、饮酒吸烟、气温突变等情况都可诱发。便秘时用力排便也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破裂猝死。本组有2例患者发生了心跳骤停死亡。

2.3 外出检查时发生意外:心内科患者经常需要外出进行各项检查,在进行运送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心绞痛、心跳骤停的危险。由于计划不周密,使病人等候时间过长也易导致护患纠纷。本组有1例患者外出做心脏彩超时突发心绞痛,1例患者照胸片由于等候时间过长导致家属不满投诉到护理部。

2.4 用药之后的不良反应:由于心内科患者老年人较多,脏器功能减退,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减弱,接受应激能力也有限,所以在接受药物治疗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3]。在本组有25例患者用药之后发生了不良反应,主要为:有10例患者使用过扩血管药物后出现了性低血压的情况有;有8例患者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之后,注射部位皮肤出现了淤血。有 5例患者出现了腹胀、恶心、呕吐等低血钾症状,有2例患者应用降血压药后出现咳嗽、头晕、头痛等症状。

2.5 医嘱执行不到位:本组有5例患者输氧过程中出现了氧气管脱落、反折,2例患者自行停止输氧,2例患者自行调节输氧流量;2例患者漏服降压药物。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人的沟通不及时、不到位,护理人员巡视不及时,还有一些患者的记忆力较差,遵医行为不良,所以他们时常忘记服药,还有用药的剂量、时间把握的也不准确。

3 安全护理对策

3.1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我们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健全和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除建立健全病区的安全管理制度外,我们还要建立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如患者发生跌倒的预案、发生心跳骤停的预案、患者外出检查发生意外的应急处理预案等等。加强护理质量的管理,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和意外事件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改进措施。

3.2 及时准确评估患者的情况: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及时评估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和伴随症状、自护能力,如有无视力障碍、有无跌倒的危险因素等,以及每天所用的药物,每天发生的突发状况,每天的饮食,每天的状态与反应及突发病情变化等。做到与医师沟通及时,以确保患者的安全[4]。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比如患者的血压、心跳、呼吸、神志等,加强巡视,有预见性地发现一些安全隐患的苗头,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3.3 完善防范措施:为了避免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所有病床均应安装护栏,卫生间及病房地板应保持干燥,卫生间及走廊应设有扶手,病区灯光设施设置合理。对于行动不便、年老体弱的患者应建议家属陪伴。患者外出检查时应与医生做好沟通,危重患者根据评估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如急救物品、呼吸及心脏兴奋剂等抢救药物及用物,医生、护士陪同,并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抢救[5]。必要时与相关科室及时预约沟通,做到随到随检。

3.4 做好用药护理

3.4.1 应用扩血管药物的护理在用药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用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告知用药时输入速度应缓慢,不可随意调节输液速度,有条件的话使用微电脑输液泵严格控制速度。用药后出现头痛、颜面潮红、心悸等症状是由于药物扩张血管所致。输液时不可突然改变,输液完毕卧床休息20分钟后再缓慢坐起,预防性低血压的发生。护士要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4.2 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的护理 用药前需了解患者有无出血倾向,皮下注射后必须按压注射部位15-20分钟,准确按压针眼处,防止移位引起紫癜、浸润、疼痛性红斑。用药后要观察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点;有无血尿、黑便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3.4.3 应用降压药、利尿药等的护理 应用降压药时向患者解释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不要漏服和多服。指导患者起床及改变时动作要缓慢,防止性低血压;应用利尿剂时要观察尿量的变化,注意多进食土豆、紫菜、海带、花椰菜等含钾高的食物,观察有无腹胀、恶心、呕吐等低钾症状的发生。

3.5 加强健康教育

在患者入院后即应向患者介绍医院的住院环境和注意事项,使其尽快地适应病区的情况;在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目的及注意事项,如输氧时应告知输氧的目的、不可随意调节氧气流量及拔除氧管等;护士应根据老年人的性格、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采取多种多样、方便灵活的健康教育方式,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小结

针对心内科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我认为在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强化内部管理,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瑞敏.护理风险管理与患者安全[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5-1

[2] 李雪芬.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及改进措施[J].包头医学,2006,30(2),105-108

