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果园科技化管理

果园科技化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2 09:03: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果园科技化管理

篇1

0引言

国军标GJB 6465一2008《计量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以下简称标准)已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于2008年3月17日,并将于2008年10月1日实施。标准规定了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员学历、实践经历和资格鉴定考试的通用要求。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管理将步入一个职业化管理的新阶段。本文将结合该标准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做一个简要介绍和分析。

1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1. 1以素质教育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短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或考前培训形式来提高计量人员素质,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很多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了问题自然就无所适从。多数计量人员获得计量检定员资格的方式通常是考试前突击自学、临时抱佛脚,或是参加短期计量培训,取得计量检定员证之后,就书本一扔,万事大吉;而计量人员取证的类别也是按所从事的计量标准仪器或参数分类,计量十大专业共有243个种类之多,这种取证方法导致计量人员的知识面狭窄。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于计量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防计量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国防计量的水平,针对国防计量服务对象特殊、技术水平高精尖、工作方式特殊、计量保障贯彻科研生产全过程等特点,新的计量人员管理模式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主,对计量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

1)思想素质。国防计量是法制计量,是对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标准设备进行检定校准。计量人员出具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质量安全,可以说数据的客观公正代表着计量人员的人格和尊严。所以,计量人员的责任重大,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2)知识素质。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计量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计量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标准的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新的计量人员考核项目,将原来的104个项目、243个子项目,合并为56个项目,国防初级计量师和国防中级计量师都按项目取证,国防高级计量师按计量专业取证。这样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拓宽计量人员的知识面,提倡一专多能,因为现在我们所面临的计量仪器设备大多是多参数、多学科的,要独立完成某一项计量工作,就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甚至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比如做长度计量的也应该掌握一些力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要了解产品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

3)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计量人员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要求计量人员首先要有选择测量设备和测试方法的能力,常规的计量检定是按照检定规程一步步完成的,但更多的型号计量保障问题是综合的,无现成规程可依的,需要按照具体情况选择测试设备和方法;其次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计量人员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走在科研生产的前面;最后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规程上的、教科书里的、师傅教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未必都管用,计量人员要具备不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缚、勇于创新计量测试技术的能力。

1. 2统一的考核标准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来按两个考核模式管理,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工委(办)组织考核。由于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与各地方工办以及各地方工办之间的具体的考核要求、考试方式、考试内容都不尽相同,导致了各地区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所有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的原则,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统一管理和实施,从而保证了考核标准的一致性,今后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将按照统一的考试要求参加考核,这样确保了所有国防科技计量人员的考核质量,有利于整个国防计量人员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 3国防计量人员进行分级管理

国防计量人员原有考核要求不分等级,不管计量人员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差别多大,考核要求都一样,获得的资质都是国防计量检定员证书。但实际上,国防计量人员的服务贯穿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计量检定校准的对象多、范围广,计量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难易程度都不尽相同,对计量人员的能力要求自然不同,按一个等级考核不利于计量人员能力与所从事岗位的一致;另外,对于计量人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而言,考核标准单一会缺乏激励性,限制了人员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对人员的统一管理。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国防系统内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计量人员,必须通过认证,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后才能开展工作,国防计量师按其相应的能力水平分为三个级别:国防初级计量师、国防中级计量师、国防高级计量师,不同级别计量师的能力要求、执业内容、报考条件都不相同。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申请条件进行相应级别国防计量师的认证,各计量技术机构也可据此制定不同级别人员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效率。

2新模式的显著特点

2.1与国家的管理模式接轨

2006年,国家人事部与质检总局联合了《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对从事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人制度,纳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凡是从事计量法律、法规所规定计量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取得注册计量师资格,注册计量师分两级:一级注册计量师,二级注册计量师。

新管理模式坚持与国家注册计量师制度接轨,国防计量师的要求涵盖国家注册计量师的要求,其中国防初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二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国防中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同时增加国防特殊能力要求;由于国防计量的特殊性,设置了国防高级计量师。这样就保证了取得国防初级计量师资格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二级计量师能力要求,取得国防中级计量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的能力要求。

另外,新模式也鼓励国防系统的计量人员,特别是对国家开展服务的计量人员,积极考取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对于获得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的计量人员,国防系统认同其计量基础知识能力,如果报考国防计量师,可以只考核基础知识之外的内容,考核合格后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2. 2考核与培训分离

新模式坚持考核与培训分离,即凡是参与考试工作(包括考试试卷的命题、审题、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举办与考试内容有关的培训,从而保证认证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国防计量人员责任重大,出具的测量数据关系到国防军工产品的质量,在标准里还是对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了要求,目的是要在考培分离的前提下,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把好关,确保培训质量,从而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提高。

2. 3突出国防计量的特色

新模式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首先,标准的管理对象是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人员;其次,由于国防计量人员所属单位都具有军工属性,同时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于国家的要求,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而国家注册计量师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规定为中专以上;第三,标准中参照武器装备型号计量师的相关规定,在国防中级计量师和国防高级计量师的能力要求中都加人了承担武器装备型号工程相应计量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以提高国防计量人员型号保障能力,适应型号工作的需要。

2. 4高标准、严要求

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防计量要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计量人员,所以新模式对计量人员可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标准中体现如下:一是考试合格条件提高,不是以前的60分万岁,而是提高到70分或80分(具体见标准);二是资格确认要求高,对于国防计量师证书有效期满准备延期的,除了提供相关证明外,还要参加资格确认考试,重点考核知识更新的能力,考核合格后才予以延期;三是对培训机构组织的取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时间都有最低要求,取证培训时间不少于60小时,继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8小时。

3新模式的实施要点

新的管理模式下,计量人员的管理将由原来的两层管理变为统一管理,管理对象涉及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万余名计量人员。而各地区管理基础和计量人员素质各不相同,所以,在新模式开始运行前应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3.1做好过渡工作

