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7: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学习的技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物理现象观察法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物理要求学生具有的观察能力主要是:有目的地观察,明了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的条件。观察物理现象应该做到:
1.激发主动性
学生应激发自己对物理现象观察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和自觉性,助力物理意识。
2.明确观察目的
要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观察中心,观察条件和范围。
3.准确记录
观察时,要准确记录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全结论,写出观察报告。
二、物理实验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不仅要了解它提供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实验的构思方法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物理实验可分为;观察实验、验证实验、探索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思想实验等。实验学习应该注意:
1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现象变化和细节。
2.构思方法技巧
实验构思的主要方法有:(1)放大与扩展;(2)间接观察后再作推论;(3)模拟类比(4)思想实验(理想实验) 如:伽俐略的斜面实验中,在水平面上依次铺上毛巾、棉布、木板、玻璃板,测量其小车滑行的距离,再得出结论:平而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根据实验事实推理;若平面完全光滑,小车将运动到无穷远,即一直运动下去不会停下来,由此总结出“惯性定律”。
3.实验要求
进行物理实验时,要了解物理实验的目的,会正常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进行简单的误差分析。
三、物理概念学习法一个物理概念,它是某类型物理现象的概括;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物理概念应该注意:
1.归纳概括
就是将物理进行分类比较,将同一类型的物理现象的共性找出来,概括并能说明这一类型的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例如;“质量”概念,各个物体的物质组成不同,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就是物体的共性,即质量,与物体的形状,所处的状态,地理位置和温度无关。
2.实例联系
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困难的,如果把“概念”放在实例中去记忆,去理解,就要简单得多,也就要容易区分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找出共同特征。如“蒸发”概念,对应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且需吸热,就能够很快地对“蒸发”概念理解透彻。
3.内涵与外延
不能将物理概念任意外推,如果这样就会导致概念与事实不相容的矛盾。例如:“惯性”这个概念,它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其原来的运动状态性质,物质运动静止,不是因为物体是否受力,而是物体具有“惯性”。受力与否,是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否的必要条件。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之所以错误,就是没有概括出物体运动的本质特征。
四、物理定律学习法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是物理课中的基础知识,物理定律是通过归纳大量事实和实验中认识的客观规律后形成的科学结论。如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学习物理定律应该注意:
1.准确理解物理定律的物理意义
知道物理定律的内容,理解其实质,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能联想一个实例。
2.明确物理定律的适用条件
物理定律是客观规律的总结,但它并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因此,不能忽视物理定律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热平衡方程“Q吸=Q放”的成立条件是:系统与外界无热交换。若系统与外界有热交换,则只能在不计一切热损失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3.弄清各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
弄清各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透彻理解各概念;知道定律的建立(或帐号)过程,重视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把前后概念连贯起来,从而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4.建立物理定律所对应的模型
对每一个物理定律,都应记住它所对应的模型或典型范例。要了解它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等。如:“反射定律”的典型范例是平面镜成像。
5.记住物理定律所对应的典型实验
物理定律的基础是物理实验,应将物理定律与相应的典型实验对应起来,有利于对物理定律的理解和深化。如:“阿基米德原理”所对应的典型实验就是“排液法”测浮力,“欧姆定律”所对应的典型实例就是研究“电压与电流强度的关系”实验。
五、物理公式学习法物理公式(含物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物理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使物理现象从经验升华到科学。物理公式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1.定义式
它是对一类问题的概括性表达式。表示某一物理概念的意义。使用这类公式,不能简单地从数学角度看,而应透过数学表达式这个现象,去领会它的物理实质。如密度p=m/V,绝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V成反比,密度是物质自身的特性,由物质的种类决定,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同理,电阻的定义R=U/I也是如此,电阻R由组成电阻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来决定。
