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2 09:03: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课堂理论学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

篇1

一、领悟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的基本任务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重在基础,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遗忘较多,所以复习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通读,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对知识点进行有效梳理,努力构造知识框架,扫清知识死角,提高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规范解题的习惯。及时总结梳理做过的习题,从中悟出方法、技巧。通过习题练习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的目的,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二、明确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的编写流程

就编写过程看:在集体统一备课的基础上,通过课前掌握的班级学生情况,重视个性化的发展,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平时教学中的问题研讨,切实提高学案的实效性。就目前看,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的基本操作流程是:教师个人备个案集体研讨制定学案课堂组织实践学案 课后反思补充学案。

就学案的形式框架看:复习目标、基础知识回顾、典例分析、变式练习、达标拓展、课后反思。

就学案的作用:体现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自主复习基础知识的作用;体现探究性,学案设计尽可能有提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体现层次性、阶梯性,小坡度、密台阶,注重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体现开放性和创新性,学案设计具有变式练习、知识填空、举一反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把握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的编写原则

1、高效课堂对复习学案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求是“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是一种基于学生求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的教学方案。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活动的过程还给学生,还学生一片蓝天,创自主复习的学习环境。

2、一轮复习学案对基本知识的要求

一轮复习体现双基,学案要充分体现基础知识的再现和梳理,通常采取问题式、填空式、图表式、图像式、知识框架等把信息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前阅读教材,交流、探究完成学案上的基础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学案式一轮复习要求教师充分把握高考说明,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自主复习提纲,学案要突出重点,力争形成知识网络,问题设计要有顺序、有梯度,体现层次。

3、一轮复习学案设计中的典例剖析

学案中的例题要精挑细选,要有针对性、典型性、时代性、代表性,要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一节课几个例题要统筹安排,不一定每个知识点都有体现。例题剖析要求教师精讲,重点剖析物理过程。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主导作用,要系统、正确、快速、有效地传递物理知识和解题技能、技巧。让学生通过例题的剖析,领悟此类问题如何入手,如何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正确、快速的解题,并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例题剖析、精讲的过程也是师生间、同学间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此过程教师要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获取物理知识,并形成主动学习、高效学习的良好的解题能力和解题习惯。其次,一类例题解答后要有针对性的变式练习,用于学生巩固解题思路、方法或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变式练习设计要有台阶,有梯度,有变式。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练习实践解决问题,理解、体会、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

4、一轮复习学案学案教学中的达标练习

经过典例的精讲、变式练习的训练,学生对于本节课有关的解题的思路、能力有所提高,在理清本节教学要求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及时小结本节知识,力争做到知识点一口清,此时应趁热打铁,及时推出达标练习题,当堂检测学生的达标程度,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检测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迁移和升华。根据高考要求,结合学生能力,针对本节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选择适当的变式练习进行当堂训练,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

篇2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41―01

关于“学习”是心理学中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操作”;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实践”;以奥苏贝尔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内化”。

同样在探讨一个“什么是学习”的问题:认知主义者强调了学习作为一种外在于思维的刺激所引起心理结构的变化,即内化的过程;行为主义者突出的是学习作为一种能动的反应,在其之后产生的外部刺激,即强化的过程;而实用主义者突出强调了学习作为实践活动所蕴含的机能活动,即外化过程。很显然,这三种学习理论之间是不能互相包容和被对方理解的,而且用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的反射弧理论也很难解释这个问题。

一、关于学习环路理论

德国数学家维纳提出了控制论的思想,他指出,“控制就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如上三种学习观所强调的的学习过程,即行为主义者强调的是学习刺激在效应器(R)和感受器(S)之间引起的行为变化,亦即R- S;结构主义者强调的是学习刺激由感受器传输给脑神经(O),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亦即S-O;实用主义者强调的是心理活动对学习刺激适应过程中所引起的效应器官的机能活动,亦即O-R。如果把这三种学习观所强调的学习过程连接起来,正好形成了一个学习反馈环路图。

二、语文学习的心理活动阶段与构成

语文学习作为学习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过程亦适宜于学习反馈环路理论的一般规律。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学习活动反馈环路理论图清晰地显示出了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当学习者的感官以听或读的方式接受有目标指向的知识刺激以后,大脑便通过思维操作加工、处理、贮存有关信息,效应器官再根据大脑的指令作出相应的言语反应,之后再以说或写的方式把信息输出,这种机能反应再反馈到原来的学习目标,通过检查、矫正,使得反应结果和我们学习之初的目标趋于一致,这样,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便完成了。