鉴于现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人员特别是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人员与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进程,同时保证国防计量工作的连续性,建议在新模式实施前有一个过渡过程,出台相关过渡办法,保证原来持证的计量检定人员继续开展工作,同时对于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计量人员开展认定工作,即经过资料评审后不通过考试直接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3. 2规范管理,提高认证质且

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在对计量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基础上,要尽快制定运行的配套管理办法,不断规范管理,提高认证工作质量。应根据国防计量师的能力要求,尽快制定不同级别的考试大纲,作为考生复习和指导考试的依据;应优化考试试题,提高试题质量,建立考试试题库;同时,强化能力考核内容,逐步解决“会考的不会做,会做的考不过”的问题。

应进一步严格考试制度,保证考试客观公正,对不参加继续教育或继续教育不合格的人员不予资格确认,对违法违规的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维护国防计量师制度的严肃性和国防计量的权威性。

3. 3完善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直接影响到对计量人员的管理质量,我们看到,从2006年开始,国防计量人员考核手段已由纸质答卷形式逐渐改为计算机上机考试形式,并在航空304所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考试中心,这样一方面使考试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考核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方便了考生。下一步,应按照大区域的原则继续建立区域考试中心,构建覆盖全国的大区域考试网络,将这种考试方式大力推广,在方便考生实时就近参加考试的同时,减少考生异地考试所花费的时间和考试费用。

另外,实际操作技能考试是国防计量师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实际操作的考核条件有限,考试用的计量标准器具与实际工作所用差距很大,有些考试又由于设备本身精度高,价格昂贵,实际操作只能“观摩”,影响了考核质量。下一步应积极研究实际操作计算机模拟考试系统,把实际中典型的、原理性的知识模型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模拟计量检定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实现计量人员操作培训和考试的网络化、数字化,这样既达到了考核要求,又大大提高了考核效率。

3. 4做好继续教育

篇2

中图分类号:P285.2+39

前言: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种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所共同组成的物质实体。从狭义方面看,国土资源只是针对国家领土范围内的土地、江河湖海、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而言,而从广义方面看,国土资源还必须包括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国土资源可以说是城乡经济发展的物质保障,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加强管理,确保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土资源的性质分析,其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①在数量上,具有无限性和有限性并存的特点。无限性主要是针对部分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而有限性则是针对数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了几乎所有的矿物资源以及部分生物资源;

②在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源的地理上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

③在实际开发利用中,具有可变性。在不同的地区,受环境和生产力的影响,对于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结合以上特性,我国加强了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对资源进行了合理分配,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政治发展情况,制定出了相对有效的发展方案。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管理人员队伍中出现贪污受贿的现象,导致部分资源被私自占用。部分管理人员受利益诱惑,私自动用自身的管理权力,在国土资源分配中实行暗箱操作,从中谋取私利,严重违反了国家的土地管理制度,损害了国家利益。其次,国土资源分配相关证件不足,导致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难以分清其是否合理和合法,也为部分人员的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最后,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重视不足,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许多国家的土地资源被私自使用,导致大量违章建筑的出现,不仅违反了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时也容易引发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二.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人们开始重视其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交汇点。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其强化措施如下:

1.制定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土资源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针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出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国土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调和。

在对规划进行制定时,首先,必须集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对现有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的效益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其次,要结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实际发展情况,集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拟定出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计划,引导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对于土地结构的优化,以及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的行为,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还必须对区域内的耕地数量、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规模进行分析和调节,以实现统筹规划,确保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化。

最后,要坚持节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对闲置土地进行依法处理,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同时,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治理,确保占补平衡,在保障生态用地的同时,满足经济用地的需求,以促进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

2.建设高素质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对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而言,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现有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强化人员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并积极聘用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只业务熟练、技术精通的高素质人才管理队伍,确保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不仅如此,还要结合国土资源的现状,对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对各部门的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使得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此外,要重点关注耕地问题,制定相应的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的面积和数量。对于非法占用耕地的情况,要进行严肃处理,并加大耕地补充力度,切实保证耕地的占补平衡。

3.建立健全土地市场运营机制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就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从而实现对于城市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资本的充足和营运,营造出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确保土地资源利用的公平、公正、公开,从而确保城市的持续协调发展。例如,可以应用市场运营机制,组织拍卖会,以公开竞标的形式,对土地的使用权进行出售,并建立其完善的信息公示和查询制度,一方面,可以确保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获得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提高企业在土地信息方面的对等机率。

另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土地储备制度,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对城市规划用地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拆迁、收购、征用、转用等方式,把原来分散的零星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的实际价值。对于废弃矿山等土地资源,要积极做好治理工作,恢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可以起到“变废为宝”的效果。

4.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可以实行国土资源信息公开化,对国土资源的管理方式进行转变,一方面可以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效率,确保管理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流程管理,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提高管理水平。在实际应用中,要建立完善的国土资源信息查询系统,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对国土资源的信息进行公开,不仅可以为相关企业和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国土资源信息,还可以加强对于信息的整合、分析和提炼,加快信息更新的速度,从而提高信息的质量。

三.国土资源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国土作为一个国家和居民立足的自然环境,既是生活场所,又是生产基地。资源是一个包罗种类很广泛的概念,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能够产生某些效能,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条件,是一个国家和居民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物质源泉。因此,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不仅关系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关系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结语:总之,国土资源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是关系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当前的发展形式下,相关管理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努力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和谐因素,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咏.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J].才智,2012,(10):352.