2.物理定律、规律、原理表达式
它揭示了这一类物理现象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遵循的法则,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这类表达式的运用范围和条件。例如:液体压强公式P=≥gh,它表达了液体在内部各处产生的压强所遵循的规律,它的适用范围是:静止液体,应特别注意的是,h是从液体上表面往卜测量的深度,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高度。
计划学习法每天都需要制定个学习计划。但不能把时间定得太死。每天的计划应该留有充分的时间来处理意想不到的事情以及用来进行娱乐活动。计划定得愈合理,遵守它的可能性就愈大。
此外,你还得学会制定在一天里连考几门功课的计划。考试以前这段时间,你应该尽力去做些与考试无关的事情。要是你刚复习完历史,你可以去游泳、走访朋友、洗洗碗碟,或者写封信。考试以前的活动与考试内容愈没关系,你复习的东西就愈不会忘掉。不要怕睡觉,睡觉是一种对于所学的知识影响最小的活动了。
积极学习的方法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不论是在教室里,在家里的书桌旁,或是在上下学的车上,如果你经常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你会从中得到不小的收获。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一段放在这个位置?能不能为这个观点举出别的什么例子来?这个看法和另外一节课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研究表明,自我背诵和经常的自我测验能使学习效率提高40%以上。
其他建议如果课本或者笔记的每一页看上去差别不大;那么你就应该把它们弄得面目各异。这样你会吃惊地发现,你对事实材料的记忆力会大大提高。
要是书里或课上讲授的东西很有趣或者可以适用于其他场合,你就应该饶有兴致地去运用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们运用于你所感兴趣的领域。
“自由讨论”在教学中经常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能给你举一反三的机会,而且让你用言语来表达你的思想。找出正确的方式表达你的看法和观点会使你的思想富于条理。
目前,许多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逐步实施并开展了小组合作教学,但由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经验较少和相关研究的缺乏,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
1.小组合作开展时机不恰当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在目前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许多教师对开展小组合作的时机选择不恰当。小组合作中的小组讨论应当是在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后,教师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巩固教学成果,而适时地开展分组讨论。而有的教师选择了不恰当的时机分组讨论,如,在学生还没完全了解课程内容时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对课程内容尚不了解,对于要讨论什么,要通过讨论达到何种目标都一头雾水,因此分组讨论的效率很低,不能充分发挥分组学习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分组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成员的分配不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与特长,针对学生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等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的原则既要保证各个小组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相当,又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各个小组内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小组内都“有事干”。许多教师在进行分组时随意性较大,未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特长和特点,随意分组,导致小组之间的综合实力和水平不相等,有的小组学生基础都比较好,相互之间不愿意合作;有的小组学生基础都相对差,相互之间的合作缺乏基础。因此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3.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明确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在小组中形成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讨论的目标,这样才能在分组学习中有的放矢,提高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效率。如果教师没有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必然导致学生无所事事,不知道要进行的内容和自己该干的事情,使部分学生的参与感降低,学习效率降低。
二、教学过程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举措
1、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课堂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要适当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课堂中所要学习的知识加入一些有趣的娱乐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以开心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班级学生的数目与男女比例将学生分为几组,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对课堂的自,对于所学知识有疑问或者建议时,可以在小组中选派代表进行发言,这样既可以使得课堂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也能够赋予学生话语权,让其在课堂中不拘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加入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带有对称结构建筑物图形的卡片和不带有对称结构建筑物图形的卡片,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从中挑选出具有对称结构的卡片,小组成员共同进行交流得出答案,每组派选代表将答案告诉大家,并且举行手工制作大赛,提升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课的练习目标首先要认真了解课程标准,把握好教材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另外,还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练习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目的,做到循序渐进,另外,做题的顺序也要有一定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安排。