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培养教育内容

培养教育内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2 09:03: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培养教育内容

篇1

一、抓住训练点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加深理解课文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又脱离现实跨越时空的思维,它是结合以往的知识,形成新的形象,把头脑中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性思维顺利开展。通过想象,学生可以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这个 空间想到另一个空间。

如在教完李绅的《悯农》后,进行想象练习。从诗中,我们看到了农民伯伯夏天锄草松土的辛苦,那么春天的播种,秋天的收割呢?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启发想象:春天,农民伯伯忙着……秋天,农民伯伯又忙着……就是这些一年忙到头的农民伯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我们送来了必不可少的粮食,我们吃的米饭、面条、馒头、面包、蛋糕等都离不开他们默默的耕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通过想象练习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教材进行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想象与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训练使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仅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锻炼,而且对文章的内容也理解得更透彻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很多。如: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续说:“第二次乌鸦又叼了一块肉站在树枝上,狐狸看见了会怎么做,乌鸦又会怎么做呢……”让学生懂得不能光听别人的花言巧语;学完《蚂蚁和蝈蝈》想象说话:第二年的夏天很快又到了,蚂蚁又在搬粮食了,几只蝈蝈看到了……让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这个道理。

二、抓住训练点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体会人物的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材中可训练的篇章设计问题,让学生设想出相当多的可能性以供判断选择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如:教学《司马光》时,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后,提问:“要救出小朋友,除了砸缸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异想天开。学生经过积极思考,想出许多办法,如可以打110报警;可以拿根竹竿让孩子拉住爬上来;可以把缸推倒;可以用大吊车把孩子吊上来等等。然后把这些方法与“司马光砸缸”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这些方法有的在当时不切实际,有的会延误时间等,比较的结果是:司马光的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是当时的最好方法,司马光具有聪明、勇敢的品质。这样既能体会人物的品质,又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如教学《最后的姿势》时可提问:地震来临时,如果谭老师选择躲到桌子底下,结果会怎样?如果和其他学生一起离开,结果会怎样?而谭老师却选择了张开双臂,用身体护住学生,由此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学生的那种无私大爱,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深刻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篇2

随着中国外贸形势的发展,外贸行业岗位分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外贸行业内部岗位分工的细化,对各岗位的素质要求趋向于专业化,以往要求从业人员在外贸业务各方面工作都必须熟练的用人方式在逐步改变,但外贸企业规模的局限性,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依然很高。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既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技术知识,又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技能,熟悉对外经贸行业管理并且具备一定综合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性外贸人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和仲裁者;学生以真实的业务为工作背景,动手完成各项虚拟任务,切实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的中心位置更加突出,能力提高得以实现,工学结合没有缝隙。

(一)基于真实工作任务改革实训课程内容组织,双证融通

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引入课堂,在实训课程设计上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能力为本位”、“在做中学,学中做”及“虚拟公司运作”,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基于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设计出“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将职业资格考证要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以虚拟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按照交易条件设计过程和成本形成次序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并体现“双证融通”。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模式的遵循、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环节的把握、考核体系的构架均围绕教学过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展开,做到教学内容工作化、教学模式任务化、考核标准职业化。

(二)引入真实工作任务,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在实训教学方法设计上,应遵循的理念有:讨论探索知识,即通过分组讨论、小组辩论大比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案例解析理论,即通过案例分析、经典案例分析比赛,提高学生解析理论、运用理论的能力;情境锁定领域,即通过营造工作情境,“引生入境”,激发学生工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工作锻炼能力,即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利用虚拟社会、虚拟公司,完成工作任务,锻炼工作能力;合作提高素质,即通过小组作业,通过严密组织、有效管理,提高学生工作素养。教师应围绕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创设不同任务情境,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双语教学、模拟训练、小组作业等多种提高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建立立体化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

在实训课程考核中引入立体化的评价,从实训的态度、方法、过程和效果等四个维度全面评价学生,重视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特别是实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包括实训操作、实训报告、实训态度、笔试、比赛名次等,而且考核过程要贯穿整个实训学习过程。同时要构建校内督导、校内专家、学生、校外专家、企业技能名师参与的“五位一体”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二、教学方法设计遵循的思路

讨论探索知识:分组讨论,小组辩论大比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案例解析理论:案例分析,经典案例分析比赛,提高学生解析理论、运用理论的能力。

情境锁定领域:营造工作情景,“引生入境”,激发学生工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工作锻炼能力:任务驱动,利用虚拟社会、虚拟公司,完成工作任务,锻炼工作能力。

合作提高素质:小组团队作业,通过严密组织、有效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三、教学方法选取

教师围绕课程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和学生喜欢动脑动手的特点,创设不同任务情景,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双语教学、任务驱动模拟训练、小组作业等多种提高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一)分组讨论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不同,将4-6名学生一个组,以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讨论,最终以组为单位拿出具体的意见,每组推举1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组的意见,其他组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这样既锻炼的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小组模拟工作

采用角色扮演,教师扮演公司总经理,学生扮演业务员及业务部经理(组长),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创设真实的业务背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进行岗位任务的实施和操练,师生双方共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三)案例分析

在理论知识学习部分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案例,得出小组最佳结论,小组间辩论,教师总结,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辩论中钻研知识,体会国际经济知识、国际贸易法规及管理在国际贸易中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性。

(四)任务驱动,模拟训练

利用实际业务中的真实任务,创设虚拟环境或仿真环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学生模拟工作、模拟管理,教师模拟管理和业绩考核,及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职业感和职业素质。

篇3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中学教改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上,健全的人格教育成了中学教育大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强调对学生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开始注重其人格的全面、协调发展。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已经将健全人格培养作为中学生基本的教育政策。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在过去很注重对人精神层面的教育,比如“忠、孝”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巨大发展,以及所带给人的巨大物质财富,整个社会氛围变得相对浮躁,在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方面表现也是如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健全人格教育的缺失,很多高智力群体却表现出低智商的行为。基于此,对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也应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和人格层次。

