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2 09:03: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成果管理体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

篇1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范化的研究进程,系统完成的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1]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成为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2]然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检查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一系列专项调查显示,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呈下降趋势,大学生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不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3-4]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科学的成绩评定体系。

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任何活动领域要保持较高水平的成就,评价就不可或缺,本科毕业论文当然也不例外。[5]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是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个关键性环节,这一环节的工作直接影响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责任度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认真度,从而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一套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对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现有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分析

当前各所高校都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设定了一整套形式上比较完备的程序,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主体单一。有些高校由指导教师直接评定成绩,有些高校由指导教师的成绩综合答辩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综合评价的方式相对较少。评价主体单一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过程中比较容易操作,但结果不够客观。

(2)评价内容不全面。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涉及内容不够全面,很多高校只是单一的评价毕业论文本身的质量及答辩的质量,而忽视对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不全面在实践中也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指标不科学。

(3)权重的确定存在随意性。高校在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的权重过程中存在随意性,一般由教务科直接给出,缺乏科学的调查,缺乏精确的测算。

(4)评判标准模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很多高校只有指标和权重,但是没有评判标准,有些高校虽然有评判标准但是也比较模糊,给予了评定教师太大的操作空间,易于因主观因素妨碍他们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正因为当前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才使得有太多价值不大的论文得以侥幸通过,从而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滑坡,因此,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作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构建思路

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教学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选题、前期材料准备、开题、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如图1所示。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给毕业论文的最终完成情况造成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毕业论文应该注重全程化的管理,因此科学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应对每一名学生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每名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即通过控制过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因此本文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基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构建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同时兼顾以下原则:

(1)评价主体多元化。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由三部分主体给出,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教师,减少指导教师评分所占份额,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毕业论文成绩的客观性。

(2)评价内容全面性。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内容全面性,涉及学生在毕业论文整个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开题质量、毕业论文本身的质量及答辩的质量等。

(3)权重确定的科学性。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权重。

(4)评判标准的明确性。尽量使成绩评判标准明确化,以使成绩评定体系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的行为,也便于成绩评定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基于过程管理的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

1.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指标

基于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的构建思路,本文确定了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指标,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前期成绩、态度及表现、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具体如图2所示。

2.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指标的权重系数

本文采用强制确定法(Forced Decision)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各层次评价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给予一定的权重。本文选择高校15位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有5年以上指导经验)用(0-4)强制确定法进行各层次指标的重要度比较。将15位指导教师的评分值作综合统计,可计算出指标的权重。0-4打分方法为:A1和A2比较,如果A1非常重要,则A1的分值是4,A2得0分;如果A1比较重要,则A1得3分,A2得1分,如果同样重要,就各得2分。

如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一级指标有四个,前期成绩A1,态度及表现A2,论文成绩A3,答辩成绩A4,表1是某位指导教师的评分值,表2是15位指导教师评分值的综合统计结果及权重系数,同理可求出其他指标的权重,如图2所示。

3.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判定标准

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分为5档,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8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各个指标的评定也分为5档,这样使得成绩评定有据可依,比较好地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性。这里我们以“论文成绩”这一指标展开分析,其判定标准如表3所示,其他指标的评定标准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4.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的说明

(1)体系操作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过程中,“前期成绩”,“态度及表现”得分由指导教师单独评分;“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分别评分,各占50%,取加权得分;“答辩成绩”由答辩小组教师综合评分。各个二级指标按照评判标准打分后,依据层次分析法计算总评分,确定每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等级。

(2)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说明。一套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相应的激励措施作保障。①教师方面,适当增加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量,使教师愿意在指导毕业论文方面下功夫。同时,把指导毕业论文的成绩作为教师评选优秀教学质量奖、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等的重要依据,使教师负起指导和督促的责任,真正地承担起毕业论文质量把关人的角色。②学生方面,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毕业论文优秀的同学,可采取提前参加答辩、推荐免试研究生、评选优秀毕业生、颁发物质奖励等措施;毕业论文质量差的同学,可采取推迟答辩时间、取消优秀毕业生、免试研究生资格等措施;答辩不合格的论文安排二次答辩,甚至参加下一届毕业论文环节;学术不端的论文,不能参加正常答辩并给予处分。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对那些态度不端正,存有侥幸心理的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四、结束语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所学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从整体上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涉及毕业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包括选题、开题、撰写、答辩等环节。因此,基于过程管理完善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坚持执行本科毕业论文评判标准,规范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可以增强教师指导的责任心,可以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加以客观、科学地评价,从而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最终实现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洁等.毕业论文写作与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4号,2004-4-8.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厅[2007]2号,2007-2-17.

[4]郭登峰,潘剑波.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剖析及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10(4):107-109.