篇3

技术革命、科学理论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然而,一旦人的行为、心理甚至所接受的知识被标准化,人就会被机械化。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中人的机械化的历程。

一、雇佣管理:机械化的开始

雇佣管理是人的机械化的开始,也是人的对象化的开始,雇佣管理时期正是机械论大行其道的时候,一旦运用近代自然观方法论于管理时,管理的机械化,对人的机械化就成为可能。

1.第一次科技革命与雇佣管理。18世纪中叶,第一次科技革命使机器运作代替了手工操作,大规模的工厂取代传统家庭手工作坊,诞生了现代意义的工厂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大工业生产方式。这种机械化大工业生产方式要求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需要组织对其分工协作进行管理,但当时人们习惯于原来的工人手工操作完成整件产品的小生产方式,不适应这种大生产方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人与事的关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管理人员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人事管理的雏形。从整个社会来看,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因此这一时期对人的管理称为雇佣管理,也叫劳动管理。

2.“商品人”假设与雇佣管理人事政策。第一次技术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发展和大规模的资本密集的经济组织的出现,管理重视资金和技术而不重视人力的价值。在管理观念上,视人力如一般的商品,在管理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里,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在取得时追求廉价,并充分利用,一旦用不着了,就会弃之如敝履。劳资之间的关系是以劳动力、货币的交换关系为基础的,是一种典型的雇佣关系。

二、人事管理:体力层面的机械化

人事管理阶段主要对人的行为动作采用更多标准,通过对行为的管理提高生产率,是体力层面的机械化。

1.二次科技革命与人事管理。19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过去那种凭借经验和个人的管理方式与大生产方式不能适应,迫切要求科学的管理方法协调工人与组织生产的关系,以泰勒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

2.人性假设与人事管理。

(1)“经济人”假设与人事管理的产生。管理观念上“经济人”人性假设代替了“商品人”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18世纪英国的学者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中的阐述,他认为自利的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们怀着自利的动机从事经济活动。人事管理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根据“经济人”假设,认为员工所需要的是金钱物质的激励,人事管理的功能只要重视员工物质福利即可达到激励员工的目标,因其管理模式机械化,忽视了人的其他因素尤其是高层次需要在管理中的作用。

(2)社会人假设与人事管理的发展。由于“经济人”假设忽视了雇员的社会和心理需要,之后,二十年代,梅奥和他的同事们以霍桑实验结果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说,他们认为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等社会的和心理的欲望满足。

基于这种人性假设的管理模式是: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工作任务,而应注意满足工人的社会要求;管理的职能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等,而应了解情况、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坚持实行参与式管理,注重劳资双方的沟通。这一阶段,管理从以事为中心,追求“人”与“事”的配合,以完成目前工作或任务为目标转向以人为中心,以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潜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层面的机械化

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地强调激励人,以大量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这是心理层面对人的机械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变革,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销扩张到全球,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周期大大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成了决定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如何吸引、保留优秀员工,如何通过开发人的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了企业经营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于是人力资源管理应运而生。

2.人性假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观念上对人性假设具有多样性。如“自我实现人”假设、洛希和莫尔斯的“复杂人”假设。

(1)“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与人力资源管理。1953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提出的“自我实现人”理论,认为人有多种需要,按层级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即是指人体内有一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人只有将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华充分表现出来,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该理论假设,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指导的。

在自我实现人性假设的前提下,管理的模式为:管理的着重点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管理者的任务是寻求、设计和创造一个人能深造学习,施展才能,形成自尊、自立,发挥创造性等有内在奖励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人才这一资源的潜力;奖励制度上重视职工内部的激励;管理制度上通过建立参与决策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制定发展计划,选择具有挑战性工作等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该管理模式下,员工有较大的满足感、不竭的创造力、充分的价值感和成就感,通过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设计、创造好的条件等举措以帮助员工成长,达到自我实现。

(2)“复杂人”假设与弹性人力资源管理。20世纪70年代初雪恩等人提出“复杂人”假设,认为上述理论虽各具合理性,但却不能说明人性的全部。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就总体而言,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工作的,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就同一部门的不同个体而言,随着年龄、时间、知识、地位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人的需要、潜力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各种需要和动机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动机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单一的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复杂的心理现象。

基于这种假设的管理模式为:依据工作性质不同,采用固定的或变化的组织形式;依据组织情况不同,采用应变的、有弹性的领导方式;依据工人能力、动机、性格的不同,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和激励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功能”与“工作环境”的关系上,提供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员工提供灵活多变的人事管理,使每个员工的需要都尽量得到满足,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发展:意识层面的机械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文化组织形象的建设更多地表现在知识上,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企业以自己需要拥有什么样知识的人来对人的知识结构进行标准化,如何塑造人的知识成为企业的课题,这就有可能扼杀知识多样性,对人的意识进行机械化。

篇4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加快,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前来攻读各类学位课程。外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加对于塑造高校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然而,如何提高外国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质量也是我国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而言,由于其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并受一定文化背景的影响,与自然科学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如何基于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特点来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内容和课程讲授的方法是该专业课程老师必须应对的严峻挑战。本文以笔者在江苏某高校承担外国留学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对教学实践过程遭遇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了应对之策,以期为外国留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提供可能的借鉴与参考。

一、文化背景的多样化给留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带来的跨文化挑战

我国外国留学生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少数来自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这是全国各大院校留学生组成的主要特点(加注)。我校近年来的外国留学生主要来源于中亚地区的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非洲地区的尼日利亚;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北美洲和欧洲等。这些学生间的文化差异较大,而有些学生身上带有很强的文化烙印。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里,存在语言障碍和认知方式差异、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刻板印象和偏见等,给课堂的组织协调和教学安排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时间观念和学习纪律上的差异对课堂组织的挑战

留学生在时间观念和学习纪律上存在跨文化的差异。一些国家的学生缺乏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5到10分钟或者更多;即便是与老师约定见面的时间也常常需要电话催促再三才能到位。有些来自干旱地区的学生认为下雨天迟到或缺课很正常,而下雪的寒冷天气则直接可以不上课,并且认为这应该得到老师的理解。留学生缺勤的现象也较常见。他们会在上课期间安排旅行会友;外出度假则迟迟不回;因宿醉而缺课的现象也不时发生。留学生班的学生人数本来就不多,这些迟到或缺课现象经常性地打断课堂的教学秩序,教师因此无法组织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的练习。致使准备好的教学计划也无法实施下去。一些有较强时间和纪律观念的学生也对此感到不满,损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语言能力的差异带来的课堂教学的挑战