2.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看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追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知识通常被当作人才的评判标准,但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所谓的人才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作为保障。只有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可以为整个国家、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群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肩负着祖国繁荣和民族富强的伟大使命,同时,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健全人格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从个体的发展要求看

康德说,教育的立足点就是不断追求人格的完善,也指出,教育的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健全人格教育会对以后个体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人格做保证,知识、技能可以在后期的学习中进行不断的强化,可是人格教育的缺失却难以弥补。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中学阶段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毋庸置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个体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成为中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社会、学校对此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适应个体的发展要求。

二、 中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人格的培养应该在尊重、了解基础上进行,同时应该以中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为依据。中学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心态结构不够成熟,在面对很多问题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正确的行为模式是这个阶段人格教育的重要的内容[2]。因此,中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意识反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的特有属性,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言,就是通过合适的方式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进行优化,让其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自尊、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人格品质[3]。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自我意识主要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的统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存在进行觉察和了解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过去经验的影响,比如过去的成功让自我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失败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其次,还有他人对自我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同学对自我的评价影响着自我评价;还有自我及他人对自身的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认知。所以,中学生正确、积极自我认知的形成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自我认同感是指对自身各个方面的正确认同,同样,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感,既不能认同感过高,骄傲自大;也不能认同感过低,妄自菲薄。自我效能感是对自身行为活动的信念和判断,主要同自身的经验相联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活动任务,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达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的调节等。自我控制在自尊、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人格特质形成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学生而言,要想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在自我控制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强化。在教育上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强中学生的行为自觉性和意志力。

2.心态结构的成熟

健全的人格特征应该具有合理的需要动机、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等。需要主要有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两类,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情绪是个体对反映内容的一种态度,需要是其产生的基础。而意志是个体为达成目的,自觉组织行为,进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在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这三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个体发展的规律看,中学生的很多需要动机是正常的,不过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在满足需要的方式上存在很多不足。对需要动机方面,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自身的需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规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学校的教育中,老师也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行为规范进行学习,不能脱离既定的学习路线,学生的活动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学生正常的需要动机,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情绪、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要,它的产生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正常的,对中学生也是如此,但是情绪、情感的表达需要正确的方式。在中国的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人际交往以情感为纽带,宣扬忠、孝;另一方面又压抑情感的正常宣泄。在中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情感的表达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让学生学会正常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是尤为重要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培养正确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是适应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在成长中,任何困难、挫折、磨难都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这些问题,进而使自身获得成长。中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后期的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帮助中学生对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承担必要的责任,不能回避。通过合理的干预、告诫,激发其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3.多元价值观念的培育

健全人格的结构包括系统的思维方式、合理的价值观念、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等。个体表现出认知的差异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获取事物本质的重要方式。价值观念在个体的人格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社会角色意识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态度,应该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角色意识等方面进行思考。

社会文化向着多元化发展,同样,在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多元化、统一的思维方式,即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是由不同部分通过相互作用组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对中学生尽快掌握独立思考问题、正确思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学生而言,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经常用极端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价值观与个体的行为相互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同时,个体的行为决定着其价值观。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学生理应具有合理的价值观念。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对中学生的成长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在为社会、他人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学生正处在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通过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是促进其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角色认知是个体对于各种社会角色行为模式的识别,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对于中学生而言,其社会活动主要是在学校和家庭,其社会角色更多是学生、子女的身份。良好的社会角色认知就是要让学生对自身角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实现家庭角色、学校角色、公民角色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

4.合理行为模式的养成

健全人格的表现形式就是外在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个体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健全的人格系统不仅要有内在的精神特质,还需要将其外显化。在中学生人格培养方面不能忽视对其外在行为模式的培养,很多不合理行为的发生都是由错误的行为模式导致的。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对中学生后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个体的心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内在心理与外部行为并不是相对应的,对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培养身心统一的人格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心理与外部行为的脱节在中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就是给予学生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原因造成的。中学生内心渴望独立,行为上却要依赖他人,这种不统一、矛盾给其健康人格发展造成了很大困扰。

三、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途径

1.培养目标要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实际

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健全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人格培养并不是简单将自身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在培养过程中要同中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改变,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同十年前中学生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心理特征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在对中学生人格的培养上,应该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成长背景、气质类型,所需要的培养方式也是不同的。人格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者的追求,预示着人格培养的结果。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不是所有学生的人格特质都相同,这一点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

2.完善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内容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可以从培养民族精神、践履社会公德、勤俭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中学生正处在人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发展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心理意识,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判断,但是由于自身的身体、心理等不够成熟,需要依赖于外部环境,表现出一种矛盾性。

在人格教育的培养上,应该让学生正视这种矛盾,承认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方法上,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校教育的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观看爱国电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假期兼职活动培养勤俭意识等。同时,良好行为的产生必须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做保证,可以采用适度的量化的方式进行考评。

3.重视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健康的程度决定的,健全人格的前提需要健康的心理做保证。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出人性、叛逆等特征,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发展不足,创新意识薄弱等。因此,在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进而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表现出片面性,比如对自身的能力与表现过分重视,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等。教师在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上应该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同时教会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当个体有了健康的自我意识与目标时,其发展便有了方向与动力,健全的人格特征也自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4.优化人格发展外部环境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作用,人格的发展是由外部环境与心理成长共同作用的。相对于中学生而言,首先接触的是学校、家庭,其次是对学校、家庭产生的因素,第三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三方面从内到外共同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中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越好,自身人格特质更容易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相反,外界环境不好,会对健全人格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从大的环境而言,要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中学生更多的了解到社会的积极一面;从学校环境而言,要不断完善校园环境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将所学知识、技能视作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镇硕莉.论私立学校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何春霞.班主任工作与社会文化的协调与整合.教学与管理,2011(3).

[3] J.M.伯格.人格心理学(第六版).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Chang L,McBride-Chang C,Stewart S M,Au E. Life satisfaction,self-concept,and family relation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3,27,182- 190.