[3] 冯力.安全护理与事故防范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41-43

篇6

社区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础,是优质服务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社区护理工作面对妇女、儿童、老年人、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一旦出现事故,造成的损失将无法挽回和弥补[1]。因此在社区护理工作中,提高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强化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最大限度的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是时代赋予护理工作者的责任。近3 年来本院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全员提高了安全意识,使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无严重差错,本年度无护理纠纷,一般差错也明显下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 影响社区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1.1 护士的责任心不强 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护士的服务意识差,对患者缺乏耐心,态度粗暴,观察病情时粗心大意,工作不认真,违反操作规程、护理常规,过失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

1.2 护理风险告知不够 护理工作的部分功能是具体执行医嘱,是医疗行为的一部分,因此护理工作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护理人员在执行风险比较大的护理行为时,要充分执行告知义务,保障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配合治疗,从而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1.3 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 只重视解决患者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把患者的隐私在不适宜的场合谈论,完全没有意识到到言行已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和保密权[2],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1.4 护理人员不足、缺编 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尤其是患者的护理需求增多,使护士超负荷工作,只能勉强完成工作,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

1.5 护士专业水平低技能差 在社区工作的护士大多是资格低、学历低的护士,理论不扎实,操作技能差,工作经验不足,常常不能满足患者的身心护理需求,在发生意外时由于紧张对各种抢救技能及抢救仪器不够熟练,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产生护患矛盾,引发护理纠纷。

2 防范措施

2.1 提高护士的服务意识 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了有效的服务标准,规范了护理行为和文明用语。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对存在问题开会讨论限制整改,管理人员跟踪检查,要求护士主动耐心的、经常的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消除误会,取得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2 加强安全及法律知识教育 使广大护理人员学法、懂法、用法。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之后,护理部每年举办2次相关内容的授课学习,各科室每月组织1次安全、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讨论,查找隐患,杜绝差错。通过学习,使全体护士不断提高安全法律意识,在尊重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3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增加人员,合理安排班次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减少护理纠纷的重要措施[3]。护士长在人员安排上必须注意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的搭配,根据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适当增加中午班、夜班护士的技术力量,特别是节假日,要求护理人员放弃休息时间,做到科学配置护理人员,满足社区工作需要。

2.4 加强对护士进行规范性培训 每年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2 次以上三基理论考试。组织护士业务学习,鼓励护士参加专科、本科等再教育,选派业务骨干、护士长到上级医院进修或参加专业讲座等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同时狠抓操作技术的训练,由护理部先考护士长,再由护理长分成若干小组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操作考核,要求人人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操作和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从根本上防止因技术操作不熟练,影响患者抢救而发生的护理差错,保证了护理安全的落实。

2.5 建立护理安全监控体系 护理管理人员不定期检查,抽查三查七对制度执行情况及药品、设备、抢救物品、患者安全等情况,并结合提问安全制度中应知应会内容,随机抽查查对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对社区护理安全工作的真实情况,进行督查、反馈,完善防范措施。各社区组对在班护士的安全护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不安全隐患。并及时上报,护理部每季度召开护理安全分析会,找出不安全原因,制定防范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层层把关,确保护理工作安全运行。

3 小结

患者在看病的整个过程中,在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均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护理人员必须提高安全、法律意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从法律角度规范管理,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温馨、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 考 文 献

篇7

新生儿病房是医院高风险科室,护理方面存在许多风险以及缺陷。[1]对输液风险的管理为护理管理重要内容。因新生儿其特殊生理情况,并且输液要求较高,速度以及剂量的控制更加严密,近年来疾病谱逐渐复杂,给药形式也逐渐多样,输液设备的广泛使用,导致新的输液风险发生。[2]本次研究对我院在2013年3月至 2014年3月上报在输液护理方面存在缺陷以及病人家属的投诉记录,分析评价出现的输液风险,并制订管理措施,在控制输液风险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方法与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新生儿病房共输液4551次,其中2013年3678次,2014年873次。

1.2 方法

1.2.1 规范无陪护病房的输液规程 (1)安全针留置穿刺(2)留置针的维护程序 (3)处理液体外渗过程(4)规范输液泵使用(5)外出患儿检查核对流程(6)规范医嘱执行(7)护士责任巡视制度(8)上报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流程(9)输液反应记录以及处理。

1.2.2 培训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的护理人员输液,增强护理人员相关输液知识。

