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产管理流程

生产管理流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01 14:37: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产管理流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产管理流程

篇1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输送、回收方面的成本。与流通企业相比,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都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

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管理研发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五个阶段。在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实践中,达到物流成本管理第四阶段水平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还都处于第三阶段。

在我国,生产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构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并确认了最需要展开的功能成本分析和动态的成本计算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化总体水平较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成为解决物流成本问题的障碍,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仍然存在着困难,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物流合理化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货物卸货、搬运、暂存、包装、资讯、准时配送等方面失控,企业物流专业化技术水平不高,物流不合理,物流运作能力低下。

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决定了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组织间交易成本高,物流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从物流成本管理经历的五个阶段看,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的第一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第二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建立。在我国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管理实践中,物流成本衡量的计算体系尚未确立,能明确本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的企业少之又少,报表上所反映出来的物流成本仅是向企业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只不过是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因而无法真正了解物流的全部费用,实现物流成本削减也变得十分困难。

(一)现行财会制度和核算方法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指出,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合现代物流的费用管理,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导致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甚少,存在很大的虚假性。目前,我国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来核算物流成本,企业的“损益表”中没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准确的计算与分析,无法完整统计物流成本,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无从下手。

(二)物流量规模小制约物流成本的降低

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难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没有物流业务外包的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物流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并且物流设施和技术落后,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难以开展,物流成本较高。

(三)物流成本横向比较困难

各企业通常是分别对物流成本进行计算和控制的,即各企业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各企业间无法在物流成本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确切的行业平均物流成本值,难以建立物流成本比较优势。

提升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思路

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能推动企业物流的合理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企业应当从思想观念上和管理体制上加以转变,研究制定可行的程序和方法,坚持运用系统化的方法综合考虑以得出合理的方案,最终追求总成本的最小化。

在物流成本的控制过程中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将与物流相互联系的各项业务环节组合成统一的整体,并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中,从系统整体出发,互相协调,为客户、本企业内各部门提供最佳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一)优化物流流程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应从优化物流流程,改善物流管理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方法,有效管理企业物流成本。

(二)完善物流途径

传统的狭义的物资成本概念仅限于物资本身的购进价款,物资的质量成本及拖期交货成本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往往没有得到计算、考核和控制。在物流成本构成中,仓储成本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因此企业应注重仓储成本的管理,采用JIT(JustInTime)方法,完善物流途径,缩短物流运程,减少库存量和周转环节,合理库存,提高保管效率,这是降低物流成本最重要的方法。企业在保证物资质量和交货时间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免去为防止残次品和不按期到货而多储备物资,节省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物资存储费用。

(三)再造业务流程

为适应当前的竞争态势,生产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的流程再造,变职能管理为流程管理,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客户、以客户评判作为服务考核结果、体现运作效率和效果的流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与流程再造相配套的还包括将原有的基于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过渡到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后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恰当地反映企业整体运营状况以及流程各节点部门之间的运营关系,从而促进整个物流上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价值流、工作流高效流动,实现整个物流畅通无阻的高效运行。

(四)恰当选择物流模式

从产权角度看,物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自营物流、物流联盟和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实践中,企业应该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最终目标,从企业的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物流市场的交易成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选择物流模式。

物流外包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仓储费用和减少在途资金积压的有效手段,确实能够给供需双方带来较多的收益,企业选择第三方承担物流服务的情况将会更加普遍。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理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实行物流外包或局部外包,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之一。如果物流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企业的物流管理协同成本小于委托第三方物流的交易成本则应该选择自营物流。

(五)系统管理物流成本

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对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在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由于各种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以成本为核心,用系统论观点,按照总成本最低的要求,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

(六)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七)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客户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企业管理应从过去关注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转向关注从客户到供应商的“全程供应链”管理。生产企业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实施一体化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比较完善的供应链,尽量减少“中间层次”,直接将货物送达最终顾客,减少开支,并能更有效地管理资源,无需承担仓储及存货管理的成本。

(八)构筑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局部物流效率优化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借助于现代化信息系统的构建,把物流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和外部的战略伙伴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物流快速反应系统。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将企业定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计划和行为,从整体上降低物流成本。

内容摘要: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推动物流合理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低下,物流成本较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鲍尔索克斯.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3.丁俊发.中国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4.王键.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M].科学出版社,2005

篇2

针对于提高技术和质量管理,技术经理要根据公司目前的生产质量状况,找出生产重点控制工序(可依据曾经出现的质量事故、顾客的反馈、本公司出现的返工工序等),并按照重要程度分为A、B、C三级。结合生产经理已简化后的生产工序,技术经理逐工序落实评价被生产经理删除(被简化)工序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其风险程度,经仔细商讨后,形成公司的标准生产工序流程。根据公司的标准生产工序流程图,每个工序生产需要的绝对最小时间等,生产经理再次优化,重新设置工序之间安排的合理性,包括工序的先后顺序,并列关系等等。此时,切合公司实际特点的生产工序图基本完成。

2结合本公司的实际设备情况,人员素质状况,技术能力,合理安排资源的调配

在生产管理上,结合生产控制工序的重要程度要求,制定出重点工序需要的主要设备,主要人员的保证需求,根据工人的熟练程度来分配不同重要性的工序岗位。并考虑工人数量以及作业时间的配置,优化生产工序,做到所有可能的工序路径都成为关键路径。同时,公司技术部门根据每个工序的特点,编制各工序的生产工序作业指导书,并编制各步骤的质量检查记录表格,将常规检验项和特殊检验项的检验表格区分开来。在技术管理上,结合公司ISO9001的管理体系要求,并根据工序的重要程度,对于重点工序,将作业指导书升级汇编成为公司层面的程序文件,进行重点监控。

3新的生产工序逐步并入公司的生产管理

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将新的生产工序逐步并入公司的生产管理流程中,进行试运行,半年后,根据运行的结果,重复上面的第一二进程,进行适当的生产工序的微调,以达到最佳的生产工序安排,劳动力配比,以及材料设备的配置。由于公司的生产环境不断的在变化,人员的素质状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公司的生产工序也需要适当的及时调整,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这个时间一般以半年调整一次为宜,调整过频,公司各部门很难以适应这个变化,调整过缓,则可能造成公司的资源部分浪费,质量上可能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rete strength high quality merchandise should be qualified, durability of concrete, econom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rough the "around on the production planning process management" to get that accords with afore-mentioned conditions of concrete products. Meanwhil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mmercial concrete mixing station will be the production management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lan, implement the production plan and production plan summarizes three stages, introduces each stage of the process management attention, the key work and the method.