[6] 钟明华,罗明星.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指导.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

(1)关于目标的制定与内容的选择。

事先收集相关的资料与教育内容。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出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目标,选择与目标相对应、相匹配的教育内容。如:把分享目标划分成物质分享和精神分享,又把精神分享划分为分享快乐和忧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大班第一学期安排物质分享方面的内容:美工活动:《送给弟弟妹妹的礼物》意在让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在第二学期安排精神分享的内容,如语言活动:《大象救兔子》,意在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快乐的事。体育游戏:《两人三足》,美术:《我们去郊游》,音乐游戏:《拉拉勾》等教学内容都很好地结合分享的目标!

(2)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手段与方法。

《纲要》中明确的告诉我们:教育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题的原则。合理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每个孩子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第一在教育教学中,有正式教育教学和非正式教育教学,正式教育教学包括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健康等内容,可以采用通常的教育手段如:欣赏歌曲、故事、儿歌、情境表演、观看图片、幻灯片、VCD等。

在非正式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范围更广了,如区角活动、自由活动、散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分享的机会更多了,如在结构游戏中,常有小朋友为了抢积木有发生争吵、打架的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予孩子更多与他人分享的机会。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说:“唷,积木看到小朋友为它吵架会不高兴的,因而跑开了(掉在地上)” “我让你先玩”等让孩子间学会谦让,学会商量,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第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幼儿在没有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是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因而没有分享方面的意识,进入幼儿园后,集体教育使幼儿有机会与同伴游戏和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如系列的集体活动“大家一起过生日”“招待小客人”等,让幼儿充分感受集体地温暖,与同伴分享着快乐,而每个幼儿的情况、发展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因此个别教育也显得尤为更要了。个别教育可以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个别教育过程中,应该先观察,后因人施教。并且是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只有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和客观的分析,才能掌握幼儿的特点,才能进行因人而教。如:我班有位小朋友叫张子阳小朋友,虽然能说会道,却有攻击,不会与他人分享,没有自己的朋友显得很孤立。通过对阳阳的观察,发现孩子有很强的交朋友的愿望,由于方式的不正确导致他没有朋友。因此,我们把培养阳阳的重点放在“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建立与同伴良好的分享行为关系”这一层次上。一方面我利用阳阳会讲故事的优点,让他展示自己会讲故事的优点,以确立他在同伴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又帮助他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另一方面及时表扬他的分享行为。久而久之,他也能和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分享关系。

(3)采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说教已经抓不住孩子的心。因此,我们在活动中设计了不少的实践活动。如:在科学活动《黄豆和豆制品》中,我们准备了许多的毛豆让孩子剥,剥好后并把豆子送到园内的食堂,让阿姨把豆子做成加餐的粥,让全园的小朋友都分享着我们班孩子的劳动果实,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更让孩子们体验到同伴们和他们一起分享的快乐。而且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孩子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常组织一些适合孩子参加的社会活动。如:我是环境的小卫士,孩子们自带一只塑料袋到小区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捡纸屑、捡落叶等,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干净的草地,听到小区里的叔叔阿姨阿公阿婆的赞美,在享受着洁净地草地,更让孩子们真正地体验到分享的愉悦。

由此可见,我们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利用各种教育教学的方法,抓住孩子们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孩子间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社会行为,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了与人合作、共享的良好品质。

篇5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师范大学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技能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整理并分析体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途径、模式的相关书籍资料,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理论依据。

观察分析法:观察福建师范大学体操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技能,分析体操教学技能的运用情况。

访谈法:就文章涉及到的新观点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体操专业方向的专家和体操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的重新认识

体操作为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操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高校体操受竞技体操为核心的教学机构体系影响和传统教学指导思想的束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过程较多注重体育的专业性,忽视其师范性。即注重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忽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必要的考核,考核主要都是通过技术评定,造成大部分学生虽然考试达到标准,但实际教学能力距离做合格教师的要求相差太大,存在“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现象。为此,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课题中的重要部分。

体操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按照体操教学的规律,运用体操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和健身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体操教学能力是体操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前人所做文章都以评价体操教师的教学能力来反映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教学能力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很难有具体的方法、手段和措施对教学体操教学能力的评价给予准确数字评定。

关于教学技能,中外学者均有不同的表述形式,目前尚没有统一权威性的定义。莫里逊认为: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上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极为常见的、一般认为是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斯诺(R.F.Snow)认为:“教学技能是由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在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类技能。笔者认为:体操教学技能是指体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和自身的实践,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系统。特点是具有可观察性、可描述性、可操作性。教学能力的强弱可以从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技能中反映出来,更全面、形象、直观地展现体操教师教学水平。

(二)体操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技能

借鉴王鲁克的《体育教学技能》中教学技能的具体内容,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措施,在与体操教学专业方向专家,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张涵劲教授的访谈学习中,概括出体操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八类技能:口令,导入,讲解,示范,保护帮助,组织管理,诊断纠错,肢体语言。

篇6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将如何唤醒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来促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地处江苏锡山小镇的锡山中学,90%的学生来自农村,98%的学生是农家子弟,可该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制订了课程总目标: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具有现代中国人意识。在该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毫不客气地拿走“自行车维修”“就业指导”,写上自己需要的“交际课”“心里辅导课”。调查显示,98%的学生按本意选择了自己开设的课程,满意率几乎达到100%,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者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并培养其独立的思想意识,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有独立的见解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展成为建设性和研究性的人。

二、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

伴随着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将如何教育学生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我认为,首先应当把学生从家长和教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自主地做一些事情,自发地组织活动,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遇到问题才能自创地解决,并从实践中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另外,教师应从包办学生的一切事务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大胆交往,让学生去应付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学生才有自己的思维,而我国目前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价值与态度无法应付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所受的教育成了“善意的欺骗”,使学生浪漫的理想破灭,不得不顺其自然,而无独创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是当代主体性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加以充分认识。