[5]希尔斯.学术的秩序[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6,68.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56-0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 号 ) 中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及其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所组成的课程系统。它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保障,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及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国家对现代物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物流业和物流教育都获得快速发展,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 12 类紧缺人才之一。现代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某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来说,其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就业岗位群。

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企业物流就业岗位群,存在着原材料采购、储存保管、包装、分拣、配装、分销计划、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社会物流就业岗位群,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等岗位群。国际物流就业岗位群,有销售,业务、海运操作、空运操作、报关,报检、保税(物流园区)人仓储管理、船务臊作、海运客服、空运客服、单证员等岗位群。为此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物流中心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专业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快递中心、货运公司,从事连锁配送、仓储堆场、运输、计划调度、车辆配载及货运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企业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大型制造企业的进、销、存业务岗位以及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企业采购、仓储保管、连锁配送、销售、生产调度、信息服务、现场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国际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跨国物流公司、国际贸易公司、进出口公司,从事跟单、单证制作、国际货运、物流信息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不单纯是课程问题,其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关系到能否满足物流行业企业的需要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下面以黑龙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做以阐述。

(一)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物流管理人才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发展观,突出物流高职教育特色,突破传统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围绕就业导向和物流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和基础知识系统为基础,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物流管理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来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拓展为前提,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黑龙江职业学院在建设国家骨干院校项目中,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如下:

1.组建课程体系开发小组,了解企业所需物流人员的工作岗位。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组成了由物流行业和典型企业相关主管、毕业生和教师参加的多层次、多单位共同参与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先后对龙运物流园区、圆通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凯莱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物流采购联合会等企业和物流行业协会以及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广泛调研,明确了企业所需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 (群),如表1所示。

2.总结物流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研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物流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依据行动领域归纳、分析与序化结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领域,从而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以专业学习领域为例,如表2所示),并对应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工学深度融合及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注重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系统设计和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结合黑龙江地区的物流产业特点和结构的调整,聘请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教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论证;对评估意见综合考虑,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三、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运转需要以下条件作为保障。一是校企共同进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其为核心;二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其为根本;三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制度建设,其为实现的必要条件。以上三因素需要密切配合,不断完善才能放大课程体系的功能,发挥其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根据不同高职院校所处区域经济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进行本土化吸收与改造,积极构建基于物流行业和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81-01

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物流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

一、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

物流是典型的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具有很强的执行性和操作性。结合现代物流的功能特点可分为几个工作领域即: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根据几个工作领域所涉及到的任务确定学习领域。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

(一)设计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思路是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现实岗位(群)的操作技能要求和新岗位适应性,同时还要兼顾人才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在不断地创新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为适应流通领域对物流活动的更高要求,物流企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恰恰是那些既懂得现实岗位操作,又能适应管理创新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适当超前于企业现实需求和人才储备性培养的职业教育,应在关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适当考虑企业未来的需求。

1.基于“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应参照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活动的特定任务为起点,以典型作业流程为主线,根据设计的学习领域(理论要求)的知识点,把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和实训教学满足实践操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物流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会随着物流行业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变化,因此,要求这一完善的过程应不断地继续下去,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架构,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能型人才,人才的服务层次为岗位操作型的一线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在人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岗位技能和岗位素质养成、岗位应用和技能创新的综合素质三个层面上全面适应企业的需要。

3.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的合理衔接与排序。重新解构后各项目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十分重要,要体现课程间在知识衔接上的逻辑顺序,同时还要兼顾不同学期学时分配上的适当平衡,以利于教学组织。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为核心,组合教学内容,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使教学内容对目标能力的培养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和价值, 体现实用性。同时,还要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其中,理论知识内容应围绕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来构筑,以适度、够用为目标进行优化;实践教学目标与专业能力目标相对应,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的获得及胜任工作为目标进行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定学习领域,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原来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解构, 重构知识和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本出发点,打破学科界线,重组课程结构,形成模块化课程、项目课程,开发综合化的新课程,并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见习、实验、实训、实习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运用分散在课内的见习课、实验课与集中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形式,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最后以职业资格鉴定验收课程质量。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体系

篇4

《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主修岗位,根据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不同,把《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岗位系列课程分为I,II两个层次,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现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I层次的教学为例,围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做以探讨。

一、岗位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工作过程导向就是在构建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把复杂工作系统即劳动组织关系、工作内容、设备和工具、从业者应具有的技能、知识和态度等要素结构化的过程。

通过对宁波市中小企业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岗位人才需求调研,以及企业专家、软件公司经理的座谈讨论,结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状,在相关企业专家指导下,按照《网页设计与制作》-《企业网站开发》-《商务网站开发》-《网站开发实战》的思路,参照相应职业岗位要求,对高职《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系列岗位课程的核心能力进行了提炼,见图1。

在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基础,对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和职业能力素质进行分析,将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融入教学体系中,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岗位系列课程体系,见图2。

《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系列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所有课程都以能够熟练建设、管理、维护网站为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对系列课程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员。课程体系按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设置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的同时,又具有岗位所必需文化知识。

二、课程设计方案

高职教育课程,应该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并以此延伸出需要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知识和其他产品(或服务)及工作任务。