三、基于学习环路理论的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策略

首先,在知识刺激阶段,必须确定具体而又清晰的学习目的,并设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课文之前,必须先确定知识刺激点,然后针对学习目的回忆或补偿有关知识内容,以形成学习的认知前提,并以此激发学习的动机,引起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学习的情感前提。而确定学生学习目的,进行前置性反馈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学习心理活动过程的知识刺激阶段。对于一节完整的语文课而言,在上课伊始就向全体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无疑是形成学生认知前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佳途径。

篇3

1 “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

2 理论依据

(1)“群体动力理论”: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可以得到满足。

(2)“接触理论”:单纯机械的接触,尚不能形成促进性学习,增进学习效果,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才能有效地学习。

3 合作学习的意义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说:“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教育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的最大之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别规定:“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2003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论述明确了开展合作学习的教改方向,也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意味着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教

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4 “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在活动中应遵循主动性、开放性、平等性、发展性、合作性的原则。

5 优选合作方法

5.1 “轮流解题法”

“轮流解题法”适用于解题程序比较规范的习题练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和纠错能力。其基本操作方式是把解题步骤分为几步,由小组成员接力完成,最后评比每组的解题结果。

5.2 分块学习法

“分块学习法”适用于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探究的数学命题研究。以每班48位学生为例,“分块学习法”的基本操作方式如下。根据“问题提纲”的要求,教师可先将学生分成8组,每组6人。“分块学习法”中的学生小组合作分为3个基本步骤。

(1)教师分配“合作学习任务”

教师将“合作学习目标”分成A、B、C、D、E、F共6块“合作学习任务”,小组内每位学生负责研究其中1块,教师给他们每人提供相应的不同资料。

(2)专家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同一学习任务

由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学生成立专家学习小组。例如:将研究A问题的8位学生组成专家学习A小组,以此类推,共形成A、B、C、D、E、F共6个专家学习小组,各组在学习了教师分发的相应学习资料的基础上,交流探究同一个问题。

(3)原始小组成员交流完成“合作学习目标”

所有学生回到各自的原始合作学习小组中,将刚才这一问题的探究结果讲给另外同学听,各位组员互相倾听,讨论交流,最终完成“合作学习目标”。

5.3 “小组积分法”

“小组积分法”适用于学习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并尤其适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比较明显的班级。“小组积分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基准分”的设定和每位学生所贡献的积分数的计算方法。基本操作方式:

(1)教师先就某一学习主题面向全班进行学,以做好知识铺垫和问题引领;

(2)将“问题提纲”交给“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就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做好检测准备;

(3)每个小组的学生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检测;

(4)教师由检测分数计算出每组每位学生为小组赢得的积分,评比各组总积分的高低。

6 合作建模

(1)创设情景。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设置与实际有关的问题情景展示给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及已有的数学知识,从直观的具体的问题中引发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再提出新的问题,思考新的解决方法。

(2)明确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自主探索。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自体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质疑和思考。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和数学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学生也将亲身体验自然内化为稳固的知识系统,从而灵活运用。

(4)合作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互相表达和倾听,不仅能使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更好地表达出来,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

(5)效果验收。最后十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2―3道习题,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6)总结评价。评价最佳问题、最佳解法、最佳卷面,进行奖励,以鼓励那些具有创新和踏实作风的同学。

小结

总之,合作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文化,无论是科学研究、社会生产,还是政治经济事务,合作是一种剂,它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有序前行。实践证明,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非智力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以问题与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新知,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如下环节:

首先,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源于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来选取教学素材,如生活实例、演示实验、自然现象、科学奥秘等,巧设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其产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动力。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猜想。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与找出问题原因是探究的基础,而猜想与假设则是探究核心所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不要直接告知问题结果,也不要直接进入实验环节,而是引导学生对问题答案进行大胆猜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学生的假设猜想也许会和问题答案有所不同,甚至关系不大,此时,教师也不可直接否定,以免影响学生质疑与假设积极性。最后,归纳与整理,明确探究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提出众多疑问,此时,教师应汇总各种问题,并加以筛选,选出与课题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合作探究、实验验证环节。如教学《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材料,并列举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实例,然后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着加速度的大小?其次进入提出猜想环节:加速度与质量、力有着什么关系呢?留出思考讨论时间,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常识,提出合理假设与猜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篇5

