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2 09:03: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

篇1

2008年起,农业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GEF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CWRC)项目在广西实施,建立示范点一个,推广点4个。在农业部国家项目办的领导下,经过地方领导的积极参与,当地农友的大力配合,已经取得显著效果。目前,广西野生稻等作物近缘野生植物采用了物理隔离保护方式(SP1)和与生产结合式(SP2)2种保护方式进行原生境保护。为其他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起到示范、榜样的促进作用,特别是SP2方式更加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和谐了人与自然、生产与保护的关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1、方法

1.1 激励机制方案编制原则

激励机制是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项目采用与生产结合方式进行原生境保护的主要工作,是调动农民参与原生境野生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主要手段。因此在项目经费许可的框架内,编制激励机制极其重要。而编制激励机制的指导思想就是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为项目服务,充分调动农民保护农业野生近缘植物。因此,我们制定了“民主协商、农民决策、技术支撑、领导参与、三方评估”的激励机制方案编制和实施原则。

1.1.1 民主协商原则

首先,项目领导说明项目实施的意义和目标要求;其次,由专家提出保护技术方法的要求;再之,在项目主持和实施部门的领导的发动下,由农民充分讨论,提出与保护目标物种最密切的建设性项目,解决他们最想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1.2 农民决策

经过认真的讨论,提出激励项目初步设想,在经过项目和地方领导研究其可行性,并与农友说明实施的资金、时间要求等的可能性,由他们做出最终的决定。

1.1.3 技术支撑

激励机制设计方案项目选定过程科学家始终参与,并由科学家负责执笔编写,制定出激励机制方案。把与保护目标物种最密切的建设性项目,解决他们最想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编入方案中,并在以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

1.1.4 领导参与

首先,地方领导根据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提出建议和完善意见。主要是结合地方建设项目进行协调,保障项目的完成。其次,项目领导则从整体安排上考量可行性,作出资金安排。

1.1.5 三方评估

CWRC项目是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GEF联合实施的项目,项目实施效果由他们招聘国际专家,组成第三方联合评估团进行独立评估。

1.2 编制方法

激励机制编制程序,首先,农民提出的最想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项目科学家、技术人员记录和充分理解问题的实质。接着科学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设计出激励机制建设项目。其次,根据项目实施的经费可能,编制激励机制设计方案初稿。最后,再拿初稿与农民座谈、协商,由他们决定最能解决急需问题的项目。在整个编制过程,地方领导也参与其中,充分考虑激励机制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保障激励机制项目的完成,进而保障整个保护项目预期目标的完成。

1.3 技术培训

激励机制中的项目都是与生产相结合的建设性项目,需要地方实施部门,分类实施,基础建设项目采用招标方式进行招标建设。与农业生产结合的项目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提高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保护农业野生近缘植物(野生稻、野生荔枝)的积极性。培训方法采用农民田间学校的田头现场培训和农民自己说教的办法,请专家、技术能人讲课,再让有经验的农民以切身经历交流学习体会,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同时教育培训农民以及当地的中小学生掌握野生稻等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保护效果。

1.4 基线调查方法

广西野生稻的原生地多数分布点在山沟中,野生荔枝是高大乔木,零星分布在大范围的地方,树龄长短不等,树龄长的树树冠覆盖0.1-0.2亩地无法用小样方进行调查,也无法采用平原或大草原的十字等距离定样方的办法进行调查。因此,我们制定了新的方法。

1.4.1 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用GPS仪沿保护小区周边走一圈计算出面积。采用沿着山沟走向,在有野生稻分布的自然群落(居群)和没有野生稻的地方随机确定样地10-15个,每个样地1m2,设空样地2-3个,用GPS仪测出每一个样地的面积、经纬度、海拔高度,记录在调查本里。同时,在项目实施第一年起就进行每个样方的目标物种及伴生植物种类和株数进行基线数据调查,记录目标物种和伴生植物的数量。此后,每年均在相同月份内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其数量变化状况,证明保护效果。

按以下公式统计出目标物种的密度,即:目标物种密度=∑yl…15(20)/15(20)×10000。按公式统计出目标物种丰富度,即:目标物种丰富度=∑yl…15(20)/∑yl…15(20)+∑bl…15(20)。yl…15(20)表示目标物种在1至15个或20个样地的数值;bl…15(20)表示伴生植物在1至15个或20个样地的数值。

1.4.2 野生荔枝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用GPS仪沿保护小区周边走一圈计算出面积。在保护山地中点向四面定出十字线,沿线等距离选出10-15个样地,设空样地2-3个,每个样地100m2面积。调查目标物种和伴生植物数量时在每个样地的4个角和中央各划定1m2,进行调查,记录目标物种和伴生植物数量。用此公式算出每个样地的的数量,公式:∑yl…10(15)/5×100。然后,参照野生稻调查的计算方法,统计出整个野生荔枝保护小区的目标物种的密度和丰富度。以后每年定期跟踪调查,监测保护效果。

同时,找出该保护小区的主要威胁因素,以及威胁因素降低的安全标准,以后每年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威胁因素变化的评估。进一步说明保护的作用。

1.5 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野生稻等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原生境保护效果往往受到生态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设定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因素和方法,每年定期进行监测,采集数据,评估生态环境变化对保护目标物种的影响作用。本项目的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定在保护小区外1000米的范围,对其生产方式、工程建设、污染源、人为破坏、自然因子等5方面进行调查和数据采集。

2、结果与分析

在农业部国家项目办的领导下,在经过2008-2012年的实施,以及第三方的实地检查评估证明广西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点激励机制成效显著,从而有力推动示范点和推广点的野生稻和野生荔枝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

2.1 保护政策法规机制

保护政策法规机制建设是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和可继续利用项目产出成果之一,是项目在当地实施必须确立的保障措施和关键所在。各保护点所在县(区)政府通过成立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保护通知,修订乡(镇)规民约、村规民约(公约),完善农业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政策法规机制,见表1。从而强化了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在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主导地位,引导群众自觉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取得良好效果。

2.2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激励机制的重点内容。“要致富先修路”也是商品化社会的特点,是各保护点的所在县(区)政府积极参加保护小区建设最容易结合的切入点。通过“村村通硬化公路”、“一事一议”、新农村建设、水利维修等计划项目,撬动配套经费,保证激励机制建设项目的完成。通过激励机制项目建设有效提高了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例如01保护示范点项目实施前,2007年该村人均收入1650元属于贫困村,到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2690元,收入明显增加,保护野生稻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升。

2.3 生计替代技术培训

由于长期以来,保护小区地处边远山区,其交通运输、生产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农民整日为了生活而忙碌。他们对现代化生产知识和技能接触滞后,虽然,改革开放有许多年轻人进城打工开阔眼界,但是,保护项目任务的完成,激励机制的实施,生计替代技术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生计替代技术培训能够迅速地把先进的农业、加工业、第三产业的的技能教授给他们,提高他们知识和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收入,从而减少对野生植物原生地的开垦依赖,达到保护的目的。例如:02点联合县阳光工程项目办一起对原生地所在村民进行家政服务、酒店餐饮服务、服装加工、安全保卫知识和技术培训;其他各个保护点联合地方和基础的农业、水产畜牧等专家和技术能手在农民田间学校中进行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栽培、养殖技术培训,取得很好的效果。

2.4 保护知识培训

建立原生境保护小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当地农友的保护知识和技术水平,保护好目标物种的种质资源。因此,保护知识培训必不可少。国家、地方项目办和专家成员在各个保护小区都花大力进行保护知识培训,特别是在激励机制方案中设立中小学生的奖学金,使保护小区所在的乡镇中学、村小学的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知识和技能教育。普遍提高当地农友和中小学生的保护知识技能和保护意识,整体提高保护工作的水平,有效保护目标物种的种质资源。

2.5 资源保护结果

基线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各个保护点的目标物种得到很好的保护,种群数量增加,密度增加。例如01保护示范点的结果说明,项目实施以来种群密度得到增长,种群丰富度有了改变,目标物种生长向良好方向变化。资源状况指数为105。2012年调查发现,原来定位样地的居群面积普遍比2008年增加2.0-3.1倍,长势十分旺盛。2010年把示范点的经验向推广点进行推广,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各个推广点的情况也是有了明显好转,目标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详见表5。

2.6 生态保护结果

生态环境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广西各个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在项目实施前人为破坏较严重,存在开垦、偷牧、砍伐现象。项目实施后,没有开垦、乱砍乱伐,以及工矿企业“三废”、畜舍和其他污染现象,降低了偷牧现象,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很好。

2.6.1 生产方式对目标物种保护的影响

1)种植业的影响。调查结果发现每个保护点的主栽作物相同,每年的生产方式也相同,对目标物种保护评价为中性或友好型。见表6。生产对原生地保护的影响主要在于开垦,项目实施后没有发生开垦现象,因此,影响的评价结果就改变了。

2)养殖业的影响。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广西各个保护点养猪基本上是圈养,对原生地影响不大。养牛、养鸡、养鸭在野生稻原生地上养殖很容易造成过度放牧,破坏是毁灭性的。养牛和林下养鸡业会造成放牧过度。各保护点的具体情况与评价,有一定的差异。见表7。

3)工程设施请况。广西各个保护小区除了原有村庄的房屋建设外,就是项目实施的基本建设,主要是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等。见表2。它们对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没有负作用,反而提高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了对资源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利用的依赖,提高保护积极性。