三、在教育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把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学生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够独立的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这就要求学生对自身进行道德教育,即“主体性道德教育”。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当主体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才会激发学生新的发现和新的行为,促使学生奋进,追求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这就要求主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并在生活中能自主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来促使人格健全、道德行为的完美。

今天,为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更应该张扬个性。孔子认为,任何人都应该有坚强的个性、坚贞的气节、昂扬的志气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他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肖川教授也说:“道德知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更具有强烈的主体性。”

篇7

我们已经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即以知识的创新和知识迅速转化为技术引导经济发展的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要追求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的零距离;专业设置应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则和个人的发展需要;课程体系要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体现高职特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应是多姿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也应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批地方职业大学建立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有一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发展慢、就业率低等问题,现有的办学规模与规划办学规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教学内容不能跟工作岗位设置良好的结合,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好的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一些高职学校的在课程开发中脱离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达不到企业等用人部门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随意性较大,盲目跟风上专业,造成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二)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重视课堂教学、课本教学,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一些教学改革没有深入企业、市场,没有对专业本身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论证,盲目删减课程,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完整性、亦不利于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

(三)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有望进一步加强

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长期发展目标,使得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实际运行停留在某一时点,不能有效循环。大多数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能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

(四)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双师型”教师匮乏,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缺乏一专多能教师。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较为困难,“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进来。

二、如何确保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相匹配

订单式培养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大学内短期设置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来人的难题。

(二)教学方式、手段向现代教学方式、手段转化

首先,教学方式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实现个人成材、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数字图书馆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三)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提倡“以做带学、学做结合”,学校教育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依托工作现场作为学生学习技能训练的基地,为学生毕业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8

当代社会人才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工不同,普通高等教育重点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技术型人才(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则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

一、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需求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育(尤其在边远地区学校)师资短缺,教法陈旧,对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性不强。而用人单位选用英语教师时除了关注其英语专业能力外,尤其注重其作为师范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英语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外,还应通过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来培养英语师范生基本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1.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理论源自北美,意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CBE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学校首先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需要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然后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并组织教学内容,最后在人才培养期满时考核学员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2.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概括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并进一步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新课标在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目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2012)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总体状况还没有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专业要求,英语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身多方面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将明显提高,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首先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小学教育教学一线需要的‘用得着、上手快、下得去、留得住’,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教学能力,具有实用的组织课外英语语言活动的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并进一步确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知识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学、心理学及英语教学法流派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职业素质、语言应用、计算机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及突出师范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是突破过去人才培养单一型、理论型的局限,转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关键。

1.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

为适应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并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应结合实际,以培养学生学科教学能力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更要多方面培养学生胜任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学的能力。

(2)系统性原则

英语教育专业是英语语言学与教育学专业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学生广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娴熟的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又要同时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除了系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及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等学科外,还应开设突出英语教育特色的技能训练科目,如,英文书法及板书设计、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英语课件制作、简笔画、英文歌曲与歌谣创编等,以增强高职英语教育的师范特色和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

(3)实操性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无论在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上,还是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上,都应遵循实操性原则,要调整好英语专业基础类课程群(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语法、写作等)教学中教师语言知识讲解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践操作的比例,也要调整好教学法课程群(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技能、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等)教学中教师外语教学理论讲解与学生实际教学技能实践操作的比例。总而言之,英语教育专业授课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语言专业和教育教学领域都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自身的语言学习和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操作来锻炼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职业能力。

(4)分阶段培养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依据英语专业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语言程度分步骤实施,各阶段分别对不同的技能有侧重地训练。具体讲,初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语音语调、英文书法等基本能力,然后逐步向高级阅读、高级写作等语言技能和简笔画、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英文歌曲与歌谣创编等教学能力培养过渡,最后着重强化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英语教学法、教学设计等基本职业能力。

2.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因而具有鲜明的师范特色,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英语专业技能和学科教学技能两部分,具体来讲:

(1)英语专业技能培养内容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学生在初级阶段应以强化语言基本功为主要目标,而中级和高级阶段则以英语知识拓展和能力提高为主。根据分层培养的原则,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实践教学的内容各有侧重:在初级阶段(一、二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专业技能扎实的基本功,具体内容包括美文背诵、单词听写、听力训练、阅读训练、语音语调训练、口语表达训练、书面表达训练、学唱英文歌曲、讲述英语故事等;在中、高级阶段(二、三年级)继续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和口/笔译训练的同时,加强英语美文赏析、英文电影片段配音、话剧编排表演、英文报纸编辑、英语辩论、中西方文化介绍等知识拓展和能力提高类的技能训练指导。

(2)学科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学科教学技能培养主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以期实现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为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还应注重全程不间断、分层培养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科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分期开设与教师职业技能相关的英文书法、简笔画、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英文歌谣创编、教案编写、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能力职前培训科目,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教学技能。

3.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办法

保证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创设和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为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中推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措施是:学业考核成绩=形成性评价(70%)+终结性评价(30%);形成性评价=平时表现(10%)+作业完成情况(30%)+平时测试(30%),平时成绩根据考勤、课堂参与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学习态度等综合评定,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单元预习复习、作业练习的完成和个人英语能力展示综合评定,平时测试成绩由单元测试和期中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而成;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成绩,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科目任课教师在学期末设计的客观题型和主观题型各占50%的期末考试之后由教师评卷打分确定成绩。

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各项培训科目在整个学期内动态地跟踪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并对其进行整体性评价。灵活多样的形成性评价机制能有效反映学生对各项实践教学内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加强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也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点。近年来,我校英语教育专业在教学改革与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以实践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笔者提出如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1.发挥英语专业课授课教师的示范作用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应充分利用教师自身在语言课堂上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现代外语教学理念、方法及基本职业技能。