高考复习参考资料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把握高考的大方向,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复习,最终达到高考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有选择地将最新、最有效的复习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是随心所欲或按部就班将别人的东西不分学情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有通过教师搭建的平台才能构建基础知识网络,了解高考的具体要求,毕竟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没有时间和能力亲自去研究高考动向等深层次问题。好的复习资料最基本的要求是体现该省份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具体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不同的学情。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高考教辅层出不穷,我认为这些资料在课堂教学时仅仅可以作为师生复习的参考书籍,如果把它们当成复习的全部载体,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有些书籍根本就没有依据具体省份高考考试说明去编写,为了增强其市场占有力,却故意标上“某省专用”或“配套某版本”,但里面的具体内容很少能够体现该省份高考的核心,甚至对该省高考地理的考试形式和要求一窍不通。选用这样的资料,只能是低效徒劳的复习,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学生的复习情绪。

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认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还关注了学生的学,有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智慧的传递,因此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坚持使用精心编写的导学案能够提高复习效果,正确对接高考。

二、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1.精确瞄准高考原则

在内容编排上,一轮复习导学案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按具体考点分课时编写并最终涵盖考试说明中所有考点。高考对考试说明规定的各级目标有具体的要求,尽管高考不能覆盖所有的三级目标,但在复习时还是要求考点全清,所以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案要求覆盖所有考点,确保学生形成完整的考点知识体系。

在能力训练上,导学案的设计要瞄准高考能力要求,适时进行达标训练。高考不仅考查学科基本知识,同时更多的是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此体现其选拔功能。所以,导学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专门的框体对本课时涉及的能力进行训练,也可以通过近年本省和相关省份的高考试题、本省各大市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生本原则

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对接高考,但最终要通过学生的使用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导学案设计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智力等具体学情。

高考复习,不同于新课学习,所以在基础知识梳理时更多的是需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学生已有知识为出发点向外扩展至新复习内容或拓展内容,切忌面面俱到。疑难问题、能力训练等内容的设计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次推进,由易入难,让学生在情感愉悦的同时提高地理综合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

3.动态反馈原则

“人无完人”,导学案的编写虽然凝聚备课组全体教师的智慧,但在学生课前自主复习和课堂教学使用后师生仍然能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要通过适时调整使导学案无论从内容还是能力培养方面都能更好地符合教学要求,成为建立在动态反馈基础上师生智慧的结晶,成为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主要结构

1.明确考点

将考试说明中涉及的本课时考点,明确告诉学生,使学生知道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确保高考复习方向的正确性,少走弯路,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2.基础知识梳理

综合各版本教材的主干知识,对较容易记忆的内容通过考点填空的形式进行梳理,在梳理时注意知识的条理性,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洋流等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些较难的问题设计“动手构建”、“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从地理原理本身出发,动手、动脑去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3.核心知识解读――重点难点突破

对重点、难点知识和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通过文字分析、图表解读等形式理清考点核心知识,同时安排“对点检测”等环节,突破重难点,攻克核心知识。

4.技能训练

高考地理不仅涉及地理基本知识的考查,更侧重于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考查,每年的地理高考试题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在一轮复习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形成完整知识网络,还要有计划地将各种技能训练贯穿在各个考点之中。

5.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高考试题是最有效的复习材料,也是高考复习的风向标,所以引导学生研究高考试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更能使学生亲身感受高考试题考查的角度、试题难易程度,提前感知高考,树立必胜信念。

6.考点达标检测

精选对应考点的经典试题,搜集最新模拟试题,整合后选择合适数量的题目,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达标训练,检测所学知识点,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试题要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形式要贴近高考,内容要契合考点,同时关注最新的时事热点,发掘新闻事件中的地理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应用。

7.考点知识网络自主构建

通过自主复习、合作学习、课堂师生探究、达标检测等环节以后,学生对本考点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每一考点复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绘制本考点思维导图或知识框图的形式,将分散的考点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考点知识体系,绘制时注意本考点与其他考点的前后联系。

8.自我反思、我的疑问

学生将课前自主复习及课堂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调整课堂教学师生活动环节分配,有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写的步骤

首先,认真研读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本省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分解考点,确定本课时复习内容。