4)自然因子情况。几年来的监测记录表明。各个保护小区的降雨、积温等自然因子都有所变化,但是都在正常变化范围,对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没有形成灾害影响。见表8。

2.7 项目亮点

2.7.1 制定了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政策

项目所有保护小区均制定了县(区)、乡镇和村委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的相关政策和保护措施,建立了运行机制,确定政府部门在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上的主导地位。并广泛宣传,提高了干部群众保护意识,鼓励他们自觉参与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同时也为其它部门支持项目点经济建设提供政策基础。

2.7.2 加强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队伍建设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各个保护小区均成立了省、县(区)、乡镇、村4级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协作网,组成了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一支稳定的野生植物保护技术队伍。并且在激励机制项目实施、生计替代与保护知识培训、宣传活动,全面系统地培训了基层的县乡村干部、原生地的村民,以及中小学生,使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知识和保护技术,全面提高了他们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技能,以及生计替代技能。提高了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技术水平,确保了野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7.3 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协调发展

社会经济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就可以看到,保护小区村民的人均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例如01保护示范点,在项目实施前的2007年人均收入为1650元,到2011年增加到2670元,增长61.81%。其他各个保护推广点的情况也有明显的增长,见表9。由于激励机制促进生产发展,减少了村民开垦野生植物的原生地,减少乱砍乱伐现象,有效地保护了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见表5。因而,取得经济建设和保护种质资源双丰收。

2.7.4 增强保护意识和自觉行动

通过几年来的宣传、培训,特别是保护法律知识宣传和生计替代技术的培训,保护点农民的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人都知道“谁破坏野生稻谁坐牢”,“谁破坏野生荔枝谁进监狱”的法律知识,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同时经济意识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作物种植模式和畜禽养殖得以突破,多种作物的轮种、套种、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也在不断发展。

3、讨论

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与生产结合具有明显的特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原位保护途径。

3.1 激励机制方法切实可行

经过5年来的示范点和推广点的实践,以及在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以及野生荔枝等不同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实践,证明激励机制这种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保护方式(SP2)是一种十分切实可行新模式。它能够弥补政府出钱进行物理隔离方式(SP1)保护的不足。SP1方式主要是政府的积极性起作用,农民处于被动的应付式的开展保护,消极因素相对较多。SP2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收入,发挥农民保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积极性,使他们明白,只有保护好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政府和世界各阶层的人们才支持他们,保护得越好越有贡献,越能得到回报。从而,在内心发出自觉的保护意识和自觉行动。SP2方式能够同时调动政府和农民两头的积极性,并由于加强中小学生的保护知识培训,可持续性较好。因此,通过激励机制的扶持,促进原生境保护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3.2 培训十分必要

在项目实施前,许多村民甚至县乡镇领导都不知道野生稻和野生荔枝是什么东西,样子怎样?项目实施时,首先对县乡镇各部门的领导进行实施项目的目的、意义以及保护野生稻、野生荔枝的重要性、保护意义和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保护技术培训,接着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培训。还对中小学生进行培训,带他们到现场做实习课,开展保护知识竞赛,对“双优”学生进行奖励,建立奖学金制度。这就有效地提高各级领导和村民的保护意识、保护技能和自觉性,促进保护工作开展,提高保护效果。

在此同时,还进行生计替代项目技术培训,把现代化的种植、养殖,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技术教授给村民,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水平,增加经济收益。让他们感到项目对他们的真心帮助,只有做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才得到国际和国内的资助,才能有效提高家庭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3.3 宣传很重要

宣传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对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原位保护项目来说,宣传很重要。由于这类项目太基础,基层领导和群众多数人不知道,不了解,工作起来会存在误解,增加工作的困难。本项目实施时就请中央电视台有关记者组进行宣传片的制作和电视播出,从一开始就传播保护的正能量。使得社会各界都知道保护野生稻等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项目实施县也把项目实施作为一种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大政绩开展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也作为出业绩的平台努力工作,从而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项目实施服务,保障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任务。

致谢:国家种质南宁野生稻圃的梁世春、曾华忠、徐志健、张烨同志,以及各个保护点的县区领导和有关局委办,特别是农业局的同志都做了很多野生稻保护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庞汉华,陈成斌著. 中国野生稻资源[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2] 陈成斌,杨庆文著. 广西野生稻考察收集和保护[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

[3] 杨庆文,陈大洲主编. 中国野生稻研究与利用 第一届全国野生稻大会论文集[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8

[4] 陈成斌,潘大建等编著. 野生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

[5] 陈成斌,张烨,曾华忠等. 广西野生稻保护进展与思考[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2):293-298

[6] 李克敌. 广西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建设的进展、问题和对策[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2):230-233

[7] 陈成斌,赖群珍,徐志健等. 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展望[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0(2):338-342

篇2

生态旅游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二者相结合的角度考虑,实际上是保护大自然,实现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形式。与传统旅游相比,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环保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保护农村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发挥生态效益,同时也可进一步为农村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真正发挥绿化在文化教育、科学考察、卫生保健、环境教育、旅游观光上应有的功能,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脱贫致富。

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现在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都有以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的例子。深刻认识生态旅游在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全面估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通过考察麦秸沟流域资源条件,分析其发展旅游的优势,并采用生物游憩资源分析和风景资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从而预测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以期对各地农村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希望能给其他尝试开展农村生态旅游的地区提供借鉴,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麦秸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北部的龙泉乡刘德村(108。51~108。54E,34。4115~34。4145N),流域面积860km,属于泾河水系二级支流,为土石沟壑区,海拔高程593~452m,相对高差1401TI左右。流域呈扇状,主沟道长2000m,沟壑密度0.58km/km2。土壤以红土■作者简介收稿日期郝咪娜(1981一),女,新疆石河子人,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研究,E-mail:haomina2004@163.com。

20116-2O

为主,有效土层厚度在0~30cm。天然树种主要为野生酸枣,草主要为菊科蒿草。年均降水量543mm,年均气温l3℃,l0℃以上积温在4100~4500℃;年均日照时数2192h,无霜期213d。

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是在麦秸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基础上建立的。该地历史上因处旱腰带,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养分含量低,年年广种薄收,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当地一名中学教师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拿出自己所有积蓄承包了刘德村北的荒沟荒坡,并且以得天独厚的天然酸枣资源嫁接各类名优枣类品种,使嫁接成活率达90%,很快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外,旅游区还针对当地野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养殖业,喂养奶牛,利用粪便产生沼气,利用土肥供养草(树木)达到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旅游区主要景点如下。

1.1.1各类枣坡。充分利用天然酸枣资源丰富的优势,嫁接各类名优枣种153.3hm2。当年嫁接,当年收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枣类品种有梨枣、冬枣、雪枣、冰枣、晋枣、油枣、干花冬枣,丰富的枣类资源构成景区一大特色。

1.1.2其他经济林和林木。在原退耕坡台地上,营建葡萄园25.0hm,栽植石榴12.0万株,日本甜柿13.0万株,花椒2.0万株,香椿2.5万株,雪松、杨柳等3.0万株。覆盖了12座荒坡地,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1.3现代化奶牛场。旅游区针对当地野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养殖业,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现己建成现代化奶牛场1座,有奶牛100多头。

奶牛场利润较高,同时也是旅游参观的绝佳去处。

1.1.4温泉游泳池。旅游区地下水丰富,温泉资源是其一大特色。旅游区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建成2600m2游泳池兼蓄水池1个。游客在盛夏避暑旅游观光后,还可在游泳池尽情嬉戏游玩,享受温泉浸泡。

1.1.5其他。旅游区还有窑洞宾馆1座,内有窑洞50多眼,新修旅游道路20多条,并在道路两侧安装路灯,打深井639卷27期郝咪娜等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1693120.8℃,降雨多集中于7~9月,干燥度小于1.52,秋季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冬季干旱,日照多,气温偏高。秋季是造林黄金季节,麦秸沟流域各项气候因素具体如表5和表6。表5中的适宜度由适宜月个数/12个月获得,适宜温度为20~25℃、湿润度为0.4、日照时数为210h以上、风速小于3m/s。

表5麦秸沟流域各项气候因素及其适宜度Table5EachclimaticfactorandtheirsuitabilityinMaijiegoubasin注:资料来源于泾阳县水土保持站20042008年统计资料的整理平均值。

Note:ThedataisfromtheaveragevalueofstatisticsinwaterandsoilpreservationstationinJingyangCountyfrom2004to2008.表6日平均气温稳定的初终日期及积温Table6Startandenddatesofsatbledailyaveragetemperaturesnadaccunmlatedtemperature由表5及表6可以看出,麦秸沟流域5~9月的温度、湿润度、日照时数、风速均符合适宜指标,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1、2、1l、12月这4个月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日照较短,从气候上来说不是旅游最适宜的时期,但是在这4个月中,麦秸沟流域被白雪覆盖,加上地势起伏、可以滑雪欣赏冰凌树挂,别有情趣,因此也有游人前来游玩。3、4、10月这3个月温度、湿度也比较合适,且正值树木发芽或收获果实的季节,也不乏旅游者前来观赏游玩。另外,旅游区大于10℃积温为4351.4℃,也比较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因此可看出,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有着丰富的吸引力,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游玩。

2.1.2地貌特征分析。泾阳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麦秸沟流域位于泾阳县北部的基岩山区,系北仲山灰岩、页岩块断山脉。旅游区周围全为平地,而旅游区内地形多为山地、高地、沟壑,由此形成一定反差,使旅游区突兀于人们面前。流域内沟壑密度0.58km/km,海拔高程在452593m,坡向多为东南。流域地下水也很丰富,pH在7.0~8.4,水质较好,适于农业灌溉和基本生活饮用。