Keywords: process management;production plan; High quality merchandise concrete; Prod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TU6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一)优质商品混凝土概述

现代商业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管理过程,应该是一个以商品质量为前提,围绕“生产计划”展开的流程管理的过程。既然如此,在我们进一步讨论流程管理之前,让我们对优质商品混凝土的标准以及获得要素做一个了解。

现代行业优质商品混凝土应具备如下三个特性:1.合格的强度;2.足够的耐久性;3.良好的经济性。

要获得具有以上特点的商品混凝土,就要求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生产设备以及相关人员进行管理控制。

本文讨论的混凝土搅拌站流程管理,假定原材料质量可靠,生产设备质量运转正常。对质量管理的要素控制,将着重从人员要素的角度进行讨论。

(二)生产管理流程图

二、基于生产计划的流程管理

以生产优质商品混凝土为基础,围绕“生产计划”,我们可以将商业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管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确定生产计划、实施生产计划以及生产报告总结。同时,我们将按照以上三个阶段来进行流程管理的分析。

(一)确定生产计划

企业制定生产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合理地调度配置公司资源,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及员工工作评价的可操作性。商业混凝土企业也不例外,但是其计划的表现和制定实施过程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计划相对于一般生产加工组织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其具体表现在:

(1)制定周期短。实际情况是一般大方量计划提前1-5天由工地上报汇总于调度室,而小方量计划一般提前量为24小时以内,甚至随报随打。

(2)准确性低。由于工地施工人员的工作水平,道路、天气等因素,经常会出现剩料和补料的现象。虽然实际工作中这种“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是很难彻底改变的,但是做为“生产计划”而言,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减小这种不确定性。

2.根据以上情况,就要求我们:

(1)要多方收集资料,掌握项目现状,要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确定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2)对项目主要负责人和项目对接人做好沟通。

(3)这种沟通应该是长期的,伴随整个项目进程的,及时了解项目进度、项目整体情况(有无事故、资金和人员更替情况)对我们做好“生产计划”意义重大。

3.在这里我们引入流程管理的5个步奏:

1)梳理——工作顺畅,信息畅通

2)显化——建立工作准则,便于查阅流程,便于了解流程,便于工作沟通,便于发现问题,便于复制流程,便于公司对流程的管理

3)优化——不断改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4)监控——找到监测点,监控流程绩效

5)监督——便于上级对工作的监督

很明显根据流程管理的观点,以上我们只是对流程进行了“梳理”和初步的“显化”,而流程管理的“监控”是需要我们找到监测点并制定相应表格,便于公司及上级领导“监督”,在这里生产主管应制定并完成《项目工地方量进度表》。同时我们应该注意流程管理的“优化”是伴随其余生产的各个阶段和周期的。

(二)实施生产计划

这个阶段我们重点从生产调度的角度围绕“生产计划”分析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流程管理。

首先我们可以分两个维度对生产调度进行分析:

1.从其工作职能分析

通俗的说混凝土搅拌站的调度主要工作归纳如下:

三个保证:生产物料保证、生产计划记录准确性保证、车辆保证。

三个衔接:项目计划供应车辆衔接、正常生产衔接(倒班对接)、生产设备检修和开停工衔接。

从以上具体工作我们不难看出生产调度管理具有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职能,称之为系统性综合性职能。

(1)组织职能与作用。维护现有合理的调度管理组织体系,把搅拌站生产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生产环节有机的组织起来,按照确定的生产经营计划组织工作,使生产经营活动有效进行。

(2)指挥职能与作用。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收集信息和掌握进度与情况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在组织实施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有效交流,从而使材料室、搅拌楼、实验室和车队按照生产经营目标协调配合。

(3)控制职能与作用。就是按照既定生产计划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检查,掌握信息,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调整纠正,保证生产计划的达成。表现在对混凝土的质量跟踪。

(4)协调职能与作用。协调是调度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生产经营系统化管理过程中,动态平衡是规律,协调就是维护动态平衡,保证生产经营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畅通,保证所有生产经营组成部分同步运行。这就是调度所发挥的中心作用。协调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可以看到,只凭调度的生产职能,我们不能对其工作进行有效的流程管理。但是,熟悉调度的具体工作及其职能,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其工作重点,有利于我们对“监测点”的确认和“显化”工作的展开。

篇4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033-02

0 引言

在现代航空制造中,许多重要承力结构件都要经过特种工艺处理,特种工艺形成的质量特性是否稳定、可靠,直接影响到飞行安全和运营的经济性。

本文选取典型热表处理特种工艺生产厂为研究对象,以电镀工艺为切入点,运用流程管理理论和技术,探索出适合西飞公司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基于流程管理的特种工艺质量预控模式,保证了零件实物质量,加快生产流程运行效率,满足了飞机研制生产需求,促进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全方位地增强特种工艺生产厂的竞争力。