尽管来华留学生在申请留学之前有一些汉语基础,然而入校后因为各种原因,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并不很快。在经过我校一年的语言学习后也仅仅具备初级以至更低的汉语听说能力。这一方面可能由于汉语学习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另一方面也产生于留学生对学习汉语言的态度。从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留学生尤其不愿意在汉语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因为他们学习时间短,专业课程多,而且需要从事研究和撰写论文等。这使得用汉语讲授和考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变得不切实际,同时也使得论文和其他作业要求也随之降低。然而,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也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一些学生来自于非英语国家,如越南,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而另一些来自偏远国家的学生也有着多种多样的口音,与老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有一定的困难。

(三)知识基础的差异而带来教学内容的挑战

知识基础的差异在管理类研究生当别普遍,对于留学研究生来说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管理类专业作为走向工作岗位前最为实用的学科,受到了各专业本科生的欢迎。另一方面,管理类研究生属于转型低门槛专业,文科生和理科生都相对容易转入该专业的学习。第三,外国留学研究生的录取方式与国内研究生的录取方式存在区别,国内研究生必须通过专业考试才能入学,而国外留学生没有这一环节。本人在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就遇到由知识基础的差异而带来的挑战。留学生中有些是管理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而有些人的本科专业是工程或艺术方面的;这些学生有一些已经工作过几年,而有些从未有过工作经验。因此,教学内容既要关注到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兼顾到专业知识的提升,给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教材的选择都带来的一定的挑战。

(四)留学生的学习习惯给教学和考核方式的选择带来的挑战

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各国的教育传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偏好于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二是偏好于教师讲授还是参与式学习;三是偏好于知识记忆型学习还是讨论探索型学习。比如,大多数来自于亚洲的学生上课喜欢记笔记,划定书本上的知识点,但是很少在课堂上主动的思考并能对老师的讲授提出问题;而来自西方国家的学生则相反,他们上课时思维活跃,不时地打断老师请求老师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同时,他们对基础知识点却并不在意,不喜欢记笔记和背概念。留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给人力资源管理课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均带来了挑战。作为一门关于实践的科学,如果单纯按照东方人的教学传统,课程上主要依赖教师讲授,就会使来自西方的留学生感到枯燥无趣,缺乏参与感;而如果围绕问题深入展开讨论,则又会使缺乏基础和工作经验的学生感到难以参与。

二、留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跨文化挑战的应对

(一)强调多样化学习团队的优势,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在组织外国留学生课堂时,应该关注到留学生的跨文化特征对课堂秩序带来的挑战并且想方设法进行协调。具体可以通过强调多样化构成的课堂给每一位学生带来的益处,从而减轻由此引发的隐性或显性的冲突,并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可以拿出一节课来专门组织学生讨论“多样化”。要求学生具体联系自己所在的班级列出多样化学习团队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最后给予总结归纳,说明在全球化时代,作为一名未来可能进入国际化企业走上管理岗位的高学历人才,应该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经验。而在目前所处的班级中学习正是培养这种能力和经验的机会。同时告诫学生,对异质文化的排斥和偏见是普遍的现象。在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要有包容之心和尊重之态,排除偏见,尝试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习俗及其思维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把与课程组织纪律相关的问题,如准时守时、请假制度等规则传达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所在地的文化和规则行事,调整作息和纪律观念,遵守学校和班级的上课规则,使课堂组织这种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问题得到改善。

(二)注重教学材料的组织,精心设计课堂讲义与课后阅读材料

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缺乏,势必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其中主要是对知识的接收的程度。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使课堂中不易理解的内容能用英语和汉语相互补充加深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通过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材料,作为口头教学的补充。如,设计简单、明了并易懂的教学PPT,简化相关知识内容,并采取图表方式使其更为直观,增加学生对知识点间的逻辑性的认识;配合带有情节的小视频以说明道理,增加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趣性。另外,鉴于课程教学时间的有限,教师最好为每节知识点做一份提纲挈领的讲义,讲义的内容应该比PPT要详尽,但是比教材要简单,以用于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在课堂讲授之后,要求学生对照讲义再阅读复习教材上的有关章节。再次,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自我阅读教材以外,最好提供与知识点有关的案例材料,让学生就案例所提供的信息,运用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分析。这样下来,既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充分利用好学习时间,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聚焦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有趣性

篇5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情境的设计

因职业的需求,学生必须掌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行动导向”原理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按“行动导向”原理,选取职业活动过程中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组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教师适时讲解相关知识、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延伸知识,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完成工作任务有机相结合,知识传授不再枯燥抽象,培养能力的实训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不脱节,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

遵循“行动导向”原理,我们根据职业需求,结合学生的同期学习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学习情境,将需传授的知识分类归并入相应的学习情境中。

比如在员工的招聘这一部分课程中,我们结合用人单位的招录流程,将就业核心能力与课程内容于一体,构建了如下表的教学体系。这些内容是按照企业真实工作的流程安排授课顺序,下一步的教学是在上一步完成的项目成果上展开,将通过完成项目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加适合职业教育的学习特点。

二、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结构实施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理,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把无形的符号知识传递,通过有形的“做”,去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去掌握有意义的技能。

以“行动导向”为基础,以实际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为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行动领域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利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总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者而言,行动领域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工作,分析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到劳动关系管理的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总和。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程度,其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也会有相应的不同和要求,对于高职人力资源管理的培养目标而言,一种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完成过程系统已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这一工作过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具体的工作过程分析,如表所示。

三、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该摒弃简单模仿本科院校、追求教学内容大而全的思想。应按职业能力培养需求来筛选教学内容,以“行动导向”为基础,按工作过程的逻辑结构安排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学习新理论、新技能的意识与能力,为培养创新型智力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6

中图分类号:S6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91

近年来,华亭县按照 “稳定面积、强化管理、提升效益”的总体思路,以新幼园管理、挂果园提质增效、丰产园高产高效和低产园提升改造为主的果园标准化管理为重点,不折不扣的落实土水肥管理、高接换优、抹芽拉枝修剪、防病治虫、幼树防寒等关键性措施,优化思路,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促使果园早果丰产,为全县小康社会建设提业支撑。但是,与一些核桃产业大县相比,华亭县规模种植起步较晚,经营管理粗放,特别在果园管护技术应用推广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1 存在问题