比如,在新授了数学的概念或者公式之后,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练习,目的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加深了解,还要进行拓展性的练习,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二、优化练习的设计
上练习课并不是把现成的练习题直接发给学生,而是对练习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是提高练习效率的前提。课堂上应用的练习题不光是现成的,也可以自编,也可以有选择地做练习。总之,练习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有一定重点,而不是随意的、杂乱的。如果做的练习与本节课无关,或者做的练习是无谓的重复,那么,对学生来说既浪费了时间,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新学到的知识没有得到练习,旧的知识在反复练习,那么,这种练习的设计是对学生极大的不负责任。练习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生适当的思考之下才能完成的练习才能调动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经常进行一定的探究,对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帮助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向困难挑战的热情,这也是对尖子生的一种保护,保持尖子生的创新能力与领先精神。课堂练习还要做到及时批改,把信息反馈给学生,错误的要及时纠正。如果大部分学生做作业较为轻松,可以适当地增加量,或者对优秀学生补充练习题。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应该由易到难,比如,在“两位数减法”的练习中,前面的题目是用口算就可以得出答案的,后面则加大难度,用笔算。用笔算时,先是不用退位法的,接下来过渡到退位法,然后再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混合练习,这样的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能起到理想的练习效果。
三、练习课的实效要提高
我们知道,数学与语文的本质区别就是语文可以是记忆,而数学不能单单凭借记忆来学习,而是重在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学会了数学。学习数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相互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与体会,这是重要的学习数学方法。探究性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假设各种情境,建立各种外界刺激,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迫切学习技能和知识的欲望。如,在练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课堂上,可以先复习一下使用面积单位直接进行测量面积的方法,接着可以提出“如果要去量高楼的墙壁面积或者游泳池的面积,也用面积的单位去量,大家觉得合适吗?可不可以有其他简便的方法呢?”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认知上与实际之间产生一种冲突,促使学生想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去积极地思考“还能有什么样的简便方法呢?”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主动性有了,积极性也有了。
总之,提高学生的小学数学练习水平,要加强对练习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认识,同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多多研究练习设计,对学生的练习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文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7).
[2]胡约合.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的几点构想[J].魅力中国,2009(30).
高三文科学习数学的小技巧一
一:加深理解
对数学课本里的概念要重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公式,定理的理解和掌握,认真看书,多练习,全面掌握,结合所有资料,提高解题的能力和更深知识的理解。
二:认真做笔记
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做笔记。听课不只是要听而已,还在积极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想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要用什么方法,什么公式等等。老师上课时讲的,都会有一些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还有平时都会出错的问题,如何去解决,判断。所以上课做好笔记是必须的。
三:反复练习
平时要多做题,数学的学习和做题是分不开的。到了高三,要复习的资料、题目都变多了。但平时做题时,不能一味的只做难题,只做自己平时都还没了解的题,这样会使自己的信心大副的降低,对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练习时,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出发,从基础题,中档题,慢慢的一步步的向前进行学习复习。
高三文科学习数学的小技巧二
好心态给人信心与勇气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停留在分数上,更多的还是在于培养学习方法与习惯、思维与兴趣上。作为一个文科生,要想获得高考高分,必须好好掌握学习的方法,必须在平时做到举一反三。我深知数学对于我而言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在平时一定要意识到数学的重要,这是一个良好态度的开始,正确地看待数学,不过分焦虑,也不轻视大意,以一种更为谨慎而又达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次的考试,那么就已经离开成功不远了。