1 基于流程管理的特种工艺生产厂质量预控技术简述

基于流程管理的特种工艺生产厂质量预控技术是运用流程管理方法识别、筛选关键流程作为切入点,通过统一调动资源、打破职能分割的方式,使流程所有参与者集思广益,充分地发现或预知流程变异实质,在工艺流程发生变异以及质量事故发生之前及时采取必要的预控措施,系统化地规范组织的各种经营活动,从而快速解决当务之急的短板问题,更好地实现和满足客户要求。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现状分析:收集、汇总历史数据,运用柏拉图等流程管理理论和分析手段,查找影响产品实物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瓶颈”问题,确定其关键流程,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步骤2流程建模:采用图形化建模技术直观、形象地描述和表达流程结构及其关系。步骤3流程分析:在流程模型基础上,采用因果图等简单形象图形化流程分析工具进一步发现流程运行的瓶颈,并提出改进方案。步骤4流程实施:实施改进后流程,确保流程按计划正常运行与控制,并及时解决突发事件。步骤5流程评价:建立并通过评价体系,对流程的运行质量进行测评,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是否通过轻微改进来完善流程,或者通过流程再造方式来改善。

2 实施应用

2.1 现状分析 担负高强度钢热表处理的特种工艺生产厂是西飞公司主要且典型的特种工艺生产厂,主要承担国内军民机和国际合作项目零件热表处理科研生产任务,所涉及的工艺种类多而杂,众多工艺流程构成了图1所示的生产线框架结构,其管理运作是通过各业务部门按如图2所示的组织结构依据既定规范、运用相关资源、协调与配合来完成的,从而保证了其经营目标和客户的实现。但随着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期望值日益提高以及西飞公司未来特种工艺规模与技术应用的扩大,这种主要从方便专业化管理和控制角度设置的传统运作模式,不仅不能带来整体的协调作业,而且还造成过程监控漏洞的时有发生、过程监控日益复杂化和整个运行效率的低下。

2.2 流程建模 采用图形化建模工具——流程图表述现行电镀工艺流程,为进一步分析、预测质量事故致因和诱因做好前提准备,如图3所示。

2.3 流程分析 收集、汇总历史数据,采取柏拉图等分析手段,建立电镀工艺过程质量事故模型,见图4所示。

在图4流程模型基础上,采用图5所示因果图等简单形象图形化流程分析工具并比对GJB480A-95《金属镀覆和化学覆盖工艺质量控制要求》文件,进一步研究发现强度较高零件未消除应力、工艺表编制不细、电源波动未进行控制、没有规定测厚方法和未量化氢脆控制等流程运行瓶颈,确定其为监控重点,并采取了相应改进方案和措施。

2.4 流程实施

2.4.1 优化工艺流程 改进电镀工艺流程,对热处理强度大于1500MPa钢制件,增加消除应力操作,并对相关工艺文件进行更改。

2.4.2 细化工艺表 电镀工艺表是操作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直接依据的工艺文件,其编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电镀零件的实物质量。针对现有电镀零件工艺表仅标注了成品镀层厚度,不能对需加大镀层厚度零件的实际操作起指导作用问题,对现有电镀零件工艺表进行梳理,依据零件图纸成品尺寸、相关机加生产厂磨床设备精度,制定合理的零件加大镀层厚度范围,并对670项需加大镀层厚度零件的工艺表进行优化,使工艺表能够真正指导零件的电镀实际操作,从源头上减少了需加大镀层厚度零件质量事故的发生几率。

2.4.3 控制电源波动 为控制电源波动,对电镀电源交流/直流纹波电压和纹波系数进行测定,使电源纹波系数控制在10%的波动范围内。

2.4.4 规范测厚方法 由于航空零件外形复杂,采用常规量具和测量方法,零件部分区域只能进行镀层的间接测量,无法保证镀层厚度的测量精度。因此,依据相关国标和航空零件外形实际状况,选择采用显微镜测量法、磁性测量法、阳极溶解库仑法和量具测量法为镀层厚度测量方法,并纳入相关工艺文件。

2.4.5 量化氢脆性能控制 现行零件氢脆性能控制仅通过检查除氢记录来实现的,没有对氢脆进行有效的量化控制。通过比对GJB480A-95《金属镀覆和化学覆盖工艺质量控制要求》发现,其规定的氢脆测定试样、方法与西飞公司工艺应用现状严重不符,通过查阅国外资料、结合零件特点并考虑西飞公司工艺应用现状,制定了氢脆性能测定试样、方法与判定标准,并进行了试验论证,将结论纳入相关工艺文件。具体如下:①制定氢脆性能测定试样、方法与判定标准,为量化氢脆性能控制提供可靠依据。采取ASTM F519的1a型或ASTM F519的II型缺口拉伸试样,按ASTM F519规定测试方法进行加载试验,连续加载最少200小时不出现断裂或裂纹,则氢脆性能合格,否则氢脆性能不合格。②改进试验条件,确保测试试验顺利进行。由于现有电镀电源电流数值输出大、测试规定采用的电流数值较小以及电流指示仪表仅能显示到个位数等因素的影响,在测试试验过程中无法将电流稳定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造成试棒电镀测试试验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对现有电源进行改造,在电镀槽上加载2个阴极棒,其中1个加载适当试件起分流作用,另1个阴极棒两端绝缘,其上加载拉伸试棒,并串联量程为0~50A的电流数显表用于读取测试电流数值,从而保证了测试试验的顺利进行。

2.4.6 提升人员素质,保证操作正确性 针对人员存在不规范操作现象,对操作和检验人员进行电镀工艺理论与实际操作培训,提升人员素质,保证操作正确性。

优化前后电镀工艺流程比较如图6所示。

2.5 流程评价 ①通过基于流程管理质量预控技术的实施运用,流程运行平稳,无氢脆事故发生。零件电镀缺陷发生率与上年相比,由4.5%下降为0.8%,实物质量得到提高,相关生产流程运行效率明显加快,同时节省了发生质量事故所引起的返工、返修费用。②通过基于流程管理质量预控技术的实施运用,可准确找出管理的重点与薄弱环节,变事后控制为事前预防,使整个管理更合理、有序和有的放矢,减少了问题发生几率,持续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③通过基于流程管理质量预控技术的实施运用,便于及时统一调配人力资源,协调各职能部门相互关系,实现快捷的动态管理。④通过基于流程管理质量预控技术的实施运用,使员工价值观发生变化,从维护型变为开拓型,从保守型到具有创新意识,顾客满意度得到提高。