2.创造实践教学条件,设计或购置专用学具

除了英语专业日常语言教学常用的数字化多功能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英语学习网络平台等基本教学设施外,英语教育专业还应设计或购置专用学具来保障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如,设计硬笔书写专用纸张或临摹字帖、购置板书设计和书写技能训练的小黑板等,以规范学生英文书写和板书技能训练;设计或购置英语教具制作的卡纸、彩笔等文具,以规范学生教具制作技能训练等等。此外,微格教学这种广泛运用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模拟教学活动,是培训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则需构建以现代视听技术为手段的微格教室及相应设备。

3.推行“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

为了实现在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全员育人”的总体目标,努力实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和教学能力提高上“生生有管理,处处有指导”的教育任务,应积极推行“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为此,系部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老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英语专业知识技能如语音、语法、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英语教学基本技能如教学设计、教案撰写等方面为各自“承包”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4.通过课外活动有效延伸课堂教学,课内外训练同步,提升职业能力

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将课堂内外的训练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英语基本功大赛(如语音语调大赛、英文故事讲述比赛、英语戏剧大赛、英文诗歌朗诵比赛等)和英语教师技能比赛(如英文书法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英语微格教学大赛等),对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进行知识储备、语言技能提高、教学技能训练等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将课内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规范要求辐射延伸到课外学习和训练上来,持之以恒地坚持课内外同步训练,以有效地提升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

5.组建和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

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应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标推广实施的新形势,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聘请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或教研员专家任教,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授与英语教学技能相关的课程,同时也要定期培训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使其成为既精通英语本专业,又熟悉基础教育,并善于研究基础教育、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双师型”人才。

结合社会发展对中小学英语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应将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构建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努力探索保证其有效实施的策略,以达到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02.

[2]申鑫.以小学教师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3]汪先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教育学院2012年度院级课题(重点项目)“新疆教育学院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XJJY201207)阶段性成果之一。

篇9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5-0013-05

20世纪,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全人教育思潮,即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对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提出批判,倡导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使人在身体、智力、知识、技能、道德、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1〕在全人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各国开始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如英国政府在2000年就颁布了面向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在学习目标上强调幼儿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倾向,社会性技能,注意力和坚持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等。强调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应能促进幼儿“身体、情感、社会以及认知”的发展,也就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人格健全是指人格结构中的各种成分和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可以说,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这不仅符合当今国际教育潮流,而且是实现当前幼儿教育培养目标的明智选择。

一、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一)幼儿时期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期

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的过程,前一阶段的发展状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已有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创造性、坚持性、秩序感等重要人格特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强调幼儿时期的人格培养,他指出:“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主要决定于在他五岁以前把他造就成一种什么样子。”〔2〕因而在幼儿时期进行人格培养既是促进儿童良好人格品质形成的需要,同时也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幼儿健全人格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并且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属,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现代化的人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3〕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须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一个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健康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在儿童早期即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当前,由于人们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良好人格的培养,使得有些儿童身上出现了许多让人担忧的现象,如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创新能力、不善于合作,等等,这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影响着人的现代化进程,制约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利于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始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培养幼儿健全人格是检验与整合当前幼儿人格发展理论的需要

人格问题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经久不衰的话题,国外关于人格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各种理论流派的学说对我们开展人格教育都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我国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大量探索我国儿童人格发展的规律,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儿童人格研究的成果,涉及幼儿人格的结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等。这些研究成果丰富及完善了幼儿人格理论,为教育领域人格培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当前我们有必要依据已有的人格发展理论在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进行实践探索,一方面为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格教育课程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为检验现有的关于人格的研究结果提供实证依据。

二、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一)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总目标

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即促进幼儿人格的全面发展。对人格结构的研究目的是对人格进行科学的划分,变抽象的特征描述为具体可操作的手段,从而为幼儿人格的培养寻找切入点。已有研究指出,幼儿人格结构由智能特征、意志特征、外倾性、亲社会性、情绪性特征五个维度构成。〔4〕因此,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应以促进这五个方面的发展为目标,这是幼儿人格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结合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我们提出幼儿阶段健全人格培养的总目标,即通过幼儿园三年比较正规、系统且有意识的人格发展教育,使幼儿: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自尊自信,有主见,勇于进取;积极探索,有创新性;精力充沛,具备敏锐、灵活的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力和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善于与他人交往;乐观,性格开朗;学会合作,乐于与他人分享,诚实、谦让、讲礼貌,有同情心;做事认真、负责;较少攻击性;稳重、坚持、自制,有秩序感;心境平和,不骄不躁。最终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具备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二)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分年龄段目标

幼儿的人格发展具有特定规律和相应的年龄特征,每种人格特质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发展速度有快有慢,而在关键期内的发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确定幼儿不同年龄段人格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总结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初步确定小、中、大班幼儿人格培养的分年龄段目标。

1.小班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1)能愉快地入园,有积极的情绪表现,适应幼儿园生活。

(2)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要、说完整句、与他人作简单交流。

(3)能尝试简单的操作活动。

(4)初具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渴望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同伴的好评,能自我肯定。

(6)能理解一些简单生活常规,做事有条理,能体验良好的秩序所带来的舒适感。

(7)能在教师的提醒下坚持做完一件事,并保持注意力集中。

(8)会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能主动向他人打招呼或交流等。

(9)能分清想象与真实,在成人引导下敢于承认错误。

(10)能对他人的病痛表示关心,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提供简单的帮助(物质方面或体力方面)。

(11)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满意,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2.中班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1)不缠人,能够情绪自控。

(2)在游戏中愿意与同伴合作,乐于交往,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

(3)能够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冲突,较少主动性攻击。

(4)能在游戏中进行有意想象,愿意探索,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5)开始具有责任意识,知道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答应别人的事能努力完成。

(6)有较强的秩序感,能自觉维护秩序。

(7)不需成人提醒就能坚持做完一件事,做事认真仔细。

(8)在教师的引导下愿意与他人分享或给予他人帮助。

(9)诚实有礼貌,敢于说真话,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10)能对他人的不幸感到同情,并通过适当方式给予支持与帮助。