1.1 基地管理粗放

因思想认识落后和短期利益驱使,果农意识观念淡薄,对一些栽植技术不懂,加之一些散种区域犁耕耱压人为破坏现象严重,造成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部分果园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目前,全县核桃累计栽植面积1.75万hm2,但挂果园面积只有0.4万hm2,仅占果园总面积的 1/5,产业效益提升难度较大。

1.2 服务机构不健全

因机构编制紧缺,目前各乡镇林业站建设有名无实。部分乡镇指定1~2名干部兼职负责林业工作,果园管护专业化水平不高,日常管护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经济效益。

1.3 经费投入不足

受财力所限,近年来,县财政每年只落实部分苗木基地建设补贴,而在果园管理和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有限。

2 建议及对策

2.1 是加强领导,靠实责任

统一组织领导,明确建设任务,逐级靠实责任,细化工作措施,确保任务落实。县上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办、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落实核桃管理工作。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果园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牵头抓总,随时调度,确保管理措施的落实。组建乡镇果树服务队,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管理方案,实行目标管理,乡镇与林业站,林业站与工作人员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按照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要求,常年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操作示范,指导果农不折不扣的落实核桃幼园管理各项措施。

2.2 强化科技支撑服务,全面提供高效服务

围绕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优质核桃标准化管理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高效防治技术。县、乡、村要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技术服务网络,加强设施建设与管理,保证科技服务效果,增强技术水平。具体而言,应做到:及时更新核桃科技信息,并加强传播效果,建立专门的服务网站,并及时更新网站信息,保证网站信息的及时性与完整性,通过强化信息交流,完善科技传播;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制,重视对科技服务队伍的建立与管理,在核桃基地村设置专门的科技服务机构,并加强乡与村的队伍联系,保证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与充分体现,通过科技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强化科技知识推广,完善科技运用效果;进一步建立健全核桃良种繁殖体系,通过良种育苗基地的设立,完善核桃生产环节与生产质量,保证核桃的良好供应;加快普及核桃主要实用技术,推广科学施肥、土壤改良、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间作套种、适时采收、科学调制等丰产栽培技术;重视核桃低产林改造,并加大力量推进低产林改造步伐。在前几年示范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造力度,提高改造成效;强力推进核桃标准化生产,规范丰产栽培技术方法,探索病虫害防治新方法,确保核桃丰产增收。

2.3 建设核桃管护队伍,实行核桃精细量化管理

通过进一步完善核桃管护体系,成立核桃产业管理领导小组,组建乡核桃林场,对部分核桃园进行对外承包,对集中栽植和分散栽植户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制定管护措施,并进行量化考核,按照考核成绩予以奖励或惩罚,以全面加强核桃管护力度。同时,邀请核桃专家、教授及县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对乡域核桃从栽植到挂果到丰产进行全程管护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核桃的生长率、产出率及挂果率。

2.4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成F代精品核桃园区

为全面推进核桃基地建设向精品园区化发展,以实现机械化生产为目的,以疏通基地道路路网为目标,加强核桃基园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将全县核桃园区建设打造为现代精品核桃园区。

参考文献

[1]马桂梅.核桃采果后果园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29-130.

篇7

中图分类号:TH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60-02

由于果园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园林风景种类,花、果植物一方面可供游客品尝,另一方面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受到了城市居民的普遍欢迎。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光果园已经在许多乡村地区开展建设。当前我国果园观光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对现有的果树产区进行改造,设置各项旅游设施,另一种是种植更加具有观赏性的果树,依照投资规模对观光果园进行现代化建设。

一、建设观光果园,改造现有果园

为加快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在现有果园内设置新型游玩与商旅设施,通过改造的方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建设,即能够节省建设资金,也能够起到果园美化的作用。本文对于果园改建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做好环境治疗工作

由于当前我国在环境保证与生态保护工作方面的缺陷,部分果树产区箬横在存在大量的生活污染,部分区域的畜禽养殖产业由于标准要求不高,在环境维护方面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对果园的环境外观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观光果园的建设工作一定要加强环境治理。需要从美化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角度出发,将观光果园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进行。重点加强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紧抓设施建设与制度建设环节,最大程度上提高畜禽粪便的使用效率,对粪便气味污染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科学处理生态、生活与生产之间的系统,做好生态环境建设。

(二)改善果园基础条件

建设现代化果园需要从根本上满足各项基础条件,相关的建设规划工作可以以果树生产为出发点。比例在公路建设方面,可以多考虑果品采收运输与果树管理等生产方面的应用;园内小型药水池可以于路边进行修建,方便农户对果树施肥或喷施农药;部分设计方案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没有考虑的旅游农业的用地需求,大幅收窄果树行间距离,对旅游体验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观光果园的建设需要注意将便道宽度维持在150cm左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道路两边不只可以设置沉沙凼、明水沟以及粪池等设施,即影响环境美观也是一种对于行人来说的安全隐患。另外,部分杀虫灯内部含有一定量的农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也不可以设置于道路两旁。果园内部各种生产与生活设施需要与游客活动空间与道路保持一定距离。对于可以影响到活动活动体验的果树枝杈也需要进行及时的清理。总之,观光果园的建设一方面的考虑的游客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各个角度出发对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行全方面的改善。

(三)加强重增强树势

树形混乱、植株高矮不一对于果园观察性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另外,株行间枝杈相互穿插也可能会产生病虫害,造成果实大小不匀、叶片有绿有黄、树势有强有衰,会影响游客的观园兴致。为了使观光果园具有更好可观赏性,需要对果树的管理工作进行改良,对果树进行整形修剪处理,通过高拉换头、回缩更新等手段增加枝条分布的均匀性,使树冠矮化、枝冠整洁美观,另外也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与肥培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观赏果园需要尽量将树势维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叶片葱绿,果实端正秀美并且花序鲜活胡艳丽,将观光果园的自然风光充分体现出来,给人以诗意盎然、赏心悦目之感。