3 结论

特种工艺生产厂的组织结构、工艺生产线分布以及特种工艺专业特点决定了提高和稳定特种工艺加工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整个特种工艺生产厂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特种工艺生产厂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模式进行系统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篇5

价值流是产品的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全部活动,包括增值和不增值活动。价值流包括两种流:一是从原材料到产品交到顾客手中的生产流;二是从概念到投产的设计流。本书的价值流分析着眼于精益生产“一个流”的生产流程进行再造的实施与改善。

一、价值流的理论

价值流是将一种产品从原材料状态加工成客户可以接受的产成品的一整套操作过程,包括增值和非增值活动。价值流管理正是从价值的角度去分析价值流图,从而发现并消灭浪费、降低成本、寻求改善,赢取更高的利润。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企业尚未认真地对产品价值流加以分析,便快速地进入了消除浪费的大规模活动中。这些活动改善了产品价值流中的局部环节,使之流动得更为顺畅。但是在其他环节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导致部分环节中有大量浪费,成本不降反增。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准确地认识价值流,找出浪费及其原因之所在,然后将其消除。

二、产品生产流程设计

根据生产类型的不同,生产流程有三种基本类型: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和按项目组织的生产流程。

(一)按产品(Product—Focused)进行的生产流程

就是以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为对象、按照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生产要求,组织相应的生产设备或设施,形成流水般的连续生产,有时又称为流水线(Flow Line)生产:例如离散型制造业企业的汽车装配线、电视机装配线等就是典型的流水式生产。连续型企业的生产一般部是按产品组织的生产流程。

(二)按加工路线(Process—Focused)进行的生产流程

对于多品种生产或服务情况,每一种产品的工艺路线都可能不同,因而不能象流水作业那样以产品为对象组织生产流程,只能以所要完成的加工工艺内容为依据来构成生产流程,而不管是何种产品或服务对象。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加工路线,它们流经的生产单位取决于产品本身的工艺过程,因而国内又叫工艺专业化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或单件生产类型。

(三)按项目(Project)进行的生产流程

对有些任务,如拍一部电影、组织一场音乐会,或生产一件产品、羔一座大楼等等,每一项任务都没有重复.所有的工序或作业环节都按一定秩序依次进行,有些工序可以并行作业,有些工序又必须顺序作比。

三、影响生产流程设计的主要因素

影响生产系统生产流程设计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产品/服务的构成特征,因为生产系统就是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存在的,离开了用户对产品的需求,生产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一)产品/服务需求性质

生产系统要有足够的能力满足用户需求。首先要了解产品/服务需求的特点,从需求的数量、品种、季节波动性等方面考虑对生产系统能力的影响,从而决定选择哪种类型的生产流程。有的生产流程具有生产批量大、成本低的特点,而有的生产流程具有适应品种变化快的特点,因此,生产流程设计首先要考虑产品/服务特征。

(二)自制—外购决策

从产品成本、质量生产周期、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企业通常要考虑构成产品所有零件的自制—外购问题。本企业的生产流程主要受自制件的影响。企业自己加工的零件种类越多,批量越大,对生产系统的能力和规模要求越高。不仅企业的投资额高,而且生产准备周期长。因此,现代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系统的响应能力,只抓住关键零件的生产和整机产品的装配,而将大部分零件的生产扩散出去,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力量。这样一来既可降低本企业的生产投资,又可缩短产品开发与生产周期。所以说,自制—外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流程设计。

(三)生产柔性

生产柔性是指生产系统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是对生产系统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一种度量,通常从品种柔性和产量柔性两个方面来衡量。所谓品种柔性,是指生成系统从生产一种产品快速地转换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能力。在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品种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提高生产系统的品种柔性,生产设备应该具有较大的适应产品品种变化的加工范围。

(四)产品/服务质量水平

产品质量过去是、现在是、而且将来还是市场竞争的武器。生产流程设计与产品质量水平有着密切关系。生产流程中的每一加工环节的设计都受到质量水平的约束,不同的质量水平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设备。

(五)接触顾客的程度

绝大多数的服务业企业和某些制造业企业,顾客是生产流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顾客对生产的参与程度也影响着生产流程设计。例如,理发店、卫生所、裁缝铺的运营,顾客是生产流程的一部分,企业提供的服务就发生在顾客身上。在这种情况下,顾客就成了生产流程设计的中心,营业场所和设备布置都要把方便顾客放在第一位。而另外一些服务企业,如银行、快餐店等,顾客参与程度很低,企业的服务是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的设计则应追求标准、简洁、高效。

四、价值流在产品生产流程设计中的应用与管理

篇6

3、执行计划阶段。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分配后,单位个人或者单位团体需要对计划进行再次分配,目标是阶段性的成果或者是日工作计划。

4、项目实施阶段。这个过程别要注意的是每个环节的记录。在日事清软件中的所有计划任务都可以直接点击打开其子菜单,并在子菜单中对该任务进行记录备注。

篇7

2这种组织结构存在的主要弊端

(1)纵向层级设置过多,反应速度慢,信息的真实性很难保证。如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处理,就会经过一个冗杂的处理程序。首先由车间的维修工人进行最初步的判断,若能维修就可以直接内部解决,但是维修工若处理不了就需要技术维修人员,技术维修人员首先要确定设备是否在保修期内,若在保修期内则直接联系厂家进行维修,若保修期已过就要判断维修等级,即是需要大修还是局部处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大修还是局部处理都需要层层的审批核查,这样一来设备的维修周期将会被大大的加长,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综合效益,甚至还会影响生产。总装车间是整个汽车生产的最后环节,设备的维修周期过长会严重的影响汽车向市场的投放,十分不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管理机构存在交叉重叠,机构和人员过多,由此带来管理费用过高的问题。以某公司的组装厂为例,员工的总数量为600人,其中装备科就有35人,其下设的4个总装车间,平均每个车间配备10人左右的维修工,3人左右的设备员,设备管理人员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4.5%。(3)缺乏横向沟通,在此种模式的主导下,各个总装车间的独立性很强,联系很少,信息往往在纵向传播,缺乏横向的交流协作,一个个车间往往是一座信息孤岛。影响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不利于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也不利于资源的共享,易导致资源的浪费。

