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2 09:04: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

篇1

二、“双向互动”的观念。不能将“家庭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家长教育子女”的单向过程,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影响子女,子女也影响家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和教育行为影响着儿童身体、心理的发展;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儿童的行为,包括对家长教育行为的反应也不断影响着家长。家庭教育的过程,有时是由家长的行为启动的,有时是由子女的行为启动的。即使对家长的教育行为来说,也包括:(1)由家长主动发起的教育行为。比如教识字、计算,要求、督促饭前便后洗手等培养行为习惯等等;(2)由子女的行为引起的家长被动的行为,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行为和非期望行为作出不同的反应。比如当家长期望的子女某一行为出现时,家长对子女给予肯定、鼓励、表扬,作出积极的反应;当家长不希望子女出现的某一行为出现时,家长对子女给予否定、批评、惩罚,作出消极的反应。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该根据子女的兴趣、特点和需要进行,放下架子向子女学习。

三、“小太阳”与“大太阳”。成人围着孩子转的“小太阳”现象,被认为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但“小太阳”现象只是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表面现象、它并不表明中国家长倾向“儿童中心”或“儿童本位”。恰恰相反,更多的情况是:成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沿着成人预先设计好的成长轨道一步一步前进,这是一种表现为“大太阳”现象的“成人中心”和“成人本位”。“大太阳”现象是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

四、“终身学习”的理念。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并不是到成人时就告结束。一个人成人后工作后都需要不断学习,成为家长后还需要学习如何当一个好家长。父母是孩子的是第一任老师,但并不是天生的老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随着孩子进幼儿园、到小学、升中学,家长需要不断了解不同学习阶段儿童的任务和容易产生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家长需要不断转变观念,改进行为,以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变化,家长需要不断调整与子女的关系。总之,家长需“终身学习”,不断“再社会化”。

五、“服务家长”的观念。从目的看,学校做家长工作,可以是向家长介绍学校发展规划和存在的困难,要求家长在经费、设备、活动上提供支持,为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服务;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要求和进度,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与学校同步的家庭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也可以向家长介绍儿童成长和家庭教育的观念、态度、内容和方法,提高家长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为家庭教育服务。我们要在“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服务”和“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服务”的基础上,向“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服务”发展。从与家长的关系上看,学校教师不应该是“教育家长”,也不纯粹是“指导家长”,而应该“服务家长”。提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质量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的观念。

六、家长的“主体信用”。考察一个基层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效果如何,家长的参与性是第一位的指标。评价家长的参与性如何,不仅要看家长的参加指导活动的“出勤”率,还要看家长参加活动的“认真”程度,更要看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程度,最后还要看家长在活动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四个层次。学校应该积极吸引家长参与学校的工作,这种参与应该包括: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三个层次。

七、指导对象的全面性与分类指导。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既包括家长又包括子女;既包括父母,又包括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既重视对母亲的指导,又注意对父亲的指导,还要注意对孩子的监护人和保姆的指导。对不同特点的家庭要注意分类指导。这种分类可以以孩子特点进行划分,如对弱智、天才、自闭症、盲童、聋童家庭进行分类指导;可以以家长特点进行划分,如对祖辈家长、个体户家长、高学历家长、溺爱型家长进行分类指导;可以以家庭的特点进行分类,如对流动人口、离异、特困家庭的分类指导等等。为了提高分类指导的实效、研究和掌握不同类别家庭教育的特点和需要是前提。

八、指导内容选择的多角度和针对性。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应该从多种角度加以选择。比如,目前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家庭如何加强培养;面对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学校某一时期的中心工作,家长如何配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家长如何认识等等。不论何种角度,最终都应考虑作为指导直接对象的家长对这一问题持何种看法、取何种态度、有何种行为,使指导内容具有针对性。为了做好家长工作,学校教师不仅要“读懂学生这本书”,还要“读懂家长这本书”。

篇2

二、“新市民”家庭教育的新特点及对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

通过对考察结果的总体分析,“新市民”家庭教育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如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家庭亲子关系平等化和亲密化、家庭教育文化的多元化及家庭活动集体化等,对儿童的社会融合均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对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

家庭教育观念其实就是父母或家长的教育观念,是指父母或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子女发展以及子女如何发展所持有的基本、整体的观点,而且家庭教育观念是一个深受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影响的概念,其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其实,“新市民”本身的发展就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他们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从农村走向城市,随之在城市落户,逐渐与城市生活、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受城市文化教育的耳染目睹,“新市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家庭教育观念日益受城市教育风尚和各种教育传播媒介的影响,出现潮流化倾向。新市民家庭教育观念受“社会性感染”的影响,出现的这种追随潮流的趋向,使他们逐渐抛却或调整自己原有的教育理念。在优生优育方面,认同“只生一个孩子好”,在儿童观、儿童教养方面等迅速的与最新流行的教育理念相适应,基本保持和城市家庭教育新理念同步。在教育行为的选择上更趋向于合理、科学,更趋向于城市认同的方式、方法,因此,这一点在促进“新市民”子女与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的和谐共生上具有较大的意义。当然,潮流化也隐含着从众化的意味。在受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补偿心理的驱使下,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城市孩子水平,是“新市民”的普遍心态,并由此背负更大的压力,也失去了原本朴素、简单的农村特色。“新市民”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倾向在子女教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新市民”用于子女教育投资的消费大大增加。通过对五个家庭的访谈得知,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音乐艺术方面有所了解,一方面出于让孩子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弥补自己从未受到这方面教育的缺憾。因此,“新市民”家庭大多为孩子购买各种乐器,送孩子上美术班、音乐舞蹈班,甚至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专门对孩子进行辅导。较大的家庭教育投入的动力来自于年轻的“新市民”“超越自己、超越农村”,“不再过苦日子”的普遍心态,希冀通过各种各样专门的培训教育提升孩子未来在城市生活的竞争力,不再像自己一样历经打拼的艰辛和磨难。这种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导致新市民不惜代价对孩子施以“英才教育”。这种倾向,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过多占用了孩子游戏娱乐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占据了孩子们在其它形式中进行社会融合教育的时间,从而丧失了和城市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