其次,搜集与本考点有关的本省及相关省份的最新高考试题、本省各大市最新模拟试题,研究高考命题趋势,确保导学案编写能精确瞄准高考,符合本省高考要求。

再次,翻阅相关复习资料,上网搜集本考点对应的试题、导学案、教案等,筛选有用信息存档留用,确保导学案能集百家之长。

第四,备课组教师集体分析讨论各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找出核心知识,整合教材,理清共同的知识点。从学生已学过这一角度出发,设计如何进行基础知识梳理、突破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哪些地理技能等。

第五,根据所搜集的材料和组内意见着手编写导学案。初稿完成后,备课组集体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修改,形成定稿。将导学案印刷,在一课时最后十分钟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完成导学案,并将自己存在的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交老师进行批改。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改导学案相关内容或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继续根据自己的反思和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导学案作进一步修改。

五、结束语

构建高效课堂,精心编写导学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笔者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坚持使用导学案,时刻瞄准高考、关注学情,将凝聚教师集体智慧的导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目标的载体和精彩的课堂预设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自主梳理基础知识,构建高中地理考点知识体系。学生经过课前自主复习,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时师生活动能集中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提高了课堂复习效率,为构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效课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 认知风格;高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22-02

作者简介:沈建国,男 ,教授,主要从事教学论研究。

在高校从规模扩张到注重内涵建设的今天,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已成为高校未来生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其中认知风格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更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策略。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风格适应更多的学生,同时兼顾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尊重学生按照自己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尝试形成新的认知风格,以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唯有此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成学生全面发展。

一、认知风格的基本观点

认知风格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态度与风格。该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当前更注重将认知风格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用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双向过程之中。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就当前而论关于认知风格理论有以下基本观点:

1.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二维简化认知模型“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型维度”(Riding等人),更便于人们把握和应用。研究表明,在这两个维度上,男女的表现差异明显,男生更倾向于表象型和分析型,女生更倾向于言语型和整体型。

2.认知风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形成受生物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具有可塑性。认知风格的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思维方式的求同性和求异性,这两种思维方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兼得的效果。

3.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匹配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高,反之就低。认知风格的上述基本观点对高校课堂教学有哪些启示呢?首先,认知风格是客观存在的, 每种认知风格各有利弊,不分孰轻孰重,但确实影响着学生学习策略的选择, 也影响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

其次,男女生在认知风格中的差异,提醒教师要注重施教对象中男女生的结构比例,从宏观上为自己的教学策略选择提供依据;再次,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要求教学双方尽最大可能地去适应对方的认知风格,谋求与对方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或学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舒心愉悦的情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课堂教学现状透析及对策

纵观我国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现状,存在不少与认知风格理论要求相背的地方,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效果及综合能力的形成,影响着高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些现象概括起来有“三多三少”,即:“关注知识讲授者多,重视课堂组织者少;关注现代媒体技术使用者多,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者少;关注传统讲授方法者多,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施教者少”。具体表现与对策如下:

1.关注知识讲授者多,重视课堂组织者少。大多数教师在制订教学策略时,往往把重点放在自己如何教的层面上,忽视了如何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课堂活动。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讲授知识上,思考更多的是从上课开始到结束自己要写些什么、写在什么位置、要说些什么、什么时候说等教师行为方面的内容。对于如何才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取的全程考虑较少,哪些地方让学生独立思考,哪些地方让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让学生实验尝试,缺少明晰的思路和周密的安排。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只与那些认知风格一致的学生进行交流,而那些与老师认知风格不一致的学生往往受到冷落。课堂组织不愿做,认为那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才做的事,与高校教师无关。于是,上课不考勤,课中不提问,守在电脑旁,不到学生中去,场景没变化,音调一个样。对“低头族”置若罔闻,对私语者误以赞赏,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是怎样。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理所当然的管理者。所谓管理即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老师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主宰课堂教学活动的全程,在课堂教学中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决不推辞,否则就很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2.关注现代媒体技术使用者多,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者少。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课件依赖症”。君不见,有多少教师课堂上手握鼠标,指点江山,播放音乐,闪动画面,反复演示,不厌其烦,不顾学生,只管课件,教师、电脑合演二人传。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经历观察、理解、保持、应用四个基本过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符合课程的特点和性质,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绪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具体讲要处理好下面三个关系:

(1)要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结合:讲解与演示的结合,讲解的内容与演示的课件应该是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讲解与画面的结合,说到点到一一对应;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的结合,以动态观察变化,以静态研究规律。

(2)要处理好速度与效度的关系。课件内容的呈现速度应当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论证问题的逻辑强度、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和实际接受能力等因素来决定,做到疾缓适宜,收放自如,让多媒体课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的有效帮手。

(3)要处理好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的关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和认识活动,是信息的不断交互、情感的不断碰撞的过程,其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

3.关注传统讲授方法者多,兼顾不同认知风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者少。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与师生之间的认知风格是否匹配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往往被老师所忽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学生喜欢这个老师,有的喜欢那个老师,这其中就与老师的认知风格、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风格是否吻合有关。老师受自身认知风格影响会钟情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弱化其他教学方法。然而,面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仅靠一种教学方法很难适应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需求,必须要有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交替使用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就我国目前高校的教学现状而言,仍然是大班上课多、小班上课少,而且这种现状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对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做全面的体检是不合实际的,但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认知风格也是不争的实事。尽管教师不能一对一的分类教学,但男女生在认知风格中的明显差异性,不同专业男女生比例的“剪刀差”,为教师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了非常明晰的参照。老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施教,去满足倾向于表象型和分析型的男生,或去满足倾向于言语型和整体型的女生。现代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谈话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都是可供选择的较为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既要考虑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维度)相匹配,也要兼顾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维度)的学生;既要尊重学生按照自己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学习,也要鼓励学生尝试形成新的认知风格(维度),采用双重甚至多重认知手段,以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课前认真研究,精心备课,才能回归课堂,通过有效导入,有效提问,有效组织教学,有效生成,多维度并行,达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a)―151―02

《病理学》是一门概念多、内容抽象的形态学课程,也是基础医学各学科中最难学的学科之一。笔者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为确保课程教学目标达标,以“够用、实用、有用”为原则,以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学好病理学为基础,充分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拓宽教学空间,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统治教学讲台,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丝毫不能改变。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大大地限制了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在讲台上虽然讲得丝丝入扣,但目中无人,忽视了“人”的存在,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虽然教学结构紧凑,样样俱全,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参与。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违背了“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教学互动,知识自构,情感体验,乐学、创新”的素质教育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人们开始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研究,标志着教育改革由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改革,是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革命。因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迫在眉睫。

2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的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重视的是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结果。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乐学,自我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它的基本特征是:

2.1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创建一种生动、活跃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精神,挖掘他们的潜能;其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需要选择学习,体现了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2 体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的。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媒体的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体现主体与客体、认知与情感、教与学、内部思维与外部活动的双向转化、多维互动;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的多维互动的过程。

2.3 强调情感体验乐学

创新教育是注重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感悟、领悟、体验学习中获得新知,滋生学习的活力与灵性,进而达到情感和认知的统一,是培养“躯体、心理、智能、情感、精神”融为一体的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呼唤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有美的享受,情感的共鸣。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享用的行为习惯”。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特征强调情感体验乐学。这样教师由“要我教”变“我要教”: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学会”变“会学”。师生之间共同创造一个愉快求学、奋发上进的学习心理氛围。使师生之间能够分享经验和知识,能够彼此交流情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3 有效性教学策略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活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作为课堂教学这块传播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实现教学环节的最佳控制,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病理学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的存在,体会到课堂教学魅力之所在。

3.1 加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注视过程,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课堂管理措施,实现有效性管理的前提。课堂观察的内容多,范围广。笔者主要对学生的听课情绪进行观察,及时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如讲课时观察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有分心现象时,列举一些实际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病理的微观结构放大,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听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2 注重情感对流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了愉快的情感,就会满怀激情去渴求知识,甚至创造奇迹。课堂情感对流就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反应,能及时选择恰当的处理办法,更好地控制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情感对流”又有“知识对流”,“知识对流”,通过“情感对流”来实现。因此,积极创建课堂教学“情感对流”为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教学氛围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又一策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一片爱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3 把握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传播的张弛、快慢及其他有规律的变化。适当的课堂节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使学生感到获得知识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苦劳动。要保持良好的课堂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对全班同学进行“察言观色”,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设疑、诱导、点拨组织学生多向交流、多维互动。既能激发“”,也能留下“悬念”,既能“山重水复”中又“一村”之感,也有开凿水渠接纳百川之效。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4 病案教学