(11)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能初步产生羞愧体验,勇于面对出现的问题。

3.大班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1)具有自主性,做事不依赖,能够自己拿主意,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并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2)能主动与同伴合作,有较强的合作技能,能与同伴进行良好的互动。

(3)能较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不恶意攻击他人。

(4)能大胆想象,思维具有发散性,愿意创作。

(5)对新异事物具有敏感性,能主动进行深入和持久的探究。

(6)有较强的时空感,能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关系。

(7)能长久地专注于某项活动,并做到有始有终,不易受外界环境干扰。

(8)能慷慨地与他人分享。

(9)能宽容和同情他人,会用语言对他人表示关心。

(10)做事有担当,能对自己的过错负责,有初步的集体责任感。

(11)开朗大方,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敢于表达想法,不胆怯。

三、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五条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教育中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应渗透在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中,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涵盖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并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延伸和巩固。

(一)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由多个维度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各维度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在人格的培养上应把握人格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系统的动态平衡中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主题活动正是这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一种体现。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是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为核心精心安排和设计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综合了健康、艺术、语言、科学和社会等各学科领域的内容,旨在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水”这一主题活动为例,有教师针对幼儿喜欢玩水的天性,将主题“水”分解成“水好玩吗?”“水会变魔术吗?”“哪里有水?”“水上有哪些交通工具?”“海底世界神奇吗?”“水与我们人类有关吗?”等几组活动来进行,并生发出与各学科领域相关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大胆想象、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获得了诸如“使开水温度快速降下来”的多种方法,“自来水与开水有何不同”等知识,充分体验到了获得新发现的愉悦感、自豪感以及亲自动手实践的成功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活动中,幼儿几人一组进行合作,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发展了与人合作、倾听他人以及大胆表达自我的能力。在探讨水与人类关系的活动中,幼儿获得了较强的“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形成了初步的环境保护行为。这种整合的教学活动设计将对人格各个构成要素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促进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促进幼儿人格发展的各种主题活动是开展人格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幼儿天生就喜欢动物,如能以幼儿感兴趣的动物的某种特质为切入点,寻找其与某些人格特质的相关性,以此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则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有教师以“有礼貌的蝙蝠”为主题设计活动,首先引导幼儿发现,蝙蝠在黑暗的环境中是借助雷达系统去寻找食物和避开危险的,正是这种特殊的听的能力使它得以生存下来。接着,以引导幼儿学习像蝙蝠那样善于倾听为教育目标,设计开展了系列活动,诸如谈谈“善于倾听的好处”,思考“怎样才是一名好的倾听者”,讲讲“倾听所带来的收获”,等等,以培养幼儿与人友好交往等良好的人格品质。〔5〕

(二)幼儿健全人格培养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

除了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外,我们还要充分挖掘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展幼儿人格教育,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入园活动、离园活动、晨间活动、三餐两点、午睡、自由活动等。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却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用心地加以发掘即可成为幼儿人格教育的重要资源。以三餐两点为例,以往饭前餐桌和餐具的摆放、饭后餐具的整理和擦桌子等工作大多是由教师和保育员承担的,幼儿并不参与其中,进餐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也是幼儿吃得好不好。其实,这其中有很多可以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教育契机。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小班幼儿讲粮食的由来,培养他们良好的进餐习惯,餐后鼓励他们自己将餐具整理好;让中班幼儿学习谦让的良好行为,排队领取餐点,爱惜粮食不浪费;到了大班则让幼儿负责摆放和整理餐桌、餐具,分配食物等。长此以往,幼儿会逐渐养成对自己、他人和集体负责的态度,学会与人合作,获得有礼貌、讲秩序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又如,有时候发现班里的玩具弄坏了却没有人承认错误,就可以即时组织幼儿开展“做错了事该怎么办”的讨论,培养幼儿正直、诚实的个性品质。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人格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能够长期坚持,而不是靠一时的心血来潮,比如让大班幼儿负责摆放餐具就必须坚持每天都这样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在生活中培养人格的目的。

(三)将幼儿园环境创设作为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

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环境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教育内涵,学校里没有一处是无用的环境。在幼儿园中,环境也时时刻刻地发挥着教育功能。如,主题鲜明、色彩明快、形式活泼的墙饰可以让幼儿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引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活动室里开辟出的小小的角色游戏空间,可供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使用,便于他们开展交流与合作,发展想象力和与同伴交往的技能;精心布置的艺术角可供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以此展现他们的个性,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发展自信心等。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创设出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幼儿园环境,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体现家庭式的欢乐、和谐氛围,把幼儿园建成幼儿之家。第二,让环境成为一个“水族箱”,“可以映照出想法、价值、态度以及身处在其中的人们的文化。”〔6〕第三,创设易于调整和改造的环境。第四,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

(四)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

幼儿园的人格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每个幼儿都获得健全的人格,是包括教师、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心愿,有效的家园合作是保障幼儿人格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这种合作既不能满足于一时,也不能流于形式。幼儿园在家园合作方面起主导作用,这种合作要纳入长期规划中。首先,教师应从幼儿入园那天起就为每个幼儿建立人格档案。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家长等多种方式了解每个幼儿的人格发展特点,发现其中的优势与不足,并作详细记录。同时要请家长确认,以便让家长能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与教师达成教育共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家长共同确定完善幼儿人格的内容与方法。其次,幼儿园应按照幼儿人格培养计划以周为时间单位制作详细的观察记录表,供家长定期观察后填写。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督促家长持续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让教师借此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以便为下一阶段人格培养计划的调整提供依据。通过对观察表的分析,教师与家长沟通也会更具针对性。再次,定期举办(如每月一次)有关幼儿人格培养的家长培训班和交流会,通过培训提高家长对幼儿人格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家长关于幼儿人格发展的理论知识;通过交流就人格培养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并分享成功经验,以不断改进幼儿人格培养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7-21.

〔2〕叶厚隽.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J〕.天中学刊,1997,12(4):82.