2.2生物资源分析评价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种枣类及其他经济林种占绝大多数,旅游区利用生态治理取得的良好环境效果,发展生态旅游,取得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植物资源主要有梨枣、雪枣、冰枣、晋枣、油枣、干花冬枣、葡萄、石榴、日本甜柿、花椒、香椿、雪松、杨柳、樱桃、杏、桃、核桃、苜蓿草、黑麦草、苏丹草、露麦科什等2O余种。各类植物资源类型色彩各不相同,具有观赏价值。动物资源有老鼠、狐狸、黄鼠狼、蛇、野兔、麻雀、燕子等。

旅游区以植物资源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植物覆盖面积659.6hm。根据式(1)计算得:绿色植物覆盖率为76.7%。

丰富的植物资源令麦秸沟流域四季景观变化明显,气候宜人。春天花团锦簇,花香沁人;夏天柳溪荫浓,凉风习习;秋季硕果累累;冬日银装素裹,还可以领略滑雪的乐趣。

2.3风景资源综合分析与评价

2.3.1区位条件。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距西安市约7Okm,交通便利,可吸引西安市广阔的旅游资源。此外,景区内有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战国秦修郑国渠遗址。泾阳县内也有较多的历史遗迹,著名的有泾阳张家山风景区,另外还有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贞陵、崇文宝塔、太壶寺、文庙、云阳革命旧址等共计1O处景点。在旅游资源方面,麦秸沟流域又与其他泾阳县内景点特色不同,它主要突出观光农业,是开辟生态旅游较好的地点,也可成为西安市和泾阳县内其他旅游资源的补充。

2.3.2观赏设施。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分休息区、游憩游泳区、观光游览区、科学试验区、柿品加工区、奶牛场区、宾馆区。①休息区主要由休息亭、石桌、石椅组成。②游憩游泳区是利用地下温泉上涌这一天然资源修建,兼做蓄水池。

③观光游览区是主体,果树成熟季节还可以吃到新鲜水果,登高远眺,微风习习,让人心旷神怡。④科学试验区由现代化奶牛胚胎繁殖基地和喷灌节水示范田组成,用以探索园区发展的新路子。⑤柿品加工厂与日本人合资兴建,柿种主要为日本甜柿。⑥奶牛场有奶牛100多头,游客可在这里尝试挤奶,并且有工作人员为其煮好,供游人品尝。⑦宾馆区是由具有陕西特色的50眼窑洞组成,对城市来的游客吸引力较大。到了麦秸沟旅游区,游人不仅可以领略自然风光,还可以住窑洞。旅游区的各个景点不仅具有观赏功能,还可以向游人宣传科普知识,起到科普宣传作用。

2.3.3游人数目。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每年平均约有2.07Y人次前来参观避暑,节假日游人稍多,约占全年游客总数的59.4%,旺季5个月游客总数是全年总数的2/3。2009年开始,园区每年可接待游客2.5万人次。

2.3.4风景资源评价。

2.3.4.1建设年代得分。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建于1999年,属于20世纪,根据式(2)可得:A=1分。

2.3.4.2地理位置得分。麦秸沟流域距离西安市约70km,属100km以内的范围,故A,=10分。

2.3.4.3优美程度得分。经泾阳农业局、林业局、旅游局、水土保持站等单位专家给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优美程度打分,旅游区优美程度属于四级,故A=4分。

2.3.4.4稀缺程度得分。麦秸沟流域属于区县级风景资眼,充分改善区内水、电、路条件。现代化奶牛繁殖基地正在筹建,占地4.0hm的喷灌节水示范田也即将建成,日本甜柿加工厂已经动工,旅游区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先后被县委组织部授予党员科技示范基地称号、被团省委授予保护母亲和青少年示范基地称号。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及内容。对旅游区内的景观、景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是对旅游区进行全面评价的前提条件J。对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的调查采用了对当地群众走访、到有关部门查找资料和现场调查等方法。调查主要内容如下。

1.2.1.1观光景观布局调查。包括流域面积大小、范围、酸枣分布;大枣类型、分布、产量状况;枣农间作景观布局;葡萄、梨、苹果产量;观赏设施布局等。

1.2.1.2环境质量调查。包括区位和交通、大气、水和地质环境等。

1.2.1.3景观资源调查。包括地表景观、水体景观、气候景观、历史遗址遗迹、民族风情和旅游特产等。

1.2.1.4生物资源调查。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资源种类、数量和植被覆盖度等。

篇3

中图分类号:R9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0)07-0311-02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秦岭南麓东段山阳县境内,地势北陡南缓,气候温和湿润。该森林公园内生态系统完整,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分布种子植物138科688属1348种,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银杏的相对集中分布区。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森林公园里常见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习性等,笔者于2009年7月至9月运用样地法和线路法对公园里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以便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1 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山阳县城东南部的鹘岭以南,郧岭以北,距县城30公里。总面积1809公顷,最低海拔800米左右,最高海拔2047.4米。

1.2 气候条件

该森林公园属温带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13℃,年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无霜期200天,属高山气候区,农作物通常为一年一熟,河谷阳坡为一年两熟,盛产药材。

1.3 地形、土壤和植被分布

该森林公园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凸峰、绝壁、天然溶洞和峡谷等地质地貌景观独特,山地占96%,土壤以黄沙土为主。园内森林覆盖率为90%左右,形成了以红豆杉、兰科植物、天然华山松纯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体系。

2 调查结果

通过此次初步调查发现,天竺山森林公园内存在药用植物至少有42科。其中,菊科含9个种,百合科含4个种,伞形科、天南星科、唇形科均含3个种,豆科、蓼科、木兰科、薯蓣科、桑科、木犀科可含2个种,另有兰科、车前草科、芸香科等单种科31个。

2.1 次生林中的药用植物资源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次生林面积大,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乔木药用植物有:红豆杉、秦岭冷杉、香椿、漆树、侧柏、连香树、银杏、构树、拐枣和马尾松等。藤本药用植物有:五味子、鸡屎藤、野葛和盾叶薯蓣。此外,还有天冬、苦参、金刚刺,在树干、岩石上可找到石韦和石松等。

2.2 疏林、灌丛中的药用植物资源

疏林、灌丛通常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地带,是药用植物资源的主要分布区。

乔木和灌木药用植物有:山茱萸、八角茴香、五加皮、野花椒、苦参、杜仲、连翘、金刚刺、桑、构树和板栗等。

藤本药用植物有:山药、盾叶薯蓣、五味子、瓜蒌和鸡屎藤等。

草本药用植物有:大黄、千里光、艾蒿、地榆、防风、苍术、柴胡和羊藿等。

2.3 荒地、草坡中的药用植物资源

荒地、草坡中的药用植物资源主要是原来的耕地退耕后形成的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在这些地方常见的药用植物有:大蓟、大黄、山药、马齿苋、千里光、白茅、半夏、地榆、百合、苎麻、何首乌、金银花、茵陈蒿、前胡、柴胡、野葛、蒲公英、薤、魔芋、蕨、博落回和苍耳等。

2.4 村落附近的药用植物资源

在住宅区附近、路旁、田边、河畔,可以观察到大量药用植物,以草本为主,如车前草、鱼腥草、茵陈蒿、鬼针草、夏枯草、千里光、马齿苋、菖蒲、野菊、萼堇菜、紫苏、蒲公英、薤和薄荷等。此外,也可见到一些乔木或灌木类药用植物、如构树、核桃、水曲柳、板栗、漆树、香椿和牡丹等。

篇4

1、全力开展“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市农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示范推广“三新”农业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已建“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8个,分别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选育试验示范基地、优新抗病花生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虾连作”生态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共计安排试验示范项目9个。所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有实施方案、有技术措施、有专人负责,并从品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高产保优栽培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培训到户、指导到田,提供全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真正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技推广中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投标承担实施“琅琊区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全市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大型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到位率与普及率。利用《**日报》、《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情报》、《土肥简报》和专业杂志刊登、发表专项技术材料近百期,同时通过“**三农网”、地方广播电视台和农技110等媒体传播实用农业信息,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的技术咨询,解疑释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3、高度重视,打好抗旱保苗攻关仗

针对今年春节前后麦油罕见旱情,市农技推广中心高度重视抗旱保苗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市、区)生产一线,实地调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体技术方案,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赠送田管技术光盘等形式现场指导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东“百亿粮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行动,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开展工作。在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实现了重大病虫预警监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虫处置率达85%以上,即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病害处置率达到70%以上,化学除草比例达到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内,超额完成了预案目标任务。

5、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经各地农委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为切实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积极调研、总结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示范站建设经验,指导基层完善其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召开了“基层农技体系管理座谈会”,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推广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经验,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总结,并出台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机制运行创新活动”实施办法》。

6、稳步推进农业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配合“国家无公害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农产品质量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报任务;还积极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主动联系各生产企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材料汇总上报工作,布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自查。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径流小区建设,做好小区田间管理、观察记载、采送水样等工作,并认真开展**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编写《秸秆禁烧政协提案》、《2009年**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7、推进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农委效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结合中心实际,布置中心效能建设工作,根据《市农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对照自身职能,分解制定单位、个人工作计划。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认真理论学习的同时,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市总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各项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强化了为民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

8、千方百计寻机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大了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紧