3解决方法

由美国的MichaelHammer和JameChampy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理念,在九十年代作为一种管理概念而达到全盛状态。它把业务流程作为改造的对象和中心,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进而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对原有的职能型组织结构进行改革(Function—Organization),创建出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OrientedOrganization),使企业改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问题。新的组织结构以作业流程的形式打破了过去僵化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以适应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趋势,为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提供机会,同时还可以实现横纵的多方沟通,灵活性和应变能力都大大加强。全新设计法和系统改造法是常见的两种BPR法,前者是对旧流程的一种完全否定,毫不保留的开始新的设计,而后者则是立足自身实际,对现有的流程进行分析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原有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但是经过实验的验证,全新设计法的失败率远高于系统改造法,因此人们主张将BPR活动与EXP系统进行有机结合,逐渐的实现过渡。BPR主张实现业务流程的整体最优化,EXP主张实现有效利用和管理企业资源。为了实现更好、更快、更省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对现有的流程进行重新的设计或完善。更好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更快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使设备的维修和维护时间大大缩减;更省是指更高效的完成前两项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降低成本。针对目前我国汽车生产总装车间存在的设备管理机制和流程的不足,以BPR思想为指导,本文提出了新的设备管理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即取消车间的设备管理机构,剔除其设备管理职能。设备由动力部门统一管理,并增设设备监控中心、信息处理决策中心、工具配件仓库和维修保养中心等部门进行辅助,部门间虽分工明确,但联系仍十分紧密。其主要运作方式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设备监控中心要对各个总装车间的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告知信息处理决策中心;然后信息处理决策中心依据设备原始资料和监控中心的材料进行最初步的判断,如保养、修理或联系供应商保修等,并交由维修保养中心;最后维修保养中心按照计划进行实施。

篇8

1.2汽车物流工作缺乏标准性汽车物流作为新兴的产业,但行业通行标准制定工作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物流运输工具和物流服务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从而导致汽车生产企业的物流设备出现严重冲突,无法充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导致物流成本逐渐增加。例如:在汽车零部件的物流工作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早期就制定了标准的物料容器具,实现了自动化的搬运与仓储工作,合理减少了运输装卸的时间,且保证了物流中产品质量。但是国内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汽车物流工作程序相当混乱,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难以从根本上降低各企业的物流成本。

1.3汽车企业缺乏物流专业人才作为汽车物流工作主要环节包括: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信息共享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物流工作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但是企业的物流一线工作人员大部分缺乏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培训比较少,导致专业操作容易出现偏差,严重降低了工作的时效性,难以消除返工现象,不断增加了物流的成本。汽车物流企业缺乏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整体控制水平。

1.4难以完善网络物流信息平台现阶段,国内部分企业可能还是沿袭落后的物流信息交换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无法构建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在物流信息的交流中单纯依靠手机沟通等人工手段,导致无法接通各个点,可能会造成物流信息链处于断裂状态,因此,严重影响到了物流信息传递的精确性,难以确保较高的企业生产效率,却不断增加了企业运行中所需的物流成本。

2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有效策略

2.1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是汽车物流发展障碍的重要因素,成为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汽车物流市场的完善化,企业必须不断打破各区域的物流服务限制,进行拓展汽车物流服务大市场。我国各大汽车企业必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通过销售时企业间运输的对流,共同降低企业所需的物流成本,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将物流服务外包的汽车生产企业,在实际的招投标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透明的原则,将招标的范围拓展至全国各地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同时,通过服务外包方式,以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2.2制定汽车物流工作相关标准汽车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关键问题在于实现汽车物流企业的标准化发展,因此,汽车和物流的行业协会必须加强此方面的合作,共同降低企业整体成本。汽车生产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该根据发达国家汽车物流工作的标准,并结合国内的基本国情,切实推动汽车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汽车物流工作标准化涉及到物流体系、汽车物流技术、计量、专业术语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在汽车生产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的汽车物流标准,以实现各汽车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

2.3提高汽车物流专业人才整体综合素质在汽车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可进行制定完善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生产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中,进行培养各方面专业的人才。在培养专业人才中,应该不断结合长期培养和短期集训的模式,加强高校系统培养和企业在职培训的相关性,相结合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与物流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等。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未来国际化竞争需要的关注,全面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2.4构建汽车物流网络信息平台汽车生产企业物流业务量逐渐扩大,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物流工作流程繁琐复杂,物流信息传递时效性的低下,将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物流信息传导中存在的风险。因此,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应该不断加强自主汽车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使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紧密衔接。构建汽车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后,将有效提高企业的物流工作效率,降低总体物流成本,减少物流损失。

篇9

[中图分类号] F250 [文献标识码] A

1 在工作过程中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的输送

对于目前市场来说,在工作过程中,合理的生产物流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就具有实用性和迫切性。以制造业为例,对于一个优秀的制造企业来说,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而且也体现在产品的交货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更快的完成产品的制造,这本身来说,就是强有力竞争力的体现。而提高工作效率,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物流管理能力。在工作中,各个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合理安排各个环节,在这样紧张有序的紧扣,最终体现的就是整个工作环节的有条不紊的进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根据工作过程中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此设计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对课程的教学进行反馈交流,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在工作过程中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的,因此,更加贴进社会的需求,更加有利于人才的输送。