1.2.2.1培训形式 由担当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进行操作的培训,护士长担任与静脉治疗有关知识以及流程规范的理论培训。

1.2.2.2培训内容 程序课程按照鱼骨图进行设计(1)血管解剖(2)用药种类以及药物计算的方法(3)药物性质(4)导管的维护方法(5)输液泵出现报警原因及处理方法(6)留置针的穿刺技巧与规范(7)液体发生外渗的处理(8)并发症处理(9)职业暴露的处理过程。

1.2.2.3 培训时间 每季进行1次操作和理论培训 每次为2h课时,其中护士听课应不低于6课时》。

1.2.2.4效果评价 每季对科室护士抽查并考试,主要内容是在上季度的培训项目的操作技巧。成绩大于90分为合格,在理论学习3个月后进行考试,成绩大于80分为合格。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X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分析,当P

2 护理对策

2.1培养护士职业道德以及慎独精神 相关课程主要有(1)培养护士的职业道德(2)对团队协作进行安全分析(3)输液缺陷案例讨论(4)慎独精神的培养(5)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护理风险。

2.2安全器具使用(1)使用婴儿理发器 自2013年3月开始应用婴儿理发器对输液患儿进行备皮无头皮刮伤发生(2)输液装置的螺口连接 自2013年3月开始应用带有BDQ-Sytetm无针型密闭式的输液接头BDPegasusTM留置针和输液器螺口连接,降低接口发生松脱导致药液的浪费以及患儿针刺伤风险(3)应用安全固定器具 应用3M 防止过敏的透明敷料对新生儿行导管固定,并且加上3M绷带对四肢留置导管进行固定,网状头套固定头皮静脉(4)选取输液工具要合理 在新生儿四肢进行留置针输液期间,由于其皮下脂肪较薄,容易出现输液发生外渗,尽量避免进行前额正中的血管穿刺和使用离心方向进行穿刺输液。

2.3对医嘱查对以及费用的核对制度进行规范 完善患儿出院前的费用核对,尤其对危重以及死亡患儿费用核对。

2.4对护士的输液和巡视行为进行规范 指导护士按照一看二触三对照方法,每30min观察一次输液的流速,部位以及余量,并记录。

2.5增强对四新人员管理 加强管理新来护士,实习护士生,新来病人以及新来医生等。以及学习新的物品,药品,材料,操作,知识以及规定。

2.6上报缺陷以及讨论制度(1)进行无惩罚的缺陷呈报制度,护士反映遇到输液问题以及安全隐患(2)以出现的护理差错做案例,进行讨论,吸取教训。(3)召开护理发生纠纷的案例分析会议 护士长通报上月的改进情况,并分析讨论本月出现护理缺陷。

3. 结果

4 讨论

4.1输液风险发生原因

4.1.1管理因素 包括规章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弱,培训护理人员的力度不足等。[3]

4.1.2护士因素 护士慎独精神的缺乏,在无患儿家属情况下,查对制度的执行不严格。未核对患儿身份并未能认真对病房巡视,未及时发现以及处理发生的液体外渗等情况,缺乏相关药物知识。药物剂量计算错误,操作技术水平不同处理并发症方法不正确。

4.2输液风险护理的防范

4.2.1提高护士职业道德和能力 输液安全和慎独精神关系紧密,需要护士有较高职业道德以及技术,要了解输液安全隐患,提前做好防范,减少风险的产生。

4.2.2增强护士防范意识 新生儿病房其特殊性较强,如有不慎导致缺陷,给病人造成痛苦,导致重大的损失,引发医患矛盾,对医院信誉以及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要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实行风险意识的培训,增强风险管理,加强护士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提升操作技能和护理质量,在根本上对新生儿无培护病房的输液风险进行防范。

参考文献:

篇8

2007年6月~2009年6月我院门急诊输液室患者29160例,发生输液反应42例(循环负荷过重3例,药物不良反应37例,晕厥2例)。纠纷7例(沟通不良2例,输错药液2例,技术不过硬1例,处理问题不及时2例)。药物配制错误27次(查对不严6次,剂量错误3次,加错瓶7次,溶酶不当8次,配伍不当3次)。杜绝差错128次(医嘱单与处方不一致16次,配伍不当13次,患者身份不符37次,发错药42次,医嘱单转抄错误20次)。