缩其它开支,制定《市农技推广中心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并下发文件,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力争农业项目在2008年的基础上又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已编报各类农业科技项目9个。同时,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项农业科技项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继续抓好“三情”监测,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秋季农业丰收。

2、继续加强“三新”农业示范基地(片)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4、积极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

篇5

1、全力开展“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市农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示范推广“三新”农业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已建“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8个,分别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选育试验示范基地、优新抗病花生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虾连作”生态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共计安排试验示范项目9个。所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有实施方案、有技术措施、有专人负责,并从品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高产保优栽培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培训到户、指导到田,提供全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真正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技推广中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投标承担实施“*区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全市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大型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到位率与普及率。利用《*日报》、《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情报》、《土肥简报》和专业杂志刊登、发表专项技术材料近百期,同时通过“*三农网”、地方广播电视台和农技110等媒体传播实用农业信息,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的技术咨询,解疑释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3、高度重视,打好抗旱保苗攻关仗

针对今年春节前后麦油罕见旱情,市农技推广中心高度重视抗旱保苗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市、区)生产一线,实地调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体技术方案,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赠送田管技术光盘等形式现场指导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东“百亿粮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行动,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开展工作。在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实现了重大病虫预警监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虫处置率达85%以上,即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病害处置率达到70%以上,化学除草比例达到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内,超额完成了预案目标任务。

5、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经各地农委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为切实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积极调研、总结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示范站建设经验,指导基层完善其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召开了“基层农技体系管理座谈会”,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推广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经验,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总结,并出台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机制运行创新活动”实施办法》。

6、稳步推进农业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配合“国家无公害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农产品质量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报任务;还积极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主动联系各生产企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材料汇总上报工作,布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自查。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径流小区建设,做好小区田间管理、观察记载、采送水样等工作,并认真开展*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编写《秸秆禁烧政协提案》、《2009年*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7、推进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农委效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结合中心实际,布置中心效能建设工作,根据《市农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对照自身职能,分解制定单位、个人工作计划。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认真理论学习的同时,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市总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各项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强化了为民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

8、千方百计寻机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大了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紧缩其它开支,制定《市农技推广中心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并下发文件,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力争农业项目在20*年的基础上又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已编报各类农业科技项目9个。同时,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项农业科技项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继续抓好“三情”监测,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秋季农业丰收。

2、继续加强“三新”农业示范基地(片)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篇6

1. 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精神,全面查清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来我国土地利用的分类、分布、面积和权属的现状,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在江苏省范围内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根据需要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对第二次调查成果中的影像、图形、地类和权属进行一体化的信息管理。

农村土地调查是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任务,应以查清土地利用状况为宗旨,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外业调绘是土地调查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外业调绘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外业调绘的难点在于地类调查中各种地类图斑面积的掌握和线状地物调查中如何量测线状地物宽度、线状地物与其它界线或地物发生关系时的处理。

2. 外业调绘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2.1 外业调绘主要任务

1、土地权属状况调查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及公路、铁路、河流和国营农、林、牧、渔场、企事业单位等用地权属状况的调查,即查清哪些土地属国有,哪些土地属集体所有。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位置、土地分布状况、类型以及面积。

2.2 外业调绘的基本要求

1、充分利用已有土地调查成果资料。

2、调查以实地现状为准,既要照顾历史更要尊重现实。

3、权属界线应步骤严谨、认定合法、位置准确、表示规范

4、图、表、实地三者应一致且资料正规齐全。

5、外业调查时应实地逐图斑调查,图斑划分正确、取舍恰当、数据真实可靠。

3.外业调绘的基本方法

3.1土地权属调查

3.1.1 权属调查基本要求

权属调查是土地调查中一个重要的法律程序,其基本要求是:权属合法、地类合理、界址清楚。调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1.权属调查的最基层单位到村或组。

2.省界、市界、县界以民政部门的勘界资料为准;乡(镇)界线已由民政部门勘界以民政部门资料为准,未勘界的以原详查资料为辅,进行实地调查;村组级界线以实地调查为准。

3.对原有争议的乡(镇)行政界线或村组权属界线,争议已解决的可按新的行政界线或权属界线协议书的附图和文字说明修改界线走向,争议未解决的仍维持原争议界不变。

4.任何界线的变更,必须由当地国土部门牵头有双方当事人到场重新指界并签订新的协议书才能有效,作业员不能仅凭一面之辞更改界线位置。

5.当几种界线重合时只表示最高一级的界线。

3.1.2 权属调查步骤

1)发送指界通知书

调查员在进行实地调查的前几天向有关土地使用单位发放指界通知书,也可约定。指界通知发出后,调查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熟悉和分析权源材料的有关内容。

2) 现场调查核实

调查员会同双方指界人,现场共同核实土地使用单位、权属性质、使用权类型、界址位置等内容。

3.2土地地类调查

3.2.1 面状地类调查

同一种地类边线所封闭的地块叫图斑。要严格掌握各种地类图斑面积的最低上图标准,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mm2;耕地、园地、水域为图上6.0mm2;林地草地为图上15.0mm2;

大于上述面积的地类要逐个图斑表示在底图上,而小于上述面积的地类可适当综合表示。

3.2.2 线状地物调查

线状地物是指呈带状长条形地物,如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河流、沟渠、林带、堤、田坎、地面上的各种管道等。

线状地物与其它界线或地物发生关系时的处理:

1)、线状地物与地类界线重合时,表示线状地物;线状地物与行政界线或权属界线重合时,线状地物按真实位置表示,行政界线或权属界按以下方法表示:

①当行政界或权属界以单线状物中线为界时,行政界或权属应在单线状地物符号两侧交错跳线表示。

②当界线以线状物一侧为界时,界线应绘在该线状物符号该侧且代替该线状物一侧。

2)、线状地物立体交叉时,只表示上面的不表示下面的,线地状物通过地下隧道时只表示地面的不表示地下的。

3)、量测单线线状地物宽度

①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量测宽度,图上在量测处要有标注符号;

②宽度丈量的精度为0.1m,检查精度控制在误差±0.4内。

3.2.3 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

1)城镇及农村居民地周边的晒谷坪、坑塘、耕地等达到上图面积的必须调绘上图,达不到上图面积的,应先在各自的一级类中综合,若仍不能达到上图面积,到可综合到城镇和居民地中。

2)实地未建和待建地块,有合法用地手续的可调绘成建设用地。

3.2.4 交通用地调查

用于人员和物资转运输送的地面上的交通线路及设施,民用机场、船舶停靠场所等用地均属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用地不仅仅指路面、还应包括路堑、路堤、两侧排水沟、相连行树。

3.2.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调查

1)要正确区分河流和沟渠、湖泊和水库、水库和坑塘。

2)河流、湖泊、水库、坑塘周边的芦苇地,常水位以上、正常洪水位以下的沙滩地、砾石地应作为内陆滩涂表示。

3.2.6 图斑编号方法

工作底图上以村为单位按照由北到南,由西到东的原则流水编号,最后成图时统一加上各级行政单位代码,形成图斑编号。

4.外业调绘的几点经验

4.1地类的准确判断

1)水旱轮作地一般作水田表示;

2)在废弃的堤上种植农作物,而堤的外形未改变的,不能作耕地表示,如果堤的外形已不存在,仅仅比周边耕地稍高,且已多年种植农作物的则作耕地表示。

3)在干涸的坑塘、沟渠里种植农作物,而塘的外形(如有堤)还在,或沟渠较长,大部分未被堵塞,也未种农作物,这样的塘或沟渠不能作耕地表示。

4)在耕地中固定种植树木,其覆盖率在50%以上或造林时间三年以上的及固定的林木苗圃应作林地表示。

4.2像片判读

在外业调查中,从形状、大小、阴影、色调、相互关系等来判读影像。对于突出地面的物体,由于高矮不同以及摄影时所处位置不同光线照射的影响,影像上均反映出不同大小,不同长度的阴影。地面物体均有不同颜色,同一物体在不同季节也可能出现颜色变化,这些现象均会在影像上反映出来。例如:相邻的一块水田和一块旱地,水田影像呈深灰色或暗绿色,而旱地影像灰白;相邻的一条沟渠和一条道路,沟渠影像呈灰黑色,而道路影像呈白色或灰白色;同一块水田由于季节不同,植被覆盖不同,其影像色调也会不同;同样是坑塘,由于水的深浅不一样,其影像的色调也有所不同,水浅的其影像为灰白,水深的呈黑色。

5.结语

国土资源关系国计民生,是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意义在于全面掌握我国耕地的数量、分布和基本农田状况,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监督、考核各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应用先进技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能够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服务。土地调查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要求很高,因此要求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本文以笔者多年像片判读及在江苏省境内全国第一和第二次土地调查多个测区的外业调绘工作经验技术作以总结,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86-02

1 引言

随着无人机相关技术的发展,目前无人机已经逐渐运用到地图测绘、地质勘测、气象探测、灾害监测、安防、农药喷洒等不同领域,可实现高分辨率影像的采集,在弥补卫星遥感经常因云层遮挡获取不到影像缺点的同时,解决了传统卫星遥感重访周期过长,应急不及时等问题。将无人机技术应用到林业工作中,比如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物种群监测、荒漠化监测、森林火灾监测和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等,可以有效降低人工的作业量,提升林业工作的实时监控能力,增强作业精度,有效预防森林火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因此,本文研究了目前无人机在林业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并对未来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展望。