〔3〕梁玉华.浅谈现代人的人格特质与幼儿人格的早期塑造〔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84.

〔4〕张金荣.3~6岁幼儿人格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其发展特点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5〕CHARLENCE C CALI.Creatures of character:Winning with character education〔J〕.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1997,2(1):19-21.

〔6〕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7-49.

On Child’s Sou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n Context of Holistic Education: Value,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Jin Fang1, Dan Fei1, Yang Lizhu2

(1Colleg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篇10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综合”,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研究中我们深感实践教学改革亟待突破一些传统的观点。如果我们仅从实验、实习、实训这些教学环节来界定实践教学,在这样的概念基础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恐怕很难将其作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事实上,作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只能是课程教学。高职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深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1]。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目前,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科学,实践教学单元太小、太零碎。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应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具体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2]。

一、根据职业发展阶段划分能力层次

分析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调研现场实践专家成长经历,将火电厂集控运行人员按职业能力成长的岗位顺序,分为五个阶段:新员工―巡检岗位(初级、中级)―值班员岗位(中级、高级)―单元长岗位―值长岗位。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结合电力行业职业能力培训手册、员工岗位职责、运行管理制度、运行技术规程、安全规程,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新员工阶段属于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巡检岗位(初级、中级)、值班员岗位(中级)属于专业技能培养阶段,值班员岗位(高级)、单元长岗位、值长岗位属于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阶段。见图1岗位能力分层目标。

二、根据能力分层目标设置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并根据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分层目标,结合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设置课程。见图2课程设置。

例如在基本技能培养阶段主要为培养学生认识发电厂、提高工作的基本动手能力,设置了《发电厂系统及安全生产(含认识实习)》、《钳工实训》、《工程制图及实训》、《电工工艺实训》、《基本技能竞赛》等课程,其中将原来的《电力生产安全常识》与《认识实习》课程进行整合,并融入部分发电厂系统图,形成新课程《发电厂系统及安全生产》;将传统的工程制图课程进行整合,融入电力工程的系统识图、制图以及CAD制图实训形成新课程《工程制图及实训》。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检验教学效果,设置了《基本技能竞赛》实践环节。

在专业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安全运行检查、辅助设备及主设备的操作能力,因为发电厂系统复杂、设备多,在课程设置时,根据各系统共有的设备或仪表,设置了《泵风机的运行与维护》、《电厂仪表及测量》课程,并在课程内设置了实训和实验内容;根据岗位工作对象的不同设置了《锅炉系统巡查》、《汽轮机系统巡查》、《电厂电气设备及系统》,并在课程内设置实训环节,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过程中,对理论教学进行“必须、够用”方面的处理。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设置了《单元机组运行》课程,采用在火电仿真机上进行一体化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对电厂设备的操作能力,又在合作的氛围下,提高学生把握机组运行的全局,提高运行分析的能力。同时以本阶段目标为基础,设置了《专业技能赛》、《生产实习》、《国家职业资格训练与考证》、《顶岗实习》等环节。因为根据电力行业规定,高级职业资格必须具有现场工作经验,而且学生在生产现场也是从基础岗位开始实习,所以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实现与发电企业职业能力的“对接”。

在综合技术应用能力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岗位协作处理机组运行事故的能力,以及掌握机组运行经济性分析和管理的一般方法,设置了《单元机组事故诊断》、《单元机组经济运行及管理》等课程,采用仿真实训、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提高学生对火电厂工作内容和组织方式的理解,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

三、依据课程目标开发实践教学内容

1.专业课程目标与实践性的学习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重理论轻实践;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往往又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与课程的关系,设置过多的“独立实践环节”,割裂了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实践沦为技能的训练,达不到由技能向技术的提升。我们认为实践性教学必须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设置,必须对应岗位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学习任务

通过对知识与实践层面的分析,如图3。理解了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也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负责解释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训练培养规范操作的习惯,学会思考、总结、升华。强调理论教学,多数人往往没有分清理论与技术理论的内涵,把技术理论等同于一般理论,在教学的内容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强调实践教学,多数人往往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侧重于实践经验的传授则停留在基本的操作层,加强了实践知识培养则熟悉了操作规范提升了技能,而不知“为什么”。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打通从操作层到技能层、从技术层到技能层两个“通道”。这就需设计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实现课程内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需要指出这里的理论仅指为完成特定的实践任务所必须的技术理论,从而在内容上保证了“理论内容的适当”。

以《锅炉系统巡查》课程为例,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校内的实训条件,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实践性的学习任务(表1)。

四、形成以实践为主体的专业课程计划

形成了理论与实验、实训融合,综合实训、实习相对独立,实践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为主线,理论与实践课时比约为4∶6(见表2、表3、图4、图5)。

由以上分析,得出校外的独立实习是采用分阶段进行;实验与课内实训同时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让位于综合实训。

由表3、图5分析可知,除去第6学期顶岗实习的影响外,专业课程课时和理论课时呈现“山峰形”,实践课时呈现为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水平线”,也就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不忽视理论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在时间上保证了“理论课时的适度”。

五、小结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的实践能力。对于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主要面向知识、技术密集发电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分清能力的层次结构,设置课程;立足于实践条件,遵循认识规律,从实践到实践与理论相融再到实践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结构;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开发实践性强的学习任务、实训项目,提高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由此,构建了“三层五环”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于发电企业职业能力标准从实践经验、实践知识(发电企业技术规范、工作标准)、技术理论(发电企业应用的理论)实现全面对接。如图6。

对于当前“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要求,需要认清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不能过分追求绝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既是一种层次,也是一种类型。高职教学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深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开展高职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47

0 引言

“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实训课程对培养工科类学生电子工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一定的电子工艺知识及相关技能是工科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不断更新才能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吻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而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①