1.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课程项目设计以制作网页为线索来进行。为了使学生能胜任网页设计制作岗位,能够完成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复杂度和类型的教学项目,第一个项目是个人网站页面设计与制作,第二个项目是企业网站页面设计与制作,第三个项目是商务网站页面设计与制作。前两个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逐渐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步骤和技能,第三个项目则在前两个项目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巩固练习,最终使学生能熟练设计并制作页面,形成所需的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2.企业网站开发。项目设计以流程式线索进行。选取开发企业网站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项目原型,经过适当修改以适应教学环境。包括需求分析、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核心模块开发和系统测试五个项目。将核心模块开发项目再细分为企业网站的典型模块,每个模块均包含网站开发的主要工作任务。

3.商务网站开发。具体设计思路是,以基于开发电子商务网站的工作过程分解的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典型教学项目,这典型教学项目整体上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电子商务网站。应用循环式和叠进式来编排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逐渐掌握商务网站页面开发和测试的步骤和技能。最后,要让学生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在职业能力上达到一定要求。

4.网站开发实战。学生按照工作过程,按时、按步骤完成来源于真实软件公司的企业、商业网站项目。学生在实战开发过程中,每个典型阶段都要完成相应任务,交出相应产品。学生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可以积累网站开发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企业、商业网站开发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岗位课程体系设计,按“网页设计与制作企业网站开发商务网站开发网站开发实战”的步骤开展教学;理论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核心能力与任务实现过程密切相关;课程内容是网站建设的实际项目,具有代表性; 允许并鼓励学生依照个人兴趣或企业需求变换工作任务,开发相似的实用网站;支持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1、民办高校教育必须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建设是市场需求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结合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灵活的机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开设上,要努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课程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课程开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安排比例等。

(2)作为民办教育,由于生源大多基础薄弱,传统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要全面开展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创新型、体验型、辩论型、案例型、参与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无疑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个性教育的一个最佳途径。

(3)建立健全一整套教学质量的长效监控机制是当前民办高校质量建设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建设,从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制度,到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建设的相关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工作程序,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当然,由于民办高校教师、学生成分的特殊性,其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更复杂,难度也更大。在具体开展工作中,领导者和管理者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加强质量监控的同时,切实做到尊重师生的人格,依靠他们的智慧,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健全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精心实施质量工程建设

2.1密切贴近市场,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要创新;另一方面,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崛起的意义,更多的是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办学理念创新上的意义,其价值取向也在于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生源问题,质量和特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把握全局,迎难而上,寻求积极、持续、协调发展的精神和态度。首先要以质量求生存,再以特色求发展,而后以深化体制改革寻求新的突破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定位,找准自己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是民办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同时要采取“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错位竞争、特色取胜”的战略以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

办学理念要突出以人为本,以适应能力为本的战略思路;具体可为“一二三四五”。

即一个目标:打造名校品牌战略,全力抓质量和特色。

两个到位:教学质量的主导地位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三个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评价体系。

要逐步建立起与民办教育培养目标与任务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具有自已校本特色和民办高校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项基本建设: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学风建设。特别要重视“双师”队伍建设,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突出技能,办出特色。

五大重点工作:(1)思路和定位:要把学院定位细化为专业定位、课程定位、学生就业定位,使学院的定位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并要转化为清晰的可操作的工作思路和实践方案;(2)队伍建设:要采取专兼结合的办法配备好教师,培养和实践贴近、和企业贴近、和基层贴近的教师;特别要重视引进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创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同时,要培养一批能适应民办高校实际要求的管理人才;(3)生源拓展:省内外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长学制和短学制相结合,产和学相结合,国内和国外联合培养相结合。生源是民办高校赖以生存之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目前生源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所难免。在这场竞争中,必须把握全局,审时度势,赢得主动,取得发展;(4)强化技能,办出特色:要以技能和特色为主线,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课程和教学管理体系;

(5)完善机制和体制建设,努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目前,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民办高校在不少方面沿袭了传统大学的做法,缺少改革的动力,错失了一些发展的机遇,这个问题已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反思。我们必须在办学理念、定位、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体制和机制等诸方面进行检查,以改革为动力,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安于现状,怨天尤人是徒劳的,我们只有奋起迎接挑战,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记的曾经有一句名言:“年年困难年年过,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对于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尤其有积极的启迪作用。2.2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化工程建设

引进和借助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发展自己,是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这一要求对正在寻求创建品牌、提升办学水平的民办高校指明了方向。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来看,依靠国际智力和品牌提升办学品位,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开拓发展空间,是国际私立大学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但总体水平不高,合作的领域较窄,内容单一。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民办高校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办学资源扩大到国际市场,与国外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引入国际优质教育品牌和教育资源,包括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优秀师资、教学方法、教材资料、设备设施等,为我所用,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吸取营养,提升自身,增强办学实力,将成为民办高校中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通过交流与合作,也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向世界,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触角伸向国际广阔天地,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更宽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国际背景下,质量保障体系是民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篇6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停留在对本科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层次,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一些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和改革对于提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职特色不明显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的目标要求其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进而提高学生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内在本质和所培养人才的性质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有部分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普通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区别,这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不准确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上就是带有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式课程体系的影子,或者仅仅是对本科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不利于形成高职教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二)课程体系固化,缺乏动态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店行业也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中,行业内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出现使其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作为我国酒店行业服务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必须对这些新的需求有敏锐洞察力和足够预见性,并通过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课程体系来适应这种变化。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还未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上还是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都大大滞后于酒店产业的发展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学条件、资金投入、师资水平等学校方面因素的制约,也有相关运行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够等社会和企业方面的因素。