良好的心态来源于平时的积累,认真对待每一次平时的小考试,在适度的紧张所带来的兴奋中,手感会越来越好,而这也正是高考取得胜利的前提之一。
好心态能够给人信心与勇气,但这只是基石,在数学的学习中,最为要紧的,恐怕还是一级级的踏板——实践。对于高中生而言,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是已经不需要再刻意强调的重点。反复的操练并不等同于盲目的题海战术,举一反三并不只是能力,而是学习习惯、学习要求。我并不是那种很聪明的学生,我经常会碰到许多不会做甚至根本没见识过的新题目。但是,碰到难题新题就立刻躲避,不仅无益于成绩的提高,更会让你丧失信心,反倒不如,按着题干,一点点去琢磨。有时猛然发现,原来解题方法与思想都是我们熟悉的,熟练的,只是题目换了一张新面孔而已。因此,对于考纲中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应该总是烂熟于胸的。而老师也会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只要按着老师的节奏跟上,消化知识点,归纳解题方法,总能在三年中,熟练地掌握它们,并将它们分类分层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离成功更进一步了。
该拿的分一分都别丢
考前认真的复习,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临阵磨枪,但是我认为比平时看得更有效率,尽管有人不是很认同。事实上我在这段时间里针对考纲,精简内容,回归课本,重视基础,再次温习一遍老师上课的笔记,经典的例题,重要的概念。毕竟,考试考的70%都是基础,所以,要想拿高分,还是老生常谈的话,该拿的分是不能丢的,这样我又比别人多得几分了。
而在考试中,特别在考试的前几分钟,每个人可能都会有点紧张,我也不例外。因此每次我拿到考卷,便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只是一次练习而已,相信自己,于是我慢慢地沉入到做题的气氛中去了,紧张的心理也会因为平时长期的训练所带来的信心而逐渐缓解。另外考试考完了结束了,不管考得如何,考后的归纳与总结,其重要性并不输于考试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归纳总结,不同的出卷老师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那些基本的思想与方法却是一致的,技巧只是附着于其上的藤蔓,撑起一树阴凉的还是树本身。除了归纳总结卷子上的一些知识,心态的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次考试的成绩好坏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学习的状况,胜不骄,败不馁,这才是正确的积极地态度,也只有这样才不会止步不前,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高三文科学习数学的小技巧三
上好课.同学们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的学习质量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一环!
2、课堂摘记 这部分多数教师一直在要求学生做,效用和目的自然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我要求学生在课堂摘记时,一般情况下仅要求记个提要,具体内容则要求学生在复习时给以补全。只有那些重要的而书本里又没有的内容才要求学生详细记录下来。要点是学生不能因记录而影响听课。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补全课堂摘记,还是监督学生在作业前必须先复习的有效措施。由此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课堂练习及成绩 要求学生独立按时完成课堂练习,强调对每堂课的典型练习题必须题必须格式规范地把它书写在课堂笔记里,让学生交换批改,订正.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每堂课都让学生当一回“老师”,他们无意中就训练了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要批改人家作业,自己必须先搞懂),并提高自信心;二是订正时与同学的讨论(实为面批面改),可查漏补缺,提高认识,加深理解;三是所打成绩可使学生认清自己在这堂课的得失,便于确定课外复习的重点。
4、课外复习及小结 要求学生首先解决课堂中留下的问题,然后整理归纳出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把它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对课本的知识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使本堂课内容得到初步巩固。如此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再次得到锻炼和提高。
5、课堂效果自估 规定学生只有完成了以上第四部分才能做课外作业,并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对整堂课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将存在问题记录在这栏里。
1以问题为载体,运用题组将知识问题化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以问题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递进式题组或并列式题组,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将知识内化成能力.
例如,在复习电路时,设计了如下的递进式题题组:
(1)你能设计出让一个灯泡发光的电路吗?(电路的组成)
(2)你能设计出让两个灯泡发光的电路吗?(电路的连接方式)
(3)你能设计出让三个灯泡变亮的电路吗?(电路的开关控制)
此处递进式题组的设计,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3个小问题的设计,实现了对电路的组成,连接和开关控制的复习.一个完整的电路应由哪几部分组成?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哪些?开关在电路中不同的位置所起的控制作用分别是什么?这些知识如果由教师口中直接讲出来,学生再跟着复述几遍,其达到的效果无非就是简单的重复,强化记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没有动起来,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而通过以上递进式题组的设计,把所要复习的知识点:电路的组成、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以及电路的开关控制等有机地串在了一起,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动”了起来,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思维的进一步磨炼和提升.