(二)家庭亲子关系平等化、亲密化对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幼小子女的关系包括抚养、管教及培育等。据调查,农村家庭亲子关系有如下特点:亲子间的亲密度低,亲子依恋不强,亲子交往的频率低;农村父母对子女有偏爱现象,更加偏爱男孩和排行靠前的孩子;农村儿童对母亲更加信任、依恋和亲近。[3]“新市民”已在城市生活数年,其生育观、家庭观已然发生改变,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子女的独生化,使子女日益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和重心,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关怀、照料、陪伴、管理和培养,使亲子关系也日趋平等并更加紧密。亲子关系的平等化、亲密化,使“新市民”家庭逐渐形成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家庭教育模式。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孩子才会尊重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才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顺利地传递给孩子。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儿童活泼的天性、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可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一些“新市民”家长利用有限的空闲时间带领孩子郊游、参观博物馆等,有的“新市民”家长陪伴孩子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等,以开启孩子的智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新市民”由于过往生活的艰辛,出于代偿心理,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放弃应有原则,对子女的非分要求也言听计从,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子女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特殊心理和行为方式,在家里唯我独尊,缺乏对他人、他物的认同感和协作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教育方法,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

(三)家庭教育文化多元化对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

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通过学习与生活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家庭教育文化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价值观、家庭教育主体观、学习至上价值观等,它是家庭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人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新市民”均来自于不同省份的农村,年幼时受到农村传统教育文化氛围的浸染与熏陶,虽然在城市已生活多年,但仍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农村文化的印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是以家庭为本位,中国农村家庭教育也具有这种鲜明的价值追求,“鱼跃龙门”、“光宗耀祖”是其共同的心理诉求。“新市民”虽然已取得真正的城市身份,但在城市家庭育儿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原来农村家庭教育文化,尤其是农村家长制“家风”的影响。同时,“新市民”子女多由农村老家的祖辈带养,因此,农村家庭教育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学习至上”、“教育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孩子教育上,就特别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智力发展,而忽视甚至漠视了孩子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同时,“新市民”身居城市数年,其家庭教育理念和行为必然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地域文化、城乡文化共同交织构成“新市民”特殊的、多元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的多元,使这些自身素质相对较高的“新市民”不断整合各方文化优势,也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文化厚度。“新市民”子女从小感知不同的风俗习惯,聆听不同的方言与乡音,领略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对其个性成长及社会性发展都将有所裨益。但“新市民”家庭文化的厚度与其自身文化素质等有很大关系,如果对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不够,地域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不易形成教育的合力,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失去应有的判断力,使其处在一种“我该听谁的”的忧虑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

(四)家庭活动集体化对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

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儿童快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新市民”远离农村家乡,在城市落户生活,与农村家族式的大家庭相反,“三口之家”是其家庭生活的写照,家庭中的闲暇娱乐时间是父母和子女共同度过的。而且由于“新市民”自身教育观念的提升,比较注重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比较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在有关家庭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上,更注重听取孩子的建议,往往是父母与子女共同商量、共同活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仅是父子(女)关系,更多的是同伴关系。与一般城市家庭相比,由于城市社会关系的缺少,使“新市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新市民”家庭在购物、出外游玩等的家庭娱乐与闲暇活动中,整个家庭共同参与的集体化特征尤为明显。新市民家庭这种家庭活动集体化的特征,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平等、和谐,使子女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接受教化和熏陶。同时,新市民也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在闲暇时间出游、参加社会交往活动,以拓展孩子的视野,增加他们了解社会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市民”家庭活动的集体化是一种被动的集体化,是在缺少其他社会关系之下的无奈选择。由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缺乏,“新市民”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是相互依赖的对象,而对孩子来说,这种情况更为明显。由于这种集体化特征,使孩子一直生活在成人世界里,必然限制和影响孩子在儿童社会的交往,尤其是和其他城市孩子的交往,也必然影响儿童社会融合的程度。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市民”正值事业的上升期,多年的城市生活打拼,十分明了工作对其在城市生活的重要,因此,在“新市民”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集体娱乐、度过闲暇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这使得电视、电脑成为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伙伴,逐渐成为影响儿童社会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电视、电脑以直观的方式引起儿童的兴趣,增加了儿童的语言认知,对“新市民”子女的语言认知,尤其是普通话的学习有较大帮助,也开阔了儿童的视野,提供儿童更多的知识信息。另一方面,电视、电脑媒体资源质量缺乏有效监管,内容多与儿童的生活不相适应,过多的与电视为伴,势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几点思考