(三)与企业的互动不足,职业性缺失企业直接参与是高职课程体系开发的一大特色,也课程名称职业岗位(群)课程对应的主要工作过程酒店认知酒店所有岗位中外酒店业发展概况认知、酒店各部门的运行过程认知酒店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酒店总经理、酒店总经理助理、前厅部经理、餐饮部经理、客房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营销部经理酒店经营理念与竞争战略的确立、酒店组织结构设计、酒店服务质量控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经营分析对客服务礼仪酒店所有岗位客房服务礼仪、餐厅服务礼仪、前厅服务礼仪、会议服务礼仪、宾客迎送礼仪酒店产品营销营销经理、销售代表、预定经理、预定员、总台领班、总台接待员酒店营销部工作流程、顾客消费心理分析、客房产品推销、餐饮产品推销、酒店其他产品推销前厅常规管理前厅经理、大堂经理、礼宾经理、预定经理、总台主管、总台领班、预定主管、预定领班前厅工作安排、前厅工作准备、房态控制与价格管理、宾客关系处理、前厅经营情况分析预定受理预定经理、预定主管、预定领班、预定员订房要求处理、订房报表制作、资料归档与整理、总台入住登记总台主管、总台领班、总台接待员客房入住登记流程、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换房与延住要求处理、宾客物品寄存服务礼宾服务礼宾经理、行李员、门童客人迎送服务、行李服务、留言服务、邮件服务、问询服务客房常规管理客房经理、楼层主管、楼层领班、PA主管、PA领班、洗衣房主管、洗衣房领班、房务中心主管、房务中心领班客房工作安排、客房用品管理、客房设施设备的清洁与保养、客房经营情况分析楼层服务楼层主管、楼层领班、客房清洁员客房与卫生间清扫、查房技巧、开夜床服务房务中心服务房务中心主管、房务中心领班、房务中心员工洗衣及擦鞋服务、客人特殊要求处理、客人投诉处理、借用物品服务餐饮常规管理餐饮经理、中餐主管、中餐领班、宴会主管、宴会领班、西餐主管、西餐领班餐饮部工作安排、食品与环境卫生管理、餐饮设施设备维护与保养、菜单设计与制作、餐厅运行情况分析餐饮对客服务中餐主管、中餐领班、中餐服务员、西餐主管、西餐领班、西餐服务员餐前工作准备、摆台及餐巾折花、迎客服务、点菜服务、上菜服务、分菜服务、酒水服务、送客服务宴会服务宴会主管、宴会领班、宴会服务员宴会台型设计及摆台、茶艺服务、迎客服务、送客服务宾客离店服务总台接待员、客房服务员、行李员、门童宾客退房要求处理、客账处理、客史档案整理与保存可持续发展能力养成酒店所有岗位沟通技巧、酒店督导管理技巧、现代酒店业发展趋势认知、旅游业发展概况认知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重要保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参与程度的高低甚至决定了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成败。一些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于来自行业的专业建设委员的作用发挥还有待提高,对于校企互动开发课程体系的模式、机制构建等深层次的问题则缺乏认识和实际行动,使得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性特色表现得不够明显,多数课程的开设缺乏明确的职业指向性和工作的完整性,使得课程内容和企业岗位实际任务脱节,无法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

(四)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宽而不深受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影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味追求“大而全”,课程的设置看似广泛,实则宽而不深。由于缺乏对课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梳理和有机整合,使得诸如教学内容杂乱而重复、课程重点模糊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学校对课程结构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刻,还停留在对原有学科式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或者改变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的学时比例的层面上,显然没能涉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本质层面。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对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对行动体系的重构,其具体思路是以学生就业的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重构课程,以岗位工作目标为标准设定学生学习目标,以工作任务开展的逻辑顺序为参照序化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规范为参照设定课程考核标准。根据上述思路,本文设计了基于酒店不同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一)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以清晰而准确的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定位为依据的。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讲,其课程体系在开发之前,必须深入到各大星级酒店进行需求调查,及时把握现代酒店行业在管理方法、服务技能等方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以能够完成相应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培养出具备相应岗位(群)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地保证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顺应酒店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来建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突显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的重视,避免了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或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灌输或单纯强调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的弊端,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等渗透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去,打破了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排序的固有模式,给学生以充分的工作过程体验,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能感受到真实的酒店行业氛围,体验到未来的工作中所要求达到的操作规范和职业技能,在毕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零距离就业,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后劲。

(三)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分析酒店行业主要职业岗位和完成各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素质要求,以针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为主线串起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得酒店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并融合在基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酒店实际工作的相关性来整合、序化学习内容和相应的课程设置,用完整的工作过程替代传统的学科界限,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四)以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