输液反应、护理缺陷的原因:①患者对输液滴速快慢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研究[1]报道,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速过慢占23.3%,加快滴速者占80%。原因分析:输液存在的限制和空间的制约,常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患者往往由于工作、学习时间紧张,想尽早结束输液;由于某些药物刺激,患者感觉疼痛自行调慢滴速。②个别患者空腹输液引起“晕针”。原因分析:患者因病无食欲或认识不足。机体在空腹状态下代谢减弱,针刺激活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易引起头晕、恶心、腹痛等。③患者自行调换输液位置。患者在输液室碰见熟人或嫌自己所在位置不适等而自行调换位置。④患者在输液进行中自行提药瓶离院。患者因有急事须马上离院。⑤患者未认识到药物过敏试验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皮试后自行离开皮试等候区。⑥护士巡视病房不及时,输液结束后患者自行拔液体。⑦患者输液后的穿刺部位有皮下瘀血。患者按压针眼的方法和时间不当。⑧个别护士缺乏药理知识,未按输注药物的使用说明、不良反应及患者病情来合理调整滴速。

纠纷产生的原因:①患者到输液室排队交药,在输液高峰时段,护士因忙接药后未告知患者输液需等候的时间,而患者由于从挂号到输液经过多次排队,情绪已不佳,再加上疾病的折磨,患者等候时间较长,此时如果护士与患者沟通不到位,患者往往会把就医过程中的不满发泄到护士身上,护士工作中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投诉。②在输液高峰时段,巡视时间相对不足,液体输完、药物外渗、药物点滴不畅等,护士未及时到位而患者又不知如何处理,此时极易引起患者或家属的不满而投诉。③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患者自行调换输液位置,护士不认识患者,护士又未认真核对而出错;护士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操作规程而配错药或溶媒,输液或换液时又未认真核对而出错;病室嘈杂,护士呼叫与其名字相近的其他患者时,患者匆忙答应而护士又未认真核对致使出错。以上三种情况虽然被及时发现未出现不良后果,但出现了护理纠纷。④年轻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且态度不端正而产生纠纷。

药物配制错误的原因:①护士在药物配制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因工作忙乱未按操作流程或按定势思维方式导致配错液体、医嘱单转抄错误。②注意力不集中,不同瓶的药物加入同一瓶内或溶媒使用不当。③小剂量药品计算错误致配制错误。④药物的配伍禁忌不明,存在禁忌的药物于同一瓶中配制。

护 理

根据各个班次输液工作量情况,合理安排护士人数,实行二线值班,随时准备应对突况。推行电话预约,尽量使次日输液的患者避开治疗高峰期。

加强护士的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礼仪和患者沟通的技巧的培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及时反映,及时改正。

强化告知制度,规范输液治疗过程中的行为,在输液治疗过程中护患双方共同参与,使患者对输液治疗的风险认知度和依从性得到提高,确保患者安全。

制作药物说明本,收集输液常用药物说明书并及时更新,便于护士对不熟悉药物的信息及时查找。制作药物剂量换算表、常用的药物配伍禁忌表。

安排专职人员加强巡视,重点观察输液滴速、有无心慌、液体外渗及不良反应,认真做好交接班。

加强同其他科室的沟通,如及时同药房人员核对药物发放、医生的医嘱单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篇9

1.1.1法律意识意识淡薄

一些护理人员对法律知之甚少,在工作中会无意识地违反法律规定;同时也经常会忽视护理人员的知情权,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重视告知义务。

1.1.2专业水平低下

医院的护理人员很多都学历较为低下,其文化水平及专业水准都较为低下,在平时也不注意学习提高自己,使得自身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不够,再加上护理经验不足,导致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能正确熟练地操作,常发生仪器不会用、操作步骤不正确的现象,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可预见性的安全问题。

1.1.3责任心不强

这是导致发生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在平时不注意责任心的培养,对患者本身就缺乏责任心与同情心,不能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足,常会导致在工作时不认真,不能按时巡视患者病房;工作时不能一心一意,常发现在工作时一些护理人员玩手机、打电话、吃东西,不能正常有效的工作;这些不良的行为往往会引发安全问题。护理人员不能专心地工作,当患者病情有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处理,从而耽误患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严重的情况的发生。