通过与“新市民”家庭的深入沟通,发现随着农民工社会身份和社会层次的变迁,对其子女的社会融合也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采取措施创建和谐、共融的社会气氛,整合多方力量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及加速“新市民”自身素质的提升,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全方位提升“新市民”的社会融合度及自身素质

在新市民家庭中,年轻的“新市民”父母是家庭教育最直接、最经常、最重要的教育者,他们自身的融合程度及融合经历,必然影响孩子对城市社会及城市生活的认同,因此,要促进孩子的社会融合,必然要首先全面提升“新市民”的社会融合度。为此,第一,政府和社会其他相关部门要继续深化针对“新市民”的落户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使他们顺利地在城市安身且安心地工作与生活;第二,努力营造友好、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帮助“新市民”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能力,要提高“新市民”的素质,尤其是作为父母的教育素质,关键在于使“新市民”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使其教育行为发生根本的改变。为此,首先“新市民”要从自身做起,阅读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借鉴适合于自身的教育方法,同时树立健全的人才观、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其次,构建社区服务“新市民”家庭教育的体系,为“新市民”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包括身体养育、心理方面的咨询、亲子互动等,以进一步解决“新市民”在家庭育儿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其家庭教育指导力。

(二)倡导社会融合理念,培育多元、共生文化氛围

社会融合的主旨在于构建良性和谐的社会,其手段在于强调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包容、互相认同。“新市民”与城市文化生活的融合不仅包括自身对城市的认同,而且也包含城市社会对其的包容和接纳。因此,必须调动多方力量加强宣传,倡导社会融合理念,促进“新市民”及其子女与城市社会的共融。首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我国各个地域的文化习俗,开阔人们的视野,了解并认同文化差异,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其次,发动社区开展交谊活动、张贴宣传图画,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所做的突出贡献,让城市本地居民以和“新市民”家庭结对子、互相串门等方式交流双方家乡风俗习惯,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通过共同努力,为“新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及其子女教育提供良性发展的平台,创建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氛围。

(三)整合多方力量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推进社会融合

篇3

一、当代大学生家庭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工作者家庭观念落后

由于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在当初受教育时都受到了传统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一样,都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不清楚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尤其对涉及恋爱、成家等问题,更是避而不谈,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尚未到应该做这些事的年纪,导致当下大部分学生对于家庭观都比较模糊,没有清晰的认识。就算是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的教师,在谈到婚姻、家庭这个观念时,他们认为自己公开与学生探讨这些话题,会有损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所以,在非常有限的家庭观的教育机会中,我们的师长往往抱着“蜻蜓点水”的态度,并不愿意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更别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帮助这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了。所以,家庭观教育仅仅只是一项表面化的工作,尚未形成一项专业的、深入的工作。

2.家庭观教育的方式落后

家庭观教育是一项具有个体特征的工作,这是因为每个学生从小到大的家庭环境、接受的教育都大不相同,自然,他们对于家庭观的概念也肯定不同,在家庭观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也会不同,教育工作者就得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下的高校教育中,并没有专门的家庭观教育这一说法,而仅仅只是思政教师通过全体授课、理论讲座的方式进行,并没有相关的实际性活动,也并没有深入地去探讨、研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导致当下的家庭观教育就存在“浅尝辄止”的现象学生出现具体的问题,却无人帮忙解决,使学生压抑于心中,长期如此,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对自己、甚至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而这种结果,都是因为高校校园中缺少家庭观教育,不能秉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做一些预防性工作,直至事情发生,才想着做一些补救。

3.家庭观教育内容落后

在新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有关于家庭观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主题空洞,内容宽泛,不能与当下的社会观念相互融合。中国是一个比较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不习惯将家庭中的隐私问题公开,但教育工作者要明白,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育,对于未来走上社会必须面对的婚姻、家庭等问题,不应该逃避,而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未来真正走上社会碰上这些问题时更加积极、主动、有准备。

二、当代大学生家庭观教育模式构建的有效途径

1.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及活动

高校已经是教书育人的最高单位,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深入彻底地进行家庭观教育。高校可以根据校内学生的具体情况,开设相关课程,在初期可以以选修课的存在,但随着家庭观教育的发展及完善,开展必修课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并思想,应该怎样为人子女,怎样为人伴侣,怎样为人父母。通过学习,直面家庭中的一些问题、矛盾,使其在大学期间就对家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及理解,培养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观,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概念、了解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在开设家庭观教育相关课程之余,还应该通过大学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如家庭观教育角、辩论赛、演讲赛等,可以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家庭教育观。

2.家庭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交流

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最紧密的时期一般是幼儿及少儿阶段,孩子与父母又因为有特殊的血缘关系,天生关系亲密,同时也容易产生感情。随着孩子长大,到了中小学期间,由于孩子尚未完全离开父母,所以此时的父母一般也比较重视家庭观教育。但是,当孩子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孩子的学校离家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会减少,同时,大学生又刚好处于一个渴望心理独立的阶段,跟父母的交流就自然更少了。但会有小部分学生无法突然接受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变少了,让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问题,有可能对家庭、亲情的认识造成一定的偏差,甚至导致不良的行为出现。所以,父母应该多通过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在孩子因为忙碌的大学生活感到疲惫时,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并用过来人的经验与之交流;当孩子碰到一些困难,不顺心时,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沟通,试图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知道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3.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适当控制