1 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实训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接触电子制造行业中的主流技术、先进设备,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我校电子工艺实训室增加了贴片机、自动印膏机、手动印膏机、回流焊等用于贴片元件装配的设备,以及进行PCB制板的一整套设备,实践教学内容在保留原先手工焊接训练、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产品装配的基础上, 增加了PCB制板、贴片元件装配工艺训练,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

1.1 基础实践训练

基础实践训练包括手工焊接训练、拆焊训练、几种小型电子产品安装、焊接及调试几部分,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掌握手工焊接技能,学会常用元器件检测方法,了解小型电子产品安装、调试的基本方法及流程。

1.2 表面贴装工艺训练

收音机作为经典的实践教学载体,在保留其分立元件插接装配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贴片元件、插接元件混合的装配方式,实训中学生通过动手印刷锡膏、贴片、回流焊接,掌握贴片元件手工装配过程。首先,学生利用手印台印刷锡膏,要求学生刷膏时用力均匀,锡膏厚度合适;其次,学生进行手动贴片,因为贴片元件体积小,不同型号及规格的元件外型几乎一样,为避免错贴、漏贴,采用工位装配方式,每个工位放置若干种盘状纸编带封装的贴片元件及用于取放元件的真空吸笔和镊子,工位上附有元器件安装的PCB板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完成贴片元件的装配,贴装完毕后,学生要检查元器件的贴装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艺要求,特别是有极性元件,更不能装错,比如,收音机低放部分贴片二极管正负极装错,会造成电路电流的不正常。最后,将装配好的PCB板送入回流焊机中完成焊接,焊接后的还要用万用表检查是否有虚焊、连焊的地方,因为放置贴片元件时元器件移动可能会造成锡膏桥接。

1.3 印制电路板制作训练

电子工艺实习所做的电子产品通常都是使用常规的配套器件和设计好的线路板,实训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只需要机械地插件、焊接、调试,缺乏对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②在印制电路板制作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原理图绘制、PCB图绘制、Geber文件输出、裁板、贴膜、曝光、显影、腐蚀、清洗等一系列制板过程,然后进行元件检测、成形、镀锡、安装、焊接、测试等,完成循环彩灯的整个制作过程。在印制板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研究、设计、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该实训环节,学生基本掌握了PCB制板的一般流程,为今后的电子科创活动打下基础。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PCB制板,所以选用的实践载体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会极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选择相对简单的循环彩灯作为实训载体。

2 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实训内容③

通过购置新的电子工艺实训设备,开发新的实践项目,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将对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的优化。

2.1 重视课程的综述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今信息化社会,电子工艺发展迅速,在综述环节通过大量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手段介绍当今电子工艺发展状况,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中,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电子工艺发展现状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明确实践课程的学习目的,阐明学生通过本课程所能解的知识及应掌握的技能,以及本课程在学生工程素质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2 编写电子实践工艺文件,加强学生工艺技能的训练

原来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采用的是,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后,根据教学要求完成实训内容,往往由于学生记忆不全或有误造成操作e误,甚至产生安全隐患,现在,学生进行工艺训练及电子产品装配前,首先要求学生编写工艺文件,然后学生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要求进行训练以及产品的安装与调试,避免了盲目性,降低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提高了安全性。工艺文件作为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反映了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装配准备、装联、调试、检验、包装入库等各道工序的工艺流程及规范,在实践课程中,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制造中所需要的技术文件的种类及其作用,懂得工艺文件对指导生产的重要性,掌握实训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写方法,在实训中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进行,保证了实训产品装配质量。

2.3 引入6S管理观念,培养学生责任、安全、节约意识

6S管理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规范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 6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整理”主要是指工作中区分出需要和不需要的事与物,再将现场不需要的物品清理出现场;“整顿”是指,将物料、器材、工具、文件的位置固定下来,明确数量并进行标识,以便在需要时能迅速找到;“清扫”主要是指将实训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并注重细微之处;“清洁”是指,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状态能维持下去,并进行标准化;“素养”是指,培养员工遵守规章制度和积极向上的工作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团队精神;“安全”主要是指,清除事故隐患,排除险情,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进行。④在电子工艺实训中,根据企业广泛应用的6S管理方法,结合电子工艺训练课程的特点和实训条件,制定学生实训中的行为和评价标准,在锻炼学生的电子工艺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树立责任、安全、效率、节约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具体如下:

(1)严格要求学生不能将与实训无关的物品放在工作台上,个人生活用品要放在工作台下面的柜子里。(2)将与实训有关的工具、材料、元器件依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手工焊接烙铁要按要求摆放在右上侧,工具包放在左上侧。(3)课后清理、清扫自己的工位及周围,保持清洁,最后将剩余的材料及元件上交,培养节约意识。(4)保持、维护自己工位所有实训物品清洁、整齐、有序,实训期间要求学生统一穿工作服。(5)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6)学生要严格按照电子产品装配工艺文件操作规程作业,减少人身伤害,保证设备安全使用。

在实训过程中,要按照以上标准评价学生行为规范,并将学生的表现计入课程考核中。

3 建立更加合理的考核标准

原课程考核为三部分: 电子制作、实践报告和平时到课率。为了更加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将考核分为四部分,包括考勤及行为规范、操作技能、考核件、报告四部分。考勤及行为规范考查学生实践训练过程中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帮助学生建立安全、尊章守纪、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规范;操作技能考核学生工艺文件编制及具体操作是否正确、符合要求;考核件考查学生做出产品的质量情况;报告考核学生对产品工作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产品安装、调试等内容的掌握情况,改进后的考核标准更能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

4 结束语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教学发展,不能仅满足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制作的过程,完成一些模仿式的焊接训练,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实际工作需要的关键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⑤根据企业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和调试的工艺流程,不断优化实训教学内容,通过引入新的电子工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生掌握工艺文件的编制,避免了工作盲目性,降低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标准,更能全面地考核学生能力,反映学生实践训练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工程素|的培养。

注释

① 王晓红,李欣.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进[J].高教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10):120-121.

② 奕庆磊,刘宏宇.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5):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