篇8

近年来,我国对中华文化越来越重视,对中华文明内涵的认识也不断加强,从提高语文教学在我国的地位可以看出。语文高效课堂是指在很强的学习动力下,教师进行可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语文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这些年的教育经验来看,有些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不足是导致语文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所以笔者从这点出发,通过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来实现语文的高效课堂。

一、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升学压力大,使得有些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的日常汉语运用都是网络语言,对汉语的魅力认识不够,进而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导致了语文学习动力的不足。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不足。学生认为汉语是天天都在听、说、读、写的,是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内容,认为不学也应该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失去信心,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2)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不够妥当的话,就进一步导致了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同时注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否恰当。(3)学生本身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存有厌学的情绪。虽然我国高中在语文教材、上课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更新,教师也努力让课堂变得更加的有趣,但是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也随着学习时间变长而变得越来越弱。我国学生是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式语文学习,高中生经过了9年的语文课程学习,从一开始的好奇到高中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时间是呈反比的,故而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不足也是常见的情况。

二、激活学生学习动力,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内部和教师两方面同时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够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3-0004-4

1 问题的提出

1.1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的区别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耗时较长,复习过程覆盖每一个高中物理的知识点,是一个把书教“厚”的过程,而二轮复习时间较短,是一个把书教“薄”的过程。一轮复习要求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深入挖掘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的外延内涵,课堂流程及组织形式具有线性特征,并不注重知识的前后迁移、发散与联系。二轮复习则要求把相关知识点通过一个主题发散开来,揭示概念间的相关联系,便于加深理解和记忆。一轮复习注重知识的深度,二轮复习注重知识的广度,注重概念规律的交叉渗透,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一轮复习是老师带着复习,二轮复习则注重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复习,以达到整体把握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能力。二轮复习的课堂教学不能像一轮复习一样按部就班,而需要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技术――思维导图来引导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解决新颖问题的创新能力。

1.2 线性课堂教学的缺点

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是线性的,教学的成果展现为线性板书和学生的线性笔记,有以下不足:①线性笔记中以物理核心概念、规律、方法等内容呈现的关键词零散分布在笔记的不同角落,淹没在一大堆不甚重要的字句中,中心主题不够突出醒目;②线性笔记不易呈现物理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难以实现方法的迁移;③学生利用线性笔记复习回顾时,在一大堆知识点中分不清重点,很难快速、精准定位到那些能提升自己能力的重要概念、规律、方法上,复习回顾要花费较长时间,效率较低。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物理的二轮复习仅限于听课和做题,物理学科的生动有趣、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很难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形成,过多的知识点与试卷压得学生无法喘息,二轮复习无从下手。

1.3 思维导图的优点

思维导图顺应了大脑的思维模式,是发散性思维的自然表达,是打开大脑潜能的强大图解工具。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具有以下优点:①可以将重要的核心内容快速呈现和记录,对概念的扩展可以用树状图、点状图等多种方式记录,不仅呈现和记录速度加快,而且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也会很容易看清,契合了二轮复习注重概念、规律的前后发散联系的课堂教学要求。②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有联系的概念、规律和方法用线连接起来,这模仿了大脑工作时的神经元和神经网络。在连接过程中巩固了对概念、规律、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其运用于新颖问题的解决,契合了二轮复习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解决新颖问题的创新能力的要求。③对于上课未听懂或者有自己独立见解的问题可以用问号标记,便于学生课后快速定位,和老师同学探讨交流,做到课课清。对于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可以用星号标记,便于复习回顾时直奔主题,提高效率。这样一节课下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重点、难点问题非常清晰,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克服了线性笔记的弊端。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既缩短了记录的时间,提高记录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在听课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在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的放矢,能够逐渐养成整体思维的学习方式,契合二轮复习对学生的主动复习、整体把握的要求。

2 以“矢量合成与分解”为例,使用思维导图展开二轮复习课堂教学

2.1 确定一级主题和各级分支

1)确定一级主题

将相关知识点共同抽取出本质特征,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电场的叠加”“磁场的叠加”,其共同的本质都是物理学矢量的叠加,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或者三角形法则。以此为一级主题,以上述4个知识点为4个二级分支展开复习教学。