当代大学生由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在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得到的一般都是最好的,所以自我主义过强,独立能力较差,在大学的生活、学习中往往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所以,虽然大学阶段孩子离家乡较远,父母还是应该对孩子造成一定的控制。例如,当下学生的攀比心情较强,一切都向高档次看齐,此时,父母就应该在孩子的生活费上进行一定的控制,教育孩子要合理消费,这样既可以使孩子养成较好的习惯,还可以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在享受社会带来的成果时不要忘记回馈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又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发育期,至此,在大学生人群中开展家庭观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大学生家庭观教育存在着教育工作者家庭观念落后、家庭观教育的方式落后、家庭观教育内容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及活动,家庭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适当控制等措施,提高大学生家庭观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熊吕茂,肖瑛,祁淑静.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4).

篇4

哎,顺着摸,在家孩子都是小皇帝,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父母不得违背其意,否则他便会“龙颜大怒”,在学校能这样娇生惯养吗?学校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岂能一切都顺着孩子?就像一颗长歪了的树苗,如果由它去长,最后也不能成为栋梁之材啊。家长倒好,把一切责任全推给老师,自己的教育方法错了,反而说别人不对,岂有此理?

其实学生是否成才,家庭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教二十余年,我发现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他们要么是父母离异,要么是父母在外打工,在家无人看管,或者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所以在性格上或多或少存在扭曲。

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5月4日上午,普宁市燎原镇光南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与老师发生口角,该学生回家告诉家长,家长即率数人前往学校不问青红皂白打老师,致该教师脑震荡住院。

这也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典型例子,试想一下,自己孩子与老师发生口角,不是主动地和老师沟通,反而行凶动粗,这样的问题解决方式对孩子又有多大好处呢?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以后孩子走上社会,与人发生矛盾,他又会选择什么样的解决方式呢?

篇5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篇6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基奠,一些民族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及其观念世世代代已经内化到中国人血液中了。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看法,这种看法虽受个体认识水平、经验差异的影响,但它总是个体构建于一定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都是在一定文化传统中开展教育活动的。

一、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

当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许多父母并没有从传统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但它终究是一种教育,对个人成长发展的作用不亚于学校。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许多区别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具的特点,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必须接受新观念的指导,改革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须以观念入手,从指导思想入手。为此,要解决当代的家庭教育问题,必须提倡一种全新的、符合新时代的人才观及儿童成长观要求的家庭教育新观念,使家庭教育观念与现代化发展接轨,实现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使家庭教育真正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甚至适当有所超前,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现代化。

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的注入。长期以来它忽视父母和孩子主体性的培养和提高,忽视社会与人、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无视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尤其是无视孩子的主体性,强调服从受动,忽视主观能动;强调规范划一,忽视变化多样;强调灌输注入,忽视启发自省;强调知识能力,忽视情感信念等倾向。诸多的偏误,使得孩子步入社会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茫然和失措,并在社会事务中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和能力。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国内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充分弘扬自己的主体性,这对“唯书”、“唯上”、“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家庭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注入新的教育理念,重构新的家庭教育观念已迫在眉睫。

二、传统家庭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确立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家庭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科学的儿童成长观不仅要求以完整儿童作为家庭教育的价值观,而且还要求家庭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每个儿童都是成长中的个体,由于成长水平的限制,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言谈举止等等,这时候与成人的水准有很大差距。因此,家长应尊重儿童自身的主体意识,根据儿童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儿童自己的行为,不要以家长的意愿强加于儿童身上。儿童的成长水平虽然与成人水平之间有差距,但这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水平低就应该向水平高的看齐而放弃自己的特点。恰恰相反,要保证儿童每一阶段的成长符合其发展的水准并且不断向前,唯一的方法就是充分考虑儿童的主体意识。

(二)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家庭教育观,树立全面成长的育

人观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品质教育转轨,品质教育变动了原来那种单纯注重高足智力成长的教育,提倡学习知识与成长本领一样重要,重视培育孩子的创新精力与实践本领,重视孩子的杰出意志品质的培育与人际联系调和本领的成长,提升孩子多方面品质。在品质教育的布景下,我们同样要召唤家庭教育的“品质化”,彻底医治家庭教育中“唯知识论”的病理表象,提倡一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融小孩的肉体品质、心境品质、品德品质、科学文化品质为一体的、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这种教育因而培育小孩的“完好性”为对象的。

(三)树立主体参与和合作交往的家庭教育方式

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培养人的完满精神世界为指导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只有在交往中,通过交往,孩子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尊重与弘扬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也就是承认每一个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权利,这一认识必须成为教育的出发点。

还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转折。在这一阶段中,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配合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两个教育——学校和家庭不仅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在教育的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所以深受文化洗礼的家庭教育观在成长的历程中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务必作出转变,我们要提倡一种全新的、适合孩子成长发展规律的人才观及儿童观,这也是实现家庭教育当代化的

根基。

参考文献:

篇7

主人公高里奥的一生可谓坎坷曲折。原本穷困潦倒的一家人仅靠着他贩卖面粉来维持生计,后因军方和军方的一次合作使得他大发横财,从而翻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儿子要穷养,穷养养的是志气。女儿要富养,富养养的是气质。”当然,高里奥在这一点上做得自然是无微不至,所以在女儿的婚嫁问题上高里奥的梦想就是将她们嫁入豪门。他认为女儿富有了,自己的身份也会被抬高。在这一点上高里奥陷入了最大的误区,这样的错误观念也让高里奥为日后的悲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份特殊的父爱是文章主要的感情线索,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让我们认识到对子女的溺爱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恶劣的影响,也封杀了自己的后路。这在家庭教育的观念方面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父爱是早期教育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高里奥中年丧妻,所以在他的内心深处,必须给孩子最完美的父爱。父爱是父亲给孩子的关爱,这仅仅是笼统的理解。在某种情况下,父母给予孩子过度的关爱,甚至是溺爱,去没有主见地包容孩子的一切,这样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莫大的潜在威胁。正如小说中讲述的一样,高里奥为了给孩子最完美的关爱,给了两个女儿80万法郎的陪嫁费用。而后他却被子女赶出家门,只能住在伏盖公寓居身。父母给予子女过度的关爱,在孩子的内心会潜移默化地萌生一种消极的观念:父母给予孩子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毫无权利和义务可言。正是这种错误观念的养成,才会导致子女心中孝义的泯灭,才会使得高里奥老无可依,含恨而终。纵观全书,高里奥一直给了女儿一份独特的父爱。且看这份父爱的独特之处,为了满足女儿的各种奢望,高里奥不惜去牺牲自己,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人性、自己的道德底线,甚至自己的生命。为了女儿嫁入豪门,高里奥将自己的半生积蓄尽数拿出,却被女婿扫地出门,只得伏身公寓。鬼迷心窍的他为了使女儿回心转意,变卖了所有家当,弄得一无所有。错误地把爱看做了用金钱可以换回的交易商品。可以说,高里奥的一生都在想方设法地为女儿弄钱,以致冲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惜去杀人放火。试想一下,用钱收买的孝义会持久吗?巴尔扎克称高里奥为“慈父”,小说中高里奥对子女表现的那份独特的爱确实是无微不至。但是这份爱并不单纯,起码是自私的,在伤害无辜的生命财产的基础上谋取利益而去给女儿所谓的爱,且也是带有封建阶级性质的,高里奥妄想通过利用女儿的社会价值提升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高里奥将自己对女儿的“爱”视作自己向上攀爬的阶梯,把这份原本崇高的感情作为自己礼仪交易的砝码,才会使他所谓的父爱变得肮脏、庸俗。

二、关于家庭教育的探究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简称“家教”。在传统观念中,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监护人(即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而在现代观念中,家庭教育的含义则更加广泛,即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具备四种基本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而这与家庭教育的宗旨和意义恰恰是相通的。通过家庭教育,我们应该学会学习,懂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以及通过学习我们能得到什么。

一个家庭就是一所学校。比如,父亲的宽广胸怀,让我们学会宽以待人,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母亲的温暖慈祥,让我们懂得家庭如甘甜的井泉,滋养我们茁壮成长;兄弟姐妹的活泼开朗,让我们体会到家庭生活的乐趣。我们生活在一个家庭里,要学会互相宽容、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正如一首歌中唱的:“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假如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献出一份爱,家庭将会变成幸福的天堂。

(三)家庭教育应该使每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当然,因为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所以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譬如:有的家庭放任孩子的成长,对他们不加干预,这可能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适应性,也有可能在孩子误入歧途时,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及时悔悟,而造成一生的遗憾;有的家庭过于限制孩子的成长,不允许他们和陌生人交朋友,不允许他们看电视,不允许他们吃零食,只允许他们努力学习,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它往往会造成孩子成人之后怯于和陌生人交往,没有行动能力,没有良好的交际圈。文章中,高老头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不恰当的。孩子不应该成为欲望无穷无尽的索取者,父亲也不应该成为自动提款机。家庭不单单是孩子物质生活的仓库,在家庭生活中,它更应该成为精神生活的宝塔。

(四)在家庭教育中,每个孩子都应学会生存

篇8

聋哑家庭,顾名思义就是无声世界的家庭。从这样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就是聋哑家庭的幼儿。

上学期我们小班来了一位特殊儿童,叫俞响著,他的爸爸、妈妈都是聋哑人,可想而知,从小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他只会手势交流,连妈妈都不会叫。记得报名那天,面对这样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是我二十年从教生涯中从未碰到过的,于是在纸条上我写下了一句话:“建议家长把孩子送去诸暨市聋哑学校。”我本想把他给辞了,可由于他父母的苦苦哀求,就像溺水人抓住一根救命草一样,“亲爱的老师,我们没有能力上市级学校,帮帮我们的孩子吧,谢谢你们了……”看着孩子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再看看父母无能为力又抱着一丝丝希望的神情,我和其他老师都心酸了,“那就试试看吧,我们会尽力的”。我写好纸条递了过去,当响著的父母接过纸条时,不停点头,并用双手做“谢谢”的手势,就差跪下来了。