1.1.4工作环境复杂,人际关系不和谐

医院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人员较为复杂,往往会因为同一个小的问题而引起医生、护士、患者间产生矛盾,引发出了医护、护患间的纠纷。若这些关系处理不当或得不到缓和,将会导致患者对医院产生反感的心理,护士对医生产生不服从的心理,从而引发各种医疗问题,使得医院陷入各种法律纠纷当中。

1.2患者自身的原因

护理工作不是护理人员单方面的事情,它需要患者的有效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而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一些患者缺乏医学知识,不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去做,不能很好地配合护理人员,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恢复造成不良的影响;而有些患者对于自身的疾病不了解,当病情发生变化时不遵医嘱及时到院就诊,从而耽误疾病的治疗;另外还有些患者情绪易激动,这些都会为护理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1.3医院方面

从大的方面来说医院的环境设施也是导致安全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医院的仪器、设施不够齐全,对于患者的疾病不能做出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同时医院的卫生环境较差,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医院的设施设备不能及时的更换,从而为护理安全问题埋下一定的隐患。

2管理对策

2.1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培训,增强其法律意识

首先护理人员应知法、懂法,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医院要定期举行法律知识学习讨论会,就医院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培养护理人员的用法观念,使得护理人员懂得尊重患者,患者在该种环境下也能享受到一定的权利。

2.2加强专业知识指导,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首先应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定期参加医院举办的专业知识考核,不断提高护理能力。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能够熟练地操作各仪器设备,懂得操作步骤与技巧,在患者病情出现异常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的处理。在护理的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患者的各生命体征,分析患者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能应急处理,将意外事故消灭在萌芽中。

2.3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减轻工作压力

由于医院护理人员的缺编,护理工作十分紧张,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因此,医院应做好人力资源的配置,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实行弹性排班制,尽量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4改善患者就医环境

要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加强卫生环境的检查,做好医院的清洁、消毒工作;对于医院的器械、设备等必须进行定期检查,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更换,从而保证正常工作。

2.5注重对患者的身心保护

患者由于疾病的困扰在身心两方面均受到损伤,因此,在平时的护理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患者的身心护理;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要加强其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可以引导其进行适当的锻炼,例如在医院里散步、做运动,护理人员可以给出一些正确的指导。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为其制定合理的用餐计划,指导患者科学合理地饮食;同时,患者在用药前应讲明药物的过敏史、不良反应等,要嘱患者按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用药。另外,在日常的护理中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篇10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密切相关。院前急救是伤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维权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面临严峻考验。由于院前急救大多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医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临床资料

分析总结我科2005~2007年院前急救纠纷27例,其中投诉出诊时间长15例,医护操作不熟悉5例,设备及药物不全4例,患者坠床3例。

2安全隐患

2.1院前急救安全隐患

2.1.1出诊不及时接听120电话时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错路,而又无法有效联系患者,使救护车空跑或延时到达。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司机对道路不熟悉或交通不畅,特别是上下班人流高峰期,影响急救车行使的速度,造成出诊到达现场时间延误。

2.1.2急救反应慢出诊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伤病员评估不足,未能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药品及仪器,导致到达现场急救时由于药品及仪器不符合现场使用,再折返车内拿取所需费时,而对伤员延时救治。

2.2现场急救隐患

2.2.1医嘱查对存在安全隐患院前急救时受环境和条件所限,护士都是执行口头医嘱,增加了出差错的几率。现场执行口头医嘱时除“三查七对”外,更强调“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和医生复核,保证抢救过程忙而不乱和治疗安全。用药后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剂量[2-4]。

2.2.2急救设施、设备、药品存在不安全因素院前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设备等限制,客观上为急救工作安全性增加了一定难度。

2.2.3急救技术掌握不熟练在紧急情况下手忙脚乱,未能及时、正确地使用各种急救仪器设备,未能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的使用。

2.3转运途中安全隐患

转运途中路况不良,车内照明不佳,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细致,或者医生坐在副驾驶位置,未与护士一同坐在患者旁边观察患者病情,导致病情变化不能及时抢救。

运送时没有拉起床栏,对不合作的患者没及时使用约束带,致患者摔下车床。

2.4护理文书不规范

不重视院前抢救护理记录,记录不及时、不详细。

3对策

3.1及时出诊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5min)出诊,根据“120”指挥中心发送出车通知单上提供的地址、电话,直接与患者或家属联系,保证出车路线正确,情况许可下,让患者家属于指定位置等候,避免寻找,延误时间。同时由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护士及时评估,并根据病情准备急救药品、仪器,使其处于应急状态,保证到达现场可以快速、准确使用,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2加强理论技能培训