(四)突出生态果园的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

在观光果园的自然风景中融入一些文化气息,重点突出农家文化,给人一种回归乡野的亲切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则需要增加观光的造林面积,对滩涂、荒地以及荒山进行绿化处理,调节区域气候并增加氧气,即要能够抵抗自然灾害也要能够避免出现沙土流失问题。

二、建造新型观光果园

建设新型观光果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环节;第一,“山水园林路”的设计风格要能够充分体现出乡村旅游主题;第二,需要对各种不同的果树种类进行合理的搭配,充分彰显园区主体;第三,游乐、住宿以及餐饮是观光果园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运营商需要做好一系列的服务工作。

(一)观光果园的主栽品种配置

建设果树观光园,首先需要对果树的主栽品种进行合理的选择,以产品收获为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将种植品种的特色与种植资源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在春夏季果树景观观赏性达到高峰的时段开展果树观花旅游节,借执进行宣传。在举办品尝果实、体验采果、观果等节目之前,主办单位需要确保观光果园内至少有一个品种的果类可以采摘并食用,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旅游效益。本文以我国西南部地区为例,专门拟定了一套品种配置方案,以供参考(表1)。

(二)观光果园辅助N植品种配置

辅助种植品种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果树引进品种。可以适当在观光果园内种植部分外地引进品种。而需要注意的是,所选取的品种一定要能够在当地的气候特点下结出丰硕的果实。另外一部分是水生作物、瓜果蔬菜以及花卉品种。能够对观光果园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

(三)对品种种植分布进行合理布置

需要依照果园地形地貌以及占地面积对树种栽植形式进行设计。对于大中型园区来说,可以通过点状布置的方式对不同特点的果园区域进行划分,分一个小区内所栽植的树种品种在成熟期方面需要严格保持一致,使相关的主题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对于中小型果园来说则可以通过环状布置形式进行划分,以环状的形态来种植成熟期相同的果种品种。另外,在地块上或树与树之间也可以选择梅花形、长方形或圆形来栽植果树。

(四)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栽培管理工作,最大程度上改善植株长势并提高花果的观赏价值。另外,为了方便种植户对果实进行采摘以及游客采收体验活动的开展,观光果园需要采取树形矮化的方式对果树进行整形处理。为了提高观光果园的安全性与,需要严格依照有关部门的强制性标准对果园进行检验,全面推广果品种植标准化与无害化技术,相关的设施、农膜以及肥料等材料者需要符合绿色安全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房英.福建观光果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07(16):28-29.

[2] 邱汉周.观光果园及其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03(19):22-23.

篇8

近年来,千阳县按照“大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化发展”的思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千阳苹果试验示范站,聘请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明玉为苹果产业发展顾问。同时引进海升、华圣、大地丰泰等龙头企业,在南寨等乡镇建设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2万多亩。

据专家介绍,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在30年前就开始采用矮砧密植栽培技术,目前90%以上都是矮化自根砧苹果。而我国90%以上为乔砧和中间砧,这种传统果业生产模式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推动我国苹果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如今面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果园管理投入与产出矛盾日益突出、分散的种植户达不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等问题。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必须走规模化轻简高效的路子,以科技创新带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与传统模式相比,矮化自根砧苹果有“四省一优一早”的特点,即省水、省肥、省地、省力、品质优、结果早。通过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能比传统模式省水60%、省肥70%;亩栽180~300株,亩产5000~6000千克,是传统果园的3~4倍,可节省土地80%;传统栽培1个劳动力只能管理5亩果园,矮化密植宽行栽培利于机械化耕作,在欧洲1个劳动力可管理60~270亩果园;矮砧宽行果园通风透光好,果个大小均匀、易着色、品质好、商品率高;乔砧、中间砧苹果树栽后3年开始结果,6~8年进入丰产期,矮化自根砧苹果栽后当年开花,次年挂果,3~4年即可进入丰产期。

经过3年来的探索,千阳县已建成矮砧苹果集约化示范基地2.4万亩,形成了立架栽培技术、水肥一体数字化管理、果园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职业农民培训、国际国内技术合作等完整的苹果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广苹果矮砧集约化栽培规模、矮砧苗木繁育、生产管理技术全国领先,探索出一套苹果产业的“千阳模式”。

在园地建设上,千阳采用矮化自根砧大苗建园,实行宽行密植、立架集约化栽培。在生产管理上,采用果园生草、测土配肥、机械化作业等标准化栽培方式。

为了更好地进行苹果生产技术创新和推广,千阳县引进了33名农学硕士从事果业技术服务,依托西农试验站和国内外专家,在生产基地组建苹果“田间大学”,培育职业果农。完善县、镇、村农技服务体系,组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质量安全监测服务站,指导成立农机服务、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组织,落实果业保险、金融信贷等支农惠农政策,服务保障果业发展。

篇9

2开发平台及工具系统

采用C#语言编写,以Microsoft.NETFramework为开发平台,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为工具,数据访问与存取采用ADO.NET技术。ArcGISServer9.3为GISAppServer,通过ArcSDE+MSSQLServer实现数据存储;单机系统采用ArcGISEngine组件结合Access进行集成二次开发。采用ArcGIS9.3、ArcGISGeostatistical、GS5.3等软件进行数据的前期处理。在系统中,通过ArcGISEngine提供的地图浏览工具可实现GIS数据加载、地图缩放、漫游、数据查询等功能。

3系统组成与功能标准化

果园信息服务查询系统供果农、管理人员等进行查询与管理,根据不同用户对象提供不同的功能,通过后台维护进行功能控制。根据果树生产中的栽培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主要生产环节,设计系统功能。

1)园区概况。主要介绍园区的基本情况、农业资源、种植历史、果树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规划等。