开学第一天,他哭闹着,碰都不要我们碰,再怎么哄他,他都无动于衷,我想这下完了。每个老师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怎么办?怎么办?”可就在这哭闹声中,我突然感觉他的哭声跟正常孩子发出的声音是一模一样的,不像聋哑儿童发出的那种带有一丝恐怖感,我突然眼前一亮:“有救了,”我跟其他老师说:“只要我们耐心引导他,不管他听不听得懂,多跟他说说话,多给他一份爱,他肯定行的。”并且告诉其他小朋友,不能歧视他,一起努力帮助响著开口说话。从此以后,每位老师都轮流开导他,帮助他发简单的音,小朋友们主动拿着玩具和他玩。教学活动中发现响著很喜欢音乐课,只要音乐声响拍手唱歌的时候,他也手舞足蹈“哇哇哇”地叫。两个月过去了,终于听到响著开口说话了,他会说“一、二、五、八”等数字,会唱简单歌曲结尾部分的歌词,到现在他还会在老师分好午饭后连贯地说“谢谢老师,大家请用”等日常用语。全园师生都为他的进步高兴。

一次食堂人员跟我说:“寿老师,外面的人都说要使这哑巴开口说话,这幼儿园的老师功劳可不小啊,你们真了不起”。一句赞扬的话,老师心里真的甜滋滋的,付出再多也值了。

就在前天晚上,响著的爸爸发来一条短信,上面写道:“寿老师,您好!我从我孩子的日常表现上能看出,我的孩子真的和我们不一样,太感谢你们了,辛苦了,老师!”简简单单几句话,使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响著会说话了,面对这样特殊家庭的孩子,我们还做得不够好,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入园前

1.明确聋哑家庭孩子的健康状况。

必须通过医学鉴定该孩子的健康状况,重点分清孩子不会说话是先天遗传因素还是后天环境因素。如前者就必须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学习,否则会延误孩子学习时机。

2.落实好家访,进行书面沟通。

入学前要切实进行家访,与孩子父母进行书面沟通,了解孩子的日常活动情况和兴趣爱好,以及周边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二、入园后

1.以信心满满代替消极倦怠。教师应该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长的合作,进行个别化引导,让孩子发生奇妙的变化。因此,阳光面对是制胜的关键。教师的消极倦怠会影响孩子的教育。

2.坚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不体罚,不讽刺,不奚落,不责备,让孩子始终拥有自尊和自信。

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情况适时调整对策,灵活处理,有效跟进。利用可利用的力量,一起帮助孩子进步,如家长的力量、同伴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等。

4.陪着孩子慢慢走。孩子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有的几个星期,有的长达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我们要协同家长和其他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保持一致,始终耐心与孩子一起,陪着孩子慢慢地走,直至孩子改变。

“世间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让我想起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伊桑,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男孩到神情呆滞的他,再到重拾自信找回自我,期间经历得太多太多。一个曾经在幼时获奖的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绘画天赋。然而伊桑并不是个普通的孩子,天生具有阅读障碍,缺乏流畅的思考能力,对距离、大小等缺乏判断能力,常人能做的事情,他却做不到。父亲的呵斥、打骂,同学的讥讽、嘲笑,老师的另眼相看,当他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仰望天空时――“我多想变成一只小鸟,能在天空自由飞翔”,我潸然泪下,这就是他的心声。可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懂得伊桑的内心世界,最后连一如既往爱他、关心他的妈妈也阻挡不了被学校开除,送到寄宿学校的命运。看着爸爸、妈妈和哥哥坐的车子渐渐离他远去时,那双模糊的、无助的眼睛透露出绝望的神情,他开始变得沉默不语,把自己孤立起来,不再对任何事情感兴趣,甚至有想自杀的念头。直至美术老师尼库巴的出现,他从伊桑的家庭环境入手,又了解了伊桑小时候的作品和现在写作的情况,最终发现了根源。为了唤起伊桑的自信心,尼库巴老师在课堂中和孩子们讲述爱迪生等名人小时候也有读、写障碍,老师自己也曾是,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和伊桑一起慢慢分析那些会跳舞的字母,游戏开始,在沙盘中先写字母,再用彩笔写,最后用铅笔写,慢慢地,伊桑慢慢克服了读写障碍。终于在学校绘画比较中,伊桑的画胜过老师尼库巴而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伊桑简直不敢承受这巨大的成功喜悦,他流着热泪扑进老师的怀抱。画面定格在这一感人又意味深长的画面上,的确,是尼库巴老师将伊桑高高举了起来,不仅举起了他的读写能力,更举起了他的自信,举起了他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力量。

《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的责任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快乐的童年。

我没有说自己有多么伟大,但幼教工作者在起跑线上必须给孩子同样的待遇,不能用另类眼光看那些特殊的群体,正像尼库巴老师那样认真观察、分析、了解孩子,从根本处下手,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慢慢成长。

记得《诸暨教育》中的《养花与育人》一文说得好:“正是有耐心和期望,“昙花一现”的惊艳才会被遇见,而这不也是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遇到的么?当然,光凭耐心和热情还远远不够,就如给君子兰浇水,还要掌握方法,了解成长规律,否则适得其反,贻害无穷。对喜欢养花的人而言,春天肯定是最好的季节,每日看着花花草草们从冬日蔫困里慢慢苏醒,渐渐鲜活,怎能不对大自然的魔力和生命之美叹服?对于教育者,看着孩子们不断成长,哪能不对生命充满敬畏,对世界万物动念,心生恻隐?”