1.2 有利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关于生产物流管理理论方面的改革。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新颖的内容、新型的教学方式、风趣的老师、积极发言的课堂氛围,都是身处青年时期的学生最能喜欢和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二是关于生产物流管理实践方面的改革。对于传统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的培养,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只要牢牢的掌握了理论知识,就是对学生较好的培养,达到了教学目标。而改革后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方面的投入,教学时间渐渐偏向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后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更加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1.3 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竞争优势

对于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说,由于国家目前提倡综合性大学的建立,再加上学校为了增加学生对学校专业选择的多样性和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开设了很多的专业。其中包括的专业各式各样,有的理科性质的大学,不仅开设文科性质的专业,而且开放的有医学、艺术、马克思等专业。不是说开放这此专业的学校没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持反对意见。但是不得不承认,与那些专门以此类专业为王牌专业的学校相比,不管是教学设施还是教学资源,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差别。对于有能力的学校来说,对于较好的专业,都是自己编写教材,并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对其进行教学,并对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可见,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不管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对学校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带来较大的提高。

2 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队伍中教师的资历和教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师资力量的引进来看,都加大了对充满活力和创新思维的年轻老师的引进,但是在引进力度和课程安排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许多高职院校来说,虽然对年轻老师有了一定程度的引进和重视,但是与具有资深的年老教授来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年轻的老师的教学课程,主要是比较文科性质的课程,比如思想教育、马哲等完全理论性的课程,并没有较大的教学难度。而对于教学能力较强的年轻来说,学校可能会相对性的进行培养,但是也仅限于技术含量不怎么高的专业。比如市场营销课程,虽然也涉及到实践,但是含量也不是很高,其相对的课程多样性也较高。第二,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师队伍中,教学资历和教学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有较高资历的老教授来说,理论知识更加丰富,而由于思想的局限和思维的固定性,对新事物的接受并不是很高,因而在实践方面的教育相对的较缺乏。对于较年轻的老师来说,由于时间上限制,对理论知识的吸引并不充分,在理论知识的分析上存在一定的欠缺。但是由于思维活跃和对新事物的接收性,可以在教学方式上,对实践的教学更加注重,在教学中增加理论方面的教学。第三,教学专业老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存在较大的分歧。由于思想上存在的差异,每个教学专业老师可能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总体的把握上,还是一致的。对于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来说,理论和实践都有同等的重要地位,对两者的注重和结合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由于教学专业老师资历的分歧和见解的不同,并没有达成一致。

2.2 对于从事物流管理的毕业生来说,企业存在一定的不满意度

从目前企业关于从事生产物流管理的员工进行调查中发现,在此类员工中,专科院校的学生比例高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出现此类情况,并不是由于企业对本科院校的关于生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偏见。企业也希望有较高学历的学生来公司就业,以此来提高员工的整体学历素质,成为一个拥有较高学历的企业。但是,对于企业在应聘过程中,还是把机会给有较强吃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职院校的学生。

即使是这样,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毕业生仍存在一定的不满意度,这种就业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求职者来说,毕业的学生并不能放低身段来从事较基层的工作。梦想着一出社会,就能找到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从事物流管理岗。但是以于企业来说,把一个毫无经验可言的学生放在物流管理岗,并不是实际,出于对公司负责的态度,人资部在招员工的时候,既使求职中有较高学历的本科生,人资部也选择较务实的专科院校的学生。另一方面,对于生产物流工作来说,首先的第一步,就是先下放到基层,对每个环节都较熟悉,为以后做好本职工作打好基础。而对于毕业生求职来说,下放到基层与他们的职业意愿相关太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求职者来说,当面对有机会时,应该紧紧抓住,并在实习中努力学习,吸引新的要求和新的内容,以此来表现自己达到公司的要求。公司在对毕业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来看,更偏向于有努力表现的毕业生,而对在工作中并不努力不能吃苦,不愿意在基层工作,时刻想着换工作的毕业生较失望。

2.3 高职院校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投入并不大

虽然目前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在企业的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企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对于物流管理这一名词的出现,以及用的频繁程度,也就是这几年才兴起的。因此,即使高职院校对生产物流管理以后的发展前景和生产物流管理在企业中所占的地位都有较深的认识。但是由于生产物流管理出现的时间较晚,对此的研究比较注重理论上的分析。而对于生产物流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普遍缺乏一个全面的,详细的,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分析。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不可能通过实践以提高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改革,只能根据仅有的企业在应用生产物流管理方面得出来的结论,来对课程进行一个规范。可见,高职院校想要投入资源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改革,缺乏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也相应的没有投入渠道,投入较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能在近期能够解决的,不仅需要目前相关学者,花费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生产物流管理给予相应的扶持和规范。企业提高了生产物流管理水平,高校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也找到了相应的借鉴经验,在投入上也能找到相应的渠道,更能对课程的改革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因此在整体素质上得到了提高,更符合社会对生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3 提高工作过程中《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上更明确

对于传统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并没有涉及到课程设计这一理念,普遍的做法就是对学习直白的灌输。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更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既使来上课,也是上课自己忙自己的,看电子书、玩手机游戏、看电影、听歌等不好的行为。这样的做法对于老师来说,是极其不尊重的,对老师的尊严是一种藐视。更是对自己的求学生涯抱着一种不负责的态度,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在学校里什么具体的知识也没有收获,反而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气,对踏入社会生存和以后的成长也不利。

以达到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上更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在课程教案上,明确指出,此课程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的用途。在课程的一开始,就提起学生的注意,并且老师也要说明白,这节课程的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哪些方面是要注意的。这种做法与以后的工作内容相结合,不仅提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更加增加了学生的集中度。老师在教学上也相应有了回报,更加投入到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去。(2)在某个阶段时,就对此阶段的内容做一下总结,并用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提出在些课程中,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养成思考与总结的习惯。

3.2 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要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主

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就是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学生在求学中的兴趣和投入为主要目的。以社会需求为主,就是要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与社会对生产物流管理中的要求为主。把这些要求加入到课程改革中,增加学生的生产物流管理能力。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要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开始和结束时,都做一个调查,对于课程开始的调查,是以从对想从课程中学到什么为主。对于课程结束时的调查,是以课程存在哪些问题和还需要在什么地方加强为主。(2)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把生产物流管理的学生带到企业参观,把平时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工作中的实际找到一个契合点,以明白自己以后在哪方面要加强。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目前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投入并不是很大,需要在很多方面都加强。这就需要社会、企业、院校的共同努力,并且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要本着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来。

参考文献:

[1]吴忠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49-55.