篇7

汽车4S店自1998年进入中国以来,凭借其集“整车销售、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四位一体的优势,在中国汽车市场得到迅猛的发展,一度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政策的放开,品牌的原装零配件和维修技术资料不再为汽车4S店所独有,汽车维修行业整体维修质量的普遍提高,也让消费者拥有了更多汽车4S店以外的选择。产品的高度丰富化,同质化,使客户对汽车4S店的要求日益提高。“三分修车,七分修人”,客户买的已不再仅仅是产品,更多关注的是消费体验。因此,传统经销商的转型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把握好最重要的客户资源,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将成为汽车4S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学术界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是现代营销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产物,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关系营销的延伸。客户关系管理是为了赢得新老客户,从以前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企业通过客户认知(Customer Identifying)、客户识别(Customer Acquiring)、客户保留(Customer Retaining)等途径来发现有价值客户,挖掘潜在客户,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配备信息化系统作为支持和保障,最终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

CRM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将客户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通过深入的分析客户信息,挖掘客户需求,完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使客户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其次,CRM是一整套集成化的管理系统,它是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模式的紧密结合,包含了互联网、电子商务、数据库、数据挖掘技术等最新的技术和科技,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另外,CRM还是一种旨在改善客户和企业关系的机制。

1 汽车4S店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产品的高度丰富化和同质化,使汽车4S店的竞争从“产品”的竞争转变为“服务”的竞争,能否为客户提供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消费体验,成为了企业能否赢得新客户、留住老客户、吸引潜在客户的关键因素。

虽然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已引入中国有十几年的时间,越来越受到汽车厂商、汽车4S店的重视,其中虽不乏成效显著的案例,但是,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了不同程度的普遍性问题。

1.1 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

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离不开企业自上而下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这一基础。但是实际的运用当中,“以客户为中心”更多的成为一种“口号”,并未落到实处。其中具体表现为: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视CRM为一种满足销售需要的手段,基于交易的数据库与客户进行对话,重视销售数量和利润而忽视了客户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在引进CRM的时候,往往只是从形式上引进了软件,并没有把“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系统的灌输给每一位员工。作为与客户最直接、最多接触的一线员工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以产品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挑选客户、为了促成交易而欺骗客户的行为屡见不鲜。如此,即使4S店的维修质量和技术再好,这些得到“不满意”消费体验的客户也不会再来消费了。

1.2 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的支撑

目前,客户关系管理部门的设置更多是基于汽车厂家对于经销商的要求,不少4S店认为CRM仅仅是客户关系管理部门的部门职责,把CRM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简单的项目,而并没有把CR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企业文化相匹配,CRM的实施缺乏相应的、统一的管理体系的支撑,这样的CRM显然是“底气”不足的。

1.3 数据的收集环节和分析环节薄弱

客户关系管理的第一步是要客户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客户关系管理是在对客户了解的基础上而展开的。汽车4S店虽然拥有众多客户,但数据的收集环节往往只是停留在对客户的姓名、联系方式、售后保养维修记录等基本资料的收集,对于客户的家庭状态、消费爱好等细节则无较为详尽的记录,这样的客户档案是不全面的,收集的数据是“粗糙”的。如此,也导致了4S店在后期跟进和数据分析时缺乏详尽、全面、有效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另外,由于客户的信息分散在汽车生产厂商、各级经销商,而他们之间又没有相连的数据共享机制,因此零散的、片面的客户信息也造成了管理部门决策时无法对客户有全面了解。

篇8

我院是精神科专科医院, 因精神病人的特殊性, 既往求医的病人少, 没有人要求复印病案; 而近年由于国家对精神卫生的重视,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精神病人被送入医院。精神病是特殊病种, 基本上所有的精神病人都能成为低保对象被救助, 很多精神病人需要进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 办理病退, 极少数需要进行司法鉴定。近两年来医院复印病案的人越来越多, 病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逐渐凸显。首先体现在住院病人基本信息的采集。

病案, 首要的是有一个识别标志, 即病案号, 是识别病人的唯一标识, 收集病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分派病案号是对每位住院或就诊病人做的第一份工作, 也是以后获得恰当的病人身份证明材料的唯一途径, 是平凡、精细、重要的环节管理。

1 存在问题

1.1 病案号不连续, 漏号现象严重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 常需反复住院, 甚至一年数次。病人难以管理, 家属送患者来院时, 一般都是急送入病室, 无法做到按常规挂号, 看门诊。住院登记处人员根本来不及问, 直接将已有住院病案号的住院病案首页递给家属, 家属带入病室, 医师经询问, 发现患者已住院多次, 遂将住院病案首页收入办公桌, 再用无病案号的首页填上既往病案号, 新病案号就被弃之不用了; 或者直接将新病案号划掉, 填上既往病案号, 导致漏号现象非常严重, 给人一种管理不严谨的印象。