2)确定衍生或加深的三级分支

如果复习仅仅停留在一轮复习时的难度层面,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已经拖肮的知识,这并不能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要求。结合近年来高考真题分析,江苏高考13年和16年都考察了相对运动,因此,在“运动合成和分解”这个二级分支下进一步衍生出“伽利略变换”这样一个补充知识点,并用之于高考真题的解决,使之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接下来,通过具体问题进一步揭示4个二级主题之间的联系。例如:“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最小力的问题”和“运动合成与分解”中的“最小速度问题”及其变式训练,如等量同种电荷电场和同向平行电流磁场在中垂线上的叠加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师生共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试题的创新与发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制作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软件Freemind 1.001版绘出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2.3 各分支的说明和呈现及各分支间联系的相关讨论

1)三级分支“伽利略变换”的相关讨论

伽利略变换的本质是变换参考系,将对地运动转化为相对于运动参考系的运动。这对学生而言是个新的课题,需要进行如下推导:如图2所示,在地面参考系中我们将时刻记为t,在运动参考系中时刻记为t'。设刚开始运动时,t=t'=0,参考系S'与地面参考系S的原点O'和O重合,运动参考系中以 匀速向右运动,经过一段时间,t=t' (1),A点的位置坐标在参考系S中设为x,在参考系S'中设为x',OO'=ut,x=x'+ut (2), (1)和(2)式即伽利略变换,两边同时对时间求导, = '+ (3),(3)式是伽利略速度变换公式,其中 是在地面参考系中观察到的速度, '是在运动参考系中观察到的速度, 是运动参考系的速度。(3)式表明将运动参考系中观察到的速度转换到地面参考系中观察,只要叠加上运动参考系的速度。

将(3)式移项得到 '= +(-) (4),(4)式表明将地面参考系中观察到的速度转换到运动参考系中观察,只要叠加上运动参考系的相反速度。

2)用伽利略变换解决江苏高考(2014)力学真题

如图3所示,生产车间有两个相互垂直且等高的水平传送带甲和乙,甲的速度为 v0。小工件离开甲前与甲的速度相同,并平稳地传到乙上,工件与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乙的宽度足够大,重力加速度为 g。

①若乙的速度为 v0,求工件在乙上侧向(垂直于乙的运动方向)滑过的距离s;

②若乙的速度为 2v0,求工件在乙上刚停止侧向滑动时的速度大小v;

③保持乙的速度 2v0 不变,当工件在乙上刚停止滑动时,下一只工件恰好传到乙上,如此反复,若每个工件的质量均为 m,除工件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外,其他能量损耗均不计,求驱动乙的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P。

官方解答是以地面为参考系,较为复杂,使用伽利略变换解答如下:

第①问:以皮带为参考系,滑上皮带的物体速度矢量叠加如图4,滑动摩擦力与相对速度方向相反,物体相对皮带做匀减速运动。

第②问,相对于皮带,物体刚停止侧向滑动时,物体相对于皮带静止,物体的速度就是皮带的速度2v0。

由于第③问所用规律与本主题无关,答案从略,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可留作学生课后作业。

3)二级分支“力的合成与分解”及“运动合成与分解”的问题的联系

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力的最小值。例如:如图5所示,一根绝缘细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着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小球,且处在匀强电场中。当小球静止时,细线与竖直方向成30°角,求匀强电场强度E的最小值及其方向。引导学生讨论:当电场力qE和合力F垂直时,电场力最小,即E最小。由几何关系得:mgsin30°=qE,解得:E =mg/2q,方向应垂直于绳向上。

本题的变式训练:如果电场改成磁场,电场力改为安培力,进一步可求磁感应强度B的最小值及其对应的方向。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将力的矢量三角形中的力用速度矢量代替,则变成小船过河问题。

例如:有一小船准备渡过一宽度为30 m的河流,并且在对岸下游40 m处靠岸,水流速度为5 m/s,求渡河时小船相对于静水的最小速度。

师生共同讨论:小船在渡河的过程中同时参与两个运动,水流的运动v1和船在静水中的运动v2,从伽利略变换来看,即把相对于运动参考系水流的运动v2叠加运动参考系水流的速度v1,得到小船相对于地面参考系(河岸)的速度。v1、v2与合速度v可组成矢量三角形,如图6所示,当小船登陆对岸,且v2垂直于v时,v2最小。v1=5 m/s,由位移关系可得sinα=3/5,解得最小速度v2=3 m/s。船头指向:与上游河岸成53°。