护士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定期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穿刺留置输液、处理复合伤等培训和考核,提高现场急救应急能力及服务质量。

3.3加强途中转运护理

3.3.1心理护理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最为重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急救环境,及时、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种治疗、护理措施是确保急救护理程序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环节[5]。在转运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谅解,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3.3.2安全护理转运时固定车床,拉起床栏,对不合作患者使用约束带,保持合适安全的转运,意识障碍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3.3.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血压、面色,对意识清醒者,定时进行简短对话以判断意识的改变;意识障碍者,随时观察瞳孔的变化。

3.3.4应急处理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及时处理,保证抢救药品、仪器及时、正确使用。

3.3.5强化风险意识医疗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微疏忽,可能会铸成大错[6]。院前急救人员应认识到工作的高度风险性,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3.3.6加强救护车管理救护车应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物品、仪器、药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每班认真交接,定人、定期检查,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急救畅通。

3.3.7规范护理文书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出诊到达时间、上车时间、到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的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7]。

3.3.8良好的心理素质院前抢救过程直接受现场人员监督,面对抢救场面要沉着、冷静、稳重、严肃,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做到临危不乱,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抢救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2]赵文静,张巍巍,宋平,等.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救护[J].南方护理学报,1997,4(30):7.

[3]万伟,杭星.高血压性脑出血院前急救之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53.

[4]郑松枝,魏肖利.急性脑出血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94,103.

[4]马彦辉,桑梅,牛小秀,等.我院急诊抢救疾病谱特点和构成比的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28):2694-2695.

篇11

引 言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雷电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陡增,校园的雷击事故也屡见不鲜,典型的“07.5.23”重庆市开县某小学雷击事件,就造成了7名学生死亡、39人受伤的惨剧,让人触目惊心。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剖析当前校园防雷安全工作存在的隐患及原因,深入研究校园防雷技术措施和预防雷灾对策,以彻底消除校园雷灾隐患,保障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1 校园防雷安全存在的主要隐患

1.1直击雷防护存在的普遍问题

(1)建筑物没有安装防雷装置。这些建筑大多为二层以下的校舍、食堂、厕所、传达室、运动场看台等,有的为旧时建筑;

(2)防雷接闪器不符合规范要求。校舍维修及防雷装置日久缺乏维护等原因,造成接闪器倒伏、断裂、锈蚀严重,避雷带支柱脱落;接闪器材料规格偏小;楼顶不同高处接闪器布设不完整;楼顶上架设的天线、热水器、空调外机或广告架等金属构件未采取有效防雷措施或没有与防雷装置连接;

(3)建筑物设有接闪器,但无引下线,易成引雷祸端;引下线间距过大或敷设部位不符合要求;引下线材料规格偏小、腐蚀严重甚至锈断;

(4)接地电阻值不符要求。金属屏蔽管、配电柜的PE和金属构件等未作接地连接,或虽已连接但阻值超标;

(5)运动操场等开阔地带未受雷电防护装置有效保护;

(6)旗杆未可靠接地,未设置警示牌等。

1.2内部系统防雷存在的普遍问题

(1)电源总配电柜、机房配电箱没有安装SPD或安装的SPD已损坏。

(2)防雷电流感应、防雷电波侵入措施薄弱。架空线缆、各类弱电进线未作埋地、屏蔽措施,线缆缠绕在防雷接闪器部位;

(3)配电箱、机房、多媒体教室、广播系统、监控系统等设备未接地;消防管等金属构件未作等电位连接;

(4)计算机房设置在顶楼,或计算机房设备未作等电位连接、防静电地板没有接地措施等。

2 校园防雷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分析当前中小学校存在防雷安全隐患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2.1对校园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学校对防雷安全工作重视不够,防雷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雷电防御知识普及宣传缺乏。

2.2落实防雷安全责任制和具体措施不到位

防雷安全管理责任制不健全,具体责任部门和防雷安全管理人员不明确,许多学校没有建立防雷装置定期检查、维护、年度检测等防雷安全制度和防雷应急预案,防雷安全未纳入学校安全工作范畴,未建立相关工作档案。