再比如,在复习如何计算浮力大小时,设计如下的并列式问题题组: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 N,当全部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 N.则铁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2)当体积为500 cm3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
(3)一个体积为1000 cm3,密度为0.6×103kg/m3的物块漂浮在液面上时,它所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此处并列式问题题组的设计,引导学生复习计算浮力大小的三种方法:称重法测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方法计算浮力、利用漂浮或悬浮条件即二力平衡知识求浮力.若采用传统的复习方式,老师往往会先将这几种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先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逐一讲解,再举例题板演示范,不少老师抱怨题目讲了多少遍,可学生还是不会.学生们也经常抱怨上课听听都懂的,轮到自己做的时候又都不会了.鉴于此,教师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过多地关注了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我们是否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若能把上述过程颠倒一下,让学生先做再讲,先学后教效果是不是会好一些?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尝试:除了提醒学生第1题用称重法测浮力外,后面每一题则要求学生在解完题后,自己反思总结所用到的方法;因为是复习课,所用到的知识和方法在前面新课时都已经讲过,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的同时,还能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明确自己是具体运用了什么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做完以上例题后,再以类似题练习巩固,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熟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2以生活为载体,结合实例将问题情景化
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如果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会发现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物理知识就在你我身边,真所谓“处处留心皆物理,先物后理乃真理”.若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活中的素材为复习课所用,将要复习的问题情景化,则必将事半功倍.
比如,复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创设如下的情景:有一件湿衣服,要尽快晾干,你能想到哪些办法?再比如,在复习改变物体内能大小的方式时,可创设如下的情景:有一段铁丝,如何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你能想到哪些
办法?
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点燃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学生纷纷七嘴八舌,畅所欲言起来:可以将湿衣服摊开来晒;可以将湿衣服放在通风处;
可以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可以将铁丝放在火上烤;可以将铁丝放在开水中泡;可以将铁丝放在阳光下晒;可以将铁丝来回弯折;可以将铁丝放在水泥地面上来回摩擦……;瞧他们说得多棒,把几乎所有可能都一骨脑儿地说出来了.
好的情景创设,会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索,而老师就是那个手执火把的人.
再比如,复习力的概念时,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什么是力?力有颜色吗?有气味吗?那你怎么知道物体间是否有力的作用呢?教师播放跳板跳水的情境视频并提问:运动员对跳板有力吗?为什么说有力呢?与此同时,跳板对运动员有力吗?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再比如复习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擦黑板时,板擦和黑板间有摩擦吗?如何将黑板擦得更干净呢?粉笔写板书时,有摩擦吗?如何才能保证不打滑呢?在这样的生活情景引导下,学生头脑中相关的概念会更丰满,对概念的理解会更透彻和有效.
3以错题为载体,通过究错将思维显性化
学生的错误是最宝贵的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若能变废为宝,对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将学生的错误之处,变成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抓住学生出错的契机,通过“展”与“评”,适时追问加巧妙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使学生自己找出出错的原因,通过引导促生成,再引导再矫正再生成,不断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学生“究”错的过程也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若能养成学生研究错题,变简单纠错为深层次的“究”错的习惯,必然能升华学生思维,提升探究能力,使复习课更高效.