2 无人机及其应用领域

2.1 无人机

无人机是一种无人驾驶的远程控制的飞行器,主要基于预先设定的飞行航线、自动化系统而具有自主航行能力,一般无人机上面都装有自动驾驶仪器、遥控和遥测系统、程序控制系统、自动导航和着陆等系统。

2.2 无人机技术

2.2.1 无人机航拍摄影

无人机航拍摄影是以无人驾驶飞机作为空中平台,以机载遥感设备,如高分辨率CCD数码相机、轻型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激光扫描仪、磁测仪等获取信息,用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并按照一定精度要求制作成图像。全系统在设计和最优化组合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是集成了高空拍摄、遥控、遥测技术、视频影像微波传输和计算机影像信息处理的新型应用技术。

2.2.2 无人机遥感

无人机遥感技术是无人机航拍摄影技术的一种,是无人机与遥感技术的结合,综合利用先进的无人驾驶飞行技术、遥感应用和遥感遥控技术,快速获取空间遥感信息。无人机遥感属于低空遥感技术,其在获取影像过程中不受大气因素的干扰,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地面分辨率高、获取影像速度快等传统遥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2.3 无人机技术在国内的应用

在灾害应急救援方面,臧克等利用微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对“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县城进行了航拍,通过图像处理,对灾区的受灾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农业技术方面,王利民等基于无人机影像技术对农作物面积识别精度与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小范围、样方式分布的作物影像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汪小钦等运用可见光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可见光波段健康绿色植被信息提取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提取精度可达90%以上;刘峰等设计构建了基于无人直升机平台的遥感系统,对园区内的板栗植被覆盖度进行年变化监测,充分发挥了无人机灵活、高时效性、高分辨率等优势,获取了大量板栗主要生育期的无人机遥感影像。

在环境保护方面,无人机可搭载移动大气自动监测和采样平台对目标区域进行监测、采样;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精度高、时效性强的底图,有效减少在危险偏远区域的现场踏勘工作量;在环境应急突发事件中,可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克服情况危险和交通不利等因素,快速获取事故现场信息、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在安防领域,可利用携带摄像机的无人机进行街道监控巡查、交通监视,实时传送拍摄影像,增大安全保卫覆盖面。

3 无人机在林业工作中的应用

日常的林业工作主要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森林防火和造林绿化等,外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大。目前,随着我国3S技术和图像视频实时传输等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和无人机技术逐渐应用于日常林业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度,节省了人力物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应用前景。

3.1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

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防治主要通过黑光灯诱杀、昆虫网诱捕、性引诱剂诱捕和人工喷洒农药的方式。随着我国造林绿化面积的增多,以及气候因素的影响,森林病虫害呈现程度增强、面积增加的趋势,传统人工监测与防治手段在应对大面积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时凸显出弱势。通过无人机喷酒药物、监测能有效提升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减灾水平,大大减小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造成的生态危害。目前在我国也有一些地区使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比如勐腊县利用植保无人机对县内橡胶树病虫害进行监测和防治,应用结果表明无人机喷洒农药1h的工作量相当于2个工人工作1d,极大地提高了橡胶行业病虫害防治效率,提高了应对橡胶突发病虫害的反应速度。山西临县利用无人驾驶植保机对辖区内病虫害发生严重的红枣树进行喷药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森林防火

森林火灾的发生会造成巨大的生态损失、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一种扑救难度大的灾害,因此国家非常重视森林防火工作,防患于未然。目前最基础的森林防火方式是派人实地巡逻考察,对于大面积的林区来讲,工作量大,危险性高,火点观测精度低。有人驾驶飞机飞行受管制,拍摄的图像很难满足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要求,在森林火灾发生时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在森林防火中利用无人机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部署、使用成本低、功能多样化、图象分辨率高等优点,同时能够实时了解火场发生态势和灭火效果,及时消灭火灾。

3.3 野生动物监测

在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方面,无人机利用其特有的高时效性,能够第一时间获取野生动物资源变化数据。利用无人机技术,可以实现对野生动物种群分布、生长情况的监测,也可以对濒危动物进行跟踪监测,减轻原始人工巡查对其造成的扰动,大大减少监测巡护的人工和经济成本。

3.4 森林资源调查

篇8

1引言

植物的花、叶、果实、枝干等部位的异色斑点、条纹统称为彩斑[1]。彩斑是园林植物的主要观赏性状,能够大大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彩斑植物也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彩斑主要分为叶部彩斑和花瓣彩斑[1],二者均能形成独特的观赏效果,在园林绿化和室内装饰中能制造特殊优美的园林景观和美化效果;病毒引起的彩斑植物也是抗病育种的重要资源,利用病毒株系间的交叉保护作用,通过人工接种,可以培育抗病植物新品种[1]。国外非常重视彩斑植物资源的收集以及对各类彩斑成因的分析与利用。本文通过对杨凌及周边地区的详细调查,摸清了杨凌地区彩斑植物资源情况及利用现状,为该地区开展彩斑植物引种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2调查地概况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北纬34°19′19″和东经108°5′30″之间,海拔403.2~530.1m,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37.6mm,蒸发量1110mm。平均气温12.9℃,年温差27.3℃,历年最高温度平均38.5℃,极端高温42℃,最低气温平均-13.4℃,极端低温-19.3℃,无霜期221d,≥0℃积温平均为3185℃,≥10℃积温平均为4185℃。全年日照1900~2500h。灾害性气候有干旱、连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等。其中以干旱灾害最为严重,连阴雨次之,干旱占67%,连阴雨占21%,大风占5%,霜冻占3%,暴雨、冰雹、干热风各占1%。

3调查方法

以实地调查的形式,调查杨凌及周边地区所有苗木花卉基地、公司、科研院所及各种绿地。对调查的彩斑植物实地拍照并确定其分类学地位、纪录彩斑特征、调查园林用途及生长适应性。

4调查结果

4.1资源数量

杨凌地区共有彩斑植物29种,其中叶部彩斑26种,花瓣彩斑3种;木本花卉11种,草本花卉18种,分属22科27属,结果见表1。

4.2资源分布

彩斑植物在杨凌地区分布主要集中于较大型的苗木花卉基地,占总资源的86.2%。其次是科研院所,占总资源的65.5%。分布于各类绿地的只有4种,占总资源的13.8%。多数资源长期温室栽培,占总资源的55.2%,能够露天栽培的占44.8%,且大都是草本植物,占露天栽培植物的61.5%。由于彩斑植物昂贵的价格以及对环境的苛刻要求,杨凌地区的彩斑植物全部集中于科研院所及大型苗圃与花卉基地中,未大面积栽培。其应用多见于布置花坛花景。

4.3资源特性及在园林、室内美化中的用途

(1)文殊兰(Crinum.asiaticum L.var.sinicum Baker)别名白花石蒜、文珠兰、十八学士。多年生常绿草本。叶阔线形,深绿色,叶缘有白色条纹。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盐碱土壤,不耐寒[3]。

园林用途:用作盆栽观赏,温暖地区常在屋前、路边丛植或作花境。

(2)冷水花(Pilea cadierei)别名白雪草、透明草、花叶荨麻。多年生常绿草本。叶卵圆状椭圆形,绿色叶面上分布有许多银白色斑块。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气候,有较强的耐阴性,忌强光直射,冬季温度不低于5℃,盆栽土壤以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最好[3]。

园林用途:适宜盆栽和吊盆栽培,点缀几架、桌案,也可作室内带状或片状地栽布置。

5.1存在的问题

(1)资源种类数量少,色彩单一,花瓣彩斑、木本彩斑资源十分稀少。具不完全统计,现有观赏植物群体中,共计324属的植物具有花部彩斑,184属的植物具有叶部彩斑,而且彩斑种类多样,色彩丰富[1]。相比之下,杨凌地区的彩斑植物资源非常稀少,彩斑类型单一,花瓣彩斑多为花斑和花眼(花心),少见其它类型,比如花肋、花环、花边等。叶部彩斑多为条带斑。

(2)资源分布零散,未大面积种植,应用单一。由于彩斑植物昂贵的价格以及对环境的苛刻要求,杨凌地区的彩斑植物全部集中于科研院所及大型苗圃与花卉基地中,未大面积栽培。其应用多见于节日布置花坛、花景。

(3)资源未彻底驯化,不能完全露天栽植,大大限制了其发展。彩斑植物多数原产于热带地区,在杨凌地区栽培属于引种驯化。由于引种历史短,彩斑植物未彻底驯化,加之该地区干燥的空气和寒冷的冬天致使引种的彩斑植物不能完全露天栽植,生长期的多数时间都在造价昂贵的温室中度过,大大限制了其发展与利用。

5.2采取的对策

(1)积极引种,短期内迅速扩大该地区彩斑植物资源。引种是短期内迅速丰富某地区植物资源的一种有效育种途径,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对于观赏植物缺乏的地区特别适用。引种时应该详细研究引种植物的生态学习性,做到适地适花,切勿盲目引种。

(2)开展人工栽培措施对彩斑植物适应性及观赏性状影响的研究,加速驯化进程。植物的适应性也是性状,性状是可塑的,合理的人工栽培措施可以诱发植物的适应性发生变异,使其适应性增强,适应范围变广。

(3)广泛收集各类彩斑植物资源,建立彩斑植物种质资源圃。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为了更好地利用彩斑植物资源,应该广泛收集各类彩斑植物资源,包括野生资源,并对其性状进行系统的研究。

(4)开展系统的彩斑植物育种工作。杨凌是国家级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农作物育种方面一直走在国家乃至世界前列,但在植物育种方面处于劣势,尤其园林植物育种工作还是空白。为了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使杨凌在中国花卉市场能有一席之地,应该大力开展彩斑植物育种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