这就是自然造化的神奇,也是为师者的修行。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68-02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受教育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教育,他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三大支柱。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棘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感觉困惑和迷茫,强烈希望得到社会团体的帮助和支持。图书馆作为集借读、观光、交谈、休闲与娱乐场所一体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文化中心,其核心功能是服务,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因此通过图书馆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指为促进子女的发展,父母对子女所实施的一切影响子女的活动。家庭教育方法很多,与孩子交谈,与孩子一起活动,表扬孩子,奖励孩子,向孩子道歉,对孩子宽容,批评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都属于家庭教育的内容。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教育的三大支柱。教育是人类的未来,家庭教育正是未来目标实现的保证。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人类教育的三大基本内容:健康、情感、求知。对应的三个习惯:整洁、微笑、阅读。保证这三大内容落到生活实际中的三个习惯的养成,离开了家庭教育几乎是不可实现的。家长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1]。

二、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①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目前家长普遍认为家庭教育的职责就是:婴儿期家长保证孩子有放心牛奶吃,幼儿园保证幼儿衣食不缺,小学保证有人检查家庭作业和签字,中学有钱报课外辅导班;大学按时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就是家庭教育的全部。而其他教育的责任由老师和学校去完成。孩子出了问题家长大都认为主要原因是孩子没遇上好教师[2]。②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目前开放经济条件下,大部分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或大部分时间忙于工作,把对孩子的照顾一般都移交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年迈的祖父辈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有的父母本身自己喜欢打牌或玩游戏,经常邀约各种各样的牌友上家来玩,大人不雅的言行举止、偏激的谈话内容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将来步入社会。③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导致成长中孩子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孩子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造成孩子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④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在家长眼中,分数往往代表着一切,家长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还往往暗示孩子在校少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遇到大扫除,义卖活动,有些家长就不让孩子参加或干脆不来学校等,长期以往慢慢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不合群。⑤教育方式传统落后,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管理过于严格,为上名校,给孩子报作文班、英语班、奥数班,几乎剥夺了孩子基本的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部分家长忙于打工挣钱,认为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是浪费时间,有些家长认识偏颇,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

三、图书馆支持家庭教育的措施

1.倡导家庭教育的新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前的家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以前缺失家庭教育最多不能成才,现在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可能给家庭甚至社会埋下祸根,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总是拿自己过去父母教育自己的一套教育自己的孩子,图书馆有能力有义务担当先进家庭教育理念的普及者。图书馆应定期举办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邀请专家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等问题进行宣讲[3],定期举办有关家庭教育的征文比赛、故事比赛之类的活动,还可以和团委、工会、学生会单位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理念推广活动,同时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的家长介绍教育的经验,大家展开讨论和经验分享,虽然许多培训机构、社区都可以普及家庭教育理念,但图书馆作为学习、教育与休闲一体化的机构,举办这种宣传家庭教育新理念的活动,更具权威性,更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接受。

2.提供家庭教育的资源支持。图书馆拥有的大量纸质、电子图书等资源为家庭教资源支持提供保障。图书馆中涉及家庭教育的资源多种多样,有纸质的,有视频的,有专著,有论文,有普及读本,都按图书馆的专业分类存在不同的位置,和图书馆拥有的巨大资源相比家庭教育的资源相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一般家长很难发现,因此建议设立家庭教育专门阅览区和专架,把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杂志、论文集、VCD都集中在一起,方便读者寻找,同时这种安排本身就是一种对家庭教育重视和普及的过程。对电子版的资源,也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立专门针对家庭教育的栏目,把有关家庭教育的资源按一定的方式分类,并提供多条件的检索和查询,方便读者获取。要充分利用新技术为家庭教育服务,在智能手机已经有很大用户群体的情况下,可采用微信,主动给用户定期推送有关家庭教育的信息。也可以建立家庭虚拟图书馆,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阅读家庭教育信息。实际家庭教育不仅仅是要家长重视,全社会都应重视,家庭教育的理念不但家长要知道,孩子也要知道,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家长。

3.提供家庭教育咨询与个性化辅导。图书馆除有大量的藏书外,还拥有一批各个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为家庭教育的咨询和个性化辅导提供了保障,图书馆应组织人员专门研究家庭教育,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智力优势,为家长提供一些家庭教育的咨询服务,并对有需要的家长提供个性化的辅导。这就对图书馆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图书馆人员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在图书馆人才招聘中要增强教育学、外语、心理学、计算机等专业的人才,建立学习型的图书馆,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图书馆还可以举办一些家长培训班,组织图书馆骨干人员,对家长教育子女,养育子女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养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对家长的阅读指导也有利于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图书馆定期推荐一些有关子女教育的书籍和文章,并请馆内专业人员对文章和书做一个简洁到位的点评,不但可以引导家长阅读,同时对馆内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图书馆的宣传都大有好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正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服务的模式随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在变化,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主旋律是永远不变的,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不断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关注读者需求,关注社会热点和问题,积极引导读者,主动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图书馆应积极抓住这个用户需求,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智力优势,积极为家庭教育服务。