4)二级分支等量同种电荷电场和同向平行电流磁场在中垂线上的叠加问题的联系

对于电场,如图7所示,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中垂线上场强E的极大值点,讨论一个带负电的粒子沿着等量同种电荷电场中垂线运动的情况?做何种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如何变化,电势能如何变化?然后,过渡到粒子沿着同向平行流磁场的中垂线如何运动(见图8)?此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二轮复习的一些注意事项

1)由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展开使用了思维导图,学生不习惯思维导图的笔记方式,需要课前制定导学案,导学案应包含本节课思维导图的大致框架和精选的例题和问题。

2)选择一个合适的一级主题是关键。一级主题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模型,如弹簧问题,皮带问题或者一些核心规律(如选修3-3部分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克拉伯龙方程)。

3)通过问题和例题寻找各级分支之间的联系或者共同点,达到多题归一,大道至简的效果,这是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二轮复习的核心。

4)依据思维导图,通过变式训练和原创试题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以期使二轮复习达到为了不教而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篇10

一、基于目标意识的课前准备

1.优势互补,分工明确

在高中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小组合作讨论法是―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布鲁纳小组规模研究的经验,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6~8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合作小组构成要注意优势互补,分工明确。

我每次带一个班级,在分组之时,每个小组都要集体协商各组的月度目标、期中目标和期末目标,这样使小组成员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也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当然,接下来组内成员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实行轮番而治: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角色,从而在各种不同位置上都得到体验磨砺,从而变革行为、实现发展。

2.精心设疑,目标引领

教师可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摸清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制造一些悬念,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期待和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在课堂上讨论、探究的欲望。例如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一课,我提前在学生中做了“民意”调查,问他们“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投票结果――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议会等名列前茅。根据课程目标及学生关注的热点,我将教学内容细化为三个小课题,如议会的由来、变革的政治前提、权力的转移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一个课题,组成四个学习小组,课前就搜集、分析、综合有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基于民主、互动的课堂展示

1.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氛围

经过精心的课前准备,讨论课上,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就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质疑),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释疑)。

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内在潜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与别人讨论、交流,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例如在学习必修三《》一课时,我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西学组和传统组),通过“文化魅力串串烧”“思维观点碰碰撞”等环节,将教学内容渗透在竞赛、辩论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这样有利于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及情感,全方位地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良性循环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期待着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因为这种进步和提高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肯定;同时,学生也期待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这种关注和指导将转化为日后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师生双方都在期待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形成“教”与“学”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3.基于平等的师生互动,教师变主导为指导,彰显学生主体参与地位

需要提醒的是,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学,教师就应该变主导为引领和指导,把课堂的主人翁权利还给学生,不要经常向学生暗示你心中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要给学生留出自主的思考时间。

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指导学生变“听讲”为“倾听”,变“说话”为“交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如在讲授《1787年宪法》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华盛顿,美国会走向民主化吗?我首先肯定他敢于大胆设疑的精神。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历史的本质属性,我就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层层分析,从美国是移民国家、启蒙思想的影响以及资产阶级自身的两面性等多方面因素去考虑。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发现,原来美国的强国之路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认识到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必然性,真正做到了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基于系统学习的课外延伸:直面问题,变革行为

篇11

一、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中,就曾提到过“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地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主动地构造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另外,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第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去承担责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真正促进者.

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维活动和情感状态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任何真正的知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学生思维的实际状况和发生发展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以便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

另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促进学生的品性、人格的发展和数学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数学观念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丰富、态度的转变和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于学生错误的纠正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一“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首先,在此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创设适当的外部环境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内在的观念冲突,而适当的提问和举例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两个有效方法.

其次,教师应主动带领学生来对自身错误进行深刻认识,但是在表达语言方面应注意适当的技巧,避免激烈的言辞伤到学生的自尊心,这便要求教师自身的引导能力和素质有所提升.学校也应该定期适当地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培训,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收到良好的学生反映.最后,教师应与学生取得信任,然后与其在缺少外人的情况下,共同探讨错误的纠正方法.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课堂的实际,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让整节数学课堂更加丰满理性知趣化.这也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三点:第一,教师要把初中数学学习设置到具体、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中.通过学生的思考、观察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并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在实践中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如,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练、课堂讨论、实例分析和做游戏等.第三,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讲解,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的实践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目标定位和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