第一、我对我校高中二年级学生情况进行了分析。我校规模比较大,整个高中二年级有将近1700名学生,分为30个班,其中文科班10个,理科班20个。文科班的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不容置疑,但文科学生知识水平、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参差不齐,但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基础比较差,不太爱学习。理科班学生因为高考不要考政治,因此平时上课经常有意屏蔽政治学科,有的学生就偷偷做数理化题目,对于政治学考复习尤其是知识点背诵存在抵触心理,导致复习效率不高。第二、我对学考知识构成及试卷进行了分析。首先我对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大纲和湖南省2015年和2016年学考真题进行了研究,经过仔细观察和核对,我发现学业水平考试中主观试题全部来自于考纲中要求达到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的知识点,尤其是第34题哲学论述题,每年所考查的知识点相差无几。其次我仔细研究了学考内容。政治学考的内容涵盖四本必修,总共130个考点。如果所有的内容都要求学生背下来,很多学生是做不到的。所以我把学考的知识点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考纲中要求识记和理解,另一部分是考纲中要求达到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层次的考点。
二、针对运用层次问答题进行记忆技巧的研究———头条字法和谐音字法并用
对于需要达到运用层次的问答题,为了帮助学生记住,我们把每个问答题的关键词圈出来,然后取第一个字组成背诵的关键词组。为了方便记忆,还可以根据谐音把字进行前后顺序的调整,这样可以读起来顺口,印象更深刻,记得更准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记住这个问答题有几个点,每个点的第一个字或者关键字是什么。以《经济生活》为例,我进行了以下背诵技巧的探究:
1.价格变动对生活影响
价升需少;必小高大;替同补反。解析:①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大。③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品的需求量减少。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生本利有
解析:生———生产力低,发展不平衡,本———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利———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生产力,有利综合国力,有利生活水平)。
3.企业经营要成功,需要“战创诚”
解析:战———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实现分配公平
一制度二提高三公平(一个分配制度,二提高两个比重两个同步,再分配更重公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公共宏”“公共桥(调)”
解析:坚持公有制主体,共同富裕目标,科学宏观调控。“公共桥(调)”,即公有制、共同富裕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等。
6.科学宏观调控的原因:“优职弥”谐音“优质米”
解析:优———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要求,职———政府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7.宏观调控主要目标:“经价国就”谐音“今嫁国舅”“敬酒误国”
解析:经———促进经济增长,价———稳定物价,就———增加就业,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敬酒误国(酒喝多了会误国,需宏观调控):敬(经)———促进经济增长;酒(就)———增加就业;误(物)———稳定物价;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8.全面小康社会要求为“经生型”谐音“今生行”
解析:经———经济健康发展,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创城经资”
解析:可———可持续发展,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城——城乡发展一体化,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探究式学习又称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思考做什么、怎么做。由此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1]。
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指学生自觉地将物理学科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观察、质疑而发现问题;再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研讨来解决问题;最后展示交流探究结果。探究式学习要求首先确定假设,进行批判、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获得物理知识,激发研究兴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我根据教学实践,结合教学案例,认为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应该围绕这样一个探究主线。
一、学生自主初探
学生自主初探,主要是给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究的时空平台。这一环节主要涉及“问题的提出”、“假设与猜想”、“合作与交流”等探究要素。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情境创设是否合理将直接决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经典材料如科学轶事、科学发展史等,也可以提供一些时代信息如科技前沿等,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或是意外的现象或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猜想与假说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教师应适当调控学生自主初探过程,既要做到不干涉过多,又要适当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脱离探究的焦点问题。
比如:在《力的合成》一节中讲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数学意外:8N+11N=14N,引起学生注意。然后介绍生活现象加以解释,甲乙两个同学共提一桶水,甲同学用力8N,乙同学用力11N;而丙同学自己用14N的力就能拎起这桶水。根据数学经验,8+11=19,但这里8N和11N的共同作用力却等效于14N的作用力。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及其等效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学生思考:合力和分力到底有什么关系?猜想: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好像比两个力的代数和小,又比两个力的差大;合力的大小好像和两个分力间的夹角有关。合力和分力关系的实质是“等效代替”,那么如何利用“等效代替”寻求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初探效果分析:教学中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产生亲和感,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很快就产生了探究欲望,融入到既定的学习任务中。
二、师生合作共探