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家庭教育服务,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图书馆全体人员从思想上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有明确的认识,并达成积极主动提供服务的共识;其次,制定图书馆关于服务家庭教育的可行计划,有专人负责执行和检查;最后,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在图书资料采购、电子资源建设、人员培训、馆年度预算中都要把家庭教育纳入预算范围。

参考文献:

篇10

1.更加盲目重视智育的片面发展,忽视德育教育。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读书做官的风气。但是,古人强调读书的时候也强调修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足见古人对德育的重视。即便在贫乏时代,古人们都始终恪守着“修身”“、齐家”“治国”的古训。而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人们的内心逐渐荒芜,也把追求智育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家长盲目的追求对孩子未来职业的期许,更加注重对孩子知识学习的关注,片面追求孩子学习的高成绩,忽视了对孩子德育的教育。而孩子沦为学习的工具,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被剥夺。根据宋传胜的调查,只有20.66%的父母把德育教育内容当成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而55.90%的父母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智力培养上面。

2.更加注重物质和金钱的奖励作用,忽视精神熏陶。

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宠爱有增无减。在富裕生活的背景下,家长更多的是通过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这就容易造成孩子享乐、功利、攀比等不良价值观的形成,给孩子成长造成损害。一方面,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家长有能力给予孩子更多物质上的奖励。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平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觉得内疚,想要补偿对孩子情感上的缺憾,通常会从物质上甚至金钱上直接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德育意识的缺失,导致家长在教养孩子上的盲从。父母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看待物质和金钱,如果缺乏对孩子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最终将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二、富裕时代背景下出现家庭德育问题的原因

物质的泛滥造成文化的荒芜,人们变得更加功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这影响着家庭对孩子的教育。

1.家长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作祟。

富裕时代背景下,人们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人文情怀的修养,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父母自身在学习和修养上的欠缺造成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缺乏,教育水平不足,缺乏正确的家庭德育意识和家庭德育能力。缺乏家庭德育的正确意识就会在孩子的教育上盲从、随大流。在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下,父母就会过度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完全是盲从别人。缺乏家庭德育能力的家长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够正确有效地把自己的道德认知教给孩子,就不能有效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现代德育的困境在于教育与生活的疏离,走出德育困境的出路是向生活回归。学校德育的弊病就在于此,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也应承担起孩子德育教育的重任。

2.大众传播媒介的负向功能被放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精神文化的滞后发展形成了巨大反差。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结构被打破,不良文化趁虚而入充斥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家长,造成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异。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有覆盖面广,资源利用率与传播效率高的优势。因此,不良文化趁机大肆渲染不良价值取向,造成恶劣影响。在缺乏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富裕时代,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大行其道,快餐式的垃圾信息不断冲击着荧屏和文字对面的孩子和家长。由于未成年人尚不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和抵抗力,极易受到腐朽和偏激思想的影响,而成年人由于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也往往会深受其害。家庭德育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变得更加脆弱。

三、富裕时代背景下家庭德育建设

1.改变家长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加强家庭德育意识。

首先要改变的是家长功利化的价值观念。一是家长要学会跟孩子沟通。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通过跟孩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才不会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盲从别人,从而少走弯路。二是家长要改变溺爱孩子的习惯。卢梭曾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投入固然必不可少,但精神上的关怀与慰藉更为重要,更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心理品质。另外,对孩子的奖励不要只限于物质和金钱的奖励,可以选择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带孩子去博物馆、旅游、爬山,等等。家长可以选择这些既可以满足孩子需求又可以娱乐身心、增长见闻、陶冶情操的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是加强家长的德育意识。学校、社会、国家都应该给予家长更多的帮助:①组织公益的家庭教育讲座。我们国家有很多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着丰富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组织慈善基金会或者其他公益组织,邀请这些专家、学者开展一些家庭教育的系列讲座。讲座内容可以制作成视频光碟发放,在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介上进行宣传等。②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家长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开展家长的交流活动,安排专业的老师讲课,营造一个可以让家长们相互交流经验和与专家交流并且答疑解惑的良好环境。

2.弘扬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发挥大众传媒的正向功能。

篇11

痛定思痛,酿成这幕悲剧的因素当然很多,但是,如果单从肇事者的角度来说,高空抛物的陋习无疑是这起悲剧的“导火线”。一个年幼生命的意外终结,让人扼腕痛惜。我们不由呼吁:别再让高空抛物的陋习伤人夺命!同时,我们务必要警醒: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远离坏习惯,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长要充分重视孩子的习惯

长期以来,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和学习,以为身体棒、学习好,便可以高枕无忧,至于习惯,那是微不足道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认识。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将会受益一生。而养成了坏的习惯,则会祸患无穷。可见,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

家长自身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事实证明,孩子的习惯,与家长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首先是向家长学习的。父母简短的一句话,细微的一个眼神,无心的一个动作,都可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这里,我们给自己来一番审视:我们是否因为物质富足,就对没有吃完的饭菜不屑一顾,对水电的浪费视而不见?公共场所,你大声喧哗吗?乘地铁时,你争先恐后吗?客人来访,你热情相待吗?所有这些,你做好了吗?如果做好了,就是对孩子无声的、有效的教育,孩子耳濡目染,积累起来就是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就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古人说,正人先正己。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先让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家长不断提高自身、完善自己,以自身的实际言行去感化孩子、引导孩子,才能为孩子立起一道标杆!

家长要把握教育孩子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