[2]王亮,李世珣.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2):74-76.

[3]潘浩.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教学改革[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0-91.

[4]王雅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114-115.

[5]屈颖,梁超强,曾立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3-25.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

Flows the Cost by the Enterprise the Management

Zhang Zhengjun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Yan'an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enormous benefits to enterprises in the form of logistics cost savings,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situation of logistics costs and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oblems in thelogistics cost of the management. In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national standards established by optimizing logistics process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which can overcome the hidden costs of uncontrollable factors,this paper builds a reasonable logistics cost accounting system. This system could reduce the cost of logistics and strength the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level.

Key words: Logistic cost ;Logistic cost management; Hidden costs; Method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一、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输送、回收方面的成本。在我国生产企业中,物流费用占企业销售费用的比例较高,物流成本下降还有较大空间。所谓物流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在我国,近年来物流有了长足的发展,企业开始意识到物流成本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工业化总体水平较低,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仍然存在困难,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成本管理亟待加强。

二、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框架中完整分离并确定物流各环节对应的物流成本非常困难,无法为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提供可靠依据。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来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物流活动渗透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而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并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物流成本项目分散在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科目中,有的进入生产成本,有的进入管理费用,有的进入财务费用,有的进入营业费用,企业的“损益表”中也没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因而很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准确的计算与分析,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无从下手。物流费用的分配存在问题。部分物流费用属于企业的间接费用,传统会计方法是依照直接人工工时或者机器工时来分配间接费用的,这不仅歪曲了产品(服务)成本,不利于业绩考核,对管理层的生产销售决策也会产生误导。

隐性成本中的物流管理成本和逆向物流成本很难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估算。企业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仓储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原料积压、跌价损失、设施投入、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物流规模小制约物流成本的降低。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难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生产企业中没有采用物流业务外包的又多为中小型企业,物流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并且物流设施和技术落后,物流成本管理难以开展,物流成本较高。

三 、加强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途径

1. 明确物流成本的分类和构成

对物流成本进行合理分类、确定物流成本构成,是物流成本核算的首要问题。可根据2006年的《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标准,对物流成本构成进行分类:按成本项目划分,物流成本由物流功能成本和存货相关成本构成;按物流成本产生的范围划分,由供应物流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以及废弃物流成本构成;按物流成本支付形态划分,由委托物流成本和内部物流成本构成。

2.建立一套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1)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下,应设置一个“物流成本”科目或类似科目为二级科目,利用产品成本计算的原理进行汇总计算,将物流成本纳入产品成本中进行核算。在二级科目下设“生产物流成本、供应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废弃物流成本”三级科目进行归集,四级科目的设置以物流成本的分类为基础,在按支付形态划分、按运作范围划分、按功能形态划分中任选一种,并以其具体的构成设置明细科目。具体核算和归集企业的物流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在物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中,可以按生产物流成本、供应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废弃物流成本项目归集并分配到产品物流中:

第一,销售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可在营业费用科目下设销售物流成本的三级科目进行归集。

第二,生产要素的采购费用包括运输费、保险费,在材料采购科目下设供应物流成本的三级科目,将其归入其中,在产品成本计算时分配计入到生产成本中的生产物流费用子目。

第三,企业内部仓库保管费如维护费、搬运费,采购人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等,在管理费用下设供应物流成本三级科目进行归集。

第四,生产过程中的搬运费用等,可以在制造费用科目下设生产物流成本三级科目进行归集,在产品成本计算时分配计入到生产成本中的生产物流费用子目中。

第五,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按其不同属性,分别归入不同部门的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和销售物流成本以及废弃物流成本三级科目中。

(2)选择适当的物流成本计算方式。物流成本计算方式主要有按支付形态计算、按功能计算和按适用对象计算等三种,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采用。其中按适用对象计算物流成本,特别是按商品对象计算成本操作性强,并能够给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对降低物流成本非常有帮助。

3. 提高物资周转率,严格控制存储费用

提高物资周转率、减少库存费用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提高物流速度,既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又能降低存储费用,从而控制物流成本。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物流速度,缩短物流周期,增加资金的利用率。可以确定最优库存量,使库存费用与采购费用之和最小化;对于使用或销售比较稳定的物资,可采用定量订货控制法,而对于使用或销售量不稳定的物资,可按照定期订货控制法进行经济批量订货。

4. 恰当选择物流模式

从产权角度看,物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自营物流、物流联盟和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实践中,企业应该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从企业的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物流市场的交易成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选择物流模式。物流外包是一种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仓储费用和减少在途资金积压的有效手段,企业可选择理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实行物流外包或局部外包,作为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之一。如果物流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企业的物流管理协同成本小于委托第三方物流的交易成本则应该选择自营物流。

5. 重视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难以估量,尤其是物流管理成本和逆向物流成本。物流管理成本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关系密切,发展信息化系统,可以以相对较小的资金投入,实现物流管理的优化,获得第三利润泉的回报。如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支持调度人员对司机的快速、有效调动,安排货物的联合运输并进行全过程的追踪管理。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商品库存数量存放位置、搬运过程、拣货、包装、出库、入库等进行管理支持。信息系统的建立无疑会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间接地降低物流成本。

退货成本在企业物流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企业应采用积极的营销策略降低退货成本,如对于季节性和流行性产品,一旦出现商品滞销必然会存在退货问题,企业可以不断掌握本企业产品在商店的销售情况,对于销售不畅的产品及时制定促销战略,并实行以销定产,从根本上遏制退货现象的发生。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统计,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500余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在校生达15万人[1],其中浙江省46所,从浙江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学校的物流专业都是从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商业储运等专业演变而来的,其专业定位基本为培养面向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实际上,从物流运作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采购、储存、生产计划、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专员(或称为IE专员)、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运输、保管、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报关、结算、货运等岗位群。