2)果园档案。果园档案主要功能是供果农、管理人员、消费者等进行果园信息的管理与查询。系统以“农户+品种”为基本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用来与果园信息、农事操作相关联,对各种农事操作进行记录并管理。采集生产者农事活动记录、投入物记录、收获记录等构建果品信息数据库,实现对管理单元区域各个生产者姓名、面积、土壤养分、树体状况、果品质量等信息的管理、查询。针对消费者(包括批发商)的需求,实现产品基本信息查询(品种信息、农户名称、光温水土壤产地环境信息等)、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信息查询(种植时间、结果年限、种植过程中肥水投入情况、病虫害防治用药情况等)、采收后信息查询等。用户可通过对果园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等工具查找到想要了解的地块所在位置进行信息查询,或直接输入果园单元编码进行查询。系统直接以表格形式分页列出包括农户姓名、果树基础情况、管理情况、农业投劳记录、采收记录、农药肥料的采购及使用情况记录等在内的果园档案记录。用户按月份进行查询,系统自动列出该单元果树当月所有的农事操作记录。

3)标准化栽培管理。为提高果树栽培的科学性,以园区主栽或推广果树品种为对象,整理归纳了果树品种介绍、育苗技术、建园、果园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标准化生产、采收等信息。针对纯文本信息显得生硬、呆板的问题,对于一些用文字描述很难表达清楚的部分或技术要点,在资料的表述上尽量采用图像等形式,使之直观易懂。以标准树形、枝形、果形等图形为基础,按不同栽植密度、不同生长年龄、不同产量水平给出果树的整形、修剪、疏花疏果措施,并辅以大量照片或图片进行直观的介绍,供农户参阅。

4)科学施肥。果树种类不同,其需肥特性也不相同。为深入推广果园科学施肥技术,系统利用果树生长发育、果实产量品质形成、果树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农业专家系统开发的特点和现行的技术,构建了果园推荐施肥模型,辅以果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果树缺素症状、肥料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以果园影像图为基础,按“户+品种”划界为基本单元,通过各单元采集的土壤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用地统计方法,进行Kriging空间差值来制作土壤养分图[7]。将果树品种树龄、肥料分配和土壤养分供应状况、施肥比例及用量等内容整合嵌入推荐施肥系统,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原则及果树需肥规律,在土壤养分含量的基础上,给出不同单元果树适宜的施肥量。系统在进行施肥决策时,所有“条件”在一个界面完成选择输入,在“条件”方面系统调用前期采集的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如果树品种、树龄、土壤养分测试值等),以简化咨询流程。农户根据所在区域的特点及自身经验对界面中参数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后,点击“计算施肥量”进行施肥量计算,系统自动打印施肥推荐卡。施肥推荐卡上包括该单元地理位置、用户姓名、果树品种、树龄和株数、土种类型、土壤养分测试值、目标产量、总肥料用量和各期追肥用量等内容,更加直观地为农民提供土壤资源情况和安全施肥信息。

5)病虫害防治。以果树主要病虫危害特征为基础,配备大量特征图片,提供相关病虫害信息及防治措施,为农户准确识别病虫害并进行有效防治提供服务,同时介绍果园杂草、自然灾害防御、农药使用等相关知识,为果农提供了先进的果园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治技术。

6)影像课件。结合果园生产现状和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以适合果园推广应用的标准化技术为主题,制作适合贵州果农文化水平的果园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实景课件或flash+实景课件。影像课件的生动直观性为农民提供快捷、方便的导航服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7)后台维护。主要用于维护和更新技术资料数据库。网络版系统中果农或技术人员可通过后台的“数据更新”栏目添加农事操作信息(中耕、修剪、施肥、施药、采收等),经过管理员审核后进行信息。单机版和触摸屏版系统中果农将农事操作等录入特定表格,管理员通过后台窗口的“内容管理”栏目导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增加、更改或删除操作。系统还提供了数据查询和数据导出功能。

4系统应用

近年来,贵州省开阳县农业局、贵阳市南明区农水局、贵州省关岭县农业局等引入标准化果园信息服务查询系统在当地标准化果园进行推广应用,以提高果园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系统以当地影像数据为基础,测绘开阳县禾丰乡枇杷基地20hm2,划界基本单元15个;南明区永乐乡桃园30hm2,划界基本单元37个;关岭县板贵乡火龙果园14hm2,划界基本单元7个单元;锦屏县龙池柑橘园66.7hm2,划界基本单元30个。利用GIS技术建立背景本底数据库,根据当地果园主栽品种、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等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目前,系统已在开阳县枇杷基地、南明区桃园、关岭县火龙果园、锦屏县柑橘园应用,为标准化果园精准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篇10

中图分类号 S667.7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107-01

百色市是广西杧果主产区,种植面积达2.04万hm2,由于面积扩充过快,科技投入少,造成大量低产低效果园存在。通过高接换种,嫁接高产优质的杧果品种,结合改良果园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杧果树的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是劣质果园良种化,见效较快的一种有效途径。

1 低产低效的原因

1.1 果园土质差

百色市大多数杧果园建在丘陵山地上,杧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低于1%,果园土壤肥力均较低,尤其是有效磷、有效钾、有效硼以及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严重偏低,而且大部分果园土壤pH值小于5.5。

1.2 品种杂,管理粗放

杧果品种较杂,许多劣质品种参差不齐,导致杧果的产量与品质不能保证。果园管理粗放,果农对果园的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另外,部分果农科技种果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经验、新品种,造成低产杧果种植面积大。树体结构不合理,树势旺长或树冠过于郁蔽,旺长造成有树无果,树冠阴蔽导致光照恶化。

2 改良技术

2.1 深翻埋肥,改良穴土

深翻埋肥、改良穴土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为杧果根系良好生长创造一个疏松通气、湿润、肥沃的土壤环境。可在春、秋季进行,春季在坐稳果后,秋季在采果后,结合施促果肥和采后肥时期,改良穴土。在树冠滴水线向内20 cm,挖宽30~50 cm、深40~60 cm的条沟,树冠两边各1条,挖出的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先填入杂草等粗肥,每穴施石灰粉0.5~1.0 kg,再填入5 cm的表土。然后施入腐熟的鸡粪等农家肥约30 kg、复合肥(N∶P∶K=1∶1∶1)0.5~1.5 kg、尿素0.2~0.5 kg、氯化钾0.5~1.0 kg、钙镁磷肥0.5~1.0 kg,与土拌匀后施入。最后将所有的心土回填,做成树盘[1-2]。