这一环节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制订与设计实验计划”、“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合作与交流”等探究要素。师生就提出的问题,以及猜想与假设进行研究、筛选和提炼加工,进一步结合已学过的科学知识,通过设计操作实验进行推理论证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要适时地“引而不发”,及时放手,营造宽松的民主氛围。对于学生所面对的探究目标,教师要灵活敏锐地抓住课堂瞬息万变的信息反馈,果断巧妙调控课堂,设置探究的问题链,适度地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探究式学习一般有五种形式。
1.观察式探究。观察法是物理学习中最常用、最易掌握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时要明确观察目标,注意变化,思考引发变化的原因,得出结论。
2.制作式探究。制作式探究首先要设计方案,再寻找材料,亲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实验式探究。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人们获取物理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人们通过实验发现物理规律,检验物理理论与假说,开拓物理新领域。
4.理论式探究。理论式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理论推导,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5.综合式探究。把观察式、制作式、实验式、理论式的探究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探究。
又如: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合力与分力关系。用两个弹簧秤提起一个钩码和用一个弹簧秤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数据。将橡皮条一端固定,使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另一端和一个弹簧秤拉的形变一样。通过增加钩码或改变橡皮条的形变情况,记录实验,用力的图示在纸上表示出来。在力的图示上连点画线。多组实验数据验证得出结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效果分析: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反思总结
教师应留有时间,让学生反思探究结果和初探时的猜想和假设是否一致,使学生思考整个探究过程,体会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反思,学生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苦与乐,提高探究的兴趣和自觉性。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的重点.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有效性
所谓情境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创设的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场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理解教材. 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 而传统的教学,教师只能通过口头的说教和板书,很难创设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难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多媒体信息技术恰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多媒体多彩的图像、动态的影音,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加贴近生活,使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天安门图片和展翅的蝴蝶动画等,唯美的图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趁机提问:“你觉得这些图案美在哪里?在几何中称之为什么图形?”学生马上回答:因为它们对称,都称之为轴对称图形. 有效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巧借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需要经过认真的推理,寻找条件,验证结果,有些条件的实现通过口头表达很难说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 对于这类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有所突破,而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化静为动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交互性,如能合理应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部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视图与投影”一章时,重点是掌握画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组合的一些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出圆柱、圆锥、球三种几何体,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正面、左面、上面,并能进行比较,容易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再利用表格展示出三种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突出本节重点. 本节难点是组合体的三视图的画法,教师利用动画将组合体进行拆分和旋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立体图形的形状,从而准确地画出组合体的三视图,化难为易,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巧借信息技术,动态展示,提高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功能,由点到面,向学生呈现思维过程,极大地支持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 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可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 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利用Flash软件设计一个可以绕着一个固定不动的大圆运动的小圆,通过动画展现其与定圆之间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和内含等各种位置关系,并在其旁边显示两圆的半径(大、小圆半径R和r)数值,同时动态地显示出圆心距(d)的数值变化. 动画生动地演示,学生们在观察动画的同时充分寻找d与R,r的长度关系,容易推导出圆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和r)及圆心距(d)有关:
① 当d > R + r 时,外离;
② 当d = R + r时,外切;
③ 当R - r < d < R + r时,相交;
④ 当d = R - r时,内切;
⑤ 当0 ≤ d < R - r时,内含.
通过动画展示思考过程,以后在解题时遇到有关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题目时,大脑便会浮出动画的展示过程,知识的条理就清晰. 这样的教学,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构建开放性,激发兴趣性,体现辅.