1.2 同一病人有多个病案号

精神病人根本不能保管既往病历, 家属亦很难保管, 即使保管了也很难带来, 以至再次或多次入院时基本不能提供以往门诊病历。有时送病人来院的家属发生变化, 根本不知道患者住院多少次, 或者曾经有没有住过, 使住院医师无所适从。很多年轻患者的家属由于患者婚嫁则有时故意隐瞒病史, 不承认曾经患过病住过院。加上个别不负责任的医师认为精神病人反正就这么回事, 懒得去病案室借阅以往病案, 就用患者刚办好住院手续的新病案号。以上是导致同一病人有多个病案号的主要原因。

1.3 姓名不一致

同一患者姓名不同, 经常出现病案室要求患者来找主管医师证明, 或者找派出所开具证明。

2 姓名、年龄不一致的原因

2.1 在录入过程中, 经常是因为同音( 谐音) , 而出现姓名误差, 有的甚至相差很远。部分家属文化水平低, 方言重, 不能讲清楚, 也不能写下来, 导致医师无可奈何, 造成录入错误。

2.2 有个别家属弄虚作假, 假报他人的姓名等, 骗取医疗保险机构的赔付。

2.3 个别病人由于病态思维, 不断变换着姓名。

2.4 个别医师态度不严谨, 只重视医疗信息, 不重视社会学信息, 认为不影响治疗, 不认真采集, 不核实, 甚至在患者或家属提出要求时, 医师仍无所谓, 不更改不修正。有的医师则书写过于潦草, 字迹难以辨认。弄清楚患者姓名, 需要查看三测单、护理记录、住院证等多个项目。

2.5 年龄不一致

患者方面, 农村患者家属讲的多是虚岁,有的家属不知道患者具体出生年月日。医师方面, 部分人觉得出生年月日与病情治疗没有关系, 根本就没有询问, 在患者出院时随意编一个出生年月日填在病案首页上。导致同一患者有多个不同的出生年月日, 年龄误差甚大等现象。

3 病案首页中出现空缺的项目

3.1 身份证号基本空缺

这是病案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虽然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内容, 可以避免有的病人为报销费用或逃脱责任而填写他人名字、单位、地址, 防止因此可能带来的医疗纠纷; 虽然保险机构明确规定患者要带身份证, 医院和医师必须核对才能办理入院手续, 但在我院根本无法做到。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 来院的患者基本不带身份证, 也不能提供身份证号。

3.2 职业、籍贯、婚姻

同一病人不同的病案有不同的职业、籍贯、婚姻, 甚至同一份病案中医护记录不一致。曾经有一份在架病案很典型, 医师的记录是:年龄36 岁, 职业农民, 籍贯邵阳, 护士的记录是:年龄35 岁, 职业工人, 籍贯双峰,医护的解释是各自询问的家属不同。

这些问题虽然在整体上对治疗没有影响, 但是不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住院病案书写质量评估标准》, 造成信息不全、信息中断、信息丢失或不准确, 有损于医院管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不便于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录入统计、临床医务人员的病案借阅、出院病人的病案复印以及保险机构的付费。究其原因, 首先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有关, 但是最主要的还在于有些医务人员目前仍对病案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责任心差, 不能耐心细致采集病史, 以至出现这些低级错误, 影响病人复印病案、报销费用, 产生医患矛盾。精神病人及其家庭是是弱势群体, 作为精神科医务工作者更能深切体会,更应该关心他们, 不仅治好他们的病, 还要为他们复印病案减少麻烦, 为他们报销费用扫除障碍, 树立主动为患者服务的观念, 与病人或家属耐心细致沟通, 为病人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服务, 方便自己借阅, 减少医疗纠纷, 树立良好形象。

最后医院对病案管理要重视。虽然精神科医疗风险相对较小, 医疗纠纷也相应减少, 但是绝不能轻视病案质量, 放松病案管理。

4 改进办法

4.1 领导要把病案管理放在议事日程上来, 制定标准, 完善制度, 协调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改进病案工作流程,在全院建立网络联系, 动员全员参与病案质量管理, 规定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

4.2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精神障碍是司法量刑的重要依据, 信息误差必将影响案件的处理, 必须要让每一位医务人员知道病案的重要性和病案管理的重要性

4.3 加大处罚力度, 将处罚制度落实。“ 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 , “ 患生于所忽, 祸起于细微” 。如果一人犯规不处罚, 就会有更多的人违反规则制度。

4.4 开展公众就医知识宣传教育。医院可组织编写相关材料, 利用墙报、讲座、小册子等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广泛详细的告知, 强调携带相关证件如身份证、医保手册、医保卡、农村合作医疗证等的重要性, 提倡病人住院实名制。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57-02

当今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如何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应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同媒体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翻转课堂作为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一、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翻转课堂作为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否是高质量的,是否能够起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能否实现其教育价值,需要一个综合、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不同之处在于:传统课程质量评价侧重对学习过程中教师单方的评价;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作用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河北金融学院于2014年6月组织了第一批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试点改革立项工作,开始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截止到2016年1月,翻转课堂项目立