2.3旧校舍雷电防护设施没有实施有效改造

学校建校历史普遍较悠久,旧校舍的防雷设施相对不完善,且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造;有些实施了改造,但设计和施工不规范,给校园防雷安全留下隐患。

2.4部分新改建校舍使用前未进行防雷验收

新改建校舍特别是农村、郊区学校存在建造前未经过防雷装置设计技术审查,建成后未经防雷竣工验收就投入了使用。

3 校园防雷安全防御的具体对策

针对校园防雷安全存在的主要隐患问题和原因,为完善校园防雷设施、强化防雷安全工作,应采取科学的防雷技术措施和预防对策。

3.1进一步提高校园防雷安全重要性认识

校园的防雷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人身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要高度重视,认清校园防雷安全工作的严峻形势,进一步提高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校园防雷安全万无一失。

3.2建立健全校园防雷安全工作责任制

(1)学校要建立健全防雷安全责任制度,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落实责任部门和防雷安全管理人员,建立防雷安全工作档案;

(2)各级教育和防雷安全监管部门要履行好对校园防雷安全的监管职责,强化防雷安全常态化检查,督促学校将防雷安全纳入学校安全工作范畴,落实好各项防雷安全措施。

3.3抓好校园防雷安全隐患的整改实施

要在排查检测鉴定的基础上,把校园防雷安全隐患整治纳入校舍安全工程改造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和施工,防雷技术措施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1)外部防雷技术措施:

①校园各类建(构)筑物应安装避雷带或避雷针,其布设应符合技术规范要求,以有效保护建(构)筑物;

②引下线宜均匀对称布设,间距、材料规格、敷设部位要符合要求;明敷引下线应牢固、平整,且远离人员活动区域,距地面上方1.8 米部分设绝缘保护层,设置警示牌;

③接地装置应完备,接地阻值符合相关要求;

④楼顶架设的金属构件应作可靠接地,接地阻值宜≤10Ω;

⑤有线广播、信号网线、电话线等线路不能缠绕在防雷接闪器部位;

⑥运动操场等开阔地带应受周边建筑物防雷接闪器的有效保护,未处于保护范围内的,应增设避雷线或避雷针;

⑦旗杆、路灯桅杆要按要求进行可靠接地,旗手站立处应放置木板、胶皮等绝缘脚垫,并设置警示牌。

(2)内部防雷技术措施:

①架空电缆线、信号线应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套管不少于15m埋地进入,进入端要作防雷电感应、防雷电波侵入保护接地;

②电源总配房、机房配电箱应安装相应规格SPD;有电化教室的楼层需安装两级SPD,设备要作保护接地;

③卫星接收装置、信息网络接口、交换机等端口处应安装信号SPD;

④教学楼金属楼梯扶手、消防管及室内金属构件等应作可靠等电位连接或与防雷装置连接;

⑤计算机房应考虑设置在中间楼层,设备应做好等电位连接;静电地板要多点接地。

3.4强化校园防雷安全的源头管理

(1)新改扩建项目防雷装置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2)新建校舍的防雷装置设计需经技术审查符合规范要求后方可开工;校舍完工后,应进行防雷装置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技术机构实施防雷装置检测。

3.5切实落实防雷设施日常维护与定期检测

(1)加强校园防雷装置的日常检查维护工作。制定常规检查和维护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日常检查维护工作,发现防雷装置存在隐患时,应及时采取措施;

(2)防雷装置实行每年一次的定期检测制度,应主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防雷专业技术机构进行年度定期检测;

(3)对年度定期检测中发现的防雷装置安全性能隐患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消除校园雷灾隐患。

3.6推M师生防雷避险知识的宣传教育

(1)加强防雷科普宣传教育,增强师生依法防雷、科学防雷、主动防雷的意识,提高师生防雷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并不断地推动全社会对科学防雷的认知;

(2)定期组织师生开展雷电灾害防御演练,着力提高应急处置雷击事件的能力。

4 结束语

校园是教书育人、学生聚集的场所,校园安全事关到广大师生人身和国家财产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建筑物不断增多增高,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校园雷灾隐患也随之增加,防雷安全工作越显重要。因此各学校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雷电,增强综合防雷能力,确保校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