参考文献:

[1] 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篇9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Review and Outl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ZHOU Qiongqiong[1][2], CHENG Ping[1], WANG Zhiqiang[3]

([1]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Center,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862;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3]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related standardization work. Second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ality effect of the standardization work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still exist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n presents main reason of i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to run and puts forwards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 S&T infrastructure;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review; outlook

1 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现状

图1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总体体系结构

2003年,科技部开展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启动了四十多个科技平台专项。为贯彻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①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②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其实施方案中建设确定了平台“三个层次、六个领域、七个共性问题、一个国际接口”的体系结构(见图1),系统提出了平台建设任务,并研究了各自特点及支持方式;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平台建设包括的6大重点领域,详细部署了各领域的重点任务,指出每个领域都由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构成,并包含了以共享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体系和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

近年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以“整合、共享、完善、提高”为方针,取得了积极有效的进展,科技资源集成优化效果明显,向社会开放服务成效显著,共享服务能力大大提高。初步建立了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和人才队伍三大保障体系,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同,并且日益深入人心,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2 “十一五”平台标准化工作回顾

平台标准化工作是编制、和实施平台标准的活动,是科技资源整合的基础和共享的前提,其目的是有效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十一五”期间,平台标准化工作坚持以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为宗旨,面向平台建设实际需求,遵循统筹规划、急用先行、继承发展、共建共用的原则,开展了大量工作,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1)积极推动平台标准化工作起步。在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平台试点工作的支持下,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等领域开展了有关科技资源数字化描述方面的标准规范研制工作。据统计,“十一五”初期,已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自然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描述规范和技术规程,其中仅植物种质资源就形成了技术规范类文件140余项。在早期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规划中的“基础科学与前沿研究”领域,设立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以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学家个人通过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分散科学数据,并作为首批平台建设试点之一。

(2)借助平台建设专项实施,积极开展平台标准研究和制定。2005年科技部、财政部实施了平台建设专项,支持了一批平台项目建设。在平台项目中,围绕科技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信息化,专门设立了有关标准化的子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平台标准化工作。如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建设与整合”项目中,设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标准规范研究”子项目;在“科技图书文献信息保障系统”项目中,设立了“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子项目;在“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网络建设”项目中,设立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信息资源建设”子项目。同时在自然科技资源领域中,将标准化整理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通过平台建设专项的支持,平台各建设单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标准化工作,初步满足了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对技术标准的需求。据统计,截止2009年初,各个平台已经制定了700余项技术规范。③

(3)成立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系统推进平台标准化工作。随着平台建设的不断深入,平台标准化工作存在的平台建设单位各自为战,平台技术标准重复分散、层次不高,缺乏统筹组织和科学布局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平台发展的迫切需求,亟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专业的标准化组织,以便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科技平台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一批重要的技术标准,培养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此,2008年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科技部、财政部决定筹建专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具体负责整合、研制并实施一系列共性与通用标准规范。2009年11月,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平台标委会的成立是平台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并陆续开展了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组织申报国家标准、组织开发平台标准化工作网站、承担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任务等工作,系统全面地促进了平台标准化工作。

3 主要成效

随着平台建设的不断深入,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日益凸显,取得了积极成效。

(1)平台标准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平台标准化工作由前期的项目建设转变为平台经常性的基础性工作。2010年,科技部、财政部对平台标准化工作以专项工作经费予以支持,为平台标准化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进一步促进了平台标准化工作。平台标准化工作实现了整体部署和统一归口。平台标委会成立和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持,促进了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平台标委会已经逐步建立起在科技部领导下,委员会指导、秘书处总体负责、各内部工作组协调、各平台参建单位参加的工作机制,在平台标准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凝聚了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十一五”期间,在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集聚了一批具有丰富标准化工作经验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科技资源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改造,培养了一支平台标准化工作的队伍,提高了平台标准化工作的科研和管理水平。

(2)形成了一批技术标准规范,使科技资源收集、保藏和研究有章可循。实现了我国部分科技资源领域标准规范建设“零”的突破,初步建立了科学分类、统一编目、统一描述的技术规范体系。“十一五”期间,人类遗传资源平台研究建立了由资源描述标准、实验技术规程以及伦理规范等三大体系构成的人类遗传资源整合共享标准规范体系,标志着我国人类遗传资源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整合。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系统研制了110种作物描述规范,336个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首次统一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度量指标。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制定了11项顶层数据资源分类和12项底层数据资源采集、处理与质量控制规范。材料腐蚀观测研究平台制定的10项关于极端物质的国家标准,成为了西部大开发中工程选材及机电设备设计必须遵行的标准。④

(3)对已整合的存量科技资源进行了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为共享服务奠定了基础。平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科技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有效提高了科技资源描述质量。一是解决了科技资源类型多样、分类复杂、异构性强以及整合难度大等困难,使得保藏在不同部门且属于不同领域的异构性科技资源,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改造。二是提升了科技资源的规范化水平。农作物种质资源平成了27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占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数的69.2%。微生物资源平台实现16.2万株菌种完全数字化表达,累计出版各种《菌种目录》16本。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已经整理了12大类农业学科的60个农业核心主体数据库,数据库(集)600个,占我国农业科学数据资源存量总数的80%。三是初步改变了我国科技资源领域技术规范落后、与国际不接轨的局面。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平台通过制订共性技术规范,将已整合的5000多种国家有证标准物质资源全部实现信息化,使我国的标准物质资源逐渐迈向国际并取得国际互认。

(4)促进了平台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效率。平台标准化工作将信息化标准作为重点,根据平台门户建设与服务对元数据的需求,提出了资源核心元数据,服务核心元数据及其注册维护规范,对实现平台门户统一通畅的数据汇交、信息导航检索和资源利用,实现各领域平台分散异构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产生了重要作用。目前,平台门户按照统一规范已经整合了516万条资源信息, 形成了涵盖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野外观测台站、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网络科技环境等领域28类资源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面向社会提供共享服务。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先后制订推出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建设与整合标准与规范(试行)》等十余个标准规范,为大幅度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科技界已经有了较大影响。林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几年来完成研究编制并已经执行的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共计45项,“林业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等技术标准,实现了林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的数据实体的有效链接。

4 问题和形势分析

4.1 问题分析

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目前处于由项目建设向长期的基础性工作转变的阶段。虽然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但面临新的形势发展需求,应该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对于标准规范的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对于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又缺乏动力。仅仅依靠平台参建单位自发性、探索性、各自分散独立地开展平台标准化工作,不但不能满足平台发展建设的需要,也很难在全国范围内从宏观总体上发挥技术标准的作用,甚至可能形成一个个的“标准孤岛”。此外,虽然平台建设过程中产生了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的标准规范,对推动平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整理的700多项标准规范来看,大部分都集中在项目层次,很多标准都是为了各自的平台(项目)的建设而制定,标准的范围相对过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标准的适用性不强,仅在项目内部适用。特别是这些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政,通用性不强,科技平台标准化有待提升标准编制的质量和水平。

分析以上问题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平台标准体系尚需完善。平台标准体系框架目前尚未发挥全局指导作用,难以适应顶层规划设计的要求,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科技平台本身的建设、运行与服务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传统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不同,需要采取创新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在科技平台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基础上,紧密结合实践和需求,不断评估和完善平台标准体系;此外,还要密切建立平台标准化工作与相关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关系,联合推动科技平台标准体系的改进。现有立项和的平台国家标准基本属于基础通用层面的标准,⑤在实施和应用支撑方面没有考虑实际需求,应当加强标准立项前的预研和论证,积极吸收标准用户各方参加研制。

(2)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思路还需转变。随着科技平台的不断发展,平台运行服务已经成为了新时期科技平台的主要特征,然而目前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与平台的运行服务需求缺乏有效衔接,原有的标准不能满足新时期平台运行服务需要,而新标准的制定常常滞后,存在较长时间的效应延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平台的建设、运行和服务水平和质量。从标准体系设计到单个标准编制工作,都需要尽快实现由技术标准编制为主向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编制并重的转变。

(3)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缺乏保障。由于各平台自身的管理运行特点,缺乏持续参与平台标准化工作的人员队伍,因此也导致平台国家标准无法实施。此外,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没有直接的经费保障,平台参与各方对标准化工作积极性不高。

4.2 形势分析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在“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战略任务中提出要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布局,强化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更加突出平台的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海洋、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以及新兴、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集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共享平台建设。继续加强科学仪器设备、计量基标准装置、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网络科技环境、自然科技资源等各类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建立健全平台运行服务的评价体系、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建设,构建国家科技资源调查的长效机制,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标准化工作。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要求,加速中央和地方优质资源的衔接互动。

(1)在“推动科研条件开放共享”方面:提出加强条件平台运行服务,完善平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健全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提升平台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国家平台体系,开展平台认定工作,建立以开放服务绩效为导向的平台运行评价体系和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形成的科技资源汇交,夯实平台运行服务基础;继续发挥平台在濒危资源抢救、保存和积累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新技术,加强平台门户系统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云建设。完善国家科技资源调查长效机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准化工作。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要求,加速中央和地方平台的衔接互动。

(2)在“强化科研条件质量保障”方面:强调要推进科研条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大质量认证体系的应用推广力度,引导科研条件研制机构建立健全科研条件的生产、检测和质量监督标准。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动物、科研用试剂、科技文献等科研条件资源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的研究与应用。支持和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参加科研条件质量国际比对等工作。鼓励企业参照国际公认技术指标,建立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平台。