四、巧借信息技术,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分析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抽象性和严密性是初中数学的特点之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 如在讲解整式乘法公式(a + b)2 = a2 + 2ab + b2的几何方法证明时,可设计情境:通过动态分割演示,作出两条辅助线,恰好把一块边长为(a + b)的正方形(面积为(a + b)2)分割成边长为a和b的两个正方形(面积分别为a2和b2)以及两块邻边分别为a和b的矩形(两块面积相等,均为ab),一共分成四小块,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成的四块小矩形与被分的大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上述公式巧用几何方法得到证明,而且这种证明方法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足以使学生体会其证明方法的奥妙.这样不仅使学生顺利地突破了思维障碍,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由于具有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立体动感等特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38-01
当前高职学生在英语阅读能力上的弱英让职业英语的教育举步为艰。另一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对外开放,大量外资的引进,整个社会对英语水平的要求的提高,为了让高职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高职教育者的我们就更应该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从而提升自我价值,增强职业竞争力。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以及理解能力。
1 高职学生英语阅读中的所面对的障碍
目前来看,各种类型的英语等级考试是高职学生检验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习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是通过大量的练题,背单词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够提高英语阅读的水平。
1.1语言知识方面的障碍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知识的障碍之一就是词汇方面的不足,阅读理解对词汇的要求是很高的,掌握相应的词汇量对提高高职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词汇量偏少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程度。缺乏词汇量的阅读会让高职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英语中有很多单词在形似的,但内涵上大不同。不清晰掌握词义,很容易导致阅读的偏差。另一方成来说,高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有语法上的障碍。各种从句及语法点,具有各自的特性和分析方法。高职学生如果忽略阅读中的语法特性,对比较冗长的语句,常常缺乏耐心去分析每个句段,这样就不能掌握其主要内容,从而忽略语义。
1.2语篇障碍
传统的阅读理解方法多数是只停留在句子层面,学生获得语篇意义也基本上是把各个句子意义相加从而得到的意义总和。这种理解就只是对文章表层信息的理解,所以会经常觉得阅读得很辛苦,速度也很不理想,理解也不全面具体,因为学生们忽视了句子与句子间的联系,没有从更大的语境范围去获取语义,文化背景知识的贫乏是阅读文章的另一个障碍。有些同学阅读文章时,对一些文化背景完全不了解,这样就只会望文生义,这就造成了阅读的障碍。事实证明,越深刻细致的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就越能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由于对一些自然科学,地理常识的以及方言和西方谚语等的缺乏,会造成高职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无法理解文章内容。这就造成了学生无法提高英语的阅读水平,从而无法理解文章语句的真正的内容。
1.3阅读习惯的障碍
不良的阅读习惯也是学生形成阅读障碍的原因,有的学生虽语言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也较广,但阅读速度慢,效率低,其原因之一便是不良的阅读习惯。高职学生英语阅读中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种:阅读时以单词为单位,逐词逐句阅读,而不以意群为单位。阅读时常常用汉语口译或心译。这是学生认为只有把阅读材料的每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有回读习惯的学生担心还没有理解和记住刚读过的单词或句子的意思,因而回头把刚看过的单词或句子再读一遍。学生的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不仅降低了阅读的速度,也严重影响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真正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可以从问题的角度来分析文章,抓住语句的重点。这样就能节约时间,也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解答问题。
2 如果提高高职学生的阅读技巧
2.1学会联系上下文来推测单词的内容
词汇量的扩大,无可否认,英语词汇容量是很大的,但是是可以提高的。将巨大的单词容量进行分批处理,坚持每天分段的背诵单词,就这样分批背诵可以减轻单词压力,与此同时,要学会联想性的背诵和归类,将类似的单词进行区分背诵。由于在我们阅读当中,无法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单词,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联系上下文来推测单词的内容,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根据词性来分析。
2.2加强语句的分析以及丰富知识
单纯的为了解决英语阅读当中出现的问题,就应该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对文章中能够解答阅读问题的内容进行分析,再细致的进行逐句的分析。因为不同的语句有不同的语序,所以在语句的分析当中首先要了解语序,从而定位语句中的主谓宾,从而了解这句话在讲什么,解决了什么,判断能否解答我们的疑惑。当然,在这一培养兴趣的过程当中,学生也可以认识到一些在严谨的教科书之外的英语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当中能够更加地道的去理解文章内容。
2.3运用英语阅读技巧
所谓的英语阅读技巧,是在英语阅读的过程当中,实践自我掌握的快速有效的阅读方法。英语阅读的技巧不是单一的,不是所有的都是一样的,而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的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英语阅读技巧。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问题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要解决文章主旨的问题,就可以选择略读技巧,将主要问题定位到文章的第一段和结尾一段还有大标题和小标题,一般根据这些分析文章的主旨。
阅读技能能让我们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从文化对比的视角,促进独立创新思维;我们学会阅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表达思想情感的兴趣,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和快速阅读技巧。只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并运用成功的阅读策略,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而具备了真实的阅读理解能力,再掌握一些实用的应试技巧,任何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大家就会迎刃而解了。