项、在建及结项的项目团队共达到40个。在河北金融学院翻转课堂实施初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部门采取的是随堂听课、网络教学平台抽查、阶段汇报、检查教学资料、评价打分等一些传统评价方式。在此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缺失将是今后翻转课堂纵深层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因此,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特别是符合本校翻转课堂建设实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二、基于过程管理的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身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它着眼于知识在学生知识体系的内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实施可以理解为对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过程的管理。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引入过程管理的理念。过程管理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和过程改进。在指标构建中过程管理的各环节所应覆盖的内容如下。

过程策划:主要依据翻转课堂前期立项中对课程的规划、团队工作分配、改革的总体思路制定评价指标。

过程实施:主要依据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网络平台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课堂组织、学生学习行为(包括学生线上讨论、提问的数量、质量;课堂小组讨论发言数量、质量;学生作业、测验质量等)制定评价指标。

过程监测:主要检测授课教师是否对翻转课堂实施过程进行了有效监管,因为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很大的区别是兼顾到个别学生的学习,注重个性化教育。因此,主要依据教师是否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度的关注程度制定评价指标。

过程改进:主要依据教师对学生学习中提出问题的反馈情况制定评价指标。包括教师反馈的及时性、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是否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等。

(二)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架构

在一级指斯菇ü程中,依据过程管理的思路,将

课堂教学的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环境)进一步归纳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由于教学准备环节在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学习材料是翻转课堂顺利实施并保证教学效果基础,而河北金融学院翻转课堂的实施是以教学团队的组织形式来实施的,因此将教学准备环节又进一步分为了“课程建设团队”和“课程资源”两个一级指标。这样就产生了四个一级指标:“课程建设团队”、“课程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见表1。

二级指标以及观测点的描述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分和阐述。

一级指标项“课程建设团队”下,包括了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团队协同度三个二级指标项。在我校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强调团队成员的“四个协同”即协同录课、协同备课、协同授课、协同答疑。

一级指标“课程资源”下设有四个二级指标:课程视频的数量、质量、课程拓展资源、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下,课前学习的重要性与课上学习等同甚至更为关键,教学视频以及拓展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二级指标的内容强调教学视频的数量、视频质量(包括音质、画质、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的吻合度、长度适宜、突出教学内容等要求)。

一级指标“教学过程”下有授课及学习过程、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课程考核三个二级指标项:教师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

果,需具备清晰的教学思路、严谨的课堂结构,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因此“授课及学习过程”这个二级指标主要针对教师这个主导者,强调了教师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课前、课上(包括师生互动、课上活动设计等环节)应达到的要求;在翻转课堂实施中,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重要的载体,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而课程考核则突出过程性考核,侧

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级指标“教学效果”下设“学生评价”和“督导评价”两个二级指标指标,主要从学生角度和教学督导角度对课程效果的评价。

评价指标中分为量化因素统计和定性描述两类,可量化的指标集中在“团队协同度”、“课程视频数量”、“网络平台使用”、“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几个二级指标中,其余指标为定性描述。

(三)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在计算指标体系的权重时,我们将专家对指标体系的重要程度的认识利用层次分析法转化为权重。考虑到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因此将分数进行了修订,经四舍五入,调整为整五整十数从而方便汇总计算。通过实际测算,一级指标中的“教学过程”、二级指标中的“3.1授课及学习过程”和“4.1学生评价”是赋分较高的,这也恰恰与翻转课堂强调过程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

三、实施成效

2016年1月,河北金融学院第一批翻转课堂建设12个项目参加了结项验收,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应用于此次评审,依据本指标体系,共评选出“优秀”2项, “良好”5项,“合格”5项。

构建翻转课堂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区分使用翻转课堂课程的好坏等级,而是旨在给每个翻转课堂的项目提供有针对性、目标性强的导向。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在河北金融学院实施处于尝试阶段。各授课团队和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此指标体系与其说是一套评价体系,不如说是一套质量标准:可以使翻转课堂授课教师对照自己的教学过程,明确哪些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忽略的,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哪些方面可以在指标体系的基A上进行更高标准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红敏,黄小蕾,张延新等.依托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工 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

[2]李馨.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借鉴 CDIO教学模式评价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15,(3).

篇10

一是环环相扣抓建设。我们紧锣密鼓地完成了立项报批、顶层设计、方案评估和招标开发,并在贵州、重庆、浙江、安徽进行了试点。贵州省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系统部署,采集了全省658万中小学生学籍信息,进入全面应用阶段。目前,由于工作得力,内蒙古、吉林、浙江、河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甘肃、宁夏已经完成了全国统一学籍系统的部署,其他省份正在部署。为实现今年内全国联网的目标,我们将全力配合并督促一些进度较慢的省份,务必于今年8月底前完成系统部署,9月底前完成学生数据采集,10月底前所有数据进入国家系统。对于少数申请继续使用自建系统的省份,将组织可行性评审,评审不合格的要立即停用,合格的要在年内完成改造。没有或正在开发自建系统的要一律停止自建。我们还要强化进展通报,让各地见贤思齐。对工作迟缓的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进行约谈。