2.2 高接换种

新枝切接法是大树、老树更新高接法,先行砍掉树冠上部,仅留下1.2 m高的桩,等到新梢抽出时,选留3~4条生长健壮、分布合理的枝条,其余应及早抹除,待新梢老熟后,其直径在0.5~0.8 cm以上时,即可在新梢上嫁接。老树的新枝切接法,使树冠较矮化、紧凑,形成丰产的树形。

一般高度的杧果劣种树,可直接进行高接换种,即多头切接。选定适当的高度进行高接。多头切接法使树形紧凑,枝组布局合理。接入适合于当地发展的优质品种,如台农1号、台牙杧、桂热82号、金煌杧、红贵妃、凯特等,这些新优品种不仅在产量上表现高产稳产,而且在质量上也表现很好,经济效益可观。另外,还要不断引进和选育新的杧果品种,以适合杧果产业发展的需要。

接穗应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芽眼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质芒果品种。刀具有枝剪、嫁接刀和宽1.0~1.5 cm的薄膜。春季3—4月和秋季8—9月,是杧果最佳嫁接时期。已截枝干的新枝上,采用切接法,也可用芽片贴接法。未短截枝干的树,在离地面1.0~1.5 m处的原枝条高接,采用芽片贴接或单芽枝腹接。嫁接后,用稻草覆盖树盘,让树体保持适当的水分,利于新梢抽出。嫁接15 d后,检查接穗是否成活。当接穗抽出新芽,用手破开芽上面的薄膜。将砧木旁边新长出的梢抹除,避免砧木与接穗争夺营养与水分,使养分集中供应新长出的枝芽,促发强旺的更新枝,培养新树冠。

2.3 加强管理

根据杧果的生长特性与四季的气候条件,进行适时合理的管理,如春季调控花期;夏季保果控梢,加强肥水管理;秋季促梢护梢;冬季控水清园等,每个季节进行不同的管理措施。从细节量化管理,使杧果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生长。

2.4 树形修剪

杧果树形不良,表现在修剪水平低、树体结构不合理、树冠过于阴蔽等方面;有的树势过于旺长,有的营养生长过旺,导致有树无花无果。前者采取重剪回缩的方法,从基部截去下垂枝、交叉枝、病虫枝、旺长枝,让杧果形成分布均匀的4个主枝,主枝上各有4个副枝,副枝上分布生长均匀的枝组。总的原则是:具有多次分枝的自然圆形并没有树冠。营养生长过旺树,可采用环割、扭枝、摘心等方式,抑制地上部分的营养生长与根部的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和提高坐果率[3-4]。

2.5 病虫害防治

杧果新芽萌出后,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新梢主要病虫害有杧果叶瘿蚊、短头叶蝉、横尾夜蛾等,这个时间要喷药护梢,保证新梢顺利生长。用20%速灭杀丁或2.5%敌杀死2 000~2 500倍液喷施,梢长2 cm时喷施,7 d后喷第2次。

3 参考文献

[1] 李峰.杧果控梢促花保果技术——关键技术彩色图解丛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35

苹果作为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苹果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不但和果品产量、质量和销售产生的经济收入有关,还受管理技术产生的支出影响,有针对性地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苹果种植管理技术,实现增收节支,对促进广大苹果种植户提质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对苹果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技术分析

苹果种植管理主要技术有土壤管理技术、整形修剪技术、花果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传统苹果种植管理技术主要采用清耕制、人工秋翻的土壤管理技术,果实不进行套袋;苹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主要采用生草制、机械耕翻的土壤管理技术、苹果套袋栽培。通过对采用不同种植管理技术果园的生产支出、收入、经济效益进行统计,分析其对苹果种植户经济效益变动的影响,从而择优选择适当的种植管理技术和技术集成。

2 试验园片x择

试验地点选择在承德县和林果品种植有限公司黑沟门苹果基地,树龄8a,品种为国光苹果,株距3m,行距4m,山地梯田果园,按种植管理技术不同分3个对照组,每对照组选取试验面积、对照面积各0.667hm2(其它种植管理技术相同)。

3 主要种植管理技术内容

3.1 生草制栽培

果园采用自然生草,人工辅助割灌机割刈,于2016年7月12日―9月8日共进行2次割刈,留茬5cm。对照采用清耕制耕作技术,于2016年7月12―13日、9月8―9日开始进行人工中耕除草2次。

3.2 机械耕翻

于2016年11月3日进行果园机械耕翻,深度树下5~10cm,行间15~20cm。对照于2016年11月1―5日采用人工进行秋翻,深度树下5~10cm,行间15~20cm。

3.3 苹果套袋

采用承德县和林果品种植有限公司生产的双层内红疏水纸袋,于2016年6月10―25日完成套袋工作,除袋分2次进行,时间分别为9月23―30日、9月27―10月3日。对照采用不套袋栽培技术。

4 经济效益变动影响分析

通过对比,实行果园生草制,每667m2节省生产支出300元,比对照降低支出75%;实行机械耕翻,每667m2节省支出390元,比对照降低支出78%;开展苹果套袋,每667m2增加支出3128元,增加收入5512元,每667m2净增加收益2384元,比对照增加经济效益54.7%。

3项种植技术综合运用,与传统种植管理技术果园相比较,每667m2果园投入增加2438元,同时经济收入也增加了5512元,经济收入净增加3074元,经济收入增幅达到70.5%,投入产出比226%。

5 结束语

苹果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农村失去农业劳动力红利、农业从业人员急剧减少的形势下,只有下大力转变原有的传统种植管理模式,开展机械化、省力化、科技化栽培,剔除和更新不必要的人力投入措施,增加必要的科技、人力投入,将有限的人力、财力投入到果品优质生产技术之中,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