新时期,面向平台建设重点任务,加强平台标准化工作与平台建设重点工作的结合,为平台建设和运行服务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重点解决两方面问题,突出体现三个作用,即重点解决科技平台国家标准体系完善和科技平台标准应用两方面的问题;突出体现标准对科技资源管理的规范作用,突出体现标准对科技平台资源整合和服务的支撑作用,突出体现标准对科技平台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作用。

5 建议

(1)继续加强重点标准的研制。围绕平台认定、资源汇交、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平台门户建设、资源调查工作等平台建设核心工作的需求,优先开展有关标准的预研;依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继续开展关键标准及资源目录体系的研制;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启动相关领域的部门和地方标准建设工作。

(2)加强面向服务的标准化工作。创新服务能力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个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科技服务过程。通过本次调研,各平台单位对科技服务标准化的强烈需求反(下转第50页)(上接第48页)映了这一趋势:组织制定科技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借鉴和采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制定各类科技服务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通过科技平台标委会,切实将这些标准化需求转化为最终的标准,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3)强化平台标准的宣贯及培训工作。一是开展标准业务知识和平台标准化相关业务工作的宣贯和培训;二是开展国标的标准宣贯,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三是开展一批重要基础性及通用性标准的应用试点工作;四是积极开展标准应用范例的宣传,提高科技平台相关单位、相关人员的标准化意识。

注释

① “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N].[国科发财字[2005]295号]2005.7.

篇10

唐海县位于环渤海湾中心地带的北岸,滦河等水系的入海口,在大规模农业开发之前,土地盐碱,耕地零乱,人烟稀少,贫穷落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广大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改天换地的英雄气势,依靠科技进步,向盐碱荒原要耕地、要粮食。历经开发建设高峰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盐碱地改良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耕作界线逐步向滩涂逼近,农作物种类也不断丰富。昔日的盐碱荒地已变为稻穗金黄、果菜飘香、鱼蟹肥美、绿树成行的鱼米之乡,这里盛产水稻、对虾、芦苇、淡水鱼、河蟹、河豚、肉鸡、水果等,素有“北方小江南”的美誉。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民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然而,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水稻价格的下滑,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阶段。再以原来那种开田改土、引水灌溉、种植水稻的开发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已显后劲不足。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国内类似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盐渍土区调整产业结构,以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探索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盐土农业将是一条希望之路[1]。

盐土农业就是利用盐渍土和咸水甚至海水,种植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耐盐植物的农业。它抛弃过去那种通过大量投入来改变水土性质和生态环境,以适应农作物生长的盐碱地开发旧模式,而采用发掘、引进、筛选、培育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耐盐植物来利用盐渍土和咸水,进行盐碱地开发的一种新模式。近几年,盐土农业在我国的滨海盐渍土区已有很大发展。如河北的黄骅、山东的东营和江苏的沿海地区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成果已为唐海发展盐土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盐土农业的新理念

1.1对盐碱地开发模式的再认识

在反思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史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深刻地体验到,人类征服自然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胜利,特别是对农业这样的弱势产业来说更是如此。过去那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的资源开发模式,在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伴有资源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被打破等负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极难配平的方程式,如果人类在经济建设中忽略了大自然固有的运行规律,就有可能对自然造成伤害,而这种伤害的最终承受者就是人类本身。如过去野生的泥鳅、河蟹等,由于各主要河口修建了挡潮闸及河水污染、稻田大量使用农药等原因,现在已很难发现了,只有通过人工繁育和养殖才能满足市场需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水稻价格持续走高的刺激下,唐海也开垦了不少苇田和荒地种植水稻,可是经过几年的实践,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现在又不得不放弃水田,退稻还苇,退稻还渔,表明人与自然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角度来说,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都存在一个平衡点。在开发的某一阶段,投入的回报率高而负作用小;当过了平衡点之后,则回报率下降而负作用凸现。传统意义的盐碱地开发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盐土农业正是在经过这样的反思和再认识之后才逐渐明确的,它不追求人为的和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内的水土特征及生态环境,遵循大自然自有的平衡原则和内在规律,可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是真正能够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资源开发模式[2]。

1.2对盐碱地资源的再认识

以过去的思维定式来看,盐碱地的土壤盐碱、淡水不足、咸水遍布为农业发展的障碍因子,要对它进行改良。但当改良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出现了经济效益下降、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现代农业所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人性化观点。以这种观点去看盐碱地,就会发现它并不是那么可憎,它所构成的这种特殊的生态圈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同样蕴藏着无数的宝贵资源。也是鱼、虾、蟹、贝的繁衍圣地,也是雁、鹰、鹤、鸥的栖息乐园。单从植物来说,盐碱地上的大多数植物为盐生植物,是普通陆地上所没有的,即便是与陆地共有的品种,性状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它们有独特的使用价值。盐土农业能合理利用盐生植物,合理利用盐土资源,合理利用湿地生态,对资源的开发能纳入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的轨道。

2发展盐土农业的必要性

2.1淡水资源的制约

过去行之有效的盐碱地改良手段,就是修建田间灌排工程,种植水稻。通过泡田洗盐及水稻生育期定期排换水等方法,逐渐将土壤中的盐分排出区外,使田间耕层土壤的含盐量降至农作物能够耐受的标准,达到变盐碱荒地为良田的目的。但由于受自然条件所限,唐海没有独立的水源,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上游水库和滦河水供水。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上游需水量的增加及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唐海近几年出现不可逆转的缺水趋势。目前现有水田的用水没有保障,生产难以为继,同样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水用来开发荒地。

2.2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由于近些年我国普遍存在粮食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问题,致使单独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收入下降,农村经济增速减缓。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摆脱这一困境。因而各种灵活的经营模式相继出现,如改单一粮食种植为粮食与经济作物相结合种植;或者实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相结合的三元结构种植。唐海也出现了退稻还苇、退稻还渔的情况,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的面积也在逐年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继续以种稻来开发盐碱荒地是不可行的,必须寻找一种新的途径来利用这里的水土资源。

2.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农产品供不应求时期,农业生产只能关注当年的产量,农业开发只能关注近期的效益,难以顾及到更多的方面。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农产品供需平衡、丰年有余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到农业生产与开发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考虑到更为长远的利益。社会发展到21世纪,不仅要有生态意识,还要尽到生态责任,今天所获得的利益不能以耗尽自然资源或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不仅要追求今天的效益最大,还要考虑明天的效益;不仅要自己生活得好,还要为子孙后代留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所以现代农业开发要求做到资源的开发与涵养并重,生态环境的利用与保护并重。

3发展盐土农业的可行性

3.1自然资源丰富

盐土农业的三要素——盐渍土、咸水和盐生植物在唐海都不缺。唐海县原为沿海荒滩,后随滦河水系不断冲击形成陆地。唐海县南临渤海,海岸线长9.1 km。位于唐海县南部30 km处的海岛——曹妃甸,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其内地平坦辽阔,自北向南由冲积平原、滨海平原、潮间带滩涂构成。滦河水系河流、干渠共9 条经过县境,流入渤海。属东部季风区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特征显著,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唐海县自然资源丰富,南部沿海盛产对虾、河豚、文蛤等海产品,内陆是“小站稻”、河蟹、淡水鱼、畜禽、水果等的重要产地。地下资源——石油、天然气、地热能源储量尤为丰富。位于境内的冀东油田建设给唐海工业生产注入了无限活力,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为工业生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唐海水产养殖面积9 447 hm2,其中淡水养殖面积3 400 hm2,海水养殖面积4 200 hm2,淡水养殖品种主要有各类淡水鱼、河蟹、甲鱼等。鲫鱼、草鱼、鲤鱼、梭鱼、白鲳鱼、罗非鱼、甲鱼等远销京津唐等大城市,河蟹销往全国各地。海水养殖最高年产达1万t,其中唐海对虾养殖曾创年产、单产、规格、效益、创汇、亲虾越冬6项全国第一,“拓洋”牌对虾已取得绿色食品标志权。近年来,又先后引进斑节对虾、南美白虾、日本车虾、河豚鱼等新产品试养成功,其中河豚鱼已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

唐海县的盐生植物丰富,虽然目前具体的种类、分布及储量等情况尚不清楚,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据山东师范大学的李法曾教授研究,我国盐生植物的经济类型有8类:药用类76种,如枸杞、甘草、补血草等;牧草类29种,如滨麦、苜蓿等;油脂类19种,如碱蓬、野大豆等;烤胶类16种,如海莲、红树等;纤维类20种,如芦苇、罗布麻等;芳香油类10种,如海州蒿、薄荷等;食物类26种,如沙枣、海菖蒲等;绿化、建材、薪炭类27种,如大米草、柽柳等。在这些盐生植物中,对于唐海已有的品种可以直接进行研究开发,没有的可以引进试种。