二是上位设计抓办法。学籍系统的实施需要有上位制度保障,就是制订《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我们深入调研全国所有省份,召开40多次座谈会,广泛征求教育部门、学校、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对于建设性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反复斟酌修订,不断完善文本。上星期,《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已经教育部党组研究通过,今天就要印发了。这个《办法》规定了一人一籍,终身不变;规定了学籍的获得、转接、异动、管理;强调了学籍信息的规范、连续、精准、保密。我们将紧紧把握时机,指导各地出台实施细则,采取多种措施抓好学习宣传、解疑释惑。还要加强督促检查,务求取得实效,坚持用制度推动建设、落实责任、保障运转。

三是建用结合抓培训。建设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用好的关键在于人员培训。抓好培训工作,对于各项任务按时、保质、高效完成至关重要。为了帮助相关同志掌握电子学籍的操作,我们下大功夫制订了培训方案,明确了培训计划,开展了培训活动,做到了对省级层面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全覆盖,实现了先培训、后上岗。我们将充分发挥已受训人员的作用,用好学籍系统,实现对学生学籍的科学、便捷、高效管理,更好地为各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回顾学籍系统的建设历程,我们有几点切身的体会,与各地、各部门同志分享、共勉。

第一点体会,加强领导是前提。为推进系统建设,教育部成立了由部领导负总责,基教、规划、财务、科技、信息技术等十几个司局、部门广泛参与的工作机构;各地也按照要求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机构。各级领导机构谋划大事、研究急事、排解烦事、解决难事,确保了学籍系统的统筹协调推进。

篇11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6-0000-03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velopment onWork process of Dual-card integration

Xiao Fei1,2

(1.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Computer and Software Institute,Wuhan430205,China;2.Wuh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Institute of Computer and Software,Wuhan430205,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wo-card integr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work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job requirements will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 develop an ability to meet the business requirements of jobs for the typical tasks of the support fo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Two-course system permits the integration,the country'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ethods combined talent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computer for the major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rovide refere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building.

Keywords:Vocational;Information management;Dual card integration;Work process;Course system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是教育部评定的“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湖北省教改试点专业、武汉市重点建设专业。本文按照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对现有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了解构,力求创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全新课程系统。

一、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到课程改革的范畴是必须而且是必要的。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这种思想源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它是通过对现实的职业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在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由于课程的开发是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遵循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即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发展过程而开发的,这种课程开发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完成工作岗位的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一点看,它的目标与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双证融合培养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证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二、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是在内容上紧紧围绕职业活动所涉及的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重组,其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开发的出发点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基本规格和主要要求,是评价和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依据,也是深入思考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个把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的过程。因此,构建这种课程需要通过广泛细致的调研为基础,从专业面向的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职业描述。调研的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指通过行业、企业专家访谈会确定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描述。

学习领域转换是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习评价方法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实施体现,是课程方案的具体化。学习情境设计的合理性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馈进行验证,实施一段时间要对所设计的学习情境重新整理,检查所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否达到了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

三、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信息系统开发、实施、部署、维护、使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都市圈区域信息化服务和信息系统开发行业,并辐射全国相关行业密集地区。

(二)职业描述

基于上述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等相关职业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华中地区特别是“武汉•中国光谷”及武汉“1+8”城市圈内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学生反馈意见及毕业生调研回访、行业专家访谈会等方式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及职业岗位主要有四类:信息系统研发、信息系统实施部署、软件公司技术支持、信息系统管理维护。职业岗位(群)描述如图2所示。

(三)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得到社会、企业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与相关企业专家合作,参照国家对企业信息管理师职业岗位的要求,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如表1所示。

(四)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领域构建要求将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过程的要求。下面以信息系统研发工作岗位为例,针对该工作岗位进行学习领域设计。如表2所示。

下面以《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学习领域为例,说明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如表3所示。

(五)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一个项目化、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以《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学习领域为例,按照软件开发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1.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学习情境描述

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学习情境描述如表4所示。课程的进行是使用具体的.net项目贯穿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使学生具备分析、设计、实现信息系统的能力、文档设计和管理的能力、使用具体开发工具实现信息系统的能力,最后完成企业信息管理师实训平台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训。

2.课程实施

(1)为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学生分成项目小组来完成指定的任务。

(2)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需要“双师结构”教师,教师要具备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及相关行业的经验,能够按照课程目标设计项目任务,并控制项目的进程。

(3)课程实施强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引导教学过程的展开,学生需在企业信息管理师实训平台上,构造虚拟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情景,完成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训,达到企业信息管理师(三级)的要求。

3.课程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手段来分析学生能力发展的状况。《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按照各学习情境的考核标准衡量和检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总结性评价以完成企业信息管理师实训平台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训,达到企业信息管理师(三级)为评价标准。

四、结束语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一贯非常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各种保障。数年来,学院在课程安排、师资培养、实训环境、课程考核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与国内外先进教育机构的合作,构建了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构建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落实就业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1-43

[4]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教育技术,2008,(28):50-52

[5]贾勤,刘雪飞,孙岩岩,张毅,张英奇.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4-77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2009B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