从目前浙江省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很少有学校关注到面向制造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与管理岗位群(例如生产计划员、物料管理、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专员(或称为IE专员)、质量管理员等),其实,浙江省内目前拥有众多的制造企业,截至2010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83.8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总数突破60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459家。众多的工业企业为高职毕业生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里针对生产管理类的岗位群开设《生产管理》课程并大力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有其中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生产管理》或《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但是很多学校是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没有给予该课程相应的重视程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系列与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的问题,例如好的项目化教材难找,传统教材大部分根据本科教材改编而来、教师教学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生产管理类实验实训条件缺乏等。如何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培养制造企业需要的企业内部基层作业与管理人才,是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本文仅从《生产管理》课程的改革出发,探讨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1 目前高职《生产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适合高职层次的项目化教材少,本科教材改编痕迹明显

时下,由于各大出版社竞争日趋激励,几乎所有出版社均开发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系列教材,数量众多,品种繁杂,从各出版社开发的《生产管理》教材来看,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教材,有的只是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改头换面或者是沿用本科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从教材的体例来看,目前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体例,只是将生产设施选址与布局、生产计划制定、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进行盲目堆砌,章节内容页没有一个明确的先后顺序,缺乏一个主线将上述内容串联起来。有的高职教材中还包括了很多对高职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的本科生才能学懂的内容,例如柔性制造系统、网络计划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生产等;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早已讲授过,例如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

1.2 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

根据笔者的调研和与兄弟院校教师交流情况来看,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缺乏《生产管理》所需要的实训场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理论学习为主,高职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足,而《生产管理》课程又具有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特点,教材中往往涵盖了工科专业的部分术语和内容,这些特点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介绍生产计划的制定时,一般会先介绍生产计划的定义和分类,再介绍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方法,最后做一个课堂练习,但此种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的痛苦,学生听的枯燥。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虽然相继建设了实验实训场地,但主要集中于仓储和配送方面,而关于生产物流的实验实训室很少,少部分也仅以流水线的模式来建设生产物流实训室,例如让学生在流水线上装配一个机械部件或玩具,其工艺数量少,岗位简单,实训下来,学生变成了装配线上的工人,校内实训室缺乏不断更新的来自企业真实的数据(如销售数据、物料信息等),最后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感觉利用生产物流实训室进行实训,难以组织和开展。还有高职院校在生产管理方面实训投资以软件为主,如ERP软件,但是由于市面上真正能应用于制造企业的ERP软件都比较昂贵,能购买此类软件的高职院校也不多见。

1.3 理论考核为主,能力考核偏少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生产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核为主,也就是通过卷面考核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高职学生来说,平时的理论学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足,以理论考核为主的结果可想而知。

2 对高职《生产管理》课程项目化进行改革的措施

对《生产管理》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必须了解本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然后梳理出本课程的主要工作任务,根据主要工作任务来制定教学项目。以长三角一带为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包括如下几类:各行业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运输管理员、商贸企业配送管理员、外贸及货代企业跟单员、货运员、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其中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具体具体来说,又包括生产计划员、品质管理员、助理工业工程师(IE专员)、设备管理人员、生产现场管理员等,因此,应该根据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设计《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2.1 设计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项目时,应该始终贯彻“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一个典型制造企业从无到有、从战略层到操作层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生产管理》课程可以以“生产管理历史与现状”――“市场决策”――“生产布局”――“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生产改善”为主线,将相关章节内容串联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中:

“生产管理历史与现状”主要讲述生产管理的有关概念和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生产的类型和生产管理的演变历史;“生产布局”包括工厂选址和厂区及车间平面布置;“生产设计”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属于技术性比较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生产计划”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等内容;“生产控制”包括生产进度控制、设备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等;“生产改善”包括质量管理和工作研究等。

2.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相关工科专业的基础常识和术语,如各种工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觉难度较大,而且有时还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2]。

1)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收集相关案例,让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对于生产能力的核算问题,可以通过服装企业的生产作为案例,让学生了解服装企业的产能受到员工裁剪能力和缝制能力的双重影响,其中的瓶颈作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能力[3]。

2)视频、图片教学法。教师可以收集相应的图片、视频材料、Flas,把图片、视频材料等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这对某些章节的理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解各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时,可以运用“汽车百年”等专题片,让学生了解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历史和特点,掌握节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在学习“动作分析”内容时,可以通过跨栏、斯诺克等体育运动中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利用动作分析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意义。

3)利用3D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教学。通过3D仿真软件如Flexsim,来模拟流水线的平衡问题,通过仿真软件的运用,让学生对生产线的平衡有一个感性的认知[4]。

4)工厂参观法。《生产管理》课程可以借鉴校内实训工厂或校外企业,也可以参观机电类专业的实训室,让学生了解机械行业的车、钳、铣、刨、磨、线切割、焊接等工艺,对于课程的学有裨益。

5)软件操作实训法。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ERP软件操作,让学生了解有关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方法。

6)课堂模拟法。对于与工作研究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动作分析”,可以让学生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某一项事情,在课堂练习进行动作分析。笔者曾经让学生在课堂练习“刷牙”的动作,以此掌握动素符号的运用,效果十分理想。

2.3 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兼顾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掌握知识程度、能力水平等几个方面,考核的形式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例各占50%。过程考核侧重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包含出勤、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讨论问题情况;结果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测评,例如考核学生在操作ERP软件、动作分析模拟、流水线平衡、生产计划编制等方面的能力。

3 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生产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好的适合高职层次的项目化教材少,本科教材改编痕迹明显,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理论考核为主,能力考核偏少,然后提出了对该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的措施,包括设计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