3.2国内外的成功实践

我国有很多专家一直在从事盐生植物育种和栽培方面的研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邢军武等在含盐量1%~3%的滨海盐土中种植碱蓬,并用矿化度为2.8 g/L的咸水灌溉获得成功,种子的平均产量为1 800 kg/hm2。山东大学的夏光敏教授等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耐盐小麦和牧草取得进展,获得的杂种后代能够在0.7%~1.0%的盐土中生长[3]。海南大学的林栖凤教授等运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盐生植物红树林的DNA导入普通茄子和辣椒中,获得了耐盐能力显著增强的后代[4]。南京大学的仲崇信教授等成功引进英国大米草,由此江苏省建成我国第1个面积达2 000 hm2的大米草牧场。另据最新报道,山东师范大学的赵彦修和张慧2位教授在测定了1 755个碱蓬基因的序列后,发现并成功克隆出一个耐盐的关键基因。这种耐盐基因决定着一种有运输功能的蛋白,能使植物免受盐害。这一成果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新型耐盐植物奠定了基础。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为利用盐生植物,发展盐土农业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美国从1978年开始进行海水灌溉农作物的研究,筛选出的海蓬子能够在高盐度海水中生长,其生物产量16.5 t/hm2,种子产量1 650~1 950 kg/hm2,种子含油约30%。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等国也都在培育高耐盐农作物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4发展盐土农业的基本思路

4.1开展盐生植物普查

盐生植物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物种。据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多年的调查,确定我国有盐生植物424种,隶属于66科200属。但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质条件。盐生植物群落有很大差异。唐海拥有河北冀东地区最大的一块滨海盐碱湿地,并已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与其他盐碱地区的区别。因此,首先要做好盐生植物普查工作,查清境内盐生植物的种类、分布、储量及特性,为以后更合理的利用盐生植物、发展盐土农业奠定基础。

4.2建立盐生植物园

据初步调查,过去唐海滩涂或荒地中一些常见的野生植物,现已逐渐减少,近几年逐渐消失。如野大豆是唐海仅有的一个国家二类保护植物,它不仅是很好的饲料,而且其种子还含蛋白质和油脂,有一定的开发价值,白刺是一种落叶小灌木,耐碱抗旱,果实可药用,果核可榨油,黑嘴鸥非常喜欢在它的枝杈上做巢,现已很少见;还有海滩苔草等其他植物也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为了维护原生植物的多样性,保护种质资源,以便将来更好的开发利用,应该对盐生植物尤其是稀有濒危品种实行强制性保护[5]。山东的做法是在含盐量为0.3%~2.0%的盐渍土上建立一个盐生植物园,植物园占地3.5 hm2,园中收集、保存耐盐植物150多种,引种国内外盐生植物80多种。唐海应借鉴此经验,建立一个盐生植物园,利用植物园的管理条件不仅可以保护当地品种、引进外地品种,还可以建成一个进行开发利用研究的试验基地,并以此为基础,最终建成一个集研究、示范、观光为一体的盐土农业开发试验园区。

4.3规划、建立盐生植物绿化带

可以从改善、保护生态环境入手,以绿化、美化、净化生态环境为目标开展盐生植物种植。例如选择沼生、耐盐、有一定经济价值或观赏价值的盐生植物,对港口区、旅游景点区及其他海岸工程区实施绿化、美化性种植,配合现有的红海滩及芦苇荡等风景区,组成独具特色的湿地风光旅游区;再例如参照西安生态养猪场的多级利用、多级净化的生态模式,把盐生植物引入海水养殖的生物链中,利用盐生植物降解水中毒素,净化海水水质,减少养殖业的病害发生,在促进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改变目前滩涂养殖的自然景观,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6]。

4.4 培育盐生植物新品种

发展盐土农业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有耐盐性强、生物产量高、经济价值高的植物品种。目前世界上的200多种大宗农作物都不耐盐,其亲缘植物也不耐盐,因此,直接种植在盐碱地上是不现实的。利用传统的杂交方式育种,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其耐盐性。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耐盐基因导入其他植物应是培育耐盐新品种的首选方式。另外,通过对当地或国内外的现有品种进行引种、筛选、驯化,也是获得新品种的切实可行的方法[7]。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培育盐生植物新品种有如下几个方向:一是培育绿化型盐生植物,开展以绿化为主要目标的耐盐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的研究,为旅游区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服务;二是培育饲料型盐生植物,利用大面积的荒地、滩涂,种植沼生、盐生饲料,为发展畜牧业服务;三是培育药用盐生植物,挖掘盐生植物的特殊药用价值和特殊功能性价值,为人们的医疗、保健服务。

5结语

发展盐土农业是盐渍土区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盐土农业已受到国内外相关地区的普遍重视,并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在这种形势下,唐海也应积极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虽然目前在获得良好的盐生植物品种方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一世界性课题将很快得到解决,到那时盐碱地区必将迎来一个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百业兴旺的时期。

6参考文献

[1] 徐质斌.海水灌溉农业的展望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89-92.

[2] 高建平,赵丽珍.黄骅市盐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3):22-24.

[3] 夏光敏,陈穗云.小麦与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3~F5代的耐盐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1(6):12-14.

[4] 林栖凤,邓用川.红树DNA导入茄子获得耐盐性后代的研究[J].生物工程进展,2001(5):40-44.

篇11

1、收集、保存、鉴定了一大批优良草坪草种质资源

我国从1951-19993年先后组织全国和省级规模的草地勘察和植物资源调查30余次。初步查清,在野生草资源中有保护、引种、育种价值的种质29科184属567种,另外从31个国家收集到21科123属306种。截止目前,已搜集到的草种资源不足8000份,绝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牧草及草坪草品种和地方品种,国产的野生优良种质资源相对较少。

为了保存草种质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作物品种资源长期库,同时承担饲草及草坪草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任务(40-50年)。199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建成总面积为634m2的中期库,保存20-25年,现已保存牧草以草坪草种质资源3500余份。

2、引种

我国草坪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草坪草引种开始的,自50年代的野牛草引耐高温低温能力以及抗旱能力、耐践踏耐修剪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还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草坪草引种进行评价,这些研究为以后草坪草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引种和驯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成效最为显著。20世纪50-60年代间,以胡叔良先生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将北美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 成功引入北京并栽植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近代草坪草育种工作的开始,之后,细叶结缕草Zoysia tenuifolia Wild.、沟叶结缕草Z.matrella及杂交狗牙根C.dactylon×C.tronsvaalensis品种“Tifagreen” “Tifway”等相继引入国内。 此外,有100多个草坪草品种先后从国外直接引进推广使用,包括冷季型和暖季型草坪草两大类。

3、育种

20世纪80年代以来,草坪草育种工作全面、迅速发展。1981年召开全国牧草育种、良种繁育学术会议,1986年成立全国牧草育种委员会和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进行牧草与草坪草的审定和注册工作。1986-2002年,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回审定登记的牧草品种有8科66属93种,共250个,但作草坪用的品种不足10%,且在登记的草坪草品种中,绝大多数是引进品种或野生栽培品种。从20世纪50年代起,育种工作者采用野生草驯化、国外优良品种引进、选择育种及诱变育种等途径和方法,筛选培育出一批草坪草品种(系)。

3.1野生坪用植物栽培驯化

在野生坪用植物栽培驯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内蒙古畜牧科学院所自1985年以来,对从荷兰、美国、瑞典等国家引进的草地早熟禾11个品种和国内采集的野生种进行了引种驯化,筛选出了瓦巴斯、凯布达克茂2个品种适应内蒙古当地的气候特点,是适宜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中国热农科院热带牧草研究中心将当地野生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经栽培驯化育成华南地毯草等。

的科研人员以分布于大青山地区的野生草地早熟禾为育种材料,采用单株选择方法,经过长期栽培驯化、选育而成大青山草地早熟禾,它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黄晚,绿色期长达250-255 d。该品种在抗旱、耐寒、耐贫瘩等方而高于国外同类品种,品种特性综合评价己达到国外同类优良草坪品种的品质水平,适宜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推广种植、利用,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冷季型草坪草新品种。

3.2系统育种在草坪植物系统育种方面

系统育种是指对自然便宜材料进行单株选择的系统育种,是异花授粉植物和无性繁殖植物常用的育种方法。

在对华东地区狗牙根种质资源系统调查研究和评价基础上,推出矮细型狗牙根系列选系,育成的南京狗牙根已先后在高尔夫球场、开放绿地、足球场及护坡草坪上获得成功应用。科研人员从国内外引种和收集新疆当地野生草坪草150余份,经过系统选育从中筛选出适于新疆种植的、坪用性和抗逆性好的新农1号狗牙根。中国科学院江苏植物研究所选育普通狗牙根新品系‘爬地青’,也属于这种情况。

3.3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导植物便宜,并从中进行新品种选育称之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方面,国内也有所报道,利用Co60r射线分别对高羊茅和狗牙根不同种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9000Rads处理狗牙根匍匐茎,对其数量性状如植株高度、草坪知底及色泽方面能产生较为稳定的理想变异。

3.4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种间或种内不同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而选育品种的方法,是草坪植物选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杂交育种方面,我国用黑麦草‘Derby’和高羊茅‘Houndog’的属间杂交,未经胚培养就获得杂种,并从染色体配对表明,‘Derby’和‘Houndog’染色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亲缘关系,这进一步证明对高羊茅和黑麦草的属间杂交改良是完全可行的。同时,新发展的组培技术和体细胞融合技术也为草坪草育种提供了另一可能成功的途径。

3.5高新技术育种

高新技术育种工作近年也有较大发展。我国也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草坪实验室在狗牙根愈伤组织中培养出无性系,再利用物理方法诱导体细胞发生变异,已筛选出三倍体杂交狗牙根的矮化突变体。

此外,利用禾草矮生多变异的特点,导入矮化基因,培育矮生草坪草品种的研究正在进行,若能成功地引起形态变异,将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我国在利用生物技术选育草坪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处在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探讨阶段,已引起草坪草育种界重视。

4、种子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